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艺术

2024-06-13

教学的艺术(共8篇)

教学的艺术 篇1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3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3三、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线索式思路1990年第3期的《中学文科参考资料》杂志有一篇李士侠老师写的《没有春天的祥林嫂》说:为了突出祥林嫂在封建强权压榨之下,从来没有获得过春天的特色,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从而巧妙地揭示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笔者后来根据这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编写了如下教学简例:《祝福》教学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像这样用一个教学主问题牵动课堂阅读教学、牵动学生研讨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线索式思路。所谓线索式思路,是说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始终或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或重要教学板块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穿着,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的一种教学思路。线索式思路的教学设计艺术,实质上是一种精练的教学艺术,一种严整的教学艺术。它要求对课文进行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从而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十分有效地突现了课文内含的最佳信息。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线索式思路中的线索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词语线索以词语为线索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一词经纬式思路。其特征就是巧妙抓住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或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一般来讲,这种词可以下面三种姿态出现。第一种,是课文作者安排在文中、据以突出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词、中心词、关键词、点题词等。它们或点示在文题之内,或有节奏地出现在课文内容之中,形态鲜明,直面读者,比较容易捕捉,也比较容易形成教学方案。如《向沙漠进军》的教学,若紧紧扣住文题中进军一词,用进军来贯穿教学内容,则可形成较为顺畅明晰的教学流程。第二种,是反复出现在课文之中,具有一定表达作用的词。它们不时地见于课文之中,把它们从课文中拎出来,它们竟是同一个词的集合。如《孔乙己》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若以笑为话题组织研讨,则能较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到笑在这篇小说中显示出的独特的艺术力量。第三种,是伏于课文之内,需要提炼或补充出来,同时又是能直接点示课文、直接表现课文内容的词。如《愚公移山》有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句,句中平险一词,便是此篇课文之关键字眼,教学中抓住平险一词,则顺利地牵动了愚公移山故事的方方面面。下面请看笔者《口技》教学创意:教材精析:《口技》一文,运用了用关键词统领全篇的写法,它重在一个善字。教学设想:四个字--诵读,品析。教学创意:紧扣一个善字,指导学生品析课文,要求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同学们说出的句子越多,表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品析过程:教师要注意课堂调控,按如下三个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口技》一文,从口技者的表演看--善在声音有大小。如,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善在声音有远近。如,遥闻深巷中犬吠。善在声音有内外。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善在声音有动静。如,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善在声音有疏密。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善在声音有张弛。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善在声音有分合。如,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善在声音有点面。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口技》一文,从作者的描叙看--善在文字简洁--全文365个字。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如变色离席、惊觉欠伸、呓语等。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如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情的温和、父亲态度的严厉。善在表现出人们的情态--如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的与胆小的不同的神情意态。善在文中的口技不像一般的口技表演逐个摹拟各种声响,而是有一定情景和简单的情节。善在口技人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有单声有混响,节奏快慢有别。善在用排比、夸张、反复的手法以及众多的短句,渲染出一片火海。……《口技》一文,从作者的构思看--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善在有侧面的尽力烘托,善在有首尾的反复映衬,善在有比较复杂的情节,善在有作者的评议赞叹;善在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应。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2.问题线索以提问或问题为线索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一线串珠式思路。其特征是;用一个重要问题、关键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牵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品析。这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可以是研讨的话题,也可以是有分量的提问。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品析玩味,也就是要求教师尽力在课文中找到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条,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认识,或感知,或理解,或分析,或赏读,或品味语言特色,或揣摩选材立意,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教学。如下面的一些提问或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线索。《孔乙己》:小说怎样通过手的描绘来表现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说周瑜用怎样的方法堵住了蒋干的嘴。《狼》:例说故事生动曲折的特点。《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旅夜抒怀》:试一试,将课文改写为一篇散文。……请看下面《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想:课文精析:这是一篇美文,它一想之怪,二想之深,三想之广:由想而寄意。教学创意: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这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奇妙写作创意、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运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妙要列举,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教学线索:《过万重山漫想》妙要列举。教学视点:体味、品赏文章的妙思、精段、语句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在这篇课文中,仅就课文的妙思就可以引出许多的品评赏鉴:〖HTK〗妙在总体思路明晰,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妙在一个激发想象的动情点:三峡。妙在一个延展想象的高度浓缩的空间:从夔门到三峡的出口。妙在漫想的思绪紧扣一个想象的点:第一个。妙在从过万重山旁逸斜出,实写漫想的巧妙角度。妙在想中有想--自己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想些什么呢?妙在想中之想内容奇妙,句式精美,层次明朗。妙在向前想了还向后想,巧妙地联系了现实。妙在三峡含义的由实到虚。妙在文中的放与收--进行交通工具与三峡形成的穿插。妙在文章的由叙到议,表达出一个鲜明的思想。妙在首尾圆合,遥相照应。还有文中的写景美段呢,文中的议论美段呢,文中的动词运用、句式组合、修辞格的运用等等,学生恐怕能够说出百余个美点!这就是一线串珠。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线索式思路在教学上的作用:(1)它表现出一种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的艺术。(2)在教学设计上,它追求一种执一而驭万的教学效果。目标似乎很单一,而牵涉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3)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见解的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4)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反复地、多角度地阅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美点,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另外,线索式思路还十分有利于处理不同类型的课文。对于教读课文,可设计两至三条线索,进行多角度的整体阅读教学;对于自读课文,可只指点一条学习线索。广而看之,在课文的研究性学习中,每一个话题都是一条富有牵引力的线索。

