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通用9篇)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1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 要:幼儿时期,1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的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幼儿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四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5岁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便显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我们我加以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幼儿为了或者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另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则是以人为指向目标,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在幼儿的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更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家长,老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一定要加以认真对待。
1.国内研究现状
李清和王晓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因素、个体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可改变性,主要的矫正方法有移情训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练、榜样示范、适时奖惩和创设良好的环境。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心理失调诊断与统计手册(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反省,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直到他平静下来为止。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有时候,父母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的对象。如果孩子想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的话,父母的做法也许会使他“有所悟”,这样反而又有所帮助。最关键的是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5.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感情,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重点不仅在于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更在于使孩子掌握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呵斥和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
总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学前儿童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结 论
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到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其行为。幼儿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特征变化最重要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幼儿今后成长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开始的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最后的记录分析,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幼儿个人因素分析问题的具体发源。并且也提出了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少儿不宜接触的元素的管控,尽量让孩子远离打斗,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动画作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今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后孩子的发展做准备,避免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和潜在危险。
参 考 文 献:
[1] 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 33-35.[2] 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J].中小学管理,1998(5): 6-11.[3] 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21-24.[4] 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学前 教育研究,2004(10):66-68.[5] 纪林芹.幼儿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其家庭相关因素[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11):93-101.[6]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44-47.[7] 胥兴春.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6):7-12.[8] 王练.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与思考[J].幼儿教育,2006(5):13-15.[9] 陈兴玲.攻击性初中学生的执行性功能初步研究[J].心
理科学,2003(5)31-32.[10] 孙晓玲,吴明证,李晓文.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研究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2003(2)45-46.[11] 佘翠花.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
究[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07:123-131.[12] 蒋秋芳.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25-45.6玲 2002:77-112.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2
调查资料表明, 很多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而攻击性行为则是幼儿众多心理问题中较为常见的, 直接影响到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 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所谓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伤害, 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阻碍了幼儿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地加以干预、治疗, 那么这类孩子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个案表述
1. 幼儿情况
耀耀 (化名) , 男孩, 5岁, 就读于中班。耀耀平时比较不爱说话, 经常是独来独往, 但喜欢去招惹同伴, 会无故打其他小朋友一下。时常喜欢和一些调皮的孩子打成一团, 感觉十分兴奋。其与同伴关系较差, 多数同龄小朋友会说:“我不爱跟他玩, 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他。因为他欺负别人, 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他爱惹是生非, 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故而也不受教师的欢迎。耀耀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耀耀由祖父母抚养, 由于祖父居住地经常更换, 也时常转学。
2. 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
