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2024-08-24

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共12篇)

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篇1

中小学阶段是塑造健康人生的关键,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健康人生的前提, 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对未成年中小学生来讲, 其心理健康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心理辅导。每个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细胞, 如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他们的生活、学习的动机水平和获得心态的能力, 下面谈谈我们班师生共同筹谋的几点做法, 以求共勉。

首先,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所以无论如何, 我都以一颗善意的、理解的心对待孩子。这样孩子也会报以理解的微笑。我常对孩子说, 每一颗小草都有属于它的春天,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前途, 发展的结果怎样都很难预料。但有一点, 必须首先学会做人。处于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必然的, 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我也是善意的批评, 不求全责备。比如, 有孩子在桌子上写字, 我先静静地看着他, 而后我说, “桌子啊, 你看看这个孩子的字写得多漂亮啊!但你的脸被人划过, 你疼吗?”孩子就会不好意思, 这时我又会说, “哎, 如果有人在你干净漂亮的脸蛋上写字, 你感觉怎样啊?”“以后还会写吗?”当然不了。再比如, 有些孩子爱乱丢垃圾, 我发现后, 就什么也不说, 我默默地捡起它, 拿在手里, 让大家看看, “这是什么?它的‘家’在哪儿呢?”“哦, 记住了, 把它送到它的‘家’里啊!别让它孤零零地蹲在地上, 然后让你们孩子一脚又一脚地踢皮球啊!”总之, 我在批评孩子的时候, 我都得采用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的策略, 比较幽默诙谐地指出, 这样反而让孩子感到不好意思, 以后会注意的, 也不至于伤了孩子的自尊。所以整个班级师生都能和谐相处, 其乐融融。

其次, 我从学校文化想到了班级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 逐步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的一种共同追求, 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和谐有序的学校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染缸”, 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受到情操的熏陶, 心灵的净化, 人文素养的养成, 给人以激励, 左右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任何沉浸在其中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教益。那么生活在班级中的孩子, 何尝不需要这种文化的浸染呢?精心打造班级的文化个性, 实现对学生柔性的“精神引领”,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榜样启迪模仿法

思想工作的方法重在感化。怎样来感化呢?就是要通过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教育, 可激发学生对人物榜样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 并把榜样作为鼓舞自己前进的偶像。

(1) 教师作榜样。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不主张“言教为后, 身教为先”。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些都是说, 只有自己坐得正, 坐得稳, 才能去要求别人, 也才能令人信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小学生的眼里, 印在小学生的脑中, 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成为师德建设中的标兵, 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模范, 这种榜样感召力无疑是事半功倍了。

(2) 班星作榜样。榜样教育促使学生“择善而从”, “改过迁善”,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班月星榜”可陆续推出本班的“习惯星”、“礼仪星”、“健身星”、“环保星”、“节俭星”等, 将他们事迹记录在班级日志上, 以他们的模范行为和优秀事迹影响教育其他学生。这样, 每当课外时间, 常常以中队长为首的一部分同学都会主动提着塑料袋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捡拾垃圾, 曾多次得到学校值周领导的表扬。部分带全体, 使得这个班的同学各个好样的。

第四、艺术自我熏陶法。

艺术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和信念, 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过程中, 通过艺术的自我熏陶, 以美诱人, 以美感人, 达到培养学生对美好的追求与爱好, 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比如, 让学生自己创作设计黑板报、墙报等活动, 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第五、自我教育法。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应该是引导自我教育高超技艺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就是要学生能自己提出任务, 比如, 在周会课上, 常常采用学生自我剖析这一做法, 让学生自己找找本周内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和感到做得不好的地方, 再说说自己以后的做法。我觉得这可以让学生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思想转化与行为控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之, 使青少年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道德精华之中现代人, 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任。“未来属于具有高度文化素质与高尚道德的青少年一代, 塑造青少年道德就是塑造一个国家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综合国力.。”我们做老师的肩上担子不轻啊!

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篇2

赏识是对幼儿的欣赏与认同,它是一种精神催化剂,可以给予幼儿自信心,推动幼儿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赏识教育是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由此所产生的一种符合现代幼儿园活动原则的教学方法。在开展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们树立自尊、自信,引导幼儿积极向上,走向成功。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发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对于成人的表扬和认同有着极大的期望。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使用恰当的赏识和心理暗示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那么,我们需要怎样在幼儿园活动中开展赏识教育呢?

一、讲究赏识艺术,尊重幼儿认知需求

幼儿由于年龄、认知、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与成年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表达自己情感态度的方式也与成年人不同。幼儿独特的心理、语言表达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尽管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是这种想象正是他们思维、创造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幼儿的这种行为看作是一种艺术表象。幼儿教师需要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的艺术行为,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审美标准来评判幼儿,更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果而对幼儿进行千篇 一律的训练,站在幼儿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的行为,对其予以肯定,有利于培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园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赏识教育建立在对幼儿自尊的保护上,在尊重幼儿人格的基础上,善于用肯定性的、激励性的语言对其进行赏识。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画下自己眼中的春天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仅仅用树叶颜色由浅绿到深绿的变化来展现他眼中的春天,这是一种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我会对这个孩子进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留心观察生活,并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以激励性的语言来赏识幼儿,不仅指对幼儿的成功进行肯定,还要在幼儿失败的时候给予激励。让幼儿能够真正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丧失斗志。面对幼儿的失败,我们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来让幼儿进行体验,在尊重和信任中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二、搭建赏识舞台,尊重幼儿表现需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具备自己的独特性。一个幼儿即便表现得再差,他也有自身的闪光点。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短,亦有所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才能,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潜能。我们在活动中,需要抛弃世俗的教学观念,善于观察、发现、分析幼儿,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并为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注重为幼儿搭建被赏识的舞台。例如,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某孩子不喜欢说话,其表达能力极差。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先观察他,通过联系家长了解原因,此后我会在课下找他聊聊天,鼓励他勇敢地张开嘴巴说话,即便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只要是完整的,我就会对他进行表扬。同时,我还鼓励他多和小朋友交流,为他搭建交流的机会。在班级开展讲故事、小品表演等活动的时候,我会鼓励这个孩子积极参与,使他在舞台表演中勇于开口说,敢于表现自己。通过教师的“赏识”,给了他说话的勇气,使他培养起了成功的心态。幼儿在学前教育中,被赏识,才能不断敞开心灵,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以至不断成长、进步。

