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精选12篇)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篇1
《纲要》再三强调要让幼儿主动活动, 而皮亚杰也曾说过, 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 教育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 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 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也就是说, 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素质, 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的我, 通过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总结, 不断感悟, 概括出以下几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一日活动都是课程, 课程必须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3岁—6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 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 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例如:我在教幼儿玩“世界商贸银行”游戏时, 把幼儿分成六人一组, 共分成五组, 每组发一种工具若干件, 制造不同形状的纸币, 规定在五分钟内完成, 然后把纸币存到银行, 数量越多就胜利。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一组把多余的工具相互交换成自己那一组所需的工具才能完成的, 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二、一日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 少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多表扬少惩罚。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 只要不是弱智, 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 他说:“其实很简单, 就是表扬。”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 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 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比如:我所教的班是一个混合班, 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 有的不团结友爱, 有的不讲卫生, 有的没有礼貌, 有的没有整理玩具物品的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 我采取了一个“每天竞选班长”的行动, 由本班幼儿推选, 说出他的优点, 然后举手表决, 超过本班幼儿人数的一半就当选, 最后教师总结, 今天没有当选的幼儿还有很多都表现不错, 可能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 希望继续努力明天当选。这样既不让没有当选的幼儿感到不如别人而垂头丧气, 同时又教育了他, 使他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
三、一日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
我有一本很大的绘画书, 突然“不翼而飞”, 我“明察暗访”才发现是本班的一位家境有点困难的李美容小朋友拿的, 我问她“你喜欢这本画画书吗?”她点点头, 我说“老师就送给你吧!”她高兴地说“老师, 我错了, 谢谢!我喜欢画画, 可妈妈就是不给买, 这样我就把画画书带回了家。”我说“孩子, 以后你需要什么, 给老师说一声, 老师会尽量满足你的。”她搂住我说:“我能叫您一声老师妈妈吗?”我激动地说:“可以, 可以。”通过这件事, 让我感悟很深, 家长和老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正当要求, 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四、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 贯穿一日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优美的文学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情操, 让幼儿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教育他们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比如:我班有一位不讲卫生的小男孩, 每天来到学校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 什么东西都有, 每天检查他睡觉的床上也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老师给他说了几次他还是老样子。针对这种情况, 我每天抽10分钟的时间给小朋友讲“你喜欢谁?”、“小猪变干净了”、“母亲河哭了”等等讲卫生的故事, 每一周请校医来上卫生保健课一次。这样过了不久, 他真的改变了许多, 同学们喜欢跟他玩了, 老师也喜欢跟他做好朋友了。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篇2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中外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那么家长应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呢?
一、家长应走出家教误区。首先,家长应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更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部分家长总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更有其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对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或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
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匆只重知识,轻个性行为发展。
有部分家长到幼儿园时,只关心孩子的所学知识的多少,却从不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对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之处,从不究其原因,只喜欢老师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首先,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任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其次,家长要多到幼儿园与班任教师联系,主动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和纠正。
三、家长要积极参加与幼儿园举办的各种家长开放日活动,重视家园联系手册,注意及时与班任老师联系。这不仅可了解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还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此外,家长也必须用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3
一、营造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變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1.室内环境创设。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在每个主题开始前,我们都发动幼儿、家长积极参与,从网上、从图书馆广泛搜集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布置到主题墙内。在主题进行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不断地观察、操作、讨论,不断地丰富主题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幼儿心里,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如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我们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按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