晨间体育锻炼, 小朋友们都排好队, 耀耀还在玩弄着椅子。看到大家都排好了, 他猛冲过去硬要挤入队伍中。前面的幼儿不肯, 耀耀一手抓住前面幼儿的衣服, 一手用力往后推挤, 被推挤的幼儿当然不肯, 耀耀便使劲一拉, 把前面的幼儿拉到了后面, 自己排了进去, 被拉到后面的幼儿便哭了起来。
角色游戏开始了, 教师提出了游戏的要求, 幼儿们便各自进入自己的扮演区域开始了游戏。只见耀耀飞窜出去, 跑到“银行”, 做起了“银行工作人员”。“客人”来领钱了, “客人”要领10块钱, 他给“客人”5块钱, “客人”不同意, 他也不乐意, 争论一会儿, 就对“客人”大打出手了, 把“客人”推到地上, “客人”哭着报告老师。
临放学, 教师帮助小朋友们整理衣服, 耀耀的鞋子穿反了。旁边的小朋友好奇地看着他鞋子上的“奥特曼”模型。耀耀也开始炫耀。可是两人看着摸着, 不小心把模型给弄掉了。这下耀耀火了, 对着小朋友的肩膀咬一口。小朋友大哭, 耀耀还在旁边瞪着眼睛。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
1. 模仿动作
中班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弱, 且又好动, 模仿性强。如果成人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在耀耀的生活中, 由于无人陪伴, 经常看《奥特曼》等打斗场面较多的动画片, 这种暴力的动画不断刺激耀耀, 好动的耀耀便开始模仿画面中的各种打斗动作, 并在同伴身上进行实践, 攻击性行为不断得到强化。
2. 家教不当
耀耀父母一直不在家, 长期两地分居, 导致两代人感情淡薄。而爷爷奶奶平时忙, 也较少关注他。他时常是一个人玩。由于经常转学, 每次转学后都是陌生的环境和人, 便养成了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在别人欺负自己前先要压倒别人。和同龄孩子一样, 耀耀特别迷恋奥特曼, 还常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 甚至还要求爷爷奶奶扮怪兽与其游戏。而他的奶奶在无法进行教育的情况下, 便采取体罚手段。她对老师说:“不听话就打他好了, 他不听话我在家也狠狠地打, 打得他讨饶为止。”如此生活环境, 让耀耀明显地感受到情感的缺失, 爷爷奶奶时而溺爱, 时而暴力, 他的心理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3. 个性方面
耀耀不爱说话, 经常独自玩耍。想要玩具时, 不会主动要求, 也不与同伴商量, 抢了就走。他喜欢在教室中和同伴打闹, 经常去碰一下别人, 引诱别人来追。很明显, 他比较孤独, 没有真正的朋友, 他渴望有朋友一起玩, 却不愿或不能主动与他人沟通, 只是用暴力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四、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尝试教育
1. 正面教育, 变强化缺点为强化优点
在受耀耀攻击时, 为不引发更多的攻击, 有的孩子还说谎, 采取隐蔽的、嫁祸于人的办法攻击他人。教师应了解事情的真相, 合理地分清是非、正确引导, 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幼儿间的纠纷。让耀耀体会到从攻击行为中并不占便宜, 是错误的行为, 他的攻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和消除。
同时启发耀耀对攻击行为思考, 从动机上纠正其攻击性倾向。如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 大家都不喜欢。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 让他产生别人对其攻击行为的不满, 从而否定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2. 家、园结合, 发挥榜样作用
要帮助耀耀改掉攻击性行为, 就必须家、园结合。如引导幼儿有选择地看电视, 买图书、玩具, 杜绝孩子错误的模仿源。家长更要杜绝体罚, 为孩子树立榜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对军人都很崇拜, 教师要让孩子明白解放军战士不但勇敢, 还遵守纪律, 助人为乐。
在幼儿园树立同伴榜样。经常表扬团结友爱的幼儿, 让耀耀知道他们是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的, 引发耀耀向同伴学习的欲望。
3. 抓住兴趣点, 转移幼儿的情感
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精力充沛, 表现欲望强。他们希望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表达自己的愿望, 表现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引导耀耀参与活动, 让他表现自己。通过同伴的鼓励和教师的关注, 体验到自己是集体的重要成员。在耀耀产生攻击的意识时, 可以带他去散步或游戏, 谈话沟通, 恢复他的心理平衡, 转移攻击性行为。
我们发现耀耀特别喜欢建构区的游戏。我们便引导他参与建构游戏, 请他做建筑公司的经理, 指导分配游戏角色和任务。但不能攻击别人, 要用商量的语言进行沟通。他在游戏中增强了和同伴的沟通, 逐渐放弃了攻击性行为。
五、研究结果
通过上述的尝试教育, 耀耀的攻击性行为有了明显的纠正。但“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耀耀的问题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纠正的, 教育过程中会有许多反复现象。作为教师和家长,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正确对待其进步和反复。坚持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在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同时, 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不仅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更拥有健康的心理。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3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 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案例中的子豪就是一个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孩子。长期以来,父母给买的动画片中都是《奥特曼》,他一边看片子,一边学着动作,攻击陪伴他看电视的人或者是靠近他的人,攻击性行为就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2. 家庭教育因素:
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树立一些负面的榜样示范,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变成一个好斗的人,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攻击,有的甚至会为此铸成大错。
3. 遗传因素:
近期的心里学家研究表明,在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余的百分之五十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的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有坏脾气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4. 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因素:
小班幼儿大都在3—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虽快,但多数语句表达不够清楚,很多的时候是用动作来代替的,所以有些孩子会无意识的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模仿力极强,因模仿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也很多。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体气质不同,加之个体发展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3—4岁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且多愿玩相同的玩具,如果相同数量的玩具较少时,小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工具性的攻击行为。小班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不能较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 、幼儿园教育矫正措施:
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很高,加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也会增多。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矫正工作很重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任何不良的行为都是可以改正。
