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通用8篇)
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 篇1
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现在的孩子们将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将会面对很大的竞争。然而,在幼儿园经常会发现:孩子们比较胆小,羞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怕与陌生人接触,不敢在集体里大声发言等现象,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将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对他们以后在人才市场的求职竞争中将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幼教工作者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努力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和能力。
关键词:幼儿;创设;表现力;表现技能;自信心
随着二十一世纪钟声的敲响,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在求职的过程中,求职者少不了的是要过面试这一关,在这一关中,求职者要竭力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取得面试方的认可,才能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职位。现代社会即是这样一个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可以想像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现在的孩子们将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将又会面对多么大的竞争。然而在日常与幼儿的接触中,我发现孩子们普遍比较胆小,羞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怕与陌生人接触;不敢在集体里大声发言;在节日庆祝活动中只会站着不动或者大声嚎哭。这对他们的成长将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对他们以后在人才市场的求职竞争中将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发展历程之中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每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罗素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满足人的自身需要,教育要发展人,发展人的潜能,突出人的特长,打好创造的基石。表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运用、表现,培养幼儿的表现能力,能够刺激、引发、带动各种能力的发展,还能够促进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幼儿表现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培养幼儿的表现力的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一、积极为幼儿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
(一)创设表现时机,使幼儿有充分的表现时空。
新《纲要》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幼儿主动、大胆地展示自我风采。
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勇于展示自己的良好风气,给他们创设一个个表现的机会。如利用集体活动后的小组活动、活动区活动、分组活动等方式鼓励每一个小朋友都大方、大胆地表现自己。
(二)激发表现欲望,使幼儿保持浓厚的表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老师要能够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也就是了解幼儿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 幼儿兴趣浓厚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肯定他们的表现能力,这样他们的表现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会发展得更迅速、能力会更强。他们就会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更加大胆地迈开步伐前 进,越来越喜欢表现自己,从而使成功的机会成倍增长。
(三)增强表现自信心,奠定幼儿敢于表现的基础。
教师是孩子的引导者,是他们活动的关注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句鼓励的话,会让幼儿觉得自己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同,这对幼儿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一句讽刺、挖苦的话将会使幼儿表现力的火花就此熄灭。我们要知道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是幼儿迈向成功的基点。所以就要关注、支持幼儿的表现,以赞赏的目光赏识他们的表现,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们大胆表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表现活动中,我们要不吝啬自己的赞扬,给每位孩子以鼓励,让他们都能勇敢地迈向表现的舞台,大胆表现自己。
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和能力
幼儿有了表现的欲望,有了表现的信心,还只是完成了表现力培养的基础,而关键还在于如何表现,这才是表现力培养的目的所在,如果只是有表现的想法和自信,而表现得支离破碎,久而久之,会产生挫折感,逐渐失去表现的欲望。那么如何使幼儿会大胆地进行自我表现呢?
(一)为幼儿选择便于表现的内容,让其易于表现。
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表现内容,如日常用语的表达、见闻的表述、转述,说唱儿歌、舞蹈等,让其敢说,乐说,敢展示,乐表现。口语表达是幼儿表达自己意愿,与人交往的最好方式,也是每一个人处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在日常活动中,我总是与幼儿多说多谈,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也让他们讲自己的见闻培养其乐说习惯。并教给幼儿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让他们说、唱,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动作,或说或唱或游戏或舞。动听的歌谣、轻快地节拍,优美的舞姿,即是简单的表现内容,又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加上教师不时肯定,奠定他们敢于表现乐于表现的基础。
(二)让幼儿理解表现内容,创造性地展示表现技能。
我们要凭借优美夸张的动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使他们理解所要表现内容的内涵,创造性地设计表现的动作。如在舞蹈教学中,拟人化的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表现兴趣。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用人的思想感情相交流。歌表演《小鸡、小鸭》表现的是小鸡小鸭相互帮助的情形,歌词非常简单,却重复出现“叽叽叽、呷呷呷”。如果不加推敲,定会出现干巴巴地三次鸡叫、鸭叫,现在把这首歌曲拟人化,将它们编成一组对话,就非常富有情趣了。“小鸡、小鸭是一对好朋友,已经很久没见面了,一天它们碰到了一起,就叽叽、呷呷地讲个没完。第一次叽叽叽、呷呷呷是老朋友互相问候:„您好,您好!‟第二次叽叽、呷呷呷是互相祝贺,小鸭翘起大拇指说:„你游泳游得好。‟第三次叽叽叽、呷呷呷,小鸭说:„你又长高了。‟小鸡说:„你又长胖了。‟接着,小鸡小鸭唱呀跳呀、游戏呀、拥抱呀,真是一对好朋友。”尽管这首歌表演的题材极为平凡普通,但通过拟人化的教学,经细节夸张,变得情节完整,幽默诙谐,幼儿表现时会很夸张、很投入。
(三)充分重视每一个表现的要素,促进幼儿表现力的发展。
