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2024-10-24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共12篇)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1

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

1.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总体状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在整个国际服务贸易的构成中, 教育服务贸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逐渐成为服务业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的教育出口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方而, 中国以境外消费的方式进口教育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服务贸易在全球化过程中呈现出高科技化特征。远程教育服务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快速发展, 商业存在模式也取得很大突破, 国外教育机构来华介作办学发展迅速。教育领域人员的国际流动数量大幅增加, 与国外人才培养机构的交流增多。

1.2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势

1.2.1 学科优势。

首先, 中国有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特有学科, 如中文、建筑、中医等学科力量雄厚, 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其次, 中国在国际科技教育领域明显地占有一席之地, 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外需求者。这种潜在的留学教育需求量也很大。因此, 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独特资源优势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扩大教育出口。

1.2.2 成本。

在教育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 其价格不完全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而是受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一是各国劳动力价格及消费水平的高低;二是国家的教育政策。从教育产品的价格来讲, 中国的优势最明显。在中国留学的生活费用相对国外也低得多。虽然较之于对待本国学生, 中国对待来华留学生实行的也是高收费政策, 但与国外相比, 中国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

1.2.3 区位优势。

区位因素是影响留学生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流向看, 受地域临近和同属东亚文化圈优势的影响, 很多东南亚国家如韩国、口本、马来西亚的学生都愿意来中国留学。近十多年来, 亚洲始终是中国留学生的主体, 而且近年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而亚洲地区也多是世界留学生的输入大国, 中国对招收亚洲留学生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1.3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劣势

1.3.1 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充足的教育投入。目前, 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硬件水平普遍偏低, 许多高校的留学生宿舍、教室老师短缺, 活动场所少, 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水平线。而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所需的设备供给严重不足, 质量水平相对落后, 也制约了这些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专业出口能力。

1.3.2 政府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存在问题, 表现为中国政府教育贸易的政策滞后和立法不足。首先, 中国的教育服务政策比较滞后, 各项政策的制定还很不完善。其次,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立法不足, 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1.3.3 缺乏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品牌。

中国2013年科技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28位,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国际知名院校不多, 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不高, 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在中国,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 外国留学生人数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2%和2.4%。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品牌较少, 教育服务的质量水平较差, 是造成中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促进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

各教育机构应当把加大师资投入, 提高教师水平,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作为工作的重点。机构要多派教师、学者到国外交流, 吸收外国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努力提高教师外语水平, 推广双语教学。而且要加大对宿舍、教室、教学仪器、科研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来华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要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2.2 转变观念,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2.1 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 在考虑到教育社会公益性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教育的服务化、贸易化、产业化上面来。这样才会不断地扩展我们的教育规模, 发现人们新的教育需求, 发现新的教育服务市场、方式和对象, 提供各种令人满意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2.2.2 改进政府职能, 深化体制改革。

入世之后, 最大的挑战是对改进政府职能、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的挑战。因此要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 促使一批学校提质量和效益。要借鉴海外先进教育体制和机制, 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 使中国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2.3 加快教育品牌建设, 提高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

合理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缩短中国与发达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差距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经费资助来帮助高校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 如鼓励各大学与国外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合作研究或办学, 共同授予学位, 以提升中国教育研究水准及国际竞争力;鼓励与国外大学进行跨校际合作, 建立双学位制。中国高校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 也要大胆“走”出去, 利用教育品牌的高知名度和高声誉度, 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华留学, 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出口贸易。

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教育也主动或者被动的加入了全球竞争市场。近年来将教育进出口作为一种服务贸易的研究方式也逐渐成为经济领域和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 本论文选择教育服务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教育服务贸易现状、优势和劣势, 进而提出了完善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贸易,教育市场开放

参考文献

[1]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进清.广西与马来西亚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东南亚纵横, 2006 (10) .

[3]刘继安, 储召生.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中国教育报, 2002-08-11.

[4]徐坚.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商业时代, 2009, (10) :58-60.

[5]张若琼.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3) :70-73.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全球的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全球服务创新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加快了全球的服务贸易和产业升级。

下面以两个例子说明服务创新这一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从产品销售到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

IBM于1911年成立于美国,是一家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则硬件业务上陷入困境,在郭士纳的带领先成功地从硬件向软件的战略转型,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进入21世纪,IBM有进行了战略调整,出售全球PC部门,收购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将其带向了关键的高价值领域。从下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成功: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IBM的营业收入达到1036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每股盈利8.93美元。

2.NIKE:从制造业转型服务提供商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3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贸易逆差;对策研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也逐渐地加入到国际贸易之中。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迅猛,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了他们国家的服务贸易中重要的部门。如今,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速的领域之一。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减少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进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

教育服务属于12个服务贸易部门之一,其具有这四种提供模式,即境外消费、跨境提供、自然人流动和 商业存在[1]。就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而言,境外消费主要指国内教育机构接受外国学生来国内留学和国内学生到海外留学;跨境提供的主要形式是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自然人流动包括到其海外提供的教育服务国内教师以及来国内提供教育服务外国教师等等;这些商业存在一般指中外合作的办学,指中国教育机构和海外的教育机构在境内合作或海外创办教育机构,从而提供教育服务。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境外消费。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作为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提供方式的境外消费,其增长也十分明显。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的数据,从2002年以来,除了2003年由于非典导致来华留学人数出现减少外,其他年份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05年超过出国留学的人数,到2012年增长到32.83万人,2002-2012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4.36%。此外由于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服务得到迅速推广,国际流动数量大幅增加,国内人才培养机构与国外交流增多。

此外,我国还在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与国学的教育,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成立于2004年11月21日,落址韩国首尔,截至2011年底,已有105个国家的3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50余万人。这些机构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和平台①。

(三)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存在的问题

1.严重的贸易逆差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业都被视作公益事业,教育行业背后的经济效益常常被忽视,从而导致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性[2]。虽然现在我国政府对教育服务贸易的观念已经发生一定转变,然而由于WTO其它成员教育服务开放的程度差异和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业贸易逆差仍较严重,并且存在上升的趋势。

2.政府管理职能划分不清

“入世”以后,我国的政府职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政府管理的责任划分仍然模糊不清。就教育服务贸易而言,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存在对于教育服务贸易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尤其是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此外,在服务内容上,我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有限,其中信息服务严重滞后,且统一性和权威性缺乏,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很不利。

3.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法律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教育行业,仅有的涉外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已经远不能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教育服务贸易业[3]。此外,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章立法权归属劳动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两个部门,很容易导致两部门职能重叠和条块分割,不利于法制的统一以及实施公正性。

三、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还亟待提高,要提高教育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全扭转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态势,必须以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稳步推进的教育改革为基础,这必须经过长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现阶段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育服务产业水平。

(一)加强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

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吸引住大量的留学生,除了自身独特优势外,还在于这些国家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我国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加大教育服务投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另一方面也要放宽相关留学政策及办学政策,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及管理制度,推动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规范政府管理职能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经济进步的。政府对于一个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4]。我国对于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业,政府应减少对学习管理的行政干预,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教育信息公开,为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三)健全教育服务立法

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因而,加快相关立法,对于规范国内对外教育服务机构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针对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根据WTO中的教育服务内容和我国的相关承诺,需要通过修订国际教育服务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来对国内外教育服务机构进行系统有效管理,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教育服务贸也快速发展。

(四)发挥学科特长,拓展国际市场

毋庸置疑,中国在汉语言文化教育以及中医药教育方面,均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中占有很大优势。而且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应发挥我国在这些学科上的优势,鼓励支持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拓宽国际市场,以保持我国在这两个领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孝柏.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与立法[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10).

[2]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崔丽丽 浅析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N].辽宁大学学报, 2009:(04).

[4]张向丽.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3:(06).

注解: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研究 篇4

1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贸易方式的发展状况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输入输出, 是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服务贸易相结合的产物。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跨境交付和自然人流动。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方式主要以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为主, 跨境交付和自然人流动为辅。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贸易方式的发展状况如下。

1.1 境外消费

境外消费作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 在规模和水平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三种贸易形式。近年来我国在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 (1) 随着我国留学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2012年,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9.96万人, 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 单位公派1.16万人, 自费留学37.45万人。 (2) 出国留学群体总体上呈现年轻化趋势。 (3) 国外留学生来华就读的人数不断增长。2011年, 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1.2 商业存在

我国对“商业存在”非常严谨。我国禁止外方独资办学, 仅承诺中外合作办学, 允许外资控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外国资本对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冲击, 保护了我国相对弱势的高等院校。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另一类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3 跨境支付

我国对跨境交付的态度保守,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网络大学、远程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程度的比较优势,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所以我国对跨境交付不做任何承诺, 是对稚幼产业的保护。

1.4 自然人流动

我国对自然人流动这一贸易方式限制较少。近年来, 我国自然人流动的输出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汉语热, 汉语的教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迅速的发展起来, 为了支持汉语教学, 我国每年都向国外输出一大批汉语教师。但与我国聘请的外籍文教专家的数量相比, 我国每年对外输出的汉语专家的数量相对较少。

2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 在国家这一层面上, 与各国的竞争相比较, 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国际竞争力包括八大领域, 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运用留学活动、远程教育等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的能力以及通过国际交换的方式持续获得教育服务贸易利益的能力。

2.1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品或产业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 反映该国某产品或产业在世界出口市场的比重。

从表1中的数据不难看出,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处于教育服务出口的第一集团, 总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三分之二。而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 这样的数据与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完全不符合。

2.2 教育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TC指数的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 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十进口) , 其取值范围为 (-1, 1) 。如果TC指数大于零, 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越接近于1, 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 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

由表2可以看出, 从2006年到2011年这七年中, 我国的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小于零, 属于比较劣势, 国际竞争力弱。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一直比较优势小于零, 不具备比较优势, 国际竞争力不强。

3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接受海外留学生的规模偏小

以2005年为例, 美国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为1414.2亿美元, 英国为606.82亿美元, 而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仅为15.7亿美元,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 相差数十倍, 甚至百倍。

3.2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非常大的贸易逆差

在国际教育市场上,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较高, 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的教育服务起步晚、发展慢,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是一个教育贸易赤字国。

3.3 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层次偏低, 专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

长期以来, 来华留学生大都来自亚洲诸国, 来自欧美的留学生所占比例较小, 因此欧美留学生的市场开发有待加强。近年来, 来华留学生专业类别尽管在不断丰富, 但从整体上看, 其专业选择往往只是集中在文科类少数专业, 专业结构不合理。

3.4 我国留学生留学归国率比较低

由于近年来, 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就业压力比较大, 留学生留学归国就业压力很大, 相反在国外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因此, 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 选择在国外找工作或者继续深造, 这样就导致我国流失大量人才。

4 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4.1 深入思考教育服务的性质, 正确制定教育服务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之所以存在着很大的贸易逆差,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产业的性质, 没有把教育服务与对外贸易联系起来, 因此需要把立足点放在教育的服务化、贸易化和产业化上。只有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才能不断地扩展教育规模, 发现新的教育服务市场、方式和对象, 提供各种令人满意的教育和服务。

4.2 借鉴国外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

对于我国来讲, 我们的教育服务贸易起步晚、经验不足, 虽然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但这些却不足以使我国的教育服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恰恰由于这些原因, 我国的教育服务一直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 加快培养我国紧缺性人才。

4.3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国内教育服务水平, 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 在考虑教育服务开放度的同时, 调整我国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方法培养我国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我国需要用有限的财力进口国外的优质教育服务, 以期培养出有现代科技知识、有能力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4.4 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市场, 提高我国的教育出口水平

吸引外国留学生是提高我国教育出口的重要方法, 要利用我国国内的优势来提高出口水平。一个方面, 要利用我国的价格优势吸引外国留学生, 从留学学费上来看, 我国的价格处于绝对优势;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国的优势学科, 正由于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我国的传统汉语教育和中医教育是吸引国外留学生的两大最重要的学科。

参考文献

[1]曹建树, 张木森.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及成本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9 (3) .

