跨境服务贸易论文

2024-09-26

跨境服务贸易论文(共9篇)

跨境服务贸易论文 篇1

一、贸易危机及其非均衡性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遭受了始料不及的严重打击, 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受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WTO的104个成员方在2008年的下半年和2009年的上半年不仅都出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下降, 而且绝大部分经济体都出现了货物贸易两位数的下降 (如图1所示) ;同时, 几乎所有种类产品的贸易增长率在2008年上半年还为正, 而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都转为负。所以, 无论从波动幅度还是涉及范围来看,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都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贸易危机”。

总的看来, 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程度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有很大不同, 货物贸易所受影响巨大。根据WTO秘书处公布的数据, 2009年货物贸易额增长率同比下降22%, 表现最强烈的是占国际贸易的1/4的石油、矿产品和原材料, 此类产品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价格的巨幅下跌。从2008年8月雷曼事件爆发到2009年3月, 石油价格下降的幅度超过一半Richard Baldwin, 2009) 等学者用“贸易的大塌陷”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 形容贸易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反应。也有一些西方学者 (Hubert Escaith等, 2010) 用 “贸易超调” (Trade Overshooting) , 描述这次贸易对经济危机过度调整的现象。根据2010年WTO发布的世界贸易报告, 2009年以美元表示的贸易额同比下降了22.6%, 而同期的GDP下降了5.9%, 贸易额的下降是GDP降幅的近4倍, 贸易对经济衰退的反应的确有些“过度”。鲍德温等学者对此次贸易 (主要指货物贸易) 为何表现过度, 分别从最终需求和价格、库存、融资和产业链方面进行了考证。

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 跨境服务贸易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 服务贸易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下降到最低点, 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0%, 但从下半年起回升迅速 (如图2所示) 。从时间上看, 服务贸易的低点出现的时间比货物贸易晚。2009年世界服务出口额同比下降12%, 大约是同年GDP下降幅度的两倍。对比22%的货物贸易降幅, 服务贸易没有表现出过度调整, 更没有出现所谓的“贸易大塌陷”, 12%的降幅的主要推手是与货物贸易最紧密相关的运输服务业, 2009年同比下降23%, 而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下降幅度非常有限, 分别为9%和8%。

另外, 不同国家服务出口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不相同。2009年欧洲的服务出口额同比下降14%, 而亚洲地区下降12%, 北美地区只下降9%。可见, 在这次二战后影响最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中, 服务贸易的表现比货物贸易稳定得多。那么, 跨境服务贸易抗危机性较强是稳定存在的吗, 这需要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回答。如果能够结合产品结构进行考察, 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不同国家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存在着差异。

数据来源: WTO网站。

数据来源: WTO秘书处。

二、服务贸易抗危机性的历史考察

贸易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但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及趋势则需要更细致的研究。Irwin (2002) 使用计量方法, 研究了自1870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时期 (1870-1913、1920-1939、1950-2000) 内贸易与收入变化间的关联程度, 结果表明自19世纪末以来贸易的增长稍快于收入增长, 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贸易对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增强。Caroline Freund (2009) 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 他们使用经验数据计算了贸易收入弹性, 着力说明了经济衰退时期贸易收入弹性的变化情况。二战后的四次经济衰退 (1975年、1982年、1991年、2001年) 期间贸易量对真实GDP的变动弹性, 他们发现真实贸易弹性的提高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的现象, 从20世纪60、70年代的2上升到目前的3.5左右, 与Irwin (2002) 的计量结果相似。根据历史的经验数据, 这种反应依产品、国家而不同。

我国学者许统生、涂远芬 (2006) 、姚枝仲、田丰、苏庆义 (2009) 等学者计算了我国的出口收入弹性, 许统生、涂远芬 (2006) 的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5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的国外收入弹性为2.26;姚枝仲等人 (2009) 根据考虑产品种类和质量变化的出口需求函数, 发现中国1992-2006 年出口的短期收入弹性大约为2.34。

上述研究都是针对货物贸易, 关注到服务贸易稳定性问题的重要文献是2009年Borchert & Mattoo的文章, 他们根据美国和OECD国家的经验数据, 佐证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在这场危机中服务贸易的抗危机性比货物贸易好。从1982年后历年的货物、服务贸易和GDP的变化率情况, 观察贸易对收入变化的反应, 三者之间的变动关系反映出以下特征 (见图3) :第一, 无论是货物还是服务贸易, 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均十分显著, 两者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贸易与收入的变动趋势几乎完全一致。第二, 服务贸易在经济衰退期间表现出更好的抗跌性。1980年以来世界的经济增长出现过四个阶段性的低点, 分别是在1982、1998、2001和2009年。这四年里世界GDP都出现了负增长, 在经济发展出现低拐点的同年或次年 (1997年货物贸易的拐点出现在次年) , 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增长率也会下降, 下降的幅度往往大大超过经济的下降幅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贸易几乎同时也会出现正的快速增长, 并且增长的幅度也超过经济上升幅度。可见, 贸易对经济的反应在经济形势变动大的时期更剧烈, 但服务贸易的反应比货物贸易温和。从数据上看来, 当经济增长下降时, 货物贸易的下降幅度往往会超过服务贸易, 如1998、2001和2009年都是如此, 而在经济上升快速的四个时期: 1986-1988年、1994-1995年、2003-2005年、2007-2008年中, 有三次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超过货物贸易。所以, 服务贸易的抗跌性比货物贸易相比较好, 且回升迅速。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的数据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的资料计算所得。

人们还可以通过对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 进一步描述服务贸易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公式=贸易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这一借用微观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 可以更准确地刻画服务贸易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图4列出的是1981-2010年间货物和服务的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 可以发现货物和服务的贸易收入的弹性并不保持在一致水平。

第一, 从平均水平来看, 跨境服务贸易对收入变化的敏感度比货物贸易小。货物贸易收入弹性的均值在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间分别为:2.05、2.086和2.5, 略呈上升态势;服务贸易在以上三个时期的收入弹性均值分别为:1.31、2.55、1.52, 总体比货物贸易小, 服务贸易对收入的敏感程度的确比货物贸易弱。

第二, 在经济增长的拐点时期, 服务贸易的“超调”幅度普遍比货物贸易小。在1982年、1997年和1998年、2001年和2009年四个全球GDP负增长的年份, 货物贸易的收入弹性分别为8.6、-8.7、1.7、5.6和3.8, 货物贸易受经济增长形势影响巨大, 除了1997年的当年未随着经济负增长而出现贸易绝对下降外, 其余每个经济增长为负的时期都出现了货物贸易的负增长, 且均远超过均值, 表现出异常的波动, 形成了经济衰退时期的“超调”特征。服务贸易在上述年份的收入弹性分别为2.25、-9.5、-2.6、-0.5和2.04, 服务贸易额在1997年、1998年和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仍然实现了正增长, 使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为负, 且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绝对值总体小于货物贸易。

第三, 2000年以来, 服务贸易的收入弹性越来越趋于稳定, 未如货物贸易一样表现出上升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服务贸易收入弹性曾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除拐点时期 (1982年) 外, 服务贸易收入弹性在0.79和1.82间小幅波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不仅波动幅度加大, 而且弹性的平均水平提高。除了1997年在世界经济出现-0.38%的负增长时, 服务贸易当年仍维持了3.67%的正增长, 从而使收入弹性出现-9.56的极值外, 其余年份的弹性也出现了从0.65-3.6的较大幅度波动。2000年以后, 服务贸易收入弹性波动幅度收窄, 围绕1.5的均值上下微小波动。大部分年度中与GDP的变动保持着十分稳定的变化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服务贸易的确比货物贸易表现出更好的抗跌性, 服务贸易对经济变动的敏感性比货物贸易相比稍弱, 但也表现出与收入变动存在紧密联系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服务贸易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仍然存在相互关联趋势, 但其发展的内在稳定性总体较好, 在经济衰退期间该特性尤其显著。

