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2024-06-02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精选9篇)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篇1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一、前言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英语教学全方位的.改革,不仅要对传统的教材、教学目的和方法进行改革,还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而英语教学的传统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其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导致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

作 者:杜爱红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师范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篇2

一、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毕继万 (1999) 从教学的角度把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 (body language) , 包括身势、姿势、手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举止动作等;2、副语言 (paralanguage) , 副语言是伴随、打断或临时代替言语的有声行为, 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和语调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 所以也称“伴随语言”;3、客体语言 (object language) , 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言 (environmental language) , 包括空间信息 (如拥挤、近体距离、座位安排等) 、时间信息、建筑涉及与室内装饰、颜色、灯光、声音等。

二、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往往会运用一些非语言行为来交流沟通, 传递知识, 辅助教学。

1、体态语 (body language)

体态语是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体态语就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例如, 讲授一些词汇或句子的时候, 教师就完全可以借助于体态语演示其单词的含义。如:I stretched my arms and legs to the four posts of my bed when I woke up in the morning.单词“stretch”的含义对于理解整个句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就可以直接做一个伸懒腰的姿势, 既简单又明了。学生通过对体态语的分析判断, 对其进行信息解码, 从而获得老师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

人的面部表情和眼部动作都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善于利用面部表情和眼神去辅助教学。如教师通过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之间的目光交流, 向学生表明教师在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同时这一非语言行为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起到调节作用,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有效的学习。

2、副语言 (paralanguage)

西方心理学家在人际交往的实验中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就说明除了体态语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之外, 副语言也不容忽视。音调可以微妙的传情达意, 上扬的音调表示质问、迟疑、惊讶等, 下降的音调则表明说话者的坚定、自信;音域指声音高与低之间的间隔, 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 可吸引学生注意;音量的高低可以体现教师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讲授不同的内容时, 教师应使用不同的语速;而音质则体现了教师的个性特征, 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3、客体语言 (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言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衣着打扮有明确的规定, 教师不准穿戴夸张时尚, 要大方得体。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客体语言对教学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修饰、衣着和化妆比较个性、夸张,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十分重要,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能力。

1. 了解表示非语言行为手段的词句。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用以表示体态语的词语。例如英语中, kiss, shrug one’s shoulders等与身体动作有关的词语。

2. 加强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习得。

例如表示不知道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 中国人习惯于摇头或摆手, 西方人则喜欢耸耸肩;酒足饭饱之后, 中国人用手拍拍自己的肚子, 而美国人则做出一个中国人表示“自杀”的动作, 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 手指伸开, 手心向下 (意思是吃饱了, 已经到这儿了) ;英语国家除了问候礼节外, 人们非常重视保持私人空间, 交际时竭力避免彼此的身体接触, 如果确实因拥挤或不小心无意碰触, 大多会立即表示歉意, 因此对于中国人的勾肩搭背等亲密动作及公共场合的拥挤行为, 他们感到莫名其妙。

3. 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意识。

在跨文化交际时, 当口头语言无法完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适当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就显得比较重要。邓炎昌、刘润清曾指出:“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在换用另一种语言说话时也应该换用另一种非语言行为。”因此,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使用目标语国家的非语言行为辅助交际。而在英语教学中, 外语教师在讲解目标语文化时, 也应解释目标语的非语言行为表现、含义、功能等, 帮助学生培养非语言交际的意识。

四、结语

Grant&Hennings, (1971) 研究表明,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有效的利用非语言行为来组织管理教学,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改善,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因此学生要在习得英语知识和文化的同时掌握目标语非语言行为,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非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Grant, B.M.&Hennings, D.G., The Teacher Moves:AnAnalysis of Nonverbal Activity[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Press.1971.

[2]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刘建东, 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 教育探索, 2007, (3) :47-48

[4]马晓华, 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应用[J], 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7, (1) :111-114

英语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其对策 篇3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通常有以下不良的行为表现。

1.不做笔记或不知道如何做笔记,只满足于听。

2.不敢或不愿意讲英语,缺乏用英语交流的勇气和热情。

3.回答教师提问时声音太小,或只会简单地用两个词回答。如yes,no.

4.眼看课本、黑板、教师,心却跑到窗外,思想上开小差。

5.做与英语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摆弄物品,看课外书,玩手机。

6.讲废话,戏弄同学,吵架捣乱。

7.上课睡觉。

作为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经常会遇到个别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对这些行为的当事者万不可大动肝火,讽刺挖苦,甚至停课公开训斥,这样会促使矛盾激化,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遇到这样不良的课堂行为,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对策加以制止。

1.增加趣味性: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集中到教师和课堂上,他们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乐意用英语交流。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恰当的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可以有效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

2.突然发问:当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思想開小差时,可以突然问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刚讲过的,只要学生注意听,一定能回答出来。这可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停止不良行为,注意听讲。

3.暂停讲课:在课堂上如发现有的学生讲话、捣乱,可立即停止讲课,并注视那位学生,这可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更可引起那位捣乱同学的重视。但停课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也不可怒目相视,那样会引起捣乱者的反感,造成师生对立。

4.调整座位:对课堂不良行为较多且经教师多次劝阻无效的学生,可调整座位。如把他和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调在相邻的位置,或调到前排教师比较容易控制的位置。同时可使他处在全班学生注意的中心。

5.课后处理:有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一直不好,教师多次采取相应措施无效,可暂时不管他,在这些行为不影响讲课的情况下,继续讲好自己的课,待课后再处理。但要注意及时了解情况,询问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必要时可借助外力,如校领导、班主任、家长。

6.个别谈话:在课堂上发现了学生的不良行为,无论教师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对策,不管学生违反哪条纪律,课后,教师一定要找学生本人个别谈话,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谈话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课堂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并告诉学生如何自觉主动地纠正课堂不良行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可和学生谈理想、谈认识、谈人生、谈时事、谈爱好,从而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

7.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者的性格特点决定着他的学习偏好。学习兴趣越浓,则学习效果越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怎样培养激发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呢?