2.室外环境创设。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我们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草地里,用一只机灵的小猴子提醒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等等。为了引导和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我们还制作了国内外教育学家的名人名言,展示于楼道内,逐步改变家长重智力、轻能力,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使家长能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
四、加强游戏的运用,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及时、正确评价幼儿,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这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这些评价能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地运用好评价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篇4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等方面由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 经过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自觉行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约着学习成绩的高低与优劣。实践证明:学习成绩优异的人, 学习习惯大都很好;有多少人很聪明, 但学习成绩不理想, 其学习习惯都不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大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育幼儿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专心, 力求工整清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上课集中精力听讲, 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培养幼儿勤学好问、勇于质疑的精神, 激发和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热爱科学的好品质。要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 培养他们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不畏困难、坚忍不拔、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当然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 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 切忌简单说教。要寓教育于游戏中, 寓教育于故事中。如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 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小红帽》等, 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并告诉孩子, 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 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 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有一种美好地向往与兴趣, 从而培养其热爱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 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爱劳动不但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 同时也可磨练人意志, 陶冶人的情操。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十分溺爱, 是家中的小太阳, 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久之便养成了懒惰、自私、依赖、任性的不良习性。培养劳动习惯非常必要。当然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财富, 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 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自己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学着叠被子等, 另外帮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如: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比如我每天都要求早到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 帮助擦桌上的灰尘, 拣教室和校园内的纸屑果皮, 让值日生每天整理图书角, 带幼儿一同到种植园除草, 管理种植区等, 以此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和劳动兴趣, 持之以恒, 反复强化, 使他们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 也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更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外在表现。卫生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 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 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 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玩脏的东西等。针对班上幼儿挑食、偏食的突出的问题, 我举行主题班会, 向幼儿宣讲各种食物的好处, 编成歌谣教孩子唱, 给他们讲偏食的害处, 号召大家样样食物都要吃, 样样吃才能身体棒。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 我为孩子立下一系列规矩, 如:餐前便后必须洗手, 进餐时不准将饭菜弄撒得满桌满地, 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看电视, 饭后要擦嘴巴、漱口, 要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不准在校园教室扔纸屑果皮。又比如睡觉前要养成小便习惯, 必须洗脚, 学会自己脱衣服, 同时要养成叠好不乱放衣服的好习惯, 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文明有礼貌的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是富于文明礼貌的民族, 文明礼貌的传统源远流长。文明礼貌看起来是外在行为的表现, 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 也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要求幼儿上学、放学要向爸爸妈妈和老师问好、做“再见”;在街上遇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 叫“老师好”。其次要注意训练孩子举止文明, 站有站相, 坐有坐姿, 养成不打人、骂人, 不说脏话怪话、不争抢玩具、放学自觉排队的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尊敬老师, 尊重长辈, 尊重他人。另外还要让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触, 认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 懂得如何礼貌的称呼叫人, 知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如家里来了客人, 要有礼貌地问候, 别人问话要认真倾听, 并有礼貌地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扰, 客人走了要送别。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先问候, 不要乱翻东西, 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
五、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常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 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 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讲讲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特别强调注意家园配合, 形成合力。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 回到家里就变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 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 对幼儿要求不严, 或要求不一致, 时严时松, 或对子女溺爱、娇宠。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 便前功尽弃, 良好的习惯也难以形成了。再者告诉家长, 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 父母的言行举止, 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因此, 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 注意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另外, 还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穿衣服扣错了纽扣, 吃饭把米粒弄到了地上, 做事时不小心损坏了东西, 家长不能一味地斥责孩子, 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加以方法的指导, 对孩子要多用赏识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5