[2]王炳明.上海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进展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

[3]吴若冰.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J].理论界, 2007 (3) .

[4]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5]邓国清.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外教育研究, 2008 (11) .

[6]穆晓楠.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7 (5) .

服务贸易新闻 篇5

2011年08月18日 11:44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晓晴 通讯员 黄卫雯

昨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时公布了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和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的新措施。毗邻香港的深圳备受鼓舞,多位政府及企业界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均乐观表示,深圳与香港的合作将显著加快,深港合作将步入新阶

在中央支持香港的一系列措施中,大幅提升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居于首位。分析人士指出,分开来看香港和深圳,两地贸易结构都明显失衡,距离全球性贸易中心有着明显的差距;然而两地携手“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集深港之力的前海将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

来自前海管理局的消息显示,深圳已经会同香港方面启动了前海金融政策、法律环境、专业服务及CEPA先行先试、招商政策四个专责小组,在前海的税制、法制、金融和人才政策等方面开展研究,将尽快形成专项报告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与此同时,深港两地的其他经贸合作也在有序推动中。据悉,深港两地将联合推广、扩大深港及珠三角会展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推动深港成为世界商品集散地。市贸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挥CEPA的政策优势,大力推动“国际采购商业圈”的建设——主要是推动建立各种大型专业市场,此项目建成后,将会成为立足深圳,辐射珠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国际采购交易平台。

目前,深港之间在科技产业上互动频频。自2007年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以来,深港两地投放了大量的资源,合作资助项目涉及通讯技术、照明技术、机械人制造系统、中药检测等。现在,深港创新圈设立了6个创新基地、12个服务平台,以及4个重大专项实施工程,推动相关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香港创新科技署有关负责人表示,香港有人才、研发和融资中心的优势,深圳的优势则是较低成本和产业化,两地有互补性,这是合作的基础,而且,内地是香港高科技产品最大的市场,深港科技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香港主动与深圳展开各种合作。翰宇药业有关负责人对此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以前与香港方面合作需要推着他们走,这两年则反过来,香港方面很积极,推着我们走。

此外,香港与深圳的智力合作也在发酵。在深圳高新园区,“港”字号大学成为独特风景,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深圳的基地今年已陆续启用。深圳虚拟大学园有关负责人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地的建设接近尾声,香港浸会大学的基地正在加紧建设,该负责人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香港的大学进驻深圳,为深圳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中央支持香港发展六大措施解读

文章出处:深度报道作者:张慧敏 闫瑾发布时间:2011-08-18

提升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支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引导内地和香港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日在开启香港之行的首日便率先亮出了一份大礼包,其中的政策措施将为香港、内地两地带来哪些改变?哪些产业将随之受益?内地与香港的居民又将获得怎样的实惠?

更多服务业进入内地发展

“医疗服务方面,香港的水平一向很高,扩大CEPA受惠面之后为香港相关医疗服务进入内地提供了便利。”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明确允许香港在内地独资医院范围扩大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在医疗上的交流,为内地病人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可以服务在内地居住和工作的香港市民。

在旅游服务方面,一连串针对性措施支持香港到内地设立旅行社,并支持特区发展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旅游业务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互相进入对方市场,并重点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将与内地旅游监管机构联合开发内地与香港“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并加强对内地赴港旅行团的监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则表示,对香港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压力。“服务贸易的开放优势在于,相关领域的进入加强了两地的经济往来,但同时对香港开放的服务领域相对来讲属于„高端‟服务业,对内地相关行业的影响更多地在于„示范效应‟,迫使内地的相关行业对自身做出审视并做出改变,但国内相关行业实现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白明表示。

将香港纳入自贸区实现互补双赢

在外贸方面,六项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东亚区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今后与外资谈判时更多兼顾香港利益,增强两地在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协调互动。

此次中央宣布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对香港进一步提升为国际贸易、航运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中,中央特别表示短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作为重点,结合目前全球经济聚焦亚洲的势头,但对于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业内专家表示还存在一定难度。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香港虽然在中国境内,但是作为独立关税区,处在中国关境之外,内地可以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但是内地同香港签订CEPA时对原产地有要求和限制,需要防止生产转移,不能将两地混为一谈。因此,如果香港纳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贸区协定当中就相当于两地的产品产地混为一谈,所以能不能够加入进来还要看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其他区域答不答应。”

白明也认为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香港是WTO成员,在WTO当中与内地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不同的成员,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是在WTO成员之间进行,所以,如果把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存在技术难度,容易引起贸易争端和混乱,但是双方配合的可能性比较大。”

强化香港在粤港澳区域合作地位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将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支持建设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构建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支持港资加工贸易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而在此前香港与广东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也曾提出,两地将在生态环保、清洁发展以及养老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由于服务贸易的跨地域性不如商品贸易强,发展服务业的地域优势非常重要,而在粤港澳三地当中,香港作为国际开放港口同国际市场结合紧密,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在当前面临要素成本升高的情况之下,加强内地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体现了现代服务基地建立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白明表示。

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认为,香港在加强同周边地区合作的同时,还应在中国特殊政策下实现转型。“内地对香港的重视程度从来没有变,随着内地全面开放的步伐加快,香港的„独家‟优势渐失,政策扶持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香港的依赖性,香港应当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CEPA政策来加强自身独立性。”袁钢明强调。

加大民生等资源支持香港

在民生保障方面,内地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措施继续保持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副产品和电力、天然气等物资对香港市场的稳定供应。

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来源地,香港地区的肉类蔬菜供应超过九成来自内地。此次中央宣布保障各类物资的供给,包括粮食、肉类、蔬果等优质农副产品的稳定供应,有助于缓解食物价格上涨的压力。

在能源供应方面,中央宣布加快西线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建设,确保2012年下半年实现向香港供气,“十二五”期间累计供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内地取得长期稳定的天然气做发电之用,有利于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能扭转过去依赖燃煤为主的发电组合,改为以天然气作为主要的发电能源,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在教育方面,自2012年起,试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即“联招考试”),内地部分高校可依据香港高中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

港股组合ETF最早年内推出

金融业一直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提升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香港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首先就是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证券基金投资产品,交易手续与股票可以说完全相同。港股组合ETF就是成立可以直接投资于港股市场的ETF基金,可以增加ETF基金品种,因为国内比较单一,只有沪深500、上证50之类的。据了解,目前沪深交易所都力争在今年内推出港股组合ETF。

但是此前,在香港推出ETF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技术问题是清算交收中的担保问题。据了解,这一技术问题主要是在合约交易时,买卖双方任何一方出现违约,守约方都必须履行相关的义务,保证合约正常运行。

增加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合作,不管是赴港上市、共同代销基金还是开设分支机构,可以拓展港资机构在内地的业务范围,内地更多的业务也可以做到香港去,港资银行也可以打破类似外资银行的界限,开展多种业务。

此前由于政策、风险等种种原因港地险企入驻内地较为缓慢,政府只允许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沿海地区设立营业机构。“香港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险种丰富,而内地市场潜力较大,二者结合可以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设离岸人民币计价中心

昨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债券,获得690亿元人民币的强劲认购,一方面是人民币债券安全,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令投资者看好。

未来将增加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金融机构,允许境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公司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香港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所以扩大在香港的发债规模,可以提高境外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功能完善及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记者同时注意到,新的措施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币在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上述银行人士表示,最先进入到境内证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应该主要是金融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目前香港已有近80家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当地市场对人民币投资工具的需求日益旺盛。

不过,对于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郭田勇建议,随着境外人民币数量的不断堆积,为使国际化进程可持续,还需解决其市场出口,一要致力于建设离岸人民币计价的商品金融市场,二要以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为契机推进其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商报记者 张慧敏 闫瑾

中央支持香港发展六大措施解读

2011年08月18日 08:04来源: 北京商报

提升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支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引导内地和香港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日在开启香港之行的首日便率先亮出了一份大礼包,其中的政策措施将为香港、内地两地带来哪些改变?哪些产业将随之受益?内地与香港的居民又将获得怎样的实惠?

更多服务业进入内地发展

“医疗服务方面,香港的水平一向很高,扩大CEPA受惠面之后为香港相关医疗服务进入内地提供了便利。”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明确允许香港在内地独资医院范围扩大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在医疗上的交流,为内地病人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可以服务在内地居住和工作的香港市民。

在旅游服务方面,一连串针对性措施支持香港到内地设立旅行社,并支持特区发展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旅游业务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互相进入对方市场,并重点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将与内地旅游监管机构联合开发内地与香港“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并加强对内地赴港旅行团的监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则表示,对香港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压力。“服务贸易的开放优势在于,相关领域的进入加强了两地的经济往来,但同时对香港开放的服务领域相对来讲属于‘高端’服务业,对内地相关行业的影响更多地在于‘示范效应’,迫使内地的相关行业对自身做出审视并做出改变,但国内相关行业实现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白明表示。

将香港纳入自贸区实现互补双赢

在外贸方面,六项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东亚区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今后与外资谈判时更多兼顾香港利益,增强两地在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协调互动。

此次中央宣布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对香港进一步提升为国际贸易、航运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中,中央特别表示短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作为重点,结合目前全球经济聚焦亚洲的势头,但对于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业内专家表示还存在一定难度。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香港虽然在中国境内,但是作为独立关税区,处在中国关境之外,内地可以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但是内地同香港签订CEPA时对原产地有要求和限制,需要防止生产转移,不能将两地混为一谈。因此,如果香港纳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贸区协定当中就相当于两地的产品产地混为一谈,所以能不能够加入进来还要看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其他区域答不答应。”

白明也认为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香港是WTO成员,在WTO当中与内地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不同的成员,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是在WTO成员之间进行,所以,如果把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存在技术难度,容易引起贸易争端和混乱,但是双方配合的可能性比较大。” 强化香港在粤港澳区域合作地位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将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支持建设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构建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支持港资加工贸易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而在此前香港与广东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也曾提出,两地将在生态环保、清洁发展以及养老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由于服务贸易的跨地域性不如商品贸易强,发展服务业的地域优势非常重要,而在粤港澳三地当中,香港作为国际开放港口同国际市场结合紧密,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在当前面临要素成本升高的情况之下,加强内地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体现了现代服务基地建立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白明表示。

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认为,香港在加强同周边地区合作的同时,还应在中国特殊政策下实现转型。“内地对香港的重视程度从来没有变,随着内地全面开放的步伐加快,香港的‘独家’优势渐失,政策扶持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香港的依赖性,香港应当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CEPA政策来加强自身独立性。”袁钢明强调。

加大民生等资源支持香港

在民生保障方面,内地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措施继续保持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副产品和电力、天然气等物资对香港市场的稳定供应。

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来源地,香港地区的肉类蔬菜供应超过九成来自内地。此次中央宣布保障各类物资的供给,包括粮食、肉类、蔬果等优质农副产品的稳定供应,有助于缓解食物价格上涨的压力。

在能源供应方面,中央宣布加快西线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建设,确保2012年下半年实现向香港供气,“十二五”期间累计供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内地取得长期稳定的天然气做发电之用,有利于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能扭转过去依赖燃煤为主的发电组合,改为以天然气作为主要的发电能源,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在教育方面,自2012年起,试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即“联招考试”),内地部分高校可依据香港高中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港股组合ETF最早年内推出

