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2024-06-01

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精选12篇)

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1

一、幼儿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幼儿教师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因为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尊重孩子发展的快慢,应控制自己语言行为的和孩子的发展程度相联系的喜恶情绪。

诚然,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最起码应真正意义上做到平等的对待群体中的每个幼儿,为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欣喜,如果我们做到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愉快、轻松的心理发展。所以,我们幼儿教师的平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人格,应当记住,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幼儿,还要让每个幼儿全面的发展。

其次,幼儿教师要特别保护幼儿自尊心,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事实上,所有难教育的孩子大多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而所有好的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我以为,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自尊心,这是我们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大量的幼儿工作实践中发现,我们要保护幼儿自尊心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那就是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孩子们从中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快感,以此来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力。除此之外,我想还有一个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当孩子遇到困难正畏缩不前的时候,我们总是要鼓励孩子对自己鼓劲: “来吧,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孩子,再做一次努力吧,这次一定会成功! ”这样做,就会逐渐地让孩子对自己有了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信对于成功有着决定意义,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幼儿年龄小,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在有些时候时不时地表现出缺乏自信的情况,其实我们培养幼儿自信的方法不少,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早每天里要做到: 要热爱信任孩子; 要避免过多的责备,注重教育方法; 还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再次,我们幼儿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独立性。我们不要小看孩子们本身的能量,儿童自身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可以说是“发展股”啊! 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放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比如说,通过游戏,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角色的扮演,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而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时,我们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独立解决,进而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幼儿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性格。孩子们天生天真烂漫、活泼爱动,我们还要坚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其实,这方面的方法也不少。其一,我们教师应该坚持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要从发现他的闪光点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增强孩子们那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样哪怕孩子出现一些错误、不对的地方,教师也不要过分地批评和责备,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畏惧、紧张,我们教师而应坚持正面引导,可以面带微笑对他说: “摔倒了,勇敢地爬起来”,或者说: “没关系,勇敢点,你会成功的”,等等。其二,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交往。这样的交际可以克服幼儿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还会使幼儿心理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这些可以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兴趣和性格的形成发展。所以, 我们教师要帮助幼儿多接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努力来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促使孩子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还可以让孩子们多与大自然接近,亲近大自然,认识这个世界是一个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世界,也是培养孩子们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途径。

二、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要指导家长重视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生长的第一环境,有道是: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呀! 父母是对孩子第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幼儿园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家长接触的时空来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对家长进行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指导, 还可以为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要指导家长重视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努力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不是有“三岁知老”的说法吗? 就是说在小孩子人生之初,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 由此可见,一个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通过讲座、发放家教的一些光盘磁带、书籍等,使家长都知道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是: 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和谐、轻松、民主、宽容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我们要指导家长多给幼儿自由支配的时间,多给幼儿提供劳动的机会。其实,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做家长的不要剥夺孩子的宝贵自由的时间,给孩子安排满了学习各类艺术学习班,使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尺度来成长,真的有点是“拔苗助长”的事态。而要多孩子一些自由的时空,让他们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乐趣,让他们自己来展示才华,心理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多给孩子时间,就多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就是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自立自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就灌输“吃自己的饭、出自己的汗,靠爹靠娘不是英雄汉”的思想,做家长的一定不要溺爱孩子,多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这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切入点。

总而言之,我们要培养建设祖国事业的接班人,就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幼儿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全面发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促进幼儿健全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打好坚实基础。

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的培养

(新疆马兰幼儿园任艳玲)

人类的文明,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继续、延续和发展下来的。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因此幼教工作者,已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保教工作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阶段,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幼儿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认知心理结构,它组织、调整、综合着人自身的行为。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构成了个性的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正面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不断进步不可少的内在动力,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认知的建构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

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

(二)、寓自我意识培养于生活中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盥洗、进餐、喝水、午睡等环节,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事情,却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有相当多的时间,所以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1.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增强其自信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有的家长一味包办代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

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由于缺乏锻炼和培养,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他们有恐惧感,怕自己做不好某事,总畏手畏脚。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或采用游戏的形式,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如开展看谁穿衣服快,叠被子叠得好、叠得快等比赛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气氛中提高了自理能力。另外,我们先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桌椅、摆桌椅、整理床铺等,尽可能多地安排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做值日生。每当这些孩子有点滴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其他幼儿,看到这些孩子的长处,从而使这些缺乏自信的幼儿知道自己也很能干。在获得多次成功体验后,这些幼儿进一步正确认识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

2.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幼儿教育本身应注重环境的创设。

幼儿需在互相平等、尊重、信任的环境中生活,教育要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对于那些自信心差、胆小畏缩、缺乏上进心的孩子,老师要给予他们多一些爱护和关心,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来打动他们,让他们从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中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如早晨来园,微笑着向孩子问好;离园时帮他们整理整理衣装;交谈时摸摸他们的头,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喜欢。

