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教育

2024-10-03

行为规范教育(通用12篇)

行为规范教育 篇1

如果说幼儿德育是一座高塔, 那么优良行为习惯教育就是高塔的基石, 牢牢地支撑着优良情感以及优良个性这座大厦。它既是幼儿德育的原始起点, 更是幼儿德育的最终归属。

那么, 我们应如何来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呢?

一提“规范”, 人们也许有一种误解, 认为“规范”就一定是集体行动, 是事事排队, 是鸦雀无声。其实, 这个看法有失偏颇。我们所提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在明确行为标准的基础上, 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培养。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理论, 我认为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无律”规律, 协助幼儿按序走出“无律”阶段

所谓“无律”阶段, 是指在4~5岁以前, 即小班左右的孩子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 行为以单纯的神经感应为主, 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其行为不能归入具有道德意义的阶段。对幼儿实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首先要承认并尊重“无律”现象。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幼儿实际现状的基础上, 教师要根据一日活动的顺序, 为幼儿制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然后在具体的一日生活体验中再逐步让幼儿熟悉掌握这些要求。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一切都很陌生, 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各项要求要逐一、由少到多、有顺序地向幼儿作具体讲解, 必要时操作给幼儿看。幼儿在领会要求的同时, 再通过模仿, 对规范要求就能学得又快又好。

二、巧用“他律”规律,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所谓“他律”阶段, 是指5~9岁的儿童常借助成人的权威去体会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避免惩罚为主。“他律”在幼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项最复杂, 也是最重要的“工程”。但不管有多复杂, 有一点是主要的, 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必须要有始终如一的纪律要求。”事实上, 不怕因管教而失去幼儿之爱的教师, 反倒能赢得幼儿的爱戴。

为什么要强调“始终如一”这一要求呢?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辨方式建立起来的, 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即在“他律”过程中, 可以渗透以下几种训导方法。

1. 给予幼儿积极的注意

每个孩子都有需要师长给予爱抚的积极注意的天性。但是, 如果幼儿的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话, 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干一些出轨的事情以引起你的注意。比如他们会故意在你面前打架, 大声喧哗, 等等。因为他以为消极注意总比没有注意好。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幼儿形成不良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的习惯动势, 不良行为也就会随之不断涌现。

2. 制定标准, 不断地奖励良好的行为表现

教师要为幼儿设立合适的行为目标, 使他认识到什么行为在你这儿可望得到鼓励, 什么行为老师不喜欢。当幼儿一有令你满意的良好行为表现时, 立即给予奖励, 将会取得最大的效果。当然, 对幼儿的称赞必须是具体而适度的, 切忌泛赞和滥赞。

3. 必要的“冷处理”

当孩子行为与情绪处在激烈的失控状态时, 把他送入一间空房独处, 直至其冷静下来, 不必都用抚爱的方式来安慰他。这并不是惩罚幼儿, 而是为了让幼儿的情绪马上平静下来, 也让他从小就学会反省过失, 认识错误, 在激烈的矛盾面前找到情感发泄与行为处置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也将终身受用。

三、未雨绸缪, 为幼儿顺利进入“自律”阶段早做准备

虽然幼儿整个在园时期都处于“他律”和“自律”的阶段, 但是,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不是说从某一天或者说哪一个节点开始就会突然自动走进“自律”阶段的。所以, 我们要在“他律”阶段就开始未雨绸缪, 为幼儿顺利进入“自律”阶段做好铺垫。

其中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必要的个别教育是完善常规培养的必要措施。在整个幼儿时期, 由于他们的道德意志还处在初步培养阶段, 行为上的反复较多, 为此, 教师对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良好行为规范, 还要督促检查, 做到持之以恒。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客观存在, 所以必须注意个别教育才能使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 顺利走完“他律”过程, 从而为儿童10岁以后顺利过渡到“自律”阶段打下伏笔。

总之, 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 即由“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 是一项极具复杂、极具微妙性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 应一起引导, 既要消除越俎代庖的现象, 又不能因噎废食, 应一起帮助幼儿渡过难关,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为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孩子。

行为规范教育 篇2

一、指导思想

1、通过专项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新学期的收心教育,促进学生有效的调整状态,尽快的适应新学期的校园生活。

2、通过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法纪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活动时间 2012年2月6日 — 3月3日(第1周至第4周)

三、活动内容 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为基本教育内容,认真组织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本次教育月活动重点加强以下五方面教育:

1、养成安全行为习惯的教育 安全是生命的保障,要教育同学们牢固树立“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要组织学生学习交通、饮食、防火、防雷、防震等安全知 识,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能力。做到不乘坐无牌无照车辆;不骑摩托车电动车上学;遵守交通规则、步行、骑自行车不走机动车道,不随意穿行马路,过马路走斑马线;不在流动摊点购买食品饮品;不带管制刀具进校。

2、养成按时作息习惯的教育 作息制度是学校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遵守学校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是进入新学期正常学习状态的具体表现。要强调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切行动听铃声的习惯。按时起床、就寝,不拖拉、不迟到,不做影响自己和他人休息的事;按时上课,认真学习,上课、自习按时进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按时参加体育活动,认真做好课间操、和保健操,集合做到快静齐,不迟到不拖拉,不旷操,不随意请假。

3、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教育 要教育学生仪表端庄,强调男生不留长发,男女生不染发不烫发,不穿奇装异服,不化妆,不戴耳环项链等首饰,在校期间要求着穿校服、使用统一书包(初中学段要穿校鞋)。言行举止文明,讲究卫生,落实教室和公共责任区的卫生值日;不打架骂人,不抽烟酗酒,不说脏话,不大声喧哗不起哄,不疯赶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推挤。

