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后盾

2024-08-24

坚强后盾(精选6篇)

坚强后盾 篇1

自从2000年我国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小学课程以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与传统学科相比,每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是属于最少的,特别是小学和初中,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一个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一些偏远地区或乡镇村小甚至只有兼职信息技术教师。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很难真正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很难找到同伴,专业成长一般都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因此,将多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协同教研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引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同步成长,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研员的重视,也涌现出了不少在区域教研活动开展中比较有特色的教研室,杭州市江干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研训一体,增强教研活动的参与性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形式是上课、听课、评课,老师们喜欢听课,认为听课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学习途径,在教研活动中,听到好的课,好的点子,回去后就可以自己去尝试。一般的听评课活动中,评课往往是由一二位专家或名特教师担任,多数参与活动的教师以听为主,相当于是一个旁观者。江干区采用研训一体、区片联动协作方式,将教师分组,每次活动由不同组来担当,让教师参与整个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成为教研方案的策划者和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而且不同区片轮流组织,区片之间相当于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竞赛,教师们会认真设计每次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尽量使活动内容设计都源于自己的真实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研方式,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专题研究,让教学业务与专业技术相长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APP手机编程、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及时跟进技术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概念,是摆在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江干区采用成立专题工作室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特长,发挥他们的智慧,而且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有某方面的专长,就能成立相应工作室,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都放手让工作室负责人组织。专题研究工作室活动,不仅是专业上的学习,而且都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每次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学生学技术,还要现场教技术,甚至用技术。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快速将所学技能应用到学校的拓展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组织中。通过专题工作室研究,一人所长变为众人所学,而通过在不同工作室的学习,每位教师从一技之长,变成一专多能,与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吻合。

●线上线下相结合,变“要我教研”为“我要教研”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的工作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小学、初中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少,而且学校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一般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兼顾,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很难出校门,参加教研活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一般都不低,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就成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江干区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早在两年前就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由承担摄像、摄影、文字、编辑等工作的教师及时精心制作新闻稿,在微信公众号与网站上发布,同时通过“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将活动资料有序存放,方便教师们继续在网上开展讨论交流,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

通过多年探索,江干区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信息技术教研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期待很高,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王卫东老师已带领江干信息技术团队成功地将“要我教研”变成了“我要教研”。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江干区几乎囊括了历年来代表杭州参加全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的资格,每年发表的论文、完成的课题都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区域教研,江干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骨干教师,在这个平台上都能不断找到自己新的生长点。

坚强后盾 篇2

很多男人说我们女人:你不就是在家带带小孩,给老人煮点饭,有那么累吗?我来分享一下我,一个不带孩子,不给老人做饭的女人一个上午的日程

早上五点起床,因为老公五点半要去工地,离我们住的这里三十多公里,因为近所以就没住工地。五点起床,先把鸡蛋和山药放锅里蒸上,然后收拾自己,他走了我要出去晨跑五公里,等我俩都收拾好差不多五点四十,吃的他带上,太早有点吃不下,同他一起出门,我向左,他向右,开始各自一天的工作,当然我从嘉兴工地回来之后暂时是没有工作的,等另一个工地理顺我再过去管理一些事情。

差不多七点跑步结束,扫了单车去菜场转了一圈回到家已经八点了,放下菜,马上准备第二次早餐,我和外甥,我小姑的孩子,不满十六岁初中毕业打死不读书,就放在我们家找了师傅学修汽车,一转眼跟我们四年多,也出徒可以独当一面了。把我和他的早餐准备好,叫他起床吃饭然后出门上班,这时候我再洗碗,把买回来的菜归类,然后收拾整个屋子,拖地板,再然后洗衣服,这一系列的`事情完成也就差不多十点半的样子。

这仅仅只是我们三个人,而且我还是不带孩子,不伺候老人的情况下一个上午的家务,更不说带孩子的宝妈们该有辛苦。

所以希望宝爸们多多体谅宝妈的辛苦,带孩子可真的不容易,并不是你们理解的把孩子抱着或者跟着他玩这么简单,照顾他的衣食住行,教他说话,走路,礼貌,习惯等等问题,这是一个多么漫长和艰难的历程,你的冲锋陷阵和女人的坚守后方,在一个家庭中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要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的家庭才会和睦安宁。

档案,历史发言权的坚强后盾 篇3

围绕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访问广州,国内众多媒体在事关历史事实和民族尊严问题上不读历史、错读历史,以致于鹦鹉学舌,以讹传讹。

