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教学方法(精选12篇)
中职历史教学方法 篇1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 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收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历史知识贫乏、厌学情绪浓厚、自信心不足, 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历史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就业实际对教学进行必要改进, 将历史知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使历史教学向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融合,素质
中职学校历史课主要是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设置的, 因为旅游离不开历史, 离开历史的旅游是空洞乏味的, 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历史文化在当前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而旅游业本身又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可以说, 一次旅游活动就是一次广义上的文化交流。
展望当今世界, 我国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强国, 除了我国有广袤的土地外还得益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专家预测,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吸引世人眼球的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大, 世界各国的旅游爱好者也逐渐把目光投射到我国。怎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变, 对旅游从业人员又有哪些新的要求, 这些都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而我国中职教育又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基地, 怎样使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有机的结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吃、住、行、游、购, 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 旅游的发展, 必然不断带动与之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 可谓"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受到高中规模扩大和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 生源减少, 素质不高;并且中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致使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不全面;中职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对落后跟不上形势, 学生学习的知识陈旧, 实效性不强, 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中职院校的学生学历不高, 在就业求职等方面无法与高校毕业生竞争。这都是中等职业教育需要面临和改进的地方。
如何做好中职学校旅游与历史文化教育的衔接呢?只有将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到旅游专业教学中才能使旅游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血脉, 也是它吸引世人眼球的一部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旅游从业者在向旅游者介绍某一景观时, 只是简单地将这一景观的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介绍给大家, 而没有涵盖一点历史文化知识, 这将是多么枯燥的一件事, 我想旅游者在参观完此景区后将会非常后悔来此或者即使此景令他流连忘返也不会介绍给别人吧。所以,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该将历史课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将与旅游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 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旅游行业。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职业学校, 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而教授的课程大部分都是以导游员基本素质相关的。其中历史文化知识少之又少, 从而导致学生厌学, 感到学习的无趣, 加之实践教学也有限,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就业率底。
要想让历史文化服务于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我想中职学校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 将历史课教学融入到实践课程当中,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感受文化。比如说作为吉林市来讲, 这座城市的旅游景区其实是比较多的, 但是它的旅游业却相对落后, 当然这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 但还有一点就是导游行业不成规模, 或者说导游的整体素质不高, 尤其是地导。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就要进行实地的模拟导游, 使学生在真物实景当中去感受、体味, 比较只讲景物和融入历史文化知识后的不同, 让学爱上历史教学。在增强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同时, 深知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为今后的工作铺路。
历史文化知识从广义上讲, 还包括社会历史和企业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产业工人,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这就要求职业学校适时地与相关企业实现对接, 建立实训基地。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近年来已经得到了普遍推广, 也让广大中职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 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 了解就业市场, 给自己清晰的定位, 从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回校后加强学习, 提高职业素养。
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爱好者参与到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我认为掌握历史文化知识是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的基本素养, 因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这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中国的旅游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总有一部分人对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进行着破坏, 这样把这部人对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缺失给弥补回来呢?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中国封建社会人的劣根性的毒瘤还没有被完全摒弃, 所以我们要从小抓起, 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要从小渗透, 小学有《社会》、初高中有历史课, 为什么到中职院校就不设历史课了呢?完全是为了升学而学的吗?我认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课就薄弱, 现在再将这部分知识删减, 本身就有就业压力的他们, 能否还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直接导致这部人的文化修养低, 难免会做出一些有损形象的事情。保护旅游文化、保护旅游资源迫在眉睫。自然景观使人耳目一新, 人文景观则令人心旷神怡。历史文化遗产只有被更广大的人民所了解所熟知才有可能得到传承, 更有可能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旅游从业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多, 但随之而来的是太多的关于旅游行业的负面信息, 国内的国外的。更有甚者被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曝光,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在降低。他们与我国的文化精神格格不入, 让广大的旅游者寒心, 中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遭到破坏, 旅游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如何才能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让他们能代表中国的悠久文化, 代表正能量呢?这就要加强中职院校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 让他们在有充足知识储备情况下建立自信, 敢于与高校毕业的本科或是硕士生拼抢一席之地。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一般都建有不同规模的导游模拟实训室, 可以让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加大实训课时, 提升实践能力, 培养职业素质。对于实训规模较小的学校, 可以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 把学生引到课堂之外, 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感受自然景观的同时, 品味人文景观, 使他们把对导游专业的热爱融入内心世界。从而改变自己就业时的消极态度, 不再出现频繁的跳槽现象, 安心工作, 正确理解旅游行业的价值和意义。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 适当的加入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岗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同时可以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内涵和自我素养的提升。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 但地陪导游的数量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如果东北地区的中职院校能将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充分发挥东北的历史文化的优势, 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 那么相信东北的旅游业也会迎来一个春天。
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业、繁荣经济, 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所以, 中职教育中旅游专业的教学任重道远, 尤其是历史文化知识的添加, 除需要专业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能够把历史知识与旅游知识相互交叉,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使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品味素养气质, 以达到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健.让历史教育走向广阔天地--兼论旅游的历史教育功能[J].探索与争鸣, 2004 (4) .
