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行为

2024-05-14

幼儿说谎行为(共10篇)

幼儿说谎行为 篇1

幼儿存在一定的“说谎”行为, 以及由“说谎”行为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说谎引起同伴关系的疏远, 说谎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等, 但家长对问题只做一般、简单的处理, 对幼儿的“说谎”行为没有适当的措施和具体分析。因此, 认真分析这个发生在幼儿身上的普遍现象而引出的问题, 对幼儿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早晨玩桌面游戏的时候, 我让部分幼儿玩数学卡片, 孩子们玩得都很认真, 这时候有小朋友跑来说缺了“2”的卡片, 一开始我没多在意, 就跟他说再仔细找找。直到第三个小朋友跑来跟我说缺了张“2”的卡片时我才意识到该去看看, 于是我走过去仔细把卡片都倒出来分类, 果然发现所有的“2”都不见了, 我依稀记得当时做这卡片的时候用的是大象图案, 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帮助幼儿在认识数字的同时正确归类。可是现在竟然所有的大象数字2的卡片统统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我立刻停止游戏, 并大声质问:“谁拿了这个小篮子里的数字2的卡片? ”第一遍问了没有人理睬我, 于是我又问了一遍:“谁看见了这里的数字2的卡片? ”这次的语气比之前有所缓和, 但下面依旧鸦雀无声, 谁都不愿意承认。为了不影响其他幼儿正常游戏, 我只好先作罢, 让孩子们继续游戏。这时候, 我发现周娅婷一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发呆, 我以为她不舒服于是想走过去问她怎么了。可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极力狡辩起来:“不是我拿的, 我没拿。”我一愣, 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于是我对她说:“姜老师没有说是你拿的呀, 我以为你不舒服, 怎么了, 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去休息会好吗? ”也许是被我的话触动了, 她竟然哭了起来, 边哭边说:“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再也不敢了。”于是我告诉她:“承认错误还是好孩子, 只要下次不再犯了, 好吗? ”她点了点头, 于是我答应替她保密。第二天她就把那些卡片全部带来交给了我。

幼儿与同伴、家人在一起的说谎表现, 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 是有违社会性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与分享的社会, 诚实和信誉是人们相互交往时不可缺少的良好品质。若要与其他人友好相处, 就要诚实。而成人的行为品质是与幼儿时期的表现密切相关的。许多人把幼儿的说谎都当做品德有问题, 这种态度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对于幼儿来说, “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性质也各不相同, 幼儿年龄较小, 认知水平发展比较低, 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 从而造成说谎, 无论是无意说谎还是有意说谎, 其诱发因素都是多方面的, 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生物因素、社会风气、精神创伤, 特别是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父母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如果家长或者教师一味采取批评和责怪的行为, 将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措施

究竟该怎样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呢? 针对幼儿说谎行动的预防和纠正,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为幼儿提 供良好的正 面教育、道德 榜样。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在孩子们面前做好榜样, 譬如在教育幼儿时鼓励幼儿表现好就能得到小奖品, 用这招教育幼儿相当管用, 孩子们都能乖乖等待老师的奖品, 但事实上教师只是说说而已, 过了就忘记, 可孩子们却记住了。这样幼儿一定会认为老师都骗人, 自己骗人就更理所当然;其次通过教学活动、游戏等让幼儿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 通过鲜明的故事、典故等易于幼儿接受和喜欢的形式开展活动, 积极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学习榜样, 如故事《狼来了》、《匹诺曹历险记》等, 让幼儿在故事、表演中寻找榜样, 模仿他们说实话、做实事,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幼儿从小就懂得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用诚实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教育是预防和纠正幼儿说谎行为的关键。

2.为幼儿创 设良好的道德 情境。良好的道德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很重要。试想, 如果幼儿从小就生活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之中, 幼儿园集体成员之间彼此信任, 即使犯了错, 也不会受到教师严厉、苛责的惩罚, 只会得到大家热情的帮助和友善的对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幼儿当然愿意吐露真情, 不会用谎言掩盖真相。同时, 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以教师要让幼儿反复操作练习, 使幼儿在反复实践中强化道德意识, 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 在活动中,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小朋友能不能说谎? 说谎有什么坏结果?从而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诚实观”。

3.为幼儿营 造良好的家庭 氛围。如果教师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 而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却跟不上, 甚至与幼儿园教育相违背, 就会起到事倍功半、前功尽弃的反作用。例如, 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 什么都不懂, 骗骗他们无所谓, 那么慢慢地幼儿就会形成一种观念———说谎没错, 这无疑是不利于幼儿生长发展的。但是如果家庭成员诚实以对、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气氛轻松, 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必定心情愉快, 性格活泼开朗, 从小懂得爱, 也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总之, 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关心和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 相信这些花朵必将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简析.

[2]正确对幼儿的说谎行为.网载, 2008, 9.

[3]薛素珍, 柳林.儿童社会学.1985.02.

[4]王秀玲.幼儿 (2-6岁) 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2003-2-1.

幼儿说谎行为 篇2

一、调查的目的:

1、比较全面了解幼儿在家表现及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的,在什么情况下说谎?