三、激发自赏学习,尊重幼儿接纳需求

论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健康人格 教育

素质教育大视野下,人才的前提首先是要成人,只有具备健康人格的学生才能有美好的未来。中职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身心發展高峰的到来,人格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家庭、社区环境和学校教育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习得的核心部分,而班级集体是学生人格展示的大舞台。作为设计师和导演的班主任将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呢?

一、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标难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珍惜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的人格,做一个按社会规范行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完善自我的人。一般来说,中职学生的健康人格基本标准可概况为以下几点:

1.正确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进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

2.良好的性格特征。诸如: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去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实现预定的目的,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秀的成绩,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愉快和成功。

3.良好的社交能力。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中职学生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人际关系能力是一个优秀的中职学生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而交往能力则是促成人际和谐的必由之路,要创设自己的和谐人际关系,也就必须掌握交往的技巧,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

4.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我们调查了十几家大型现代企业,普遍认为:中职学生的人品比技能更加重要。在就业竞争中,中职学生在技能上没有很大的优势可言,但中职学生的谦虚、服从及良好的个人修养能成为其不可缺的最大资本。

二、培养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途径

创建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班集体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具有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于接受他的教育。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诚挚的爱心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必须注意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其次是融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中职学生社会观日益形成,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应有地位的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同学合作,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因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愿意为班级做出努力。

2.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育,合理的引导,成为班级工作的特点。为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从初一开始就坚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奉献精神。例如,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而举办的相亲、相爱主题班会,通过歌曲演唱、发言讨论,使同学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和捍卫集体主义观念。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力措施 。以人为本是人格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人格培养的立足点,校外施教是人格培养的延伸点。因此,要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时空,开辟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学校,班主任要取得行政、校团委、学生会、年级组和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班级的基本活动中;在校外,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由于社会原因,一些家长一般只满足学生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为此,班主任要定期家访,了解同学们的家庭实际情况,传达同学们的心声,让家长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才能逐步塑造健康人格。

4.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

心理辅导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在的中职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很突出,如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个人前途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除烦恼,克服人格障碍,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和学生的促膝交谈使学生学会了自我心理调节,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5.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提供一些机会,如自我管理、自律教育、自主教育等,启发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再上升为行为习惯,养成自我调控、自我积累、自我完善,从而,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中职学生。

总之,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艰巨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强化人格教育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就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玮.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J].吉林教育,2011(22).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4

1 人格与健康人格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多侧面性, 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独特而有机地结合构成: (1) 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 即能力; (2)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即气质; (3) 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即性格; (4) 活动的倾向性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人格特质的完备结合, 其特征有3点: (1) 各种心理特征和谐发展, 即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方面发展; (2) 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 即在人际交往中显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 (3) 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工作中, 勇于创造、善于创造, 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等。

构建健康人格是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与任务, 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前提条件。

2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消极特点

近几年, 国内一些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李宝峰[1] (2005) 的研究显示, 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 (P<0.01) , 其中前4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P<0.001) 。

王东宇[2] (2005) 采用少年版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对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测试, 发现与同龄常模相比, 留守儿童较为内向, 情绪较不稳定, 但掩饰性较低。同时还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性留守儿童比女性留守儿童更外向, 精神质倾向更为明显。

赵红[3]等 (2006) 通过EPQ (7~15岁) 个性问卷和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较普通儿童更加内向, 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 特别是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田小兵[4]等 (2003) 通过采用《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订本》 (CPQ) 和自制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父母外出打工两年以上、年龄在6~12岁的四川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及其委托监护人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在适应与焦虑、神经过敏性两方面明显高于普通儿童, 而内向与外向得分低于普通儿童, 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消极特点概括为: (1) 人际关系:乐群性低, 比较冷淡、孤僻或自闭; (2) 情绪:不稳定, 易紧张、焦虑或抑郁; (3) 性格:自卑拘谨, 沉默寡言或者比较圆滑世故, 少年老成; (4) 行为:冲动任性, 自控能力不强。

当然, 也有为数不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之后变得坚强、自信、善解人意、自理能力增强,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5]。

3 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共同努力, 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培养网络[6]。

3.1 政府

3.1.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要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必须从户籍制度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

3.1.2 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 对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上学的社会政策环境, 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3.1.3 政府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一直是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但是, 这类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差、师资水平差、校园环境差和教学管理差等问题。政府与社会要加大扶持力度, 通过注入资金、培训、检查监督等方式改善“四差”局面, 提高流动儿童受教育的质量。

3.2 社会

3.2.1 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农村社区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 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区的温暖和关爱, 对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3.2.2 举办代养人培训班, 提高代养人的教育素质

