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精选12篇)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1
伴随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孩子的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为一个拥有高素质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孩子文明习惯的培养。细节决定成败, 良好的文明习惯往往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 竞争非常激烈, 然而,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却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个讲文明的人往往具有良好品德, 能够懂得体贴身边的人, 尊重老师, 关爱同学, 孝敬父母, 这都是良好的文明习惯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 教师要加强对孩子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 不管是为了孩子, 还是为了教师自己的教学工作, 促进孩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
一、注重点滴小事, 引导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 比如说, 孩子在遇到困难时, 向教师寻求求助, 教师可以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 而是观察这件事孩子能否自己做到, 或许只是缺乏一定的引导, 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件事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注意对孩子各种行为习惯的观察, 找出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缺点, 帮助孩子进行积极改正, 比如说, 孩子不懂分享, 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只想到自己, 不会与周围的同学分享,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可以教导孩子让孩子在吃之前, 先想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事例。 还有, 教师要注重对孩子诚实品格的培养, 要教导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在孩子犯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着对孩子作出批评, 可以对孩子诚实的品格作出表扬, 这就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
二、教师以身作则, 示范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教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 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良好榜样, 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很多教师当着孩子的面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 比如说, 随地吐痰、破坏花草、说脏话等很多不文明现象, 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会不自觉模仿大人的行为, 而跟孩子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教师, 可见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巨大, 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尽量在孩子面前不表现出很多过分的行为, 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 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合作, 为了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合作习惯, 教师要促进孩子之间进行合作, 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注意宽严相济, 强化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 教师要求孩子做的, 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 或者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 如果教师采用威胁的方式强行要求孩子, 则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引起孩子的反感, 甚至怨恨,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师要明白一手萝卜、一手棒槌的道理, 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威严, 以便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形象, 教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威严, 才能够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 但也需要进行一定好处的引导, 比如说, 一顿好吃的, 带他玩喜欢的游戏等很多方法, 既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 又能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营造适宜环境, 潜移默化行为习惯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很深刻和长远的, 尤其是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幼儿来说, 环境对其性格和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因此, 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幼儿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可以对室内的环境进行一定的设计。 活动室是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主要场所, 为此,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好习惯的图片, 让孩子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都能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和感染。 在图片和相关内容的收集上, 可以让家长和幼儿自身都参与到其中, 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和任务, 让家长和孩子从网上或图书馆等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然后让孩子自己装饰到活动室当中。 在室外环境的创造上,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 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结合起来, 张贴在楼道、餐厅、游乐设施等地方, 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受到良好的影响。 例如, 在楼梯口可以贴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提醒幼儿在楼道上不吵闹不拥挤;在草地上可以插上一块画着小猴子的木板, 提醒孩子不要踩踏草坪, 要爱护花草树木。 此外, 可以在楼道上张贴一些有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名人名言, 如威廉·詹姆士的 “播下一个行为, 收获一个习惯”等。
五、发掘儿歌的教育功能, 帮助养成习惯
儿歌是幼儿都很喜欢的一种学习和娱乐方式。 儿歌具有生动、朗朗上口等特点, 在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教师可以将一些好行为、好习惯编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 定期让幼儿进行朗读或背诵。 例如, 为了让幼儿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就可以编一首《好宝宝》的儿歌:“小朋友, 起得早, 入园先问老师好。 见到长辈, 行个礼, 见到同伴点个头。 讲文明, 懂礼貌, 人人夸我好宝宝。 ”
六、关注情感教育, 鼓励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性格、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善, 因此他们对很多深刻的道理都不能有效理解, 对幼儿进行教育时, 不能一味讲道理, 而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获得感情上的体验。 例如, 在教育幼儿要懂得分享时, 可以让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分享给爸爸妈妈, 并观察此时爸爸妈妈的反应。 在家长的反应中, 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鼓励, 从而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行为, 在日后的生活中就会不自觉重复这种行为。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竞争不断加剧, 要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就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 以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教师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要注意以身作则, 采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要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 以便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2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
“幼儿一日生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园长期坚持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们扎扎实实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不但狠抓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抓好教师的工作常规,我园教师和幼儿都有了崭新的面貌,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现将本期研究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1、全园幼儿在一日活动及环境的教育作用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貌行为、交往行为,学会分享合作。
