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为规范

2024-07-26

日常行为规范(共12篇)

日常行为规范 篇1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学生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1%。对于拥有活跃思想、追赶潮流、关注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电脑和手机是他们必不可缺的生活要素,上网和在线是他们惯性使然的生活状态。由此一个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是: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显而易见的状况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上网地点从网吧、宿舍转移到了教室;上网终端由电脑变为“手机 + 电脑”;上网的时间几乎是时时刻刻;而上网的目的通常是娱乐休闲。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将伴随他们成长并呈现为一代人的时代特色。自2012年开始,“90后”大学毕业生开始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与70后、80后群体一道构成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特别依赖新兴媒介,生活方式与互联网密切相联,“无时无处不在线”成为他们的基本需求和典型特点。所以大学生的互联网生存状态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通过呈现其互联网的使用状态,为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二、数据分析

(一)样本

本研究的问卷是分两次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发放,发放时间为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回收率为90%。203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19人,女生84人,其年龄、年级、专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发现本次调查的学生群体,多数是来自华东地区、专业为工科的在校本科生,其中59%为男生,41%为女生。

(二)大学生上网行为现状分析

1.接触媒体类型

目前媒体通常被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尚未有定论。就狭义的理解而言,传统媒体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是指电脑和手机,分别对应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按照覆盖人数的高低顺序排列,发现大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体,依次是互联网 (电脑)、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视、报刊、广播。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人数远远超过接触传统媒体的学生人数;报刊与广播几乎淡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报刊,只有7%的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

根据表2可以发现电脑与手机是大学生的两大上网终端。虽然目前移动互联网在迅速普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电脑仍是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终端。表3的数据显示,主要原因是部分(21%) 大学生使用的是非3G手机,而与此同时却有30%的大学生拥有不止一个电脑终端———平板电脑作为新潮的高科技产品,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通常移动互联网网民应该包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ifi等无线网络访问过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1]可见在做网民行为调查研究时,除了聚焦使用手机终端访问互联网的网民外,也不能忽视使用PAD之类的平板便携电脑上网的网民。

2.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本次调查对使用电脑上网的目的、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长、每天使用电脑用来学习的时长这三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如表4所示,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主要是听歌和看视频(51%)、玩游戏(41%),其次是学习和完成作业(30%)。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与之相对的是, 有一半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的时间是1小时以内———可见大学生打开电脑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休闲娱乐,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有1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超过8小时,这种沉溺于网络世界的状态,与以学业为重的校园生活是相悖的。

3.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上网是未来网络应用的主要增长点。本次调查,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上课使用手机的时长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如表5所示,除了手机的通话功能,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主要是看资讯和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其次玩游戏和看小说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的惯常行为。与使用电脑上网的情况一致,有一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目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极为普遍。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 有80%的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0-20分钟。这对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4.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分析

根据前文表4与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50%的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每天有8小时是在网络世界中活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干什么?本次调查对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十大网站、十大软件进行了统计。如表6所示,百度、QQ、微信是大学生最常用的互联网工具,其次是淘宝、新浪微博和优酷。可以判断,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媒体进行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是日常上网的主要行为。值得注意的是,QQ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相当高,使用量排名第一,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

(三)大学生网络视频使用行为分析

如前文所示,看视频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行为。伴随着传播科技硬件技术、网络环境、线下节目的发展,网络视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视频应用的增长空间特别大。大学生作为网络视频的忠实用户, 其消费特点非常明显。目前大学生最喜欢的视频内容、视频类型和视频网站如表7所示。优酷和爱奇艺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视频网站,其次是搜狐视频;大学生最喜欢的视频内容依次是影视剧、娱乐节目和动漫,其中有70%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视频来看影视剧。美剧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影视剧,韩剧位居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喜欢美剧的学生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喜欢韩剧的学生。喜欢看大陆内地视频节目的学生只有5%,而喜欢美剧的学生比例高达37%。通过随机的非结构性访谈,发现喜欢大陆内地视频节目的学生,在节目类型上一致推崇的是近几年各个视频网站推出的自制剧。这些自制剧往往轻松幽默、简短且紧跟网络文化的热点,如《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也有学生指出这些节目格调不高,时有低俗倾向。可见本土的视频节目内容,如何在故事情节上有创意并吸引受众,还是任重道远。

(四)大学生网络新闻接触行为分析

在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仅次于即时通讯工具,高达80%。新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窗口,大学生的新闻接触行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均有重大影响。为此本次问卷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新闻的接触途径和接触类型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如表8所示,有近一半(46%) 的学生通过腾讯来接触新闻,其次是新浪。这也是由于QQ使用率在大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而造成的,打开QQ已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一种上网习惯。所以腾讯新闻网站和QQ迷你首页,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新闻的首要途径。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在此次调查中鲜有大学生提及。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在互联网世界中具有吸引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新闻的类型,30%的大学生通常是关注娱乐新闻; 关注社会民生新闻和体育新闻的比例分别是24%和26%; 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大事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4% 和12%。可见大学生在接收资讯时,消遣心理颇重。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冷漠”或“政治疏离”的关系呈显著相关。[3]就本次调查而言,深度依赖互联网的大学生, 其新闻接触行为呈现出政治冷漠状态。

(五)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沉溺问题。在选择“玩游戏”作为使用电脑目的的人中, 男生占到90%,女生只占10%。关于最常使用的手机上网软件,填写“游戏”的人中男生占69%,女生占31%。在“请填写最喜欢的网游”一题中,除了喜欢QQ游戏的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其余网游都是男生人数达到女生人数的5倍或6倍 (见表9),喜欢英雄联盟的男女生比例高达64:1,另外喜欢Dota的学生均为男生。

另一项数据“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更能揭示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沉溺现象,如表10所示,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女生;近90%的女生每天玩游戏不超过两小时;而65% 的男生每天有2-4小时在玩游戏。可以判断,网络游戏对男大学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女生。如果说大多数女生玩网络游戏通常是为了消遣,那么相比而言就有太多男生玩网络游戏处于成瘾甚至无法自拔的状态。

三、讨论与建议

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日常上网行为呈现以下值得关注的特点与问题:

第一,大学生使用电脑互联网倾向于“信息获取”和“网络娱乐”,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倾向于“交流沟通”和“信息获取”。[4]这种特点的产生,应该与电脑和手机本身作为上网终端,二者的性能不同有很大关联。尽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已经能够实现许多以前需要在电脑上达成的功能, 但手机始终是信息交流和社交联络的工具,电脑仍是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终端。

第二,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已经形成习惯并呈现集中性。当代大学生每天在网络世界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媒体进行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玩游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如图1),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由高到低前十排序依次是: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络文学。与此次调查相比,网络新闻是一个被当代大学生忽视的应用。

图一 2013 年 12 月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

第三,网络成瘾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中,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尤其严重。从上网时间的总量上看,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已经挤压到学习的时间,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进行休闲娱乐现象普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威胁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行为。从玩网络游戏的情况看,男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避免沉溺于网游,是一个重大问题。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互联网越来越像空气、水、阳光一样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在校园中养成的上网习惯一方面会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带来影响。为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大学生日常上网的行为特征,要提高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与素养,本文认为以下三点是当务之急需要落实的举措。

第一,加快推行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将在线教育如MOOC、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到高校课堂教学之中。移动互联网在快速普及,其固有的开放性与便捷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会越来越常态化。与其用各种“防”或“禁”的制止方法来遏止学生的课堂上网行为,不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在线教育,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的把注意力从手机屏和电脑屏那里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注重男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控能力的养成。培养男大学生的意志力,引导他们远离网络游戏是高校特别重要的一项习惯养成教育任务。男大学生长时间的触网及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比例高居不下,这一现象的严重性需要各方的关注。有研究者指出:从网络心理情绪、社会信任和网络表达考量,互联网给男生带来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超过女生,网络对男性的影响更为深刻。男生网络失范行为明显高于女生。[5]

第三,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通过通识课、公选课、新生导论课等课程设置,来强化大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充实校园生活的自觉能动性。全面了解新媒体、正确理解网络信息、有效运用互联网,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优秀的大学生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好网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应该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与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最后,本研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不足主要存在于研究方法方面:首先,研究者无法做到对变量的完全控制,即无法保证每个调查对象都实事求是地完成问卷;其二,由于样本局限在研究者所在的工科高校中,没有考虑到其他类型的高校中大学生的情况,因而对样本做出的推论和分析,代表性有待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样本量,并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征。

注释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8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2[2]刘青,张璇.“90后”大学生日常通讯媒介使用现状与几点思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3(13):146-147.

