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卷考试(精选12篇)
历史开卷考试 篇1
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 与前几年相比, 在考核标准、命题立意, 试卷的整体要求及各种技术手段等方面都作了许多调整, 开卷考试作为改革评价制度的一种尝试, 在中考和高中会考中目前被广泛采用, 在文科领域大有流行之势。如何应对这种新的考试形式, 提高历史开卷考试的成绩呢?
一、统一认识, 整合资源
历史科的开卷考试作为“新生事物”, 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全体师生统一认识。在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努力适应并有所突破,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当然, 认识这一新事物还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把历史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达到统一认识, 整合资源, 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纠正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 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 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有的同学存在一些得不偿失的做法必须纠正。例如:
(1) 平时往教材上抄题, 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
(2) 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 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 但真到考试时, 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 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 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
(3) 不仔细审题, 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 有的同学在答题时, 不是先审题, 而是先忙于抄书, 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 就抄哪些段落。
(4) 只注重教材, 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 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 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 具有发散性的特点,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三、深探教法与学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和学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同样, 随着开卷考试这一新事物的出现, 必然会引起一场教法和学法的变革。其中要注意“两个过程”, 即学习新课的过程和复习巩固新课的过程。通过对这“两个过程”中注重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和引导, 逐步形成适应开卷考试的教法和学法。具体做法是,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讲, 更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学。并能延伸到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调查、查找资料的能力, 逐步形成以教材为主体的教学资源整合局面, 积极针对当前时事及重大问题来共同讨论和交流, 以办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摆在教师面前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 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达到熟悉教材编写目录, 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 自觉运用教材知识来分析、理解现实问题。通过与老师平等交流、互相探讨, 共同来对开卷考试出题的热点、重点作些积极有益的前瞻性思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会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结经验教训。
历史开卷考试 篇2
一、调查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我省初中历史考试采用历史与政治实行合场合卷开卷考试,考试模式的转变给历史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体现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强化了对学生素质水平的考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的培养,历史开卷考试作为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已经成功实行十余年,但有些学生对此还是没能准确理解。作为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教育学生走出误区,适合新的中考形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面对开卷考试,教师要引导同学们转变观点,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改变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适合开卷考试的方式方法实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初三历史开卷考试的综合复习,我们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做了一些调查,和大家共同探讨。
二、调查对象:农村学生家长、城市学生家长、蒙城二中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农村中学的学生、蒙城六中的学生
三、调查内容:
