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2024-09-21

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共10篇)

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篇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往采取使用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过于陈旧死板,内容单一不利于现在我国教学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而高等艺术教学院是专门从事艺术类教学及研究的高校,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艺术人才的发展方向。时代在进步,教学模式也应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为艺术人才们提供更好的有利于其发展学习的空间。高等艺术院校应从教学管理工作入手,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管理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管理方法是能够提高艺术院校自身艺术水平的有效方法,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为我国的艺术发展上做出贡献。

一、国内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高等艺术教学院目前正在高速发展中,当前教学管理模式由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前提下才逐渐形成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模式中只是一味的注重权威性,对于制定教学内容、计划、大纲及教学改革并不注重。在进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又严重缺乏人性化管理,无法有效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等艺术院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薄弱,教师教学课堂情绪不高使用的教学手段陈旧,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学生严重缺少积极性,无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是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学习与领悟的,因此学生的艺术能力也就难以有效的提高;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教学质量,由于目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无法正确有效的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因无法确认教学效果是否准确从而导致教学评价敷衍了事;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长期在这种消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对艺术学习。

二、创新管理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等艺术教学院是专业的艺术教育机构,其教学管理模式教育内容也应该不断的完善更新,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两人分为一组,其创作的作品,最后由同一组学生互相为对方评价创作。如此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独特的教学感觉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做到在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更好的去进行艺术学习,此种教学模式也不易产生厌倦、疲劳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主动摒弃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采用具有新颖,有趣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艺术本身就是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创造性的,如果继续采用一成不变的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就会限制了艺术本身的特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艺术的感悟与创造性,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以及对艺术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高等艺术院校需扩大增加院校的师资力量,优秀教师能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艺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人们给予教师如此高的评价,作为教师不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在平日里也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学院应定期为教师提供进修和深造创造积极的条件;同时积极聘请高级优秀的资深教师和邀请知名的艺术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学,同时也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对学生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为学生定期提供评比展览的舞台,给予其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定期在学生中展开优秀评选、举办画展、并设有多种奖励。使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凡是参与评选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份精美参与奖。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管理的创新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一名教师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在教学课堂未使用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前,教师应先熟练掌握并适应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便能更好的在平时教学授课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教学效果,艺术学院是从事艺术类教学及研究的专业院校,而艺术本身是多种形态充满了创造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给与学生更好的思维创造空间,让其能够更好的去领悟、创新、以及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应积极配合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做到教学多元化。

三、结语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要求,定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地根据教学管理的需求进行不断调整,维护培养师生之间的友爱情绪,有效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使用创新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随着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对于艺术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高度,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机构,高等艺术院校只有摒弃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篇2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综合体验;音乐欣赏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欣赏心理

1.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着力于表达情感,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要调动起学生的这一心理因素,就要要求他们不但能准确、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还要进一步让他们从包括音乐以外的各个方面去理解乐曲情感的含义,使他们自己的感情和音乐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

2.激发想象联想能力。音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善于表达情感,但是由于它自身表现手段的局限性,使得它无法直接表现具体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视听通感能力

由于不同音乐作品的表现方法不同,综合体验式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活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无论欣赏哪种类型的音乐作品,视听通感的充分调动都能让想象、联想更形象、更丰富。

1.发挥视听通感,欣赏模拟性音乐。这一类音乐是通过音乐的声音模拟现实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唤起欣赏者对相关生活形象、意境的想象、联想,如直接模仿鸟鸣、汽笛声、号角声等。无论是逼真的还是近似的模拟,欣赏者在音乐中先是听觉感受到那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继而激发起视觉联想,唤起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形象记忆,许多以往的视觉情景重新出现,仿佛就置身其中。

2.发挥视听通感,欣赏象征性音乐。这一类作品是由音乐描绘那些由视觉感受到的物象,如色彩、形状、动作等。作曲家用音乐的声音来描绘这些物象,虽然外形上不尽相同但情绪上却极为相似,是借助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联系,即视听通感。作曲家抓住事物外部形象特征,在音乐中选择相应的音型、音响来象征,如对流水的运动形态的描绘,作曲家往往会通过波浪式进行的音调,快速的音符来表现流水的运动状态,从而唤起欣赏者对流水的联想。欣赏者在听觉感知音响后调动视听通感,抓住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系,在想象中就好像真的看见了景物一样。

3.发挥视听通感,欣赏情节性音乐。有一些标题音乐带有一定的情节性。欣赏这类标题音乐的时候,欣赏者要以与作品有关的文学内容为根据,最好在欣赏之前参照有关的视觉资料,如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资料片等,同时还必须抓住音乐的特征,根据音乐所表现的规律,体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戏剧气氛和意境,这样欣赏者在联想中的视听通感才能有所依据。

4.发挥视听通感,感知音响并体验感情。在一些作品特别是非标题音乐作品中,描绘性、文学性手段较少用到,在这些音乐中主要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感情体验,因此,欣赏这类音乐作品时听者的想象所受的局限性小,欣赏者是凭借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来自由地展开自己的想象联想。当然,由于乐曲本身音乐形象的鲜明性和具体性,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并不仅限于情感体验,而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展开对乐曲形象和意境的自由想象。

三、动态教学模式与静态教学模式交替进行

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笔者认为采用动静交替的教学模式,对于启发学生的视听联觉、培养形象思维有很好的作用。

