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

2024-07-25

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共11篇)

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 篇1

我国近代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足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就本学期对幼儿的养成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幼儿在每次小便后都能坚持洗手,每次吃东西前洗手,小女孩都学着擦屁股等等。加点时能接着盘子吃点心不掉点心渣,加点后幼儿知道漱口、擦嘴,大多数幼儿做得都比较好。

二、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实在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孩子表现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与幼儿年龄有关,幼儿是小班幼儿还因为班中有部分幼儿是今年春天刚入园的年龄比较小,家长们包办现象比较严重,在穿脱大衣方面幼儿需要大人的帮助。在今年进行的穿鞋比赛过程中因为提前请家长对幼儿进行指导,幼儿都能自己穿好鞋子,但还有个别幼儿分不清左右,需要今后多进行指导。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幼儿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但通过半年的学习,幼儿上课的“坐功”有了好转表现,尤其是讲故事时幼儿听的特认真,遇到幼儿不听讲,我总是冷不丁的停下来,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在区角活动后幼儿听到老师喊活动区关门了,幼儿会尽可能的快速收拾好玩具,而不是以前的大扬场。

四、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幼儿在院子里不乱跑,出入排队走,这样以来拥挤的现象少了,避免了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幼儿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极力配合教师,把家庭变为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温床,在接送幼儿的过程中,孩子的爷爷奶奶由原来的背着孩子变为现在的领着孩子上幼儿园,这就是一个大的飞跃。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进,虽然还存在一些缺点相信在升入中班后,家园配合幼儿的行为习惯会有很好的发展。

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 篇2

一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幼儿自身发展局限性

第一,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由大到小。小班幼儿还不能做特别精细的动作, 如洗手时手上的泡沫还没冲洗干净就走了, 或是系纽扣时不能将纽扣系进洞里, 因为他们的手只能大概将手背和手掌的泡沫冲走, 而指缝中的泡沫不能顾及;而系纽扣时只能将纽扣靠近洞边却系不进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 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如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时, 老师只讲解洗脸的步骤, 而没有实际操作, 那么幼儿就不会了解如何正确地洗脸。而且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 洗到一半, 会被周围其他的事物吸引, 这对幼儿学习一些较刻板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三, 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易受外界影响。如当老师教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时, 洗得正确的幼儿得到老师的鼓励, 而洗得不认真的幼儿遭到老师的训斥, 这时, 遭到训斥的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不喜欢洗手。同样是学习能力, 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 幼儿的学习效果很不一样。

2. 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利影响

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 如果幼儿长期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会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小班幼儿好模仿, 当看到周围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 他们会模仿, 如果这时没有立即制止, 告诉幼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话, 长此下去, 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小班幼儿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 易产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态。对他们来说, 老师的地位非常高, 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老师吃饭前没有洗手, 回到家后吃饭前家长要幼儿去洗手, 幼儿就会拒绝, 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吃饭之前也没洗手!”但如果老师在吃饭前带领幼儿洗手, 幼儿回家后则会主动要求洗手, 而且还会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饭前要洗手, 不然肚子会疼的。”可见, 教师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之大。

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家园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 就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行为表现两面性的局面。如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鞋子, 在家中家长就包办。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 会削弱或抵消了老师所做的努力。而且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 如上完厕所不洗手等, 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殊不知,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

二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利用游戏、学习活动,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 要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玩和做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可以通过表演游戏《漏嘴巴的大公鸡》, 让幼儿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2. 正面教育,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表扬而感到喜悦, 会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 这是一种好的反复强化的过程。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 鼓励、表扬是达到教育目的有效的方法。如幼儿在玩玩具时, 常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这时老师巧妙地鼓励他们:看看谁最能干, 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拾回框内, 然后表扬速度快的小朋友, 这时其他小朋友也会急忙拾起玩具, 从而获得老师的表扬。通过正面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 重视同伴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所以, 可将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卫生行为习惯好的幼儿中,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 使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让班里表现好的幼儿当值日生, 检查幼儿的卫生情况, 并进行奖励, 共同促进幼儿卫生能力的提高。

4. 家园共育,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重要责任。”作为父母要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不溺爱孩子, 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要求一致, 相互支持。因为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 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 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因此, 幼儿园应经常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 与家长交流, 了解幼儿情况, 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 提出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促进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9

