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之困境

2024-09-15

高等数学之困境(共5篇)

高等数学之困境 篇1

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历史学是较早也是现在开设的较为广泛的专业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高等院校历史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历史教育面临招生难、培养学生成才难和学生就业难三大问题,高校历史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亦越来越沉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在心浮气躁的社会氛围下,基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受到冷落,历史专业沦为冷门中的冷门”。[1]目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面临“三难”问题,即招生难、培养学生成才难和学生就业难。

(一)招生难

报考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其中的优等生更是凤毛麟角,还有的学生刚进大学就申请转系,这集中反映了历史系招生难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究其原因是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轻史”及“史学无用论”观念造成的,而其更深刻的根源则在于历史学学科的独特性。“历史不像物理学一样,有其实际功用,不管其历史知识如何渊深,没有人能用历史知识,发明蒸汽机,或使全城光明,或治癌病,或在北极圈种小麦”。[2]但是,历史学有着区别于自然学科和其它人文学科的独特功用,其大功用没有自然学科所带来的成果那样具有直接性和可视性,但更多是以思想的形态对人类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成才难

目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病,以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是课程设置单一,内容单调。高校历史系的课程大多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主要授课内容,断代史、国别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课程相对安排较少。另外,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较少,以致学生视野狭窄、思维不开阔。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目前高校的历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即教师引领课堂,通过口述和板书来上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记录、背诵老师所教的知识点。再次是考试制度模式化,重背诵,轻研究。目前高校历史系大多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办法为考核方式,学生平常不努力,考前背知识点与笔记,考核形式单一,无法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思维能力。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瞬时记忆的能力,而是“通过历史学学习,可以训练我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反思能力、时空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但在此都成为空话。有的学者曾经谈到我国历史考试和美国、日本的差别,美国、日本式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式的问题则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哪一年?他西征最远打到哪里。这两个问题鲜明的反映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历史考试的差异。“如果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变了,学生们的学习将会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历史教学也将会焕发勃勃生机”。[4]

(三)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更为困难,因此有的学校撤并了历史系,有的学校把历史系更名为社会管理系或社会发展学院等,这些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需要大量的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社、文史研究、旅游业等都有需求,但是为什么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还如此困难?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历史教育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轨。“大学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与方法之外,还要努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是目前许多大学没有做到的。二是社会对历史专业的成见和误解。历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比其它人文学科毕业生差,但是很多单位对历史学缺乏了解,认为历史学百无一用,不愿意接纳历史学专业的学生。

二、高等院校历史教育的作用

(一)帮助青年人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时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最为关键的时期。青年人思维活跃,接受、模仿和创造能力很强,这一时期的大学历史教育如果仅仅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忽略了人文主义教育,将会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滑坡,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缺失等严重后果。卢刚事件、马加爵事件给高校历史教育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为什么要在学校进行历史教育?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5]白寿彝先生也说:“历史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习做人道理的一门学问”,[6]高校历史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社会发展尽管经历着迂回曲折的过程,但总是一浪高似一浪。历史浪头推动人们前进,人们也推动历史浪头前进。我们要强调用这样的内容来激励青少年,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心,鼓舞他们推动历史前进”。

(二)有助于青年人历史价值观的塑造

“历史不只是记录过去事实,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的生活。”[7]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全人类生活的学问。历史学积昔哲之遗产,启后世之智慧,使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直接利用他们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改造世界。它保留人类创制的原理和技术于久远,避免了人类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历史学的研究客体是人类在过去的作为,行为背后是思想的驱动,所以一切历史皆是思想史。历史研究的主体——人的研究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背后仍然体现了思想的驱动作用,究其本质,史学研究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交流。由于史学包罗万象的特质,其内容势必是善与恶的交织,美与丑的杂揉,鉴前言往行,智慧得以形成,因此,历史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它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现实。高校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8]通过高校历史教育,使青年人深化历史认识,获取历史感悟,以彰往察来,并最终把历史认识用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三)强化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挥爱国主义功用

