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偏食行为

2024-07-25

浅谈幼儿偏食行为(精选10篇)

浅谈幼儿偏食行为 篇1

浅谈幼儿偏食行为

关键词:幼儿偏食 问题行为

偏食成为影响幼儿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原因。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每天必须从膳食中摄取全面而适量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幼儿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活活动的需要。偏食会造成幼儿营养摄入失衡,对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在平时生活中,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习惯,例如喜欢吃肉、吃零食、吃蔬菜类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等,而不喜欢吃蔬菜或大部分蔬菜、吃饭等。父母为此很担心幼儿,为怎样纠正幼儿的偏食而苦恼。到底有什么好办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

一、造成幼儿偏食的原因

儿童偏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那么我们看看幼儿的饮食历程吧,看看有哪些会造成幼儿偏食。(一)父母偏食

幼儿出生后,一般是靠母乳喂养的。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幼儿的味觉发展有一敏感期,时间大约在出生后2-7个月。幼儿对食物的接受种类是从其接受的食物刺激获得的。出生后2-7个月的幼儿接受的食物刺激是母亲的乳汁,母亲的乳汁所具有的味道与母亲的进食有关,是幼儿对食物接受种类的来源。因此,假如母亲偏食,乳汁中就缺少相应食物的味道,幼儿在味觉敏感期就会失去对此食物味道的适应,影响了幼儿对此食物的接受偏爱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偏食。在幼儿断奶后,父母的进食习惯也会影响着幼儿的进食习惯,假如父母偏食,饭桌上经常摆的菜是父母爱吃的,饭桌上很少甚至从来不摆父母不爱吃的菜,那么,父母爱吃的菜,幼儿也会喜欢吃,父母不爱吃的菜,幼儿也不会喜欢吃。

(二)同伴影响

幼儿易于模仿,同伴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些幼儿在家从不吃这种食物,等上了幼儿园,看到别的幼儿爱吃,以后他也就爱吃了。同时,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的特点,就会有这种情况,在进餐时,有一个幼儿大声说不爱吃某种食物,陆续地就会有其他的幼儿也说不爱吃这种食物了,我们俗称这种情况为起哄。

(三)养育环境

主要是指父母等家长缺乏正确科学的喂养常识,或父母不良示范行为的影响 1.给幼儿的食物味道过于讲究

幼儿吃的食物品种比大人少,口味的能力也差,一般的菜都能满足幼儿的口味,但有些家长不了解这一点。当看到幼儿不吃饭时,家长急于想方设法去给幼儿更好的味道的食物,未认识到幼儿不吃饭的真正原因,总是归因于菜的口味不好。长此以往,幼儿的口味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偏食习惯也会越来越严重。2.未保证幼儿专心吃饭

当幼儿不吃饭时,有些家长为了让幼儿高兴进食,不惜用哄骗、逗玩、允许边看电视边吃饭等手段,由此分散了幼儿对食物本身的注意和兴趣。

3.强迫进食

有些家长为了幼儿多吃饭,采取一些许诺来引诱幼儿进食,或幼儿不吃,则以惩罚手段强迫食入。久之,幼儿在这种不情愿的心理状态下,丧失进食这

种食物的兴趣,产生厌恶心理造成偏食。

4.两餐之间吃零食,无饥饿感假如幼儿在两餐之间吃多了零食,等到吃饭时,胃容量被零食占据,势必会影响进食量。

5.条件强化,迁就幼儿的喜好有些家长为了让幼儿多进食,迎合幼儿的喜好,选择幼儿喜欢的食物,这就强化了幼儿的偏食倾向。

6.食物单调

有些家长习惯常做一种饭菜,或幼儿爱吃什么就总做什么,这样幼儿就会对常吃的食物厌倦,吃腻了。

(四)幼儿自身 1生理因素

幼儿的生理不良反应会造成对某种食物排斥,如过敏反应,这种现象往往仅对少数食物产生厌恶情绪,进食后会出现呕吐等症状,消化不良的幼儿对所有食物都不感兴趣,生病的幼儿,如发烧,幼儿会没有胃口,对所有食物都不感兴趣。

2心里因素

幼儿缺乏对食物营养的认识,缺乏关于食物营养对人体的积极作用和缺少食物的某种营养对身体的危害的知识。幼儿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很容易犯偏食的错误。