2、教师在研究中总结经验,提高教研水平,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收集整理材料,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三、研究实施途径
1、强化幼儿园教育
(1)班主任工作:重视班主任工作,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各项活动:围绕养成教育,积极开展主题教育,促进师幼文明行为的养成。
(3)主渠道渗透: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渗透养成教育。
(4)园所文化: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园所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5)科学管理: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幼儿良好
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幼儿园将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家长评价、家长园地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幼儿园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实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3、依赖社会教育
加强与园外教育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中心学校、教育局、教研室等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院、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卫生局等卫生部门的指导作用,拓宽教育的途径,调动一切有利于幼儿园的积极因素,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研究措施
1、健全研究组织机构,建立以园长为组长,业务园长为副组长,全体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组;以教研组长为组长,教研组成员为组员的一级子课题组。课题组与各子课题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园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体会,谈感受。
3、教研科研相结合,定期开展以一日活动中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探讨活动、沙龙式研讨活动、专题研究活动、阶段成果汇报活动等,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工作。
4、组织教师观摩常规较好的班级,并请研究成果较好的教师写出总结性论文,向全园推广。
5、将研究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个生活环节都成为教育资源。
6、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工作安排
十一月份:
1、制定研究计划
2、写好养成教育教案及观察笔记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3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时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1)道德习惯。比如文明礼貌的习惯,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2)生活习惯。比如幼儿的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具体说主要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乱仍杂物,不随地吐痰,及时洗手,按时刷牙等。(3)劳动习惯。比如幼儿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主要是做好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室内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用可爱的小熊提醒幼儿不拥挤;在幼儿园花坛、草坪等处设置显目的“花儿好看我不摘”、“小草也是生命”等温馨提示语,让幼儿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种种的不良行为,如挑吃穿、不尊重师长、不爱惜粮食、不关心他人等。为使幼儿改掉这些毛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在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好宝宝》:“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和鸡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3.通過家园共育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习惯矫正是一项艰苦复杂的教育工作。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的因素,有社会不良影响的因素,也有幼儿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我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把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家长请到园里,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幼儿的示范,促使家长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实现家园共育,改掉幼儿的坏习惯。
略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4
一、注重文明礼貌用语教育
由于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 幼儿园的孩子大部份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 他们对礼貌用语知道得很少, 幼儿园就要求幼儿入园后, 各班老师充分利用来园、离园时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早”、“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随时提醒幼儿也要使用礼貌用语, 并渗透于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中, 并随时表扬做得较好的幼儿, 每周用发小红花来进行鼓励。通过一段时间后, 幼儿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教学活动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对常规、行为习惯认识不足, 有些幼儿就跟本没有接触这方面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 各班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设计了相关的活动和环境, 使行为习惯教育渗透于教学环节中, 创设情景教育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谁有礼貌”、“谁不摘幼儿园的花草”, “谁是做得最好的乖宝宝”, “谁不涂老师画的画”等, 使幼儿园形成了一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好风尚。
三、争取家园配合, 形成合力
1、家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学校。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老舍曾深情地说:“从私孰到小学、到中学, 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 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 我的真正的教师, 把性格传给我的, 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 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幼儿的任何活动都与家长的支持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们把家教工作联系起来, 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1) 利用接送时间要求与家长交谈该孩子在园内外的情况。
(2)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选择有关行为习惯的好材料和经验供家长参考, 对幼儿行为习惯要求一定要与幼儿园同步进行。使幼儿在园内养成的好习惯得以巩固, 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 有助做好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幼儿年龄差异大, 幼儿入园的年龄越来越小, 又来自不同的家庭, 所处的环境也不同, 因此他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也有所不同。入托初期, 有的幼儿爱大声喊叫, 有的幼儿爱乱扔纸屑果皮;有的幼儿爱咬人打人;有的幼儿饭前便后不洗手;有的幼儿不讲卫生、不勤洗澡和换衣服等。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幼儿园要求教师在活动实施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如:曾天宇小朋友由于年龄小, 才来时什么都不懂, 整天都在哭, 甚至老师把她抱在怀里她也要大声哭叫。于是我就及时与家长交谈, 了解到孩子在家是她妈妈一个人带的, 连她爸爸带她都要哭, 因此比较任性。又如:小阳刚来时发现其自控力较差, 经常咬人、打人, 通过与家长交谈, 了解到孩子到她奶奶家以后, 爷爷、奶奶十分溺爱, 想什么样就什么样。又比如:左云龙小朋友她爸爸妈妈是打工的, 又是彝族, 衣服穿得很脏又不洗澡。小朋友们都不和他玩, 我利用午睡时间给他洗澡, 并把我儿子小时后的衣服拿给他穿, 让他感觉洗澡后穿上干净的衣服是不是很舒服。针对以上情况, 我和班上老师及时与家长商讨教育方法, 要他们坚持接送小孩, 要求他们每周来园与老师交谈, 同时, 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任性。
(2) 严格法——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 无论怎样哭闹, 决不能迁就, 态度要坚决, 而且要坚持到底。
(3) 民主法——即有权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 能培养出情绪稳定, 善于控制自己和约束自己的孩子。
(4) 诱导法——调动积极因素, 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5) 强化法——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表扬、鼓励, 负强化就是批评和惩罚。
(6) 知识法——传授幼儿易于接受的各种知识, 不断扩大他们的视野。
(7) 交谈法——为孩子创造条件, 给他们提供交谈的机会, 使其与同龄人和睦相处。
(8) 示范法——为孩子勤洗澡和勤换衣服, 父母同时也要做到。
