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2024-10-24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通用11篇)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篇1

关于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伤害或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而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就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约翰。多拉德曾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强调受挫经常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后来贝尔科维茨修正了该假说,认为受挫只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预备状态,而内驱力和外部刺激的结合最终导致了攻击行为的发生,强调攻击行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关于攻击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学龄前儿童、青少年的欺负行为研究和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研究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攻击行为向校园渗透,打架斗殴现象屡有发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本文拟以生活事件为外部影响因素、人格为内在驱力开展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其中生活事件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等与大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人格是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模式的统一,是先天遗传与后天教养相互作用的产物,行为遗传学家David Rowe认为人格只有中度遗传,后天环境刺激会对人格产生强烈影响,尤其非共享环境对人格影响最大,造成了个体之间的最终差异。研究假设包括生活事件等外部刺激会引起攻击行为的发生,人格在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间起中介作用等。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从青岛市某两所高校抽取学生450名,涵盖大一至大四,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1份,有效率95。 8%。其中男生228人,占52。 9%,女生203人,占47 。 1 %;大一157人,占36。4%,大二141人,占32。 7%,大三86人,占20。0%,大四47人,占10。 9%;文科209人,占48。5%,理科222人,占51。 5%;本科199人,占46。2%,专科 232人,占53。8%。

使用工具主要包括三个量表,采用SPSS13。 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由刘贤成等(1987)编制,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共有27个条目,6个构成因子,即人际关系(与家长、老师及同伴的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受到的惩罚及批评)、丧失(亲友生病、去世,或个人丢失大宗财物)、健康适应(健康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其他因子。量表总分越高,生活事件造成的压力强度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93。

(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 —RSC)。由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和张辜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基础上进行再修订而成,最终确定48条项目。该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为E(内一外向),P(精神质),N(神经质)及L(效度量表或掩饰性量表)。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

(3)攻击行为问卷(BPAQ)。该问卷由Buss和Perry于1992年编制,江西师范大学倪林英于参考修订,问卷共23个题目4个维度,即愤怒(攻击行为情绪因素)、身体攻击、敌对(攻击行为认知因素)、言语攻击(包括讥讽、诽谤等)。采用五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攻击行为倾向越严重[00。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

二、调查结果

1。攻击行为在性别、类别、年级变量上的差异

表1显示攻击行为得分在性别、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高于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随年级上升,大四学生得分最高;类别变量上,专科学生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本科生。

2。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人格的相关性

攻击行为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及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行为总分与内外倾、精神质、掩饰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总分与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三、讨论

1。不同性别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在性别变量上,本研究显示攻击行为无统计学差异,且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高于男生,这与王健等关于高职院校女生攻击行为研究结论吻合,但与聂衍刚、陈洪岩、罗贵明等研究结论不同,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结构及其区域文化特点有关。通常女孩被鼓励担当善解人意、合作的关系型角色,但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庭在女孩成长教育方面开始发生变化,倾向于其果断、独立、竞争、冒险、勇敢等人格品质的培养,女生的竞争性、攻击性等较以往大大提高。尼克。克里克和詹妮弗。格罗特皮特也认为,女孩与男孩同样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不可低估女孩的攻击倾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相似远远多于不同,要避免因角色刻板印象而导致的认知偏差。

2。不同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年级变量显示攻击行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攻击行为总分会随年级而升高。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身上都会产生攻击性能量,近似水压,当这种能量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倾泄出来,以社会接受的方式(努力学习、工作)或以不令人愉快的方式(攻击、自杀);习性学家康拉德。洛伦兹也认为,攻击如能量水压系统,需要适时适当释放才会缓解。

以上理论从某种程度上都解释了随年级升高学生攻击行为得分上升的现象,学生自身能量系统增长,若无定期有效地释放途径(如竞技类体能运动项目等),其能量便以攻击行为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纪律、规则的熟悉也增长了其懈怠、投机心理,行为约束力下降,攻击行为发生概率提高,因此需要加强攻击行为认知干预,消除攻击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等。

3。本、专科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及注意力方向存在不同,专科生主要生活主题是如何不挂科、正常毕业、人际交往等;本科生注意力往往与继续深造有关,如考研、考公务员等,学习动力大。本研究显示对攻击行为有很强预测力的生活事件是“受惩罚及批评”,此事件发生概率总体是专科生多于本科生。

以往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多与宿舍日常生活、人际交往[[I9]等有关,而这也正是专科生更关注的方面。本研究对样本中发生过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了后续访谈,发现其大多学业成绩不理想,但极彰显自己的个性。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包括学业自我统一性等,因此学业成绩长期不理想的个体易陷入压抑、消极的情绪状态,也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以此证明自身的价值,即“我可以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个性。对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引导,创造其价值表达的多种平台,同时注重课业辅导,并激励其学业成功,注重学生非攻击性行为表达,提高其情绪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利他与亲社会行为等。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篇2

攻击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儿童经常受到攻击易导致情绪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等行为表现,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 攻击他人能预测其以后的各种社会适应问题, 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品行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儿童发展中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如何影响与塑造儿童的行为方式一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 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中外有关对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研究进行归类总结, 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 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二、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

1、攻击行为的界定

Bandura (1983) 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者财产受损的行为。他认为攻击是一个涉及行为后果、形式、强度、意图以及行为者和行为对象之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 在对其进行界定时, 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 而不能仅以其中一种因素或一个维度作为依据。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攻击的根本特征是有意伤害性。

2、攻击行为的分类

Dodge和Coie根据行为的起因把攻击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是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击行为, 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反应性攻击是个体在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而做出的攻击性的反应, 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等。

Lagerspetz和Bjorkqvist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行为发生是直接的还是通过第三方来进行的, 把攻击分为身体的、言语的和间接的。身体攻击是直接以身体动作实施的攻击行为, 如打、踢、撞、推以及抢夺、毁坏物品等;言语攻击是通过言语方式所实施的攻击行为, 如骂人、叫取外号等;间接攻击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 主要包括社会排斥和造谣离间。

三、父母教养方式

1、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国内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很多, 因此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定义。Nancy Darling等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 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国内学者张文新 (1999) 认为,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青少年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可以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不随情景改变而改变的行为倾向, 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

