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研究

2024-06-15

教学艺术研究(共12篇)

教学艺术研究 篇1

在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将加强学生的实际理论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作为教学的核心标准。而且,出众的能力可以保证学生的水平快速增强。对于学生的教授来说,知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慢慢培养,技术水平可以慢慢提高,唯有能力是先天条件,虽然经过运动员的自身努力与后期的培养,可以有所提高,但却依然有着一定的提高限制。因此对于艺术体操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能力高低进行区别教学。

一、艺术体操的艺术特点

1.自然、唯美、韵律、优美。

艺术体操的学习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极高,要求学生的身体平衡,每个姿势需要优美自然,动作要求连贯一气呵成,与音乐保持一致性,肢体间配合协调,所做出的每个动作需要韵律感实足。这些就构成了艺术体操的一些基本特点。从本质上来说,在进行动作时,必须保证全身上下的肌肉保持一致,各关节协调到位。而对于韵律性的要求通常是指艺术体操在音乐的伴奏下在多种器械上完成的多项难度系数很高的动作。因此,艺术体操在观赏中可以给观赏者一种动作美、艺术美、形体美、和谐美、韵律美、表现美的感官感觉,更可以深刻体育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2.集体操、舞蹈、音乐为一身。

艺术体操是一种将身体、器械难度动作和舞蹈艺术的节奏融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任何体育运动都无法取代的,同时,需要表演者拥有非常扎实的音乐文化功底,可以将音乐的独特内涵以自身的肢体动作完美地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感官体验。同时要求表演者在表演时,将自身融入到音乐的深邃之中,使自身的音乐灵魂带着所有的观众徜徉在艺术的星空中,从而达到以情传神的独特艺术表演境界。

二、艺术体操的教学方法

对于艺术体操来说,对学生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是艺术体操在学习前的基本要求,学生对于艺术体操的学习应该具有很强的音乐共鸣能力,很强的音乐表现能力以及优秀出众的个人艺术展示能力。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形体动作技能的形成模式,人体姿态形成规律,艺术技能活动成形规律,以及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这同样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要求。

1.以应用分解示范教学法作为新动作的教学措施。

目前,国内的艺术体操教育大体环境是:学生自身喜欢艺术体操,但是自身基础能力很低,即使是对很多动作要求简单的艺术形体展示,只要一配合音乐,很多学生依然很茫然或者是手忙脚乱。因此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更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进行新动作教授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分解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也就是在进行完整动作的教学时,将一套完整的动作分成几段多个动作,先详细示范,然后分开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拥有完整的动作概念,更可以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逆进分段教学法。

所谓的逆进分段教学法就是将原本一整套完整连贯的动作,科学地拆分成几大部分进行分解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将之前学过的动作进行复习。也就是说,学生每次在学一个新的动作时,都必须将之前学过的动作进行复习,保证与新动作完整链接。因此,逆进分段教学法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学会新的动作更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会新的动作之后可以将之前的动作进行复习,保证学生在学完一整套动作之后可以完整连贯不出差错的进行演绎。

3.教师语言提示教学法。

在训练中,教师应该学会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为教授模式,同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与用词,因为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授课时的语气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艺术体操的教授中,教师除了以丰富精湛的自身技能进行演示之外,更需要以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语言表达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熟悉、训练与演绎,保证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一直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仅可以极大地保证教师的教学效率,更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与信心。

三、对于艺术体操教学发展的对策分析

1.规范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可以接受针对性的训练,同时保证每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与细心的教授。尤其是对于自身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如此。

2.优化教学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艺术体操的教授过程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详细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是分阶段、分时期地进行技能教授,从而保证学生以自身适应的方式进行发展。

综上所述,艺术体操正以其独特的自身风格与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青少年的参与。艺术体操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艺术体操知识和技术的一种互动式学习。通过以上这些分析,相信未来的艺术体操教学一定会取得一定的进展,成为学生更加喜欢的一门课程。

摘要:目前国内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普遍都是以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有用的技能技巧,培养出众的能力为目标。本文就艺术体操的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艺术体操,教学研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巧、刘烜华.对中国艺术体操教学研究现状的统计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10):27-28

[2]徐洁、陈亮.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研究与分析[J].商情.2016.7(23):19-19

教学艺术研究 篇2

构建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针对传统教育使学生才清、个性淹没的悲哀,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曾经这样形象的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自有优秀的传统,但陈旧的积淀深厚,如果对传统教学论进行辩证思考,有些负面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如唐朝韩愈先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权威说法,把教育机械地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阵营,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既压制了教师的创新个性,又使受教育者养成了崇拜权威,惟师、惟书、惟上的思维定势,致使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应有的活性因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教学是最具创造潜力的教育手段,惟此,才能理解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茶的历史成因,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新论》中将阅读定义为:“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是很有道理的。

一、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人是什么?人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鲜活个体。马克思关于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要保护人的天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陈培瑞)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有些做法恰恰是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如读《三味书屋》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读《宋定伯捉鬼》必定是人定胜恶,这种受政治说教影响而导致的一元解读,无疑是对学生创造天性的无情扼杀。

类似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活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学校生活,正如今天的民俗文化村一样,不一定非要剖析出什么封建教育ABC不可。三、多元解读的教育功能

多元解读之所以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策略构建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构建课堂民主气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自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并力图在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习惯于短平快式的“师传生受”,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教学评价标准使教师们习惯了“拔苗助长”的短期行为,答案的惟一性,拼时间的强化记忆,仍使教师们惯性地主宰课堂,时间的紧迫与升学压力,使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构建,阅读教学中只有实施多元解读,使学生品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使他们自信、自主、自我肯定。

2.发展弹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所谓弹性思维,指思维主体意识的辐射能力与整合能力,人类自身的个性状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影响,反映对象的特殊刺激,使人类思维具有本质的辐射性与整合性,这正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并发展的精神基础,多元解读既是弹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规律性体现,又刺激主体自身弹性思维的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造。

3.彰显学生个性,完善主体生命。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没有被动消极的工具状态,因此,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

4.保持持续发展,注入活性因素。民族文化发展史证明,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出现复兴或某种巅峰状态时,正是政治民主、思想解放的社会状态,反之,当一个民族文化衰退或消亡时,其政治专制、思想僵化是其主要负面因素。一个民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民族创造意识的活性因素,而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是教学实践中培养创造性因素的主要手段,也是充分满足人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四、多元解读阅读教学对教师的发展要求

