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信用

2024-07-18

跨境信用(精选3篇)

跨境信用 篇1

作为新兴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 将不同国家或地区传统国际贸易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交易完成, 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举措, 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式, 更是促进各国自由贸易的有效尝试。跨境电商的风险是一个世界性的安全问题。分析解决跨境电商的安全问题具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本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作用, 因此自跨境电商产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跨境电商的风险问题有利于我们及时应对各种风险以及提早预防风险, 也有利于国家制定政策来监管和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 全球电子商务发展

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一个大环境。2015年, 中国网络用户达8.35亿, 总人数占世界的20%, 2015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63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了30%。其中, B2B商务交易额5.8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29%。网络零售交易规模1.61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49.2%。根据艾瑞的数据分析:欧美电子商务产业占据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亚洲和其他地区, 亚太地区B2C电子商务一直在呈增长趋势, 是全球电子商务潜力最大的地区。

(二)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前几年, 中国传统外贸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而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据数据反馈, 2015年上半年,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突破2.1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43.2%, 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6。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会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收益点.根据我国商务部预测, 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到2014年我国境内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企已达到25余万家,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超过8000家。在新注册的电子商务经营体中, 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达到90%以上。

从市场发展来看,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分为跨境贸易服务 (B2B) 和跨境电子商务 (B2C) 两大类。企业主要依靠阿里巴巴网站、敦煌网网站、中国制造网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展示和推广, 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平台上进行在线匹配和商议。这些订单交易额较大, 进出口贸易只有部分环节在线上完成, 暂时还不能实现在线交易。

另一方面, 我国的B2C跨境电商近年来发展迅猛。我国的B2C跨境电商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兰亭集势、唯品会等电商企业建设的独立的外贸B2C网站;另一类是如阿里速卖通、敦煌网、亚马逊等第三方外贸交易服务平台, 电商企业通过入驻的形式进行商品销售。

(三) 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支付方式存在漏洞。目前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支付方式为信用卡支付, 以及部分第三方平台。对于支付额度较小的B2C方式, 都采用第三方平台支付模式。而交易额度较大的B2B模式, 更多采用信用卡支付。无论何种模式,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周期较长, 资金从买家到卖家通过国际信用卡公司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流动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资本损失、支付不畅等问题的出现。

2.物流模式单一。对于跨境电子商务B2C模式都采用国际快递的模式, 虽然B2B业务在此基础上会采用第三方物流或建立海外仓模式, 但由于其成本较高, 对于多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而言仍采用较为便捷的国际快递模式, 这就极大限制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若想像传统贸易那样取得交易量和交易额上的突破, 势必要求多种跨境物流方式的探索。

3.监管体系不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外贸形式, 其特点就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外电子商务业务, 在时间上要求速度更快, 在业务流程上要求环节更加简便, 而且多采用电子报关、电子通关等信息化技术,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现行的海关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的海关部门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外贸监管模式, 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监管。

4.结汇退税制度较烦琐。由于我国现行的结汇和退税制度要求,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必须在国家外汇管控范围内进行交易, 虽有国家的相关退税服务、退税制度, 以增加出口商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烦琐的手续和传统贸易的监管制度制约, 一直未能得以有效实现。为保障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在国家层面的数据统计, 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利益的保护, 国家外汇政策的有效执行, 势必要求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结汇方式和退税方面给予简化手续, 强化制度。

二、跨境电商信用风险概述

(一) 什么是电子商务信用风险

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各类网络平台, 在线向个人消费者出售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即为网上零售行为。该行为通常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顾客提供在线选购商品消费的商场网站;二是搭建匹配顾客选购商品的配送系统;三是建立确认顾客真实身份的认证系统和办理货款结算的银行系统。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随之而来。相较于技术风险, 信用风险的主观因素更强烈。它多产生于一方未能履行签约合同的承诺, 因此造成一方或多方经济损失的情况。由此可见, 信用风险极大地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有序进行和快速发展的进程。

(二)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种类

1.围绕商品本身的信用风险。不同于有形市场的商品, 由于B2C电子商务交易所销售的产品的不可触摸性和不确定因素, 因此围绕商品本身产生了诸多信用风险的问题。商品是交易活动的核心, 不存在没有商品的商品交易。所以电商过程中围绕商品产生的信用风险的最核心问题, 就是电子商务销售企业提供的商品可靠性问题, 即商品本身的质量、性能、与电子商务网页所提供的产品描述的匹配度等问题。基于电子商务贸易的虚拟性和商品的不可触摸性, 商品是否可靠真实、与电商销售企业描述的一致, 是争端的焦点。

