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表现

2024-06-15

幼儿行为表现(精选12篇)

幼儿行为表现 篇1

自闭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与人的交往从而产生心理障碍的症候群。常见的表现是:孤僻、胆怯、自私与任性,不帮助别人,也不让别人帮助。对自闭症幼儿进行疏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自闭症幼儿能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与同伴共享成长的快乐,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自闭症幼儿的主要行为表现

1.孤独离群,情感上不会与其他人建立正常的联系。自闭症幼儿几乎从不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别人找他玩的时候会躲避;对同伴的呼唤没有反应,总是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幼儿虽然表现出不拒绝别人,但是不会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例如,找小朋友玩耍时不是突然拍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者是突然跑过去搂别人一下,然后自己走开。好像这些拍人、揪人的行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是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没有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似乎周围发生什么事都与他们无关,且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的目光经常会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也很少正视、很少微笑,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语言发展上的障碍十分突出。大多数自闭症幼儿言语很少,比较严重的幼儿几乎终生不语。有时候即使是说话的幼儿,他们会说会用的词汇也是很有限的,而且他们也常常不愿意说话。有的幼儿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是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词。有的幼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交流时还常常表现出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例如,常常会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

3.大多数幼儿的智力发育落后且不均衡。大多数自闭症幼儿的智力发育会比同龄幼儿迟缓,而只有少数自闭症幼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是有些幼儿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又出奇得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自闭症幼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例如,有位4岁的幼儿特别喜欢认字,看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因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阅读儿童故事书,这说明他掌握了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时又显得很困难。

二、对自闭症幼儿进行疏导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自闭症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我们班在语言角开展了“我是故事大王”的活动,请每个幼儿将自己家中喜欢的故事书带到幼儿园,并放入“我是故事大王”的分享区,让他们利用早谈时间来讲述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促进自闭症幼儿与其他幼儿之间的交流。

2.开展角色游戏,鼓励自闭症幼儿与别的小朋友进行交流。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交往能力在自主性游戏中最能体现出来。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因此,教师可多提供这样的游戏,鼓励自闭症幼儿多参与,培养自闭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3.帮助自闭症幼儿克服“自我中心”,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受“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严重影响了幼儿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自闭症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发展利他行为。首先,可利用文艺作品,对自闭症幼儿进行形象教育。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可让自闭症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雷锋的故事》《小羊过桥》等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改变自己。其次,幼儿爱模仿,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鼓励、赞许、奖励等方法,强化自闭症幼儿的利他行为,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

4.家园配合,共同培养自闭症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需要幼儿园的教育外,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幼儿园可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讲座、进行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了解自闭症幼儿的心理,引导家长学会对自闭症幼儿进行心理疏导,让幼儿园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自闭症幼儿的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自闭症幼儿,行为表现,疏导方法,学习氛围,角色游戏,家园配合

幼儿行为表现 篇2

跟大孩子玩,知识增长快,小孩子懂的不多,跟他们玩比较幼稚,这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孩子的举动,如果你真的想改变,那就 找个知识丰富的小孩来跟她、他玩。

在小学之前,孩子都会愿意和大孩子玩的。因为孩子之间的交流很便利、有效、梯度合理、内容鲜活。跟大孩子玩他们更有安全和成就感。

宝宝咬人原因一般有:

1、实验性的咬人

咬人是婴儿探索世界的一个方法。他们将任何可以拿到手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嘴里。有些婴儿吃奶的时候还试着咬妈妈的乳头。有时对于孩子来说这就像是一个游戏。

解决方法: 不要让孩子感觉你认为他这样做很好玩或者是一个游戏。应坚决地说:“不能这样,咬人会痛的。”婴儿和两三岁的孩子通常马上就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咬人的。当孩子长牙的时候,由于他们感到牙床酸痛而需要咬东西,如果是这样就给他们安全的东西让他们咬,例如磨牙圈。

2、对付不了就咬人

3岁以下的孩子通常还不善于与其他的孩子一同玩。如果他们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别人把玩具抢走了,那么他们的反应往往不是打人就是咬人。

解决方法: 如果可能的话,马上制止这样的情况。试试缩短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间,或使一起玩的人少一些。应当注意两个孩子可能会想玩同一个玩具的情况,一旦他们开始抢同一个玩具时,马上将他们分开。

3、感到无能为力时咬人

通常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更容易咬人。大一些的孩子似乎更强壮、更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最小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小而且无能为力。

解决方法: 首先试着确保孩子的需要能够得到保护,这样他们也就不必咬人;确保他们不处于劣势;如果需要的话将大孩子与小孩子分开玩;如果孩子已经咬了别人,应马上跟他说不能咬人并把他带走;让他与你在一起呆一会儿,然后再让他继续与别的孩子一起玩。

4、由于感到压力而咬人

这种咬人的行为是在表达他们的沮丧和痛苦,他们会显得非常的不安或是愤怒。

解决方法: 看看是否能发现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但如果你知道造成咬人的原因的话,你应注意尽量避免这样的行为发生;应该帮助孩子寻找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情,比如通过游戏和讲故事.1、一般说来,喜欢在墙上涂鸦的孩子正处于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绘画形式就表现为涂鸦。人类在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发展初期,也是在山洞的墙壁上进行绘画和雕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是今天我们艺术高水平发展的源泉。同样,孩子要想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必须经过在墙上涂鸦的阶段。正是在这种亦游戏亦艺术的快乐活动中,他的审美意识开始蓬勃发展,认识水平得到很大的分化和提高。

2、从意识到笔的魔力开始,宝宝的艺术能力开始萌发。对于宝宝来说,笔就是一个奇妙的玩具——能在画过的地方留下痕迹。他刚刚有了对象意识,只要随意动动笔,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线条,这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就像他和大人玩捉迷藏一样,突然看见对方总是让宝宝惊喜得哇哇大叫。宝宝就是在涂鸦里和线条捉着迷藏,体验着线条突然出现的神奇和乐趣!

虽然最初宝宝的涂鸦是无意的,但他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小手和笔有很大的联系。小手舞动的姿势不同,笔端流出的线条会不一样:有的笔粗,有的笔细;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别的颜色。虽然宝宝还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但他已经意识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这层因果关系,注意到各种笔的性质之间细微的差别;他甚至还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预期。这是宝宝认识能力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3、墙壁对宝宝来说是最容易、最方便的操作台,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触手可及。相对纸来说,墙壁比较稳固,不会随便移动,比较容易控制,只要拿笔的小手用力就可以了。而且,随便站着、坐着都行,一点都不妨碍活动的自由。而在纸上涂抹,要求就高多了,要扶稳纸张,不能让它跑了,也不能画到纸外面去;而且,还得趴在桌上,一会儿就累了!这对一两岁的宝宝来说,要求实在太高了!

可能原因1:没看懂

孩子反复阅读一本书或者一页书,有可能是对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关系没有看明白,又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满意的解答,于是他就会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故事,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对于这个情况无需过多干预,可用建设性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搞清楚孩子对什么不理解,和孩子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一阵,我儿子似乎对《布雷格的龙卷风》一书情有独钟,读了很多遍,后来我才发觉他是对引发整个故事的龙卷风有一种既困惑又恐惧的心理。于是,我通过绘画和身体动作帮他理解什么是龙卷风,正好《探索》频道中在播龙卷风的节目,通过视听等多种渠道,儿子了解到龙卷风原来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生活在北京是很难遇到的。于是,心中的困惑和不安消解了,他也就不再停留在这一本书上,开始读其他图画书了。

可能原因2:有需要得不到满足

有一本关于女巫和扫帚的书,在一段时间内,儿子简直是爱不释手,并拒绝任何的新书。

原来,他是想得到一把女巫那样的扫帚,可是,家里的扫帚无论如何也飞不上天,无所不能的妈妈恐怕也无法给他带回一把能飞的魔法扫帚做礼物,所以他只好在反复的阅读中想象自己也能坐着扫帚在天上飞。

孩子的泛灵论造就了他们可以上九天下五洋的浪漫气质,也造就了他们光怪陆离的生活内容。不让他们想象是不人道的,任由他们想象又是要付出代价的,于是我们用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的谈话来对付这种问题。

我请儿子说出魔法扫帚的好处,也说出魔法扫帚的坏处,比如下雨会被淋湿,屁股坐在棍子上会很痛,没有靠背可能不舒服,风太大可能会迷眼等等,于是我们又开始想象用一种更好的飞行器来替代魔法扫帚,他想到了哆啦a梦的竹蜻蜓、魔毯、混天凌、筋斗云、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等等。我们还专门跑到游乐园去坐了快速旋转的小飞象和缓慢旋转的摩天轮,感受了不同的飞行状态,又一起回忆了坐飞机时的感受。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当我们发现孩子痴迷于一本书,首先要相信,这是个好现象,至少孩子是因为在思考,所以才会痴迷,但是,我们要尽快搞明白孩子痴迷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谈话,解决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自己从书中走出来,投入到更广泛的阅读中去。当然,我们还能从中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为他添置相关图书,让他能够有更多收获。

可能原因3:需要来自阅读之外的关爱

有的时候,孩子反复阅读图书,其实只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关爱。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也许只有读书的时候孩子才能在互相依偎的姿势、亲切缓慢的讲述中体会到母亲的体温、父亲的呼吸。于是,阅读的内容变得无关紧要,而重要的则是倾听和感受。

当我们发现,孩子需要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带给他们的来自父母的温暖时,我们既要感谢亲子阅读带给我们和孩子温存的机会,也要反思自己平时给予孩子的身体接触和关注是否太少。不要让亲子阅读成为我们和孩子亲密接触的唯一机会。宝宝锻炼语言能力的10个方法 浏览:238 | 语言能力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了最初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进一步开展交流,沟通等社会行为。婴幼儿期是宝宝练习口语的最佳时机,如果家长能重视宝宝学说话的这一时期,正确引导,在此时培养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为其打下教育基础,以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工具/原料

良好的耐心,正确的引导。方法/步骤

1、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语言发展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在照顾幼儿时,应尽可能和幼儿说话。例如日常生活中可跟幼儿说“这是眼睛”、“鼻子在哪里”等,从幼儿6个月大开始,可以带着他一起阅读,跟孩子说故事,让大量的词汇不断进入孩子的耳朵里。当幼儿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念故事时,家长最好能回应幼儿的要求,并且重复地念给孩子听,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兴趣。

2、注意说话技巧

使用标准中文发音,不要用方言或儿化语。因为中文与将来孩子入学后阅读及语言学习衔接较为连贯。当幼儿刚开始学习说话时,父母对幼儿说话应清晰且标准,让幼儿有正确的学习范本。

3、听儿歌、看卡通

幼儿非常喜欢具有节奏的韵律及跳动的画面,建议父母可以带幼儿跟着音乐或画面一起唱唱跳跳,宝宝虽然不一定懂歌词的含义,但对于律动的学习,他们会非常喜爱,无形中也可培养孩子区分字、词、音节的能力,对幼儿日后学习发音有很大的帮助。

4、回答问题

多与幼儿对答,问问孩子“这是什么”、“你喜欢爸爸妈妈对不对”,鼓励孩子尽量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取代以“是”或“不是”来回答的简短句子,借此培养孩子认真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及学习大量的词汇。

5、买东西

带幼儿外出购物,和他一起挑选物品,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也能让孩子有参与感,了解商品名称及学习更多的字,还可以借此增加幼儿的记忆与观察能力。

6、户外活动

幼儿对于外面新鲜的事物很好奇,不妨尽量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他们能学习更多的事物;回家后,父母也可和孩子讨论外出时发生的事情。幼儿都喜欢外出活动,他们也会牢记外出等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特别的事物,而且通过反复的行为,可以让幼儿学习更多的词汇。

7、编故事

父母可以和幼儿讲他曾经做过的事情,虽然宝宝不一定有印象,但他会很愿意听你说,例如他曾经怎样在妈妈的肚子里“运动”,出生时哇哇大哭的样子,或是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叫爸爸妈妈这个方式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其表达能力,在没有图书解说的情况下,孩子会听得更专心。

8、帮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宝宝呀呀学语时所说的话,大多都是几个简单的词,却包含很多内容,例如“要吃饼干”、“看爸爸”等,他们总希望大人能理解他们的意思,照顾者应帮助孩子说出他想说的完整句子,然后让幼儿跟着说一遍,教孩子完整的表达方式。

9、适时鼓励

当幼儿会运用新的词汇时,别忘了马上鼓励他,尽可能运用不同的词语,这也会让孩子有动机想要学习说更多的词汇。

10、使用概念用语

对于1岁半以后的幼儿,你可以配合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情,随时让他理解概念用语的含义和用法。例如“上下”,可跟他说“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中间”可说“宝宝坐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快慢”可说“车子跑得好快”等,一旦幼儿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就能更恰当的使用文字述叙。

END 注意事项

幼儿的语言能力大部分是环境所造成的,父母应尽可能在孩子能够发挥潜能时,大量为他输入更多的词汇。对孩子说的话越多,越能让他提早学会表达。提升幼儿的语言智能,其实从出生就可以开始了,唯有用心与耐心,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好!

