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艺术性

2024-07-13

教学的艺术性(精选12篇)

教学的艺术性 篇1

一、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高中历史不同于语文的人文氛围感染, 不同于数学逻辑思维的乐趣, 教学时大量的史实与时间记忆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 即使平时没有用心听课, 在考试时突击背诵一下相关的考点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数。所以, 很多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加不在意。加之, 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 更谈不上变通, 按章节照本宣科,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其实,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际上可以利用的点非常多。由于历史本身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 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原因都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具备了现实性。正如“读史可以明志”这句话所说,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得以扩大知识与眼界, 心中积累更多素材与体验。在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当中, 进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此,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要立足于历史科目本身的知识基础, 努力挖掘历史事件中引人深思引人反省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思考与体验,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切都在于教师要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去提炼历史知识, 进而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艺术性。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途径

(一) 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嘴来讲, 因此, 教师的讲解方式和语言特点, 直接决定了历史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语言作为教学过程中关键性工具, 有些教师讲历史课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有些教师的讲解却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样一本教材, 区别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得当。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在进行教学时, 单一而枯燥的讲解语气明显是不适合教学的。跟随历史事实而动, 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语言风格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实质就是一个“表演者”, 在讲到一些反面人物时, 如秦桧, 汪精卫此类时, 教师愤慨而直接的语言, 痛快淋漓而直陈事实的讲述能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到其卑鄙。而对李大钊、岳飞此类, 教师在讲解时应充满感情, 深刻怀念。为了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在介绍党内领导人时, 教师可以学着模仿他们的语气与腔调, 如教师用毛主席的湖南话来念党的八大纪律等, 即使教师说得并不标准, 但学生依然会给以非常高的关注, 课堂氛围瞬间活跃。

因此, 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否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艺术表现力, 且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前提。

(二) 高中历史教学故事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 充满血肉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实现艺术化教学, 重现历史事实可以有效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 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历史事实引入当下的现实进行讲解。现在很多电视上都会放映历史剧,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历史剧与真正的历史现实还有很大差别, 甚至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篡改历史的。但很多学生却会误把影视剧当成真正的历史事实, 如《后宫甄環传》播出后, 很多女生对于雍正这位皇帝的认识就开始出现偏差,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部电视剧, 对比真正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在比较中学会思考, 在对比中找到差距, 最终达到故事性与教学艺术性相融合的效果。

还有男生非常喜欢看的《三国演义》等, 这些影视剧都表明学生非常爱看历史剧, 教师要看到这一点, 再用故事性的视角, 把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如《三国演义》里各位人物的性格就非常鲜明, 刘备善于以柔克刚, 周瑜偏于自满等, 教师讲一千道一万,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积累去反思, 由此及己, 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历史进程。

(三)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里, 教师还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构建全面的历史立体课堂。

例如, 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 教师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各种资料放进来, 包括能找到的此阶段影视资料、当时的图片、见证物的介绍等, 因为图片与视频能直接提高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度, 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展现中得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创新。相比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一味地讲解, 音频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 历史是具有人文性的, 很多成语就来自于历史事实。同时, 历史其实就在身边, 如“乐不思蜀”是曾经的后主刘禅庸碌无能的写照, “四面楚歌”是项羽与刘邦间楚汉之争的反映。

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不仅在于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艺术表现力, 还在于博古通今, 让学生从身边常常用到的成语联想到过往的历史事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师的语言讲解方式, 在于教师对于历史事实的再现能力, 更在于教师是否能从历史中照进现实, 让学生在历史中看到今天, 进而品味到历史带来的厚重感, 体会到历史这一门学科的人文意义。因此, 教学与艺术, 在于把历史讲“活”, 只有在这一角度上, 高中历史才能摆脱枯燥与乏味, 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知识智库。

摘要:高中历史在很多学生眼里是记忆任务的总和, 一方面说明学生没有完全领会到历史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学方面没有体现历史的艺术性。因此, 笔者借本文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艺术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尹高兵."鱼与熊掌"的兼得——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2]陈明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5) .

[3]于林.京津冀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在廊坊市召开[J].历史教学, 1991 (7) .

[4]梁仁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7 (6) .

[5]黄秀玲.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性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S1) .

教学的艺术性 篇2

摘要: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的本源就是发展人类的审美情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因素等原因,对音乐的深刻鉴赏还达不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从小把学生的音乐细胞激活,让他们喜欢上音乐,懂得欣赏音乐,从而借助音乐来陶冶情操、净化心情,让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艺术;兴趣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以审美体验为主要内容,以陶冶精神为终极目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初衷和目标,现代音乐教育学最重要的认识成果之一是将音乐教学归结为审美体验,一旦离开了音乐审美的体验,就谈不上培养正确、高尚的音乐价值观。音乐的艺术性很强,小学生不懂得去深入了解,他们只能从旋律、节奏等外部现象去表达自己的喜爱,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教学中的艺术呢?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学会艺术教学,积极的把音乐艺术带到课堂,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从而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激活,让音乐教学活起来。

一、积极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

儿童犹如苗圃里的花朵,需要精心的照料和栽培,又如一棵小树在你的裁剪下枝繁叶茂。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学音乐的积极性。而小学音乐教学又是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音乐的兴趣点,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

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这里就要求老师在课本的基础上,要学会选歌,积极健康向上的歌曲会振奋人的精神、会带领人进入到一个舒适的音乐坏境中,从而让他们的审美观得到真正的释放。教师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及思想以小故事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这种语言坏境下得到思考,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观。