教学的艺术 篇2

高中历史不同于语文的人文氛围感染, 不同于数学逻辑思维的乐趣, 教学时大量的史实与时间记忆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 即使平时没有用心听课, 在考试时突击背诵一下相关的考点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数。所以, 很多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加不在意。加之, 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 更谈不上变通, 按章节照本宣科,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其实,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际上可以利用的点非常多。由于历史本身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 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原因都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具备了现实性。正如“读史可以明志”这句话所说,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得以扩大知识与眼界, 心中积累更多素材与体验。在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当中, 进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此,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要立足于历史科目本身的知识基础, 努力挖掘历史事件中引人深思引人反省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思考与体验,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切都在于教师要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去提炼历史知识, 进而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艺术性。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途径

(一) 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嘴来讲, 因此, 教师的讲解方式和语言特点, 直接决定了历史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语言作为教学过程中关键性工具, 有些教师讲历史课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有些教师的讲解却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样一本教材, 区别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得当。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在进行教学时, 单一而枯燥的讲解语气明显是不适合教学的。跟随历史事实而动, 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语言风格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实质就是一个“表演者”, 在讲到一些反面人物时, 如秦桧, 汪精卫此类时, 教师愤慨而直接的语言, 痛快淋漓而直陈事实的讲述能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到其卑鄙。而对李大钊、岳飞此类, 教师在讲解时应充满感情, 深刻怀念。为了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在介绍党内领导人时, 教师可以学着模仿他们的语气与腔调, 如教师用毛主席的湖南话来念党的八大纪律等, 即使教师说得并不标准, 但学生依然会给以非常高的关注, 课堂氛围瞬间活跃。

因此, 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否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艺术表现力, 且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前提。

(二) 高中历史教学故事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 充满血肉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实现艺术化教学, 重现历史事实可以有效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 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历史事实引入当下的现实进行讲解。现在很多电视上都会放映历史剧,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历史剧与真正的历史现实还有很大差别, 甚至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篡改历史的。但很多学生却会误把影视剧当成真正的历史事实, 如《后宫甄環传》播出后, 很多女生对于雍正这位皇帝的认识就开始出现偏差,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部电视剧, 对比真正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在比较中学会思考, 在对比中找到差距, 最终达到故事性与教学艺术性相融合的效果。

还有男生非常喜欢看的《三国演义》等, 这些影视剧都表明学生非常爱看历史剧, 教师要看到这一点, 再用故事性的视角, 把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如《三国演义》里各位人物的性格就非常鲜明, 刘备善于以柔克刚, 周瑜偏于自满等, 教师讲一千道一万,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积累去反思, 由此及己, 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历史进程。

(三)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里, 教师还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构建全面的历史立体课堂。

例如, 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 教师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各种资料放进来, 包括能找到的此阶段影视资料、当时的图片、见证物的介绍等, 因为图片与视频能直接提高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度, 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展现中得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创新。相比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一味地讲解, 音频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 历史是具有人文性的, 很多成语就来自于历史事实。同时, 历史其实就在身边, 如“乐不思蜀”是曾经的后主刘禅庸碌无能的写照, “四面楚歌”是项羽与刘邦间楚汉之争的反映。

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不仅在于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艺术表现力, 还在于博古通今, 让学生从身边常常用到的成语联想到过往的历史事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师的语言讲解方式, 在于教师对于历史事实的再现能力, 更在于教师是否能从历史中照进现实, 让学生在历史中看到今天, 进而品味到历史带来的厚重感, 体会到历史这一门学科的人文意义。因此, 教学与艺术, 在于把历史讲“活”, 只有在这一角度上, 高中历史才能摆脱枯燥与乏味, 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知识智库。

摘要:高中历史在很多学生眼里是记忆任务的总和, 一方面说明学生没有完全领会到历史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学方面没有体现历史的艺术性。因此, 笔者借本文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艺术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尹高兵."鱼与熊掌"的兼得——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2]陈明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5) .

[3]于林.京津冀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在廊坊市召开[J].历史教学, 1991 (7) .

[4]梁仁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7 (6) .