1.说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学英语时感觉很新鲜,学习态度也比较积极端正,因此在课堂上能按教师的要求,同排的两位同学一个问,一个答或双方就一个特定主题进行对话,在英语的口语交际中,句子不一定完整,也不一定非要追究语法逻辑,只要能开口说、开口讲,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手势,只要对方能明白大意就行。

2.成功的兴趣:在课堂上学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反复读写,反复操练、理解,然后让学生互相对话及替换练习或者表演,之后,不要忘记赞美。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和成功之后的喜悦。这样,每位同学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情,从而使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热情和信心高涨。倘若回答错了,也不要责备、埋怨、训斥学生,要帮助其认识并纠正,尽量挖掘其可取之处。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其自尊,要让良好的氛围长久持续下去。

3.读的兴趣:读是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鼓励学生常听录音机模仿,注意语音语调,同时要放声地读。还可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对比声音洪亮及流利的程度,通过自己或别人欣赏的过程,学生可享受到一种美感,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认为还要注意适时感情投资,不断的变换角色,如以长辈、哥哥姐姐、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交流、相处,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心声,让学生觉得学习上教师是他们的老师,生活中是他们的益友。相信只要做到这几点,学生对学英语一定会感兴趣,也一定会尽力去学好英语,从而改掉那些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篇4

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素质

1、仪表教态 课堂中的教师形象必须合乎规范。教师应衣着整洁得体,仪表端庄,不能着奇装异服,穿拖鞋、背心、打赤脚或涂口红、染指甲。教态宜自然大方,举止亲切随和,语言文雅。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的表现之一,教师的仪表教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对师生的双方情感具有无声的导流作用。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际情感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仪表教态,认真对待自己的仪表教态。

2、语言 积极推广普通话,努力为学生创造学、说普通话的环境氛围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力求读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并能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语言技巧。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流畅,有条理,更要注入激情,有感染力。

3、书写 如果说教师的课堂语言是给学生的礼物,那么教师的课堂板书也是给学生的礼物。作家魏巍在他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一文中说,蔡芸芝先生写字的时候,学生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蔡先生握铅笔的姿势学生们都急于模仿。可见教师的书写对学生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字应工整、规范、大方,不能出现错别字,不能有笔顺方面的毛病。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素质

1、朗读水平能说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就很有朗读水平。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是其专业功底的一个表现。教师朗读水平高,则其阅读理解能力强,反之就低;教师朗读水平高,则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其教学魅力就强,反之,则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小,其教学魅力就弱。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力求使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能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情感,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境界,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意境美、语言美。

2、理解教材的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对一些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随时能背,而且要能够钻深钻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语言作深入的钻研,力求能钻出自己准确的理解,独到的理解。否则,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很可能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式的,不可能出新意,有深度,甚至连准确度也难以保证。语文教师不能总是啃别人嚼过的馍,而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对教材要能常教常新。

3、驾驭教材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接受水平,对教材作出大胆合理的取舍,要能够胸怀教材全局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材的构成体系与单元课文的组合作出积极恰当的调整与补充,从而确定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基点,逐步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王国,让学生学会求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能广征博引,为我所用,又要收得拢,教学目的能集中,这样处理教材便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境地。

三、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素质

1、课堂机智 教师的课堂机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师临堂发挥的灵感教学,即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随时提供的反馈信息与教师本人闪现的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即时对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节奏或教学方法加以“妙手偶得”的灵活处理;二是指教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能以巧妙的手段加以淡化或转化处理,将教学引向深入。无论是教材学习方面的机智处理,还是意外事件方面的机智处理,要想处理得巧妙、圆满,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修养。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课堂机智的运用发挥上。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力,灵活的决策力,努力培养出色的课堂机智。

2、创新求美能力 语文教师要上出富有才气、富有魅力的高水平的课来,能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一定得具有创新求美的过硬素质。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思想素质

1、面向全体的观念 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不能只侧重于教师作用的发挥,强占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学生朗读不太好的时候,干脆再不要学生读了,老师包读包讲;怕学生耽误上课时间,本来要让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的,最后由老师代替了;本来要让学生找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并分析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但事实上只让学生找了人物外貌,其余的全由老师包办了;提出了某个问题,本来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的,但并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做,最终只是老师的自问自答。这些现象都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必须加以彻底的改变,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还学生以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2、民主平等的观念 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而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一些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不能对学生予以充分的信任,不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没有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结果,教师成了课堂的唯一主宰,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更有甚者,个别教师不尊重学生,随意指责学生、贬损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进取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这种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应予以彻底摈弃,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篇5

这里所说的“合作学习行为”是指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某种动机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活动总和;“合作学习行为表现”就是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各种活动行为的外显特征, 依据其倾听行为、交流行为、协作行为、分享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 为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良好的行为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受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的制约。不同阶段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有不同的水平, 由此而引起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也出现相应的阶段特征, 把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表现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分析其在合作学习中的四种行为进行观察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低级阶段

(一) 行为表现

低级阶段, 学生在学习中天真活泼, 求知欲旺盛, 好表现自己, 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参与到学习活动特别是合作学习中, 特别渴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表扬, 但又缺乏成熟的交往合作技能。他们的课堂合作学习行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倾听行为表现。