资料来源:同上。

三、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结构分析

由于服务贸易包含范围广泛, 内部不同部类间发展差异加大。2000-2008年间, 跨境运输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2%, 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保持在23-24%;由于航空运输费用的下降和网络经济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进而导致交易成本下降, 旅游贸易除了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3的SARS外, 年增长率为9%, 不过在跨境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 由2000年32%下降为2008年的25%;旅游的地位下降主要因为其他商业服务业出口的增长迅猛所致, 在2000-2008年间其他服务业出口的年增长率为15%, 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08年的50%。图5显示的是1982-2010年, 三类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第一, 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三类服务贸易的收入弹性总体上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均保持在1-2的弹性范围内。第二, 在经济发生波动时, 三类服务贸易的收入弹性情况变动差距大。三类服务贸易发展中与经济状况联系最紧密的种类是运输服务贸易, 1982年、1997年、2009年和2010年均出现了绝对值超过4的大幅波动, 在这次危机中也是如此, 2008年以来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运输服务, 2009年世界运输服务下降23%, 主要是受货物贸易下降拖累, 运输服务贸易中下降最大是海运服务业, 而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只下降9%。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敏感度次之, 1982年、1984年、1996年和2001出现过绝对值超过3的弹性波动。2010年的旅游服务贸易收入弹性接近2.3, GDP代表的收入变化不是影响旅游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三类服务贸易中除运输和旅游之外, 作为新兴服务业代表的其他服务贸易受经济影响最小, 在1982-2010年期间都维持着稳定的增长。1997和2001年在经济衰退时出现过负的极值水平, 反而更说明其较为理想的稳定性, 在经济衰退期间仍保持了正常发展。2009年, 除运输和旅游外的其他服务贸易额只下降6%。与运输和旅游相比, 总体表现稳定, 但内部的情况差异显著。

数据来源:WTO秘书处。

图6显示了其他服务贸易内部出口率, 在2000-2008年间和2009年对比的变化情况。根据图6可见2000-2008年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在2009年此类服务业出口只下降6%。建筑业在2000-2008年间也是增长最为迅速的服务贸易领域之一, 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6%, 但2009年出口额下降了13%, 是服务贸易中除了运输和金融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 这说明建筑行业对经济的反应属于服务贸易中的敏感类。受合同关系的影响, 危机中建筑业出口的表现也存在滞后性, 其他服务部门的出口下降一般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即开始显现, 但建筑出口的下降从2009年初才有反映。尽管建筑出口的复苏也迟于其他行业, 但此次回升势头迅猛, 2010年的上半年就增长了69%, 大起大落的表现说明了建筑服务贸易与收入或经济形势变化的紧密相关性。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建筑业的出口增长率在2000-2008年间为43%, 到2008年, 中国的建筑出口已经占亚洲的1/3和世界市场的11%, 竞争优势明显。

金融业曾经是服务贸易中发展十分迅速的领域, 2000-2008年, 世界金融出口年均增长14%, 在2007年曾达到过32%的年增长率。这段时期内, 欧盟出口扩张了31%, 中国香港增长了41%, 新加坡增长了47%, 印度增长72%, 但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打击较大。2009年跨境贸易额下降15%, 尽管同属金融业的保险业抗危机性较好。2000-2008年间全球保险业发展显著, 取得了16%的年增长率, 其中人均保险支出年增6%。2009年全球的保费收入只下降了1.1%, 其中发达国家保费收入下降了1.8%, 新兴经济体甚至上升了3.5%。2009年世界保险业的出口只下降了6%, 出口下降主要源于中南美洲 (降幅为21%) , 欧盟保险业出口下降9%, 但是北美洲和亚洲出口反而增加了3%和2%。可见在此次危机中保险业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另外, 抗跌性较好的服务贸易种类还包括特许权和专利费, 在2000-2008年间年均出口增长13%, 2009年只下降3%。包括专业服务在内的商业服务在2000-2008年均出口增长14%, 2009年下降9%。此次金融危机中个人、文化和娱乐业的跨境服务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该行业在2000-2008年均出口增长7%, 2009年下降11%, 说明该行业受收入变化的影响直接。

由于服务贸易的抗跌性存在非均衡性, 各地区服务贸易受影响大小与其出口结构相关紧密相关。由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 欧洲整体的服务出口下降11%, 亚洲出口下降8%。由于信息服务、保险和其他商业服务对出口支撑的贡献, 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最终只下降5%。作为一个整体, 2000-2008年期间, 亚洲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总体高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出口增长率为14%, 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5%上升到22.9%。

我国在此期间的服务贸易发展尤其可圈可点, 年均出口增长率为22%, 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增长迅速, 如运输服务的出口在此期间年增长率为34%。危机期间运输服务受到的打击, 我国也未能幸免, 2009年的运输服务下降了39%, 好在2010年开始回升的运输服务中, 亚洲复苏得最快, 我国运输服务出口仅2010年的上半年就增加43%。印度是亚洲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发展最显著的国家, 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占77%, 已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目的地。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的服务贸易, 也会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受到更多的干扰。

危机期间也出现了同样的行业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不一的情况, 如由于危机期间全球对移动电话联系和互联网的刚性需求, 全球通信业的出口平均下降9%, 但亚洲下降了13%, 印度和中国这个项目的出口分别下降42%和24%。欧洲和北美出口分别只下降了9%和4%。在2010年上半年的恢复性增长中, 美国的通信业出口增长7%, 欧洲增长了4%。亚洲的通信业出口增长除了印度 (作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通信出口者, 出口年增长2000-2008年间为19%) 总体较为缓慢为8%, 中国通信业 (包括电信) 年出口增长率仅为2%。同一行业的出口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不同, 概因各国在该领域内的竞争实力以及与客户关系的忠诚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我国的通信业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且出口市场过分集中, 对美国、香港、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占总数的70%, 市场的过分依赖反过来也加剧了发展上的脆弱性。

四、服务贸易抗危机性较好的原因分析

为何服务贸易对经济变动的敏感度不如货物贸易强, 尤其在这次贸易危机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危机性, 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 服务需求较少受周期的影响, 周期性特征弱。特许权和专利使用费、商业服务、保险、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危机间仍保持着较好发展概是此证。

第二, 服务贸易和生产较少依赖外部金融。历次金融危机已经证明, 信用条件约束会限制贸易流动。次贷危机全球传播的转折点是2008年8月美国财政部允许雷曼兄弟破产, 推倒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多米诺骨牌。银行彼此间的融资基本停滞, 信用市场趋于冻结, 金融危机的打击由需求领域进入生产领域。金融危机时期贸易融资的紧张与国际《巴塞尔协议II》中关于银行监管标准的改革和对资本风险控制管理的修改有关。《巴塞尔协议II》使银行信贷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质, 对贸易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资本要求与风险资产必须匹配, 而资产风险性的计算需根据交易性质和结构、经济环境和国家风险等调整。当经济下滑、经济状况恶化时, 由于风险总体加大, 此时不管贸易对方的信誉如何, 都会要求更高的资本水平,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消减贷款以满足资本比例要求, 使衰退“雪上加霜”。当2008-09年金融危机发生时, 贸易融资与国内企业的资金竞争处于更不利地位, 加剧了货物贸易规模的急剧萎缩。而服务贸易由于生产中不需占用大量资金, 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由内部融通解决, 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低, 是得以免受金融危机过度影响的客观原因。

第三, 不可存储的特征使服务贸易免受库存因素干扰。在这次贸易危机中还表现出来的一个现象是, 贸易下降的幅度往往又远大于生产和需求的下降幅度库存的变动。如2008末至2009年, 美国的生产、贸易、支出都下降了, 但幅度不同, 贸易的下降超过其他因素是最大的。而且贸易下降显著的部门都伴随着库存大幅度的调整。可见, 危机时人们由于对财政状况或未来前景会有很大一部分的不确定思维, 生产者更愿意动用库存来代替进口, 从而加剧贸易规模的下降。库存是影响贸易变动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而服务的不可存储性又使库存扰动的因素得以避免。

第四, 服务贸易也得以避免导致货物贸易超调的“组合”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 直接投资和外包在全球范围内的显著发展, 垂直化生产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建立。垂直化生产体系和国际产业链建立的最初动机是寻找更低的生产成本。与此适应的贸易模式是母国供应零部件, 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后返销母国或第三国。零部件、中间品在不同国家之间交易, 国际规模被数倍放大, 当危机发生时, 最终需求的减少对贸易交易的破坏性也同样被数倍放大, 从而导致全球贸易量急剧地、不正常地减少, 出现所谓的“系统性贸易超调” (Systematic Over-shooting of Trade) 的“组合”效应。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得以避免多次运输也使该“组合”效应大大弱化。

