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方法

2024-09-16

历史教学的方法(精选12篇)

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1

历史, 本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 很多初中学生却很难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多彩。每当他们学习历史时, 他们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 当问到学生学习历史最烦的地方是什么时, 他们总会说历史时间很难记, 而且他们不理解自己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也许很多老师也不清楚, 为了应付考试, 很多老师都将历史当做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 所以, 当他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总爱提醒学生把重要的地方背下来, 特别是历史时间, 最后, 老师的教学便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评价, 而且也让学生逐渐讨厌历史。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2]龚娟.《初中生历史课堂心理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 2013年5月

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2

在新时代的初中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和教师和睦相处,平等对话,达到“爱屋及乌”的状态。进而学生在爱教师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肢体语言进行认可,对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感兴趣,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始终处于期待状态。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

“有感而发”说明创设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性,只要教学的氛围达到某种程度,学生的学习就会达到某种意境。一是创设情景教学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激发学生学习共鸣的意识,比如甲午战争片段的多媒体演播会给学生要洗国耻的爱国情怀。二是情景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西安事变》这节课时,笔者先是给学生讲了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的案例,随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转折点。笔者虽然滔滔不绝但学生置身事外,毫无表情,好像与他们关系不大。此时的笔者心里咯噔一下,学生的漠然认知让我“害怕”,于是笔者转化教学的角度,先是在黑板上板书“逼蒋抗日”“国共合作”。此时的学生有了反应,眼睛紧盯笔者,生怕漏掉什么,于是笔者就“西安事变”用多媒体进行演播,让学生对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当时所处的角度以及对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加深了了解认识。对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的目的也基本认识到位,这种方法主要可以应用于对历史史实的学习,比教师讲授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历史故事迎合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虽有一定的学识,但是思维还处于开发阶段,遇到较为深奥的问题或和历史问题,有时表现出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如果单纯的给学生讲“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的,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虽说是历史的演化,但在学生在心里是没有概念的,是没法理解“西周王朝的江山是商纣王拱手相送”的?对此笔者没有刻意的去要求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而是给学生讲了个故事,让学生来以偏概全的了解历史真相。有一年的冬天纣王正和妲己饮酒作乐,突然看见远处的河边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由于年老体迈落在后面。纣王看在眼里,便和妲己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这是两人渡河有先后的原因。妲己立即表现出不懈的神情,此时的纣王酒喝到酣处,自是讨好妲妃,于是为了证明给妲妃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这些故事足可以让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融入多媒体于教学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融入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多媒体的声光电作用不当能够显示图片、影像、动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学生喜欢,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电影片段。学生看的认真,对那一时期的残酷和屈辱,以及那时的贫穷落后,都让学生嗟叹不已。促使学生产生继续研讨和探究的兴趣,在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后,再对照今天我们国家的强大,激发学生学习意志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方法的阐述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方法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48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除了让学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外,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历史学科不单单是学生了解过去的学科,更是一门培养学生能力的学科。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因为要记忆大量的琐碎碎知识,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对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简单阐述在历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希望对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要注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历史教学新趋势,遵循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同时,通过创新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历史学习成绩,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师生关系要创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前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教师被认为是权威的代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发言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创设新型师生关系,弥补传统师生关系的不足,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将其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高质量,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

(二)教学理念要创新。教学理念是教学重要指导思想,是教学的导航。虽然目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影响不断扩大,但是传统的以成绩看教学质量和评价学生的理念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未真正实现。但是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要创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历史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重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建发展的平台,让历史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学手段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学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历史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历史是一个大的系统,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古今中外的联系,把琐碎的知识点连接成大的整体,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师生互动,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创建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历史教学要注重史料的运用

