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2024-07-26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精选12篇)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1

一、引言

课堂是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地, 是师生间交流的场所。Krashen认为, 语言学习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可理解性输入量决定学习者的课堂接受量。[1]外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涉及学生心理活动的师生互动过程。作为教师, 除了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 要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教学认知能力外, 还涉及教学操作能力, 如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2]因此, 要使学生保持一个较为积极的学习状态, 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课堂行为策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课堂行为策略可分为言语行为策略和非言语行为策略。言语行为主要为教师话语, 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3]Ellis指出, 教师话语的复杂程度、说话方式、句子长短、停顿时间、语速、重音位置等等都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 (如注意力、兴奋和焦虑等) , 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及活动参与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话语易于理解, 学生就会有更大的课堂输入量, 反之, 则会使学生感到茫然, 对课堂失去兴趣, 产生逆反情绪。[4]Harmer认为, 教师话语首先要尽可能的简单, 富有逻辑性, 否则, 再好的课堂活动, 如果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也无异于浪费时间, 无济于事。[5]

教师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势、手势、目光接触等非声音方式传递相关信息的行为, 它能表达一个人的性格、意图和情绪, 同时又是言语的有效补充。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1) 动觉系统, 如手势、面部表情和体态变化;2) 时空组织系统, 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交流时双方的所保持的距离等;3) 目光接触系统。这三个非言语行为系统对学生的课堂心理同样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肢体语言丰富的老师或是"走动式"课堂教学的老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应,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防止课堂疲劳。[5]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到很大作用。因此,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行为进行研究分析, 探讨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与学生参与的相关性, 找出存在问题, 以期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提供改进意见。具体而言,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 学生理想中的有效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有何相关性?

3) 现有教师课堂行为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事后访谈的方法。鉴于学生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直接作用者, 而教师又是学生课堂参与的评判者, 因此, 问卷调查分设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涉及学生对理想中的有效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 而教师问卷涉及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的评价。参与调查的学生均来自成都某高校英语专业的112名同学, 其中男生14人, 女生98人。参与调查的8名老师中, 6名女老师, 2名男老师。

由于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有关教师课堂行为的完整问卷调查表, 笔者根据国内外相关的二语课堂研究, 自行设计了调查表, 并进行了小范围内的预测, 通过修改完善, 使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值分别达到0.88和0.91。其中, 学生问卷共16个题项, 前8项涉及教师的言语行为, 包括教师话语时间、提问方式、反馈方式、说话风格、课堂用语等方面, 如“我喜欢老师说话声音严厉, 这样会引起我的注意”等;后8项为非言语行为, 涉及课堂走动方式、肢体语言等方面, 如“我喜欢老师讲课时有丰富的肢体、手势语言”等。整个问卷表采用莱克特五分制量表, 按照对题目的认同程度从低到高排列 (1=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2=通常不适合;3=有时适合;4=通常适合;5=完全适合我的情况) 。学生需要对每一题项根据自己的认同度做出选择。

在对学生的有效问卷进行初步分析后, 笔者请受试学生的英语老师对有效问卷的受试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评价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和老师问卷调查结果均向对方保密) 。该问卷共5个方面, 内容涉及学生课堂的言语参与和非言语参与, 如“该学生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该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等。同时, 对其中的20名受试学生进行了面试访谈, 以增加定量研究的信度。

本研究基于以下思想: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教师课堂行为状态下的课堂参与肯定要比不喜欢的行为状态下要好一些。[4,5,6]也就是说, 教师的有效课堂行为和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 (本研究排除其它如学生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学生问卷涉及学生理想中的有效教师课堂行为。如果理想的课堂行为与学生的实际参与不相关, 说明目前英语教师实际课堂行为还没有达到学生喜欢的理想状态。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表112份, 有效问卷100份。将数据输入SPSS10.0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1、学生眼中有效教师课堂行为总体情况。

表1为

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认同状况的统计数据 (见表1) , 结合事后访谈, 笔者发现:

(1) 在教师话语时间 (Teacher Talking Time) 方面, 学生不喜欢整个课堂都是由老师讲的传统的授课模式 (均值为1.84, 该题项表述为“我喜欢整个课堂都是由老师讲”) , 课堂应尽量缩短教师话语时间, 而增加学生话语时间 (Student Talking Time) 。[5]这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提问 (均值高达4.03) , 认为这样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师生互动。在提问方式上, 学生普遍 (平均值3.45) 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提一些参考性的问题, 这样可以不但可以促进课堂更好的互动,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深层理解, 这与胡青球等[7]的研究一致。此外, 在预留回答问题的时间方面, 学生普遍不喜欢老师提问后马上要求学生回答 (均值低为1.67) , 认为老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另外, 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方面, 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 对于其中的错误, 学生更喜欢老师能随后指出, 以便能从老师的反馈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而不喜欢老师对错误保持沉默, 同时, 老师不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指出错误, 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路。而且教师的正面反馈要真诚 (均值3.34) , 而不是简单的“OK”或“Good”等, 这与Cathcart和Olsen等人的研究一致。[4]

(3) 在教师的话语风格方面, 学生更喜欢教师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 (均值达4.22)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这样不仅能舒缓上课的紧张节奏, 更便于老师引领学生的注意力。在声音特征方面 (均值3.36) , 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声音要清晰、宏亮, 抑扬顿挫, 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听课热情。

(4) 在课堂媒介语方面, 学生普遍认为 (均值为3.25) 教师应以英语为主, 必要时用汉语进行解释, 这样有助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会话能力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5) 在非言语行为方面, 学生普遍不喜欢 (均值为1.79) 老师一直站 (坐) 在讲台处讲课, 认为这样感觉老师不可接近, 他们更喜欢老师“走动式教学” (均值3.41) , 但这种走动不仅仅是在讲台前一直走来走去, 而应时而在教室前面走动, 时而走到学生中间, 时而在一个地方停下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走动式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动觉反应, 但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走动,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 这与Harmer的研究一致。[5]