4、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教育 做到生活简朴,不浪费不攀比、不随意向家长索要钱物,合理使用“压岁钱”,不带零食饮料到校,对课间经常在学校后门买饮料零食的学生要加强教育;教育学生注意节约水电,杜绝长明灯、长流水、阳光灯、无人灯等现象。

5、养成爱护公物习惯的教育 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意采摘校园内各种花果;自觉爱护教室和其他场所的公共设施,按要求使用教室多媒体设备;不乱涂乱画乱贴;不损坏门窗、玻璃、课桌凳及其他公物。

四、活动具体要求

1、为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真正做好做实以上工作,采取“日检查、周评比、月讲评”制度,其中日检查是基础管理,周评比是及时反馈,月讲评是强化教育。日检查由值周领导、值日教师、值日周学生、班主任负责落实,周评比由学校相关处室组织对各班开展情况进行评比,看班级对规范的落实情况,专项教育活动结束后对这次活动作全面小结。

2、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其工作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使“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为了加强队伍建设,要求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做到“五严”:严而有“格”,即按一定规律、标准要求学生。严而有“度”,即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严而有“恒”,即要坚持要求,持之以恒;严而有“方”,即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注意方法,做到刚柔并用,寓刚于柔等;严而有“情”;即教师提出的要求,应出于对学生的真诚的热爱和关心。严生于爱,爱寓于严。要求班主任老师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认真地履行职责,想办法投精力认真考虑本次专项教育活动如何有效的开展,力求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3、建立学生行为整改通知书制度。在规范教育月活动中,学生有行为不符合要求的,由德育处下发《学生行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由年级组统一举办整治学生不规范行为培训班,进行纪律教育,直至整改到位。拒不整改的学生送德育处进行戒勉教育并根椐校纪校规进行纪律处分。

4、值周行政、值日教师、值日学生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检查监督,详细记载并及时反馈相关情况。

五、活动形式及具体安排:

1、第二周在班主任例会进行布置;结合开学典礼对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进行动员;组织本学期第一次学生仪容仪表检查。

2、第三周各班开展“查身边陋习、定班规公约、养良好习惯”活动。

3、第三周检查评比各班黑板报(主题:“新学期、新进步”)

4、第四周各班召开“讲文明、守规范”主题班会;

行为规范教育 篇3

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养成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前提,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更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

正因为养成教育关涉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抓好这一项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才会取得可喜的成就、满意的效果。

养成教育既然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那么良好想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文明礼貌习惯、生活学习习惯、纪律卫生习惯等等。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就成了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和手段。所以,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抓好养成教育,必须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工作。

“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相对于《学生守则》而言,并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而是贯彻《学生守则》的最好体现。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加强和训练,是一个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必须从小处着眼,由小处入手。落实“行为规范”就需要从矫正不良习惯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以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具体化、目标化。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高尔基语)。这里讲的习惯,是由于一个人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和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定势。可见一个人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习惯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地重复同一动作所致;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地训练逐步形成。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通过有效培养和训练,使中小学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克服不良习气,这一点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所在。

经过多年的一线教育工作,笔者积累了一些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做法。

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的大前提,也是教育成功的第一保障。教育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的成才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及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清醒而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育人永远先于并重于教书。

2.注重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是为培养学生一定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克服回生现象,才能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仅仅依靠教育者的说理、灌输,没有严格的行为训练,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进行行为训练不能单纯地停在机械训练动作的层次上,还要辅之以讲明道理、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动作示范和督促检查,讲究行为训练的系统性。进行行为训练要讲究层次性,应将一项或一类行为按照实情分为几个步骤,制订具体可行的训练计划,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切忌急躁冒进,拔苗助长。进行行为训练需要学校教育上层力量要协调一致,家庭要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3.加强制度约束。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受到规范、得到锻炼。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约束的行为训练很难取得又快又好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情况,制订和执行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忌假、大、空,要力求具体、明确和可行,要善于抓住某段时期学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惩戒。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执“法”严格,违“法”追究。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遵循正确的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雄的楷模激励。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不可低估,亲其师信其道是有着无穷力量的真理,要想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也正是教师的示范力量所在,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5.加强情感陶冶作用。情感陶冶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情感陶冶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感陶冶主要有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两种。环境陶冶指通过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很难想象,在一个脏乱差和充斥污言秽语的环境中,学生能形成文明行为的习惯;而在一个整洁、优雅、文明的氛围中,这种隐性教育环境本身对学生就存在一种导向和约束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行为规范会起到最为有利的无形的约束作用。

一所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同,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所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手段和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把《中小学生守则》贯彻好,只要我们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潜心研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那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个果实。

作者简介:郝丽娟(1971-7),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本科学历,高中语文教师。

学生网络世界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篇4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了解学生回家后所使用的网络功能或在线游戏种类。协助家长安排学生的回家作息时 间, 并逐渐降低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玩在线游戏的时间。

教育学生每个人的时间每天都是一样的, 如果花费太多时间玩在线游戏, 就会压缩可能的学习时间。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安排及管理自我时间, 让学生将每天作息时间列表后互相观摩, 进而了解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照。

鼓励学生发展社团活动, 面对常常精神不济的学生,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晨光活动性的社团, 让学生自我调整生活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 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 习惯说假话、空话。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 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 别人就会骗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从我做起, 真诚交往, 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 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教师可搜集各种时事案例, 例如网络交友可能会发生的状况等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或话剧表演, 建立学生与网友见面的正确观念。