社区、学校可以联合举办代养人培训班, 宣传新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代养人的教育素质, 增强代养人的教育责任心, 使代养人真正肩负起监护人的责任。

3.2.3 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

农村社区与学校还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尝试新的监护方式, 如利用社区机构组织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亲子园等, 实行有偿代养。在这样的组织中, 留守儿童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 相亲相爱,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这样做能够满足留守儿童归属与爱的心理需要, 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 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3.2.4 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比如, 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 给留守儿童和代养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

当然, 以上宏观措施的具体落实非常复杂, 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现实可行的办法应当是从留守儿童家庭、学校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做起。

3.3 家庭[7]

3.3.1 留守儿童父母 (1) 纠正不正确的认识。许多留守儿童父

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认识。有的父母认为, 为子女储备教育资金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认为, 子女没有明显偏离社会的行为就不需要父母在身边;也有的父母认为, 自己文化程度不高, 对子女学业不能给予帮助;有的父母甚至认为, 孩子的要求就是吃饱穿暖, 这些父母根本不了解亲情对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因此, 作为父母, 必须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 亲情的抚慰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 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尽量将子女带在身边, 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2) 慎重选择委托抚养人。如果外出务工的父母实在没有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 那就要慎重考虑被委托的抚养人是否具有抚养能力, 如身体、责任感、思想品德状况等。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抚养不仅是物质条件的保障, 更是心灵的抚慰, 是行为上的督促和示范。如果委托抚养人没有责任心、能力有限甚至品德不良, 那么, 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所以, 父母应当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有一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子女的亲朋好友处。

(3) 加强与子女的互动。首先, 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留守在农村的子女联系, 如尽量在节假日回家与子女团聚, 平时增加打电话或写信的次数等。在各种方式的交流过程中, 除了问及子女身体、学习情况外, 还要多倾听子女的心声, 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 了解子女的渴望及要求。其次, 父母也要经常主动与子女所在的学校班主任进行联系, 交换意见, 以便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心理变化。最后, 父母还要经常与抚养人保持联系, 鼓励督促抚养人对自己的子女行使监护责任。

(4) 重视在外务工经历背后的教育财富。父母应善于用自己在外务工的经历来教育子女, 比如从积极方面讲述自己背井离乡生活中的辛苦与磨难以及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事迹。这样做不仅可以拉近彼此间心灵上的距离, 而且可以给子女提供真实的榜样, 对培养留守儿童坚强、独立、积极的个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3.2 抚养人

抚养人应增强角色意识, 真正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抚养人可以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家长学校、代养人培训班等, 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 转变教育观念;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 了解他们的需要及心理状况;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学校保持联系, 加强多方互动, 共同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3.4 学校

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就需要学校教育补位。因此, 作为学校和教师就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一部分本该由留守儿童父母承担的责任。

3.4.1 教师 (1) 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班

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 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 对他们增加情感投入, 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班主任应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 培养积极稳定的心态;班主任应加强与学校、留守儿童父母以及代养人的沟通与联系, 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所有教师都应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 帮助留守儿童度过留守期间的心理危机, 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3.4.2 学校 (1) 学校可以组织成立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相

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融合, 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与支持。在小组的交往活动中, 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的快乐, 分担彼此的痛苦与烦恼。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冲淡他们的孤独感和对父母的思念, 而且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还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

(2) 学校要定期开展抚养人家长会, 建立良好的“学校—抚养人”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不仅可以改进留守儿童抚养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而且可以让代理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增进他们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有效沟通。

(3)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这应当是学校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 如档案中不仅要有父母的姓名, 更要有他们的职业、联系方式、外出务工的年限、工种以及收入等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班主任和其他教师顺利地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4) 在可能的情况下, 实施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尽力改善寄宿环境, 配备生活指导教师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不要给学校与家庭之间留下可能让留守儿童结交社会不良群体的“真空地带”。

3.4.3 留守儿童自身

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 儿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儿童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发展。唯物辩证法也认为,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内因是根本, 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 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成长过程更需要留守儿童自身的积极努力。

首先, 留守儿童要理解父母的选择、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不要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了。要积极与父母联系, 比如可以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 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了亲子间的心灵沟通。

其次, 用健康的心态从积极的角度正视现实。留守儿童应当认识到, 父母不在身边这一现实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 是培养自己独立、坚强、富有责任感的大好时机, 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而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当然以上这些认识需要其父母、抚养人以及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留守儿童, 使他们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的对象, 也应成为生活的强者, 使他们考虑问题不再单一化。

另外, 教育者还应当注重留守儿童的行为训练与强化, 如鼓励、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和解决生活与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逐步养成留守儿童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达到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随着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流动, 留守儿童的队伍还将进一步扩大。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如果任由其人格问题继续存在, 最终就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 必须要由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多方互动、多管齐下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 2005 (5) :82-83.

[2]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5) :354-355.

[3]赵红, 罗建国, 李作为, 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6) :633-634.

[4]田小兵, 杨正伟, 马静, 等.托管人对外出打工者子女个性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5) :671-673.

[5]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29-36.