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 篇3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幼儿可能会让幼儿终生受益,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充分的表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幼儿的行为习惯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逐渐养成的。幼儿期在人的成长阶段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对小班幼儿进行适当的干预以及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对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及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幼儿园小班 引导 良好的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5-01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美国的教育学家约·凯恩斯的名言,这句名言就有力的表现出了行为习惯对幼儿的重要性。3—5岁的幼儿正在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的行为习惯都要通过教师以及家长的引导,幼儿园小班由于年纪相对来说比较小,可塑性还非常强,正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佳时间,但是也是因为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再加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每一位小朋友之间的生活习惯的差异。因此,作为幼儿园小班的教师就应该抓住每一位小朋友之间的差异,帮助小朋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的圣湖能力,尽快的适应集体的生活,为今后的生活以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生受益。

一、引导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原则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养成的,它是在长时间的生活中逐渐的积淀形成的,小班幼儿年纪比较小,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更多的精力以及不断地练习巩固的,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应该遵循一定原则,让效率提高。

鼓励性原则。在幼儿的心理中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在培养良好的行为西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在幼儿出现进步的时候,教师应该毫不犹豫的表扬和鼓励幼儿,这样幼儿就会认为你的关注点在他身上,他就会更加的努力,让已经拥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保持以及巩固。所以说在引导小班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中,鼓励性原则是最为重要的。

坚持性原则。小班幼儿的年龄小,表现不稳定,所以在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坚持性原则。在百度百科中指出:习惯时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习惯并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是需要逐渐的积累然后定型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所以教师应该遵守坚持性准则,不断地提示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榜样性原则。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榜样,所以在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幼儿树立榜样,这样幼儿也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比如,在幼儿午睡时,教师也不应该聊天而是应该保持安静,这样幼儿看到午睡室安安静静也就不会和其他的小伙伴窃窃私语。

一致性原则。没一人的行为习惯都不同,思维也不同。对于一件事情不同的教师对于幼儿提出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致性原则,根据大小班之间的不同以及个人之间的差异,明确应该注重培养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与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注重一致性原则,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因人而异。每一位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不同,幼儿之间必定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发展的情况,依据幼儿园制定的一日活动常规,采取有效地教育方法。比如:在对性格比较孤僻的幼儿进行引导时,教师应该主要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培养幼儿的勇敢大胆的品质为主要;对性格比较自私的幼儿,应该以培养幼儿无私的品质为主;对比较霸道的幼儿,应该培养幼儿和谐、宽容、懂得分享的品质为主等等。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不用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鼓励幼儿学习同伴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同伴的作用与教师的作用相差无几,同伴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别人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想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利用同伴的作用。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教师在看到某一位小朋友的行为习惯比较好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的表扬这位幼儿,并且鼓励其他的幼儿改正自身的缺点,向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学习,激发幼儿的求胜欲,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局面。

结合童话故事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来讲,单纯的说教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所以教师应该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童话故事相结合,使幼儿对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感兴趣,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同幼儿讲《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时,在白雪公主走进七个小矮人的家时,看见了整齐的床铺以及餐桌上的面包,白雪公主很饿,所以洗了洗手用叉子在每一个面包上都切了一小块吃掉了,在讲述这一段的时候要强调白雪公主吃面包之前洗了手,告诉小朋友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还能够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重视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配合。在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离不开的环境中就是家庭以及学校,这两个方面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能够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更加的顺利,幼儿园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之间额沟通,让家长充分的了解到幼儿园开展互动的目的,以及家长应该做那些事情配合幼儿园,向家长提出需要家长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让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同时进行。比如:在回到家之后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垃圾不能随手扔要扔进垃圾桶,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相互配合,这样,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才会更加通畅,质量与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及日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探讨其他的途径及措施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幼儿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华.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赤子(上中旬),2015.13.

[2].李荣荣.论如何实现幼儿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6.03.

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 篇4

主题班会实施方案

三(4)班

白琴琴

背景分析:

现在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不懂宽容,他们在集体中不懂得谦让,言行上不讲文明。我校领导看到这一现象,决定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班首先利用板报的形式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宣传,然后针对班级问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初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2.用故事、儿歌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好习惯的理解。活动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习惯吗?