二、在艺术的基调上培养习惯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所以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这首歌时: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在唱的同时准备好纸和笔,根据自己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以图片的形式画出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挥,为学生培养了一个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三、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思想道德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教材的曲目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来选择的。用反映学校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及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作为基本教材,以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教材。这些歌曲以其特殊的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健康向上的歌词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学生在反复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过程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中不断地将艺术作品化为自身的内动力,把以往教师单调的思想品德教育溶于音乐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学生的心灵。

四、态度决定教学质量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您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留下美的烙印。同样音乐也是一种有助于调节身心健康的方式。在音乐课中我们会欣赏到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等,科学家研究表明这些作品与人类脑电波的频率是相同的,对安神,舒缓情绪有很大帮助,这是音乐本身带给我们的体验。

但让课堂愉悦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态度,教师如果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就破坏了音乐课堂的和谐性,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以及厌烦感,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就是是音乐本身的娱乐性也唤醒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随时保持好的心情走进课堂,用笑脸为课堂代言,为音乐课添上更多绚丽的色彩。

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性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艺术

【分类号】G807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技术和技能和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造过程,因而,也应该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这一审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或客体,并产生着不可逆反应。这里仅对体育教师作为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及教学艺术特征作粗浅研究。

一、如何认识体育教师的审美价值

正确认识体育教师的审美价值,对升华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性有特殊意义。根据我们的体会,体育教师的审美价值,主要的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自于教学艺术,它可以人格表现、情境变化、机智程度、教学风格等。一般人认为:体育教师的语言贫乏,说不清道不明。其实这是一种曲解,我们认为不仅不是如此,反而看本育教师的语言更加精炼、清晰、概括,比如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就文字叙述达几百字,而我们的体育教师给总结为五个单字,即蹬(地)、举(球)、伸(臂)、压(腕)、拨(球)。这样有效促进了学生看、听、想、练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语调上,体育教师十分讲究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张驰有度,这在组织大型比赛或集体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无庸置疑,体育教师作为审美的客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体育教师是在日积月累的流动过程中,收获自己创造的成果。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这样一个特殊手段,来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友伴间的了解、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体育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艺术创造的快乐,才能愉快地胜任那繁重而艰苦的教学工作。也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使社会进一步认识、承认体育教师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从而真正尊重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改变某些不良的陋习。同时,由于体育教师的审美价值同教学艺术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审美价值的研究,一定会使更多的体育教师自觉走上教学艺术之路。

二、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特征

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是相匹配的,一般說来,体育教师的审美修养愈高,其教学艺术表现也愈充分。就教学艺术而言,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审美性特征:一切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体育教学艺术作为特殊艺术,当然也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

体育教学艺术审美特征的个别性在于“效益”与审美的结合,这种结合有着特殊的约束条件,即体育教学中的审美因子是以效益因子为出发点和目标的。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审美仅仅是手段,是从属于体育教学效益,并以体育教学效益为取舍标准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的“美”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毫无生命力。前些年有的地区搞观摩课,追求外表的华丽,弄了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到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效益。正因为体育教学艺术是讲求效益,所以一切能提高教学效益的艺术表现手段皆为其所兼收并蓄,这就表现为体育教学艺术审美特征的又一个性;表现手段的高度综合性。

体育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为一炉,象线条色彩、语言、音乐、节奏、造型等均为体育教学艺术所用。感知体育教学艺术的感官也是多样的:视、听、位、触觉等都有。因而,体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具有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而且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它的高度综合性是由内部机制的复杂性决定的,其复杂性集中表现在体育教学艺术中的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同一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同一性是体育教学艺术审美特征的又一特殊性。

从体育教师看,既是创造、实施教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同时也是审美对象。在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学艺术是通过体育教师本人的示范、声音、表情、姿态、手势等表现出来的,这对体育教师就成了自我创造的审美客体,并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物。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审美对象的主体化,成了体育教学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创造性特征: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复杂、最精湛的“艺术”。 “独创”也可见于体育教学艺术的全过程:从课的设计、课的组织、教学方法到课的进行与评价,无不凝聚着体育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心血。体育教师就是这样全身心去创造教学艺术的。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艺术的不断升华,其实质是体育教师审美价值的再现,不同层次修养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艺术表现上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认为,体育教师应在自身的人格美上下功夫,没有美的人格,其它的美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具备高尚人格的体育教师,才能想方设法协调一切手段,创造具体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去为体育教育服务。

教学的艺术性 篇4

great……我们英语教师要慷慨地用它们, 因为它们会给你的学生以自信。有了自信, 还怕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吗?

要愿意与学生交往。有的老师放不下架子, 过分看重所谓师道尊严, 不愿意亲近学生。比如, 有两个年轻女教师, 一个对学生动不动就训斥, 学生见了她大气也不敢喘;而另一个看上去柔弱, 她对学生却疼爱有加, 学生称之为知心姐姐。她经常与学生聊天, 无论学习、生活还是理想, 并为学生出谋划策。她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还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及情感上的难处。结果, 前者只能使学生越来越畏惧她, 后者却使学生从心底喜欢她。不言而喻, 这两者的教学效果, 谁会更佳呢?

