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26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精选12篇)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1

摘要:高效课堂研究是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阐述了高效课堂及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内涵,在对传统课堂秩序和管理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策略、实践成果及需要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实施策略,实践成果,问题反思

高效课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课堂。高效课堂主要追求两个效果: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即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二是效益的最优化, 即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具体表现在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知识,习得多大能力;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会了学习方法;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多大影响。

要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有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明确的达成意识,要努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具体体现在:教学程序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运用各种教育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杜绝讲风过盛的现象;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就是以县区为范围,研究对象包括城区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校。通过调查与比较、个案与综合,教研室与学校、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的策略,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管理制度保驾护航

在区域层面,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在认真执行《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教学结构上推行并落实“三个必须”: 必须转变教的方式,教师精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必须转变学的方式,课堂上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和质疑提问的时间;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围绕目标达成,开展10分钟的有效训练。同时,对“三个必须”的落实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针对高效课堂的特质,从知识构建、自主学习、思维训练、目标达成、教学素养五个纬度,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制订出了有区域特色的《丹徒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学校层面,各校从教师候课到行政巡课等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认真规划,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各类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翔实具体,使得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破解了课改难题,推进了新课程改革,为各校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主题活动助推引领

区教研室精心策划,把举办“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有效课堂达标活动”和“教研员下水上课”等作为推进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

(1)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辐射示范作用,区教研室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

(2)有效课堂达标活动:为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和体验有效课堂的标准和真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每学期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改革我先行”“课堂改革我能行”“有效课堂教学达标”等活动。

(3)教研员“下水”上课:教研室中学语文、生物等教研员一直坚持在学校兼职上课,区教研室也经常组织教研员送课下乡活动。教研员和教师一起既教又研,真正将重心下移,以服务者的身份与教师零距离地研讨,在做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的同时,引领教师走学术教研之路。

二、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实践成果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区域层面课堂生态整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课堂目标的达成度得到提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打造高效课堂,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区域整体推进,区域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渐趋缩小。

在学校层面上,丹徒区支显宗中学努力打造“阳光课堂”,建立“五环节”课堂模式,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丹徒实验学校的“读议练、三自教学模式”、丹徒区高资中学的“六助教学模式”等,都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学科层面上,教研室开展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各学科都提出了学科化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每位教研员都凝练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主张。如中学语文学科的“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地理学科的“践行情境激趣—问题导学—有效练评”的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双赢的高效地理课堂”等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比较清晰,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三、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问题反思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征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

一是随着课题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从观念的变化到行为的转变还面临实践的考验。“改变教学方式属于冒险”的保守心态、“不讲学生就不懂” 的偏执心态、备课缺少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等惰性心理在不少教师身上有所体现,常态的课堂上还不时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浓厚的灌输风气。

二是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与使用过程中,也出现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课堂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和生成性,学科特性受到了弱化。

三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仍然是制约高效课堂深入推进的瓶颈。课堂教学的经验性、粗放性、随意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教师宁可加班加点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也不愿为建立高效课堂而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研究或尝试探讨,真正有思想、有真情、重实干、会创新、会反思的智慧型教师不多。

今后,我们将不断丰富和拓展对高效课堂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成员及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把握高效课堂的水准,从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我们还将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育人模式的研究,发挥导学案、小组合作、过程评价的作用,以课程的魅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从而达到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2

一、深入把握“高效课堂”实质

(一)走出“高效课堂”误区

1.有效果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2.动起来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3.走出去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二)把握“高效课堂”内涵

1.“效”之意2.“高”之意3.“课堂”之意4.“高效课堂”之意

(三)坚持“高效课堂”原则

1.以学生为本2.按规律教学 3.从实际出发

二、科学实施“高效课堂”策略

(一)洋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1.关于“先学”2.关于“后教” 3.关于“当堂训练”

(二)洋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显著特点

1.真实2.有序 3.紧张4.简单

三、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一)加强领导,实施“三个走进”

1.走进课堂 2.走进学生 3.走进问题

(二)加强培训,开展“课堂研究”

1.暑期培训 2.同课异构3.一课多评 4.每天点课5.常年赛课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3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教学中我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导致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行为的因素有:

(一)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教师理论学习不够,或者说即使学习了也是“水过地皮 湿”缺乏必要地咀嚼和内化、吸收。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具有随意性

吃不准课标,定不准目标,犹如航行在没有航标的大海上,撞在哪算哪。

(三)语言训练不落实,偏离了语文本色

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却在无止休和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中度过。