2、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与维度

Maeeoby和Martin继承了鲍姆林特等人研究的理论基础, 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父母的要求与控制”与“父母的接纳与反应”两大维度, 又将前者区分为“要求、控制”与“不要求、不控制”两类, 将后者区分为“接纳、反应”与“拒绝、不反应”两类, 又由不同维度的不同趋向交错而形成四个基本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暖、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致的反应, 能够在亲子间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儿童行为的要求较高、控制严厉, 但对儿童反应较少、缺少温情, 强调儿童要无条件服从, 带有强制性。溺爱型教养对儿童要求较少、反应较高, 这类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和接受, 对儿童的行为要求较少。忽视型教养则对儿童的要求和反应都较少, 这类父母不指导儿童的行为, 也不支持儿童的兴趣, 对儿童放任, 并未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

四、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地服从自己但不进行合理要求, 对孩子的所有行为加以监管, 孩子稍有不从或有违要求, 就会对孩子实行体罚和言语上的侵犯。专制型父母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 他们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 也缺少对孩子的温情和慈爱。70年代, 霍夫曼 (Hoffman) 的研究指出, 父母的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 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霍夫曼认为, 强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是因为强制既引发敌意, 同时又提供一个表达敌意的模式。

溺爱型的家长对儿童的要求和需要都给予满足, 充分的支持孩子但缺乏对他们的控制。他们对儿童的不良行为缺少批评同样对此也不进行控制和教育, 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漠视或接受的态度。研究发现, 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与儿童各种外化问题的发展相关联, 如犯罪行为和药物成瘾;并与各种内化问题相关联, 如焦虑、抑郁。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主动性攻击的发生。

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少反应差, 缺少温情和爱, 亲子互动行为很少。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因为从小缺少温情和反馈, 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冷漠和不闻不问, 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 不顺从, 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近来的研究发现, 儿童对父母拒绝的主观感觉与其内化症状的发展呈正相关, 如焦虑, 和抑郁。据以上研究可见, 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个体可能主动性攻击水平高, 或者主动性反应性攻击水平都高。

我国学者曾琦、董奇等 (1997) 在研究中发现, 父母双方的严厉性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有显著的正相关。很多研究结果与此类似, 都表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具有负相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和不良模式相关显著。

五、局限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 近年来, 国内外过于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日趋发展, 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研究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在已有的研究中, 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单向关系, 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双向关系较少被研究。因此, 未来研究需要除了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出发研究对儿童有何, 还需考虑儿童的行为、特征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何反作用。除此之外, 大多数研究父母教养方式都是根据类型学角度来出发, 这种范式不能涵盖父母的所有教养行为, 忽视了儿童与父母的具体交往情况, 所以考察具体教养维度则成为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Bandera, R.G.Green, E.I.Donnerstein (eds.) ,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Aggression: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3, 1.[1]Bandera, R.G.Green, E.I.Donnerstein (eds.) ,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Aggression: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3, 1.

[2]曾琦, 董奇.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M].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2]曾琦, 董奇.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M].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

警惕校园中的关系攻击行为 篇3

一、关系攻击及相关概念

传统上攻击行为形式主要分为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和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身体攻击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主要采用推、撞、踢、咬等手段的攻击行为;言语攻击是以污蔑、谩骂、诅咒等言辞羞辱他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都具有直接性和外显性,易被人发现,也容易激起反抗和报复。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指出,存在操纵社会关系的间接攻击行为,攻击者通过操控别人来攻击受害者,或通过其他的手段利用社会关系来伤害某人,攻击者本人则处于旁观者角度而不被发现。但是间接攻击的内涵过于狭窄,而社会攻击的内涵又过于宽泛。在此基础上,Crick和Grotpeter首先提出了关系攻击(Relational Aggression)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界也普遍采用这一术语。关系攻击是通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人际关系,以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例如,威胁伙伴要终止他们的友谊关系,散播谣言令大家疏远某人或挑拨同伴关系,将某人排挤出圈子等。

二、关系攻击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研究者最初是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关系攻击行为。此方法多适用于研究幼儿和小学儿童,通常是记录关系攻击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况和频率。也有研究者将自然观察与情境任务相结合,设计能够诱发冲突的情境,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录像,观察分析儿童在冲突情境中的攻击行为表现。

2. 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访谈,搜集相关资料,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探寻儿童产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原因。此方法多用来测评受害者对关系攻击的认知,而较少用来测评攻击者,因为攻击者往往不会如实地报告自己的行为。

3. 教师评定法

由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具有实用、简便的优点。但是此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因为教师没有直接卷入关系攻击中,缺乏切身体验,或者教师本人可能存在某些刻板印象,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定。如果能够加以控制,尽可能做到公正,教师评定法不失为研究关系攻击行为的好方法。

4. 同伴评定法

同伴评定法是研究攻击行为比较常用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由于关系攻击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家长和教师发现,但它针对同伴进行,同伴群体有直接的、真实的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同伴评价获取丰富、可靠的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步发展,主观的评定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同伴评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

总而言之,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在考察关系攻击行为时,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最恰当的研究方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方法,以确保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关系攻击的差异研究

Crick等人指出,女孩与男孩的攻击行为在量上的差异较小,以质的差异为主要特点,男孩的身体攻击多于女孩,但是女孩的关系攻击却大大高于男孩。Hart等人利用教师评价法对中国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关系攻击行为。我国学者也大多得出相同的结论。谭雪晴运用班级戏剧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3~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查,发现女孩的关系攻击行为高于男孩。周宗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关系攻击在女孩中更为典型,身体攻击在男孩中更加普遍。王姝琼针对两千余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进行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人数略有下降,但女孩的人数却呈上升趋势,其中关系攻击的上升幅度较大。梁凤华的研究指出女高中生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男高中生。

有证据显示,女孩运用关系攻击早于男孩,且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孩。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心理理论、情绪理解与言语表达等方面具有优势,她们会利用这些优势弥补力量上的不足,关系攻击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些特点;第二,女孩的感情更加细腻,更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害怕被孤立和排斥;与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相比,女孩认为关系攻击更能破坏受害者所在乎的东西,造成他们极大的心理痛苦;第三,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男性多以力和勇来表征,女性则提倡柔与美,人们对男性的攻击行为能够包容和理解,对女性的要求却更严厉;关系攻击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不会损害攻击者本人在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惩罚和报复的可能性更小;第四,同伴观念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同伴群体更支持女孩的关系攻击和男孩的身体攻击。

关于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有的研究者得出相反结论。Bjrkquist等人以成年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关系攻击在男女两性中的水平是相等的。赵艳霞对中学生进行的研究显示,男孩的关系攻击显著高于女孩,男孩的关系攻击受害者比例也显著高于女孩。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跨文化研究显示,在美国、英国、芬兰、意大利、波兰和以色列等国家,女孩更习惯采用关系攻击。相反地,意大利南部的男孩比女孩更多地表现出关系攻击,俄罗斯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不存在性别差异。