1.口语表达是幼儿表现自己的首要动因。
我们首先要从非智力心理素质出发,先解决敢不敢讲话这一点,突破这一点,幼儿会不会讲话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表达能力和其它能力不一样,它是和非智力心理素质相联系,它有个敢与不敢的问题,教师要永远用朗朗的声音影响幼儿,告诉幼儿,讲话一定不要自私,声音一定要达到全体小朋友的耳朵里,因为只有首先进入别人的耳朵,接着才能进入别人的心中。流畅程度主要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有逻辑性,要流利,如果一句话中间反复停顿和重复,听者就会对表达者的意思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体会,也会觉得很累,从而不愿去倾听他的表述,造成表现的失败。情感,是语言表达的调味剂,如果在表达的过程之中没有情感的融入,那就如同做菜不放盐一般乏味,乏味的东西,是每个人所不愿吃的。只有注意到表达的音量、流畅、情感的真切投入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让别人更好地知道、了解自己。2.舞台表演是提升幼儿表现力的平台。
我们让幼儿观看电视、VCD中的一些节目,让幼儿欣赏别人精彩的表演,仔细观察、揣摩表演者的表情、神态,谈谈自己的体会,再结合自己上舞台的经验,逐步摸索出上舞台表演的要素:要有大胆的气魄、动听的声音、优美的舞姿等等,让幼儿在平时的表演中注意这些要素,并及时纠正幼儿不当的表演,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努力让幼儿表现得尽善尽美。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地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给他们布置一个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尽可能的表现自己,因为这是一方展现幼儿风采的天地,在这里,小朋友们尽情展示自己的能力。每逢节日,更要抓住时机。如元旦节、六一节的庆祝活动,我们用拉花、皱纹纸,或者是和幼儿一起制作的简单的吊饰来布置教室、活动场地,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激起他们上台表演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训练来提升表演的技能。
3.社会活动是强化和扩展幼儿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江泽民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活动中是强化和扩展幼儿表现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应只注重课堂教学,或为了安全而死死地守住教室。如敬老院的慰问演出、社区才艺展示、菜市场或超市的见闻讲述,家庭趣事的描述等等,每一次活动都是幼儿表现力展示的良好机会,而且通过一次次社会实践,要把幼儿引向社会,让其从小就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表现,强化表现,提升自我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表现力的培养与学生潜能的开发》(2004-07-14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3]《如何提高幼儿舞蹈表现力》(酒泉教育网 作者:李海梅)。
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 篇2
一、调整思维方式
1.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众所周知,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只是一个媒介和载体, 它承载的是人类的思想。所谓“言由心生”,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思维能力都不会太差。另一方面, 再丰富的思想、再有逻辑的思维也需要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而且一些抽象的思维活动也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完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 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 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所以, 要想提升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 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就必须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2. 形象思维的运用
面对幼儿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思维方式特点, 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幼儿阶段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的脑海中一直有“泛灵”观念存在, 他们认为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 幼儿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具有形象性。然而, 幼儿教师都是成年人, 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 如何转换思维以适应的幼儿形象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运用“有声有色”的语言, 让幼儿感知生活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增强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举例来说:幼:“老师, 叶子掉下来的时候, 树妈妈会疼, 会死么?”师:“不会的, 树妈妈的心脏在根部, 只要根是健康的, 大树就不会死。树掉叶子, 就像我们人掉头发一样, 是不痛不痒的, 一段时间后它还会生长出好多的新叶子。”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 幼儿教师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为幼儿讲解了树叶脱落这一自然现象, 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简易生动, 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的注意、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二、增强心理素质
1. 克服紧张心理
一般情况下, 人的语言表达会伴随着思维连续不断, 尤其是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话语的连续性会保持得更好。但是, 一旦准备不充分、心理素质不够, 即便是平常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人在公开场合发言时也一样会出现语塞、不自然、忘词等情况。经过观察, 一些年轻教师在前面发言时会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 目光游离型。一些教师讲话的时候经常是看天、看地、看窗外, 抑或是眼珠滴溜乱转, 不能目视前方。第二, 手足无措型。教师讲课时会呈现出各种体态。有的弯腰驼背, 有的双手背后, 双脚的站姿也是什么样的都有。这些现象表面上反映出教师的肢体表现力, 其实是他们紧张、不自信的佐证。第三, 横眉冷对型。一些教师面无表情、眉头紧锁、目光严肃、不苟言笑, 好像当众讲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到讲台前讲课更像是要去“慷慨就义”。第四, 绵绵细语型。有的教师说话声音极小, 需要非常认真地听才能听见, 使下面的同学有的一点声音都听不清楚。有的教师发音的时候口腔没有完全打开, 以致声音含在嘴里发不出来。
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胆怯、自卑、畏难、自傲等。所以, 容易紧张的幼儿教师应该多进行心理障碍的克服训练, 如稳定心理法、自我暗示法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不能一蹴而就, 有心理紧张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坚持。否则, 如果连话都说不好, 又何谈口语的表现力呢?