2、根据调查分析原因。

3、提出相应对策,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人格打基础。

二、调查过程

1、调查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2、调查地点:xx中心幼儿园

3、调查对象:小班20人

4、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

(2)个别交谈。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交流。

5、调查内容:

了解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及矫正策略

6、实施步骤:

20xx年6月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问卷;

20xx年7月中旬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常鼓励孩子的家长占30%,不及时鼓励孩子的家长占70%。是对孩子很溺爱的40%,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占60%。及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的占25%,不及时满足孩子要求的占75%.和孩子及时的沟通占5%,不及时和孩子沟通的占95%。支持孩子表现自我的占25%,不管的占75%。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我们这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农民,有正事单位的人很少。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对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的家庭背景很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要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的话孩子就会放任,在家没有人教导。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来看;

这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出门打工的,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孩子们常年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着,爷爷奶奶的什么也不懂。他们只可以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不可以给孩子们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结论和建议:

(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有老师的引导,在家里就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这样我们可以是幼儿在小班的时候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们要及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家长做不到的话就会使幼儿失去信任的,自己也会各种说谎。找理由,所以我们家长要好好的做好榜样,

(三)幼儿在幼儿园时,发生什么事情时,老师一定要搞清楚状况在评论谁对谁错要不然孩子会觉得委屈。第二天他说谎不来幼儿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使幼儿有安全感,喜欢来幼儿园上学。

(四)加强家园合作

1、幼儿园教育要通过家访、亲子活动、家长会等方式充分和家长联系。

2、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家访,进行个案分析。

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家长要做好榜样,要注重观察孩子的一日变化,多交流,多观察。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幼儿说谎行为 篇3

【关键词】说谎 探究 对策 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的讲假话。而说谎行为是指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对于尚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

案例:记得我在教中班时,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豆豆,他脑子聪明、性格天真活泼,胆子很大,表现也不错。很自然地,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游戏时常常是领头人物。可是,有近段时间,我觉得他在活动中有说谎现象,有时候事情明明是他做的却抵死不认账,教育起来大伤脑筋。家长又跟我反映说:豆豆这些天爱撒谎,一件事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不知道哪句话是真的,请我帮忙教育教育。于是就观察豆豆,经常与他交流、沟通。经分析后,最后我得出结论,凡是豆豆有说谎行为时,大多是在大人赞扬别的小朋友的时候,或者在做事后希望得到表扬。

豆豆的行为属于无意说谎范畴。也就是说,幼儿没有具备有意骗人的主观动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说谎。没有紧张、内疚、恐惧等情感体验。这种行为在孩子期间并不少见。由于说谎是一种不为社会接纳的行为,因此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解决幼儿说谎的问题呢?通过我多年对幼儿的观察以及教育实践,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是假性说谎,还是真性说谎,然后针对性的引导。

二、说谎种类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假性说谎

假性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

比如,有一位小朋友与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而说谎是指有意欺骗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

以下有三个引导策略:

1.有技巧地处理,恰当满足宝宝的需要

假如宝宝说:“我们家有一只小狗”(实际上没有),家长需要清晰宝宝只是把他的渴望说成了实际情形,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渴望有一只小狗。这时,切记不要与宝宝较真儿:“瞎说,我们家没有小狗。“可以让宝宝描述小狗的样子,学学小狗的啼声,和宝宝玩玩与小狗有关的游戏,让宝宝有一种高兴的情绪。家长也可以在这些谈论之后,告诉宝宝:“我们家没有小狗,某某家有小狗。“可以带着宝宝去看小狗,依据情形恰当满足宝宝的请求,逐渐地让宝宝分清设想和现实。

2.借机发挥宝宝的想象力

可以应用宝宝不着边际的话培育宝宝的想象力。如,当宝宝说:“我会开汽车”时,家长可以适时引诱宝宝想象如何开汽车,应用角色游戏扮演司机、售票员等角色,通过想象再现现实生涯。

3.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宝宝模拟的对象,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诚实取信,对宝宝要说话算数,不能空承诺言。

父母应了解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成见,去听一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因为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如果孩子能主动承认错误,这个时候父母还紧追不舍的话,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始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真性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1.模仿大人说谎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

2.父母、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骗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論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老师,是我打碎的。”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三、面对孩子的说谎所采取的教育对策

(一)由于孩子智力、知识水平尚低而造成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父母应轻

切地指出与事实相违的地方。应采用耐心说服、讲明道理的方法,指出好孩子不能说谎,从而引导孩子切实认识到说谎是无用的、不光彩的。

(二)学会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的地位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多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替自己辩解

的机会。而且还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不要应付似的敷衍孩子。

(三)家长要以身作则

成人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诚实行为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少数社会适用性困难的孩子,即使发现有说谎行为也不要就事论事,首先要帮助他们减轻,消除心理紧张。

(四)用想象认知法除去孩子的虚荣心

应用想象认知训练来消除儿童的说谎。如,给孩子讲一些类似“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自我意识到诚实(不说谎)的好处,以及想象说谎所面临人人厌恶的情景,使其自我发展,说谎确实不受欢。

总之,孩子的说谎不必太过重视,也不可不重视。通过幼儿展现出来的说谎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要。同时了解我们教育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做的是,尽早矫正幼儿的说谎以及对孩子心理发展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便让幼儿每天在愉快、爱意浓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浅谈儿童说谎原因及矫正策略》.幼儿教育,2001年.

[2]笪文、袁传明、杨汉麟《名人论儿童“说谎”成因及对策》,1998年.