(6) 学生普遍喜欢老师上课时有丰富的肢体语言 (均值3.94) 、目光语 (均值4.57) 和和蔼的面部语言 (均值3.74) 和同学进行交流, 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授课的投入, 并且在调整自己的授课节奏, 以便学生进行理解。此外,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有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知识信息的沟通, 是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手段。

(7) 学生往往不喜欢老师以一种即定的模式上课, 老师应在适当地变换上课方式。另外, 在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时, 教师应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 (均值3.05) , 以给学生留有个人的心理空间, 这样学生会感到从容。

2、教师课堂行为与学生课堂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找出教师的实际课堂行为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笔者把学生心中理想的有效教师课堂行为按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进行分类汇总后, 与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进行了相关分析, 以期分析老师现有的课堂行为的不足 (见表2) 。

从表2可见, 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与他们所理想的教师课堂行为没有达到统计上的相关性。也就是说, 教师的实际课堂行为并没有达到学生所期望的有效课堂行为。在对每一单项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后 (见表3) , 笔者认为发现有以下几个需要特别改进的方面。

在言语行为方面, 教师的课堂提问数量 (题项2) 达到了统计上的相关性 (r=0.363, P<0.05) , 说明教师普遍都在课堂上提问, 但进一步分析后发现, 教师的提问方式 (题项3) 却不尽满意, 结合上面的分析, 可以推断教师还需在参考性问题 (reference questions) 上下功夫, 而不单纯停留在展示性问题 (display questions) 上。这说明学生更喜欢根据已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 而不是照着书本人云亦云。此外, 教师课堂话语时间 (题目项1) 有些多, 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操练和语言运用, 以真正实现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模式, 如果教师对某一内容过分花费时间, 或是因为所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 就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精力不集中。[1]另外, 教师的话语特征和风格方面也需要改进。

在非言语行为方面, 可以发现, 题目项12和16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 (分别为r=0.444, P<0.05和r=0.320, P<0.05) , 说明老师能有效地和学生进行目光交流, 有温和的面部表情。但是, 在其它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 可以推测:大部分教师普遍站在讲台前上课, 还没有真正实现“走动式教学”。但可能的原因是多媒体语音设备 (如使用耳机) 限制了教师的走动范围。另外, 老师的肢体语言、板书和其它方面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教师综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达到学生理想的教师课堂行为时, 学生的课堂参与才会更加积极、主动。

四、改进教学的建议

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注意程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知心理学认为,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8,9]学生在听课时, 其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 而是有选择地把教师的讲述内容从许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其所做的选择往往是感兴趣的东西, 同时对与听课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进行抑制。因此, 教师不仅要通过授课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而且要运用各种课堂行为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综合运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输入通道, 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其注意的刺激信息。通过其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激发学生的注意, 防止产生课堂倦怠情绪。同时, 运用多媒体视听设备, 向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 (视觉输入) , 并辅以适合人体生理机能的清淡背景音乐 (听觉输入) , 以此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此外, 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模式, 以防止学生长期接受一种单一教学模式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导致注意力降低, 力争每堂课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

五、结语

本研究支持了教师有效课堂行为策略对学生课堂参与影响的有效性假设, 但其它因素对其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 还需进行一步研究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综合因素。此外, 本次研究反映的只是一所学校的情况, 难免以偏盖全。但从中可以看出, 在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但要在言语行为方面下功夫, 同时也要在非言语行为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这一方面来看, 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还是一个“表演者”。只有有效地运用言语行为策略和非言语行为策略,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课堂互动性, 使学生有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 并最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以112名英语专业学生和8名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 对学生眼中的教师有效教师课堂行为策略进行了研究, 并与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的实际课堂行为策略和学生理想的有效教师课堂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 教师应同时在课堂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方面进行改进, 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关键词: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策略,英语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李航:有效教学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界.2008 (1) ;

[3]陈涵平:教师言语美[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Scrivener, J.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7]胡青球、埃德尼可林、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 外语界.2004 (6) ;

[8]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Stern,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2

一、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

教学观的变化使得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话教学和实践,同时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课堂观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行为,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的准备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教师对课堂、学生和教学的把握游刃有余。有一位英语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提前两个月准备,并在不同的班级试讲,邀请同科教师听讲,课后及时总结、反思课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如此反复多次,最后该教师完成了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可。

二、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课堂观察目的性、系统性、理论性等特点使之成为研究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导入课、阅读课、语法课、听力课等课型的观察,发现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堂讲述效率低、问题设置不合理、多媒体运用不恰当、教师对课堂把握不够以及教师课堂用语不当等。在一次初一上学期的英语公开课上,可以看出教师的准备是充分的,多媒体的使用也很熟练,但是面对系统学习英语时间不长的初一新生来说,教师的课堂用语有点复杂,虽然语速不快,学生仍然无法很好地接收教师传达的信息,而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不停地重复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应,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出现了问题,课堂气氛顿时变得压抑,教学环节的衔接也不是很自然,教师的教学显得被动、单调。

三、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篇3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VC)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言语交际可以传达言语本身难以传递的意图或情感,也能够用来调整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念

简单地说,非言语交际就是“不说话的交流”(马兰德罗,巴克,1991),即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交际行为。有学者认为非言语交际可以占整个交际行为的70%以上。一般而言,非言语交际可以分为四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实体语言(object language)和空间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

体态语指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或单独起交际作用的面部表情、头部和眼睛的活动、身体的姿势以及身体间的物理距离等无声现象。一般意义上的非交际言语主要就是指体态语。副语言也叫做“类语言”或者“辅助语言”,包括各种用来修饰言语意义的行为,是特征很明显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如音质、音调、音量、语速、语调等。巧妙地运用副语言,以其多变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实体语言,指具有交际作用的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客观物体因素,如各种妆扮物、装饰物、服装、家具、颜色搭配等,这些非言语的符号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可以用来传达言语之外的意图。环境语言主要是通过领域性、体距及空间取向等方面表达出来的信息,在教室这一特定空间内,教师活动空间变化、桌椅布置等同样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方式,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能力和表达能力,与言语行为一起形成比较高效的交际活动。从非言语交际的视角审视课堂交际行为,可以让教师有意识地调整课堂行为。如前所述,体态语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头部及眼部的活动、手势语等,下面重点探讨体态语对教师行为调整的作用和意义。