综合以往研究来看,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地区文化差异、被试年龄不同,各种研究存在相左的结论,关系攻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关系攻击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预测作用,早期的攻击行为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犯罪行为。关系攻击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身体攻击相比,关系攻击造成的伤害多是心理上的,其严重程度甚至会高于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对他们来说,关系攻击是成长过程中的极大威胁,对个体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经常遭遇关系攻击的儿童往往会被同伴排斥和拒绝,关系攻击的受害者多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丧失自尊心,胆怯、缺乏自信,有的还会产生诸如社交恐怖、社交退缩等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影响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个体自身和环境作用两方面进行探究。

1. 从个体自身来说,关系攻击行为主要受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影响

第一,个体的规范信念影响其行为。规范信念是一种社会认知方式,是关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某种特定行为能否被接受的认知表征。当儿童认为关系攻击行为是合理的,能够被支持和理解时,就会更多地采取这种方式伤害他人。

第二,归因偏见。研究表明,关系攻击儿童经常把模糊的情境归因于他人具有敌意的关系挑衅,这种认知偏见导致个体的行为偏差。

第三,社会焦虑。情绪会影响个体对社会线索的认知。具有高社会焦虑水平的儿童在面对冲突情境时感到更加痛苦,更多地持有关系攻击合理化的信念,也更倾向于采取关系攻击行为。

第四,移情。移情是衡量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移情中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关系攻击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移情水平的个体较少使用关系攻击。

2. 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还受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第一,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心理控制是一种非常粗暴的管教方式,通过恐吓、讽刺挖苦或威胁亲子关系,达到控制儿童的想法、感受、行为等方面的目的。心理控制会致使个体极度不安和愤怒,儿童可能将这种负性情绪转移到同伴身上,或利用同样的方式攻击同伴,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此外,父母的高压强制、缺乏行为反馈也会影响孩子的关系攻击行为。

第二,教育观念。有的教育工作者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关系攻击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因此对其缺少足够的重视。由此,在关系攻击中经常受伤害的儿童得不到教师的关怀和同情,而攻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将此看成是老师的默许和纵容。

第三,同伴的作用。研究表明,女孩参与关系攻击,男孩参与身体攻击不会遭到同伴群体的排斥,而女孩参与身体攻击,男孩参与关系攻击则会引起同伴群体的抵触和孤立。

五、教育启示及建议

转变教育观念,关怀弱势儿童。由于关系攻击具有隐蔽性,教师应该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和倾听关系攻击受害儿童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释放压抑的情绪情感,减轻他们的心理创伤,提高自尊和自信,降低和消除内化行为问题;通过个别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应对、学会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鼓励他们参与丰富的课外生活和社交活动,防止出现外化行为问题。

改变关系攻击儿童不适当的认知观念和情绪体验。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教育、团体训练、个别辅导等方式对具有关系攻击行为的儿童进行干预,培养其观点采择能力和正确的归因方式,以合理的认知理念替代原有的认知偏差;教导正确有效的社交行为和社交技巧,反复强化;将情绪学习和情绪管理纳入干预方案中,让学生懂得如何调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移情能力,学会情感关怀,预防关系攻击行为的发生。

家校合作,改变不适当的管教方式。教师应该注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那些习惯通过心理控制来管教子女的家长。家长应该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以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积极关注和反馈。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 / 何 妍 黄才玲 终校 / 杨 怡

移情视域下的儿童攻击行为干预 篇4

移情视域下的儿童攻击行为干预

攻击行为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儿童的攻击行为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十几年,虽然关于攻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且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也层出不穷,但是,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有效干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本文试图从移情能力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入手,阐述培养儿童移情能力的`几种移情训练的方法,为我国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作 者:张文娟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教科院,山东,临沂,276005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61关键词:移情能力 儿童攻击行为 干预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篇5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

大脑、性激素等生理层面,个体认知层面,家庭、同伴关系、大众传媒、社会层面等有关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移情训练、榜样示范、适时奖惩、创设适宜的环境、运用干预技术等方法对预防和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重要作用.社会、父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正确的做法,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 者:魏晓娟 岳慧兰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15(4)分类号:B844.1关键词:儿童 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预防和矫正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篇6

受到网络攻击的新闻数不胜数。 会入侵商业网站盗取信用卡信息,入侵国防领域网站偷取最高机密的军事计划。最近发生的拒绝服务(DoS)攻击能让普通用户无法访问网站。遍布企业网络的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每天都记录了大量的 攻击活动。

为了防止被攻击,有两个重要的防御方法可以使用:基于签名和基于异常网络行为分析(NBA)。

基于签名的入侵防御和侦查

基于签名的系统是对抗曾经被发现过的攻击的一个极为有效的的方法。它们能够快速安装和马上使用。这些系统会检查所有到达的数据包并将它的内容与一系列已知的攻击机制进行比对。将合法的活动当成攻击的错误判断会很少发生。它生成的报表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一个事件都标明了探测到的攻击类型。

虽然基于签名的系统对抗已知的攻击类型很有效,但是它们不能探测新出现的攻击。 也明白任何新的攻击类型会很快被探测到,并且入侵防御供应商很快就会有应对方法。因此,他们会在发现新的攻击方法时马上攻击大量的网站。

因此,基于签名的系统必须保持更新。供应商会收集和监控来自全世界的攻击报告。他们也会收集来自安装在客户的产品的数据。当其中一个客户受到攻击时,供应商会马上派人分析,然后开发出一个保护方法,并将更新分发给所有其他客户。虽然供应通常能够探测新的攻击方法并快速以给出防御方法,但是第一批受到攻击的已经受到了攻击破坏。

基于异常的入侵探测系统

基于异常的探测系统会探测与预期行为不相符的网络活动,

系统会根据相应的产品匹配正常的活动模式。例如,应用正常时会一次只访问一条数据记录。如果入侵防御系统探测到有人在同时访问大量的记录,这很可能就是一个攻击。类似地,如果一个有权限访问一些受保护记录的用户试图访问其它类型的信息,那么该用户的工作机很可能已经感染病毒了。

跟基于签名的系统不同,新的攻击也会被探测到,因为这些攻击不匹配已经被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系统识别的模式。所以只要发生了与正常行为不同的事件就会被探测到。基于异常的入侵防御系统的缺点它必须经过详细配置后才能识别活动预期的模式。配置必须在添加新的应用或现有应用修改后进行更新。如果合法的活动没有以平常模式运行,那么就可能发生错误判断。

