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2024-10-08

历史教学的艺术性(精选12篇)

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篇1

一、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高中历史不同于语文的人文氛围感染, 不同于数学逻辑思维的乐趣, 教学时大量的史实与时间记忆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 即使平时没有用心听课, 在考试时突击背诵一下相关的考点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数。所以, 很多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加不在意。加之, 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 更谈不上变通, 按章节照本宣科,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其实,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际上可以利用的点非常多。由于历史本身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 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原因都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具备了现实性。正如“读史可以明志”这句话所说,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得以扩大知识与眼界, 心中积累更多素材与体验。在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当中, 进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此,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要立足于历史科目本身的知识基础, 努力挖掘历史事件中引人深思引人反省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思考与体验,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切都在于教师要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去提炼历史知识, 进而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艺术性。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途径

(一) 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嘴来讲, 因此, 教师的讲解方式和语言特点, 直接决定了历史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语言作为教学过程中关键性工具, 有些教师讲历史课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有些教师的讲解却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样一本教材, 区别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得当。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在进行教学时, 单一而枯燥的讲解语气明显是不适合教学的。跟随历史事实而动, 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语言风格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实质就是一个“表演者”, 在讲到一些反面人物时, 如秦桧, 汪精卫此类时, 教师愤慨而直接的语言, 痛快淋漓而直陈事实的讲述能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到其卑鄙。而对李大钊、岳飞此类, 教师在讲解时应充满感情, 深刻怀念。为了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在介绍党内领导人时, 教师可以学着模仿他们的语气与腔调, 如教师用毛主席的湖南话来念党的八大纪律等, 即使教师说得并不标准, 但学生依然会给以非常高的关注, 课堂氛围瞬间活跃。

因此, 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否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艺术表现力, 且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前提。

(二) 高中历史教学故事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 充满血肉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实现艺术化教学, 重现历史事实可以有效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 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历史事实引入当下的现实进行讲解。现在很多电视上都会放映历史剧,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历史剧与真正的历史现实还有很大差别, 甚至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篡改历史的。但很多学生却会误把影视剧当成真正的历史事实, 如《后宫甄環传》播出后, 很多女生对于雍正这位皇帝的认识就开始出现偏差,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部电视剧, 对比真正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在比较中学会思考, 在对比中找到差距, 最终达到故事性与教学艺术性相融合的效果。

还有男生非常喜欢看的《三国演义》等, 这些影视剧都表明学生非常爱看历史剧, 教师要看到这一点, 再用故事性的视角, 把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如《三国演义》里各位人物的性格就非常鲜明, 刘备善于以柔克刚, 周瑜偏于自满等, 教师讲一千道一万,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积累去反思, 由此及己, 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历史进程。

(三)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里, 教师还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构建全面的历史立体课堂。

例如, 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 教师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各种资料放进来, 包括能找到的此阶段影视资料、当时的图片、见证物的介绍等, 因为图片与视频能直接提高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度, 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展现中得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创新。相比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一味地讲解, 音频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 历史是具有人文性的, 很多成语就来自于历史事实。同时, 历史其实就在身边, 如“乐不思蜀”是曾经的后主刘禅庸碌无能的写照, “四面楚歌”是项羽与刘邦间楚汉之争的反映。

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不仅在于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艺术表现力, 还在于博古通今, 让学生从身边常常用到的成语联想到过往的历史事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师的语言讲解方式, 在于教师对于历史事实的再现能力, 更在于教师是否能从历史中照进现实, 让学生在历史中看到今天, 进而品味到历史带来的厚重感, 体会到历史这一门学科的人文意义。因此, 教学与艺术, 在于把历史讲“活”, 只有在这一角度上, 高中历史才能摆脱枯燥与乏味, 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知识智库。

摘要:高中历史在很多学生眼里是记忆任务的总和, 一方面说明学生没有完全领会到历史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学方面没有体现历史的艺术性。因此, 笔者借本文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艺术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尹高兵."鱼与熊掌"的兼得——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2]陈明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5) .

[3]于林.京津冀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在廊坊市召开[J].历史教学, 1991 (7) .

[4]梁仁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7 (6) .

[5]黄秀玲.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性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S1) .