[2]任燕.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张红娟.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 2009.
[5]宋稚芳, 耿文辉.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高教论坛, 2005.
中职历史教学方法 篇2
中职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职音乐欣赏教学
浙江省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焦家裕
【摘 要】音乐欣赏其实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课程,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欣赏音乐,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必须充分把握音乐的本质,才能去塑造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并预测其效果。本文着重讲述了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情况与其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音乐欣赏这门课程。
【关键词】中职音乐欣赏 引导 教学效果
一、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概况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欣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特别是中职的音乐欣赏教学不再像是中小学的欣赏教学纯粹是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在中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正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此时的音乐欣赏材料需要涉及面更为广泛,比如有鲜明音乐形象的交响童话《彼德与狼》;描绘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个人英雄气概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歌颂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便于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也可以挖掘音乐方面的人才。另外,音乐类型不仅有艺术歌曲、京剧、戏曲,还有交响曲、协奏曲等,音乐的多样性、广泛性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二、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音乐欣赏教学就是放一段音乐,放一段视频打发课堂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音乐教学实际上包括两大块的内容:音乐的自我进行和音乐的他人欣赏,而音乐欣赏就是后者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音乐,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具备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具备良好的言行举止及行为习惯。另外,从音乐欣赏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能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找寻灵感,具体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作品与音乐,一方面使沉闷的音乐理论教学课得到改善,使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愉悦,使他们对音乐的看法得到改观;另一方面,在欣赏到前辈的优秀作品后,容易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兴趣作为风向标,学生会提高对音乐方面的关注度,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是个人修养中一个很有魅力的因素。
2.于学生乐感能力的培养。长期耳濡目染在各种音乐中,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对学生乐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磨练。良好的乐感是进行其他音乐活动的前提。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就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音乐教学论文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任务,这个重任就归置于音乐欣赏教学之中了。
3.于其它学科的意义。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的科目,是一门表现的艺术,是一门融感情、想象于一体的艺术,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与感知力去理解作品的感情与内涵,而在此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想象与感知能力同样适用于其它科目的运作。另外,经过一天的客观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堂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地放松,就当做是寓教于乐了。在欣赏各国、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中,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
三、当今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当今的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的。这是由多方面原因致使的,首先要归宿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体制,学校音乐课极不规范,很多学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势头开设了这门课,实际上只是搬出一通枯燥的音乐理论搪塞学生,很少正规地让学生欣赏作品,也就很难有好的音乐欣赏教学了,使得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只会把音乐课等同于理论课,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其次,中职学生一般自控能力不太好,学习方法上也欠佳,课堂中很难做到专心一致,而音乐欣赏需要专心的用心来聆听,学生不能做到也就不能很好的去感受音乐,逐渐会失去兴趣,也就失去了良好的音乐欣赏课堂氛围,必然导致课堂纪律较差,教师也失去了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与耐心。这种现象在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比较普遍,必须得到改观。
四、中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采取的方法
就中职学校音乐欣赏的现状而言,课堂的局面是非常尴尬的,这时候作为教育者应该思索下教学的方法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挽救这种颓废的趋势,是当下之务。在思索方法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喜恶来确定课堂的内容,第一堂课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堂课时便可以用学生当下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来做素材。曾有一位老师就用了一首在学生当中广为流传的《死了都要爱》作为欣赏素材,学生都非常高兴,听完后便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有的说歌曲的节奏很震撼人心,高潮部分很有激情;也有的说:“他们唱的歌很有京腔的味道,高音唱的很轻松”,于是老师便随着学生的回答思路给学生讲授了乐器中伴奏乐器的特点,引出民族乐器的知识,学生听得都很认真,一堂课下来都没觉得枯燥。可见这是一堂音乐欣赏课的成功范例,有很多方式值得借鉴,必须跟学生的兴趣点相切合,找到共鸣了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具体说,在欣赏课中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聆听法。通过让学生聆听优秀的作品来感受作品的内涵,此时寻找作品的感情元素是主要目的,聆听过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聆听以后的感受,即使所说的感受肤浅,不着边际,也不要加以驳斥,而是启发他们进行交流,使各自不同的感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升华。
2.歌唱法。聆听过后,可以让学生动口吟唱,在动口吟唱方面中职生应当是善于表现自我的,在吟唱中引导他们去感受作品中的音质美、律动美、意境美,达到与作品中感情的共鸣。
3.师生互动法。欣赏完一段作品,学生对之的感受都很深刻的话,可以师生合作试着演奏一段,老师用钢琴弹奏,学生吟唱,若是纯音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人演奏一种乐器,当然此时,不必在乎乐器的音准与不准,找到音乐中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中职音乐欣赏课堂中可以借鉴的三种方法,要想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教师专业的知识功底是必须的,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也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懂得怎样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器材。
试论中职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历史 情感教育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稳当的态度体验,教学过程中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也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在这方面,历史教学具有独到功能。