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娜抑制学生智能范围的封闭、僵化模式的否定,构建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发展性要求是:

1.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持续发展为实践归宿的服务宗旨,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

2.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关注当代社会广阔的信息环境,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

3.不要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意识,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

4.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彰显个性化教学的魅力,打破传统教学中压制教学个性的几步法、几段式“标准化”课堂构建模式,向“无模式”教学境界升华。

5.充分肯定有发展价值方向的解读途径与结果,让学生在被肯定中调动主人意识,树立信心,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完善自己的个胜品德。

6.充分考虑阅读主体对客体的个性化需求,尽管今天的教材向一纲多本发展,但教材编选受学历培养目标与编者意志限制,不可能满足阅读主体的个性需求,因此我们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健康高雅的个性阅读材料,营造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优秀的文化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90-02

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 认识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3)创新方法。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在:(1)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2)表演技巧。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惟妙惟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3)感召效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表演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对其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美,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1)情感转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三位一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导之以情,情理一体。(2)多样统一。应做到知识、智力、能力训练的统一,听、说、读、写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统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它包括启发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教学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二 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

1.艺术因素的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讲述、图示、音响等教学手段,强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通感艺术的运用。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而各种感官又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语文课堂教学,借助文字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体味到情感,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教学设计的艺术。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①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②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③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

4.教师的语言艺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以下几条指标:一是学术性,二是规范性,三是逻辑性,四是集中性,五是鼓动性,六 是趣味性,七是启发性,八是体态语言。

5.课室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明明白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难易适度。

6.课堂指导的艺术。它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1)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创造机会。(2)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3)多向交往。它的好处至少有:①教师能及时地多方面地获得学生接到指导信息后的反应,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指导方法进行调节;②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往往是对教师最初发出的指导性意图的生发、扩展和延伸;③在交往中渗透教师的指导意图,自然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4)评价适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5)富有情趣。课堂指导,一定要理解学生,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教学艺术研究 篇4

现阶段,各独立学院受到教学配套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的制约,公共选修课还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只有个别极少数的独立学院能够在教育培养计划中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因此,虽然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加大了培养与建设力度,但离学生的真正需求与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使艺术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可以聚拢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同事大型文艺活动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独立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也要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推进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一)制度上的保障。管理的基石是制度,工作制度是保证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管理的稳定,工作才能有秩序的规范化的运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大学生是管理与教育的对象,在工作制度中教育与管理要实现高度的统一,为规范独立学院艺术团队伍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团员行动,行为进行约束,主要是要起到教育与规范化管理的作用,是用来是艺术团成员懂得如何处理好课外、课内、实践、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来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2.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各项考核机制中,激励作用要得到强化。可以通过评优评奖的优先获得、学年学分的优先修满、工作单位的优先推荐等措施,从而激励团员对艺术团的热情。

(二)完善职能定位,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效率。要使艺术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效率更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科学性是完善的组织架构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独立学院艺术团的专业、高效、迅速、快捷的水平,就要随着时代发展对艺术团的组织结构科学性的论证来进行优化和合理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满足校园文化需求。准确性在职能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自我生存的环境中每个艺术团都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根据环境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应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即: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审美与育人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在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引导,从而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中,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宣传,反映出大学生健康向上、意气风发的校园艺术和精神面貌,对广大同学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发展与建设。

(三)加大投入,挖掘人才。独立学院艺术团没有过多的盈利手段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较为方便的实践环境,才能更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校园里对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使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充满整个校园,从而让校园的同学更多的了解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2.加大投入。 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艺术团艺术实践应该有固定的场地。

三、结束语

教学艺术研究 篇5

河南省禹州市郭连镇第二初级中学课题组 韩宗章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更多的来源于网络、来源于社会。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来源于最初的认知。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说,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好每一节课,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最终目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加强教学艺术的研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探索现代教学艺术应用过程中学科教学模式,构建运用教学艺术环境下的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探索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学习模式,是进一步深化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迫切需求。

2.实践意义: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到现在为止,我们课题组研究已经进行了半年的时间,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课题组成员老师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顺利的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前阶段的工作的主要回顾

(1)多方位收集素材,提高课题组成员老师的理论素质 课题研究开始,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学习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教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崔允淳教授、叶澜教授的讲座。观看名师的现场教学,以及聆听有经验教师的心得体会,同时课题做全体成员阅读了《新课程理念》、《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教学艺术》等一些理论书籍,了解有效教学理念及有效教学模式。教师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研讨,在一起谈认识、谈收获。通过多层次的学习研讨不断提升课题组实践老师的教学艺术理念。在进行课题实践中积极运用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熟练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2)集体备课,互听汇报课

在课题研究进行中,课题组实行集体备课,互听汇报课的活动。课题组成员对于同一节课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互相交流。对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指出优劣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再经课题做讨论,确定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方案,最大限度的运用好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进行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积极进行听讲课活动,坚持每周讲一节汇报课并积极参加听课活动,一周进行一次集中评课。在评课过程中,讲课的教师先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以及预期应达到的目标,然后检讨自己的课后感想,自己认为这一节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面。随后课题组成员进行批评,谈自己的看法指出本节课的优点和改进的地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达到课堂设计思路按“探究--发现--应用”,参加实验的班级的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探究、创性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3)问卷调查,及时改进并完善教学艺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能否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这就是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最深并且最有发言权,为了解课堂效果,我们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发给学生,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表达出来,最后检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纠错和补救,同时又为今后的备课和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4)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课题组成员老师在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的同时,搜索资料和典型事件,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及时反馈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颖的教学方法。依托学校教研论坛,共享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校开设的教研论坛这个平台来进行交流学习,每次教研活动后课题组成员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崭新的平台,将每活动的感想与评价上传到学校网站一起共享,有时也将自己原创或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设计、练习、案例等)、研究体会通过论坛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

二、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2、教师方面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教师对教学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课题组成员都有论文获奖。另外,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老师的授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县乡示范课评比中获优秀奖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及时加以总结和改进,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仍有一些问题学要在后面继续探索和研究,主要有:

(1)教学艺术运用的时机不够恰当。(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搜集的素材有些琐碎、和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为此,我们课题组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使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达到最优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继续深入探究。