(四)教学中教师讲问太多,教学缺乏自主性。

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激趣引导,精讲善问,注重学法指导和习惯的培养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 。能够让学生去做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多给学生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可是我们总是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找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必须多读书,特别是要读一些专业理论方面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一些业务报刊杂志,用理论作支撑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同时要站在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上教出小学语文的“语文味”。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有高效性教师必须做到:

(一)心中有“课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質和任务。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记得去年我初讲《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那天正好遇上教育局的刘书记来听课,评课时我清楚的记得他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这节课如果我作为一个学生去听的话,我觉得我除了知道花园里巨人回来前一年四季美丽的风景和巨人回来后花园里冰天雪地的景色外,其他的我什么也没学到。”过后我思考再三我觉得说得确实有道理,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切中了要害——我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搞清楚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也就是说目标的不明确导致了教学的随意性,造成了课堂的低效。之后我认真钻研课标,按课标要求思考着这节课应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们应该学到什么”的理念进行修改,后来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受到了省教科院专家的好评和肯定。

(二)心中有“文本”。要想叫学生喜欢上文本,教师首先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果自己都是模模糊糊,思路不清,课堂的节奏拖沓,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感悟,兴趣自然难以调动。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文本,挖掘文本阅读的兴奋点和文本的魅力所在,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问学生:“父亲评价孩子的诗“糟糕透了”,难道他不知道会伤孩子的心吗?”孩子们思考间,我引导孩子们:别急让我们再回到小巴迪家的餐厅看看,我一边说一边随机出示幻灯片,再次回忆巴迪看到父亲后得意洋洋的表情,巴迪用漂亮的花体字认真誊写,用彩笔勾画好看的花边,母亲过激的夸奖。这一系列的情景让父亲想到我也像母亲那样表扬他,孩子会怎样?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孩子们谈到巴迪会骄傲、会飘飘然、会不再努力,停止不前。这样在文本中穿梭,孩子们水到渠成下理解了父亲近乎冷酷的批评也是源自于对孩子的负责和爱。

(三)心中有“学生”。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记得有一次我送课下乡给一个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上一篇关于超市的识字课时,诸如“商品”、“毛巾”、“牙膏”等一些词语他们还能理解,但是“超市”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他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样的商店能自己进去拿东西后再出来付钱。他们所知的商店就是学校附近一个小卖部,他们递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就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递给他们。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城市孩子看来根本就不用讲的词语。所以必须“心中有学生”,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五步索引”的“索”即探索、探究。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五步索引”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可以认为是“五步索引”教学模式的最早理论根源,“诱”可以理解为“引”,引即引导,“五步索引”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

“五步索引”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巩固”五步,使学生学习有目标、有重点,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利于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对课堂学习的巩固。

一、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

“五步索引”的备课采用集体备课模式,要经过五步:一是要求备课组成员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先安排一名教师主备,要求备好学习目标、重难点、精选习题,保证课堂结构的科学合理。二是主备人备好后,再在备课活动上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直到达成共识。三是返回主备人修订。四是主备人将修订后的“五步索引”交给备课组审核,检查是否符合要求。五是把定稿后的“五步索引”发到各任课教师手中,任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和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但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五步索引”当成备课,而当对“五步索引”进行个性化删改,融进本人的创意。“五步索引”要有教师圈点勾勒和填补填写的踪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五步索引”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完成其中“自主学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五步索引”中的“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学情,然后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课后,教师要全面批阅“五步索引”,在“五步索引”后写上“教后记”,学生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五步索引”注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要求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时间不少于30分钟,要求学生在预习和听课时用双色笔在五步索引上标注。

在实施“五步索引”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语文教师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能力有限。我校是地处苏北的农村学校,历年以来,优质教师和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真正能上好语文课的教师并没有几个。

第二,语文教师对课堂改革反应淡漠。对这次“五步索引”的教学改革,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大多抱着应付的态度。他们潜意识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费时费力费心,表面热闹,实质提高不了学生成绩,以至于你来听课我改革,平时上课还那样。

第三,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脱离实际。“五步索引”的设计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和保证。而有些语文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又懒得动脑筋,机械照搬网上部分内容,繁难艰深,不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以至课堂艰涩不流畅。

第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主导能力有待提高。农村中学长久封闭的风气,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课前准备的不足都会制约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出现了课堂看似热闹,却缺少本质和深入的内容的现象。

第五,学生预习习惯和小组合作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我校采用的“五步索引”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前的预习,其中“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后由教师适当批改的。而我们的农村中学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预习没有落实好,这对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是相当不利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长期的阅读、表达、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小组合作开展难度较大,课堂往往造成“冷场”;或是有些学生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当“观众”;或是在进行“合作探究”时借机海阔天空开小差、瞎捣乱。