1、幼儿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环境提供的刺激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幼儿园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大,避免小班幼儿因身体的碰触而引起攻性行为。其次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活动材料要与中大班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相同数量的玩具,材料一定要充足,而中大班则以多种不同玩具,材料为主。另外还要注意在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行为,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甲甲将不小心摔到在地的斌斌拉起来,并和他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老师发现后在小班幼儿面前说:“甲甲真是好孩子,他真的很棒,今天帮助小斌斌站起来,还和他玩自己的玩具,我们都喜欢甲甲,都愿和他玩,对不对。”几周之后你会发现甲甲的攻击性行为减少很多。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如果在幼儿园里采用这种亲善行为,老师及时给予小班幼儿奖励,那么其他小班幼儿也会跟着学好的。久而久之他们都会去分享共同的玩具,合作完成活动,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亲善行为就会增加。
3、提高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小班幼儿虽然比心理发展不完全,但是有的时候在成人的帮助下他们还是能够理解一下事情。当一个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理解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在这样小朋友们都不和他玩,爸爸妈妈也不喜欢,不给买好吃的和好玩的玩具。其次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来教给幼儿体会他人的情感。告诉这个进行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如果把你的脸抓破你疼不疼,你高兴不高兴,还愿意和他玩吗?通过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减少。
4、幼儿教师对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冷处理法。
当小班幼儿出现过多的攻击性行为时,要采取冷处理地方法,不要勉强他们的这种过激情绪,如果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不到任何强化,对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老师每当看到那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就说:“今天要乖不要打架”或者“今天你又打架了吗”那么这个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越来越严重。但是如果每天来园时对他说:“你是一个乖孩子,能很好的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对吗?”由此以来那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减少,有的甚至会完全消失。由此可见幼儿教师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来矫正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耐心以及关心孩子的那份责任心。
5.幼儿园与家长的配合。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4
答案:(1)生物学因素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因素。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都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③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不小;④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答案:(1)游戏;(2)动作与行为练习;(3)讨论;(4)表演;(5)示范;(6)参观访问;(7)实验;(8)多媒体教育;(9)感知体验。▶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游戏的具体含义。
答案:(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情绪的动机作用;(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号作用;(4)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感染作用。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对下列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的目标进行评析并修改。认识四季(大班)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四季的名称、顺序及主要特征;
(2)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年中某个季节的主要特征;(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答案:(1)评析
优点:该目标的制定较为全面,兼顾了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情感等方面。
缺点:要求过低,不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2)修改
对目标的修改要求做到全面(包括知识目标、方法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性强。修改范例:
(1)让幼儿了解四季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2)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四季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激发幼儿对季节变化主动探索的兴趣。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答案:(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活动。
要求:活动名称可以自拟,写出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活动思路。答案:活动目标:
①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②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③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依据引发认知一情感体验一实践尝试一经验积累一情境迁移的基本要素来设计,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请以下面的儿歌为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
要求:(1)注明适合的教学班级;(2)列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儿歌】 片片飞来像蝴蝶 秋风吹,树叶摇,红叶黄叶往下掉。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像蝴蝶。答案:片片飞来像蝴蝶 适合班级:小班
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2)感受儿歌中描写的秋天的美丽景象。
活动准备:(1)带幼儿到室外观察秋风吹下树叶的情境。(2)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内容。①引导幼儿回忆秋风吹过,树枝摇动的景象,理解
并学说“秋风吹,树枝摇”。②出示收集到的树叶,请幼儿说说树叶的颜色,学说“红树叶,黄树叶”。
③带领幼儿抛撒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飘落的树叶像什么,学说“片片飞来像蝴蝶”。
(2)教师用树叶和形体动作示范朗诵儿歌。①讲到“秋风吹”时,双手拢嘴做吹的动作。②讲到“树枝摇”时,做双臂在头上摆动的动作。③讲到“红叶黄叶往下掉”时,双手从头上向下摆动。④讲到“红树叶,黄树叶”时,教师一只手拿红色树叶,另一只手拿黄色树叶分别展示给幼儿。⑤讲到“片片飞来像蝴蝶”时,做蝴蝶飞的动作。
(3)带领幼儿朗诵、表演儿歌。①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儿歌。②鼓励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