通过实施以上方法, 幼儿园各班幼儿的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 从不愿意上幼儿园变为喜欢上幼儿园了。左云龙小朋友也讲卫生了, 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家长们非常高兴, 老师们也感到欣慰, 真是付出了也得到了回报。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5
鲍春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靠说教靠灌输就能见效的,而是要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优良的交往环境中,在愉快的游戏学习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懂得道理,明辨是非,受到熏陶、受到教育。近几年,我园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环境创设、教育教学、家园共育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在适宜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心理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1、优化客观环境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
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幼儿园花坛、草坪、滑梯等处设置显目的“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温馨提示标语,让孩子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净化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方面,把真诚的爱和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吓唬,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在幼儿生病时机,组织幼儿向生病的孩子进行语言慰问,或把自己的零食送给他,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产生心理需求。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及时的鼓励,增强了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诸如挑食、挑穿、不尊重长辈、不爱惜东西、爱发脾气、自私、称霸、不关心他人、生
活自理能力差等等毛病,各班教师及时捕捉实际,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
要求创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在教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好宝宝》:“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瘦肉、青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这些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社会性集体活动为依托,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主题教育: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
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五、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园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家长问卷调查、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大手牵
小手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大班主题活动《别说我小》中,教育幼儿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有些家长却因为时间紧,怕孩子干不好,或怕孩子累着等各种原因,不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聘请幼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新的教育理念、用大量的生动事例,改变了家长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讨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习惯;探讨
自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许多家长认为社会竞争力过大,必须对孩子进行超前的智力开发,才能让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有时家长可能不顾一切代价,让孩子参加各种学前教育,使得一些孩子无法享受童年该有的乐趣,甚至出现讨厌学习的现象。其实,在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不是早期的智力开发,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孩子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爱上学习。
1 寓教于乐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孩子在幼年时期对游戏十分的钟情,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戏耍打闹十分欢乐,仿佛游戏有着无限的乐趣和享受。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孩子热爱游戏的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小手、小口动一动”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老师在幼儿吃饭前带着孩子们去洗手,一边洗手一边摇头摆脑的唱着洗手歌,让幼儿在唱歌的过程中了解洗手的正确方法。这样,幼儿便能在游戏歌唱的过程中,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洗干净手还能开心的玩耍。
又如,幼儿们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会对玩具爱不释手,但是一旦活动结束便会忘记把玩具归还到原位,并且显得吵吵闹闹,四散开来。这时,老师便要采取一定的行动,比如玩游戏。“给玩具找一个温馨的家”便十分适合这样的场合,引导孩子们将玩具上的数字与整理柜上的数字相对应,并告诉孩子们只有把适合的玩具放在适合的整理柜中,玩具才能真正的到家,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样,幼儿们就会安安静静的把数字相对应,玩具也一个一个的放在原来的柜子中,干净并整齐。幼儿的心理活动其实很简单,老师需要利用孩子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重复的进行,让孩子潜意识中意识到习惯的好处。
2 教育教学活动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课堂学习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主要的途径,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做好教育的本职工作,精心设计有利于习惯养成的活动,调动幼儿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利用現代化设备进行备课,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对老师所上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利用投影仪上课时,“我的眼睛亮晶晶”这个课件可以让幼儿知道眼睛的脆弱和保护眼睛的必要性,知道用眼必须卫生才能有效的保护眼睛,并引导孩子们做眼保健操,鼓励孩子们培养做好个人卫生的习惯。
在活动“难过的小米粒”中,老师要给幼儿们展示自己平时拍的一些照片,照片的主题是午饭时间,有的照片展示的是小孩子吃饭时把饭吃得满嘴都是,桌子上更是;有的照片展示的是小孩子有严重的挑食,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有的照片可能展示的是小孩子吃饭不吃干净剩大半碗饭都不吃,不爱惜粮食。最后给出结论是,孩子们都不能好好的对待粮食,小米粒很难过,需要大家的安慰。那么接下来就要孩子们自由讨论如何才能好好的安慰难过的小米粒呢?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得知要安慰难过的小米粒必须养成节约粮食,不剩饭菜不挑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使小米粒开心起来。由此得出,要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这种教育活动完全按照孩子们的心性设计,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乐趣,还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孩子们潜意识中养成这种习惯。
3 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3.1 树立优秀的榜样
孩子们天生爱模仿,喜欢被表扬,因为这个特点才有句话叫做“榜样的力量无穷”,利用孩子这个特点,老师需要大力表扬做得好的同学,为其他没有做好的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孩子向该幼儿学习。拿还原玩具的事情举例,不是每个小孩子都不会自觉地还原玩具,肯定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得把玩具归还到原位。此时,老师必须观察到好的行为,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表扬,甚至可以给该同学一朵大红花以资鼓励。这时,其他小孩子便会纷纷向他学习,把玩具放回原位,期待下次也能获得老师的表扬。
3.2 进行物质鼓励
老师不能忽视小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因为这一点点进步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难得,只有老师进行了引导和鼓励,比如在额头上贴上一朵小红花,发一些小贴纸,奖励一点小卡片,孩子都觉得是莫大的鼓励,才有持续的动力。比如在午睡时,有的小孩子可能十分闹腾,中午不爱睡觉反而打扰其他孩子的睡眠,如果有一天他即使自己没睡也安安静静的,没有打扰到别的小孩子。老师便可以奖励他一朵小红花,给予他一定的肯定,并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对他进行表扬,这样他便能拥有一种自豪感,逐渐改掉自己喜欢打扰他人休息的坏习惯。
4 结语
幼教需要老师一定的耐心和一定的细心,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探索之中,人们会发现日常的教育和课堂的教育同样重要,而且幼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点滴入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凡事不可一蹴而就。同时,只有良好的习惯养成了,未来的发展才能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范雪霞.刍议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6).12-13.