二、农村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机遇,也使部分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深入课堂,反复实践,多层交流之后,我们对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一)为师生营造善教爱学的环境氛围

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第一步是要转变思想。学校要继续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专家讲座、校本培训等手段潜移默化地使部分教师思想得到转变。另外,还要通过绩效调整、模范引领、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方法,使“老顽固”也放下架子投身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第二步,加强学习与交流。针对语文高效课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组织集体探讨、集体再培训、课改示范课,语文教师在整体素质上有了提升。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结构上,“五步索引”有5分钟的“自主学习”展示,20分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有了保障;课程上设置了语文阅读课,书香语文深入人心;班级多了与语文相关的文化布置等措施让学生越来越爱上语文。

(二)加强语文备课组建设

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语文备课组应定计划抓落实。尤其对于备课,首先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整册书在初中学段的地位,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深入吃透教材,广泛占有相关材料。其次严格落实备课五步骤:指定主备、集体交流、指定修订、集体审核、个性再备。学校通过听课、查教学案检验备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案的最优设计。再次,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修订教学案,重点在设计中体现语文的语言美、情感美,不仅要有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合作探究,还要通过读写听说训练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力避“教师出题学生答”的简单设计。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我校“五步索引”中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前完成其中的“自主学习”内容,交由教师批改。预习上我们指导学生把握两点:一是明确预习内容是读课文两遍、完成“自主学习”;二是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预习法,对课文重点字词句子作标记。

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能力。语文重读是毋庸置疑的,我校语文教学在读的方面强调两点:美的文章一定要有教师的范读,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朗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默读能力,让学生在默读中进入文本,领悟文本。

(四)不断完善小组合作,营造民主和谐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落实小组合作机制,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课题教学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合作意识。二是训练合作技能。语文教师必须花两节课时间实实在在地在班级搞试验培训,先是认真听别人说,听了之后必须有思考,思考之后要把语言组织起来表达,问题由浅入深,示范由好到差。三是设计问题要精,这是小组合作成功的先决条件。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以上是笔者从我校语文高效课堂模式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做法,产生的一点思考。语文教学任重道远,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笔者怀着对语文教学的虔诚,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上路,与各位语文同仁共同努力创新,以期我们语文课堂真正实现精彩高效!让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学生也都沐浴在幸福的教改之光下!

参考文献

[1]汤慧.打造阳光高效课堂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基础教育参考, 2010 (13) .

[2]张云修.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思考.基础教育参考, 2012 (1) .

[3]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三年多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由于传统的影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教学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全盘否定传统,“为新而新”,课堂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这些现象必然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出现,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只有抓住学习的主体,突出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才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一年来南京市“个人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研究的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祈盼同仁指教。

一、把握、理解“两标”,明确教学方向

目标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这里的“两标”是指历史《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师只有正确把握“两标”,才有可能实现课改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理解课程标准呢?

第一,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这里的宏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高中历史全部必修和选修模块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即课程目标。中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一学习模块后所能达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段文字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微观目标,是指具体的内容标准,即模块的学习要点。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是一个系统,它共同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正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层次要求。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没有表述。鉴于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一贯性,教师可借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将“内容标准”中的学习要点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正确理解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考试目标,是基于课程目标的一种测量标准。考试目标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如学业水平考试目标和选拔性考试目标。前者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后者应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

综上分析可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1)教学过程要作整体设计,从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到微观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2)在讲授学习内容时,要按照课程标准,梳理具体的层次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并在授课前向学生展示,让目标在师生心 中。(3)在教学中,应围绕课程目标,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决定是否拓展教学内容。

二、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决赛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内容标准》梳理出教学内容中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和教学重点,通过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图片资料、影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出问题,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投入新内容的学习,使教与学同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和学习状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既可以用于新课题的导人,也可以用于知识间的过渡、历史事物的论证和探讨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

实践证明,缺乏有效指导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有将教师合理有效的指导或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才可能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成果。从师生互动层面看,首先,坚持高效讲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教师高效讲授,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讲授的内容要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讲,侧重重点、难点和疑点;“新”是指教师适当补充新内容(或材料),有选择地介绍新观点、新的研究成果或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深”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讲授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并非无限拔高),对学生设置学习“障碍”,有利于驱动他们的“内部诱因”。而对学生的自学,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才更有效。