四、课题组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和确保课题研究成果的措施。课题研究进行以来,本课题组成员始终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态度不断的学习、探究和进行创新,激起了课题组成员的教研热情,确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1、继续学习有关教学艺术的理论,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2、根据课研目标,立足课堂,向纵深研究,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团体合作,相互听课、评课。使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

本课题研究以后将进入实施研究和总结阶段,全体成员将共同努力探究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下一阶段我们的主要措施如下:

(1)、总结整理教学艺术最有效地运用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艺术研究 篇6

一、学会倾听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扎实根基

在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教学任务或者教师个人能力等问题,教师不能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那么怎么办呢?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简化师生对话,或者直接不对话,也就是“满堂灌”式的教学。一节课下来,教师是激情满满,洋洋洒洒地讲了40分钟。学生呢?能力稍强一点的会紧跟教师步伐,适当做些记录,但是这部分学生只占班级少数,班级中大部分的孩子跟不上。他们的目光游离,看似跟着老师,其实心思并不在听课上。

如在一节语文课上,内容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任课教师激情洋溢,高歌古诗描写的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本该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古诗,学生参与度应该很高,但是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并不高涨,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兴趣。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这首诗本来是借过年时的欢快场景来表达诗人王安石除旧布新的政治抱负的,这个从理解上来说,四年级的学生有一点难度,但是只要稍微点拨,学生理解还是很顺利的。关键在于,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春节时的各种场面,这引起的学生的共鸣,学生相当有兴趣,这时候很多学生举手,想要告诉老师在春节时他们的感受或者是看到的场景,迫于学生举手,该教师也让一位同学发言了,但是该生说的和本节课内容无关,只是说了他们想到的有趣的事情。显然,这是不利于教学的,所以该教师就跳过学生发言,直奔主题,开始分析词义、诗意,以及诗人的情感,这样的确节约了大量时间放在了教学重难点上,但是,忽视了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想法,对于本节课内容,诗意可由学生自行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样的场景对于学生来说太过熟悉,为什么还要花大量时间讲?为什么不把时间放在倾听学生讲述过年时看到的、听到的场景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呢?由此可见,学会倾听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学会倾听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倾听艺术是教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的有效方式。新课程改革后,呼吁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方式来讲,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仍显得举步维艰。在学生心中,教师是长者,是“不会错”的人,是不可推翻的准则。而在教师心中,学生是一个“小孩子”,一个不成熟的个体。这样的理解,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又怎么能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呢?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是一个有思想的灵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关注到这一点,也必须关注到这一点。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交流,而不是单纯的上对下的教育,单独的授受关系。

如在教授柳宗元《江雪》这一课时,教师问道:如此寒冷的冬天,雪下得这么大,那么多座山上连一只飞鸟都没有,那么多条小路连一点人的踪迹也没有,湖面上被这大雪覆盖,为什么诗人乘着孤舟独钓于寒江之上呢?这时候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一个小姑娘这样回答:因为诗人家里没有吃的了,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样的回答并不是认真思考的答案,可能只是该生的第一反应,但是这位教师却将倾听艺术发挥到了很好的境地,教师接着问:诗人家里没吃的了?你很关心她的生活,那只有他一个人没吃的吗?想想诗人当时身在何地?小姑娘又道:是大家都没吃的,当时诗人在永州,那里很穷。接着教师又问:诗人满腔抱负,无地施展,在这偏僻的永州,你觉得诗人内心怎样?小姑娘答道:难受,孤独。回顾师生对话,你会发现本来引起学生大笑的问题却成了理解诗人借诗抒情的突破口,这无不得益于教师的倾听,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打断小姑娘的回答,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显然不能。这样的倾听,让学生知道,课堂中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老师不会批评我,拉近了师生关系,鼓舞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三、学会倾听是引导学会尊重的有效途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对于教学更是真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却没有做到,这样教师就没有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有的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强调,要求学生字迹工整,为此还制定多种规矩。而小学生处在心理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学习的榜样主要就是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同伴,面对这样的老师,我想学生对于写好字兴趣并不大。对于倾听同样如此,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学会倾听也不仅仅是习惯的养成,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环境、氛围,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俯下身子很好地倾听了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感情,并且向学生渗透: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做法比你利用班会课,讲述大道理要有效果得多。“你的观点、意见可以与我不一致,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对小学生来说,这句话他们并不懂,但是他们从教师行为中就能很好地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并模仿,进而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倾听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倾听,是每位教师必备的法宝,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的有效途径。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来自独特个体的与众不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成效,才能和小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才能将教师自身行为的教育作用发挥最大。

教学艺术研究 篇7

首先我们要了解何谓荆楚文化, 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楚文化,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 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靠着独特的楚文化精神底蕴形成了符合本地区审美标准的服饰色彩、款式风格、面料材质及图案的楚文化, 这些鲜明的特色都将作为本课题的重点推广理念。当下, 随着在各地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好形势下, 如何推动及带领地方经济是我们地方高校应思考的问题, 高校现在的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教学了, 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设计的任务不仅仅要满足个人需求, 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 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 在设计课教学中如何积极运用荆楚服饰艺术和图案艺术在课堂教学里相互融入是此文章的重点。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 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的特征之一, 就是它具有多元色彩, 在西风东渐的当下, 设计潮流的本土化操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及如何渗入教学的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 在此我想从以下三点来进行对策思考。

一、加强学生对荆楚服饰发展历史的了解

众所周知, 我国传统的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形制, 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注:古制上为衣, 下为裳) 。在楚国, 这两种服式是交互使用的。那么, 历史上曾冠以“楚服”和“楚制”专称的楚国服装是什么样式呢?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 楚国的衣有单衣 (楚人称为褋) 和夹衣, 单衣即有面无里的衣服;夹衣即面和里夹合而成的。但若按照季节分, 夹衣可细分为春衣和秋衣 (写作[纟秋]衣) 。而裳按照《说文》的解释为“下裙也”。裙的实用功用是遮羞, 而不能防寒。因为裙内穿夸也就是古文献所说的“胫衣”, 即穿在两腿上的筒套, 两裆不相连, 在背腰处开衩, 类似于现在小孩穿的开裆裤。正因夸有开衩, 因此夸上要加穿裙。显然夸是裤的雏形, 楚服袖子的上部也收得很小, 因而袖口和袖底非常大, 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 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楚服收腰, 它的裙摆一般相对很小, 不会比腰部大很多, 楚服给人的感觉, 是紧凑、健美、有力的感觉。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袍, 其服饰的色彩变化非常细微精妙, 不仅有深有浅, 或鲜或灰, 同时其丝织刺绣工艺的造型、勾线、设色等匠心独运, 五光十色, 令人叹为观止让后人所不及。面对这些鬼斧神工式的艺术绝品, 我们不仅领略到楚人灵动飞扬、自由浪漫的艺术精神及人文知识, 更有待于我们去创新, 努力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新的活力。