以上, 是我感受较深的方面。看似平常, 却平淡中见真情, 因为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而且在我看来, 每个教师都能做到,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要想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总之,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要善于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做到以情促情, 以情促知。这样, 才能让学生爱上英语课, 才能顺理成章地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启东市大江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在传授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视野, 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初中历史教学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 怎样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师们不断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课题。

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 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历史课进行探究性学习,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 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时,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不断增加其艺术性。本文主要就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进行研究, 并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特点和途径, 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1) 初中历史教学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更好地运用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以史为鉴, 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历史课是一门综合学科, 教学活动中学习重点的确定, 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 可以利用历史典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纠正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偏差, 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以史为鉴, 学习良好的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通过历史典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进而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潜力,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不断利用发展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艺术性的运用

(1)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 在讲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时, 就可以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例子进行分析。商鞅变法在当时受到多数人的支持, 这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就如商鞅变法一样,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贴近社会和现实, 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样就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

(2)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结构的限制, 历史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根本就不需要进行思维性分析。老师要根据这一学习现实, 注重把历史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以及纵贯古今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和启发性强的历史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 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对学习任务和目标进行自主概括以及评价。这样, 就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3)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这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勤于探究的同时, 活跃自己的思维。例如, 老师可以通过阅读以及演示和竞赛的方式进行历史人物的介绍,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和配合, 并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这样, 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还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的僵硬的学习模式, 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4) 对学习情境进行创设, 寓教于乐。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 这门学科的问题都有着固定的答案,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缺乏理论的思维以及理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缺乏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历史内容进行丰富, 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又或者是对于学生了解到的某一历史事件进行问题的设计, 然后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分析, 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历史课进行探究性学习,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 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特长。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积极的思维。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 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这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篇5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兴致勃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驾权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为教学增辉添彩。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音乐需要和谐。音乐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便于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把这种音乐形象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从而发挥教学语言的直观作用。教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保持高水平,学习效果必然提高。

二、准确简练

所谓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即反映所讲授的内容)。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离不开知识性这一原则。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它要求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表达更要准确,如果用词不当,逻辑混乱,讲话 语法不规范,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节拍”与“节奏”,“山歌”与“小调”,生活中的“快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紧凑”等等,教师一定要咬文嚼字,不能相差一个字。言之无物、似是而非的语言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所谓简练,就是在教学中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强知识传授的透明度。由于教材内容繁多,教师不能被点滴零碎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这也讲,那也抓,而要讲其所当讲,讲在点子上,紧扣教学目的,抓点带面。

三、幽默风趣

有人把幽默比作教学语言中的盐,它可以吊出语言中的百味,可以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减轻学生的疲劳强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形成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借助。当然,幽默不同于庸俗的说笑,它来自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学识,因此,表现幽默和风趣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语言修养。

四、情深意切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教师如果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信息时,情感不是诚挚深沉,而是 麻木不仁,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才能象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拨动学生微妙的音乐审美情思,使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噱”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

“噱”的本义是笑,在评话中噱是书中之宝,主要从说表中产生,靠内容的喜剧冲突和一些穿插性的插科打诨以及即兴式的“小卖”,幽默风趣、生动活泼,深受听众的喜爱。在这里,我姑且称它为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求以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及发展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想象力更丰富、思路更扩展,从而达到鉴赏、表演、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导入新奇多样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新课导入要求新奇多变:从旧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运用直观演示导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搭建过渡的桥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其有一种亲切感;悬念式引入,可以在思想中激起波澜,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讲故事引入,变学生好奇为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始终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二、环节过渡自然巧妙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随着教学内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开在教学活动中。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牵强和别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组织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结尾回味无穷

较好的结课,是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的。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结尾。但它绝不是单纯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4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音乐,期待着下一节课„„

“弹”是指教师的演奏伴奏要有技巧性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是音乐教师特有的教学基本功,它要求教师的乐器演奏能力要过硬,只有过硬的演奏技巧,才能给学生带来生动的音乐形象。而生动形象的演奏不仅可以用充满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加深教师的音乐语言的讲解,而且能 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以及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一、歌曲伴奏

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学生演唱的伴奏。教师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无论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的对学生预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选择伴奏的音型,假如旋律变化不大,可以采取“带旋律”的伴奏,节奏与曲调变化较大,速度要求较快,则采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演唱则以“带旋律”的伴奏为主,便于学生演唱时找到音高和节奏,帮助学生完整地表现歌曲。

二、乐曲范奏

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摹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小学音乐课堂的乐曲范奏,主要是指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对乐器的范奏能 力(如口琴、竖笛、电子琴),当然也包括欣赏教学中一些器乐曲的范奏,它比单纯的听录音欣赏效果更好。直观形象的视听结合欣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音乐情感!当然,它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唱”是指教师的演唱具有示范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对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帮助其掌握音乐的情绪,理解歌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是学习音乐知识、识谱的过程;是学习他人的创作,由自己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手段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感染别人、教育别人的过程。

一、准确生动

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感受和理解歌曲风格与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教师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的口形与歌唱的姿势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较快的学会歌曲。

二、声情并茂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适时适量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责任是“点”、“拨”,即所谓“窗户纸一点就透”、“拨开迷雾见晴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范唱要适时适宜,比如发声训练,需要老师多次、反复地范唱,以示强化刺激学生确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歌曲的学唱范唱就不宜过多,应让学生独立去学唱;而一些节奏复杂、音域跳度大以及演唱风格上,就需要教师适时运用具有权威性的范唱。

中职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篇6

我们在准备一个教学过程时,往往从四个方面着手:数学真理;教学艺术;教育宗旨和客观需要。

数学真理也就是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是抽象的,沉淀着理性美,我们对数学的理解有客观标准。认识过程可以不同,但推理必须严谨,结论必须确定。