[2]刘平平.论养成教育对幼教的影响[J].才智,2014(01).45-46.
作者单位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7
一家园共育, 合力培养
心理学的“首印效应”是指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 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幼儿在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其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幼儿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期, 可塑性极强, 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关键期。幼儿随着活动范围和认知领域的逐渐扩大, 求知欲和自主探究欲愈发强烈, 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引导。因此, 幼儿教师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细节上、活动环节上, 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 想方设法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 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如:秩序优良、生活自理、做事认真、有条不紊、观察细致、善于分享、协商合作、喜欢探究、文明礼貌、尊敬师长、感恩孝道等等。幼儿在幼儿园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好能自然地迁移到家庭生活中。幼儿教师应经常性地与每位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密切配合、精诚合作、统一标准、统一口径, 帮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幼儿在家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规范, 尽力遵照执行, 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幼儿园也可通过半日观摩、家园亲子联谊活动、春游、秋游、采摘、趣味运动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 帮助和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式方法, 家园合力培养健康、快乐、聪明、活泼、文明、礼让、团结、友爱、真诚、负责、探究、合作、分享的优秀儿童。
二执行常规, 精心培养
每个班级的三位幼儿教师之间, 应分工明确、目标一致、通力合作, 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地执行对幼儿的各项常规培养。由于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所以教师必须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制定细致的规则, 对幼儿进行科学、细心地示范和引导, 让幼儿清楚和明白规范的作用, 努力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教师在制定规则时, 可针对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制定, 这样做可以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制定规则, 对幼儿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也可加深幼儿的记忆, 努力养成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意识。
三多加鼓励, 正面培养
心理学指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 强化越及时, 效果越大。因此, 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切积极表现, 均应给与及时的、正面的肯定、赞扬、奖赏等正强化。在幼儿园, 因为有严格的规范, 有良好的强化激励措施, 所以, 幼儿就能够轻松地养成不挑食、不浪费、不乱丢垃圾、准时上床睡觉、不大声讲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讲究卫生、爱护玩具、物归原处、积极发言、认真听讲、相互学习、友好分享、学会商量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 应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国家颁布的保护幼儿的各项法律、法规, 热爱幼儿, 尊重幼儿, 以幼儿为本, 师德为重, 对幼儿的五大领域全方位教育, 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 为幼儿营造健康、和谐、开心、快乐的成长环境。
四以爱为本, 倾力培养
现如今, “脏死了, 快去洗手!”“坐好!”“不要乱扔玩具!”“安静!”“闭嘴!”“就你事儿多!”等命令式强烈的话语充斥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孩子没有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 没有犯错误的机会, 没有直接经验的获得, 没有乐趣可言, 只能简单地、极不情愿地、每天都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命令, 无法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教师在进行幼儿常规培养的时候, 最好能够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游戏化、情境化、表演化、说唱化、歌曲化、动作化等方式进行, 用真情的关爱和互动点燃幼儿的理解与信任, 让“爱”与“被爱”真正成为师幼情感交融的催化剂, 让幼儿体验到真情、真心、呵护、关爱、平等、满足和被尊重, 在“爱”的氛围里轻松愉快地接受和遵守幼儿园的各种规则, 自觉自发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诸多优秀品质。
五常规教育, 具体分类
入园:每天清晨, 幼儿入园时, 先说“老师, 早上好!”, 教师微笑回答“××小朋友, 早上好!”既训练了幼儿的文明礼貌意识, 又进行了师幼间良好情感的培养。教师在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一定要精神饱满, 激情飞扬, 充满亲和力, 给幼儿做好示范和榜样。
晨间活动:晨间活动包括晨间谈话、晨间自主活动和晨间体育活动。晨间谈话是教师和幼儿情感交流的最好机会, 幼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情绪得到了稳定, 不良因素得以控制, 幼儿全天的生活、学习和活动都将得到有利的开发和创造。晨间自主活动, 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 自由活动, 充分发展幼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晨间体育活动是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设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使幼儿的体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日常活动: (1) 坐姿。身体坐直、小手自然放在膝盖上、小脚并拢、眼睛看着老师等等。 (2) 操作活动。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形式是操作和游戏, 对幼儿操作前的要求、操作中的检查、操作学具等常规培养非常重要, 若培养得好, 就能使活动得心应手, 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一般来说, 在每次活动前, 教师最好先提要求, 让幼儿明确怎么做, 然后在做的过程中, 具体指导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3) 搬椅子。幼儿搬椅子时, 涉及到两只手同时搬、轻轻地搬、不拖椅子等常规。在培养幼儿这一常规时, 教师可通过故事或拟人手法, 让幼儿懂得爱护椅子的道理, 也可通过示范、练习、评比等手段, 引导幼儿轻搬轻放。 (4) 集中注意听说。集中注意听说常规是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常规, 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参与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眼睛要看着老师、图片、道具等, 不能东张西望, 小手不能东摸西摸, 不要交头接耳, 积极举手、大声发言等等。教师通过设计趣味化、游戏化的活动, 伴随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吸引幼儿眼球的教具、生动曲折的教育内容等等,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增强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的自主学习环境, 是幼儿自愿、自发、自主的活动。活动常规的建立, 是随着幼儿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这样那样问题的出现, 教师和幼儿一起不断补充新的规则内容, 使区域活动常规日益合理完善化。因为幼儿毕竟是孩子, 他们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能理智地克制自己, 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往往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现不守规则、马虎了事的现象。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常规, 就能约束和规范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离园:离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手段, 起着承上启下的教育作用。幼儿一旦离园, 在家长的呵护下, 往往会忘记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等等。因此, 教师应在幼儿离园前强调幼儿回到家中以后, 一定要把自己在幼儿园所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或教给爸爸、妈妈学, 要力争做一个吃苦耐劳、懂礼貌、尊敬长辈的好孩子。教师还应努力做到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和家长一道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好幼儿的责任。