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篇2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依多年教学经验,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3.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

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

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

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3、规范教学,强化目标管理

规范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规范教学,包括规范备课、规范评课等环节。要规范教学的上述环节,必须坚持目标桌面,强化目标管理,尤其是要规范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任务;要研究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况;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要把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要评目标定位是位是否适当,评学生参与是否到位,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4、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审认知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3

一、灵活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要想学好什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容易,要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首先我们就要能用我们历史教学的艺术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开始教学时,我们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时导入,历史中的小故事是最不可少的,或者引用古诗词式的导入等都是可以的。这样既能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又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灵活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热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如在课堂上开展“比一比谁知道关于本课时的历史小故事”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也会在课前自主做足课前充分准备,也会在课后去自主地复习,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课堂互动形式来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这样就会让所有学生全部参与进去。课堂中的死记硬背消失了,出现了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学习兴趣,且我们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还会有学习不好的历史知识吗?勇于创新,以历史为基点,抓住实际,让学生学习,与此同时,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更加熟悉教材,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课本上。自主地去扩大自己对历史信息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自身素养,来更好地报效学校和祖国多年的栽培。

参考文献:

赵灿东.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學性与艺术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2(12).

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篇4

great……我们英语教师要慷慨地用它们, 因为它们会给你的学生以自信。有了自信, 还怕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吗?

要愿意与学生交往。有的老师放不下架子, 过分看重所谓师道尊严, 不愿意亲近学生。比如, 有两个年轻女教师, 一个对学生动不动就训斥, 学生见了她大气也不敢喘;而另一个看上去柔弱, 她对学生却疼爱有加, 学生称之为知心姐姐。她经常与学生聊天, 无论学习、生活还是理想, 并为学生出谋划策。她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还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及情感上的难处。结果, 前者只能使学生越来越畏惧她, 后者却使学生从心底喜欢她。不言而喻, 这两者的教学效果, 谁会更佳呢?

以上, 是我感受较深的方面。看似平常, 却平淡中见真情, 因为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而且在我看来, 每个教师都能做到,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要想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总之,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要善于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做到以情促情, 以情促知。这样, 才能让学生爱上英语课, 才能顺理成章地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启东市大江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在传授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视野, 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初中历史教学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 怎样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师们不断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课题。

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 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历史课进行探究性学习,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 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时,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不断增加其艺术性。本文主要就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进行研究, 并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特点和途径, 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1) 初中历史教学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更好地运用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以史为鉴, 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历史课是一门综合学科, 教学活动中学习重点的确定, 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 可以利用历史典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纠正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偏差, 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以史为鉴, 学习良好的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通过历史典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进而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潜力,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不断利用发展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艺术性的运用

(1)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 在讲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时, 就可以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例子进行分析。商鞅变法在当时受到多数人的支持, 这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就如商鞅变法一样,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贴近社会和现实, 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样就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

(2)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结构的限制, 历史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根本就不需要进行思维性分析。老师要根据这一学习现实, 注重把历史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以及纵贯古今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和启发性强的历史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 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对学习任务和目标进行自主概括以及评价。这样, 就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3)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这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勤于探究的同时, 活跃自己的思维。例如, 老师可以通过阅读以及演示和竞赛的方式进行历史人物的介绍,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和配合, 并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这样, 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还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的僵硬的学习模式, 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4) 对学习情境进行创设, 寓教于乐。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 这门学科的问题都有着固定的答案,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缺乏理论的思维以及理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缺乏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历史内容进行丰富, 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又或者是对于学生了解到的某一历史事件进行问题的设计, 然后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分析, 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历史课进行探究性学习,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 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特长。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积极的思维。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 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这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陈明良 篇5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和智慧。需要教师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传承,而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十分重要。结合本人二十年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以下特色。

一、语言的准确性。历史教师一定要过普通话这一关,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吐字含混不清,方言连篇,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标准的普通话是课堂教学法的助推器,学生听了,顺耳顺心,易于接受新知识。另外,必须读音正确,用词确切。历史学科涉及到人名、地名、国名和生僻字较多,历史教师必须读准字音,否则在学生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如可汗(hehan)、大宛(yuan)、阿房(epang)宫、张謇(jian)、高句(gou)丽、戊戌(wuxu)、身毒(tianzhu)等,用词确切有时能起着挈领提纲的作用。如归纳中国近代史三大不平等条约对社会性质的影响,紧扣动词短语“逐步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这样就容易记了。