二、非言语交际对教师行为调整的作用和意义

1、面部表情

在社会生活中,面部表情是极其复杂的身体活动,具有强大的信息传达能力。微笑、皱眉、喜上眉梢这些词都是用来修饰面部表情的,但人类的面部肌肉可以变化成数以万计的面部形态,是重要的获得内心情感信息的来源。而不同人的生活习惯、意图又赋予不同表情不同的意义。微笑可以表达愉悦,又可以用来伪装相反的情绪。所以,人类的面部表情,不管是平静沉默还是积极活动,可以有效传达交际信息,有时却可以使信息变得复杂甚至迷惑。

在课堂中,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可以探知学生的内心感受。语言教学需要一个良好、舒适的课堂氛围,以便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功的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技巧、话语,人的情感体验、人际互动同样重要。通过适当的微笑,教师可以传递乐观的情感态度,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过程中的微笑、友好的点头示意、亲切的眼神,这些都可以形成无声的激励,在学生内心形成被喜爱、被尊重、被赏识的积极情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机。

交际过程中的目光接触(eye contact)同样具有及其根本的作用。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获得的关于外在世界的信息80%-90%通过视觉来实现。视觉对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感染力。教师的目光与学生的目光接触的时间越长,获得学生信赖、激发其兴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和环境之中。

2、手势语

手是人类最为灵巧的身体部位,手势语(gesture)就是指通过手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这里的“手”是指整个上肢,包括手指、手掌、手腕、胳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诸多无法用言语传递的信息可以通过手势语来传达。

在表演较多的英语课堂中,手势语尤为重要。在初级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在讲单复数、人称代词、方位名词时都可以用手势语表示,还可以和学生有约定俗成的伸出拇指表示“Excellent”或“Very good”的含义;学生回答对问题,教师树起大拇指表示“Great!”,双手下压表示“Be quiet”;右拇指向上,指着左掌心,表示“Stop!”;一只手的食指向上伸出,放在唇前,口中随着发出“嘘”声,表示“Stop talking!”;向内招手表示“Come here!”;向外摆手表示“Go back to your seat!”;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时,教师就可以把手掌半握在耳后,头微微前伸,表示“Louder,Please!”;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可将手轻轻下压,表示“Sit down!”,以示尊敬和爱护。手势语动作变化最快,且极富表达力,能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

3、其他肢体语言

其他肢体语言包括甚多,但最重要的是身体的接触(Touching behavior)。在英语国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是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英语国家的人体触却较为少见。如果一方无意接触到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也会说“sorry”或“oh, I’m sorry”之类的道歉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的传统习惯,适时适度地进行一些轻微的肢体接触。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学生犯了错误,或者表现突出时,教师的适当的肢体接触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小结

教师在课堂中恰当的行为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石,掌握非言语交际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行为进行调整、优化。非言语交际不但能传递语言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情感,还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提高其整体素质。诚如Vargas(1988)所言:“越是善于解析自己的行为,越是能够掌控那些能够改变学生行为的环境因素”。通过非言语交际改善教师自身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洛雷•马兰德罗, 拉里•巴克. 孟小平(译). 非言语交际[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1.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4

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各类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改进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取一所小学四年级的2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四个平行班级,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其中一位是新手英语教师,另一位是专家英语教师。专家教师的选择基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校长、同行的肯定评价,案例中的专家教师教龄超过10年,现任学校英语教研组长、市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新手教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参加调查时,这两位教师已连续执教所教班级两个学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英语课堂学习了两个学期,对自己的英语课堂环境较为熟悉。此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样本为275份,样本中有137名是来自新手老师任教的班级,还有138份是来自专家教师任教的班级(详见表1)。

2. 研究工具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学生报告自己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方法。为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感知,本研究自主开发了《小学英语课堂环境问卷》,问卷主要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对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测量。一般而论,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和课堂活动的推进[3]。在《课堂环境量表》核心题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管理的内容,以及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五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课堂氛围、学习活动和课堂人际关系,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从不这样、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共设20个题项。

另外,《英语课堂学生参与量表》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孔启平教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一书中所设计的行为参与问卷、认知参与问卷及情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改编而成。该问卷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3个维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行为的表现,它包含4个子变量: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参加课堂活动、课前准备。认知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包含词汇记忆、理解、运用。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自信、成就感和焦虑感四个子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共14题。

问卷涉及研究变量共为8个,它们分别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5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自我报告的3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8个维度的Cronbach Alpha值均高于0.6,最小为0.601,最大为0.841。说明本次涉及到的研究变量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样本回答较为准确可靠,也即说明此次研究样本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使用。

3. 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总体描述

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整体上表现出认可的态度。具体到每一个子指标(见表3),按照从“1”到“5”分别代表“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学生对感知到的课堂人际关系和学习活动的认可程度最高,得分为3.93,完全达到了满意程度。同时,在课堂常规、课堂秩序和课堂气氛3个维度的打分全部介于3.5~4之间,说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这三个维度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表现的整体评价也较高,平均打分值全部介于3.5~4分之间,这说明学生较为认可自己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参与(3.86),行为参与其次(3.76),最低的是认知参与(3.50)。这说明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更多倾向于情感和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则相对较少。

2. 不同授课班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数据显示,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在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个别子项目上有显著差异,而两类学生群体在认知参与上则无显著区别。表4(见下页)数据显示:在行为参与维度的各个子项目(课前准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得分均明显高于新手教师班级学生,且p<0.05,说明专家教师班级有更多学生能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另外,在情感参与方面,两类学生群体对“乐趣感”这一子项表现出差异性态度(p=0.00,<0.01),对比平均值可知:专家教师班级学生的平均打分明显更高,说明整体上专家班级学生认为自己更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这两类学生群体在成就感、自信感方面无差异。在认知参与方面,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的学生,无论是在浅层次还是深层次策略上,均无差异。

3. 不同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差异分析

专家教师的学生在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整体认可度上要好于新手教师班级。前者在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后者(见表5)。根据数据分析,在“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学习活动”“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两种授课教师班级的学生体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专家教师上课时,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课堂要遵守的规范,课堂更有秩序,教师能关注到更多学生的需求,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多样且合理,课堂人际关系更融洽。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能更有效地管理课堂。

4.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维度与学生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这种关系较为紧密。到底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方面是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产生影响的呢?