答案: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第2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案例:在室外自由活动时间,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膝盖摔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5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
大脑、性激素等生理层面,个体认知层面,家庭、同伴关系、大众传媒、社会层面等有关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移情训练、榜样示范、适时奖惩、创设适宜的环境、运用干预技术等方法对预防和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重要作用.社会、父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正确的做法,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 者:魏晓娟 岳慧兰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15(4)分类号:B844.1关键词:儿童 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预防和矫正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6
受到网络攻击的新闻数不胜数。 会入侵商业网站盗取信用卡信息,入侵国防领域网站偷取最高机密的军事计划。最近发生的拒绝服务(DoS)攻击能让普通用户无法访问网站。遍布企业网络的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每天都记录了大量的 攻击活动。
为了防止被攻击,有两个重要的防御方法可以使用:基于签名和基于异常网络行为分析(NBA)。
基于签名的入侵防御和侦查
基于签名的系统是对抗曾经被发现过的攻击的一个极为有效的的方法。它们能够快速安装和马上使用。这些系统会检查所有到达的数据包并将它的内容与一系列已知的攻击机制进行比对。将合法的活动当成攻击的错误判断会很少发生。它生成的报表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一个事件都标明了探测到的攻击类型。
虽然基于签名的系统对抗已知的攻击类型很有效,但是它们不能探测新出现的攻击。 也明白任何新的攻击类型会很快被探测到,并且入侵防御供应商很快就会有应对方法。因此,他们会在发现新的攻击方法时马上攻击大量的网站。
因此,基于签名的系统必须保持更新。供应商会收集和监控来自全世界的攻击报告。他们也会收集来自安装在客户的产品的数据。当其中一个客户受到攻击时,供应商会马上派人分析,然后开发出一个保护方法,并将更新分发给所有其他客户。虽然供应通常能够探测新的攻击方法并快速以给出防御方法,但是第一批受到攻击的已经受到了攻击破坏。
基于异常的入侵探测系统
基于异常的探测系统会探测与预期行为不相符的网络活动,
系统会根据相应的产品匹配正常的活动模式。例如,应用正常时会一次只访问一条数据记录。如果入侵防御系统探测到有人在同时访问大量的记录,这很可能就是一个攻击。类似地,如果一个有权限访问一些受保护记录的用户试图访问其它类型的信息,那么该用户的工作机很可能已经感染病毒了。
跟基于签名的系统不同,新的攻击也会被探测到,因为这些攻击不匹配已经被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系统识别的模式。所以只要发生了与正常行为不同的事件就会被探测到。基于异常的入侵防御系统的缺点它必须经过详细配置后才能识别活动预期的模式。配置必须在添加新的应用或现有应用修改后进行更新。如果合法的活动没有以平常模式运行,那么就可能发生错误判断。
配置IPS防御复杂攻击
对于攻击元素分布在多条命令的情况,如基于Web攻击的HTTP消息,会同时给基于签名和基于异常的系统带来难度。对于基于签名的系统,签名可以分布在一系列的命令中而使攻击模板匹配不到任何数据包。基于异常的系统可能无法探测同时针对多个主机发起的攻击。发送到每一个主机的序列可能都是合法的,但它们可能会让每台主机上的应用进行交互而进行破坏活动。
更麻烦的是,并不是所有数据包都从一个相同的点或网关进入网络的。虽然企业网络通常都会不止一个的连接到Internet的网关上配置入侵防御系统,防御所有的网关仍然是不够的。
病毒可能不是通过网关渗入网络的。员工可能会将笔记本电脑带回到他们保护措施比较弱的家庭网络中使用。当他们把感染病毒电脑重新连接到企业内部网络时,病毒就可以不经过Internet网关而进入企业网络。无线网络是另一个容易受到攻击的点,它们在实现一个入侵防御系统是不能被忽略的一部分。通过无线LAN(WLAN)的外部破坏同样也是绕过网关的。
入侵防御系统也必须安装在网络的关键点上(像连接网关到应用运行或连接数据库服务器的交换机)来探测这些攻击。系统必须能够互相交换信息,并评估来自路由器等的报告和主机日志,从而根据一连串数据包来检测出攻击。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篇7
一、攻击性行为的界定及成因
攻击是一种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的目的的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 (打人) 、语言伤害 (骂人、嘲笑人) 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明显伤害意图却未导致伤害结果的行为亦属于攻击性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 是攻击性行为的三个要素。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行为结果, 其成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 (生物学基础、个性因素、认知水平和敌意归因偏差、性别) ;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情感氛围、家庭结构类型) ;学校因素 (活动资源、同伴关系、教师因素) 和社会因素 (媒体的暴力内容以及媒体的消耗量) 等。基于其多因素的影响因素, 本文提出了以下五方面的矫正策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 创设一个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
家庭方面: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将彼此的矛盾冲突呈现在孩子面前, 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发展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满足儿童的正当需求, 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能给予儿童一个良好的榜样, 即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以及共生理念在隔代教养中的应用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学校方面:创设一个低压力、高活动的环境。合理安排活动,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给幼儿提供较宽敞的游戏空间, 游戏材料要充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避免对幼儿进行语言攻击或身体推搡等攻击性行为;尽量避免对幼儿进行消极评价, 或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 要多鼓励幼儿, 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要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氛围, 使幼儿有安全感, 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社会方面:创设一个文明的共享空间。相关部门应制定影视作品和视频游戏的分级制度, 加大幼儿与成人媒体消耗的区别, 加强对传媒的监督审核, 对于那些暴力血腥或黄色的影视作品及游戏要严格控制, 杜绝将限制级影视节目流入儿童世界。积极利用媒体的正面影响, 家长应多陪幼儿观看些赞美高尚品德、反暴力的影片, 尝试使视频媒体中健康积极的人物形象与幼儿生活中具体的事物相结合, 力图为幼儿创造生动具体的榜样形象, 激发幼儿模仿榜样的需求。
(二) 培养幼儿的爱心和亲社会行为
学校方面:开展混龄互动活动及角色扮演活动。在混龄互动中年幼同伴的存在可助长年长儿童的怜悯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使他们有机会照顾别人并表现其他亲社会行为;同时, 年幼儿童可学习如何向年长的、更有能力、有权利的同伴寻求帮助, 如何服从别人的期望和指令;接受年长玩伴的直接教导, 或观察、模仿这些“年长者”的行为, 年幼儿童也能获得许多良好的行为模式。有研究证明, 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 还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实践。
家庭方面:通过饲养小动物, 培养幼儿的爱心;父母讲有关方面的故事, 促进儿童亲社会情感的培养。
(三) 言传身教, 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的方法