孩子不愿写作业是有原因的。有些孩子在写作业时感到吃力,是因为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有些孩子智力不错,甚至优秀,但注意力不集中,大脑老是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写作业时坐不下来,很难坚持独立做完一件事。有的孩子脑与手的协调性差,大脑想的是一回事,手上动作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会出现行动拖拉,写字颠倒、计算粗心、写字出格等问题。有这些问题的孩子,往往不爱写作业.这些都是孩子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日本战后表现与世界行为 篇3

关键词:二战战后 日本 德国 世界行为

一直以来,世界上大多数人民就对日本充满不满之情,其中主要的情绪都起源于日本战后的种种行为。身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崛起,这种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同时,日本开始对自己在战败这一事件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日本官方极力否认自己的侵略行为,另一方面,日本不顾自己战败国的身份以及世界舆论的压力开始申请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并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世界人民纷纷谴责。可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在战败问题上就显得“乖巧”许多,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时间就是西德总理勃兰特的“下跪事件”。

人们往往将日本与德国相比,一边赞扬着德国诚挚的悔过一边指责着日本的不知悔改。由此,人们将区别归于日本和德国的民族差异。但是在我看来,战后的世界行为才是造成此巨大差别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直以来的对比国,我们看德国为他们在战争中的罪行都付出了什么代价。且不说战后一系列对德条约中对德国领土军备等方面,在德国的境内,德国的人民被迫为这场战争做出了赔偿。

1945年,苏联军队攻入了柏林,这敲响了德国法西斯的丧钟,也拉开了德国血债血偿的序幕。在差不多三年多时间里,苏联红军由普鲁士与纳粹德军作战并攻打柏林,德国的死伤不计其数,而且苏联德国境内的所有城市、村落、农庄皆公然开放掠夺和洗劫,许多时候苏联士兵将建筑、村落、城市部分点火,然后射击任何意图熄火的人。

而且,在战后,苏联在德国抢夺了大量的机器设备,有些甚至整条生产线都被拆下然后运回苏联,同时,美国也从德国带走了大批科学家等顶尖人才,这使德国的战后恢复无比艰辛。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苏联攻入德国之后,近三年的时间里估计共有200万名妇女被奸,中有些更是被人轮奸。在柏林,就有13万妇女遇害,中有一万人因不堪打击自杀。很多妇女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队所到之处,仅烧杀抢掠,且高声呼喊:"Frau komm(女人来)".他们挨家挨户搜集德国妇女,未成年的小姑娘到中年以上妇女,行集体强奸。多数妇女不堪暴行而惨死,另一些妇女不能忍受侮辱而自杀。剩下的年富力强的则被抓回西伯利亚作苦工,成了活的战争赔偿。联军官索尔仁尼琴回忆说:幸运的是那些没有被强奸就被枪毙的德国妇女们。外一些历史学家估计,1945年4月24日到5月5日之间,柏林有近50万妇女遭到红军官兵的强奸,总数的30%。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苏联红军士兵强奸的德国妇女总数在200万以上。

苏联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德军——特别是希特勒的冲锋队在进攻波兰和苏联时,所到之处,不仅强奸了很多当地的妇女,而且设立了大批公开与非公开的妓院,迫这些妇女“慰藉”德国官兵。斯大林在反攻开始时曾说:债要用血来还!

这次战争的战败给整个德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被毫无遗漏甚至变本加厉的回复施加给他们,他们也尝到了那种痛彻心扉的苦楚。可以说,德国被打疼了,被打怕了。每当他们回想起那场战争的时候,本国所受到的触目惊心的对待历历在目,无法不去正视那段历史,因为同样的伤痛在自己的身上真切地痛着,鲜血淋漓。

可日本呢,同样的罪行,同样的失败者,几乎是被哄抱着送回了国。

在日本投降后,中国方面给日本战俘连中国战士自己都没有的待遇,自己部队省下来的粮食和医疗用品给日本战俘吃和用。1940年7月7日,朱德、彭德怀发布了八路军总司令部《关于优待日军俘虏的命令》:日本士兵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是受日本军阀、财阀欺骗、强制,不得已和我军作战的。因此:一、对俘虏的日本士兵,不加以伤害和侮辱,所持一切物品,不没收,不毁坏。而且应当把他们当作兄弟对待。我军指战员有违反此命令者,应予以处罚。二、要特别注意负伤和患病的日本士兵,予以治疗。三、对希望回国,或希望返回原部队的日本士兵,要给以最大的方便,使他们尽可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四、对希望在中国居住,到中国军队里工作的日本士兵,应给予适当的工作;希望学习的,应让他们到适当的学校学习。五、对希望和家属、亲友通信的日本士兵,应给予方便。六、对战死的日本士兵,应予埋葬,建立墓碑。

在苏联,日本战俘被允许和当地的妇女结婚,可是意大利、德国等国的战俘却被严令禁止,这以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至今没有找到原因。

同时,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日本方面“要求释放世界关押的日军战俘回国”的申请居然获得了批准。战俘营中整日流传着“听说不久就能够回去了”的消息。当然,世界并没有让日本失望,大批战俘安全回国,战争重犯免于死刑。无论其中是搀杂着政治因素还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无法否认的就是,日本在犯下滔天罪行后几乎是平安无事的拍拍屁股走了。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举着人道主义大旗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日本人民并不应该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已经结束了”……等等。可当这个“日本人民”站在战场上,端起手中的枪,瞄准我们的同胞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他也要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无论最初他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是否是出于本意,只因为他的子弹射穿了同样“中国人民”的胸膛。

虽然“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是“没有疼痛就没有教训”永远是真理。当初战败后被世界至少是中国所以近乎于“宠溺”方式对待的日本,至今都无法从心中对自己的罪行做出忏悔,就像是被惯坏的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被宠坏的孽子永远不知道感恩。

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都是一身淋漓的鲜血,可德国的身上是自己的伤口中流出的鲜血,可日本的身上是没有擦去的他人的鲜血。这两个国家怎么可能用同样的心态去面对同一场战争。如果我们检验战争,就会发现:没有一个战争是能够符合我们的道德共识的,就像没有一个强奸是可以被我们容忍的一样。

参考文献:

[1] [英]安东尼·比弗. 柏林:1945年沦陷[M].三环出版社, 2002

幼儿行为表现 篇4

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知道了幼儿的行为表现,就能进一步地了解幼儿的一些心理想法,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幼儿,这能帮助幼儿成长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1. 对象的选择

南京和苏州四所幼儿园,其中三所是市区幼儿园,一所是城乡幼儿园。选取了30名幼儿,其中大班幼儿15名(男9名,女6名),平均年龄6岁半,中班幼儿15名(男7名,女8名),平均年龄5岁半。

2. 资料的搜集

(1)现场详录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在游戏中的交流、合作,并且及时记录。

(2)访谈调查法:访问家长幼儿在家发生的一些小事情或有趣的事情。通过与家长的谈话和访问家长的形式调查幼儿在家的情况:与家人间的交流,在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知道幼儿在家的一些行为表现。

3. 资料的分析

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幼儿的性别、性格特点、年龄、家庭情况(单亲或双亲)。

(1)观察到的资料先进行性别的比较,因为在大班和中班都分别是15人,大班有男9名,女6名,中班有男7名,女8名,男生和女生在比例上相差不多,再进行男女幼儿行为表现的比较。

(2)选择30名幼儿,将他们的行为表现整理出来,分成四类,每一类找出特点,再进行比较。

(3)对大班和中班的幼儿进行年龄特点的比较,从而知道幼儿的年龄与幼儿在家在园行为表现的关系。

(4)观察单亲家庭的幼儿作为特殊的案例,对单亲家庭与普通家庭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知道单亲家庭幼儿与普通家庭幼儿的行为表现的不同。

4. 研究步骤

(1)确定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所要观察的行为。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观察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上课、午睡、吃饭时与同伴、教师之间发生的事情,从语言、动作行为方面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语言、动作行为观察发生在幼儿周边的一些事情及幼儿在家发生的一些事情。

(2)选取观察的幼儿类型、人数及观察的时间和方法。选取了两个年龄班(大班15、中班15)的幼儿总共30名,男生16名,女生14名,进行两个星期的观察。采用了现场详录法和访谈调查法,选取了四种类型的幼儿,有非常顽皮总是会闯祸的,有默默无闻的,老师比较容易忽视的,有比较普通的,有单亲家庭的幼儿,观察其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并及时进行记录。

(3)进行观察。在每天早上8∶30到下午幼儿离园这一时间内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可以在早上家长送幼儿到幼儿园或下午放学时与家长聊天,知道幼儿在家的一些事情。

(4)数据处理。在在园和在家观察幼儿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平时的表现,对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从而获得结论。

三、研究结果

本观察共取有效事件样本120件,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 男女幼儿在家和在园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

2. 幼儿自身性格与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关系

3. 单亲家庭和普通家庭幼儿行为表现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的幼儿在与人交流方面与普通家庭的幼儿相比较则没有普通家庭的幼儿好,他们不是很愿意与人交流,喜欢一个人做事,不是很擅长与同伴一起做。有的幼儿性格特别内向,不是很喜欢说话,同伴让他一起玩也不是很愿意,但他们有的行为表现则比普通家庭的幼儿在某些方面更好,如说出的话和思想更成熟,他们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与普通家庭幼儿相比则更加成熟、独立。

四、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男生和女生相比较,男生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高于女生,男生在情绪、情感波动方面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加容易激动、兴奋,情绪波动更大,男生在这些方面的稳定性没有女生高。但男生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时候比女生接受性强,表现得更加胆大,容易接受,女生则小心翼翼,情绪波动不大。

非常开朗或害羞的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高于其他幼儿。一些幼儿在园不是很听教师的话,不怕教师,很有自己的想法,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但在家里却很乖巧,可能是家里的教育比幼儿园的教育更加严格,父母要求得更高,而幼儿园则是普遍的要求。另一些幼儿则是在幼儿园默默无闻,非常乖,在家里则显得非常活泼、开朗,有时候还会闹小脾气,这也和幼儿的性格有关。这一类的幼儿比较内向、害羞,跟家人生活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害怕幼儿园陌生的环境,所以就不像在家里一样,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还有一些则是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相差不大,这跟他们的性格有关,与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联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父母离异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环境好一点的单亲家庭还好,但毕竟缺了一方的爱。家庭环境不是很好的幼儿则会提早接触一些东西,会使幼儿提早成熟,比同年龄的其他幼儿更加早熟,特别是在心灵上,单亲幼儿会产生一种不自信,害怕与人(特别是大人)交流,比较独立。

2. 结论

本研究发现学前幼儿的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男生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差异性高于女生。

(2)非常开朗的和非常害羞的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高于其他幼儿。

(3)单亲家庭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与普通家庭幼儿相比则更加成熟、独立。

摘要:本文采用现场详录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南京和苏州四所幼儿园的大中班进行为期二周的研究, 通过家长描述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和教师在园的观察, 并结合幼儿的平常表现, 对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

关键词:幼儿,行为表现,比较

参考文献

[1]引自王振宇.学前幼儿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53.