1.行为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对学生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模型公式为:行为参与=1.023+0.106×课堂规范+0.290×课堂秩序+0.279×人际关系+0.364×课堂气氛-0.299×学习活动。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90、0.279、0.364、0.299,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并不会对行为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2.认知参与

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认知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5+0.067×课堂规范+0.117×课堂秩序+0.171×人际关系+0.621×课堂气氛-0.214×学习活动。课堂气氛的回归系数值为0.62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学习活动的回归系数值为0.214,并且呈现出0.05水平上的显著性。而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和人际关系这3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均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

3.情感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对学生情感参与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3+0.078×课堂规范+0.220×课堂秩序+0.254×人际关系+0.298×课堂气氛-0.188×学习活动。如公式所示,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这3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20、0.254、0.298,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学习活动这2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气氛会对学生课堂参与的3个维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也会对认知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关系如图1(见下页)所示,实线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虚线箭头则表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维度对所指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结论

1. 小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不同的特点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体现在行为、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上,这3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情感参与程度最高,行为参与次之,最低的是认知参与。也就是说,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浓,且能做到课堂行为规范,即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发言、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但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如根据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归纳和概括语言规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活动很少参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投入,而忽略其认知投入。有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记忆与积累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和记忆,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教师过多地控制学生思维,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了“教学的荒地”[4]。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5]。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2. 不同任课教师班级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不同任课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可以得知,这两类学生在行为参与的各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情感参与的一个维度,即英语学习兴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参与度上无差异。换句话说,专家教师班级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参加课堂活动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好于新手教师班上的学生,专家教师班级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在课堂管理行为的四个方面,即课堂规范的设置、课堂秩序的维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专家教师得分也明显高于新手教师,也就是说,专家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更为有效。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学生的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其他的干预措施提升和改变。

3. 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预测作用。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受到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课堂气氛是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心理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潜在压力,使其产生“从众倾向”,制约学生的行为模式。课堂气氛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其思维。因此,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而课堂规范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各个维度而言,都不是重要的预测变量。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灵滨.开垦英语课堂的思维荒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十不准 篇5

1、严禁传播、散布反动言论和迷信邪教学说;不准违规表达诉求。

2、严禁殴打、侮辱学生;不准谩骂、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严禁打架、赌博、酗酒滋事和参与色情活动。不准吵架和饮酒后从事教学活动。

4、严禁工作时间参与打牌、下棋、网络游戏等活动。不准上班时间

干私活,非周末和节假日不准进茶馆打牌和通宵娱乐。

5、严禁随意停课、调课、缺课,不准对教学“六认真”敷衍塞责,不准随意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6、严禁在课堂上抽烟,使用移动电话和说脏话;不准上课期间擅离课堂。

7、严禁以各种名义和各种形式收费补课;不准作招生虚假宣传和收取招生中介费。

8、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不准向学生推销、代购教辅资料和学习用品;

9、严禁在各类考试中参与作弊;不准在学校工作中或个人评优、评职、晋级、晋职以及请假时弄虚作假,欺骗组织。

10、严禁侵占国家资产;不准损坏学校利益及荣誉,不准无理拒绝学校正常的工作安排。“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十不准”

1、不准带手机进入教室。

2、不准穿奇装异服、拖鞋、背心、短 裤(裙)进入教室。

3、不准酒后上课。

4、不准在教室内吸烟。

5、不准带小孩在教室内玩耍。

6、不准在上课时接待任何来人来访。

7、不准体罚、辱骂、讽刺、挖苦学生。

8、不准上课迟到、早退、拖课、随意 离开教室。

9、不准私自调课、换课、停课。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 有效教学 呈现行为实施

新教改以来,我们大多英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尽力使英语课堂丰富多彩、富有成效。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还是老一套,没有多大起色。课堂上,他们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比如,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是他们的通病,一方面有的不能或不愿利用现有资源来辅助教学,缺少语境、缺少趣味性,老师说的较多,学生相对口语实践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有的是过度使用多媒体。总之,师生不能良好的互动,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或散漫,教学效率不高。

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该如何通过生动、有效的英语课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有效教学的活动过程包含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教学实施策略又包含呈现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呈现行为是指着重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要的行为,它包括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呈现等。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呈现方式是高效的,有的是低效的,有的则是无效的。下面本文仅从对课堂中呈现行为有效性如何实施进行探究。

一、良好的教学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之关键所在

教学语言的界定应考虑三个维度,即:课堂范围内的(空间)、40分钟课时里的(时间)、是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内容)。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准确性。教学语言的规范、得体,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其次是信息量。同样时间段,同样的单位量里的语言包含的信息的量更多更大,也是“有效性”的一种体现。当然这里应该有个“度”的把握,一是学生能够有能力和水平提取出其中的信息量,不至于听不懂;二是其中的量学生能够消化得了,不能一味灌输。第三是辐射面。你的有效如果仅仅针对少部分优学生而言,从整体来看,则是低效甚至无效得。如果你的语言受益得学生面能做到最大化,就是一种“有效”教学。

另外,一堂英语课的成败,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运用幽默方式,可以增添课堂气氛。巧妙的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使整个教学顿然生辉。

二、文字图像与音像(多媒体)互为补充的呈现是有效教学之重要环节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它以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给学生创设一个设疑激趣、开阔视野、勇与创新、积极探究的空间,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英语教师过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堂课借助它呈现一幅幅画面,黑板上一个字都不留下,学生虽然欣赏到很多优美的画面还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但一下课他们什么也记不得了,教学效果显然就不很理想。整个课堂的主体既不是老师,更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和课件。这是典型的过分突出课件,把学生置之度外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原则,也违背了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所以,文字图像与音像(多媒体)互为补充的呈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恰当的非语言动作呈现是有效教学之必要保障