二、语言的形象性。历史学科故事性强,资料丰富。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争形象生动,做到讲人如见其人,讲故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如果历史教师在讲授性教学中,语言干瘪苍白,套话废话较多,那么学生对所学的历史内容印象不深。例如,讲述西安事变的经过时,教师可以依劝谏——哭谏——死谏——兵谏的顺序,用文学语言重塑张学良,杨虎城以及蒋介石的个性。再如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后,教师可以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三、语言的趣味性。在中学学科中,历史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语言的趣味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讲到最先开辟新航线的两个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我概括为“用西班牙吃葡萄牙”,妙趣横生,学生记住了。再讲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时,可以引用历史对联故事,“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把边”,揭露八国联军自高自大的丑恶嘴脸。

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变式”艺术 篇6

一、培养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变式艺术,使学生对历史习题的内涵感同身受。例如在史论结合类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点,这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史”指给学生举例,以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告知学生这就是“史”。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历史进行解析,就是“论”。例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中,就可以从学校图书馆——三弘图书馆的由来引入,采取“变式”艺术,使学生对三弘图书馆有所认知,拉近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有效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在历史习题教学中,可以将历史习题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并创设情境,提升学生思维联想能力,以便提高学生思维意识及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历史习题教学的内容,“变式”为多个具体的历史习题。在实际习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知识,避免重复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目标上,不必每课时都一味追求“成绩”教学,但是一定要优化教学手段,结合“变式”艺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提升。教师可利用趣事逸闻、媒体报道、影视图片,有机导入,以新引旧,通过“变式”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历史的思考。课本是最好的资源,不能完全抛开课本去另搞一套。将传统历史习题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历史习题教学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初中历史习题的教学内容,将历史习题教学转化为文字、声音以及图形等,增强教学直观性。同时也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设计好导学案,适当利用好教学课件。现今的初中历史测试题更加突出学科人文特点和时代性,更加突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初高中衔接。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对比与联系(包括联系现实热点),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扎实改革,注重实效。

四、采用一题多变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出现了较多的新材料、新视野与新问题,无疑增加了解题难度。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从不变中探究变的规律,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特征、历史规律的把握,并培养信息表达、整理的能力。在讲解每一道试题后,教师应对原题进行变式,从多个角度予以延伸、发散,最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试题“19世纪60年代,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地区作坊主开设工厂,并开始雇佣工人生产,由此表明洋务运动的特点”。针对此道题目重點是评价洋务运动,且题目中都提到了工厂、企业,教师可对该题进行“变式”,如下:洋务派举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过几年的发展,由最初的3艘轮船扩展为30多艘,且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在初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历史习题的掌握程度,大大提升学生对历史习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水平。采取“变式”艺术教学方法,优化当前初中历史习题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初中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初级中学

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艺术 篇7

一、预见艺术

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是否真正被调动,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 (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是否达到,则常常被忽视,导致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意识被扼杀,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吃力,历史课也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预见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要讲的内容、学生自己要自学的内容,尤其是学生自学情况的检验,教师都应提前预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讲“隋唐文化”一课时,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备教材,而且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年龄特点,我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视频,并进行了合理的筛选、设计,使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同时应非常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一个巧妙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情调和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采用了诗词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卫》,让学生齐声朗诵,并谈谈读完之后的感受,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愤慨的氛围。然后指出: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所写的,这里的“七子”指的是什么?闻一多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或者利用影片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应变艺术

学生学习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也不一定同执教者保持完全的一致。即使面对着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也可能因为听课者的介入而紧张以致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应变能力,教师的发问作答在应变中最为重要。备课时应尽可能预计各种情况,考虑其应答和变通办法,拓宽挖深又不离题,活跃轻松又不失严谨。问得有水平,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学生不便作答;忌过于简单,学生未动脑筋;忌笼统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没有了价值取向;忌过于艰深古怪,学生无人应答,而造成种种尴尬局面。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时要严谨科学,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万一不会作答,可巧妙转移,让学生课后思考,也可告之:我不会待查阅资料等后再进行解疑,切忌牵强附会抱怨学生。应变最能体现执教者的水平,左右着主导作用的发挥,最能调整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公开课最出彩的地方。