艺术教学中的艺术 篇3

关键词:艺术;成就感;表扬;称赞

所谓艺术,除了包括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意识形态以外,还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把教学看作一种艺术,也就是让我们运用技巧使我们的教导富有创造性,让大家坐在课堂上就有如投身于艺术享受之中,畅快而美妙。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一名艺术的传播者,则更应得其法而使“艺术”二字发挥到极致。那么怎样体现艺术教学中的艺术性呢?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通过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小有收获,现列举如下: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因材施教,量力而行,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

“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愉悦的,它多半是一种胜利。”这话出自20世纪的哈里·爱默生·佛斯狄克。没错,快乐来自一种成就感,一种超越的胜利。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只有在胜利的快乐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一点点地熏陶,一步步地提升,使学生们逐渐对艺术有所感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绘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把教材上的内容予以灵活的变通,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带领和帮助学生通过一节或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一幅精彩的作品,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当然,也需要一定的难度,叫他们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得到“超越的胜利”。

比如,课上教学生手工折叠一只蝴蝶(纸蝴蝶制作简单,大约15分钟便可折好),折好后,要求学生设计并用彩色笔给蝴蝶勾画五颜六色的图案,绘画期间老师巡回辅导。下课前10分钟,找几个典型的作品进行讲评,并对其优点予以赞扬。这样的教学设计,即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使他们很自然地接触到了图案和其相关知识(知识融于实践中才能发挥到它的效用);通过讲评可以使其领悟到更专业的眼光;适度的表扬,会激起更多的参与热情。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美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我们不能象其他老师一样以考试、升学,甚至今后的前途来摆明利害,要想把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成功地进行下来,就要靠变幻不尽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一门艺术。

首先可以在授课时间上动脑筋,把某些教学内容放在学生最需要的时间段里去进行,以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节日将至时教他们设计制作贺卡或礼品包装;在板报评比前,教他们美术字和板报设计;干脆先看动画片,再讲动画形象设计;先去公园玩,再画风景画……

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比如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拥有实效性强,省时、省力、直观、灵活、生动、节奏快、容量大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书本图片或几本书籍、杂志中的精彩图片,但那一张张小得可怜的图片使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茂,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清楚,也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演示的画面过小而对美术失去兴趣。

还有,平时可以举办美术作品展,或者与音乐老师一起制作有美术包装的音乐剧,既培养了学生对音、美的兴趣,活跃了课余生活,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美术实践能力。艺术本身是相通的,音、美有着太多的关联,美术老师与音乐老师互相学习和沟通是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收效的。同音乐老师一起营造一个丰富的艺术氛围,无疑会为美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表扬和称赞来取代言辞伤害,这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这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孩子还是诸多问题的孩子,与他们相处都需要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其实与学生的交往也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关键在于运用你艺术的言语词汇,避免言辞伤害,并且时刻不要忘记表扬和称赞永远是最好的药方。

你我都知道,如果让别人6天不进食,我们一定会有犯罪感,但是,我们却常常对某些学生6天、6星期,甚至6年都不表示赞赏,这份精神鼓舞不是同食物一样重要吗?别忘了一点,我们所相处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而是充满了情绪化、自负、虚荣和多变的孩子,他们都渴望被人赞赏,而且言辞伤害不但不能改变和鼓舞他们,反而会招致怨恨。

上好中小学美术课的关键不是学生的绘画水平而是参与热情,所以只要参与,决不对后进的孩子抱以过高的要求。慷慨真诚地肯定他们的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委婉地指出缺点,甚至批评时,也要给他们留有余地。说:“这样不好!”不如说:“那样会更好。”讲:“某同学,不准说话!”不如讲:“某同学,你画好了吗?”说:“你没有认真对待我的作业!”不如说:“如果你再认真一点,效果会更好。”语言是一种艺术,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获得不同的效果。你的友好和尊重,换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你的尊重,还会把一种彬彬有礼的优秀品质感染给孩子们。

有很多孩子的文化课分数少得可怜,在众多的冷眼相看下,自尊心饱受伤害,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不要了尊严,任老师怎样责罚,也无动于衷。对于这样的孩子,进一步的言辞伤害不但不会有好的收效,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敌对情绪。不如给他足够的尊重,让他找回自尊,有了维持这种尊严的愿望,就有了上进的可能。所以不妨在美术课上调动他的积极性,发现他的闪光点,给他一个欣赏的目光,你的信任和赞扬会唤起他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曾经有一个在课堂上顶撞我的孩子,下课后,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我欣赏他的勇气和与众不同,坦诚地表示我希望得到他的合作。我相信我感化了他,因为从此他再也没有在我的课上捣乱,取而代之的是他的一张张认真完成的画作。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掌握好教学的艺术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你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生动的知识空间,和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精神空间,用艺术的魅力去吸引他们,用艺术的情操去感染他们,用艺术的手段把“艺术”这一项高雅的精神食粮灌输给他们。

注 释:

[1] 戴尔·卡耐基〖美〗.《人性的弱点》.中国发展出版社,p218

[2] 张春华、赵建坤.《教研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p454

[3] 戴尔·卡耐基〖美〗.《人性的弱点》.中国发展出版社,p23

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篇4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起伏有致、收放有度、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快慢相宜,各个环节有机相联,给人以艺术享受。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而课堂教学节奏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变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滴,滴,滴,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使课堂教学不枯燥,富有节奏感呢?