高校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铸造民族精神的作用。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历史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只有通过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历史教育才能被真正了解,才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光辉成就,历史上经历的挫折和做出的努力,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四)“资治”、“救国”之功用

历史教育功能的主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新中国成立之前而言,其主体功能经历了从“资治”到“救国”的嬗变。中国素有尊史的传统,史学观念又向来以经世明道为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史官就已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此后,历代统治者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把史学的“资治”功用深化,如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9]时代越往前发展,史家对“资治”的宗旨和参照的认识越明确和自觉,如司马光于《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指出其撰史的目的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等。西方史学家同样重视史学对当世统治之大功用,认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研究是政治进步与文化修养的基础。政治家就是实践中的历史家”。[10]史学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往事前朝的治乱兴衰认真考察和总结,并将其熔铸于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之中,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之借鉴和依据,这也是史学兴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的加深,史学“资治”的主体功能被“救国”的现实需要所代替,史学家纷纷“开眼看世界”,欲了解世界大事,以觅“御夷之策”,“此时兴起的以抗敌御辱,探索救国真理为宗旨的外国史地研究,正是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之深刻变化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和反映”,[11]以林则徐《四洲志》的面世为开端,相继涌现出一批以救亡图存为著述宗旨的外国史地著作,如魏源的《英吉利小记》和《海国土志》、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记》、姚莹的《英吉利国志》、夏燮的《中西纪事》等。其中尤以魏源的《海国土志》最为重要,该书思想的核心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此处的“师夷”已非单指工艺、科技等器物层面,还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等深层次的内涵。当然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功用并非仅如上文所言,它的存在也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以赤诚淳朴之心敦风化俗”等更广阔的作用。

三、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解决对策

(一)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

历史学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内容,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关系密切,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是传统的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仍然以两大通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政治史为主线,兼及叙述相关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高校历史教育要摆脱“三难”困境,需要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唯有此,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备,视野开阔,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所需历史专业人才。

(二)加快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在传统的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加快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功能生动、形象、快捷的传递知识信息,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领略历史的生动和鲜活,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以书籍存储为例,电脑的1G硬盘能存储数百部电子书,这是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这也意味着以往需要花数日或数月才能阅读完的材料在课时内就能随时挑选展示,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研究表明,“实行媒体教学,比之常规的教学法,能使学习速度提高30%—50%,节约经费30%”。[12]

(三)针对学生的未来目标,有的放矢培养学生

高校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顺利就业,有良好的职业发展,但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历史专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就业力”是指“一组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的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13]这要求高校历史教育要针对学生的未来目标,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高校历史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道德情怀和爱国情操并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外,还要使学生确立自己的就业意向,了解就业选择,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果学生毕业选择继续深造,就要帮助他们夯实历史学基础知识并且在历史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如果学生计划谋职,就需要让他们了解各个行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大学历史教育必须与社会相接轨,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历史教育已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关门教学已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开放式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4]

(四)发展大众史学,培养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观念

高校历史教育如果要摆脱“三难”困境,需要发展大众史学,不但要使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要使他们明白历史学之独特功用。历史学要走入大众生活需走通俗化之路,以大众为对象,史学研究者写出的作品要雅俗共赏。历史学“不能仅躲在森严的学术殿堂里探幽索微,也不能只关在高等学府里坐而论道,她应该走出来,迈向社会,成为各界的朋友”。[15]“要把历史知识、历史理论传播给广大的群众。要走出课堂和学校。传播的形式很多,可以写文章,写书,写小说、电影剧本以及曲艺、弹词等等”。史学通俗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这些工作需要历史专业人才完成,高校历史教育肩负着培养历史专业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普及历史知识的思想。

总之,历史学传承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不竭源泉。我们不能只关注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忽略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价值观的提升,轻视历史学之功用,把高校历史教育置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高校历史教育本身也要在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观念,唯有此,高校历史教育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之 篇2

关键词:高等数学 课程改革 专业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58-01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長足的进步,成长为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份子。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没有停下教学改革的步伐,当然,每个高职院校也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不同的成果,所以当今的高职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前景。但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高职院校再次面临新一轮的改革挑战,期待着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到来。