金融业一直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提升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香港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首先就是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证券基金投资产品,交易手续与股票可以说完全相同。港股组合ETF就是成立可以直接投资于港股市场的ETF基金,可以增加ETF基金品种,因为国内比较单一,只有沪深500、上证50之类的。据了解,目前沪深交易所都力争在今年内推出港股组合ETF。

但是此前,在香港推出ETF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技术问题是清算交收中的担保问题。据了解,这一技术问题主要是在合约交易时,买卖双方任何一方出现违约,守约方都必须履行相关的义务,保证合约正常运行。

增加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合作,不管是赴港上市、共同代销基金还是开设分支机构,可以拓展港资机构在内地的业务范围,内地更多的业务也可以做到香港去,港资银行也可以打破类似外资银行的界限,开展多种业务。

此前由于政策、风险等种种原因港地险企入驻内地较为缓慢,政府只允许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沿海地区设立营业机构。“香港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险种丰富,而内地市场潜力较大,二者结合可以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设离岸人民币计价中心

昨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债券,获得690亿元人民币的强劲认购,一方面是人民币债券安全,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令投资者看好。

未来将增加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金融机构,允许境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公司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香港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所以扩大在香港的发债规模,可以提高境外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功能完善及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记者同时注意到,新的措施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币在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上述银行人士表示,最先进入到境内证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应该主要是金融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目前香港已有近80家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当地市场对人民币投资工具的需求日益旺盛。

不过,对于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郭田勇建议,随着境外人民币数量的不断堆积,为使国际化进程可持续,还需解决其市场出口,一要致力于建设离岸人民币计价的商品金融市场,二要以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为契机推进其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200亿元

2011年08月18日 07:36来源: 证券时报网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宣布了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深化两地合作的新政策。

李克强指出,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中央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了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目前内地对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已全部实行零关税,同时正在推动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八的磋商已经启动,将在年内签署。内地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对香港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香港业界关注的医疗服务、建筑服务、律师服务、检测认证等领域。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还将进一步放宽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到“十二五”末,通过CEPA,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第二,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业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提升香港在全球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地位,对香港发展至关重要。将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继续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内地将不断提高对港资银行开放的层次和质量,支持港资银行在广东省内以异地支行形式合理布点、均衡布局。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方式进入内地市场。

也许是基于海内外退市制度的比较和矫正A股主板现行退市制度的弊端,2009年,创业板推出伊始就明确将严格退市列为未来制度建设的方向。根据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初步设想,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绝借壳炒作被列为创业板退市制度三项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创业板具有试点更严格退市制度的有利条件。除没有历史负担之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建立和前期“买者自负”原则的充分宣传,都为直接退市试点作了一定的准备。创业板先行试点较严格的退市制度,条件具备时再推广到全市场,应该是一个稳妥的选择。当然,退市制度建设和发行制度完善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密的配套安排,充分考虑市场各方的承受力,谨慎决策,各方面一起“给力”。

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各利益方博弈的复杂性。退市意味着还垃圾公司以真面目,必将导致垃圾公司股价重估,牵涉到各方的巨大利益。要从正本清源的高度出发,抵制住利益集团压力,不能养痈遗患。其次,要更新观念。长期的软约束使各方形成了思维惯性,炒作垃圾股时极度兴奋,一到真正退市又喊痛,这种心态和思维一定要改变。地方政府也要抛弃原有思维,走出靠“保壳”来培育和壮大本地资本市场的误区。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快建立我国的投资者法律救济制度。因为上市公司经营失败,投资者也是受害者,导致上市公司失败的除经营环境原因之外,往往还伴随着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的失职、欺诈乃至违法,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司法救济制度,由投资者来承担全部公司损失,也有失公允。投资者能便利且有效地向公司追责,是严格退市制度顺利推出的一个重要条件。

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这也有利于两地携手合作,克服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具有天然优势。中央政府将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开展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

增加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内金融机构主体,允许境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并逐步扩大发行规模。这是促进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和完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四,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央政府继续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期重点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可能性。在今后对外自贸区商谈中,更多地兼顾香港的利益和关切。

第五,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

第六,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10新基今年延长募集期

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昨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李克强在演讲中提出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新措施。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商务部长陈德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也出席了论坛。

RQFII

中资券商或最先从中受益

在李克强宣布的多项惠港政策中,RQFII无疑是最受业内关注的。“在港的人民币存款已达5500亿元,然而利用途径却很少,总得给个途径去消化。”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小QFII推出的原因。

据田勇分析,小QFII推出初期,管理层可能会将试点给予在港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可能主要考虑到中资券商在筛选热钱方面比较在行且比较用心。”

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阎峰昨日表示,虽然现在RQFII具体细节及推出时间尚未明确,但估计会参照QFII的运作方式,先批资格,再批额度,再发产品。

据阎峰预测,首批获批资格一定不包括外资金融机构,港资是否在内则不清楚,而在港中资券商显然将近水楼台先得月。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监事会主席王益民昨日更称,海通将积极争取首批RQFII资格,公司所有准备工作均已准备就绪,只待政策正式出台便可操作。

受该消息提振,昨日几家在港上市的中资券商股近乎井喷。截至收盘,申银万国(0218.HK)涨幅达到21.25%,盘中涨幅一度高达34%,成交额达3429万港元,而前一交易日只有区区65万港元,国泰君安国际(1788.HK)、中国光大控股(0165.HK)和海通国际(0665.HK)收盘涨幅也分别达9.92%、8.16%和8.59%。

与内地联系较为密切的港资券商第一上海(0227.HK)和时富金融服务集团(0510.HK)昨日也分别上涨22.22%和20.47%。

规模不大对A股影响有限

市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小QFII终于被管理层推上议事日程,按理说此举将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然而昨日面对港股的风升云起,A股则是巍然不动,全天均在开盘点位附近徘徊。

“初期200亿元的规模成不了大气候。”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对商报记者表示,“更何况还不是立即推出。”

“境外人民币到年底估计在1万亿元左右,这其中有多少规模会形成RQFII?形成后又有多少会进入A股市场?”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估计规模不会很大。

李迅雷更指出,RQFII推出,中长期来说对A股的利好较为有限,“QFII推出时国内投资者也很激动,但现在不是也归于平静了?”据他分析,国际热钱对投资中国企业和股市兴趣不大,热钱最感兴趣的是境内外人民币利率市场,“国内利率高,香港利率低,利率市场回报优厚。”

李迅雷分析认为,政府推出此举,主要在于减弱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利率体系的冲击力度,让热钱通过合规渠道进入内地。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开放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是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安排,“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实现完全可兑换进行了铺垫。”

港股ETF

半港股直通车年内或推出

李克强昨日同时宣布,将在内地推出港股ETF,这一政策被业内解读为“半港股直通车”,同样是被业内呼吁良久。

央行行长周小川昨日表示,内地引入港股组合ETF实施方案已完成,清算和交收最终担保问题这一技术问题已解决,推出港股ETF时机已成熟。香港相关部门更是指出,港股ETF今年可以出台。

“此举是为了吸引内地资金进驻港股市场,无疑能为港股提供增量资金。”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对商报记者表示,“一旦大市向好,最先受益的依然是券商或带有经纪业务的香港银行股。”

昨日,在港上市的券商除了上述大幅飙升的内地券商股,耀才证券金融(1428.HK)、汇富金融(0188.HK)和英皇证券(0717.HK)也分别大涨了12%、11.70%和6.56%。

此外,就连A股中券商股也被炒了一把。截至收盘,方正证券(601901,股吧)(601901)和东北证券(000686,股吧)(000686)分别上涨4.43%和3.02%,中信证券(600030,股吧)(600030)、国海证券(000750,股吧)(000750)和山西证券(002500,股吧)(002500)等涨幅也均在1%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港股ETF具体规模尚未曝出。据业内分析人士猜测,按照管理层一贯审慎的原则,首批额度不会太大,预计对单日成交规模600亿至700亿港元的香港市场而言,起不到多大的提振作用。

FDI

港企可持人民币直投内地

周小川昨天在论坛上透露,中央积极支持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未来将扩大到全国所有省市区,结算量将更大。为满足在港人民币的投资需求,内地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将提高,今年初步决定提高到500亿人民币。

周小川还表示,过去赴港发债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未来将扩大到非金融机构,在发债规模中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各占一半。

周小川指出,中央还将进一步扩大在港人民币的回流渠道,除RQFII外,内地将尽快修改外资投资有关条例,允许香港持人民币企业赴内地直接投资?穴FDI?雪,稳步开展试点。

李克强昨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宣布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经贸方面

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对香港的开放。争取到“十二五”末期,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穴CEPA?雪,内地对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抓紧磋商并于今年年内签署CEPA补充协议八,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开放,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合作内容,继续推动在广东等省?穴市?雪先行先试。

继续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合作为重点,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可能性,或支持香港与已和内地签署自贸协定的贸易伙伴直接商谈。

支持境外企业?穴包括香港企业?雪使用人民币赴内地直接投资。修订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和推动人民币的外商直接投资。

支持香港铁路公司深化与北京、上海、深圳市地铁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合作,并扩展到杭州等市。

●金融方面

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穴交易所交易基金?雪。继续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支持香港的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的方式进入市场,参与和分享内地保险市场的发展。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为更多企业在与香港地区开展贸易和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强香港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地位。增加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内金融机构主体,允许境内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稳步扩大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即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

●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

加快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建设,确保2012年下半年实现向香港供气,“十二五”期间累计供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

在部分高校试行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自2012年起,试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穴即“联招考试”?雪,内地部分高校依据香港高中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

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旅游方面

推进内地与香港旅游海外联合推广工作。联合开发内地与香港“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

支持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拓宽合作范畴。鼓励和引导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重点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

●粤港合作方面

将“衔接内地港澳交通”列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今年底建成内地段,逐步实现全线与京广客运专线、杭福深等东部沿海铁路的接驳。推进港珠澳大桥建设,实现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高速公路连通。优先考虑与香港企业的合资合作,推进深圳盐田港区、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

积极研究连接香港和深圳两个机场之间的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线建设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为香港贸易服务业带来令人振奋消息:除年内与港签署「CEPA 8」外,还争取到「十二五」末,对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他表示,内地「十二五」期间,力求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去年43%增加到2015年的47%,以内地的经济总量来说,即便是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要新增4,000亿元,届时必为港带来巨大商机。

李克强昨在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时,多番谈到对香港开放内地服务业市场问题,指内地正在推动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他并为内地服务产业市场开放定下初步时间表,「到『十二五』末,通过CEPA,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扩CEPA受惠面 粤续先行先试

此外,他又透露,CEPA补充协议八的磋商已启动,并将在年内签署。同时,内地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对香港传统优势服务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内地还将进一步放宽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继续推动在广东等省市先行先试。

服务业总量将达26万亿商机巨

他又描绘内地服务业的巨大商机,指内地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已经居第二位了,但是内地的服务业的比重偏低,不仅是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而且和内地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偏低的,「在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方面,可以说还供给不足」,「如果按提高4个百分点算,不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届时服务业的总量将要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对于香港如何结合国家扩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李克强说,香港在服务业方面有独特优势,不仅是比重高,服务业的水平也高,质量也高,人才济济,「可以说也实事求是的说香港的服务业是有着国际竞争力的」,「两者结合,利国利港利民。」

