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2024-09-13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精选12篇)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1

初三历史教学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 它不仅要完成初三新课程的教学, 还要完成对初一、初二已学过的知识的复习。虽说扬州市在中考中对历史学科采取了开卷形式, 但它只是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份, 反而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而艰巨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取得较好的中考成绩, 是每一个初三历史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认为强化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将做课堂笔记贯穿于整个初三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 指导学生做好三轮历史课堂笔记, 分别为:课时课堂笔记、单元课堂笔记和专题课堂笔记。

第一轮:课时课堂笔记。

本轮笔记分二步:第一步是在每课的课题上作一纲要式笔记。

做纲要式笔记首先要确定标题, 我根据《中考指要》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集中归纳为一个或两个考点, 直接采用考点作标题。如九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我首先将标题确定为文艺复兴运动。其次我再依据《中考指要》中的考点聚焦的知识要素、测试水平以及重点解析等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详细的分解, 将每一个考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要点, 要求学生把他们记下来, 形成纲要式笔记。如九年级上册的第四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我围绕着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考点组建了一个纲要:1.战争的根本原因。2.战争的经过: (1) 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2) 《独立宣言》; (3) 转折性战役; (4) 约克镇投降; (5) 结束的时间和标志。3.战争的影响。4.战争的性质。5.如何评价华盛顿。

第二步是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部分指导学生做标划和批注式笔记。

我根据纲要式笔记中的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字、词、句子进行勾划, 并要在教材的空白处简记题目、要求、补充内容等。以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第五课《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为例, 针对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文件《人权宣言》这个知识点, 我先指导学生用各种符号标划出《人权宣言》颁布的时间、机构、名称、主要内容;接着又让他们在旁边批注出《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最后让学生写出对《人权宣言》的评价 (进步性:它体现了对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反对, 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具有进步性。局限性:它明确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本质) 。指导学生做好标划和批注式笔记,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每一个考点所涉及到的小知识点, 掌握好每一个小知识点, 并打下扎实的历史基本功。而且, 这种笔记可以随听随记, 简捷方便, 对今后的复习、考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轮:单元课堂笔记。

第一轮的复习中, 我根据《中考指要》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十七个单元, 每一个单元记一个纲要式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第二轮的的课堂笔记, 我要求学生必须将笔记记在每册书的目录部分, 以方便复习和考试时查阅。以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例,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以及科技、文化成就, 涉及到14个考点。我将标题定为《隋唐时期》, 将隋、唐的考点分开整合, 并在每一考点后注明页码。具体如下:1.隋朝:1隋的统一 (P2) 2隋朝大运河 (P4) 3赵州桥 (P41) 2.唐朝:1政治上:贞观之治 (P8) 、科举制 (P20) 、唐的疆域 (P17) 2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P27) 、鉴真东渡 (P32) 、玄奘西行 (P34) 3科技文化成就:雕版印刷术 (P40) 、火药 (P41) 、李白和杜甫 (P45) 、莫高窟 (P47) 。在第二轮课堂笔记中, 我引导学生以单元为单位, 建立了一个个“块状”形的知识网络体系, 形成知识链, 构成知识网, 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能快速定位, 并能根据笔记上标注的页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考点, 从而为准确答题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专题课堂笔记。

第三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因为专题复习能围绕着一定的线索将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 连缀成一条条知识链, 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所以在第三轮复习中, 我一边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 一边指导学生将专题笔记记在同册书的封面或封底的空白处。如我在复习中国古代史边疆地区领土问题这个专题时, 对西藏问题涉及到的考点做了如下笔记:1.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密切了汉藏联系;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 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3.清朝确立班禅制度, 1727年设置了驻藏大臣;4.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和平解放西藏。通过此专题笔记, 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能从总体上把握西藏问题, 而且在考试中还能集中查阅, 节省了学生的翻书时间, 提高了答题效率。