历史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因为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包含了极为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的形成,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对高尚道德情操的确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中职学校各门课程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相比之下,历史课在这方面担负的责任更大,无论从教育内容的丰富, 还是从对学生感染力的强烈来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都优于其他各科。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中职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正确地认识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撼力量。
同时,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爱国主义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从古至今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人物、事件等。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应该系统地、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实践历史教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
我们的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保存着非常完整、丰富史籍的国家;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极其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发明(如古代四大发明等),还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有着抵抗外族侵略和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使中国的历史开始了辉煌的新篇章,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历史教学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可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攀登,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
世界史虽不能象中国史这样直接地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但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杰出人物如奥尔良姑娘贞德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讲授,也能使学生们从中吸取爱国主义的营养。
总之,历史学科知识中蕴含着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历史教师当悉心发掘和善于运用,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
二、高尚道德情操、优秀精神品质的情感教育
历史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帮助青少年学生吸取丰富的营养,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使他们学会处世做人。因为历史学科知识除了有爱国仁人志士的事迹激励外,还有着大量的具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历史人物,如体现坚韧不拨,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有:立志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人,以“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之进取雄心和宏伟抱负,荡平倭寇,成为一位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祖国医学专业历尽艰辛,寻遍千山觅草药,历27年著200万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体现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跟随时代潮流的有:秦国的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立木城门,以表改革之志,惨遭车裂,牺牲生命,却使秦国因改革而成七雄之首,为始皇统一大业奠定坚基;北宋的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对守旧,勇于进取和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徐光启眼界开阔,敢于破除民族偏见,排斥自大思想,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翻译《几何原本》,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且不盲目崇拜,表现出求实创新的博大胸襟。 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为国人认识世界和师夷长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体现勤学好问,善于学习的有司马光的“警枕”;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子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外还有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的优秀品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有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将来的命运。”中国历史如此,世界历史中也同样有其他民族的精华,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深入发掘,去粗取精,结合学生的职业心理特点和时代精神,就可如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把上述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上,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准职业人。
三、美育情感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历史渗透 篇4
一、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丰富的内涵, 为渗透历史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语文”作为成熟的学科概念, 是以人文内容为基础的。 语文学科中既有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的《兰亭集序》, 又有体现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米洛的维纳斯》;既有展现人性之光的《一个人的遭遇》, 又有追悼将士、寄托哀思的《国殇 》等。 可谓博大精深、气象万千, 这些都为语文实践教学渗透历史教学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2.语文学科不是孤立的学科, 没有历史适时有效地参与, 语文学习将失去厚重和底气。 语文课不是文学课, 也不是语言课, 语文课培养的是人文素质。 简单地把文本感悟视角局限在段落划分和思想感情归纳上, 不免无形中剥蚀文本学习应该达到的厚重。 同时, 语文学科不是“孤家寡人”, 文史本来不分家。 如对一些史学名著选段的文言文研读, 不恰当渗透历史, 未免是一种隔靴搔痒的认知。
3.中职生基础普遍差, 历史知识欠缺, 历史意识淡薄, 凸显语文教学渗透历史的重要性。 无需讳言的是中职生生源基础较差, 知识积累欠缺, 许多中职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都缺乏基本掌握。 中职学校一般不会开设历史课程, 面对这种窘状, 语文教学就应适时巧妙渗透历史,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补充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任务。
二、渗透历史的实际运用
1.背景介绍历史切入不可缺失。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 写作背景的介绍无疑是首位的。 现行语文教材中一些文本背景久远, 远离学生年代, 尤其一些打着鲜明时代烙印和作者在特殊背景下写就的文本, 更应该给学生讲清说透, 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解读和品评, 感悟文本传递的时间记忆和历史情感。 如《想北平 》讲述作者在战乱的岁月中身处异地, 思念他挚爱的家乡———北平。 如不在介绍作品前, 引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对我国的侵略, 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也已签订, 华北危急、北京危急这一特殊历史背景, 学生就很难理解作者为何想北平忧心如焚, 念家乡情深意切, 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民族忧患意识就无从说起。 因此, 一些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本, 加强历史渗透介绍, 是把握全文、理解主题的前提和基础。
2.人物形象因历史坐标而生动。 “不同社会环境里的艺术典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印记, 具有独特鲜明的时代感”。 马克思评论鲁滨逊的形象时告诉我们, 鲁滨逊苦于经营、勤于开拓和扩张的创业精神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 不论是文本中的典型人物, 还是文本的作者, 都无疑深受特定历史环境和际遇的深刻影响。 唯此, 人物形象才显得愈加生动, 作家的创作才会愈加让人感同身受。 如讲解《一个人的遭遇 》, 只有把视角回溯到硝烟弥漫的二战, 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形象才会立体生动, 才能深入理解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历史根源。 如学习《将进酒》时, 需要师生共同感知李白特殊的历史遭际和命运: 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开始云游后的唐玄宗天宝十一年 (752年) , 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三人登高饮宴, 借酒放歌, 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3.历史渗透深化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一些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文言文, 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珍贵资料, 而且是生动的历史文本。 因此, 对这类文本的处理不仅是简单的历史渗透, 而且应以充实的史料丰富课堂, 实现润物无声的“以史续文”。如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 课文本身就是历史文本, 故事性和史实性很强, 教师需把节选部分的前因后果, 以历史故事形式给学生适当补充, 秦末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跃然于课堂之中, 文中人物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更加立体。 文章即历史, 教师不仅要把课文讲透讲清, 更要超越课本, 穿越历史, 删繁就简, 实现文史的有机融合和巧妙渗透, 让学生在故事中吃透历史, 学习文言文, 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