幼儿最擅长于模仿, 教师的言行都是其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从自身做起, 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使其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当幼儿间发生攻击性行为时, 教师要保持冷静, 不要急于介入, 不能简单的呵斥或体罚, 更不能代替幼儿解决矛盾。教师应持有一个局外人的客观认识, 为幼儿搭建自主解决矛盾的平台, 使幼儿能够拥有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幼儿这种自主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 有利于使其学会倾听, 使其在满足自身愿望的同时尽量贴近他人的要求。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后, 会获得极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从中获得的相关经验既丰富又深刻, 同时有利于将经验成功迁移到其他交往活动中。
(四) 引导幼儿采取正当方式发泄消极情绪
马里昂指出帮助儿童管理愤怒的情绪最有效的方式是成人做出的榜样示范:认可, 接纳自己的愤怒感受;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以直接的无伤害的方式表达出愤怒的感受。教师和家长在自己不良情绪的正确处理上可以为幼儿起一个榜样示范作用。例如, 当幼儿产生不良情绪时, 可以带幼儿开展一些科学、适宜的体育活动, 适量、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五) 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 提高其认知能力
理解原因的能力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知觉情境, 是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有其原因, 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也就是说, 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 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 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智能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训练采用Ladd等提出的系统的社会行为技能训练法——社会学习模型。而个别训练法则是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 提高交往能力。
总之, 教师和家长在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时, 应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 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探明不同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并选择相应的矫正策略;与此同时, 家长和幼儿园要共同合作, 加强家园联系, 共同着力创设一个适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生存、生活环境, 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刺激, 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 让孩子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09) .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篇8
一、幼儿攻击性概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等)、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他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还没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它的出现表明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不协调。儿童的攻击性(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内容。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1.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上,可以分为:自卫型攻击、非自卫型攻击和强迫性攻击。自卫型攻击:子针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而反映出来的自我防卫方式。非自卫型攻击:指孩子为了达到支配、干扰其他同伴而表现出来的打架、咆哮等行为。强迫性攻击:孩子没法控制情绪的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即试图达到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它往往表现为争抢玩具,或者在游戏中争抢角色等等。具体表现为模仿性攻击和习惯性攻击。模仿性攻击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幼儿往往会按照电视或电脑中的武打动作进行效仿,对他人进行攻击。而习惯性攻击是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性行为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治,因而养成了某种习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
(一)社会环境
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电视、游戏和书刊等。这些因素对幼儿行为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
1.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接触的传媒主要是电视,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儿童提供了攻击样板,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放松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把攻击性行为合理化、经常化,降低了对暴力的敏感性。经常观看有暴力行为的电视节目的儿童,易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游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今的孩子很小就学会了使用电脑,很多电脑游戏的主题都是战争、搏斗、暴力厮杀,这些暴力内容作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榜样,激活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联想,增加了儿童的敌对性和焦虑感,鼓励了攻击性行为,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从而增加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及发生频率。
3.书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书刊的诱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报刊和杂志,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或助长其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幼儿的发展影响也不同。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在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很多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他们更加宠爱孙儿,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和放任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让孩子看书、学习,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却因太过自由便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有的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任其自由发展。对孩子缺少关心和重视,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会表现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习性学家劳伦茨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