史料是客观的反应历史事实的材料,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史料是一个重要媒介,离开历史史料,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历史史料单纯学习历史理论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史料的运用,通过史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一)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史料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史料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背景,真实的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经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鸦片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向学生介绍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没落,可以利用真实的史料记载,如图片、文字、视频等,如可以为学生播放马戛尔尼子爵访华的故事录音,讲解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天朝物产丰富但是仍然是小农经济,而此时英国已成为强大的工业国等历史背景,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后就会明白英国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必然性。此外,教师要利用史料让学生看到吸食鸦片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并为学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增强的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运用史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兴趣的培养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兴趣只是手段。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史料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历史史料,并且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在及讲解历史背景时,可以利用历史材料,如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獗,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为学生提供这样一段史料,由此史料让学生分析当时清朝的真实状况,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要加强课堂讨论

加强课堂讨论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是历史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交流,加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教学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努力,同样,课堂讨论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为学生选取合适的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要提前为学生分好组,学生在课下要积极搜集资料,认真思考,为课上的讨论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选取代表发表小组意见,教师作为指导者,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积极引导和启发。只有这样,课堂讨论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方法探索 篇4

一、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 由于担心那些历史基础差、分析能力不强的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 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比较肤浅、低效的问题, 而这仅仅是为了发问, 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哪个封建王朝”、“中华民国成立在哪一年”, 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然而, 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复杂、高难度问题, 就会使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 甚至产生畏缩和逃避行为。这样, 问题就成了学生的负担, 难以内化新知识, 以问题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与能力更无从谈起。

历史问题的设置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到设置问题难易适度, 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探究能力。如讲授“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节时, 教师可针对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改善, 走上正常化这一历史事件, 设置一个具有梯度问题:“冷战背景下,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世界都有什么影响? ”这样, 学生就会追根究底, 将问题引向深入, 并真正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二、挖掘问题应注重隐性知识

在历史课堂上, 某些教师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点, 对一些很重要的总结、结论性文字更是要求硬性背记, 严重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对此, 教师应该注重以问题为突破口, 深入挖掘结论性文字的深意, 以结论倒推历史事件及成因, 增强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种反馈式的知识体系脉络。

例如, 在讲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节时, 教师可针对课本内容:以美国为主导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 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世界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体系两方面, 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在二战后美国是通过什么途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你认为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取得的原因有哪些? 请分点阐述”。这样, 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 探究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 产生历史结论的倒推动力, 会主动探究原因, 思考隐性知识内容, 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也会集中, 从而提高分析能力。

三、探究问题应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新课改之前, 教师完全操控课堂,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只由教师支配, 因为学生是被动接受问题、硬性接受教师灌输知识, 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情况较多, 思维能力和探索动力严重不足。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学生成为教师服务的对象, 问题的创设越来越多, 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抛出来的问题, 根本就来不及仔细、深入地思考, 消化知识的时间被严重挤压, 问题教学的质量较低。

其实, 问题教学并不是无休止地设置和解决问题, 而是以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重难点。例如, 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节时, 笔者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其中有个学生质疑:“同盟会没有反帝的纲领内容, 孙中山很大程度上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 对他们抱有幻想, 那么怎么说辛亥革命还具有反帝性质呢? ”就这个问题, 笔者鼓励班级学生一起思考解决, 学生积极发言, 很快便解决了问题, 也对辛亥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再如, 教师可围绕“儒家思想”, 提出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又是如何演变的? 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在问题教学中, 学生是中心,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为前提, 以教学重难点为依托,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解决问题应鼓励自主探究

高中阶段, 历史学习不能单凭学生死记硬背, 因为高中历史更注重对学生历史事件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所以, 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而问题教学恰恰是一种好方法, 借助问题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在问题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 通过上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资料, 汇总资料进行知识探索, 最后小组讨论, 解决预设问题, 完成自主探究任务。例如, 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中的内容时, 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给出一些可供选择的问题, 让小组自定研究主题, 例如交通、服饰、器物、娱乐等方面, 鼓励小组搜集文献、图片和影像等相关资料, 并帮助他们进行整理分析, 制作成幻灯片, 请小组代表进行讲解, 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便生成了在完成教师既定问题任务的情况下, 历史知识自然也就牢固掌握了。

总之, 问题教学应遵循问题创设的原则, 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改造和完善, 这样才能使问题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焕发独有的艺术魅力, 更好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经验, 主要探讨了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挖掘问题应注重隐性知识、探究问题应突出教学重难点、解决问题应鼓励自主探究等内容, 以期对提高高中历史问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教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润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J].新课程·下旬, 2013 (10) .