四、情感渗透艺术

学生年龄都在16岁左右,可塑性很强,这一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知识跨度大、头绪多,教师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先演示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图,然后讲解:“从演示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偌大的中国,被列强几乎瓜分完毕了,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青年学生,对此会有什么想法呢?”“我这里有一幅当时人绘制的政治性漫画(打出《时局图》)谁能以19世纪末爱国志士的身份,向世人介绍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同学们可分成小组,稍加准备,然后请一位代表演讲。”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如在讲解《隋唐文化》一课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五、小结艺术

课堂小结要不落俗套,忌简单重复,要变换方式。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我以谭嗣同的《有感》一诗来结束新课,并同时增加背景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提高历史教学艺术的策略探讨 篇8

一、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百家讲坛》对历史课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演讲方式:以悬念始, 以悬念终。《百家讲坛》根据演讲内容首先设置了一个总的悬念, 通过节目播出前的预告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具体讲述中又设置层层悬念, 随着演讲的推移, 演讲者一层一层拨开迷雾, 在每讲的最后又会留一个悬念, 利用悬念作为牵引, 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 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 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 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在历史教学中, 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 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和品味。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 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

历史虽已逝去, 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 寻找情感共鸣。教师要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 再现历史,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 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学内容上要选取富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人物, 如霍去病“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天下为公思想,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伟大生死观,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 都可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 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

三、授人以渔,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目前, 大多数学生全凭死记硬背, 在平时的考试中成绩不高, 导致他们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 让学生清楚历史内容分为“基本史实”和“理论分析”两部分, 告诉学生“基本史实”部分只需记在心里, 重点掌握灵活运用即可。理论部分是历史学习的侧重点和难点, 学生要重点听、重点记、多思考。要让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做到清清楚楚, 能够总揽历史知识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线索, 建构每章节的知识结构。

四、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

活的历史才受学生欢迎, 《百家讲坛》的演讲中对传统历史文化经典的解读, 不是正襟危坐、故作高深, 而是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达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从而引导观众去感受历史文化经典丰富的内涵。这种形式以易中天为代表, 在演讲过程中他擅长综合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非语言符号。

五、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引导, 发挥学生的特长

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应凸显善导的特点。善导有两层含义: (1) 在指导模式上, 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为现代的“师生互导, 生生互导”互动指导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 他们的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因此, 教师可与学生中的电脑高手一同制作教学课件, 与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手抄报, 与有朗读特长的学生为历史画面配乐朗诵, 与有写作爱好的学生编写历史剧……使学生乐意参与教学, 展示个性潜能, 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 并促进个性发展。 (2) 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引导。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引导, 对其个性中不良、消极的方面, 进行疏导和转变, 对其个性健康、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 并鼓励使之完善。

总之, 高中历史教师作为传承历史文明的实践者, 应努力提高教学艺术, 使学生在学科素养、人文素养、个性发展等方面都能有极大的提高。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有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历史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生.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人文主义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浅谈历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篇9

一、要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语言的魅力, 利用妙趣横生、生动幽默的的教学语言来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加分, 首先举要具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拥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呢?这当然要有雄厚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盾了。要知道,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里面涉及的知识可以说是方方面面, 教师要想很好地驾驭这门学科必须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因此, 教师在教课之余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 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知识的充实来提升自己的语言储备量, 从而达到提高语言素养的目的。

二、要注意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是很高的。像是在历史教材中, 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很多生僻的词汇, 或者是专有词汇, 例如桀、郢、蕲、骞等, 这些词往往只在历史学科中才会出现, 很多学生连怎么发音的都不知道, 又或者在在历史教学中, 很多词汇字面意思差不多, 但是却有完全不同的用法, 像是“王”和“皇帝”的字面意思都是统治者, 但是在历史学科中, 这两个词却不能交互使用。一般来说, 在奴隶社会, 统治者才被称为“王”, 而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则被称为“皇帝”, 因此,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到发音标准、语言准确,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表率,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样, 幽默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得到运用, 将会让整个教学工作变得生动有趣。很多教师一站在讲台上立刻就会摆上一副严肃的面孔, 说起话来也是按部就班, 毫无生气, 这样自然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很多学生一到历史课就昏昏欲睡的原因之一,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挖掘语言的幽默性呢?要想做到这点除了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气质,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抓住机遇, 在上课的时候依托教学内容或教学情境等来发挥幽默语言的力量,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等效果。