3[3]李春成,张少臣.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度及其结构模型初探——基于上海市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6).

4[4]申琦,廖圣清,秦绍德.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形态研究——基于手机、电脑终端的比较[J].新闻记者,2013(6).

5[5]周兴生.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分析[J].青年探索,2014(1).

日常行为规范 篇2

1、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公司一切规章制度及工作守则,积极进取,勤奋工作,爱岗敬业。

2、同时接到两级主管的指令时,以直接主管的指令为准。

3、注重自身仪表形象,着装整洁,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不得着短裤、背心、拖鞋上班。

4、准时上下班,对所担负的工作争取时效,不拖延,不积压。

5、维护公司信誉,不作任何有损公司信誉、形象的行为。

6、爱护公司财物,不浪费,不侵占。

7、保守公司业务秘密,不私自经营与公司业务有关的产品或兼任公司以外的职业。

8、服从上级指挥,如有不同意见,应先执行,后陈述。

9、上班时间不得串岗、嬉闹、高声喧哗。

10、注意保持工作场所环境卫生,做到周围环境整洁美观。

11、不得任意翻阅不属于自己负责的文件、帐簿或函件。

12、除办理本公司业务外,不得对外擅用本公司名义。

13、对于所办事项不得收受任何馈赠或向往来客户挪借、索取财物。

14、对所保管的文书财物及其一切公物应尽善保管,不得私自携出或出租、出借。

15、不得在禁烟区内吸烟,禁止携带任何违禁品进入公司。

16、员工之间在工作上、生活上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谅解。

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 篇3

关键词:行为习惯;德育组长;爱心券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的行为准则,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学生现状分析

高中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一阶段,知识量、信息量猛增,是为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的大好时期。但在这个时期,由于思想还不成熟、对事物的甄别能力还比较弱,自制力较差等不足,容易形成一些坏习惯。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教育较不重视或不懂得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在指导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加强思想交流,让学生参与制订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标准

从思想上让学生懂得良好习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行为习惯就像指南针,指引我们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卓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的结果。就像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首先就是要做到关心、尊重、了解和爱护学生,消除学生的戒心和抵触情绪,使学生体会到教育者的真心和善意,同时,要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凭主观想象就认为理所当然。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建立信任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单纯的思想工作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制度的支撑。因此,需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符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标准来监督、评价学生。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制订日常行为规范标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标准的制订呢?首先,请班长收集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分类;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加以引导并补充;最后,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标准,并以班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为了能时刻提醒学生自己制订的班规,可在班规形成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

让大家表表决心并在班规上签名,签名的班规应粘贴在班级显眼的位置,以便时刻提醒学生。

但怎样才能让评分标准长期地发挥作用,真正制约学生的行为举止,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管理学生是理想的方法。

三、成立班级督导部,明确小组评价方法,实行精细化管理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位学生,各组都选出自己的德育组长,由德育组长组成班级督导部。对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并督导评分,每天算出学生的德育分并加于公示。同时,为使督导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班级成立相应的纪检部,对督导部的评分进行督促检查并给督导部同学每天工作进行评分,作为督导部同学的德育分。班主任每天给纪检部的同学打分作为他们的德育分。督导部每周统计一次每小组的分数。每周一把上周的量化考评表公示,以示公开、公平、公正。

各小组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科任教师每节课对小组的评分以及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的成绩之和。不管是学习还是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小组都应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成绩,为小组、为班级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教师关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表的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

德育组长每星期一把量化考评表交上来,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向学生了解情况。对于被扣分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教育,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要求他们遵守班级制订出来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标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想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及时、反复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只有反复纠正不良习惯,才会使良好的习惯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越来越稳固。

参考文献:

孙景霞.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行为习惯[J].才智,2008(12).

作者简介:林艳红,女,1976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班级管理。

Us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Daily Conduc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Promote the Students Good Behavior Habits

Lin Yanhong

Abstract:Please the whole class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conduc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tandard,is shall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eam leader in each group take turns to the class for each group to carry on the daily conduc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to teams score in every class evaluation of group. Combining school charity supermarket,formulate a set of effective love coupons reward scheme,promot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Key words:behavior;moral leader;love coupons

浅议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篇4

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许多班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听话的学生少,不听话的学生多;积极的学生少,懒散的学生多;好学的学生少,不学不问的学生多;遵守纪律的学生少,违纪的学生多。久而久之,班级形成了不好的风气,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原来好学、积极的学生。

是不是素质差的学生就真的管不好呢?他们是不是完全不服管呢?我想不是的。在几次带队到广东实训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学校表现不好与表现好的学生,在去到工厂后,表现几乎相同。都是同样按时上下班,同样认真工作,同样遵守工厂的规章制度。即使有差别,也不明显,与其在学校的表现可以说是云泥之别。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出现了这样的差别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违纪后处理力度及处理方式不同。

力度不同,是违纪发生数量的主要体现。处理得轻了,不关痛痒,学生下次可能还会继续违纪,从而导致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并且违纪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乱世用重典”,在现在这种管理混乱的情况下,加大处罚力度是减少违纪现象、氛围校园风气的重要手段。在工厂,禁止吸烟、打架是最普遍的规定,一经发现,立刻辞退,无任何情面可讲,更不用说小偷小摸等行为了。此外,旷工达到三天的,不管是何原因,一律作为自动辞职处理。规定就是规定,严格执行,不留情面。相比之下,赏析的处罚力度就要小很多,甚至接近于无处罚的程度。本着学校育人为主的精神,可给学生两三次改正的机会,但对于常犯、累犯的学生,就不应该从轻处罚了,而应该从重处罚,该留级的留级,该留校查看的留校查看,如有再犯,就应该开除或劝退。至于旷课的情况,有些学生一星期就旷了百多节课,却只有通报批评这个处罚,这就造成了旷课现象日益增多的局面,屡禁不止。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才能杀鸡儆猴,才能减少违纪发生的数量。

反,如果父母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过失,满嘴都是借口就只会令孩子觉得父母虚伪,以后孩子遇到问题也会极力回避,不敢面对。

多问问孩子的感受,让他多倾诉,自己多倾听,和他一起冷静地分析有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则往往能引导孩子理性地处理事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融洽亲子关系。

总之,给孩子制定一个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危险的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而且在度过青春

至于方式不同,则是在于处罚的着眼点不同。处罚,是为了纠正行为不当之处,使受罚者知道违反了规定,做错了,该改正。但如何才能让人遵守规定,服从管理?这就要从处罚方式上想办法了。最常用的就是经济处罚。国家的法律法规大部份都采用这种方法。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则通常都附带着视情形不同而金额不同的经济处罚。工厂也是这样,打架,直接失去工作;迟到,旷工的,扣除相应部份工资,累计达到一定次数的,加重处罚,并取消职效奖、年终奖等。用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项目作处罚,才能让人记忆深刻,不敢再违反规定。对学生而言,能触动其自身利益的莫过于助学金了。对违反纪律、旷操旷课的学生,可用延缓发入助学金来进行处罚,延缓一个星期不行,就延缓半个月,一个月,一个学期。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则可延缓一年甚至是到毕业时再发放。相信这样能令大部份学生大大减少旷课的次数。