历史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5

1.纵向比较。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独立的,它的出现必然有原因,它的发生也必然会对历史走向产生影响。同样历史事件不是偶然的,相似的事件必然会在不同时期都有发生。因此,将历史事件沿着发展顺序整理出一条时间轴,通过找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内的事件区别,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去理解历史,辩证客观地去看待历史。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比较的方式加深记忆从而强化理解。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类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不够了解,而且每一个事件的知识点都多而相似,学生一旦不能完全掌握就会出现记忆混乱。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将这四个事件的时间,领导阶级,发展诉求,指导思想逐个拿出来进行比较分析,从细微之处发现它们的异同。当学生能够清楚区分这些事件的细节时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因此,教师通过纵向对比历史事件能够清楚地理清事件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2.横向比较。同样的,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全球史观,让学生着眼世界历史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历史事件深化课程理解。横向的历史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展学习的广度,发现历史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比较中国的君主专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差异,比较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差异。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还能帮助建立更加宏大的历史格局。同时这样的比较方式还能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可度和探索的热情。

二、利用历史故事发掘历史魅力

鉴于初中生心理尚不成熟,对高度精简的历史理论概括不感兴趣,但是却喜爱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的特征,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历史的魅力。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许多历史知识和意义都蕴含在故事中,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记,潜移默化之间也就吸收了新知识,学习了新思想。另一方面,如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一直在讲复杂的知识点,课堂缺少调剂,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疲劳。教师适当插入几个小故事则可以有效缓和严肃紧张的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而学生也可以从有趣的历史故事中挖掘出历史的趣味性和魅力,从而愿意主动接受知识,积极深入探索学习。

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化的技术可以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成了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初中生思维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发达,借助多媒体集合音,视,图,文多种形式教学信息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辅助播放和讲解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等,让学生更够在抽象和形象思维之间相互转换,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学习到灿烂的世界文化时,教师可以边讲解内容边展示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图片;学习到抗日战争时,可以播放一段抗战的影视资料。教师通过这些手段以情动人,将学生个人情感和课程情感相结合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直观的感受历史的冲击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不断发掘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表演一段情景剧,再现历史风云,激发历史兴趣;根据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丰富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四、丰富课堂检测方式

学生学习了知识就要通过及时检测反馈学习状况。但是当前历史课堂检测方式单一,学生应付检测手段简单,甚至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课堂检测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检测方式,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充分消化历史知识。

1.提问检测。教师设问提问是最基础的课堂检测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还能延伸拓展历史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停下讲解思路让学生补充完整,还可以提问以前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此外,提问的主体还可以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也是检测学生对重难点把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提问检测的利用空间很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书面检测。教师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都可以根据考点内容设置题目,形式可以是填空,选择,问答。限时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考试观念,还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回顾章节内容,对学习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五、学习成功经验,弥补自身教学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38

历史课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课程。成功地上好一堂历史课并不容易,也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就能学好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是我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都涉及有关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它们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还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新课程需要教师转换角色、充分关注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具有以下理念:1. 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 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 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 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 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毕业。

初中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件,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种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应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应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历史教师的素质有:(1)扎实的基本功。(2)宽阔的历史视野。(3)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學课件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如何设计教学呢?