四、注意寓情于语言之中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感,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 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候, 一定要注意在语言之中融入感情, 例如, 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悲怆、愤怒的情绪融入到语言中来, 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感情色彩的变化来感受那段沉痛的历史, 并借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 但是在历史学科中也不乏有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 这时候教师若能利用一些修辞手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历史学科中, 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问题,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这也是历来发生各种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然而, 当我在说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我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比喻成人的“脚”和“鞋子”, 当鞋子的尺码比较适合脚的大小时, 穿上鞋子就会跑的很快, 而一旦鞋子不合适, 穿起来就会很不舒服, 当然就会影响人走路。通过这个浅显易懂的比喻, 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问题了。

六、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

一说到语言, 人们很快就会想到口头语言, 事实上, 语言远远不仅仅只有口头语言这一种, 在教学语言中, 还要一种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肢体语言。在肢体语言中一般包括手势、表情、体态等, 千万不可以小觑这些无声的语言, 只要运用得当, 这种肢体语言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非常大的。例如, 在上课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内容,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表情或者手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加深他们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重视。又或者在上课的时候,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 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当地眼神上的交流, 让学生在教师这种亲切的目光之中如沐春风, 从而以更加愉快的心情来进行学习活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问艺术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艺术,重要意义

一、把握问题的“度”

1.提问必须做到问题准确, 答案明确

提问必须做到问题准确, 答案明确, 不能歧路亡羊, 留有三岔路口。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 “完成”“ 先后”四个字的运用,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若提问为“ 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问题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 学生难以作出精确的回答。表达清楚的提问, 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 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 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 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 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 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 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 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2.问题的设置应角度新颖,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的角度是否新颖,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因此, 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味如嚼蜡, 易使学生感到厌烦, 难以调动他们积极思维。若一反常规地发问“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这类问题, 学生感到似懂非懂, 新鲜有趣, 能激起思维的波澜, 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 否则, 过犹不及

通过设疑、解惑,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设计的问题过难, 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 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 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 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 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面向全体, 一视同仁,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课堂提问时, 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王夫之提出, 应该发挥学生的潜力, 在已知已能的基础上, 把学生推向未知未能, 以求上进。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不要只对少数学习好的、爱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时将你询问的、鼓励的眼神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利用马太效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控制等待时间, 把握时机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学习的理想条件是要把新输入的信息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差距, 给以适当调整。这样, 新信息能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 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新的认知结构又作为高一级学习的基础, 这样, 认知结构就能得到逐级发展和提高。学生从理解问题, 提取加工信息, 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 至少需要3~5秒钟的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要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 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 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 如果在复习课上, 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 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 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按照王夫之提出因机施教原则, 在课堂提问中应寻找最佳时机。那么, 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呢?教师提出问题后, 有时候学生对问题本身不理解而存有疑问, 学生或教师对问题作出回答后, 一些学生仍会对答案本身存在疑问。学生有疑问并想解决疑问, 这恰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 教师都不要讽刺挖苦或不预理睬, 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学生的质疑对我们教学也是一种启发和补充及纠错。正如《学记》所说:“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然学生的质疑能使师生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彼此激励, 我们作为教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忌不看对象、强求一致;忌随心所欲、搞“满堂问”;忌只顾提问、不作评价;忌旧调重弹、枯燥无味。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 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 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 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 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银杰吴新华.“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浅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1