二、如何预防和纠正幼儿偏食

(一)父母不偏食,在幼儿心中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父母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父母在幼儿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幼儿崇拜父母,让幼儿主动地向父母学习,学习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并且在幼儿的味觉敏感期,对幼儿的味觉进行充分的刺激。

(二)利用同伴的积极影响

因为幼儿易于模仿,会受同伴的言行等的影响,并且情绪也易受感染,所以可以利用这两点发挥同伴的积极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多引导幼儿表扬在进餐时幼儿的不偏食、让爱吃某种菜的幼儿说说吃那种菜有什么益处等等。

(三)创造良好的养育环境 1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气氛

有些家庭吃饭时争吵不断,或大呼小叫,幼儿则大哭小闹,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幼儿无法感受吃饭的喜悦,而感到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势必会影响幼儿的进食兴趣。因此,想让幼儿愉快进餐,就要营造轻松的进餐环境,不要把争吵和烦恼带上进餐时刻。

2给幼儿的食物只要口味适中即可

给幼儿吃的食物过于讲究会把幼儿的口味调高,幼儿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假如给幼儿的食物过于单调或专给幼儿喜欢吃的食物,幼儿会吃腻,也会形成偏食,假如给幼儿的食物烹调技术太差,这种食物肯定会难以下咽,那么只有增加食物品质,以一般的烹调技术烹调的食物来喂养幼儿,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和纠正幼儿偏食。

3不迁就幼儿的喜好

一般的幼儿都喜欢吃零食,若家长想纠正幼儿偏食的习惯就不能再迁就幼儿 的喜好了,不能再因为幼儿喜欢吃零食就纵容幼儿在两餐之间吃零食。并且要让幼儿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能只吃幼儿喜欢的食物。要让幼儿专心用餐,不能再边看电视边吃饭等。

(四)注重防治疾病

因为幼儿的生理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发烧等身体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进食兴趣,所以要注意及时预防和治疗幼儿的疾病,才能保证幼儿有好的胃口。

(五)提高认识

让幼儿做某种行为,先要让他明白这样做的理由,让他接受它并使之变成他自己的想法。让幼儿不偏食,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能偏食,偏食有什么危害,家长要多向幼儿讲讲食物营养对人体的好处和偏食对身体的害处等等,从而改正幼儿偏食的不良行为。

(六)有耐心

因为幼儿年幼可塑性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难以改正的坏习惯,只要家长和教师有耐心,引导得当,就可以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

(七)心理矫治 1系统脱敏法

顾名思义就是逐渐解除敏感,并接受和适应。家长可以往幼儿饭菜中掺少量的幼儿不吃的食物,若幼儿不会极力排斥,那么就可以逐渐加量,直到幼儿习惯吃这种食物。2适时奖励法

就是多鼓励幼儿,当幼儿吃了少量不喜欢的食物,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当天多看半小时动画片等等。

三、总结

大量研究证明,造成幼儿偏食的原因有来自父母、同伴和幼儿自身的因素,家长想要预防和治疗幼儿偏食,就必须从原因上入手,再治疗幼儿偏食,并且要依据会造成幼儿偏食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王孝林 行为治疗矫正婴幼儿偏食挑食的体会 中华现代科学杂志 2005年第9期 〔2〕 孙清廉 儿童偏食的原因与矫正 中国保健食品2008年第10期

〔3〕 陈继英 如何纠正幼儿偏食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4年第11期

〔4〕 邓丽珍,罗胡兰 行为干预疗法治疗儿童偏食、厌食症94例效果观察 中国妇幼保健 2004年第12期

〔5〕 莘欣 儿童偏食行为的心理矫治 健康文摘 2009年第3期 〔6〕 吴连芹 如何纠正儿童偏食症 中国保健食品 2007年第2期

〔7〕 薄昭和 儿童偏食有原因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4年第一期

〔8〕 曲烨适宜干预,纠正儿童偏食、挑食行为 山东教育、幼教版 2009年第7期

浅谈幼儿的反抗行为 篇2

永安市西洋中心园 陈巧妹

摘要: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关键词:反抗行为 转折期 第一反抗期 对抗期

一、反抗行为问题

每个儿童都会偶尔表现不太好、出现逆反行为,这是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而产生的一种自然行为。但是,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反抗行为不是正常的或独立性的反应,而是源于怨恨、愤怒和忧虑。心理健康专家指出,表现过分逆反行为的孩子十分令人懊恼,有时还充满恶意与报复性,他们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与大人争吵、经常生气和埋怨、轻易动怒,他们还总是埋怨别人做的不好、故意扰乱别人、说脏话等其中有一些孩子往往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从来不履行遵守课堂纪律的诺言。