五、贸易结构与经济危机的关联性及其启示

对很多国家来说, 这次爆发的不仅是金融危机, 更是一场贸易危机, 贸易危机的程度存在着商品结构上的非均衡性。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各经济体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决定受此次危机影响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经济体被波及至贸易危机风暴中的首要因素是源自美国的进口下降, 作为危机的原发地, 美国从2008年中期开始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进口都下降了, 但下降的幅度显著非均衡。第一, 货物进口的下降尤其明显:2009年2月比上年同期的货物进口下降了33%, 但服务进口只下降了7%。第二, 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进口下降了20%, 但其他服务进口上升了2%, 而在在其他服务内部, 金融进口下降13%, 电信上升了2.5%, 保险上升了3%, 商业、专业和技术贸易上升了7%。因此, 对于美国的贸易伙伴国来说, 危机对于这些国家的影响取决于他们对美国的出口结构:2008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 印度对美国的出口中30%为服务业, 对美出口下降8%;中国的出口服务业占3%, 对美出口下降26%;巴西服务业占总出口的14%, 对美出口下降16%。

美国货物进口大规模的下降是导致日本和中国出口锐减, 并被卷入贸易危机中的主要原因。通过数据来看, 除了以石油出口为主的中东、独联体, 以及与美国关系特别密切的加拿大外, 日本可以说是受贸易危机影响程度最大的经济体。根据日本2009年2月的进出口统计数据, 出口同比下降50%, 进口下降43% (均超过美国) 。日本的出口自2008年10月开始大幅度下降, 速度也超过美国, 两国的出口都在2009年3月到达谷底。日本2009年全年的出口贸易额下降28%, 也超过美国 (-21%) , 如此剧烈反应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亚洲和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大幅下降所致。如2009年第一季度, 美国从日本的进口下降了40%, 超过了美国相同时期贸易下降幅度的30%。

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 我国的货物贸易也遭受较为严重的打击。我国2008年全年的出口贸易还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 2009年度的1月就出现17%的负增长, 2月的负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为21%, 2009年的全年平均负增长率接近20%。2010年的出口出现恢复性的反弹增长, 比2009年增长31.3%, 可见, 此次金融危机也使我国经历过一次显著的贸易超调。虽然2008-2009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未消除, 但对贸易的影响从2009年的第四季度起已迈出最低谷, 步入快速复苏的新阶段。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 世界贸易总额自2010年的2月已经出现较为持续的增长。到2011年1月, 亚洲国家实现的出口增长幅度为19%, 增长态势最为稳定而强劲。已经渐行远去的贸易危机给人们的启示包括:

第一, 由于世界经济和各国贸易乃至国内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且不稳定性加剧, 我国的贸易结构调整中就需要加入抗危机性的考虑。贸易本身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传播的机制和渠道, 使金融体系原本相对健康的国家也拖入金融危机的泥潭。由于发展中国家依赖外部市场发展自己的经济是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 应适时调整贸易结构, 以便在多样化中寻求相对稳定的市场。

第二, 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在这次危机中货物贸易尤其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贸易, 充当起将金融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桥梁。当一家单独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时, 通过产业链的前后向联系, 将危机进行传递, 并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 最终使本不足以使宏观经济产生很大影响的个体问题传染成宏观经济的整体衰退。所以, 更大规模的服务贸易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类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稳定经济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统生, 涂远芬.中国贸易弹性的估计及其政策启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12) .

[2]姚枝仲, 田丰, 苏庆义.出口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J].世界经济, 2010 (4) .

[3]Borchert, A.Mattoo.The crisis-resilience ofservice trad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 4917, 2009.

[4]Caroline Freund.The trade response to globaldownturns:historical evidence.World Bank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015, 2009.

[5]Douglas A.Irwin.Long-run trends in worldtrade and income[J].World Trade Review, 2002 (1) :89-100.

[6]Hubert Escaith, Nannette Lindenberg&Sebas-toen Miroudot.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s andtrade elasticity in times of global crisis, WTOStaff Working Paper ERSD-2010-082010.

[7]Richard Baldwin.The great trade collapse:whatcaused it and what does it mean?Baldwin (eds)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Causes Consequencesand Prospects, A VoxEU.org Publication, 2009.

[8]WTO 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S/C/W/329/Add.1, 7 January 2011.

跨境服务贸易论文 篇2

来源: 信息化处转载自商务局网站 作者:信息化处转载自商务局网站 时间:2014-09-02

各有关企业和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89号)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商务局《关于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字〔2014〕36号),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根据财政部《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469号)、《中央财政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建〔2012〕863号),现将我市2014年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使用原则

(一)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投入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年内不参与分红,也不参与公共服务平台正常经营。

(二)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促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诚信经营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三)符合定向使用、科学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高效。

二、投资对象

我市范围内具备一定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承建和运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应于2014年9月30日前实现与海关电子监管系统对接并批量通货,包括开发建设或合作引进的涵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进出口全流程或主要流程的非排他的第三方公共服务软件、硬件平台,能够实现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集中监管、便利通关,软件平台能够提供订单、运单、清单等电子信息,定期汇总清单形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9610)报关单,便于企业办理收结汇、退税,通过数据交换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及数据查询、统计功能,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知名度,确保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登录使用该系统。

三、投资标准

财政投资额原则上不超过企业开发建设实际投资的3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财政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详见《青岛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附件1)。

四、申请投资条件

(一)申请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在青岛市辖区内取得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有独立健全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近三年来在业务、财务、税收等方面无违法违规行为。

3.平台具备海关系统要求的各项基本功能和技术条件,与海关通关管理系统成功对接,并通过验收。为一定数量的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服务,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共享性和社会经济性。

(二)申请材料。1.青岛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申请书(见附件1)。

2.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报告书(见附件2)。

3.申请单位法人证书、营业执照副本、服务资质认定证书或文件等复印件、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近两年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4.项目实际费用明细表(见附件3),实际购买商品或服务合同,发票及实际支付凭证复印件(发票、付款凭证、银行对账单等与实际购买商品或服务等明细一一对应),代开发票不予认可。

5.具体负责跨境贸易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名单(见附件4)及其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等证书复印件。

6.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承建企业或单位的办公场地、主要设备等照片及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7.根据各项目实际情况需提交的其他材料。

各申请单位须保证申报材料清晰、完整,并承诺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申请材料应装订成册,字迹清晰,所有复印件应加盖单位公章,对复印不全、字迹不清的申报材料不予认可。另需同时报送电子档一份。

(三)申请程序。

1.10月15日前,申请单位向市商务局提报申请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逾期未提报的,视为自动放弃。

2.10月25日前,市商务局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出具审核意见。

五、评审和投资

(一)评审。市商务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平台建设的行业特点和运行情况,组织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成立评审组,按照建设水平、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管理平台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公共服务水平、服务企业数量及平台发展前景及申请单位税收、社会效益贡献等指标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提出拟投资单位和资金使用方案,并委托中介机构,对评审通过的单位资产负债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二)签订投资协议。市商务局会同市财政局拟定投资入股方案,由市商贸发展服务中心代行股东权责,市商贸发展服务中心与跨境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企业签订投资入股协议。

(三)资金拨付。根据市商贸发展服务中心与跨境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企业的投资入股协议,市财政局按照相关程序完成资金的拨付,并于2014年年底前将实际投资情况报财政部、商务部。

本通知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附件:1.青岛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项目申请书

3.项目报告书

4.项目实际支出费用明细

5.平台运营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名单 青岛市商务局 青岛市财政局

跨境服务贸易论文 篇3

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总体目标是要做到对跨境流动资金能监测、能预警、能控制。这要求资金监测预警体系必须具有全口径、合适的灵敏度以及有效的异常情况处置手段。根据不同的预警监管模式, 分别按照企业主体、地区、行业、经济类型等进行指标设计, 有针对性的对异常交易行为从市场定价、银行资金流向、现场核查等方面进行跟踪调查, 形成正常交易模式和异常交易模式的管理信息库。