一、教学中的艺术节奏

一堂课要张弛有度、详略合理、动静交替、浓淡相宜,不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要讲求节奏运动,四十五分钟之内要环环相扣,步步到位。开端精彩激越,发展舒缓流畅,高潮迅疾猛烈,结尾别致紧凑。课堂教学节奏只要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依据,动静富有变化,张驰错落起伏,与学生的心理形成“和谐共振”,就能“演奏”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动人的乐章。

(一)张驰有度

张与驰是就课堂教学的速率变化而言的。一堂课,应力求有张有弛,张驰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驰相间又环环扣合的生动整体。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军事思想而课堂教学中的“张”则指紧张、急促、强烈;“弛”乃轻松、舒放、从容。教师要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探求知识。

(二)详略合理

详与略是针对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而言的。若使教学呈现一种艺术的节奏,教师就应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选择。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高潮。该详之处,或重锤敲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干脆“割爱”。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合理的美感。

(三)动静交替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呈动中有静;“静”也决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呈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间歇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四)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声神行态和情感色彩而言的。所谓“声”,即要求教师教学时语气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轻重分明、缓急有度的节奏。所谓“神”,即教师在讲台上、教室里,行态中富有变化,或豪放洒脱、或恬静稳重、或幽默风趣。总之“声”与“神”要求教师在课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恰到好处,犹如绘画中的色彩一样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二、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师的机智艺术地调控,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弛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准确把好教学节奏的脉络-----教学程序

一般地,教学程序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它也是教学节奏

无声语言指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书面语言即课堂板书,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是人的身体、手势、眼神、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教学中欲突出重点,强调某些关键词语,可以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的同时,配上恰当的手势,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区别,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板书、练习的配合,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达到教学内容与师生思路合拍共振。

三、密切关注教学节奏的生成-----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许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学生的行为反应

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要及时变换节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内容,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当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改变教法,变换角度,努力避免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准确无误地回答时,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加快节奏,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情绪松懈的现象。

2、学生的表情反应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面部反应,尤其是眼神,当学生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兴奋的,教师就可以保持讲课的节奏,或适当增大知识的传授量;不感兴趣或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教学节奏应有变化,可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注意力分散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听不懂时,眼神是困惑、茫然的,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能回答问题时,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回答问题时,眼神不敢正视教师,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教师就要考虑换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篇5

——《高校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文科)学习心得

山东职业学院土木系 张锦

听完了为期两天的高校教学方法与教师教学艺术(文科)培训课程,受益匪浅,尤其是今天下午周旺生老师的课,朴实不乏激情,幽默不乏寓意深刻,大师不愧就是大师!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的几点想法。我就职于山东职业学院(原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我们是职业院校,无论是从生源还是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来说都不同于本科院校。先说生源,自然比不过本科院校,高考分数从190到550左右参差不齐;再说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职业院校比较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实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这几点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必然不同于本科院校。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愿意听还要听得懂,我认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职业院校的老师不仅要热爱学生,有激情还要有耐力,用学生们能听的懂的语言方式来讲课。以我所从事的思政课教学为例,讲大道理大家都懂,但谁也不愿听尤其是这些90后们。我讲课的时候就会在其中穿插一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案例,学生们还是比较愿意听的。比如,我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节时我会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以后打算从事的行业发起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去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另外,教师自身一定要与时俱进。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稍不留神可能就OUT了,可能学生的哪句话我们就听不懂了,就会被学生们奉为老古董。比如讲马克思主义指

导思想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们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老古董,而我们教师如果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讲马克思主义,对比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的渗透方式来讲我们的意识形态学生们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再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足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我曾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过。大家都知道最近这些年大学一直在扩招。这样本来达不到一定办学层次的学校迫不及待的升格,有资质的大学就建新校扩人数,大学显得很浮躁,很急功近利。可以想象这种背景下,教师和学生能否真正沉下心来教与学?第二个困难,如何对待教学与科研?这个问题,昨天和今天的这几位老师都讲过,但我认为这是个体制问题。也许提的人多了会引起更大的重视吧。

书法艺术的教学反思 篇6

书法艺术的教学反思

我们立足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立足于创建有特色的艺术培训中心为出发点,将学生学习书法作为实施素质和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以及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明白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明确书法是一种反映生命的艺术,是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粹。课程目标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通过书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良好的姿势。掌握正确的笔划、笔顺和字体的间架结构。学会正确使用书法用具,并养成整洁的习惯。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中国文房四宝的文化。培养欣赏碑帖和读贴的兴趣。