有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同学们,将来我们能否在未来的社会立足,能否生活得踏实、快乐,真正比拼的不是才艺,而是习惯。大家可以听一个故事:

二、小故事 大道理。

北京有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水平、身高相貌等客观条件都很不错的年轻人,过五关暂六将,进人了最后一关---面试。可是,未曾想到,没有提问,没有出题,短短10分钟,他们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一定很纳闷吧!原来总经理借故离开了5分钟,这些年轻人便得意非凡,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台,看看这个材料,翻翻那个资料。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这群年轻人和我们一样纳闷。总经理说: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被录取,因为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东西的人。年轻人一听,顿时捶胸顿足:我们长那么大,从没觉得乱翻别人东西是多大的错,有多么严重!可是机会只有一次,因为一个不好的习惯,他们和机遇失之交臂,多么可惜呀!

刚才讲的故事既是一个好的启示,又是一个大的警示: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坏习惯错失好机会。

三、反思自我 寻找不足

(1)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在行为习惯上有哪些不足?

四、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就应该做到: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2)文明礼貌,微笑待人;(3)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4)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5)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6)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7)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8)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9)勤俭节约,不乱花零钱(10)爱读书的习惯

五、齐读文明礼貌《三字歌》

好习惯会帮助我们收获知识和智慧,成为开启我们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我们小学生就应该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请听文明礼貌《三字歌》。

(掌声响起,齐背《三字歌》)

升国旗 要敬礼 唱国歌 要肃立 尊长辈 爱幼小 孝父母 遵教导 会使用 文明语 遇外宾 要知礼 要诚实 不说谎 损公物 要赔偿 捡东西 要上交 借东西 要归还 不旷课 不迟到 对老师 有礼貌 上课时 用品齐 敢发言 多动脑 过马路 走横道 乘车船 要买票 保视力 做眼操 三个一 要做到 好习惯 早养成 有教养 益终生

六、结束语: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让良好的习惯伴我们成长,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成就你辉煌的人生。同学们,今天的主题队会开得非常成功。让我们齐心协力,从改变细小的不良习惯做起,从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做起,从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做起,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享受好人生,成就大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未来》

主题班会实施方案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案 ) 篇5

●教学目的: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这次教育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你们猜猜,我到底是谁 ? 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和你最亲密。我不是你的手脚,但我最听你的话。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坏蛋。→习惯

二、老师提问:我们的校园和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在发生? 1.随手扔垃圾。2.被乱涂乱画的电脑。

3.被整容的桌面---在桌面上刻画,写字等。4.被逼的奋笔疾书---抄作业。5.学习“太累”了,“休息”一下---上课睡觉。6.学习“太累”,“活动活动”筋骨---在墙壁上印上自己的脚印。7.“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绿化带中乱踩。8.“我的地盘,我做主”---翻越栏杆。

三、谈谈自己

1.从小到大,你有什么“好习惯”曾让你倍受赞赏、取得小胜利或取得一些事情上的成功?给同学们说说,大家来分享、学习一下。2.思考别人的这些习惯你有吗?

四、为什么自己管不住自己呢?原因在于如下: 1.不长记性,总是重复在同一个错误里。

2.原谅自己,在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就放弃了,然后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3.意志薄弱,下决心要控制自己,可是总是在最后的关头又坚持不住了。

五、改掉的方法: 1.用写日记来管住自己。2.交一些能够管住自己的朋友。3.用写座右铭,挂字画等来提醒约束自己。六、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拥有以下几方面的良好习惯: 1.卫生习惯 2.锻炼习惯 3.劳动习惯 4.学习习惯 5.处事待人习惯

七、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爱护校园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生活,我们需要一个优美清静,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为此我们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二)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细化目标:

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

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

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三)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 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细化目标:

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

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

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

5、未经允许,别人的 东西不乱动。

(四)守时惜时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细化目标:

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

3、回家后,马上完 成 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

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五)懂得感恩的习惯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细化目标:

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

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

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细化目标:

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

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

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

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

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七)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细化目标:

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

2、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

3、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

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八)勤于动手的习惯

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细化目标: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

2、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九)锻炼身体的习惯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 还能磨炼人的意志。

细化目标: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做好“两操”。

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

3、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十)讲究卫生的习惯

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中,中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

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要多喝水,少(或不)喝饮料。

2、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猪嘟嘟为什么越来越胖却越来越不健康,知道喝水的重要性。

活动建议:

一、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小猪嘟嘟的故事。小猪嘟嘟原来是一个很健康很强壮的小猪,可为什么它会越来越胖越来越不健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呀?”