教学艺术是如何通过美的方式方法,达到对数学真理的理解掌握。它与数学真理不同,不只有唯一解,只要能给学生带来理解的深刻和思考的愉悦,都可以称为艺术。

教育宗旨,就是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它不应该是空洞的,而是教育宗旨中数学教学所承载的部分。如科学的志趣,理性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客观需要,或者说学习者的主观动力所在,其中包括公民的未来需要:高级学府学习的需要。时代不同了,数学既是理性的东西,又是比较现实的东西。它对人的继续学习,对人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客观需要的关照其它三点都不可能张扬。

在上述四个概念中,数学真理是基础。没有它数学不知为谁服务,教育宗旨没有载体,现实需要就会事与愿违。在这四者中,教学艺术最难把握,艺无止境,本文试图对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艺术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它必须作用于数学真理,教育宗旨和客观需要。没有它数学真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没有它教育宗旨趣不能被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客观需要也就不明显。我们说一个教师讲课,知识把握正确时,是起码的要求;当我们说他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落到了实处,教学效果不错时,则侧重于功利,是实现的需要为第二层次;当我们肯定他对是学生的全面培养时,才涉及到教育宗旨,是第三层次。只有我们赞赏他讲的课艺术性高时,才上升到最高境界。

二、教学艺术必须与数学真理、教育宗旨和客观需要拉开距离。

举例来说,照本宣科,最接近真理,最准确,但学生不易理解,更别说掌握了。这样以来却欲速则不达。其实数学就是一个不断解释的过程。通过解释由浅入深。对数学真理进行艺术处理,便于学生理解。比如我们讲平面,举很多现实的例子,对现实的事物进行描述,对“平”的特征,“无限延展”的特征进行说明。我们所讲的这些,其实都不是数学世界里的“平面”,数学世界里的“平面”是思维的产物,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数学教学正是用这些真实的存在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又比如讲三角函数,通过由直角三角形中边的比作定义推广到坐标系下的定义,进而超越几何意义,成为基本的初等函数,自变量则由角度过度到弧度进而到实数。正是这一过程形成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变换,已经完全远离了三角形中的边比关系。用边比关系来刻画三角函数已经不“科学”了,但正是这些不“科学”的部分,支撑着我们对数学的理解。数学课上往往不能把真理直接传递给学生,必须从某一片段开始,必须追溯真理形成的背景。尽管这一片段,这一背景和数学理论拉开了距离。同样的,在强调数学教育的情感目标时,说教式的痕迹往往非常明显,因为它可以使价值观得到最准确的表达。但是,这种表达是没有效果的,相反,当你不着一言,凭借数学内在的作用,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态度成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时艺术。有时候,一个数学教师有意识的把道德准则隐蔽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同样,对于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动力,最功利的办法可能事与愿违。比如,高考复习中最功利的办法是应试策略,但应试策略一旦推向极至,思维能力,想象力也就消解了,而这正是解高考数学题不可或缺的东西。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你能让情感占着优势,使之不为实用的需要压倒,而且还超越它,你才能引起学生的惊异,导致他内心的无意识注意的集中,引起他的兴趣,激活他的思维,并用精神的满足来巩固和加强求知欲,通过主动探索来真正理解数学。这就是数学教学的艺术,它与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数学真理的掌握,数学价值的认识,数学素养的提升,拉开了距离,保持着适当的张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教学艺术,不能模仿,可以模仿的东西不是艺术。

比如为了培养初一学生的严密性,形成负数意识,我们让学生比较a+2与2的大小,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会说a+2大,这当然错了,因为a是负数时,a+2小,a=0时他们相等。为避免陷入另一个定势,我们进一步问a+2与a哪个大?这时学生可能会想,这次我再不上当了,我要对a进行讨论,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这就是艺术的效果。注意,当你第一次用这个办法时,会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而当你面对同样的学生用同样的办法时,艺术的价值就会荡然无存。可见教学艺术时需要不断创新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以“闲笔”的形式注解数学知识,会收到奇效。

数学中的闲笔就象诗歌中的闲笔一样,结构再紧密的律诗也有闲笔,没有闲笔就无意趣。有名师为讲交换律讲了一个故事:

动物园里的管理员喂猴子,早上给了3颗花生米,晚上给4颗花生米,因为晚上对于早上猴子非常满意。一段时间后,早上给4颗花生米,晚上给3颗花生米,结果猴子不高兴了,因为晚上比早上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猴子不懂交换律。

这个故事就是闲笔,又比如我们说:“一双袜子的左右两只可满足交换律,而一双鞋子的左右两只就不满足交换律。”这也是闲笔。如果我们能不断把闲笔用在课堂上,学生们数学的兴趣就可想而知了。

五、用闲笔的手法处理虚拟的真。

在客观事实无法视觉化体现的时候,只有凭想象来补充、引导。如我们在讲极限时需要想象,讲平面时也需要想象。因为这些东西没法让学生直观。而我们举的点的分布趋势相对于极限,平静的水平面对于平面,这些能直观表达的虽然不是极限,不是平面。这些就是思维的艺术,其中的想象过程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数学的美妙。在“直观教学”受限的时候,不防让艺术的思维帮助我们。

六、教学艺术往往无法解析。

我们要教学的艺术化,就是尽量避免簡单的强加方式,努力把问题转化成学生内在的困惑,使他们为了解除困惑主动地寻求问题的解决。为什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回味良久。虽然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但最终无法解析。可以解析的是科学,不能解析的才是艺术。

小议教学口语的艺术性 篇7

一、规范准确, 片言明意

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表达内容合乎逻辑, 读音准确无误, 能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师要措词精当, 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 这样也能使学生在较多的内容中筛选出准确的信息。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规范使用普通话, 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要克服口头语, 重复说话, 拖腔拖调, 话语不完整, 读错字音等常见说话、读文时出现的错误。在讲课时, 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 话语亲切生动, 声情并茂, 要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听了教师动听的语言, 心情激动, 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教学语言的优劣, 不是由数量而是由质量决定的。教师的表达要准确简洁, 耐人寻味, “立片言可以明百意”, 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而养成好习惯。