其次,教师引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讨论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课而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这些疑问必须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更要切中教材重点难点,能唤起学生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同时疑问要确保

有梯度,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使学生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了疑难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联想已有知识,各个击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再次,教师引导与学生个性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理解程度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设计,让他们对知识都有所体验,从而获得珍贵的新知识,彰显各自的个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明治维新时期“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也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的危机,有利于深化改革;还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也推动了日本对外侵略,奴役和掠夺其他民族。学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富国强兵思想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是各自个性彰显的体现,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探寻后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方法指导,自然会得出初步的共识,即日本的富国强兵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引导与彰显学生个性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价值,而且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博采众长”,掌握学习历史、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生生互动层面看,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间合作的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的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但目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可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 绩效,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历史事物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一个历史事件中往往蕴含着诸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里,仅靠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解决,借助学生间的合作来提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走向世界的日本》一课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俄日改革的差异及其原因。他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学生去研究两国改革的政治差异;一组学生去研究改革的经济差异;一组学生重点研究改革差异的原因。通过分组重点学习与合作探究、讨论,三组分别选派代表宣读合作研究的成果,当学生宣读的成果中有错误或不足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完善,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个题目的探究。可见,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名组织者,更是一名指挥者和调控者,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和引导者,并且根据学生的实践把个人和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成集体的智慧。

总之,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时机,突出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活动方法等,因为掌握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四、挖掘资源。合理渗透。升华情感

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的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而体验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本质就是公民素质中的人格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和载体,依托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合理解读史实,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有效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壮观的历史画面,体会历史智慧,认同历史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生成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矫正。课后练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③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④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

当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除了检测学生的成绩以外,还要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加以记载,存入学生档案袋中,体现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发挥积极性与参与性,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6

第一环节:利用“在线课堂”引导自主学习

“在线课堂”是基于机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网站。教师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地做成网页,把学生要了解的知识、需掌握的操作,以及当课学习的要求和基本任务全部罗列清楚,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该课要掌握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对于操作难点或重点还可用录屏软件制成帮助视频,放置在教学网页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和内容。备好“在线课堂”,教师功夫在课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做好“在线课堂”学案,课堂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对于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基本上不用教师讲解就能够掌握要学的内容,并完成课堂练习。对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在线课堂”的网页上放置部分精选的系列教学材料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如:《Photoshop入门到精通》《数码相片的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页三剑客》《Pascal语言》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学习,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效率。大部分中间层面学生通过在线课堂的帮助自主学习后,或多或少有一些知识点需要讲解和指导,才能达到完成掌握的程度,这就自然过渡到课堂的下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知识教学中的自学、讨论活动,还是上机操练都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每组4--6人是最恰当的,此项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分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在起始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半学期后,在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之间也已经熟悉的情况下再来确定分组,尽量保证学生基础和学力水平强、中、弱搭配均匀,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动态调整。课堂中,教师督促、引导、鼓励各组小组已掌握的同学争当“学长”,赋予他们“使命”,负责辅导、指点同学掌握课堂内容或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人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能培养相互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有些学生为了能成为同学的课堂学长,常常背地里暗自用功。

第三环节:教师释疑、点评、归纳、小结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能闲着,而是要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观察倾听、鼓励督促、维持秩序、把握时间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指挥。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点评和归纳小结。此步骤虽用时不多,但教师提纲挈领的归纳常常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对小组或学长们的表现应给予适当的点评,这也是学生们的情感需要。

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發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课程中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在课堂上,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值得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协作学习,把课堂时间尽量释放给学生。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多了,才能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效学习。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练——学生交课堂作业——教师点评”的模式,而且很多时候因担心学生学不懂、问题解决不到位,不自觉地讲得过多、过细,留给学生操作时大多是只需“依葫芦画瓢”,让学生学而无味,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太饱”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疑小结”课堂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学习效率也很高,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学习了。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巧妙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苦学到乐学, 让学生展开快乐学习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学生认知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 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这样就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 降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学生就会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 从心里排斥它, 这样的认知活动自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只会离高效课堂越来越远。因此, 要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让学生从心里产生爱学、乐学的主观意愿。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这样就向高效教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一) 形象导入

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 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直观事物, 如图片、实物等。为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直观事物来导入新知。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直观的事物中来获取大量感性信息, 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知与深刻理解。

(二) 悬念导入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制造认知悬念, 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来。

(三) 游戏导入

学生活泼好动, 对游戏情有独钟, 将游戏引入教学, 采用趣味游戏导入, 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实现学生的积极动手与动脑, 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