另一种处罚方式,则是“面子”处罚。曾有过这样一个报导:某地公布了部份欠债不还的高收入人氏的名单,目的在于对这些人施加压力,借用舆论的力量,使其感觉面子受损,不好意思再欠债不还。结果,被公布的人在一星期之内清还债务。另外,大部分未被公布的也在短时间内清还了债务。这就是利用“面子”,对公众公布,扩大影响,使其受谴责、知羞耻,从而改正行为不当之处。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很多工厂在检查宿舍卫生时,对干净整洁的,以及脏乱差的宿舍或个人,都进行拍照,然后打印出来贴在公告栏,在相片旁注明宿舍及个人的床位、名字等。学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罚。对旷课较多的,或违纪严重的学生,应在确定其到场的情况下于全校集会上公布处罚决定,再张贴公告。而我校仅仅是张贴个公告了事,这样当事人甚至都不知道其被处罚了,也就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了。还可以借用工厂的做法,在公告旁贴上被处罚者的头像,注明班别姓名,以儆效尤。

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应该努力给所有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能因为小部分违纪而影响了学校的风气。所以在违纪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就应加大力度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处罚,只有学校作为老师管理的后盾,才能加强学校、老师的威信,才能使学生有信服。否则,在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时束手束脚,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处罚,无法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导致无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要学生服从管理,需要老师树立威信,而老师的威信,则是靠学校的日常管理积累而来。只要学校的管理进入了正轨,就可以慢慢减轻处罚力度,转换处罚方式,这样,就能创造一个风气良好的校园环境。

期,独立生活之后,他就会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付出得实在很多,会更尊重父母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3]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职工日常行为规范 篇5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员工的行为道德水平决定企业的兴衰。根据公司实际特制定此《全员日常行为规范》,希望全体员工做到讲主人话、做主人事、尽主人责、敬业爱岗、勤奋工作。

一、严格执行岗位纪律,按照厂部作息时间,做到不早退、不迟到、有事请假(必须有分管领导签字批准的请假条)。不脱岗、串岗、睡岗、不班中干私事、不带小孩上班。

二、员工上班期间要衣着整洁、得体、富有朝气,根据工作岗位,按要求穿戴劳保用品(自觉做好自我保护),女员工不得穿高跟鞋、戴项链、披肩发。

三、员工对工作要严肃认真、敬业、求实,要熟悉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设备性能,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坚持勤观察、勤分析、勤调整、勤保养,不违章操作。

四、员工在工作中,应具有以质量为保证、高效率、出精品的业绩观和工作作风;具备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生产故障和安全事故的能力。

五、员工要积极学管理,钻研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公司实际,不断提高当家理财、精打细算、节能降耗、增加效益的管理水平。

六、员工要积极学科学、研究科学,应用新技术、新艺术,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自身工艺操作水平。积极接受班组、车间、厂里的一切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等培训。

七、员工要自觉维护公司利益,爱惜公司财产,不做损坏公司利益、荣誉的事情。

八、员工对外来客户要热情、诚恳、以礼相待,充分体现和谐相处的乡情厂风。

九、员工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做到令行禁止、服从领导、有全局观念;节约用电、用水,反对浪费;班前不喝酒、班中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做文明、卫生职工。

十、员工外出要持领导开发的“出门证”,自觉接受门卫的监督检查。

十一、友好相处,同事之间要互帮、互尊、互敬、平等相处,严禁打架斗殴,另眼相看外地员工,应使用文明语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万家园木业公司

2010.1

1全员日常行为规范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员工的行为道德水平决定企业的兴衰。根据公司实际特制定此《全员日常行为规范》,希望全体员工做到讲主人话、做主人事、尽主人责、敬业爱岗、勤奋工作。

一、职业道德:爱国守法,做守法员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做模范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员工要自觉维护公司利益,保护公司财产,不做损坏公司利益、荣誉的事情。

二、岗位纪律:做到不早退、不迟到、有事请假(自觉出示请假条);不脱岗、串岗、睡岗、不班中干私事、不带小孩上班;做到班前不喝酒、厂区不吸烟,令行禁止、服从领导、有全局观念,女员工不穿高跟鞋、戴项链、披肩发。员工外出要持领导开发的“出门证”,自觉接受门卫的监督检查。

三、言谈、仪表: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对外来客户要热情、诚恳、彬彬有礼,做文明员工;衣着整洁、得体,上班期间必须穿着厂部綂一的工作服。

四、设备操作:员工要熟悉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设备性能,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坚持勤观察、勤分析、勤调整、勤保养,勤记录、不违章操作。

五、质量与效益:员工要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质量就是效益”的思想,树立“不是精品就是次品”的质量观,兢兢

业业、严肃认真的对待每项工作,多出精品,不出次品,实现企业效益的整体优化。

六、安全防范:员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属地属人、层层负责、责任追究”的管理理念。真正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员工要注意交通安全,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按红绿灯指示行驶,摩托车要持证驾驶。特种设备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持证上岗,不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一般设备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规程操作,不能随意拆卸防护罩,时时注意烫伤、烧伤、碰伤、割伤等。员工应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熟知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油漆工作人员应严格穿戴劳保用品(防静电工作服、护目镜、口罩、手套等),时时注意自我保护。特别注意用电安全,线路不能乱拉乱扯,班前检查漏电保护器是否灵敏,班后要及时断电。不能私接电器。员工发现有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领导,并能具备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生产故障和安全事故的能力。特殊作业如吊装、点火等,必须到办公室领取作业票,方可作业。

七、改革创新、合理化建议:员工要积极学科学、研究科学,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改革、创新,提高自身工艺操作水平。积极接受班组、车间、厂部的一切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安全防护等培训,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积极向厂部提供设备改造、技术革新、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八、厉行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同样也是为厂里做贡献。工作中要精打细算,千方百计提高材

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洗衣、洗浴、洗车、做饭、照明等,时时注意节俭。自觉维护公司所提出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环境保护等号召。

九、团结友爱: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同事之间要互帮、互尊、互敬、平等相处,严禁打架斗殴。不得歧视外地员工,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让生活工作充满快乐、和谐。

十、和睦家庭: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一幅完美和谐的拼图。首先,要在家庭中扮好自己的角色,尊老爱幼、尽职尽责,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平凡、普通、安逸、温暖是最好的家庭写照。家庭矛盾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谦让、关心、包容、爱护,多做自我批评。幸福家庭就是公司发展的坚强后盾。

万家园木业公司

2011.03

2011第一期职工

培训材料

日常行为理论研究 篇6

关键词:日常行为;理性选择;防卫空间;情境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92—03

一、日常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随着“风险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我们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安全,随时都有被害的风险。事实是否如此呢?早在1978年,欣德朗(Hindelang)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研究认为,被害风险的差异与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这种日常的活动既包括职业活动(上班、上学、家务等),也包括娱乐活动。他们认为年幼者、男性、未婚者、穷人、黑人具有更高的被害风险,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离家活动倾向,尤其在晚上的时候,出门参加公共活动的倾向较强,与有可能成为罪犯的人接触的倾向较强。因此,这些人的财产和人身受到犯罪侵害的风险增大。

科恩(Cohen)和费尔森(Felson)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的某些变化为带有动机的犯罪人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犯罪机会。这些变化包括人口的流动、家庭的解组、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不以家庭为中心以及家庭中容易挪动的家用电器的增多等。与此同时,社会的管理相对滞后,社会的控制力不足。犯罪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有预谋的犯罪分子、有合适的标的、缺乏有效的监控。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会导致犯罪的发生。所以由于可被侵害的犯罪目标的增加和有能力的保卫者的缺少,犯罪率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