二、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课件

三、讲述完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讨论。

(1)小猪渴了喝什么?

(2)嘟嘟为什么越来越胖?

(3)为什么小嘟嘟那么胖却一点也不强壮,不健康呢?

(4)小朋友要不要学小嘟嘟,那以后你们会怎样做?

三、教师小结

教师:“小朋友,我们人体不能缺少水,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多喝水,少喝或不喝饮料。因为饮料没有营养却热量很高,长期喝饮料会导致身体肥胖,却越来越不健康。小朋友们以后我们要多喝水,做个健康、强壮的小宝宝。

家长工作: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提醒孩子喝足量的白开水,不要给幼儿买各种饮料解渴,并注意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多喝水而不喝饮料的原因。

附故事:《小熊嘟嘟》

一提起小熊嘟嘟的名字,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认识,嘟嘟是一只聪明伶俐,人见人爱的小猪,长着两只大大的耳朵,说起话来呼噜噜的,非常可爱,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愿意和它在一起玩耍,他们在一起捉迷藏、丢沙包,每天过的真高兴。

可是小猪嘟嘟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它不爱喝水,那它渴了怎么办呢?嘟嘟头一昂,呼噜噜的说:”喝饮料呗,饮料酸酸甜甜的可好喝了,水一点味道也没有,一点也不好喝!“于是嘟嘟渴了便抱起饮料咕咚咕咚喝了一通,森林里的小动物知道它这个不好的习惯都劝它别喝这么多饮料,因为喝多了饮料对身体不好,可是嘟嘟却两眼一闭,呼噜噜地说:”有什么不好,我这不是挺好的吗?“时间一长,小动物们便不再劝说小嘟嘟了,嘟嘟照样把饮料当水喝。

最近一段时间,小动物们发现嘟嘟越来越胖,什么都不愿干,干什么也没劲,也不愿出去玩。于是小动物们都带它去看医生,小猴医生问嘟嘟:”你是不是爱喝饮料不爱喝水呀?“

嘟嘟说:”你怎么知道的呀?我就是爱喝饮料饮料酸酸甜甜的可好喝了!“

猴医生:”这就对了,你就是因为喝饮料喝的太多了才会越长越胖的,因为饮料中有许多糖份及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喝多了会得肥胖病等症状,对身体不好,所以你以后要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课堂行为习惯的快乐养成 篇7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有效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对刚踏入机房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第一堂课少不了机房常规教育。简单的说教往往苍白无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扎实上好第一课。

1. 听故事, 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开学第一节课, 我会向学生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 一位技艺高超的剃头匠收了一个踏实肯学的徒弟。他让徒弟先在大冬瓜上练习剃头, 这个徒弟每次练习完或遇到有事时, 就会把刀插在冬瓜上。师傅告诫过几次, 他还是不以为然。一次, 忙了一天的师傅躺在椅子上, 让徒弟给他修修面。正在这时候, 有人喊徒弟出去有事, 徒弟答应了一声, 便习惯性地把刀一插, 结果刀插在了师傅的脑袋上。只听一声惨叫, 师傅倒在了血泊之中。

听完故事, 教室里一片唏嘘和惊叹声, 孩子们若有所思, 都为这对师徒的悲剧感到痛心。小小的一则故事, 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好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 坏习惯则有可能会让人后悔终生。

2. 看照片, 感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第一节课, 我特地准备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机房里摆放得杂乱无序的板凳、被学生们遗忘在机房无人认领的衣服和成堆的书、机房地板上口香糖留下的斑斑黑迹、藏在电脑桌隐蔽处的垃圾;记录着走廊墙角里因为“撑”不下过多的塑料鞋套而“吐”了一地的垃圾桶、楼梯上一路“苦苦追随”学生而去的塑料鞋套……种种的狼藉现象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 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在接下来“你认为这些行为美不美, 你该怎样做”的讨论中, 孩子们自觉地提出“争做环保小卫士, 不用塑料鞋套”、“养成良好上机习惯, 从我做起”的口号, 通过看照片, 让孩子们从心里感觉到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