二、反抗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些研究表明,反抗行为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但是,许多有反抗行为的孩子好像天生就具有反抗行为倾向。研究发现,一些被领养的孩子,即使养父母家里的环境非常平静祥和,他们的行为还是像他们生父母的行为一样具有反抗性。实际上,一些孩子一生下来好像就具有反抗性。在幼儿期,他们很急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大人很难把他们哄好。当他们再长大些,他们还是很容易发怒,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到了学校,他们的坏脾气仍然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另一些孩子在遇到学习困难之前性情还很随和,出现学习困难之后,他们则变得易怒、消极,经常故意激怒别人,并表现出反抗行为。有的孩子活动量大、热情高,缺乏与人交往的常识,但又渴望能和同伴玩,而周围的人又没有给予他足够的耐心与关爱。特别是其父母常当着别人的面大声斥责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了,并以他的方式进行宣泄。

三、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一)孩子闹独立

过了周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不太好带了。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爱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毕竟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二)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在一个“小儿不宜”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捶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励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四、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在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扭,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们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是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却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总之,幼儿的叛逆心理也有正效应。叛逆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及时释放不良情绪,这样可以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叛逆心理还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创新等。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叛逆心理中的创造品质和开拓意识。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叛逆心理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浅谈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3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身受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提到良好行为习惯,有些老师便会将“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理好幼儿挂上钩”。于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随着现在生活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此:我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幼或者幼儿。

以往,我对于我们班统一的要求比较多,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也多。现在我发现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幼儿会积极的遵守。

我班每天上完厕所都是由老师负责检查和督促要求幼儿洗手,但有些幼儿总是会趁这教师不备便忽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经常会有幼儿过来告状说某某没有洗手,通过观察,我发现由个别幼儿确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而且在教师提醒了之后依然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的改变,刚开始是,我让看厕所的教师加强对幼儿的看管,但是收到的效果不明显,由于教师要帮个别年龄较小的幼儿整理衣物,所以还是由孩子经常不自觉。而孩子们还是会忽略洗手这个环节。例如:我班的梓乐小朋友,我发现他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经过老师以及幼儿们的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显然,被动的服从根本就没有解决幼儿不洗手的问提,于是,我多次去咨询一些资深比较深的教师以及去网上查相关资料。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试验,我特意把自己的受弄的脏兮兮的,然后端来了一盆干净的水以及洗手液,让幼儿观察老师洗手之后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随后,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刚才还干干净净的水,在洗手之后就便的脏兮兮,黑乎乎。我趁机引导幼儿如果不洗手,那么那些脏兮兮、黑乎乎的细菌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呢?为此我还特意向梓乐以及平时也不喜欢洗手的小朋友提问:如果没有洗手又把脏兮兮的手放进了嘴巴里会怎么样呢?他们也都知道了自己以前没洗手是多么的不爱卫生。经过了这次小试验,我惊奇的发现幼儿们都会很认真洗手可见幼儿对于日常规的培养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并不了解常规培养的原因,也并不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身的关系,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对于幼儿常规培养应先从幼儿理解着手,让有人自觉履行取代教师的硬性规定。

在和幼儿交流中发现,教师建设性的建议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幼儿确认为有同感。这说明评价主题会影响评价效果。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以前,我班阿姨盛饭总是将饭盛得满满的,可偏偏我们班的幼儿吃饭就是很慢,所以每次一道吃饭时间就有小朋友愁眉苦脸,可偏偏每次吃的快的幼儿吃完了去玩玩具时,他们就会忍不住的想去参与到到他们的游戏当中,后来,我让我班阿姨每次盛饭时都稍微把几碗盛的少一点,然后把他分给那几个吃的比较慢的幼儿,并特意把他们几个请出来,通过游戏的形式和老师比赛,比且适当的鼓励他们,这样他们的进餐效果明显的比以前好了很多。虽然还是不能吃在前几名,但也不至于把饭吃到冰冷,尤其现在是冬天,饭菜冷得快。