1、“选”,即选帖,选字。练字总是从临帖开始的,初学者宜从正书(楷、隶、篆)学起,选择的字帖需做到点画准确正规,字形平稳严整,必须是名家名帖。唐代颜、柳、欧诸楷帖;汉隶《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秦小篆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皆可。其中欧阳询所书的楷书《九成宫》,可谓点画精到劲挺,结构安排合理,间架端庄标准,实践证明,初学者以此入手,易进入状态。但字体选择还应根据各自的兴趣为主。

2、“读”,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读”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但重要的是“授之以法”,使学生能对字的造型予以初步的观察、分析、领会。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去“读”,首先对字要有一个总的印象,是长是扁,是大是小,然后由整体到部分,分析字的偏旁结构以及整体字的结构(如汉隶是扁平结构,取横向势,篆书是上下细长结构,取纵向势)。笔顺笔划的长短、粗细,乃至每个笔划起、运、收笔的占格位置或角度;最后总起来重新发现字的突出特点或容易偏差的地方,真正做到“目视,指划,心记。”

3、“摹”,即印字。用透明程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在范字或字模上仔细描写,好比手把手教字,摹写的字型与所用的田字格或毛笔练习用的米字格相配套,大小相合,力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沉心静气,求质求量,手摹心记。不过这种教学方法一般不采用,只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

4、“临”,即对照着去写,应包括对临和背临两个步骤。对临,这里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即由帖上的字通过自己的眼、手、心,变成努力所接近的帖上的字,但只有在“读全、读准、读熟”、并有一定时间摹写训练的基础上,写得才越像,效果才越好,掌握得才越快。“临”时应注意做到:临与写的大小相当,先整体后部分;自查自纠,对比校正,养成习惯。毛笔字则需严要求,宁精勿滥,点画应准确精到,结构合理得体,反复性训练,方式方法力求灵活,并做到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主,也要突出对领会接受较快、感受力较为敏锐的学生的重点培养。

书法艺术的教学反思

书法的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是一个互补的作用,古人讲:书法养性。这里指的性,是性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心态。就是说学习书法可以培养良好的心态。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心理的反映。我们知道心情保留不住,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把过去的心情保留下来,只有通过影像、作品等形式记录、保存,所以任何事情的效果都与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经常通过影像、作品来判断作者当时的背景和心情。在学习中,书法能培养好的心态,好的心态又对学习文化课有很大的帮助,能很用心地学好文化课,文化课的提高,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书法的理解,二者的关系,真是密不可分。

心态的形成,不是生来就会的,心态的培养也需要进行训练,也需要长时间磨练。在训练中首先要先学会上路,而且上一个带有路灯的路,在这样的路走下去,不会迷失方向,很容易地达到目的地。如果上了一条没有路灯路,摸着走,找不着方向,说不定就会掉进了河里。那带路灯的路在哪里?简单地说就在古人那里,那就是书法,古代士大夫们把书法作为必修的课程,通过书法的学习,培养出良好的心态,同时又展现出文化、素质和修养,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很多的名人。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王铎、康有为、于右任等等。这是一条现成的路,是一条从古代走到现代和走向未来的路。

有人说汉字使人聪明,我认为:练书法使人聪明。怎么讲:汉字是艺术,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故事,里边包含很多哲学的道理,其中之一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念,从而显示了汉字的精深、奥妙与博大。汉字以方的形式存在,在方中得静,汉字在固定的方框中,写出对比、变化、平衡、对称的关系,在静中求动、在动中求静,体现出动静相生的哲学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追求。在书法的变化的过程中,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增强了人是智慧,使人变得聪明。

教学的艺术 篇7

个性对于纤维艺术教学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 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现在经常有人提“个性魅力”、“人格魅力”, 实际上它是对个性的另一种诠释。首先要有个性, 其次才有魅力。由此可见, 个性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区别于他人的特质, 我们称之为个性。在艺术类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容易对个性十足的教师产生好感, 甚至崇拜, 因为这说明此教师有着更多个人的东西启发并影响学生。下面就我在美国求学时的几位教授的教学特点来谈谈艺术家个性在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们的个性创作和个性教育

我的专业指导教授荆吉·来开喜欢用小型的切割机来切断木块, 飞转的砂轮把一根整的木条切成一根根细小的木棍, 制作者在这上面用钉子戳一个小孔, 以方便金属钻头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众所周知, 人是高级动物, 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西方的一些艺术家也喜欢依赖机器的帮助来完成作品。

她首先界定好三维艺术品的外轮廓, 然后在内部完成结构的构造工作。她对框架的稳定性要求很严格, 木条与木条之间的衔接很牢固, 单单运用手指是不能晃动其中一根木条的。对于木条之间的连接, 她经常用金属——铁钉、钢钉和电线头作为中间联系环节。在颜色的运用上, 她喜欢用红色、蓝色等个性比较强烈的能迅速吸引人们视线的颜色, 有时也用木条的本色。她做的艺术品的木条线条灵动, 很像油画之类的架上绘画中奔放的笔触, 让观者心情随之跌宕起伏, 并深深被作品的感染力所打动。