支持本港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随着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积极寻求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香港也不能落后形势。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对香港进一步提升为国际贸易、航运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中,中央特别表示短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作为重点,正好配合当前环球经济聚焦亚洲的势头。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言人表示,欢迎李克强宣布之挺港措施,并指符合业界期望,亦达致双赢。发言人说,措施包括容许旅行社在内地开分行,有助推动粤港澳旅游,并配合香港邮轮码头落成,相信可吸引更多游客。港府会鼓励业界利用措施,拓展一程多站旅游,及发展三地成为休闲旅游中心。另外,在创新科技方面,为配合「十二五」发展,政府会加强支持,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疗等方面,提升科研能力。他又表示,今年可签订CEPA补充协议八,但未有透露哪些行业受惠及实际内容。

海南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约130亿元

南海网 http://时间:2011-08-18 06:49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彭青林

本报讯(记者彭青林)记者从各有关单位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完成结算额约130亿元,与去年下半年相比略有增加,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据悉,自去年6月我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以来,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去年有40多家企业获批试点单位,结算金额共113.93亿元,位居同批开展试点业务省(市)的第三位,为海南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结算便利,有效地助推了海南省外贸进出口增长。

到6月底,海南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各主要业务领域都推出了产品,并完成了相关业务,为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作为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开展的“主力军”,海南中行今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达89.10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占据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的70%,始终保持行业领军地位。

据海南中行介绍,上半年,该行努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融资领域的全面发展,在进口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资本项下均实现了突破。该行积极利用政策空间和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需求空间,加快跨境人民币产品的创新,加强与海外分支机构的发展联动,并顺应市场环境和需求变化,推出跨境人民币转汇、跨境人民币协议付款、人民币协议融资等创新组合产品。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扩展到了省内几乎所有主要商业银行,多数银行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开展了相关业务。虽然,其他银行所占份额较少,但工行等银行的业务发展速度较快,显示出海南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潜力。

李克强宣布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新政策

六大措施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

日期:2011-08-18 作者: 来源:文汇报

第一,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第二,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第四,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第六,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消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国家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举办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17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促进国家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事关国家与香港的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只要内地和香港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两个长期的目标,为增进内地和香港民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于上午9时30分开幕,会场内气氛热烈,座无虚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首先致辞,对李克强副总理来港出席论坛表示诚挚欢迎,对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的一贯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在全场约1000名与会人士热烈的掌声中,李克强发表了题为《协力求发展合作促繁荣》的主题演讲。

李克强指出,进一步发挥香港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优势,发挥香港在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深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需要发挥香港通达国际市场的窗口和平台作用。国家推动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需要发挥香港服务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需要发挥香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要把独特的优势巩固住,把应有的作用发挥好,香港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

李克强说,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中央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了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政策措施。这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内地对香港优先开放的一贯政策,目的是推动内地和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目前内地对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已全部实行零关税,同时正在推动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CEPA补充协议八的磋商已经启动,将在年内签署。内地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对香港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香港业界关注的医疗服务、建筑服务、律师服务、检测认证等领域。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还将进一步放宽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继续推动在广东等省(市)先行先试。到“十二五”末,通过CEPA,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第二,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业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提升香港在全球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地位,对香港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继续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内地将不断提高对港资银行开放的层次和质量,支持港资银行在广东省内以异地支行形式合理布点、均衡布局。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加强双方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合作。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这也有利于两地携手合作,克服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具有天然优势。中央政府将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开展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

第四,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央政府继续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期重点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可能性。在今后对外自贸区商谈中,更多地兼顾香港的利益和关切。同时,增强两地在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协调与互动,不断提高香港参与多边和区域合作水平。

第五,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香港拥有金融、贸易、投资、法律、会计、咨询等方面的优势,内地企业“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内地和香港合作大有可为。我们将从项目对接、投资拓展、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内地和香港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商品营销网络;鼓动内地和香港企业以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承揽项目等方式,共同开拓国际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第六,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粤港澳经济规模已居世界都市圈前列,香港的独特地位能够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方面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内地将加快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

世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支持建设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域,构建现代流通经济圈,共建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推进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港资加工贸易企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

我们将深化内地与香港旅游开发、生态环保、清洁发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养老服务等方面合作。制定财税、土地、劳保、人才等支持政策,大力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积极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加快内地与香港基础设施对接,完善珠三角地区与港澳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粤港供水、供电、供气等网络合作,到2012年下半年实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向香港供气。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6

一、北京市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现状

(一)国内竞争力比较

北京的普通高校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11%左右,科研机构达到全国总量的36%,研究生培养机构占到全国总数的1/5以上;北京市有23所高校进入“211工程”,占到全国总量的1/5以上,居全国首位,“985工程”中北京的高校占到全国总数的1/5以上。衡量教育机构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师比,北京高校的生师比一直大大低于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的平均水平,说明北京市师资比较充裕。

全国前十大教育服务出口的城市和省份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广东、山东、浙江、黑龙江和湖北。其中北京市招收的留学生人数远远大于第二名的上海。据统计,2008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223499人,其中北京地区66316人,占总数的近30%;上海3.5万人,天津1万人左右。而且,北京市招收的留学生规模逐年增长,2009年达到7.1万人次(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 31%);2010年达8万人,分别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学历生占留学生总数的35%,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学历生的25%。北京市具有接受境外留学资质的高校共有81所,上海有23所。国内大学留学生人数超过千人的院校共计20所,北京市占有9所,上海有6所。以上数据说明,北京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在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国际竞争力比较

尽管北京市教育服务出口能力在国内绝对领先,但是其教育服务水平较之世界上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这也导致很多北京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去发达国家留学,造成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逆差。目前北京已有27所高校开通了出国留学直通车,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选择去国外留学,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定居国外,造成我国人才的流失。

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主要出口对象是亚洲国家,而进口对象则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据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8年北京自费留学人员当中选择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的人数占到了自费留学人员总数的近六成。其中澳大利亚人数最多,占总数的21.9%,美国约占19%,英国约占18%。由此可见,北京教育服务贸易对发达国家大量逆差。

按OECD国家平均水平,外国留学生应占在校生人数的3%。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比例都在15%以上,比如哈佛20%,麻省理工21.7%,斯坦福21.8%,牛津22.5%。而北大只达到10%,清华只有5%,说明北京高校与世界著名大学还有很大差距。

2011年9月5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了201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排行榜前10名的大学被美国和英国瓜分,美国6席、英国4席。北京高校首次进入前50强,其中北京大学排名46,清华大学排名47,较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也进入了前500强。北京高校国际排名的提高有利于教育出口的扩大。

二、北京市境外消费教育服务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地集中

北京高校招收的留学生以亚洲地区为主,而亚洲地区又以韩国为主。2008年北京市高校招收的外国留学生中有来自亚洲的学生15460人,占总数的61.9%;欧洲的学生4615人,占总数的19.3%。生源地集中不利于规避出口风险,而且也不利于文化交流的多元性发展。

众多亚洲学生选择留学北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缘和文化的相似性。比如日韩在历史上都有来华留学的经历,现在还保存着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化习俗,其文字也和汉字有一定渊源,因此学习中文有一定优势。

而欧美发达国家的通用语言是英语,北京高校能进行全英文授课或者双语教学的专业为数不多。语言的障碍将许多想来北京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挡在了国门之外。

(二)非学历生比例大

来京留学生仍以非学历教育为主。2008年北京市高校共接收留学生23872人,学历生共5159人,仅占总人数的21.6%,其中本科3806人,占总数的15.9%。其余近80%的人皆为非学历教育,大多是短期生和语言生。这反映出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主要还停留在语言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上,出口的竞争力不够。

除了语言文化、中医等课程具有他国不可替代性以外,外国留学生选报教育、法学、工科、理科、管理、经济类课程的比例相当少,说明北京高校在这些通用学科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相比较,北京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以学历教育为主,其中攻读硕士学位生占到38.94%,攻读学士学位生占到28.4%。

(三)收费偏低导致逆差过大

根据我国1997年颁布实行的《自费生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以人民币计算,文科专业:本科生每年学费1.4万-2.6万元,硕士研究生1.8万-3万元,博士研究生2.2万-3.4万元;理工科专业比照文科标准上浮50%-100%。在欧美,留学生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2-4倍,普遍在1.5万-2.5万美元之间,哈佛大学更是高达3万美元。即使在教育进出口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国也会遭受巨大的逆差。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都对留学生教育采取全成本回收策略,我国却还在采用15年前颁布的收费标准。是时候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了。高等教育服务价格上的差异其本质仍旧是服务水平的差异,所以要扭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逆差状况,最终手段还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服务竞争力。

(四)对外推介不够

发达国家意识到教育出口能为其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如英国政府称每个海外学生一年给英国贡献的财政价值约是15000英镑,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国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美国成立了联邦协调委员会,法国有“法兰西教育专署”,德国有专门的海外学生服务公司,澳大利亚更是在海外设立许多咨询服务机构,使海外学生猛增35倍,2010年达到20万人,创汇高达72亿澳元。

相比之下,北京高校缺乏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没有充分利用其优厚的教育资源,在海外进行包装推介。海外学子很难有畅通的渠道找到中国有留学生招生资质的学校介绍和自己想报的专业。一些外国学生说,来中国前,他们只能拿到北大清华那几个顶尖学校的介绍。这说明北京高校对外宣传做得很不够。

(五)留学生医疗和打工制度不完善

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有的发达国家为留学生提供免费医疗。在英国,留学生可以拿着护照到自己所住区域的诊所注册,工作人员会给他(她)一个注册号,并为其安排一个私人医生,只要记住注册号,就可享受免费医疗,即便是住院,也是会受到很好的照顾。而北京的高校通常要求来华留学生自费购买中国境内的医疗保险,一般600元一年。相比之下,去英国留学对海外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北京市在2003年以前禁止留学生打工,之后出台“外籍学生勤工助学”政策,允许他们到市内其它学校担任外教等工作。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留学生打工政策方面给予很多便利。在英国,学生硕士毕业之后可以申请两年的工作签证,可以找正式的工作,也可以打零工,并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有15-20个小时打工的权利;日本允许中国学生每周打工20小时;从2007年起,新西兰允许在其境内学习一年以上的交换学生也可以享受每周20小时的打工机会。留学生打工限制太多,会降低一些家庭较困难的海外学生来京留学的意愿,也不符合欧美学生自食其力的生活理念。

三、促进北京市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

(一)推动汉语传播,加强双语教学

通过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点,可以使更多的外国人熟悉掌握汉语,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加来华留学的意愿。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北京地区有17所大学(其中部属院校11所,市属院校6所)和8所中小学在世界33个国家举办了66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讲堂、2所中外双语学校。国家汉办称,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达4000万,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万人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不断提高,全球已经掀起了“汉语热”。这个趋势必将导致中国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留学目的地。

为了吸引更广泛地域的海外学生来京留学,北京高校应该围绕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几个英语授课或者双语教学的留学精品专业。经过多年努力,北京高校开办的英语授课项目已经有很大数量的提高,但是从质量和数量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挖。北京市拥有全国最优越的师资,海归学者比例最大,理应充分利用资源,进一步提升英语授课项目的质量和数量。

(二)找好市场定位,增加学历教育

留学生中学历生的比例代表着一国教育产品的质量。北京高校总体教育产品品质不高,体现在每年吸收的学历生仅占1/5左右。北京市高校应该在保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学历生的比例,并优化教育产品结构。特别是要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扩大交流学生的数量,通过海外推介打出自己的品牌。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留学生学历教育就做得很成功,留学生占在校学生人数的20%以上,且学历生的比例达到了71%。目前该校面向外国学生招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近40个,其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均开设有全英文授课的专业。

推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学分互认也有利于学历生比例的提高。中国入世时已于33个国家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协定,但是发展中国家占多数。北京高校应该继续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发达国家之间经常使用的学分互补互换、学位接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互补等方式。艾迪国际称,中美学历互认取得进展,中国传媒大学等36所国内高校所修学分已受到美国7所高校认可。