2 及时处理

2.1 对症下药

弄清学生沉迷于网络 (游戏) 是因还是果。有些学生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活动, 导致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佳、人际交往退缩、生活秩序大乱, 这样网络沉迷是原因。但是也有学生也可能是因为学业成绩不佳、 人际关系不良、缺乏人生目标或成就感才以网络 (游戏) 来逃避现实、舒解压力, 这样沉迷于网络是结果。我们要协助学生弄清沉迷于网络的因果关系, 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

2.2 鼓励学生

首先是以平和心情约学生谈话, 安排热心同学对沉迷同学提供友情邀 约、课业协助。其次是鼓励学生重新安排每日作息, 并将之列表, 每天翔实记录并勾选是否达成, 积极改变学生原先紊乱的时间规划。再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其它有兴趣的活动, 并协助规划社团活动时间。

2.3 善用学校资源

①上课时要教育学生, 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 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 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 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②利用学校活动排挤学生的上网时间, 强化家长与学生互动沟通。定期让学生反思最近的生活作息安排与主要活动模式, 及时接近学生的世界; ③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适度融入网络成瘾 (沉迷) 防制课程。利用新闻案例教育学生网络成瘾 (沉迷) 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电脑网络使用者的健康, 邀请相关医疗人员讲解可能因此导致的健康伤害; ④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团队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 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3 事后辅导

主动关怀学生, 了解学生作息不正常的原因。若学生真的无法控制上网的动机与时间, 教师应协助家长寻求医疗单位, 治疗学生网络成瘾 (沉迷) 的问题。提供随时咨询的服务专线或平台, 让学生有需要时能有实时性的协助。

落实性别平等与法治教育, 透过各种形式的性别平等教育与法治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念, 具备正确的法治概念以避免成为网络交友的受害者。

教师与家长不要过度指责学生, 避免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 应当告诉学生想改变随时都不嫌晚的道理, 而不是要求学生返家自行学习。

利用情境仿真、价值澄清或是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 协助学生有效理清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差别。

网络世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奇怪, 我们家长、老师应辩证地看待学生上网, 关注因为学生上网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有效地教育学生养成安全、合理、合宜、合法的态度与行为, 能够让我们在照料学生的网络世界时更加得心应手, 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学得更美好、更快乐。

摘要: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现今这群与数字科技一起长大的现代学生, 与我们有非常不同的信息来源、学习娱乐方式与生活经验, 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学校环境、学习氛围、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等。我们的学生经常在网络上写日志、打游戏、种菜、聊天, 沉迷于在线游戏, 晚上几乎不睡觉, 上课常常精神不济, 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 不少教师无比的困惑, 甚者出现学生和网友见面出游的情况, 和网友见面可能遭遇危险或受到侵犯, 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 荒芜了生活, 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身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处理?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道德。2.通过课堂感知讲文明的重要性。

3.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以后应该怎样去做,怎样规范自己。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怎样去做?”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的顺序。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鞠躬前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种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别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就座甲,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环,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乘车礼仪

1.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带人。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旅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2.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或举行疯狂的聚会,以免影响其他客人。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三、师生小结:

大家今天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课后反思:

纯德育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始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聋生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聋教育中聋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值得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去探究的领域。聋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行为素质?聋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哪里着手,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等等在教育过程中都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解决,进而找出能够更好地对聋生进行道德品质、行为素养教育可循的途径和方法,让聋生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回归主流社会提供基础。

一、背景分析

调查材料(1):根据近三年来特殊学校学生入学情况分析,有66.5%的适龄特殊儿童没有经过学前教育;有60%的适龄特殊儿童为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有79%的适龄特殊儿童谈不上有什么家庭教育;55%的适龄特殊儿童具备基本生活自己能力。从调查分析来看,新入学的适龄特殊儿童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精细化,同时突出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材料(2):通过普小的德育工作调查,89.9%的小学低段学生知晓我国国名、国家主席、首都、国旗、会唱国歌,以及会唱少先队队歌、知道队旗的更是达到了99.8%。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只有60.2%的小学低段学生在家里扫过地板;50%的小学低段学生洗过衣服,且大多不超过5次;20%的小学低段学生在家里洗过碗。通过以上几项常规调查,学生的行为能力大大降低了;而特殊教育学校的两项调查指标均不超过70%,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生大部分学生寄宿,劳动能力略好。

从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行为能力,好习惯养成教育都令教育者堪忧。也为我们学校教育活动要重新思考,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动手能力、养成教育的系列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策略

1、入学后的环境教育是前提。

因聋生自我较封闭,行为处于刚起步阶段,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等因素的存在,学生在入学后一定要进行环境教育。比如学生入学以后,要告诉学生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厕所、哪里是食堂、哪里是宿舍、哪里是办公室,以及各个处所的职能模样。这需要学校德育部门对入学初德育工作进行统一的部署,对班主任老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并做相应的记录与考察。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实际演练,这样才能加强孩子的记忆,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固定的影像便于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秩序。

2、动手能力训练是养成好习惯必不可少的过程。

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内务的整理,卫生的清扫,个人卫生的收拾,班级卫生清理等,这需要班主任老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班主任老师尤其辛苦就体现这里。比如在教室里备有卫生纸可以随时让孩子擦鼻涕;在教室里带着学生一起劳动,教给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在开展军训活动中教学生怎样整理内务;开展坐、立、行的行为训练以及展示活动等。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加强学生行为能力的训练,在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得到了训练,慢慢建立起行为标准,在行为标准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正确。

3、文明礼仪教育在行为能力训练中升华。

在不断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这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课堂教学规范。笔者做过一项调查,70%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课堂教学规范,比如:“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往往被忽略了,虽然这是课堂教学中几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在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起到了尊师爱生的教育作用。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知、行、意、情都体现在点滴生活之中。进而教育学生在校园里见面问好,互相帮助,穿戴整洁等常规要求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定要去要求,一定要做到的。