1.创设动态的教学模式。所谓“动态的教学模式”,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把传统的教师单向“注入式”教学转向动态的师生互动的“引导式”“讨论式”。其方法步骤为:(1)带问题听赏。教师在播放音乐之前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赏。这样可让学生的聆听更加专注和投入,(2)进行讨论。学生回答预先提出的问题,谈直觉的感受,教师給予启发、引导。(3)再重复听赏全曲。(4)讨论、总结。学生再谈感受,教师进行总结。

2.培养静态的听赏习惯。音乐审美能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开发智能。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悉心聆听音乐为前提。聆听是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它要求听者严谨地对待作品,全神贯注、专心地“聆听”音乐。首先应向学生提出要求并阐明欣赏课上让大家听赏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感受、理解这些作品能很好地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中的“听赏”是一种学习,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音乐。其次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围绕如何让学生提高“聆听”效果,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部分与完整听赏相结合的方法、带问题听赏的方法以及精心选择审美客体、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设备、创设优越的听赏环境等。

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能力,要使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由初级的感性阶段进入到感性和理性结合的高级阶段、从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就要要求学生从音乐形式和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两方面去理解认识音乐作品,使音乐欣赏达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的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4,(03).

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篇3

一、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

高等数学上任何概念的产生, 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 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是从实践中来, 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才产生了一个数学概念。以高等数学课的三大教学内容之一微积分为例, 微积分主要包含极限、导数 (微分) 和积分三大内容, 无一例外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产生了这些数学概念。

极限概念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会有极限的概念?在介绍极限的概念之前, 我们首先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 圆周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提出了这些问题, 很自然的, 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再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说的:“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是极限思想在几何上的体现, 这说明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极限的概念, 如果没有极限的概念, 没有极限理论, 不管圆内接多边形边数有多大, 始终只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 要想得到圆面积的精确值, 就必须借助于极限的概念和极限理论, 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极限概念和极限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际应用的需要。

我们在讲述导数概念的时候, 同样也要先引入导数概念产生的意义。现在大多数教材上都是从为了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和求曲线切线斜率这两个经典的实例, 抽象出它们解决问题的共同实质———函数相对自变量的瞬间变化率, 导致有了导数的概念, 变化率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凡是牵涉瞬间变换率就是导数。例如, 加速度就是速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角速度就是旋转的角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线密度就是物质线段的质量对线段长度的变化率等, 这些都可以用作导数概念来源于实际需要的案例。同样微分概念的产生是为了求当自变量增量很小时, 能既方便又有较好的近似程度的函数值相应的增量;不定积分的产生源自于已知一个函数的导数, 为了求它的原函数;定积分的产生可以认为是为了求平面曲边图形的面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总之, 微积分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 实际上, 任何一个高等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因此我们在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高等数学概念产生背景的教学, 在引入一个高等数学概念之前, 必须详细介绍这个数学概念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 让学生完全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高等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二、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

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 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才能体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才能体现出它真正价值的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体验数学的作用, 领略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大的威力, 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 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呢?

1. 少讲解题技巧, 多讲实际应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注重数学的解题技巧, 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教学, 比如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极限公式后, 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两个公式在求极限时的应用技巧, 而很少或者根本不讲这两个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其实这两个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例如, 重要极限公式一可以用来证明并回答我们前面提到的圆的面积为什么等于圆周率乘以圆的半径的平方;重要极限公式二可以向学生介绍在求连续复利中的应用;在介绍微分时一定要讲讲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引出导数概念后多讲些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应用是学习高等数学动力的源泉, 要使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高等数学的动力, 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高等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自觉性。言而总之, 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高等数学的应用教学。

2. 加强数学与各专业知识的应用联系。

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 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 主要不是为了研究数学, 而是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 解决在自己所学专业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我们从事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各种高等数学知识, 还要弄清楚高等数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联系, 每个专业中用到了哪些高等数学知识, 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是重点。比如, 工程技术类专业, 就要联系导数、积分在工程技术类的专业课中的应用讲解;计算机专业就要加强函数级数展开在计算函数值上应用的讲解;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则要注意导数在经济学中应用的讲解;生物学专业则要注意微分方程在生物学上应用的讲解。几乎每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 我们高等数学老师必须要进行深入了解, 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体现高等数学在专业课上的作用, 才能吸引学生学好高等数学。

3.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

数学建模是体现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它不仅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 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 通过抽象、简化, 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那么怎样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呢?我们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 多收集一些数学建模案例, 当然先从一些简单的案例入手, 比如我们在介绍微积分中求函数最值的时候, 就可以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实际上微积分中很多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里也有数学建模思想, 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去探究, 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融入到大部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中去;当然, 加强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的方式有很多, 开设数学实验课也是一种数学的实践教学, 它可以把高等数学上一些抽象的问题用计算机软件形象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 有比较具体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实践与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们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千方百计, 想尽一切办法在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课程教学质量。

摘要: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而高等数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 使独立学院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产生畏难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本文结合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特征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和阐述了加强“以应用为目的”的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为提高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数学理论,数学应用,数学建模,独立学院,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明勇.浅谈如何提高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J].北京:今日科苑, 2010, (16) .

[2]刘霞.独立学院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5) .

[3]袁慧.在独立学院中加强数学应用性教学的探讨[J].教学研究, 2011, (5) .

[4]张杰明, 等.关于提高独立学院数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6) .

[5]邓美兰.将数学建模融入经济数学教学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11, (43) .