高等数学课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肩负着为学生提供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方法的重任,对高职教育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毫不例外,高等数学课为了跟上改革的步伐也亟待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寻找更新的,更适合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来看,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班级集中式授课,不论是什么专业、什么对象,一律是上完微积分学,而几乎没有与专业内容的融合与衔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所需,而完全被抽象的数学所吓倒,所以,我认为高等数学要改革,就要实现与专业的融合。

1 在高等数学的课程定位中,应该突出与专业的融合

对于一门课程,有什么样的定位,就有着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而高等数学的课程定位从目前来看,不单单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一些教学管理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即便同为教师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课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定位也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是数学课教师更多地强调高等数学的基础性,而专业课教师则更多地注重数学课的工具性。最终,往往是作为数学课教学主角的数学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数学课的定位和作用,专业课教师的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2 数学课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是兼而有之的

(1)高等教育中,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要为学生的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内容,数学教育也要为学生的工作实践、社会实践等提供实用的理论工具。基础性也好,工具性也好,都不能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应该为各专业的人才,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必需的实用工具的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供逻辑思维方式等。

(2)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突出与专业的融合。现行的高等数学在高职中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一种“学科”体系,即以数学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以传授理论性知识为要旨的体系。尽管与同类本科数学课程相比,在内容与结构上已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过分注重细节与数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从课程内容的编排上看,还是通篇讲数学概念、数学例题和数学证明。其结构仍然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线性”序列:课程内部纵向联系紧密,课程外部横向联系松散。而关于数学概念的提出到理论结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及与社会相关的实际问题探讨更少,往往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还不知其所用何处。为此,必需突出与专业的融合,才能让高等数学教育得以新生。

第一,针对不同专业培养数学教师,提高师资水平。数学教师大多为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所以对各专业了解很少,更不清楚每个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有什么不同,不清楚每个专业对数学所需的侧重点怎样,于是,高等数学课上虽然很想拿些专业例题作为典型案例来引用,但是往往力不从心,使得高等数学课与专业完全脱节。为此,要与专业融合,数学教师必需多加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学习,甚至可以让专业教师帮我们选择教学内容。

但高等数学与专业要融合,面向的专业往往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要求一名数学教师精通所有专业,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一名教师可以面向一个专业,或一个专业群,进行重点培养。

第二,针对专业选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从后继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以及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看,不同专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另外,不同专业间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随着自主招生方式的实施,这种现象会愈加深化。为了让学生既能完成这门重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学习,又能保证将来较为准确地为本专业服务。拟将高等数学划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的积分学,一阶常微分方程,一个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i,MATLAP等)的简单运用。专业模块。也是重点模块,内容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以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为重点,突出一个“用”字。选修模块。其内容可安排些数学史及趣味数学等,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另外,加强教材建设,争取教材与专业的早日融合。

3 考核方式也要与专业相融合

改变以往的单纯考核方式为多元化。以往考核一般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成绩,即平时看出勤,期末一张卷的传统模式。为了更好开展和检验高等数学与专业的融合,可以通过学生解决专业课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来给予一定的实践成绩,加入期末成绩的主要部分。

高职数学教育的改革,一经开始,就从没停止,并将持续下去,而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我们的思想也将不断完善、更新与升华,希望在经过传统观念的启发,新兴教育理念的指引及众多数学教学工作者情感上的碰撞之后,一个崭新的高等数学教育早日诞生。

参考文献

[1]花向东.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9(1):74.

[2]苗慧.《教育规划纲要》为职业教育带来“春天”[EB/OL].国际在线,2010-08-10.