1.活动资源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将班级限制人数,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过多,但游戏活动资源空间有限,同样的玩具不能人手一份,幼儿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幼儿园活动场地的大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狭窄的活动空间会使幼儿感觉压抑,彼此间的碰撞机会多,发生争斗的几率也会变大。
2.同伴之间的影响。幼儿生活在集体环境之中,同伴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比如班上有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幼儿,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很霸道,和他玩在一起的小朋友就会认为他很厉害,便跟着他一起欺负其他小朋友,认为自己的行为很男子汉。使那些本来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开始模仿那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3.教师教学态度与方法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活动场所,师幼间、间伴问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若教师对幼儿在教学生活上教育不当,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平常的教学中,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草率安排教育,游戏活动,就会激发幼儿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没有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没讲清游戏规则等,幼儿就会发生争抢行为。教师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时,会采用一些“看谁先回到座位上”、“看谁做得最好”等语言,不经意间强化了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则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与竞争的方式。比如幼儿为了成为最快回到位子上的小朋友,便在奔跑过程中故意推倒其他小朋友。
另外,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也会间接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教师在对攻击性强的幼儿几经教育不见成果的情况下,就会失去信心,往往认为“这孩子就这样,没法改变了”,对其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甚至还为这样的孩子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在老师的影响下其他幼儿也会认为“他是个爱打人的孩子”。当其他幼儿带着“偏见”与这样的幼儿交往时,往往就会引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社会环境策略
从媒体源头消除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在带给儿童美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接触到了许多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因素。因此,社会应抵制大众媒体为幼儿带来的这种不加限制的暴力节目,应多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着想,播放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电视、电影和动画节目,用积极向上的节目为幼儿展示亲社会的行为品质。
(二)家庭环境策略
家长应运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设一个奖惩分明的家庭环境。
1.家长明确对孩子的教养责任。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祖辈,在潜意识中忽视对孩子的教养义务,这是不对的。即使家长再忙也应该多花时间陪孩子,关心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两代人的教养态度保持一致。父母祖辈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哭闹发脾气时,祖辈出于溺爱,而经常迁就保护孩子。这样即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正确也没用。因此,父辈祖辈应经常沟通教养方式,努力做到和谐一致。
3.培养幼儿的爱心和采取轻微惩罚相结合。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与爱心可以有效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家长可以通过有关文学作品的讲述或与孩子一起进行种植花卉、饲养小动物,绘画、音乐、亲子游戏等等方式来让孩子切身感受生命的珍贵,萌发同情心与爱心。另外,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可以采取轻微惩罚。对较容易与别人冲突的孩子,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如将他关在房间里思过、反省,直到其平静下来为止。家长应注意实施惩罚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在他人面前惩罚幼儿,避免伤害幼儿自尊心。
(三)幼儿园环境策略
1.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减少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教师应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幼儿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应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幼儿则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创造发泄情感的空间。幼儿在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时,攻击性行为就会经常发生。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分组活动时,多提供机会让此类幼儿当组长,这样既有约束力,又使其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里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的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3.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根据心理理论,移情就是体验到和对方相致的情绪反应,这是从根本上消除儿童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教师可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听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方法,强化有攻击行为儿童对被攻击者所承受痛苦的体验,从而提高移情能力,减少和防范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另外,群体的建立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幼儿生活在有良好情感气氛的群体中,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而且可以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心情舒畅,有安全感,从而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会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和家长要懂得尊重儿童个性的发展特点,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9
内容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儿童的任务。近些年,早期教育大力提倡为幼儿的明天作准备,提出幼儿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具有合作、宽容、承受挫折、有爱心等健康品质。
然而,当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象温室中的花朵,被家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久而久之,养成了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好的事物都应该给自己的不良品质。他们只知道向别人索取爱,而不知道将爱奉献给别人,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呵护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因此,成人在教会幼儿享受爱的同时,应教会幼儿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使幼儿知道爱是需要双向交流,只有付出了爱才能得到爱,从而使幼儿的身心更加健康发展。所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爱心、对物的爱心行为、幼儿、培养