幼儿行为习惯的好坏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 有来自幼儿园以及社会的.不同的侧面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要培养好幼儿的遵守纪律、有好的习惯是不容易的.首先,我们的幼儿教师要爱每一位幼儿,把孩子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还要有方法地引导和教育.带好一个新的班应从小班开始抓好常规工作.我以前总抱着一种观念就是只要我对孩子们好一些他们一定会听话、常规一定会好.其实,从事实证明是不对的.因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养成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坏习惯.家长们对孩子过分呵护反而会造成孩子依赖及没有纪律的坏习惯.在幼儿园老师如果不从开始就抓好纪律抓好行为习惯,后果就麻烦了.孩子们不懂得遵守常规,不懂得控制.以后老师在开展各项工作就会非常辛苦.孩子们养成自己喜欢说就说、做就做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老师在孩子面前没有了权威.孩子就不听老师的话.我以前带过一个班中班,曾经哭过.因为这个班的孩子非常调皮,不听老师话、返伴.气得我不得了.例如:上厕所随便跑步 打架,上课插嘴、谈话,不会收拾玩具等.屡教不改.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到了大班了,常规依然没搞好.从这个事实得到的启示.使我们以后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我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谈我的见解.一、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
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简单粗暴。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
浅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6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儿起就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再者,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
从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他们身上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为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一、当前学前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极其重要的品质,它是儿童一生宝贵的财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卫生、品德、学习等方面。培养儿童在这些方面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发育、学习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极其重要。下面分析一下儿童身上主要存在的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
1、不良的卫生习惯。如:挖鼻子、咬指甲及铅笔;饭前便后不洗手;挑食偏食、以零食代替正餐;不刷牙等等。
2、不良的品德习惯。如:不使用文明用语、满口脏话粗话;随地大小便、乱吐痰、乱丢图书与玩具;乱使性子、撒娇、不尊重长辈;浪费粮食;经常撒谎;践踏草坪、随意摘花、毁坏树木;到别人家做客时乱翻东西,并把人家东西带回家等等。
3、不良的学习习惯。如: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边写作业;错误的书写姿势及握笔姿势;躺着看书;把玩当成重要的任务等等。
二、影响学期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而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与性格的培养较为轻视。
2、缺乏理智的爱
有些父母认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过的比自己好,而对孩子倍加疼爱。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穿脱衣、整理小被褥等自我服务劳动和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让家长包办代替了,养成了孩子独立能力差和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造成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3、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必当真,遇事哄哄孩子就可以了。还有些家长则不适当的干涉、限制甚至惩罚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一味禁止甚至惩罚,但都不对孩子说明原由。
4、教育意识淡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不管也没啥。“我们小时候没人管,长大了不也什么都会了?”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要学习还要工作,没时间管孩子,对孩子放任无要求,缺乏教育意识。
三、端正认识态度,努力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先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饮食不要挑精拣肥,这样对于改善模仿的孩子来说定是受益匪浅的。
2、为孩子创造实践自我价值的机会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立就寝等。对于年龄稍大的一些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等,家长要有意识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3、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还看的动画片非要看下去,父母应该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觉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要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
4、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这孩子真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家长告状,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用积木把小朋友打伤了,后天又用嘴把小朋友咬出血印了...这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都害怕去幼儿园接他了,真怕哪位家长来找我,可这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从改变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到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但这样的孩子也想改正,特别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或许受环境的影响,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放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们的想法给与鼓励、支持,再加上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5、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要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应该多与幼儿联系,在对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要求与做法上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而过分地迁就孩子,宠爱孩子,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再严格要求也不迟,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改造起来远远要比塑造难。因此,家庭应该与幼儿园实施同步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教育论著选读》 (第五辑 第三卷)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 篇7