二、重视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荆楚符号”

以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为出发点, 从科学的角度对教育体系中课程设计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为突破口, 将有效地运用地域图像符号来传达观念, 把传统内涵灵活渗入到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里, 牢牢把设计回归到传统人文意境当作现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去推广, 从这个意义上说, 荆楚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显性”文化体系, 是传授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 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深厚、扎实的科学人文底蕴。因此, 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创新理念, 构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新体系。对荆楚特色服饰文化的拓展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上, 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收集资料是为了让自己重视及熟悉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更好的创新。熟悉及临摹荆楚特色服饰的过程中不需要还原或与临本相像, 而是培养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 去发现、去分析、去寻求用多形式的方法挖掘传统的、典型的荆楚式的表现语言, 发现旧有的表现形式以外的可能性, 区别出传统服饰什么地方优秀, 什么地方还有欠缺, 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用继承的眼光去改进、去创造, 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 努力使现代的服饰设计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荆楚符号。

三、强调学生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

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 现代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创造性、功用性、自主性, 为了充分表达出优秀设计作品的这些特性, 必须借助有别于其他的地方特色艺术文化, 由于楚服饰的着装模式及制作技巧丰富多元, 这就更大范围的提供了设计素材, 比如, 在材料上可以首先通过新科技的方法将传统的工艺接合到现代人开放的观念与新的媒材中, 设计出拓宽视觉的各种类的现代设计。从已有的服饰穿着资料来看, 楚人使用的服饰主要有佩剑、佩玉、花卉及带钩。装饰上以花草的图形作为佩饰, 这是楚人佩饰的一个鲜明的地区性特点。男女佩饰香草, 除起装饰作用外, 还可以避邪等。那么,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展示空间, 带来了创新思维的变化基础, 我们可以在某一个设计课题里, 运用其色彩及图形符号的内在含义表现在需要表达的媒介物上, 例如色彩搭配、服饰图案设计、款式设计等设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里, 使设计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 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材料的多样性把借鉴中的具有单纯直接的荆楚色调进行分割布局, 并且将其浓厚大气的装饰性进行夸张, 直接展示其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风格, 从荆楚地域特点及民风民俗中汲取和提炼设计元素。在教学中整合资源、壮大规模, 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 努力解决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客观存在, 通过以图像符号为媒介的传达路径, 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深入挖掘荆楚地域特有的区域文化元素, 提炼荆楚服饰 (形、色、纹样) 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 更新观念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丰富教学内容, 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是我们教学的职责, 只有学生改变固有的设计思路, 开拓思维, 重视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的形式语言的研究, 才能实现现代设计的丰富多样性, 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设计创作教学的发展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

[2]周秉高.楚辞服饰研究[J].职大学报, 2008.1

[3]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高中语文教学导语艺术策略研究 篇8

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与良好的文化修养,摆脱传统教育中落后的教学思想的束缚,确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新理念;二是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以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精心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然而,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明显滞后,普遍存在随意性、经验性和表面化等问题。加之教师的知识水平、表达艺术、个人修养以及先天禀赋各不相同,使得语文导语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一些教师在上课之初的导语就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盲目学习,费时费力。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上。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有学者的头脑,又要有艺术家的风范。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鉴赏力。

古代对于创作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亦即“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1]这种说法我们也可将之借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以形容其三个重要环节,即“导课——讲解——结课”环节。导课环节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引导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起着课堂第一次信息反馈的作用。就像凤头一样,既要美好招人看,又要亮丽引人读,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导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之更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本文试图对语文教学导语艺术的内涵、原则、形式、特征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并就自身看过、听过或在教学中的有关收获,以及一些文著上的有关个性化的导语设计进行论证与分析,旨在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所启示,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二、导语、导语艺术概念的界定及相关原理

1.概念的界定

“导语”即新课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导语之所以被称作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有着与其他艺术一样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些构成了导语艺术的特点,形成了导语艺术的魅力。

2.导语艺术蕴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接受新异事物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会进入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利用学生好奇的“奇”引“趣”,由“趣”而“喜欢”,这是学习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导语艺术的目的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的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有关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的思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10分钟,学生的思维呈逐渐集中状态;从第10分钟至第30分钟,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沉思状态,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而在最后15分钟内思维状态呈下降趋势。[2]而我们今天的一堂高中语文课为40分钟,则最后这段放松下降状态时间相对缩短,而前两个阶段应该说是基本不变的。所以,教师在导课时就要将讲课的内容组织好,一开始就让学生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

然而,无论多成功的导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学基本原理,那就是适应与转化原理。教育一定要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成功,不适应便会失败。教师导课时,导语的设计使用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课方法。

三、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导语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表面化的类比,牵强附会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而把某些题外话也作为导语的内容,会让人感到驴唇不对马嘴。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有的教师便采用了这样的导课方式:“同学们,老师安排课外阅读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章,文章中塑造了一幅颇具江南风景的水墨画。这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着墨向读者展示的美好图景。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写过很多散文和评论。我们都知道《故乡》是一篇很有特点的小说。今天,我们就再学他的一篇文章《拿来主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拿来主义’说的是什么?什么叫做‘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好不好?与《故乡》相比,这篇文章你觉得它又写得如何?”很显然,这位教师的导语设计得很牵强。《故乡》和《拿来主义》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完全是不一样的,这难免会让人觉得驴唇不对马嘴。故意卖弄,甚至哗众取宠,绕圈子使学生真假难辨而误入歧途,都是应该摒弃的。

(二)与课文主旨脱节,没有起到导课的作用

笔者曾听过的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一文的导语过程是这样的(有删减)———

教师:你们喜欢荷花吗?

学生:喜欢!

教师:你见过多少种荷花呢?