所谓“规范养成”,不是每一个“规范”讲一下,做一做就过去了,关键在于“养成”,“养成”就需要千百个动作,千百次的重复,这点在特殊教育领域特别的凸显。文明礼仪教育就是在不断训练中形成的,就是在教师不断的纠正演示过程中变成习惯的。

4、家校互动是关键。

因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长素质普遍不高,且整天忙于生计,要不就是无暇顾及孩子,要不就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学校教育,有可能在家里两天就烟灰飞灭了。所以学校在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具不完全统计,特殊学校能够很好的开设并办好家长学校的学校并不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是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怎样让家长们愿意来到学校接受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理念是能夠让孩子良好成长的一个关键点。这需要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等德育团队拿出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在不断的工作创新中去好好的完成的。只有家、校两个育人环境都符合孩子成长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为规范教育 篇7

一、认识教育, 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理论依据

“行为规范认识, 即行为规范观念, 是指人们对规范法规的条例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我校西藏班学生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均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入校后, 在行为规范方面缺乏认识和了解, 导致在入校后, 不少学生纪律观念淡薄, 经常出现一些违纪行为。较为普遍的如迟到, 卫生习惯较差, 不按时就寝等。针对这些问题, 我校将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 安排为规章制度学习月。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讲座, 让学生了解学校规章制度, 规范其认识, 为进一步规范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我校面向西藏班新生举办常规及安全教育讲座, 学工处和保卫处领导向学生介绍学校的相关规定, 并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 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的面对问题, 处理问题。通过新生军训, 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纪律观念, 强化纪律意识。汉藏伙伴的交流活动, 让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结成对子, 汉族同学帮助藏族学生了解学校情况, 帮助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另外, 各班通过主题班会, 宣讲学习西藏教育厅以及学校相关管理规定。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 学生首先了解了在校学习期间, 应该遵守的规则, 明白了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通过规范认识, 为进一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教育, 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心理基础

行为规范中的情感教育, 是在法制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行为规范得到普遍遵守而引起的个人体验, 群体反映及社会效应。如果说规范认识是一个灌输的过程, 那么情感教育应该是渗透和滋润。通过情感教育, 让学生消除对校规校纪的抵触、排斥、害怕、担忧等消极的心理, 使学生从内心接受并认同规范, 能够主动去遵守。通过普遍的认同、遵守, 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由此而产生对现阶段学习、生活状况的满足和愉悦的情感。情感教育应“爱”字当头。要让学生明白, 规章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管”学生, 它是学校为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确保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安全、稳定、有序而制定的需要同学们共同遵守的规则。规章制度有益于管理, 受益于同学。情感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 变为主动的遵守。

在西藏班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常规教育主题班会, 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主持、讨论等, 让他们在参与中互相学习、互相督促, 从而规范自我。西藏班学生自管会, 是西藏班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组织, 他们负责西藏班常规纪律的检查、督促, 协助老师做好西藏班的教育管理工作。每学期的值周活动, 西藏班同学被安排到各处室、系部, 参与到处室、系部的工作中, 协助老师做好校、系的管理工作。学生亲身参与常规管理工作, 在管理中, 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被人管”变为“我来管”, 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了, 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他们以学校主人的身份, 用自己的行动去维护学校的安定和团结。

三、意志教育, 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信念保障

心理学中讲到,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行为规范观念与情感相结合, 形成意志。意志会影响、支配人去规范行为。在意志教育中, 我们首先要学生明辨是非, 清楚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通过课堂教学、班会、讲座、辩论等活动, 通过实例,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当正确的观念形成之后, 与情感相结合, 转化为强有力的意志, 从而去控制自身行为。

西藏中职班的学生多数是初中毕业生, 年龄较小, 还属于未成年人。他们可塑性较强, 但缺乏自控能力, 意志力较差。通过认识、情感的规范教育之后, 他们能认识到什么该做, 什么不能做, 也愿意去遵守。但一遇到具体的事情, 可能又无法去把握和控制。这样, 学生就会出现一些违纪行为。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提醒、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 当学生思想上放松, 自制力薄弱时, 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督促、制止。其次, 为了帮助学生严格自律, 规范自我, 老师可带领学生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通过逐步实现目标, 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另外, 由于学生尚未成年, 他们的自控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和加强, 因此要对学生有耐心, 有所期待, 不可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四、行为教育, 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最终效应

认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 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行为教育, 是行为规范教育的最终效应。前面三者, 都是在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应奠定基础。规范行为应是“施爱”与“管教”相结合, 单纯的爱, 只能纵容孩子, 没有规矩, 没有原则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单纯的“管教”, 不能达到良好的, 持久的教育效应。没有爱的“管教”, 只能平息表面的风浪, 而内部的暗流却会随时涌出, 导致问题不断。

在西藏班的行为规范教育中, 我们始终是“爱”字当头。为了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内地学得安心, 生活舒心, 我们全校师生都是倾心倾力, 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导师送温暖, 伙伴互帮互助, 班主任、任课教师如父母般的关爱, 社会、企业献爱心活动, 让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感谢国家的政策, 感恩社会、学校、老师的帮助, 他们愿意遵规守纪、努力学习, 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另一方面, 为了加强教育和管理, 针对西藏班学生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依据我校校规校纪, 我们制定了西藏班学生相关管理规定。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 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改正错误。对于触犯校规校纪, 又屡教不改的同学, 我们会按章办事, 给予纪律处分, 严重者甚至开除。将“施爱”与“管教”相结合, 二者互相作用, 使得我校行为规范教育取得良好效应。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在西藏班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中, 还会受到他们的民族风俗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 对西藏班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在坚持“爱严细”的原则下, 还要考虑民族因素, 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不可影响民族团结。西藏班学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不辱使命, 不遗余力, 做好西藏学生的教育工作, 维护民族团结, 为西藏地区输送优秀的幼教师资, 为西藏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云峰.职业中学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心理调适[J].教育与职业, 2005, (7) :10-11.