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指令转化为讨论活动

在学期初,我发现班里有许多孩子有拖着椅子走的习惯,两个小椅子腿着地,受拽着椅子背,椅子腿沿着地面发出很难听的声音。我们老师也总是在一旁提醒,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我直接把他提出来,当成一次讨论活动,让孩子来讨论“说说怎样爱护小椅子”孩子们讨论的很激烈,你一言,我一语的。有的说不能使劲摇椅子,有的说不能托着椅子走等等。我根据孩子们所说的用夸张的动作表现了出来,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认真眼前收环节的重要性并及时提问幼儿,刚才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还特意问那些喜欢脱椅子的幼儿,他们知道自己做错的都能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实质是习惯的养成,幼儿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是他们终身受益。例如;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我园都有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家长也配合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让家长反应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教师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相互理解,更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浅谈幼儿偏食行为 篇4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习惯成自然”。确实,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品德的提高,促使幼儿良好品行的发展,让他们终生受益。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教师身体力行,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因此,“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板。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幼儿中树立榜样。比如,幼儿吃饭吃点心时,总把饭粒饼屑掉落在桌上、地上,而且不管自己脚底下有多脏,也不动手把饭粒等清除干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是板起面孔批评一遍,而是自己动手擦桌子、扫地面,然后让幼儿进入干净整齐的教室活动。虽然每次都很累,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播下的良好种子一定会获得丰收果实。果然如此,当幼儿感到干净整齐的教室原来是老师打扫的,他们就不再随地乱扔垃圾,吃饭时特别小心,还会相互督促、检查、捡去饭粒,有些懂事的幼儿不用我们吩咐就会自觉地帮助我们收拾,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会说:“老师一个人干很累”。当时我们心里真是高兴,再辅之于说理、引导、表扬等教育手段使孩子从小能爱惜粮食、讲清洁、爱劳动,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美的品德的收获。

二、寓行为习惯培养于活动之中,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比如,刚入园的中

班小朋友,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常利用情景表演,或编顺口溜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和遵守,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就用顺口溜的方法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洗手先要擦肥皂、手心手背搓一搓、一二

三、甩一甩,认好毛巾擦一擦。”边背诵、边表演、再实践,形象生动地让幼儿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坚持数星期,便让幼儿养成这一“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俗话说:“习惯、习惯”,熟“习”了才能成为惯性动作,诸如“坐立端正”“举手发言”等都要经过形象具体的活动重复多次教育,久而久之,就成为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秉性,成为一个举止文明,言行端庄,受人喜欢的好孩子。

浅谈幼儿偏食行为 篇5

一、关于幼儿“说谎”的相关理论

幼儿说谎行为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成人在与别人交谈时,10 分钟之内会说3 个不同的谎言,因此,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在真实情况中并不能全部称之为“说谎”,与我们成人认为的说谎行为有本质性的区别。关于幼儿说谎的研究由来已久。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他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成人在这种环境下不停的说谎,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助长了幼儿说谎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不良的环境。虽然成人努力掩盖自己说谎的事实,但要想做到让幼儿难以察觉是很困难得,所以成人应该以身作则,严加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一个良好氛围中成长。所以洛克的观点认为,应该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寻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说”认为,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皮亚杰把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建立在认知结构心理学上,是站在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将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他的观点指出,当幼儿正处于前道德阶段时,思维发展水平受限,不能准确辨认出主客观世界的实际差别,这时候就会出现与事实相差别的“谎言”;当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时,会服从规则,遵从权威并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自我中心和成人权威强制之间出现分歧而产生说谎的行为;当幼儿处于自律阶段时,幼儿会有欺骗性的谎言行为。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主要原因

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当儿童成长到10~11 岁时,才具有能准确判断有意识谎言的能力。所以,对于幼儿说谎行为,可以从两个原因来分析: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无意说谎

由于在幼儿思维意识中没有察觉到自身的说谎行为,也就不存在要故意说谎的主动动机,所以幼儿的这种行为属于无意说谎。当幼儿说谎时,内心并没有内疚、不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幼儿的无意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1.认知水平发展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主要处于无意记忆程度,有意记忆还没发展成熟,认知能力正在发展,这是每一个幼儿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幼儿的识记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常有心理错觉,这个时期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多数时候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去看待事物,不能换位思考。孩子虽然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悄__悄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了家,并谎说是小朋友借他玩的。孩子并不认为那样做有什么不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什么准则。幼儿道德判断的依据在于主观意图,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同于成人。