3. 巧解汉字, 启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 进入机房后特别兴奋, 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很难安静下来。课上, 面对着电脑的诱惑, 他们容易分散注意力, 因此,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第一堂课, 我用“聪”字来启迪学生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孩子。“聪”字中的“耳”告诉我们上课要用耳朵认真听;“”代表我们的两只眼睛, 告诉我们上课要用眼睛看;“心”告诉我们上课要用心去思考;“口”告诉我们上课要大胆发言, 但不是信口开河, 想说就说。

4. 学唱儿歌, 良好行为习惯牢记心中

上课了, 铃声响, 队伍排好进机房。机房内, 不喧闹, 认认真真把课上。听说动手勤练习, 积极发言多动脑。多举手, 善提问, 碰到疑难别放过。下课了, 铃声响, 整理桌面别忘了。下楼梯, 要谦让, 安安全全回教室。开开心心电脑课, 争做电脑小高手。

儿歌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信息技术课上的行为习惯要求编成儿歌, 让孩子们学唱,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我的课上, 三年级的孩子们每次都是在朗朗儿歌声中进入机房。孩子们打开电脑,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儿歌声中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在儿歌声中牢记着行为习惯要求。

二、加强监督,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上好第一节课, 只是个良好的开端, 就像在学生的思想里种下了行为习惯的种子, 要想让它发芽、长大, 还需要教师辛勤的浇灌, 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加强监督管理, 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 做好记录, 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系

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不带鞋套, 一罚站就是一大排, 让人恼火, 这也是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有的学生甚至故意不带鞋套, 旷课在校园里玩。为此, 我专门制作了一份电子登记表, 用不同的表情符号来记录学生每节课的到班情况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准确描述学生行为的动态情况。对多次不带鞋套或旷课的学生, 我主动与家长、班主任取得联系, 共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加强检查, 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儿歌唱得熟, 不良的行为照样犯。面对着一大堆“口是心非”的孩子, 教师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下课时, 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桌面, 放好板凳, 排队出机房, 不打闹, 不推搡。我在每个班的每个小组都选出了纪律委员, 负责本组的检查工作, 组织学生排队出机房。此外, 我经常让学生欣赏整理后的机房面貌, 体会举手之劳给机房带来的变化, 感受付出辛劳带来的成就感。

三、坚持不懈,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小班行为习惯养成教案 篇8

一、爱心流动,真情投入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他们入园以前,主要接触的是家里的人,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发现许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他们会出现哭闹不止或不接受老师的帮助等行为。这时,老师除了多和他们谈心交流外,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如:摸摸他们的头、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渐渐地,孩子们就会从不接受老师——接受老师——喜欢老师——离不开老师。有了感情的基础,也就为常规管理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路石。

二、依据年龄,细处入手

1.内容少,分解细。以洗手为例,老师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小班的幼儿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洗干净了。因此,小班的老师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幼儿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

2.考虑仔细、周全。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有利于小班幼儿良好常规的建立。过去,老师在组织小班幼儿玩皮球时,会把所有的球都放在一只或两只大筐内,孩子们在取皮球时总是拥挤争抢,取放皮球的常规也总是不好。其实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把球放进四只筐内,放的比较浅,每只筐摆放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告诉孩子:“等他拿好了,你再拿”。这样,孩子既可以比较分散地取皮球,又能懂得当别人拿皮球时,自己要在旁边等一等,还可以避免发生混乱的现象。教师考虑得全面,设想的周到,有利于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

3.语言明确简练,慢、轻、短。小班幼儿耐心不足,如果像开大会一样,摆事实,讲道理,他们会听不进去。但要用我们常用的上课坐好的对唱儿歌的形式“小小手!放腿上!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就比较好,孩子们就乐于说并按要求去做。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小班的幼儿会比较容易接受。

三、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1.树立榜样,模仿学习。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老师要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进行点名这一常规上和晨间入园时,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又能培养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

2.巧用图标,细化常规。通过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图标帮助小班幼儿逐渐认识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加强对规则的内化和迁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盥洗室、饮水机旁边的地上贴一些脚印,就可以指引幼儿有序排队;地上贴上一些小圆点,集体教学时幼儿就能很整齐的围坐在老师周围等,这样一来孩子就有目标了,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班级常规就显得井然有序了。