配置IPS防御复杂攻击

对于攻击元素分布在多条命令的情况,如基于Web攻击的HTTP消息,会同时给基于签名和基于异常的系统带来难度。对于基于签名的系统,签名可以分布在一系列的命令中而使攻击模板匹配不到任何数据包。基于异常的系统可能无法探测同时针对多个主机发起的攻击。发送到每一个主机的序列可能都是合法的,但它们可能会让每台主机上的应用进行交互而进行破坏活动。

更麻烦的是,并不是所有数据包都从一个相同的点或网关进入网络的。虽然企业网络通常都会不止一个的连接到Internet的网关上配置入侵防御系统,防御所有的网关仍然是不够的。

病毒可能不是通过网关渗入网络的。员工可能会将笔记本电脑带回到他们保护措施比较弱的家庭网络中使用。当他们把感染病毒电脑重新连接到企业内部网络时,病毒就可以不经过Internet网关而进入企业网络。无线网络是另一个容易受到攻击的点,它们在实现一个入侵防御系统是不能被忽略的一部分。通过无线LAN(WLAN)的外部破坏同样也是绕过网关的。

入侵防御系统也必须安装在网络的关键点上(像连接网关到应用运行或连接数据库服务器的交换机)来探测这些攻击。系统必须能够互相交换信息,并评估来自路由器等的报告和主机日志,从而根据一连串数据包来检测出攻击。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内进行抽样,对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 166份,回收有效问卷6 587份,有效回收率为80.6%。其中男生3 244名,女生3 343名。

1.2 方法

调查表由研究者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经专家反复评定、修改,预调查后定稿。问卷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学生的一般情况。即性别、年级、家庭类型、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2)攻击行为测定。采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国修订版(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evised in China, BWAQ-RC,简称AQ问卷)[6]。该量表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间接攻击5个因子水平上检验攻击性行为倾向。BWAQ-RC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4,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826。表明攻击问卷在中国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亲子依恋关系测定。采用于海琴[7]修订的亲子依恋关系量表 (Kerns Security Scale)。该量表为儿童自评量表,共有15个条目,分数越高,说明依恋安全水平越高。父、母问卷各自独立但问题内容相同,分别施测后得到儿童对父、母各自的依恋安全性得分,简称为“父子依恋得分”、“母子依恋得分”。研究表明,2个量表均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分别为0.84(父亲)和0.8l(母亲)[7]。

1.3 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进行团体测验。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由调查员或班主任逐一读题,确定被试听懂后作答。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且强调对受测者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剔除有漏项或填写不明的不合格问卷,保证所得数据的可靠性。

1.4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1数据库对全部数据双份录入,并进行数据的唯一性检验和双份检验,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得分比较,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表1显示不同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得分经方差分析,言语攻击、间接攻击以及攻击总分在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级增加攻击性增高(P值均<0.01)。

2.2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发展特点

对双亲依恋及其各维度不同性别儿童得分情况比较发现,女生在母子依恋、母亲信赖、母亲亲近、父子依恋、父亲信赖等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值均<0.01),但在父亲亲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不同年级组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的方差分析显示,亲子依恋在不同年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对儿童的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母子依恋显著高于父子依恋(P<0.01);在依赖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亲子依恋安全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由表3可见,亲子依恋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

注:**P<0.01。

依恋质量的研究一般有安全型和非安全型(回避、焦虑/反抗型) 之分,以此为依据,用快速聚类法将亲子依恋得分高的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得分低的划分为非安全型依恋,2种类型的儿童在依恋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异质人群,所以聚类分析是有效的。根据父母依恋的安全性与否,将家庭依恋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母非安全-父非安全、母安全-父非安全、母非安全-父安全、母安全-父安全,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家庭依恋类型攻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母安全-父非安全与母非安全-父安全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家庭依恋中,母子依恋为不安全型的儿童其攻击性显著性地高于母子依恋为安全性的儿童(P<0.01)。

2.4 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攻击行为、亲子依恋差异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家庭类型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表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的儿童攻击性最高,重组家庭次之,核心家庭与大家庭儿童攻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亲家庭儿童亲子依恋得分最低,核心家庭与大家庭儿童亲子依恋关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高年级男生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此结果与以往研究[8,9]结果一致。男生在攻击各维度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女生,与纪林芹等[10]的一项跨国研究不一致,这可能与不同的国家文化习惯差异有关。对不同年级攻击及其各维度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言语攻击、间接攻击以及攻击总分增加。同时,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在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学高年级儿童在行为控制以及情绪稳定性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3.2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

本研究数据显示,女生的亲子依恋普遍高于男生,与以往研究结果[11]基本一致。随着性别认同的发展,男生的独立性在小学阶段已经逐渐显示出来,所以男生在亲子依恋上的得分要低于女生。另外,母子依恋关系比父子依恋关系更加紧密,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家庭的儿童都是由母亲来抚养教育,儿童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远比父亲要多,建立起来的亲子依恋也是母子依恋高于父子依恋。但是在依赖维度上,双亲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高年级儿童在独立性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对父母的依赖性降低。随着年级的增加,亲子依恋明显降低。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生活范围不断向外延伸,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儿童对父母的亲近度和信赖程度会随之下降,所以儿童对父母的支持性、可靠性的体验也逐渐减弱。于海琴[7]的研究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五年级亲子依恋得分变化平稳,六年级急剧降低。

3.3 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关系与攻击性行为显著负相关。说明青少年依恋关系越好,就越不容易引发其攻击性行为。其中母亲依恋与青少年的攻击性相关度高于父亲依恋,说明母亲依恋的程度高低与其攻击性有密切关系。其中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得分最低,提示双亲安全型依恋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积极作用最明显,双亲非安全型的儿童攻击得分最高。而在双亲依恋不一致的家庭里,母安全-父非安全依恋的儿童攻击的得分低于母非安全型-父安全依恋的儿童,可能是因为在这种依恋类型的家庭里面,儿童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信任母亲,而偏向于信赖父亲,更多地与父亲接触、沟通,可能会使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更多地受父亲的男性特征的影响,如霸气、粗鲁、冲动等,从而导致儿童攻击性较高,也进一步说明了母子依恋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母亲是儿童重要的抚养人,通过长时间地与儿童相处,母亲与儿童建立了非常密切、融洽的母子关系,母亲的情绪状态、行为、处事方式以及价值观都会对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能够让儿童产生安全感,也能帮助儿童建立起对自己以及对别人的尊重感,有助于儿童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认识,同时对自己的消极行为与情绪形成良好的自我监控和约束能力,有效抵御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干扰,从而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父与子之间的交往与母与子之间的交通常存在质的不同;父亲通常与孩子一起从事一些游戏活动,而母亲的行为更直接地以减少孩子不安且满足、抚慰孩子为目的。本研究也发现,父子依恋与儿童攻击行为也呈现显著性负相关,所以,父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3.4 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攻击行为、亲子依恋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的儿童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以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12]一致。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来自父母充分的爱与关怀,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较低,会因此产生悲观、猜疑、忧郁、孤僻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较易发生攻击行为。

本研究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在儿童攻击性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母亲作为最主要抚养人,对儿童的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我们在对攻击性儿童采取干预措施时应注重改善亲子关系。另外,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的儿童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以预防其攻击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纪林芹,张文新.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122-127.