二、与日常行为理论相关的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源于贝卡利亚提出的人类选择。该理论假定所有的犯罪都是带有目的的,犯罪人具有获利的故意。但是这种选择会受到有限的时间、认知能力和信息的限制。理性选择理论强调,分析犯罪人的选择,必须就个别犯罪类型加以讨论,而且把犯罪过程切割为不同阶段加以分析,而不是只分析笼统的犯罪事件。犯罪事件和犯罪性格共同决定了犯罪的发生。有些人本来具有高度犯罪危险性,但可能因为缺乏犯罪机会而终生不会犯法;有些人一向奉公守法,是犯罪的低危人群,但遇到引诱或机会,也可能犯罪。因此,决定犯罪的并不总是理性的或深思熟虑的。犯罪人是根据被害目标的情况进行选择的。例如,盗窃犯会进入连着三间没人的中间那间房子,因为这间房子没有邻居的监视,犯罪风险大大降低。

(二) 社会控制论

一个人进入到一个环境中,他所受到的诱惑和约束是不一样的。面对同一个环境,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巨大的诱惑和很少的约束,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很少的诱惑,对有的人来说就是既有诱惑又有很大的约束。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就会犯罪。该理论的出发点是:犯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强制产生的。那如何使一个人不犯罪,根据费尔森的观点就是不要迈出最初的那步。例如:(1)一个年轻人和他的朋友们喝了很多酒;(2)他喝高了,仍继续喝;(3)他抽了一些大麻,更加兴奋了;(4)他们中的一些人实施了入室盗窃。

假如这个年轻人最初没有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酒,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入室盗窃。因此,如果要远离犯罪,那么从开始就不要进入那个犯罪环境。

而不迈出最初那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父母和老师那学来的。我们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学会了如何抵制诱惑,如何避免斗殴、毒品和盗窃等。但是一旦自我控制遭到削弱,人们就会屈从犯罪的诱惑,从而卷入并不断实施违法犯罪。

(三)社会解组论

社会解组理论最早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同心圆学说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学说,后来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的失效,由此导致社会的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贫穷、家庭破碎、频繁的居民迁徙是犯罪高发区域的特性,这种特性导致了陌生、邻里之间缺少联系。由此导致了邻里中犯罪和暴力行为的激增,而较高的犯罪率和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促进了社区的瓦解,因为该社区中守法的居民尽可能搬出去了。

三、日常行为理论的适用范围

(一)国外的研究情况

1.盗窃罪。班尼特通过研究发现,日常行为理论不能解释杀人罪犯罪率的变化,因为杀人罪既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不受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而盗窃罪犯罪率的变化与日常行为理论具有关联,并只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不依赖于当时的经济增长率。他还发现当社会达到高度发展水平的“临界点”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带来更多的盗窃,可能是因为合适的社会机制抵消了犯罪数量的增长。

2.暴力犯罪。所有的暴力犯罪都是有目標的。概括来说包含三种:一是满足自身的要求;二是恢复他所理解的正义;三是保护自己的形象或身份。例如,在一个抢劫案中,罪犯抢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金钱的要求;一旦你可能认出他了,他杀人灭口则是他对自身身份和形象的保护;而如果他劫富济贫,则是在实现他所认为的正义。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曹立群和Maume研究抢劫(1993年),Maume研究强奸(1989)等。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检验并支持了日常行为理论。

3.青少年犯罪。职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很多的工作都需要高学历或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精力充沛的青少年所获得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更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使得青少年失去了监管。这不但增加了青少年参与犯罪的风险,而且也增加了青少年被害的风险。失去监管的青少年,又找不到工作,所以他们在街头无所事事,从事着一些犯罪活动。从理论上说,学校可以代替家庭行使控制犯罪和保护青少年的职能。但是事实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这相当于把所有问题都集中起来了,在一个地方同时爆发。

4.白领犯罪。“白领犯罪”是由萨瑟兰(Sutherland)最初提出来的。根据萨瑟兰的观点,白领犯罪是富有的人们在商业上和工业活动中利用其职位进行的谋取私利的违法行为。由于受到侵害的一方更关心的是恢复他们的损失,所以犯罪人只是受到民事的追究,并没有受到刑事的惩罚。但他们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白领犯罪造成的金额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对社会关系的损害却较小。白领犯罪破坏了信任原则,引起了大规模的社会解组。其他犯罪对社会制度或社会组织的影响相对而言要小得多。白领犯罪通常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是通过非法交易金钱、物品或者其他资源来损害他人利益;二是滥用权力,误导他人;三是运用自身特殊的身份操纵他人;四是使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因此,要遏制这类犯罪,就必须用刑罚手段严惩这些不正当的商业行为。

另外,诈骗犯罪、酒驾问题和重复被害问题也可以用日常行为理论解释原因。

(二)国内的研究情况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等,搜到一篇文章——《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对自行车盗窃被害的应用研究——基于天津的调查数据》。这篇文章是天津市城市犯罪防控研究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该研究应用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对当代中国自行车盗窃受害的风险和防御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集中于对家庭以及社区层面对目标吸引力、防御力以及暴露于潜在盗窃空间的可能性几方面情况的评估。总体来说,实证检验的结果与理论假定是一致的。住房类型、成年家庭成员数量、社区贫困程度以及社区违法犯罪情况都与当代中国城市自行车被盗风险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具体结论包括:(1)相对于居住在公寓中的居民而言,居住在连排房子中的居民经历自行车被盗的可能性较小。(2)家庭中的成年成员越多,自行车被盗的风险越低。(3)社区贫困层面对于自行车在家被盗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正效应。(4)与潜在犯罪者的接近程度与自行车被盗风险相关。

实证检验也出现了一个与理论假定不一致的情况,即家庭收入与自行车被盗呈负相关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从逻辑上可以给出的解释是,收入高的家庭可选择的保护自行车的方式也更多一些。可以选择的保护方式更多,增强了其防御力。

四、基于日常行为理论的犯罪预防

根据日常行为理论的观点,犯罪行为是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的事件。有动机、有能力的犯罪人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人,为了任何理由从事犯罪活动。因此,要预防犯罪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遏制犯罪发生的条件。在大多数时候,有能力的监护人也不总是警察和保安人员,最可能防止犯罪的常常是邻居、亲友、旁观者,或是被当做犯罪目标的物主。而通过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就可以提高人们的监护能力。

(一)防卫空间论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通过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例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人越多,观望的强度越大,控制犯罪的能力也就越强。

纽曼(Newman)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要素:监视、领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

1.监视。纽曼主张合理安置窗户的位置与大小,以一种自然的、连续不断的方式使居民查看居住环境或监视陌生者的活動,使潜在的犯罪分子能感受作案的风险。

2.领域。纽曼把住房分为独户型、走道型和高层住宅。各自有着不同的由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转换关系。其中,独户型住宅从屋前草坪到后院几乎不存在公共领域,居民对自己住宅的控制能力最强。因而给潜在的犯罪分子以极明显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压力。高层住宅楼里楼外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面积的公共或半公共领域,居民的控制力最弱,也最易形成犯罪目标。纽曼主张将过大的社区划分为几个迷你社区。社区内设有一定数量的封闭街道,减少外来车辆的来往并促使居民互相了解。此外,纽曼强调运用象征性的或实际性的景观障碍强化领域标识,产生易被感知的“领土感化力”,激起居民的物主所有权感。

3.环境印象。环境衰败与犯罪有着紧密联系,破败的环境吸引更多的犯罪。同时,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也下降,更不愿去维护社区环境。因此,要维护好社区环境,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

4.周围环境。指强调居住区应建在城市中安全的地带,远离酒吧、娱乐场所等犯罪高发地区。

某一区域如果具备了这四个要素,就意味着在这一区域内实施犯罪行为不易成功,并且要冒很大的风险,而区域内的合法居住者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被害。“防卫空间”的概念提出之后,一系列相关的程序和技术的实施与应用也在西方国家受到重视,并在预防犯罪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包括:在英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防卫空间”的标准;通过改善街头照明,震慑犯罪,增强人们对本地区的观察能力和监视能力;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联谊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加参与社区防范的积极性;增设监控设施和人员,及时发现犯罪、制止犯罪;安装安全门、锁、窗,制造犯罪障碍等。