2. 防止语言失控
语言表达往往受情绪的影响, 情绪往往受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因此, 要想保持良好的口语表达状态, 就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必须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多年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的情绪不够稳定, 那么他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缺陷和行为障碍的学生人数就会比较多。近几年, 关于幼儿教师打骂甚至虐待幼儿的报道屡见不鲜。教师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 会小题大做、无故迁怒幼儿。不仅在言语上失控, 还会有很多过激的行为,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一个不能自制、脾气暴躁, 严重抑郁、极度偏见、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谩骂的教师, 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 如同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因此, 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场合, 不管身体有多么不适, 心情有多么不好, 都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否则, 不佳的情绪状态会使你的语言表达失去控制。幼儿的心灵是十分敏感和脆弱的, 如果由于你一时的语言失控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那将是用多少言语也无法挽回的。
三、培养职业热情
1. 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对于刚进入幼教行业的教师而言, 需要身兼多种角色。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自由转换, 是新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反思和学习的。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家长、同事、领导的时候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也会很不一样, 要想充分地适应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并做到游刃有余还需要一个过程。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一群幼儿, 失去其他人的帮助时, 经常会显得手足无措, 甚至连基本工作都无法胜任。当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 可能会因为家长的强势、蛮横、极端或是不讲道理而无法继续开展工作。对于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新教师往往会被弄得筋疲力尽, 力不从心了。也许刚入职时的冲劲和美好愿景会被现实击碎, 职业热情一减再减。进入幼教行业十几年的教师依然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一是多年重复而单调的生活。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较为单一, 家里家外做的事情雷同, 个别教师回到家会失去耐性, 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反而显得简单粗暴。二是这些一线教师通过多年的打拼, 精力、体力消耗甚大, 觉得自己不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那样有活力, 又不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那样有一种被人认同的社会地位, 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工作信念也被动摇了, 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便产生了。
2. 克服职业倦怠, 激发职业热情
幼儿教师口语的魔力皆是源于爱。幼教行业需要每一位教师有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每天从早到晚跟幼儿待在一起, 除了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实施外, 还要协助保育员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 这对于任何一位幼儿教师而言都是体力、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所以, 如果教师对幼教事业没有自己的一份坚持, 对幼儿没有爱和包容, 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一旦教师的职业热情褪去, 教师的语言就会变得乏味、枯燥, 缺少童真童趣, 这不仅不利于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 更无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教师口语表现力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素养和锻炼思维。提高自身素养不仅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水平和层次, 更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因为教师在不断反思和学习的过程中会持续发现很多新知识, 这会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同时, 教师也会认识到自身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个锻炼思维, 不断修正已有经验、持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教师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和挑战性, 职业倦怠感会大大降低。而在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 亦可收到“腹有诗书‘言’自华”之效。
四、提升普通话水平
1. 学为人师, 言为示范
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目前, 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对其他职业的人群要高一些, 但仍然会受到方音语调的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教师, 说话时带有一定的“东北腔”。一般而言, 3 岁~6 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幼儿会以教师作为榜样和模仿对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因此,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可以为幼儿树立一个值得学习的标杆, 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具体来说, 在运用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辨正训练, 找到自身发音上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纠正。一些常见的发音问题如平翘舌不分、女国音、前后鼻音不分等都应该被及时克服。第二, 不用社会方言。网络的兴起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为一些社会方言的产生和流通提供了途径。幼儿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使用网络流行语、火星文以及一些中英夹杂的词语, 以免影响幼儿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认知。第三, 不用反语和讽刺性的话语跟幼儿对话。幼儿的思维直观具象, 听不懂大人的反讽表达。如一位幼儿把早饭洒在了地上, 教师说:“你可真行啊!”幼儿会误以为这是表扬之词抑或是弄不清楚老师的意思。
2. 多听勤记, 日积月累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反复的听、练、记。因为好多字音和声调都被生活的语言环境“约定俗成”了, 以至于幼儿一直认为自己所读的音、调是正确的。如三条奇怪的鱼 (鲫鱼、鳗鱼、鲑鱼) 、晕血、舍利、蔗糖、压轴、量体裁衣、口角、友谊、脾胃、按捺、夹子等。对于这一类的字词, 需要幼儿不断地强化记忆。因为如果只是记一次两次, 很难改变以前的错误印象, 导致把正确的音和错误的音记混淆了, 记来记去记住的还是错误的字音字调。所以, 教师必须让幼儿反复记忆、有意识地强化记忆, 直到可以很熟练地掌握某些字词的发音为止。
如何正音呢?有两个基本的途径和一个必备的法宝可供参考。第一种渠道就是“新闻联播”, 第二种渠道是“国宝档案”。这两档电视栏目是当代中国发音最标准的参考。二者不但可以为幼儿提供最为标准的发音, 更能够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信息, 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在听和看的过程中, 幼儿可以记录下来那些跟自己的已有经验不太相符的字音、字调, 然后用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查找。确定正确的发音以后, 把它们记录下来, 经常性地拿出来识记一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必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赵丹青.幼儿教师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 2015 (22) .
[2]王颖.幼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3]陈芳.幼师生职业语文口语素养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 2014.
[4]李雪虹, 张华.谈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6) .