[2]BRUMARIUL,KERNS K.Mo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social anxie-ty symptoms in middle childhood.J Appl Dev Psychol,2008,29(5):393-402.

[3]TALEBI BZ,VERMA P.Aggression and attachment security.Iran JPsychiatry,2006,2:72-77.

[4]GOMEZ R,MCLARENS.The inter-relations of mother and father at-tachment,self-esteem and aggression during late adolescence.Aggres-sive Behav,2007,33(2):160-169.

[5]李霓霓,张卫,李董平,等.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91-96.

[6]MAXWELL JP.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Person Individ Differ,2008,44:160-169.

[7]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36-41.

[8]吴汉荣,余毅震,徐学俊.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81-281.

[9]詹方方.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91-893.

[10]纪林芹,张文新.中小学生身体、言语和间接欺负的性别差异—中国与英国的跨文化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49(3):21-24.

[11]李天莉,刘毅.青少年依恋关系与攻击性的相关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96-197.

攻击型人格:救救任志强 篇8

任志强,一个在北京地产业排名第三的商人,是一门敢于向政府叫板为地产商代言的“大炮”;从人们对传统的包工头儿和“圈地主”的理解望过去,任志强则是个有思想,懂学术的集经济学人和操盘手于一身的怪才。当他将一个最敏感的“贫富论”在这个世界上两极分化已经很严重的国度里一次次引爆了媒体和调度了公众的时候,有人怀疑他的动机,有人贬低他的道德,有人痛斥他的张狂,有人却欣赏他的直率。

任志强,是一个口无遮拦的狂人?还是一个冷静的业界领袖?是一个“自绝于人民”的资本家?还是一个恪尽职守并一丝不苟的经理人?

在从社会的、道德的、公德的和政治的、经济的范畴里始终也无法“读盘”任志强的时候,我们不妨退一步或者换个角度,有必要从人格心理学出发,认真剖析这位既可恨的但不失为可爱的企业家。这不仅是对他本人的爱护。也会对其他商人有莫大的好处——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寓言,当人第一次看见水中自己的面孔时竟然不认得自我,被吓得魂不附体,落荒而逃。

攻击与援助:两种不同人格作用下的“贫富”风波

人格分成两种,其一是援助型,其二是攻击型。21世纪将生命工程、海洋工程和遗传工程作为三大前沿,说的是关于生命、遗传与变异这类对于人类本体的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这就说明,从人类产生那天起。我们几乎是用尽了全力与自然斗争以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则常常是处在第二位。

就像任志强这样的企业家,他第一位的任务是什么?是在充分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去做企业?还是在做企业中来认知自我?抑或是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自己之后而把全力都扑向做企业?

如果是最后者,麻烦就来了——不能时时地解剖自己,而是时刻去解剖别人。与鲁迅先生的价值观正相反,任志强,愈加一脸的严肃。在员工面前从来都不笑,目光中总是透着些犀利和愤怒一带有反社会倾向“愤青商人”。

人之初,性本善。援助,是人的本性。援助型人格。指的是这样种人性趋向:以乐观和豁达的心胸,以开朗和正直的态度,以平和与端正的心态,在善待自己的同时去善待他人,在济世救困中竭尽全力。这类人的最大特征,就是不会说“不”。

然而,人性主善还是主恶?持有援助性人格的人会不会攻击?反过来,以攻击型为主要人格特征的人例如任志强,他不愿意、本不愿意和就是不愿意“援助”吗?

说任志强的人格属性是攻击,一点也没有冤枉他。这么些年来,任志强一不是靠企业业绩、二不是靠产业升级、三不是靠领先行业,他之所以能够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博得最稀缺的眼球资源的,是他攻击型人格作用下的攻击。这种攻击因为涉及了关于“贫富”这个最敏感的话题而带有了人格心理学范畴里的“反社会型”——

一曰:“不可能讓百姓都买房”。

2005年3月“宏观经济引导力”论坛上,任志强声称:“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同时声称:“我坚持一个观点,不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买房子,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生产量。在供应量很少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满足最富的人。”

二曰:“房产品牌就应该具有暴利”。

2005年11月“首届中国地产品牌价值评估与品牌评选活动”论坛上,任志强再次语惊四座:“没有巨大的利润支持,无法建设品牌,因此房产品牌就应该具有暴利。”

三曰:“买卖有理、炒房无罪,禁止炒房就是违宪”。

2005年10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的“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2005年度年会”圆桌对话会上,作为特邀嘉宾的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挺身为炒房者辩护:买卖有理、炒房无罪,禁止炒房就是违宪。

四曰:“新城市的建设中分穷人区和富人区很正常”。

2006年2月19日,任志强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再次语出惊人:“过去中国都是‘穷人区’,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是很正常的,就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也要让一部分人先住进‘富人区’,以后才能都变成‘富人区’。”

即使不断章取义,谁也不想搞文字狱,我们也强调任何谈话和“语录”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现场感和背景,但是,这些话语里所透露出来的攻击性溢于言表。

第一,“不可能让百姓都买房”一语即出,先是“攻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是“攻击”了现行政策。

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以“仁”为特征的。“仁”是以“安居乐业”为尺度的。于是,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与民族复兴,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为指标的。这不仅是历史,它还是历史作用下的现实——中国人不是西方人,此文化非彼文化。

第二,“穷人区和富人区很正常”的判断,带有发言人的“主观故意”,因此令人怀疑任志强的“动机”。

任志强很实在。在以往的城市住房建设上,因为房价的不同而形成“贫、富区”,这是事实,但是个“不正常”的事实,甚至连那富的来路都有些“不正常”。地产商任志强通过市场定位和顾客细分来造出“富房”,这也不是毛病。但是,先是“不考虑穷人”,再是“就是要暴利”,然后是“制造富人区”,如果说任志强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坏分子,那么也真算得上是患有严重的偏执型、自恋型、癔症型、反社会型和冲动型等人格障碍,而且一发现就是晚期了。