(二)情境预防理论

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通过减少犯罪机会来预防犯罪。克拉克将目前为止所使用并且有效的十二种情境犯罪预防措施归为三组,即增大犯罪代价的措施、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具体来说包括:

1.增大犯罪代价的措施。(1)目标加固。如对小汽车增设防盗警报装置,银行增设防盗玻璃等;(2)出入限制。如围以栅栏的庭院,出入某个工厂企业或机构进行身份登记等;(3)转移犯罪人。如采取措施迫使犯罪人离开潜在的犯罪目标,把酒吧限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等;(4)限制促进犯罪的手段。如枪支管制,信用卡照片等。

2.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1)出入口检查。如机场行李检查,自动验票大门等;(2)正式监视。如安全警卫,高速公路上的摄像头等;(3)雇员的监视。如超市员工,闭路电视系统等;(4)自然监视。如街道照明,邻里守望计划等。

3.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1)目标消除。如将钱等贵重物品存入银行;(2)财物标志。如财产标记,办理汽车执照等;(3)消除诱因。如提醒不要佩戴贵重金银首饰,不要穿着暴露等;(4)制定规则。如个人所得税申报。

日常行为理论最大的特色是指出了“缺少某些条件,犯罪才会发生”,不同于其他理论重视分析“有了某些条件,犯罪才会发生”。因此,情境预防的目的在于弥补缺失的条件,避免犯罪的发生。

五、总结

由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组织结构产生越来越多的无人际直接接触的犯罪行为,所以很多学者觉得日常行为理论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但是犯罪的发生总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随意的,并且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所以,相信日常行为理论仍将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犯罪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明琪.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J].公安大学学报,2001,(3).

[2]张乐宁.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对自行车盗窃被害的应用研究——基于天津的调查数据[J].罗瑞芳,译.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1,(3).

[3]沃尔德,伯纳德,斯奈普斯.理论犯罪学[M].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2.

[4]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5.

[5]休斯.解读犯罪预防——社会控制、风险与后现代[M].刘晓梅,刘志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

[6]萨瑟兰,克雷西,卢肯比尔.犯罪学原理:第11版[M].吴宗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9.

小班幼儿日常行为习惯教育研究 篇7

1.教师应运用幼儿范灵性的心理特点, 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指导

小班幼儿有范灵性, 认为什么事物都有生命, 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特点, 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幼儿例如:孩子们在吃午饭的时候, 很多孩子们的身上都会掉很多的饭粒, 虽然屡次提醒, 但是效果都不佳,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借助情景通过对于小衣服遭遇的描述, 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让幼儿找寻帮助小衣服的方法, 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幼儿树立规则, 并通过与幼儿的约定请幼儿遵守这个规则, 并在平时教师不断的帮助幼儿巩固相关的内容, 从而让这一现象有所改善。这样不难看出, 教师掌握这一特点, 并且通过合理语言指导, 从而使幼儿从心理上得到尊重和满足感。幼儿心理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健康。例如:幼儿在承认的关爱下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可是幼儿情绪安定和愉快, 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他人之间良好的基础。幼儿阶段是蜘蛛侠、自信等个性品质建立的重要时期, 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帮助幼儿建立起足够的自信, 则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幼儿情绪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不良的情绪状态有可能使人失去心理平衡, 或是造成生理机能的失调, 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异常或障碍的一个十分总要的中介环节。促进幼儿情绪健康的发展, 能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习惯不是一律的, 有好有坏, 习惯养的好, 终身受其福, 习惯养的不好, 终身受其累, 因此, 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幼儿的这一特点, 加上适当的教育策略, 激发幼儿内心的认同感, 同时愿意自觉付诸行动。

2.教师要用正确的语言行为, 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指导。

当老师看见一位幼儿因为穿不上鞋子时, 老师不要马上帮助于他, 而是教会他怎样才能穿好鞋子的方法。有两个老师是这样指导孩子的, “你要弯下腰, 把脚丫要向里穿, 提上鞋跟, 鞋子的带子粘到有毡子的地方, 这样就穿好了, 不难想象幼儿的反应是老师和妈妈不一样她不帮我。而另外的一名老师的却是这样做的, 她拿起小鞋子告诉幼儿:看小鞋子上有一个“小洞”, 让我们将小脚丫藏到洞里, 太好了小脚丫穿进去了, 再试一试用食指和拇指拉一拉小舌头, 你想不想试一试呢, 你觉得这样的方法, 孩子更容你真棒小鞋子穿好了。我们想一想哪一个更容易接受, 所以光靠指导没有策略是不行的, 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 语气要平和要说幼儿能够听懂的话, 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给予幼儿的正确的指导。

3.好习惯是坚持出来的, 有计划、有层次

一个好习惯是21天养成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循序渐进, 有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培养孩子们洗手的环节上老师们都会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进行, 首先孩子们会先学习洗手的方法, 其次在实地操作的过程中会教授幼儿在盥洗室的规则, 让幼儿了解整个过程。在幼儿的已经初步养成的时候, 教师往往会忽视孩子们在盥洗时候的安全问题, 时常会有孩子们在那里玩水, 打闹的事情发生。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树立盥洗规则意识, 并实施提醒, 让幼儿在心目当中牢记规则, 并且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4.家园配合1+1大于2

家园共同体以促进孩子发展为共同目标, 由于孩子的家庭成员及与其相关的教养人员、幼儿园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不断建构的群体, 双方都承担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有着共同的需求。共同体成员在幼儿园搭建的平台上, 通过互动增进情感、分享各自教育经验与智慧, 探讨教育上的困惑和解决方法, 经过分享、倾听、质疑、碰撞, 最终促进互动双方对某一问题多元、深度的认识, 并不断的丰富、发展自己的原有观念和认识, 向着理想化的教育进程迈进们, 而共同体成员也享受着建构的整个过程。幼儿的教育是双方面的, 也不是老师一方面的责任, 例如:在幼儿园每天起床后老师会指导幼儿穿衣服, 每一次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 可是回到家里以后家长们都会代替包办, 家长们还会说因为孩子太慢了, 着急来不及了等原因。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家园合作不能同步, 不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幼儿会惰性增加严重的还会遗忘, 为幼儿的习惯养成增加一定的难度,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为什么要家园同步。

日常行为规范 篇8

关键词:节日文化,自主学习,品德培养,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贯穿日常活动可用以下方法培养幼儿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情感教育和行为模式体验为感化,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1.由“知”生“情”,以“情”促“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2.由“乱”生“论”,以“演”促“行”

幼儿一日活动会出现许多比较无序的场面,比如: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无法解除根源。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可停下当前的活动组织幼儿讨论:这样玩滑梯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排队?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等等,讨论后请幼儿展示正确的排队方法,从而养成排队不推不挤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我们在环境的创设中应注重隐性、暗示性的规则,如在厕所边上、洗手边上、喝水的地方贴上一定数量的小脚印,表示在此活动的人数,以此提醒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拥挤的现象,从而使幼儿更加从容有序地进行活动。

二、以节日文化和主题教育为依托,培养幼儿的品德习惯

1.借助于节日文化

一年四季中有许多尊敬长辈和劳动者的节日活动,我们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教师节来临的时候,为了弘扬节日文化,增强幼儿对节日内涵的体验与理解,培养其尊师敬师的品质,我们举办了“亲子贺卡秀”活动,孩子们亲手向老师献上自制的贺卡。再如,“三八”妇女节,我们利用节日让孩子给妈妈、外婆、奶奶送祝福,为她们做一件开心的事。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长辈多一份尊重和关心,体验到关心他人的快乐。

2.依托于主题教育

幼儿园的主题教育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契机,如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好妈妈》的开展对培养幼儿对母亲的感情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活动中唱《小乌鸦爱妈妈》、画《我的好妈妈》、说《我的妈妈真辛苦》、做《我是妈妈的好宝宝》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关注自己的妈妈,了解妈妈的辛苦和伟大。