根据现有信息源情况, 服务贸易管理收支监测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 (1) 时间序列预警监管模式:依托外汇管理部门服务贸易项目各类外汇收支统计与结售汇统计监测体系, 完善数据整合分析功能, 建立以时间序列为基础、以数理统计、指标预警为手段的异常资金流动监管模式。 (2) 数据匹配预警监管模式:采集税务、商务、交通等服务贸易行政管理部门跨境服务贸易数据, 将监测期内企业所有服务贸易外汇资金收入和支出数据与相关部门统计数据进行总量上的匹配, 交叉核对,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参照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资本项目交易联动性强的特点, 设立联动指标, 建立一整套服务贸易收支风险预警指标, 反映地区总体和单一企业主体综合考核监测情况。

2 服务贸易监管体系实现机制

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甄别异常、核查确认。

(1) 数据收集:收集外汇管理部门监管形成的国际收支申报、外汇账户监管、银行、个人结售汇等业务统计数据, 这是实现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的基础。同时, 从商务部门、统计局、税务局、商业银行搜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服务贸易市场价格信息、银行外汇资金划转、结汇人民币流向等信息, 作为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信息的有效补充。

(2) 数据整理:统一不同来源数据的口径、完善交易主体档案、建立相关数据之间的关联, 实现非现场监管数据的可比性分析。

(3) 数据分析:利用目前外汇管理部门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提供的功能, 设置合理预警值, 对数据进行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体的统计分析、监测预警。

(4) 甄别异常、核查确认:对监测预警的总体和个体交易情况进行甄别, 对异常可疑情况通过多部门联合核查确认结果。

3 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1 时间序列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总量指标:可自主选择时间段, 分别按交易项目、资金性质等编制时间序列数列, 剔除长期趋势影响后, 计算阶段交易异常波动指标, 设置预警值, 对外汇收支或结售汇数据发生明显异动的情况进行预警。

阶段交易总额差额=某统计期服务贸易交易金额-前n个统计期交易金额的平均值

阶段交易总额比率= (某统计期服务贸易交易金额-前n个统计期交易金额的平均值) /前n个统计期交易金额的平均值

主体指标:按照特定统计口径, 分析收付汇主体在币种、国别、支付对象、交易项目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大额交易判断:对单一主体按时间序列绘制折线图, 对明显异动的交易金额进行预警。

高频累计指标:对单个主体服务贸易交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次数和交易金额都超过一定数值, 利用频繁交易分拆资金的交易行为进行预警。

交易项目、国别异常波动:对单一主体统计期间内服务贸易交易种类 (国别) 与前n个统计期种类 (国别) 的平均数量比值进行预警。

价格指标:对服务价格进行分析是监测企业交易合规性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贸易种类繁多, 对每种交易价格监测存在一定难度。根据“抓大放小”原则, 可以从三个方面构筑监测体系。

一是根据历史情况和地区特点, 选取交易量大的前n位项目进行监测。外汇管理部门从税务、商务、国际市场等收集国际市场价格在系统公布, 各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根据实际进行价格比对, 判断高报或低报价格行为。二是根据收付汇情况, 选取交易量大的前n位企业进行监测。三是结合数据匹配指标, 选择未匹配量大的企业进行价格监测分析。

3.2 数据匹配预警监管指标体系

匹配指标:以企业主体、地区、行业、经济类型为监测主体对服务贸易应收汇额与实际收汇额进行匹配分析, 具体的监测指标如下:

收汇匹配率=∑ (核查期内实际收汇额-核查期内应收汇额) /∑核查期内应收汇总额

正数为多收汇、负数为少收汇。

付汇匹配率=∑ (核查期内实际付汇额-核查期内应付汇额) /∑核查期内应付汇总额

正数为多付汇、负数为少付汇。

服务贸易收支均衡率=∑[ (核查期内应收汇额-应付汇额) - (核查期内实际收汇额-实际付汇额) ]/∑ (核查期内应收汇额+核查期内应付汇额)

定性分析指标:监测分析指标以量化指标为主, 同时辅以定性分析作为参考。定性分析包括企业自身的资质状况以及人民银行和工商、经贸、海关、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用记录, 具体包括企业资质、违规记录、诚信记录等。

4 配套措施

4.1 推广合同管理系统, 构建服务贸易信息共享模式

以税务部门信息交换为例, 目前国际税收情报交换规定使税务部门掌握了大量涉外服务贸易境内外交易的详细信息, 对我国服务贸易收付汇真实性监管大有裨益。而外汇管理部门掌握全面的服务贸易收付汇信息, 对税务部门税源管理、反避税管理意义重大。建立与税务部门信息共享模式, 外汇管理部门需要对国际收支申报项目进行修订, 增加企业与境外签订的合同名称、合同号等信息要素。鉴于此, 可考虑实行合同备案制, 向企业推广“合同管理系统”, 对合同执行进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 为外汇管理部门的后续监管和现场检查提供依据。

4.2 参照《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统一各部门统计口径, 实现服务贸易数据的可比分析

2008年1月1日起, 商务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正式实施。因在统计口径、统计范围、数据认定方面的诸多差异, 上述部门统计数据与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可比性较差。建议尽快制定《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实施细则》, 厘清相关基础概念和统计口径之间关系, 明确具体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并就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工作中涉及的基本原则、统计方式、数据源引渠道、报送频率、业务流程、信息公布及要求予以规范和指导。

4.3 建立一体化监管模式

一是继续完善宏观看趋势-中观看行业-微观看企业的分析方法, 对占地区服务贸易收支规模比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 建立“一对多”的样本组分析制度。二是灵活运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一体化监管模式, 将地区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收支规模最大的企业, 列为便利化的主要服务对象以及外汇监测的重点对象, 建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现场核查一体化流程。三是以创造性工作提高事后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鉴于金融机构在服务贸易外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应建立重点银行的联系制度, 加大定期沟通交流力度, 这既有利于外汇管理部门掌握外汇收支变化的活情况, 也为外汇管理部门的现场核查提供有力线索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耕.提高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的针对性[J].中国金融, 2013 (5) .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工作新闻通稿 篇4

一、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认识

1、跨境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进行改造的新型商业的应用。近年来,在我国传统外贸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则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13年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3.1万亿元,2016年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

2、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非常迅速,但国家在跨境电子商务上尚未立法,管理上存在空白。一是海关无法列入统计;二是网购进出口邮件或快件受金额限制,又无法办理结汇、退税;三是快件报关报检费用高;四是上市企业无法提供业绩证明;五是政策模糊造成管理漏洞等。

3、国家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视。各部门正在研究具体管理措施,即能够实现发展的规范、有序,又不影响其发展的速度。推出了试点城市,开始进出口业务的试点工作。并已经着手面向全国推广出口业务。各地对这项新兴业务高度重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措施,但进展情况不同。

4、跨境电子商务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一是促进区域的开放,二是促进区域物流和通道建设,三是促进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建设成为电商专业化产业园区。四是拉动周边

配套产业利用平台,实现产品走出去,提升外贸依存度。

二、跨境电子商务对长春乃至吉林的影响

1、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一是发展面向东北亚电子商务的区位优势,东北亚地理核心,具有运输成本优势。二是综合保税区窗口作用的发挥,起到衔接、通关、配套作用。三是省市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协调,部门全力配合,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开展。

2、对长吉图战略的作用,长吉图战略有四大战略,即成为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各国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如何实现与东北亚各国的开放和合作,跨境电子商务应该是当前较好的战略切入点。在当前全省全力建设对外通道的同时,吉林外贸依存度低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实现根本改变,因此利用跨境的平台实现全国货物的集聚,对实现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长吉图战略具体作用体现以下四点:

一是发挥区域地理优势,联接东北亚各国的战略切入点。二是集聚全国电商产品,能够尽快形成长吉图物流通道的比较优势。

三是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引导区域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跨境电商与保税平台相融合,成为带动区域开放的

最强动力。

三、当前吉林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推进情况

1、总体规划和发展前景

制定一个目标,即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努力建设千亿级产业基地。具体分三步走:首先搭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物流运输通道;然后吸引跨境电商、网商在综保区建立仓储基地;最后通过跨境电商、网商的集聚,在综保区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通过打造线上交易平台与线下物流平台相融合的O2O 运营模式,带动相关产业及周边区域的加快发展,服务于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预计到2018年,综保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将实现日处理包裹25万件的能力,年运送货值实现203亿元。

2、省市政府对该项目高度重视,多次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协调各有关部门推进相关工作。目前,我市已于5月4日正式获得海关总署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的批复。