本文不去批评一些媒体的无知和浅薄,只谈一下档案和档案利用对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重要。这里提到的媒体以讹传讹,概因为媒体和国内史学界对有关史实知之不多,所据史料都来自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这种情况绝非个别现象。比如:“在近现代史的研究上,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界的研究显得苍白,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外同仁……像南京大屠杀中到底死了多少人?详细的数字我们至今拿不出,更不要说像犹太人那样具体到人名了……说‘近现代史发生在中国,但研究在国外,并不是一句非常离谱的话。”

早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在档案利用上就和世界接轨,即实行开放档案的政策,1987年又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应该说,这一重大决定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的。但是,我们有的档案馆在《档案法》关于开放档案内容的执行上,总有一些不自觉和不情愿,甚至认为“我”档案馆保管的档案让“你”知悉后出了书,这是亏本的事情,尤其是让外国人出了成果,内心更感不平衡。岂不知历史是靠档案来书写的,我们不公布史料,有人就要公布史料,久而久之,历史结论会偏向哪方,这是不言而喻的。

愿档案界的同仁多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去对待开放档案的工作。

新闻梗概:

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到达了广州,这将是近期广州的一件盛事,也可看作近期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件盛事。

让我们来看看媒体上是怎么说的。为了欢庆“哥德堡号怀着260年前的梦想,驶向海洋,驶向东方”,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坚持把广州作为了访华的第一站,“足见诚意”。而广州方面,也热情如火,“未来一个月,为迎接哥德堡号将进行为期四周的‘全城狂欢嘉年华”,活动亮点多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许多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同,哥德堡号从来没有在中国参与过鸦片贸易!”(南方报业网7月17日),而这个“特别强调”的资料来源都是:负责该船项目的瑞典东印度公司责任有限公司(简称SOIC)。

但是,这个“特别强调”与史实相符么?历史是:成立于1731年的瑞典东印度公司,正是西方众多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始作俑者!1767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实权派大班雅各布·哈尔,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金奈港,向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两个广州大班格历尔和格鲁伯,发送了150多箱鸦片。格鲁伯和格历尔将这许多鸦片偷偷运进广州,并且成功地在广州出手。这是明文记载的。其他没有明确记载的则不知有多少了。我们能知道的是,1767年之前,走私进入广州的鸦片,每年一般都不会超过200箱,主要是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进行。但在1767年这一年,鸦片走私输入量暴涨,达到1000箱之多。而后来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还没有人进行鸦片走私。而格鲁伯和格历尔两人,此后都成了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总裁之一(公司的最高领导层为7名总裁),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最重要的人物。

在这里,我不能说瑞典人撒了谎。因为哥德堡号的确没有运过鸦片,但这绝不是因为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道德高尚,而是得益于它航行三次就沉了。但显而易见的是,SOIC运用了鹿鼎公韦爵爷的说话技巧,把史实说出一部分,又遮住一部分,然后再勾兑一下,成功地蒙蔽了国内众媒体。

应该批评国内众媒体,只是单方面接收SOIC的宣传文案,没有多方求证,仔细调研,从而变成了人家的传声筒,替一个曾经的鸦片贩子公司大打免费广告。

但是,光批评国内媒体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笔者所据的史料,主要来源于瑞典学者斯万·歇尔博格研究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经典著作《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1813,香料·茶叶·瓷器·丝绸》。另外,瑞典学者拉格克郎兹的文章《为东印度公司服务》,及瑞典学者法兰斯莫的《东印度公司》一书,也都提到了这个历史事实。也就是说,笔者所据的史料都来自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史学界对此知之不多。

在近现代史的研究上,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界的研究显得苍白,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外同仁。例如,像南京大屠杀中到底死了多少人?详细的数字我们至今拿不出,更不要说像犹太人那样具体到人名了;像义和团运动中在华的外国人到底死了多少个?数据大多来源于海外;像十七、十八世纪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影响力如何?国际贸易对清政府的统治影响又如何?国内的研究都不如国外学界。说“近现代史发生在中国,但研究在国外”,并不是一句非常离谱的话。

从纯学术的角度出发,研究成果是由国内学者作出,还是由国外学者作出,并不是一件什么打紧的事。但是,由于近现代史的研究,其成果涉及到许多现实利益,如对外谈判、索赔、文物追讨等等,我们如果在这上面丧失掉发言权的话,那就有很多不该有的损失会发生。

新闻来源:

坚强后盾 篇4

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序言中再次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1世纪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展现的新时代, 它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世界科技迅猛发展, 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的转换周期、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将不断缩短。因此, 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 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