[5]邓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如何培养幼儿的色彩情感和表现力 篇3
关键词:幼儿;色彩;情感;表现力
【分类号】G613.6
幼儿阶段的色彩情感和表现力指的是幼儿凭借主观感知来构成画面色彩[1]。幼儿运用主观化的色彩来表现内在的情感。幼儿的色彩情感处于萌芽阶段,其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鲜明、艳丽的色彩有着较强的兴趣。在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中,我们只关注幼儿对色彩的认知,而忽略了幼儿阶段色彩情感和表现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色彩情感和表现力,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幼儿的心理体验,对提高幼儿的综合审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现色彩
教会幼儿辨别色彩的冷暖是培养色彩情感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启发幼儿寻找身边暖的事物,幼儿很容易就想到太阳、火、燃烧物等。此时,教师要求幼儿拿出画笔用颜色来表达这类事物的色彩,并且将它们画下来,很多幼儿会选择红色、橘色、黄色来表现这些暖的事物。这时我们会看到幼儿对暖的感知跃然纸上,红色的太阳、橘色的火苗、红彤彤的灯笼等。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感知到这些色彩的同时,也会感到红色是热的、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懂得太阳、火苗这些事物都需要用红色、橘色、黄色这样的暖色调来表现。同样,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寻找身边冷的事物,幼儿会列举出雪、冰灯等。幼儿在使用色彩来描绘这些冷的事物时,会发现蓝色、白色是冷的,就像冬天的雪花、冰山都需要用冷色调来表现。教师也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色彩,加深幼儿对色彩的感知,以便幼儿能够自主发现色彩,例如春天绿色的小草,夏天湛蓝的天空,秋天火红的枫叶,冬天洁白的雪花,使幼儿看到绿色自然会想到春天万物复苏,看到红色会联想到秋天火红的枫叶,看到蓝色会联想到晴空万里或者是湛蓝的海水,看到白色会想到冬天的白雪皑皑。
色彩味觉的辨别是通过幼儿品尝和嗅觉得到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如红色的苹果、红色的辣椒、绿色的柠檬、橙色的橘子、青绿色的橘子,幼儿对这些事物的味道较为熟悉,因此很容易就形成色彩味觉,如红色是甜的、辣的,橙色是甘甜的,绿色是酸的,青绿色是酸涩的。
二、感受色彩
从欣赏中感受色彩的魅力。教师在培养幼儿色彩情感和表现力时应引导幼儿学会欣赏事物的美,包括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艺术作品的美等,通过一系列的欣赏活动来开闊幼儿的眼界,从中感受色彩所带来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带领幼儿走入大自然中,感受青山绿水、碧海蓝天、雨后彩虹、晴空万里、白云悠闲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树木发芽,此时用淡绿色来描绘刚发芽的树木,刚露出泥土的小草最为合适,这些暖色调都代表了生命和希望;夏天烈日炎炎下,树木葱郁,花儿增芳斗艳,此时红色描绘太阳,蓝蓝描绘天空,深绿色来描绘树木最为合适,这些颜色表达了幼儿体会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秋天火红的枫叶,湛蓝色的天空,枯黄的小草,当幼儿用这些颜色描绘秋天时也表达了心中对夏天的依恋;冬天到处都是白雪皑皑,白色和蓝色来描绘冬天再合适不过了,此时的幼儿用这些冷色调来描绘冬天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对春天无限向往的情感。这些美好的事物映射到幼儿内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内心的情感。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感受不同色彩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如红色、绿色等颜色鲜艳的色调——兴奋、生动、激烈;白色、灰色、黑色等暗淡的色调——平静、消极、压抑。这样,幼儿在描绘雷雨天气时自己的心情时,就不会出现黄色、红色这样的暖色调,而在描绘春天时则不会出现灰色、白色这样的冷色调,同样幼儿可以用冷暖色调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当心情愉悦时使用暖色调,当心情沮丧时则可以使用冷色调。
三、表现色彩
每次欣赏活动之后,应通过一些趣味美术绘画活动来引导幼儿将内心对色彩的认知和色彩情感用画笔表现出来。例如在《大树与小鸟》的绘画活动中,教师讲述了一个因为人类乱砍乱伐导致大树越来越少,小鸟失去家园的背景故事。此时幼儿在创作时,会融入自己悲伤的情绪,灰色的天空、凋零的花朵、灰色的小鸟等,使用一些冷色调来表现出内心的悲伤情绪。当教师重新设定故事背景,人类为了保护环境,坚决的制止乱砍乱伐,换给了小鸟一个美丽家园时,幼儿的创作中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火红的太阳、青翠的树木、颜色斑斓的小鸟跃然纸上,作品有效传达出了幼儿愉悦的情感。在《天空》的绘画活动中,幼儿在创作时会根据自己日常所观察到的天空景象,结合自己的情感画出不一样的天空。如有的小朋友会画出晴空万里,有的则会画上红红的太阳,飘着朵朵白云的天空;有的则会画出乌云密布,仿佛雷雨要到来一样的天空。同样一个题目,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绘画作品出现,但不容置疑的是在色彩情感的表现上,幼儿已经掌握如何利用鲜艳的色调来表现内心的兴奋和愉悦,如何运用暗淡的色调来表现阴冷、压抑或者恐惧。
幼儿眼中和心中的世界都是色彩斑斓的,他们喜欢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眼中和心中的事物。色彩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幼儿也正是通过画笔来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融入到作品中。幼儿阶段的色彩情感和表现力培养,对于陶冶幼儿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尤为重要。幼儿色彩情感和表现力的提高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艺术创作。幼儿阶段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授给孩子知识,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生活当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发现色彩,在欣赏生活中事物的同时来感受色彩,并且用手中画笔来表现色彩,一幅幅绘画作品出现时代表了幼儿对色彩的理解,是其色彩情感的体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幼儿感受和表达色彩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多彩的生活,使美丽的世界和美好的生活通过小手和纸笔得以完美的勾勒出来。
参考文献:
[1]秦芳. 4~5岁幼儿绘画语言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 美术教育研究,2013,02:116-117.