习惯性违章行为典型表现 篇5

一、管理性习惯性违章表现

1、一般违章:

(1)无固定的垃圾堆放地点,导致生产、办公区域内垃圾乱倒。(2)生产区域定置管理不规范,现场物品堆放较乱。(3)盘柜门锁损坏,盘柜不能正常关闭。

(4)工作现场消防设施不齐全,未定期检查消防设施。(5)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资格证到期,没有及时审验。

(6)施工人员进入正在进行吊装作业的起重设备旋转半径内,监护人未及时制止。

2、较严重违章:

(1)现场规章制度、规程图册存放混乱,版本不一,保管不善。(2)库房用途不明,物品堆放混乱,物品未分类摆放。

(3)现场规程没有按规定进行定期修订,没有按下发有效规程清单。(4)未按规定定期组织安全活动。(5)施工、检修工作不召开班前、班后会。

3、严重违章:

(1)不按规程和工作程序指挥工作人员作业。(2)设备台帐及操作规程不全。

(3)新设备(或技改设备)投运前,没有编制完成相关的规程和规定,致使设备的运行、操作、维护无章可循。

(4)从事特种作业岗位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证,就安排上岗。

(5)无特种作业证的人员从事特种作业,持过期证件上岗、以技术等级证书代替特种作业证上岗。

(6)没有组织生产人员进行触电现场急救方法的培训。(7)设备缺陷、装置类违章未及时组织消除或采取措施。

(8)没有按规定配置现场安全防护装置、安全工用具和个人防护用品。

1(9)使用中的一、二次、机械图纸资料与现场实际不符。

(10)对已发生的事故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导致事故重复发生。(11)管理人员对有章不循的情况或现象不闻不问,视而不见。(12)特种设备未经过检验未取得合格证即投入使用。

(13)对下级反映的需要协助解决的安全生产工作,不能及时研究、答复和协助解决。

(14)管理人员擅自决定变动、拆除、挪用或停用安全装置和设施。(15)强令员工冒险作业,扩大工作范围。(16)不按规定给员工配发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

(17)临时工作人员进入现场学习和工作,未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二、作业性违章表现分类

(一)执行“两票三制”:

1、一般违章:

(1)填写操作票涂改,不按规定使用设备双重名称与编号。(2)现场工作时,不随身携带工作票。

(3)几项操作任务合写在一张操作票上,或操作任务填写不明确、不正确。(4)实施的检修安全措施中,悬挂的标示牌不规范,或使用的标示牌残缺、字迹不清。

(5)工作票票外人员参与该项工作。

(6)操作中,操作人、监护人站位不规范;唱票、复诵不规范。(7)操作结束后,未及时登记相关记录,未按规定加盖图章。(8)操作票填写不规范,编号不正确、填写的操作票操作路线不合理。(9)工作结束后,不及时履行工作票终结手续。

(10)巡回检查不及时,检查不到位或不按巡回检查路线检查设备。

2、较严重违章:

(1)工作不能按计划期限完成时,不及时办理工作延期手续。(2)工作票填写存在错误。

(3)工作中更换工作负责人,不办理工作负责人变更手续。

(4)操作前不认真查看操作票是否已发令及各级人员是否都已审核签名,未按规 定进行模拟预演。

(5)工作班成员与工作票上所列的成员不相符,工作班成员不了解工作内容。(6)工作交接不严,不按岗位进行交接,或交接时不认真、不清楚。(7)工作结束后,工作负责人未组织全面检查,并清扫整理工作现场。(8)不按规定进行接班检查,接班人员就接班。(9)工作间断,未履行工作间断手续。

(10)检修工作结束,许可人员验收马虎,现场不整洁。

3、严重违章:

(1)需要办理工作票的工作,无工作票工作;需要使用操作票的操作,无操作票操作。

(2)工作监护人工作马虎大意,不能认真监护,干与监护无关的工作。(3)一个工作负责人同时持两份及以上工作票,交叉作业。

(4)工作班成员尚未完全撤离工作现场或仍在继续工作,工作负责人就办理工作终结手续。

(5)检修过程中,工作负责人离开现场,不指定临时负责人。(6)运行设备状态和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操作前不去现场核对。

(7)操作票、工作票没有进行三级审核或审核不严。未按规定签字,或代签名、漏签名。

(8)操作时,监护人放弃监护,与操作人一起操作。或在操作过程中从事其他工作。

(9)操作前不核对操作位置,不核对设备名称、编号,不核对模拟图。不唱票复诵。

(10)不按操作票顺序逐项操作、打“√”,跳项、漏项操作。(11)不按规定时间做设备定期轮换和试验工作。

(12)检修工作许可开工时,工作许可人和工作负责人未共同到现场检查安全措施实施情况。

(13)工作结束前,如遇应重新签发工作票的情况,并需重新办理工作许可手续,而未办理的。

(14)办理工作票许可手续时,未详细查阅其它工作票安全措施,造成安全措施不 3 全。

(15)在工作负责人未将工作票交回,并办理了工作间断或终结手续前,盲目将检修设备加入运行。

(16)擅自变更已经实施安全技术措施。

(17)擅自变更已经审核的工作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

(18)进入现场工作前,工作负责人未向工作班成员交代安全措施、安全注意事项,未指明带电设备部位,未讨论分析和落实危险点预控措施。

(19)办理工作终结手续时,工作负责人与工作许可人未共同到检修现场检查。(20)值班监盘人员不按时抄表,弄虚作假。

(21)工作还未履行许可手续,就开始在该设备上工作。

(22)没有经过批准的人员签发工作票、担任工作负责人和工作许可人。

(二)电气作业:

1、一般违章:

(1)临时接线走线较乱,电源端部线缆不固定。(2)作业完毕后不及时关闭屏(柜)门。(3)工作结束后,临时电源不及时拆除。(4)进入高压室不随手关门。

2、较严重违章:

(1)不使用电源插头,将导线直接插入带电插座。(2)使用电器工具时,提着电器工具的导线或转动部分。(3)在带电设备周围用钢卷尺、或带金属丝的皮尺进行测量工作。(4)使用电动工器具,遇停电时,没有及时切断电源。(5)未经批准,乱接乱拉低压线路,使用不合格的电线电缆。(6)随意拆除电器设备接地装置。

(7)高压试验前不认真核对接线、表计倍率等。

3、严重违章:

(1)湿手触摸电气设备。

(2)对投运的闭锁装置随意退出或解锁。

(3)在运行屏(柜)上进行有振动的工作,不采取防范措施。(4)高、低压停电工作,挂接地线前不验电。(5)挂接地线前对接地线及各接地螺丝不检查。(6)接地线放错位置,不能对号入座。

(7)高压试验加压过程中,无人监护或升压不打招呼(8)在带电的二次回路上工作不使用绝缘工具。

(9)在带电的低压配电装置上工作,不采取防止相间短路和单相接地的措施。(10)使用外壳和绝缘有破损或带电部分裸露的电源开关和电线。(11)在潮湿、金属容器内使用行灯,行灯电压不符合《安规》要求。(12)电焊机的裸露导线部分未装保护罩。(13)接电源时,将电源线直接挂在刀闸保险丝上。(14)更换保险丝用铜丝等其它金属线代替。

(15)供电动工器具使用的临时电源没有安装漏电保护器。(16)在仪表保护电源回路上接非计量、保护类负载。

(17)在梯子上使用电动工器具,未做好防止触电坠落的安全措施。(18)高压试验时,带电设备周围及通道未设警戒围栏和标志。(19)检修工作结束后,电动工具或行灯电源未切断就收电源线。(20)约时停送电或启停设备。

(21)在控制保护回路上工作,不带图纸,不核对现场接线端子编号,凭经验工作。(22)带梯子等长物进出配电室、出线平台时,无随行监护人。(23)雷雨天巡视室外高压设备,不穿绝缘靴。

(24)由于部分设备停电工作,对未停电的设备未按《安规》要求装设临时遮栏。

(三)高空作业:

1、一般违章:

(1)上下攀爬移动扶梯时,两手同时抓一个梯阶,或单手扶梯上下。(2)背对着梯子上、下梯阶。

(3)未规范使用安全带,安全绳挂点不规范。

2、较严重违章:

(1)安全带在使用前不进行检查,使用了不合格的安全带。(2)高空作业工作地点的下面不设围栏或其他保护措施。(3)生产现场配备的安全带未按期进行校验。

3、严重违章:

(1)在离地面2米及以上的地点进行工作不系安全带或安全绳未系在牢固的构件上。

(2)在没有脚手架或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1.5米时,没有使用安全带。

(3)有不宜从事高处作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的人员进行高处作业。

(4)在不坚固的结构上侥幸工作。(5)站在梯顶工作。(6)将梯子放在门前使用。

(7)肩荷重物攀登移动式梯子或软梯。

(8)在脚手架上工作的人员及物品重量超过规定荷重。(9)使用不合格的梯子。(10)人在梯子上时移动梯子。

(11)使用未经荷重实验或不合格的软梯。(12)站在梯子上工作,无人监护和扶好梯子。

(13)搭设脚手架时,脚手架及踏板绑扎不牢固,脚手架板敷设虚悬,脚手架、斜道板、跳板厚度小于5厘米。

(14)搭设脚手架时,不按规定敷设立栏、斜(横)撑、不满铺脚手板,上下无爬梯,材料不符合要求,不验收挂牌,不标注承载能力。

(15)未经监理单位批准,擅自拆除已验收合格的脚手架组件或改变脚手架搭设尺寸;未经监理验收使用新搭设的脚手架施工。(16)监护人不到场,工作人员擅自登高作业。

(17)高处作业人员不用绳索或工具袋传递工器具、材料,随手上、下抛掷工具、物品,或高处的工器具、物品无防坠落措施。

(18)梯子架设在不稳定的支持物上工作,或在未采取防滑措施的梯子上工作。

(四)起重和搬运作业:

1、一般违章:(1)在千斤顶的压机杆上套接管子或用其他方法来加长压机杆的长度。(2)启动起重、运输机械,没有进行联系,也未启动警告信号。(3)起重工作未使用统一明确的指挥信号。(4)起吊作业时周围未设防护、警戒和标示。

2、较严重违章:

(1)使用起重机长时间悬吊重物。

(2)起吊、牵引工作中,在受力钢丝绳的周围和起吊物下面停留、工作和行走。(3)跨越卷扬机等正在运转中的设备的钢丝绳。

3、严重违章:

(1)非操作工操作起重机,不具备起重指挥资格的人员指挥起吊作业。(2)在起吊物尚未吊离地面时,起重机移动或作旋转动作。(3)起重机检修时,未将吊钩降放在地面。

(4)有重物暂时悬在空中时,起重操作人员离开操作台或做其他工作。(5)在起吊部件过程中,边吊边焊。(6)用油、水、风管路悬吊重物或起重倒链。(7)起重机械和起重工具的工作负荷超过铭牌规定。(8)进行起重工作时,起重司机看不见指挥人员。(9)起吊埋在地下或隐蔽的无法估计重量的物件。