(三)加强对外教育推介

国际学生选择来北京留学可能从以下几个渠道了解信息:世界大学排名;教育博览会或推介会;留学中国门户网站;正在北京留学或者留过学的朋友。大学排名不在北京高校的控制范围内,北京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到海外举办或参加博览会和推介会,大力宣传介绍首都的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留学政策、文化氛围等,塑造北京学府的形象。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来看,教育部已经排出了2012年度境外推介活动的日程,等待各地高校的申报。北京高校一定要抓住机会,到海外去宣传自己。

北京市连续五年举办了北京教育国际博览会,期间邀请了全球很多国家的各级学校、各类学校来北京展示他们学校的风采,同时也把北京的教育借博览会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博览会吸引了很多国际的教育友人来参会,考察北京的教育。北京高校要利用好这个阵地,宣传自己的特色。

(四)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

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吸引优秀学子,都发放种类繁多、金额巨大的奖学金。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来北京学习,北京市于2006年设立了“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2010年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共投入1.9亿元,先后有49所高校获得奖学金支持,近1万5千名优秀外国留学生受益。各个大学也对留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如中国人民大学会根据留学生在校表现发放“中国人民大学外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奖”、“中国人民大学外国留学生社会活动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留学生干部奖”及“学习进步奖”。

(五)办好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

很多外国留学生选择到北京留学,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吸引。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北京市在教育推介中可以把文化氛围和文化体验活动作为一个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亮点。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7

1.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中国与韩国同属亚洲国家, 在地里位置、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 两国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中韩两国都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都效仿过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 都希望通过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如下。

(1) 留学生交流日益扩大。

近年来, 中韩两国互相接收的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 且来华韩国留学生人数大于在韩中国留学生数。2004年至2009年中韩两国留学生交流数据的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韩国2005年接收了中国留学生18 000名、2006年为20 080名、2007年为33 650名、2008年为44 746名、2009年为57 500名;在此期间, 中国接收韩国留学生人数也在上升, 从2004年的43 167名增长至2009年的64 232名。两国每年互相接收的留学生人数都呈递增状态。

据2010年《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和表1的计算, 2004-2009年, 韩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中国在韩留学生人数的比例在逐年降低, 2004年为5.03倍, 2009年减少为1.12倍。对表1分析可知:中韩两国留学生人数呈总体上升趋势, 也表现为国别的不平衡性, 来华韩国留学生数大于在韩中国留学生数。

(2) 中韩两国留学生层次存在差异。

中韩两国留学生层次存在差异是指: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群体主要以学历生为主, 而韩国来华的留学生群体则主要是非学历生 (1) 。由于获取数据的限制, 笔者仅以中韩两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数据来比较。

根据表2, 从2000-2006年, 来华韩国留学生中有207 350名学历生, 占接收留学生总数的29.96%;接收非学历生484 839名, 所占比重为70.04%。韩国在2000-2006年的7年间共接收了65 597名学历生, 占接收留学生总数的64.29%, 接收非学历生36 438名, 所占比重为35.71%。大量的非学历生来华学习汉语, 直接造成了非学历生的比例居高不下。这反映了汉语的魅力, 但是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则需要更多的来华学历生的支持。比较而言, 韩国的外国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比重较高, 尤其是接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学历生中保持较大的比例, 这一高层次的留学生队伍对于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中韩两国自费留学生人数增加。

目前, 自费留学已成为中韩两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方式。由表3可以看出, 2000-2006年, 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中, 自费留学生占比高达93.38%, 在韩自费留学生这一比例为77.52%。并且, 中韩两国接收自费留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4) 中韩两国合作办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中韩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发展, 中韩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两国从最初的互派公费留学生方式到自费留学再到双方合作办学。近些年来, 还出现了新的校企间的合作办学模式。从最初单纯的校际合作到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两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合作办学最原始的方式是校际合作, 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先例。1997年, 北京语言大学在韩国建立办学点, 随后, 中韩两国陆续有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此外,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 著名的韩资企业三星集团, LG集团等为拓展中国市场, 都在大规模地招聘人才。他们倾向于选择有留学韩国背景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有韩国语语言功底, 熟悉韩国文化, 进入企业能较快地适应企业文化。驻韩中资企业和大量的驻韩外资企业、国际机构也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校企间合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以韩国首尔大学三星项目为例, 首尔大学在中国高校招收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直接在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从事研发相关领域的工作。三星公司在该项目中资助学生每月生活费1000美金和学费、住宿费, 医疗保险费等。

2.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 教育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宽, 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历史较短, 在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小。

中国尽管近些年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到中国留学学生的人数相对于中国庞大的教育体系来说, 规模还太小。2004年来华留学生占全部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0.55%;2008年这一比重为仅为0.35%。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 中国传统学科开发不足。

多数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以学习汉语为主。有机构做过调查, 来华的韩国留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对中国的旅游、餐饮、中医学等专业都很感兴趣;而中国只有少数的学校接收这些专业的韩国留学生。有着悠久历史的诸如中医学、武术、天文学等学科由于受到高校的忽视, 也成为阻碍韩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

(3) 中国的留学费用高于韩国。

中国的留学费用高于韩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学校对韩国留学生收取的学费多;二是中国政府及高校设置的奖学金不多。与中国不同的是, 韩国政府及高校为中国留学生设置了多种奖学金。对于高新技术人才, 韩国方面更是有全额奖学金提供。这些奖学金有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 也有企业和其他民间机构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设置的。与韩国高校相比, 中国留学生的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 奖学金的种类和金额都比较少, 只有少数的公费留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 大多数的自费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希望是很小的。

(4) 来华留学生的健康保险制度不完善。

我国政府目前只对获得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险, 大多数自费留学生的医疗保险只能由他们自费解决, 加之过高的医疗保险费用, 这对于身处异地留学的学生而言无疑更增加了不安全感。由于留学生健康保险制度的不完善, 中国的医院对外国留学生收取的医疗费用也远高于国人, 中国不能提供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韩两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3.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政策和信息因素制约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

中韩两国在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签订过一系列的协议, 但是这些协议大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上如互派交流人员, 而与两国教育服务贸易直接相关的政策信息并没有涉及, 比如说在中韩两国学位、学历互认方面, 两国政府还没能达成较一致的意见;中国政府对于专门保护留学生的法律尚未出台;另外, 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的获取量存在差别,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在韩国的留学网站上, 可以清晰地看见韩国政府及高校为外国留学生设置的各种奖学金, 如EGPP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但在中国的留学网站上则很少能见到这类信息。

(2) 高校优势学科开发不足降低了留学吸引力。

韩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所修的大多数课程都是用汉语教学的, 这在他们本身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汉语言的情况下再进行专业学习是不实际的, 语言障碍也成为制约中国高校不能充分开发优势学科的一大重要因素。此外, 中国高校普遍热衷于发展应用型学科, 近些年具有代表性的有金融、电气工程、建筑等就业率较高的学科, 而忽视传统学科的发展, 诸如中医学、天文学、历史学等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高校对这类学科的不重视, 让许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留学生“望而却步”。

(3) 奖学金制度的不同造成了中韩两国留学费用的差异。

在选择留学的国家时, 除了教育质量、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留学费用也是影响留学生人数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留学费用高于韩国,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为来华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种类、数额不多;二是两国政府对待留学生的政策不同。在中国,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奖学金主要是由政府提供;而韩国在奖学金的设立上, 除了有政府及各有关部门 (如文化观光部的东亚艺术人力培养奖学金、情报通信部的IT奖学金等) 设立的奖学金外, 还有财团奖学金。

(4) 留学生保险制度的缺失减少了留学生流量。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险种单一、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某些险种上, 在寿险上, 各大保险公司都在抢占少儿险的市场份额;在产险上, 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至于医疗保险, 国民的医疗保险都还处在亟待发展之中, 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医疗保险更是存在大片空白。

4. 促进中韩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从分析中韩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的角度, 探讨了制约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提出以下几方面促进两国间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 积极扩大两国合作办学规模, 转变办学模式。

中韩两国间高校合作办学应从国有公办向国有民办、民有民办和公民合办等多种模式转变, 广泛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同时, 根据留学生市场的需求对留学生课程进行灵活的调整, 充分开发我国高校的优势学科, 改革专业结构;重视学与用的关系, 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 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使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2) 加快解决中韩两国学位学历互认问题。

学位学历互认问题关系到两国培养的人才的衡量标准问题, 也是对留学生留学权益的保障, 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的信息, 中韩两国计划将于明年参与“亚洲校园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鼓励和资助亚洲成员国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在区内不同国家教学或进修, 借此提高教职员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素质;中国与韩国并将于明年起相互承认学分和学位, 相关学校分别有中国的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和韩国的高丽大学、首尔大学、KDI国际政策研究生院等在内的10个教育单位。与以前相比, 这是中韩两国在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在学位学历互认问题上还要开发更多的高等院校, 让两国留学生所获得的文凭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能获得认可。

(3) 拓宽奖学金的设置渠道。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 国内教育尚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财力, 对于留学生的教育政府财政还不能覆盖。在政府财政之外, 就要充分发挥慈善团体、工商界人士的作用, 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多渠道地为来华韩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

(4) 完善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也是他们考虑是否来华留学的因素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现有的留学生医疗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 这是在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措施, 把为留学生群体购买保险作为入学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Raymond Saner and Sylvie Fasel.Ne-gotiating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within the WTO/GATS Context[M].Aussenwirtschaft.59.Jahrgang.2003.

[2]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结果法律文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姜栽植.中韩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建议[C].延边党校学报, 2010 (12) .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8

一、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一) 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分成四种方式: (1) 跨境交付, 指教育服务本身跨越国界; (2) 境外消费, 指一位自然人到其他国家去学习, 即留学; (3) 商业存在, 指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到国外设立营利性分支机构; (4) 自然人流动, 指一个自然人临时性地到其他国家提供教育服务等。

对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水平, 目前的数据很少, 也很难进行评估。Kurt Larsen, John P.Martin和Rosemary Morris根据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的国际教育服务数据库和OECD的教育体制指标 (INES) 提供的有关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的数据, 对教育服务贸易的大致情况进行了粗略估计。不过, 由于现有的数据来源存在很多问题, 要想得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可靠规模, 很难。这三位学者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教育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根据几个标题被分类, 而且往往与其他活动混在一起, 因此, 运用服务贸易的标准统计数据去识别“教育服务贸易”是很不容易的, 有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根据OECD/Eurosat分类, 教育服务贸易被算在了下面两个标题之下: (1) 242个人旅行, 与教育有关的费用; (2) 936其他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

第一类包括留学生支付给教育机构的学费及生活费。这与世贸组织对跨境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进行分类的第2种方式 (境外消费) 是对应的。从留学生学习的国家看来, 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服务“出口”, 而在学生的祖国看来, 这些费用被视为服务“进口”。

第二类包括教育和培训服务贸易, 这种贸易发生的条件是依据合同或者所支付的费用来提供服务。这与世贸组织分类的第1种方式 (跨境交付) 是对应的。这一类包括外国企业或者机构提供的员工培训或者教育考试服务, 也包括国外客户为了交付、维修或者安装商品或服务而购买的生产商提供的培训服务, 而且还包括企业或者教育机构提供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

就目前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而言, 不可能把收入与另一个国家提供培训服务的大学、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业分开。这些外国机构的销售额没有包括在国际贸易统计数据里, 只有他们的所得作为“收入”而不是“服务”被记在国际交易的项目里。这种情况与WTO分类的第3种方式 (商业存在) 相对应。