课堂合作学习时, 不倾听同学的发言, 只关注自己发言机会, 以自我为中心, 还不懂得利用他人的发言来丰富自己的观点, 甚至总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同伴发言时, 随便插嘴打断, 并常听到一些指责他人的话语;集体交流时, 同伴都在争夺发言的机会, 当教师请到别的同学时, 其他同学不是在倾听别人怎样回答, 而是抱怨老师没有请自己;学生自制能力还比较薄弱, 在倾听中常有不自觉地讨论别的话题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 交流行为表现。

课堂合作学习时, 不主动积极参与, 即使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交流, 也只顾自己说, 不关注别人是否在倾听, 是否听清楚、听明白, 不关注别人是否认同自己观点和看法;与同伴交流时, 往往喜欢套用别人的话, 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交流时, 说话不着边际, 重点不突出;以老师为权威, 乐意接受教师意见, 而不虚心接受同伴的意见。

3. 协作行为表现。

课堂合作学习时, 学生不关注交流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成, 而是速战速决, 只想以“交流的速度第一”来赢得老师的关注和称赞;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 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常出现不愿与同伴合作学习的现象, 即使合作也不持久, 容易产生矛盾, 出现孤立的个体现象。

4. 分享行为表现。

群体意识淡薄, 没有群体荣誉感, 只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 合作伙伴是否成功无所谓;当合作伙伴成功时, 并非积极分享, 而是专挑别人的不是, 同时, 合作伙伴之间更缺乏分担失败的意识, 而是在遇到问题之后相互指责或者无动于衷。

可见, 合作学习的低级阶段, 学生的合作行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较为困难, 特别是不善于倾听, 不尊重他人意见, 或交流盲从, 导致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差。

(二) 采取的策略

1. 激励评价策略。

激励评价策略是通过教师、同学的语言、行为给予学生鼓励、表扬,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对自我的认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动机, 调动起学生对合作的积极性, 促进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针对合作学习的低级阶段学生不会倾听的现象, 采用“争当忠实听众”的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每节课老师或组员根据学生 (同伴) 倾听情况评出“忠实听众”, 并给“忠实听众”奖励一颗“☆”。久而久之, 学生将会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 引导重述策略。

在小组交流或集体交流后, 立即引导学生重述他人的话语或观点的一种策略。老师追问“你听明白了吗?你从他的话语中懂得了什么?他的发言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学生要想正确述说, 必须做到认真倾听。

3. 榜样示范策略。

通过树立合作学习榜样, 为学生提供示范, 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的策略。针对在低级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盲目性, 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深入一个小组, 重点引导,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然后请这个小组把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展示出来, 让别的小组模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

4. 特色命名策略。

根据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色而命一个贴切的名字, 如团结协作的蚂蚁组, 勤奋好学的蜜蜂组, 喜欢开动脑筋的一休组, 讨论热烈的麻雀组······合作学习小组共同的名字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5. 人数渐增策略。

针对合作学习的低级阶段, 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怎样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 采用两人小组合作为主的策略, 让学生从两个人的简单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开始训练, 逐步过渡到4人或更多人参与的小组合作的方法。

二、合作学习的中级阶段

(一) 行为表现

通过上述方法的训练, 到了合作学习的中级阶段,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 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善于倾听并愿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 在交流中感受与别人交流的乐趣, 能以不同的方式与同伴或其他小组交流, 具体行为表现如下。

1. 倾听行为表现。

专心听别人的发言, 眼睛能注视对方, 能以微笑等友好的方式表示赞同;听清同伴表达的意见, 基本上能复述同学的表达;听人发言有疑问时, 能有礼貌地请对方解释说明, 而不是立即否定, 能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 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2. 交流行为表现。

在合作学习出现意见分歧时, 有争吵现象, 不能共同进行商讨达成共识或者允许同伴保留自己的意见, 而是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有部分学生, 总是等待组长安排为自己完成什么任务而做什么, 对合作性目标结构缺乏认同感, 对不完成任务自己有什么责任不明确, 缺乏责任感, 态度不积极;交流的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优秀学生在组内和组间, 集体活动中交流频度高, 而学困生往往推脱组间和全班性集体活动的交流任务。

3. 协作行为表现。

面对有一定的难度的共同性任务, 合作伙伴因水平差异不能有效地协同、合作, 优秀学生认为同伴太差而不想帮助, 把学困生当做负担;“小权威”现象开始表现的较为明显;小组交流时, 组内成员不能对完成某一任务进行扬长避短, 分工合作, 协同完成小组共同性目标。

4. 分享行为表现。

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荣誉感, 合作伙伴间能互相尊重、诚挚、谦让, 能为合作伙伴的成功而欢呼, 但经受不起合作学习的失败。一旦失败, 总是相互埋怨, 严重伤害同伴的情感;在交流时, 不能主动及时地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 改进合作行为方式, 提出合作学习更好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 采取的策略

1. 尊重差异策略。

针对合作学习中学生行为的差异表现,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既面向合作小组全体成员, 又面向小组成员个体, 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适应的主动发展的策略。为了避免小组内产生“小权威”,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前指定不爱发言或发言少的学生发言, 或者给小组成员编号, 要求轮流发言, 规定别的组员负责帮助指定代言人, 做好集体交流时的发言准备, 例如:教学《整式的加减》一课时, 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 “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后, 指定发言人 (学困生) 代表本小组, 回答这个问题, 小组的荣誉感会促使其他组员耐心细致帮助指定发言人解决这个问题, 形成互助合作的气氛, 让学困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使其参与意识逐步增强。