总之, 通过指导学生做好这三轮课堂笔记, 有助于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渐次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理解、总结等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金芳.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谈如何做历史课堂笔记[J].考试周刊, 2007 (52) .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2

如何抓好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四团中学 马燕玲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近年来历史测试实行开卷考试,做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做好开卷考试下的历史教学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行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较机械。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初中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高分低能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针对以上现象,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方面: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第四课“和同为一家”,第五课“海内存知己”,第7――8课“唐朝文化”。学前向学生说明唐朝的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学后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即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呈现繁盛景象,长安城为国际性大都市;文化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除此还表现在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和亚、欧等各国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教学论文 )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唐朝基本的历史线索和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环球航行相比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1.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秦始皇与隋文帝的异同”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而达到“以史鉴今”的最终目标。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注意与我团的农业生产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提出一些借鉴的意见。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如在讲授《长平之战》时,长平的失守,值得我们深思,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拥有创新的信念,在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的益处。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认和再现,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讲“美苏争霸”时,讲完美苏争霸的原因,三个阶段及影响后,让学生举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战争,并分析其原因。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战争之所有升级的趋势,是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发生的美伊战争即是如此。可见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样,通过引入开放性的内容,即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招历史开卷考试下的教学思考 篇3

一、分析开卷考试的利与弊,使学生对开卷考试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时参加的历史考试一般都是闭卷的,一想到中招考试中历史实行开卷考试,都莫名兴奋:不用再死记硬背了,终于解放了。于是本就不受学生重视的历史课更没几个学生愿意认真学习了,大多数同学认为“反正是开卷,到时翻书就可以了”。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招考试的特点:开卷考试作为一种全新的考试形式,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其特点是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分,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它关注的不是对某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孤立记忆,而是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或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中考查,书本上往往没有一目了然的答案,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重组,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开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归纳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卷考试有时间限制,50分钟时间解答完一份涵盖六本书知识的试卷,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光靠在考场上翻书时间根本不够。因此,绝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同学们必须清晰记忆基础知识。另外,教师可找出近年的中招试题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开卷考试的正确认识。

二、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招考点,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作为毕业班历史教师,要清楚掌握每一课的知识点、考点,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经常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这样讲课才能有的放矢,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每一课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讲课时老师要及时联系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清晰把握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老师的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1.将知识要点题型化。以典型习题及时强化知识要点,以练带讲,以练为主。习题训练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掌握知识准确性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例如在讲到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个知识要点时,笔者引入这样一道题: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随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这形象地反映了什么现象?2.错题及时讲评。每一次作业、单元测试过后,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重点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通过反复练习、测验、讲评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时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答题技巧方面的指导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4

问题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 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 你多考我就多学, 你少考我就少学, 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 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 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 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 上课不听讲, 课后练习很多同学都是直接抄答案, 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 临时抱佛脚, 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 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 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所谓“主科”教师, 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 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 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 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 搞好历史学习的各环节, 不放弃、不懈怠。

问题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对于考试, 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可以在书上直接翻到, 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凡到开卷考试科目时, 会见到很多同学或抱或提, 把大量的资料带入考场, 连平时的试卷也不放过。考试伊始, 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 手忙脚乱, 耽误了大量的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知识的积累, 答题错误百出, 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也因为缺少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忙乱之间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 张冠李戴, 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答案。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考试分数在个位数的大有人在。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 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 而不是抄袭!

问题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能考查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 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 加上中等难度题, 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 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而且我认为, 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开试之后, 其命题思路明显的表现出与高考迎合的趋势, 对学生相关能力考查要求有逐步提高的态势, 说白了:开卷考试题并不容易, 这就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 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 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 有复习、有模拟, 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问题四:重“开”轻“闭”, 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即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只知道“开”眼翻书, 不愿意“闭”眼“关”书, 什么也不装入大脑, 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 “关”上书, 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的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 反正考试可以翻书, 所以什么也不用记。恰恰相反,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初中历史的学习很多知识点还是离不开记忆的, 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 乱翻一气, 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 我们应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什么知识点。 (1) 常识性的知识点要记, 如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 重大的历史事件等; (2)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3) 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知识; (4) 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 (5) 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 以点带线带面, 通过以上重要的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体系, 以目前中考的考试难度很多知识点是不用翻书的, 就是考试翻起书来也会迅速得多, 准确得多, 将大大提高答题效率。