4.关注历史提升和写作厚度。 历史素材是写作中的重要材料, 关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文化, 透过历史反观当下, 运用历史佐证观点,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提炼出契合主旨的典故和人物, 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多一分理智的人文关怀, 从而加深文章的人文厚度, 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如写作关于“尊严”的议论文时, 选材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历史:尊严是人格的写照,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扔下乌纱, 辞官归园是“尊严”;尊严是国格的高扬, 苏武坚拒匈奴诱降, 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是“尊严”;尊严是对使命的坚守, 林则徐毅然踏上谪居之途, 淡然吟出“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尊严”。
三、 正确认识语文文本与历史渗透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语文课堂终究是以语文为主角的, 语文是本, 历史是末, 切不可本末倒置。 历史渗透是方式和途径, 究其目的是为学生更深入理解语文文本, 提高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服务的, 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运用历史知识, 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是深厚学生人文底蕴的一股春风, 是充盈语文崭新天地的一腔风骨。加强历史渗透, 实现文史相得益彰, 更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断思考和践行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
[2]陆贵山, 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2) .
中职历史教学方法 篇5
摘 要: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让物理教学能够体现出新课改精神,是每个物理教师追求的目标。现就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提出实施意见。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25-01
中职教育定位在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企业培养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对于中职学校的工科学生来说,物理是他们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科目。它作为一门承继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课程,对中职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物理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学生科学素养,优化物理课程结构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解释、掌握很多自然现象和规律,而且可以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使职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锻炼、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中职物理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内容。根据新课改革“横跨学科、构建模块、服务专业、理实一体、改变评价”的原则,根据我校的不同专业,把物理与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如对计算机、电子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着重突出电磁学知识,同时增加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万用表的使用,二极管、三极管识别,各种电阻的认识及读数,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对机电、数控专业的学生,则把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中的电磁学知识进行整合。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又节约了教学课时,为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更多的机会,当然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删除物理中的电磁部分或以电工基础取代物理中的电磁部分。电磁部分的基础知识将直接影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也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物理学对中职电类的整个教学质量都会起到一个比较深远的影响。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出现了很多适合中职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它是指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样在我们物理课教学中也能做到;演示教学法,教师要善于动手制作一些常见的物理演示实验,用以揭发事物的本质;探究式教学,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来学,作为物理教师,要大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这样的课堂就显得非常轻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就会事半功倍。物理教学离不开生活化教学手段,如右手定则,书本中主要用来判断与力无关的方向,如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电流、磁感应等方向,而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右手定则来拧紧螺丝:用大拇指指向拧紧的方向,弯曲的四指则表示旋转螺丝的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示这个最简单的实验,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说服力。物理是离我们人类生活最近的学科之一,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每个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来源于实验中。物理学中含有大量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或者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的步骤与方法进行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与方法做实验,并不能完全领会实验的原理、思想与方法,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训练与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发散性思考。例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否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成功测量出来,还应该需要那些器材?如何去测量?然后设计方案并画出电路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使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发挥自身技艺特长
新课改对物理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学的研究者。教学寻求的应该是教学相长,既要促进学的一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促进教的一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反思、积累等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形成自己的严谨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这些风格与技艺融合在教师对教材独到的见解,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课堂实践活动的教育机智中。如能利用身边的材料灵巧地自制实验器材;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事件,机劫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在教学过程中能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然后或抛砖引玉,或取喻明理,让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老师像魔术师一样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艺特长,以发自内心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中,与课堂、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每一节课就像电影导演在拍一部精彩电影一样,从而让学生产生惊异感、新鲜感、亲切感、荣誉感、成就感。这样的老师学生欣赏,这样的课堂学生欣赏,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总之,中职物理教学的教学它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工作。为了使物理教学效果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注意教学设计的优化,讲课要有趣味性,经常实施演示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刘 波.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克服前概念的不利影响[J].中学生数理化,2010.5.