2. 目标导向策略。

就是指令式地合作学习群体一个或几个共同的目标, 或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自定目标, 合作伙伴紧紧围绕共同目标相互合作, 达到目标的一种策略。

3. 问题引导策略。

合作伙伴对合作学习任务的认同, 是引发共同学习的先决条件。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特点, 将教材上的问题转换成学生的问题, 切忌把教师的问题强加给学生, 以免引起学生对问题产生排斥心理。

4. 角色定位策略。

角色定位策略指通过赋予学生角色, 使之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责任, 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 与合作成员协作完成任务的策略。比如:我们一般以“四人合作小组”为主, 设立了“组长”、“记录员”、“嗓音控制员”、“汇报员”等角色, 人人明白自己的职责, 并能主动地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形成荣辱与共的关系。

三、合作学习的高级阶段

(一) 行为表现

经过低、中两个阶段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系统培养, 到了合作学习的高级阶段, 课堂学生的合作行为日渐成熟, 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有所增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倾听行为表现。

能专注地倾听, 边听边想同伴发表的意见与自己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针对不同意见, 总是耐心听别人说完之后有礼貌地提出, 常用委婉的话语;能对同伴的发言进行质疑, 请对方不仅说清楚思维的结果, 还要谈思维的方法和过程, 这样把问题越辩越明, 因此倾听的质量高, 促使合作交流更深入;合作伙伴有了认同感、信任感、亲切感、家庭感, 觉得合作伙伴发表的意见理所当然该认真听, 可集体交流时, 对别的合作群体发表的意见, 不乐意听, 有排斥的心理, 表现出组内团结一致对外的现象。

2. 交流行为表现。

努力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互相启发、帮助、检查、激励,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水平, 寻求共同发展;小组相对稳定, 便于操作, 合作交流大多局限在同组员之间, 组间交流甚少, 影响了大范围的合作交流;在汇报交流时, 对其他同学的汇报有时不能客观公正地去面对, 而是抱着“挑刺”的态度, 在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时会出现不礼貌的态度对待同学, 不科学的态度对待知识。

3. 协作行为表现。

合作成员能为了共同任务互相配合、帮助、鼓励完成学习任务, 获得荣誉感, 提高协作互动的质量;组与组之间的交往趋向于竞争多于协作, 合作性的全班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相对薄弱, 较少想到如何与别组交流互动,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4. 分享行为表现。

合作同伴间能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急人之急, 乐人之乐, 并一起反思失败与成功, 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合作方式;小组间在进行竞争时, 仍存在因失败互相指责埋怨的现象;组间在竞争中矛盾化, 当别的组取得胜利时, 不服气, 甚至无端地指责;当别的组失败时, 并非帮助, 共同分析失败原因, 而是幸灾乐祸。

(二) 采取的策略

由以上合作学习中学生行为表现可以看出, 跨组交流, 组间配合, 以及小组自评与互评方面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指导和培养, 具体策略如下。

1. 开放分组策略。

在课堂学生合作学习中, 培养学生合作行为的最高表现, 不仅仅是能在常年磨合的某一个小组内与他人合作, 而应该是为了一个共同性的目标, 尽可能地主动与任何一个有共同目标的人一起奋斗, 尽可能地团结与吸纳身边每一个对自己观点认同的成员以得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支持, 从而达到目标。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学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合作行为。在高级阶段, 常常根据实际情况, 可打破固定的小组合作, 实行临时随意重组, 主要策略有:

(1) 观点重组:在教学中, 组内学生在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产生分歧时, 可以自主寻找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伙伴组合成一个临时小组, 以便整理资料, 与另一观点进行碰撞、交流。如在教学《月球上有水吗》一课时, 执教者提出:“月球上有水还是无水?”这一问题, 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认为是有水, 另一种认为是无水。全班分为两个小组, 各自去寻找观点赞同者, 收集资料, 以备辩论时说服对方。

(2) 兴趣重组:在课堂学习中, 合作伙伴对某一问题的探究可能兴趣会不一致, 老师鼓励他们在全班范围内, 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进行重组, 以便与同伴进行志同道合的探究, 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时, 有的喜欢用条形统计图, 有的喜欢用线形统计图, 有的喜欢用统计表, 有的喜欢用饼状统计图等来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 从而进行分析。这时, 就可以采用兴趣重组方式, 各自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整理, 进行分析。

(3) 内容重组:一个任务是由几大板块组成的, 需要全班同学共同协作, 由老师指定某一小组完成某一任务, 学生的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让选择相同内容的同学组合成临时合作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这就是内容重组式。

(4) 情感重组:是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为了打破日常较为固定的小组合作方式, 老师可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在研究某一问题时, 自由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讨论、学习, 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互赖及对他人的认同感。

2. 主动参与策略。

在课堂学生合作学习中, 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采用各种教学措施,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达到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目的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既要保证学生全体参与, 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分层参与。应鼓励学生在充分独立自觉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意识到必须寻求合作才能解决, 从而主动自觉地寻找合作伙伴, 抓住合作机会, 自发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猜想到: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有一定的关系时, 老师鼓励学生多搜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圆, 对它们的半径和周长进行测量, 把数据搜集整理在表格内再进行分析, 看一看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看谁先发现?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要想在课堂很快地得出结论就必须寻求合作。

3. 评价引导策略。

在课堂合作学习中, 通过评价引导, 让学生尽可能发现、放大别人的优点并加以赞赏, 树立他人信心, 使组内成员或小组间产生认同感, 并能主动从他人身上吸取优点的策略。具体操作中, 常用以下方式实施:

(1) 组内互评采用优点回顾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共同体, 长期的合作与交往, 形成了积极互赖, 荣辱与共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在认知、情感、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 难免会出现与他组竞争失败后的指责与埋怨现象。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的发生, 鼓励和主张“优点回顾式”的评价策略, 引导小组成员在互评中从组员个人自身的进步出发进行评价, 多讲优点和进步, 可适当提出自己对他人的建议, 态度上应该帮助与关心。

(2) 组间互评采用“优缺点互补式”。课堂学生合作学习在低、中阶段强调的是合作学习, 小组间的竞争而非个人竞争, 虽然培养了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但在组与组之间的交往与协作方面就显得不足, 学生容易由此形成“小集团”思想, 特别是在组间竞争时, “挑刺”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学生不能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知识。采用“优缺点互补式”进行评价, 先说别组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再客观地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之处, 以利他组进步, 达利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营造一种友善而客观的评价氛围。

“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报告 篇6

根据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数据汇总表,我们得出初步结论:

1.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非投入状态35次,占总次数的13.8﹪。非投入状态也仅仅体现在东张西望、操作时不专心等,只有一部分幼儿没有很好地参与。

2.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投入状态218次,占总次数的86.2﹪,其中认真倾听59次,表演时很专心103次。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了幼儿,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

一、本次活动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活动中,幼儿的投入状态所占比例比较高,这与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幼儿生活,敢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我们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爱小动物,而小老鼠的形象机灵、可爱、聪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绘本课题设计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老鼠,并将小老鼠与绘本结合,由此延伸出“可爱的鼠小弟”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朗朗上口,是小朋友耳熟能详的,因此在艺术领域我们选择了艺术活动《小老鼠上灯台》作为绘本故事的延伸。活动中教师突破传统歌曲教学的方式,将《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其中。新鲜、新奇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也体验了打击乐器的乐趣。

2.通过创新教学用具,发挥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平时喝水的时候,我们发现幼儿对敲击小茶杯非常感兴趣,两个杯子敲一敲,用杯子敲桌子、椅子,敲手、肚子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把杯子扔在地上让它发出声音……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制止,而孩子则会失望地看着我们。后来我们发现把茶杯倒过来正好很像小老鼠的形象,因此有了灵感。在乐器的选择上,教师独具匠心,选择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又非常熟悉的“茶杯”,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满足了幼儿敲击茶杯的需求和愿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茶杯自由探索,敲击茶杯的各个部位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给幼儿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当有一名幼儿尝试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的时候,她异常得欣喜和快乐,并举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发现。

活动中,虽然投入状态占的比例很高,但是也存在个别小朋友操作不专心,随音乐敲击节奏的时候乱敲、东张西望、杯子掉地上等非投入状态,所以在该课堂上也有值得我们共同商讨和完善的地方。

1.介绍过程过于仓促

教师在出示教具“茶杯老鼠”时,通过打击茶杯跟小朋友问好,并请幼儿“听一听小老鼠说了什么”。然后请幼儿探索敲打茶杯的各个部位。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她发现一名幼儿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并引导幼儿唱到“叽里咕噜”的时候可以在杯子里面转圈。但是她没有介绍一下小老鼠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比如头部、尾巴等,导致幼儿在敲打的时候出现乱敲、东张西望的现象。

2.教学用具设计不尽合理

教师在茶杯上贴上老鼠作为教具非常吸引幼儿,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老师的要求是把杯子的底朝上拿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拿反了,这受幼儿生活习惯性影响,幼儿平时拿杯子喝水就是这样拿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大而明显的东西。王老师制作的教具比较小,老鼠形象不明显,导致有些幼儿没有仔细观察小老鼠的形象,在敲击的时候不知所措。教师在设计教具“茶杯老鼠”时,应该尽量大胆夸张些,再形象一点。可以在杯身上贴一个老鼠形象,杯柄处贴一条老鼠尾巴,将整个杯子做成一个“茶杯老鼠”。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清楚地认识“茶杯老鼠”的各个部位,便于幼儿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自主选擇部位进行敲击练习。

二、本次活动观察的启示与建议

1.做幼儿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教师正是了解了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天性,发现他们对动物小老鼠的喜爱,以及幼儿对敲击茶杯的乐趣和愿望,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带给幼儿一次特别、愉快、轻松的艺术体验。在与幼儿相处、交往的时候,我们教师需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一举一动,看看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适合本班幼儿,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放异彩。

2.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引路人,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使幼儿跟着老师的步调。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以游戏“小小老鼠”导入,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然后出示“茶杯老鼠”,亲切地与幼儿问好,激发了幼儿敲打茶杯的愿望。在请幼儿敲打茶杯的时候,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教师请幼儿安静下来而有的幼儿不配合时,王老师也通过“猫来了”使他们安静下来,自然又合情合理,既让幼儿安静下来,又在情理之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动静结合,教学思路清晰。

3.做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做精、做细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是指幼儿课堂中为了辅助教学、使儿童更好掌握所学知识的辅助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儿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具应该符合安全、大、清晰、色彩鲜艳的原则。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具的不适当会直接影响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水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小看教具的作用,教具的设计需要仔细推敲,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4.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努力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表述清楚,语速适中。在孩子面前,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幼儿平等对话。王老师总是不断地走到幼儿身边,蹲下来轻轻地问:“你们的老鼠和老师的一样会说话吗?”“你刚才是怎样让小老鼠说话的?”“小老鼠要和大家打招呼了。”由于是小班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完善,所以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幼儿会说、想说、敢说,活动中王老师这点做得十分不错。有一个环节幼儿都停止了回答,最边上一个小男孩还没停下来,坚持把《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念完,王老师并没有打断他,而是给予他时间直到他念完并表扬他都记住了。这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