二、生动有味, 倾注真情

为了达到语言的生动性,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节奏, 利用声调的变化, 形成抑扬顿挫的音调, 使之符合学生听觉的需要;教师还必须讲究遣词造句, 讲究语言表达的修辞, 讲究多种句式的变换, 讲究语言的情感性, 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魏巍的那篇《我的老师》里所写的蔡云芝先生, “爱用唱歌的声调教我们读诗”, 那诗句, 作者不但至今还能背诵, 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音调呢?竟至于使作者“接近文学、爱好文学产生有益的影响”?我想, 那是因为蔡老师用的是一种用心的抑扬顿挫的音调, 有音乐的美感, 它入情入境, 极富感染力。

三、灵活运用, 用智激趣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往往会使老师处于窘境, 要处理会拖延上课时间, 还可能伤害到学生的情感。如果不予理睬, 就可能损害到老师的威信, 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就要采用教学机智, 灵活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

四、幽默风趣, 轻松传授

语文教师课堂的幽默语言, 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消除学生疲劳;可以引起学习兴趣, 强化知识记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的。让幽默、风趣的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实践也证明, 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 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

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美结合。生动幽默富有磁力的好课, 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 也要注意幽默语言运用的尺度, 要做到“稳、清、雅、趣”。语文教师只要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 有目的地研讨语言艺术化的教学方法, 研讨教学幽默的理论与作法, 就能使课堂教学产生磁力效应。

五、启发语言, 调动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生动、含蓄、充满启发性的语言, 往往能够透过有限, 展现无限, 启迪学生的心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去丰富和补充。

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 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是人的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语言, 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篇8

一、数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数学课堂教学, 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解决疑惑。因此,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讲究艺术性, 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及丰硕的学习成果。

(1) 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 严谨简约。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 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在课堂教学中, 少说废话, 用精炼的语句表达更准确的内容。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 讲课语言重复, 反复强调。其实, 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更会使学生对听课产生厌倦感。但是语言精练, 不是单纯削减语言的数量, 而是要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 让学生一目了然。

(2) 教学语言要亲切, 富有情感。教学语言, 是师生双方传递知识和进行思想交流的载体。亲切、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 不仅能使学生保持轻松的学习心境, 还能唤起学生对知识无限的渴望。或许因为你那富有情感的语言, 会为咱们中国增添一位数学家呢。

(3) 教学语言要幽默, 增加趣味性。在数学教学中, 巧妙运用幽默, 可使枯燥的定理概念变得简单易懂, 还使教师的讲课变得轻松、风趣、睿智, 有助于学生去理解, 接受新知识。例如, 在讲合并同类项时, 用“两头驴加上三头驴是五头驴, 但两头驴加上三头牛就不是五头驴牛”的例子, 引出2x+3x=5x, 但是2x+3y≠5xy。

二、板书的艺术性

(1) 计划性。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 应对本节课的课堂板书有一个总体的设计, 即应将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结论及例题的演算等合理布局, 不能课堂上走哪写哪, 前写后擦。

(2) 规范性。数学教师板书要写规范字, 字迹要工整, 绘图要正确、美观, 严格规范, 尽量不要徒手作图。对例题的解答要清楚、准确, 有条理。

(3) 选择性。板书应突出重点, 该写则写, 不该写坚决不写。一般说来, 下列内容应作为板书的重点:重要概念的表达及其注解, 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的表达及其推导过程, 典型例题的关键步骤, 重要的规律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4) 针对性。板书要突出重点, 其结构要与讲授的内容大体一致。若过于繁细, 则易使重点突不出, 学生抓不住东西, 造成学生疲劳, 影响教学效果;若过于简粗, 则不能起提纲挈领, 揭示教学主要内容的作用,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数学提问的艺术性

(1) 提问的基本要求。 (1) 问什么:大致有“四问四忌”, 即问有关知识, 忌离题太远;关键处发问点拨, 忌不痛不痒;难点处反复设疑, 深入浅出, 忌避重就轻;巩固性提出问题, 归类记忆, 忌肤浅零散。 (2) 问谁:也有“四问四忌”, 即高深或灵活性较大的问题问优等生, 其他人复述, 各有所得, 忌“枪枪卡壳”;基础题, 综合题, 最好依次问, 忌“留死角”;少数人举手时, 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 忌“以情绪定人”。 (3) 问法:即提出问题, 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 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引导, 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 灵活运用。

(2) 提问的方式方法。 (1) 开门见山。即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 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 教师常用这种问法。 (2)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要激起学生的兴趣, 是整堂课的眼睛。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3) 穷追不舍。穷追不舍地问, 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 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 一般可以采用递进式提问,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 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拓宽思路, 抓住本质。

四、批改作业的艺术性

(1) 利用评语指导解题方法。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分析的错误时, 可以利用评语指导其解题方法, 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特别是解应用题、学生对数量关系理解不明确而产生错误的时候, 老师在边上可以写上这几个字, 如“先找准已知量和未知量”“哪句话体现等量关系”等评语。这实际上是向学生指出思考的方法, 从而真正明白该类型的解题方法。

(2) 利用评语, 拓宽思路, 鼓励创新。数学老师批改作业时, 在留意学生解题正误的同时, 更应努力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鼓励他的创新。特别是“一题多解”的应用题, 利用评语“你真棒, 有创造性”肯定其独特的见解;对“一题多解”, 有的同学只用一种方法, 则写上“还有其他的解法吗”来鼓励其拓宽思路。