[2]肖卓峰、甄建辉.多途径全方位扎实推进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建设[J].西藏教育, 2012, (2) :11-15.

[3]刘逢庆.内地西藏班实施成功教育的尝试与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 2009, (7) :87-91.

行为规范教育 篇8

一、对逃避义务教育行为进行经济处罚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 第二章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二章第九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二、用经济手段调整义务教育就学行为的规范分析

(见图1) 与经济中的其他市场一样, 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劳动 (以下简称学龄劳动) 市场也是由供求力量决定的。我们现在把某区域内学龄劳动供需关系独立出来进行分析。如图Ⅰ所示, 假定该区域内学龄劳动供给为S, 在政府未对学龄劳动进行经济处罚时, 学龄劳动的均衡就业量为L1。假设政府开始对学龄劳动开始进行经济处罚, 罚款金额为P1。交纳罚金造成学龄劳动者的收入实质性减少, 这就使学龄劳动的供给减少, 雇主要想雇用学龄劳动者必须提高工资水平以部分抵消其收入的减少。这样学龄劳动供给由S1向左移动到S2, 均衡工资由W1提高到W2, 均衡就业量由L1减少到L2, 学龄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因此得以降低。 (见图2)

假定该区域最低工资水平为W, 现在政府将对学龄劳动者的罚款金额提高到P2 (P2>W) , 这时学龄劳动供给由S1左移至S3 (如图Ⅱ所示) 。S3位于成人劳动供给S0的左边, 意味着雇主必须付出比雇用成人劳动力更高的工资才能雇用到学龄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 基于学龄劳动者智力、体力、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本等因素的考虑, 一般雇主将不会再雇用学龄劳动者, 这样就能有效地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辍学就业的现象发生。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规范义务教育就学行为

(一) 建立统一完善的义务教育学籍管理体制

要想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少年的就学行为进行全程管理监控, 就必须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按照现行的户籍管理规定, 新生婴儿出生一个月内其父母应凭相关手续到派出所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之后户政机关会以其户口所在地、出生日期、性别等信息生成其终生身份证件号码, 这个号码终生不变。相关部门可以以这个身份证号码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学籍。像户口一样, 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只能拥有着一个学籍, 该学籍也可以跟随学籍所有人延伸至完成高等教育, 甚至记录其终生的受教育情况。中小学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涉及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升级、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奖励、处分等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信息都要在学籍册上一一记录。学籍册上尤其要记录学生请假、缺课、逃学、休学等中断学习的行为以及校方对此行为的评估, 以作为判定是否进行经济处罚的凭证。全国实现统一的学籍管理后, 学校教育实现对接, 流动人口子女无论到哪里, 都要及时办理学籍迁移的相关手续以避免记录上出现中断学习的行为。

(二) 选择履行处罚职能的部门

在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中, 学校毫无疑问应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做出记录并对特定行为进行公正的评估。因此, 根据分权的原则, 再赋予教育部门进行处罚的职能是不合适的。所以, 笔者建议由公安机关作为履行处罚职能的部门。公安机关履行处罚职能有三个优势:一是公安机关负有维护国家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职责二是公安机关是户籍管理部门, 将户籍管理与学籍监控结合起来, 便于将处罚效果落到实处;三是公安机关具有先天的执法优势。对未按法律规定完成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处罚应由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履行。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每半年持学生学籍册向当地公安机关申报一次就学情况, 公安机关根据学籍册上的记录做出是否予以处罚的决定。如果中小学生随其父母或监护人流入它地, 其父母或监护人应按期向流入地公安机关进行申报。流入地公安机关做出评定后, 将评定结果通知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 仍由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履行处罚职责。

(三) 确定处罚标准

如前述图Ⅱ所示, 对未按法律规定完成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处罚金额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是由于人口在国内能够自由流动, 而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又各不相同, 这就为如何确定处罚标准带来了难题。假如初中生甲的户籍在A地, 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400元/人.月。而甲初中辍学, 去B地打工, B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200元/人.月, 这样如果A地公安机关对甲的监护人做出每月罚款400元的处罚决定, 对甲的影响就不是很大。因此笔者建议, 应以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中的最高者为全国统一的处罚标准, 并根据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同时, 对逃避义务教育行为的处罚应具体到天。假定月处罚标准为P元, 某初中生某月无故旷课N天, 则当月对该生监护人应该处以PxN/30元的罚款。

(四) 建立特殊家庭救助体制

对于那些家中有丧失行动能力的人、危重病人等特殊情况而又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家庭的学生, 家庭负担势必会影响他们完成学业。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有责任及时向民政部门进行申报。民政部门在核实情况后应对学生家人做出妥善安置, 以确保每个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都不失学。

(五) 均衡教育资源投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大城市、特大城市, 折射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这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 是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小城市、特别是那些偏远的中小城市发展的相对滞后。笔者认为, 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特大城市, 既加大了这些城市的负担, 造成这些地区人均资源紧缺, 也不利于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建议中央政府在进行教育投入时应加大向后发地区的倾斜力度, 尽快拉平国内各区域间的教育服务水平。中小城市和后发地区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本地人均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相对宽松的优势,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和劳动力流入本地,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公民在“用脚投票”的时候, 自然会优先考虑能够以更高效率提供公共服务、人均公共资源占有更多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讲, 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 将会有力的推动国内各区域间均衡发展。

摘要: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 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却出现了强劲的反弹势头。因此, 国家有必要采取经济手段规范义务教育就学行为, 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少年履行受教育义务。

关键词:经济处罚,强制义务教育,就学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R].北京.2005.