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教师的非言语动作如身体、目光、表情等都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无意注意,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在教学前,教师就应该先熟悉教材,找出应该使用非语言动作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效。教师在讲话时伴随的姿势、表情等最具直观作用。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这正是非语言动作妙不可言之处。

此外,非语言动作还能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理解,可以提高和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英语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场所,小小的教室可变成商店、邮局、饭店或医院;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非语言动作把意思大致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英语和练英语过程中学会运用英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具有良好的呈现行为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英语课上不仅学到语言知识同时他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充分的训练;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就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發展。如是,我们的新教改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7

因此, 我们英语教师该如何通过生动、有效的英语课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有效教学的活动过程包含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教学实施策略又包含呈现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呈现行为是指着重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要的行为, 它包括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呈现等。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呈现方式是高效的, 有的是低效的, 有的则是无效的。下面本文仅从对课堂中呈现行为有效性如何实施进行探究。

一、良好的教学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之关键所在

教学语言的界定应考虑三个维度, 即:课堂范围内的 (空间) 、40分钟课时里的 (时间) 、是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 (内容) 。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准确性。教学语言的规范、得体, 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其次是信息量。同样时间段, 同样的单位量里的语言包含的信息的量更多更大, 也是“有效性”的一种体现。当然这里应该有个“度”的把握, 一是学生能够有能力和水平提取出其中的信息量, 不至于听不懂;二是其中的量学生能够消化得了, 不能一味灌输。第三是辐射面。你的有效如果仅仅针对少部分优学生而言, 从整体来看, 则是低效甚至无效得。如果你的语言受益得学生面能做到最大化, 就是一种“有效”教学。

另外, 一堂英语课的成败, 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 运用幽默方式, 可以增添课堂气氛。巧妙的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 幽默睿智, 可使整个教学顿然生辉。

二、文字图像与音像 (多媒体) 互为补充的呈现是有效教学之重要环节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它以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给学生创设一个设疑激趣、开阔视野、勇与创新、积极探究的空间, 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英语教师过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 整堂课借助它呈现一幅幅画面, 黑板上一个字都不留下, 学生虽然欣赏到很多优美的画面还伴随着动听的音乐, 但一下课他们什么也记不得了, 教学效果显然就不很理想。整个课堂的主体既不是老师, 更不是学生, 而是多媒体和课件。这是典型的过分突出课件, 把学生置之度外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违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原则, 也违背了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所以, 文字图像与音像 (多媒体) 互为补充的呈现,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恰当的非语言动作呈现是有效教学之必要保障

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 教师的非言语动作如身体、目光、表情等都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善于运用无意注意, 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在教学前, 教师就应该先熟悉教材, 找出应该使用非语言动作的教学内容和环节, 做到心中有数, 行之有效。教师在讲话时伴随的姿势、表情等最具直观作用。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这正是非语言动作妙不可言之处。

此外, 非语言动作还能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理解, 可以提高和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英语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场所, 小小的教室可变成商店、邮局、饭店或医院;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非语言动作把意思大致表达出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英语和练英语过程中学会运用英语。

综上所述,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具有良好的呈现行为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英语课上不仅学到语言知识同时他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充分的训练;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在这样的氛围下, 我们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学生就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如是, 我们的新教改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8

1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1 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运用问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话语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教师课堂话语"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知识和组织特定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一个载体,同时还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话语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完成的。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话语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教师课堂话语"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知识和组织特定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一个载体,同时还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话语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完成的。此时,问题就出现了:1)教师经常会因为考虑到其教授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从而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2)在课堂上,教师也经常会有意识地放慢讲解语速或是用一些特别简单的句型进行讲解或提问,甚至对简单的英语讲解进行汉译。毫无疑问,由于在练习的过程中找不到真实的语言环境,这必将导致学生缺少对较难句型的熟悉,无法对英语和相关英语文化进行熟练地掌握。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结合语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用英语交流的氛围与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好的英语交流习惯,最大限度地给他们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环境,使他们通过有效的语言练习来更好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相对的落后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基本上仍停留在以“结果”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上。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能适应于新形式下的外语教学.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方针。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这个重大战略方针。但同时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认识远远不足。同时,部分教师把教学看作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比较淡薄,因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步和发展。目前,高校英语教学较多采用的依然是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结果就可想而知:1)课堂气氛极其沉闷,多数学生也不会主动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会的只是被动输入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被迫记忆、背诵,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2)一些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绝大多数学生词汇量掌握的少、知识面较窄、语言应用能力差。毕业时,既不能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的日常会话,也写不出意思表达较为清楚准确的短文。

1.3 师生间存在的距离感

由于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程,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大班(人数一般在60-70人左右不等),且一个教师所带班级数一般为3-4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习惯都掌握,这无形间会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距离感。由于这种距离感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能会产生先放放或以后再说的心态,这种心态必将导致的结果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永未解决。因此,老师要引导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交流。这是必要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对于英语的学习他们大多都是好奇而且求知欲旺盛,对于英语课堂的一切有着强烈的参欲望.但是,受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同学不愿意讲英语,怕讲不好遭同学笑话,或丢面子。面对这种情况,在一开始教师课堂中可尽量多地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口语来带动学生学习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逐渐熟悉和接纳,教师可逐渐使用更难得英语表达来让学生练习并掌握。在这方面英语教师的作用非常大。

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课堂中所展现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这里所说的人格特征包括教学态度和习惯、肢体语言、精神面貌、课前课后日常行为等。

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中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也就表明英语教师的课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