论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 篇4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人们更加重视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概述有关情绪智力的几种主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培养幼儿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以及探讨了培养幼儿情绪智力的多种方法,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夏赛元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刊 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5(4)分类号:B844.12关键词:幼儿 情绪智力 培养
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 篇5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往往凭自己的兴趣自由行动,兴趣与注意力都不稳定,他们对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物体易产生兴趣,但观察不仔细,无意注意占优势,易受外界干扰。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稳定幼儿情绪,初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我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小班幼儿的绘画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1、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
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在学习画小草时,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在学习画圆圈时,可以设计“小兔吹泡泡”;在学习画波浪纹时,可以设计“会游泳的小鸭”等绘画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线团”、“气球宝宝”、“水果娃娃”等等。
2、选择的绘画材料要丰富有趣。
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支配能力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玻璃球让幼儿滚画,提供纸巾染画,提供吸管吹画等。如,在吹画活动“节日的礼花”中,幼儿只需在纸上蘸一滴颜料,对着吸管用力吹颜料,纸上便会盛开一朵朵美丽的礼花。又如,在滚珠画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玻璃球,幼儿用玻璃球蘸上自己喜欢的颜料在白纸上滚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一幅幅神奇的画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要继续滚画,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
3、让幼儿在玩中学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由于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所以,他们常常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只有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们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才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尽情的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入课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绘画活动“气球宝宝”时,老师带领幼儿边游戏边画:“有一天,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气球离开了妈妈,他们想到天上去旅游,他们飞到了高高的天上,有些气球因为看到美丽的风景而好开心,有些气球因为在高高的天上有点害怕,有几只气球北风一吹,翻起了跟头,他们觉得真好玩,有的却吓得哭了。”孩子们被老师带入气球宝宝的世界,很自然的对画气球宝宝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最后画出来的气球宝宝也各不相同。其次,老师还组织孩子们玩的模仿游戏,如:在学习画螺旋时,首先让幼儿做律动,在音乐中体验绕线团的手臂环绕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线团”。总之,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让孩子们眼中充满美。
幼儿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常常会被五彩斑斓的色彩所吸引。在自然界中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幼儿美的感受。
二、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习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这使得孩子在绘画中往往按照老师的范例去模仿,教师和家长也常常以画得和老师像不像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幼儿本身的创造性在哪里?他们在绘画时是不是愉快、自愿?幼儿的情感是否积极主动?„„这些问题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在其绘画中的作用,是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潜在动力。它包括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等,那么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作用表现在哪里呢?
1、幼儿的绘画情感是完成作品的保证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奇特的,在他们的笔下,天空、云、太阳、花草、树木等一切都充满了生气,变得丰富多彩,如在画“我的妈妈”时,小雪把妈妈的头发画得长长的,一卷一卷的,她认为这样的妈妈美极了,金恺把妈妈画成个“大胖子”,而贝贝把妈妈的眼睛画得大大的,在画面中特别突出,三人的特征都被夸大了,可幼儿却认为自己画得很像,还互相夸耀自己的妈妈。这种夸张在幼儿的画中是常有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看得最仔细、印象最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画得较大,这也是一种创造,是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理解、想象、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情感是积极的,由此可以看出,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潜能。
2、幼儿在绘画中的积极情感影响着对色彩的选择
我们观察幼儿的图画时,常会发现他们不受物体固有色彩的限制,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颜色去表现,这在大人看来不合理,在幼儿看来却是自然。幼儿在绘画时,基本上每幅画都喜欢添上白云、太阳、小鸟。在画 “生气的颜色”时,大多幼儿用红色和黑色,画“金鱼”时,有几个幼儿画出了五颜六色的底色,这说明,幼儿在使用色彩中,带有较明显的情感倾向,他们对色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色彩不仅仅被幼儿用来表现物体,还能表现幼儿自己的情感。
因此,情感一直就存在于幼儿的绘画过程中,老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它贯穿于幼儿绘画的始终,那么,积极良好的情感如何才能形成呢?
第一、开阔幼儿眼界,积累创作经验
绘画活动,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就需要让幼儿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包括身边的好人好事,自然界的变化,马路上的建筑等,还可以让幼儿欣赏名画、剪纸、雕塑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创作提供材料。如在进行“做操的娃娃”绘画前,老师组织幼儿观察做早操时周围孩子的动作,上课时,幼儿纷纷把看到的画下来,因为有了准备和情感的积累,幼儿情绪很高,创作了一个个动作各异的娃娃。这一绘画过程中,教师没有为其中形象作示范,但孩子却通过自己的眼,自己的手表现得准确、形象。
第二、正确的引导、评价,使幼儿积极情感得到鼓励
幼儿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在绘画中的能力也有强有弱,评价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能力强的给予肯定,有进步的也要表扬,对能力弱的孩子更要鼓励。使每个幼儿对自己有信心,对绘画有兴趣,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发展智力,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 篇6
陆良县马街小学
王凤英
关键词:绘画表现力
创造潜能
想像
创作
内容摘要: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绘画则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在绘画中幼儿可以自由表现自己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我们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我认为在绘画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善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思维,充分发掘其创作潜能;通过游戏、说画来促进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幼儿用心灵去画出属于自己的画来。
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艺术素质方面,尤其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3-6岁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这对他们进行美术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美术活动中,幼儿能随心所欲的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美术活动特别是绘画活动深受幼儿喜爱。
但长期以来,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教师注意的是讲解—示范—练习的“注入式”教学,如幼儿必恭必敬地听讲、机械地模仿、依葫芦画瓢,一旦离开范画,就不知从何下笔,甚至连颜色都被固定:太阳一定是红的、头发一定上黑色、树叶一定上绿色„„幼儿的画就好像教师的复制品,而那些有所创造的作品,则被认定为“捣蛋”乱画,幼儿那宝贵的创造力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被无情扼杀了。这种封闭性的技法训练绘画活动是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致命伤,使幼儿创造力培养没有被充分挖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教学的目标不再是老师说什么幼儿学什么,老师画什么幼儿模仿什么,而是注重培养幼儿的绘画表现力。《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什么是绘画表现力?即幼儿在创造性的绘画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大胆地、自由自在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体现的不是机械模仿、临摹的能力,而是强调幼儿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绘画因素、知识技能创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即:审美认识、审美技能、审美创造的综合反映。幼儿时期的孩子们都有一种绘画创作潜能,他们喜欢借助线条、色彩、图解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物象了解的知识和要诉说的事物情节及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这时期的幼儿已有初步的审美倾向性,教师应设法激活幼儿的创作潜能,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力。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绘画创作中可以发展幼儿的全部心理能力,而且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连续从一个心理过程过渡到另一个心理过程,其间,各种能力相互衔接、支持,每种能力都因与其相连的其他能力的运用而得到加强;其次,绘画表现力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在绘画活动中幼儿的自由表现,实际动手将头脑中的东西外化为可视可触的美术形象的过程,学习着艺术的思考方式,创造力必将得到锻炼;再次,绘画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可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表现能力以及在绘画中可使幼儿养成富有耐心的良好品质。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绘画活动来激发幼儿兴趣、想象、思维,让幼儿画出属于自己的、最富有绘画表现力的作品呢?