3.妙用儿歌,及时提醒。儿歌朗朗上口,短小又易记,在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可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在洗手的时候,可让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任务。

4.物质奖励,及时巩固。离园是一个很乱的环节,如果组织得不好,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这时就可发挥小红花的魅力。老师手举着小红花,嘴里念着儿歌:“我有许多小红花,小朋友们都爱它,请你快快坐坐好,坐好了就奖小红花。”孩子们看见后,很快就会坐好安静下来。同时,还可用红花鼓励幼儿的进步,如吃饭独立吃的、睡觉不哭的、自己入厕的等已有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老师及时表扬并奖励给小红花,就可大大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5.创设情境,寓常规于乐。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如开园初,可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自己的毛巾标记,找自己的标记朋友,学会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同时,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创设一定的游戏性的情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令他们主动地参与常规的练习,并使他们印象深刻。

四、齐心协力,持之以恒

班内保教人员密切配合、要求一致、持之以恒是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班内三位教师要根据班里孩子的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办法,对一日生活中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达成共识,然后三个人一起来维护执行,让孩子形成常规。如孩子坐的位置、饭前饭后应该怎么坐、过度环节入厕、喝水的时间要求等,都要管理一致。也不能时有时无,更不能造成前紧后松,使幼儿的生活常规不稳定,时好时坏。

行为养成习惯 篇9

一、当前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通俗地说,养成教育就是青少年在早期形成好习惯的训练与后期实现理性提升的过程。当“刘海洋硫酸伤熊”与“马加爵杀人”之类的事件多次发生后,我们不禁要问:教育到底怎么啦,为什么这些昔日的所谓“好学生”竟然成为今天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这些曾一度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优等生们,为什么连起码的做人规矩都不懂?说到底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乃至健康的人格。只有具备健康的习惯,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乃至健康的心理、全面健康的个体。养成教育的目的也正是“教人做人,教人向善尚美”,因此养成教育本身就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正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自然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当代中学生普遍娇生惯养,本应是基础性的文明行为也不能身体力行。如任性,干事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自私,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强;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心理表现不成熟等等。

其次,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纪律涣散,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上课说闲话、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第三,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卫生习惯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花钱随意;饮食习惯不好,某些学生还有吸烟等不良嗜好。

对于这些基础文明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到,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终生的必修课。

二、实施中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探索出了养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四要素,注重三结合”。

(一)把握四要素 1.确立制度,规范管理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要想行,必先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我校将高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良好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宣传周,在这一制度学习时期,我们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中学生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各班班主任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时,我们制定了《寿县一中学生一日常规》,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如果不这样做会给学校,给班集体,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如: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不骑车、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在宿舍要整理好自己的日用品,不穿奇装异服,不烫发、不染发、男生不留长发„„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我们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往往从“规范”入手,以“制度”为保障,以“考核”“奖惩”为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2.优化环境、创设情境

精心布置校园的每个角落。一进寿县一中大门就是文化橱窗,那里有“和谐一中、法治一中、人文一中、魅力一中”的治校理念、学校五年奋斗目标和党员先锋岗,还有精心设计的状元陈蓓的成长历程介绍。整个校园通过悬挂名人画像、设置艺术壁画、矗立形象雕塑和学兵团遗址纪念碑等,让每棵草、每多花、每株树都洋溢着美的气息,飘荡出美的旋律,真正达到面面墙壁会说话、棵棵花草能育人的效果。教室内要求每班都设计好本班的文化园地。学生置身整洁有序的环境中自然不忍心随地吐痰、信手乱扔;学生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不好意思乱刻乱画、乱说乱讲。

我们既注意构建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文化载体——“有形文化”,如高悬治校理念、宣扬校风学风,张贴文化标语,摆放各种文化设施等;同时我们更注重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的核心——“无形文化”,它是学校倡导的主流精神和理念追求之所在。如规范合理的制度文化、系列分层的活动文化、鲜活个性的班级文化等。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先后创办了寿县一中网站和《循理》校刊。一中网站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已成为对内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对外宣传的一个主要窗口;《循理》校刊集学校工作、学术研讨、学法指导、文学创作、楚地文化为一体,已成为我县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学校每学年还举办为期2个月的“读书节”,期间开展读书论坛、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师生以名著为伴,与经典同行,学校充满了文化气息。作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每年还举办“体育节”,并保证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重点,高扬时代主旋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优秀主题班会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爱心”捐赠活动、“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以及“文明礼仪伴我行,我为一中添光彩”为主题的文明月系列活动,形成了学生理想道德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的不仅是艺术的圣地、知识的殿堂,也是养成教育的大课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重抓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之外,我们还重视优化校园人际环境。校园人际是由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大家互相团结、协作、平等相处,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我们注重情感投入,要求老师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对违纪学生,要求老师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们也注重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如“评评我的好老师”、“夸夸我的好学生”等活动,创建了“待之以诚”“动之以情”的教学相长环境,在师生心灵深处架设了情感的桥梁,使学生在整体和谐、亲切的环境和氛围中愉悦成长。