我所喜欢的另一个艺术类教师名叫维多利亚·瑞委。这位犹太人的后裔有着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写作才能。维多利亚是一个身材略显丰腴的感性艺术家, 她喜欢用闪光的颜料在纺织品上画画,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她的作品, 都有光影闪烁的幻觉。一如湖面上的涟漪, 荡起层层碧波。多棱角的镜片的使用, 和霓虹灯灯管的使用让她声名大振, 敢于用霓虹灯管是她人生的某一阶段的标志。闪烁的灯光在纺织纤维上显得格外的迷人, 就像我们坐在飞机上观看黑夜里地球上不同城市的万家灯火, 是那么引人入胜和遐想万千。不规则的灯光带创造出优美的图案或抽象画, 宛如画家手里的奔放的笔触——任意挥洒且笔笔传神。

说她感性, 是指她的情绪经常难以自控:高兴时像天真的孩童, 愤怒时如同咆哮的狮子, 在众人面前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变化。艺术家的气质可窥一斑。私底下我和她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她会指导我的人生方向和艺术走向。我的染布技术在她的指点下, 大为精进。不同的染色方法也让我的艺术创作更为灵活和自由。照相印版技术让独特的艺术制作和大规模的重复使用某一色板技术结合起来, 往往一块板制作好以后, 可重复使用若干次。现在的很多家用纺织品上的印染技术原理和丝网印技术是同宗同源。回国后, 看到那么多色彩缤纷的图案和造型, 让人不禁感叹国内这几年的变化和日趋成熟的染色方法。我们的生活因为艺术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绚烂。美化生活的同时, 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多变和时尚魅力。

她上扎染课时经常召开学生分组会议, 讨论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创作技巧和对各个国家的传统图案的传承。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学习到很多自己以前不曾关注或忽略掉的东西。对颜色的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和互补色的学习和分析, 使得这门课——扎染显出勃勃生机、富有挑战性。另一别色法, 又名去色法, 用漂白剂在黑色的纯棉布上作画, 会有棕红色、黄色色块出现, 原来黑色蕴含了各种不同的颜色。我第一次对黑色肃然起敬, 原来以为最沉闷、无生机的黑色却是“有容乃大”的极大胸怀的颜色包容者。众所周知, 通过三棱镜的白色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有色光。在美国, 黑色布也能被分解成彩色布。本来白色和黑色是无彩色, 是没有色彩倾向的, 而今, 却能变化成多彩色。维多利亚教授的最拿手的技术是丝网印染——有一层过滤的纱状纤维, 把颜色放在此纤维上, 用硬质的木头刮板推动颜料, 通过的颜料细腻且平滑, 很有原创的天马行空的自由感。

丝网印染的出现为纤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就像染印图案设计一样, 一层一层的堆积和复染使得画面很丰富。染印艺术的奥妙, 在于可进行大工业的成批量生产, 在特定的机器上, 进行一些加工和调整, 达到人们想要的设计境界, 把需要留在画面上的颜色用印章盖好, 在纺织品上出现的是一样的颜色印染效果, 接着再刻第二块印章, 再复染, 以此类推。大工厂的机器生产比小规模的小作坊主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要来得更快, 可复制性也更好。纤维艺术几千年来, 一直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当时代再往前发展时, 纤维艺术的发展却有点追赶不上时代的脚步。究其原因, 是小作坊制阻碍了其规模的发展。手工的制作与加工速度远远跟不上大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速度的快慢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很多重要的方面, 纤维艺术也在其列。

就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而言, 在人们的印象中, 艺术应该是速成的, 然而实际上, 在美国, 艺术家做的很多艺术品是极讲究传统性的。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对各个国家的传统纤维艺术品——如服装、墙面装饰品等有很深的研究。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 教授们让学生按照他那个国家的传统纹样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构想来完成作品。结果千奇百怪, 学生们很有想象力。

人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 对于纤维艺术而言, 显然视觉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在美国的三年时光中, 让我意识到只有更好地开发这五种感觉, 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节奏。在加州的一次展览中, 切块面包做成的艺术品让我的教授之一——道夫感触良多。他本身就把蔬菜和水果介绍进自己的大学艺术教育中来——做成的人脸和一些有趣的造型让观者产生好奇和孩童般的游戏欲。应他的邀请, 我们三个研究生到他的家里做客。他是意大利人, 在他家里首先进入我的眼帘的是半圆形的穹顶, 据说是他特意雇人做的类似他的家乡房屋的设计。接着, 一些稀奇古怪的蛋糕、水果拼盘等跃入视线。逼真的外形, 让人一眼难辨真伪。草莓、梨子等相映成趣, 数量众多, 有点拥挤感。童趣和幽默感油然而生。他是个有个性的艺术家, 以纤维艺术的装置艺术为研究方向, 注重纺织品的空间摆放次序。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知识, 受益良多。他的教学轻松活泼, 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艺术知识。他自身喜欢戏剧, 所以酝酿情绪成为我们必须学习的课程。无论在草地上的对着天空说出一些感悟和台词, 还是在教室外的一角进行纺织品的装置创作, 我们都被环境所感染和进入当时的情境中。忘我是一种境界, 在他上课的课堂上, 我经常忘掉我自己的存在。他曾经让我们把自己的第一张作品带到课堂上, 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很幸运地, 他把我的一张中国农民油画放在第一个位置——也说明他最喜欢那一幅画。他的好恶很明显, 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在美国, 个人的天赋是极其重要的, 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艺术成就。而在中国, 人脉关系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这可能跟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有关系。中国讲究集体意识, 而美国更讲究个体的生存发展意识。当然, 机遇、才华和坚持, 在中国和美国都同样重要。