2 如何让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2.1 授课语言的运用

授课语言指老师授课时所使用的较为专业正式的语言(中英文交叉)。这种语言要求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授课语言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语言和神态动作。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语言的运用是有技巧的,由于所面对的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中英文的使用比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的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对于一门语言类课程,英语课堂活动中最常见的传授信息的言语行为,教师通过讲授呈现这种语言现象,解释相关的语言概念及其使用规则并示范该语言使用的情景等,以此来达到使学生掌握该语言的最终目的。其实,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的英语语言学习者的最大障碍在于不能很好地听懂和用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如何理解听到的话语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学习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在各种语境下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的方法。教师应该尽量通过其话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消除学生语言学习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挫败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用英语双向交流的机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言语行为的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应适当地调整淘汰部分陈旧的课堂语言,使教师话语具有简洁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2.2 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在心理学中,态度是用来说明人的行为一贯性的概念,通常指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一种协调一致的、有组织的和习惯化的反应。它是人通过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直接接触的经验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形成物,是个性的一个侧面。它主要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其中情感要素占核心地位。教师教学态度不良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成绩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间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英语教师的教学态度就是指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教师的这种态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这跟语言学科的特点有关。

英语教师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有趣的的热身问题、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物、图片等)以及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而又及时的肯定。在英语的教与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英语学习要突出一个“活”字,这主要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表现。而积极性与主动的特点就是“我要学”“我乐学”。如果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也被激活,他们就应该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了。然而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幽默的词汇表达和充满好奇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组织英语课堂,而不要刻板地要求课堂秩序,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开放宽松的英语学习环境。

2.3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保证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主体确立为学生,引导其主动学习英语,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具体方法如下:1)教师要将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为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认真感受学生对于这门课本身和课堂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完善个性等方面发展。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控(self-control)能力和团队小组内的合作能力,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掌握更多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形成健康的人格,并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2)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从统一化转向个性化。所谓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体现出学生的参与能力及团队的合作能力,体现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在一个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关于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不应该只是来自书本,还应涉及到很多方面。在统一化转向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思想和知识的互动讨论必定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和地位已经发生大的改变,师生间的关系已经变得相对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总结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说到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方法,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课堂上更需要体现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应积极创设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有特色的教育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的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等等。在交流中真正实现师生“平等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样新的教学模式就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的权利真正地交还给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与合作,“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人生观,也能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对待知识的基本态度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学生才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过是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谓组织,通常指的是在一种特定的氛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英语资源。所谓引导,通常指引导学生参与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所需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鼓励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所谓合作,通常指师生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找到激励和鼓舞,得到应有的指导。

3 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教育的立意源自英语教学又高于英语教学,这主要体现在前者既源于教学实践,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而语言学习绝不是在真空环境下发生的。没有哪里比教室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环境。在我们所探讨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无疑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当“活动的策划者”、“设计的参与者”、“提供咨询的顾问”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伙伴”。同时,教师还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新的英语教育模式主张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这比传统的英语教学要求要高,因此,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大。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行为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宇,徐玉臣.师生互动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语的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

[2]梁敏.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组织行为及学生课堂形态的特点与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3]马秋鸽.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探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师巧云.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行为评价[D].山西大学,2007.

[5]王蕾.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探究[J].重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2).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9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教师课堂用语,教学,交际

间接言语行为现象一直是语用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要点,它也是现实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为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更应注意含蓄积极地引导学生。间接言语行为有助于帮助教师用语艺术化,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借助言语来传达其意图以实现其意图的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发现,某些句子,并不是简简单单表达或描述某一事实或事物状态,而是在此基础上,主动地实施某种行为动作。这就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说话人可能在同时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一理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Searle在他的《言语行为》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理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阐释。Searle认为间接语言这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语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就精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如当说“Can you close the door?”时,说话人表面上在实施“询问”听话人关门的能力,但其话语真正的用意是在“请求”听话人把门关上,这个“请求”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而提出的。说话人是通过实施“询问”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言外行为“请求”。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师课堂用语中的应用

1. 教师课堂问候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在一节课中,彼此的问候是师生进行课堂言语交际的开始。“It’s time for class./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类似这些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表面上是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但其实是在提醒学生到了上课的时间,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准备上课。这样和学生寒暄的过程就让学生对上课过程有了缓冲的心理,减少了对上课的抵触情绪。

2. 英语教师的课堂指令用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教师指令语是指课堂上教师使用的用以实现教学功能的话语。很多教师课堂用语也都体现了间接言语行为,如在课堂上,需要让某个学生单独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说:“Can you read this paragraph for us?”在这句话中,字面意思是询问学生可不可以读课文也就是对能力的提问,但其实教师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下指令要求该学生读课文。这样用询问协商而不是生硬严厉的命令口吻,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被迫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3. 英语教师提问、反馈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通过提问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充满了间接言语行为现象,如教师通常会说:“Would you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请求,但其实是在向学生提问。

在教师的反馈及评价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也都尽量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反馈,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们通常会这样回答:“Are you sure?/Can you think about it again?”等。这种反馈表面上是在向学生提问,但其实是在暗示学生修改答案,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用更加委婉得体的课堂话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使其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晓琳.教师课堂指令用语——基于高中英语课堂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10

1 课堂讲述行为

(1) 厘清“讲”与“不讲”的关系

要厘清“讲”与“不讲”的关系, 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把握讲述的时机。新课程改革以来, 虽然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但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课堂讲述行为, 尤其是英语教学, 比如语法、单词用法等需要教师的讲解, 所以在当今英语课堂上仍需要英语教师的讲述行为。当然不能是英语教师的一言堂形式。英语教师要掌握好讲与不讲的内容和关系, 需要讲的内容要讲透, 而且要加上相关的练习, 在练习中启发学生能自主思考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讨论中能主动解决英语教师不需要讲的较为浅显的知识, 在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的同时, 英语教师尽量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英语教师要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不需要讲时要及时地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研究, 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有效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讲述问题的尺度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 不会产生厌烦心理, 就会乐于参与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2) 提前告知学习目标

要清晰地讲述, 教师就要语言准确、指导具体, 减少模糊和混乱。有这样的一节英语课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语法和句式要在下一课时进行讲解。教师以这样的话“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sson...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tory?Now, please read the story by yourself”开始了讲述, 并没有明确的告知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 掌握到什么程度, 哪些是下次课要重点讲解的, 本节课只是做初步的了解。提前告知至关重要。