六常规培养, 范例如下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8
一、一日活动都是课程, 课程必须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3岁—6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 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 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例如:我在教幼儿玩“世界商贸银行”游戏时, 把幼儿分成六人一组, 共分成五组, 每组发一种工具若干件, 制造不同形状的纸币, 规定在五分钟内完成, 然后把纸币存到银行, 数量越多就胜利。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一组把多余的工具相互交换成自己那一组所需的工具才能完成的, 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二、一日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 少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多表扬少惩罚。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 只要不是弱智, 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 他说:“其实很简单, 就是表扬。”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 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 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比如:我所教的班是一个混合班, 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 有的不团结友爱, 有的不讲卫生, 有的没有礼貌, 有的没有整理玩具物品的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 我采取了一个“每天竞选班长”的行动, 由本班幼儿推选, 说出他的优点, 然后举手表决, 超过本班幼儿人数的一半就当选, 最后教师总结, 今天没有当选的幼儿还有很多都表现不错, 可能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 希望继续努力明天当选。这样既不让没有当选的幼儿感到不如别人而垂头丧气, 同时又教育了他, 使他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
三、一日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
我有一本很大的绘画书, 突然“不翼而飞”, 我“明察暗访”才发现是本班的一位家境有点困难的李美容小朋友拿的, 我问她“你喜欢这本画画书吗?”她点点头, 我说“老师就送给你吧!”她高兴地说“老师, 我错了, 谢谢!我喜欢画画, 可妈妈就是不给买, 这样我就把画画书带回了家。”我说“孩子, 以后你需要什么, 给老师说一声, 老师会尽量满足你的。”她搂住我说:“我能叫您一声老师妈妈吗?”我激动地说:“可以, 可以。”通过这件事, 让我感悟很深, 家长和老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正当要求, 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四、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 贯穿一日活动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9
(一) 内部环境因素
学前期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教子婴孩, 教妇初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幼儿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的发展, 家庭作为幼儿主要生活场所, 而父母又是幼儿的监护人, 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家园共育的一个主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家庭的物质条件、组织结构、家长的文化水平及采取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习惯的养成有莫大关系, 由于现如今许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儿童往往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许多父母及祖辈对孩子过多溺爱, 教育少, 顺从多, 要求少, 使得儿童的行为习惯出现诸多问题, 体现在任性、叛逆、依赖性强、不礼貌等, 这给儿童健康成长、良好行为的养成带来的阻碍。
(二) 外部环境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的一个社区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着密切互动, 共同决定这儿童的日后成长。家长与儿童是相互影响, 而幼儿园的教师与管理者也与家长和儿童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 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能够影响孩子的良好行为养成的社会因素。
二、家园合作与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 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主要涵盖了关系、体贴、爱护、尊重等等, 让幼儿在这些氛围中感到内心的温暖, 让幼儿充满阳光的生活, 这样幼儿的心情愉悦、朝气蓬勃, 并且学会爱护他人。在幼儿的成长环境中离不开相互关心、和谐相处, 帮助幼儿在这样融洽的环境当中学会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谦虚、有礼貌、乐观、热情、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理健康。
2、正确引导深入细致的沟通
作为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首先要做到给孩子提供平稳的生活学习环境, 还需要采取平等的方式与幼儿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一定要相信幼儿的能、理解幼儿的想法, 并且成为幼儿的知心好友。作为家长的所作所为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养, 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便于培养幼儿优秀的内在品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园应该多组织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 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 磨练意志, 学习生存。组织各种文体趣味活动, 让幼儿尽可能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二)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1、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有一部分家长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 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多学知识, 其他的都所谓。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观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育的效果, 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习惯养成观念, 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2、科学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