3、在省政府组织下,吉林电子口岸及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招投标工作也于5月底全部完成,现在正在进行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计划7月底完工,具备运营条件。

4、与国内大型电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初期2万单左右电商货物分拨到兴隆综保区,并逐步建立分仓,保证一定的稳定货源。国内一家大型物流企业拟于2014年7月依托兴隆综保区全面开通对俄罗斯业务,预计 2014年实现日处理量4万件,到2018年可实现日处理15万件。

5、积极推进跨境电商货运通道建设。目前正与物流、邮政公司共同策划和推动建立对俄空运航线和陆路运输通道。

6、省市积极研究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支持电商企业、物流企业、航空企业、支付企业在综保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跨境服务贸易论文 篇5

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中国贸易条件的现状分析

1.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

自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使用持续较快发展,人民币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14年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23.6%。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第6大外汇交易货币。

1.1.1 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规模上升并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使用规模的上升,人民币开始成为中国政府部门涉外经济统计、核算、管理中的计价货币。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2014年经常项目项下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42.6%,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结算金额的比重接近20%;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6565亿元,同比增长31.3%,整个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

1.1.2 境外地域范围扩大和境内跨境结算金额较快增长

截至2014年末,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不含港澳台等境外地区)达189个。2014年,与香港地区的跨境人民币收付量占比为52.7%,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与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德国、英国等的跨境人民币收付量占比较2013年同期均有所上升。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结算地区前3名是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占比分别为26.7%、15.5%和11.4%;全国共有9个地区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超过1000亿元;8个边境省(自治区)的结算金额合计约4006.6亿元,占比为6.1%。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公开www.pbc.gov.cnpublish

1.1.3 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购售业务呈现净买入态势

2014年,境内代理银行共办理跨境人民币购售业务1925亿元,其中自境外参加行买入人民币1022.8亿元,向境外参加行售出人民币902.2亿元,净买入人民币120.6亿元。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共办理人民币购售业务609亿元,其中自境外参加行买入人民币2946亿元,向境外参加行售出人民币315亿元,净售出人民币21亿元。

1.2 中国贸易条件现状分析

贸易条件形式主要分四种: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边要素贸易条件。因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应用较为广泛,故本文重点探讨前两种贸易条件。

1.2.1 价格贸易指数

价格贸易条件是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除以进口商品的价格。经济学解释是指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一国出口的每单位商品都可以用来购买更多数量的进口商品。自1990年至2013年之间,中国的价格贸易指数呈恶化趋势。1990-2000年间,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基本保持平稳,上下波动幅度不大;第二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一直下降,且恶化幅度较大。一方面由于我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低端生产企业,中国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倾销本国商品,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出口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值产品所占比例仍然比较低,话语权力度不够,导致出口产品涨价幅度较小,同样恶化了贸易条件。

1.2.2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国从国际交换中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的变动趋势,亦即一国所能获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在总量上的变化,可用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物量指数得到。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相反,中国的收入贸易指数自1990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不断上升主要归因于出口贸易量的调整增长,虽然价格贸易指数不断下降,但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远远弥补了价格贸易指数下降的速度。在中国加入世贸之前,即1990-2001年,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呈平稳性增长;在加入世贸之后,即2002年后,收入贸易条件增长幅度较快,仅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下降,其后又开始大幅增长,其中2009年至2011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增长率较其他年份增长较为明显,这有可能是由于2009年中国开始试水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对其造成的影响,再次假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清晰的研究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选取整理2010年10月-2014年2月的跨境贸易结算额与收入贸易条件月度数据得到图1变化图。

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由上图月度数据可以看出:其一,跨境贸易结算额占比呈增长势发展,且增长幅度比较明显(由趋势线可知);而收入贸易条件呈震荡势发展,有起有落,但总体呈增长势发展,只不过增长幅度不是很大;其二,上图中两者联动趋势不明显,不能较好的直观看出存在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可能由于当月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其三,收入贸易条件在每年的1-2月份总会达到全年的最低点,这可能是由于2月份是中国的年关,企业运作方面不如往常,影响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假设跨境人民币结算对收入贸易条件有正向影响,接下来将通过实证分析来证明。

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选取

为了探讨跨境人民币结算这一举措对贸易条件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由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共同决定,相比较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其更能反映出一国贸易收益、进出口支付能力的变化,因此模型将选取收入贸易条件指数(ITT)作为因变量,但考虑到汇率因素对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影响较大,因此进行模型设定时加入汇率水平(ER)变量,建立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ITT代表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万得资讯等,价格贸易指数乘以出口数量指数得出;CBTT代表跨境贸易结算额占外贸总额的占比;ER表示人民币汇率水平,采用美元兑人民币加权平均汇率,数据来源于外汇管理局。

本文选取1990-2012年的基础数据,为减小异方差的影响,以上变量均做对数化处理。

2.2 实证检验与模型估计

2.2.1 ADF检验与OLS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统计计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数列不平稳。后续开始对两个变量进行二阶差分,结果显示,在5%的水平下,两个变量的二阶差分是平稳数列,说明ITT与ER、CBTT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结果如下表2所示:

OLS检验,即基本最小二乘法检验,由于仅仅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出现在等式的右边,所以不存在同期相关性问题,用OLS能得到VAR简化式模型的一致且有效的估计量,即使在VAR模型中的扰动变量有同期相关,OLS仍然是最有效的OLS检验所提出的协整方法已成为了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表3是用EViews6.0分析得出的协整检验结果。

在显著水平为5%的水平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通过检验,而汇率并没有通过检验,所以需要去掉模型中的汇率变量以二次回归得到表4(剔除变量后的回归模型拟合结果)。

由表4剔除变量之后可得以下结论:第一,R2为96.72%,调整后的R2为95.80%,拟合度较高,表现该模型的的可信度较高;第二,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况下,模型通过F检验与T检验,解释变量当期跨境贸易结算这一政策确实对贸易条件有显著影响;第三,我国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比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说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每增加1%,收入贸易条件则得到0.1154%的改善,接下来我们将要对模型进行误差修正分析(ECM)。

数据来源:数据软件处理

2.2.2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与检验

为增进数据的平稳性,前面采用了二阶差分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但这时模型只表达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短期关系,没有揭示它们的长期关系,而且差分变量也往往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归方程,因此需要用E-G两步法进行修正。以上已经进行了OLS检验,且已经证明协整关系存在,现在由以上步骤求到的残差(ECM)作为非均衡误差项加入到误差修正模型中,根据Eviews6.0检验结果,得到如下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中一阶滞后误差修正项的弹性系数2.64900,反映了误差修正模型的动态机制,系数的绝对值反映了系统自我修正功能的强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比每增长1%,可以带动收入贸易条件正向变动0.192%,说明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不仅可以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而得到改善,而且改善强度会随时间而增强。

接下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将滞后期数设为2,具体检验结果如表5:

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当滞后期为0时,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增长与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反之也是成立,这进一步证明跨境人民币结算与收入贸易条件呈正相关关系。

2.2.3 实证结果分析

从以上实证及结果,可以发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与收入贸易条件相互存在正相关关系,验证了本文之前的假设,而且这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在5%的显著水平下,如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每增加1%,那么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就有0.1154%的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管理、核算、统计等环节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范围,提高了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议价能力,确立了企业在外贸中的主动地位,从而使得企业有可能得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与销售,而不是一味的低价竞销来扩大贸易额,不仅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也最终优化了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

其次,对收入贸易条件中出口数量指数的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锁定汇率风险,规避外汇兑换风险,因此也就推动了出口量的增加,从而可以改善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

最后,对收入贸易条件中价格因素的影响。由于人民币跨境结算与计价使用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虽然用同种货币表示两国商品价格,却还是引起了以人民币结算的外国商品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也可以证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优化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这一点来看,价格贸易条件其实也可以得到优化。

此外,尽管汇率没有通过检验,但不能证明汇率对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影响,原因有:一方面,如果一国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那么双边则不受汇率的影响,有可能我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仍然保持不变,所以汇率对其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如果一国不使用人民币作为与中国的双边结算货币,且我们仍然认为跨境贸易结算这一措施可以带动人民币的升值,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汇率的下降,那么价格贸易条件可以得到优化,但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却无法确定。因为,汇率的下降意味着出口商品的价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意味着由于我国出口价格的上升而导致的出口量的下降。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汇率的变动使收入贸易条件中的进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指数变动相互抵消,导致在实证中,汇率的变动对收入贸易条件的结果不明显。因此由以上检验可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贸易条件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有促进作用;虽然本文汇率没有通过检验,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汇率仍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贸易条件。