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学实验;数学软件

高等数学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它的意义和作用却不易为人理解,主要表现在其学习投入大而见效慢。事实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加强了高等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基础地位,而且使高等数学日益成为高科技的关键知识和经济竞争的推动力,所以也是理工类、经济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思维素质。随着科学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1 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伴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大部分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中都普遍存在一些矛盾[1],如 :数学知识的起点高与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低的矛盾;教学内容的含量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传授数学知识与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矛盾;教学资源的有限与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等等。

1.2 主要改革措施。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矛盾,不少高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理念发生转变,由过去的传授知识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2)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由原来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统一性逐渐转向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性,结合专业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逐渐改变了过去不分专业的“大一统”现象;(3)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多样性,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辅以问题启发法、报告法、案例驱动法等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强调借助多媒体更形象地阐述问题。下面谈谈我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以前使用的教材内容丰富、详实细致,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结构严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很少关注。经过几年的使用我们发现教与学都越来越吃力,于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本着简单化、形象化、实用化原则,删除了原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计算,保留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比方说定理基本上不再证明,教师讲解的时候再介绍知识的来源、解释定理的内容和用途;能用图像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文字说明;例题注重简单、经典、实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方法即可。新教材通过一学年的使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让学生最头疼的不定积分计算,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只需要掌握操作命令很轻易地就可以解决了,基本改变了学生“高等数学难学”的观念,也大大降低了高等数学课程的补考率。

二、数学实验的探索

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实施数学实验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2]。

2.1 实验教学的意义。数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数学软件操作的探索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上的分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3]。

2.2 运用Mathematica软件进行实验教学的尝试。尽管我院高等数学教材也引入了Mathematica软件的应用内容,但由于课时少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要想转变学生“高等数学枯燥无趣”的观念,就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点燃学生的兴奋点。Mathematica软件的使用并不困难,但是输入的内容要精准,要符合系统设定的格式,错一个标点符号都无法运行。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上机现场操作、发现错误、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实验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电脑操作不熟,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一些在理论学习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说明了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较薄弱。

三、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目前,高等数学课程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大部分教师由于对现代实用技术了解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知识背景,授课内容往往以一本教材内容为主,忽视教学对象的特征,单纯地传授数学理论知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推进数学课程改革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丰富教学形式。高等数学课程在一年级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基础内容即微积分部分,除去实训时间一周4个学时;第二学期大部分院校课时减少并且学习内容难度有所加大,这可能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的原因之一。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比如增加数学实验课,举办学生感兴趣的讲座,开展与数学应用相关的科技活动等,另外还可以开设数学选修课,比如数学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建模等,想尽办法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数学课时量少,教师身上的教学任务重,批改作业量大,与学生的交流与辅导答疑时间严重缺乏,为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虚拟教学研讨室”,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研讨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此提出问题,评论教师的讲课内容,漫谈学习心得,请教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及时做出回应。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学改革的风潮中,发展快的院校已成功把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引入课堂[4],并且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丰硕的成果,而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都需要基础设施做支撑,即实验室、各种数学软件还有相关教材、辅导材料。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循序渐进地建立小规模的数理实验室,整理、更新、建设师生资料库,这一方面可以为师生的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推动数学课程改革和今后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3.4 扩展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中,非常有必要推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扩展,数学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更多专业领域,尤其要深入了解专业课知识及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针对专业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达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在专业课中如何应用数学、怎样应用数学。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实现数学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数学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的体制等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公共服装艺术教学探讨 篇5

1 高等院校开设公共服装艺术欣赏教学的意义

服饰艺术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力, 是一种软雕塑艺术、一种流动的艺术, 学生通过公共服装艺术学习, 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学生在领悟国内外服装艺术魅力的同时, 了解服装艺术的创造性, 创意思维得到培养, 想象能力得以拓展。对服装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所提高, 提升了自身的美学修养。这些能力在培养中潜移默化, 提高学生自身的着装打扮品味, 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非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 不仅在学习自己专业技能, 同时也对服装艺术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了服装设计审美心理过程, 服装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要素, 对服装设计的样式风格有所分析。在了解国内外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和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以及服装品牌文化等内容的同时, 提高了自己穿衣搭配的能力, 增强了自身的自信心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探讨如何开展公共服装艺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2 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服饰艺术认知水平的概述

大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 他们还保留着高中生阶段的活泼、好奇和冲动。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未成熟, 对自身的定位非常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喜欢追赶时尚潮流, 关注服饰的流行趋势, 他们希望通过美丽的外观, 赢得自信与肯定[3]。但由于对自身身份和服饰环境的认识不足, 导致他们的服饰衍生出许多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适宜的打扮。对于高校非服装专业的同学来说, 很多杂志、电视、明星的着装让他们感到非常羡慕, 但对服饰的流行文化了解得非常少, 大学生只是针对当下流行的简单复制。在各种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 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对流行的造势, 最先接受时尚变化的是青年学生, 在对流行变迁的追逐过程中, 更替一个又一个流行[4]。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流行适合自己, 不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 对服装艺术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 如对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服饰的艺术魅力, 服装风格艺术等都了解甚微, 大学生现有的服饰素养, 普遍不适宜将来步入社会工作、生活、社交礼仪等需要。

3 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服装艺术教学

提高学生服饰审美能力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 也就是说, 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服装艺术欣赏的课堂应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 一个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领会服装艺术之美, 懂得以自己独到的审美品位和修养, 以宽广的胸襟和艺术视野正视众多的地区、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可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3.1 服装概论