三、结语

活动中,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引路人、支持者到参与者,营造了一个宽松平等、有利于孩子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尊重、欣赏、关爱、合作与分享的学习平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化、身心和谐地发展。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篇7

一、尊重学生差距, 体现关怀

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原因跟不上同组同学的步伐, 久而久之就失去兴趣, 变成了“最冤枉”的“边缘人”。因此, 教师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 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进行贴心辅导和积极鼓励, 让他们重塑英语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讲解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一的Unit 1“School Life”时, 我先要求学生阅读文章, 提出一个趣味性的问题:“Now, everybody reads the magazine article named School Life in the UK by yourself and discusses your opinions on the differences of school lif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your group.”问题一给出, 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埋头阅读, 但在之后的讨论中我发现一名学生并未参与小组其他组员的讨论, 而是独自在默读。他说:“老师, 我还没有读完, 我不想影响大家讨论的进度, 所以就让他们先开始讨论。”与这位同学交流过后, 我陷入了反思之中。他基础比较差, 词汇量极少, 别人读完一句他可能就卡在某一个生词上了。由于学生正处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阶段, 生词和语法的运用也较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难度, 所以教师耐心的引导是相当必要的。我马上指导其学习相关的单词和语法。本文着重表现作者国外求学的各种经历, 生词中包含很多评价事物的形容词, 对理解文意起到关键作用, 我利用将生词拆分成词根加前后缀等方法让该学生加深对这些单词的印象。

此外, 第一单元中的定语从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 该生对文中的这一句“I loved the lessons that she gave in English Literature.”中的that用法不甚了解, 我就引导他将这个句子拆成两个短句分别理解, 该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将句子拆成了“I love the lessons.”和“She gave the lessons in English Literature.”并由此理解了整句的含义。我积极鼓励该生:“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进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有有效的学习方法都不会那么立竿见影, 但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 老师相信你一定有所突破。”在以后的小组讨论时间, 我时不时地会为他讲一些生词的意义和用法, 帮助他赶上进度。他也在期末的考试中取得巨大进步, 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称赞。

二、分配适当任务, 给予信任

人人都要参加英语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 一些在数理化方面成绩突出, 却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学生成了最有潜力的“边缘人”。其实这类学生完全具备学好英语的能力, 只需要教师教授一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当布置一些“边缘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 让这些学生来主导小组讨论的方向, 会激发他们的团队责任感, 也有利于激发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比如,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3“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时, 为了提高他们对单词的掌握能力, 笔者让小组成员用所学的词组造句。比如课文中这一句“He donated more than half of his liver to saving my life”中的devote to是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重点词组之一, 所以我让学生用devote to进行造句练习。笔者最初的做法是让全组一起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言, 显然那些不愿被推选为代表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 从而不参与小组讨论。此外, 这类偏科的学生还会影响到课堂讨论的效果, 用一些嬉笑和玩闹制造出不和谐的声音, 这对认真讨论的学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随机改变策略直接指定发言人, 任命那些明明有能力学好英语却在那悠哉悠哉的学生为组长, 掌握小组讨论动向, 由他们最后总结, 代表小组发言。

果然, 这部分学生在被任命为组长之后立即参与了讨论, 并开始认真思考。其中也不乏与原句动词形式不一致的句子, 学生造出的句子中devote to后跟动词原形或直接跟名词形式, 这些用法虽然没有在原句中体现出来, 但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尝试将这些还未讲过的用法运用到自己造的句子中去, 可见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思维是开阔的, 积极性也是能够被调动的, 这时我再教授devote to不同于原句的其他用法, 就能使这些“代表发言”的学生对这些用法有更深的记忆了。这些有能力学好理工科, 平常在小组中却无所事事的所谓“边缘人”其实是潜力巨大的, 我们没有理由让这部分学生变成英语课堂上的“局外人”。教师只要对这群学生稍加重视, 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 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挖掘出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大潜力。

三、协调学生关系, 强调互助

学习英语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式的教导是不够的。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 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面面俱到地指导学习。所以, 学生平时自我积累和理解反思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三人行, 必有我师”, 作为教师, 应当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协调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才是这些“边缘人”身边的最好资源, 可以打造出“学生管学生, 学生帮学生”的互助式课堂模式。

比如, 牛津高中英语第一模块Unit1就讲到了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和用法。这部分语法虽然在初中已有涉及, 但由于基础水平不一, 有的学生还是难以分清两种句型的区别, 此时笔者就深深觉得自己一个人无法顾全所有学生。我给出一个例子:On the wall hangs a picture, ____color is blue.此题一出答案五花八门, 多数学生都是以汉语的思维选填its, 还有选o which的。经过一番讲解后, 我发现还是有些学生心不在焉。虽然教师已经百般强调此句型的重要性, 但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难免存在距离感, 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用法, 也就似是而非地过去了。于是, 我给学生15分钟的“组内消化”时间, 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隔阂, 这样, 那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就开始追问组内的“明白人”, 那些已经熟练掌握此类题型的学生也乐于给同学讲解基础知识点,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 大家不知不觉就把定语从句攻克了。

这时, 教师可以趁热打铁, 将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例题拿出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进行比较练习, 如:This is the house_____we bought last month./The house, ____we bought last month, is very nice.这是区别限制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基础句型, 但有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还是很难分清which和that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换用, 什么情况只能用which。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顺其自然地讲出限制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定义以及区别, 大家共同复习之后对两种句型的用法印象都会有所加深。令笔者欣慰的是, 考试中再出现与此类似的题目时, 全班的正确率高达100%, 可见小组合作互助式课堂的效果是极佳的。对于那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浑水摸鱼、不思进取的“边缘学生”, 组内互助式学习往往会比教师苦口婆心地反复教导有效得多。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每个人都可以及时温故知新, 共同进步。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篇8