3 政策建议

首先,稳步推行人民币“走出去”来带动贸易发展,早在十七大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便提出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人民币也应该走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那就是在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推进方式和发展道路,至于选择何种发展道路,要视当地市场情况而定。比如:在欧美地区,由于当地投资渠道多元化,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金融体系完善,所以可以考虑将国内资金以金融市场输出的方式输入这些国家并且保证资金的双向流通;在亚洲地区,人民币已经与周边多个国家采用以人民币结算方式来进行贸易结算和计价,这一举措要继续扩张;为了在亚洲地区与日元抗衡,可以采取“贸易+离岸金融市场”的方式来使人民币区域化;在非洲地区,考虑到当地资源匮乏,技术不够发达,可以采取投资和资本输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响应目前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经济贸易整合战略,均衡地通过经济发展带动人民币稳步“走出去”。

其次,逐步推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功能相辅相成。根据上述制约因素和实证结果分析可得,人民币结算的增长犹如中国前十年贸易增长一样,属于粗放型增长,而且很多中国外贸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却使用其他货币结算,所以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一方面,通过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对于选择议价货币的话语权,并加强产品的差异化生产与销售,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在U型曲线中地位。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现有的系统,在出口核销和统计中大力发展人民币为计价货币,逐步扩大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比例的提高,不仅仅只是用人民币结算。此外,政府当局应该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需求,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方面给予鼓励激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在通过目前人民币结算占比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到以人民币结算企业,更要计算人民币计价企业所占比重。

最后,以人民币“走出去”带动企业“走出去”。人民币“走出去”的先行者是中国的金融机构。相关部门应先通过建立合作银行,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给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了“走出去”的重要机遇。境内金融机构的走出去,不仅可帮助人民币在区域内推广,反过来也有利于自身进一步巩固其在区域内市场的竞争力,带动资本在境外地有效运用。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当年成功的“参股矿业运动”的经验,通过在境外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收购或者参股境外既有经济实力又有垄断权的资源型企业,然后再以提高合同数量或者延长合同期限等方式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中进口此类商品的价格,从而改善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定价中的话语权,进而优化我国的贸易条件。

摘要: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而人民币国际化会对中国的贸易条件产生较大影响。自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正式启动已历经五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先决条件政策的实施,对我国贸易带来了部分利好因素,但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尚待验证。对此,文中选取相关数据实证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ECM模型,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

参考文献

[1]Menzie D.Chinn,Jeffrey A.Frankel.The Euro may Over the Next 15 Years.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Currency[J].NBER Working Paper,2008:1-8.

[2]ITakatoshi,Koibuchi Satoshi,Sato Kiyotaka and Shimizu Junko.Determinants of Currency Invoicing in Japanese Exports:A Firm-lever Analysis[R].NBER Working Paper,2010,No.16231.

[3]董有德,王开.国际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实证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0(10):17-21.

[4]李树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单向流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17):33-34.

[5]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1-15.

[6]梅新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的产生与化解[J].中国金融,2011(21:63-65.

[7]邢辉,邵新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求亟待提高[J].中国金融,2012(15):84-85.

积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篇6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实施及成效

(一)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4月, 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第二阶段:2010年6月, 境内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市, 境外试点地域扩大至所有国家和地区。境内试点地区企业可以以人民币进行进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 其中16个省市实行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2011年8月, 境内试点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各省市均可以人民币进行进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 并实行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管理制度。

第四阶段:2012年2月, 参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不再限于列入试点名单的企业, 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至此, 我国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收付。

(二)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就是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中更广泛地使用。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了重要支撑。

●双边本币互换、对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和对外人民币信贷向境外提供了充足的可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2008年12月以来, 人民银行已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金额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也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启动, 为境外提供了充足的人民币流动性。此外, 2012年6月在上海和东京同时启动的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 也有效提高了境外获得人民币的便利性, 降低了中日两国进出口企业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 促进了中日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发展以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开闸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了更多投资回流渠道, 提高了境外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积极性。2011年10月, 我国推出了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 境外投资者可以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开展直接投资活动。境内企业赴境外发行人民币离岸债券也渐具规模, RQFII也已对香港开闸, 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日趋增多, 流动性增强, 有效促进了境外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融资支付结算。

(三)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迅猛增长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以来, 结算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只有35亿元, 2010年、2011年分别扩大到5 063亿元和2.08万亿元, 今年一季度达到5 804亿元, 同比增长61%。其中, 跨境贸易人民币信用证支付结算发展势头更为强劲,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SWIFT) 最新统计, 按交易金额计算, 2012年前4个月,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信用证开证币种 (全球占比4.0%) , 仅次于美元 (84.4%) 和欧元 (7.0%) , 超过了日元 (1.9%)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效降低了进出口交易成本, 初步测算, 截至2012年3月底, 共为贸易企业节约汇兑成本约120亿元。

二、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 与我国外贸规模相比, 人民币支付结算量仍偏小

2011年, 我进出口贸易总额 (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折合人民币26.2万亿元, 其中以人民币支付结算的比例只占7.9%, 出口贸易中人民币支付结算的比例更低, 仅占5.7%。而在2010年, 日本出口贸易中日元支付结算占比达到41%, 美国出口贸易中美元支付结算占比接近100%。另外, 截至2012年4月,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支付货币中的全球排名仅为第16位, 市场份额只有0.34%, 这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占全球10%的市场份额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二) 人民币支付结算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等东亚地区, 欧美使用很少

据SWIFT统计, 2012年前4个月, 人民币信用证开证金额中的54.08%发生在内地与香港的贸易中, 与新加坡占到19.05%, 与美洲仅占2.18%, 与欧洲不足1%。这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新加坡在我周边, 与我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人民币相对更受欢迎;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民币在东亚地区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存量, 加上我国与港、新双边本币互换金额分别高达4 000亿和1 500亿元人民币, 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企业方便获得, 而我国与美欧国家的本币互换极少, 这些地区的人民币流动性相对较差。

(三) 人民币结算收付逆差缩小影响跨境贸易境外人民币供给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要境外积累足够的人民币存量, 目前除双边本币互换外, 我国主要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逆差向境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但是自2011年9月份以来, 人民币单向升值预期减弱, 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预期, 1年期人民币对美元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 (NDF) 在2011年9月至12月、2012年2月至今出现了两波较大幅度的贬值, 2月份以来已贬值2.3%。受此影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逆差日趋缩小, 收付比从2010年的1:5.5大幅升至2011年的1:1.7, 2012年一季度进一步升至1:1.4。收付逆差缩小势必影响我国向境外输出人民币的能力, 不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人民币币值稳定、甚至稳中有升是境外企业愿意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重要原因, 建议管控好当前外汇市场上出现的人民币贬值预期,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提升境外企业和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 防止因贬值预期诱发人民币过度回流, 同时鼓励企业进口对外支付人民币, 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保持一定规模的逆差, 以便进一步做大海外人民币资金池, 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融资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二) 大力推动双边本币互换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增加境外人民币供给

人民币在境外的可得性是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 建议抓住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动荡、人民币国际吸引力上升的有利时机, 积极推动与更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 扩大互换规模, 并进一步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 为更多贸易伙伴提供充足的人民币流动性。

(三) 开展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直接交易, 推动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

人民币在境外兑换的便利性是境外企业和居民愿意持有人民币、并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重要条件, 建议借鉴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经验, 积极推动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如英镑、韩元等的直接交易, 增强人民币兑换的便利性, 降低汇兑成本, 从而推动人民币结算, 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加快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 为境外人民币提供更多投资工具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工具, 提高人民币在海外的流动性, 鼓励境外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融资。

(四) 扩大资本项下开放, 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变革 篇7

1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由于跨境电商给消费者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近年来跨境电商交易平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 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 同比增长33.3%;2015年上半年, 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 同比增长42.8%, 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随着行业参与者的积极推动及行业产业链的逐渐完善, 以及国家跨境电商利好政策的先后出台, 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中国的跨境电商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在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中, 阿里巴巴及中国制造网等最早诞生, 这批网站主要提供信息发布和撮合交易服务, 建立买卖双方之间的桥梁。但是, 早期的这种简单的信息撮合平台存在一些问题: (1) 平台缺乏广度的专业服务, 服务基本为交易信息; (2) 资金流和支付方面也存在问题, 各个行业的服务不够专业深入; (3) 很多企业在询盘后转为线下沟通与交易, 未在平台上完成交易。