一、注重点滴小事, 引导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 比如说, 孩子在遇到困难时, 向教师寻求求助, 教师可以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 而是观察这件事孩子能否自己做到, 或许只是缺乏一定的引导, 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件事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注意对孩子各种行为习惯的观察, 找出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缺点, 帮助孩子进行积极改正, 比如说, 孩子不懂分享, 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只想到自己, 不会与周围的同学分享,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可以教导孩子让孩子在吃之前, 先想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事例。 还有, 教师要注重对孩子诚实品格的培养, 要教导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在孩子犯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着对孩子作出批评, 可以对孩子诚实的品格作出表扬, 这就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
二、教师以身作则, 示范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教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 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良好榜样, 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很多教师当着孩子的面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 比如说, 随地吐痰、破坏花草、说脏话等很多不文明现象, 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会不自觉模仿大人的行为, 而跟孩子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教师, 可见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巨大, 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尽量在孩子面前不表现出很多过分的行为, 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 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合作, 为了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合作习惯, 教师要促进孩子之间进行合作, 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注意宽严相济, 强化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 教师要求孩子做的, 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 或者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 如果教师采用威胁的方式强行要求孩子, 则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引起孩子的反感, 甚至怨恨,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师要明白一手萝卜、一手棒槌的道理, 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威严, 以便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形象, 教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威严, 才能够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 但也需要进行一定好处的引导, 比如说, 一顿好吃的, 带他玩喜欢的游戏等很多方法, 既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 又能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营造适宜环境, 潜移默化行为习惯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很深刻和长远的, 尤其是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幼儿来说, 环境对其性格和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因此, 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幼儿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可以对室内的环境进行一定的设计。 活动室是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主要场所, 为此,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好习惯的图片, 让孩子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都能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和感染。 在图片和相关内容的收集上, 可以让家长和幼儿自身都参与到其中, 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和任务, 让家长和孩子从网上或图书馆等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然后让孩子自己装饰到活动室当中。 在室外环境的创造上,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 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结合起来, 张贴在楼道、餐厅、游乐设施等地方, 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受到良好的影响。 例如, 在楼梯口可以贴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提醒幼儿在楼道上不吵闹不拥挤;在草地上可以插上一块画着小猴子的木板, 提醒孩子不要踩踏草坪, 要爱护花草树木。 此外, 可以在楼道上张贴一些有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名人名言, 如威廉·詹姆士的 “播下一个行为, 收获一个习惯”等。
五、发掘儿歌的教育功能, 帮助养成习惯
儿歌是幼儿都很喜欢的一种学习和娱乐方式。 儿歌具有生动、朗朗上口等特点, 在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教师可以将一些好行为、好习惯编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 定期让幼儿进行朗读或背诵。 例如, 为了让幼儿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就可以编一首《好宝宝》的儿歌:“小朋友, 起得早, 入园先问老师好。 见到长辈, 行个礼, 见到同伴点个头。 讲文明, 懂礼貌, 人人夸我好宝宝。 ”
六、关注情感教育, 鼓励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性格、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善, 因此他们对很多深刻的道理都不能有效理解, 对幼儿进行教育时, 不能一味讲道理, 而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获得感情上的体验。 例如, 在教育幼儿要懂得分享时, 可以让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分享给爸爸妈妈, 并观察此时爸爸妈妈的反应。 在家长的反应中, 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鼓励, 从而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行为, 在日后的生活中就会不自觉重复这种行为。
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模式的探究 篇8
一、巧创情境, 营造养成氛围
(一)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的环境文化应全力渗透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通过无声的语言,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 让每一位家长和幼儿走进幼儿园, 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教育环境, 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各种养成行为标志进行识别和记忆。如在电源插座旁贴上触电警告标志, 提醒幼儿有电, 很危险;在饭桶边设置烫伤警告标志, 提醒幼儿桶里有热汤热饭, 在阳台栏杆处贴上请勿攀爬标志, 提醒幼儿翻越栏杆危险;与幼儿一同设计各种警示标志及警示语, 提升幼儿自我约束与互相监督能力, 从而促进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精心营造心理环境