许多高校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之首的衣的起源、各种形式服装的分类、中西服装发展的主要脉络、服装色彩、材质和流行趋势等服饰相关内容了解都是缺乏的, 使大学生对服装艺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公共服装艺术课程中, 开设服装概论章节的内容, 使学生对服装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 从文化、人类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 全方位分析服装学的概念、属性、范畴、服装与人体的机能、时空关系与服装演变, 服装的造型美与色彩美, 为他们揭开服装艺术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领悟服饰的文化内涵,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为日后深入学习公共服装艺术奠定基础。

3.2 服装风格分析

大学生对服装认识是主观的, 非理性的, 他们对自己服装搭配也是盲目的, 对服装各种风格搭配知识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 常出现各种不合审美习惯的服饰搭配, 穿出不得体的衣装, 让人啼笑皆非。大学生通过对服装八大基本风格 (古典派、优雅派、柔美派、民族派、现代时髦派、先锋派、男士派和运动派) 了解, 使他们对不同服装风格的面料、材质、色彩、廓形、细节等表现有了理性的认识, 提高了他们服装审美能力, 并指导其穿衣搭配能力和自我个性形象塑造。

3.3 中国民族服饰赏析

让高校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国内民族服饰特征, 领略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 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其中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服饰认识是肤浅的, 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讲解, 使他们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部分中国民装的典型外部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使他们在赏析民族服饰的同时,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此块内容的教学, 在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 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3.4 服装设计美学

从现代时尚潮流的文化背景入手, 以艺术形态的自然美和艺术构成的形式美到现在流行的个性美、另类美和休闲美的文化解析为专题进行探讨, 提出服装设计美学发展的文化指向, 以设计实例解析流行时尚艺术风格美的文化内涵, 提出美学理念, 分析心理和文化背景, 解剖哲学和美学内涵, 结合设计案例, 使得这些具有浓郁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美学理念深深印入大学生的脑子里, 从本质上让他们了解服饰美学真正内涵。

3.5 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品牌赏析

琳琅满目的服饰品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 他们缺乏对服饰品牌正确的认识和对服饰品牌文化理解, 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 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概况, 在讲授服饰品牌文化特征的同时, 讲述设计师的成长经历, 设计风格和品牌的发展历程, 剖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 分析他们的作品, 使学生对服装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设计师励志创业故事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斗志。

3.6 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

讲解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 有助于学生理解服饰美的内涵和服饰美对人物整体形象美发挥的作用。通过妥善运用服饰装扮的技巧更好地进行形象设计中服饰形象的设计与创意, 从而提升整体形象设计的效果与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 让大学生逐一领会, 循序渐进穿衣搭配的三个不同层次, 即得体、美观和风格。重点介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场合, 不同的穿衣要求和搭配技巧, 并介绍几种表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常用形象搭配。此块内容讲解, 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穿衣品味, 表现其内在的美, 引导学生不迷信潮流趋势, 利用所学的知识, 根据自身的条件, 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在此环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安排, 现场抽取学生, 纠正其穿衣搭配误区, 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调整搭配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的兴趣, 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高涨。

3.7 服饰礼仪认识

服饰礼仪讲解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服饰礼仪原则、着装技巧, 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着装, 并进行合理的搭配, 使他们掌握服饰礼仪的TPO原则和着装技巧, 形成正确的服饰审美观, 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能够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4 结语

高校教师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积极探索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投入到教学创新中去, 大胆实践与探索, 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是高校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该课程开设拓展了高校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让学生了解服饰美的内涵, 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服饰穿着观, 提高穿衣品味, 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素质教育, 2006, (1) :113.

[2]成文光.艺术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科教文汇, 2009, (8) :60.

[3]乔素娟.论大学生的服饰环境[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5) :249.

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篇6

一、漆画教学必须冲破工艺美术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我国漆画教学的定位大多数都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范畴内,由于漆画的工艺技术过于繁杂,制作实践性强,所以在各院校系科的设置中,大多数的院校都还将其纳入设计类的门下。而在越南,其磨漆画早已冲出了工艺美术的范畴,属于绘画领域的学科,它是以一个独立画种的面貌出现。在越南河内美术大学的系科设置中,磨漆画是绘画系中的重要学科,绘画系主要由油画科、磨漆画科和绢画科等构成。从以上的系科设置中,为什么我国归属于工艺美术范畴,而越南却归属于绘画领域的范畴呢?我看主要是由于漆画具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性而造成的。在我国往往习惯地认为:现代漆画既然是从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当然只能归属于工艺美术范畴,而越南方面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艺术性是首要的,比较强调绘画的造型、意境、色彩等,所以毫无悬念地归属于绘画艺术的领域。

众所周知,艺术体系的确立,关系到漆画的发展方向及艺术的定位,工艺美术的范畴注重实用性、装饰性,而绘画领域的范畴则注重精神性,强调情感的表现。漆画作为独立的画种而言,它与国画、油画、版画等相并列,已经明确地从工艺美术的范畴跨进了绘画的领域。因此,漆画要想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必须冲破工艺美术观念的束缚。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当代漆画的学术定位是否可以更准确些呢?漆艺本来就包括几个方面,可否将漆画从漆工艺中拿出来,在漆性的基础上重点强调绘画的艺术性。将具体的培养方向,授课内容等方面比较明显地趋向于绘画性。另外,从漆画的长远目标来看,强调绘画的艺术性是漆画发展的一种趋势,漆画家良好的艺术修养,坚实的绘画功底将直接决定漆画的品质。记得在2007年厦门中国漆画展的学术研讨会上,从越南来的漆画家就向我们的漆画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越方提到,希望中国的漆画家在蛋壳镶嵌作品中,打磨蛋壳的时候不要太认真。这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深思,言下之意就是我们过于强调工艺性而忽视了绘画的艺术性。