[6]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71-79.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5

培养健康人格

龙城高中

祝燃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校是大规模全寄宿制的学校,学生每周有六天的时间在此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当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岁月里,不断面对的具体的学生问题引发了我对情商教育的诸多思考。

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这涉及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等等。

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后仍能给老师写信问安、仍能在街上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起眼的,甚至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许多在学校被老师倍加关照、视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所谓“尖子生”们,毕业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则着实让老师感到尴尬和不可思议,其实,这就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即使在学校,学生失礼、无礼之处并不少见,例如遇见师长不打招呼,径直而去;因某事被老师批评而高声抢白;同学之间脏言秽语、动辄拳脚相加等,其实这也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还有许多家长不止一次的在老师面前抱怨:“我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做,我只要求他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可你看,不但成绩没搞好,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听到这些,我深深地为这些家长感到悲哀,其实,这还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后果。

在校的高一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谦让、可以沟通、可以理解,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不懂得什么叫团结友爱。而他们恰恰又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成熟,情感的波动、情绪的反复时常发生。因此,如何教会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摆脱脆弱的情感和自卑心理,承受各种压力,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学习理念和生活理想,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保持高度的热忱,成就一切事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急切的。当今信息的快捷,生活的便利不但淡化了成人间的情感维系,更使学生们陷入了一个缺少群体往来的世界,一切都在表明要充分突出情感、情绪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学 1 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的能力补钙,更要对学生的心灵补钙。实践证明,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情商中的某一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象滚雪球一样得以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度注重智育,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情商培养。情商教育的缺失,引发青少年极其严重的问题,造成许多不良现象乃至恶性事件。作为学校年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该如何反思,怎么应对,如何引导班主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把情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情商的花儿开得更艳呢?我认为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发展: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过重的升学、就业等社会压力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想帮助学生应付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就必须通过生活实例或现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情绪影响你的人生,情商决定你的人生,改变思想就能改变生活;乐观是必不可少的情商,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是生命之基;加强内省,放松自己,调适心灵,克服忧虑,超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为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并务实地为此勇于高飞。

老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就要注重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别人的赏识﹑鼓励和尊重,他的自信就会营养不良,甚至会枯萎。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应用赏识和激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宽广的视野去观察每一个学生,以开阔的胸襟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内在品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激励学生,另一方面更要教会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展示,实现自我期待的目标。研究显示,一个人若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若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这充分说明了激励的情商作用。

二、在交往中学会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与老师交往、交流越多的孩子,他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水平也就越强。因此,善于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老师要利用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抓住一切契机让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懂得只有富有同情心、善意倾听、舍得付出、微笑待人、真诚赞美他人,才能更好的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欢迎,从而达到互动的理想效 果。学会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快乐的生活,积极、健康的交往交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主动化解矛盾,构建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和友爱互助、团结和睦的同学关系,最终树立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好的建议,与他人共同承担工作,面对困难。知道与人为善,就不会让成见遮住眼睛;懂得感激,就不会让实用代替情感;知道沟通,就不会让情绪淹没理智;知道享受反思,就不会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由于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容忍,使人产生愉悦、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成就一切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利用主题班会或活动课等进行情商教育和训练

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注重情商教育与训练,以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心理情绪的能力。班会课是学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或活动课等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和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举办“情商与成功”主题班会、“智商与情商谁更重要”辩论会,开展情商专题讲座,设置情商训练主题,总结情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等。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这些活动犹如春风化雨,有助于学生对情商的直观认识,对情商的作用及对人生的影响了解更为深入透彻,对开展情商教育和培养有更大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也更能取得情商教育的良好效果。

1、树立是非观念,敬畏纪律约束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可以没有上限,但绝不能没有底线。不追求崇高,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守不住底线,便一切都无从谈起。有的学生常说:“我们班都不学习,他们可乱了”。到头来,谁的成绩都比他好,别人没事,他却被学校纪律处分了。这就涉及一个是非判断的问题。

落实校规校纪,强化教学管理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制订的《深圳龙城高中学生手册》《规章制度汇编》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接受规则意识的熏染,使校规校纪扎根学生心里,让他们多一份责任,多一份配合,多一份敬畏。

2、教会学生坦然应对挫折,合理宣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无论在学校或踏入社会,人总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之事。面对诸多不如意,学会合理的宣泄也是应对挫折的良好途径。如通过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谈心疗法、暗示疗法等都能有效地缓解情绪,解除压力;当学生能积极地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时,其事业成功之门也就悄然打开了。

3、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合作。社会的激烈竞争同样存在于学校﹑班级和学生之间。许多学生思想不成熟,拒腐能力差,人格不健全,认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别人,击败对手,赢得胜利,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竞争方式:成绩好的暗中使劲,不与他人交流,孤芳自赏,以其优异的成绩吸引别人,博得别人的赞赏;成绩差的追求物质享受,赶潮流,追明星,甚至打架斗殴,以此引来别人的“羡慕”“崇拜”。要矫正这种畸形的人格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班主任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竞争只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结局。它能给我们带来机遇,带来挑战,使人居安思危,激发斗志,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竞争中要求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让每个学生在竞争中都有一席之地,进而使整个班级人人施才智,展风采,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既把同学当作竞争的对手,赶超的目标,又把同学当作志同道合的朋友,实现人生里程碑上思想﹑知识﹑意志的新突破,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将来踏入社会参与更激烈的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4、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生难免坎坷和挫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介绍一些历经磨难成就大业的人物的事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种种途径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让学生终身享用,受益无穷。

5、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咨询,让学生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苦闷,找到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性格、心态的平台,让他们从容面对挫折,面对人生。不是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辅导,而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辅导,就象小时候打预防针一样。

此外,情商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及时引领,并不断探索“老生常谈”的“新谈法”,寻找说服教育的“新角度”。情商的培养需要沟通,需要心灵的共鸣,需要生活中的行动。希 望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高中学生情商培养的链条。老师对待学生的一整套反应,同时作为反应程序也会输入到学生身上,学生以后就会用你的态度来反应遇到的问题。

试论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6

心和谐发展的一门科学。当前,如何健全学生的心理与人格,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 人格 教育

素质教育大视野下,人才的前提首先是要成人,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与人格的学生才能有美好的未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那么,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健全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呢?