此外, 也应该注意到, 对于WTO分类的第4种方式 (自然人流动) , 除非这种活动的所得被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否则也没被纳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中。这些所得是以“员工的补偿费”的名义记在贸易统计数据中的。

由此可见, 很难得出准确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

(二) 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OECD (经合组织) 和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里,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报告了“个人旅行, 与教育有关的活动”数据, 其中有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希腊、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波兰、英国、美国和委内瑞拉。这些国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的五大“出口国”, 也就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其中, 美国是这11个国家里最大的教育服务“出口国”, 而澳大利亚是1970-2000年间教育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在4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中, 第2种方式也就是境外消费仍是教育服务最主要的提供方式, 而这个指标也因此常常被用来估计教育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不过, 由于教育服务贸易的其他形式如在线学习和企业培训等形式增长迅速, 未来, 境外消费这个指标会越来越不准确。

随着电子商务和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 教育提供者也越来越青睐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 传统上与第2、3种方式相联系的纯粹的跨境教育服务贸易 (第1种方式, 即跨境交付) 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境在线学习活动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留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同样, 教育机构、出版商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企业正通力合作, 设计并传送各类在线学习课程。此外, 跨国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使之与时俱进, 也在开发教育和培训课程。对于第3种方式商业存在, 随着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在海外寻求创立分校和教学设施, 与投资或创办相关的教育贸易也会在未来进一步发展。

在留学目的国方面,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吸引了超过75%的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学习的留学生。对于留学生来源国, 根据2006年的数据, 来自经合组织26个富裕国家的亚洲和欧洲学生, 在外国留学生中占大多数。其中, 日本学生所占比例为2.8%, 韩国学生4.3%, 接下来是法国和德国学生, 各占2.6%。不过, 中国是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 占留学生总数的15.2%, 印度次之, 占5.7%, 但中国不是经合组织的成员国。此外, 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占绝大多数。

二、GATS与教育服务贸易

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一揽子”多边协议的一部分, 所以, 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受到GATS规则的制约。它有三个核心部分, 即:制定一般义务的原则框架 (如透明度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 , 特殊部门的附录 (电讯、金融服务等) 以及成员国提交的兑现承诺的时间表。

(一) 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国对GATS做出的承诺

教育服务涵盖在GATS分类系统的第五章。它分为五个分部门, 即髿初等教育服务;鬀中等教育服务;鬁高等教育服务;鬂成人教育服务;鬄其他。教育与能源、视听部门一样, 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最少承诺的部门之一。截至2002年, 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只有42个 (欧盟12国算作一个整体) 至少对其中的一个部门做出了承诺。

国家政策目标往往涉及到特定部门, GATS允许成员国调整自己的承诺以适应那些目标。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对整个部门不做承诺, 也可以选择特定部门给予市场准入并设置限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只适用于这个国家做出承诺的部门。然而, 像透明度原则这样的一般原则适用于GATS涵盖的所有服务, 不管自由化承诺是否有时间表。通过谈判回合, 成员国可以选择时间表包括的部门和服务贸易方式, 也可以对市场准入及国民待遇原则设置限制。

对于GATS协定下的教育服务承诺, 一份调查显示, 42个做出承诺的成员国中有25个国家对5个教育部门至少承诺了4个。其中, 在经合组织中, 2/3的国家对4个部门做出了承诺, 只有5个国家对服务贸易没有做出任何承诺。此外, 总的情况是, 世贸组织成员国对服务贸易第3、4种方式设置的限制比第1、2种方式多, 而且对初等和中等教育设置的限制比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多。

(二) GATS后续谈判涉及的问题

对于服务领域,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法律框架, 通过此框架, 后续谈判回合可以实现自由化。但由于大多数成员国做出的承诺都以保持现状为主, 所以那时几乎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化。因此, 在每个回合的谈判中, 都希望成员国通过拓展和加深自由化承诺, 对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磋商。

教育和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一样, 对多边贸易谈判来说, 都是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部门。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社会服务, 所以, 对于教育服务自由化, 普遍存在如下两个关注点:

1. 公私立教育服务共存, 使得公共服务的地位受到质疑。

按照GATS第一条第三款 (b) 的规定, 此协定适用于“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 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第三款 (c) 规定“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 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提出质疑的成员国认为, 在混合教育体制里, 私立教育部门与公立部门存在“竞争”。实际上, 像医疗和教育这样的社会服务领域, 公私提供者共存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但这种共存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跟真正的服务一样, 而且也不一定存在竞争, 因此不必自动把公共服务纳入GATS的权限里。比如说, 一些政府服务可能会收费, 如入学报名费, 这种情况就不能自动被视为“在商业基础之上”提供的服务。一些成员国建议, 在当前的GATS谈判中, 要对教育服务贸易实行进一步自由化。事实上, GATS条款认可政府在教育部门为实现国内目标而拥有的管理权利。

2. GATS威胁了政府管理和追求社会政策目标的自主权。

其实, 这种忧虑是不必要的, 因为GATS在序文中明确认可了各国政府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应该行使的权利。GATS在序文中写到:“成员国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 在本土内有权对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 制定新的规章制度。鉴于各国在制定服务领域的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行使这个权利”。此外, 这种担心也忽视了GATS的灵活性, 因为GATS赋予了成员国选择的充分自由, 他们不仅可以选择愿意做出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和方式, 也完全有自由确定承诺的内容和限制的范围。

三、教育服务贸易出现的政策问题

(一) 缺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体系

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因此, 留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 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对于建立这样一种体系, 人们也曾做过几次尝试, 但迄今为止, 只达成了几个范围相当有限的区域性协议, 用于定义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国际标准, 同时保护消费者 (学生) 利益。

目前, 在OECD成员国里, 中等教育后的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千差万别。几乎所有质量保障模式都仅限于国内。随着新型教育提供者的加入, 提供课程的新方式 (如在线学习) 的出现, 留学生流动性的加大, 确实需要一个国际性的质量保障体系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 提高教育市场的透明度。

(二) 在线学习的提供者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影响

毋容置疑, 在线学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实际上, 要想提供能够吸引大量学生并为提供者带来效益的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课程, 很难, 费用也很高。然而, 不管怎么说, 跨境的在线学习市场快速增长的潜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在线学习凸显了高等教育机构所普遍面临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能及时传送课程。不过, 在线学习远没有严重威胁到校园教育。

但是, 在线学习可能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它极有可能增加学习国外课程、但至少把部分时间仍留在国内的学生的数量。二是它凸显了质量保证的必要性, 因为新的跨国网上教学机构在许多国家只有学生, 却没有实体, 所以很难服从于当地的质量认证体制。三是如果那些著名的大学决定大力投资网上教学, 它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更多的优势。最后, 网上教学可以降低国际间学生流动的增长率。

(三) 对国外中等后教育的管理

很多政府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某些国内目标。它们认为, 来自国外提供者的竞争会削弱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国际通用的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质量认证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 国内对如何管理国外中等后教育提供者肯定会有一些担心。日益增长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最有可能加重这种担忧。然而, 对于外国提供者的管理又会引发“与国内提供者同等待遇”的问题。不过, 要注意到, GATS明确认可各国政府对教育服务实施管理以达到国家政策目标的主权。此外, 该协议本身的灵活性不但允许成员国选择他们希望给予市场准入的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式, 还允许它们决定市场准入的条件, 如果待遇不同, 还可提出给予国民待遇所需的条件。

(四) 学习材料的知识产权

随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各大学都试图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知识、学习材料和名誉。但也有相反的例子。近来, 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和斯坦福大学的公开课走红网络。不过, 免费的知识并不等同于免费的学习。将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开并不能使世界各地的网上学习者得到那些大学在校生所获取的知识———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远比仅仅提供一套材料要丰富得多。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借助竞争优势的力量, OECD国家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以在线学习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可能会对未来的教育服务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但与此同时, 很多国家担心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传统产生潜在威胁。所以, 教育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 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之路也可谓漫漫兮。

参考文献

[1]靳希斌.国际贸易服务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2]Kurt Larsen, John P.Martin, and Rosemary.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J].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Morris, M ay 2002.

[3]Antoni Verger.GATS and Higher Education:State of Play of the Liberation Commitments[J].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9

关键词:留学服务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政策建议

1 概述

国际教育服务是一种无烟产业, 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将越来越被重视, 如今这已经是世界许多国家公认的看法, 特别是发达国家。而留学教育服务又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中国就要提高留学教育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开拓国际市场, 使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 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 促进中国留学教育服务的发展。目前对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整体现状和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 但是数据比较陈旧, 针对留学服务贸易专门研究比较少。因此, 文章利用最新数据分析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 运用定量方法分析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从而提出政策建议。

2 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留学服务贸易才真正开始。从来华留学来看, 1978年到现在, 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 而且逐年增加。2009年在华留学生已将近23.81万人, 相较于1978年增加了很多倍。从出国留学来看, 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 2010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 又创新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 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规模逐渐壮大, 如今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2 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地区结构

2.2.1我国出国留学生的地区结构分布。出国留学人员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指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分布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集中”即集中在一些西方国家, 他们教育相对发达, 例如美国是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

2.2.2来华留学生的地区结构各个国家都有在华留学生, 但绝大部分来自于亚洲, 稳居首位。2010年全年在华外国留学生总人数首次突破26万人次。不仅人数越来越多, 而且他们的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量及政府奖学金人数也出现最高值。

3 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国际竞争力有两种定义, 广义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 这也就是市场占有率。分析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差别, 就必须用到市场占有率指标和TC指标。狭义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 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 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 (RCA) 更能体现各国竞争力的差别。

3.1国际市场占有率教育服务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是指一国教育服务出口额与世界教育服务出口额之比, 反映该国教育服务贸易占世界市场教育服务贸易的比例。市场占有率指标直接反映教育服务贸易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差距, 它的计算方法是:一国家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一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世界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根据有关数据得出, 美国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上具有很大优势和领先地位, 在2002-2006年期间, 美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占全球境外消费教育服务市场大约23%。其次是英国, 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占全球大约10%;再次是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少, 2006年第一次超过1%, 增加到了1.19%, 份额提高了很多, 但是与美国等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3.2 TC指数TC= (Xi-Mi) / (Xi+Mi) 。Xi:某国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的出口额。Mi:某国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的进口额。TC指数 (竞争优势指数) 的结果一般在1和-1之间, 当比值是1时, 表明该国完全出口专业化, 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当比值为-1时, 表示完全进口专业化, 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TC表明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 越接近-1竞争力越弱。

根据各国报告数据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都小于零, 即我国留学服务贸易在国际上处于劣势, 国际竞争力比较弱。虽然美国的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较明显, 但是优势也在缩小。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提高的趋势。

3.3 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是指国家在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以用教育服务贸易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的份额之比来表示。RCA= (Xia/Xit) / (Xwa/Xwt) 。Xia:国家i在产品a上的出口。Xit: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Xw a: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wt: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RCA指数表示的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小于1表明教育服务贸易相对出口优势弱;等于1表示处于国际平均水平;大于1表示教育服务贸易相对优势较强。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RCA指数都大于1, 说明这些国家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在所有国家中,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弱, 只有德国的一半。

4 提升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但是对中国来说,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应该抓住机遇, 提高国际竞争力。

4.1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 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留学生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 大部分来自亚洲国家, 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数很少。而且我国教育机构的国际营销做的不是很好, 缺乏到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性。因此,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 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 大力发展海外办学, 建立海外代理机构, 发布招生信息, 加强与国外政府、学校的合作, 为中国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一切方便。

4.2发展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重点在于质量提高和特色建设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基本战略是形成本国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 虽然我国的教育竞争力较弱, 但提供的教育服务在要素禀赋方面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如充分发挥我们在汉语、中医、戏曲传统领域的优势, 创设特有的专业, 发挥专业特色, 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另外, 要想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还必须与世界教育接轨, 开设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 以吸引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4.3通过设立奖学金制度, 吸引国外的广大留学生我国对外国留学生实行的是高收费的政策, 给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在中国留学生大部分是自费, 享受到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很少。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奖学金制度非常优越, 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建设奖学金制度来吸引外国留学生。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 中国政府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奖学金的类型和数量, 扩大享受奖学金的名额。

5 总结

通过分析中国留学教育服务的现状,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 并结合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方案。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很快, 特别是留学服务教育, 提高中国留学服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这将有利于中国留学服务教育的发展, 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留学服务教育的竞争力, 进而使中国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坚.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 商业时代.2009 (10) .