幼儿说谎行为成因与教育对策 篇4

一、说谎的类型与原因

一般家长都会认为孩子说谎是变坏的前兆,说谎是孩子思想道德方面出了问题。其实,也不全是这样,说谎也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这就需要家长学会科学地看待。

1. 无意的说谎行为

儿童无意说谎,一般发生在3岁以下。皮亚杰认为,前道德阶段(0岁~3岁)时,儿童的思维大部分处于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认识上出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偶尔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不守恒等。在这一时段,2岁左右的孩子就出现了说谎的行为。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儿童无意识的行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

(1)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幼儿想象力丰富,但认知思维和心理活动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把自己内心想象的事物和实际存在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常常将想象的事当作现实,并结合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事。

(2)理解性的心理错觉。幼儿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有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例如幼儿做错事,老师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但你只要改正,就还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一词,回到家就跟家长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

(3)概念模糊,表达能力欠佳,叙述有出入。幼儿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理解困难,不善记忆。例如老师问幼儿:“什么时候放过风筝?”幼儿回答:“前天放的风筝。”而实际上那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而不是“前天”。他把过去的日子都叫做“前天”。

2. 有意的说谎行为

儿童在3岁以后基本是有意说谎。皮亚杰认为,在他律道德阶段(3岁~7岁),幼儿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欲望和想象来歪曲客观现实,只考虑行为的直接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撒谎是行为结果的驱使。在自律道德阶段(7岁~12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可能是由不良的动机驱使的,是有意的。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

(1)幼儿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避免受罚而说谎。这种观点来自于伯特兰·罗素的“恐惧说”。有些家长对幼儿设定各种要求和规范,当幼儿犯错的时候严加责备,训斥打骂孩子。而这时,幼儿已有了自我防御的意识。慢慢地,当孩子犯了什么过失的时候,害怕成人的批评,内心就会受到一种压迫感,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2)幼儿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而说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得到过多的溺爱与称赞,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非常严重,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好,于是慢慢地产生了虚荣心。例如,隔壁的小伙伴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玩具,大家都羡慕不已。幼儿就会跟别人说:“我家也有一个这样的玩具,而且比这个更好玩。”

(3)幼儿为了取悦他人,得到奖励和表扬而说谎。很多家长为了鼓励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喜欢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幼儿,所以幼儿就会编造一些谎言来满足自己对奖品的渴望。例如,妈妈对幼儿说:“如果你在幼儿园表现好,这个星期就带你去游乐园玩。”实际上幼儿在幼儿园里调皮捣蛋,但是他对妈妈说:“老师表扬我,说我是好孩子。”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教育措施

1. 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幼儿说谎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们要分清幼儿属于哪种说谎类型。如果是无意说谎,那么家长就不必担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自然就会好转。如果是有意说谎,那么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既要正确教育幼儿、纠正幼儿平时的行为,也要从自身方面寻找问题。

2. 科学教养幼儿,不过于溺爱,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虚荣心,幼儿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让幼儿的虚荣心恣意扩大,就会使幼儿日后说更大的谎,甚至走上欺诈犯罪的道路。所以,当幼儿做得不对时,应坚定地对其说“不”,不能过分溺爱。要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否定中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使幼儿正确地认识自我。

3. 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父母的言行举止经常会被孩子模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曾子杀猪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父母做了错事的时候,要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并改正,在孩子的心中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要敷衍塞责,尤其不要给孩子轻易承诺做不到的事情。

4. 家庭与幼儿园密切联系,共同教育

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对解决幼儿的说谎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家长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园中的情况,老师也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日常表现行为,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只有密切联系,才能使幼儿的说谎行为尽可能地避免和改善。

摘要:儿童说谎行为已经成为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幼儿说谎的类型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幼儿说谎行为 篇5

一天早上,阳阳带着一包小蛋糕来幼儿园,小朋友都抢着要吃,于是我说:“谁先吃完早餐,我就跟他分享小蛋糕。”后来,陆陆续续有几个小朋友吃完了,他们都得到了小蛋糕,很是高兴。这时,阳阳也跑过来说:“老师,我吃完了。”阳阳平时是个很懂事,很听话的小朋友,所以我也非常相信他,就给了他一个小蛋糕,可是我转念一想,刚刚他才拿了一个馒头,这么快就吃完了吗?不会是扔掉了吧?于是,我走到厕所一看,果然,里面扔着一个馒头,只被咬了一口。阳阳说谎了!我当时非常生气,一方面是因为他辜负了我的信任,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开始学会撒谎,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早餐过后,我给孩子们讲了《狼来了》的故事,我告诉他们:一个人如果经常说谎,就不会再有人相信他,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去帮助他,说谎是一个很不好的行为。我当时比较激动,可能说的他们也不一定能够听懂。事后,我也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孩子说谎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和家长们共享:

一、孩子说谎,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经常有这种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模仿到了。如果有,我们今后就应该注意,答应孩子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该尽力而为,尽量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诚实的形象。

二、孩子是有意识地说谎还是无意识地说谎。有时候孩子说谎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阳阳为了想要得到小蛋糕而说谎,这就是有意识地说谎;比如,孩子说他身上有小魔仙赋予的能量,这就是无意识地说谎,只是孩子的想象。有意识地说谎,我们一定要纠正,无意识地说谎可以不必在意。