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 以敦煌网、海淘网为代表的B2B企业诞生, 这批企业开始向交易平台的方向转变, 并以收取交易佣金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近年来跨境电商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开始提供融资、物流仓储等多方面的服务, 并向交易中和交易后拓展, 逐渐成为企业在线资源整合的平台。

2 跨境电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跨境电商, 是指各个属于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 通过互联网将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国际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商平台中用户可通过其实现电子支付, 并完成商品送达信息, 因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跨境电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性。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跨境电商, 凸显出全球性的特征。全球互联, 缩短了空间距离, 增强生产、交换、消费关系的依存度, 突破了国家、地区及领域的界限和阻碍。只要遵守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规则, 消费者就可以购买任何国家的商品。

(2) 便捷性。互通双方或多方仅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易, 各种信息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传输, 可以减少消费独立购买产品的复杂环节。

(3) 无纸化。在跨境电商的实际交易过程中, 已经完全实现了电子信息的交易形式, 实现了贸易成本的有效降低。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方式中, 一笔交易的完成需要经过繁复的程序, 这在无形之中就延长了交易时间, 提高了交易成本。因此在这个角度上, 跨境电商给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便利。

3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变革分析

跨境电商的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变革, 导致国际贸易的营销、成交、结算等方式全面革新。具体来看, 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和客体

跨境电商使得新型的网络虚拟公司成为贸易主体, 改变了传统的实体市场经营主体。跨境电商中的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国际贸易中, 有形的产品是客体;而在跨境电商中, 网络信息及旅游、工程等服务成为新型的贸易客体。信息技术商品在商品贸易中逐渐成为主导商品。

3.2 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营销方式

跨境电商摒弃了传统的先生产产品再有顾客的营销理念, 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应用于营销手段中, 优化了营销途径。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 厂商首先进行调研、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确定, 然后大批量地推销标准化的产品。跨境电商生成了全新的营销模式, 能够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 买卖双方通过网络平台交换意见,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3.3 跨境电商带动国际贸易管理方式转变

第一, 跨境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完成。跨境电商的网络化使得交易成本远低于线下交易, 通过这一手段, 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商品购买渠道, 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第二, 跨境电商通过网络媒介促使全球市场进行完善。跨境电商使得整个进出口贸易在网络市场上变得更为方便, 进而以强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消费者。跨境电商由于无时间、地域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 有助于把产品推向全球, 同时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 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

第三, 优化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模式。跨境电商以网络为媒介, 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 改变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经营模式。以产品的交割为例, 有形的产品可以先通过电子网络传输开展洽谈、订货、付款、开发票、收款等活动, 无形的产品则可直接通过计算机完成整个交易。

第四, 在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下, 传统国际贸易突破了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 在交易开展的过程中开始遵从以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形式的管理方式, 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促使外贸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可省略部分交易环节, 节省了大量的交易时间, 由此提高了交易信息的安全性。

3.4 跨境电商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成交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主要通过询盘、发盘、接受、订立并履行合同, 每笔交易从谈判开始到制单结汇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 而且包含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跨境电商下的成交方式主要通过电商网络平台进行自动处理, 如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完成从订单到支付的全过程。传统贸易需要各种票据、单证等纸张文件;而跨境电商无须任何纸张, 也免除了由于工人处理而造成的时间延误, 提高了工作效率, 缩短了贸易周期, 加快了贸易进程。

3.5 跨境电商带动国际贸易监管方式转变

在跨境电商运行过程中, 主要是采取源头监管机制, 跨境电商需要对产品进口管理出台相应的规则, 以符合我国的法律和法规, 虽然电商仅是提供平台, 但是, 也有责任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随着海关加大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管, 违法的商品必然会遭到扣留, 在这一情况下, 国外卖家和电商平台都不会遭受损失, 可消费者个人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 便不会选择该电商继续购买产品,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所以, 跨境电商必须要出台规则, 告知消费者跨境购物的基本要求, 由此实现对国外卖家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除了继续加大海关监察力度外, 仅需要对电商采取监管即可, 使监督成本得以节约。

3.6 跨境电商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 买卖双方要达成交易必须订立书面贸易合同, 在合同上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别身份。但在跨境电商中, 由于大量运用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 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难适用网上无形的合同。此外, 电子数据及网上信息的证据效力问题, 电子签名和认证问题, 网络信息的隐私权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都要求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使之有利于保护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7 跨境电商动摇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在跨境电商下的贸易环境中, 信息技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 这就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基础是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跨境电商中, 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 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

4 结语

随着物流、金融、互联网等国际贸易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技术的出现, 跨境电商这种业务模式逐渐受到企业重视, 加上这种新型贸易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因此跨境电商在近两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跨境电商的影响下,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营销模式等方面也由此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也为传统国际贸易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产品、物流、通关等方面制约了跨境电商的发展, 影响了企业的经营,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需要进行信息化手段创新, 依托电子口岸协调机制和平台建设优势, 实现口岸相关部门与电商、支付、物流等企业的业务协同及数据共享, 解决跨境电商存在的问题;并需要进行政策业务创新, 探索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 使其更好地促进传统国际贸易的完善。

摘要:近年来, 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日益广泛的经济贸易活动, 这场波及全球的跨境电商, 是国际贸易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手段, 在无形中给传统国际贸易中的管理方式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变革。本文从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入手, 并分析了跨境电商的内涵及特征, 阐述了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以使跨境电商能更好地促进传统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余海民.网络贸易兴起与国际贸易方式创新[J].现代商业, 2011 (7) .

[2]亢洵.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15 (16) .

[3]高文.网络贸易兴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5 (9) .

跨境服务贸易论文 篇8

关键词: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产业融合,电商模式

1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在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的新渠道,消费者便利消费的新选择也成为政府拉动内需、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新手段。2015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出口交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口交易规模达9072亿元,线上与线下、现货与期货、批发与零售、城市与乡村流通市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电子商务已经从过去一种局部经济现象扩展为全局性的经济现象。

1.2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浙江省是电子商务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业态最全的省份,将电子商务明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13年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实施电商城市,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目前,全省电子商务呈现交易规模快速扩大,电商企业不断壮大,经营业态日益丰富,市场结构相对稳定,配套支撑逐步完善等发展态势。加上杭州于2014年被国家海关总署列为中国第一批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试点城市,再结合城市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产业政策扶持,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助力,在7大试点城市当中脱颖而出。

2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面临的形势

2.1移动电子商务迅速崛起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手机的渗透率增速远大于PC的渗透率。截止2015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2亿,占总网民数的90.1%,手机使用率首次超越传统个人电脑使用率,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相较于PC端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具有的开放性、个性化、无处不在等独特优势,能够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购物,正逐步改变消费者购物习惯。截止2014年上半年,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2%,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占我国网络零售交易市场总额的比重超过65%,可以预测,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商业模式。

2.2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

“如果不带现金,只带一部手机出门,哪座城市你能生活得最好?答案是杭州。”这句话十分具象地反映了杭州已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之城。杭州98%的出租车、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50%的餐馆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甚至相当部分的菜市场小摊也能使用手机买单。杭州还有遍布全市的信用借还网络,凭芝麻信用分免费借雨伞和充电宝。北京大学2016年4月发布的报告说,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杭州最高,拥有金融街、中关村的北京和拥有陆家嘴的上海仅仅排在第7位和第8位。杭州与北京、深圳一道被公认为中国创业潮的三大中心,而从最近的发展速度来看,杭州最快。除此之外,杭州还是电商之都、快递之乡,互联网金融的绝对中心,是中国新经济增长的典型代表。

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支柱之一,它能够提供保险、基金、小贷等各式各样的服务,与传统金融相较更具灵活性、及时性和便利性,能有效满足商家、供应商和大宗顾客的金融业务需求。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渗透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网点或自助设备,移动支付将逐步代替传统支付业务。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的特性,通过大众筹资的方式为更多小本经营或自主创业的新进青年提供无限可能。