教师要利用各种活动后的谈话,让幼儿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学习评价他人。如:在区域活动、绘画课、做完操以后,教师可以问问幼儿:“你在哪个活动区活动,玩得怎样?”“你画的画好吗?好在哪里?还有谁画得好,为什么?”另外,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意时时用鼓励的、积极的语言来评价幼儿,让他们对自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三)、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继而发展到正确评价他人

我们有计划地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正确自我意识的主要手段。在设计活动时,我们的原则是根据幼儿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个体,使每个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有计划发展。那些胆小、怕困难,做事畏手畏脚、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通过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他人,增强自信心,加强自我意识;而那些过分自信,目中无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的幼儿,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他人。

1.帮助幼儿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评价

在“我自己”活动中,幼儿观看了有关婴儿出生及成长的录像,了解了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他们有的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和老师看,同时讲着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告诉大家“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认识自我的系列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自画像”、“特殊的我”、“我的进步”、“我很棒”、“我的志愿”、“我的优点”、“我的不足”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认识到“我”是很独特的,有好听的名字、黑色的头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走路、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并与他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幼儿在认识“我”的同时,也修正了对“我”的认识的偏差,并能尝试设想自己的将来。

2.在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学习正确评价他人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对孩子作出评价时要客观、具体。1>.客观。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2>具体。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在每周末的下午我们都要进行一周小结,在此过程中幼儿就象一个小老师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与同伴,如:“我这几天吃饭好,但睡觉不好”“××小朋友这一周值日生当得好”“××小朋友很聪明,但他老欺负小朋友”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并虚心向同伴学习,改正自己的不足。

3.让幼儿尝试自我体验

我们采用谈、听、画、讲的方式开展了“我的心情”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及造成这种心情的原因,并用纸笔将这种心情画出来,讲给老师、家长听。我班有一个叫小雪的小朋友,她画了一颗心,旁边画了一辆火车,还画了爸爸的头像。她解释说:“因为爸爸去接兵了,很快就坐火车回来了,我很想他。”元元小朋友画了两颗特别大的心,并把它涂成黑色,说:“因为昨天我做错了事妈妈批评我了,我很伤心,妈妈也很伤心。”也有小朋友把心涂成棕色、粉红色等表示他们不同的心情。

4.让幼儿学会合作,懂得分享

有时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西藏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分享是一种好的行为,教师应首先让孩子体会属于分享的一份快乐,在“分享”活动中,孩子一起来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等当孩子与伙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总会得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这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在发现孩子主动表现分享行为时,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说一些有感染力的话,比如:你懂得了好东西和小朋友们分享就是一个

聪明懂事的孩子!这样孩子就渐渐理解“与人同乐”的道理,养成谦让、共同分享的好品质。

幼儿之间形成了彼此关心、互相友爱的关系,他们懂得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他人,适应集体。

(四)、取得家长支持,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经常得到父母积极评价的幼儿,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一种积极的看法,能比较有信心地去面对各种问题,敢于面对失败。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长要树立正确观念,认识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交流,通过面谈、请家长观摩活动、家长委员会、家园联系册、家访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家园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3.对孩子进行正确评价。幼儿常常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许多孩子说不出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只是简单地重复成人对自己评价的话。因此家长不要将孩子同别的孩子作横向比较,以免挫折孩子自尊心。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浅议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 氛围; 环境; 锻炼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04-001

“健康第一”是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健康是心智成长的第一要素,学前期是一个生命起步和开始发展的阶段,又是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一个开端阶段,所以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一、合理布置环境,创设良好心理氛围

幼儿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幼儿园的环境对影响幼儿心理十分重要,良好的環境创设,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幼儿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如区域活动的划分,可以采用半封闭式的,隔离的,如图书区,对情绪上极为兴奋又易受外界感染的幼儿非常有利,布置时选用的色彩需柔和,这样幼儿的心情就较为平静。

其次,设立“心情树”,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波动。“心情树”由红、绿、灰、黑四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了快乐、平静、悲伤、愤怒四种基本情绪。每天一早,幼儿来到班中,根据当时的心情,将照片挂在相应的“心情树”上,教师就可以依据孩子的情绪施以适当的帮助。

二、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给幼儿创设“安全”的环境

《纲要》提出:“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师,对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健康性格极为重要。幼儿对教师的一切都十分敏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暗示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等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无法比拟的。在幼儿人格萌芽、发展、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或人格特征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作为一种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教育力量,促进或制约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情绪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并将此视之为一项崇高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孩子,当一个人真的像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的时候,她应该是最轻松的,在教师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和幼儿交流,相信在给幼儿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三、营造家园教育一致的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负担幼儿教育的任务。”充满安全和爱的家庭里,孩子容易有同情心,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公开幼儿的一日活动,并了解参与,及时沟通幼儿的心理状况,同心协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家长提供一些科学育儿和幼儿心理方面的书籍、资料。如有语言障碍的幼儿,往往是因家里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我们就建议家长尽量多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使幼儿增加语言的积累,让幼儿有更多开口模仿语言的实践机会。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在亲子互动中了解孩子,在充分享受体育活动与亲子乐趣的同时,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适当的身体运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支配自己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表现越强,学习表现出的主体能动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可以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激发幼儿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例如在指导幼儿完成动作时,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主体能动性,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并提供更多的活动自由,帮助幼儿变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幼儿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竞赛性的体育游戏是幼儿园常用的活动方式,在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并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体育活动强化了幼儿团结互助,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品质,为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幼儿个人适应能力越好,心理就越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决不是虚幻的,不能捉摸的东西,而是十分实在的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的,只有我们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把这种观念渗透到各领域融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2001年7月