三、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1.乐于倾听的习惯

乐于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品质,这是现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乐于倾听,关键在于“乐”,要让孩子愿意听,那么首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富于魅力,再配上一些肢体语言帮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单调,孩子才会被吸引。久而久之,听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2.勇于发言的习惯

勇于发言,关键在一个“勇”字,表现在大胆与自信。有些幼儿不发言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害怕自己回答错了;胆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已经习惯不举手回答了;话在口中,不知怎样表达;问题太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对于能举手发言的幼儿,不管对错先肯定。对待没发言的孩子,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胆小的孩子,偶尔一次发言也要大大地表扬。

3.自主学习的习惯

区域活动是幼儿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材料、活动的进程、活动的伙伴,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活动特殊的组织形式,培养幼儿有计划地学习,引导幼儿活动前计划好自己的活动内容,活动中努力完成操作的内容。

四、以家长的支持为催化剂,加速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园地和家园信箱栏目

家长园地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家园信箱栏目,主要是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

3.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如:在家长开放日中开展“猜猜我有多爱你”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孩子感受妈妈的爱,在新年联欢会上表演《分香蕉》《让座》《洗手帕》《我的好妈妈》《我帮爷爷、奶奶做事情》等节目,通过表演让幼儿形成与他人分享,主动关心帮助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等优良的品德。

4.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定期开展讲座活动,定期开展咨询活动:小、中、大班分出可侧重咨询的知识,或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地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日常行为规范 篇9

但是, 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有许多学校, 特别是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只注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 对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么根本不开展活动, 要么浮躁肤浅、流于形式。而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 社会风气日渐浮华, 爱国主义教育也仅仅成了一种摆设, 致使许多学生对影视明星相当熟悉, 但对屈原、岳飞等爱国英雄却知之甚少;从他们口里不断飞出的是一首首的流行歌曲, 但他们却根本不会唱爱国歌曲……所以, 从日常行为入手,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今天尤为必要。

一、尊重国旗、国徽, 唱好国歌, 用庄严的仪式传承爱国传统

要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国旗、国徽、国歌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国旗、国徽、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在当今社会, 如果一个人连国旗、国徽都不尊重, 连国歌都不会唱, 那他就根本没有资格谈什么爱国了。为此, 我们应该做到:

1. 坚持开展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用规范的升旗仪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

2. 唱好国歌, 让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旋律。

3. 抓小节, 重实效, 让“国旗下讲话”真正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国旗下讲话”是升旗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国旗下讲话”不必贪大求洋, 要真正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宗旨, 从细微处入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务求实效。

二、倡导养成教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 积极开展学科渗透, 让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每一门学科都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来认真对待、精细谋划, 并搞好学科渗透,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创造性地借助教材, 利用图片展示、音乐欣赏、实物观摩、情境再现和实地参观等教学手段, 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内容真正达到有机的沟通, 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再现教材中的有关形象, 给学生以真切感, 达到“可意会, 可想见”的效果, 促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

2. 规范日常行为, 以习惯的积淀培养爱国情感

坚持佩戴团徽、红领巾, 这绝不仅仅是一种仪表上的要求, 更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坚持每日佩戴红领巾, 会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时刻提醒他们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从而使爱国成为一种习惯。

3.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时刻得到熏陶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利用板报、墙报、校刊、手抄报、校园广播等各种校园文化渠道, 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种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爱国主义情感深入人心

1. 坚持开展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从历史的氛围中理解祖国的意义, 真正让爱国情感发自内心

开展读书活动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读书活动, 要真正让学生体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感受到炎黄子孙百年历史的屈辱与血泪, 领略到新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日益发展的重要地位, 同时让学生真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 并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 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日活动, 让学生时刻不忘祖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

在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十一”“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 要组织学生开展看爱国影片、唱爱国歌曲、讲爱国故事等活动, 以此回顾历史, 缅怀革命先辈, 使全体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传统美德, 加深他们对爱好和平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认识, 让学生时刻不忘祖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 从而树立理想, 自强不息, 早日成材。

3. 坚持开展各种竞技活动, 培养学生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 使爱国情感得到积极的回应, 使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得到有力的保证。

秋瑾曾有诗道:“浊酒难消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机敏的头脑才能真正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各种竞技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 赋予竞技活动更为重大的意义。这样, 学生才能在这些竞技活动中锤炼自己, 才能让爱国情感内化为一种精神意识。

四、利用好身边的环境, 让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得更有成效

1. 地域环境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丰厚资源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 到处都有着数不清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如我们学校距离万里长城不到十公里, 距离亚洲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也不过一百多公里, 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应很好地加以谋划, 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让学生从家乡的地域资源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

2. 社会环境是爱国主义教育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

从大的环境来说,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小的环境来说, 我们的家乡也有了不小的改观。我们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国家发展你我他”“我和奶奶比童年”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3. 历史机遇是爱国主义教育可遇而不可求的最富有生命力的素材

历史机遇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2008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 而这些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雪灾面前的温暖亲情, 地震来临时的生死营救, 奥运赛场内外的民族精神, 神七飞天的雄伟气魄……这些无不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震撼, 而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更是彰显了我们人民共和国的无比优越。利用好这些财资, 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使他们对爱国主义有更深的理解, 真正让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中。

大学生日常生活维度消费行为研究 篇10

关键词:符号消费,标签消费,网络消费,消费行为,消费观,大学生

一、引言

阿格妮丝·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领域, 是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但是, 它又是最少引起人们的反思, 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领域。这种微观化、微格式的研究视域, 正是考量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维度。

消费是人类基本活动, 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 成为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 作为当下青年社会的主力消费群体之一和未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潜在消费群体, 他们的生活逐渐开始独立、思想逐渐成熟, 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接受新事物迅速, 与高中不同的是大学校园渐渐告别封闭式的“象牙塔”时代, 加上高校的不断扩招,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致受到社会上日益盛行骄奢淫逸、盲目消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影响, 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 由于他们脱离父母的管束, 慢慢向自由独立生活迈进。他们的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以及道德取向, 他们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成长中的不成熟、不稳定阶段, 因此需要调查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 正确引导大学生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 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 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二、当下大学校园学生消费心理误区

作为引领时尚、流行、潮流之风气的大学生, 他们由原来“封闭式”的高中生活模式转变成为“自由式”的大学生活模式, 这种时间与空域的转换, 角色与任务的转变, 教育者未能及时跟进, 致使“应然”的大学适应性教育缺席, 使大学生消费方式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健康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甚至有“用今天之钱, 做明天之事”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货币的贬值,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当然, 这些不健康的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 严重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一些没有固定收入、家庭条件差的大学生来说, 这样的不合理消费和不健康的消费思想无疑使他们父母倍受压力, 同时也使他们 (大学生) 加入到了大学校园里的“负翁”一族中。对于如今的社会, 商家广告狂轰乱炸、频繁的促销、换季、打折活动, 网络的日益普及, 加上大学生自制力差, 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良”的消费方式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不落伍”、赶潮流的心理。

(一) 大学校园里的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 就是指能代表事物自身之外的事物, 例如, X=Y。X事物不仅仅是X事物本身, 它还意味着事物之外的另一个对象, 即Y。假如人们提到X, 人们也就会明白其所指的对象或意义Y。这就是符号的基本含义, 而符号消费是在对其主体价值追求过程中产生的, 实质是有差别的消费行为。符号消费的最大特征就是表征性与象征性, 即人们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波德里亚认为, 如今的消费不再是以产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 而是以寻求有差别性的符号价值为目的消费活动, 这就是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定义。从符号学来说, 符号是由所指与能指构成的, 所以研究符号消费必然要研究其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而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定义主要是从符号能指方向定义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将物品作为符号来表达其内涵和意义, 它包含如下四个层次:第一, 作为商品外观的示差符号, 如外型、色彩、图案、包装等等, 它传达了产品本身的档次和美感, 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 商品的地位象征符号, 也就是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心理体验, 也是消费的对象和内容。第三, 商品的消费空间符号, 它同样也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 在豪华的餐厅进餐, 不仅仅消费的是食品这个对象, 同时酒店的氛围和空间环境也是消费的内容。第四, 消费的仪式符号, 也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 餐厅服务员的服务, 不但构成薪酬消费品的一部分, 同时也构成了的附加消费——“仪式消费” (代表地位和身份的符号消费) , 而成为消费的对象。