①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笔者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笔者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笔者激情高亢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笔者的教学之中了。

②精心设计课件,再现历史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将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笔者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相关资料。还自制聊天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图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次是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新颖创设,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自主地发展。

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活动体验式。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邻近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

情景交融式。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笔者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乱扔垃圾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笔者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自主探究式。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仁政。列举出党的惠民真政策,学生想到了两免一补、低保、新农合等,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势在必行。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浅析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全面素质的缺失。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来说,有必要更新一下我们的教学观念,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在历史的教学中,既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从中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从中得到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激发内心深处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从而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并从这种崇敬之情中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提高思想素质修养,获取良好的价值观。

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综合地运用传统的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小组交流,让学生课前自学,经过小组讨论后再进行辅导,学生们在通过自行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的同时历史相关信息也得到了掌握,再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进行讨论后,讨论所产生的信息将会是学生们自我吸取知识的一个途径,经过讨论和教师的辅导,学生将会对历史的学习获得一个良好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二、利用科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校的历史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课堂把历史的知识融入进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知识。总之,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是学校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课余时间,教师可带孩子们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教师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与孩子们畅聊,并让他们在下节课上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看到的知识以及感受到的历史复述出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也对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同样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每堂课前教师要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认真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借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总而言之,新的教学改革势必会让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新的教学方式,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而不断发展,提升课堂效率。

三、改变结果式教学,注重过程式教学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这也是教学的一大弊端。高中历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大部分学生的眼中,所学的历史学科就是所谓的“副科”,在课堂上,学生们从思想上就不重视这门学科,很多学生会因为之前的历史基础较差,所以在听课时就会感到非常吃力,这样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学习的效率。由于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具有过去性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缺乏兴趣感,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然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结果式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而过程式的历史教学,则需要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高考成绩虽然重要,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也同样重要,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强调重视历史学习的结果是为了高考,这样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一个误区。而重视教学过程,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辅助性的信息获取所学知识的内容,强调历史的学习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训练。

想要让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要让学生和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改变原本教师枯燥的说及学生被动的学。当课堂变成了一个互动、讨论和谐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会自觉主动地去发现、讨论和思考问题。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以及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全面素质。

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新探讨 篇8

一、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 不可否认, 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 它是有利有弊的。它适合系统地讲授历史事实知识, 但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忽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些弊病都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的。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思想, 将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改变成为教师启发式的讲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认真学习, 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 在学生的看法或知识方面出现错误时, 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建立师爱生、生敬师而又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把所教的知识变难为易, 变远为近, 变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有趣;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 举一反三, 减轻学生的负担。总之, 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出发, 要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使之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以“趣”引路, 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因此, 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且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科学地将历史同现实融为一体。如讲《门户开放》一课时, 引入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等热门话题进行探讨,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教学过程中适时增添史料, 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时, 我从他的一副对联“春殿话从容, 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 八州弟子翘首公归”说起, 学生兴趣盎然。同时, 笔者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 合理使用图表、实物。我将《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相关内容列成表, 让学生通过填表来认识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通过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由教师直接传授或灌输知识给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而是教师将课本中的结论性内容变为具有探索精神的资料和信息,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 学习知识, 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首先导言要精, 能激趣启思, 造成悬念, 然后学生阅读材料, 观察画面、地图, 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记忆性的浅层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和教材中挖掘的重点难点知识, 教师设计一些精当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给出相关信息, 学生围绕问题, 处理和加工信息,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研究、去思考、去讨论, 师生互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最后得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对象, 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自觉学习———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是自主学习———学习体现主体性、独立性, 是自己学习———学生学会学习, 有利于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如历史小报小组、历史小制作小组、历史调查小组、历史故事收集小组等, 各种历史活动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 将各方面因素协调统一,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初中历史的趣味化教学方法探析 篇9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的历史教材包含了许多生活方面的内容,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把生活常识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使内容更加丰富, 吸引学生, 使学生感到亲切, 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 丰富常识。