高等数学之困境 篇3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 高职学生基础差, 学习意识不强。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越来越低, 加上一些院校单招制度的推行, 同一专业文理兼收, 导致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 数学基础更参差不齐。另一方面, 在多年应试教育体系下,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制力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甚至对学习没有兴趣, 面对“理论高深”的高等数学, 难免对它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屡见不鲜, 经问卷调查显示, 理工科的高职学生对数学学习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见表1) 。文科生占大多数的班级更是不堪。不想学习的学生不来上课或来上课但在课堂上说话捣乱;听不懂的学生课堂上睡觉或玩手机;只有一少部分学生上课能够听课, 但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考试及格率低。导致学生对高数望而生畏, 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二) 教学内容多, 教学方法传统。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针对高职高等数学提出了“与专业对接, 淡化理论、强调必需、够用”等理论, 但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造成高等数学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 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 产生了畏难情绪, 影响了学习积极性。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注重了提问, 但提问不等于启发。“教师讲, 学生听”的讲授式仍然是高等数学主要的教学方式, 仍重知识的传授, 轻能力的培养,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 教材建设落后, 考核方式单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高职高数教材不少, 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不能体现高职特点, 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层次、特点, 没有恰当地把握好难易程度, 高职高专教材的建设相对落后。目前,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考核基本都是同一专业的学生, 采取统一试题, 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 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得到总评成绩, 这就造成一些平时不缺课, 但不听课;交作业, 但抄袭别人作业的学生平时成绩较高。另外, 划定范围、闭卷考试往往让学生养成套用公式、死记硬背例题、习题的习惯。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 许多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但效果不够明显。近几年来, 尤其是西方一些国家将职业教育院校从以前的中央集权、供方为导向的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的、市场需求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和教学的现状, 高等数学课程应彻底更新“学科型”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新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观, 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适应人才市场竞争为需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

三、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 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和具体学情需要,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 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 营造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课堂,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着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的原则组织教学。

(一) 高等数学课程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应用为目的”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等数学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双重作用, 是学好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和工具, 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等数学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数据支持的决策能力等, 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构建。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基础和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打破“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 构建服务岗位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体现“实用为主”的原则。为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因此,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以紧贴现实生产和生活的“应用案例”和“项目”为主, 通过训练, 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内容深度上, 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 选择各专业课程需要的基本内容。基于以上几个方面, 将高等数学的内容按专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分模块、基础模块 (公共必修模块) +专业模块 (专业必选模块) +提高模块 (公共选修模块) ) 建设。

2.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手段的选取。高等数学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课堂气氛沉闷,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注重“以生为主体”, 倡导“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切实采用启发式, 精心设置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即便不够合理和全面, 也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应用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倡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高等数学中抽象难懂的内容, 尽可能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问题, 借助计算机更高效解决问题。开发供学生课下学习的一系列的优质教学课件、视频推进翻转课堂, 部分内容实现学生按学习“任务单”课下自主学习, 观看教学视频或课件, 阅读教材;课堂上生生讨论、师生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学习。开设数学实验课, 利用数学软件, 通过在计算机中运算导数、积分等, 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魅力,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评价。可增加报告形式的作业, 体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方法的理解程度, 给学生几天准备的时间, 再次上课时, 由学生自愿上台作口头分析, 教师当场点评并给出成绩。在考试题目的选择上更具实用性和创新性。评价要以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为主要导向、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二)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课堂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设计适于学生基础和特点的学习任务, 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体系。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课堂,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 在班级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1.安插兴趣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心理学家调查:学习成败的因素有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校状况、教师水平、有无兴趣等, 其中有无兴趣占30%。课堂上老师插入兴趣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的气氛。兴趣点是指学生不知道又想知道又很感兴趣的事情。兴趣点到处都是, 安插时, 要结合教学内容, 不能离题太远。

2.设置疑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设置疑点, 使学生不断处于思维兴奋状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教学效果。设置疑点的方式主要有:自问自答式、师问生答式、只问不答式。只有学生在感到惊讶、疑惑或者兴奋的时候, 才能启迪思维, 激发智力。

3.注意课堂语言表达艺术。语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而且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课堂语言要通俗易懂, 不咬文嚼字;要尊重学生, 注意学生感受。作为教师, 更应当善于讲话艺术, 柔语妙用, 即兴演讲, 随机应变,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使课堂生动幽默。优美和谐的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 不仅能兴奋大脑皮层, 而且使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