2.虚假广告的信用问题。B2C电子商务贸易的买卖双方会因为平台上的图片和文字、广告词等来选择自己购买的商品, 如果文字存在夸大、不实, 图片存在过度美化和非实物拍摄等情况, 会直接影响买方的购买, 从而带来信用危机。

虚假广告信用的原因, 是因为销售网页的操控者是电子商务中的卖方, 卖方可以随时更新网页上的文字和图片, 往往存在片区购买后立刻对产品的描述和产品图片处理和美化现象。

3.由付款方式带来的信用危机。付款方式带来的信用危机是因为B2C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结算过程中安全性及保障性不足而造成的信用危机, 并且能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购买方的经济, 也会涉及销售方的经济效益。跨境电子商务的付款方式过于依赖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快捷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操作, 就比较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如果有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能够有效地对买卖双方交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与此同时会有一些企业直接面对面交易, 这样的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产生信用危机, 即使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仍然会有一定的缺陷, 如因为物流带来送达时间推迟时, 支付宝会自动默认交易成功, 并将购物款打到销售方账户, 这个环节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信用危机。

4.由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信用危机。B2C电子商务贸易不同于传统的有形市场的交易方式, 物流运输的不确定性和多主体性加剧了B2C的信用危机。从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来看, 多数第三方电商平台会将物流运输作为电商信用的重要指标。可即便如此, 运输过程中商品的破损、错寄、漏寄、丢件等问题仍层出不穷。在近年网络交易货物量急速增长的同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双十一”等促销力度极大的节假日, 第三方物流难以应对货物量激增的情形, 面临着人力、配置系统的革新和完善。特殊的节假日也是电子商务诈骗案件的高发期。目前国内的支付平台偏向于保障卖家的利益, 而第三方平台工作人员的消极工作或不负责的态度, 会加剧信用危机的发展。譬如物流服务企业货物运送速度过慢导致买家未收到货, 但支付平台因收货时间已到自动打款给销售方, 消费者就此丢失了保障。

5.尚未完善的监管体系带来的信用危机。我国当前没有完善全面的监管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 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电子商务活动管控监督。目前仅有的为有形市场制定的法律法规, 对目前B2C电子商务活动来说既不稳定也缺乏实用性。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中小型企业数量猛增, 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从事对网络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有力监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合执法。电商销售投诉的增多也反映了市场急需完善监管体系的诉求。但由于网络销售的虚拟性决定其商品的交付并不是买卖双方的直接交易, 而是依托第三方物流或是自建物流将商品送达, 牵涉的环节和主体较多。相关监管部门在问题产生时也难以判断质量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

三、建议与对策

(一) 企业方面

1.保障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传统贸易还是电子商务, 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 产品的好坏都是一个企业的脸面, 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才是值得消费者信赖的。B2C电商企业为了降低消费者对信用风险的担忧, 应加强对自有产品的执法强度, 需要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通过权威的质量认证体系来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检测。

2.保障真实宣传。过分夸张的宣传是导致消费者对商家不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交易的一点就是商品的不可触摸性, 购买者无法在下单之前验证商品的质量, 因此本身就对商家的宣传存在一定的怀疑, 虚假的宣传将让消费者对卖方的信任彻底丧失,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政府方面

1.完善征税制度。就跨境电子商务销售的物品在邮递中呈现出邮包个体小、总量大、商品种类分散等问题, 应当对进出境物品的合理数量和相对的完税价格表等方面进行完善, 以减少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进行少量多次进出境或偷换理念、恶意虚报瞒报等逃避税款问题。与此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统一全国各地海关对行邮渠道进出境监管的操作流程和执法力度, 减少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主观意识, 而减少海关的执法和廉政风险。

2.加强海关与其他部门的交流。除海关部门外, 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货物还涉及商检、国税、外汇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 海关如果能发挥同其他政府部门协同合作意识, 将有利于减少通关监管成本和监管风险, 加大通关效率, 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监管程序上的便利。海关部门还应加强与跨境电商平台的合作, 从而可以为商家货物通关提供便利, 有利于实现对平台上的企业和商品的把关, 实现信息互通, 最终实现统一申报、平台负责的机制。