三、为了逃避责罚而说谎。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误,我们的反应太过激烈,或者对孩子的责骂和惩罚过于严重,孩子就会有一种逃避责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说谎的坏习惯。所以,我们不用把孩子偶尔的一次撒谎看得过于严重,孩子犯错总是难免的,只要他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家长跟孩子之间需要多多沟通,亲子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告诉孩子有需求直接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会考虑的,撒谎是不对的。

四、我们的错误引导造成孩子说谎。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孩子不想上幼儿园了,赖床不起,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说:“怎么回事啊?是不是肚子疼了?是不是昨晚没睡好啊?是不是在幼儿园不开心啊?”当家长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其实是在错误地引导孩子,本来孩子没有这些问题,家长一说,他就可以顺势拿这些当借口。还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打架了,有些家长没弄清楚事实就会问:“是不是他先打你的?是不是他自己摔倒的?是不是他抢你玩具了?”这种错误的引导也会造成孩子的说谎行为。

浅谈幼儿的说谎现象 篇6

一、 无意说谎

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

2. 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3. 炫耀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教师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当然,不能让幼儿的这种自信心只停留一种幼稚可笑、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应在注意保护、鼓励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从小好好学习的道理。

二、 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说谎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的幼儿身上。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当有关。

2. 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幸福”,过多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人为滋长了孩子过强的优越感。但不论物质还是精神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某一方面比上不别人,孩子便可能以说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面对这类说谎,不应当简单地采用批评的方法,而应采用耐心说服、讲明道理的方法,指出好孩子不能说谎,从而引导孩子切实认识到说谎是无用的、不光彩的。同时注意与家长多交流,促进家庭教育的优化。

3. 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而滥施惩罚就是造成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类说谎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的程度。例如,为争夺玩具,路路打了玲玲。当老师来处理时,路路却只承认轻轻推了玲玲一下,而否认打了玲玲。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犯的错误。例如,扬扬在家,本来是他找玩具时打碎了桌子上的茶具,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打碎的。三是嫁祸于人。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应当诱导和鼓励幼儿大胆承认错误,向对方赔礼道歉,说声“对不起”,而不宜采用批评、责备和惩罚的方法;对于第二种情况,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及时教育孩子,使他认识到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做错了事应当敢于承认错误,不敢承认错误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一定要杜绝责罚、打骂和歧视的做法;对于第三种情况,也应避免责罚与打骂,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当认真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提出批评,使之认识错误,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

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要领在于首先反省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只严厉地指责孩子。

4. 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父母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如果在孩子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骗壮了胆。

幼儿说谎现象,形形色色,原因种种,性质也各不相同。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分析和判断幼儿说谎现象的能力。除上面谈及的有关分析判断能力外,对于幼儿是否在说谎,首先要认真分析当时的背景,如幼儿年龄、一贯表现、能力水平、说话动机等。其次要分析幼儿谈吐表情、话语内容与实际是否相互矛盾等。有时不妨让幼儿实践一下自己所说的,如把所夸耀拥有的东西带到幼儿园来让大家看看,把夸耀能干的事表演一下等。只有判断准确,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学生说谎行为的个案分析 篇7

项某, 女, 16岁, 温州某幼师专业学校学生, 智商属正常水平, 专业成绩较好, 文化课成绩一般。在她初一那年, 父母离异, 她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 外婆外公家庭经济条件很好, 又怜惜她缺少母爱, 非常溺爱她, 包容了她的一切。她很少接受是非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正面教育, 导致项某幼小的心灵中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所以说谎的行为,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成因分析

缺乏全面的“爱”

据项某的口述和她外公外婆的言谈, 上初中以前, 她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疼爱, 得到的是祖父母的溺爱, 这种不平衡的爱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情感世界。在学校, 她缺乏教师的关爱, 缺乏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在社会上, 她缺乏朋友之间的真爱。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没有感受过适度的爱, 就不会有对他人的爱。

自尊心受挫, 丧失了自信心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的一种心理倾向。”项某从上初中开始就经常受到教师的责骂, 同学们也鄙视她, 把她当成坏学生, 排斥她, 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为了找回自尊, 她就开始说谎, 用美丽的谎言来逃避周围人的斥责。但适得其反, 谎言总能被拆穿, 结果人们对她更不信任。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失去了信心。外公外婆对她也开始产生怀疑, 确认她在说谎后, 也不再相信她, 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 项某彻底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在访谈中, 她说:“我一遇到事情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而根本不去尝试, 最后, 怕人知道后没面子, 就编些谎话, 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由此可见, 撒谎是人们为了逃避惩罚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机制。所以, 对于孩子的错误一定要谨慎对待, 切勿滥施惩罚, 一旦惩罚不当, 就会导致孩子说谎。

物质欲膨胀,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项某从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物质生活上有求必应, 而精神生活却很匮乏。她从小就没人告诉她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 不自觉地做了像说谎等不该做的事情, 渐渐地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而这些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加之其祖父母对她非常娇惯, 总担心孩子受委屈, 一味地袒护她, 从未真正教育过她, 而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们又排斥她, 使她从小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做事情只凭感觉, 为所欲为。做错了就说谎进行遮掩。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占有欲, 常常编造谎言来骗取别人的信任, 以获得钱财用于自己消费。

引人注意、相互逗乐的心理在作怪

项某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重视, 有些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好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所谓的“差生”, 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她的关心和教育, 因而导致了她产生遭到冷落的感觉,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故意说谎。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 证明自己的存在, 有时也会说起谎来。项某有时会对好友说一些逗人的谎言, 相互取乐。因为她心理空虚, 感觉生活很无聊;以说谎为幽默, 经常在同学之间通过说谎来娱乐;有时由于学习压力较大, 在课余时间里与其他同学通过说谎来调剂一下气氛, 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达到放松的目的。