开卷考试使学生从机械记忆的沉重包袱下解脱出来,促使学生从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也促动教师教学观点与教学方法改变,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其目的是良好的,受到广大师生欢迎。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单纯记忆下降,即对历史基本条件、现象、时间、地点的记忆在学习实践中容易被学生们忽视;二是学生的归纳与分析水平下降,在考试中他们一般急于查找资料上的相同题目与答案,很少独立思考。离开了资料的现成答案,他们便如同鱼儿离开了水。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中学十分普遍,这与命题者当初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相悖。那么,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一些学生和家长做了调查报告。首先我们对农村学生家长做了一些调查:
(一)、原因探讨:1 、70%的家长认为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们阅读视野普遍狭隘,加上观点尚未彻底转变,习惯于抄教辅资料。如果资料上没有原原本本的答案时,他们不是主动分析问题,也不懂剖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50%的家长认为教师引导不足,教师对归纳分析水平的培养理解不足。多数认为老师满足于囤积资料,让学生从其中翻查答案,不但没有提升学生水平,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这种开卷考试实际上直接刺激了学生广泛买资料,而不是开动脑筋。随着现在资料满天飞,学生历史开卷考试分数的高低,实际上已演变成资料多寡的大比拼。这更加助长了学生在上历史课时不屑于听老师讲解的习惯。
(二)、多数家长认为其危害:一是这种短期行为直接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仅仅一味的从抄袭中获取高分,购买并应付大量课外资料,既花费了冤枉钱又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二是降低了答题的准确率,因为这种盲目的抄袭很多时候不是找不到原封不动的答案就是时间不够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其次我们又对城市学生家长做了一些调查报告,让我们来看一下:
“中考对孩子来说是考脑力,对家长来说却是考体力。”5月8日上午,在蒙城二中学生家长群,儿子即将参加今年中考的学生家长张燕一句感慨得到了其他家长的认同。
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们普遍感到了压力?我们调查发现,原来,6月12日的中考将近,因为孩子们都忙于准备其他科目的复习,无暇顾及开卷考试的政治和历史,在书上划重点、往书上抄答案成为很多家长“代劳”的重任。开卷不轻松,要做的功课比闭卷还多。
按理来说,开卷考试应该比闭卷考试容易得多,不过,当年的考生考下来就直呼:“并不是简单翻翻书就能在书上抄到答案,有些题书上根本没有,要做的功课比闭卷还多。”
也许正是因为监考老师对开卷的这两科考试要求并不太严格,考生们都希望能在这两门考试中得到高分。所以,如何让小小的书本发挥最大作用,让以家长为主力的“抄书大军”各显神通。
我翻看了一下今年历史考试命题组确定的重点复习提纲小册子,足足有30多页。“就算以大人的写字速度,也要连续抄写至少十几二十个小时。字还得尽量写小一点,写之前安排好空间位置,保证字迹清晰工整、便于辨认。”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周文静告诉我,“抄书”也要讲技巧,她的妈妈就是按这样的要求帮她抄写重点笔记的。
在学生家长李艳丽为儿子准备的历史复习资料中,用各种颜色的笔勾划出的重点在书本中格外醒目。“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等级的重点,比如老师和考纲提出的一级重点,用红笔勾;经常考的二级重点用蓝笔勾;一些容易忽略但又有可能考到的重点用黑笔勾。”李女士说,这项细致的工作已经实行了半个月,当前她已经为儿子划完了四本书的重点。
刘丽女士是在一家书店工作的,女儿在蒙城二中学校读初三,刘丽“抄书秘笈”则是在网上和前几届考生家长们交流时学来的。她先从网上买来两本初三的历史资料,利用单位的资源,她用近乎一模一样的纸张将老师以前勾划出的热点、时政题打印下来,粘贴到书本上。经过裁剪和装帧,这本内容丰富的“资料”和普通的教科书几乎没有两样。
我们又分别对蒙城二中的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做了调查,结果显示:
蒙城二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检测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实行,共五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50分,第二题连线题,共计6分,第三题读图说史题,共计15分,第四题材料解析,共计17分,第五题简答题,共计12 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考试结果如下:总人数 考试人数(人)及格数(人)
及格率(%)
优秀数(人)
优秀率(%)
308
308
286
92.86 76 24.68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有些不该错的题做错了,如一(2)(13)三(2)四(1)。
2、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水平较差。随着水平考查的持续增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持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还是比较欠缺。
3、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水平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水平较弱,对时事热点不够关心,他们对开卷考试根本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死记硬背,稍微好一些的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效果就会更好!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初中历史考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我们对蒙城二中八年级学生作了这样的问卷调查,题目是《历史开卷考试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7个问题:
1.在历史考试中你认为开卷有益吗?为什么?
2.你是否有过“历史开卷考很轻松”的想法?(A 是 B否)
3.历史开卷考试有没有难度?(A 有 B没有)
4.开卷考试试卷的题量大吗?(A 大 B不大)
5.开卷考试试卷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试题?(举一例说明)
6.你在做开卷试卷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7.你是否希望通过一份开卷试卷的考查能有新的收获?具体收获是什么?
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实际收回600份。对这七个问题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在历史考试中你认为开卷有益吗?为什么?