3.完善电子支付平台。我国的跨境贸易支付系统目前并不十分完善, 消费者和商家都面临着支付和收取货款不便利的问题。从银行来说, 要不断加大银行交易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及不同国家货币间的交易和转换, 更要减小支付平台的操作难易程度, 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操作错误的可能性。从而能建立与买卖双方进行沟通的支付平台, 在了解买卖双方交易进度的基础上再提供第三方平台支付服务, 以此来消弱因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时间空间的错位带来的信用危机。

4.完善国际物流系统。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覆盖全国的国际物流配送系统, 一个国际包裹可能需要通过分包给几家物流单位才能顺利到达买家的手中, 这大大增加了货物在运送途中丢失或损坏的风险, 也延长了购买者收到商品的时间, 不能按时收到商品或商品受损坏都会影响商家的信誉, 因此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摘要: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型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 在其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趋势。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新常态下成为促进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 由于其是一种新型外贸发展模式, 在交易过程中也存在对消费者交易安全和国家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跨境电商的风险分为多个方面, 不仅有跨境电商商家内部的风险, 也有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外部风险。这其中, 交易是贸易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风险是跨境电商的风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研究跨境电商的风险对于对跨境电商风险的防范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跨境电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因此对风险的研究更为重要。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刘洋, 熊超, 许昊, 刘楠.跨境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和监管建议[J].中国商贸, 2014 (32) :79-82.

[2]王明宇, 廖蓁.我国跨境电商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33) :76-80.

[3]叶娅莉.我国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4 (32) :36.

[4]张晓艳, 徐艳华.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3) :178-179.

[5]钟洁.关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4) :130.

[6]陈洋.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博弈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 2014.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模型的博弈分析 篇2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态势且复苏乏力, 各国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需求萎缩, 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 使得我国外贸导向型企业受到强烈冲击, 损失惨重, 企业转型升级十分迫切。近些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传统国际贸易依托于电商平台产生的跨境电子商务 (Cross-border E-commerce) 为我国外贸导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绝佳途径, 受到国内外贸企业的青睐。然而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相关问题层出不穷, 其中信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概述

1.1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的定义

信用是指因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的长期积累, 反映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诚信度。信用是一个宽泛的社会话题, 与不同的领域结合, 相应地会有不同的内涵。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 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因此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是指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各参与方所形成的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链式信用关系。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 有买方、卖方、平台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结算商、物流商和其他中间商等参与主体, 而买方和卖方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最容易发生信用问题。因此, 本文所探讨的信用问题和信用模型均指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用。

1.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的分类

依据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不同, 相应地将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分为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信用、B2C (Business to Customer) 信用和C2C (Customer to Customer) 信用;而根据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方向不同, 又可分为出口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和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具体区别如表一所示。

1.3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的现状

目前, 跨境电子商务正在经历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 2014年跨境电商迎来规模化拐点。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虚拟性及开放性的商务模式, 除面临跨境物流、关税、汇兑风险等难题外, 信用问题已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信用体系建设及管理相对完备的美国及欧盟国家, 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则显得滞后很多。而在实际操作中, 各国法律不同且存在地区差异, 造成缺乏统一信用标准的局面, 各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尚不能很好地应用到跨境电子商务领域。

2013年, 商务部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中提到, 要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支付、监管、诚信等配套体系建设。而在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的有关政策中也明确提出, 要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 维护市场秩序, 改善贸易环境。然而,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协调配合, 如何制定完善规范的行业认证体系, 寻求在法律框架下的信用制度安排, 将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模型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信用是制约交易双方行为的一种自发制度。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 如果一种制度不能构成纳什均衡, 它就不可能自发地实施, 理性经济人会发现违反制度获得的收益比遵守制度获得的收益更大, 违约意愿增加。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行为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遵守诺言和履约行为, 是经济人基于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比较, 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经济行为。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由于交易主体无法了解到交易对手方的所有信息而形成的交易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掌握信息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缺乏信息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劣势地位。根据该理论, 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交易中, 由于卖方更了解所交易物品的质量信息, 因此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获得收益;而买方则会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弥补自身在信息不对称上的不利地位, 从而加大了买方在交易中的成本。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 柠檬市场就可能出现, 表现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在市场交易前会形成“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 在市场交易后会产生“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这两种情况会严重降低市场运行的效率, 阻碍市场平稳运行, 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 柠檬问题凸显, 买卖双方信用缺失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2.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模型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交易, 在这种条件下, 我们建立电子商务信用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通过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策略选择, 定量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缺失的原因, 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建议。