学生:(纷纷摇头)没见过。

教师:中国有座著名的学府里边有个美丽的荷花池……

学生:(莫名其妙)……

教师:(继续追问)这个美丽的荷花池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

从《荷塘月色》一文写作的出发点判断,本课导语的设计已经与《荷塘月色》文章的整个思想脉络背道而驰,与作者要表现的中心相距甚远。这位教师一味地用荷花来导出本篇文章,实质上已经脱离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导致导语冗繁、乏味,与主题思想貌合神离。表面上看似由荷花导入,合乎情理,但实质上所有问题与本文几乎没有联系。

(三)放弃导语或语言刻板,缺乏感染力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导语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于是,在授课之初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的阅读和分析,或者使用的导语索然无味,不能引人思考或产生兴趣。

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双桅船》时,是这样导入的:“当代有位非常出名的诗人叫舒婷,是个女的,写了首诗歌叫《双桅船》。好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双桅船》。”这样的导语虽然让人明白文章的内容,但是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样,学生就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带入文章中,这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故导语设计应考虑其趣味性因素。

(四)导语突兀,令人找不着北

如《呼唤生命教育》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导语——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种过植物啊?

学生:(疑惑)有……

教师:是的,看来大家都很热爱劳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云飞的《呼唤生命教育》,这又说明了什么样的生命呢?

学生:(大惑不解)……

这样的导语让人觉得很唐突,让人摸不着头脑,学生完全不理解老师这段话的意思,而且让学生猜谜似的回答问题,根本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导语的使用反倒给课文的理解增添了困难。

(五)导语过长,冗繁无效

如《我与地坛》一文的导语,用上10分钟的时间来介绍与地坛相关的资料,学生了然无趣,做的只是无用功。导语应该避免过长。应当看到,无论我们强调导语有多么重要,它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一个“导”,它是一堂课的引子,绝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导语使用的根本宗旨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接受起来更自然,而不是教学内容的讲述。所以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一般以3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大篇幅地阐述,会让人觉得在上中国历史课,语文课的特点就不能体现出来,达不到语文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导语的正确运用,并非教师感情一时冲动,心血来潮,随心所欲得来的。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风格、体裁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得到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四、高中语文教学导语艺术的实施策略初探

任何一种形式都是为主题内容服务的。导语形式的不同是由于课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及新课标对学生思想、道德、艺术上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定的。导语的设计和运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结合得巧妙,则事半功倍;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导语的设计技巧,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言简意赅之形,推陈出新之意,画龙点睛之神。

1.言简意赅之形

教师在一堂课引入时,语言设计要做到“言语不凡,简明扼要”。简洁、明白、易懂是导语的要旨。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5—30分钟,而一节课有40分钟,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导语是授课的第一个环节,导语时间是否掐得恰当自然会对后面的课有所影响。导语应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引人入胜。

如有教师在讲授《我的母亲》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的母亲都不一样,每个人对母亲的解读也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看看在老舍先生眼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女性。”这样,课文的主旨点明了,而且语言一点都不拖沓,又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激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推陈出新之意

导语也要有创新的精神。教育名师魏书生在他的语文课上,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他的语文课导语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上课了,全体起立。魏老师面带笑容站在讲台上:“同学们好!”“老师好!”按照一般习惯,教师该说:“请坐!”但是,魏老师没有这样,他要抓住全体起立这个机会,训练全体学生站着说话的能力。他出了个题目:“今天的天气———”于是整个教室“嗡、嗡、嗡”,人人都在描绘:“今天早上很冷,迎面吹来刺骨的小北风……”各说各的,大约四五百字,都说完了魏老师才说:“请坐!”于是开始上课。[3]这是他别具一格的“口头作文”导语法。每堂课都说上这么一段,说惯了,张口就来,说的题目经常变换,都很新鲜、具体,使大家有话可说。如果天天都是“请坐”的陈词滥调,就不能激发起学生如此美妙的创造力了。所以,“新”字诀是很重要的。

3.画龙点睛之神

“瞻言而见貌”,“披文而入情”。要让导语有生命力,这才能吸引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变得有生机。导课时,要尽量避免那些闪烁含糊的语句和平淡的语言,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精当、连贯完整,给作为听众的学生以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和形神具备的真实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再别康桥》的导语时是这样写的:“自古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汀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中记录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今天,就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4]教师在导语中为学生诵读了许多离别的诗句,渲染了一种离愁别绪,激起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再加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当然,除了以上所提及的策略之外,还有其他技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其教学中的创造性是无限的,而在教学中,唯有做个有心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参考文献

[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李牧.与最佳学习状态热恋[O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1787/6538/641981.ht-ml.

[3]林显国.开讲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高校美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美术,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前言

目前高校美术专业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的要求, 将美术专业与艺术设计等相关的职业化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将专业理论教育构建在艺术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在这一大前提及背景下, 要求高校美术专业必定与艺术实践相联系, 通过理论来进行艺术实践, 通过艺术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而在未来的职业化道路上有坚实的基本功底, 同时具有职业创新能力。

艺术有着多种的定义, 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是人脑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 是一种精神现象的存在。人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也就是说艺术是人们从现实出发, 对外界的感知, 同时, 艺术又不同于生活, 艺术创造是一种新而独特的形式, 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活动。美术作为艺术的一部分,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同样要来源于生活而后又高于生活。人们常说每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 或悲或喜, 美术的创作者把他们的真实感受通过在加工传达给观众, 因此, 感觉在每一件有灵魂的作品中都有着高度的重要性。目前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生活的感知来激发学生的创作, 在实践中让学生体悟艺术创作、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情感的表达。

一、高校美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联系

传统的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 随之新课改的推行及素质教育的普及化, 艺术实践教学被逐步重视, 并且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基础上来。可以说美术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左膀右臂, 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美术理论基础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根基, 学生只有掌握了理论基础, 才能懂得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式, 才能找到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方向;同样学生只有通过美术实践, 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 同时艺术实践又发挥了更大的效果,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进行艺术的创作及深入研讨。

美术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又相辅相、相互促进。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讲解的接受方式及接受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及判断力, 将纸上谈兵真正运用到战场上, 将生活中的美与丑通过夸张、放大或是还原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高校美术艺术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高校美术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被摒弃, 现在的高校美术教学中, 教师在注重美术专业化的同时, 更加注重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关联,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丰富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参加到写生、组织学生参加画展、组织学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艺术创作及鉴赏等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创作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鉴赏能力的双重效果。