培养幼儿应该持之以恒做事,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 教给他们方法,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明道理, 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非语言信息的影响等都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3、重幼儿认知教育和幼儿行为培
有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 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不少幼儿在回答自然常识问题、背诵唐诗、讲述故事、猜谜语、数数时头头是道, 但让他们去向某人转述一件事情, 或让其独立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时, 就显得不知所措。如果任凭这种倾向发展下去, 幼儿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幼儿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智力的开发, 而且要重视幼儿认知行为的培养。
三、结论
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模式的探究 篇10
一、巧创情境, 营造养成氛围
(一)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的环境文化应全力渗透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通过无声的语言,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 让每一位家长和幼儿走进幼儿园, 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教育环境, 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各种养成行为标志进行识别和记忆。如在电源插座旁贴上触电警告标志, 提醒幼儿有电, 很危险;在饭桶边设置烫伤警告标志, 提醒幼儿桶里有热汤热饭, 在阳台栏杆处贴上请勿攀爬标志, 提醒幼儿翻越栏杆危险;与幼儿一同设计各种警示标志及警示语, 提升幼儿自我约束与互相监督能力, 从而促进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精心营造心理环境
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要在小朋友面前做危险动作, 不将危险物品放置在幼儿触摸到的地方, 在组织幼儿活动时, 必须做好养成教育和养成措施, 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时刻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设置“学当‘养成小卫士’”专栏, 成立由幼儿为主体, 辅导教师作保障的小小养成检查组, 每天由幼儿轮流担任“健康行为小卫士”“健康行为小卫士”负责检查幼儿园的操场、活动室、走廊等地方不安全因素, 引导和提醒小朋友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让“健康行为小卫土”评选当天“健康之星”, 让幼儿从中感受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乐趣, 体验成功与满足感。
二、全面渗透, 活化养成策略
幼儿园应将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及各领域活动中, 通过全员参与、循序渐近、分层实施。
(一) 渗透到各类养成教育活动
1.在园一日活动中促养成。在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也非常多, 但有时幼儿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即使有一点攀爬的坡度或阶梯, 也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危险性因素。因此, 应通过渗透着健康教育的因素, 让幼儿通过体验学习自我保护、挑战自我的机会。如大班幼儿跳绳, 有的幼儿拿着跳绳胡乱玩, 有的拿绳困往自己或往其他小朋友的身上绑,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随机教育, 让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跳绳, 通过图片故事《跳绳有讲究, 你知道吗?》, 让幼儿知道跳绳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方法, 针对诸如此类正在发生的不养成因素, 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循序渐进。
2.游戏中促养成。①提供游戏场景, 获取养成的知识和经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养成和自我保护常识及规则的最好机会。幼儿通过模仿养成教育的行为准则, 缩短掌握行为规范的过程, 并把这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我与文明同行”的宣传活动中, 开展《有趣的养成标志》活动,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标志, 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养成标志的图片和照片, 幼儿通过把各自带来的养成标志介绍给小朋友, 分享交流, 加深印象内化知识。②设计健康行为习惯绘画手册, 加深对养成的认识。养成标记是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内容, 它以无声的语言形象地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 使其了解、获取养成保护的常识和经验。比如, 建立一个“养成标志册”“幼儿养成绘画手册”, 并有分类子栏目:交通养成标志、养成标志系列等, 幼儿制作的养成绘画手册中有运动养成篇、幼儿园养成篇、水上养成篇、交通养成篇等等, 幼儿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设计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家长和老师共同收集生活中养成标记的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学习认识的过程。③利用儿歌、表演、播报等方式, 梳理养成知识, 让幼儿了解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幼儿谈话、看图讲述、说儿歌、表演、养成播报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基本养成常识。对幼儿谈话, 可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养成你我他”“眼睛生病了”等各类主题讨论活动, 让幼儿对自我养成保护图片进行叙述,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中养成教育的特性, 针对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及需主动参与等学习方式, 并结合养成教育的内容, 为幼儿量身定制了一些养成小儿歌, 如《红灯停, 绿灯行》《游泳养成》《养成儿歌》等, 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能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养成教育也可融于故事教学活动中, 借助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深化养成教育内容。
3.日常生活中促养成。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幼儿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容易发生的一些有关不良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事件, 和幼儿一起对活生生的实例进行分析, 使他们知道一些引起危害的原因, 也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 一个女孩不小心脚滑了一下, 脸颊乌青了。随后, 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应该怎样玩才安全。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不推不挤、不冲撞、不动手、慢慢地走等等。情感体验深刻对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收效非常显著。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 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 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 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
(二) 制定班级常规, 规范幼儿健康行为习惯