校园环境由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教师人格因素、班级集体氛围等构成,学校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其熏陶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长期坚持,反复进行

改变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要坚持。良好的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因此,根据上述规律,我们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带领学生从课堂习惯、礼仪、卫生等最基础的行为习惯培养起,一项一项落实,一点一滴养成。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犹豫、懒惰情绪,抑制不利的感情和行为冲动,排除干扰,培养坚韧性、忍耐性和自制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政教处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注意检查监督,在考核中组织学生经常开展自我批评,使道德规范形成风气,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觉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尤其是对那些习惯差的孩子,一方面要通过爱的甘泉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但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如对个别顽劣的孩子,不能一味的正面激励、赏识表扬,还应进行恰如其分的惩罚行为,适当采取批评措施,加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比方说:培养学生讲究公共卫生、不乱丢乱扔的习惯,但仍有个别学生不听教育,仍然为之,甚至“顽固不化”,这时就要在进一步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行为惩罚,让学生到指定的范围内去“弯弯腰”拾起地上的纸屑、果皮或者动手清扫地面等,体验劳动的不易和艰辛。这样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导之以行,广泛实践

著名教育家 关鸿羽教授认为:“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训练要反复、严格,还要近(贴近生活)、小(具体目标)、实(讲求实效)。”可见,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是“践行”。我们在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中实施了以下步骤:

一是行为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用各方面的榜样来影响学生,唤起孩子对榜样的崇敬的情感,激发孩子对榜样追求的动机,从而形成自身强大的内驱力,把体现在榜样身上良好的道德素养转化为自身品德和习惯,这是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比方说我校的全省文科状元陈蓓同学就是学生们很好的榜样,我们把她的奋斗历程总结给全体学生。俗话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所以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全体教师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举手投足间都给学生正面的影响,务必在言谈举止、衣食住行、教育教学诸方面都给学生做出表率。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先要求教师板书、批作业要规范。

二是行为演练。常言道:“百说不如一做。”在行为示范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行为演练、实践,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要求,反复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好习惯。如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校园内骑车,作业不欠账等第一天做到了,第二天有没有做到;第一个星期做到了,第二个星期有没有做到;第一个月做到了,第二个月有没有做到„„这样直到形成为习惯。

三是行为评判。引导学生对行为习惯进行评议、判断,分清是非好坏,提高学生对良好规范行为的辨别能力,以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快养成良好习惯。班主任、学校也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监督,如我校政教处就经常按照《寿县一中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来检查学生的表现,团委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定“校园之星”和优秀团员。

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与活动开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校注意通过学生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成熟。一是组织班集体活动。如2009学年我校组织了《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活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发出倡议书,他们倡议:自觉爱护学校公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自身的公德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注意道德细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好学生。二是参加学校的公益性劳动,如每年春季团委都组织学生到八公山上植树,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劳动光荣的意识。三是执行日常规范的活动,充分发挥班委、值周班干的作用, 比方说我校设置了校园文明巡逻岗,让学生参与道德、纪律等基础文明的管理监督与考核。学校组织好学生参与日常卫生评比、教师节的尊师重教、学期末的创优评先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注重三结合 1.与学科教学结合