[2][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美]劳埃德.雷诺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刘景焕, 陈志勇, 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行为规范教育 篇9

一、行为规范教育是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前提

1、科学理论是行为的先导。 (1)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等都明确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2) 《行为学》理论认为:人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 以适应所生存的环境, 与环境和谐共处。人类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面:其一是自我控制, 其二是社会群体的控制。对社会群体行为的控制办法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 教育: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和塑造灵魂的首要工作, 也是控制社会行为、把握社会发展的根本办法。 (2) 律制:是社会群体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 而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内容包括典籍明订规则和非典籍明订规则两大部分。 (3) 谋略:它是谋者为了控制某些局部的社会群体行为, 而设计和有意布置的一种局部环境条件。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管理者, 都必须是能够施展谋略的行家里手。 (4) 信仰:“信仰”是一种文化思想理念, 是一种可以用来判断是非对错, 抉择行为取舍的思想、意识、理念或价值观念。不论在那一个国家、那一个社会和那一个时代, 这种能够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行为的思想理念, 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可以约束信者行为的东西, 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信仰”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操作来加以实现。千万人同一信仰, 便会形成统一行动的巨大力量。 (3) 中外教育理论认为。“暖昧而散漫的教育, 造就了一大堆不可靠的人。”[ (德) 歌德]

“名副其实的教育, 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奥地利) 布贝尔《品格教育》]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 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法) 卢梭《爱弥儿》]

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希望;播种希望, 收获成功。

2、践行“博文修德, 精益求精”办学理念。作为重庆11中深厚文化积淀的办学理念, 就目标而言, 就是要让教师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良的教师, 让学生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就行为而言, 就是要处理好言传与身教、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就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去做人做事。

“无论我们的教学技术多么娴熟甚至高超, 如果不能同时播洒人文精神, 那么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低效率的”。

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挖掘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功用是教育工作者的本分。加强德育工作, 谈理想、谈纪律, 规范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致力于培养有道德情操的人是我们十一中人一贯的追求。

3、学生现实生活中不良行为的存在。学生染发、烫发, 在校玩手机、交往过密、学生自习纪律不好、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等, 都是需要规范和引导的。

毛泽东能成为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青年时的敢为人先, 嫉恶如仇, 尊敬师长, 乐于助人, 手不释卷, 勤奋好学, 才华横溢, 文质彬彬。周恩来少年时代就以“面必净, 发必理, 衣必整, 纽必结, 头宜正, 肩宜平, 胸宜宽, 背宜直”为座右铭, 他的仪容、风度和形象, 赢得了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一生风度仪表堪称典范。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先做人, 再做学问。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规范行为, 规划人生,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以主题年活动为载体, 扎实推进行为规范教育

1、以莫裕全校长为首的新班子独具特色的“主题年”工作思路。2007年暑假, 在“丁山湖”行政会议上提出了主题年的工作思路,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作为第一个主题年中心工作。

班主任是推进此项工作的关键。8月中旬, 我们在作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在海蓝云天对班主任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封闭式培训, 开展大讨论以统一思想。

新班子务实的工作作风, 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 锐意进去的果敢意志和独到的眼界, 让我们以主题年的工作方式, 突出重点去推进全面工作的运行。

2、“行为规范主题年”启动仪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力争开好头, 起好步。启动仪式上, 学生团、队、会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莫裕全校长亲自作了动员性讲话。轰轰烈烈的“学生行为规范主题年”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3、莫裕全校长“致佚名同学的一封信”。在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是十分正常的。在仪容仪表整顿过程中, 学生当中就有不满的声音出现。学生的一封“匿名信”转到了学校领导的办公桌上。针对问题, 站高看远地进行解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莫校长对此事情高度重视, 通过仔细思考写出了“致佚名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了宣读。对特殊个案的重视, 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从而大大提高了推进工作的效率。

4、全校84个班次参加的以“主题年”活动为内容的“主题班会”竞赛。高一、高二年级以“主题年”为中心的演讲比赛和配乐诗朗诵比赛;全校范围内班级文化的建设及其“达标班级”评比系列活动等的依次开展, 对行为规范主题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深化作用。人人学规范, 处处守规范在学校中逐步展现而有蔚然成风之势。

5、以年级为单位的贯穿活动全过程的师生国旗下讲话, 始终把握着规范教育的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 现在, 学生面貌、校风、班风、学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庆各大媒体均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南岸区关工委对此事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并形成报告交到了重庆市关工委;《当代党员》杂志对此进行了“以实际行动迎接17大”的专题报道;家长评价很高, 得到社会认同。

6、我们还形成了对学生、班级、班主任进行考核、评价、督促的系列办法和制度。

三、深化主题我们的责任

我们的整个主题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仪容仪表;课堂纪律;文明用语;公共场合的角色认同。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三阶段。

三月, 文明礼仪展示及班主任在此工作中的经典案例写作及交流。四月底五月初, 针对此项工作的论文评选交流及其本学期末物化成果的形成, 将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行为规范教育 篇10