《符号营销》作者戚海峰指出:“符号消费就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不再以商品的质量、功能、价格等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是更加注重是否消费这件产品可以满足自身心理的某些需求”。这种需求可以理解为赶上社会流行的某些时尚元素。这时的消费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有很大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是消费商品本身, 而此时的消费是寄托于商品上的某种意义, 这也正是符号学里所说的符号有能指与所指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属于能指, 而此时的消费观念属于所指, 这也是符号消费的两种本质:一种是商品的差别价值, 一种是商品的意义价值。符号消费是消费者通过产品来传递与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的消费行为, 产品本身为能指, 表达与传递的意义为所指。例如, 情人节到了, 男友给自己的女朋友买一束鲜花作为礼物, 此时的鲜花为能指, 即商品;而所表达的爱意为所指。虽然鲜花有很多种, 有红玫瑰、白玫瑰等等, 即有不同的能指, 但是消费所传达的意义———对女友的爱却是唯一的, 即所指一样。符号消费行为的原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主体价格的追求;另一方面是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平衡而引起的消费的不平衡。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对符号消费的更甚, 以至于对产品的能指有着巨大的吞噬作用。大学生在选择与购买商品时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 而以追求商品的差异价值与意义价值为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符号消费。它将人的内心空间、社会空间、自然空间统一起来, 使消费者从商品中获得情感的表达。

(二) 大学校园里的标签消费

标签 (Label)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贴在商品物体上, 用以标明物品用途、品名、价格等等的小纸片。而在西方话语系统中, 标签 (Label) 是基督教权利与标志的象征。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生标签消费呢?所谓大学生标签消费, 是指大学生通过消费上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来突显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和身份, 以寻求受人注目、标新立异的效果。但是标签消费并不等于炫耀消费。炫耀消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富和权利, 如前不久的“郭美美事件”就是典型的炫耀消费, 其目的是与穷人区分开。而标签消费则是为了张扬个性、引人注目, 没有炫耀财富的目的, 只是为了独特与别致, 以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以及被大家认同。

与标签消费随之而来的就是商家营销策划, 笔者给它一个名词——“标签营销”, 商家正是抓住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促销其商品。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推出的产品Iphone系列非常畅销,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拥有Iphone系列手机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在学生群体中有优越感, 以致很多苹果专卖店出现了整夜排队购买的现象。这样的不合理消费, 赚的是商家, 苦的是父母。

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 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 他们喜欢个性化消费, 他们不穿撞衫衣服 (标新立异) 、不走寻常路;他们力求唯一, 显示自己个性与与众不同。而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的诱惑力、如请明星代言、优惠活动等。其次是大学生较弱的自制力, 易于受外界环境影响力的控制。心理学家认为, 外貌的吸引力非常重要, 因为好的外貌会给人留下深刻印像。伯斯奇德与沃尔斯特认为, 美丽的东西是值得去爱, 与美丽的物体在一起自己也会觉得光彩, 而喜欢物体某一个方面的元素也就喜欢物体的全部所有, 即所谓的光环效应。同样对于商品而言也一样, 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商品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而且与没包装的商品相比, 价格有着天壤之别, 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 商品包装成为商家的一大卖点。阿德勒认为, “追求优越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冲动, 而大学生正是通过对商品的占有与展示, 将自己的愿望、理想、个性、情感的投射与放大。为此, 应该对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观念, 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大消费观形成阶段, 我们应该对大学生的理财知识进行加固与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财商 (FQ) 即理财的智慧, 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

其次, 加强消费观念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将大学生从思想上改变消费伦理, 在知识上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 增强自制能力, 反对不合理消费。

(三) 大学校园里的网络消费

网络已经成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互联网不断成熟与迅速发展, 形成了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于是网络消费在大学校园里悄然而生。那么何为网络消费?广义的网络消费就是指通过一切网络媒体技术进行的消费方式, 而狭义的网络消费就是网上购物。

大学生作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年轻力量, 网络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大学生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强, 了解快、易上手。加上学校附近网吧的外在条件, 网络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消费主流, 它改变了中国人见面时传统的打招呼方式, 由原来的“你吃了没”转变为“你网购没”, 这种转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网络消费在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虽然网购在大学校园日益流行, 但是网购并不是十全十美, 它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一些烦恼。例如, 第一,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网店作为一种新鲜事物, 一种虚拟商店, 消费者难以亲身体验产品, 对产品的质量、价格等无从知晓, 退货渠道程序复杂, 一旦遇到问题, 大学生一般都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也就助长了网络商家的不良之风。第二, 信息虚假,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物流缺乏保障。大学 (下转163页) (上接128页) 生选择网购的原因是因为网购方便、快捷、省事、省时, 但是一些网络商家使用虚假信息, 糊弄消费者。而作为“第三方”的物流缺乏管理, 成为制约网络购物发展的瓶颈。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呢?首先, 大学生自己要加强消费维权意识,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应与商家据理力争, 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削弱网络商家的不良之风、不正之风。其次要关注网络消费动态, 进行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 目前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B (商家对商家) , B2C (商家对消费者) , C2C (消费者对消费者) , B2G (商家对政府) 。而大学校园里的商务模式主要是B2C,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商家的管理, 建立健全购物网站的运行模式和售后服务, 明确责任人, 实现供货渠道透明化、制度化, 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商家信息与产品信息, 为消费者网上消费开辟一条便捷的通道。

三、总结与启示

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人类对其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是理论界对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的属性、特征以及作用仍存在一些争议, 但先行者对消费的研究也为我们的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问题, 我们应该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消费方式与消费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节约、自制、科学消费引导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协调的发展, 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英]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 [英]菲利普.威尔金森.符号与象征[M].周继岚,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戚海峰.符号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把应急通信预案纳入日常规范 篇11

这已经是我国通信业今年第二次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了。春节期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已经考验了一次通信业的应急通信能力。但是。当这一次突发地震到来时,通信网络还是被轻而易举地击溃了。

灾害发生后。所有人都特别关心在灾区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中断的通信无法向后方传递任何消息。固话、手机和互联网几乎无一例外地与外界失去联系。不过从后续救援情况看。固话通信最先恢复,这对灾区与外界沟通、安定民心、鼓舞士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必须肯定的是,运营商在面对这次地震灾害时,已经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快速行动。积极响应,同时由于相当多的自然灾害很难预测,灾害几乎是不可控的。但是通信网络普遍缺少应急预案。这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情况和常见灾情,环渤海湾地区处于地震多发带。长江中下游经常遭遇洪水泛滥,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且气温低,西北和内蒙地区常见风沙灾害。沿海地区更是每年遭遇多次台风侵袭。不同的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各不相同。

日常行为规范 篇12

一、流行元素的界定与分类

(一) 概念界定

据《现代汉语辞典》解释, “流行”即广泛传布或盛行;“元素”即要素。本文中的“流行元素”是指:当前在小学生之间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包括:当前在小学生间流行的时尚语言、课外读物、网络游戏和流行玩具等。

(二) 流行元素的分类

1. 动画片

据“北京、上海青少年动画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或有时看动画片的青少年北京有80.8%, 上海达86.3%;调查同时发现, 电视是青少年观看动漫的主要途径, 他们尤其对日本动画片情有独钟。在对于“最喜爱的动漫片”的调查中, 排名靠前的主要有《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机器猫》《圣斗士星矢》《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走廊上, 经常看到几个男生模仿动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气互相追赶、扭打。经常有学生因看动画片而胡乱做一下作业, 或者干脆“忘记”做。尤其是家长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看管的孩子, 受动画片影响就更严重。

2. 电脑游戏

学校里, “赛尔号”似乎充斥了所有年级学生的日常话题, 许多爱好玩“赛尔号”的同学经常在下课三五成群待在一起, 谈论这个游戏的秘笈, 有的同学还去购买一些攻略与爱好者一起分享。每个班都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爱玩“赛尔号”, 并且拥有自己的游戏账号。“奥比岛”、“摩尔庄园”、“赛尔号”成了当下大部分学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甚至如果谁说不知道这些, 都可能会遭到同龄人的讥笑:“你OUT了!”