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各类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改进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取一所小学四年级的2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四个平行班级,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其中一位是新手英语教师,另一位是专家英语教师。专家教师的选择基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校长、同行的肯定评价,案例中的专家教师教龄超过10年,现任学校英语教研组长、市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新手教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参加调查时,这两位教师已连续执教所教班级两个学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英语课堂学习了两个学期,对自己的英语课堂环境较为熟悉。此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样本为275份,样本中有137名是来自新手老师任教的班级,还有138份是来自专家教师任教的班级(详见表1)。

2. 研究工具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学生报告自己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方法。为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感知,本研究自主开发了《小学英语课堂环境问卷》,问卷主要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对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测量。一般而论,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和课堂活动的推进[3]。在《课堂环境量表》核心题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管理的内容,以及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五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课堂氛围、学习活动和课堂人际关系,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从不这样、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共设20个题项。

另外,《英语课堂学生参与量表》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孔启平教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一书中所设计的行为参与问卷、认知参与问卷及情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改编而成。该问卷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3个维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行为的表现,它包含4个子变量: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参加课堂活动、课前准备。认知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包含词汇记忆、理解、运用。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自信、成就感和焦虑感四个子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共14题。

问卷涉及研究变量共为8个,它们分别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5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自我报告的3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8个维度的Cronbach Alpha值均高于0.6,最小为0.601,最大为0.841。说明本次涉及到的研究变量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样本回答较为准确可靠,也即说明此次研究样本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使用。

3. 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总体描述

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整体上表现出认可的态度。具体到每一个子指标(见表3),按照从“1”到“5”分别代表“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学生对感知到的课堂人际关系和学习活动的认可程度最高,得分为3.93,完全达到了满意程度。同时,在课堂常规、课堂秩序和课堂气氛3个维度的打分全部介于3.5~4之间,说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这三个维度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表现的整体评价也较高,平均打分值全部介于3.5~4分之间,这说明学生较为认可自己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参与(3.86),行为参与其次(3.76),最低的是认知参与(3.50)。这说明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更多倾向于情感和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则相对较少。

2. 不同授课班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数据显示,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在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个别子项目上有显著差异,而两类学生群体在认知参与上则无显著区别。表4(见下页)数据显示:在行为参与维度的各个子项目(课前准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得分均明显高于新手教师班级学生,且p<0.05,说明专家教师班级有更多学生能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另外,在情感参与方面,两类学生群体对“乐趣感”这一子项表现出差异性态度(p=0.00,<0.01),对比平均值可知:专家教师班级学生的平均打分明显更高,说明整体上专家班级学生认为自己更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这两类学生群体在成就感、自信感方面无差异。在认知参与方面,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的学生,无论是在浅层次还是深层次策略上,均无差异。

3. 不同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差异分析

专家教师的学生在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整体认可度上要好于新手教师班级。前者在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后者(见表5)。根据数据分析,在“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学习活动”“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两种授课教师班级的学生体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专家教师上课时,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课堂要遵守的规范,课堂更有秩序,教师能关注到更多学生的需求,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多样且合理,课堂人际关系更融洽。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能更有效地管理课堂。

4.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维度与学生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这种关系较为紧密。到底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方面是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产生影响的呢?

1.行为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对学生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模型公式为:行为参与=1.023+0.106×课堂规范+0.290×课堂秩序+0.279×人际关系+0.364×课堂气氛-0.299×学习活动。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90、0.279、0.364、0.299,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并不会对行为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2.认知参与

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认知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5+0.067×课堂规范+0.117×课堂秩序+0.171×人际关系+0.621×课堂气氛-0.214×学习活动。课堂气氛的回归系数值为0.62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学习活动的回归系数值为0.214,并且呈现出0.05水平上的显著性。而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和人际关系这3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均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

3.情感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对学生情感参与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3+0.078×课堂规范+0.220×课堂秩序+0.254×人际关系+0.298×课堂气氛-0.188×学习活动。如公式所示,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这3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20、0.254、0.298,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学习活动这2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气氛会对学生课堂参与的3个维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也会对认知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关系如图1(见下页)所示,实线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虚线箭头则表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维度对所指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结论

1. 小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不同的特点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体现在行为、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上,这3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情感参与程度最高,行为参与次之,最低的是认知参与。也就是说,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浓,且能做到课堂行为规范,即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发言、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但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如根据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归纳和概括语言规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活动很少参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投入,而忽略其认知投入。有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记忆与积累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和记忆,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教师过多地控制学生思维,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了“教学的荒地”[4]。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5]。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2. 不同任课教师班级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不同任课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可以得知,这两类学生在行为参与的各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情感参与的一个维度,即英语学习兴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参与度上无差异。换句话说,专家教师班级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参加课堂活动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好于新手教师班上的学生,专家教师班级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在课堂管理行为的四个方面,即课堂规范的设置、课堂秩序的维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专家教师得分也明显高于新手教师,也就是说,专家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更为有效。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学生的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其他的干预措施提升和改变。

3. 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预测作用。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受到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课堂气氛是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心理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潜在压力,使其产生“从众倾向”,制约学生的行为模式。课堂气氛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其思维。因此,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而课堂规范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各个维度而言,都不是重要的预测变量。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灵滨.开垦英语课堂的思维荒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论英语课堂行为的表现评估 篇9