学校要求学生注重仪容仪表,校规中规定:“穿着校服,佩戴红领巾和校徽。头发干净,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头发前不覆额,后不及领,两边不蓄鬓;女生头发不披肩,刘海不遮住眼睛……”在行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按照校规要求管理自己的服饰、发型,偶尔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经教师提醒督促,学生都能较快改正。但是本学期有几个初二男生先后理了类似“飞机头”“莫西干头”的发型(长刘海向上或向后梳,两鬓很短)。这样的发型显然不符合中学生在校应有的形象要求,因此,班主任要求学生修剪头发,但学生对班主任的批评非常不服气,认为该发型并没有违反校规中男生发型的“三不”规定,所以没必要修剪头发,甚至有学生在班级中当面顶撞班主任,与老师发生了激烈冲突。

此事引起了学生处的重视,我们发现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二年级,并且学生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发型没有违反学校相关规定”,显然,如果按照以往行规教育“一刀切”的方法,即按照现有校规的标准,要求学生修剪头发显然缺乏有力依据。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寻找问题的成因。初二年级是学生告别童年、迈向青春的起点,这个阶段,他们的身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关注外表,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还不够成熟。于是,我们在初二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一次“仪容仪表之我见”的调查活动,就学生喜欢的穿着打扮和原因及其对学校相关规定的认可程度等方面做了全面了解。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明星的打扮很美、很时尚,因此喜欢模仿他们的造型,“飞机头”就是男星中流行的一种发型,学生普遍认为这一发型很“酷”、很“有型”。此外,他们大多不喜欢校规内容中带有否定、批评的口气。

了解了学生情况,我们决定转变教育方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和自我教育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说教式、强迫式的行规教育,使学生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为此,学校开展了四个阶段的主题活动。

第一阶段:找不同——发现明星的变化。

过程:让学生通过网络搜寻明星不同时期的形象资料,并就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相关讨论。

1.搜集自己喜爱的明星在中学时期的形象资料。

2.搜集明星服兵役期间的形象资料。

3.观看综艺节目《一年级》,看陈学冬、宋佳两位明星在学校担任教师时的形象。

目的:通过搜寻明星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仪表和形象资料,学生发现:演艺圈内形象光鲜靓丽的明星,他们在中学时期同样也留着短发,穿着校服;日韩很多明星在从艺期间到了服兵役年龄,也必须剃板寸头,穿上制服去服兵役;平时打扮时尚、化妆精致的“男神”“女神”到学校担任教师时,同样要卸下华装,形象朴素……通过这一系列的寻找、比较,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身份和年龄选择最适合的打扮。

第二阶段:树榜样——认识不一样的明星。

过程:通过阅读人物传记、观看视频介绍、聆听演讲等途径,让学生认识、了解力克·胡哲,走进这个与众不同的明星。

力克·胡哲生于澳洲,天生没有四肢,医学不能解释他身体残障的原因,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力克样样皆能,对他来说,似乎没有难事。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2008年至今任国际公益组织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他为人乐观幽默、坚毅不屈,不断向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年仅三十几岁,他已踏遍世界各地,接触逾百万人,启发和激励着他们的人生。

目的:学生通过力克·胡哲的故事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认识到健康的心态能使一个人不怨天尤人,学会克服困难,勇敢向前。外表、容貌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才更为重要。作为一名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应正确看待自己的容貌,树立“健康就是美”的观念,了解自己身心变化的特点,使自己具有健康向上的心态。

第三阶段:定规范——我的行规我来定。

过程:让学生对学校的校规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建议。学校决定修改校规中许多否定性的措辞,将有关仪容仪表的校规内容改为:“形象整洁、得体、朴素大方,穿着校服,佩戴红领巾和校徽,发型符合中学生特点,干净整洁,男生短发,女生长发应扎起。”并在校园中推选符合中学生形象的同学,拍摄其正面、侧面、背面三组照片,供大家直观了解。

目的:学生的规范由学生制定。只有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才能做到自觉遵守,用正面引导代替负面否定,更能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接纳。

第四阶段:树榜样——寻找身边的形象之星。

过程:依靠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参照学生修订的校规要求定期开展检查与评比,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我们的形象之星”评选活动,在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推选健康、阳光的形象代言人,在学生中间树立榜样。

目的: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强化学生对新规定内容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同时,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既直观形象地明确了关于发型问题的具体要求,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的打扮比过去理性了许多。有一名男同学带头把“飞机头”修剪掉,并带动班中其他的男生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由此被推选为班级的形象之星。形象之星活动的开展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规范,促使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此外,班主任与学生在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也逐渐做到相互理解,消除了矛盾,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学生对相关规定达成了共识,在日后的发型、服饰等仪容仪表问题上就很少再出现“飞机头”类似的问题。

这场因“飞机头”引发的教育风波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而这一情况也让笔者联想到了前些年的一则新闻。有一所初中为了规范学生的发型问题,在开学初将十多款“禁止的发型”分别手绘成了漫画图例,张贴在宣传栏中提醒学生注意。男生有流氓海盗式、无阳刚之气型、精神崩溃型、少儿幼稚型、无钱理发流浪型、寸草不生光亮型;女生有偏头痛型、弄虚作假型、土洋结合不当型、成年妇女衰老型、自造“斗鸡眼”毁容型、垂帘听政“阴险”型。这则新闻一出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大部分人对学校此举表示不赞同,学校规定学生发型的现象司空见惯,但将这种负面的手绘图例贴在宣传栏中的方式着实罕见,而且给“禁止发型”所起的名称也令人咋舌。从中也凸显出两个问题: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开始出现各类发型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均感到十分棘手;其次,学校针对学生发型的问题也在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但如新闻中所出现的用禁止的、“一刀切”的传统教育模式,即使披着“新颖”的外衣也不能被学生所接受。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初中学生。初中阶段是学生生命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首先,中学生有强烈的成人感。由于身体的成长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尽快摆脱童年的幼稚,因此他们通过模仿成人的打扮来表明自己的长大。其次,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此时,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轻易听取父母、教师以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都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期”。因此,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的、正面的集体氛围,用合理引导的方式代替传统说教显得至关重要。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初中生,我们应尽可能避免用传统的行规教育“一刀切”模式,采用实践性强、效果明显的行规分层教育模式。