(3) 热情生动地讲述

初中英语教师常见的教学讲述语言就是生硬, 缺少生动性, 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讲课行为常常感觉不习惯、缺少学习兴趣, 所以英语教师尽量要和语文教师的生动讲述媲美, 在讲课时饱含热情、充满激情, 注意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 尽量做到抑扬顿挫,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乐于研究、交流。英语教师要能把握时机, 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 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英语的乐趣, 使教师的课堂行为充满活力和吸引力。英语教师设定的特定教学情境, 会很受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比如在讲到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这一课的时候, 有位教师利用自己表演的天赋, 一会以魔镜的口吻来讲述, 一会又以白雪公主的身份来表达,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兴致高涨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对话交流, 在愉悦宽松中学生很快学会了本课语法和相关知识, 学习效率特别高。

2 课堂提问行为

(1)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英语问题的设计是很关键的,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而有的教师就是把英语课本当中的问题内容作为提问的重点, 有的问题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了, 致使学生丧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英语教学以学生外语的习得为基础目标, 课堂提问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意识。英语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不仅要依据英语的现有实际基础, 还要关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英语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 尽量提出学生能认真思考并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2) 关注不同群体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整体,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整体上得以提高。有一些英语教师对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不管不问, 课堂上的一些活动, 比如对话、单词板演、翻译句子等一般不让这些学生参与, 害怕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进度。英语教师很偏爱英语交际和成绩较好的学生, 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学生存在的差异问题, 导致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听课不在状态常常会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 反而影响教师讲课情绪及其他学生的听课效果。

(3) 注意学生集体回答与个别回答的结合

有的英语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齐声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全体学生都掌握得很好, 课堂气氛很热烈,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虽然课堂上感觉很热闹, 然而有较多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着滥竽充数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地思考, 这样英语教师就不能准确地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所以英语教师要将集体回答和个别回答问题相结合, 使学生在集体回答时积极热情, 个别回答时认真准确。

(4) 把握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有的英语教师为了使教学进度紧凑, 常常在课堂上提问时话音刚落就要学生快速回答, 学生被弄得手足无措、思维僵滞、头脑一排空白。周而复始, 虽然有极少数学生能回答得较为完整但大大影响了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尽量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等待学生组织好语言后作答效果会更好。

3 课堂讨论指导行为

课堂讨论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能在自主合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开启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 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认识, 提升初中生的交际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基础不一、组织活动较为困难、活动过程不好控制、学习效果不好评价, 对英语教师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实践中初中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的行为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为了提高英语教师讨论指导行为的有效性,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适时引导

课堂讨论指导是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问题时的正面启发和引导, 有时学生讨论问题会出现方向性问题, 也就是偏离本课的内容或偏离讨论的中心话题, 这样需要英语教师的在不同小组中及时指导, 如果不能及时把关, 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耽误较多的时间, 学习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在英语教师的及时点拨和引导下, 保证学习目标的稳步实现。由于初中生英语水平有限,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来表述自己的意见, 这就增加了讨论的难度。教师可以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提前写在黑板上, 以便学生进行讨论参考。当学生参与率下降时, 教师要马上查明原因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或提供必要的信息知识, 或更换讨论主题。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要适时进行讨论小结, 以巩固讨论的成果。

(2) 恰当安排讨论的时间

学生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 因为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有限, 不给学生充足的理解消化新知识的时间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英语的兴趣。但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只有学生将时间、精力全都集中与课堂讨论, 没有分心现象, 才能确保课堂讨论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计划适当讨论时间,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又能达成课堂讨论的效果。

当然, 以上只是笔者的粗浅见解, 由于篇幅有限只作简要论述, 在改进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中还应该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行为、课堂表扬等评价行为、教师的课堂用语等一些行为策略, 还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在实践中多加积累经验、勤于总结教训、勇于创新教学行为策略, 从而使初中英语教学行为策略更上一层楼, 使初中生英语学习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陈静波.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吕良环.外语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上英语用语量素质过低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上的英语量是教师组织和教学所需要的语言,同时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语音与语速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但如今的初中英语教学用语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使用口语化的特点,缺乏专业知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减弱了英语老师的威信度,这也导致了有些学生不尊重英语教师,不利于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表扬能力不够强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需要鼓励的,但有些英语老师完全不懂鼓励的重要性,因而在英语教学课堂中不会给学生太多的表扬,导致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或者英语知识丧失了信心。在当前的新课改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體地位,老师不仅需要关爱学生,更要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性评价,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能不自觉地带动学生学习英语,从而爱上英语这门科目。但现在的英语老师表扬用词过于单一,仅仅是用“OK”“Good”等对学生进行表扬,完全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让同学们形成听觉疲劳这一现象。

(三)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提问水平过低

初中英语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由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就需要英语教师要经常性的对同学们提出简单或者复杂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作出回答,从而锻炼同学们的语言感知度。据相关统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甚至有些问题在课堂上重复出现,缺少对问题的深一步讲解。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完全变成了“哑巴式”教学。甚至有些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不进行提问,只顾讲自己的教案上的知识。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重复”学习的热情

语言学习的规律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重复”。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进行反复的训练,以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了解其基本结构和搭配形式,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熟识度,降低遗忘率。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交流工具的限制――语言

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既是学习的工具,又是学习的目标。除去其它几方面的目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受到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因此学生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当前初中英语课堂上需要重视现实性问题。

三、优化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行为的对策

(一)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初中英语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完善的教学行为。初中的英语课堂不仅仅是为学生们准备学业考试,更是希望通过初中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同学们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要求英语教师要积极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英语学科有一个新的认识,只有完善教学体系,才是对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行为。