[2]《学前教育》,2006年9月

[3]《当代学前教育》,2006年第四期

[4]《早期教育》,2006年10月

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4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 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 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 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 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 经不起磕磕碰碰, 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 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 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 形成合力, 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 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 在调整环境时, 也要经常丰富, 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 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 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 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 欢乐, 被尊重, 为集体所接纳, 自尊、自信, 获得成功,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

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 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 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 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 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 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 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 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 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 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 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 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 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 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发挥游戏功能, 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 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 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 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 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通过游戏, 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 增强合群意识, 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 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 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 无疑是有意义的。

三、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 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 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 而不是就事论事, “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 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 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 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 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 实现“跑班制”, 打破班级界限, 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 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 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 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 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 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 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 感受一种群体感。

四、坚持正面引导, 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 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 两者越接近, 个人的适应就越好, 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 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 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 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 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 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 多用鼓励的方法, 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 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 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 自我评价能力不高, 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 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 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 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 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 多与自己比, 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 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 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目前, 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5

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体是基础,体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技能的发展,增强体质,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在完成体育动作和参加竞赛性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希望,或失望。《纲要》在健康领域的教育要求中指出,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式和引导儿童参加时,要更注重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把身体的锻炼与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中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

1、幼儿身体体能状况和取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极为重要。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那些身体活动能力较强,体质较佳的幼儿,一般能够独立完成多种体育活动,容易形成自我肯定的概念,因而经常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相反那些动作迟钝、身体

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常常会遭受失败,因而,他们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表现为行为消极、退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2、家长对孩子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序和对待成败的态度。

在体育活动中自信心较强,主动合作性较好的幼儿,大多数生活在家庭气氛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中,他们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注意孩子健康的心理发育。以鼓励启发教育为主,而一些家庭不完美或不重视孩子心理发育的情况下,孩子们缺乏协作精神,在遭受体育活动中的失败时往往更加显得沮丧、退缩。

3、对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正确评价的反馈。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以来于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父母的[评价。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使幼儿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和满足,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而消极的评价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长期的,使幼儿看不到自己的长处,遇到困难没有信心,不敢迎接挑战。对体育活动尤其是竞赛性体育游戏时,不能单纯地评价结果,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水平和个性特点,善于观察和分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在体育活动中,教学任务和目的规定了幼儿应该做的事情和必须达到的结果,而幼儿的需要和态度则决定了幼儿“意愿”做什么事情,体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使两种相互联系彼此加强,化外在需求为幼儿内在的需要。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特殊的心理调节力量——情绪、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建立恰当的成功标准,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只要幼儿能在各方面超越自己,便是一种成功,便应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是对幼儿的一种巨大的鼓励、鼓舞,会成为他们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舒展大方的示范动作,来构建幼儿积极的心理定势,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

1、创设氛围

幼儿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或反比,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尤其是心理素质、活动能力差的幼儿应更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不应轻易否定或批评。

在组织竞赛性游戏时,老师必须淡化输赢的观念,而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合作,如何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要让幼儿在游戏和同伴接受的气氛中,幼儿的积极情绪会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了被人接纳和受人尊重的体验。

2、鼓励尝试

幼儿期是个体主动性发展的良好时期,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设置情景,激发幼儿大胆尝试,由被动完成动作,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完成要求的途径。

例如在“小马运粮”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练习跨过“小河”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尝试探索各种不同的过河方法,河的宽窄不同,过河方式也不同,幼儿可以单脚跳、双脚跳、助跑跨跳等,教师及时对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信心得到大大增强,获得成就感,对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

3、坚持教育性原则 体育活动的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在设计活动时,应既能表现个人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所有表现个人技能的游戏最好都用组队的方式来进行,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或失落感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互助观念的形成而且幼儿在活动中的不良情绪也会在集体中得到化解。

4、克服两种极端心理

自卑和自责是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两种极端心理结果,为了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教师应尽量多挖掘孩子在活动中的专长,少批评多鼓励,让幼儿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劣势。没有必要低看自己;在活动中对能力低的幼儿降低要求,尽量使之多获得成就感,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对自负感强的幼儿,教师主要在平衡家时全面考虑幼儿个性品德表现,智慧发挥,适当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使他们摆脱骄傲与依赖。

浅谈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6

一、尊重幼儿自由发展的权利

幼儿身心、智力的发展是有自然规律、有阶段性的,幼儿的健康成长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天赋差别的基础上尽量引导幼儿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德国汉堡的心理学家格利卡·法斯说:“小孩自愿做的和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提前发出他们有这方面天赋的信号。”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之为兴趣。通过仔细观察幼儿潜在天赋的信号,就能发现幼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他们的潜在天赋得以发展。