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时, 在涉及本土人物时, 适时引入会拉近学生与历史课本之间的距离。把历史课本中的人物与学生熟知的人物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本中讲授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有利于学生对家乡人文历史的认识。

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联, 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 使学生在轻松娱乐中博古通今, 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 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教学课堂有趣化

1.疑 点 化 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每堂课结束时如果巧妙设置疑点, 则会激起学生了解更多的欲望。因此, 在结束时, 我们除点明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之外, 还要巧妙地设置疑点, 制造悬念, 为下节课的进行打下基础。比如在辛亥革命课的教学中, “辛亥革命虽然有局限性, 但这毕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 看到那些复辟的下场就会明白”, 这样设置疑点, 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问题 化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强调的。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提出问题, 寻找答案, 最后得出结论围绕问题教学。学生通过思考, 搜集资料, 通过理解, 得出相应结论。这样, 问题解决了, 学生学到了知识,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 更快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3.趣 味 化教学

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 把新颖有趣的内容导入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 运用互联网搜集关于华盛顿、林肯等多位总统的图像与事迹等, 让大家猜想哪位总统在人民的心目中地位比较高, 用猜谜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告诉学生调查显示美国总统的历史排名, 林肯位列前茅。为什么林肯的地位在美国人民心目中这么重要呢? 这样一步步把他们带入新课的教学中。好的开始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这样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有进一步理解学习的愿望, 接下来的课堂讲授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学内容多样化

1.讲 课 多 媒 体 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已经普及, 我们可以利用辅助手段, 运用图片、影视作品等显示历史情节, 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情节的印象, 提高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这样学生学起来非常容易,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2.讲 课 故 事 化

我们要学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本内容融会贯通,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习到所要掌握的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 讲述八年级课本中的战略大决战时, 教师可以形象生动描绘三大战役, 包括战场范围和规模大小及毛主席的“运筹帷幄, 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这样,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带入到故事当中, 轻松愉快地学习历史知识。

3.讲 课 学科 渗透 化

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插入如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识, 就会使学生感到新鲜刺激,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相互贯通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易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4.讲 课 巧 用 对 联 诗 歌

“袁世凯千古 , 中国人民万岁 ( 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 ”, “一二三四 五六七孝 悌忠信礼 义廉” (暗含了王 八、无耻) , 学习辛亥革命, 介绍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时, 讲解这副世人为袁世凯专门写的对联, 首先让学生了解世人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引起学生对这个任务的好奇, 想要了解袁世凯的生平, 想要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 才会引起人民的愤怒, 学生抱着这样的态度学习就会加深对袁世凯的认识。

5.开 展 社会实 践 活 动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围绕某项历史主题出板报和写历史小论文等。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又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会学习。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 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使用多媒体, 讲课故事化, 运用诗歌对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历史老师都行动起来, 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历史课堂更生动。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甚至爱上历史课。只要找对方法, 授课就会变得简单, 学生学习也会变得容易。

参考文献

[1]周秀琼.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信息教研周刊, 2012 (3) :134-134.

[2]胡维云.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3 (4) :116-116.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与理解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第一项任务。培养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所教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的描绘;适度合理运用肢体语言;使用多媒体资料,等等,都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教师在讲课中必须准确地讲清历史概念,使学生不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模糊感。比如,“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应该说封建制度所指的范围比较大,而封建君主专制所指的范围比较小一些。具体地说就是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再比如说,“维新变法”与“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是指1895年从公车上书开始直至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处死谭嗣同等六君子这一整个变法过程。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这103天的变法过程。从时间上说戊戌变法仅103天,而维新变法持续三年左右。可以认为维新变法包括戊戌变法。在历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容易模糊的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是会经常遇到的。教师一定要讲清类似的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概念的特征。