常规的培养, 不仅仅是规矩制定, 老师说教以后就可以自动形成, 而是结合幼儿每日生活, 让幼儿明确每天生活中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的具体养成要求。因此, 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 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 经常提醒, 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 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如班级组织开展亲子运动会。在运动会开始之前, 要事先熟悉活动地点的环境, 了解周围是否有养成隐患, 及时整改。在班级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纪律教育, 清点幼儿人数。在比赛之前, 可以组织家长和小朋友们做热身操, 懂得运动前要先全身放松;介绍运动会的一些注意事项, 如在活动过程中能遵守活动规则, 不要将头、手脚伸出比赛场地, 也不能在场地上走动, 避免碰撞, 比赛时不拥挤等等, 通过亲子运动会, 渗透相关的养成教育内容。
三、家园合力, 深化养成培养
幼儿园应将通过家长会、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 定期开展咨询活动, 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并通过发放各类常规细则说明书, 把幼儿园每次主题教育活动告知家长, 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从而形成合力;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 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开办家长园地和家长信箱栏目, 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 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 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总之, 幼儿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 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 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毓荣.包如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4) .
[2]颜磊.幼儿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11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邓小平也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见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但是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和家长要有耐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使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本文通过对幼儿园中班的课程和活动为例,试以分析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表现,
并提出一些教育指导策略。
【案例实录】
课上和课下的行为习惯指导。
【活动目标】
1.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文明有礼,与人友好交往。
3.文明就餐,讲究卫生。
4.热爱劳动,知道勤劳助人。
【活动准备】
教师安排好一天的课程,上午有一节课是劳动课。准备好几个不同属性图案,两两一组。
【活动过程】
1.上课时,教师要让孩子起立并问老师好,老师也要向孩子问好。坐下的时候教师要让孩子保持安静并坐好。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说“我只说这一次”,让孩子专心听课,也可以让孩子复述教师刚刚讲的故事。
2.课下,教师可以让孩子玩“找朋友”的游戏,将之前准备好的卡片发给小朋友们,让他们分别找到和自己属性一样的图案,并
让他们介绍自己和对方成为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新朋友介绍给别人,大家一起做游戏。
3.中午就餐时,让孩子饭前洗手,吃饭时要孩子自己盛饭,吃多少盛多少。饭后让孩子漱口,并自己动手洗碗。老师评出洗得最干净的小朋友并奖励一朵小红花。
4.睡午觉时,让孩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穿脱衣服和鞋子,评出做得最好最快的小朋友,并给予奖励。老师可以安排孩子做劳动,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文具和日用品,擦桌子,扫地等。对于做得慢和做得不太好的小朋友,老师可以让别的小朋友帮忙。
【案例分析】
以上是幼儿园中安排的一个非常平常、有效的教学活动,作者认为这是幼儿园小朋友每天都会经历的事,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面通过对该案例中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意义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反映从幼儿园时期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教学的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而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时间需要21天,而85天以上的重复才能形成稳定的习
惯,所以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行。而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尤其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在幼儿园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要多很多。首先,教师要明白孩子步入幼儿时期后,已经开始模仿身边的人和事物,并且还没有更好地区分行为好坏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从自身给孩子做一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榜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在平时,教师要有一个教学概念,在课上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下游戏时,养成与孩子友好相处的习惯;在吃饭时,养成讲卫生、文明就餐的习惯;在劳动时,养成勤快乐、于助人的习惯,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溺爱孩子,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教师也要注意在平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当然,这些也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才行。但是教师在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的方式。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要有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才行。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孩子坐好,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坐姿,也对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很有帮助。教师可以说“我只说一次”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让孩子更加专心地听讲,或者教师在讲故事前告诉孩子,
在故事结束后找孩子复述这个故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也会加强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复述好的孩子,教师要适当地给孩子鼓励,可以让所有的小朋友给孩子一个赞。下课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吃饭前,一定要让孩子洗手,可以让孩子边洗手边唱洗手歌,知道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讲究卫生。教师要让孩子自己盛饭,知道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睡午觉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旁边看着孩子铺床,穿衣服,叠被子,给做得好的孩子一朵小红花,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后也会使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在劳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两两分组,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也会让孩子知道互帮互助。好的教学方式不是老师在说,孩子在听,而是孩子在做,老师在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会,只有自己亲自经历了,才会一点点地养成好的习惯。