个案的启示

项某经我校的教育转化, 说谎行为有了很大改变。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现在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子女无原则的迁就与娇纵, 势必产生溺爱, 这种爱对孩子身心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小洞不堵, 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孩子的小毛病必须及时纠正, 否则势必养痈成患。

经常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教育他们说实话、做实事, 在家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在社会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少年, 在学校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学生。对说谎的学生, 教师和家长应诚恳对待。没有搞清问题之前不要以极不信任的态度追问, 在弄清确实是谎言之后,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对其动机表示理解或以幽默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教师或家长在为他惋惜, 使之从中领悟说真话的可贵。要鼓励学生承认自己说了谎言, 对勇于认错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不要歧视他们。批评要多注意策略, 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篇8

一、儿童说谎的成因

目前, 儿童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在心理学、教育学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 至今未形成一致性的说明, 且大多数研究较为零散, 甚至有些与儿童说谎成因相违背。根据前人在儿童说谎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及研究成果, 笔者将儿童说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归于六个方面的原因。

1. 儿童说谎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讲, “说谎”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反映, 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说谎”行为。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两岁孩子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时期, 思维发展的明显特点是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他们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某些“谎言”正是他们的“表象性思维”的口头表述。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象征性游戏, 这正是儿童象征性思维出现的标志。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 当孩子“说谎”时, 我们甚至应该感到高兴, 因为从谎言中可以见证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2. 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混淆

整个幼儿时期, 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 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 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幼儿的想象常常会与现实混淆, 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 容易把想象的事情或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而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 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极具夸张性, 他们经常会夸张地描述某件事或某个物体, 而不关心是否符合实际。如“我姥姥家的狗可大了, 像牛那么大!”当大人听到孩子们这么夸张的语言描述时, 常会斥责他们撒谎。其实, 儿童的想象具有夸张性, 这是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 儿童这种“撒谎”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3. 儿童的记忆还不够准确

记忆是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是过去的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儿童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他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的内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都与学龄期儿童的记忆效率具有明显的差距。儿童记忆的保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 反之, 年龄越小的孩子, 记忆保持的时间越短, 记忆的准确率越低。当他们在回忆自己的记忆内容时, 就会出现相当程度的遗忘甚至改变, 以致被大人认为是“撒谎”。

4.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能在出生后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 但掌握并不代表具有成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讲述活动或日常生活中, 儿童在回忆以往的经验组织语言时, 他们需要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词汇进行造句, 还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内容并独立讲述, 此时, 孩子常会语无伦次甚至东拉西扯, 说上几句超越时空的“谎言”。如一个孩子说:“我的爸爸很好。奶奶今年到我们家来了。我爸爸的老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其实奶奶只是以前曾经来过。这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撒谎, 只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 为逃避指责、惩罚, 从谎言中获利

如果大人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 经常数落孩子或使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 而当孩子做错事害怕被指责或惩罚, 干脆就直接说是别人干的。比如打碎了杯子说是“爸爸干的”、“妈妈干的”, 总之, 不论是谁干的, 反正不是自己干的。实际上孩子在做错事情后, 不管大人是否会批评, 总会产生心理压力。当他们在权衡说真话与说谎话的过程中, 会自然而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如果他犯错了, 当孩子在说“大灰狼干的”时候, 就说明他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了, 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意, 释放自己的压力。

6. 家庭教育的不妥当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最初模仿的榜样。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因此, “言传身教”要求父母要给儿童树立好的榜样。如果孩子看到成人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说谎后, 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 久而久之, 这种模仿成了他们的习惯。由于各种原因, 父母有时不经意说的话或许来不及兑现, 比如有些父母许诺周末带小孩到公园玩, 但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实现, 孩子发现至爱的父母也说谎或不遵守承诺, 久而久之, 孩子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

二、正确应对儿童说谎的行为

1. 尊重理解儿童

(1)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人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应对儿童的说谎行为, 首先应该充分谅解儿童, 不要轻易给儿童的行为贴上“说谎”的标签, 扣上“说谎”的帽子。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家长、老师的尊重和沟通, 当发现孩子撒谎时, 很自然地觉得难过, 但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身心发展来看, 孩子有时撒谎或编造故事是很正常的, 不要就此为孩子的诚实度感到困扰。

(2) 正确引导和谅解儿童的过失行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过失行为, 比如说, 你看到孩子把果汁弄洒在桌面上, 但他却声称“不是我洒的!”这时, 家长不应特别关注他说谎的事, 而是要努力解决眼前的问题。可以先给他一张纸巾, 告诉他“我们把果汁擦干净吧”。这种方式能避免直接与孩子就谁洒了果汁发生争执, 也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收拾干净的事情上去。家长应鼓励他说实话, 可以用语言告诉他:果汁洒了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擦干净, 但你要说实话, 不论你做错什么, 妈妈都爱你。这样, 孩子才会勇敢承认错误, 家长一定要及时为他能鼓起勇气说真话表扬他, 这对激励孩子坚持说真话有很好的效果。