一、防微杜渐,要多关注学生

开学不久,碰到这样一个案例,学生豪在课堂上老是心不在焉,大错误不犯,小动作不断。那一段时间科任老师老是向我告状。问他,他总是摆着一副死猪不怕滚水烫的架势,问也问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经多方打听,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他父母在南方打工,妈妈又生了个小弟弟,以前父母的宠爱现在却随着弟弟的降生而减弱,连续两年过年也不回老家来管他。最近,连最关心他的奶奶也去世了,祖父也不大管他。生活及心态的变化使其的学习态度也开始发生下滑变化。这些细小的变化都没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反而盲目地向家长投诉、抱怨。结果给学生换来了一顿爆揍。他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对抗发泄。找到根源后,我选择跟着他的思维和爱好慢慢拉近彼此的距离。我暗地里发动班上的学生多接近他,还让他担任班上的安纪委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逐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青春的脸上又露出久违的笑容。他答应我会当好班干部,每天会专心听讲,考试一定多拿几个百分。果然,期末考试他竟然考了84分。这个分数对其它学生来说不算好成绩,但是对于学生豪来说,他的进步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我知道他用心了也尽力了。

二、表扬为主,要多鼓励学生

一个班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参差不齐。尤其是对待有上进心但意志薄弱的学生,应以表扬为主。这部分学生也常有要求上进的心理趋势,教者要适时抓住苗头。尽管改正缺点与取得进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还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时间上也有一个过程。如果让这些学生因受委屈,抑或纪律涣散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气,就会更添了上进的难度。在班级管理中,有这样的现象会经常看到,虽然有的学生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一但他们改变一个环境,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或者碰上一个呵护、体贴而又负责任的新老师后,就会很容易滋生积极进取的念头与愿望,其表现就会前后判若两人。然而积习毕竟难改,有的也一时无法摆脱外界环境的诱惑与侵扰,往往不能持之以恒,那些进步的愿望与念头也时常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也想改好,也想进步,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言行,缺乏足够的勇气与力量,陷入苦闷的心理之中。这时,瞄准最佳的教育时机,抓反复,反复抓,外来的鼓励与信任就成为他们内心矛盾得以转化的强大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最佳的方法,对这类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引导。教育要取得最佳的效果,就需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诱导。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让一点一滴的成功不断地汇聚,他们才不断进步,最终成为班集体中积极的正能量。

三、尊重为主,要多引导学生

教师看学生不能老是光看别人的缺点,一个高明的教师的眼里总能看到一片聪明的学生,一个成熟的教师眼里是没有差生的。一般来说,心理素质较差、欠缺的学生心理大都比较脆弱。这部分学生面对批评、斥责异常敏感,好胜心更容易受到伤害,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长期得不到表扬而缺乏自信,由于极端自卑而产生逆反心理,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甚至不惜故意破坏纪律,以满足自身争胜好强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易感的心灵 适时呵护、引导,避免学生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上每况愈下。教师不妨换个角度,深入调查、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然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灯点,借以因势利导,让他们在微笑中进步。对这类学生的引导一定要充分建立在对他们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简单而粗暴的训斥、过于频繁的批评,乃至于错误的判断,都会伤及学生的自尊,损害他们的积极性。学生那渴望尊重而又得不到满足的心理与他们的现实表现会矛盾重重,往往会造成师生之间情感的对立,而此刻教师的尊重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一些团队活动,让活动育人,促使他们情绪好转,心境豁达,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容易表现出来。比如举办一些他们喜欢的比赛活动,设置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从而为班级或小组争光,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就会上升、增强。过一段时间,再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一步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环境育人,要多熏陶学生

对心理健康氛围可采用渲染法来营造所谓环境渲染法实质上就是环境育人法,借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般的方式:一是成立心理辅导室,由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二是设立心理信箱。有一些柔性的不便启口的问题,学生可书面提出,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做出解释或个别辅导。三是开辟心理健康宣传栏。黑板报或墙报方便、快捷,便于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可以用来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健康的环境便于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呵护的动作,都会换来孩子们的信心百倍、蓬勃向上的精神体验,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教师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有障碍学生,要注意研究他们心理上存在的矛盾,按照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让他们荡起心理与人格健全的双桨。

【参考文献】

[1] 陶勇.中职生人格培养新视点 [J].卫生与教育,2012(05).

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人格,发展,培养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于他们成才有着积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 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 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 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如体操、球类等) ;营造紧张的气氛, 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 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 从而发展个性,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气质, 提高审美意识,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 ;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 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 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 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 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 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一文中曾经说过:“竞走的时候, 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 其余的便松懈了, 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圈数的勇气, 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 或者佯为跌倒, 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 却尽跑, 尽跑的人, 大家就嗤笑他。”为此, 鲁迅非常感叹地指出:“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 无论什么事, 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 我看运动会时, 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 但那虽然落后而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 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 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的原意并不是叫人故意去跑最后一名, 而表彰坚韧不拔, 赞扬不怕落后, 不怕失败, 鼓励参与。体育能够培育人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这是体育的精髓。