[2]吴祖义.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策略分析[M],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 (1) .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10

一、GATS框架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定义

在GATS框架下, 教育服务贸易属于第五大类。《服务贸易总协定》所指的高等教育, 采用了国际上公认的中心产品目录分类。根据它的定义, 高等教育包括: (1) 强调应用技能培养并兼顾一定理论指导的后中等 (次学位) 职业技术教育。 (2) 其他高等教育服务, 即为获得大学学位或同等目的而实施的教育。主要有跨境交付 (cross-border supply) 、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以及自然人流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四种提供模式。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承诺情况及发展现状

(一) 国外教育服务贸易承诺情况及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关系着国家主权、民族文化传承、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同时又带有私人产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正由于教育的特殊性质, 世界各国对它的开放均持谨慎态度。在所有的贸易中, 教育领域开放程度最低。据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 世贸组织148个WTO成员中有62个国家 (欧盟十五国作为一个整体) 对教育作出了承诺, 而高等教育是承诺最多的领域。

在世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 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 境外消费为主要提供模式。从20世纪末开始,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短时间内发展十分迅猛。据IMF不完全统计, 2008年全球教育服务贸易额已超过500亿美元, 目前留学生总量超过300亿。有研究表明, 在未来几年里, 这些数字还会成倍增加。如此巨大的市场, 不仅使教育出口国以低成本获得本国所需高层次人才, 还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教育出口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经济支柱产业。例如, 全球第一大高等教育出口国———美国吸收的留学生数量占全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4以上, 这些留学生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和旅费等为美国带来约12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教育服务贸易额更是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度增长, 不仅解决了国内就业问题, 其对GDP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小麦和羊毛, 居第四大出口产业。

(二)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承诺情况及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 有条件、有步骤地开放了高等教育市场。中国对除义务教育与特殊教育服务 (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 之外的各级、各类教育均做出了承诺, 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具体承诺没有过渡期, 意味着从具体承诺减让表生效之日起, 中国就已肯定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属性, 正式参与世界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竞争。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中国教育领域开放的力度较大。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中国面对教育服务贸易的自信程度。加入WTO之后,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贸易方式趋于多样化, 层次逐渐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还明显处于落后地位, 教育服务贸易呈现巨大逆差。

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压力。另外,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带来积极影响, 又不可避免的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积极影响

1.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培养国际化人才

全球化的经济, 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球化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首先, 有助于拓宽中国的教育融资渠道, 减轻政府办学经费短缺压力, 缓解中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其次,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 将有助于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 适度的竞争将有助于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促进办学投资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积极主动满足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除此之外, 还有利于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和资金, 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和教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氛围和环境, 满足不同个体个性化和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2. 增加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收入

高等教育出口已逐渐成为部分发达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据OECD预测, 目前全球范围内教育服务贸易总额已超过500亿美元。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教育出口国, 仅2006年, 招收留学生数量就达56.48万人, 留学生的学费等为美国增加了120亿美元教育收入。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认的“最大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都将刺激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一方面, 增加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收入, 同时还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和网络教育的兴起, 使人们不出国门就可以接受国外高等教育, 减少人才和大量教育资金外流, 减少教育服务贸易逆差。

(二)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负面影响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也面临着人才流失、教育公平缺失以及高等教育体制不适应等一系列挑战。

1. 人才流失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损失就是大量人才外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才争夺战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另外, 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 造成本国高层次人才短缺, 同时也造成教育资源相对过剩。为了解决这些矛盾, 各国政府不断放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 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丰厚的待遇及优良的工作和科研条件, 大肆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据估计, 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美国的比例分别介于66%~92%和77%~88%之间。人才流失使人才输入国在不增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获取巨大外部效应, 但却使人才输出国为培养这些人才付出的投入付诸东流, 也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极大隐患。

2. 影响教育公平, 加大东西部经济文化落差

在GATS框架下, 高等教育被视为一种必须付费消费的商品。同国内教育相比, 国外高等教育服务的花费普遍很高。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 非一般家庭能够承担, 意味着高等教育机会将进一步向相对富裕家庭或个人倾斜, 在中国当前教育公平严重缺失的情况下, 这种状况无异于雪上加霜。另外, 从中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地域分布来看, 国外教育机构主要将办学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而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较弱、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 高等教育分布的不平衡性将进一步加剧东西部经济文化落差。

3.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中国出现时间较短, 加上中国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认识的偏差, 导致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发展相对滞后, 且由于实践经验不足,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空白以及与GATS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地方。例如教育公益性与服务贸易营利性之间的矛盾。GATS强调的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商品性, 商品就不可避免的与效益挂钩。如果要在教育领域吸引外资, 教育投资就不能无偿化, 而必须讲究投资资金的回报, 但是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投资营利的现行规定还很模糊, 将极大的阻碍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四、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一) 树立教育服务贸易理念, 构建公平、有序的竞争平台

第一, 要尽快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将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 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应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第二, 在发展和巩固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前提下, 在适度范围内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市场开放度;第三, 强化高等教育服务意识, 把握好教育公益性和商品性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为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公平、良好、有序的环境;第四,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 拓宽教育融资渠道。加强政策引导, 明确保障教育投资利益, 建立多元、多层次教育投资新体制;同时, 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继续对高等教育收费实行政府定价, 保证公民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 严格把好质量关, 坚持优质教育资源、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优先, 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二) 健全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研究GATS相关知识和了解最新谈判进展, 认真梳理与中国承诺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在充分利用GATS相关规定保护中国弱小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的同时, 加紧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确保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确认营利性教育的合法地位。针对营利性教育机构且已存在的事实, 正确对待国外高等教育提供者的营利性。建议政府参照《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对民办教育的营利规定, 确认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营利性教育的合法地位, 考虑对教育按营利与否实行分类管理, 给予国外优质教育提供者以合理的利润返还。另外, 网络和远程教育是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施终身学习战略的重要手段。从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建设来看, 普遍都非常重视远程教育的立法工作。我们要尽快将网络和远程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确立远程教育的法律地位, 使远程教育有法可依, 依法治教, 更好的规范网络教学行为。

(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人才培养国际化氛围和环境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将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 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保持教育的多样性和交叉性;继续执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留学政策, 增加公派留学机会的同时, 鼓励更多学生自费出国留学;创造良好工作生活条件, 放宽专业职称和出入境限制, 切实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力度;加强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研究和培训, 相互认可学历和学分;实现电子图书馆及共同检索服务等资源的共享, 为人才培养营造国际化氛围和环境。同时, 中国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维护国家教育主权,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另外, 充分利用中国高等教育比较优势,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大奖学金激 (下转303页) (上接277页) 励制度, 完善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创建留学生教育公开信息平台,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招收国外优秀留学生。

随着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的深入,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将进一步呈现扩大和自由化的趋势,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对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将产生长期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应顺应世界潮流, 加强学习和国际合作, 取长补短, 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采取恰当的政策和规则引导和调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 WTO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教育服务也纳入了国际贸易范畴。近年来,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不仅成为各国扩大教育投资渠道, 提升教育容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越来越成为很多国家重要的贸易支柱产业。中国作为公认的“最大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 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WTO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菲利普.阿尔特巴赫.跨越国界的高等教育[J].郭勉成, 译.比较教育研究, 2005, (1) .

[3]周满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向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 2003, (1) .

[4]陈至立.中国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N].中国教育报, 2002-01-09.

[5]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张汉林.世贸组织成员教育服务贸易开放研究[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2, (1) .

[7]张民选.澳大利亚:迅速崛起的教育出口大国[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11) :74.

[8]UNESCO.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 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 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2006/GED2006.pdf.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11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特设“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以设计服务贸易为主题,为中外设计贸易提供沟通交流与贸易洽谈的服务平台。近年来,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为国内外设计服务企业搭建了桥梁。来自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一中国和中国台湾等10余令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服务机构与组织参与了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的活动,并针对设计服务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已逐渐成为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设计贸易品牌盛会。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分会邀请全球各企业代表、全球知名设计机构和组织、设计服务机构及设计师参加。大会提供资源供参展机构展示其设计服务能力和设计品牌,参会者可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经验,促进全球设计服务业的发展。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与国际设计资源零距离对话

全球设计趋势发布:引导潮流

绿色家电生态设计论坛:案例分析,全面解读家电生态设计标准

设计服务贸易洽谈:关注并推进展会设计贸易定单量

教育资源服务贸易 篇12

1994年4月,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 《服务贸易总协定 》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 GATS依据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将服务贸易定义为4类:跨境交付, 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国领土内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 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 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国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 为另一成员国国内消费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 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国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42个项目, 教育服务是其中的一类, 指各国间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 (教育测试服务、学生交流项目服务、留学便利服务、因教育部门迅速变革产生的新服务) 。 它同样分为跨境交付 (如远程教育、提供教育软件、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培训等) 、境外消费 (如一成员国人员到另一成员国留学、进修等) 、 商业存在 (如一成员国教育、培训机构到另一成员国开设学校、分校, 或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办学校或从事教育培训服务) 、自然人流动 (如教师、研究者在国外进行短期的教学或研究) 。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我国境外消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即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以及招收留学生方面的服务贸易情况。

目前, 学术界对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关注较少, 国内外研究成果不多。张亚 (2009) 的专著《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第六章第二节论述了中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1]。 靳希斌 (2005) 主编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第四章论述了高级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2]。 陶叶萍 (2008) 对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现状和出口市场进行了分析, 得出中国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低, 某些特色学科的吸引力减弱, 留学生教育服务技术含量低, 教育层次不高, 教育服务供给价格相对上升, 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并对我国如何吸引更多留学生提出了建议对策[3]。 李冬梅等 (2008) 分析了美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 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一国经济增长;是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筹措教育经费的一种方式[4]。 张超颖等 (2007) 分析了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的特征, 得出了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5]。Michael (2005) 对美国留学生教育进行了成本利益分析[6]。 Donald Lien (2010) 研究了从全额退还奖学金和部分归还奖学金两个层面分析了留学生的奖学金政策[7]。

二、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实施前。 这一时期受中国外交环境和国内因素的影响, 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都不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全面封锁, 我国主要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原则向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派出留学生和进修生, 并招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 1966-1971年,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我国一度停止向外派出留学生和接受来华留学生。 1972年, 恢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 1973年, 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 1950-1965年间, 我国派出的留学生总共1.6万多人, 年均仅约1000多人。 1972-1978年, 共向49个国家派出1977名留学人员[8]。 1950-1978年, 中国30多所院校累计接受培养了12800余名留学生, 几乎全部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2]。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 (1978-1989年) 。 自1978年邓小平发表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讲话, 到1984年我国政府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之前, 我国留学人员主要以公派为主, 费用由政府承担。规定颁布之后, 自费留学限制放宽, 自费留学人数增多, 出现公派和自费留学两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但是, 我国当时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大, 同时受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来华留学生招生行政审批等因素的制约, 自费来华留学生规模很小, 1989年只有2500余名[2]。