(3) 利用评语, 严格要求, 积极鼓励。有部分学生在作业的书写、格式、运算过程上, 都存在不足之处, 利用评语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认识到并加以改正。对于由于粗心引起的失误, 我们可以在旁边写上“搬走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有些学生对于有些概念还不是很清楚, 比如, 有些学生在做初中分式化简时, 直接去分母, 那就得写上“分母怎么没有了”。总之, 一方面不打击自信, 另一方面使其改正不良倾向,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以上所谈, 仅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肤浅体会。当然, 学无止境, 教无止境, 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书写板书的艺术、教学提问的艺术、批改作业使用评语的艺术等都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勤奋探索, 努力创新, 就一定能使数学教育更具艺术魅力, 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语文教学板书的艺术性 篇9

一.丰富学生感知表象, 语文板书应讲究直观性

语文教学板书的设计应针对人体视觉器官较其他器官优先获取外界信息, 能弥补教学语言表达不足的特点, 可以及时的把抽象的、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如在教学《鲁迅自传》一文时, 根据课文以时间为顺序, 展现鲁迅先生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刻画其思想发展变化轨迹, 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国为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文可采用表格式板书, 设计如下

学生通过表格直观、清晰的体会, 对于《鲁迅自传》一文的线索一目了然, 进而把握了课文的中心,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 语文板书中如提纲式、对比式、线索式等设计都具备直观、简洁、实用的特点, 都可广泛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二.精心设计和提炼, 语文板书应讲究简洁性

语文教学板书讲究实用, 既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 又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 这就要求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 要精心构思和设计, 力求简洁精练、准确恰当。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可这样设计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 正因为如此, 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 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 正如一支支的利箭刺向他, 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三.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 语文板书应讲究趣味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呢?板书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就应做到语精字绝, 富于趣味性, 能充分启发学生思维, 把握学生寻求问题解答的迫切性, 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让其置身于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之中, 与教师思维同步, 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 面山而居的愚公率领儿孙毕力平险, 智叟笑而止之, 对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板书如下:

精妙而富于启发性的板书自然而然让学生知晓了教学用意, 得出了课文的主题,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四.避免板书的随意性, 语文板书应讲究示范性

教学板书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会对老师板书中的如字形字迹、书写笔顺、设计技巧、板书态度等进行模仿。为此, 教师在板书时必须精心设计, 认真准备, 做好表率。在我上小学时, 我们班来了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 他上课谈吐自若, 出口成章, 特别是写一手漂亮的黑板字, 板书设计新颖美观, 为此, 他很受学生的喜欢。我们班有大部分同学在悄悄地模仿这位老师的字。经过一段时间, 许多同学都能写一手好字, 这都与这位老师写的漂亮的字及新颖美观的板书分不开。

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语文板书应讲究审美性

教学板书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讲究设计的美观、语言的精练、内容的完善、字体的俊秀等。运用美学的理念和美术技巧, 在教学中起到引人入胜、激发思维、活跃气氛的效果。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声乐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浅析 篇10

而如今在声乐专业领域内,声乐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比如,师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是习惯于把问题圈定在老套的共鸣、位置等范围内,不能意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对声乐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够所导致的结果。

有些声乐教师自己唱的很好,但是不会教,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自己演唱所运用的方法不能通过自己的嘴巴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说的太深奥学生不能理解,轻则影响教学进度,重则容易使学生陷入误区,引起咽喉病变等。因此,声乐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非常重要。声乐教学语言艺术性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且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声乐教育事业的成败。从实际教学中解决学生声音问题和误区入手,我认为提高声乐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声乐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贴切。正确的演唱方法是建立在掌握正确的发声原理和声乐理论基础上再勤于练习来获得。首先需要教师对声乐术语和基础理论准确认识并深入理解,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其次,声乐理论和术语相对复杂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力求清楚准确。声乐教学也可以说是感觉教学,每个人的理解和内在感觉都不同,在感觉的体会交流中难免会产生偏差。因此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尽量不使学生产生歧义,陷入误区。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初学者的声音都会太白,声乐教师会让学生“把声音往后靠”,这时学生的声音很容易吞进去出不来,导致闷在口腔里歌唱,声音含糊不清,没有亮度。其实只需要叫学生声音不要装口腔,带上哼鸣的感觉,他自然会往后靠,到头腔。但字要还在,如不能把a变成o,不能太过而致咬字不清。

2)有关“抬笑肌”,学术文章中用这三个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刻意抬笑肌容易造成学生面部肌肉紧张,出现“皮笑肉不笑”的难看表情。不如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感,发自内心的笑。只要发自内心,带上情感演唱,情绪对了,歌唱状态和气息其实都对了一半,而且发自内心的笑容也非常好看,表情也很自然。

3)有些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唱到最后几个字时就没气了,声乐老师往往会叫学生加点气息,其实越说气息学生越没气,反而让学生加点情绪,气息就来了。只要带上情绪情感演唱,一般不会出现没气的情况。

4)在声乐课上,演唱歌曲之前要先练声,帮助学生开声和找到正确的歌唱感觉,以便将这种感觉用到接下来的演唱中。练声后教师会说“开始唱歌”,学生一听到唱歌两个字往往会紧张,从而忘记刚才练声的感觉,不妨说“再给你另一个练声曲”,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按照练声的感觉来唱歌。