三、创设适当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服从与接受的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促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对教材有关问题的质疑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积极探索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时,教科书中只对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作出了解释,教学时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问题:“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全是灾难性的影响吗?”此时,我首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了表扬:你太有才了,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总结: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对落后的旧中国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的国门被英国打开之后,一部分有志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提出学习西方的长技,用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国门的洞开,西方的一系列近代文明开始传到了中国,中国被迫开始与世界接触。正是这种质疑,再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评价历史事件。

四、采取合适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历史是一门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记忆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基本的史实是历史教学目的之一。记忆能力也是历史能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记忆多数是抽象的记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尝试多种记忆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在教学中常用的记忆方法有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等。

我对每一种方法举例说明。在讲授南昌起义时,记忆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时,我将其编成一句话“刘(刘伯承)叶(叶挺)煮(朱德)粥(周恩来)喝(贺龙)”。这里就用到了谐音记忆的方法,使记忆变得更生动形象,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

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对于《马关条约》的记忆,我将其内容总结为“辽台澎湖两亿两,沙重苏杭办工厂”。其中“辽台澎湖”是指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三地,“两亿两”是指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沙重苏杭”是指被迫开放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办工厂”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样仅通过两句话就把《马关条约》的内容记牢了。再比如记忆长征的路线时,我把长征经过的起点按其先后顺序编成歌诀:“冲破四道封锁线,湘江乌江到遵义,四渡赤水乱敌计,金圈大渡泸定去,翻雪山过草地,进入陕北吴起地,三军会师会宁区。”其中“四渡赤水乱敌计”是指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金圈”是指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吴起地”指吴起镇一地,“三军会宁区”指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三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这样通过一首歌谣,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记住了红军长征的路线。

在了解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的形成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性的词语掌握。即“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再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常用的并且收效明显的记忆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多易用有趣生动形象的记忆方法,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希望与同行交流与沟通。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学习方法有待于我们探索总结。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坎坷的,但同行们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从积累点滴做起,就一定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走出历史教学工作“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开创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局面。

摘要:中学历史教师既应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应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与积累,并及时指导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历史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之中;其次一定要注重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再次要创设适当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最后应采取合适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高中历史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方法  质量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明确教学法,促进有效教学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明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由此,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随着历史课本的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与完成教学任务联系起来。再次,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培养逻辑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任务来明确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像讲解课文那样以分析教学核心、明确教学任务为重点,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程知识,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的方式来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如讲《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如:希腊雅典多山,海岸曲折,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商品需要自由流通,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学生感兴趣,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借助声、光、电等媒介物使教育知识信息的传输和接受更直接、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更美化,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合理配置、合理组合,进行一种跨时空的优化教学,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高中历史教学,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主体意识渗透、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出发。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整知识结构;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在实际操作中还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注意学习者特性分析、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的渗透。以高一世界历史“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为例,操作步骤:教学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包括目标、内容、对象、策略、评价);采编信息,处理材料(包括图片、文字、音像);撰写脚本,制作课件(课件要求:画面简明、清晰,资料丰富,音像、文字感觉、视觉结合,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性,讲究设疑、质疑,激发学习者求知欲望)。课件形式可以是CAI课件,也可以制成网页。

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引导学习者在贯穿历史线索、历史知识的重要问题中,结合音像、文字材料的查阅思考得出结论。学习了本课后,学习者认识到二战后美国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实施霸权政策,导致世界政局的长期不稳定,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形成及影响有了正确的理解,达到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演示型教学,对于初步尝试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而言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课件也可以向交互型过渡,只要加上交互图标、交互设计,采用问答对话、菜单交互、图形化界面即可。

【参考文献】

[1]赵建英.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J].金色年华,2013(05)

[2]刘军.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思路[J].读与写,2013(09)

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12

1、历史这门学科的特定要求。

“学生的智能发展, 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落实素质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基本出发点, 而阅读作为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方式, 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都是在良好的阅读的奠基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仅是这门学科的要求, 也是学生进行良好学习的基础。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要求。