二、巧妙设疑, 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由被动学到主动学, 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以往的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整个教学完全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 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学生是教学的附属, 是被动的参与者, 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所得到的只是经由教师细细咀嚼后的现成知识, 学生没有经历思考与思维。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 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 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一) 问题难易适度,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 因此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都无法引发学生主动而有效的探究, 学生的探究只能成为一种形式, 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 问题难易适度, 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又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得到全面发展。

(二) 问题有层次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单一的问题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性, 贯彻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现探究的全体化、全员化, 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来, 成为探究的主人, 从而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学堂。

三、鼓励质疑,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由学会到会学,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的发展不是学到多少知识, 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 能够充分运用所学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为学生打开科学的大门, 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一) 营造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要充分放手放权, 要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与观点, 让课堂上有更多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教师指令的机械执行者, 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地位的学习主体, 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主氛围, 才能彻底打消学生的顾虑, 让学生敢于提问。

(二) 加强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提问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提问也是如此, 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会问, 并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的, 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逐渐地自我领会与感悟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 当学生没有问题可问, 或者提出问题没有价值抑或是错误时, 以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重新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三) 运用评价机制, 激励学生提问

评价得当, 可以让学生看到成功与希望, 强化学生的信心与勇气, 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提问中来;相反, 评价失当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伤害学生的自尊, 甚至会让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为此, 教师要坚持批评与表扬并行的评价机制, 以表扬来肯定学生的成功, 以批评来认清学生的不足, 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提问中来, 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来。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学生的自主探究———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践”二字。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放在首位,要起到“人人参与实践”的效果,主要是从以下三面入手。

首先,营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给学生一个海阔天空的舞台,学生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拳脚。例如,在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为了研究“近视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活动主题,我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由于近视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鼻梁压得越来越低;冬天从外面一进入屋子,就什么也看不见;吃东西的时候,由于饭菜的热气使眼镜片蒙上了一层雾气,我伸出勺子从孩子的碗里舀菜吃……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我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让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关系下自发地去研究与探索活动主题。

其次,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疑”是学生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支点。例如,在执教四年级“校园周边的食品”这一活动主题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五角钱能买什么,为什么只值五角钱的辣条却这么好吃,里面到底加进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有的小组上网查阅,有的小组到学生和家长中去调查研究,还有的小组去请教小卖部老板和科学老师,还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食品加工厂去实地参观考察……一个设疑,学生就这样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各自领域去探究,最终不但认识到周边的食品部分是“三无”食品,有害健康,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探究意识、研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第三,相信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要相信每个学生。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上,强调的是“10+30”分钟模式,教师要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踊跃展示中探究自己的未知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只做指引者。例如,在执教“粮食知多少”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搜集并了解身边的粮食。上课时统计发现,全班五十一名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中搜集和了解的粮食达三十多种,像平常的玉米、小麦自然不必多说,就连西藏的青稞有的学生也有所涉猎。对少数本地区稀有作物,学生还用PPT的形式展示了作物图片并配上文字介绍,实现研究资源共享,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让我们深深感知到学生存在的巨大潜力。

二、教师的点拨提升———拓宽课堂宽度与厚度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太小,他们的知识量少,认知风格也往往停留在事物表层,不一定能一下子看清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当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遇到了困难,我常常根据自己对研究内容的深入解读和多年来掌握的生活常识,精心帮助调整设计,进行恰当的点拨提升,为学生解疑释惑,带领学生走出探究学习中的“盲区”和“误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在主题活动“家乡的绍隆寺”中,初期,学生根据小组拟定的计划,满足于去绍隆寺看看,拍拍图片,了解寺内建筑和陈设等。我发现后,就及时帮助他们调整,让他们可以去采访寺内主持,了解寺庙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去走访周边年长的群众,收集绍隆寺的传说等相关文化,让学生到如皋档案馆了解家乡文物古迹的相关资料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为研究活动增加了研究的宽度和厚度。

点拨提升要有趣味性,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例如,我在执教“走进如皋水绘园”一课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采访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水绘园悠久历史文化,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一起创编了一段“快板”,通俗易懂,学生十分喜欢,课后,校园内处处可以听到同学们朗朗上口的快板声。

长期以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有机整合,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欣喜地感受到“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十分期待“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让更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

摘要:“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这一模式植根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两者有机整合,就能成就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9

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才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鲜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领会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高效性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高效成分大,学生的高效活动时空所占的比重大,教学相长的实现程度高。

三 、认识高效课堂的内涵: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验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丰富性和多义性。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不同的学生可以在“超市”里获得不同的东西,他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我们何必非要“塞”给他东西?只要我们组织好“超市里的商品”,让它们琳琅满目,摆放有序,一目了然,恰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名优秀的引导员,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愉快地、高效地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适当的肯定和表扬,也会让学生对“超市里的商品”流连忘返,甚至忘记吃饭和睡觉。学生在同伴中的充分表现,更能让学生展演激扬青春,放逐心灵!