(10)擅自拆除或未及时修理损坏的起重机械限位开关、力矩限制器、重量限制器等安全装置。

(11)汽车起重机在带电的架空电力线路下面工作,汽车起重机不收臂而行驶。(12)汽车起重机起吊超过500公斤重量的物件时,不将四个支撑腿支持在地面上,或支撑地面不坚实、不稳定。

(13)升降工作台地角未固定或放置不平稳而升降。(14)搭乘载货起吊设备升降。

(15)不执行起吊安全措施,歪拉斜吊或受力不匀。

(16)在带电设备附近进行起吊作业,不符合安全距离或无监护。(17)起吊易燃易爆物品和危险品,没有采取可靠措施。

(五)工器具使用:

1、一般违章:

(1)使用工器具后,不及时放回定置点。(2)使用没有铭牌的工具。

(3)使用电气工具和用具前不认真检查。(4)用砂轮的侧面研磨工件。

2、较严重违章:

(1)工器具使用前检查不仔细,使用不规范,或使用报废的工器具。(2)不掌握绝缘、电动和风动工器具使用方法的人员擅自使用工具。(3)不掌握测量仪表使用方法,盲目使用测量仪表,导致测量仪表损坏。(4)风动工具的砂轮片、角磨机片使用前未进行检查,未试用。(5)使用砂轮机等工具未戴防护眼镜。

3、严重违章:

(1)在设备停电验电时,使用的验电器与电压等级不匹配,未执行验电“四步骤”(即检查试验验电器,在有电设备上测试,测试停电设备,在有电设备上测试)。(2)设备停电后,进行测绝缘、放电等操作时,未按要求检查和戴绝缘手套。(3)使用钳形电流表测量时,未戴绝缘手套。

(六)施工作业:

1、一般违章:

(1)施工现场杂物凌乱,不按要求放置材料、工具等。

2、较严重违章:

(1)施工电源刀闸不符合规范要求,有损坏。

(2)施工现场未按要求设警示区域和必要的标示牌等。

3、严重违章:

(1)施工作业现场预留的井、坑、孔、洞和沟道上不加盖盖板,且未设遮栏和警示标志。

(2)施工单位现场作业人员不听从监护人员的指挥,擅自作业。(3)履带式机械设备未采取措施直接在混凝土路面行走。

(七)交通运输

1、一般违章:(1)车(船)未停妥,人员上下。

(2)车辆行驶时,驾驶员与他人闲谈,注意力不集中。(3)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接打电话。(4)在开车(船)前不按要求例行检查。(5)船舶工作人员接、解缆绳时,站在码头边缘。(6)乘车时,乘坐人员将头手伸出窗外。

2、较严重违章:

(1)车辆行驶中熄火滑行。(2)车(船)超载、超限运输。

(3)车辆行驶时,乘坐人员不按规定系安全带。(4)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不装设防滑链。

(5)车辆未停稳即上、下人员,或车门未关好就开动车辆。(6)车辆运输易扬尘货物时,不采取防护措施。

3、严重违章:

(1)违章超车、抢道、超速驾驶。

(2)无证驾驶机动车辆、船舶。或将车辆、船舶交于非驾驶人员驾驶。(3)汽车库内存放汽油及易燃物品。

(4)车辆装载移动或滚动物件、未采取固定措施。

(5)货厢高度低于1050毫米的车辆货厢上载人,或人货混装。

(6)上下码头和跨越两船时,高低距离0.5米以上而不使用跳板和梯子。(7)用车辆运输氧气瓶、乙炔瓶等,气瓶顺车厢纵横放置。或将氧气瓶及乙炔瓶混装运送,在运输中未设“危险品”标示牌。(8)酒后驾驶车辆、船只。(9)开带病车辆。

(八)个人防护

1、一般违章:

(1)进入生产现场不穿工作服,或工作服穿戴不符合要求(如戴围巾、穿长衣服,穿拖鞋、高跟鞋、露趾的凉鞋等)就进入生产现场工作。

(2)安装管道法兰和阀门的螺丝时,用手伸入法兰螺丝孔内触摸、找正。(3)在平台、孔洞围栏上依靠休息。(4)安全帽佩戴不规范,下颌带未系紧。

(5)工作人员不按规定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或将劳动防护用品另作他用。

2、较严重违章:

(1)女工进入工作现场工作,未将长发盘在帽内。

(2)进入生产现场不戴安全帽,或佩戴已过有效期、残缺的安全帽。(3)戴手套或用单手抡大锤。(4)在禁止通行的场所行走或逗留。

(5)进行可能接触高温的作业,没有采取防护措施。(6)野外观测工作时,不穿防滑鞋或者穿防滑性能较差的鞋。

(7)在潮湿地方进行电焊工作,焊工未按要求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或穿橡胶绝缘鞋。(8)穿钉有铁掌的鞋子进入油区。

(9)用凿子凿坚硬或脆性物体时,不戴防护眼镜。(10)使用钻床时戴手套或用手直接清除铁屑。

3、严重违章:

(1)在运行中清扫、擦拭和润滑机器的旋转和运动部分。(2)使用风镐打凿混凝土不戴防护眼镜,使用钻床时戴手套。

(3)使用没有检验或已过检验有效期的起重工具、电动工具、绝缘工具进行作业。(4)风动工具的供风软管与工具连接不牢固就使用,在停风前拆装软管。(5)使用没有防护罩的砂轮机。

(6)进入有毒有害场所工作,未使用防护用具。(7)电气倒闸操作,未按规定戴绝缘手套。(8)验电、装拆接地线时不戴绝缘手套。(9)擅自跨越、移动安全遮栏。

(10)坝前进行测量、试验和其它工作时,不系安全绳,不穿救生衣。(11)乘坐快艇时不穿着救生衣。(12)在库区和尾水区域内游泳。

(九)其它

1、一般违章:(1)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在生产区域内进行焊接作业。(2)在禁止吸烟的办公场所吸烟。(3)使用未校验的氧气表和乙炔表。

(4)作业前未将现场防护措施做到位,致使工作区域的地面、墙面受到油污污染。(5)库房内取、放物品、材料后,存在“人走灯明”现象。(6)将碘钨灯作为取暖设备使用。

2、较严重违章:

(1)焊接作业时不按规定着装。(2)将工作区域内的消防器材移作它用。(3)氧气瓶、乙炔瓶在露天无遮盖、暴晒。(4)在生产场所吸烟。

3、严重违章:

(1)使用中的氧气瓶、乙炔瓶放置间距不符合规定要求(应不小于8米)。(2)在焊接中将带有油迹的衣服、手套或其他沾有油脂的工具、物品与氧气瓶软管及接头相接触。

(3)破坏现场安全生产设施和文明生产设施。

(4)在工作场所存放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工作间断或终结时,没有及时回收。(5)监盘时精力不集中,重要信息没有及时发现。(6)在机器转动时装拆或校正皮带。

(7)检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投退保护。

(8)擅自拆除孔洞盖板、栏杆、隔离层,或因工作需要拆除上述设施时,不设明显标志、临时栏杆或未及时恢复。

(9)焊接、切割工作前,未清理周围的易燃品,工作结束后,未检查、清理遗留物。

(10)不熟悉可燃物品特性及防火防爆方法的人员使用使用可燃物品。

(11)在金属容器内同时进行电焊、气焊和气割工作时,没有采取良好的通风措施。(12)现场滤油无人看管,无防漏、防火措施。

(13)未采取措施,盲目对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管线施焊。(14)进入现场未经批准私自动用有关设备。

11(15)上班期间喝酒或酒后上班。

三、装置性习惯性违章表现

1、一般违章:

(1)设备标志标号不全,不完善。

(2)使用中的工器具配置不齐全,没有执行定置管理。(3)夜间作业照明不足。

2、较严重违章:

(1)工作区内地下埋设的设备(如电缆、管线等)在地面无明显标志。(2)对敞开的电缆孔洞、地沟盖板等,未设安全遮栏和警示标志。(3)遮栏门固定不牢,或通行门没有加锁,没有悬挂安全标志。(4)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没有良好接地。

3、严重违章:

(1)转动设备靠背轮等处未加设防护罩,或防护罩固定不牢。(2)电梯未进行安全鉴定或年检已过期,仍投入运行。(3)电力设备外壳、构架未接地。

(4)安全工具、绝缘工具、登高用具、起重工器具未按规定定期试验。(5)交叉作业无防护隔离设施。

(6)需加装盖板或围栏防护的设备、管道、孔洞,没有加装盖板、围栏,或栏杆高度不符合规定。

(7)生产区域防小动物措施执行不到位。

幼儿行为表现 篇6

为什么同样是娃娃坠地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出现了千差万别,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各种表现,来分析家庭教育的缺陷。

1、溺爱娇惯型。现代家庭孩子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点小问题舍不得管,因为长大了就好了,顺其自然,“树大自然直”的思想。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总用自己当年对孩子的教育来作比对,致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些毛病和不良习惯,孩子小,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难以区分,家长要引导孩子哪些是应该做,哪些是不应该做,做错了的事情要给与纠正;

2、家长忙碌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家长整天忙碌工作,或者是做生意,没有时间教育、引导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所谓的管教就是训斥、吵闹、谩骂一顿,不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家庭娱乐型。“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思想在家长的头脑里作怪,因为到时候孩子大了就懂事了,“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家长整天就是吃吃喝喝,麻将、扑克端上来开战,一玩就是半夜不收场,弄的家庭不得安宁,烟雾缭绕,乌烟瘴气,或者家长就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休息环境,时间一长,孩子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对老师留的作业草草了事应付一下,最后干脆就不交作业了,或者和家长说谎。家长自顾自己娱乐,孩子的事不放在心上,孩子说的话是真是假,不去考证。有时候在家长面前说一点假话还能得到家长的一点点好处,逐渐孩子就养成了不诚实的恶习,

4、家长自身素质较差,怎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呢?家长小时候也没学习多少文化知识,不看书不看报,什么事也不知道,就知道挣钱,金钱万能论,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教育方法不当,认为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文化课成绩好与坏是孩子自己的事,家族里也没有读书的根,孩子也不是读书的料,糊弄几年找活干算了;

5、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型。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些人对家庭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对孩子的教育表面重视,只关注吃穿用,不注重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上的教育引导。自顾自己吃喝玩乐,寻欢作乐,不管年迈父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没有离异之前是吵吵闹闹,离异之后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不去管教孩子,有养育没有教育。有教育没有教养。从小就给孩子造成了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得孩子性格怪癖,过早的让孩子承担了照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家庭重担。使孩子伤失了读书的信心和欲望。

6、重男轻女型。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至今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存在,因为女孩子读书好坏样无所谓,将来要嫁出去的。男孩子要好好培养,将来传宗接代。由于这种错误认识,在家庭生活中就把孩子分成等级,对男孩子是一个样,对女孩子又另一样,对男孩子偏爱,溺爱,娇惯,干什么都是“绿灯”,对女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红灯”。这种做法,不自觉地给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其结果是,女孩子想学习不支持,男孩子支持学习却学不好,两败俱伤。弄得家长怨天尤人,不从家长的错误思想找原因。

7、工作“特殊型”。有的家长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没有时间教育、培養孩子。由于孩子爸爸妈妈工作特点,事务性很多,起早贪黑,或者是倒班工作制,例如铁路的行车部门,列车的乘务员,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只能有爷爷奶奶或者姥姥照看,爷爷奶奶对小孩子更娇惯。老年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已经落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妈妈一上班好几天才能回家见到孩子,下班回家之后,即使看到孩子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也舍不得去管教,或者刚刚纠正一些问题,爸爸妈妈又去上班了,孩子刚刚要改正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当爸爸妈妈再去纠正时,陋习已经形成,很难改正。“纠正一个错误动作比学习一个新动作还难。”