与任志强不同,那个笑容可掬的小潘就特别会做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给任志强的一封公开信,坦陈“不赞成新城市的建设中分穷人区和富人区”。而那个一脸沧桑的王石,也有惊人之语:“我劝大家三年内不要买房”——出自“地产教父”的这个观点,在耐人寻味中透着一种商人的真正的精明。

任志强,很像哈姆雷特。为了报父仇,必须拯救乾坤。要匡扶正义,能单枪匹马。因为形单影只而孤独惆怅,因为愤懑不平而心灵闭锁,最后是在“装疯”中真疯,在仓促中送命。

“不可能让老百姓都买房”这个观点的错误是,他忽略了“老百姓”和“买房”是个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概念。同样,如果贫富是静止的,任志强给已有的富人造完了房子后去干啥?他没有想到,有一天,总有一天。中国的穷人会变成富人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任志强,就更像孤注一掷地咆哮着大战风车的唐吉柯德,在不顾一切的主观主义的驱使下甘冒天下之大不违。

偏执与宽容:两类不同性格组合中的“重炮”逻辑

唐吉柯德,是个天大的好人,但同时亦是一个偏执狂。在人的性格完善中,偏执。

是个毛病。偏执狂,是大毛病。一方面,偏执与自信,有主见,有个性,有胆有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格中的宽容、理解、豁达和同情心,则是一切优秀的人包括优秀企业家的特质。

沃尔玛创始人老莎姆总结自己全部创业史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为这么些年来为无数的消费者节省了很多钱而感到宽慰。

从创立沃尔玛那天起,莎姆·沃尔顿就在店门口竖立了两块牌子,一边是“天天低价”,另一边是“保证满意”。那些抛弃了传统百货商场而转到沃尔玛购物的顾客,在确实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后将大型连锁超市进行到底。

在所有的社会群体中,最宽容的是顾客,尽管他們有时也显得很挑剔甚至偏执。即使是在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之后,尽管知识型顾客在增加,但是相对于厂、商家而言,他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在房地产这样的业务上。

而如果房地产也是商业,商品房也是产品,那末,它怎么能逃出市场规律的制约呢?它就是一个特殊的针插不进和水泼不进的只属于地产商人的领地吗?

但任志强说:是的。

其一、任志强相信自己对于房地产的理解代表了市场化的发展发向。他强调土地里该种什么农民最清楚了,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房子当然是开发商最清楚,用不着其他人来指手画脚。

但是,不仅是在中国,住房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问题和市场问题,就像石油、粮食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共商品,从来都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去运作一样,任志强应该清楚这一点。是啊,像农民的地里到底应该种点什么,那农民还真就不能说清楚一样,过度的自信,就是过分的张狂。

其二、任何商品,都要通过交换来获得流通与资本的循环。这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微利时代,或迟或早总会到来。当沃尔玛的衬衫和戴尔的电脑的毛利都到了2%上下的时候,任何暴利者都因为不得民心而最终要失去民心——来自市场的最基本支撑。

事实上,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空置率、收入房价比等指标早就超过国际警戒线。比如,2004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房价比,如果以户均75平方米计算在8.2(一般国际标准为3-6),以户均100平方米计算在10.9,而上海及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收入房价比在12以上。

这些数据和其它的什么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可以讨论。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能讨论的,那就是违背市场规律,背离百姓需求,违反国情特点。与国家根本利益抗衡的地产黑洞——它危害国家经济安全,损害顾客的切身利益,危及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就是我国政府说什么也要将房价降下来,说什么也要让老百姓买得起住得成的——铁律。

但任志强,也是强硬的,因为他的人格中缺失了宽容,也就少了些理解。于是,出于对自己所从事和所热衷的房地产产业的“任志强似理解”,却不能理解上至国家政府下至黎民百姓,不会宽容的任志强,就将自己的不很准确的、不那么公允的和经不起严格推敲的“一家之言”当成了不可多得的“醒世恒言”——然后是连准儿都不瞄地发射了一磅磅炮弹——奇谈怪论。

任志强,为什么?

是为了图一时痛快吗?平时真的很压抑?

是为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抱打不平吗?但在信息社会无英雄时代里,以一个人的声音就能代表真理和正义吗?

是为了塑造“华远品牌”和“知名度”,宁肯“反社会”也要形成穿透力将赚钱进行到底吗?

任志强的回答,一是“我已过了为挣钱而活着的年龄。”二是“你可以批评,但我不能有意见不说,即使是被杀头。”

可爱的任志强,可叹,也可悲。这是一个带有悲剧性格的企业家。又恰逢同样具有悲剧审美价值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他看起来很凶,从来没见他笑过。”华远集团的员工们很少能见到任志强的笑容。即使是在电梯间里和他打招呼,他也常常若有所思地置之不理,或者冷冷地“嗯”上一声算作答复。一位跟随任志强11年的员工说,从来没有从任总嘴里听到一句直接赞扬的话。

任志强用的手机是一款市面上已经找不到的摩托罗拉A388,手机外壳已经磨得斑驳不堪,这款2001年上市的产品现在的价格不超过1500元。

任志强不喜欢穿西装。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的日程常要以一刻钟为单位来安排。他除了要处理企业事务外,还要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任志强去年坐飞机168次,飞机上的时间被用来阅读大量书籍。任志强的手上有16个国家的房地产数据资料.还有小到国内某县级市的房地产资料,潘石屹想不起哪个数据的时候就会给任志强打电话。很快他就会查出这个数据以及来源出处。有人听过任志强的演讲。据说连续讲三个小时不用讲稿,所有数据、条文不会出一点错。

就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就这样不苟言笑的生活,就这样疲于奔命的劳作。任志强就是是这么一种人,这样的活法和这样的价值观——如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上司空见惯的那种人;较真儿,认死理,一根轴。老牛筋……久而久之,或者在压力和压强下坍塌,或者是通过“自动卸载”改变。总之。一种无法给人带来愉快的人,他们自己,也因为缺乏幽默感而令自己也子然一身。这样的人,构成了过去、现在的中国企业家的一群——都有尽早去看心理医生,克服人格障碍的必要。

傲慢与偏见:两个不同价值观念里的“封闭”悲剧

以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办事,在穷人与富人的中间。需要一个裁判;实现全面小康。靠国家机器的高速运转。

进入2006年,废除农业税,提高城市最低工资额度,保证贫困生上学,实现全民医保……这一系列举措都在强调了一个概念。即使是贫困,也要有底限;但是对富裕,一定严格监管。

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微软神话、蒙牛奇迹和可口可乐文化中找到了理想的寄托、人性的归宿和创造的标的,这是中国崛起的最原始动力。而背靠国家的大树,在更健康的市场环境、更廉洁的政府作风和更公开的社会背景上,撒欢儿的致富,不断的拼搏,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范畴,获得生存的智慧,提升生活的质量,在贫与富的对立统一中.保持住内心世界的平和,去获得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或多或少的、或物质或精神的财富,那不就是和谐社会里人性回归和民族振兴的曙光吗?