问题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 “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 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地进行联系拓展, 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 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 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学以致用。

问题六:重“知识”而轻“创造”。2012年中考命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 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 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 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 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 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 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 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打造开放性课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抛砖引玉, 聊以讨论。

摘要:近几年有些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 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5

刘永红

实行开卷考试,对我市广大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开卷考试实行一两年来,大家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笔者十分赞同这些观点。但在历史有效课堂的构建上似乎探讨不多,结合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况,笔者就开卷考试情况下如何构建历史教学有效课堂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改变认识十分重要。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比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难就难在它的开放性上。闭卷考试可以说是记住书本上的东西基本就可以考试了。这样一些师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卷考试就可以不记了,考试的时候翻书就行。基础知识不记了,基本技能不训练了,课堂成了故事会,学生考试成绩肯定不理想。以去年中考试题为例,考试时间一个小时,满分一百分,全卷共计三个大题十九个小题,要回答的问题除学习与运用这一题外也有三十二个问题。在一个小时这内,如果都去翻书来做答这些题的话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这些问题在书上都没现成的答案,再加之平时学习不认真,对教材不熟,一个小时要答完是十分困难的。如果记住了基础知识,其实很多是不用翻就能够做答的。所以我在给初三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明确告诉学生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更难,在开卷考试情况下学好历史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对那些基础的知识必须记牢固。

必须要熟悉教材。很多师生认为开卷考试只须在书上划线和标上题目或是在书上抄题就行,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考试时可以带课本,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没有平时的积累光靠临时的翻书,肯定是考不好的。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对教材不熟悉,要在六本教材中找到想要的东西,如同大海捞针。熟悉教材的过程就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理解过程,对知识的一个记忆过程。

重视学生获取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开卷考试虽然可以翻书,但很多在书本上中直接翻不到答案的,只有通过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不断的练习,才能逐步培养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历史课时少,更不可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且内容多,复习的时间很少,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没有把知识掌握牢固,要想在总复习的时候补起来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既然这样,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呢?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按以下五个步骤来做,不防就把它称为五步教学法吧。

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后,学生自己看书,老师根据教材提出问题。老师提问的这一个环节最为关键。问题难了,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解决不了,还是只有老师来讲。久而久之,学生也容易使去兴趣。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如果没有了兴趣,这课就难上了。笔者的做法是:先通过几个问题解决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面的问题主要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提出来。这样问题既有梯度又有一定的难度,既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对旧知识进行了巩固,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相邻相近知识的比较,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由于问题提得好,学生看书也有兴趣。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这一课的时候,我的感触就特别深。镜头一:一同学举手问我,前面我们不是学到意大利在同盟国一方吗,怎么这个地图上又不是呢?我知道这个问题,回答他:自己看书,钻研下。结果他自己去钻研,找到答案了,我表扬了他,他对钻研教材的兴趣更浓了。看来这样学习还是有效果的。他自己通过钻研找到答案,应该记得住的。镜头二:一个同学在本子上算着什么,不会是在做数学吧。悄悄走过去,他的确在算着什么,问他算什么呢?他回答是在算当时全世界有多少人?我看通过书上的数据可以算出来的,一算更能说明问题,且对以后的教学也打下伏笔。学生通过看书,熟悉了教材,又记住了基础知识,也培养了自学的能力,一举几得,何乐不为呢。

相互交流,讨论。对自己通过看书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交流。这个环节很多人觉得不好把握。一是怕学生不讨论交流,二是怕学生交流讨论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纪律上也不好管理。其实只要你的问题学生有兴趣,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在学生看书和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一是指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在书上勾画下来,在书上做好笔记;二是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以便在下个环节中,有针对性的对知识梳理。