四、注重高效课堂的抓手

导学案与学习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主要抓手。课堂要高效,我们不能简简单单认为课堂上老师占用的时间少了就高效了,必须要有导学案及学习小组的支撑,自主学习是关键,合作创新是核心,练习检测是巩固,评价反思是提高。因此,课前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准备工作。如,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好多班主任也在尝试班级的学习小组建设:我们看到有的班级把六张桌子摆在了一起便形成了一组,这样整个班级便分成了八九个小组,也有的班以现成的每一列为一小组,当然还有以其他方式分组的,但要重视小组建设要异质搭配、同质结对,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成员要坐在一起,便于随时合作讨论。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生物教学中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

纵观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低效的问题,笔者从听课过程和教情、学情反馈中,了解在到当前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存在下列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

1. 靠大量的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表现是“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由于作业布置得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上课‘对答案’—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这导致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导致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心理障碍出现。这是一种高耗时、低效益教学,与高效课堂“低耗时,高效率,高效益”的观念相悖。

2. 教学起点把握不准,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缺乏激情,课堂气氛沉闷。

部分教师备课过程忽略学生情感,导致课堂气氛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效率低下。

3. 课堂提问随意,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是无效问题、低层次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缺乏引导,比如,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答不到,有的教师马上自问自答,这样做学生就失去了一定的时间和思维空间,降低了参与度。

上述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课堂效率,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符合《海门市高效课堂要求》的第11条:“100%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参与的活动时间总计不少于25分钟。”但“还给学生”,并不是将课堂放任自流,关键在于教学是实现课堂调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运用问题教学,聚焦学生思维,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1. 教师如何设计问题。

(1)设计问题要有新颖性,以典型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典型性、直观性。

(2)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备课时,在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串、组成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要把握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品质。

(3)设计问题要有助于学生多种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编制题目,通过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对作业题的设计不能只是知识的再认、巩固和简单的应用,也不应局限常规的逻辑思维,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定向思维,应有一些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题目。举生物学科的一个例题:“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应该肯定还是应该否定?为什么?”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回答这个问题。

(4)注重问题的适应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提问。

(5)设计问题时,语言表达要具体,避免设计大而空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回答之所以语无伦次,逻辑混乱,其要点就在于问题本身不清楚或过于繁杂和开放。为什么苹果会自然掉下来?物理学和生物学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该指明从什么角度来理解。

(6)注意问题提出的时机。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择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过程来说,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及时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中来,在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时,教师要及时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1)平等沟通,让学生“敢”问。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才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才能使学生就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教师经常说,没有学生提问题,事实恰恰是很多学生不敢提问题。

(2)给学生创造想问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想”问。教师要依据高中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鼓励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高层次的问题。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展开讨论。”

(3)帮助学生提高应答提问的自信,引导学生“乐”问。有经验的教师,课堂表扬的语言丰富多样,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当前教学急需的教学评价。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个体之间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高兴、问得快乐。

3. 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1)尽可能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不应粗暴地给予否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相应水平作出恰当的评价。

(2)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教师不要急着给予学生结论。只有在学生实在得不出正确结论时,教师才告知学生正确、合理的思维方法。

(3)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深入。

(4)教师要乐于接受自己期望之外的回答。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往往期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一旦超出他们的期望,就不能接受,这是不妥当的。学生有时的答案尽管结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其思路很好,很可取,甚至有创新,因此教师简单地否定。

三、突出目标教学法,实施有效教学。

1. 认真研究备课。

教师只有认真备好了每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还要认真“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讲学稿的设计和选题中,既要满足中等以上学生,又要体现出对后进生的层次性要求,让每一位学生拿到讲学稿后都有事可做,有内容可学,在点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有效提高讲学稿的质量。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研编出高质量的讲学稿或教案,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2. 教学目标合理。

教学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每一课教学都有其着重点。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过度拔高或降低,更不能喧宾夺主,目标易位。教师对课堂目标要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课堂教学都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加以整合;在目标确定上要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内驱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课堂向心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