2. 想象与现实混淆。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所以有很多幼儿很希望或者很想去做的事情,经过头脑中反复的想象就会成为“真正的”事情,幼儿会自然地说出来,结果却是与事实相反,这个阶段的思维模式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例如,5 岁的淘淘在电视上看见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玩得很开心,感觉很羡慕,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告诉老师说自己去游乐园玩了。这种情况就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3.时间概念掌握不准确。幼儿对经历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晰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幼儿年纪小对很多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记忆模糊,常常被成人误解为是故意说谎。例如,幼儿园老师请果果把家里爸爸刚给她买的玩偶“功夫熊猫”带来给小朋友们看看,结果果果回家的时候却跟爸爸说,老师让爸爸今天给她买一个“功夫熊猫”带到有幼儿园,强调说是老师安排的,显然幼儿记错了老师的安排,这种情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就会不治而愈。

(二)有意说谎

说谎者在与别人交谈时,有不说真话,故意说假话的主动动机,这种行为就是有意说谎。与无意说谎的区别在于说谎者的心理感受,有意说谎者在故意欺骗别人的情况下内心会产生内疚感、不安感和害怕的心理波动。

1.为逃避惩罚而撒谎。哲人罗素曾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造成幼儿这种由恐惧害怕所引起的说谎在生活中很常见。幼儿害怕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成人的惩罚,成人会随时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幼儿做法,这种行为会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当自己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就会特别害怕,很怕成人会责备或者体罚,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说谎的行为。

2.成人不正确的言行。对于幼儿来说老师和家长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和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对待说谎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如果老师为了哄幼儿,随口答应了一件事,但事后却没有兑现,在幼儿的心目中就会认为是一种欺骗的.行为。如果家长总是在幼儿面前说谎,幼儿就会认为说谎也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就不会惧怕说谎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由于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模仿和观察能力特别强,判断对错的能力很低,因此对于成人的撒谎行为,幼儿也会学习模仿。

3.自卑感的反常表现。心理学上认为有一种由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产生的“病态性说谎”对幼儿说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幼儿总是具有软弱、胆子小、总是落单等特点,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存在感,总是被小伙伴和老师忽略,这种长期的不被重视的感觉导致幼儿有很严重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使他们用说谎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即以优越感来代偿自卑感。如幼儿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自己今天在幼儿园得了5 朵小红花,表现非常好,老师总是夸她,而实际上她今天表现非常不好,这种行为就是自卑感的反常表现。

三、解决幼儿说谎的对策

(一)无意识的说谎行为

成人不必过分担忧幼儿无意识的说谎行为,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认知发展水平会不断发展成熟,这些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而是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让幼儿把心里真正的想法都说出来,听一听幼儿的心声,成人才能真正理解幼儿。成人真正的责任是要教会幼儿说真话,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述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一味不分真相地批评幼儿,用自己成人的权威来迫使幼儿服从。伴随着幼儿经验知识的积累,思维程度的提高,语言水平的发展,理想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会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消失。

(二)有意识的说谎行为

根据幼儿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明晰了幼儿的说谎行为原因后,应该对幼儿的有意说谎进行诚实教育。

1.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幼儿。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有时当着孩子的面说了谎,随着时间的积累,幼儿慢慢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说谎。所以,发现孩子说谎话,家长应该先做自我检查。当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其实内心已经有内疚和不安的感觉,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解幼儿,耐心地对待幼儿,以身作则,以避免幼儿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2.全面认识儿童心理,重视儿童的自尊心。幼儿说谎的动机是有多种原因,但是说谎不都是不良的、恶性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是幼儿一种虚荣心的表现,想要自己表现的更好,自我显示的情况。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这种说谎问题时,不能用成人一贯的思维模式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幼儿的行为,而是要冷静心态,站在幼儿的角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爱护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防止再犯。相反如果成人粗暴地对待幼儿,幼儿很可能会继续这种严重的行为。