二、漆画教学追求的更高目标应该是漆和_画的统一

探索漆画教学之路是漆画教育者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是为漆画教学定一个目标,笔者认为漆和画的统一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众所周知,漆画是由“漆”和“画”两个要素所构成,漆画是漆艺技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体,漆画必须是以“漆”为主要媒材的绘画,否则就失去了漆的特性,也不能称其为“漆画”;同时漆画又必须是“画”,必须具有绘画的意境与内涵及视觉的形式美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画”。所以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漆画教学要时刻把握好漆画的标准,时刻记住应该将漆与画更好地统一起来,只有将漆与画相统一,我们才能更好地体现漆画的本质特征,做好漆画。

关于漆与画的论述中,乔十光先生曾经从艺术的角度说过:“漆画首先是画,其次才是漆;首先是艺术,其次才是技术;首先是思想内涵,其次才是外观形式。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漆画艺术独立的重要条件。”从乔先生的这一段文字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漆与画的关系,漆画中的“漆”实际上指的是漆性,大家都知道,漆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漆本身的半透明性,漆的粘稠性,漆的深褐色,以及漆的黑与红等都充分体现了漆的本身特征。而“画”实际上指的是绘画性,它包含的内容都是一些纯艺术的语言,与其它绘画的语言是相通的,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但如何将漆的本身特征更好地与绘画的语言相结合,我想这是我们高等艺术教育中漆画教学的重点。在漆画实践教学中,漆画既要有绘画性,又要充分体现漆性,并非易事,如果能将绘画性与漆性完美的结合,那必将是一件成功的作品。而在漆画教学中,体现最多的是很难将绘画与漆性统一起来,难以成为独特的漆画。所以漆画教学应该在充分了解漆性的基础上多强调绘画的艺术性。实践告诫我们在漆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漆和画的统一永远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

从以上漆与画的统一的论述中,我反思我们高等艺术教育中是否真正注意了漆与画的统一呢?据笔者了解,有许多作品虽有漆味,但没画味,而又有许多作品虽有画味但却没有漆味,总是很难将漆与画真正地统一起来,这让我想起乔十光先生在总结漆与画的关系时汇成的一句话:“漆画是画不易,画是漆画也难”。因此,漆画必须接受漆和画两个方面的制约。只见漆不见画不是好漆画,同样只见画而不见漆也不是好漆画。

三、漆画教学中,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造

漆画教学要带动漆画产业的发展,除了在“漆”与“画”两方面做文章是不够的,如何更好地体现漆画的特性,我想对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的探索与创造已成为了我们漆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利用,可造成漆画本质上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乔十光先生发现在铝箔或铝粉上做漆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大大丰富了漆画的语言,所以此技法至今仍然还是漆画制作常用的材料与技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其实材料和技法就是漆艺的语言,学习漆艺的材料与技法就是学习漆艺语言,只有掌握了漆艺语言,才能更好地做好漆画。对漆画艺术的研究与发展,除了对绘画性的研究外,在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也必将是我们必修的课程。如果没有新材料和技术的开发与创造,我们还谈什么发展问题,这样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话。漆画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来说其时间确实还很短,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年青的画种,它是在传统的漆艺材料和技法上发展而来的,脱胎于传统的漆器。在材料与技法的发展空间上可以说还将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对新材料与技法的研究和利用永远是值得我们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去探索与研究,对新材料和技法的开发与利用,让漆画尽快从高昂的材料中解放出来,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参与,以利于漆画更好地普及。

四、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漆画教学应多着手于本土文化

大地孕育万物,万物通过大地源源不断地提供水分、营养等才得以繁荣昌盛,若一旦万物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地,其结果是日渐枯萎,最终导致灭亡,一切文化艺术也是如此,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要在国际上立足,其独特的个性不能忽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我想是外面的人所无法比拟的,如吴冠中先生画了许多江南水乡的画,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感动着他,所以从作品中能强烈地感受到江南那浓郁的水乡文化的特色。回想一下,反过来如果你连自己身边的本土文化的东西都不去把握,而去钻研一些陌生的非本土文化,其结果除了模仿他人之外,还能有什么?作为漆画教学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多注意发展本土文化,强调地方区域性特色。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往往具有本民族的面貌,中国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的艺术有着本民族的体系和传统。因此,我们的漆画教学应多立足于本土文化,多深入生活,学习传统,去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最后将之体现于艺术的创作中。

总结

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篇7

1. 重观摩轻实践

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设置, 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音乐相关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其中, 形成知识的内化和转化过程, 丰富学生的个性, 锻炼学生的音乐才能。当下, 很多高等院校在音乐实践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 基本上实行的是安排学生进行欣赏、观摩、采风和听讲座等, 还有的学校甚至采取放假一周让学生自行安排的情况。以上做法均暴露出了实践课程的弊端, 观摩教学主要是以看和听为主, 缺少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 也隔断了学生将自身知识技能转化成为能力的机遇,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来弥补实践课程缺失以及“重技轻艺”所带来的不足。