二、声乐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声乐教学要尽量用浅显朴素的口语化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抽象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专业理论,并吸收和融会贯通,再用通俗、简单、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将学生听了不仅能很快明白正确的演唱方法,根据老师的意图来调整自己的声音,又能感到轻松愉快,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学习声乐的学生有各种年龄段,面对幼小的学生更应尽量用小孩子听的懂或者儿童感兴趣的语言。教幼儿和初学者的时候千万别去讲共鸣、横膈膜、鼻腔之类的太复杂太专业的词汇,一提鼻腔共鸣,小孩子不能理解,他只会记住鼻子两个字,很容易唱成鼻音。其实只需要讲哼鸣,可以跟孩子说哼鸣就是自己一个人开心的时候嘴里哼着小曲的感觉,让孩子带着哼小曲的感觉来唱歌,就很快能找到共鸣。对于已经造成鼻音的孩子,千万不能跟他再提鼻子两个字,只需要叫他朗读歌词,用朗读的感觉白着唱,这时他还会带一点点鼻音,就刚刚好带有共鸣了。

面对下巴紧张导致声音僵硬的学生,教师会指导学生“把下巴放下”、“没有下巴”、“下巴融化”等,学生对此捉摸不透,不懂怎样才能把下巴放下,越想着下巴放松就下巴越紧张,以致恶性循环。不妨可以让学生模仿傻瓜流口水的感觉来唱,下巴自然就放松了。

三、声乐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声乐教学中面对的声乐概念都比较抽象,很难直观体会。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变成浅显易懂的认识,有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解决声音问题。如学生气息用的少,嘴巴声音太多,出现散、吵的声音,这时声乐教师会要求学生把气息沉下来,但是许多学生不理解如何将气息放下来。如何用上气息歌唱,可以通俗地形容下面用一点点便秘的感觉,但是这种力度要掌控好,用多了容易僵,因此上面要放松,还能自如的说话,便恰到好处。另外可以让学生体会抬重物或跑步、游泳时腹部用力的感觉,人像蝌蚪在水里游,声音像水草在水里延伸、舒展。学生根据这种形象的语言自己沉浸下去体会,能很快找到感觉,声音也会即沉稳又能流动起来,愉快又快速达到教学目的。

再如许多声乐学生体会不到老师要求的集中、明亮有穿透力的声音感觉,声音出现散、空、虚,不妨采用形象的比喻,感觉发声腔体像梨那样圆圆的打开,声音像梨中间的那根细细的芯出来。或者将声音集中比喻成穿针引线也很形象,声音穿过细细的针孔慢慢透出来。

有些学生想要努力地表现情感,但往往身体会动来动去,手上动作也太多。除了影响视觉上的美观之外气息也会飘来飘去不稳定。可以跟学生说唱歌时感觉自己像个乐器,乐器是不会动的,所以演唱时身体不要乱动,要站的稳稳当当,声音也会稳稳的出来。或者感觉声音是水,身体是堤坝,身体不动,水慢慢渗透、浸湿堤坝的感觉。让声音充满整个身体,往身体里唱,这也符合用身体歌唱的原则。

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去感知和理解教师的指导。正如“闻花香”呼吸法是非常形象生动的,让学生感受清晨在花园里,对着充满清香的鲜花深深吸一口气的感觉。但是在提这个方法的时候千万要注意阐述清楚准确,不然初学者可能会身体僵硬。闻花香的时候要感觉香味被吸入腰腹,感受腰腹的动作和气息的运动,而不是纯粹地吸气。呼吸是歌唱之本,学生理解了呼吸的概念,体会了呼吸的感受,呼吸的动作才能自然、柔和,歌唱才能自如、流动。

声乐是一门艺术,声乐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声乐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显得尤为重要。连生活带大自然,连说带比划地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不少学生会理解错老师说的话,因为教师和学生无论在年龄、阅历上还是学识、经验上都不在同一层次,而且教师是在已经掌握了正确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指导,他的理解可能跟学生的理解不一样,教师能领会的语言学生不一定能听得明白。只能由学生自己去揣摩,揣磨不对就可能走入误区,一旦养成错误的发声习惯就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们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让学生快速理解正确的发声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课堂上教师也要尽量多用鼓励性的词汇,不仅能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带着最放松的状态去歌唱,还能融洽师生关系。当然在肯定评价之后,教师还要平和地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改正。

另外,反对学生一唱不好老师就马上示范,声乐课不是老师一句学生一句的唱歌课,这样容易使学生养成对老师的依赖,没有老师的范唱就不会唱了。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聆听自己的声音,自己发现问题,学会自我纠正,然后老师再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给予点评。这样学生在离开老师的时间里也可以快速进步,对于师范生来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教学语言,更有助于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

摘要:声乐教学语言在声乐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实际教学中解决学生声音问题和误区入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分析声乐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规范、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三个方面,并结合自己切身的学习体会和教学经验做了研究和探讨,试图能在声乐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

关键词:声乐教学,语言,艺术性,演唱

参考文献

[1]林立君,《声乐教学艺术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2]彭菁《准确形象通俗----对声乐教学语言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第25卷第4期,2006年12月.

[3]李玥欣《语言艺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魅力》[J],艺术教育.