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对幼儿的人格给予应有的尊重才是对他们最深切的关爱。在教育幼儿时,我们要和他们平等相处,多鼓励,坚持正面教育,培养从小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品格。

关爱幼儿的身心发展,并不仅仅是给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足的物质生活,也不是用各种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来灌输给幼儿,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幼儿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及人格素质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幼儿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要积极引导幼儿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幼儿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要在幼儿的成长之路上深深的植入爱的萌芽。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所以应从小对幼儿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要由近及远,应从热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小伙伴,逐渐扩大到爱广大人民群众;从爱家庭、爱幼儿园,逐渐扩大到爱家乡和爱祖国。爱家乡、爱祖国的培养要从具体的事物人手,如认识家乡或祖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革命文物及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了解祖国的简单知识,如认识首都北京、国旗、国徽及一些节日等。

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要鼓励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谅解别人的失误,并能关心他人。对幼儿一些大方、得体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个别不良表现、影响良好人格形成的错误表现,要引导幼儿自己认识错误,说明为什么不能那样做,今后要如何注意改正。

三、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

自尊、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标志,培养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幼儿健康个性的关键。同时,让幼儿适时适当的体验失败的挫折,有利于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摆脱骄傲自满,从小锻炼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对每一个幼儿要有一个恰当评估值,然后根据不同幼儿的特长,适时给予不同的、可以有成功的预期考验。设计一些能促使幼儿成功的情境,耐心地让幼儿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并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对幼儿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幼儿的各种行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在这一基础上,要教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再适时对他的行为表现出适当的惊讶与赞赏。

第三,学会面对挫折,感受负面体验。对于幼儿,从小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应该让他知道,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低的人很容易被困难打垮,而一个坚强的人往往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应该教育幼儿能够接受失败,从一开始就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面对它。要教导幼儿,那些为了避免失败而逃避工作、学习的人,不是好孩子,他们为了给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当的理由,往往会自我美言,贬低自己不愿干的事,或攻击勤奋的人“虚伪”、“愚蠢无知”等。

学前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7

1学前幼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1.1抵抗挫折的能力低,害怕困难和失败

主要表现在学前幼儿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缺乏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遇到问题就选择放弃,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者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1.2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的人格

主要表现在学前幼儿缺乏同情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情绪明显、无所顾忌,要求别人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在对外交流中蛮横,不讲道理。不愿意独立完成任务。

1.3情绪抑郁、孤独感重、自信心不足、容易胆怯

主要表现在幼儿不愿意与人交流,喜欢独处。由于交流的缺乏容易形成孤僻、抑郁、不信任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在老师以及外人面前缩头缩脑,缺乏表现自己的勇气。在活动当中表现出胆怯、信心不足、甚至不愿意参加的抵触心理。

1.4缺乏责任感以及集体意识

主要表现在犯了错误喜欢往别人身上推、责怪别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容易以个人为中心、违反规则、喜欢攻击他人。

2学前幼儿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1)造成学前幼儿不健康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家长对幼儿的特殊照顾,幼儿在家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幼儿的欲望容易得到满足,这些都行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导致幼儿不懂得照顾别人,觉得自己就应该享有特别的权利,久而久之造成自私的性格。家长对幼儿过于爱护,不舍得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甚至于舍不得让幼儿下步走路,乐于抱着睡,背着走,甘心当幼儿的代步工具。这导致了幼儿缺乏独立、丧失自信、养成了依赖的心理。由于溺爱,家长对孩子包办一切,不舍得孩子动手,孩子没有机会尝试,没有经历过挫折,导致遇到挫折不愿意面对。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不是用商量的态度,而是用祈求央告的口吻。当孩子遭遇不顺心时,家长由于担心孩子哭闹会一味无条件的依从、迁就孩子。这些溺爱的行为是导致学前幼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因素。

2)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并且居住在现代城市封闭式的家庭,同时家长担心孩子安全,不愿意让孩子外出,这些都让幼儿缺少了和同伴以及社会接触的机会。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直接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这也容易导致孩子郁郁寡欢、压抑、孤独等性格。

3)当幼儿做错事情时,有部分家长会以批评、讽刺以及羞辱等态度对待幼儿。有的家长喜欢在幼儿面前把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这些都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内疚,胆怯、缺乏自信心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在幼儿时期幼儿的自控能力差,精神集中短暂,加之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从未体验过兄弟姐妹的互相照顾和谦让,缺乏集体的生活让幼儿进行尝试和体验。这些也容易导致幼儿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培养学前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途径

3.1为学前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学前幼儿健康心理的首要条件。幼儿生活在欢悦、和睦的环境中会产生轻松、活泼和愉悦的心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丰富、安全、舒适卫生的物质环境,而且还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需要多给幼儿一些关心和爱护,比如: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家长需要经常和幼儿进行沟通,而不是忙着工作把幼儿丢给老人和保姆。应和幼儿交朋友,陪着幼儿一起玩,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鼓励幼儿走出去与同伴进行交往,让他们玩得开心,消除孤独感和抑郁。