2. 不严格执行要求

在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的教学计划中, 如果认识不准确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形成教学工作当中出现短期行为的现象。在教学计划制定初期,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均设有艺术实践课程, 并且有相应的学分与之相关联。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高校出现以下情况:如缺少艺术实践课程的大纲, 或者是对于该课程的具体目标没有提出相应的计划, 使得艺术实践课程陷入了随意的境地, 在课程中学生也是如同放羊。例如, 很多高校认为, 学生的毕业汇报演出就是实践的内容, 甚至有的学校将此作为唯一的实践内容, 还有的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音乐会观摩, 有的高校实践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外地采风等等, 这些内容, 从本质上来讲, 确实拓宽了音乐专业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课堂之外的音乐世界。但是, 由于实践目标不明, 缺少实践内容, 形式较为单一, 往往会造成艺术实践停留在形式上的现象, 让学生本来用于实践的采风机会变相成为了旅游。

3. 无专人负责

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 无论是理论课程、文化课程还是技能课程, 都有相应的专职教师来担任, 而对于实践艺术课程来讲,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教师之间兼职或者是搭把手的状况, 并无专人负责。这一现象, 就造成了实践课程的计划、要求随意性和操作上的不规范性, 将技术实践更多地流于形式。

二、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强化艺术实践课程的相应措施

1. 拓宽艺术实践的途径

高等院校改革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 首先应从拓宽学生实践渠道开始, 进一步突出实践性。实施艺术实践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种:首先就是专业的辅导。指的是定期的参加高等院校为音乐专业学生举办的艺术辅导, 在实践中, 学生还可以同年级相对低的同学展开专业间的辅导, 同时还可以进行校内音乐之间的专业辅导。其次就是高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质的音乐会和文艺演出, 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毕业汇演等, 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对于社会上由社会团体或者是政府等部门发起的文艺演出, 高校也要组织学生多多参与, 增强学生公益心的同时, 还能加强会社会主流文化的弘扬;第三就是增加学生采风的机会。对于学生的采风, 应本着本土和就近的原则, 组织学生前往那些有特色的乡村现成去采风, 进一步体察民情, 搜集当地的民歌民乐, 了解音乐发展历程中的故事和状况。第四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的观摩。观摩对象应是国内外知名的表演团体、著名的音乐家, 使学生有机会聆听到音乐专家的讲座, 从现场的观摩当中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实践。最后就是要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和各种级别的音乐比赛, 增加比赛经验, 在校园内也要经常举办音乐会, 是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

2. 制定切实可行的大纲

高等院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的优缺点, 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 按照艺术实践课程的总体要求, 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 大纲的制定要符合以下原则:首先是全面参与的原则。艺术实践活动, 应本着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的宗旨, 在参与的过程中融入全体学生的身心, 达到锻炼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效果。其次就是综合性的原则。在高等院校所安排的实践活动中, 要涉及到一定的音乐表演专业, 让参加艺术实践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的音乐相关才华, 拓展更为广阔的视听和审美。最后是身心愉悦的原则。学生们远离了平时枯燥的课堂和琴房, 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自然, 迫切地想要展示自己专业的技能和表演, 从未感受多维的自然, 获得深层的审美, 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所以说, 要安排形式各异层次不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使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

3. 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高等院校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机制, 不仅能够对教师的工作起到指导评价作用, 同时, 还能够综合评价教师在工作中的能力、态度、效果和创造性。评价制度的程序是:首先是由学生填写时间报告, 包括时间的项目和意见等;其次就是汇总艺术实践表, 教师根据艺术实践的结果, 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汇总, 最后评定出来学生的成绩;最后就是要总结艺术实践, 并且给出艺术实践相关的文字总结。

结语

新时期, 为了培养音乐方面的综合性人才, 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要本着科学合理的的原则进行安排, 充分发挥其作用, 为培养综合性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新时期, 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开设实践相关课程, 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艺术实践课程。在本文中, 就针对当前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 对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为学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四川:四川戏剧, 2008.

[2]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5.

数学实验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 篇8

1. 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高等数学是工科院校各个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似乎也被烙上了应试教育的印迹,学生学习数学似乎都是为了考试,体会不到数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而且,现行的高等数学教材大多局限于强调数学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而未突出数学在很多其他专业领域的运用,也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因此,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功底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是当前广大高校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数学实验案例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实验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些高校中开设已有十多年历史,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数学实验,即指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运用数学软件,让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著名数学家王元指出:“过去学校中老一套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看来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列入授课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姜伯驹教授曾指出:“应当试验组织数学实验课程,在教师指导下,探索某些理论或应用的课题,学生的新鲜想法借助数学软件可以迅速实现,在失败和成功中得到真知。”[1]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同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沿袭的是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基础知识扎实,但是教育的灵活性较差,基本都是先提出结论,然后加以证明,而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地接受,学到的是一种定势式的数学,缺少主动探讨的过程。数学实验从问题出发,迫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学习,去探索并得到一些未知的结论,通过实验的过程体会一些数学结论是怎样产生和得到的。数学实验的融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数学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借助计算机,通过一些数学软件来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新的结论,打破传统的先提出定理、公式,再加以证明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处处离不开计算机,随着问题复杂度的增加,计算量的增大,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使用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数学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是数学课程的一大改革,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若干数学实验的案例教学,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实验过程中,一些问题涉及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这些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3. 可用于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数学实验案例

以高等数学第一章极限与连续[2]为例,列举两个适用的数学实验案例说明在高数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实验案例的重要性。

(1)案例一:软件作图与震荡间断点

利用数学软件得到一些函数的图像总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简单的在计算机上作图的过程也很容易掌握,介绍一下几个作图的命令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作出函数的图像,如图一:结果会发现,不管选取怎么的精度,函数图形在原点处总会出现一个矩形的模糊区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震荡间断点的含义。

从介绍如何作图到对所得到图形的结果进行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大约也只需1到2个学时,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时间可能稍长一点,但所收到的效果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却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2)案例二:零点定理与方桌问题

零点定理是由函数的连续性得到的一个简单结论,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定理,却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非常有趣的问题,方桌问题[3]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方桌问题即方桌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通过一些必要的假设和分析,最终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命题:已知f(θ)、g(θ)是θ的连续函数,对任意θ,f(θ)g(θ)=0,且g (0)=0, f (0)>0,则存在θ0,使g(θ0)=f(θ0)=0。该命题由零点定理很容易证明。

4. 结语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数学实验案例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符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当然,对于数学实验案例的选取和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也需要仔细推敲,做到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郭李芢.关于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 2007, 22 (6) :9-12.