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要在小朋友面前做危险动作, 不将危险物品放置在幼儿触摸到的地方, 在组织幼儿活动时, 必须做好养成教育和养成措施, 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时刻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设置“学当‘养成小卫士’”专栏, 成立由幼儿为主体, 辅导教师作保障的小小养成检查组, 每天由幼儿轮流担任“健康行为小卫士”“健康行为小卫士”负责检查幼儿园的操场、活动室、走廊等地方不安全因素, 引导和提醒小朋友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让“健康行为小卫土”评选当天“健康之星”, 让幼儿从中感受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乐趣, 体验成功与满足感。
二、全面渗透, 活化养成策略
幼儿园应将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及各领域活动中, 通过全员参与、循序渐近、分层实施。
(一) 渗透到各类养成教育活动
1.在园一日活动中促养成。在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也非常多, 但有时幼儿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即使有一点攀爬的坡度或阶梯, 也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危险性因素。因此, 应通过渗透着健康教育的因素, 让幼儿通过体验学习自我保护、挑战自我的机会。如大班幼儿跳绳, 有的幼儿拿着跳绳胡乱玩, 有的拿绳困往自己或往其他小朋友的身上绑,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随机教育, 让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跳绳, 通过图片故事《跳绳有讲究, 你知道吗?》, 让幼儿知道跳绳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方法, 针对诸如此类正在发生的不养成因素, 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循序渐进。
2.游戏中促养成。①提供游戏场景, 获取养成的知识和经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养成和自我保护常识及规则的最好机会。幼儿通过模仿养成教育的行为准则, 缩短掌握行为规范的过程, 并把这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我与文明同行”的宣传活动中, 开展《有趣的养成标志》活动,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标志, 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养成标志的图片和照片, 幼儿通过把各自带来的养成标志介绍给小朋友, 分享交流, 加深印象内化知识。②设计健康行为习惯绘画手册, 加深对养成的认识。养成标记是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内容, 它以无声的语言形象地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 使其了解、获取养成保护的常识和经验。比如, 建立一个“养成标志册”“幼儿养成绘画手册”, 并有分类子栏目:交通养成标志、养成标志系列等, 幼儿制作的养成绘画手册中有运动养成篇、幼儿园养成篇、水上养成篇、交通养成篇等等, 幼儿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设计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家长和老师共同收集生活中养成标记的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学习认识的过程。③利用儿歌、表演、播报等方式, 梳理养成知识, 让幼儿了解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幼儿谈话、看图讲述、说儿歌、表演、养成播报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基本养成常识。对幼儿谈话, 可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养成你我他”“眼睛生病了”等各类主题讨论活动, 让幼儿对自我养成保护图片进行叙述,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中养成教育的特性, 针对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及需主动参与等学习方式, 并结合养成教育的内容, 为幼儿量身定制了一些养成小儿歌, 如《红灯停, 绿灯行》《游泳养成》《养成儿歌》等, 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能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养成教育也可融于故事教学活动中, 借助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深化养成教育内容。
3.日常生活中促养成。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幼儿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容易发生的一些有关不良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事件, 和幼儿一起对活生生的实例进行分析, 使他们知道一些引起危害的原因, 也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 一个女孩不小心脚滑了一下, 脸颊乌青了。随后, 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应该怎样玩才安全。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不推不挤、不冲撞、不动手、慢慢地走等等。情感体验深刻对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收效非常显著。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 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 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 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
(二) 制定班级常规, 规范幼儿健康行为习惯
常规的培养, 不仅仅是规矩制定, 老师说教以后就可以自动形成, 而是结合幼儿每日生活, 让幼儿明确每天生活中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的具体养成要求。因此, 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 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 经常提醒, 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 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如班级组织开展亲子运动会。在运动会开始之前, 要事先熟悉活动地点的环境, 了解周围是否有养成隐患, 及时整改。在班级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纪律教育, 清点幼儿人数。在比赛之前, 可以组织家长和小朋友们做热身操, 懂得运动前要先全身放松;介绍运动会的一些注意事项, 如在活动过程中能遵守活动规则, 不要将头、手脚伸出比赛场地, 也不能在场地上走动, 避免碰撞, 比赛时不拥挤等等, 通过亲子运动会, 渗透相关的养成教育内容。
三、家园合力, 深化养成培养
幼儿园应将通过家长会、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 定期开展咨询活动, 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并通过发放各类常规细则说明书, 把幼儿园每次主题教育活动告知家长, 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从而形成合力;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 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开办家长园地和家长信箱栏目, 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 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 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总之, 幼儿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 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 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毓荣.包如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4) .