1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1 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运用问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话语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教师课堂话语"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知识和组织特定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一个载体,同时还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话语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完成的。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话语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教师课堂话语"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知识和组织特定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一个载体,同时还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话语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完成的。此时,问题就出现了:1)教师经常会因为考虑到其教授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从而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2)在课堂上,教师也经常会有意识地放慢讲解语速或是用一些特别简单的句型进行讲解或提问,甚至对简单的英语讲解进行汉译。毫无疑问,由于在练习的过程中找不到真实的语言环境,这必将导致学生缺少对较难句型的熟悉,无法对英语和相关英语文化进行熟练地掌握。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结合语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用英语交流的氛围与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好的英语交流习惯,最大限度地给他们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环境,使他们通过有效的语言练习来更好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相对的落后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基本上仍停留在以“结果”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上。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能适应于新形式下的外语教学.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方针。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这个重大战略方针。但同时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认识远远不足。同时,部分教师把教学看作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比较淡薄,因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步和发展。目前,高校英语教学较多采用的依然是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结果就可想而知:1)课堂气氛极其沉闷,多数学生也不会主动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会的只是被动输入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被迫记忆、背诵,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2)一些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绝大多数学生词汇量掌握的少、知识面较窄、语言应用能力差。毕业时,既不能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的日常会话,也写不出意思表达较为清楚准确的短文。

1.3 师生间存在的距离感

由于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程,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大班(人数一般在60-70人左右不等),且一个教师所带班级数一般为3-4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习惯都掌握,这无形间会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距离感。由于这种距离感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能会产生先放放或以后再说的心态,这种心态必将导致的结果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永未解决。因此,老师要引导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交流。这是必要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对于英语的学习他们大多都是好奇而且求知欲旺盛,对于英语课堂的一切有着强烈的参欲望.但是,受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同学不愿意讲英语,怕讲不好遭同学笑话,或丢面子。面对这种情况,在一开始教师课堂中可尽量多地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口语来带动学生学习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逐渐熟悉和接纳,教师可逐渐使用更难得英语表达来让学生练习并掌握。在这方面英语教师的作用非常大。

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课堂中所展现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这里所说的人格特征包括教学态度和习惯、肢体语言、精神面貌、课前课后日常行为等。

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中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也就表明英语教师的课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

2 如何让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2.1 授课语言的运用

授课语言指老师授课时所使用的较为专业正式的语言(中英文交叉)。这种语言要求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授课语言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语言和神态动作。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语言的运用是有技巧的,由于所面对的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中英文的使用比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的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对于一门语言类课程,英语课堂活动中最常见的传授信息的言语行为,教师通过讲授呈现这种语言现象,解释相关的语言概念及其使用规则并示范该语言使用的情景等,以此来达到使学生掌握该语言的最终目的。其实,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的英语语言学习者的最大障碍在于不能很好地听懂和用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如何理解听到的话语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学习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在各种语境下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的方法。教师应该尽量通过其话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消除学生语言学习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挫败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用英语双向交流的机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言语行为的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应适当地调整淘汰部分陈旧的课堂语言,使教师话语具有简洁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2.2 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在心理学中,态度是用来说明人的行为一贯性的概念,通常指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一种协调一致的、有组织的和习惯化的反应。它是人通过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直接接触的经验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形成物,是个性的一个侧面。它主要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其中情感要素占核心地位。教师教学态度不良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成绩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间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英语教师的教学态度就是指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教师的这种态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这跟语言学科的特点有关。

英语教师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有趣的的热身问题、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物、图片等)以及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而又及时的肯定。在英语的教与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英语学习要突出一个“活”字,这主要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表现。而积极性与主动的特点就是“我要学”“我乐学”。如果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也被激活,他们就应该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了。然而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幽默的词汇表达和充满好奇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组织英语课堂,而不要刻板地要求课堂秩序,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开放宽松的英语学习环境。

2.3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保证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主体确立为学生,引导其主动学习英语,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具体方法如下:1)教师要将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为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认真感受学生对于这门课本身和课堂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完善个性等方面发展。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控(self-control)能力和团队小组内的合作能力,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掌握更多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形成健康的人格,并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2)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从统一化转向个性化。所谓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体现出学生的参与能力及团队的合作能力,体现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在一个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关于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不应该只是来自书本,还应涉及到很多方面。在统一化转向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思想和知识的互动讨论必定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和地位已经发生大的改变,师生间的关系已经变得相对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总结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说到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方法,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课堂上更需要体现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应积极创设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有特色的教育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的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等等。在交流中真正实现师生“平等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样新的教学模式就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的权利真正地交还给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与合作,“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人生观,也能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对待知识的基本态度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学生才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过是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谓组织,通常指的是在一种特定的氛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英语资源。所谓引导,通常指引导学生参与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所需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鼓励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所谓合作,通常指师生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找到激励和鼓舞,得到应有的指导。

3 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教育的立意源自英语教学又高于英语教学,这主要体现在前者既源于教学实践,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而语言学习绝不是在真空环境下发生的。没有哪里比教室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环境。在我们所探讨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无疑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当“活动的策划者”、“设计的参与者”、“提供咨询的顾问”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伙伴”。同时,教师还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新的英语教育模式主张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这比传统的英语教学要求要高,因此,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大。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行为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宇,徐玉臣.师生互动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语的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

[2]梁敏.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组织行为及学生课堂形态的特点与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3]马秋鸽.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探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师巧云.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行为评价[D].山西大学,2007.

[5]王蕾.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探究[J].重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2).

上一篇:nba感想下一篇:保障性住房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