3. 流行玩具

溜溜球:溜溜球是当下小学生的最爱。调查显示, 溜溜球是大、中、小型城市小学生选择率最高的一款玩具, 同时也是教师禁止最严厉的一款玩具。在溜溜球游戏中, 学生和老师斗智斗勇, 展开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尽管“猫”的权力很大, 但“老鼠”总能见缝插针地将溜溜球玩得溜溜转。经常听到老师诉苦说, 有时个别胆大的学生会试探性地在老师面前摆弄溜溜球, 一旦老师没有制止, 其他同学就像获得了指令似的, 一瞬间, 各种各样的溜溜球变魔术一样地出现了。

植物大战僵尸胸章:小摊上有五角钱的、有一元钱的、有一元五角的。种类繁多, 非常吸引小孩子的眼球。有的同学胸章太多, 没地方挂, 怕老师看见, 直接给挂外套里面的保暖衣里了, 挂的满肚子都是, 花花绿绿的, 非常滑稽。

4. 口袋书

“口袋书”是指一种64开本或小36开本的新型袖珍类出版物, 因其体积小、便于携带, 俗称“口袋书”。“口袋书”种类很多、内容更杂, 有漫画类、卡通类、言情类、科普类、名著类等等。现在流行的“口袋书”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合法的口袋书由正规出版社出版, 内容规范, 印刷精美。非法的“口袋书”大多由不法书商假冒或伪造港台出版社名义出版, 印刷粗劣, 内容低俗, 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歪曲历史。不少史实被极不严肃地“戏说”, 许多名著被肢解得面目全非。二是低级趣味。三是网络垃圾。将网络上的恶俗笑话或道听途说的不实传闻等变成纸质出版物, 并用哗众取宠的广告和炒作去招揽未成年人。据笔者在任教学校五年级调查发现, 一部分学生经常看的绝大多数是《水浒天子传》、《暴笑校园》、《口袋精灵》、《乌龙院》、《漫画西游》等低俗甚至充斥暴力、恐怖等毒害青少年灵魂的内容。

二、流行元素的主要影响

1.挑战主流道德观念, 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日本漫画家村上孝曾说过:“我们没有宗教信仰, 我们只需要强大的娱乐力量。”在这一价值观的引导下, 为了吸引眼球, 动画片、漫画书中的形象往往个性叛逆、不拘一格。如:加菲猫, 自私、胆怯、贪吃、好睡, 几乎不愿意做任何运动;辛普森, 撒谎捣乱, 跟大人对着干的小男孩;蜡笔小新, 人小鬼大, 调皮好色;流氓兔, 胸无大志, 整天动脑筋使坏, 以恶作剧为乐。这些浑身是缺点的人物, 却深受青少年喜欢。很多学生以“加菲猫”自居, 标榜自己的贪吃贪睡, 更有些男生向“辛普森”看齐, 一副“我是孩子我怕谁”的架式。

2.用暴力解决矛盾, 人际关系紧张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目前中国市面上的游戏, 大多都包含着暴力场景或内容,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接受新事物迅速, 可塑性强。而这些含有太多打打杀杀内容的游戏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而其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暴力倾向。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游戏的画面越来越逼真、拼杀越来越刺激、音效越来越震撼, 在很多游戏中, 对暴力进行了刻意的渲染, 这严重模糊了青少年对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 在这样的暴力游戏中, 没有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之分。长期接触暴力游戏, 会使青少年逐步习惯于用暴力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 严重影响正常的同学关系。

3.分散学习精力, 转移学习兴趣

网络游戏的危害已经深入到小学二年级学生中, 甚至有的把赛尔号游戏书看得比语文书还重要, 语文书可以不带, 但是赛尔号游戏书每天随身必带。常玩游戏的学生, 不自觉地就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玩游戏上, 甚至上课时也在想着怎样通关、练级, 结果老师讲的内容一句也没听进去, 致使成绩下降。不光是电脑游戏, 流行玩具也同样影响着孩子们。长期下去,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4.私拿他人财物, 滋生“偷盗”行为

“赛尔号”“摩尔庄园“等这类的游戏, 如果想玩的好就要充超能NONO, 或者金豆, 十分浪费钱, 如果沉迷进去, 赛尔号就成了一个吃钱机器, 需要不断花钱去修炼级别。但小孩子一般没有很多钱, 于是必须要跟家长索要, 时间长了, 容易和家人产生矛盾;如果家人不给, 就会想到偷同学的钱, 或私自拿家里的钱。

小小的溜溜球也大有玄机。经常听到班里的男生说“哇, 他有一个××, 卖100多呢!”“厉害!竟然买70多的××!”小孩子好胜心强, 爱攀比, 看到别人有更好的、更炫的, 自己也想要, 家长不给买, 也自然想到了“偷”。

三、应对措施

校园流行元素既是大众文化的影响结果, 也是学生对大众文化的选择结果。虽然流行元素的出现, 责任并不完全在学生, 它的流行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无奈, 它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养成, 应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 课堂教学渗透, 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 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教育。媒体素养教育强调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在快速变化的多元文化社会中消极地保护学生们远离媒体的可能伤害, 而且通过教导学生们熟悉并有效利用各种媒体获得并传递信息以及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媒体内容, 促成他们对媒体批判能力的养成。

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除在信息课中加强教育外, 其他学科也应结合教学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我们要教会学生控制自身行为, 了解电脑、电视、书籍等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并且合理安排使用媒介的时间、频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性参与各种青少年流行文化, 鼓励学生创造并开发健康的“校园流行”元素,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 关注全体, 给予学生“成功体验”

据一线老师观察, 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学校里是差生, 一般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和数量比其他学生要多;得到的评价越差, 玩得越多;因为他需要通过玩电脑游戏来满足自己逃避老师家长批评的需要, 进入一个幻想成功的世界, 从而形成对电脑游戏的心理依赖, 陷入一个怪圈:在现实生活中越不成功, 就越依赖电脑游戏体验快感, 越不想改变现实, 提高学习成绩, 进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失败。反之, 一个学习较好的学生, 因在学校经常有“高峰体验”, 所以他不需要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体验成功, 玩电脑游戏等的时间就有所控制, 玩的游戏也有所选择, 对自己的学习不但没有影响, 反而能做到劳逸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和信息技术素养的作用。由此可见, 作为老师, 要善待学困生, 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搭建平台, 用“放大镜”寻找优点, 用“显微镜”发现闪光点, 用“望远镜”看待学生的发展, 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 体验快乐。教师要铭记“南风”带给我们的启示, 不要做刺骨的“北风”。

(三) 老师比孩子更了解“流行元素”

班里的学生都很喜欢强行禁止学生去接触流行元素, 既不现实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 老师和家长更应该懂一些电脑游戏知识, 以便在他们玩电脑游戏时了解和关心他为什么要玩、玩些什么、玩多长时间。帮助引导他们既能学习好又能玩好, 对那些成绩不好、又有机会大量接触电脑游戏的学生要特别注意, 应及时地帮助和鼓励他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取得进步, 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限制其玩游戏的时间和种类, 最终让他知道, 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远比在电脑游戏里的成功更重要、更充实、也更开心。

(四)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 用优秀的文化加以引导, 树立学生的偶像, 使学生远离低级庸俗文化, 以健康的心态去抵御消极的“流行元素”的影响。

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首先要摆正课外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要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角度考量, 学生课外活动应享有与课堂教学同等的地位。同时在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滋润他们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地方地产下一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