8、管教严厉型。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成才,成人,管束特别严厉,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弄的孩子无所适从,稍有不慎就被训斥或者打骂。孩子受拘束。思维放不开,心理受压抑,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在被逼迫之下,不是自觉地完成。这种家庭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旦离开了父母“盯梢”,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东奔西闯。这样下去,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就开始不听父母的话。

9、家庭富裕,物资享受型。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在物资供应上,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从小花钱大手大脚,要10元给20,要50给100。购物孩子说了算,家长不去教育引导孩子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哪些钱应该花,哪些物品不应该买。孩子长大之后,才发现孩子这样乱花钱不行,开始控制,已经无济于事了。有俭到奢易,有奢到俭难。美国的石油大王克勒菲特,对孩子的花钱控制的非常严格,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周给2角钱,上中学每周给5角钱,而且在周末要向家长汇报钱都干什么用了?节省了奖励1角钱。可想而知,一个石油大王,对孩子花钱难道就这么吝啬吗?其实石油大王知道金钱物资的诱惑,对孩子成长、成就事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对孩子花钱控制的这样严格。“成有节俭败有奢”。endprint

10、家长的社会交往。家长接触的人物,谈论的话题,都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家长在社会中接触的各种人物,无意识中对孩子产生了影响,例如“请客送礼”、“聚众斗殴”、“讲话语言的文明程度”、“肢体语言”、“金钱万能”“物质享受”“说话的语气”等等。孩子的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不强时,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古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什么人学什么人,守巫婆会跳神”。

家长教育观念,方法滞后。教育理念陈旧。总是用父母当年教育自己时的观点、方法来教育现代的孩子。

家长的世界观、价值观,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家长的情感、心理、道德、思想、身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等诸多因素,致使孩子出现孩子千差万别。由于家长的千差万别,才有孩子的千差万别,最终还会导致孩子们下一代的千差万别。影响深远。

孩子出现千差万别的原因,其根源就在家长身上。针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孩子,给技工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能把这些孩子培养教育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企业的需要。

张学良的儒家人格行为表现 篇7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为张学良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底蕴

研究张学良的人格表现,首先要了解人格的涵义。人格一词,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主要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行动、认识、智能、思想、情绪和身体结构等方面的内容。[1]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谈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尤其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一种内在素质和精神力量,它要通过人的行为和活动予以表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是能够直接产生影响并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一个因素。探究张学良的人格行为表现,也必须要从张学良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谈起。张学良的学校教育,是从1906年开始的,当时幼年的张学良接受的是中国社会中最传统,也是最普遍的教育形式—— 私塾教育。海城宿儒杨景镇、台安举人崔骏声、清未拔贡辽阳白永贞等都曾先后为其受业。1916年他师从奉天外交署英文科长徐卢东学习英文,开始接受西方文化。1917年张学良加入奉天青年会,在那里,他借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结识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著名教育家,受到了较深的西方文化熏陶。1919年他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年毕业。在张学良接受学校教育这十四年里,儒家私塾式教育的时间是最长的,儒家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念,已经浸润和渗透到张学良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儒家的道德标准和人格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张学良的人格行为,并一直持续到他逝世,从根本上说,正是青少年时期所受的长期的传统儒家教育,为张学良道德人格的养成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底蕴,也极大地拓展了张学良思想的精神内涵。张学良的思想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在他身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据他自己介绍:“本来,我本人是个儒家,但我对佛教又很有研究,后来我又信奉基督。”[2]1038同时在他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道家老庄的淡泊、达观思想影响的痕迹,多种思想和文化的包容和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张学良。这几种思想对张学良人格和思想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儒家思想。

二、张学良的人格行为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广泛的涵义

1.厚德载物的人生追求

凡是在历史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杰出人物,都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并把它看作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张学良也是这样。1930年12月13日张学良在天津国立第二工学院发表讲演:“诸君在学生时代,第一要修养人格,第二要专心求学,此不但为国家应该如此,即为个人亦必须保持人格。仅有学问不过短时期可以维持,有人格方能期诸久远。如果有学问无人格,终要受淘汰。”[3]396张学良不仅认识到修养人格的重要性,对于人格修养和事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他也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洞察。1935年7月1日张学良在汉口发表讲演:“事业的成就,有的靠着技术,有的靠着聪明智慧,但是,能成就旋转乾坤大事业的人,则有赖於人格之感召,气宇之宏大,事业成就是与人格阶层成比例的。人格愈高,事业成就也愈大。”[3]889张学良的这些思想,同儒家主张“成己”以努力完善人格的价值追求是基本一致的。它反映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思想,也体现了儒家“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追求,事实说明,张学良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成就功在千古的伟业,同他自己注重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是分不开的。

`` 2.崇和重义的价值标准

张学良“崇和”,关于这一点,他一生都主张并积极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1928年张学良顶住守旧元老派将领的压力,毅然易职与国民政府合作,这是张学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谋求国内和平统一的一大爱国壮举。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入关,平息内战,再造统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绚丽的一笔。特别是1936年,集国耻家仇一身的张学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毅然发动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决的主张,并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犯上而不作乱的张学良用自己的行动破除了内战的危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1991年,解禁之后的张学良公开表示:“我个人衷心希望两岸双方能和平统一起来。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2]154可见,已逾九旬高龄的张学良,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幽禁岁月之后,依然心系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张学良这些行为和举动所表现的正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崇和”、“和为贵”的思想境界。

3.仁、礼、智、信、忠合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1928年9月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我过去打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我内心非常难过和内疚。我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各地区领导者有相异意见,可以公开诉诸公理解决,不要再拿老百姓遭殃了。”[4]他在晚年给其后人的信中常常只有四个字“爱人如己”,他的这些思想,表达的正是儒家所强调的“仁者爱人”的境界和精神。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张学良虽然背景特殊、环境优越,但他丝毫没有豪门子弟那种骄奢、贪婪的不良作风,也没有同时代贵公子的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的恶劣行径。他的修养和品德,体现出张学良对“礼”的推崇。

孟子把辨别“是非之心”称为智,儒家思想中,智指的是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道德觉悟和认识水平。张学良的身上,虽然也有过很大的失误和过错,但从总体上来说,他一生都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趋势,他的所作所为,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张学良的行为表现取决于他对社会发展潮流的分析和判断,这种判断的本质,就是儒家所说的“智”的体现。

作为儒家思想一个重要内容,“信”在张学良身上也有明确展示。1936年12月9日,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发动下,西安各届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要求停战抗日的游行示威活动,面对态度坚决的清愿群众,张学良做出郑重承诺:“你们的救国心愿,我不忍辜负,在一个星期之内,我准有满足你们心愿的事实答复你们。”[2]9423日以后,也就是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爆发了,张学良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也表现了他人格上的诚信之美。

张学良是一位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周恩来曾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是张学良的最伟大之处。1990年夏,张学良答台湾《华视新闻杂志》记者问时说:“我为我的国家,到今天也是这样,我为我的国家!国家要用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毫不顾惜我的生命。”[3]1189忠贞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心中对祖国和民族的那份深深的情感和依恋,成就了张学良精忠爱国的崇高品德。仁、礼、智、信、忠合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了张学良豪迈的个性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它也是张学良内在情感和真善美品质的自然流泻。

4.修己慎独的修养方法

通过自我反省和体察,使身心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这就是张学良的人格修养方法。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在上海发表声明:“励志修身,增益学识,使自己成为良好一国民。”[3]1172同年,在赴欧洲考察之前,张学良痛下决心,将长达七年的毒瘾戒掉,从根本上铲除痼疾,表现了非凡的意志和精神。“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难治心作医”,这是他在戒毒之后书写的自勉条幅。张学良这种自觉主动地履行道德规范的精神,内在主体性的人格探求方法,实际上就是儒家的“修己慎独”思想。

5.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张学良一生中的三大爱国壮举,改旗易职、结束中原大战、西安事变都是张学良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岁月,面对人生逆境,张学良始终都没有向命运屈服。1947年5月,张学良的老友、东北政坛耆宿莫德惠到台湾井上温泉探望了被幽禁十年之久的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人要活下去,办法是很多的,给你军队,你能带好兵;给你田地,你能当好农民;给你书读,你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学者教授。”[2]943当时的张学良正在致力于明史研究,张学良说:“我很想到某个大学去做一名历史教授,比如到台湾大学去教明史,或者到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当个研究员,要不然,就学朱熹和王阳明,设斋讲学,培养第子。”[2]943长期幽禁,使张学良的人格和思想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他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要求是完全切合的。

三、张学良的人格行为表现是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儒家思想的创新和超越

道德具有时代性、阶级性、普遍性、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特点。[5]对于儒家思想,张学良立足于社会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有目的扬弃,这种扬弃表明了张学良对儒家思想所持有的科学而理性的分析态度,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创新和超越。

1.摒弃“中庸”,突出强调人格主体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但张学良却单纯“崇和”而不“尚中”。儒家所说的“中庸”指做事要把握好“度”,“无过无不及”。它包含着不偏不倚,允当适度的持中之意,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它强调做事不能突破限度,没有看到许多事情的限制标准要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改变,使它又成为阻碍事物发展变化的保守理论。张学良的人格行为上,我们没有看到这种“中庸”思想的限制,反而明显感觉到张学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格主体的作用的突出强调。张学良在晚年回忆时说:“凡事没有去好好考虑考虑,没有去认真思考当做或不当做,认为当做的就去做,认为不当做的就应不去做,结果,后来许多事情没有处理好。”[3]665“我这个人是不受操纵的,但凡做事,我有我自己的主意,我有我自己的见解。”[3]1190张学良的这种人格特征,注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却成就了一个英雄的张学良,成就了他轰轰烈烈的壮美人生。

2.将三纲和五常区别开来,弃三纲重五常,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张学良重“五常”,并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它的内涵,这一点,在以上的论述中已有充分体现。虽然,张学良所表现的“仁、义、礼、智、信、忠”与古代儒家思想的涵义未必完全一致,比如在忠的问题上,张学良所表现的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与古代以忠于封建君主个人的忠君思想是不同的。但在基本精神上,它们还是相互吻合的。这些被张学良所继承的部分,正是儒家传统道德的精华。对于“三纲”,张学良敢于犯上,尊重而不是绝对服从于蒋介石,这有悖于儒家“君为臣纲”的信条。张学良维护敬重父亲张作霖,但他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1927年5月张学良就企图以兵谏的方式逼迫父亲归附北伐军,他的行动表明张学良并不尊从“父为子纲”的约束。另外,张学良主张男女平等,承认女性的社会地位,他的这一思想与封建礼教之下女人只能处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夫为妻纲”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学良的人格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瑕不掩瑜,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他在人格上所闪耀的绚丽的光辉。张学良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一生中实现了由花花公子到爱国将军的转变,他带给我们的或许永远都是一个难解的历史迷团。结合儒家思想来探究张学良的人格表现,至少可得出以下启示: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对其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具有双重意义的遗产,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无批判地全盘拿来,而应在更高的基础上对其客观评价,进行理性扬弃,重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价值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63.

[2]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3]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4]丁晓春.张学良与东北大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6:39.