2. 提供良好的环境, 优秀的榜样

(1) 创造民主、愉悦的成长环境。养成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愉悦的生长环境。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诚实祥和的心理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 即使儿童做错事了也不会产生恐惧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碰到问题敢于主动倾诉, 家长或老师应不急不躁, 耐心倾听, 并给他们帮助, 这样, 孩子就不会以说谎来逃避责任。另外, 过分严格的要求,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压力, 当儿童承受不住压力的时候, 就会用谎言来掩饰。因此, 创造民主、愉悦的心理氛围是避免儿童说谎的重要因素。

(2) 做好行为榜样。父母或老师在要求儿童诚实不说谎的同时, 自己要做儿童言行一致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对儿童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 不得当之处要及时承认, 并认真改正, 即使是无意忘掉了也要诚恳认错。另外, 不要为了一时讨好孩子随意许诺一些事, 万一诺言不能兑现, 孩子会认为你欺骗了他。久而久之, 儿童会对大人产生不信任感, 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 慢慢他们也会学着这样做。

3. 理智对待说谎儿童

(1) 正确的引导。由于学前阶段以及学龄期的儿童价值观尚未建立, 家长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重视价值观教育, 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如有的孩子会把幼儿园以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据为己有, 当被爸爸妈妈发现时, 就撒谎说“这是自己捡到的”或“这是小朋友送的”。这种撒谎是伴随偷、拿别人东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经过精心编造的谎言。对于儿童的这种谎言, 家长必须高度重视,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 如讲故事、做游戏、角色扮演等, 让孩子明辨是非, 让他知道做错事情一定要改正, 防止孩子养成撒谎以及偷、拿别人物品的不良习惯。

(2) 奖罚分明。儿童做了错事, 成人要鼓励他们说实话, 表扬他的诚实表现, 然后妥善处理他的错误, 而不是勃然大怒, 或者打骂他, 否则, 当他下次做错事后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又不得不出现说谎行为。对待孩子的错误, 家长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孩子错误的具体情况, 并给以适当的教育批评。

(3) 协调一致的教育。成人对待儿童说谎问题应该保持一致的态度, 不要出现一方在进行批评教育, 另一方包庇纵容的现象, 要教育儿童不说假话、养成诚实品格。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 及时了解儿童在家、在校的情况, 使说假话的孩子无机可乘, 这有利于儿童诚实品格的形成。

幼儿说谎行为 篇9

1 幼儿“说谎”现象

案例:今天也是我生日。

一天早上,彤彤高兴的跟我说:“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会拿蛋糕来幼儿园,请小朋友庆祝我的生日!正当我们准备给彤彤庆祝生日时,涛涛跑过来跟我说:“老师今天也是我生日,妈妈没给我带蛋糕。”我说,是吗?那涛涛和彤彤一起过吧!涛涛高兴极了,下午放学,我把涛涛过生日的事告诉妈妈,妈妈说涛涛的生日还没到呢!

这是小班幼儿发生的问题,说谎的幼儿涛涛,看到别人过生日很羡慕,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日,也希望自己过一个这样的生日,他渴望愿望能够实现,甚至就把今天当做自己的生日,所以才会说出“今天也是我的生日”。这一点也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经常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

2 幼儿“说谎”为哪般?

2.1 无意说谎

(1)认知水平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正是处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的过渡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幼儿的心理发育不成熟,经常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愿,易出现错误,有些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一种心理错觉,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2)幻想与现实混淆。幼儿在幻想与现实中常常分不清楚,常会把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听说别人得到某样东西后,会说自己也得到了。如老师问:“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有人说:“去北京天安门玩了”,接着有几个人也说:“我也去过了。”

(3)自信心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会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游戏时,我说:“谁的力气最大当大力水手!”结果所有幼儿都说:“老师,我的力气最大!”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我们发现后不能认为孩子是“说谎”“吹牛”,相反要积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教师应引导幼儿认清现实,并用实际来证明孩子的说法。

2.2 有意说谎

(1)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幼儿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其他幼儿面前有威信,会谎造优越感,如看见别人穿了一件漂亮裙子,就说自己也有一件公主裙,便谎说自己那件更漂亮;听别人说某样东西好吃,就谎说自己早就吃过了,怎么怎么好吃……面对这类说谎,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然后耐心的开导他,用说服教育、讲明道理的方法,告诉他好孩子应该怎样做,让幼儿认识到说谎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2)寻找借口,编造谎言。幼儿为达到某种非正常的目的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意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行为都属于这类错误。例如幼儿早晨不想起床就谎称自己“肚子痛”;自己拿了别人的玩具不还却说是别人给他玩的;看见别人有个玩具特别喜欢,就趁人不注意拿到自己的柜子里,被人问起时嘴里还说着“我也不知道去哪里了”等等。幼儿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利用心理疏导法,先让孩子明白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勇敢的说出来一定可以解决,其次利用正面教育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3)逃避惩罚,自我保护。当孩子发现在成人的逼迫下说出真话,是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就会进行自我保护而继续说谎。面对这类“说谎”的孩子,我们应当知道体罚并不能让孩子知错而改,相反会让孩子越陷越深,会用另一个谎言来填补之前的错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卫”吧。对此,我们不能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而应从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孩子说实话,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危害性,并逐步形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3 幼儿“说谎”巧应对

3.1 了解心理需求,爱护自尊心

(1)读懂孩子的“心”。孩子说谎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判断孩子说谎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说谎,然后再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真正懂得说谎是不对的,真实的回答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例如案例一中的涛涛当听到他说“今天也是我生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和孩子谈谈,是不是涛涛从未过过生日,或者是不是也很想过一个自己的生日等。