一、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绘画是幼儿的主体行为,如果幼儿缺乏绘画愿望或创作灵感,那么绘画活动的开展将失去教育价值。《纲要》中要求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中的指导者、支持者、启发者,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参与创作活动的要求。
1、引起幼儿的绘画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做每一件事情,几乎都与他们自己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孩子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如天上的飞机、路上各种各样的车、人们的服饰以及花草树木等,这是幼儿绘画活动时的创作之源、想象之源、也是绘画兴趣之源;教师可通过谈话提问来激发幼儿表现对事物的想法和动机的愿望;也可以以幼儿平时的奇想作为出发点引发幼儿去作画,如怪兽、泰罗奥特曼战士、恐龙、超人等,凡是幼儿想画的都可以让他画,并且鼓励他大胆画,这样幼儿绘画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才能得到激发。
2、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绘画环境。
绘画创作依赖于一定的氛围,缺乏艺术氛围人就很难有灵感,幼儿绘画也是如此,基于这一点认识,我首先为幼儿创设充满美术氛围的空间环境,教室内外的装饰、墙壁的美化构思夸张、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调和且符合童趣,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艺术之气扑鼻而来、灵感丰富,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而且也能随意及时表现美、创造美; 此外,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民主的作风也是幼儿绘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环境使得幼儿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作画,思维不受限制。
3、使用多种绘画材料。
幼儿的坚持性差,易疲劳,注意力易转移,以直接兴趣为主,为了吸引幼儿参与活动,教师应将绘画内容安排更丰富些、活泼些,同时注重多种材料的运用,除了常用的彩笔、油画棒画的水彩画外,还可以搞吹画、手掌画等,也可以改变纸张形状,如尝试用圆形纸、正方形纸来作画。
二、善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思维,充分发掘幼儿创造潜能。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所以在绘画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造,多憧憬“异想天开”的创作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1、在活动中运用启发性提问来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教师的启发提问是引导幼儿绘画创作的关键,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要根据题材特点和幼儿情况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才能激起幼儿浓厚的兴趣,打开幼儿智慧的窗口,唤起幼儿的灵感。这样可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通过谜语导入,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有七种颜色,幼儿就会选用不同颜色画出不同的太阳;“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半圆脸、三角脸、方形脸、长发、短发、卷发„„;通过教师的提问与引导,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如图1)
在提问中要注意多提一些描述性、假设性的问题,如画《我设计的房子》可以问:“你喜欢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与你家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假如要你设计你想要的房子,你会怎么设计?它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尽情联想、畅想、猜想,从而萌发他们的想象意识和创作欲望,并大胆地绘制了“星星房子”、“云彩房子”、“船房子”、“苹果房子”„„(如图2)
2、让大自然来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自然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教师可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各种花草树木,去动物园观看可爱的小动物来启发幼儿想象。但因我园条件有限,只能带幼儿看看幼儿园的花、各种树木等,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各种花的颜色、形状以及树叶的样子,如金针形、扇形、椭圆形,树的外型如竖直、圆形、倒垂、三角状„„,再让幼儿展开讲述,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想象也随之迸发。于是在感受了自然景物后,教师出命题画《幼儿园的花草树木》幼儿都能按自己意愿画出一幅幅作品来。(如图3)
3、引导幼儿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积累“创作”素材。美术是视觉艺术,必须通过视觉的作用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再由“感知”引发“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各种物象,如五颜六色的着装,幼儿书包、文具盒的图案、造型,街道上的广告、风格各异的建筑„„或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平日里注意观察人们和同伴的衣服色彩、造型,再让他们相互讲述或想象造型来设计《漂亮的衣服》。(如图4)
三、以游戏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有趣,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幼儿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以自主地充分活动,从中得到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尝试将绘画活动游戏化。
在教幼儿画《不同形体的人》时,我先带幼儿到活动场地去玩《哈哈镜》的游戏,幼儿很感兴趣,玩得很开心。通过游戏幼儿了解到“我变矮了”“我变得又高又瘦了”“我变胖变矮了”各种不同形体的人的形象,最后再加以引导,幼儿动手作画。有了游戏的铺垫,幼儿的人物形态各异(如图5),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创造想象力。又如我教幼儿画《三只蝴蝶》,由于讲过《三只蝴蝶》的故事,我就利用故事录音带,请幼儿扮演角色表演游戏,伴着动听的故事和同伴的精彩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不停地鼓掌。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幼儿画出了不同姿态、不同表情的蝴蝶,甚至还画出了故事情节(如图6),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表现出兴致盎然的愉快情绪。