[2]同济大学数学系, 高等数学 (第六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浅议高等数学的分层教学 篇9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层教学 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分层教学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逻辑起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使高等院校的招生专业日益扩张,招生范围迅速扩大。在最近十年里,仅在天津市就先后建立起20多所各类高等职业院校,涉及到十几个不同的行业部门。先后毕业的各个专业的毕业生,以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促进天津和其他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就笔者了解,现在高职院校的招生触角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几乎涵盖了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所有地区。以笔者对所在天津的一些高职学院的了解,近年以来招生范围涉及全国近三十个省区市,生源结构也日趋多样化,包括有夏考、春考、初中毕业的3+2学生以及中外合作所办的特招班等。

来自各地考生的文化课成绩差异巨大,对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学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录取考生的入学数学成绩看,最高分可达到本科录取的水平,以05级学生为例,入学数学成绩的最高分为144分,而最低分仅为35分!高低分数之差悬殊令人惊讶。不得不说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

根据这种文化课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在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把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做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达到学以致用为目的,制订了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案,在06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分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搞教学“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收到了预期成效。

二、以数学思想统领分层教学

数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工具,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之一。无论是初等数学还是高等数学,都贯穿和体现着数学思想的光辉。数学从来都是辩证的。因此,在我们所组织进行的数学分层教学活动中,贯彻以辩证法为主要特征的数学思想,并以此统领分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造成一些同学的数学基础薄弱,最重要的是他们没能掌握和领悟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对数学世界里的数与形以及两者的关系有起码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在分层教学中,应教育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揭示出的现实世界的量的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量的规律;人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为人的目的服务等等。从而坚定学生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作为教师,要紧密结合数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实际,对数学观的根本问题加强研究,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已形成的基本观点的认识;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数学观,特别是现代数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抽象化和辩证发展的程度,数学的对象和应用范围引起了更大的扩展。

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对数学总体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对象、性质和现实发展的研究和再认识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了。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对数学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没有所谓的数学分层教学。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强数学史的研究。并将其研究与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事实上,数学的进步和发展始终都是在人们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实现的。通过古代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积累的几何资料产生了欧几里德平面几何,近代人们日益扩展了人类活动空间,人类观测范围不断地向宇宙空间或微观领域发展,则产生了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和黎曼几何学,而非欧几何对现代数学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形成抽象空间这一观念上。虽然数学中的概念有时看起来好像与经验无关,但最终还是要联系到客观物质世界,公理绝对不能任意给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并一直在努力实践,在教学中结合生产实践中最常见的现象,讲述最一般的公理。这样做的结果是,无论高低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感到数学原来是学有“来源”,用有“去处”,都会油然产生对数学的热爱,进而产生努力学好的巨大信心和强劲动力。具体讲述方法后文将有所说明。

第三,在数学基础教学方面,教师要指导教育学生,分析研究数学的初始原理。建立定义与证明严格、系统的理论结构、推理和证明方法、公理化方法等等,要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诸如经济中常用的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线性规划、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经济中常用的其他数学方法等,教学中必须注意与初始数学知识的天然衔接和适度提高。

第四,在数学的分层教学方法方面,要对以往行之有效的具体的数学教学方法加以辩证的分析和总结,加以改进和发展。诸如假设、类比、论证的逻辑通法、公理化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数学解题方法等,从而避免教学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教会不同层次学生一些辩证思维的方法,例如广泛联系的方法、运动变换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连续与离散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等等。当然,很好地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不可能同时做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但这恰恰体现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及方法

1.对学生数学成绩进行初步“分层”。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在学生入学之初,首先提取学生高考数学考试成绩,了解学生高考数学成绩的总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今后实施分层教学收集基础数据;为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机械性判断,我们随之组织了新生数学摸底测验,然后把高考成绩和摸底成绩两个成绩进行综合比较评价。教学班按入学数学成绩分为三个层次(见下表)

高等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教学大纲的要求。而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对象,如果僵硬地照搬大纲,千篇一律地做统一要求,显然不会达到所要的结果。因此在对班级分层的基础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2.明确分层教学的目标。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A、B、C三个层次的班级教学目标必有所异。从知识掌握方面讲,要求A层的学生要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于A层,B层则要求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并会做不同类型及难度相当的习题或课外题,对于C层的同学则要求能模仿教材的例题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在能力目标方面,对A层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求知欲及自学能力,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参加数学竞赛或专升本等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B层则重点培养使用知识的能力;对C层学生则是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或减少对数学的恐惧,只要求肯记肯做,会套用公式解题。

3.充实完善分层教学的内容。对于三个层次的学生,其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相同的,但就其深度、广度则有着较大的区别,如在讲复合函数的导数时,A层同学要求灵活掌握三层复合的函数的求导问题,而B层同学则只要求到两层,对于C层的同学只要掌握了简单的一步复合函数的求导就达到了要求,对这些同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舍得放弃,大胆的降低要求,不盲目拔高。