[2]颜磊.幼儿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9
一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幼儿自身发展局限性
第一,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由大到小。小班幼儿还不能做特别精细的动作, 如洗手时手上的泡沫还没冲洗干净就走了, 或是系纽扣时不能将纽扣系进洞里, 因为他们的手只能大概将手背和手掌的泡沫冲走, 而指缝中的泡沫不能顾及;而系纽扣时只能将纽扣靠近洞边却系不进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 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如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时, 老师只讲解洗脸的步骤, 而没有实际操作, 那么幼儿就不会了解如何正确地洗脸。而且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 洗到一半, 会被周围其他的事物吸引, 这对幼儿学习一些较刻板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三, 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易受外界影响。如当老师教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时, 洗得正确的幼儿得到老师的鼓励, 而洗得不认真的幼儿遭到老师的训斥, 这时, 遭到训斥的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不喜欢洗手。同样是学习能力, 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 幼儿的学习效果很不一样。
2. 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利影响
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 如果幼儿长期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会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小班幼儿好模仿, 当看到周围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 他们会模仿, 如果这时没有立即制止, 告诉幼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话, 长此下去, 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小班幼儿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 易产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态。对他们来说, 老师的地位非常高, 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老师吃饭前没有洗手, 回到家后吃饭前家长要幼儿去洗手, 幼儿就会拒绝, 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吃饭之前也没洗手!”但如果老师在吃饭前带领幼儿洗手, 幼儿回家后则会主动要求洗手, 而且还会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饭前要洗手, 不然肚子会疼的。”可见, 教师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之大。
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家园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 就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行为表现两面性的局面。如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鞋子, 在家中家长就包办。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 会削弱或抵消了老师所做的努力。而且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 如上完厕所不洗手等, 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殊不知,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
二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利用游戏、学习活动,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 要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玩和做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可以通过表演游戏《漏嘴巴的大公鸡》, 让幼儿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2. 正面教育,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表扬而感到喜悦, 会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 这是一种好的反复强化的过程。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 鼓励、表扬是达到教育目的有效的方法。如幼儿在玩玩具时, 常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这时老师巧妙地鼓励他们:看看谁最能干, 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拾回框内, 然后表扬速度快的小朋友, 这时其他小朋友也会急忙拾起玩具, 从而获得老师的表扬。通过正面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 重视同伴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所以, 可将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卫生行为习惯好的幼儿中,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 使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让班里表现好的幼儿当值日生, 检查幼儿的卫生情况, 并进行奖励, 共同促进幼儿卫生能力的提高。
4. 家园共育,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重要责任。”作为父母要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不溺爱孩子, 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要求一致, 相互支持。因为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 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 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因此, 幼儿园应经常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 与家长交流, 了解幼儿情况, 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 提出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促进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9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0
一、以身作则, 让教师成为幼儿的表率
幼儿分辨能力低下, 他们自己还不能辨认哪些行为是对的, 哪些行为是错的。而且幼儿有着很强的向师性与模仿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与幼儿接触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 或好或坏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定位, 要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幼儿心灵的塑造者, 将会对幼儿的心理、情感与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情操, 成为幼儿的表率。凡是要求幼儿们做到的, 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如要求幼儿按时到园, 不迟到不早退, 教师就首先要做到。要求幼儿们课外活动时积极参与, 认真做操, 教师就首先要做到动作标准规范。要求幼儿之间和睦相处, 教师首先就要搞好与同事与幼儿的关系。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二、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
如果只是枯燥而机械地告诉幼儿要怎么做, 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幼儿不爱听, 尤其是小班的更是听不懂, 依旧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为此, 我们要将行为习惯的培养寓于生动而有趣的活动之中, 这样更能引发幼儿的主动参与, 更有利于幼儿的接受。
1. 趣味游戏。