(一) 风景写生实践教学

风景写生包含色彩风景及速写风景两个部分, 是美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必不可缺的部分, 是美术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延展教学模式之一。通过风景写生, 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身边的美, 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外出写生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协调合作及独立自主的精神。

高校美术专业的写生实践教学已经被极大的推广和认可, 深受高校教师及学生的热爱, 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其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有明确实践目的及相应计划的实践教学,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视觉表达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

要做到以上的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应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及计划作为指导;其次要针对目的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从而展开实践教学;再次要选择几年内相对固定的写生基地, 保障写生实践教学的正常及安全的开展;最后在写生结束后, 要有明确的展示成果的形式, 通常以展览的形式为主。通过对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 可以达到学生与学生间, 学生与教师间的艺术交流。

通过写生实践环节的体验, 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校外这个“第二课堂”得到强化和补充, 并且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大自然、对艺术的洞察力, 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高校美术专业艺术实践不可或缺的教学经典活动。

(二) 艺术实践与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模式

艺术, 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对美的需求, 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美术艺术实践, 作为艺术的一部分, 同样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 对生活的美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美的事物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 通过艺术实践与生活相通的教学模式, 让同学对生活充满新意, 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将艺术之美展现在生活之中, 通过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

艺术认识始于对外在世界的观察, 同时又不止于现实客观的反应, 需要增加进学生的自身感觉, 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传达给观众。美术专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就是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美,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过程。首先要求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特点, 无论美丑加以艺术化及夸张化, 使学生的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次, 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 进行艺术创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艺术创新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强, 作为高校美术专业在传道授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积极容纳世界各民族范围内的艺术气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 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及眼界, 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艺术创造。

(三) 丰富传统美术鉴赏课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一般都是以名画鉴赏为主要内容, 这对于美术专业教师来讲都是轻车熟路, 画家、作品、画家的故事、作品的背景, 洋洋洒洒可以贯通一节课的时间。名画鉴赏固然重要,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 从小学到大学并无本质变化, 已经形成抗体。所以在高校美术鉴赏课上, 教师需要丰富传统的鉴赏教学内容, 变革教学模式, 更多的融入实践教学来吸引学生。

首先, 可以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 列举一些专题, 让学生展现自我生活。同学们可以通过PPT、视频、Flash等手段, 来展示与专题相关的现实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使美术鉴赏从生活出发。其次, 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学初期, 布置鉴赏专题课, 即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品, 在教学内容完成后, 展示学生的作品, 供同学们相互鉴赏, 相互提升。高校美术鉴赏实践教学的改革, 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名作的基础上, 还可以更加贴近生活, 逐步变成鉴赏传统作品, 创造新型作品, 将鉴赏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 引入“微型课题导引”的教学实践

“微型课题”源于一线教师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 基本形式为课题提出——对策研究——收货及成果, 也称做微型科研。“微型课题导引”被应用到美术教学实践中, 一是顺应了素质要求的要求, 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方面转变, 丰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另外也为师生营造一种以科研为途径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主观意愿为目的, 引导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形态。

“微型课题引导”是让学生将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总结成一个课题, 并且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进行有效的研究。这一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对美术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贯穿在整个学期中, 与其他的教学模式平行进行的过程。

具体操作过程总结如下:首先创设问题、选择课题。其次明确思路、合理分工;选定课题之后, 应有明确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课题组共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并且通过多方面路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再次, 教师需要进行中期检查、化解难点, 及时了解各组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 反馈研究的动态。最后,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教师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 让学生交流经验及成果,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展示学生成果的教学实践

我们在对高校美术专业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我适当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 让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时间构建交流的平台。这个成果展示的平台不仅是单单对教学成果的展示, 更是对大家思想交流促进的重要途径。

首先, 学生要对实践过程中的作品进行汇报, 这是最传统也是最直观的展览形式, 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包含学生们写生的成果展示, 也可以包括学生们在日程生活中有感而发的作品, 更可以是教师通过主题设定学生自由创作发挥的作品。展示汇报的作品涵盖的范围也可以很广泛, 比如建筑的结构速写、身边人的生活形态速写、风景自然的油画、水墨丹青的中国笔墨花等, 只要是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成果, 都可以进行汇报展示。以丰富的作品内容及表现形式, 展示出学生们的创作才能及对实践的掌握能力。

其次, 在展览的同时, 要组织同学和老师进行同步的座谈会, 总结实践的经验、表达实践的体会、评定实践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大家以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 进行作品的品评和建议, 为师生共同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打下基础, 在增进师生间感情的同时, 也让老师懂得如何更好的安排下一场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此,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及院系还可以在展览期间组织专题文艺汇演, 展示学生综合才能的同时, 促进艺术院校全校师生的沟通及交流。人们常说艺术是有灵活的, 也是相通的, 通过文艺汇演的形式, 调动全校的艺术生参与进来,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 还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文艺汇演可以通过多彩多样的方式进行, 可以通过与艺术院系学生的联合演出来增进汇演的生动性, 也可以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去讲述和表达作品背后的意义等等。这样,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是将教学、美术实践融入到高校美术生的生活中, 历练了其专业素养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总之, 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 对专业素养进行提升, 对生活有着更强的感知, 从而创作出更加富有灵魂的作品来。美术作品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链接着大众与社会的生活, 美术实践可以唤醒学生在艺术领域内对社会现实的描绘。

参考文献

[1]史琦.浅析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考试周刊, 2010 (37) .

[2]夏建红, 吴海燕等.艺术设计专业风景写生实践教学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3]薛玉剑.风景写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艺海, 2013 (01) .