3.2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电视、幼儿读物中的角色,都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情,不管好坏,都会给幼儿留下印象,并且可能在他们的行为中反映出来。观察和模仿也是幼儿进行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给幼儿以良好的影响。教师在与同事或者幼儿交往中、家长在与人交往中都应该呈现出正面、积极、友善、关心、同情、独立、自信和乐观。天长地久这种美好无声的教育就会给幼儿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相反如果行为粗暴、语言尖酸刻薄也会给幼儿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成年人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一个文明的榜样。

3.3利用角色扮演活动、触动幼儿的心灵

角色扮演是指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角色扮演游戏能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对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好处。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幼儿饰演父母,让幼儿感受到做父母的辛苦。从而让幼儿在生活中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和关心父母。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内向孤僻的幼儿扮演活泼开朗的角色,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也这么做,从而让幼儿变得更加的活泼开朗。同样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教育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讲礼貌、关心同情他人而不应该只想到自己。

3.4赞扬和鼓励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专家说过“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白痴。”在鼓励中成长的幼儿可以学会自信,在赞扬中成长的幼儿学会自赏,在讽刺中成长的幼儿学会羞怯,在羞辱中成长的幼儿学会内疚。赞扬和鼓励能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心。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对幼儿进行赞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幼儿的进步和成功,多用欣赏的眼神和语言告诉幼儿“你很能干!”。不要总是盯着幼儿做的不好或者不足的地方,习惯挑毛病,对幼儿否定和职责。

3.5自信训练、培养幼儿的勇气

自信让人拥有力量,自信让人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自信让人不服输,自信让人成功!然而许多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不自信的行为。比如,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与同伴发生矛盾只会向家长哭诉,不敢独自解决。不敢上台表演等等。自信训练就是认真对待幼儿的要求,给幼儿选择的机会,不嘲笑幼儿,不要拿幼儿和其他人对比,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特长并且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3.6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成长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事业成功的关键,其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更应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协调、信赖,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为此在幼儿的生活中可以培养其规则意识,让幼儿真正的意识到生活在集体之中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当幼儿犯了错误时,一定要让幼儿承担因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幼儿损害了别人的东西,要让幼儿道歉,而不是父母帮忙道歉,同时让幼儿提出补救办法,对造成的损失父母应坚持让幼儿给予对方补偿,让孩子明白,谁造成的错误,就应该由谁负责。在集体生活中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感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增加了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力的推动幼儿身心的发展。

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利于幼儿培养出愉快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良好的品德,从而使幼儿健康的成长。同时幼儿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伟云.浅谈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3(04).

[2]田华,李翠霞,陈学敏,任丘.浅谈入学前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3]王慧群.浅谈幼儿心理素质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4]沈文君.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05).

[5]江晖.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8

一、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活动中的诸要素,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制定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

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评价和体会获得自我认识。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提供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位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认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活动前,教师要提供幼儿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幼儿活动欲望,合理布局场地,方便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可以分两种角度进行。一种是面向全班幼儿的,另一种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的。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进行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三)客观、具体的评价幼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做到:

1. 客观。

由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

2. 具体。

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xxx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还是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中介环节。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大大加快大脑髓鞘化过程,使神经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增强,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趋和谐,从而较好地调节情绪。一般来说,体育活动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组织不善,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情绪。因此,我们要注意:

(一)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体育活动中大量的基本动作学习,要掌握这些动作,是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有些教师不认真分析动作原理,不找重点难点,练习不讲方法,久而久之,幼儿从不喜欢到厌恶,并不断被强化,产生消极情绪。为了避免练习枯燥重复,教师应多选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练习,有些教师大胆地把音乐引入体育活动,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二)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对待幼儿。

幼儿情绪在很多方面受成人态度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对全体幼儿都抱以积极的期待,针对不同特点付之于积极的行动,多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注意到动作发展好、能力强或各方面特别差的幼儿,练习活动设计时也只考虑两头,忽略了中间的幼儿,不太注意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幼儿的指导问题,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情感,是我们应该克服的。另外,成人的情绪对幼儿有感染作用,如果教师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幼儿又怎能愉悦得起来?因此教师保持饱满的情绪十分重要。

(三) 要努力发掘体育活动中的美育因素。

美感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提供的体育用具要美观、实用、安全,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熟练,口令流畅,体操动作设计要注意艺术性,考虑体育活动与音乐活动、语言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身心舒展、愉快乐观。

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9

一、准备资料

1. 幼儿资料

本组29名幼儿, 其中包括16名男性, 13名女性;年龄6~7岁, 全部为大班年级幼儿;城镇户籍12名, 农村户籍17名。他们留守的原因是:5名幼儿父母出国打工, 15名幼儿父母外出务工, 4名幼儿父母离异, 5名幼儿父母在城市租房上学。这些孩子与父母分开时间1~4年, 平均2.4年, 出现偏差的有脾气暴躁、易冲动、自律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等逆反心理13名, 出现内向自闭、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等抑郁型心理12名。