从目前的学习阶段来看,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基本局限于对历史的简单了解和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 机械化地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任务完成, 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高效率的有意义学习的方向转变, 而且是增强历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3、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

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全面践行新课改理念的今天, 发展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教育开展的既定目标, 也符合时代和新课改发展的需求, 而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学习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是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关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自主阅读方法的途径探究。

1、有技巧的通读教材, 掌握重点。

历史教材的编辑以及排版等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各个部分的遣词造句都具有精雕细刻的特征, 因此, 要在读通教材的前提下通读教材, 才能在掌握教材基本构件以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更好地找寻学习的重点。具体来说, 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的阅读时把握五个原则, 即事件所处的时代、重要人物、国家或者地区、事情发生的原因、事件过程, 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形成基本基调, 以备更好地理解;在进行历史人物的学习时, 可以从他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历史影响、相关人物评价等去勘察, 且教师要提醒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进行人物评价, 综合起来考虑。比如评价岳飞这个传奇人物, 对于他的维护人民利益的抗金斗争当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也要看到他当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性而镇压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但是岳飞总体来说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抗金英雄;还有, 在进行历史典章制度的阅读时, 可以考虑从作者、时代、内容、性质等入手, 引导学生找寻出适合提升自己阅读效率的小方法, 更容易地把握大概和重点;关于展现时空概念的历史地图, 不要被它的错综复杂吓到, 借助于疆域、古战场、重要代表工程等逐步渗入和探索, 从而简化地图的复杂性……总之, 通过通读, 学生可以在比较清晰的把握教材中基本和重要知识点后更好地推动阅读能力的提升, 提高学习效率。

2、圈点、批注主观文字, 深刻领悟教材主旨。

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自主阅读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之时养成的良好习惯, 为自主阅读提供更有效率的动力, 圈点、批注主观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历史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就包括主观论述文字, 而且边画边记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看教材以及作者是持有什么态度和观点, 在旁边加上自己的理解观点, 然后课堂中在师生的交流沟通中促进阅读的成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不同视野构建知识框架, 以某一知识点作为出发点, 圈点、批注出自己有所困惑的内容, 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解决;告诫学生切不可随意圈点或者作批注, 要在一定的深入研究和领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观点, 从而不误导之后的复习进程, 比如在进行“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的课堂讨论时,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课前预习时标注上自己的观点, 以便课堂中更加完美的展示,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除此之外,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将圈点、批注的技巧授予学生, 在保持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的同时, 给予学生更好的帮助和指点, 从而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圈点、批注主观文字, 不仅可以深刻领悟教材主旨, 更是倡导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

3、多读辅助材料, 为历史的学习奠定强大基础。

在平时的自主阅读中, 除了要对历史教材中主要内容进行大体读通和轮番通读外, 课文引言、注释、图表、历史纵横等因素也要做到具体阅读, 更好地帮助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它们具体而又生动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完善了单调的内容中所缺乏的活性因素, 可以从不同方面理解和感悟一个历史时期的概貌和发展进程。比如读《元朝行省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元朝行省的分布特点, 而且在认识和领悟元朝行省制度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催化剂的作用, 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再比如, 在进行“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的有关知识点的论述和学习时, 借助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思之窗的阅读, 引导学生在更有效地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用辩证地观点看待这个问题;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推荐学生一些较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书籍, 鼓励学生去借阅和赏析,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网络等高科技重要媒介的发展, 也为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提供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当然,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见闻和见解, 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水平……辅助材料的资源和阅读形式有很多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程度以及教学发展现状来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辅助, 从而为历史的良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历史教学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普及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 自主阅读不仅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体现之一, 同时也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只有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 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变成人才的竞争, 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中学历史课程, 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 不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符合时代和新课改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自主阅读,必要性,通读,主观文字,辅助材料

参考文献

[1].柳菊兴.《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张翼、孟红军.《现代阅读教学新格局构建刍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三期.

上一篇:城市物流配送下一篇:人力资本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