根据新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和社会需要, 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快乐课堂, 高等数学改革是一个过程, 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相信在老师们的努力下,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一定能改变。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 针对学生和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提出了高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并从课程和课堂两大方面对课程改革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程宁.浅议高等数学教学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1

[2]侯亚红.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6

高等数学之困境 篇4

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紧扣考纲,扎实基础,注重联系,加强训练。

本文万学海文辅导老师们主要阐述如何在复习当中紧扣考纲。考研数学作为标准化考试,其命题范围有明确的规定,2012年考生基础阶段复习主要就是依据考试大纲,详细了解考试的基本要求,类别和难度特点,准确定位。我们以数一中第一章为例: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考试内容中给考生列出了第一章的考试知识点,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弄懂这些知识点。考试要求中标明了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所应该能够达到的程度,一般分为了解、理解、会、掌握,几个层次。

了解:指对该知识点的含义要很清楚,一般在数学中指的是概念、公式、性质、定理及推论等知识内容。比如: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等。

但是并不是说了解的内容就只是了解这些性质,知道这些知识点就行了,有人错误的认为了解的知识一般不会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只要是在考试大纲中出现的考试内容都有可能考到,甚至对要求了解的知识点考的也比较深入。

理解:指要对知识点懂且认识的很清楚。在考研数学当中主要指对概念、定理、推理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万学海文辅导老师提醒2012年得考生要注意了解和理解的区别,了解偏重于知道,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懂得和能够体会其深层次的意思;理解也就是从表到里深层递进的含义。在考研数学大纲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考查的较多,比如: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等几乎每年必考.会(求、计算、建立、应用、判断等):其含义为理解、懂得,并根据所学知识能够计算表达式结果、列出方程、画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等。在考研数学大纲中对知识点要求会求、会计算、会建立方程表达式、会描绘等,主要指计算方法、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测试的要求;万学海文数学辅导老师提醒大家学习时不仅要记住、理解定理还要会推导,才达到会求解的程度。

掌握:了解、熟知并加以运用。在考研数学大纲中所有知识点的要求中掌握的层次是最高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比如: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等都是每年真题中涉及的内容;万学海文建议2012年得考生在学习时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不仅要掌握知识点本身还要学习它的推理、证明以及解题时经常用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意与该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高等数学之困境 篇5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 学生学情分析

(1) 入学成绩。对2009年至2014年六年来学院录取的高职新生的高考入学成绩做一个对比分析, 如表1数据清楚显示, 从2009年至2014年, 除了“录取率”这一项数据是随年基本呈递增趋势改变外, 其他项“平均分”“最高分”“及格率”这些数据却是随年呈递减趋势变化的。在扩招和补录下, 连续多年高职新生的数学入学成绩平均分不足20分, 多年的数学入学成绩的及格率均小于百分之一, 这是一个让人不敢相信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 学生来源情况。高职学生除大部分来自高考录取的学生外, 有一部分来自中职推优学生、中职单报高职学生、3+2等生源。由于中职生实行的基本是无门槛的报名就读方式, 这部分学生进入高职后, 绝大部分与高考录取的生源有着明显的差距, 整体素质差了一截, 特别是数学基础和数学学习能力。

(3) 前学数学基础。高职学生可以先分为两部分, 学生一部分来源高考, 另一部分来源中职学校。对于高考学生来说, 在高中所上过的前学数学基础内容, 是基本能够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微积分内容相衔接的, 当然这是在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的情况下。而对于中职来源的学生, 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及数学基础, 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微积分内容根本谈不上衔接, 有的相差甚远。大多数学生基本初等函数都没有学过, 有的只是涉及过某些知识点而已, 没有系统地学过初等函数内容。原因是各个中职学校的培养方案并不相同, 有的开设一个学期的数学课周时数4节, 有的4节数学课一学年分两个学期上, 分别周时数2节。有的虽开设一个学期的数学课, 周时数仅2节, 还有的根本就没有开设数学课。近来中职升高职学生人数也逐年在上升, 有的一个班级有近三分之一中职生源。