2.3产业融合推进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运营、营销和服务的互联网化成为一大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制造业开展供应链信息化提升;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农业应用电子商务探索农产品信息追溯;线上营销、线下成交或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商业模式更推动了商贸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未来3-5年,随着电子商务020(线上线下)、M2C(工厂对消费)、C2B(消费者对企业)等模式的创新及广泛使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的改造将进一步加速。

今后线上与线下将实现进一步融合,各个产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效对接,企业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复合业态经营。近年来涌现出的O2O模式已在零售、娱乐、百货等传统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如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将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消费者既能享受线上支付的便捷,又能有丰富的线下体验。

3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的路径研究

3.1促进电商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

3.1.1商贸零售业

一方面及时分析网络交易信息,有效对接生产制造资源,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对接销售渠道,通过分销等多样化模式,实现大范围快速对接用户。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引导有实际动作经验的零售电商企业,积极拓展业务,发展为区内乃至全国电商销售提供引导专业化电子商务的营销解决方案和培训业务。引导有资源和有能力的零售企业在内贸电商的经验和品牌基础上。

3.1.2现代服务业

结合地产资源,通过线上搭建社区服务平台,线下设置服务网点,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购物、服务、休闲、娱乐等需求。支持各大购物商城,如银泰购物城、印象城、万象城、龙湖天街、和达城、杭州大厦等商业综合体,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商业模式、利用微信、APP、二维码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载体,构建集合信息推广服务、安全支付、新型营销方式、便捷消费模式、完备平台服务系统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

3.2建立行业垂直电商体系、应用多种电商模式

支持市内优势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建立,与第三方龙头电商平台联合申报建设或外包等形式建立行业电子商务垂直平台,并借助成熟电商平台进行推广宣传。鼓励商家根据自身实力和特色,选择适宜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电子商务模式开展网络销售。包括入驻成熟的B2C平台、B2B平台及行业垂直平台等第三方平台,线下品牌实体旗舰店(直营店)、体验店与线上平台相结合的O2O模式,根据消费者的喜需求进行量身订制的C2B模式,以及M2C(网络直销)、B2B2C(分销)等模式。依托企业制造的商品资源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打响网络品牌,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内贸电商。

3.3依托开发区跨境电商园区助力跨境电商出口贸易

从过去的发展来看,杭州市商家发展的跨境电商交易多倚重进口业务,但跨境电商出口贸易业务的发展刻不容缓。市内的商家可以结合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园区的“品牌、高校和电子商务企业”三大优势资源以及日益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业务,拓展国际市场。开发区目前积极支付海外仓的建设,致力于打造先进的海外仓储系统,这能为杭州市内的电商平台和商家提供更可靠稳定的海外物流仓储系统。除此之外,园区还鼓励企业丰富跨境出口产品品类,开展与国际需求相匹配的家居类、服装类、箱包类、汽配类和建材类等产品的跨境出口业务。鼓励企业利用B2B保税出口、B2B直邮出口和M2C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模式开展跨境业务,丰富出口交易模式。

参考文献

[1]房硕.中国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的澳大利亚样本打造“中国制造”海外支点并非易事[J].中国对外贸易.2016(07).

[2]孟祥铭,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张卉.跨境电商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0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关问题探讨 篇9

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有利于我国涉外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管理, 减少汇兑成本, 节省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 操作流程和会计核算也更加简便, 因此备受我国外贸企业的关注, 在与境外企业的贸易往来中, 积极采取措施, 争取以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 结算量不断上升, 涉及的境外区域不断扩大。

从2009年7月我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 我国人民币结算累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量1.6万亿元, 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量4 500多亿元, 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迅速增加;从境外地域看, 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48个, 东盟、巴西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迅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境外人民币沉淀资金的不断增多, 仅香港一地截至2011年8月份人民币存款总额就高达6 090亿元, 预计今年年底将突破1万亿元, 跨境人民币结算加速了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进程。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利弊因素分析

(一)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有利因素分析

我国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 是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 是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高度, 着眼于支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重大举措为外贸企业带来了诸多便利。

1. 外经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有利于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实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后, 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 可以选择风险较低的币种进行计价和结算, 特别是在现阶段人民币普遍看好的情况下, 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可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同时会计核算也更加方便明了, 另外, 境外中资公司或境内外资企业更是受益匪浅。

2. 有利于外贸企业降低汇兑成本

外经贸企业通过人民币进行结算时, 进口付汇和出口收汇, 均不需再进行货币兑换, 无需支付外汇兑换费用, 有效降低了汇兑成本。

3. 有利于节省企业外币衍生品交易等套期保值费用

外贸企业在采用外币结算时, 为确保收益, 锁定汇率风险, 企业需进行套期保值。采用人民币结算后, 企业将节约原来套期保值的费用。此外, 有外贸业务的企业, 通常需要进行贸易结算往来, 既有进口, 也有出口, 采取人民币结算后还能减少货币兑换环节, 降低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财务成本。

4. 手续简便,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跨境人民币结算不实行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管理, 在办理报关和出口货物退 (免) 税环节不需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且可以跨地区申报出口货物并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不利因素分析

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的开展, 对帮助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试点过程中, 也受到了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1. 跨境人民币结算尚需时间检验

长期以来, 我国边境贸易比较发达, 港澳、东盟及我国周边地区的企业对采用人民币认知程度较高, 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较为强烈, 乐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中, 东盟、巴西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迅猛。欧美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对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还心存疑虑, 长期以来, 他们对用美元和欧元结算已形成习惯, 难以接受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我国企业要与外商进行艰难的谈判, 跨境人民币结算尚需时间检验。

2. 跨境人民币结算尚不平衡

据央行统计数据, 2010年度跨境人民币结算为5 063亿元, 其中: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 出口收款人民币结算比例在10%~15%。而专家预计, 2011年度进出口收付款比例也大致与此相同。进口付款远远大于出口收款, 进出口收付款的这种不平衡, 势必造成人民币对外净输出, 形成一定数量沉淀。

3. 出口企业主动定价权尚难以实现

在人民币存在强烈预期的情况下, 因存在汇率风险, 一些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 出口以本币计价和结算比进口需要更强势的国内企业, 更优质的产品, 而我国出口产品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 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 出口企业议价能力不强, 导致出口难以实现人民币定价和结算。

4. 部分试点企业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缺乏认识

由于跨境人民币结算属新生事物, 企业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政策和业务操作流程, 对已习惯用美元、欧元等外币结算的企业, 不够积极主动地使用人民币结算。

三、推动外经贸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人民币进出的监管

目前, 在进出口交易中进口支付人民币远远大于出口收入的人民币, 本身存在进出口收付人民币不平衡, 且允许出口结算的人民币存放境外 (事后备案制) , 为防止财产非法转移, 特别是对国有企业, 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加强人民币进出境的监管, 严防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 加强境外人民币流动的监管

实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后, 境外人民币大量沉淀, 境外人民币的回流和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问题需有政策引导, 对回流来讲, 仅靠出口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资本项目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 都是双向的, 仍需要加强监管, 建议在现有外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 建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管理制度和监测系统, 加强境外人民币流动的监管。

(三) 建立鼓励外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的机制

在现阶段, 我国出口企业实行人民币计价存在困难的情况下, 建议建立鼓励外经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机制, 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出口企业在与外商谈判时, 积极采取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这对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涉及金融、财政、商务、外汇、海关、税务等部门, 要加强部门协作, 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加强沟通协调, 构建信息共享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及时解决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有效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 为企业实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是一项新的业务, 涉及多个部门, 新政策、新程序、新的操作流程。因此, 建议通过培训、印发政策宣传手册、实务操作手册以及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境内外宣传, 指导和培训企业办理人民币跨境业务, 让企业真正体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好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与全球经济金融的融合日益紧密, 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求进一步上升, 为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继续有序放宽跨境资本交易项目的管制, 增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 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创造更多便利、宽松的政策环境。

摘要:2009年4月8日开始实行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截止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全国, 境外范围已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针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本文根据现有政策情况以及自身的体会, 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利弊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推动外经贸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利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胡晓炼.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刚.自2009年7月开始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破2万亿[N].人民日报, 2011, 10, 26.

[3]王曦.人民币跨境结算利弊和问题.中山大学.网易财经.

上一篇:企业的性质分析下一篇:新生儿疾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