2.2.1“委托—代理”博弈模型的假设

在建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之前,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 笔者做如下四点假设:

(1) 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买方和卖方两大交易主体。

(2) 交易双方是有限理性经济人, 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选择其信用行为。

(3) 跨境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 其中买方即委托方是信息劣势方, 卖方即代理方是信息优势方。

(4)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双方可以自由交易, 不受法律法规限制。

2.2.2“委托—代理”博弈模型的参数

“委托—代理”博弈模型中包含如下几种参数:

(1) 代理人的收益R代理, R代理∈[0, R1], 其中0表示代理人失信时能获得的收益, R1表示代理人守信时能获得的收益。

(2) 代理人的成本C代理, C代理∈[C1, C2], 其中C1表示代理人失信时所付出的成本, C2表示代理人守信时所付出的成本, 这里假设守信成本高于失信成本, 这样代理人才会因为成本的降低而承担失信风险。

(3) 代理人失信被委托人发现的概率为α, 未被发现的概率为1-α, α∈[0, 1]。

(4) 代理人失信时向委托人的补偿支付为K。

(5) 委托人因代理人失信而付出的成本为C (α) , C (α) 关于α的一阶偏导数和二阶偏导数均存在且大于0。

(6) 其他成本已知并记为常数ε。

2.2.3“委托—代理”博弈模型的建立

在给定代理人失信被发现的概率为α的条件下, 针对代理人的不同行为, 我们利用模型参数计算其净收益的期望。

(1) 假设代理人守信, 则其获得的收益为R1, 其付出的守信成本为C2, 代理人获得的净收益为R1-C2。

(2) 假设代理人失信, 不被委托人发现时, 其净收益为最大收益减失信成本, 即R1-C1;被委托人发现时, 其净收益为负数值, 等于失信成本加补偿支付, 即-C1-K。因此代理人失信条件下其收益的期望值为 (1-α) × (R1-C1) +α× (-C1-K) 。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约束下, 当且仅当代理人守信所获得的净收益的期望不小于失信所获得的净收益的期望时, 代理人才会选择守信, 由此可得代理人守信的约束条件为:

解得:

因此, 委托人的总成本AC (α) 为支付的代理成本、代理人失信时所付出的成本和其他成本之和:

对α求一阶偏导数可得:

对α求二阶偏导数可得:

因为C2-C1>0, 所以存在一点α*使得AC (α*) 是最小成本。由α一阶偏导数可得, 当时, α的边际收益等于α的边际成本。随着代理人失信被委托人发现的概率为α的增加, 边际成本增加, 边际收益减小, 当且仅当时, 委托人的总成本AC (α) 最低。因此得到了委托人约束代理人守信的两种措施:一是增加代理人守信行为的净收益, 二是降低委托人因代理人失信而付出的成本。C1-C2α2+C (α') =0C2-C1α2C2-C1α2C (α) =C2-C1α2=α*

2.3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模型的单次博弈分析

博弈是指参与人考虑到了每个其他参与人的行动和反应后作出策略性决策的情形。而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对于一次博弈来说, 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 也不一定能真正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 甚至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单次博弈过程中, 我们假设如果交易双方都守信, 那么获得的收益均为Q;如果一方守信而另一方不守信, 守信方获得的收益为-Q, 不守信的一方获得的收益为2Q;如果交易双方都不守信, 则交易无法进行, 交易双方获得的收益均为0。收益矩阵如表二所示。

单次博弈中, 由于交易双方具有完全的理性且同时作出决策, 他们一方面要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对交易的另一方不信任, 促使其做出不守信的选择, 这种不守信使交易双方所获得的收益均为0。

2.4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模型的重复博弈分析

然而在跨境电子商务实际交易中, 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并不只有一次, 博弈过程往往是重复进行的, 表现为一种迭代效应。

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重复博弈过程中, 交易的一方首先选择守信, 如果交易的对手方选择守信, 则在今后的交易中双方都会选择守信;如果交易对手方选择失信, 那么交易的一方永远不会选择守信。重复博弈的二叉树模型如图一所示。