因一时的失利和挫折, 而把受挫者说得一无是处, 一团漆黑, 这是缺乏辨证观点的。这里用得上“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一支队伍, 一个人, 尽管受挫失利, 但能发愤不息, 进行韧性战斗, 仍不失为英雄本色。胜利者固然可敬, 而那些作了顽强抗争仍难免于失败, 失败了还要顽强抗争的人, 不同样值得遵敬吗?失利的苦果固然难咽, 但细细咀嚼, 倒也有开胃提神的作用。这里需要的是清醒的态度, 永不堕志, 不因一时失利而自惭形秽, 丧失进击的勇气;这样, 失利会成为通向成功的台阶, 失利为成为鞭策前进、发愤有为的力量。

二、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

今天的人具有了更强的参与社会意识, 人们认识到只有融于社会, 奉献社会, 才具备人生的价值。具有健康人格倾向的青少年必然是热爱生活, 并对社会生活有着浓厚的参与兴趣, 而且也具备能力。体育,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 富有挑战性的魅力, 最适宜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 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 甚至“冒险”的心理。体育实践又有宽阔的容纳空间, 对不同动机, 不同能力,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具有适应性, 他们可以参与其中, 或体验, 或娱乐, 或观赏, 或竞技, 总之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角色地位而受益。

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各司其职, 要完成一个动作, 打好一场比赛, 都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职责, 失职便意味着要加重同伴的负担, 特别是集体性项目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配合, 如果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职责, 就根本谈不上合作, 就会影响集体的成绩, 并最终使自己遭到淘汰。运动场时刻存在着竞争, 每个运动员在公平的基础上必须尽可能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机会, 创新动作, 或跟教练员、队员合作制定技战术。

因此, 如果经常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 一定能使自己变得胆大一点, 不再遇事缩手缩脚, 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发挥自己的技能。面对紧张情况能够挺身而出, 真正成为一个敢想敢干、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才。培根说过:“如果问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 无所畏惧, 第二, 无所畏惧, 第三, 还是无所畏惧。”胆量和勇气不利于思考, 却有利于实干, 在关键时刻勇于拼搏。

素有“体育家”美誉的大文豪海明威刚满四岁时, 父亲就教他在密执安湖上钓鱼。从小见过大风大浪的他练就了一身胆气。一次出海, 遇到台风, 他站在舵前与台风搏斗了十二个小时, 一手操舵, 一手拿瓶威士忌, 而船员们却在甲板上吓得发抖。海明威相信:竞争性运动是变胆怯为勇敢的最好办法。

有一种说法是, 人类童年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思考都会产生一种素质, 今后如果做相同的事情, 就容易成功, 反之, 就容易失败。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 面对一个新的高度, 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 能否超越, 一目了然, 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 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 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 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 增强耐挫能力, 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这样, 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四、培养法规意识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 在他著名的《体育颂》中写到:“啊!体育, 你就是正义, 在你身上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正合理……”。一百多年过去了, 我们仍然相信, 体育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片“净土”。校园里, 你会发现一些平时顽皮, 难以管教的学生, 却在体育游戏中能自觉地容忍规则的约束, 绝少在场上胡作非为, 我行我素。他们厌恶靠投机耍赖者, 这正体现了体育所具有的庄严、公正的魅力。

当学生第一次参加赛跑就被告之, 必须站在起跑线之后, 只有听到哨声才可迈出第一步。当第一次走进篮球场, 就明白了必须依规则行事, 当比赛结束, 决不应自以为是, 需尊重裁判的裁决……。以规则约束行为, 公开、公正地竞争, 尊重客观事实的观念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渗入他们的意识之中, 造就了他们刚直不阿、以“规”律己的品质。

五、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 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 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集体之间, 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 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 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交友,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 和大家协同配合, 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 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体育教学中, 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 增强其体质的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论学校体育与健康》——《学校体育与健康》第一辑

[2]《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反思性探索》——《体育教学》第133期

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篇8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 但随着接触社会, 童心却受到玷污, 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 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 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 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导致他们学业荒废, 精神萎靡,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脆弱, 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 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 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而给孩子以重压, 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或逆来顺受, 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 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 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 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 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 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 更扭曲了其人格, 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 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 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 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 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 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 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 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 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 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 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 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 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 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 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 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 重视学校教育, 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 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 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 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加强班级道德训练, 增强凝聚力, 激发主人翁意识, 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开展文化活动, 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 举办心理讲座等,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 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校单兵作战, 协调不一, 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 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 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 家校携手, 全力共建, 形成合力, 统一标准和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 具备了德性, 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才能发挥潜能, 磨炼砥砺, 真正成才。

摘要:道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 青少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人格缺失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 家庭、学校、社会应协手共建道德人格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 2004, (4) .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9 (3) .

高中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9

一、教师以身作则, 充分展现指导思想。

中学体育教育进行人格教育, 首要环节是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中学生的示范作用, 严格要求自己, 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更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 教师的敬业精神、思想品德、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实施人格教育, 教师应注重自身师德修养, 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深厚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 努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望, 以塑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乐观、自信、自制、坚韧不拔的良好个性与意志品质。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特点,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以一定的心理因素的有意控制为基础, 使人的个性品质在短时间内得到表现、训练和发展。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最大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和障碍, 学生的吃苦、耐学、坚毅果敢的优良心理品质得到训练和强化。在各种体育运动和竞赛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与失败, 他们将学会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克服紧张心理, 从而发展各 种运动智 能和思想 品质 , 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学习与训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优良的个人品质。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守纪与集体主义的文明行为习惯。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健康的人格是建立在了人格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要和他人很好地相处, 团结协作就需要学生养成个体服从集体、守纪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守纪、集体精神上可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体育教育的押作性和整体性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体育锻炼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接触与交流的机会, 体育集体竞赛或训练活动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体育教学中借助队列、列形的调动、哨声等各种活动, 加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精神的教育, 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采取灵活的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自信的心理行为的形成。