幼儿行为表现 篇8

关键词:教师,沉默,危害,诱因,改善

本文所谈教师沉默行为, 特指教师在各类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隐瞒自己观点、保持沉默的现象, 它存在于教育教学的诸环节与各方面, 既对学校不利又对教师个体有害。

一、教师沉默行为的表现

(一) 基于内涵的视角

1.学术沉默:

指教师在各类学术活动中默不作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科研活动中, 教师或刻意隐藏自身的观点, 或对同事的见解不作评判, 或对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甚至错误保持沉默;在教研活动中, 教师对同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效不加评论, 对同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做评价, 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与管理从不表态;在学术交流中, 教师自身不发言, 对他人发言只听不“评”;在学术管理中, 教师对各类规章制度不发表看法, 对他人的学术行为尤其是学术不端行为“三缄其口”, 对学校学术管理的途径、方法及有效性不做评论。学术沉默既阻碍学校的学术繁荣又制约教师个人学术水平的提升。

2.道德沉默:

指教师在各类道德活动中保持沉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道德观点隐而不“表”, 对他人的道德观与道德行为保持沉默, 对社会的各种道德现象不做评价。作为教师, 若对学生的不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保持沉默, 不加以制止与引导, 那就是失职;作为教师, 若在道德活动中时时沉默, 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也就不可能对学生施加真实有效的道德影响。

3.政治沉默:

指教师在各类政治活动中“一言不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各种政治活动不冷不热, 在党代会、职代会、各类选举活动、政治学习中保持沉默;教师对党团组织态度淡漠、缺乏热情, 对自己入党“无声”, 对同事入党或加入民主党派“无语”;教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漠然”处之, 不发表任何评论。政治沉默对教师可能产生两方面影响:其一, 导致教师成为政治生活的“边缘人”;其二, 教师因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活动而不能完全履行其“育人”的职责。

(二) 基于缘由的视角

1.习惯型沉默:

指教师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出现的沉默行为。由于信奉“沉默是金”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少数教师已经形成了沉默的“习惯”:对任何事、任何人不表态、不评价。习惯型沉默行为多出现于年龄较大的教师群体, 易发生在与教师本人无直接利益关系的事件或活动, 主要是教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及“当好人”的心态所致。

2.自我保护型沉默:

指教师为保护自身免受伤害或自我利益免受损失而表现出的沉默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由于相信“言多必失”或其他教师对自己产生不良“印象”及担心自己名利受损, 个别教师将自己的真实态度与观点刻意隐藏而默不作声。自我保护型沉默多出现于中年教师群体, 易发生在领导在场的各类活动与事件。

3.迎合型沉默:

指教师为迎合领导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他人而表现出的沉默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始终处于团体之中并受到团体的制约, 其行为受到团体中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 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教师对有利于领导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团体成员的事件、活动等保持沉默, 以便暗中迎合领导或与自身关系密切之人[1] 。

二、教师沉默行为的危害

(一) 对学校的危害

1.制约学校管理。

其一, 影响学校决策的科学性。教师的沉默行为, 一方面可能使学校失去主要的信息源泉, 另一方面可能使学校获得不正确的信息。信息不全或信息不准, 必然影响学校决策的正确与科学。其二, 削弱凝聚力。在教研室、系、学院、研究所等部门, 如果保持沉默的教师人数较多, 其信息交流与沟通就会出现阻碍, 其人际关系就会相对紧张, 其凝聚力自然弱化。其三, 降低管理效益。教师沉默, 学校不能准确掌握教育教学的真实状态, 也不能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与错误, 自然也就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调控策略, 大大降低管理效率与效益。

2.抑制学术发展。

在科研、教研等活动中, 教师一味保持沉默, 隐藏自己的学术观点与学术思想, 对同事的学术理论与学术行为不做评论, 长期如此, 教师个体就会逐渐失去学术创新的动力, 其学术思想就会日渐枯竭, 其学术成就也就会日渐消亡。同时, 教师的学术沉默, 本身就不利于学术交流与学术探讨, 不利于“百家争鸣”, 也不利于团队学术活动的开展, 更不利于学术创新。

3.贻害学生。

其一, 学生可能会以教师为榜样, 表现出课堂沉默或其他沉默行为。其二, 不利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建立,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三, 教师的沉默行为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养成。

(二) 对教师个体的损害

1.阻碍教师人际交往。

一方面, 可能导致其人际关系趋紧;另一方面, 导致同事对其“敬而远之”。可以说, 长期保持沉默, 可能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边缘人”, 成为团队中的“孤家寡人”。

2.损害教师身心健康。

其一, 教师保持沉默, 既要将自己的真实态度隐藏;又要在行动上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从而出现知行错位, 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其二, 一贯沉默的教师, 往往被他人忽视, 在团队中的地位也不高, 而且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赞赏, 这容易导致教师出现失落感, 危及心理健康。其三, 教师沉默愈久, 孤立感也就越重, 孤立感越重, 出现厌烦、焦虑等不良心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制约教师自身发展。

一味沉默, 教师在学校受到重视的机会越来越少。沉默教师也会对学校失去兴趣, 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教师沉默行为的诱因

(一) 学校诱因

1.领导者风格。

独断专行的领导风格是教师沉默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个别学校领导自行其是、自以为是、独断专横, 不尊重、不听取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 教师对其不信任甚至反感, 因而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选择沉默。

2.团队精神。

民主、和谐、团结、友善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教师畅所欲言。与之相反, 集权、冲突、散漫与冷漠的团队精神就迫使教师三缄其口。

3.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组织结构层级过多, 信息渠道不畅, 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不能及时反映到学校顶层, 学校的精神与意图不能准确传达至教师。这都是教师沉默行为的重要诱因。

4.管理因素。

如果学校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模式, 教师不能参与学校管理, 就可能保持沉默;如果教学评价、薪酬分配及各项制度不体现教师意愿、不尊重教师权益, 就可能导致教师出现沉默行为。

5.同事。

同事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态度、思想及行为对教师的沉默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为此, 教师的一言一行常以同事为参照标准。

(二) 教师个人诱因

1.人格倾向。

内向、敏感、兴趣单一、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教师较容易出现沉默行为。

2.个人生活。

生活环境不理想、生存状态欠佳或在教育教学中经历过较大挫折以及在生活中经受过较大打击的教师, 相对容易出现沉默行为。

3.不良心理。

例如:惧变心理导致教师在各类活动中怕这怕那、缩手缩脚, 对自己的态度与思想不敢明白表述。 嫉妒心理使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刻意隐藏自己的思想与真实态度, 有意表现出沉默行为。 逆反心理使个别教师在学校或领导希望其发言与表态时故意沉默, 以此宣泄自己的“怨气”。防卫心理使一些教师担心自己的观点与领导或他人不一致被“枪打出头鸟”而保持沉默。

(三) 文化诱因

1.和为贵思想。

其一, 为了集体的利益, 为了保持集体的和谐, 教师个体刻意隐藏自己真实的意见或观点, 顺从或听命于集体的“号令”, 以沉默换取群体的和谐。其二, 为了与同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为了同事的利益得到尊重与保证, 教师个体有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态度而选择沉默。即使同事的行为已经超越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 教师个体仍然以保持沉默的方式来维系与同事的良好关系[2] 。

2.面子思想。

教师为保全自己的“面子”, 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不受同事的耻笑, 就对自己的真实观点与态度秘而不宣;同时, 出于与人为善的原则, 教师对同事的思想与态度不做评论, 以期为同事留下一个“好人”的形象, 更为自己的面子添光加彩[2] 。

3.服从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君臣”意识, 强调服从权威、听从领导。现代教师的沉默行为或多或少受到“服从意识”的影响:对领导所说、所讲不表态、不作声, 对组织的规定不反对、不评论。

四、教师沉默行为的改善

(一) 管理变革:以教师为本

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师为本, 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让教师成为学校的真正“主人”。唯有如此, 教师才会彻底抛弃沉默, 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尊重教师, 实施民主管理。学校应注重培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让教师实实在在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应实行“从教师中来, 到教师中去”的管理模式, 广泛吸纳教师意见与建议, 充分尊重教师意愿;学校应开辟多种信息交流渠道, 保证下情及时上达、上情准确下传。

爱护教师, 实施情感管理。一方面, 学校要注重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 对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等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和谐、宽松、自由、民主的工作环境与校园氛围, 让教师轻轻松松、心身愉悦地工作。

激励教师, 实施柔性化管理。对广大教师, 学校应以“激励”为主要手段, 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 让广大教师爆发出强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自觉、积极、主动投入教育教学。学校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性的措施, 对教师尽可能实施“柔性”化管理, 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与独立, 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学习、生活、科研与社交。

(二) 教师团队建设:以团结、和谐为目标

建构共同的团队目标。无论何类团队, 均有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团队凝聚人心、振奋人心、团结成员的有效工具。团队应让全体成员认识发展目标的内容、意义, 促进全体成员认可、赞同、接纳发展目标, 并用发展目标将全体成员“统领”、团结起来, 促进全体成员为发展目标而放弃沉默[4] 。

营造良好团队氛围。良好团队氛围是激发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教学团队还是科研团队, 学校均要营造相互信任、彼此认同、开诚布公、真诚友善的人际氛围, 营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工作氛围, 营造自由、民主、平等、尊重、宽容的学术氛围, 让教师在团队中获得认同感、成就感与归属感, 让教师在团队中自由、轻松工作。

(三) 校园文化活动:增进教师交流与沟通

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能够让教师“正心”、“修身”, 而且能够增进教师间的联系, 促进教师相互交流与沟通, 缩短教师间的“心理距离”, 有效改善教师的沉默行为。学校既可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大型团体活动 (如教师歌咏比赛、运动会等) 让教师“汇聚”在一起, 又可通过日常性的固定的“文化活动” (如各类体育、文娱竞赛) 将教师团结起来。学校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 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 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也尽可能多地“生活”在一起。

(四) 教师个体:强化责任、修身养性

改善沉默行为, 关键在教师。教师既要强化责任意识, 以“责任”改变沉默, 又要养成良好的性格, 以自身性格从根本上消除沉默。

教师必须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 责无旁贷承担各种责任, 并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履行责任。责任意识要明确、责任履行要到位, 教师必须且只有放弃沉默而对学生、同事、学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教师要养成改变沉默行为的自觉意识, 掌握克服沉默行为的方法与技巧, 主动纠正沉默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纯洁心性、陶冶情操, 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是教师彻底“根治”沉默行为最有效、最根本的“药方”。针对“沉默”, 教师尤其要养成开朗活泼、乐观豁达、热情坦率的情绪特征, 养成宽容大度、公正公平、友善合作、正直真诚的态度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晓涛, 柯江林, 石金涛, 郑兴山.中国背景下员工沉默的测量以及信任对其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8, 40 (2) :219-227.

[2][3]沈选伟, 孙立志.组织沉默的文化根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94—95.