[2] 张 鹉.物理科学探究中的教与学[J].滁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
中职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 中职;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一、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起着不同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因材施教,积极推行实践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爱护学生的探索勇气,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2、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应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的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潜力,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为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教学任务说成是“河”,把完成教学任务看成是“过河”的话,那么,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教学看成是为学生“过河”、“搭桥找船”,而学生学习则是不动脑筋的去“过桥”或“坐船”,坐享其成。创新教育所要求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消极被动的地接受学习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教师的教法不能再在“搭桥找船”上兜圈子,而是诱导学生自己“下河”,进而在教会学生怎样游泳上下工夫,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供创新舞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创造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在教学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气氛,相信学生的智能和个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好科学的志趣,在课堂上新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共同探讨学问并且尊重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即使在普通中学,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力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为此,创设“师生换位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从封闭式的一元课堂模式走向开放式的二元甚至多元课堂模式,将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变成双向交流式的互助教学方法,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去探究。创设“师生换位”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读教材,集体讨论备课,模仿教师讲课,通过此法,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其间主讲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集小组集体智慧,设计教学形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育学生认识创新巨大作用,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一种新生产力的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构建,还是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的提出,一项科技发明创造,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杰出创造人才艰苦探索的结果,或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或是深刻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或是经过不断更新和完善,或是付出沉重的代价才取得的,唯其如此,才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科学的创新观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质疑探索是创新教育的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能力来源于不断质疑,发现新问题。学生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发展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目地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卑心理、紧张心理常常导致学生不敢提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对待,让学生鼓起勇气,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其次,要设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探究。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采用课前布疑、讲中设疑、课后质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思考、不断探究,使问题在质疑探究中逐步解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结论,再形成质疑探究的个性品质。这对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把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广泛和强烈的好奇心,使课堂充满生疑求解的活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创新能力,使其能逐步成为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能够在将来从事的社会工作中延续发展,成为创新性人才。
五、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应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敢于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求异主要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而思维的求异是创造的开始。在历史课中训练思维敏捷的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组织讨论:“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的问题十分有意思,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六、学习历史上杰出创新人才锐意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创新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历史上杰出创新人物不仅以其创新成果传世,而且,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百折不回的创新品质,也值得后人景仰。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已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华.创新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2014-09-
[2]伍亮.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职业教育,2015.01
浅谈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 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 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为主。这样的“填鸭式”教学虽然屡遭诟病与批判, 但事实上还大面积地存在于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当中。因此, 要想对课堂教学有所改变, 首先就得从更新教师的理念做起。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调整, 中职学校在世纪之交一段时期内先后经历过办学的大起大落, 生源也由原来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变成今天文化课基础普遍薄弱的学生, 时至今日, 还有很多老师不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还在不停地怨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为何如此之差。面对今天的生源状况, 就需要老师放低身段, 以更加平等和开放的教育理念和他们进行对话;事实上, 也只有如此, 才能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对老师以及对老师执教学科的尊重。其实, 换一个视角看, 文化课基础差并不代表学生的接受能力差, 或者说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能力差。就历史学习而言, 正因为他们基础薄弱, 老师才更容易在较低的层次上和他们展开思维的交流, 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二、改变教学模式———在启发中展开交流, 在合作中进行探讨
中职文化课的教学真的是“鸡肋”教学吗?怎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职文化课教学到底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呢?笔者曾经反复思考过这样几个问题。笔者慢慢地发现, 中职文化课这种所谓的“鸡肋”地位从另一个方面看正是它的优势, 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缺少应试压力, 没有过多要求, 给我们开展启发式教学的良好环境。
比如, 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一章时, 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表述:“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按照原来的处理方法, 笔者就有可能一带而过, 因为这句话好像没有什么可讲的。但当笔者在备课时, 突然发现这应该是一个“启发”的契机, 于是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即“林则徐该不该为鸦片战争背黑锅?即使不禁烟, 清政府又能否躲过这场战争?”在课堂上,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并借助教材中阅读部分的文字材料, 慢慢明晰所谓“禁烟论”是个阴谋论, 是借口, 即使没有林则徐, 即使不禁烟, 英政府还是为满足扩大殖民地的胃口以及扩大海外市场的目的而另寻借口来发动战争的。于是, 笔者建议学生将教材中的表述重新修改一下, 这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他们几乎不敢相信, 自己居然也能修改教材。经过认真的思考, 积极讨论, 他们觉得这样表述比较合适, 即“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政府终于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三、改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影音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中职学校基础文化课而言真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已经习惯了传统套路教学方法的教师而言, 短时间内若想熟练驾驭现代信息设备的确有些困难, 因为科学在不断发展, 技术在不断更新, 当我们已经习惯U盘不离身的时候, 云存储技术已经成熟了;当我们能熟练操作课堂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时候, 电子白板技术又开始推广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学效果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对此,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跟上时代, 不断学习, 尽快掌握, 除此别无他法。比如, 笔者曾经做过一次尝试, 在没有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这个主题之前, 先让同学们观看了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 然后结合电影的内容再来讲授这个主题。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热烈的回应能看出, 有效整合影音资源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的确能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后来, 笔者又结合执教的内容, 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东汉开国》《两宋风云》《唐宋八大家》等节目以及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的历史纪录片《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雄关漫道———抗日战地记忆》《西安事变》《铸剑为犁———平津战役全纪录》。这些洋溢历史纵深感和凝重感而且生动直观的影像视听节目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深度历史的眼光与趣味, 甚至可以说, 给学生打下了人文精神的底子。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这虽是一句套话, 但更是一句实话。当前中职学校历史学科教学规律的把握依然有待探索,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仍然有待继续, 以上所谈, 权当抛砖引玉。