2. 干预方法

我们发现幼儿存在相应问题后, 主动与幼儿家长沟通、定期家访, 教师和家长联手合作, 共同制定和实施一个可行的干预和定向培养的措施, 从加强留守幼儿情感联系、培养独立能力、协助其树立自信心、增强班级集体温暖感等方面入手, 循序渐进, 让幼儿逐渐走出心灵阴影, 融入到班级活跃的气氛中来, 培养锻炼出健康的心理状态。

3. 效果估计

经过一个学期的干预后, 根据对此类幼儿的性格改变、学习习惯改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 大致会产生以下三种结果: (1) 显效:各种不正常表现基本消失, 生活、学习、交际能力恢复正常; (2) 有效:各种不正常表现明显好转, 生活、学习、交际能力较前增强; (3) 无效:各种不正常表现无明显变化, 生活、学习、交际能力较前无增强。

二、实际结果

一个学期后, 大班年级的29名幼儿中, 22名显效, 7名好转, 无1名无效。由此看来, 我们采取的此种综合定向干预和专门培养措施可靠易行、收效甚佳。

三、讨论

1. 背景分析

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外地工作生活, 留在户籍所在地长时间的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幼儿童。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农村或城镇的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国外、沿海地区、较大城市打工, 其中大多是夫妻一同外出, 无法将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留守幼儿大都由祖辈照顾监护, 父母的教育监护角色长时间的缺失, 容易对此类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取向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也是摆在幼儿园、家长和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

2. 干预培养

我们先通过家访和沟通, 深入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具体情况, 再制定出个性化的干预培养方案, 然后按步骤实施, 一般有以下几个措施: (1) 要求幼儿的父母无论远在外地还是工作繁忙, 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定期回家看望幼儿或者经常电话交流, 多让孩子讲讲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幼儿既宣泄了情感, 又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2) 家长要培养幼儿的自主独立能力, 幼儿日常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要让其亲历亲为;当幼儿遇到小挫折时, 要用鼓励和支持的方法去协助其解决, 不能责骂或禁止, 以免伤害幼儿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3)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 应当鼓励他们多和其他幼儿做朋友, 玩伴或朋友之间多玩耍、聊天, 可以逐渐消除其消极情绪和内向孤僻心理, 早日使其融入和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 增强其人际交流的能力。 (4) 当幼儿做错事时, 教师和家长都不能横加指责, 而是要多鼓励和劝导;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赞赏, 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要挖掘幼儿的特长, 在班级上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 篇10

1.1 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其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心舒则体壮, 笑一笑, 十年少。愁一愁, 白了头。”可见, “心”与“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苦。”这说明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1.2 幼儿时期心理是否健康影响人智力的发展、学习的好坏和将来事业的成败

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时, 表现情绪紧张、烦燥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学习轻松、愉快, 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增进体脑发展, 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排除不必要的忧虑,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也影响着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 有才华而事业未能成功的人不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比如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缺乏毅力等。

1.3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 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 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

2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不正确的教育观

只有身体的健康不是完整的健康, 但人们往往过多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这些也对教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 重动作技能熟练, 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 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自体功能, 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 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

2.2 师生关系不和谐

马斯洛指出“在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 他们往往仍然保持安全感和坚强的性格。幼儿得不到成人的关爱、呵护, 并且遭受威吓、呵斥, 将会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出现焦虑、不安、退缩的情绪, 对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孩子年龄小, 渴望有安全感, 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什么事只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 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 这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 易使幼儿产生敌对情绪、自卑感, 形成压抑和抑郁等不良性格。

2.3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由于儿童有依赖他人的特点, 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考虑需要考虑到他们与别人的关系, 而不应该把问题单独局限于儿童自身。一美国学者, 为了探知儿童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对自己父母、家庭究竟有哪些迫切要求, 走访了20多个国家, 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儿童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放在首位的要求并非是经济和物质条件, 他们对吃、穿、用、玩的东西似乎不太在意, 相反却很注意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 如以下类型的家庭就严重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 关系紧张型; (2) 放纵型; (3) 过分保护型; (4) 过分严厉型。

3 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与对策

3.1 注重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 (1)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培养

首先, 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差异, 注重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创设, 这样幼儿才会有安全感, 才会放开手脚活动。

其次, 应更多地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注重儿童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整体环境因素, 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活动的空间。

再次, 关注儿童成长的自然因素, 注重户外实用性环境的创设, 更多从实用实效的角度予以考虑, 从场地的面积、场地的硬软、器具的高度和功能考虑不同年龄的分班户外活动区的创设:考虑绿化的观赏、锻炼的不同作用及养护的便利, 使各年龄段孩子在不同季节开展各类有益的户外锻炼活动, 得到健康发展。

另外, 应注重幼儿园人际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特别对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视。教师还应对小部分拘谨、孤僻、智力发展滞后的幼儿充分关注, 根据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 研究适合他们的有效活动形式和方法。