3.幼儿园和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把二者有效结合,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出现问题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和培养目标,对不良行为有效地加以制止。如果孩子具备了清晰的道德意识,明白撒谎将会受到比对于他的过失更严厉的责罚,如果家长改变一下思路,勤于沟通,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如何纠正孩子偏食 篇6

目前有不少的孩子产生偏食或者挑食的坏毛病,据统计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约有44%1~7岁的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偏食或者挑食坏毛病,偏食或者挑食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不合理,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的发育,甚至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为此这些家长十分着急,也感到十分困惑。他们既怕孩子的这个坏毛病影响到孩子各方面的发育,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十分注意孩子的营养问题了,让孩子吃好的、喝好的,为什么自己的孩子生长发育仍然还不达标或者过度肥胖。

一、孩子偏食或者挑食产生的原因:

内在因素:

1、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孩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什么都喜欢“我自己来”,对于大人给予他们进食上的一些安排会产生抗拒而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食,因此出现该吃饭时不吃饭反而继续做自己要想做的事情;

2、随着味觉的感知发展,对于食品的味道有了一定的喜好、例如喜欢甜食、油炸的食物、或者不费力气就可以吃的细软食物;

3、出于天生的自我保护机能。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避免一些新的食物对自身的伤害,会拒绝一些新的食物或者缓慢、少量地去接受一些新的食物;

4、同时不同气质的孩子对新的食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容易型的孩子会很快去接受一种新的食品,而且喜欢不断尝新,但是也会出现喜新厌旧的问题,对于一些困难型气质的孩子,对于新的事物很敏感,很难让他接受一种新的食品,因此这样的孩子做到食品多样化就存在着困难。对于缓慢型气质的孩子,接受新的事物比较慢,因此接受新的食物就比较慢,而且吃饭慢慢腾腾,对于食物常常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似乎吃不吃都可以。

宝贝体弱多病4原因

1、宝贝体内患有疾病或其他影

如慢性或迁延性腹泻、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性佝偻病、疳积等。

2、喂养不当使宝贝缺乏某些营养素

如经常过饱伤及脾胃,饮食安排上营养不均衡,宝贝有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等,使宝贝体内缺乏某些营养素。

*如果缺锌,可引起厌食及抵抗力下降

*如果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如果缺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

*如果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并且消化道黏膜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引起角膜软化、夜盲症等。

3、使宝贝形成不良生活习惯

如不按时就餐、进食无规律、经常在两餐之间吃零食、热天喝冷饮太多,比如患上“冰箱病”,也会大大影响食欲。

4、让吃饭成为宝贝的精神负担

当宝贝不愿进食时,妈咪出于着急而强迫宝贝进食,在宝贝心理留下阴影,使宝贝认为吃饭是一种精神负担,以致使宝贝看见饭就感到厌烦。

养壮体弱多病宝贝6对策

1、在医生帮助下找到体弱多病的原因

应带宝贝去医院儿童保健科看医生,在医生帮助下找出宝贝体弱多病的主要病因,这样可以针对病因给予治疗,这是最有效的措施。

2、科学合理喂养宝贝

按月龄给宝贝添加辅食,不能急于求成,遵照由一种到多种、由细小逐渐变粗大、从稀逐渐变稠,循序渐进,避免伤害脾胃。

对于稍大一些的宝贝,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多选择既富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面类、乳类(包括酸奶)、蛋类、鱼肉类、豆类、水果蔬菜类等,各类食品的搭配要合理,品种要多样化。同时,还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加工时要注意精细,最好呈汁、泥状,易于消化吸收。

3、宝贝不愿意进食切不可强迫

生病的宝贝肯定食欲都不会太好,但不能强迫宝贝进食。这样,不但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反而还会造成或促使厌食形成。即使正常健康的宝贝,也不可能餐餐进食量都是恒定的,可能某一餐吃多些,某一餐吃少些。妈咪不要看见宝贝吃得多就高兴,吃得少就担心。如果宝贝某一餐确实不想吃,索性饿一餐也无妨。待宝贝真正饿了便会饥不择食,自然主动地进食了。

4、培养宝贝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天按时就餐,吃饭时要坐到饭桌上进餐,不要边吃边玩。进餐时,用正面语言鼓励宝贝主动进餐,也可与大人进行比赛。只要宝贝吃得好,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