摘要:当前中职学校历史文化课教学处境尴尬, 教学效率低下, 本文拟从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浅析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效率的策略, 期待能对中职历史沉闷的教研环境有所冲击。
对中职教育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历史教育,课堂教学,教学体会
随着近些年教育教学的改革, 中等专业教育的生源越来越差, 再加上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 而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 特别是历史课的过去性使他们认为过去的东西学不学无所谓, 这样给历史教师上课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怎样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并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是每一个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自己实际经验谈一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问几个为什么”, 即对教材多发问, 向学生多提问。多质疑, 设悬念, 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应以问启之, 以问导之, 讲究设问的时间、方法和技巧, 适时进行, 科学安排。设问应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课前预习时, 提供给学生问题,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这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己,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中设问重在分析教材, 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 这类问题要有指导性、剖析性。例如讲授《义和团运动》时, 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兴起?又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为什么由剿灭变为招抚?最后为什么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能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 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畅谈见解。同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 最后加以归纳,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就某一历史事件, 展开自由辩论,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各抒已见, 共同交流,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讲授《鸦片战争》时, 可以针对鸦片战争的结局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假设清政府重用林则徐, 那么中国能不能在鸦片战争中获胜?有的同学说能, 因为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 使得英国列强不敢轻举妄动。有的同学说不能, 因为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经腐败透顶, 而英国列强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通过展开自由辩论,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也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通过自主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三、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能充分营造历史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特别是中等专业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事件, 学生们在初中教材或课外读物中大都已接触过, 如果再重复叙述, 必然导致学生反应冷淡。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这些素材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就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起到较强的示范导行作用。例如讲授《新航路的开辟》这个历史事件, 因为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 如果按照老一套, 来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经过、影响的话, 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我把本课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视听互动的功能, 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和丰富的转场效果, 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 这些需要教师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丰富的教学心得。教学无定法, 教法学法皆无涯。还有许许多多的教学问题等待广大历史教师去探索, 去思考。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8:3
中职历史教学方法 篇9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育工作者, 必须依据学科特点, 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方法如下:
1 依托中职历史教材探求创新素材,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技能加素养 (2S) 的职业教育模式下,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 有效地激励学生, 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 讲唐代农具曲辕犁时, 我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人们改造曲辕犁的原因:直辕犁犁臂太长, 操作起来笨重不灵活, 既不利于深耕, 又浪费畜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对这些缺点加以克服, 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 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善于观察, 发现事物的缺陷, 并找出克服事物缺陷的方法, 进而萌发创新意识。
2 优化中职历史教学活动环节,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大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而我更多的是关注同学的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 我认为还要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口语表达和探究的机会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夏、商、周》中, 我找数控专业的学生制作了不同时期的农用生产工具的模型, 进行探究式教学, 假如你从事某一项生产活动, 你会选择什么生产工具?如此这样, 学生们动脑思考问题, 动手选择生产工具,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激活中职历史教学活动过程, 巧妙提出问题, 敢质疑,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用波利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创新的前提, 没有问题意识, 就没有创造性。
在职业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同时不断地鼓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 敢去探索, 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时要让学生有思考价值, 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交流。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中, 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 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 中国可以打败英国侵略者, 鸦片战争能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 并积极的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利用小组教学让大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设置的层层问题中不仅轻松地理解了"鸦片战争"这一难点知识, 而且通过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反复的训练并在老师的指引下, 学生不断地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 学生每当遇到问题时, 突破一贯的思维常规性, 用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还能做到举一反三, 不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改革中职历史教学过程评价方式, 多赏识, 多表扬, 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进步, 使人快乐, 能激发人的潜能, 使人充满活力, 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个有心人, 全面的了解学生, 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回答和交流, 及时地捕获准确的信息, 抓住"闪光点"开展教学活动。还有, 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 应当及时做出准确的评价, 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积极性。教师针对学生鼓励、表扬能做到恰到好处, 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思维活动变得更活跃;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更强, 即使学生回答的不全面, 不是十份贴切, 教师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予正确充分肯定, 对于判定有误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促进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 查找问题的原因, 并思考最准确、合理的结果。
5 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品质,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有意识地确立目的, 调节和支配行为, 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创造的路途会遇到很多的坎坷, 难免受到别人讥讽与嘲笑, 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并且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创新是现今人类社会研究的主要课题。创新道路具有一定风险性。而今, 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创新路途依然布满荆棘, 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 不断地坚持创新, 成功将属于我们。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然还有更多的好方法。我们要把中职历史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平台, 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思想,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中职历史教学方法 篇10
一、历史教材的编写无法合理对接中职教学实际
笔者曾经连续两届对所执教的学生进行过匿名问卷调查, 内容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即“你对历史感兴趣吗?你是否喜欢历史课?请说说理由。你理想中的历史课应该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说喜欢历史, 但不喜欢历史课, 因为历史书没什么意思, 理想中的历史课应该是很有意思的。说实话, 就笔者手边的这套中职学校规划历史教材而言, 的确存在学生所说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教材的编写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 一味地因袭普通高中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内容繁杂, 条分缕析, 过分重视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梳理总结, 加之叙述呆板、语言干瘪, 只见事件不见人物, 学生很难能自读下去。其实, 我们都知道, 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 人才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真正主角, 所以历史画卷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当大量精彩的历史细节被干瘪的叙述文字掩盖的时候, 我们又怎么能指望学生对这样的“历史”感兴趣呢?