如果我们谁也别持有偏见地看问题,任志强的“贫富论”是有合理的成分的。但是“要为温州炒房团发奖状”的任志强这种“对着干”的傲慢,实在是愚蠢的可爱——幼稚的经济动物,忽略了政治的敏感。丧失了必要的小心。而为了说明问题而直抒胸臆,这,没毛病;但既不能一锤定音的说明问题又涉嫌大放厥词。这,是大毛病!

修养,修身养性之意。它强调的是,人要知荣辱,懂深浅,明礼仪和温量恭俭让。而像任志强这样的企业家和老板们,则更要韬光养晦,风物长宜放眼量,追求海纳百

川,有容乃大的境界。

拿这样的审美标准来要求任志强这样的中国式企业家,连那点儿坦率与直言都变得不再可爱了。

企业家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人化,也是“化”人。这个人性化,就是企业家的必修课——即使是经济动物,即使是赚钱机器,在中国社会里生存,如果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會有什么大的作为。就是外国企业家和西方的大资本家,也不会因为“动物性”即“兽性”而大放异彩的。

长期以来,一方面是老百姓买不起房,另一方面是房子的大量空置,这种反差、反常直至反动的原由是一不暴利,勿宁死。用任志强的话来说是“我们不造了。”

像这样的偏激,人们并不陌生。2001年岁末,任志强以一句“我不玩了”,就从京城最大的地产公司华远集团挂冠而走。除了“华远”品牌之外一无所有。曾经的“地产航母”瞬时间沦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小舢板”,曾经的江湖大佬被称作了“迟暮英雄”。

可时隔不久,伴随着“任志强又回来了”的呐喊声,华远在他的带领下再度崛起,以迅速壮大的资本规模和咄咄逼人的战略布局。再次杀入了中国地产界,并且以“任大炮”而著称于世。

仔细倾听“大炮”,那里面除了逻辑混乱,也有数据确凿;除了概念模糊,也有真知灼见;除了“胡言乱语”,也有妙语连珠……任志强常常是在语惊四座后断然退场,一副江湖任我行的天马本色——他不给对手反驳的机会,他甚至在旁若无人和扬长而去中“任我行”。

任志强的“政治错误”,和那句已成为“名言”的“谁叫你生在中国”一样,恰恰及时提出了一个疑问: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分化,各利益群体初步形成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共同体如何才能和谐共存。不发生对抗性断裂?

我们批评任志强的意义正在于此。除了人格不完善而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以外,有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搞清楚一一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富人”阶层的客观存在;而同时,不仅是中国,而且在当今和未来世界里。不消灭贫穷和贫困,那就是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于是,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能够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的人,那他就一定会把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相统一的人。而要实现这样的统一(其实就是辩证意义上的“和谐”)就必须打破和不断地打破一种人为的限制,使贫与富在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空间里,为更多的人才资源提供一个致富的平台——打破封闭!冲破既得利益团体!在公开、公正和公平的范畴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不是像任志强们拼尽力气所要进行的“阻挡”。

实际上也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真正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富人、有产阶级和中产阶层。似乎还没有真正出现。而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蕴涵传统文化精髓,既是领导产业革命升级的天才领袖人物又是平实地与百姓为伍以天下为公的商界精英,尚在孕育。而因为来自多方面压力(恐惧:莫名的恐惧)而积劳成疾的本土企业家——身患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尚不自知者,发生严重的人格障碍且不去理会的人,很多。

任志强的案例,首先提供了一个警示在一个由多元族群组成的民主社会里,不同的族群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甚至是不同的宗教和政治立场。任志强为代表他所在的利益集团发言,从现代民主的视角即“开放”的角度来看,既有其天然的合理性。又有着必然的破坏性。其次,当一个代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出头鸟”之所以受到万炮齐轰,用所谓的“仇富”来批评是不准确的。

这是因为,任何社会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超越“良知”的底线一除非他的精神不健全,或者说是发生了严重心理障碍和人格扭曲。

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 篇9

一、滥用公司人格行为的特点

1.公司的操纵者为主体。

在滥用公司人格的事件中,主要是公司股东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谋利,进而操作公司,所以公司的操纵者就是滥用公司人格行为的主题。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公司的董事或是职员,与公司利益有着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在操纵和控制公司的过程中,都有滥用公司人格的可能性。

2.滥用人格者的公司操纵比较突出。

滥用公司人格行为者,要控制和操纵公司,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这个过程在客观上会到突出体现。滥用人格行为者,要想通过公司进行一些不法交易,就要拥有公司的实际操作。如果这些特定主体,无法控制公司,就无法将公司当做工具,实现自己的不法目的。滥用公司人格行为者,要将公司的独立人格作为挡箭牌,从而逃脱法律责任。在实际分析中,公司的操纵和控制方法有很多中,要进行认真分辨,找出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

3.滥用公司人格行为表现为恶意。

从主观上分析,滥用公司人格是恶意的表现。滥用人格者将公司当作行驶不法手段的工具,从而逃避法律追究个人责任。这里的规避法律是指特定的法律主体因受法律规定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某种行为时,便利用其控制的另一独立公司去完成。外界的人看来,这是公司的行为,是主观的一种体现,而进行内部分析中,这是滥用人格者谋取私利的方式,属于特定人的特定行为,只是让公司背了“黑锅”,通过合法的形式遮掩。

4.违背诚信原则和善良风俗。

从法律的.具体条例上分析,滥用公司人格行为的主要特征是,违背法律规定和与诚信原则相左的。在公司的经济交往中,公司的管理者,应限制风险责任,并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式,规范法人制度行为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对股东的行为进行约束,合理利用法人制度行为的法律标准,体现经济自由。如果出现公司人格的滥用问题,不能过度的限制经济自由,避免危及到法人制度,影响整个法律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约束的过程中,要认真区分滥用行为和合理利用行为。善良风俗在这里主要讲述的是,我国能够通俗表达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这些内容主要是按照法官自己的法律意识,进行定义的。工作人员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诚信和善良两个概念定义这些行为,其主要原因是公司人格行为有着多种变化,并有较多的种类,很难在滥用行为中找到明文规定,而其主要体现就是违反诚信原则和善良风俗的。