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 创新在人类进步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前, 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的历史文化, 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期的世界重大科学发明中, 中国人的成就则很少见。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至今, 占人类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却没能培养出一个“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大遗憾。因此,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重树中国人民的科技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联系

1. 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创新是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发展进步。只有充分研究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 才能有所创新。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 其次还要有创新能力。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 所掌握的信息越多,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只有博采众长, 补己之短, 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否则,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只能是无源之水[2]。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中地, 拥有古今中外不同版本、不同语种的丰富的文献资源, 这些文献资源是广大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图书馆浓郁的学术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图书馆吸引了大量有知识和正在猎取知识的人, 营造出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当人们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 当人们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可以在这里查阅资料解决困难并结合工作撰写学术论文, 通过科研加强学习, 通过学习促进科研,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图书馆也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3. 图书馆的专家资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知识更新不断加快, 计算机、网络信息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 各种浓缩文献、视听文献、机读文献大量涌入图书馆, 馆藏信息逐步系统化、电子化、现代化。图书管理员的服务趋势也由传统服务转向了科技查新、文献深加工及学科前沿课题的凝练等, 需要大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优质服务意识的高水平的图书馆专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校园空前活跃的学术科研氛围激励教职员工们认真钻研业务, 探索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之道, 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图书馆专家, 他们引导师生利用电子文献、学习网络知识以及现代情报检索技能,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

4. 图书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师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

近年来, 各高校图书馆逐步购置一系列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 各种国内外数据库、丰富多彩的视频、音频、课件、图片等多媒体内容, 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内涵[3]。这些电子资源容量大, 传输速度快, 不受时空限制, 检索方便, 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师生们即可以到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下载、阅读各种文献资料, 也可以在办公室、实验室甚至宿舍登录数字图书馆, 随时随地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 方便了广大师生开展学习和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现状

图书馆的建设管理是否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前进步伐,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图书馆挖掘文化遗产、服务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充分发挥。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 读者上门借阅的传统服务;馆员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素质低;馆员地位不高, 不受器重;馆员缺乏服务热情和主动性;图书馆网页资源不能及时更新;优质服务与共享管理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大局意识;馆藏资源不全, 或者大而空, 缺乏特色;等等。

四、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 铸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1. 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者站在高校图书馆改革的新起点, 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 不断加强馆员业务培训工作, 强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在时间管理上应更人性化, 更灵活, 以满足读者随时使用图书馆和索取文献资料的需求。在管理细节上求质、求精, 更趋于专业化。

2. 创新服务理念。

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思想, 在做好传统文献的常规服务工作的前提下, 在文献服务方面有所创新[4]。从资源配置、借阅环境到服务细节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 采取科学的服务策略, 最大限度地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拓展服务项目和工作类型, 开展馆际互借、定题服务等业务, 大力提升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3. 丰富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应有一定的馆藏文献总量。既有纸质资源, 又有电子数据库。既收藏通用资料, 也收藏具有较强专业性文献。并与国内外检索机构联机, 最大限度地充实馆藏资源总量, 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4. 配置先进设备。

加强硬、软件的开发建设, 在校园网的支持下, 实现高速互联, 师生可在办公室、实验室随时访问数字图书馆。加大数字资源投资, 方便师生文献检索。扩充存储网络系统容量, 保证创新型人才能及时、安全检索文献资料。

5. 坚持特色发展。

以传统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 分学科集中整理、完善多个特色资源库, 方便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6. 践行资源共享。

利用图书馆具有独特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人才优势, 进一步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 实现高校与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 把高校图书馆读者群做大做活, 切实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针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路, 使之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立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时代意义和操作实施[J].考试周刊, 2008, (26) :227-228.

[2]曾爱玲.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31) :14-15.

[3]杨春霞.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5 (6) :76-78.

坚强的后盾作文 篇5

相信每个人都打过针,我也不例外。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打针,针管一寸一寸地接近我的手,恐惧一分一分地增加,眼睛里挣出了泪水,但是没有流出来,我要坚强,是的,很快结束了。这是坚强的作为,那支撑我的后盾第一次,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勇敢,而这,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坚强。

随着我的成长,这坚强的后盾也随着我的成长不断变厚,时刻准备着某一时刻或者某一战的到来。没错!在我脆弱的时候,在我松懈的时候,在我沮丧的时候,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坚强,坚强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勇敢的面对各种困难。