游戏是幼儿所最喜爱的重要活动, 一说起玩游戏, 幼儿都会手舞足蹈, 积极地参与其中, 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也会切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思维更活跃。如为了让幼儿掌握相关的交际技巧,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来玩“商场购物”的游戏。
2. 生动故事。
故事是幼儿的最爱, 将行为习惯寓于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 更能让幼儿带着听故事的愉悦心情认真地听, 这样有利于幼儿的理解, 让幼儿在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真实表演。
表演可以将幼儿对行为的理解付诸实际行动之中, 这样更加利于幼儿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更多表演的机会, 让幼儿来演一演好的与不好的行为, 让幼儿置身其中, 这样更能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行为矫正, 关注幼儿行为中的细节
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良的行为, 这同样引起我们的重视, 不要因细小而忽视, 这样会慢慢养成不良习惯。如有的幼儿爱发脾气, 当别的小朋友拿走玩具时, 他们可能会表出用脚踩地板、握紧拳头等行为。教师要深入幼儿中间,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感眼睛, 关注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 要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 相机诱导, 以帮助幼儿纠正不良行为。
如小班幼儿由于刚刚入园, 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 教师的提醒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 我们可以开展富有竞争性的活动, 如评选“进步最快者”“班级小能手”等等, 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从而让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中来。教师再带领幼儿们一起来制订标准:吃饭认真, 不挑食不浪费, 不东张西望, 不交头接耳;坚持到园, 不迟到不早退, 不随意旷课等等。根据幼儿的表现由教师与幼儿一起来给出一星、两星不同的评价, 星级越高代表完成得越好。然后根据幼儿的得星情况来评出最优秀者、最有进步者等。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幼儿的上进心与进取心, 从而使幼儿更加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合作, 共建促进幼儿成长的平台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只有实现这两个场所教育的一致性, 才能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虽然近年来许多家庭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但仍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 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园教育不一致, 会让幼儿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而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养成。
首先, 要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我们要重视家园合作,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要向家长宣传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共同为幼儿构建行为养成教育的平台, 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地成长。
其次,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互相了解幼儿在家中与园中的情况, 这样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儿, 从而针对不同的幼儿来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 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地成长, 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
总之,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广大幼儿教师要高度重视, 贯彻落实在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注重方法、加强引导、不断鼓励,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育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娟.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2) .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篇11
一、重班级常规建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育人环境好比一片沃土,会使幼儿在这片营养丰富的土地上健康成长。“嫩枝易变也易直”,说明幼儿的可塑性强。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普遍存在自我服务意识差、自私、集体观念差,缺乏谦让、互助精神等现象。为此,要培养班级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先抓好班级常规,营造一种文明、礼仪、好学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必须从幼儿的日常行为抓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逐渐把全体幼儿的行为统一到一个标准上。例如,规定班级幼儿在校内必须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养成幼儿不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要求幼儿见到垃圾随手捡到垃圾桶里,培养幼儿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要求幼儿集中活动时要安静,从小养成社会公德意识;要求幼儿进园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培养幼儿从小有礼貌……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如果教师能实实在在地做好这些琐事,会使幼儿的行为习惯逐渐规范。
其次,要抓好幼儿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幼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若没有经过长期训练就难养成习惯。抓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应着重突出两点:一是以活动为载体,针对班级幼儿的特点,事先制订训练计划,每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应各不相同。根据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周重点,可以在班级开展如“争当文明小天使”“每周之星”“文明伴我行”之类的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欲望。二是强调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抓,因为习惯成自然需要时间。例如,班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离异后,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教育缺乏,因此,身上有不少不良习惯,如爱撒谎、动不动就与人打架等。我针对他的不良习惯矫正不止一次,但收效不佳。我没有因此而放弃,采用谈心、跟踪等方法,对他的不良习惯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纠正,只要他有点滴的进步就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这位男孩改掉许多不良习惯,连他邻居都夸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可见,幼儿的行为规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注重养成教育的一贯性、连续性。
二、树榜样形象,以教师规范带幼儿规范