二、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拉大了学科与学生的距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许多老师对历史知识学习规律的认识就是“死记硬背”四个字, 当然, 我们也并不否认有些知识的确有“死记硬背”的必要, 但如果一味地要求所有历史知识学习都止于“死记硬背”的话, 那么这种教学效率无疑是相当低下的。遗憾的是, 根据笔者观察, 在目前中职学校里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师还在用这种理念来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 可能他们从来都没有反思过这种纯机械的记忆除了能应付考试以外, 到底还能给学生的自身发展带来多大益处。另外, 还有许多学校、许多历史老师本身对历史学科教学的定位也含糊不清, 总认为诸如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等之类的常识基础课相对于学习技术而言似乎不是太重要, 这就势必导致许多老师无法也无心去探索、追寻新的教育理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许多老师固步自封, 很少甚至从不参与教研活动, 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至于教学质量如何则不是他们关心的内容。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 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
三、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敬而远之
陈旧的观念势必会导致教学手段的因循守旧。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能看到许多学校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的教学舍得重金投入, 在添置一些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时一出手就是成百上千万, 并纷纷以此作为招生的噱头;在对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上也不吝重金, 在教学手段上也是“声、光、电”多媒体一起上, 并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 并按获奖的等级给予相应奖励。如此一来, 在许多中职学校里, 专业课的老师显得非常“吃香”了。而反观我们许多文化课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一支粉笔, 一本教材, 一块黑板, 一张嘴巴”的模式中。
事实上, 我们完全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来改革创新教学。不仅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来创新历史课教学。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质疑问难、材料点评、主动探究等方式就某一个历史事件、某一则历史材料展开讨论。遗憾是的, 很多老师都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反应, 觉得这种方法在我们班根本是无法实现的。实际上, 你没有动手去做, 你永远不知道有没有效果, 或者有没有成功的可能。笔者带着这样的想法进行过实验, 效果虽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 但毕竟已经有所突破, 至少一上历史课, 睡觉的、看课外书的、玩手机的、开小差的等等这种消极学习现象已经大大改观。
笔者由此想到, 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整体质量的提高也应当有赖于科任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只有教师从思想的深处改变观念, 再从技术层面改变手段, 教学改革的效果才能逐步显现。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里文化课的教学处境尴尬, 一方面学校觉得有开设的必要, 另一方面学生却没有学习的兴趣。历史课的教学处境尤为尴尬, 除了历史教科书编写质量有待提高以外, 老师陈旧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学手段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快乐因子 篇11
【关键词】快乐教学法 中职历史 教学应用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大部分历史老师往往习惯运用讲授法,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面对中职生这个群体,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无法忍耐45分钟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觉得历史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其实,历史教学是可以充满乐趣的,关键在于教师。想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现状,历史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快乐教学法。那么,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习之欲
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导语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往往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成果。历史一般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有时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开端,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为构建一个快乐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等,或者借助乡土历史,或者使用熟悉的歌谣、影像等等……总之,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就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愿意学、喜欢听,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如谐音、角色扮演、有意曲解、引用史料等。其中,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角色,在扮演中体会当时的情境,加深理解。如学习“明长城”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和明成祖,用幽默的动作、语言再现出当时的历史情境,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趣味性越高,越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快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非常重要,凡事不可墨守成规,只有积极的寻求突破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趣味为基调,营造乐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非常看重课堂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因素,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投入到乐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懂得发挥语言的魅力,或热情洋溢、或悲愤慷慨、或幽默诙谐、或娓娓道来,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感受中,不知不觉就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历史的知识也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学生的记忆。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的不同的讲述方式。同时教师要懂得发挥历史学科的魅力,把学生熟悉的热点、焦点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的社会,比如在学习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日本篡改历史的丑陋的行径,让学生能够铭记国耻,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氛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会大幅提高,学习效果也会直线上升。
四、设计课堂互动,发挥主体作用
当前,中职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明显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所在。教师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展开一堂课,引导学生逐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述“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探究、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试图说服对方的过程中,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同时也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的理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抓住学生的思维走向,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
五、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知识虽然是不变的,但是传授的过程却是可以丰富、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使枯燥的知识、复杂的教学内容充满魅力,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中职历史教学必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我们有很多关于历史的影片和纪录片,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讲述课本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克服这个难题,播放关于历史的影片,让画面给学生一个相对直观的感受,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地理解。多媒体技术不只是在课堂中应用,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运用,从而丰富教学的渠道,拓展教学的内容。
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快乐教学法要渗透其间,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历史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地给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国芳. 快乐教学法在中职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0).