[4]董明慧.以实践教学促进高师公共艺术教育——以美术鉴赏课为例[J].-美术大观, 2012 (05) .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艺术研究 篇10

关键词: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有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对新课程有效, 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成效的高低。我们应重视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研究, 这样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教师的个人性格和特点

具有以下特点的教师做出的教学行为具备有效教学的充分条件:

1.热 情 。 热情的教师容易受到学生喜欢 , 使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 激励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2.幽默。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表现得热心和幽默, 热心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表现。 研究发现, 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减少学生的紧张感, 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3.可信任感。 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可信任感, 这样学生才愿意与你有心灵的交流,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对成功抱 有很高的期 望。教师要产生有效的教学行为, 必须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态度并感染他们。

5.激励、支持 。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 , 使学生有归属感 , 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关注、成功的需要。教师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潜力, 支持他们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奇特的想法。

6.有 条 理 。 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即有条理, 以任务为中心, 有条理的老师往往更热情且有耐心。

7.灵活 、适 应 性 强 。 要求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中变化的必然性和具有不断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

8.博 学。 博学的教师不仅要懂得所教学科的知识, 而且要很了解所教学科及所有科目之间的联系。 博学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以外的东西, 增长其见识, 开阔其视野。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武器。教师应该有自我发展意识。第一, 坚持积累物理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发挥作用, 教师应重视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只有围绕专业知识有目标地、科学地、有效地积累, 才能建造好专业知识的高楼。第二, 强化专业知识的整体性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力图做到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努力从总体结构上把握专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第三, 开阔知识视野, 实现知识互补。教师通过自学, 努力吸收物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每星期参与听课至少两节) , 加深与物理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 借鉴知识经验。

在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三、教师对教学过程方法的把握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掌握的知识体系, 确保每学生都能参与到物理课堂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物理课堂的开头把握学生, 从其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提出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回答的问题进行情景激疑。

多样化教学即指多样化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 物理课堂的多样化教学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教师在课堂前的演示实验, 能够很容易地把学生引入到该节课的内容中, 激活学生的思维。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而且演示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表象作基础, 而表象的感性材料的获得,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其思维的问题, 不断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 使用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学生注意力水平越高, 教学有效性就越高。问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 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 在学习活动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丰富学习经验, 提高思维水平。对学生的帮助针对性要强,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应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 进一步发展他们解决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 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四、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狭义的教学技能, 即通常我们所关注的教师的基本功, 而广义的教学技能则指教学技巧, 即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在教学情境中, 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展现, 必定是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巧的整体性效应, 具体表现为可以观察到的具体教学行为, 反映出的则是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所积累的教学能力。

1.创 设 情境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在课刚开始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后就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新信息与以前所学的联系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互动, 使学生立刻进入积极回答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学习状态。

2.教 学模式 的 多 样 性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把握教学模式要运用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比如教师在第一次获得学生的正确答案时用“好极了”进行表扬, 当第二次用到这个词语时, 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 可以换用手势或对身体语言 (微笑、离得近些、大笑) 等。与学生的交流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 可以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 即进行有效提问。

3.提 问题

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能力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问题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信息并思考回答, 能促进学生参与, 提高思考水平, 帮助学生组织思路, 引导其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也会使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以便提供反馈信息。教师提问时应参考一定顺序:提出一个问题———停顿———叫学 生回答问 题———学生回 答问题———停顿———反应, 重新引导, 等等。

4.提 供 清 晰 的 指导

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要不断重复知识要点、将它们写在黑板上、说完要点之后要停顿、复习要点, 达到对这些要点的强调。当学生不理解时, 重复、复习或重新描述, 这样做会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具体行为可以表现为:准备开始上课;介绍和强调内容;详细阐述重要观点和概念;检查学生是否理解。

5.注意 学生 的进 步

教师应该注意并时刻监督学生的进步, 要检查其理解程度, 认真持续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以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如果缺乏, 则教师要重新调整教学。教师要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

6.提 供反 馈 和 强 化

教师的有效教学应该提供有关学生表现的信息, 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反馈的目的是告诉他们表现正确的信息。

教学艺术研究 篇11

一、引言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受到更多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改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目前的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属于公共课程,由于教师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只能进行大班教学,这样一来,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他们难以通过思政课更好地提升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融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大班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条件下艺术高校思政教学的问题

(一)难以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开展思政公共课程教学时,学生的数量一般在100人以上,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学生距离教师较远,难以听清楚教师教授的内容,也难以有效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一来,后排的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不强,教师不能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学生难以养成主动的思政自学习惯

由于采取大班教学方式,思政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只是单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思政理论的自学方法,没有养成自学习惯。

(三)统一化的考核使得学生积极性不足

在大班教学的客观条件下,很多艺术类高校思政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一张试卷或是一份论文来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艺术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面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时,复习相关思政知识点的情绪比较消极,一旦成绩不佳,会大大挫伤他们在思政学习中的自信心。

三、多元化互动教学模式融入思政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被全面应用到高校教学之中,有如下具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掌握,拓展这些教学手段在思政课堂上的应用。

第一,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中,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二,网络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得以构建第二课堂。网络教学可以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在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可以通过网络形式提出,教师给予有效解答,这种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第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与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和博客、阅读功能强大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随时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些艺术类的影片、研究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其中的哲学含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效分析与总结,以提升学生的觉悟。

第四,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程”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思政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育逻辑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微课程”的实效性特点。通过教学流程的设计,设计不同的专题课程,把“微课程”串联整理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时间安排、接受程度等进行观看、反复播放等操作,巩固关键的知识难点,促进具有个人特色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

(二)融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高校的思政教学属于公共课程,为了让学生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活案例,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地讲授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设置生活化的案例。互动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关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与完成。因此,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构建符合课程安排要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由于思想政治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涉及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构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设置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可以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说,可以就社会上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进行讨论,例如,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不忘初心”,延伸出很多思想政治方面的话题;《非诚勿扰》节目中再次出现拜金女,节目对其进行及时封杀;聋哑少年运用自己的幽默方式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展示他面对缺陷人生的乐观精神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政教学的重要讨论话题,这些案例需要具备的统一特征就是生活化,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因为艺术类的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实现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情境延伸。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个新现象——“碰瓷”,使得人们在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或者需要先录下视频才能进行救助,可见人与人之间已经缺失了对彼此的信任。可以让学生合作演绎关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小品,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教师需要通过分析“碰瓷”现象,进一步阐述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要性以及构建诚信社会的必要性。

nlc202309081927

其次,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鉴赏之中。艺术类的学生在绘画、影视作品的鉴赏上有着专业的眼光,可以在专业鉴赏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有效教育。另外,艺术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历史中存在大量的典故,可以将其当作思政教学的重要案例,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再次,辩论会。思政教学属于思想改造,需要进一步入脑入心,开展辩论会让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辩论前,学生需要准备充分的案例和数据,作为他们阐述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参与到思政教学之中,实现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最后,演讲。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很多大一新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缺少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思政课程可以给予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学之中。