一、背景和意义
1、幼儿教育的改革向幼儿园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向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此
相适应,教育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幼儿的品德教育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得以重视和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在教育部2001年6月29日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突出了幼儿教育中情感、兴趣、态度、人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而当今家长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意识叫薄弱,无论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还是非独生子女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而对品德教育方面要求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家长把孩子智力发展看成头等大事,识字、绘画、舞蹈、钢琴、珠心算等样样让孩子去学,而有意识引导孩子关心、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要求不够,有的甚至认为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亏,这种错误的观念正是造成幼儿缺乏爱心的主要原因。如何贯彻纲要的精神,使幼儿教育具有整体性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对幼教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2、从区域活动中看幼儿的爱心行为
幼儿教育不管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都是一个整
体,在孩子眼里,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整体,他们更关注具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或者是那样,而并不在意这些感觉来自于哪个学科的范畴。幼儿教育的发展就应该充分发展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幼儿成为一个系统,因此对幼儿进行教育不能过于分化。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区域活动便实现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区域活动的开设给幼儿爱心行为的培养即带来了挑战又带了机遇。区域活动要顺应教育的需求,就必须投入大量的玩具和操作材料。这些玩具和操作材料的投入使用正是考验幼儿爱心行为的好时机。要想延长玩具和操作材料的使用寿命就需要每个幼儿的爱护,即要要求幼儿具有爱心。往往幼儿在对物的爱心行为相当冷落。本班有在对待区域活动中的玩具和操作材料是没有爱心。这可以从我班幼儿的举动中体现出来。本班幼儿只要一听到区域活动开放就拼命地奔向自己喜欢的活动区,进入区角后就开始争抢玩具、藏玩具的情况,有的幼儿用手扔、用脚踢,当成了发泄工具,有的幼儿在放学家人来接时就把自己玩过的玩具随便一摊,一走了之。既然幼儿对自己玩过的玩具都不能收拾好,他还能把掉在地上的玩具主动地捡起来送回原处,这简直是天方夜谈!玩具能经得起幼儿这样的折腾吗?玩具还能以原来的面貌出现在区角吗?所有的疑问可以在幼儿的爱心行为没有得以形成中找到答案。
3、从饲养小兔看幼儿爱心行为
发展是永不变的话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否也在
发展呢?现就从本班幼儿饲养小兔中再看幼儿爱心行为。
有一天,小翔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小兔。当时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一向被我们认为小气的他也学会了和人分享,担心的是本班幼儿连区域中的玩具和操作材料都不能爱护,小兔能照顾好吗?这下不是给我找麻烦吗?幼儿见到小兔格外兴奋,各个手舞足蹈,争先恐后得围在小兔身边。自然地孩子告状的现象就增多了,孩子的道德品质就毫无掩饰的流露出来了。我听到孩子间一阵阵的争吵声“你为什么要推我啊”、“你不可以站旁边一点的”、“小兔不是你一个人的,你干嘛挡住别人”、“我和小翔是好朋友,你不是,你不能看”等等的吵声此伏彼起。过了一会儿小翔的声音从吵闹中惊醒了大家,他说:“好了,你们不要吵了,再吵小兔就要饿死了,小兔也要安静的环境,你们一吵它就要烦了,然后它就不吃草了。小兔和我们小朋友一样,讨厌噪音,你们再吵小兔就要回到兔妈妈的身边,这样我们就再有看不到可爱的小兔了,你们快闭上嘴巴”。他的话音一落,全场一片安静。这片安静给我这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多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听到小翔的话能保持安静呢?这不就说明了孩子对小兔还是有很强的爱心吗?他们懂得了小兔和人一样需要一种环境。
于是,我接过小翔的话说:“对了,小兔是很聪明的,它知道了你们在吵嘴,它就不吃了,我们应该给它一种安静的环境,让它过得开心,你们说好不好啊?”所有的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会做到的,我们一定会做到的,你放心,张老师。”此时彬彬脱口而出问了我一个问题:“张老师,我们小朋友每天要吃饭,那小兔饿了怎么办啊?谁来喂它?”彬彬的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议论。有的幼儿说让小翔自己带菜叶来,小兔是他自己的;有的幼儿说让我们张老师带菜叶,因为张老师是我们的老师;有的幼儿说到厨房里要点菜叶;有的幼儿说让每个小朋友轮流照顾小兔一天;有的说干脆把小兔放到传达室给大伯管„„经过讨论后我们最后决定让我们每个小朋友每天轮流照顾小兔一天。第二天轮到包顺泽小朋友,他一大早就提着一袋青菜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对我说:“张老师,你来瞧瞧我带来的青菜可新鲜了,是我爷爷跑到很远的地方买来的,很鲜很嫩的,小兔肯定很喜欢吃的,是我特意吩咐我爷爷的。爷爷说现在很多菜叶是打过农药的,小兔吃了会拉肚子”。说完话就朝小兔的方向跑去,之后,他又对我说:“张老师,小兔的笼子好脏,我们一起把笼子洗洗干净,让小兔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听到阿顺的这些话我被感动了。原来的阿顺是全园有名的皮大王,任性、缺乏爱心、没有同情心的人,曾经把我班的小乌龟从三楼扔到一楼,摔的粉身碎骨。可现在他却变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轮到的幼儿都自觉主动地照顾好小兔。一转眼周末快到了,周末小兔该怎么办呢?我的问题一提很多小朋友都抢着要带小兔回家过周末。一番你争我抢的场面久久难以平静。最终西西小朋友的一句话使大家拱手把小兔让她带回家过周末。西西说:“小兔和我过周末吧,因为我妈妈是医生。万一小兔生病了,我妈妈会给它药吃的,我一定会把小兔照顾好的”。果真如此,星期一小兔回到班级后所有的小朋友都觉得小兔好象长胖了点。接下来的周末兔子都是和我班的小朋友共同度过。可见,每个幼儿是最有爱心的。从此,助认为乐,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在孩子间已蔚然成风。
二、概念界定
爱心行为分为对人的爱心行为和对物的爱心行为两部分。对人的爱心行为又
分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和与他他人分享五类,对物的爱心行为分为爱惜物品、关心动植物两类。
我认为要着重培养幼儿对物的爱心行为。因此幼儿爱心行为的发生受发生对象的影响,幼儿对人的爱心行为往往高于对物的爱心行为。据具体记录来看,幼儿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如父母、伙伴,较易产生爱心。在家中,他们能主动地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忙或不适时会体谅他们,不去麻烦他们、打扰他们。在幼儿园更是如此。每天一早来到幼儿园他们就帮老师做事情而且还会帮能力弱的幼儿系鞋带、扣扣子。可是在对物的爱心行为上就不够理想了。他们对待班级的植物角态度冷淡,都要在老师再三叮嘱下记住给植物浇水。同时对班级中的公共设施,幼儿很少会去爱护,特别是区域活动中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很多幼儿看见玩具和操作材料掉在地上,他们不但不去捡而且是不屑一顾甚至部分幼儿用脚踢、用脚踩。可见,对幼儿进行对物的爱心教育势在必行。
三、影响幼儿爱心行为的因素
影响幼儿爱心行为的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熏陶、个
体因素等,但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长的教育因素。
1、家长的儿童观影响