他于我最大的感触是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受艺术的原理和真谛。如何让纤维艺术慢下来也是他教学的一个艺术宗旨。慢生活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节奏。细心体会纤维材料带给我们的触感、视觉张力, 灵感也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人是需要一定的对材料的新鲜感的, 足够的材料刺激会带给我们制作艺术的激情。慢慢地琢磨手上的纤维材料及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 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所不断探索的重要来源。

对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渗透, 毫无疑义, 来自英国的著名艺术家巴巴拉就是一个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极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她对原子的排列产生了极强的兴趣, 并把它们做成了艺术品。很有规律的小圆球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在一个庞大体积的圆球体中。做这种艺术品, 艺术家不仅耗时而且费力, 不断地重复某一形状, 再加上结构的骨架构成, 一件艺术品需要的人工和耐力非同一般。如何利用材料的特性, 需要艺术家的挑战和冒险。无限探索的可能性让艺术家血液沸腾。对材料的征服欲与支配欲占据了艺术家的脑海, 进而落实到手工制作上来。有一次她带我到她的工作室去, 迎面而来的是体积庞大的钢圈和起重机, 桌上放着一把枯干的芦苇顶部的花, 运动感十足, 一直向上生长, 不屈不挠。当然, 艺术家也需要机器来帮助她完成较大体积的作品。可以从360度来观看自己的艺术品的每一个侧面。粗大的钢丝和细小的钢丝被编织成密密麻麻的宛如河流奔腾的水波纹般激情四溢, 是那么流畅和吸引人的视线。

中国国内的个性艺术设计教育

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对于艺术个性的表达,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艺术天赋的高或低。教师让他们做自己感觉对的艺术设计, 在这基础上, 调整细节的放置和大局的整体感。有的学生做得很放松, 尝试新的材料和方法, 敢于冒险和挑战新思想:自行车的废弃链条、芭蕉叶、羽毛球的白色球体……在艺术作品的演绎上, 学生加入既熟悉又新颖的生活用品和大自然的废旧植物, 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般而言, 胆子大的学生富于创造性, 动手能力也较强。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当然有时侯也存在问题:本来好的艺术品快完成到百分之七十, 突然修改到起先的面貌, 这时候, 就需要指导老师指出什么时候该停, 什么时候该进行到下一个步骤。过犹不及, 能做到及时收手也需要才识和气魄。

结语

个性对于艺术类教师和学生来说, 都非常重要。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原创性, 并鼓励学生沿着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创新的道路上行进, 做出有丰富涵养和新颖创意的新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李迎军编著.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晓刚等编著.时装设计艺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5

教学的艺术 篇8

一、歌唱教学中要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所谓体力劳动是指教师与学生都有其各自肢体上的活动,而这里的脑力劳动是指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还要通过耳朵的聆听将肢体的活动变为大脑的思考。因此,这就决定了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其特殊性和多元性。笔者认为,这里所指的歌唱教学语言的运用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通过音乐旋律手段展示给学生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和口语化的非音乐旋律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此,两者的巧妙运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特点。

1音乐旋律语言教学

这里笔者认为,音乐旋律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范唱过程中让学生所接受、获得的节奏感与歌唱性语言。狭义上来讲其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丰富的音乐性和强烈的运动性等特点。高度的准确性是指教师在运用音乐旋律语言(范唱和朗读歌词)当中,无论是对歌唱的咬字、吐字,还是对旋律、节奏、音调的把握以及歌词的朗读都要准确到位,要充分把握歌唱中依字行腔的规律,娴熟地掌握音乐旋律音调色彩中的高低、顿挫、连贯。音乐旋律语言丰富性的运用主要是指教师在范唱和朗读过程中应加入情感审美效果,将音乐旋律中的语气,语势的创造、处理渗入到音乐情感的表达中,使音乐旋律语言打上更多的情感烙印,从而能触动学生的理智,使其入境,使他们在感情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变化,激发他们对旋律的审美情感。因此,教师通过教学中音乐旋律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挖掘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情感因素、激发情感共振,从而启发和锻炼学生对音乐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2非音乐旋律语言教学