论发起人虚假陈述行为及表现 篇9

1证券信息披露义务

证券信息披露分为证券发行时的初始信息披露和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持续信息披露。所谓证券信息的初始披露义务, 是指证券首次公开发行时对发行人、拟发行的证券以及与发行证券有关的信息进行披露。证券持续信息披露是指证券上市交易过程中发行人、上市公司对证券上市交易及与证券交易有关的信息要进行持续的披露。发起人是证券初始信息披露的主体, 披露的证券信息是否真实, 不仅直接影响认股人的投资决策, 而且也是后续的证券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 主要包括报请核准和公开发行两个阶段, 发起人分别要向证券发行审批、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公众披露法定内容的证券信息。

1.1证券发行审批阶段的信息披露义务

证券发行审批阶段, 发起人要向证券发行的监管机构报送包含法定内容的审批申请文件。根据《证券法》第12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 应当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募股申请书和下列文件: (1) 公司章程 ; (2) 发起人协议; (3) 发起人姓名或者名称, 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出资种类及验资证明; (4) 招股说明书; (5) 代收股款银行的名称及地址; (6) 承销机构名称及有关的协议。依照本法规定聘请保荐人的, 还应当报送保荐人出具的发行保荐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 还应当提交相应的批准文件。文件应当按照《条例》第13条规定向批准机关报送:“申请公开发行股票, 应当向地方政府或者中央企业主管部门报送下列文件: (1) 申请报告; (2) 发起人会议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公开发行股票的决议; (3) 批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文件; (4)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登记证明; (5) 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草案; (6) 招股说明书; (7) 资金运用的可行性报告, 需要国家提供资金或者其他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还应当提供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批准文件; (8) 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近三年或者成立以来的财务报告和由二名以上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签字、盖章的审计报告; (9) 经二名以上律师及其所在事务所就有关事项签字、盖章的法律意见书; (10) 经二名以上专业评估人员及其所在机构签字、盖章的资产评估报告, 经二名以上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签字、盖章的验资报告, 涉及国有资产的, 还应当提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的确认文件; (11) 股票发行承销方案和承销协议; (12) 地方政府或者中央企业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这些文件是证券发行监管机构判断申请主体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主要依据, 发起人必须按照法定要求将包含有关信息的申请文件报送审批。

1.2证券公开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义务

公开发行证券的申请文件被审批通过后, 进入到证券公开发行阶段, 发起人要向公众公开发行募集文件, 履行法定的证券信息披露义务。

首先, 《证券法》第25条规定:“证券发行申请经核准, 发行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在证券公开发行前, 公告公开发行募集文件, 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因此, 发起人应当按照法定的时间、方式向公众披露拟发行证券的相关信息。由于证券信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所以正确的信息披露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定的时间进行, 否则也构成虚假陈述。《条例》第19条规定“在获准公开发行股票后, 发行人应当在承销期开始前二个至五个工作日期间公布招股说明书。发行人应当向认购人提供招股说明书。”

其次, 发起人应当按照法定的内容向公众披露拟发行证券的相关信息。招股说明书是发起人向公众公开的主要的股票募集文件, 是向公众披露证券信息的主要载体, 根据《公司法》第87条, 招股说明书必须包括以下法定内容:“招股说明书应当附有发起人制订的公司章程, 并载明下列事项: (1) 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 (2) 每股的票面金额和发行价格; (3) 无记名股票的发行总数; (4) 募集资金的用途; (5) 认股人的权利和义务; (6) 本次募股的起止期限及逾期未募足时认股人可以撤回所认股份的说明。”

1.3预披露制度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信息披露义务以外, 2005年修订后的《证券法》还新增了预披露制度, 以加强对发起人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证券法》第21条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 在提交申请文件后, 应当按照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预先披露有关申请文件。”即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 在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申请文件并在其受理后, 就要将有关申请文件向社会公众披露, 而不再等到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发行文件审核完毕, 做出核准发行的决定后再进行披露。这一规定不仅将发起人向公众披露证券信息的时间提前, 而且扩大了向公众披露证券信息的范围, 实际上将发起人报送审批的全部文件都纳入了向公众披露的范围。这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充分更及时地了解证券的相关信息, 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理性的投资决定。

2发起人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 也称不实陈述, 泛指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不正确或不正当披露信息和陈述事实的行为。根据上述法条规定, 发起人必须按照法定的时间、方式披露证券信息, 否则即构成不正当披露。这是对发起人信息披露义务的形式上的要求。除此以外, 还必须对证券信息作真实披露。《证券法》第20条规定: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报送的证券发行申请文件, 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证券法》第63条规定, 依法披露的信息, 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否则即构成虚假陈述。所谓真实, 是指披露的信息内容必须反映实际情况, 不得有虚假记载。证券法所要求的真实性, 是一种法律上的真实性, 在实践中可从客观性、一致性、规范性三个方面来判断。客观性是指公开信息的内容必须具有客观性, 其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实际发生的, 而不是为了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而虚假编造的;一致性, 是指信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即公开信息内容与其所反映的事实之间具有一致性;规范性, 是指所公开的信息必须符合证券法所规定的对不同性质信息的真实性的不同判断标准。所谓真实的信息, 在法律上也有描述性真实、评价性真实和预测性真实之分。描述性真实是一种事实真实, 描述性信息反映的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既成事实, 依法判断描述性信息的真实性, 应以客观事实为参照, 检验信息的内容是否具有客观性和一致性。评价性信息的内容是对既成事实的性质、结果或影响的分析和价值判断, 反映的是已公开信息中的事实与其他事实之间的联系。预测性信息的内容是对公司将来的经营状况所作的预测, 反映的是公司经营状况中的既成事实与将来事实之间的联系。所谓准确, 是指披露信息的文件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制作, 对有关情况所作的陈述和提供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应当符合, 或者是合乎逻辑的推测;表达方式不得使人误解, 公开信息时必须确切表明其含义, 不得有误导性陈述。据此可知,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原则, 是在信息与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 即真实的基础上, 强调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以及各个信息接收者之间对同一信息在理解上的一致性。所谓完整, 是指披露信息的文件应当齐全, 符合法定要求, 每份文件的内容应当完整, 不得有重大遗漏。完整性原则, 是指公开的信息必须全面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不得隐瞒或重大遗漏。但法律法规允许不披露的商业秘密及依法可以不披露的其他信息除外。违反完整性原则的行为必须是应当公开而没有公开重要信息, 造成申请文件、招股说明书或其他文件严重失实的行为。

对应上述信息披露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17条对虚假陈述行为的具体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虚假记载, 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 将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误导性陈述, 是指虚假陈述行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 做出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重大遗漏, 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 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或者部分予以记载。不正当披露, 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或者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

3发起人虚假陈述行为的主要表现

3.1虚假出资

虚假出资是对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 根据《规定》中对虚假陈述行为的分类, 应当属于虚假记载。发起人在公开的信息披露文件中, 要对其认股数量和出资类别作明确说明, 并公开验资证明。如果说其他虚假信息对于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是一种或然的、隐蔽的, 那么虚假出资则从一开始就是对投资者利益确定的、明确的侵害。由于《公司法》第27条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因此, 发起人的虚假出资又分为货币不足额出资和高估非货币财产价值两种。虚假出资是对证券发行时初始信息的不真实披露, 虚高的发起人投资额对投资者的决策会直接产生影响。在发起人的虚假陈述行为中, 虚假出资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也最为巨大。

3.2虚构资金用途

虚构资金用途是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 属于误导性陈述, 是发起人虚假陈述的又一重要表现。发起人在招股说明书中必须对募集资金的用途作集中说明, 并在报批文件中提交资金运用可行性报告。投资者往往会受到该项信息的误导, 对公司的盈利前景产生过高预期, 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

除此以外, 在我国实践中还大量存在另外一种更动机更恶劣的虚构资金用途行为, 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 即发起人利用对资金用途的虚假陈述, 以高投资回报率吸引到大量资金, 然后通过非法手段直接将资金转移, “掏空”公司。这不仅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修订) 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李国光, 贾纬.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幼儿行为表现 篇10

一、中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1.自尊心过强。青春期是心理矛盾期, 这个时期一般是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学生常常把自卑感埋藏内心深处, 不轻易外露, 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自卑的一面;而强烈的自尊是他们外显出来的, 爱面子、争强好胜, 对别人的批评和不同意见极为敏感, 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他们就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2.自私、任性。当代中学生, 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祖辈、父辈的掌上明珠, 家长对他们娇惯、溺爱, 甚至听之任之, 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个性, 只希望别人对他们宽容与理解, 而他们很少宽容和理解别人, 自私和任性随时随处都会表现出来。

3.缺乏自信心、独立性、挑战性。在父母的过分关照、教师的死抓不放下, 学生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 习惯于事事依赖他人, 自己也感到很多方面不如别人, 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常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努力, 但效果不明显, 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于是一些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在做事情的时候更加依赖别人, 走老路, 缺乏独立性和挑战性。

4.意志不够坚强。现今, 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优越, 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和保证, 但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怕吃苦受累、不愿动手动脑的不良习惯, 稍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 还有一些学生是“三分钟热度”, 经常在下决心, 但过一段时间就失去毅力, 不能坚持下去。

5.嫉妒心较强。中学生的嫉妒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嫉妒他人的进步, 嫉妒他人学业优异, 嫉妒他人的一技之长, 嫉妒他人的长相出众, 嫉妒他人的生活条件优越, 嫉妒他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强等。嫉妒心理几乎人人都有, 但嫉妒心过强, 就会影响身心的正常发展, 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同学间的团结。

二、有效的行为控制

1.分析认知, 确定目标。很多学生当中存在错误的认知——“学习无用论”。他们没有学习的动机, 认为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不能得到应用, 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认识,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在生活中的隐性用途和潜在作用。从表面上看, 知识在生活中没有应用, 似乎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从深层来看, 学习在提升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人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为人一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在分析、讨论和探讨后, 达成协议, 根据不同特点和长处, 制定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计划、人生目标, 并督促他们认真执行计划, 进行定期检查, 以期在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2.化整为零, 以小组的形式来控制。把班上有不良个性的学生团体分解开, 打破他们原有的团体, 使他们的不良个性不能再继续扩大和升华。具体做法:在班上找出个性发展较好的、有正义感并且学习较好的学生, 重新调整小组和座位, 在调整的过程中要兼顾到学习为中心, 并能互相帮助, 且有共同特质。通过调整, 要让选出的学生成为这个小组中的中心成员, 能够管理小组成员, 并且有自控能力。在重新分组以后, 让小组成员共同探讨, 制定小组公约。

3.优点轰炸, 提升自信。针对有不良个性的学生, 在班上组织召开以“优点轰炸”为主题的班会。具体做法:在班上确定1到2位学生, 让被确定的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 说出自己的缺点与优点, 然后让其他学生分组讨论, 并且找出被确定同学的优点, 然后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态度来评价被选定的同学, 被评价学生再次谈感受, 通过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充分认识自己, 从而得到好的发展。

4.周目标考核评定法。从学习、生活、文明礼貌及其他方面来制定周目标评定表。这些目标要求学生每周自己制定, 到本周结束时根据完成情况, 自己给自己划分等级, 小组内互相评议完成情况, 并作出书面评语。而教师也要参与对学生的监督, 下出评语。学生在周末时将填有自我评定、小组评议的目标评定表带回家, 让家长签字, 并填写意见。通过周目标评定的实施, 学生既自己发展了自己, 也形成了同学、老师、家长监督与社会支持系统, 这样可以形成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局面, 从而更好地纠正和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及不良个性。

5.学生成长素质教育展示活动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 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空间。可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知识, 学会了技能技巧, 提高了能力, 懂得了尊重别人, 实现了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 这样就一举多得。

6.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师帮扶。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果教育者对其不闻不问, 不加以指导, 就会使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导致最终无法收拾。在这种情况下, 建议教师与学生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生成长导师制, 每周用固定的时间来为这些在学习、行为表现上都不是很好的学生进行指导, 有学习上的, 有生活上的, 也有心理上的。教他们学习, 教他们生活, 也帮助其解决烦恼, 时刻监督和警示这些学生, 让这些学生保持较为清醒的大脑, 不至于不良个性愈演愈烈, 误入歧途。

幼儿行为表现 篇11

一、中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1.自尊心过强。青春期是心理矛盾期,这个时期一般是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学生常常把自卑感埋藏内心深处,不轻易外露,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自卑的一面;而强烈的自尊是他们外显出来的,爱面子、争强好胜,对别人的批评和不同意见极为敏感,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就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2.自私、任性。当代中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祖辈、父辈的掌上明珠,家长对他们娇惯、溺爱,甚至听之任之,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个性,只希望别人对他们宽容与理解,而他们很少宽容和理解别人,自私和任性随时随处都会表现出来。