(2)爱护孩子的“心”。当我们在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时,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行为,如果按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影响幼儿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幼儿更严重的“说谎”。

3.2 遵循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3.2.1 小班幼儿:引导不“说谎”,从小做起

幼儿园小班幼儿认知水平低,多以无意说谎,我们要先教幼儿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别人不允许就不能拿的道理。幼儿园里经常发现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问后却说是自己的,这时教师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如果自己想玩,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或用自己的玩具进行交换玩,互相之间要学会分享,这才是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为了让小班幼儿认清事实,不说谎话,在教学中我安排了《狼来了》的故事,孩子通过学习故事懂得不能说谎,说谎了就会带来更糟糕的事情。

3.2.2 中班幼儿:理解“说谎”,因势利导

中班幼儿是处于幼儿园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孩子说谎现象中要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如果幼儿是无意说谎,那我们就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耐心劝导解说。如果幼儿因好奇或占有欲强而有意“说谎”,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找老师帮助,或者询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让“说谎”的种子不要生根发芽。

中班有一节语言活动《手拿空花盆的孩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了皇帝,孩子们特别喜欢听,在故事中他们懂得了要做诚实的人,向这个诚实的男孩学习,不说谎话不做假事。

3.2.3 大班幼儿:正视“说谎”,勇于承认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如果孩子有说谎现象,教师首先要理清事实的真相,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对大班幼儿我们要教育孩子“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让孩子懂得做错事不承认是不诚实的表现,不是好孩子所为,逐步让他们学会控制自我欲望。

如一天下午起床,耿心小朋友发现自己的手表不见了,于是就告诉老师,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有人拿走了,于是我就对孩子们说:“宝贝们上午耿心小朋友拿来一个手表给大家玩,现在不见了,是不是你们玩的时候忘记还了,大家都来找一找。”孩子们接着七嘴八舌的说:“我没拿、不是我拿的、我可没看见、我根本没玩过……”过了一会还是没有找到,这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头低低的不敢看我,我似乎知道什么了,于是我单独和她谈话:“老师已经知道手表在哪里了,也知道这个小朋友一定是特别喜欢这个手表,可是,喜欢别人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拿走吗?如果你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你会怎么样?说完她就承认是自己拿了手表并表示以后不这样做了。借此,孩子懂得了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悄悄拿走,她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做。

3.3 家园密切联系,教育一致

(1)家园互动避免“说谎”。面对幼儿“说谎”问题,通过家园联系,教师和家长之间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多用正面的教育进行引导,让幼儿逐渐养成不说假话,真诚待人的良好品格。

(2)多种途径传递教育。幼儿的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只有家园教育一致,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每学期我都会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家访、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把幼儿“说谎现象”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说谎”的心理动态,并通过案例让家长知道如何分析孩子的“说谎”动机以及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3)收集问题集思广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集大家的智慧一定能把问题解决。如在家长会上,我前先收集相关幼儿说谎现象,然后在会议中家长们一起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幼儿园网站也是一个很好平台,在“豆爸豆妈说”中我们把幼儿说谎的帖子发上去,然后家长们把好的解决方法进行回帖,这样疑难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 篇10

[关键词]幼儿;说谎;道德评价

一、问题提出

说谎是不诚实的前奏,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关系到幼儿的一生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近十几年来,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也引发了人们对说谎概念及道德评价的关注。对说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说谎的年龄特征与影响其说谎和道德评价的因素两个方面。以往研究表明。3岁甚至更小的儿童只有自发说谎的行为。4岁以后的儿童则不仅能够有策略地说谎而且能够成功地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可见,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非常迅速。皮亚杰发现,只有10-11岁的儿童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中才开始把说谎者的有意性考虑进去。但后来大多数结果都发现儿童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中。考虑到说话者意图的年龄远远早于这一年龄。虽然影响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判断的因素很多,但将意图、交往对象及社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选择了三种说谎情境因素(获得表扬、避免惩罚和学雷锋)、两种交往对象(师生、同伴)。在说谎意图中。影响幼儿说谎的大多是以下两种原因:获得表扬、避免惩罚,而这也是德育中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加入了另外一种情境因素即学雷锋,因为E.Sweetser(1987)有关说谎的民俗模式理论指出,与说谎有关的社会习俗会强烈地影响说谎概念及其道德评价的发展,我国文化提倡做了好事不留姓名,即学雷锋行为,这也是我们的传统道德。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对事物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和伙伴的影响。他们在交谈中往往会出现“老师/同学这样说……”的句式。认为教师或伙伴讲的就是正确的,所以本研究在幼儿交往对象中设计了师生与同伴交往两种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幼儿共65名。其中小班(3岁)16名,平均年龄41个月,男、女生各8名;中班(4岁)20名,平均年龄53个月,男生14名,女生6名;大班29名。平均年龄67个月,男生14名,女生15名。