(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量

只有将英语专业知识与教学行为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初中英语教师要努力加强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教学水平,不断的进行学习、储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初中英语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避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过多口语化问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英语发音的准确性以及语速的标准性有了一定的规范,要求以学生为根本,更加注重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要让同学们听得懂、听得清。并要注意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中式英语的出现。对于课堂的一些不规范语句以及不专业的知识要尽量避免出现在课堂之上。这一才能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

(三)英语教师要有效的使用多媒体

为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致,大多数的学校都为英语课堂配备了多媒体资源,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生活。因此,英语教师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带领学生们积极努力的学习英语,要在课堂上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们能够自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讲,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使学生们增强信心。同时,英语教师还要对学生们进行表扬。

(四)注意学生集体回答与个别回答的结合

在课堂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经常要求全班学生同时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热闹的表象往往掩盖学生存在的问题,混水摸鱼、滥竽充数的心理会增加学生的惰性,也会影响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判断。虽然集体回答是希望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问题,但过多的集体回答会造成教师课堂提问的无效。

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着初中生的英语成绩,因此,需要不断的培养初中英语老师的教学行为,使之不断进步。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计划,不仅需要老师的配合,更需要学生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初中阶段的老师以及同学们都应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有着进一步的关注。

英语口语教师课堂行为 篇12

教师行为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具体的行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外显性的行为,也能够体现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教师的行为研究已经成为现今教育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在课堂环境下观察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展开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活动,探讨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旨在帮助教师重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

1.外部因素。

影响教师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社会评价和教师待遇。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是科层式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很少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造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受到限制,使他们的归属感下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现阶段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注重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否会学习以及教师是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等。

在教师待遇方面,教师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对物质的需求。教师待遇包括工资、课时奖金、津贴、寒暑假带薪休假、职称、住房、医疗等各种福利待遇,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技能、学生的适应性等。

教师的时间限制和工作负担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困难,是给教师教学行为带来阻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多种教学技能体现出来的,包括传播知识、提问、组织课堂教学、运用教学技术等技能。

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应程度决定着其学习成绩的高低。

二、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全部来自2011年度暑期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承办的“吉林省农村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农村英语骨干教师,他们分别来自长春、吉林、延边、四平、辽源、白城、白山、长白山、松原等地区的农村中学。本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一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91份为有效问卷;此外,还随机选取了30名教师进行了座谈。

(二)数据分析

在课堂环境下,影响中学外语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种,笔者主要针对以上提出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1. 学校的管理制度。

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在调查中发现,5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行为;24.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般;19.8%的教师则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学行为没有过多的影响。

2. 社会评价。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62.8%的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教育的思想并没有达成共识,并没有转变社会对于教育的看法,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27.7%的教师认为社会评价不会过多地影响自身的教学行为;9.5%的教师表示社会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毫无影响。

3. 教师待遇。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也要满足自身对物质的需要。调查中有60.4%的教师由于地处某些城镇,所以收入较低;36.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能维持生活;3.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不理想,对自己的生活和物质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4.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方面,50.3%的教师觉得家庭负担和压力过大,使自己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会对工作有些影响;36.3%的教师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做到不影响教学工作;13.4%的教师则认为时间安排得很合理,对工作完全没有影响。

5. 教师的技能。

在教师技能方面,69.2%的教师经常参加省级、市级举办的培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20%的教师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从中选取优点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0.8%的教师通过翻阅书籍和查阅资料来增加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技能。

6. 学生的适应性。

学生对教学行为的适应程度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65.1%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考虑学生对教学行为的接受程度,注重师生之间的默契度;31.6%的教师只是看学生是否适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有3.3%的教师则在教学中会忽略学生的适应性。

(三)主要结论

1. 教学管理制度落后,社会评价偏颇。

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是滞后的,采取的依然是传统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着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性。社会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忽略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也没有关注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和方法,这些都显示出对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够重视。

2. 教师待遇低,压力大。

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经济压力大,生活负担重,这都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长期的低待遇和高压力不仅会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还会影响教学水平。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又要在备课和教学方法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教师难以适应,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很难有合理的教学行为。

3. 教师技能缺乏,学生适应能力差。

研究调查表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设计得不合理、不规范,部分教师语言表达不流畅,致使学生很难听懂。许多教师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会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此外,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应性也不高,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学生没有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的学生则表现为学习能力差,跟不上教学内容等。

四、促进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发展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教师都应具有不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我的要求。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还要关注学生对目标的达成度及其过程。因此,要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应注重以下的发展策略:

1.改善学校管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在现代学校的管理中,要实行以人为本、开放、民主的管理制度,把人当作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建立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并存的管理体系,即制度管理以人本管理作为前提,而人本管理要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改革管理方式、安排教学工作上,都要考虑到教师,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

2.建立社会评价机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社会评价机构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措施。通过社会评价机构来协助或逐步取代现有的评价标准,用社会的相关标准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让社会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向社会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宣传教师的职业精神,让社会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教育、对教师的看法。

3.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对于处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尽量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另外,还要完善国家对教师的表彰制度,对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以此来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发掘教师的工作潜力。

4.降低教师压力,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想要降低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学校和各教育部门应该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征,让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学校还应该为教师创造愉悦宽松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文化,让教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此外,教师还要清楚地了解自己,以便为自身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才能有更强的适应力,处理问题时更有信心。

5.增加培训,培养优良的师资。

对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经历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分析,确定其需求,建立合理的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培训,使培训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与其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课改目标、教学原则与教材、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和能力,适时地满足外语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

6.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课堂师生互动。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要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和适应。

综上所述,教师的发展一定是以学习者是终生受益者这个目标为前提的,同时还要发展和强化教师的自身能力,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外语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利用有利的条件,激发自身的潜能,使自己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发挥到极致。

摘要:本文以中学外语教师的课堂行为作为基础,从学校管理制度、社会评价、教师待遇、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技能、学生的适应性六个方面分析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分别提出改进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策略,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师课堂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光文.影响新课程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12-21

[2]尤秀淼.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0-22

[3]胡吉蔚.数学教师课堂行为的剖析[D].扬州:扬州大学.2006:50-52

[4]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和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6-165

上一篇:高校武术教育下一篇:血小板异常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