4.改进分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这是最能体现“分层教学”的“亮点”之一。由于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也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做法是,A层概念以启发为主,解题方法以综合罗列、简单概述为多,部分知识提倡自学,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A层不同,B层则改自学为讲解,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C层同学则要求在讲解时越通俗越好,步子迈得越小越好,不怕学得慢,就怕学不会,讲一题练十题,采用“段段清”的方法,使学生听得清、学得懂、跟得上。

5.完善作业及考核的制度方法。由于三个层次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异,故其达到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考核方法也各有所异。对于A层次的学生,每天的作业都有相应教学内容的“提高题”。而对B层次的学生作业一般都限制在书本上,C层次学生的作业特点则是量小难度低,并注意作业信息的反馈,必要时要及时“补差”。

由于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异,考核方法也大有区别。首先期末试卷的难易程度是严格分层的,平时的测评对C层的同学做了特殊的处理,以默写公式、圈定测验题为主要考试内容,而对A层同学则要求灵活掌握所讲授的内容,考试范围宽泛,题型灵活多变,由于考试内容的精心设置,使每个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题目,能力得以正常发挥,使整个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循环,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及格率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对05级和06级信息、软件、网络三个专业的期末高数成绩做了统计,其中05级未实施分层教学,06级为实施后的班级。见表二

四、关于分层教学的感想和再思考

首先,通过成绩的对比,明显看出了实施分层教学前后表现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班的及格率及优秀率明显好于未实施的班级;实行分层教学,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了实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A层班级的学生担心被降至B层,他们要竭力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而B、C两个层次的同学也希望升至更高的一层,在学生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竞争机制使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其次,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殊的分层教学方法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在一份教案、一张试卷、一个标准的“三个一”上打转转,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发展区”拿到A,这就要求老师非得要动一番脑筋不可,只有这样,才算真正体现了“成功”教育,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才会有保证。

参考文献:

1.丁翠云.关于高等数学的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10

一学生分层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将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在完全了解他的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智力, 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分层, 主要是分成三个层次: (A) 基础、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 (主要出现在文科生集中的相关专业和数学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 学习难度较大) ; (B) 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左右 (主要是中学阶段已经形成被动学习方式, 不会根据自己特点研究学习方法, 喜欢模仿、记忆而不善于思考的部分学生) ; (C)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 (能较好的理解数学概念, 抓住数学的核心思想及概念的本质意义,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善于分析问题, 并能及时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 不宜对学生公开, 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 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 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教学要求分层

基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教学要求分层: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体系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 但在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不应再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数学理论的严密性, 正像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并不需要绝对精确的数据结果而只要符合一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结果, 在高职高专的数学内容中只要不违背数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尽量用通俗的生活化语言描述和解释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首先, 对每一阶段内容中的核心概念要求理解准确, 知道概念引出的依据和意义, 并且知道所学概念和结论能够解决哪一类实际问题。例如, 导数是研究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快慢即瞬时变化率问题, 。对概念要求不强调描述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而关键是知道所学概念解决什么类型的实际问题, 即强调其应用性。其次, 对数学的计算强调基本的计算理念把握准确, 而对复杂的计算过程则降低要求, 如过于抽象的极限计算、过于繁琐的求导和求积分的计算都可以只作为学生的兴趣训练不作统一要求。最后, 在每个阶段布置与相应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数学建模练习, 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信息搜集和潜能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得到直接体现。

基于学生基础特点的教学要求分层:主要是指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 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所学知识应用的方向,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 能抓住所学数学知识的核心思想,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并能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 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根据建构主义原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对优生, (即处于c等级的学生) 以“放”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对优生一般具有这样的学习能力, 教师只要给出相应的帮助信息以及课外的辅助信息, 他们完全有能力接受和学习, 但是“放”中有“扶”, 教师必须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后进生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 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果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来实现这个课堂教学分层, 教师必须兼顾不同等级学生的需求, 在授课的过程中, 必须事先准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在课堂上提出, 这样特别有利于中等生及优等生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分层练习中,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题目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 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 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中下生 (特别是后进生) 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 并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团队, 使他们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四考核评价分层

要合理实现考核评价分层, 必须将平时课堂和作业表现、个人评价、学习团队评价、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更为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平时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属于不同层次的表现来衡量, 譬如有些属于A层的学生, 虽然基础比较差, 但他们学习认真, 积极向上, 尽他们的能力完成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 在这个表现方面的评价他们就是优等的, 作业不是简单地按正确率评价, 课堂提问也不是只看反应的速度, 而是看听课和作业中能否检验出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和方法上的不足, 学习态度决定了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

为了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组建学习团队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时, 要求每个团队都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好具备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有的学生更熟悉计算机操作便于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强, 而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好更有利于团队的交流沟通和对解决问题方案的文字整理。总之, 是否充分发挥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是个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 而团队成员的互相评价则会尊重事实客观地评价每个成员在团队中参与的积极性和起到的作用。

期末的阶段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别大和思维特点的明显差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文科生集中的班级和学生整体基础明显较差的班级单独组织命题考试, 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考试中客观反映出自己学习的效果。而由于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 在考试命题中应当既有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题, 又有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应用的考试题, 还应当有一定量的试题让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记忆模仿来完成, 给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收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

[2]曹之江论优秀的数学教学中国大学教育2005/10

上一篇:古代诗歌课堂教学下一篇:压力故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