3. 教学环节精炼。

一个课时,不可能囊括太多的项目。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学什么、练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并将其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1)丝丝入扣,切忌重复。教学当如行云流水,干净利落。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教师须丝丝入扣,无浪费、无累赘。一切面向学生,时间留给学生,活动交给学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避免出现机械的重复与无效的环节。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一、注重思想性教学,开发学生逆向思维

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结构剖析

课后复习题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责任,还肩负着传承精神文化的使命,因此,在课后习题的选编方面,应充分考虑到题目的鉴赏性和实用性。目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分为五个模块,其中,每一个学习模块有四个单元共有12篇课文,并且3个单元为知识短文(梳理探究、表达交流、名著导读)。人教课本的编排,每册书都包含“表达交流”“梳理探究”“阅读鉴赏”三个部分。教师只有将这三个部分有效整合,并驾齐驱,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合理、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其精华传达给学生们。

2.注重思想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阅读和写作,依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每一个学期要学习两个学习模块,24篇文章和知识短文,内容复杂。如果单方面只针对某一篇进行解析,势必会导致课时不够。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就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单元教学整合,分析教材组织结构,找准切入点,设计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高中语文教师应扩展教学内容,迁移到阅读和写作方面,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口语交际、写作方法及综合性学习指导等多个领域。灵活运用“课外另辟课堂,课内学法迁移”的方法进行互动和探究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通过采用以上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一学期能学习100~200首诗,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并间接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和思想文化素质。

二、通过实践性学习,践行高效教学

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案例分析

古代散文教学和诗词教学,选修与必修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篇目。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割裂开来,将一个时代或相关的内容,重新筛选整合,放在一起学习。在高一下学期必修三诗词教学这个板块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据此写成读书笔记或系列评论。如唐诗讲解过程中:先介绍杜甫的生平、风格、思想等,同时拓展不同时期作品,把选修教材中有关杜甫的诗歌,如《阁夜》《登岳阳楼》等,从唐诗鉴赏词集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诗词,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学习。同时学习这一块内容时,亦可将选修模块中《中外名人传记》的内容穿插其间。又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可联想到这个模块中有关杜甫的内容,相互贯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整体思维,并继而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时,从而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他的诗歌的内容和风格。

2.注重学生实践,打造高效课堂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每个小组同学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鉴赏并解读诗歌的涵义。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人人参与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讲一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习三首到四首,从而可以较大地提高教学的容量。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以让学生切身领会杜甫的诗歌的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啊,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达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诗文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研究各方面课文内容,如古诗十九首、诗经专题、南北朝诗歌、陶渊明田园诗,李煜词、王维诗歌、杜甫诗歌、李白诗歌、李商隐诗歌、李清照词、陆游诗词、杜牧诗歌、苏轼诗词、李贺诗歌、白居易诗歌、柳永词、秦观词、辛弃疾词等。对于重要诗人的诗,尽可能拓展15首左右,然后由学生背诵、写小论文或鉴赏文字。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创作古诗词,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些做法都是将选修与必修模块的有关于古代诗词散文进行整合教学。

从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延伸到生活的学习。生活中充满着复杂多变、趣味性教材。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丰富。当然,要学好语文,不能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有限的课文,还应该让学生广泛涉及一些优秀的课外刊物,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多方面学习,才能更好的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汲取课内课外中精神养料,开拓课外文化视野,使教材与不断变化的生活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高效率教学,给同学们一个丰富、有趣、充实的课堂。随着新教材的更新,教材在注重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了综合性、选择性和创新思维能力,教材中“梳理探究”是一个亮点,它将知识与趣味融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和课外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时间得以延伸,并在教学领域不断更新教学结构,建造高效课堂,以更有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塑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一、抓住要领少废话, 突出主题重启发

精讲不等于片面的少讲, 而是说围绕中心突出主题的话要讲, 要讲深讲透, 甚至不惜多讲反复讲, 务必让学生听懂、记住、会运用。其他与课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话, 尽量少说或不说, 让短短的40分钟上课时间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率。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这里既有教学基本功的内在因素的左右, 更有创新自律的决心和志向的磨炼。几年来, 我从自身实际出发, 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备课先备人, 因人施教抓平衡

班上50名学生, 由于智力因素、基础强弱、努力程度等多种原因, 其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乃是教师的神圣责任, 更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一使命, 必须从备课先备人着手, 采取因人施教手法, 让优秀学生不嫌少, 中等学生吃得饱, 差劲学生吃得掉。我的实践是, 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 分成三个层次施教。以适合中等学生的第二层次为基础, 增加新的思维空间, 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 组成第一层次, 给优秀学生加压, 让他们借助聪明才智腾空翱翔。为差生特制的第三层次则是适当降低要求, 让他们在轻松完成学习任务的氛围中, 解脱后进生的自卑包袱, 增强奋发上进的信心, 尽快融入第二梯队。实践证明, 差生上来了, 学习成绩整体提高了。