体育教学不同于高考科目必须采取统一的评分标准, 体育教学完全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激励性的评价策略, 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主体发展放在第一位。由于学生个体生理、心理、智 能、原有技 能存在差 异 , 因此在体 育成绩上 会有较大差距或是一个学生的不同项目的成绩不平衡, 体育教师首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表扬他们的闪光点,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成功感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快乐, 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教师不能单一记录某个项目的最终测评成绩, 而应根据他们的技 能进步情 况、学习情 感态度、参 与程度、练 习感受和体验, 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给予充分的全面评价和记录, 使学生的努力都得到尊重和肯定, 培养他们乐观、自信、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甚至可以适当降低难度, 简化规则, 让体质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渐渐爱上体育课。

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10

1 健康人的标准

1.1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正常, 形态结构完善, 精力体力旺盛, 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良好状态。[1]对学生而言, 健康的人格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依托, 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就是学生心理健康所具有的青年活力。

1.2 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健康需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 有能力适应不断变换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 完善自我认识, 掌控自身能力, 对外界的自然变化能够有正确直观的认识, 实现心理发展的和谐稳定, 为实现心理健康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是全面健康的内在基础。

1.3 社会适应健康

良好的适应能力不是被动适应, 而是通过内在的平衡调节机制, 不断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实现理想与现实平衡[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 是未来必须要面对的社会健康准则, 是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2 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促进作用

2 . 1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通过身体锻炼,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好地发展,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保障的同时实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更好发展。学生心理的障碍可以通过合理健康的体育锻炼进行有效地化解, 将学生内心的“黑暗”转变成学生积极乐观的良好心理品质。所以, 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 又调节了心理, 使身心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同时, 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个体的内心环境, 排解外界压力和对自身带来的各种紧张情绪, 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积极内心世界。

2 .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跟队友之间为实现最终竞赛的胜利, 相互鼓励, 相互支持, 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争取活动的成果。如果只是靠个人单打独斗, 个人主义不能融入到集体主义的大家庭中来, 势必会以失败而告终。所以, 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够对学生和谐的相互合作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人格的完善。

2 . 3 有利于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保障, 通过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 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高贵坚强, 还锻炼学生不怕困难, 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这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心中没有了心理障碍的困扰, 学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生活带来的琐碎压力, 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例如:学生在冬天练习长跑时, 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坚持跑完全程, 去克制生理和心理带来的种种痛苦等。

3 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3 . 1 过分的看重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无论是从教学的手段还是目标上分析, 教师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下, 是学生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 但是长久以来, 整个过程缺少创新精神和吸引学生体育兴趣的教学点。[3]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 学生的某些品德、人格无形当中转化为一个个生硬的体育考核分数。一旦在教学、竞赛以及以后生活中出现某些变化, 就会使学生的人格发生变化, 进而形成心理障碍, 影响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3 . 2 重视规范教育, 忽视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个性培养

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不要造成远离生活的局面。过分强调规范, 就会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往往将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 更倾向于应试教育,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提高, 有些考核标准对一部分学生而言, 平时不参加锻炼, 也会轻松达到, 但这部分学生的健康却不会提高, 甚至下降;还有一部分学生, 体质较差, 但经常锻炼, 健康水平有了提高, 但对达到体育考核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样会可能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 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4 . 1 改革教学方法, 重新整合体育内容, 培养学生兴趣

良好的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为关键的师傅, 学生的学完全来自于兴趣, 在兴趣的带动下, 能够更加主动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 可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区别对待[4]。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将学生在学习方面堆积的压力降到最低, 提升学生心目中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相反, 体育教师在对体育课的内容进行编排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多采用能够吸引学生乐趣的比赛或者游戏进行引导, 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之后就会对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带来质的飞越。

4 . 2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主体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而导致在整个教学模式上受到社会外界的猜疑[5]。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做到教育相长, 积极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并善于接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

4 . 3 积极创设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良好体育教学环境

在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建和谐的教育相长的关系, 教师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再者, 对于安排的教学任务不能过分的急于求成, 严格要求反而会达到相反的阻碍作用, 实现不了预期的最佳效果。同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带动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如, 田径中的中长跑教学课,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

4 . 4 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活跃课外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因材施教, 合理安排每周的课外实践课程。保证学生对安排的课外实践课程具有自主选择性, 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会得到自身想要得到的收获, 培养学生体育终身化的意识。

5 结语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较长期的培养目标, 并将其体现在整个工作周期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研究, 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努力奋斗。

摘要:对学生健康人格进行合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任务, 在教育不断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当中,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越来越受到学校在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学校体育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的同时, 体育课程的教法和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受到外界社会的关注和期待, 合理健康的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 学校体育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面着手, 找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的对各种问题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解决。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刍议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30 (3) :266-267.

[2]李玫红, 佘德峰.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作用[J].体育科技, 2012, 33 (1) :126-128.

[3]张平, 贾岩.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003, 23 (5) :76-78.