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 双方在上一轮的守信行为将延伸到下一轮的博弈中, 如果交易的一方在上一轮博弈中选择失信, 虽然他在本轮交易中获得的收益为2Q, 但是由于交易对手方的永远不信任使得今后交易终止, 故其获得的总收益为2Q。

如果交易的一方选择守信, 其本轮收益为Q, 下一轮收益为Q的概率为P, 再下一轮收益为Q的概率为P2, 以此类推n轮, 则交易的一方总收益的期望为:

解得:

由于P<1, 该级数收敛, n趋近于无穷大时, 其结果为:

将单次博弈的结果2Q与重复博弈的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到, 只要P>0.5, 则重复博弈的总收益的期望大于单次博弈的总收益的期望。Q1-P

从上述分析可知,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只要以0.5以上的概率进行下次交易, 他们就会选择守信,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重复博弈过程使得交易双方更加信任对方,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信用缺失的问题。

3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发展存在问题

3.1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基础信息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是传统国际贸易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互联网连接了全世界的买方和卖方, 极大地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和出口商的角色限制,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相比于传统国际贸易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使得买卖双方的基础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

第一, 卖方在跨境电商平台注册开网店时必需进行实名认证, 然而买方在同样的跨境电商平台注册时手续十分简单, 仅需邮箱或手机号。这使得一些信用较差的买家与信用较好的买家难以区别, 由单次博弈分析可知, 信用差的买方更倾向于失信。

第二, 跨境电商平台发布的商品种类繁多且发布标准各异, 造成平台审核时信息量巨大, 同时信息来源半灰色, 影响商品信息的权威性, 使得事前监管困难。一些不法卖家正是利用这一点发布虚假信息, 以次充好,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周期较长, 退换货手续相对复杂, 买方维权成本高, 这使得很多买方即使收货后发现产品质量很差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3.2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披露问题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尚未建立全国信用系统, 而各跨境电商平台所自建的信用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仅仅记录了各交易主体的累积信用, 并没有对交易双方信用等级的权威评判标准, 因此累积信用不能很好地反映交易对手方的信用情况。

培养国内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制定行业规范也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国内中小企业大多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贴牌加工, 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商誉。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间协会发展不完善, 电商平台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突出, 各平台监管标准不一致, 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复杂性, 市场中信用信息的传递越发不透明, 一些卖家为了诱导消费者, 故意释放信用良好的“信号”, 使得大量虚假信息充斥跨境电子商务市场, 增加了买方信息获取成本。

3.3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相关法律法规问题

相比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法律框架, 相关规章制度更是无处可循。没有法律的约束使得交易方失信成本大大降低, 由“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可知, 代理方更倾向于在交易中失信, 使得委托方的损失大大增加。

同时, 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隐私保护等与跨境电子商务在线非诉讼纠纷解决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简称ODR) 的法规和标准不健全, 许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纠纷问题解决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不完善, 个人征信系统中纳入考察的项目少且个人征信结果不易获得, 加之社会失信成本低, 公民并未形成良好的信用生活, 这些问题不约而同地在制度上制约了跨境电子商务的持久发展。

4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发展解决建议

4.1 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信用体系的建设, 跨境电商平台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作为对外贸易提供信用服务的窗口和载体, 建立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主导的电商信用公共服务平台将提供电商主体身份识别、电商信用评价、电商信用查询、商品真伪信息查询、货物运输查询、贸易信息查询、对外贸易法律咨询服务、商务咨询服务、法律机构在线服务等信用服务。

在用户注册时, 跨境电商平台应严格把关, 对信用较差的买方和卖方, 应让其提供相应的信用担保。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平台可通过推出企业认证、支付认证、黑名单等措施, 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 给海外买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也给国内信誉好的卖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4.2 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在各跨境电商平台所自建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建立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主导的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监管体系, 将交易主体的信用明确分级, 消除市场中不实“信号”, 确保交易双方能够明确获得交易对手方的信用等级。

建立健全国内中小企业认证。国内中小企业认证包括对企业主体进行认证, 针对卖方发布的货物的各种参数信息, 对仓库里每一件货物都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于信用差的客户, 可采取公告曝光、通报违规企业所在地工商部门、列入黑名单等措施进行处罚, 净化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 规范从业者的行为。

4.3 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相关法律法规

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协调配合, 制定行业规范、完善认证体系, 寻求在法律框架下的信用制度安排, 鼓励法律咨询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信用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跨境电商信用服务行业的建设, 向信用公共服务平台、信用服务机构开放政府部门相关数据资源, 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建立在政府主管部门授权下的专业跨境ODR服务机构, 由国内专家和境外ODR服务机构联合组建ODR在线办公室, 实现国内ODR服务机构和国外ODR服务机构信息共享。

同时, 要进一步实现我国跨境电商市场的深层发展, 适应行业规模化增长, 更要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步伐, 打造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信用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单丹丹.基于Agent-Swarm仿真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4.