本研究采用了6个小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以往的研究,有的直接来自对幼儿的访谈(参加访谈的幼儿不参加正式测试)。故事都是幼儿所熟知的。为了便于幼儿理解,每个故事情境都配有两张彩色图片。6个故事涉及儿童说谎的对象(老师、伙伴)及说谎情境(获得表扬、学雷锋、避免惩罚),每个故事是一种类型。每个幼儿都接受所有故事的测试,给幼儿讲故事的顺序是随机的。六种故事如下:故事1:师生交往下为获得表扬说谎;故事2:师生交往下为学雷锋而说谎;故事3:师生交往下为避免惩罚而说谎;故事4:伙伴交往下为避免惩罚而说谎;故事5:伙伴交往下为获得表扬而说谎;故事6:伙伴交往下为学雷锋而说谎。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

由表1可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正确判断说谎的百分比随之增长;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在师生间为了得到表扬的故事情境之外,幼儿对说谎概念的正确判断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0.01)。

从表2可知。3岁幼儿只在避免惩罚的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4岁幼儿只在得到表扬的情境下才存在差异(P<0.05);另外,3、4岁幼儿只有在师生交往下说谎情境才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存在显著影响。说谎情境对5岁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没有影响。

(二)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

1、幼儿对说谎是非观的判断。

从表3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进行正确道德判断的百分比随之增加;除了在同伴间为学雷锋而说谎的故事情境外,幼儿在对说谎做出正确道德判断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P<0.01)。

由表4可知。3岁幼儿只有在学雷锋的故事情境下。不同交往对象才对幼儿对说谎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有显著影响(P<0.05)。4岁幼儿在得到表扬和学雷锋的故事情境下不同交往对象对幼儿对说谎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有显著性影响(P<0.05,P<0.01);3岁幼儿只有在伙伴关系下,不同说谎情境才对幼儿对说谎做出正确道德评价存在影响(P<0.05);4岁幼儿只有在师生关系下不同说谎情境才对说谎做出正确判断存在影响(P<0.01)。

2、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道德评价的平均值越来越小,评价越来越消极(见图1)。只有在同伴间学雷锋的故事情景下,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才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故事情景下,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0.01)。

进行2(交往对象)×3(说谎情境)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对3岁幼儿来说,不同说谎情境之间的道德评价差异不显著(F(2,93)=0.219,P>0.05);不同交往对象之间的道德评价差异也不显著(F(1,93)=0.219,P>0.01);而且说谎情境和交往对象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F(2,93)=0.445,P>0.01)。对4岁幼儿来说,不同的说谎情境(F(2,117)=4.151,P>0.05)和不同的交往对象(F(1,117)=0.805,P>0.05)之间的道德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且说谎情境与交往对象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对5岁幼儿来说,不同说谎情境与不同交往对象间的道德评价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为F(2,171)=1.999,P>0.01及F(1,171)=3.172,P>0.01;但不同说谎情境和不同说谎对象间存在交互作用(F(2,171)=3.189,P<0.05)。

四、讨论

(一)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

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岁幼儿对于说谎的判断似乎处于随机水平。但在师生交往下为获得表扬而说谎的情境下判断说谎的正确率达到一半。这可能与3岁幼儿日常教育与行为习惯有关,也有可能是他们说谎的一种反射行为。总体来说3岁幼儿还不理解说谎的概念。大半以上4岁幼儿及绝大多数5岁幼儿都能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正确的判断,说明4岁幼儿能理解说谎概念,5岁幼儿能理解说谎的含义。这可能与幼儿认知上的成熟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心理理论上的发展。

不同说谎情境及交往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对3岁、4岁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存在显著影响。3岁幼儿更多地把为了避免老师惩罚的说谎判断为说真话,这可能与他们实际行为相关,即对自己有益的言语就是真话。4岁幼儿更多地把为了得到同学表扬的

行为判断为说谎,这可能由于4岁幼儿更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不同说谎情境及交往对象对5岁幼儿都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5岁幼儿心理理论较成熟,外界因素不会显著影响其对事物的认知,所以5岁幼儿大多根据事实判断主人翁是否说谎。

(二)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

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部分3岁幼儿都给予积极的评价(有一点点好);大部分4岁幼儿给予消极评价(有一点点不好);绝大多数5岁幼儿都给予消极评价,并且是非常不好。对做出这些评价的原因,3岁幼儿基本上不回答或者说不知道。可见他们的道德评价还处于模糊状态,这与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有关;4岁幼儿的回答大多是“他怕打针”“他可以得到小红花”“她看窗外了”“爸妈/老师/同学说说谎不好”等,可见4岁幼儿将言语与行为混淆。注重行为忽视言语。其道德评价也以榜样的道德评价为标准。5岁幼儿的回答大多是“因为他骗人了”“骗人不好”“他讲的不对”“她撒谎”。可以看出5岁幼儿能区分言语与行为,并能对言语做出相应的道德评价,而不以榜样的评价为标准。

不同交往对象及说谎情境在一定条件下对3岁、4岁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存在显著性影响:3岁幼儿更多的认为在同伴间为学雷锋而说谎不好,这可能与其实际行为有关。他们更容易把不利自己的说谎判断为不好;4岁幼儿却更容易将避免惩罚而说谎判断为不好。不过。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对为了避免惩罚而说谎做出的道德评价最低,为了学雷锋而说谎的道德评价较高。可见,大多幼儿都希望在帮助别人时,可以被别人知道,并能得到表扬。

从年龄差异上看,3到4岁似乎是幼儿对说谎概念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可能与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由于大部分3岁儿童还不具备心理理论,他们的说谎“水平”很低,但仍然会说谎。而4岁儿童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因而说谎“水平”比较高。

五、教育启示

上一篇:软土地基加固措施下一篇:晨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