(2) 家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培养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形成, 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里谈谈几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一种, 专横或武断。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采取“高压”政策, 针对幼儿心理要求不是耐心进行说教, 而是表现急躁情绪或打骂孩子, 这就使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 缺乏自信心, 性格孤癖、情绪不稳定。第二种, 过分迁就或溺爱。此种教养方式大多发生在“四二一”综合症家庭。主要表现在长辈对孩子百般宠爱、过分娇惯, 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 以蛮横胡闹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第三种, 民主或宽容。这种教养方式一般多见于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 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往往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加以引导, 并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给予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初步训练。父母对孩子不打骂、不娇惯, 爱宠有度, 教养得法。对孩子提出的要求, 父母并不是一味地满足造就, 而是要看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乎情理。

所以,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既要在幼儿入园后积极努力地培养幼儿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又要主动地与幼儿家长联系, 相互交换幼儿心理发展状况, 指导家长科学地教养幼儿, 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幼儿的早期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2 采用表扬奖励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 就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 表扬奖励是把双刃剑, 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消除其不良行为, 强化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适当的表扬奖励则有碍其优良品质的形成, 甚至还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质。

3.3 教师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树立心理素质教育观念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 是一种具有自发吸收力的心理, 这种心理不断自发地按照其自身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将周围环境的一切信息筛选加工、固结于自己的心理世界。既然幼儿早期的心理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作为幼儿教师就要重视幼儿早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自觉地维护幼儿的主观自我意识。

总之, 幼儿教师要想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只有心中真正装着幼儿, 真切地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 真实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地取得成效。

摘要:正确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幼儿的自身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多方面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意义,影响因素,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杜代章.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 1995, 25 (5) :49.

[2]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8)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6 (6) :87.

[4]沈清.幼儿必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24 (1) :124.

[5]徐世华.家庭环境对幼儿心里健康的影响[J].心理门诊.

[6]李秋来.也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J].幼教园地.

浅谈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 篇11

(一)偏食、挑食、厌食

偏食、挑食、厌食是2~3岁幼儿常见的现象,大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就餐,在家吃饭往往是家长追着喂,令家长深感头痛。孩子的偏食、厌食容易造成身体营养不足,尤其是2~3岁的幼儿,营养不足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产生孩子偏食、挑食、厌食的主要原因除消化不良和食物过敏之外,更多的是受环境和心理因素影响。例如,某些家长本身都有偏食的毛病,或者一样的菜重复天天吃,使幼儿厌食,或者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不愉快的情绪等,可见要想孩子能够改正饮食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

(二)家长过分溺爱

由于2~3岁幼儿生理发育还不成熟,所以身体协调能力不行,表现在饮食上就是经常吃饭吃一桌,或锅碗瓢盆拿不稳老是摔在地上,于是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不如喂孩子吃,既快又干净。而且有些家长总是担心自己孩子吃不饱,所以想方设法哄着孩子吃饭,于是就养成了小孩过分依赖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一味地给幼儿喂食的话,很可能造成他们厌食的情绪。

(三)将零食作为日常主食

孩子喜欢吃零食,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情。为讨孩子的欢心,家长往往会买很多零食放在家里,于是就养成了他们吃零食的习惯。甚至有的小孩每天只单一地吃奶油蛋糕、巧克力等食品,这些零食多是单纯的能量,自然营养摄入少,导致身体肥胖而不结实。儿童时期肥胖,成年后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要知道人们吃的食物种类越多、越杂,摄取的营养就越全面丰富,适应能力就越强,所以家长应给孩子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四)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不喝白开水

过多地饮用碳酸饮料会刺激胃液分泌,降低食欲和体内钙的吸收,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对健康极其不利。

(五)进餐时间不固定

家长通常对居家幼儿的作息时间“不讲究”,幼儿的进餐时间很随意。

二、怎样培养2~3岁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

(一)教育孩子不要偏食、挑事、厌食

环境和心理是影响孩子偏食、挑食、厌食的主要因素,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今天的拌黄瓜真好吃,又鲜又脆”。以此激起幼儿的兴趣和食欲。还可以根据2~3岁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来激发他们去吃不太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通过儿歌等形式进行引导。总之,家长千万别用强制性或者欺瞒哄骗的方式让孩子进食,这样会加深孩子对食物厌恶感,如果孩子实在是不愿意进食的话,不如暂时将食物放置一边,等其情绪稳定、愉快了,再劝他进食。

(二)教育幼儿自己动手吃饭

很多家长为了省事,主动给孩子喂食,他们殊不知这样会产生孩子的依赖心理,且对其饮食习惯也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家长应尽可能地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参与到吃饭中来。其实每个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赖心理的,特别是2~3岁的儿童都有自己拿勺子吃饭的欲望,只是这时候的孩子动作协调能力不强,常常打翻饭碗等,家长此时应该给予孩子们鼓励。