二、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及相关经济纠纷的处理

1.使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

在法律条例规范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较好的处理经济纠纷等。这种方法也被形象的称为“揭开公司的面纱”,滥用独立人格行为者,在操纵和控制公司中,并不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些做法经常为了逃避法律或是脱离契约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无视公司的法律形式的独立人格,然后直接找出背后的操纵者,主要是股东或是其他人。在公司人格被滥用的情况下,会损害债权人的个人利益,所以针对此件事件的处理,要直接追究责任主体。

2.维护公司制度和法人制度。

在经济纠纷的处理中,要注重维护和完善法人制度,保障公司制度的完整性。针对公司人格的否认,并不是全盘否认公司的基本本质。在公司制度的维护中,要能够分辨出明确实忘的公司人格,然后在维护公司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对滥用公司人格者,给予严格的惩戒,从而保证法人制度能够健康发展。司法人员要从特有的角度,维护公司的权益、制度,并对公司及法人制度进行完善。

3.挽救滥用行为的损害程度。

司法人员使用公司人格否认事件,要分析损害行为、损害事实之间的联系,然后掌握这种因果关系,从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挽救措施。滥用公司人格,主要表现为损害公司的利益,这种情况下,造成一切客观的后果,都需要具有的人员承担,而不是由公司承担。这种因果关系也会体现为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司法人员在选用合适的挽救行为时,应考虑公司是否收到影响,最大程度的挽回公司损失的利益。

4.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在经济审判中,司法人员要了解公司否认原则的意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使用,保护债权人的基本利益。在公司人格被滥用的情况下,使用否认公司人格,是为了找出公司被滥用的主要情况,了解滥用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然后从形式上,将上市公司的行为当做滥用者的行为,追究滥用者的责任,实施最有利的制裁。这种手段可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无视名存实亡的公司人格,才能将人格滥用者及时找出,防止其逃避法律制裁,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结语

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应得到有力的制裁,使用否认原则,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让公司的债权人利益不受到侵害。在公司的制度,无法通过制度进行改善的情况下,要经过法院审理,根据当事人的主张,严格按照相关条件执行。滥用公司人格行为有很多形式,无法采取明确的条例进行制定。如果出现无原则、不负责任的滥用,都会危及公司的法人制度,破坏法律的完整性,与公司人格相违背。

参考文献:

[1]黄辉.中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实证研究[J].法学研究,,01:3-16.

[2]赵旭东.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适用情况分析[J].法律适用,,10:44-47.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篇10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1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作 者:杨秀君 孔克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26(1)分类号:B848关键词:

狙击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篇11

原因分析

移花接木。孩子的举止言行和他的生活环境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从三个地方嫁接而来。一是自己父母。从和部分外来务工者的接触来看,他们是相当奉行“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落后思想的,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说理导行,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往往是施与棍棒教育。但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棍棒教育不仅没有制约孩子接二连三的错误行为,反而产生了家庭的“情感污染”,让孩子有了“武力就是硬道理”的错误认识。二是影视传媒。影片录像是外来务工者家庭消遣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暴力的场景比比皆是。战争片、武侠片,就连不少动画片里的英雄也是“以武服人”的,孩子的影像世界里充满了暴力,这也给孩子留下了“暴力真爽”的感觉。三是不良青年。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有效监护,经常出入于游戏厅和网吧,他们习惯性地目睹了社会上的打架斗殴事件。更有部分孩子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被一些不良青年利用,听从“大哥”使唤,开始从事偷窃、敲诈的不良行为,甚至参与群架,扰乱社会秩序。这些孩子的行为不为父母老师所知,打架斗殴在他们的心里变得荣耀无比。

心理作怪。外来务工者子女攻击性行为突出的原因还在于孩子的心理在“作怪”。主要表现为:1“自卑”心理。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作为一名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他们在经济条件上、学习成绩上可能会差人一等,在和本地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又或多或少受到了地域、语言交流歧视与着装打扮等方面的歧视,从而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他们总认为同学在嘲笑讥讽自己,经常捕风捉影,有时本市孩子不经意的说笑,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种捍卫自己“尊严”的心理,往往会引发攻击性行为。2“孤独”心理。外来务工者子女跟随父母漂泊在外,其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就显得更为强烈。我们的老师、同学不能够觉察到这些孩子的真实心理,他们在期待已久但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就会制造各种“麻烦”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通过攻击他人表现出自己的“强大”。

狙击策略

坚持环境育人,让孩子远离暴力。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攻击性行为,很多是如法炮制了自己父母、影视传媒、不良青年的一些暴力行为。对于这样一部分孩子,我们要坚持环境育人,让孩子远离暴力环境。一是要重点开导暴力家长,重建温馨港湾。针对不少外来务工者习惯性的“棍棒”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取得面对面的交流,要让家长明确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耐心和时间。要郑重其事地指出“棍棒”教育的“高耗低效”以及对孩子健康成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当然,我们更需要就有效交流、沟通给家长一些必要的方法指导。二是要重点安排业余生活,远离暴力场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之所以深受社会不良青年、影视传媒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过多地进入了游戏厅或者网吧等娱乐场所。作为教师,我们要实施有效监控,充实孩子的校外生活,制止孩子街头巷尾飘忽不定的不良行为。如我们可以和家长共同商量,给孩子安排一些阶段性的任务。如休息日的上午可以让孩子做些洗衣、刷鞋、做饭、洗菜、拖地、整理房间等家务活,下午在孩子自行完成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孩子一些课外阅读的任务,阅读书籍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借阅,也可以家长带着孩子到市图书馆借阅。科学合理地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孩子自然就能够远离暴力。

引导伙伴交往,让孩子解开心结。这些孩子远离家乡的伙伴,其内心是孤独的。由于生活条件、学习成绩等原因,其内心又是自卑的。这样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想要治愈孩子的“心病”,给他们寻找合适的知心伙伴是剂良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本地孩子彻底抛弃一些不良的偏见,正确地看待外地孩子,让他们明白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都十分关心外来务工者的生活,作为同班同学就更有必要在物质上、精神上关心和帮助这些外地孩子。教师可以亲自牵线,促成班上“学习伙伴”“生活伙伴”队伍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外来务工者子女自信地跟本地学生交往,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班级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驱逐他们的孤独自卑心理。要指导他们如何进行伙伴交往,正视同学间善意的玩笑、不经意的摩擦,要引导他们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明白保护自己的方式很多,可以和同学说理,可以请求老师的帮助,盲目地用武力攻击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

上一篇:银行公司客户经理序列二季度履岗考试复习范围下一篇:军训结束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