师生一起对课文进行梳理。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把握住课文的重点,通过讨论对难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搞清楚,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课堂练习。由于历史课在初中特殊的情况决定了不可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大量的练习,因此练习只能安排在课堂。关于课堂练习的设置很多同仁都进行过讨论,笔者很是赞同,就不再多叙了。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开卷考试 历史 学习方法

随着近些年文综开卷考试的进行,历史学科存在综合性、时事性、史论结合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许多障碍。下面结合平时九年级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一、注意联系、比较学习方法的运用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对世界了解较少,因此在运用比较方法的时候中外史的结合比较意识淡薄。其实,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是必然的。如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就可以联系如何解决“中国的台湾问题”;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可以联系“鸦片战争”,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产生的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加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掌握,使中外历史形成有机的结合。

二、指导学生编写知识脉络,提高综合能力

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杂,这样指导学生编写知识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学会编写知识体系,既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掌握历史知识,又能适应开卷考试时历史学科的能力。

1.学生在编写知识脉络时,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一旦正确的把知识点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走向成熟这一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编写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的历史事件,学生很快按照我的提示找出课文的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7·15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会宁会师、国共合作全面抗日开始。教师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涉及的材料题就迎刃而解。

2.开卷考试下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三、古为今用,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解答现实问题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就可以从学过的历史来举例说明国共的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也使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给历史学科以鲜活的生命力。达到学史以明智,学古以鉴今的目的。

四、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在平时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利于考试的发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找准关键词,选择题失分率就会降低,同时要“小题大做”,不要局限于能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看看其他选项能让自己想起什么相关的知识,必要时对照一下课本,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读懂材料,找准相关的历史知识,认真审题,做到答题史论结构化、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化,行文有序条例清晰,不要堆砌史论、空发议论、答案大白话.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审题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情境、新角度提问和要求的试题时,应用自如。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7

一、初中学生在历史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课本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考试取胜的法宝是“书”, 关键是“抄”, 于是觉得只要知道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导致考试时一页一页地翻书, 一道题一道题去对, 只要找到似曾相识的就照搬照抄, 其结果必然导致要么答题时间不够, 要么是所抄的答案与试题“貌合神离”, 甚至答非所问。

(二)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认为:“上课不用学, 下课不用记, 考前抄笔记, 考场抄答案, 包准没问题”;不需要全面复习, 否则是浪费时间。实践已经证明,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开卷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 题型是灵活的, 答案是开放性的。

(三)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练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在做练习题时, 只是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页码标注在题后, 而不注意能力的提高, 结果在考试时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取舍。

(四)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社会时政生活的关系

学生平时不关心社会时政, 老师讲时又觉得无所谓, 当看到与时政相联系的较为灵活的材料题时, 不会分析, 不会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与之相联系, 答题不知所云。

二、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方法与策略

(一) 引导学生思想上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既要摒弃那种“翻书就找得到答案”的错误想法, 又要摒弃“开卷考试, 历史学习不重要了”的错误思想。其实, 经历过开卷考试的师生都有一种共识: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要求更高, 高在对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重视度和熟练度上。

(二) 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

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课标要求, 在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 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的方法。

(三) 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1. 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在复习中, 要避免学生把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开来。如, 在讲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时,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 有机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复习时都应有将中外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 注重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

龚奇柱专家主编的《重庆历史》上、下册, 这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在复习中注重重庆史与中国史的联系。如, 在讲辛亥革命时, 要联系重庆的著名资产阶级宣传家、革命家邹容等史实。

3. 注重历史与现实热点相联系。

让历史教学紧扣现实热点, 做到学以致用, 利用重大纪念活动, 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每年的六月五日, 告诉学生:重庆会拉响警笛声, 以告诫人们勿忘日本帝国主义在1941的“大轰炸”等。