[2]罗伯特·S·平狄克,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 (第八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王康.电子商务信用缺失的博弈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 (10) :2505-2509.

[4]胡伟雄, 王崇.我国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博弈分析[J].电子科技, 2012, (11) :121-124.

跨境信用 篇3

然而,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其中信用问题是其发展瓶颈之一。电子商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由于跨境电商买卖双方处于不同国家,买家更是很难对卖家的信用作出准确的判断。信用信号的缺失会引起交易之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之后的道德风险,增加交易成本,降低市场效率,因此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跨境电商的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应包括两大部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价模型。其中,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需要以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海量信息构成原始数据,然后从巨量数据中寻找关联性并提炼出反映数据共同特征的指标。目前备受关注的大数据(Big Data)技术正好可以比较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

大数据为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国际数据公司(IDC)从四个特征(4V特征)定义大数据,即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Variety)以及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运用大数据征信是大势所趋,通过大数据挖掘、清洗、匹配、整合各种信息源的巨量资料,尤其是开发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行为轨迹数据,使其转换成有效的信用数据,为构建信用体系提供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跨境电商信用指标的确定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赋权以及信用模型的选择,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一、基于大数据的指标确定原则

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信用评价指标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合法性。

通过互联网挖掘出的大数据,尤其是社交网络中基于内容和行为轨迹的数据,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侵犯用户的隐私。互联网隐私保护根据内容不同可细分为位置隐私保护、标识符匿名保护、连接关系匿名保护等。跨境电商的交易双方隶属不同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关于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关于大数据隐私,在美国有隐私法案,而且美国与欧盟签署了隐私声明,但中国的相关立法是非常模糊的,属于灰色地带。大数据征信要避免不必要的国际法律纠纷,对于可能牵涉到隐私的数据或指标,应当在获得授权后才能收集,收集之后要严格监管它的流向和使用。

2. 完整性。

大数据征信有利于指标体系的完整构建,使其能全方位反映信用的真实情况。然而大数据征信面临着信用信息孤岛的难题,在跨境电商上更为突出。内部信用信息碎片化,外部信用信息孤立化,缺乏统一标准,不能互联互通,给大数据征信带来很大困难。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需要复杂的顶层设计,可通过对信息的系统梳理和合作交换来挖掘信用信息。

3. 有效性。

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和各界精英研究的热点,但也不免有过火炒作之嫌。正确认识大数据需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它不等于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数据不一定具有价值。大数据的价值密度低,经典的“二八定律”同样预示着在某个数据源中或许只有10%~20%的数据是有用的。因此,在抓取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时,挖掘的方向和对数据的清洗非常关键,盲目追求海量数据只会降低指标的有效性。正如著名的投资银行家Mary Meeker所言,“大数据的工作就像在一堆稻草中寻找一根针”,只有真正发现了这根“针”,提炼的指标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基于大数据的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传奇人物马云在2014年曾表示,“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DT时代即数据技术时代,它将数据本身视为资产,表明在“互联网+”的过程中大数据将为所有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和红利。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跨境电商领域的征信方面,首先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数据挖掘的广度;二是数据挖掘的深度。就数据挖掘的广度而言,大数据要多源采集,挖掘传统技术手段无法抓取和处理的数据,比如社交网站上大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文本、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都可能是有价值的,能够提炼出与跨境电商信用评价相关的共同因子,比如境外客户满意度。基于大数据抽取计算出的境外客户满意度将更真实、有效。大数据挖掘的重点将是网络上的内容数据和行为轨迹数据。就数据挖掘的深度而言,大数据要结合云计算及机器学习工具理清庞杂数据之间复杂的结构关系,对数据进行分类、聚类、降噪等处理,由原始数据标准化为转换数据,将转换数据合并到元变量中,再将元变量输入到不同模块里,每一模块代表一种特征,由此形成有效的评价指标。