3.缺乏自信心、独立性、挑战性。在父母的过分关照、教师的死抓不放下,学生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习惯于事事依赖他人,自己也感到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常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于是一些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在做事情的时候更加依赖别人,走老路,缺乏独立性和挑战性。

4.意志不够坚强。现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优越,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和保证,但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怕吃苦受累、不愿动手动脑的不良习惯,稍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还有一些学生是“三分钟热度”,经常在下决心,但过一段时间就失去毅力,不能坚持下去。

5.嫉妒心较强。中学生的嫉妒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嫉妒他人的进步,嫉妒他人学业优异,嫉妒他人的一技之长,嫉妒他人的长相出众,嫉妒他人的生活条件优越,嫉妒他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强等。嫉妒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嫉妒心过强,就会影响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同学间的团结。

二、有效的行为控制

1.分析认知,确定目标。很多学生当中存在错误的认知——“学习无用论”。他们没有学习的动机,认为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不能得到应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在生活中的隐性用途和潜在作用。从表面上看,知识在生活中没有应用,似乎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从深层来看,学习在提升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人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人一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分析、讨论和探讨后,达成协议,根据不同特点和长处,制定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计划、人生目标,并督促他们认真执行计划,进行定期检查,以期在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2.化整为零,以小组的形式来控制。把班上有不良个性的学生团体分解开,打破他们原有的团体,使他们的不良个性不能再继续扩大和升华。具体做法:在班上找出个性发展较好的、有正义感并且学习较好的学生,重新调整小组和座位,在调整的过程中要兼顾到学习为中心,并能互相帮助,且有共同特质。通过调整,要让选出的学生成为这个小组中的中心成员,能够管理小组成员,并且有自控能力。在重新分组以后,让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小组公约。

3.优点轰炸,提升自信。针对有不良个性的学生,在班上组织召开以“优点轰炸”为主题的班会。具体做法:在班上确定1到2位学生,让被确定的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的缺点与优点,然后让其他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找出被确定同学的优点,然后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态度来评价被选定的同学,被评价学生再次谈感受,通过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充分认识自己,从而得到好的发展。

4.周目标考核评定法。从学习、生活、文明礼貌及其他方面来制定周目标评定表。这些目标要求学生每周自己制定,到本周结束时根据完成情况,自己给自己划分等级,小组内互相评议完成情况,并作出书面评语。而教师也要参与对学生的监督,下出评语。学生在周末时将填有自我评定、小组评议的目标评定表带回家,让家长签字,并填写意见。通过周目标评定的实施,学生既自己发展了自己,也形成了同学、老师、家长监督与社会支持系统,这样可以形成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局面,从而更好地纠正和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及不良个性。

5.学生成长素质教育展示活动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空间。可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技能技巧,提高了能力,懂得了尊重别人,实现了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這样就一举多得。

6.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师帮扶。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教育者对其不闻不问,不加以指导,就会使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导致最终无法收拾。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教师与学生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每周用固定的时间来为这些在学习、行为表现上都不是很好的学生进行指导,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教他们学习,教他们生活,也帮助其解决烦恼,时刻监督和警示这些学生,让这些学生保持较为清醒的大脑,不至于不良个性愈演愈烈,误入歧途。

幼儿行为表现 篇12

1 过度医疗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医疗专业的特殊性, 医生与患者信息不对称, 患者缺乏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判断的知识和能力, 很难控制医疗消费的数量和种类[2], 使得过度医疗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难以定量, 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主要是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三种。

1.1 过度用药

过度用药也就是不合理用药,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一是经验用药无的放矢。临床医师通常凭经验性模式选择抗生素, 缺乏病原学诊断。二是过分依赖、盲目用药。无指征或指征不明显、预防性、大剂量、长时间用药。三是联合用药搞“大包围”。只考虑联合用药的协同和累加作用而忽视药效学中的互斥作用。有的是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有的在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重复使用同类、同功效药品, 忽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机体功能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四是偏爱高档冷落廉价药物。认为抗生素越新、越贵、越高级越好, 盲目使用高档、昂贵、广谱抗生素, 不愿使用有效的廉价老药。五是滥开辅助用药。多开与治疗关系不大的辅助用药或无明确疗效的药物, 特别是维生素等。

1.2 过度检查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医疗设备大量更新, 医学检查项目层出不穷, 医务人员对医学检查设备的依赖性与日剧增, 过度检查的医疗行为也随之突现。一是检查项目套餐化。临床诊疗过程中, 从保护性医疗角度出发硬性规定住院必做的全套检查项目。二是检查结果孤立化。有的医疗机构对疾病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的, 外院能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报告或相应影像资料的不相互认同, 对门诊检查结果收住院时也不互认, 重复检查。三是检查手段复杂化。简便的检查手段和普通设备检查能明确诊断的, 却采取复杂、昂贵的检查手段;能用一两项检查确诊的, 却用多项检查印证, 但后者并不导致治疗方案的修正或变更。四是检查指征扩大化。无论效果如何或有无必要, 动辄使用冠状动脉造影、CT等检查;能在门诊进行检查的, 却收住院检查;能在较长时间后复查疗效的检查, 却在短时间内反复检查等。

1.3 过度治疗

医学的局限性表现在对许多疾病的临床深层次诊断尚受限[3], 临床上很难绝对判定“预期治疗无效”的疾病及适度治疗的标准。同时, 也不能否认, 有些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导致过度治疗。一是放宽住出院标准。一些医疗机构将能够在门诊治疗的疾病收住院治疗, 有的则延长患者疾病治疗的疗程或缩短门诊病人疗效的观察时间, 造成住院率逐年上升, 或住院床日延长。二是扩大治疗、手术适应症。有的对能够自愈的病人, 给予医疗干扰;有的医务人员过分渲染某些疾病的危害性、新开展项目的先进性, 诱导患者接受;有的对临终病人、脑死亡而仍有心跳的病人在ICU进行无效、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治疗等。三是热衷使用进口、高档医用材料。不考虑国产、进口医用材料的性能价格比和患者、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 诱导患者使用进口、高档医用材料, 这些尤其在骨科的内固定材料、人工关节和介入治疗材料、血管支架等方面过度治疗表现突出。

2 影响过度医疗行为的因素和动机分析

找出影响医疗机构过度医疗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动机, 有助于针对性地研究监管策略、寻求监管途径和制定监管措施。

2.1 医疗供给方过度医疗行为的主客观故意

医疗机构追求营利的主观故意。目前, 公立医疗机构还存在着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 为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这些都势必要通过医疗服务收费来实现, 管理者也往往把经济效益定为主要的管理目标, 故而多采取科室承包, 个别甚至把它落实到医务人员身上, 将经济效益与科室、医务人员绩效挂钩, 这是过度医疗管理或制度上的原因。

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主观故意。医务人员是过度医疗的直接实施者, 医药流通体制的不完善, 经销商利用回扣、返利等利益手段, 诱导医务人员提供过度医疗, 以期达到拿回扣、得提成的目的。

医者自我保护的主观故意。医务人员要为自己诊疗的准确性负责, 经济学上叫“辩护性医疗手段”[4]。近年来,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 医患关系紧张, 诚信度下降。在缺乏统一、权威的医疗规范的前提下, 为防止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往往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为患者多开检查、多用药, 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求诊疗、用药的全面, 以免除形成医疗纠纷时举证倒置的被动。

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生技术水平低下的客观故意。有些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较低, 缺乏合理临床流程和诊疗常规, 医疗活动充满随意性、不规范性, 导致过度医疗;有些辅助检查科室技术水平低, 结果常误报、漏报、错报, 导致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部分医生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 临床诊疗能力低,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因此, 其体现在诊疗技术和环节、用药、服务过程等方面的过度医疗行为则属客观故意。

2.2 医疗需求方就医过程的被动性以及就医需求提高

由于医疗保险实现了第三方付费, 群众负担相对较少, 所以在就诊过程中容易滋生过度医疗消费的愿望与需求。而且, 就医者的经济水平会影响服务具体提供者的诊疗行为, 针对不同的经济水平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5]。由于患者缺乏医疗卫生知识, 使之处于被动地位而无法监督。有的迷信进口药、新技术、新设备, 对过度医疗及其危害不甚了解, 不能理性判断, 医务人员实施过度医疗被患者和家属认同, 甚至是患者和家属的主动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过度医疗。

2.3 对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手段缺乏

临床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临床上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须的、哪些是多余的、用药的选择如何, 基本上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量化指标, 缺乏对医疗过程合理性进行监管和审查的机制, 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的制约机制不完善, 导致供方诱导需求, 需方过度利用医疗服务。

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对过度医疗行为进行监管的重点应该是针对医疗机构的主观故意。所以, 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路径的选择和措施的制订都要紧紧围绕由于医疗机构主观故意造成的过度医疗行为。

3 过度医疗行为的监管路径选择

遏制过度医疗行为, 首先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补偿机制, 改变医疗机构逐利的医疗行为, 划分出真正意义上的营利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确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范围。其次, 医保部门要充分利用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 完善合理的医保费用结算办法和医疗费用分担机制, 逐步实行更为合理的单病种付费结算办法, 引导医务人员选择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对易产生过度医疗的药品、高档进口医用材料, 设定适度的自付比例;加强医保政策、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提高群众对过度医疗危害性的认识, 引导其理性对待医疗消费。同时,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 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促进合理诊治、合理用药与合理检查, 控制医疗服务费用。

3.1 制定诚信医疗准则和医德考评制度

树立医务人员诚信价值观, 严禁出于个人利益而提供虚假或不完备的信息进行诱导服务, 从思想上、源头上遏制过度医疗。同时, 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 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 实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 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规范执业行为。

3.2 实施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管理

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 以诊疗规范为依据对临床诊疗进行有效实施、协调、监测及记录和审查等质量监控, 既提高诊断、检查、化验的准确性, 又约束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 引导医务人员具备“价效医学” (用最少的钱最有效地治疗疾病) 的理念, 同时, 建立检查项目评价制度, 定期检查医务人员检查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 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 并作为医生业绩考核和晋升职称的考核条件, 以保证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3.3 推行廉价药物制度和处方评价制度

加强对药品费用的控制, 试行按每门诊人次药品费、每住院床日药品费、廉价药物使用金额占全部药物使用金额的比例、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等几方面作为对公立医疗机构获得财政补助的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处方评价工作, 推行标准化用药规范, 对照患者临床诊断, 对药品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减少用药层次和用药习惯等主观随意性因素影响, 将药品控制比例纳入科室目标考核范围, 落实到每个医生和每张处方, 减少医生过度用药。

3.4 实施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同级公立医院之间、下级对上级公立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 以及本院门急诊与住院检查结果予以相互认可。建立健全检查医生、科室的责任制度和可追溯的责任追究制度, 定期检查考核相关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 考核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奖金分配、职级晋升、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挂钩。

3.5 实行医用材料招标采购制度

医用材料采购由物资采购部门统一管理, 公开招标, 严禁科室直接与供应商进行交易, 尤其要防止医生直接介绍患者向供应商购买医用材料;医疗机构要在显著的位置向患者告知在医用材料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避免患者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听从医生的安排。

3.6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价格体系进行评价, 在增加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定期通过媒体公示质量技术指标: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人均门诊费用等, 使群众对医疗机构的质量、费用及效率情况有感性认识, 便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就医, 从降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控制过度医疗。

参考文献

[1]凌宝存.临床医疗中的两个“过度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 2004, 32 (3) :103.

[2]陈少敏, 邱强.医疗行业中的过度治疗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7) :54.

[3]孙宝良, 滕百军.现代医学存在的自身缺陷的依据、原因、现象及其后果[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5) :23~25.

[4]孙庆宁, 刘晓姝.过度治疗产生的原因分析[J].江西医药, 2007, 42 (10) :969.

上一篇:古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下一篇:教学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