[2] 项爱康. 浅谈快乐历史教学法[J]. 科技信息,2010(02).
[3] 薛萍. 浅谈中职语文的快乐教学法[J]. 才智,2011(02).
[4] 王绍文. 快乐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甘肃教育,2011(09).
[5] 邓娟. 历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J]. 考试周刊,2010(17).
中职历史教学方法 篇12
一、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中职学生或成年或接近成年的身心特点,这决定了他们历史教学的特殊性。
1. 探究性策略。
由于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已经开展了系统的历史学习,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绩效低,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学科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在遵照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去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内容,组织与开展深入的探究活动是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单纯地让学生去了解哪几种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及其开展知识记忆显然比较厌倦。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文化类型展开探究活动,则具有学习的积极刺激作用。如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组织学生针对墨家的“非攻”、道家的“为而不争”等观点或理念展开探究。例如纵观中国古代史中,去搜索墨家的“非攻”的经典历史事件案例,引导他们结合个人的个性去总结属于自己的“非攻”人际关系策略等。
由于各个学段中历史知识具有重复性,这直接降低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绩效,教师只有结合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的追求,引导他们开展有助于个人就业和成才的历史关联性探究,才能让他们从关注个人发展去开展专注的历史学习。
2. 趣味性策略。
在教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自身趣味性基础上,选择和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法,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较为常见的方式有:播放某个历史事件的影视视频、专家剖析的讲座或访谈,以及展示某方面事件的真实的文物图片等。例如在学习“三国”时,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三国形势”的分析,去组织或指导开展相关历史的学习;再如组织学生对近代史上清朝汉族高官李鸿章的“功过”进行辩论,以此激发学生去全面地了解李鸿章的事迹及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做出的各种决定及其后果等。
趣味性教学的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到历史教材和历史事件中,去发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与反思和总结历史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知识增长、文化提升与人文精神提升的快乐。但出于学业考核和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依然需要根据课堂时间和教材内容的教学,科学分配趣味活动或趣味内容研究的比例,避免为了“趣味”而教学的作秀现象。
二、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的运用方式
在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时代背景下,多样性的教育技术为教师的有效策略设计和实施做好了软硬件准备。
以多媒体、班班通等教育技术及其设施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有效策略的创新创设了高效的资源条件。教学实施中,有两种常见的且效果较好的运用方式:第一,课件教学。这是当前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最常用且内容含量大与学生喜欢的方式。针对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在课件插播剪辑后的视频、音频,以及运用具有历史真实性或说明性的图片,通过打造立体化的课堂提高教学绩效。第二,教材内容关联性资源插播运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运用教育技术插播各种关联性的内容,以激发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关注度,是常用且高效的策略之一。
各种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总是有各种人物所从事或担当的。组织学生开展角色表演,是通过体验性的活动提高学习策略的有益探索。具有操作性的表演有三种:第一,事件过程表演。这种情况适合具有对抗性的历史事件,如战争、宫廷斗争与政治斗争等。例如在学习“殖民地的革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殖民地的领导者和欧美殖民者之间的斗争表演,通过学生语言把相关的知识、过程与结果展现出来。第二,观点争锋表演。对于那些被学术界公认的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等,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事件中当事人双方或多方等,创设他们运用相关历史事实进行观点争锋的情境,让学生在争辩性的表演中去论证各种观点的科学性与真实性等,如对武则天的历史功过进行表演争辩等。第三,知识展现表演。这种形式适合关于“文化”或“科学技术”章节的教学,例如让学生扮演“四大发明”的原创者,让他们四个人在角色表演和对话中,去讲述“四大发明”的原理、历史功绩,以及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这显然要比教师的讲述或学生自主阅读要有趣和有效。
中职历史教学的使命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把相关学科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意识的培养,融入到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的发展中,让他们在未来职业的发展中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摘要:开展历史知识教育、人文教育与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教育,是培养中职学生历史反思意识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基础性工作。结论认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科学引导学生运用智能移动设施,全面了解和学习多载体的历史知识和资源,结合充满趣味性与思辨性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历史研究能力。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育,探究学习,资源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巧借媒体,构建实效的中职历史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