张云起等(2015)以三个维度构建大数据征信的采集结构:第三方数据、电商平台交易数据、网络轨迹数据。笔者认为,这三个维度不仅覆盖面广,而且既有静态数据,又有动态数据,既有传统数据,又有非传统数据,符合对跨境电商信用数据采集的要求。因此,本文构建的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将以这三个维度作为准则,结合相关文献和跨境电商的实际现状对每一准则下的具体指标进行提炼和分析。

1. 第三方数据下的指标。

第三方数据主要来自工商、质检、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跨境电商所在的网络平台,一般是静态的、传统的数据。第三方数据往往是公开的或通过合作交换得到的。从政府职能部门公开的信息可得到跨境电商的资质认证指标。根据2012年商务部和信息化司发布的《电子商务企业资质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资质认证指标具体包括工商注册信息、纳税信息、域名注册信息等。通过第三方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可获得财务指标,它是最经典的指标,在信用评价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周子元等(2009)认为,影响企业信用的主要因素是涉及公司财务的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准确评估信用的前提是要具备完善、精确的财务数据,因此应当在信用评价体系中提高财务指标的比重。跨境电商企业在与银行或网络借贷公司进行借贷时产生的金融服务记录同样是衡量其信用的重要指标,包括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抵押担保情况、违约记录等。

此外,跨境电商和普通电商的重要区别在于商务活动是否涉及出关。依据跨境电商提供服务的特殊流程,应当添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指标,比如通关记录。杨坚争等(2014)在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了五个对跨境电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其中之一便为电子通关指标,并将其细分为电子报关、货物查验、税费征收三个具体指标。

2. 电商平台交易数据下的指标。

跨境电商交易数据多是动态的、传统的数据,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更新和监测。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评价电商企业信用的常用指标,其中,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指标包括产品与描述是否相符、产品合格率、退货率等;与服务质量相关的指标包括卖家态度、物流速度、保险服务情况等。用户在交易后会在电商平台上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即时评价,其评价结果对所有浏览者可见。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考量,由于境外顾客与跨境电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为了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境外顾客需要付出昂贵的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决策成本、违约成本等。老顾客对已达交易的评价积累——好评率等会明显降低新顾客的交易成本,新顾客对跨境电商信用的初始判断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

一般而言,企业的守信行为会促进交易的达成。反之,交易规模大代表用户的认可或忠诚,表明企业有良好的信用。交易规模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累积交易额、交易成功率、新顾客增长率、老顾客回头率等。此外,对于跨境电商的交易活动而言,由于双方处在不同的国家,纷杂的不确定性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交易安全,例如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用户信息遭泄露、跨境支付存在安全漏洞等都会引发信用风险。

3. 网络轨迹数据下的指标。

据统计,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国网民通过社交网络互通互连,社交网络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网络业务。社交平台数据多是动态的、非传统的数据,涉及大量传统上无法处理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信息。首先,社交网络往往是顾客表达自我情绪的最真实的平台,必然存在对跨境电商的情绪表达,基于大数据手段,对相关的文本、图像(包括表情)、音频、视频等进行搜寻和分析,将其放进某种数据分析模型并计算用户满意度,得到的结果将更真实、有效。其次,社交网络的灵魂是共享,信息传播速度快,甚至是病毒式传播,对跨境电商的正面信息分享实际上是顾客无意识进行的营销推广活动。因此,顾客主动分享可作为信用评价的指标之一,正面分享越具有广度和深度,代表企业信用越高,具体指标包括转发频率、分享链接数目、建立专题群组等。再次,有学者从企业家信用与企业信用的相互关系角度论证了企业家信用决定着企业组织的整体信用(雷晓敏、朱家顺,2007),因此将跨境电商管理者的个人信用纳入指标体系中。运用大数据挖掘管理人员的关系数据和行为数据,以此客观呈现个人的信用状况。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芝麻信用,就是运用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挖掘用户的身份特质、行为偏好、人脉关系、信用历史、履约能力等信息以对个人进行征信。最后,公众号影响力也是判断跨境电商信用的指标。在社交平台上建立企业公众号成为营销的新常态,公众号影响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粉丝数目或关注人数多,说明其影响面广,尤其是境外人员的关注;二是粉丝在线参与程度高,说明其影响程度深。