歌唱教学中非音乐旋律语言的运用主要是指旋律语言之外的口语化的教学语言艺术。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语言艺术的运用应是形象与具体相结合

我们知道,歌唱教学当中语言的形象性是由歌唱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这里所述的特殊性是指歌唱教学中学生对歌唱技巧的学习包含了许多抽象性的理论,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时,其语言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给教师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较高的难度。因此,教师语言的运用应做到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用形象比喻恰当的语言,使之具体化和具有确定性,以便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能接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运用其亲身感受的具体、简洁的语言使歌唱更加生活化。

(2)指令性语言与引导性语言相结合

歌唱教学中指令性语言艺术与引导性语言艺术相结合正是体现了歌唱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性。语言艺术的指令性,笔者认为它主要是指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歌唱教学过程中演唱技巧教学语言运用的专业性。语言的规范性是指声乐教学语言要有专业性的语言穿插其中,语言要言简意赅。规范的教学语言的重复能够使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的教学重点,如:旋律连贯、打开喉咙等这些规范性用语,能帮助学生缕清思路,使之在课后也能保持良好的歌唱感觉,加深学生的感受和记忆。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有逻辑,它的正确运用可帮助学生建立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引导性语言的运用却体现了歌唱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的灵活性与启发性,从而在某些方面更能体现歌唱教学中所提倡的重点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众所周知,音乐是聆听的艺术,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并从教师的语言当中理解歌唱的原理和歌曲的内涵。歌唱教学语言的规范有时并不都能将教学信息传到与反馈给每个学生。因此,语言艺术的引导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师用歌唱时像“打哈欠”、“哭泣”等非规范性教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乐感较差、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对歌唱中的技能有较快的理解与掌握。此外,音乐语言艺术的引导性同时还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幽默性运用上。这些幽默的、艺术化的语言,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歌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歌唱的教学语言应礼貌与婉转相结合

文明同样应用于歌唱教学当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当中,这也体现了当今社会提倡的和谐校园、和谐课堂的建设理念。此外,礼貌婉转的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益于彼此间的交流,尤其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更要运用礼貌婉转的语言艺术,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使之对教师语言具有可接受性,而不是直接、简单、生硬、盲目地回答他们。

二、歌唱教学中非语言艺术的运用

歌唱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笔者认为,广义上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的方式与手段来传授知识、传达情感、传递信息沟通的艺术。这里所说的非语言艺术的运用,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在不同心理状态下所产生动作态势,那么,情感因素是产生这些态势的直接原因。学生、教师的喜、怒、哀、乐等这些情绪直接影响到各自的歌唱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歌唱中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的活跃程度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因此,要实现歌唱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由情感因素产生的态势等非语言艺术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对歌唱始终保持具有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在此,笔者认为非语言艺术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面部表情的恰当运用

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如口述讲解、歌唱示范)往往有时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显得无能为力,但是,此时非语言艺术因素之一的面部表情(目光、微笑)等的运用,却能大放光彩,从而也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伴随着教学活动流露出的期待的目光、疑问的目光、深邃的目光、严肃的目光等,学生都可以从中读懂教师对自己演唱的肯定与否定,从而能进一步影响其学习行为。同样,教师显露出来的甜蜜的微笑、温和的微笑、满意的微笑、苦涩的笑等都会对学生的歌唱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2手势的运用

手势的运用在歌唱教学中可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非直观的理论直观化,它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的演唱具有极强的表情达意功能,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丰富多彩。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加强教学力度、渲染歌唱气氛,可以将抽象的声音感觉和看不到的歌唱器官的心态等通过手势直观、生动、形象表现出来。歌唱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歌唱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因此,教师手势这种非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歌唱教学的效率。总之,我们不妨把平淡和生动这两个词作一比较:同样的歌唱教学,单纯用口语进行教学与辅之与以手势进行生动的描述与暗示,两者的效果显然是不同的。

3身体态势的表现

身体态势也是歌唱教学中非语言艺术中的一方面。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其身体不同姿势的变化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态势语言。歌唱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教师时而范唱,时而讲解,时而又充当伴奏,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身体态势的不断变化向学生发出信息,提醒学生如何去歌唱。因此,我们说歌唱教学蕴含着更多的教师“身教”的内容,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

歌唱教学的特殊性使得歌唱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和非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歌唱教学中同等重要。如何提高歌唱教学的效果,除了以上笔者所陈述的语言与非语言因素之外,如何使两者在歌唱教学中有机地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两者互相依存、达到平衡,达到一种辩证统一,也是多数教师在不断探讨的教学方法。此外,歌唱教学语言与非语言艺术的恰当运用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效果上,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种无形的桥梁——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知识上的,它所产生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同时,它对于当今从事歌唱教学的音乐教师来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语言艺术,不断提高自身“说话”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和掌握教学上的非语言沟通艺术,达到声乐教学中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的最佳教学效果。

上一篇:郴州第四人民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下一篇:端午节趣事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