(四) 重视学生读图、识图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在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 引导学生认识三幅图:1、雅尔塔会议“三巨头”;2、苏军占领柏林;3、日本投降仪式。要求从中提取的信息是:反映的事件、时间及影响等。

(五) 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当学生学过之后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这是留给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去感悟历史, 得到积极有益的启示和认识。

“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 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学生与自己的以前比, 说说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收获, 还存在什么缺陷等。因此, 关注学生的成长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 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六) 强化训练

教师在复习中务必要加强学生对各种典型例题的训练, 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训练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 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 在规范中有自由, 一致中有特色, 统一中含个性。

开卷考试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脑海中有课改意识;心中有课程标准;眼中有全体学生;手中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生成;只有落实好这些, 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体系融会贯通在心中, 轻松应对历史开卷考试, 才能在开卷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如何提高历史开卷考试成绩 篇8

一、统一认识, 整合资源

历史科的开卷考试作为“新生事物”, 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全体师生统一认识。在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努力适应并有所突破,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当然, 认识这一新事物还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把历史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达到统一认识, 整合资源, 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纠正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 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 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有的同学存在一些得不偿失的做法必须纠正。例如:

(1) 平时往教材上抄题, 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

(2) 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 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 但真到考试时, 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 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 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

(3) 不仔细审题, 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 有的同学在答题时, 不是先审题, 而是先忙于抄书, 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 就抄哪些段落。

(4) 只注重教材, 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 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 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 具有发散性的特点,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三、深探教法与学法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9

一、抓好初三历史总复习

1.通过单元复习, 夯实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 以“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为例, 可以从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等分类去整理, 使人一目了然。事实上, 中考用黑板报、数轴线、演示图等新颖的形式来考的题目很多。

2.通过专题复习, 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般来说,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 这是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对考查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取舍, 就某一重要问题将考试要点中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做到学科内的综合, 旨在理清历史线索, 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 进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

3.研究中考题型, 进行实战训练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 既是真题也是范题, 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特别要关注与前一年相比有一些微调的考点。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判断, 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 找出关键词, 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 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 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 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表述规范, 整齐简洁, 没有错别字。

4.关注每一个学生, 重视全员提升

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下, 教师要把自己的视角和言行多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依据木桶原理, 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不良结果的也往往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优等生一般不会在易错点和易混点上出现很大的错误, 他们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思维和能力的挑战, 而中下等学生则不同, 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 更不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为了每一个高效率的课堂, 为了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练出开卷考试小技巧

1.扭转错误观念

由于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 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 况且是开卷考试, 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 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 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资料进去, 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开卷考试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 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 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考试形式。

2.训练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 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 “题目在书外, 答案在书中”。从操作步骤上说, 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 确定该题的考核点;其次是选定教材;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从教法上说, 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 可以口答竞赛, 也可定量限时笔答, 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在页码下用便笺纸延升到书外, 以便查找。

3.考前准备

开卷考试, 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虽然少了又不放心, 但是过多也用不上, 历年都会出现考生像搬家一样进考场, 不过只求个心理安慰。其实带进考场的材料不在多, 但要精, 而且必须是经常使用而熟悉的材料, 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尽快查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整理历史开卷考试所需要的资料:六本教材、《中考指导用书》、各种模拟试卷等, 要注意按照重要程度摆放, 将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还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 将各种解题方法和特别需要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上面。 (友情提醒:所携带资料不受限制。)

4.走进考场

拿到政治和历史试卷, 首先要浏览全卷, 对试卷的结构、题量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要合理安排时间, 政治和历史合场共计120分钟, 建议考生先完成政治选择题, 再用6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历史试卷, 最后剩下的时间做政治非选择题。并注意:选择题一定要注意一一对应, 杜绝错号的情况 (江苏省高淳县沧溪中学曾出现过一位同学选择题全部未涂卡, 痛失30分) ;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整洁美观, 要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 并杜绝错别字。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10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 (1) 有利于减少死记硬背, 减轻课业负担, 培养创新性思维。 (2) 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 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不会作弊, 可以考出真实成绩。 (3) 强调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改变“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法。 (4)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课外书, 开阔视野。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1. 使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