一、科学严谨,准确规范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真实、具体的史实为基础,探索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准确。一切违背史实的语言都会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给学生造成混乱甚至错误的只是概念。如《鸦片战争》一课,有三处值得注意:第一处关于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当时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如果教学语言出现了“英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就违背了历史真实,造成概念混乱,给后面讲述帝国主义的形成带来认识障碍。第二处在讲《南京条约》内容时,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不能遗漏“岛”字。因为平时所说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两个不平等条约,才霸占了整个香港地区。第三处是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只照本宣科读一遍,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同以后教材中提到的白银混为一谈。这里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比价,一银元等于白银七钱多,所以2100万银元折成白银约1500万两。

可见,文字上相差无几,而概念却有差异。教师必须以准确的语言,讲清楚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使用也必须恰如其分,任何言过其实的说法都在禁忌之列。历史教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允许想象夸张。如“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夸张的修辞在讲述历史事实时是不能使用的,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准确”二字。

二、声情并茂,激起共鸣

历史活动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这就必须赋予历史以丰富的情感。白居易说过:“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師充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激情。在情感共鸣的环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使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教师平时就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丰富的材料、充实的内容是产生情感的沃土。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内容比较简单概括。如讲拿破仑时,可补充介绍人物的一段语言“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秘密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向学生展示他善于权变,贪恋权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激起学生对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

同时要注意语言技巧的正确使用。根据内容和情感的变化,适时调控语调、语气和节奏,才能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引入历史事件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

三、生动形象,立体可感

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这种过去性的特点,使学生无法对它们进行直接的观察,更多要靠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这些历史情节与历史现象。如《辛丑条约》在军事方面有三条规定:第一,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第二,准许帝国主义各国派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三,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住,由各国派兵保护。这三条严重危害中国安全的条款比较生硬,不易理解,但有个老师打了个比方:“一户人家为防备小偷强盗,总要有个大门,而大沽炮台强令拆除,帝国主义列强从这里出出进进,就好像这家的大门被人拆去一样。北京—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外国人驻兵,就好像这家从大门到后院站满了坏人,随时威胁他的安全。至于第三条就更危险了,在北京划使馆区,帝国主义派驻军队,可以设置大炮的炮位。从东交民巷到当时是光绪帝的卧室的故宫养心殿,距离也不过两千米,如果开炮,一打就准。这三条规定,随时威胁满清中央政权。中国还像一个独立的国家吗?”一项关于帝国主义驻军中国条款,经这位老师的论述,不再是僵化的文字而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形象,这样的语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精炼简洁、明白易懂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教师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提纲挈领。

语言简明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弄清本质,抓住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高度概括的语言。比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和协定关税。这样使内容高度浓缩,学生掌握起来条理清晰。如讲太平天国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的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简练准确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它会成为学生疲劳的因素。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12

一、语言要简洁明快, 增强有效性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 不拖沓冗长, 不令人乏味, 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 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 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所以, 在一节历史课上, 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 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 内容更加丰富, 结构更加完整, 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 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 说汉语; (2) 穿汉服; (3) 改汉姓; (4) 与汉联姻; (5) 用汉制; (6) 用汉礼法。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 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 而且提高了效率。同样的事情, 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 既能赢得时间, 也能节约能源, 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 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讲课的过程中, 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在讲解齐国文化时, 就可以插话说, 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 何时出头”而焦虑, 可是在历史上, 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 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 还会促使他们深思。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但是,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 浪花翻滚, 生动欢快, 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 把学生的思维照亮, 把课堂的气氛点燃。而刻板、呆板的说教, 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 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 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 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 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 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 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 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于感染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寓教于乐,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 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 我对学生说, 按照惯例, 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 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 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 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 学生哈哈大笑之时, 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借助于幽默的语言, 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 又趣味无穷。在历史教学中, 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 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 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 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 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 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四、语言要富于启发, 诱导思维拓展

教师授课时, 如只就课本的知识点来讲历史, 学生得到的只能是感情的表面认识, 难以发现本质、规律的东西, 因此,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 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 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 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例如, 学习《三国鼎立》时, 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方, 为什么相距仅八年, 会一胜一负截然相反呢?再如, 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 设置这样的疑问:“秦孝公死后, 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 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 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 拓展学生思维, 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 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 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 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因此, 一个优秀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 要博览群书, 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 提高文学修养, 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自我训练, 不断提高语言素养, 才能做一个课堂生动、学生喜欢、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2.

[2]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道德文明下一篇:经尿道等离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