养成教育不能仅在课堂之外进行,还应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理论联系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特点进行明理导行教育,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知识是先进思想的载体,任何一堂课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养成教育因素,需要我们用心挖掘、积极引领。例如我校的语文老师李春鸣在上《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就利用孟子说的“月攘一鸡”的故事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有的中学生好迟到,他在老师的教育下觉得自己应该改一改,于是他决定从此不再每天都迟到了,而改成一周一次,当然,这是行不通的,就像那个小偷把每日都偷鸡改为每月偷一只一样,改过必须彻底才行。人文学科固然可以实施养成教育,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也要合理渗透养成教育。我校生物老师葛子元在讲“生态平衡”一节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大量的乡土材料中提取了典型例子,对诸如八公山上水泥厂停产的事例,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结果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反映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2.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品德发展的问题是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探讨了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称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林崇德教授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系的五个年龄段:(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期;(2)1-3岁(幼儿期)这是品德萌芽阶段;(3)3-

6、7岁(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期;(4)

11、12-

14、15岁(少年期),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5)

14、15-

17、18岁(青年初期),这时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渐趋成熟。林崇德教授还认为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抓紧训练、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从林崇德教授的年龄分段来看,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的重点时期是第4、5两阶段,即在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是中学阶段,所以中学教师具有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中学老师要具有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

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差的“问题学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为此,我校不仅要求老师要有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校政教处还创办了《绿洲》心理健康导报。

3.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青少年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我校在养成教育中,实行“三教合一”,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父母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配合。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巡考等形式,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们开办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子女的水平;利用校讯通做好家校沟通;召开家长会,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班主任还要和家长随时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寒暑假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三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的舆论、信息的传播,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为此,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理性分析社会现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我们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作报告,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共建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进行安全教育;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培养学生立足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实行“三教合一”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上争做好公民。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10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给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孩子们会受益终身。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内容

我校在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提出了“轻声慢步,靠右走”、“见到老师要问候”等要求,我就带领同学们学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制定好习惯养成的班级计划: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篇11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等方面由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自觉行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约着学习成绩的高低与优劣。实践证明: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学习习惯大都很好;有多少人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学习习惯都不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大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育幼儿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专心,力求工整清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上课集中精力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培养幼儿勤学好问、勇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和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爱科学的好品质。要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畏困难、坚忍不拔、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当然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切忌简单说教。要寓教育于游戏中,寓教育于故事中。如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小红帽》等,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告诉孩子,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有一种美好地向往与兴趣,从而培养其热爱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爱劳动不但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时也可磨练人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十分溺爱,是家中的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久之便养成了懒惰、自私、依赖、任性的不良习性。培养劳动习惯非常必要。当然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学着叠被子等,另外帮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比如我每天都要求早到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帮助擦桌上的灰尘,拣教室和校园内的纸屑果皮,让值日生每天整理图书角,带幼儿一同到种植园除草,管理种植区等,以此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和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使他们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更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外在表现。卫生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玩脏的东西等。针对班上幼儿挑食、偏食的突出的问题,我举行主题班会,向幼儿宣讲各种食物的好处,编成歌谣教孩子唱,给他们讲偏食的害处,号召大家样样食物都要吃,样样吃才能身体棒。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我为孩子立下一系列规矩,如:餐前便后必须洗手,进餐时不准将饭菜弄撒得满桌满地,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看电视,饭后要擦嘴巴、漱口,要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不准在校园教室扔纸屑果皮。又比如睡觉前要养成小便习惯,必须洗脚,学会自己脱衣服,同时要养成叠好不乱放衣服的好习惯,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文明有礼貌的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是富于文明礼貌的民族,文明礼貌的传统源远流长。文明礼貌看起来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要求幼儿上学、放学要向爸爸妈妈和老师问好、做“再见”;在街上遇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叫“老师好”。其次要注意训练孩子举止文明,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养成不打人、骂人,不说脏话怪话、不争抢玩具、放学自觉排队的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尊敬老师,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另外还要让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触,认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懂得如何礼貌的称呼叫人,知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问候,别人问话要认真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扰,客人走了要送别。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先问候,不要乱翻东西,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

五、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常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讲讲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特别强调注意家园配合,形成合力。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家里就变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对幼儿要求不严,或要求不一致,时严时松,或对子女溺爱、娇宠。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也难以形成了。再者告诉家长,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另外,还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穿衣服扣错了纽扣,吃饭把米粒弄到了地上,做事时不小心损坏了东西,家长不能一味地斥责孩子,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方法的指导,对孩子要多用赏识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重要。它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严格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耐心抓、反复抓、抓反复,最终能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从而为孩子以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10kv变电室管理制度下一篇:农商银行代收代付业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