四、在“说画”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创新精神。在绘画活动中,把握好幼儿的“说”,对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增强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开启幼儿的创新精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画”又可分为画前“说”、画时“说”、画后“说”这三部分。我在组织绘画活动时,都会先让幼儿讲讲、说说,然后再请幼儿把自己看到的、说过的情景、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许多小朋友说出来的不一定能画出来或者画出来的,你也不一定能看明白,因此要抓住“说画”三步骤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跟同伴说一说想画什么,以提高绘画兴趣;其次,让幼儿再画画中边画边说,使自己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乍一看,活动室乱哄哄,仔细瞧,孩子们十分投入,一幅幅有趣的作品完成了;最后,“画后说画”,幼儿可说给同伴听或说给老师听。这样一来,让我惊奇的发现,在我看不明白的画中原来蕴藏着一个个美妙的故事,孩子们的想象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们的创造力让我不可估量。在孩子们讲完后我会给予一个微笑或小小的奖励,孩子们体验了自己的成功,兴趣也就更高了,创造性也在一次次的“说画”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绘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每个正常的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发掘它并使之得到充分发挥的可能。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地组织、去引导,采用多种新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绘画活动中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表现力,就一定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绘画作品来。
参考资料: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张念芸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2、《开展美术活动
培养幼儿创造力》
上海学前教育网
3、《幼儿园开放性绘画教育活动探索》
张建国
著
《学前教育》2000年第5期
4、《浅谈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网
5、《浅谈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郭映芬
著
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6、《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精神培养的探究》
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 篇7
1 深化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和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对标准舞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开展标准舞的教学工作,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对标准舞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上。
1 . 1 标准舞是塑造自我的载体
标准舞以自身独特的造型与动作,高雅的服饰、多变的旋律以及本身的优美舞姿形成一种艺术形式,故而,标准舞不仅给学生在形体美、心灵美上都呈现出一种良好的载体功能。由于标准舞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舞蹈,不仅可以塑造和展示女性的线条美,经过学习和训练,使之刚柔并济;而对于男士也同时可以展示出男士的绅士风度,给男士塑造彪悍刚强、气宇轩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具有表现欲很强与追求完美的大学生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标准舞又是双人和群体参与的项目,对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帮助。
1 . 2 标准舞是表现自我的途径
学生对标准舞的学习,首先是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与音乐的表现力。完美的标准舞肌体动作需要完美的音乐才可以完美的进行艺术体现。[1]其次,在学习标准舞通过对“眼神、手臂、身体”的训练,可以很好的展示出标准舞最美的一个线、一个面,标准舞可以帮助学生在身体姿态上,表演技能上得到很好地改善,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内在气质与涵养。标准舞一般强调“容情于舞”,要求学生有自信,使学生的自信可以自然、轻松的从面部流露出来,而学生在学习标准舞时,充分的个性流露与当前的情绪体现可以使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
1 . 3 标准舞是提高自我的工具
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在学习标准舞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统一,还需要听觉、视觉和思维的高度统一,这对学生的智能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需要一个完整的标准舞套路,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学生熟记于心,需要把握住舞蹈过程中的变化,这能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力和记忆力。其次,标准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快步、狐步等多种舞蹈,而每种舞蹈的风格各不相同,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各类舞种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较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强化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们对标准舞的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有助于学习好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好标准舞,更需要有着良好综合素质。因此,学习和练好标准舞,必须要加强学生多方面学习知识,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2 . 1 强化文化知识学习
学习标准舞要求学生用心发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探求艺术的真谛,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光要强化学生对舞蹈理论的知识学习,从各个渠道了解和学习中外舞蹈史、民俗学、艺术人类学、人体解刨学、音乐基础理论等内容,不断丰富学习标准舞的理论基础。[3]其次,学习标准舞要求学生较强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基础,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舞蹈的风格,也不能正确表达舞蹈的中心思想内涵。掌握标准舞的舞姿和深化对标准舞艺术的理解,融会贯通,使动作和结构等特有的艺术语言,把韵律、观念、情感和视觉的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标准舞具有艺术作品的感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2 . 2 强化生活知识学习
艺术是所谓生活的情景的再现,而“生活”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的源泉,标准舞也是如此。
3 加强学生舞蹈训练,丰富学生肢体语言
在学习和训练标准舞的教学中,专业舞蹈教师要在训练当中增强学生标准舞的肢体语言的张力和感染力。
3.1 完善训练内容
高校标准舞的教学工作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们对标准舞的艺术表现能力丰富并完善训练内容,主要以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需要加强肢体动作训练。标准舞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敏锐的协调能力、均称的外形,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基本的形体训练,使肢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线条美,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并提高自身的素质。[5]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舞蹈的动作一定要规范化、准确化,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自身舞蹈韵律的呼吸更加协调,加强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提高学生标准舞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内心情感的培养。标准舞是由全部的舞蹈动作包括准确的移动、和谐的男女换位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的。