提升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策略 篇11

一、设计口语语言,注重表述简明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选定设计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如采用口语化语言结合了学生认知基础薄弱的实际,话语中有着简明性特征,表述通俗易懂,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教师利用口语化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核心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口语教学语言,并不是单纯追求学生接受的程度,更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引入不规范性语言,出现哕唆、含糊不清的表达,使用口语教学的同时要注意语言规范化,杜绝语法错误,真正做到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师恩难忘》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课堂:“俗话说:‘家有隔夜粮,不做孩子王。这是形容过去当老师的无奈。教师这个职业到底好不好呢?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我们不妨来看一篇文章,也许你读过之后对教师这个职业会有新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文章《师恩难忘》。”学生快速进入课文阅读之中,对教师职业展开认知探讨,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审视,自然超越了课文学习本身。在上述课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具有口语化特征,不仅将学生引入文本阅读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活跃性,对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供了帮助。

二、设计生动语言,增强表达幽默感

小学生思维比较单纯,接受能力还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人口语,降低语言理解难度,还要注意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利用灵动、活泼、幽默的语言,能够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们喜欢听故事,这是因为讲故事的人能够对语言进行生动化改造,讲故事时的形象模仿、真切描绘、设置悬念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此,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语言进行形象化处理,特别是在需要调节课堂气氛时,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够给学生带来欢笑,有效激活教学氛围。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设计要考虑教材学习内容的特点,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嫦娥奔月》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当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时,笔者这样鼓励:“嫦娥是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你说她有多美就有多美,你说她多有才华就多有才华。大胆地讲,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你看你都被憋得喘不过气了,多难受啊。”学生们都笑了,课堂气氛瞬间被点燃。教师用生动语言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听后自然感觉豁达开朗。这样生动的教学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能够快意表达增添动力。

三、设计情感语言,体现表达感染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性语言展示情境和情感,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像演员一样学会投入情感,要发声于情、融理于情,用多样化的情感表达语言给学生创设情感介入的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的感情就是对课文语言进行情感化处理,以提升其感染力。教师对情感语言的设计没有太多标准限制,而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天火之谜》时,教师在解析文本之后,让学生对富兰克林獻身科学的精神谈感受。有的学生说:“富兰克林为探索电的存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做试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说法,随后示范表达:“那一道闪电击倒了一位战士,但却站起一位勇士,他用不屈不挠的精神征服了天火,为人类带来光明。这位勇士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教师用情感化语言作为教学引导,很快就获得学生们的响应,学生们纷纷说出富有情感的语句,这样的教学语言设计突出了教学的感染力。

总之,教师要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认知,让教学语言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课堂互动效度,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条件。

小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篇12

一、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求知欲望

教学程序是否精心设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于一堂课程有兴趣与否。如果教学被教师设计的精心、富有启迪性, 那么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会是一次富有乐趣性、探索性的求知旅程, 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也会被强烈的激发出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兴趣呢?

1. 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怎样的课程, 都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生活当中的现象来开启一堂课, 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来学习内容。比如在讲“光的折射”时, 可以引入实际生活当中渔民叉鱼的情境中, 为学生准备一个实验:装水的玻璃槽, 钢丝, 泡沫剪成的鱼,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视线判断, 用钢丝叉鱼缸中的鱼。由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理解误区, 形成钢丝都不能够准确的落在鱼的身上的现象。那么此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光的折射”的学习中, 从而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动力来学习光的折射这一知识点。这样, 一堂没有生气的物理理论课程也会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学生也会喜欢上这样的课。

2. 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体验学习乐趣。

课本当中的知识都是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验证形成的定论知识, 由于有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存在, 致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多的是充当着一个知识的容器, 消极而被动地接受着教师所传递过来的信息。然而, 这样的学习态度, 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 并不能够在心理层面上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更体会不到其中学习的乐趣。为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法,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探究性以及质疑性, 从而更为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体现物理科学的美感

古语说, 生活当中并不缺少美, 关键是缺少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教学亦是如此。由于物理科学的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枯燥的学科, 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感, 则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美的意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美感。

1. 为学生展现物理学科的美的一面。

物理学科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 最终得出现在我们所学的理论。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中, 我们不难发现, 物理学科并不是所常见的枯燥乏味, 相反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美, 而这种美就需要教师发现并传达给学生们。比如, 物理内容的简单美, 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是科学、准确而简洁的;物理学中的所讲的对称知识, 传达给学生的则是一种对称美;物理学当中的动态美, 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运动与静止等都在向学习者们传达着一种物理学科所特有的动态美感。物理学中还有很多种美, 而这种美就是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与总结, 并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美感, 有了这种意识之后, 学生也才会从心底里主动地接受物理学科的学习。

2. 努力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美的审美能力。

有了物理学科自身所具备的美感之后, 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培养的。物理学科的美感不是简单的靠视觉或听觉即可获得的, 而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心智去体验, 并由这种体验产生出对美的感受。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未知知识的探索, 并引发出学生对于未知知识的知难而进, 从中体会出获得知识的满足与愉快感, 最终培养出学生的这种对于物理学科的美的审美能力。

三、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时代在进步,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出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 还要培养出学生对知识的不断获取和创造的能力, 这些也是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不断地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呢?

1. 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以升学率为前提的, 这就使得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围绕着如何升学、如何考高分而进行, 学生的思维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要让学生进步与发展, 就需要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即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比如, 在讲“压强”这一节课时, 可以设置一个卡通人物陷入沼泽的情境, 此时让学生针对这种情境想出可以让卡通人物走出沼泽的方法, 利用学生善良助人的天性, 使其展开积极的思考, 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积极地锻炼, 也懂得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语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时候, 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应该是向学生传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教学手法的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科的教学艺术性的体现远远不止这些, 一堂较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包含着很多的教学艺术手段, 比如教学语言的运用、板书的有效使用等。一堂成功课堂的教学, 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而一堂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努力下创造出的一种和谐、完美的教与学的情境, 只有在这种教与学的情境中, 教师教学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孤独下一篇:金属富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