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疑读后感(共3篇)
开卷有疑读后感 篇1
步入晚年,逛书店成为一大乐趣;每有好书,则如获至宝,乐不可支。看到书架上的《开卷有疑》,顿时眼前一亮。因为几年前我曾经发表过“开卷未必有益”的短文,估计该书也是对“开卷有益”这句名言从另一角度的挑战。再看作者:杨奎松,是近年来颇多学术成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学者。就凭这两条,当即购买,读后深感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该书是作者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敏感问题的读书笔记,也是过去所发表有关文章的集结。全书收入了包括“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张学良忏悔了吗?”、“国民党代表谁?”、“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等共计16篇文章。仅仅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非常具有吸引力,而读起来更欲罢不能,只好顺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读,一直读到作者的最后结论为止。看起来,作者不仅拥有深刻的思辨、质疑、问难的学术功底,还具有纯熟的写作、表达能力,能够引人入胜,渐入佳境。
就拿该书的首篇“孙中山爱国不爱国?”来说吧。长期以来,“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早有定论,难道还有怀疑的必要吗?几乎没有人敢于提出质疑了。正是在这个无庸置疑的问题上,作者却敢于怀疑,并进而展开自己的思路。首先,作者痛感于史学界在评价正面历史人物过于简单化的时风流弊,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一般的传记和评说都只谈其如何爱国,如何伟大,却不谈其赤手空拳打天下时,为借助于外力帮助,曾不得不向野心的日本军阀和财阀许愿出让中国权益的情况。”接着作者又提出了一个十分中肯的意见:“不为古人讳,但为古人解,这是我们做历史研究的一条原则”。所谓‘解’就是理解的意思。那么,对于孙中山上述行为应该如何“解”呢?作者认为:“在当时的孙中山看来,无论是暂时出让满洲权益,或是引入日本顾问、借助于日本援助,与爱国并不矛盾。因为孙中山当时内心里想要去爱的那个国,既不是满清统治的大清国,也不是袁世凯后来闹帝制丑闻的那个假民国。”“孙中山确实不爱国,因为这个国在他眼里并不是自己的国,而是满族统治下的大清国和袁世凯统治下的假民国。他想爱的则是其计划中且日思夜想的,按照他的主张并由他的党所领导的那个中华民国。”这样,作者就把‘孙中山爱不爱国’这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出人意料地提出来,又进一步入人意中、令人信服地解决了。
古人云:“尝一脔而知全镬之味”,从这篇文章中就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其他敏感话题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思维认真地提出问题,然后又合情合理地解释清楚的高超能力了。总之,作者在该书所集纳的16篇文章里,几乎每一篇都对于当前史学界人人尽知、而又人人缄口的敏感话题首先进行大胆质疑,然后再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来加以解释,力求做到天衣无缝,既合情合理又令人信服。实践证明:这才是做学问的最佳途径和最高境界。
“学入佳境始有疑,疑而得解方见真”,这个“真”字,既包括真理,也包括真知和真相。任何真理都应该允许怀疑、质疑和问难;相反,害怕怀疑,不允许怀疑,那不是真理,而是宗教教条和教义。真理正是通过不断被质疑和问难,又不断地得到解决中,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没有怀疑或不允许怀疑,真理也就停止前进,陷入僵化和停滞中了。应该引起警惕的是,那种不许怀疑、质疑的学阀作风、文化领域里的垄断、专制余风等恶劣表现,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似乎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显然这是阻碍学术进步的最大障碍。
在历史科学领域里,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真相的发掘和复原。由于长期以来的左倾思想影响,许多历史真相仍然有待我们认真地去发现、发掘和复原。例如在“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做了仔细的研究和发掘,把当年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揭示历史真相无疑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这方面,该书的确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值得一读、再读,并长思之、深思之!
“开卷品书香”直播观后感 篇2
他从小学习认真,有礼貌,守纪律,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是老师的骄傲。他年轻时分别到过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后来还学了俄文。所以加上中文,他一共会六种语言。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到这儿,激动的对妈妈说:“周总理真了不起,我要向他学习。”当我读到周总理一生无儿无女,他却说有十个儿女的时候,我的心更是感动得流泪。他说,每位烈士的遗孤都是他的儿女,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46年1月,周总理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去的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突然,飞机遇到了一股强寒流,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长叫大家背上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这时,周总理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还亲切地鼓励她,要像爸爸一样勇敢、坚强。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脱险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已被周总理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深深感动。我想对周总理说,您的名字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您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今天,我作为跨世纪的儿童,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优秀论文:有疑才有得 篇3
1.在理解中质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是一门注重“品”的学科,需要慢慢地、反复地赏析,往往每读一遍的感受和理解到的东西都会有不同。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一些理解比较困难的课文时,教师便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课文思想。
例如《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文章形象优美,尤其特别注重声韵美,值得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对文章要逐字逐句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再让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边译边读,尽最大可能理解文章每一句的意思,才能从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中体会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才能让学生主动去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2.在比较中质疑
很多知识都是贯通的,对待同类的文章,或写作方式,或文章思路,或论述思维,都会有共通的地方。尤其是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和魅力。
例如在学习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后,我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了毕淑敏的《盲人看》,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处。如文中采用哪些主要的事物来透视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这两位作者的情感及提出的角度有所不同吗?引导学生从不同文体中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不仅对所学课文有进一步的感悟,也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和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质疑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3.在背景中质疑
众所周知,一篇文章的完成是有写作背景的,若仅仅从它的本身出发,而忽略了背景,那么思考就会显得浅显。所以,当课文的写作背景比较复杂时,学生理解极易发生偏差,所提出的问题就会十分浅显,脱离课文中心思想,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引导帮助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把握。
例如在《我的四季》一课中,学生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不了解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也就无法从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中读出作者一生的经历和感悟,也就无法去体会作者面对磨难没有怨天怨地,反而意识到了自己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人生信念和态度。
【开卷有疑读后感】推荐阅读:
开卷有益议论文 开卷有益06-28
数学开卷考试10-31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07-18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09-13
的议论作文:开卷未必有益06-17
2024中考政治模拟试卷(开卷)07-05
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05-15
2023年管理信息系统试题(开卷)05-20
开卷有益辩论赛作文08-31
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初中作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