第三阶段:市场化改革时期 (1990-1999年) 。这一时期,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出国留学政策, 为出国留学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90年, 我国出台了《关于具有大学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自费出国留学补充规定》, 对1984年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补充, 并成立了“中国留学基金会”。1992年, 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1999年, 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颁布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在这种背景下, 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变得更加灵活, 出国留学人数呈上升态势。与此同时, 我国政府也针对来华留学工作出台了一些政策。1989年, 颁布了《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 扩大了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高校范围和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的自主权。1996年,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 综合管理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 来华留学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此外, 我国还增设了国家奖学金, 启动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这些政策和举措刺激了来华留学的需求, 来华留学生数量稳定增长。

(二)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 我国出国留学政策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出国留学工作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这一时期, 出国留学政策没有大的方向性的调整, 由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推动,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一时期,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政策。2000年, 颁布《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留学生工作进入了法制化阶段。同年, 还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的通知》, 建立了政府奖学金评审制度, 增设了多种奖学金, 政府奖学金设立呈现多样化。2004年, 发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确定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方针, 即“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2010年, 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 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 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 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 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这些政策和举措推动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开展, 来华留学人数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 也存在着生源结构单一、学生类别分布和接受地区不平衡等问题。

1.出国留学。从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见表1) 看, 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2年突破10万人, 2009年突破20万人。就出国留学目的国家或地区而言, 美国是我国学生国外留学的首选地, 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日本、德国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各国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扩招留学生。留学生接收国通过收取留学生学费、杂费、生活费可以获得巨额经济利益。此外, 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学成后选择留在当地, 可以继续创造经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来吸引留学生。对于接受留学生的学校来说, 留学生的增多可以缓解学校的经费短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各国政府削减行政和公共事业支出, 减少对教育的投资;为缓解财政危机, 各国学校积极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 增加留学生的创收。第二, 学生留学需求旺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很多家庭能够为孩子出国留学提供经济支持, 想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良好的教育, 将其打造成国际型人才, 给其未来就业增加脱颖而出的砝码。 尤其是近两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 出国留学费用降低, 刺激了留学人数的增多。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表示数据缺失

从出国留学人员的构成 (见表1) 看, 近年来, 出国留学人员公费人数和自费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但是公费人数远远低于自费人数。公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单位。 根据 《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 国家公派是指按照国家统一计划, 面向全国招生, 统一选拔、派出、执行统一经费开支规定的出国留学人员。单位公派是指按部门、地方、单位经费开支规定的出国留学人员。 随着社会和个人留学需求的增加, 公派出国选拔标准高, 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自费出国留学。

从留学人员回国情况 (见表1) 看, 人数逐年增加。 2000年只有不到1万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2007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突破4万。 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2009年回国人数超过10万。 我国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主要有以下原因:从国内就业环境看, 国内就业环境为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企事业单位、高校、外企等用人单位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各地还推出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政策;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各国就业情况都不是很好, 这迫使我国留学生不得不选择回国就业。 从回国留学人员类别看, 公派留学回国率高于自费留学回国率。这主要是因为公派留学人员受到一些政策性限制, 对逾期不归者要进行经济上的惩罚。

2. 来华留学。 来华留学人数呈上涨趋势 (见图1) 。 2000年, 来华留学人数突破5万, 2004年, 突破10万, 2008年突破20万。近几年,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鼓励开展留学生招生, 人数不断攀升。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生源结构较单一 (见表2) 。 来华学习的主要以亚洲的留学生为主, 所占比例均在66%以上。 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 其中韩国、日本、美国留学生一直占据中国来华留学生总数排名的前三位, 并且每年都成增长态势。 地缘因素和文化相似性是影响各国留学生生源结构的主要因素。来华留学生主要生源国都是中国的周边国家, 在文化和语言上与我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些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但是, 生源结构过于集中不利于中国规避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风险, 一旦这些国家学生来华数量骤减, 会对中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此外, 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来自亚洲富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在华消费能力不高, 由其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相对有限。 最后, 这种生源结构不利于我国开展多元文化交流。 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 但是, 这些国家的境外教育服务贸易也或多或少带有地缘政治性。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来华留学生类别分布及接受地区分布不均衡。近几年, 来华留学生中的非学历生人数远高于学历生人数, 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见表3)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 中国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鲜有名牌大学进入全球一流大学行列,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 前十名全部被美国和英国高校占据, 我国最知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排名44和48。 其次, 我国针对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较少, 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的文化专业上, 商科和新兴学科较薄弱, 很难与国际教育接轨。 来华留学学历生的专业选择范围有限, 学习汉语专业的居多, 其次是中医、戏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历生的招生。相比之下, 美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多达5000多种, 日本也有3000多种, 英国甚至多达8000多种[9]。 再次, 欧美国家的通用语言是英语, 而我国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双语师资, 能开设全英文讲授专业课的学校不多, 双语课程建设滞后, 尚未形成系统的双语授课学科体系, 适合留学生的双语教材缺乏, 语言障碍限制了来华留学学历生的进入。 最后, 至今仍有许多国家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和学历。 目前, 我国尚未与来华留学生排名前五国家中的美国和日本达成学位、学历互认协议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来华留学学历生的人数。留学学历生是接受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来华留学生的这种学生类别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逆差, 也不利于我国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从来华留学生分布的城市看, 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等地。 其中, 北京、上海一直是来华留学生首选目的地。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三、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 Michaely指标分析

Michaely (MI) 指数是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与该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与该国这种商品或服务的进口总额与该国商品和服务进口总额的比的差额。 公式如下:

根据表4可知,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2007-2010年历年指数都小于其他四国。此外, 中国MI指数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竞争劣势程度在增强。其中, 英国的MI指数最高, 说明该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其次是美国;再次是意大利。法国的MI指数同样为负, 处于比较劣势。

(二) 出口国际比较分析

从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额 (见表5) 看, 美国占据领先地位, 其次是英国, 我国紧随其后。中国与美国、英国相比, 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出口额非常之低, 差距悬殊。美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额平均是中国的20多倍, 英国是中国的9倍多。我国境外消费教育出口额与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体系极不相称。

从出口人数和对象看, 近年来华留学生持续增加, 2005年中国首次成为教育顺差国, 来华留学人数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数。 我国的留学生正在以20% 多的年增长率增长, 相比较, 美国和英国的年均增长率徘徊在百分之几。 就出口对象而言, 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亚洲, 国家主要集中在与我国教育交流合作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如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印尼、 泰国、俄罗斯等。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留学生生源国集中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的流向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数据来源:UNCTAD 统计数据库;UNSD 统计数据库;史洁.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

数据来源:UNSD 统计数据库;史洁.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从出口结构看, 中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远远低于进口额, 处于逆差状态, 进出口结构明显不平衡。我国来华留学生以非学历生为主, 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却恰恰相反以学历生为主。此外, 来华留学生主要学习语言或文化, 但是赴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这说明我国的教育尚未得到发达国家学生的普遍接受。

(三) 我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处于竞争劣势的原因分析

首先, 教育市场化运作的观念不强。长期以来, 教育在我国被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经营, 几乎没有通过市场化手段作为产业去经营。而教育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国际教育市场的贸易前景, 以市场化原则指导教育产业的发展,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相比之下, 我国按照计划经济思路发展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与此同时, 作为教育服务贸易微观主体的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也不熟悉教育市场化规律, 不能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开拓国际市场。

其次, 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政策和数据支持。 第一, 我国尚未出台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一般性法律, 这种政策的不配套导致我国关于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不透明, 妨碍了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 第二, 缺乏对国外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系统研究, 不熟悉国外教育机构的做法, 更谈不上借鉴, 也不明确各国学生消费者的需求, 没有拓展国际市场的积极性。 第三, 缺乏相关的信息服务。 我国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教育服务贸易统计, 有关留学生的数据多集中于高等教育层次, 其他教育层次的数据存在缺失, 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决策无法获得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再次, 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发展滞后。 我国尚未建立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市场, 现有的留学中介市场尚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些中介不注重经营的长线发展, 目光短浅, 为了眼前利益而坑害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持证上岗更是无从谈起; 出国留学中介居多, 而引进外国留学生和推介我国大学和优势专业课程的中介几乎没有。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全方位开展境外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

最后, 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产品含金量不高, 师资水平相对落后,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第一,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产品有较高的含金量, 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相比之下, 我国教育体制落后, 教育质量不高, 教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限制了留学生的进入。 第二, 发达国家高校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 师资阵容强大, 美国著名高校的教师几乎全都具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我国高校虽然近些年来加强引进高学历人才, 但是师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第三, 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多元化, 除了政府拨款外, 还可以通过捐款、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学费、校企合作获得资金等。然而,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主要来自财政拨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四、我国发展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

优化管理体制,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要加强对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统一管理, 健全留学生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制定促进教育服务贸易输出的方针、政策, 积极对留学市场进行专门研究, 及时把握最新的留学市场供求信息, 为教育机构提供必要的市场知识和经验。 组建教育服务贸易行业协会, 推动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推动建立支撑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中介市场, 并规范其发展。 组织有竞争力的教育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改变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的状况,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增加教育投入。就学校而言, 加强留学生课程建设, 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打造留学生精品课程, 编写留学生精品教材。 要重视提高留学生教育师资水平, 定期考核留学生教学人员, 督促其提升教学能力, 提高入职门槛。 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 打造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留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加强对留学生工作的研究, 通过科研带动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

积极利用市场运作手段, 开拓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缩小出口逆差。 首先, 加大宣传, 培育良好的社会声誉, 推动我国教育进一步面向国际教育市场, 招收更多留学生。其次, 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 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进一步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 多渠道筹集资金, 除国家提供留学生奖学金外, 鼓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设立留学生奖学金。 学校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设立研究奖学金, 努力争取个人、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项资金来资助留学生;完善留学生后勤管理制度, 为其提供良好的食宿环境, 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完善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为留学生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完善留学生勤工俭学、实习和就业制度, 为留学生提供兼职、实习和在华就业的机会。来华留学生毕业后,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留在我国工作。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 有着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是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储备。再次, 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一方面, 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加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 加快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推进双语教学, 努力增设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 为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机会。

建设研究性大学, 加快学位互认进程, 扩大我国教育的世界认可范围, 努力改善来华留学学生类别不合理的状况。 近年来, 留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求增强, 我们需要通过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来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学位互认可以有效促进国际教育交流, 吸引更多的留学学历生, 并为他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 至今仍有很多国家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学历。鉴于此, 中国需要加快学位互认进程, 排除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后顾之忧, 为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我国悠久文化和优良传统的优势。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武术、文艺, 美丽的自然景观, 丰富多样的民族习俗为我国开展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提供了条件。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以及我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 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热情不断高涨, 我国要抓住这个发展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良好契机, 搞好文化宣传, 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政府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利用派出教师、中外合作办学、跨国文化教育展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各学校可以多搞些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 让留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效应。

参考文献

[1]张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48.

[2]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104.

[3]陶叶萍.中国教育服务贸易 (跨境消费) 出口现状和市场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8 (03) .

[4]李冬梅, 陈岚.美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对中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01) .

[5]张超颖, 葛新权, 李雁玲.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问题与对策[J].商业时代, 2007 (06) .

[6]Michael.Flows, costs and benefits of foreign students to the US:do we face a problem?[C].Conference on Foreign students on US campuses, 1995.

[7]Lien D.Financial assistance of for study abroad students:An economic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0 (19) .

[8]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当代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与引导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形成、变革与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22.

上一篇:中国民族歌剧下一篇:高职实践教学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