3.教学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更加的激烈,对人民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在文化素质方面和创新实践方面的培养,也要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教师不仅仅是教学,也要教人,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幼儿时期,孩子在各方面都快速发展,教师作为孩子步入校园前的启蒙老师,责任更是重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大家都喜欢和乐于助人、文明有礼的人相处,而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块敲门砖,会在第一时间赢得别人的好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注意对孩子行为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刘志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
考试周刊,2012.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2
一、以身作则, 让教师成为幼儿的表率
幼儿分辨能力低下, 他们自己还不能辨认哪些行为是对的, 哪些行为是错的。而且幼儿有着很强的向师性与模仿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与幼儿接触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 或好或坏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定位, 要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幼儿心灵的塑造者, 将会对幼儿的心理、情感与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情操, 成为幼儿的表率。凡是要求幼儿们做到的, 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如要求幼儿按时到园, 不迟到不早退, 教师就首先要做到。要求幼儿们课外活动时积极参与, 认真做操, 教师就首先要做到动作标准规范。要求幼儿之间和睦相处, 教师首先就要搞好与同事与幼儿的关系。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二、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
如果只是枯燥而机械地告诉幼儿要怎么做, 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幼儿不爱听, 尤其是小班的更是听不懂, 依旧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为此, 我们要将行为习惯的培养寓于生动而有趣的活动之中, 这样更能引发幼儿的主动参与, 更有利于幼儿的接受。
1. 趣味游戏。
游戏是幼儿所最喜爱的重要活动, 一说起玩游戏, 幼儿都会手舞足蹈, 积极地参与其中, 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也会切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思维更活跃。如为了让幼儿掌握相关的交际技巧,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来玩“商场购物”的游戏。
2. 生动故事。
故事是幼儿的最爱, 将行为习惯寓于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 更能让幼儿带着听故事的愉悦心情认真地听, 这样有利于幼儿的理解, 让幼儿在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真实表演。
表演可以将幼儿对行为的理解付诸实际行动之中, 这样更加利于幼儿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更多表演的机会, 让幼儿来演一演好的与不好的行为, 让幼儿置身其中, 这样更能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行为矫正, 关注幼儿行为中的细节
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良的行为, 这同样引起我们的重视, 不要因细小而忽视, 这样会慢慢养成不良习惯。如有的幼儿爱发脾气, 当别的小朋友拿走玩具时, 他们可能会表出用脚踩地板、握紧拳头等行为。教师要深入幼儿中间,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感眼睛, 关注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 要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 相机诱导, 以帮助幼儿纠正不良行为。
如小班幼儿由于刚刚入园, 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 教师的提醒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 我们可以开展富有竞争性的活动, 如评选“进步最快者”“班级小能手”等等, 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从而让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中来。教师再带领幼儿们一起来制订标准:吃饭认真, 不挑食不浪费, 不东张西望, 不交头接耳;坚持到园, 不迟到不早退, 不随意旷课等等。根据幼儿的表现由教师与幼儿一起来给出一星、两星不同的评价, 星级越高代表完成得越好。然后根据幼儿的得星情况来评出最优秀者、最有进步者等。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幼儿的上进心与进取心, 从而使幼儿更加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合作, 共建促进幼儿成长的平台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只有实现这两个场所教育的一致性, 才能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虽然近年来许多家庭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但仍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 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园教育不一致, 会让幼儿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而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养成。
首先, 要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我们要重视家园合作,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要向家长宣传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共同为幼儿构建行为养成教育的平台, 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地成长。
其次,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互相了解幼儿在家中与园中的情况, 这样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儿, 从而针对不同的幼儿来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 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地成长, 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
总之,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广大幼儿教师要高度重视, 贯彻落实在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注重方法、加强引导、不断鼓励,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育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娟.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2) .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推荐阅读: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11-05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10-06
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读10-27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07-12
初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0-18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总结09-14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05-14
闵孝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度05-27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成果报告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