3.2 明确训练要求
在有效开展高校标准舞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标准舞的艺术表现能力,其次也要明确训练的要求,并提高高校学生对标准舞的训练质量。使之在训练时候把握三个关键:一把握标准舞视觉音乐节奏。男生要有引导能力,女生则要学习独自舞蹈技巧,并懂如何配合男生引导,这才是标准舞音乐与节奏的结合。二是在把握身体重心转换的同时保持身体的线条垂直。三“呼吸”相当于舞蹈的生命,不仅要控制并把握好呼吸与技术动作的协调性,还要左右着舞蹈的节奏的力度和速度,使舞蹈随着情感起伏变化。
3.3 创新训练方法
高校的标准舞教学在进行有效开展下,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高校学生标准艺术表现力。标准舞最主要是注重两个人配合能力的联系,要组织学生在进行配合的前提下,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一方面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例如:动作、表情、姿态和手势等来表现舞蹈者与舞伴的交流,鲜明的显现出情绪色彩,即能沟通又同时能提高舞蹈内涵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学生之间的友谊,帮助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还能营造出良好的现场互动氛围,使学生切身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各种情绪体验。
4 结语
试论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篇8
一、 关于“入”的问题
日本铃木教学法中,提倡给孩子们听最好的音乐,请最好的老师,演奏最好的乐器。铃木镇一把给孩子们听最好的音乐放在第一位,可见听音乐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听”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先把学生带入音乐中,从单音开始就要重视音乐的音质,让他们认识到美好声音的重要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运用音乐的语言,做好分句,掌握好呼吸,学会从容而流畅地表达音乐。另一方面,钢琴教师示范性的教学,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弹奏意识,使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美育教育以及艺术熏陶。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在于对音乐形象、意境的刻画和烘托,从而体现音乐风格。
学习钢琴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听。无论中外音乐,都需要听,让现成的音乐感动自己,使自己进入音乐中,成为受益者。在欣赏中,注重掌握音乐的意境、情绪、风格等,继而对触键、力度、速度、句法、层次、音色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可以避免把所有的曲子弹成一个味道。
(二)看。比如钢琴教师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使学生大开眼界。去音乐会现场或有条件可以听大师们的演奏,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现代声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观摩机会。
(三)想。通过主动积极地学习,把零乱的、片断的、分散的信息逐渐整合内化为完整的、客观的知识,透彻地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奏法及音响要求。因为“一首乐曲的正确演绎,来源于正确的理解,而这又得完全依靠细致的正确视谱”。所以,全面深刻地了解音乐是准确诠释音乐的前提。
二、 关于“出”的问题
钢琴家鲁宾斯坦说:“我的乐感所考虑的是把音符和乐谱背后真正的含义表达出来。”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对乐谱深入细致的研究始终是弹琴的出发点。
首先,丰富的音色、淳静的音质往往更能打动听众。好的钢琴音乐声音是第一位的,所以从入门起就坚持不懈地学弹优美的音质,并把技术训练同声音的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拉赫玛尼诺夫认为:“应当在作品中看到音乐联系的基本特点,他应当懂得,是什么东西使这个作品完整、有条理、有力或是优雅,他应当知道怎样去表现这些因素。”大师提到的这些都要有一个积累过程,把演奏者内心的感受在充分尊重作曲家的基础上,对钢琴作品作进一步的提升,因为新的创造更具有魅力。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更深刻的理性基础之上。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先生提倡“要分析乐曲,以多种手段表现音乐内容”。钢琴是多声部的乐器,把握好每条旋律,才能最终把作品演绎得更加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其次,是对音乐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伟大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和李斯特有着渊博的知识,他们对包括全部分支的钢琴文献进行了研究。”由此可见,优秀的钢琴家的演奏往往含蓄而深刻,朴素而自然。比如在巴洛克风格中,音乐的旋律均衡、严谨。每条旋律的层次感要求很明确,在弹奏练习中就要训练“设计思维”,即在音响没有发出前,就预先把音乐设计得是薄一些,还是厚一些,做到心中有数,这种练习往往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音乐表现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直接的手段。其中,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尤为突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教育背景等都不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各有纷呈,但深入体会理解音乐,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用深厚而扎实的艺术功底去表现优秀作品始终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值得提出的是,在学习中注重文化知识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知识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弹好钢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旅英钢琴家傅聪在谈到自己的演奏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得益于中国古典的文学、诗、词。”可见,多方的积累才能收放自如,弹得好琴。在表现音乐时更能积极、自然地投入,也最终能打动听众。
音乐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钢琴弹奏技巧是可以学到的,要把钢琴弹奏技巧运用到表现音乐上就需要去“悟”而非“学”,因为“悟”包含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也正是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由此可见,在学习上不断探索提高艺术品位,对于表达不同音乐风格、提高艺术表现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论幼儿表现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论少儿舞蹈教学中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10-04
幼儿行为表现06-15
幼儿孩子在家表现范文10-01
表现力的培养10-11
幼儿园小班幼儿在家表现评语怎么写07-29
幼儿教师工作表现自我鉴定07-24
论幼儿责任心的培养07-16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06-02
舞蹈表现力培养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