综合以上分析,基于大数据构建的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大数据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在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最初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分析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它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综合了德尔菲法的适用性和数理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单、适用面广、系统性强等特点(张炳江,2014)。它的主要步骤包括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等。

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AHP法并不适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在构建判断矩阵时,传统AHP法要求专家以一个精确值比较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而大数据征信提取的指标不仅量大,而且复杂,专家很难提供精确比较值,此时用“大约”、“左右”等模糊概念来表示更为合理;第二,传统AHP法在构建一致性判断矩阵时工作量大,当判断矩阵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时,需要一次次地调整——检验——再调整——再检验,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大数据下的指标无疑使该检验过程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循环往复。

由此得出,传统AHP法并不适合确定大数据条件下的指标权重,它需要在算法上作出改进。模糊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FAHP)法将模糊数学的概念引入AHP法中,改进了传统AHP法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结果可靠性。FAHP法分为两种,一种基于模糊数,即不要求专家提供判断矩阵里的精确值,而是给出模糊量,可以解决专家思维判断的模糊性问题和客观决策对象的复杂性问题,最常使用的是三角FAHP法;另一种基于模糊一致性矩阵,可以利用模糊一致性矩阵的性质简化一致性检验问题。两种FAHP法对结构层次多、评价因素多的对象系统都很适宜。因此,大数据背景下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应当使用FAHP法。将传统AHP法和三角FAHP法进行对比,异同点如表2所示。

四、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模型

在构建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确定各指标权重之后,下面将分析可以运用哪些信用评价模型(方法)进行评价和预测。信用评价模型很多,一些基本的、传统的评价模型由于有悖于大数据的背景和方法本身的科学局限性,这里不予考虑,本文只分析几种目前处在研究前沿位置的模型。这些模型一般都能与模糊AHP法结合使用,并且应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评价模型要与大数据特征相匹配。

前面提到大数据具有4V特征,简单来说是指大容量、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大数据的大容量特征要求评价模型应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即面对数据的拓展能有效构建模型的能力。大数据的多样性特征表明它的异质程度高,要求评价模型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尤其是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的高速性特征要求评价模型的计算速度(收敛速度)快、灵活性高。大数据的价值性不仅指它的价值高,而且指它的价值密度低,即存在大量的噪声数据或有空缺值的数据,这就要求评价模型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即在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下正确评价和预测的能力。

2. 评价模型要与跨境电商的实际情况相符。

跨境电商由于涉及不同的国家,交易流程多、交易时间长、海外顾客购买心理和行为不确定性高,既增加了与信用有关的数据的容量和异质性,也增加了数据收集的难度,使指标数据具有大容量、含噪音、异质程度高等特点。评价模型只有匹配这些数据特征才是有效的。

目前,在信用评价方面比较前沿的评价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盲数评价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后两种是机器学习工具。这里结合以上分析,对这四种方法进行简单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结合信用评价模型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和表3中各模型的特征可以得知,以上四种模型都不能与要求条件完全匹配。大数据的复杂性无疑对评价模型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比如,神经网络能够较好地处理指标模糊不全的问题,在训练样本足够大时能达到极高的精度,而大数据恰好能够提供充分的训练样本;然而神经网络学习时间过长,收敛速度较慢,甚至可能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这显然又有悖于大数据的特点。

为此,有学者针对以上各模型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方法,或者通过模型之间的组合运用能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优化后的模型和组合后的模型将更适用于大数据。比如,支持向量机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往往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针对该问题,张珍珍等(2011)提出了基于密度聚类的SVM两步分类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大规模数据下的分类速度。另外,各模型之间的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是处理大数据的必然趋势,已有的研究包括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综合评价、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盲数评价等。

在这四种模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盲数评价法在大数据背景下评价信用的应用前景。目前,盲数算法主要应用在建筑、矿业、电力等行业,应用在评信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实际中的信用信息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种不确定性,如凡是有行为因素参与的含状态因素的任何系统中都至少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确定性(刘开弟等,1998),而盲数在解决这种问题上的优越能力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另外,学者在盲数算法改进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为了克服盲数运算计算量增加过快的缺点,王磊等(2010)提出了“先合并相交区间,再合并小可信度区间”的降阶方法。

五、小结

跨境电商是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热宠,而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标志着大数据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跨境电商信用评价体系是现实的要求,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铁路智能交通系统下一篇:林场的绿色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