初一生活,临近期末,一张张卷子如同战斗机似的朝我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我的身体支撑不住。于是,我感冒了,头疼,鼻塞,各种难受。躺在家里,身体上是舒服,可脑子里却一团乱——它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话题为:我到底应不应该去上学?说实话,我是不愿意的。其一是因为实在不舒坦,头疼的抬不起来。其二是因为落了这么多天的功课,就算是补,也来不及的。但我知道,这些想法都是一派胡言。

在我无可奈何之时,那坚强的后盾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只不过这一次,它是以拳击的方式让我领悟。它一记重重的上勾拳,打掉了我懒惰的念头;它一记有力的左勾拳,告诉我不可以放纵懈怠;我想反击,它却给予我一个侧踢,踢去了我慵懒的精神。我支撑不住,单膝跪地,大口大口地喘气。只见这时,那拳击手将我拉起,大声告诉我说:“去做吧!我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我幡然领悟了什么,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我便马上下床翻书,查询着以往落下的功课。第二天,我就又去上学了。

坚强后盾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科技进步 科研院所 坚强后盾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科技人员不足、技术落后的有力支撑,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技术进步的坚强后盾。中小企业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最关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科技创新使中小企业有了进步,也加速了科技院所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实现了科技成果的真正价值,使科研院所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为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有力后盾。

1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1 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小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就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要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对企业的结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就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真正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关乎着他们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如果企业把握好機遇,进行深入的改革,不断创新,必将推动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否则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1.2 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巨大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含量低。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成了“闺中待嫁”的突出问题。现状是“产学研”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我国急需搭建中小企业—科研院所这一闭环的“产学研桥梁”。

增强企业现代科学知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是当务之急。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

2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创新是强国之路,是中小企业创新之源。2010年以来,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较快的提升,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完成了全国约80%的专利发明,75%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开发。整体来讲,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都还比较匮乏。科研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上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科技人才短缺 对于企业来讲,科技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很多的中小企业依旧不能招揽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在人才招揽方面依旧处于劣势。陕西省有中小企业105万家,其中关中的装备制造业、陕南的绿色食品、陕北的能源化工在国内相关行业中占有较强优势。中小企业发展快速,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全省中小企业户数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但是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2.2 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有近70%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银行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小且零散,融资成本高,收益小。因此资金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3 信息资源短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可通过各种外界信息更好的了解科技创新,抓住市场机会。因为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人才上匮乏,在资金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不能够及时的获得相关的外界信息,这样就造成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不足、迟钝,往往失去新技术的投入、新产品做大的有效机会。

3 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3.1 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

3.1.1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模仿开发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以较低的成本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是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但资金匮乏,同时还想回避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通过自身技术上的优势以及掌握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在产品的不同点上下功夫,从而占有一份市场。该技术创新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创新,是借助他人优势提升企业的创造性活动。

3.1.2 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不具备较强的创新的技术能力,也不具备较好的物质基础条件,通过自己的能力创新,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善创新技术,所以我们中小企业可以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可以是纵向合作,应用科研院所的现有成果或开发出适合企业的技术产品,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组建科研中心,创新发展。

3.1.3 特色突显的创新思路 在经济发展快速的时代,企业特色突显才能发展。敏锐的思想、快速的决策更容易占有市场。市场上总是“强者生,弱者亡”,新生力量较难抗衡。所以中小企业要扬长避短,发挥船小好调头,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技术创新,通过应用成果转让、合作开发,提高创新才是明智之举。

3.2 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

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科技优势,这对于提高、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3.2.1 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汇集壮大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发挥其智慧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尊重科学知识、尊重科技人才的氛围,弘扬技术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空间;提倡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性化的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技平台,营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3.2.2 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良好的企业氛围,一要做到领导重视,率先垂范;二要创新思维方式,与时俱进;三要建立共同远景,形成企业合力;四要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五要加强技术学习,开发人力资源;六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企业文化。在企业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企业将充满无限希望。

3.2.3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 生产力促进中心可以有效地为中小企业解决缺少科研、创新人才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问题,为科研成果、创新技术、技术人才的供求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促进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应用转化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双赢。

4 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前景

2012年9月陕西省政府将实施《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这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应用转化,政府推出的又一措施,是建设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服务体系。

迈进21世纪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外部环境的作用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小企业要创新运行机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要实现持续发展,不断的技术创新、提升科研能力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科研院所是之坚强后盾,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科研院所的支持。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搭建科研成果—企业产业平台,使科技与创新带动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工作中,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使科研院所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提升和产业壮大、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刘国华.《转型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刘车.《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少数民族独特的食品下一篇: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