(三)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需要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在思政教学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孤儿院、军营等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邀请先进人物做报告。现在各地的中国好人、全国劳模都比较多,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当地的先进人物来校做报告,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参观博物馆。结合艺术高校的特征,学生对博物馆中的珍贵艺术品有着深厚的兴趣。这些物品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它们还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实践教育可以选择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参观。在参观这些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这些文物涉及的一些感人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最后,帮助弱势群体。组织学生进入孤儿院、养老院,为那些弱势群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学生的表演能力相对较强,可以表演一些小品、舞蹈等文艺节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给予身边的人更多的信任和关爱,才能构建更为和谐的氛围,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四)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

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提升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与兴趣。具体的评价方式如下。

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约束是开展思政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质量是效果最佳的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一步进行过程化的自我学习质量评价,进行有效自检。

其次,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是构建多元化思政评价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是存在差异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监督别人的主要力量,变成老师的好帮手。

再次,过程化的评价。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这种过程化的评价方式要设计出相关的评价要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效果、回答教师问题的准确性等作为过程化评价方式的考核因素。最后,最终评价监控。思政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一定需要通过试卷反映。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品的形式反映社会上的某种现象,以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目的。这种结合学生特征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最终的评价考核。

四、结语

艺术类的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前卫,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多元化的互动式教学,弥补现代大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从而有效改造艺术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广西艺术学院思政部)

教学艺术研究 篇12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一、引言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 它是面向公众融入与社会和生活的艺术, 将艺术创作与公共场所中的使用要求相互结合, 形成现代设计中的“视觉, 环境, 产品”三位一体的造型。同时, 其内容形式特别丰富, 包括壁画、雕塑、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由于公共艺术涉及面广, 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 需要涉及许多学科, 如建筑、历史、文学、绘画、雕塑等, 对于此课程来说,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 朝着面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对专业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和形式内容上的改革, 在教学中宽知识、厚基础、强技能, 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进行革新, 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育人, 全方位育人, 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 提供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科研、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不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创新和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不可能培养出面向社会的具有高素质能力的设计人才, 所以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国内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育, 长期以来存在重技艺轻实践, 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对设计技巧的掌握,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从对高校研究生的教育分析看, 除了强调学生的实践教学, 还应强调教师自身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在对实践的教学中, 不能仅停留在思想观念上, 应多方面地研究实践教学, 做到设计实践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

另外, 要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对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材的更新, 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时代化、国际化, 教学成果的公开化, 对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全力打造公共艺术课程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打破传统的、单调的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授课形式, 改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被动现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观念和创新能力, 以及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工作效率。

三、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目标与内容

(一) 教学改革目标。

以提高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为教学改革的目的, 遵循课程教学规律, 大胆加以改革, 加强在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 课程模式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的实践来完成, 对于未来公共艺术的教育, 课程的安排也要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1. 结合本校地域特点, 规划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针对设计市场的需求, 系统的规范设置专业课程, 使之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还要结合本地域的实际情况, 如结合陶瓷文化、陶瓷元素进行创作设计, 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 既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又具有超强竞争力的学生。

2. 加强公共艺术理论课在整体课程中的比重设置。

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是时尚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密切结合的设计, 它要求设计师除了必备一定的设计专业技能以外, 还需要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这就要求在教学课程设置上, 加强美学、文学等理论的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上, 设计出符合大众心理和融合本地域文化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

3. 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突出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大纲及其具体的课程内容都是培养目标的体现, 不仅要体现其应用性, 更应加强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大纲是各种教学的依据, 每门课程都应规范化、系统化, 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 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培养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设计实践的教学是立足于市场公众需求, 培养实践者从事创造性思维的设计活动, 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检验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由于设计的技能性特点, 要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消化和吸收。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 以及对公共艺术设施在其区域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课程体制设置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 模拟课外实践教学, 包括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实际项目进行介绍、分析和设计等教学内容。

第二, 专业课程采用双方客户案例进行教学, 在分析案例的时候, 结合将要进行的项目阐述设计的一般流程、规律和方法。

第三, 在课程设置中, 要实地进行考察勘测, 熟悉设计地域的环境情况、文化特色, 熟知设计的制作流程, 对设计思路进行分析, 并制作效果图等。

第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条件, 要鼓励教师制作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在教学环节中一定要营造一个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氛围, 将教学与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了解市场、分析市场, 使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设计理念, 使学生所设计的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市场检验设计效果,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形式上进行改革。

(一) 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体”, 实行导师负责制。现在研究生教学也普遍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以个体实际案例教学, 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又要注重教学的实践。它是综合化的教学模式, 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为设计的成功打下基础,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老师也有一定的压力, 这也促进教师加强自身专业能力, 更新教学观念, 增强教学的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使教师更加专注深入地研究本领域的课题, 使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在一起。最后它还更好地把课堂与实践融为一体, 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增强了

WENJIAOZILIAO

学生的团队精神。总的来说, 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给学生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 提供了实践的场地, 并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实践检验在校的学习。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面对具体问题, 并解决和分析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设计理念都有所提高。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接近社会, 了解市场需求。在建设教学基地时, 我们应该与当地的设计产业紧密联系起来, 为当地经济发展、设计进步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培养出应用型设计人才, 可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选择不同的教学点。

(三) 加强师资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综合化的教育模式除了在教学方面的改革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教师素质的综合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还要具备多学科和跨专业的知识。尤其是在设计实践方面, 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就造成了对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 导致在对学生作品指导时没有从实际应用方面评价, 而只停留在审美层次上, 缺乏对市场定位的考虑使得设计方案在实施上造成偏差。

公共艺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作品设计受到材料、工艺等客观因素的多方面影响。如果教师不走在设计实践的一线, 就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滞后感。所以, 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需要有创新思维的教师, 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样也需要在设计实践中获得。

六、结语

通过教学, 我们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 更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增加人们的公共参与性。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 它赋予生命和语言, 传递给世人心灵的共鸣和愉悦。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总结出更好的培养艺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径的教学方法, 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专业素质,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以及指导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君.论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 2006.1.

[2]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北京:三联书店, 2002.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幼儿行为表现下一篇:假体周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