家长是否具有正确的、科学的儿童观对幼儿爱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致关重要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依附于自己,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立特殊的社会成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家长往往更多的是呵护,照顾甚至是溺爱,很少以平等的心态给孩子义务、权利、责任。这样无形中便影响和阻碍了幼儿爱心行为的正常培养。所以树立一个正确的儿童观对幼儿爱心行为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意识叫薄弱,无论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好是非独生子女 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而对品德教育方面要求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家长把孩子智力发展看成头等大事,识字、绘画、舞蹈、钢琴、珠心算等样样让孩子去学,而有意识引导孩子关心、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要求不够,有的甚至认为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亏,这种错误的观念正是造成幼儿缺乏爱心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爱心行为,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3、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
采取依赖的包办代替的态度还是放手让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方法呢?在两
种不同的旧方式方法下孩子的表现大不相同。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的方式方法,使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尝试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而那种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怕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的事事包办代替的家长,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习惯于“等”而不“做”,变得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责任意识薄弱,所以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要科学大胆。
四、培养幼儿爱心行为的对策
影响幼儿爱心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关于幼儿爱心行为的培养也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从幼儿区域活动和饲养小兔两方面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必须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能行使自己的权利、尽自己的义务、负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包办代替。一个对培养幼儿爱心行为有帮助的建议是:“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要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所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就家长而言,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爱心行为的培养,首先,要求家庭具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平时家长多向孩子讨论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见解,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的事例,引导孩子对社会现象独立做出正确的解释。其次,强调孩子的主题作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绝不是完全被动的角色,对一种现象,如果他心中原有的解释没有出现矛盾,他就永远不会接受新的解释。
(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
1、家长要为孩子作出爱心榜样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孩子是天真、幼稚、好模仿,因此在家中父母应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外出时遇有机会也要对他人付出爱心,如扶盲人过马路、帮老人扛东西、公交车上给年幼老少让座等。这样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正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人”。
2、家长要结合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结合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如:在公交车上
看到老年人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看,奶奶年龄这么大,站着多辛苦,多累,给奶奶让个座吧”。当孩子表现出关心、呵护、帮助他人等爱心行为或为爱心行为作出努力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进行心理上的强化。这样,时间久了,习惯就成自然了,孩子会逐渐形成思维定势,爱心行为也将日益增多。
(三)、教师应增强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重要性认识,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1、有意识地选用爱心教育方面的教材。目前,有关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专用教材、书籍很少,教师需付出努力,多方面阅读,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加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结合日常生活,创作适合幼儿学习、理解的爱心教材。
2、教育目标,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幼儿的爱心教育目前大多数采用随机教育,没有一定的主题目标。有的幼儿园开展“爱”的主题教育,也只局限于一时一事,时间过后,“爱”的主题教育也随之结束。幼儿园中的爱心教育没有系统教学目标,不能象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等有总目标,阶段目标、年龄目标,还有具体的课时目标。因此,要使爱心教育象其他教育目标一样正规化、系统化,教师在进行爱心教育时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更有兴趣更好的掌握。如游戏活动,游戏是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又是幼儿喜欢活动。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让幼儿在娱乐中轻松的掌握爱心行为。随机教育,这种方法是我们教师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时运用较多的一种。但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仔细的观察幼儿在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活动,抓住每个教育契机,随时随地,有的放矢的教育。
3、意识创设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创设各种活动区,布置环境时,应有意识地加入爱心行为教育的内容,将爱心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的各项活动和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爱心行为。
[幼儿园教案网] 结语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推荐阅读: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0-13
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08-09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10-24
攻击行为检测09-03
防范黑客的攻击09-29
攻击性儿童的转变09-21
抑郁与攻击的关系研究11-15
对于网络过载攻击的解析07-10
新时代的网络攻击技术08-24
攻击者的成本与收益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