(三)不要经常给幼儿吃零食

零食会影响儿童食欲和进餐质量的,家长应让孩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地吃饭,切记不可用零食来代替幼儿的正常饮食。对于2~3的岁儿童来说,两餐最好的间隔时间应在4~6小时,因为4~6小时正好是肠胃对食物有效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時间,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营养。千万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着孩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顿饱一顿饥,然后用零食填补,这会影响下一顿的食欲,同时也会养成任性浪费的不良习惯。作为家长要尽量给幼儿提供全面和均衡的营养,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豆类食物和蔬菜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相信只要家长善于引导幼儿进餐,严于控制幼儿的零食,乐于与孩子沟通,勤于想办法使食物变得更加精美可口,就能成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形成有规律的进餐时间

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增进幼儿食欲,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增进健康。一日三餐的时间要相对固定,作息的时间也要逐步向幼儿园靠拢。

三、 结束语

总之,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位幼儿教师付出很多辛苦,奉献许多爱心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挑食,注意饮食卫生,多吃五谷蔬菜,孩子将来才能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

参考文献:

[1]刘海刚、王兆芬.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J].中等职业教育,2008(3)

试析幼儿心理卫生的培养 篇12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现象也复杂多样, 复杂的现实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心理卫生的影响。孩子心理呈现出复杂现象, 有些是健康的、纯洁的, 而有些则是不良的、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 并对其健康的现象加以激励, 对其不良的现象加以矫正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得幼儿心理知识。幼儿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唱歌跳舞的技能, 掌握幼儿教育的方法、技巧, 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知识。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 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教师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也是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二、环境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幼儿的年纪小, 可塑性大, 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 创造一个健康环境是做好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 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班集体和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 这个环境的好与不好, 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园风不正, 幼儿的心理心灵就会被扭曲, 就会受到冲击。

2. 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

人与人互为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 教师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的环境, 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 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是一句空话。坚决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可见教师的言行是否端正对幼儿的心理有深远的影响。

3. 办好家长学校, 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 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园、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 幼儿园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 如父母在家经常吵架, 与孩子沟通机会很少, 各玩各的, 动不动脏话出口等一些不良言行, 试问, 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吗?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 除教师之外, 家长也需要努力。

三、营造爱的氛围, 满足幼儿正常的心理需求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条件之一。实践证明, 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爱的孩子, 总是充满自信, 朝气蓬勃, 积极向上;反之, 被父母厌弃和天天打骂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 形成一种自卑感和反社会心理。如:平时有些孩子在上课时“喜欢”捣乱, 活动时常打人, 上厕所时无缘无故把小朋友推倒在地, 这往往是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为此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爱的技巧。我们在班上也常常问幼儿, 你喜欢老师吗?幼儿经常点头说喜欢。当问他:“为什么喜欢?班上别的老师你喜欢吗?”孩子会很直率地说:“某老师太厉害, 你不厉害, 我们不害怕, 还经常表扬我, 和我们一起玩”。从与幼儿的对话中可以听出, 我们一句关切的话, 或抚摸一下头, 都是爱的表示。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 向幼儿表示爱意, 让幼儿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四、积极培养, 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心理健康, 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 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 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可时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及错误心理在活动中得以纠正。

通过观察, 发现有两类幼儿心理特别复杂, 需要我们教师特别关注。第一类“问题家庭”的孩子。如:父母离异家庭的小孩心灵上都受过创伤, 若缺少正确引导, 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如:有一名小朋友每次到班上总不吭声, 总爱自己独坐, 你要是跟他说话或让他玩, 他都不愿意, 想要上厕所了也不去, 也不说。有几次好像是有意尿在裤子里, 老师边给他收拾边教育他, 要他以后有什么事要说, 来不及说就直接去厕所, 弄到裤子里实在太不卫生了, 过一会, 老师帮你收拾干净就不难受了。这个小朋友听后一直点头, 并且从他的表情上来看, 他觉得很舒服。通过与家长沟通, 得知这孩子年龄较小时, 就失去了母爱。第二类是胆小、孤僻、内向、不爱动的孩子。平时, 我们老师只注意爱打架、爱说话、好表现的孩子, 而对那些没有“破坏性”的胆小、内向孤僻的孩子极少关注。其实这类孩子更需要关注。我班有一名小朋友, 不爱说话, 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小朋友活动他就站在一边看, 每次活动时都要告诉他, 这个游戏很好玩, 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 可都无济于事。记得有一次, 小朋友都在水房洗手, 洗完手擦完了都走了又只剩下他一个人。擦手时, 他发现有一块小毛巾掉在地上, 他把它捡起来挂上, 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了座位上。我看见以后, 就表扬了他, 并且让小朋友都向他学习。有一次讲故事, 我让他扮演小花猫, 经过几次集体活动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做操时身体各部位也都能跟着动起来。

总之, 幼儿心理卫生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愿每位幼教工作者都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让我们的孩子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是幼教及保育工作极其重要的方面, 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历来不被人们所重视。笔者从实践出发, 探讨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上一篇:延性系数设计法下一篇:数字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