[4]朱林, 李健.论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6 (3) :43-46.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11

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修养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一句话: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同时,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基本条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那些有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营养要素。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怀,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景泰蓝的制作》、《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使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确立了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观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从这些作品和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可以受到理想志趣的教育,增强对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真、善、美的发现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扩大了人生境界,培养了高尚道德情操。这种教育和培养始终不能脱离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脱离听、说、读、写的训练。

一、多听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情操。在课堂上多放些朗读作品给学生们欣赏,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让学生通过品味其中的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又如:《未选择的路》说明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放录音让学生慢慢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多说

多说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可以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让学生更有自信。在教口语交际《我的理想》作文课后,学生有的说:我的理想是当一个画家,画出五彩斑斓的世界;有的说: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理想,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我会努力向目标前进的;有的人想当医生;有的人想当飞行员;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还说:我想当一名律师,因为我想训练我的口才,帮助无辜的人洗刷冤情……或许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但我想“只有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丑小鸭》讲的是一只丑小鸭由于长得丑陋,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欢迎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块沼泽地,讨好那些野鸭们,但野鸭们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在黑夜里,他顶着狂风跑到一个家舍。但因为他不能生蛋,发不出喵喵的叫声和打不出火花,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但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最终,它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学完课文后,学生有的说:“我要向丑小鸭学习,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气馁,不放弃,不灰心,勇敢面对挫折,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还有的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些学生将来也许不会成为哲学家,但他们悟出的话富有哲理。也许不会成为名人,但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他们说出对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说出敢于直面人生,做一个强者的志向,说出要用真实的才干去争取自己应有高度的决心。他们是用心在交流,他们的话感动了大家,鞭策着大家。

三、多读

好的朗读能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有利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都是一个“读”字,这既是我国古人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学习方法。著名学者就以为:“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之要》)语文教学首先要朗读、熟读,然后再背诵,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构思、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能被学生逐步掌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范读为导向,让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熏陶。例如,读《土地的誓言》、《我爱这土地》何尝不激起我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爱。读《风筝》、《背影》让我们深情地体会到同胞亲人间真挚的爱。所以,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便是人格培育的过程。

四、多写

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开发。每次作文我都不出具体的题目,只是大致规定一个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里选择他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去写,让学生有感而发,这有助于学生抒真情,发实感。这对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情感至关重要。批改作文时,要根据学生作文中的情感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疏导。有一次,有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我就在评语中写上:“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学生。”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真谛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融入真情,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一个人健全而完善的人格是人生生命价值的准确定位,给孩子一个健全而完善的人格,这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崇高境界。

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12

1、现代健康人格标准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际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性, 又在与人交往中有自己的个性, 人格是即个体在行为上的“个性”, 它具体为个体适应环境时, 在能力、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体现和整合, 是具有身心一致性自我, 是个体在社会化中形成的给人以印象的心身组织。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格应有七条标准:“ (1) 专注于某些活动; (2) 对父母和朋友等具有表达爱的能力; (3) 在交往中有安全感; (4) 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 (5) 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6) 客观地认识自己; (7) 有坚定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

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体育教学是公认的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课程。体育学习课程可以推动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而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会推动学习的效率, 完善自身的发展。学生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形成时期, 其表现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而体育教学旨在强调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会起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开展积极的体育教学活动, 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引导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使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得益彰, 获得优秀的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效果。

2.1、优化教育目标, 以“学生”为本

体育教育非常重视身体活动, 在身体活动中, 身体得到了锻炼, 体育知识得到了学习, 协作情感得到了锻炼, 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雏形具有非常好的心理学价值。体育教学要围绕着这些目标进行。学生按照积极的教学目标而从事各种体育运动, 会使体育教学摒弃教条化, 成为和谐的、欢快的、形式生动的体育课题, 使得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完善自我人格。

2.2、完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增加社会适应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大目标之一, 体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活动中相互切磋和合作, 学生与学生之间, 自然建立了人际关系的交流, 即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也是健康人格培养中重要的一环。

人总是试图不断的顺应和改善自我, 从而获得适应。体育教学中, 师生在协作下, 形成了一种竞争与合作机制, 使学生知道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会自我控制和团队精神。体育教学经常以团队进行, 在团队切磋中, 只有相互配合协作, 才能战胜对手。在其中,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增加了社会适应力。

2.3、正确的了解自我, 培养抗挫折能力

正确的评估自我是成功的前提之一, 自我估计过高常导致骄傲自大, 而自我估计过低又易导致人格的萎缩。正确自我评估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是在生活和社会中逐步形成的。竞争性的体育活动, 学生运动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不自觉的体现出来, 这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挫折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 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也是健康人格中的一部分。学生时期是个体从儿童期过渡到成人期的关键时期, 在学习中, 不可避免的会遭遇挫折, 而体育运动本身就是面对挫折, 战胜挫折感的一种活动, 在体育课题中, 学生克服自我, 团队合作, 不断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感悟经验, 磨练意志。

3、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影响

教学的目的是育人, 育人的核心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 适应自我, 找到自我的价值。健康人格对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体育作为一门通过实践活动和心理体验的特殊学科, 在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融合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品德培养, 又陶冶了情操, 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学习的能力。同时, 在体育的训练和比赛中, 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 增加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集体项目中总是有输有赢, 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在挫折中正确认识自我, 重新再战。体育教师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成功和失败意识, 学生的人格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培养, 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目标, 增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学生人格的培养, 对其以后的成长和成才都至关重要。体育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本文通过描述对体育教学中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方法和意义入手, 希望对体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人格,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邵桂华.对我国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梳理与评判:自组织体育教学目的论构建[J].体育科学, 2005, (7) :72-78.

[2]邵桂华, 孙庆祝.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式转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82-86.

[3]梁利民.论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及其实施办法[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4) :21-24.

上一篇:坚强后盾下一篇:油画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