(1)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初一、初二是闭卷考试, 导致多数学生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学不学无所谓。 (2) 不需要记忆。学生试卷答案驴头不对马嘴。 (3) 答案在书上能找得到, 故许多考生考试前不用心复习课本。 (4) 资料比教材更好。六本教材让学生感到很困难, 所以许多学生考试时只看资料。 (5) 一见题目就翻书, 浪费许多时间。

2. 对历史教学和教师不利

开卷考试使得历史课堂纪律较差, 教学效果也较差, 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3.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大增

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变化, 使得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重重。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值很少, 学习停留在了解的层次, 很多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 且不需理解也不需记忆, 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到了高中, 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很大, 造成学生无法适应, 教师也感到教学压力增大。

三、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1. 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端正复习态度

由于受到开卷考试表象的迷惑, 许多学生思想松懈, 认为学与不学一样, 反正可以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 它不仅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 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消除, 才能有效提高成绩。教师要告诫学生, 开卷考试注重的是考生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根本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2. 夯实基础, 熟悉课本, 梳理基础知识

基础薄弱的考生翻书时间过长, 题目难以做完, 如果能熟记史实, 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要想能用最短时间找到知识点位置, 加快解题速度和提高答题质量, 这就要求考生对教材非常熟悉。建议多看教材目录, 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比赛, 看谁最先在教材中找到, 指导学生将教材目录与内容结合使用。梳理基础知识时, 课前对照中考考纲的要求, 在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 提前将讲义发给学生, 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主要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强调知识要点。

3. 找准结合点

要找准材料新颖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进行专题复习。

4. 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 合理安排时间。对需记忆的内容作出概括, 分散记忆。早晨的时间适宜背诵, 晚上的时间适宜思考。 (2) 不理解的不能死记硬背, 要向教师请教, 多重复几遍。 (3) 搜集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 (4) 要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

上述就是我对中考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与复习策略的粗浅看法。

摘要:如何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 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是素质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意义、弊端及复习策略。

历史开卷考试复习与应试策略 篇11

一、扭转错误观念

一提到开卷考试,许多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考历史试题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诸多内容,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注重“以能力立意命题”,同学们如果没有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因此同学们应该认识到,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应脚踏实地,夯实基础。

二、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熟读课本。

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阅读课本,把握基础知识。

1、按照课本的结构及体系理“线”,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还要明确知识点在全书中的位置及与前后相关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准确归位,防止遗漏。

2、用比较法梳理同类知识和相近知识。

3、用图表法列出每课的提纲,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二)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开卷考试试题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时政、地方时政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如:安徽省2008年中考历史试卷以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金婚》为载体,考查了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相关历史信息;还以2008年3月“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和2008年5月“日本救援队赴四川震区救援”为背景,考查了相关历史知识。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时政热点,联系社会现象,建立热点知识库,透彻剖析热点,由社会问题回归课本。只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才能变“活”,变成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武器,中考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热点问题,我们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三)以训练为载体,多做样卷。

除了全面复习之外,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训练。训练时要结合不同题型的特点,总结答题思路及要领,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要选取权威试题进行训练,如历年各地中考试题、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等,训练时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

三、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

(一)运用相关答题技巧。

1、在拿到试卷后,先全面浏览,了解试卷的页数、试题的数量、试题的大致内容等。开始答题后,对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题目,不要翻阅资料,以节省时间;对综合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来组织答案。

2、解答选择题时,要围绕题干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作出准确选择。

3、解答非选择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读懂、读透题目,把材料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运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围绕主题理清答案思路。其次,要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一艘情况下,有几个得分点就有几个答案要点。再次,表达时要组织好语言,做到条理清晰、全面透彻、有针对性、简明扼要。最后,要学会运用历史学科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倾向。