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模仿,因此,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绝不做,以教师规范的行为来影响幼儿,使之行为规范化。例如,我要求大班幼儿必须用普通话与老师、小朋友交谈,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我都是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有一次我用方言与配班老师交谈,幼儿马上效仿也使用方言交谈。可见,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如此幼儿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请幼儿帮忙时,我会说:“谢谢!”在我的影响下,班级小朋友之间自然形成了借东西说声“谢谢”,不小心撞到小朋友说声“对不起”等礼貌行为。可见,教师的一些生活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示范,尽最大的努力给幼儿做出表率,做幼儿的楷模。幼儿便会从教师的良好习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班级只是幼儿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还得借助幼儿园这个大环境来催生。幼儿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大环境,如在幼儿园门口设立“文明小礼仪”,带动全园幼儿入园主动与老师、小朋友问好、问早;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楼梯、走廊、通道等处创设反映良好行为习惯内容的环境。同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增强家校联系的密度,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教讲座,成功家教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让家长增强认识,知道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习惯,同时也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培养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还可以根据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及时整理家长反馈的信息,并针对幼儿在家的表现,建立特殊生跟踪档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到附近社区参观,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以及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行为,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教育的横向一致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前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他们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基础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只有这样,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才会凸显成效。
参考文献: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篇12
关键词: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的一些习惯在生活中给予了我们种种的机遇,也让我们得到或是错过了很多机会。大家都知道面试官在门口扔废纸或是故意错乱摆放笤帚等清洁工具的例子吧。一个公司招聘新员工,招聘者在应聘者进入办公室前设置了一道未广而告之的面试题,即办公室门前的废纸或是故意错乱摆放笤帚等清洁工具,生活中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或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看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而这会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不要忽视平时身边的小事!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他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他是否在机遇来临时能得到这个机会。生活中的习惯是不可小觑的,家长们都说:孩子是从小看到(预知)大,小时候什么样子就大概知道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
学校的功能除了要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人会说:“孩子生活习惯好不好,是家长的问题,跟我们没有关系。”这种说法我不赞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固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那是孩子跟家长在一起,那在学校呢?没有家长的陪伴,教师就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形成心理理论能力的时期、词汇与语言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心理性别定型的时期等重要时期,而行为和言语无形间就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
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谈,尤其是父母、 老师,当遇到同样或是类似的情况时就会模仿之前看到他人怎么做或说的就怎么做或说,尽管孩子不知道具体的含义或是意义,但是他们会直接套用,所以在学校中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 目的是给幼儿期的孩子做好榜样,供孩子们模仿学习,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举止要优雅大方,不得扭扭捏捏,在幼儿面前不嬉戏打闹、不开过分的玩笑、不发牢骚,注意个人清洁;仪表端庄典雅,衣着整洁大方,不穿着奇装异服,上班期间不穿拖鞋和高跟鞋,不化浓妆、不披发;工作期间一律讲普通话,并使用正确的发音、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法、有条理的表达,语言谦恭有礼,对人和气热情,“谢谢” “对不起”等用语常挂嘴边给幼儿一个好的示范作用,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带班的教职人员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及行为、穿衣打扮。
二、尊重幼儿的发展特征使其顺利成长
幼儿的世界跟我们成人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往往就忘记了这一点,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牢牢记住,不要妄意评论学生做得错与对,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即使实在难以理解也不要坚决否定学生。幼儿期的孩子思维活跃,正是想象力丰富的时候,不能随意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同样一个螺旋圈,成人联想到事物大概有20多种,而幼儿期年龄阶段的孩子却联想到40多种事物,甚至是更多,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力、联想力远远超于成人。
不要强迫孩子改为右利者,即惯用左手改为用右手,有些孩子改为右手后,出现了比如口吃、看错字旁或是读错字行等障碍。主要因为这些孩子的语言功能定位不在左脑而在右脑,是左利者还是右利者都不妨碍生活各项功能,只是在生活中占的比例不同。
三、重点培养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他们学会自己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手、洗脸,学会摆放玩具、收拾教室等,小班的学生年龄比较小,需要老师帮助多一些, 教师要锻炼幼儿自主动手处理自己的事情,要跟家长及时沟通,让孩子在家做一些事情,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不要抢孩子动手的权利,还可以适当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他用具等。
2.教孩子自我管理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只好父母代劳。这种坏习惯的成因就是上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没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从小班开始老师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整理、管理,玩完的玩具、看完的图画书自己要放回原位,自己的书包自己背,不要别人代劳;要懂得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老师要慢慢引导并教学生制作简单的玩教具等。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推荐阅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10-06
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读10-27
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家教心得07-13
幼儿道德行为习惯培养08-12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08-28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结题报告09-28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05-20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10-25
养成行为好习惯07-12
怎样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