5、配合医生治疗宝贝

如果医生检查后,确定宝贝体弱多病是由于某种营养素缺乏所致,应及早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充所缺营养。

6、可以采取中医治疗

如果宝贝是由于病后体虚或疳积所致,配合健脾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进行中医治疗,如捏脊、针灸四缝穴等,会有较好的效果。

外在因素:

1、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家庭成员中的一些饮食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饮食。例如家长不喜欢什么食物,大多数孩子也不喜欢这种食物。因为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即上行下效。

2、就餐的气氛,也就是我们医生常说的营养气氛,有的家庭看到孩子吃饭不好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孩子进食,或者家中人看电视、说西到东干扰孩子吃饭;或者孩子没有养成固定的地方吃饭,家长追着喂饭。

3、饭菜的制作,有的家长不是单给孩子制作饭菜,过于粗糙、味道、花色单一,引不起孩子的食欲来,造成对饭菜的拒绝。

4、孩子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家长不恰当的喂养,例如添加辅食过晚造成孩子只喜欢液体或者糊状食物,不喜欢比较坚硬的食物。过早添加辅食容易造成孩子过敏,因而人为的拒绝一些食物,造成营养单调。

5、妈妈孕期和哺乳期的偏食也是造成一些孩子对某些食物的偏好。因为食物的味道可以通过乳汁或者羊水传给孩子。

6、疾病因素:孩子生病后由于影响了消化系统的功能,例如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的少、唾液腺也分泌的少自然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这也是孩子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例如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也会造成孩子偏食或者挑食,例如缺锌等等。

二、如何纠正偏食或者挑食

1、首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就餐环境。孩子吃饭的地方要固定。吃饭时周围不要有分散她注意力的地方。

2、大人的表帅作用。其中包括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尽量做到科学选择食品、做到食品多样化,保证其营养均衡全面。

3、饭菜的花色品种要多样化,注意食物种类、花色、口味、形状和搭配,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所摄入的营养全面合理。让孩子饮食回归到妈妈做的饭菜中来。

4、食物新鲜、制作卫生、现做现吃、不吃剩食。多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多选择一些鱼虾、蔬菜和水果不能互替,多选择一些深绿色、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

●口味:以清淡为好,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的调味品,不应过咸、更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不宜直接食用坚硬食物(硬壳果类)、腌腊食品和油炸食品。

●烹调方式:宜采用蒸、煮、炖、煨;不宜采用油炸、烤、烙等。

5、科学、合理的选择零食。

●零食是合理膳食部分

●选择新鲜、易消化食品,多选择水果、蔬菜

●正餐前、睡前不吃零食

●不吃油炸,高糖,过咸,过粘,膨化食品

●少喝甜饮料、拒喝碳酸饮料

●慎吃豆类、坚果

6、治疗原发疾病。

1~2岁每日膳食搭配金字塔

配方奶400-600毫升

米、面粉等粮谷类100-125克

蔬菜类150克

水果类150克

蛋、鱼、虾、瘦畜禽肉类100克

植物油20克

2~3岁每日膳食搭配金字塔

配方奶600毫升

米、面粉等粮谷类125-150克

蔬菜类150-200克

水果类150-200克

蛋、鱼、虾、瘦畜禽肉类100克

植物油20-25克

注・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偏食或者挑食的问题,建议将上述的配方奶改为专门用于改善营养状况的配方奶以免孩子久之发生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

锌的食物生蚝、海蛎肉、小麦胚芽、山核桃、猪肝、海螺、瘦肉

含碘最高食物:海带、紫菜、海鱼、干贝、龙虾、蛤干、蚶干、淡菜、海参、海蜇

日偏食 篇7

上午八点,我和哥哥兴高采烈地带着胶片来到我们家小区的院里,这时里面已经站了许多人。有的带着墨镜、有的带着相机、更有意思的是有的还带着x光片和电焊护目套等五花八门的工具……大家都在静静的等待日食的出现。