(二)时间安排要合理科学。

应对历史开卷考试时,要本着前紧后松的原则,充分利用时间。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快速浏览试卷,根据试卷的题量、难易程度等,大致估算解答客观题与主观题所需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时间。答题时应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先答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题目,果断跳过那些暂时想不出答案的题目,把应该得到的分数都拿到手,再回过头来“啃硬骨头”。

(三)卷面书写要整洁规范。

卷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干净整洁的卷面,规范流畅的行文,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清晰、美观的好印象,有利于我们多得分。而书写不清楚,卷面不整洁,字迹难以辨认,往往会影响得分。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与应试策略,并在复习与考试中加以运用,不断总结经验,这对提高历史学科中考成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请同学们牢记:

课本知识最重要,多多动脑勤思考,

活学活用是关键,任它题型多变换。

科学策略记在心,时间安排要妥当,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 篇12

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春秋, 这在中考中是非常热门的, 所以针对这个专题我专门用了一课时来复习。本课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复习, 引起兴趣

基于让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考虑, 复习课的导入也应尽力遵循活泼、贴近生活的原则, 寻找学生关心的时事作为切入点效果经常比较理想。可以是某个新闻引发的讨论, 也可以是学生了解到的新的政策制度;可以是中国正在经历的变革, 也可以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变迁。方法则多种多样, 不一而足。

本课我采用了谜语式的导入方式:“25岁, 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 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 不止代表地点, 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 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答案:深圳) 。

二、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在中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仍然重要。在平时的新课中, 我采取的方法是每节课用前5分钟来进行背诵或默写。通过实践, 效果不错。在复习课中我采取了新的方法:让学生动笔记忆, 而这个过程也占据了课堂的15分钟。具体方法有: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整理书上笔记;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展示完成关于基础知识的填空练习, 默写, 等等。但在复习时要注意:第一, 对于最重要的知识, 要求学生记忆;第二, 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贯穿联系, 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记忆效果更佳;第三, 注意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复习, 不造成知识的缺漏。

根据该节复习课知识量大的特点, 我采取了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提供的线索在书上整理笔记的复习方法。具体线索如下:

三、现场做题, 培养能力

中考不论怎样简单化, 仍具有选拔性, 所以在考试中往往有一部分拉开差距的题, 尤其是材料题或者简答题。

1. 针对材料题:

对于材料题, 学生比较烦难, 但一旦教给他们方法, 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本课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材料题:

“1979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 扩大对外贸易。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经济特区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在对外贸易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是哪位党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3) 今天我国对外开放在不断扩大。对此同学们也有亲身经历。请举一例。

第一步:泛读材料 (读懂) 。这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该题一目了然, 是介绍我国设立特区的一些知识。

第二步:带着问题精读材料 (尽力寻找关键词或答案) 。该题关键词有“形式”、“原则”、“对外贸易”等。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用白话) 。如果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 那么答案一般都是出现在材料中的, 学生切忌在书上或材料中乱抄一段来作答;若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一般出自书中。

2. 针对简答题:

答问答题时, 要抓住“三审———审时间、审空间、审内容”的窍门。如题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又在农村实行了哪些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审时间———改革开放以来, 也就是1978年至今;审空间———农村, 切忌回答城市改革的内容;审内容———有些题目要细化到分板块, 但这里不需要。

四、结合现实, 升华知识

中考中有2分以上的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回答即可得分, 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开放性的试题。曾经有学生反映他遇见这样的题目时完全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认为这种题是送分题, 学生都能回答, 但实践证明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也需要训练。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加入了这样的环节———对知识的升华。

该节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着世界的挑战。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因为经历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能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启示?”这个题目我没有给出具体答案, 而是给同学们自由讨论的空间。怎样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锻炼做题能力呢?我把全班同学按就近原则分为若干个4人小组, 每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要动笔写出自己的答案, 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向大家展示他的答案。经过长期训练, 到中考前夕, 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很少出现以前的不做的现象了。

总之, 开卷考试要求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 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上一篇:城市时代下一篇: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