2. 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 高等数学学习考试情况。在上述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的前提下的高职学生, 要学好高等数学课程, 确实不太容易。对2009年至2014年部分班级高等数学学期考试成绩及格率的调查结果 (如表2) 显示, 几年来学期考试及格率一直逐年递减。

(2) 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难”。在新生学前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中, 只有10%的学生表示“对下一步高等数学学习有信心”。5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尽可能把前学相关知识补充学习”。学生在入学成绩不足20分的状况下, 在历年初中、高中数学学习屡次失败的阴影里,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 教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难”。现在, 课堂上难以听到学生与上课老师积极配合的声音, 难以看到学生踊跃上黑板解题、举手回答问题、积极自我表现的场景。就相同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学习知识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众口难调, 教学实施相当困难。

3.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足及学生成绩愈发下降的成因分析

(1) 公共基础课程重视不够。近年来高职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 培养方案一直在修订调整, 专业建设更多考虑的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而对公共基础课程重视不够, 体现在对公共基础课时随意删减, 似乎可多可少, 甚至可有可无。

(2) 不顾及课程的衔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职生源进入到高职学习。现在, 高职生源有三分之一来自中职。但中职培养方案似乎自成体系, 根本顾及不了高职后续课程, 从中职数学课时的安排就得以体现。因此, 中职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存在问题, 可以说是出现断档现象。

(3) 未能因基础的差异进行分层教育。由于高职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来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各种不同数学基础的生源, 仍然采用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而不能进行分层教育, 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4)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跟不上时代。尽管教师能够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但是教师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却十分有限。最原始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数学教学手段, 还是高等数学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虽然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 成效却不明显, 受基础条件、教学学时、教师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多媒体教学及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基本不能开展。

二、准确定位高等数学课程, 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课程改革

1.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等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其课程定位而言, 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1)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数学课程是各层次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在高职教育中, 高等数学提供学生学习专业课必要的数学基础, 成为一门服务于专业的基础课。不仅如此,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数表、计算器、数学软件等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还是一门为专业课提供方法和工具的工具课。

(2) 高等数学又是一门能力课和文化课。高等数学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数学能力的作用, 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就此意义而言, 高等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能力课。同时, 高等数学还展现了人类智慧, 能够启迪心智, 培养素质。因此, 高等数学又是培养学生理性文化和素质文化的文化课。

2.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及作用, 决定了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服务专业, 传授知识, 掌握工具, 培养能力, 提高素养”。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状况和专业需要为本, 传授给不同专业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工具, 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 课程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入

(1)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调研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度, 以“必需、够用”为本, 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交流、探讨、研究来确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加强高等数学课程的针对性。

(2)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基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 分层教学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一个教学策略。不同层次的教学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课程标准以及评价体系, 使学生能够在比较适合自己学习基础的情境中学习,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 服务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 能够增大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信息量, 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 形成图文并茂、数形结合的教学环境, 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和内容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在可能的前提下增加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时数的比例, 改变一切给专业课让路的做法, 尽可能满足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要求, 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4) 开设适当的数学实验课。计算机的发展为数学实验教学创造了条件。改革后的数学课应体现数学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的结合, 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开设计算机数学实验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数学软件, 把数学软件工具引入到现代数学教学中, 通过数学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图形功能和符号处理功能的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提高数学素质, 了解数学应用。

总之, 高等数学课程教与学效果的提高, 是“教”与“学”形成合力的结果。我们在寄希望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给高职输送整体素质更高的学生的同时, 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是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高职高等数学的定位和教学目标, 进一步深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注意与专业结合, 加强内容的针对性,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适当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数学素养。当然, 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涉及教师、学生、硬件、软件等方方面面, 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共同努力, 共同探索出比较适合职业院校高职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教学策略, 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 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职学生数学入学成绩的收集, 分析学生前学数学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难”, 教师教学同样“难”的困境, 对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愈发下降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索改变高等数学课程教与学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与学,困境

参考文献

[1]李连喜, 谢世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J].教育与职业, 2013 (20) .

上一篇:机械螺纹下一篇:外事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