终于8时15分,令人激动的一刻到来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初亏,从胶片中看金黄色的太阳上方被“咬掉”了一个缺口,“真是太奇妙了!”大家看到这奇观都发出了赞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大概过了四十分钟月亮把太阳挡住了一半,这时的太阳就像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越来越小,像弯弓,似镰刀,大地逐渐暗下来了,光芒四射的太阳渐渐失去了它的光辉,忽然一阵大风吹来身上顿时凉爽了许多。不一会儿月亮快要全部进入太阳圈了,这可是最紧张的时刻!虽然我头酸得快要掉下来似的,但我仍然张着嘴,瞪着眼仰望天空,目不转睛地盯着两个星球生怕错过了它们的绝世表演。这时只见月亮把太阳遮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月牙,又像人们的眉毛,金光闪闪,大家都激动地雀跃欢呼:“日偏食,日偏食太美丽了!太壮观了!”大家都为这大自然创造的奇观而兴奋不已。

怎样纠正孩子偏食呢 篇8

2、大人的表帅作用。其中包括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尽量做到科学选择食品、做到食品多样化,保证其营养均衡全面。

3、饭菜的花色品种要多样化,注意食物种类、花色、口味、形状和搭配,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所摄入的营养全面合理。让孩子饮食回归到妈妈做的饭菜中来。

4、食物新鲜、制作卫生、现做现吃、不吃剩食。多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多选择一些鱼虾、蔬菜和水果不能互替,多选择一些深绿色、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

●口味:以清淡为好,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的调味品,不应过咸、更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不宜直接食用坚硬食物(硬壳果类)、腌腊食品和油炸食品。

●烹调方式:宜采用蒸、煮、炖、煨;不宜采用油炸、烤、烙等。

5、科学、合理的选择零食。

●零食是合理膳食部分

●选择新鲜、易消化食品,多选择水果、蔬菜

●正餐前、睡前不吃零食

●不吃油炸,高糖,过咸,过粘,膨化食品

●少喝甜饮料、拒喝碳酸饮料

●慎吃豆类、坚果

6、治疗原发疾病。

孩子偏食原因是什么 篇9

心理原因

父母在心理上是否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许多儿童偏食往往是受父母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我不吃韭菜。”于是,孩子也跟着不吃韭菜。有的父母不喜欢吃鸭,于是家里就很少买鸭,并从语言和表情上流露出厌恶吃鸭,这一切都会使孩子不吃这些食物。

其次,孩子是否常有不良联想。儿童常常会以一种事物或现象联想某种食物,从而拒绝吃该食物。例如有的孩子因为看见把粪便浇在青菜上的情景而不愿意再吃青菜。

此外,父母可能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偏食心理。随着味觉的变化,儿童对某些食物可出现偏爱的倾向。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多一点,明知偏食不好,还要投孩子所好。许多父母在买菜之前,往往先问问自己的孩子:“你喜欢吃什么菜?”只要孩子喜欢吃的就买。其实这样做,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偏食倾向。

家庭环境原因

独生子女,家人过于溺爱,零食不断,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甚至本身就父母偏食,直接影响宝宝的饮食习惯。

“我不要吃青菜,太难吃了!”“我不喜欢吃胡萝卜!”现在的家长,常常听到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孩子偏食、挑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南京市儿童医院的专家近日介绍,到营养门诊就诊的孩子中,约有三成和偏食、挑食有关。而孩子偏食、挑食,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有着很大关系。

偏食到底有什么害处呢 篇10

挑食不利于生长发育。因为粗粮、细粮、鸡、鸭、鱼、肉、各种蔬菜等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一次同食几种食物就能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此外,医学上还有一种“蛋白质互补”的理论,即认为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可以互相促进。不同的食物混合在一起吃,比单纯吃一种食物营养价值要高。由此可见,孩子挑食就不能 保证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孩子显得娇弱,对他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家长一定要注意纠正孩子的这个坏习惯。挑食和偏食会造成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偏食肉:容易缺乏维生素B族、C,和无机盐镁、铁等;偏食菜:容易缺乏维生素A、E、D(用油炒胡萝卜可弥补一些)等。

挑食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头发发黄,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个不长高等,也不利于生长发育。因为粗粮、细粮、鸡、鸭、鱼、肉、各种蔬菜等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而且蔬菜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维生素a、b、c。一次同食几种食物就能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人的一天需要许多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蕴藏在各种不 同的食物中。所以我们不能只偏爱某一种食物,什么都要吃一点,这样身体中营养才能均衡。同学们,你们有挑食的毛病吗?如果有,就赶紧改正。

上一篇:浙江卷历年高考作文真题:感悟消逝下一篇:工作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