2. 讲课重在精, 留有余地给学生

讲课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人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讲, 把40分钟使用得干净利落淋漓尽致。有人滔滔不绝慢条斯理地讲, 把课堂演变成说书讲法的阵地。显然, 这些教师霸占课堂的一面倒教学方法早已过时, 精讲多练才是高效课堂的灵魂。这里, 精讲是前提, 只有教师精讲才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多练。只有抓住主题精讲, 才能让学生掌握真知、学到、灼见洞悉真谛。精讲以后必然留有大段时间, 怎么办?给学生思考、讨论、练习, 以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之目的。

3. 作业少而精, 精批细改点迷津

现在学生家长普遍反映, 作业太多太杂, 严重影响孩子的睡眠休息。究其原因乃是部分同行的过度担心, 他们总认为让学生多做作业, 就能巩固知识提高成绩。岂不知作业过多, 学生厌战怠工, 教师无暇批阅, 其结果只能是“好心做坏事”。我的实践是, 作业少而精, 精批细改点迷津。按照教学要求拎出知识点, 再按知识点布置少而精的作业。作业本收上来后认真批阅, 根据作业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 进行课堂讲解集体纠偏;个别错误则做个体辅导。对于成绩特好作业一贯工整自觉的学生, 采取“免作”的形式予以鼓励, 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彻底解放。实践证明, 这条路子方向正确效果明显。

二、教师主导不包办, 学生为主勤诱导

不管采取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能加强不可削弱。但是, 教师主导不等于包办;让学生为主更不是放手不管。我的实践是, 教师主导不包办, 学生为主勤诱导。

1. 上好每堂课, 教师主导不打折

上好每堂课乃是教师的天职。过去总认为, 捧着教本头头是道地讲解, 拿起粉笔满黑板地书写, 这就是称职的教师。现在的标准已赋予教师崭新的内涵, 上课既要条理分明地讲解, 也要经纬清晰地板书, 更要恰到好处地提问, 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意向, 紧张而又热烈地奔腾前进。这里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和学生回答后的评价, 我的实践是, 所提问题均有一定难度, 让学生有思考挖掘的余地;对学生的回答, 只要阐述了他的观点, 我一概给予肯定鼓励, 然后婉转地加以补充斧正。这样做的结果, 师生双方活动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 讲台可易主, 学生试讲育英才

现代教育, 教师独占讲台的形式应该有所改变。“讲台可易主, 学生试讲育英才”的设想可以尝试。我的实践是, 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 通过预习, 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总结提高, 逐渐加大走上讲台的频率, 扩大走上讲台的生群。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知, 在锻炼中提高素质, 也为高效课堂夯实根基, 为培育英才独辟蹊径。此举已初见成效, 我将不遗余力走下去。

3. 试用讨论式, 开启智库挖潜力

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模式。时代进步了, 要求更高了, 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应该有所创新。我的实践是, 适当试用讨论式, 开启智库挖潜力。讨论的组合有大有小, 有小组讨论, 也有同桌位2人讨论;有随机组合, 也有优、差学生搭配组合。讨论的时间有长有短, 长的半节课了短的5分钟。讨论的内容有课本上的某个章节, 也有作业中出现的共同模糊点, 偶尔也也把把学习方法、克服困难的经验作为讨讨论论主题。通过讨论, 把教师想说的话话, , 让学生自己亮出来, 由此开启智库库挖挖掘潜力, 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园丁育苗责责任任重, 不用扬鞭自奋蹄

如何建设高效课课堂堂?这篇文章很难写, 一旦动笔又很很难难用少量的文字去说清楚。可以这样样说说, 当一辈子教师, 就该一辈子探索索高高效课堂这个核心问题。这里, 超强强的的责任心乃是探索出成果的重要前提提。。我的观点和实践是, 园丁育苗责任任重重, 不用扬鞭自奋蹄。

1. 改革全仗上进进心心, 自我加压靠勤奋

建设高效课堂, , 没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教师的责任, 不甘甘落落伍的上进心, 成为自我加压的动力力。。有了动力就有了办法, 有了办法就见到了曙光, 这样的良性循环乃是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的根本所在。

2. 改革创新无止境, 点燃蜡烛放光明

上一篇:日常行为规范下一篇:全球化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