首先,要分析原因。面对“飞机头”的问题,学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原因。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是模仿明星造型,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长了青春痘,用刘海遮盖,还有一部分是理发师或家长让他们修剪这样的“潮流”发型。

其次,要分层引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针对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模仿明星,追随潮流,可以如本案例那样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中学生应有的青春美。对于那些是因为长了青春痘,希望用刘海遮盖前额的学生,则应及时请卫生老师为他们开设相关的卫生知识讲座,让他们了解青春痘的成因及预防治疗的办法。而对于那些是因为理发师或家长的影响而修剪“潮流”发型的学生,则要提醒其不要轻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并定期进行家校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要评估激励。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能明辨是非,共同对行为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修订,并制订出他们愿意遵守的新标准。在新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检查与评比,树立学生身边的正面榜样,来巩固行规分层教育的成效。

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行为 篇11

近日来,我参加了各级部门组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学习活动,有专家讲座、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别交流还有自我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有:

一、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教育

从事幼教工作16个年头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每天做的幼儿教育工作会有“小学化”倾向,认为那是民办幼儿园,农村学前班才会有的现象。但当看到如何防止“小学化”倾向和读《指南》的几个章节时,我对自己这十几年来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有了深深的怀疑,其实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多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存在很严格的“小学化”倾向,没有真正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没有真正体会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魅力。同时,“小学化”倾向远远不止我当初认为的在幼儿园学写字、背古诗、学计算那么简单,在“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的章节里有这么一段话:“小学化”倾向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忽视幼儿的游戏、生活,忽视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与发展,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与情感、学习兴趣、学习品质、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当然,“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不只是某一方面或某教育领域存在的,其实在全社会都是存在的。目前,社会上对幼儿学习的误解主要表现在把幼儿的学习与中小学的学习混同,违反幼儿的学习规律,把幼儿的学习狭隘化、小学化、功利化。所以,实施《指南》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幼儿学习观,让每一位成人理解何谓幼儿的学习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指南》还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也是区别其他教育的专业特征。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严重的“小学化”倾向的情况下,《指南》提示了有别于小学的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指南》在说明部分还明确的指示了我们:游戏为什么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要注意的四个方面: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四是“重视幼儿学习品质”,游戏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

二、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

《指南》指出:“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当前幼儿园一线教师的重要业务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之所以认为组织“游戏”比“上课”还难,主要就难在看不懂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会分析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水平,也就无从推进幼儿的发展了。其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从哪个视角来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确立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然而,只有当一个教师非常清楚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幼儿是怎么学习和发展的,他才会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行为水平,以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十分了解。

在《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这一章节里有说到:《指南》为我们如何观察、了解幼兒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内涵。这里要求,为了有效地利用《指南》来观察、了解幼儿,首先老师要完整、深入的理解《指南》的结构及内涵,在头脑中形成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概念;其次,要重视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的表现;第三,现在《指南》所列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行为表现,正是给了广大教师观察分析幼儿行为提供依据。最后,应当积极地看待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在这章节中,编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录和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认真学习这些内容对我们一线老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三、《指南》精神与现实状况撞碰下的无奈

行为规范教育 篇12

目前, 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2012]1号文件 (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 尊重幼儿人格, 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自尊自律, 做幼儿教师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一、把培养学生的教学综合能力作为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

幼儿教育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以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先决条件的, 但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宁波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要求,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 能胜任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笔者结合宁波外事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的实践经验以及自己的工作实践, 认为中职层次的幼儿教师师资培养应着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特别是技能的培养, 结合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如, 歌唱、舞蹈、手工等技能, 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 加强学生理论素养的学习和积累,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近十年来, 为宁波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幼师毕业生, 以上学生毕业后成为一线的幼儿教师, 他们要为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做出努力, 只有在保证保教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提升自己, 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中, 将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内容潜移默化到各科的教学中去, 渗透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行为规范的养成又会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意识, 一方面是将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内化到各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 另一方面是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学习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相关知识。

二、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课程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 (五年一贯制、三年制) 的课程体系中, 在第一、二、三、四学期中都有针对学前专业的德育课程, 分阶段、分层次地专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并结合本校所编的校本教材, 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规划教育。学前部的学生要会读书, 但绝不是死读书。学前部的学生要品德好, 但不是死板的道德说教。德育工作要和智育、美育相结合, 培养的才是有血有肉的人才。

主题班团课也是我们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另外一种方式。结合幼师的职业行为规范, 将枯燥乏味的规范转变成生动有趣的情境, 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规范教育。

三、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实践学习

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要通过亲身的实践锻炼, 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实践主要途径有:

(一) 见习、顶岗实习的锻炼

我校现在已经将学生的见习、顶岗实习纳入正常的教学考核, 规定学生在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深入幼儿园一线, 从最基础的做起, 熟悉幼儿园的流程与管理, 培养职业情感, 知行统一。

(二) 榜样的引导

政治课中会邀请幼儿园优秀的幼儿教师代表进行座谈, 并通过现场走访, 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让优秀的幼儿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期末考核中增加实践分值比例, 如, 通过搜集、整理、讨论、小组学习的方式了解职业道德的内容, 加深对职业需求的了解。

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培养, 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 此外,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离不开幼儿园的合作培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每一名职校生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苦练技能, 强化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 走上幼儿园的工作岗位后, 才能胜任本职岗位, 成为幼儿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喀什大学下一篇:海事管理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