答:93.8%的学生认为开卷有益。理由如下:
(1)
锻炼动手水平; 不需要死记硬背。
(2)
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3)
轻松,没那么紧张;
(4)
开卷有助于答题,增强对课本的理解;
(5)
有助于提升分数。
2.你是否有过“历史开卷考很轻松”的想法?(A 是 B否)
答:12.2%的学生在思想上认为历史开卷考试不轻松。
3.历史开卷考试有没有难度?(A 有 B没有)
答:历史开卷有难度。
4.开卷考试试卷的题量大吗?(A 大 B不大)
答:学生认为历史开卷考试试卷题量大。
5.开卷考试试卷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试题?(举一例说明)
答: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喜欢如下类型的试题:选择题、连线题、填图题(看图说明)、判断题、改错题;最好是在书中好找到答案的题;比较开放的题;课外扩展题;老师讲过的书本上没有的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考查每个单元的重点。
6.你在做开卷试卷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书上找不到答案(学生反映的最多);题量大;翻书太费时间、翻书很累人;有的题看不懂,答案好像知道但又总觉得不会做;题活,有很多需要自己去总结;难度有点大、找不到准确答案,太多、太复杂;相类似的题较多,很容易搞错;课外知识拓展不会写。
7.你是否希望通过一份开卷试卷的考查能有新的收获?具体收获是什么?
答:学生希望能有新的收获。具体收获大致如下:增强已有知识和对课本的掌握;平时学习不到的东西能在翻书时温习;能更靠近书本内容;更加了解历史题型,有助于大考;收获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拓视野;理解新的题型。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对开卷考试(学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学生比较认同开卷考试这种形式;
第二、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为开卷考试还是比较轻松的;
第三、学生认为开卷考试题量大,试卷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连线题、填图题、改错题;
第五、在答卷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
第六、学生希望通过一份试卷的考查,不但能对原有课本知识有了再理解,同时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如:理解新的题型、收获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们又对九年级学生做了一些调查报告:
一、80%的学生认为要依据考纲,把握方向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理解目标的课程,综合复习量大、时间紧,是对所有知识的大检阅。所以,必须仔细研究考试纲要,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使用的内容,使我们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也不减低复习要求。比如:初三(2)班历史科代表曹近近认为应该:在按课本顺序复习同时通过辅导练习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如:让学生练习排序题,考察学生对时间记忆的准确性;再如: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主要的阶级阶层展开了什么活动,应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三方面回答,这是典型的再认性试题。还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相关记忆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对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必须通过记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
二、绝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如初三(6)班历史科代表周玉容认为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三分之一的学生意识到融会贯通,全面提升 为考核学生综合评价水平,中考势必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教师要提供典型习题加以训练。
再次就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教学和复习问题对立仓镇中学学生做了一些调查报告,结果如下:● 75%的学生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所以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能够应对自如了。
其实开卷考试不是翻书查资料那么简单,切忌麻痹心理产生。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就是要“注重考查学生使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学生学习历史、水平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形成都要靠最基本的知识,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应对开卷考试最好的方法。同时因为政史合卷,60%的学生在12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面对的是10多本命题”为原则的政史课本、资料,对课本资料不熟悉、基础知识不扎实,往往会使考生在考试时无从入手,不知该翻哪本书。所以教师应结合课标,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对历史事实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不过只有少数
学生能够做到。
●25%的学生认为应该注重热点 纵观我省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发现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注重热点、注重地方特色、时代感强,体现学以致用、注重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与复习中历史教师要善于联系时政热点,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将复习与周年纪念大事和重大纪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历史对现实的意义,渗透历史教育的价值。
最后就如何增强初中历史课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结合08、09年中考的评卷工作经历,我们认为认真、科学分析开卷考试将有助于提升历史考试水平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并就此对蒙城六中学生实行了一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90%的学生认为应该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突出水平培养。近年来,中考历史的题型不外乎是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
2.72%的学生理解到试题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越来越重视,时代气息越来越强,彰显了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社会功能。开卷考试不会回避热点,反而还会利用热点,增大考察的力度。如:07年关于温家宝总理访日的“暖春之旅”的简答题,考查的内容既涉及到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中日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使考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自不过然的感悟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又表达出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团结协作的美好愿望。
四、调查方式:问卷式、访谈法。
五、调查时间:2009,4--12
六、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要知道资料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考试试题的答案应从相关资料中寻找。当然,充分利用好资料的前提是筛选资料、熟悉资料内容,并对其实行分类整理。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只有这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大海捞针”的情形。第二:只知道死记硬背,不会灵活使用,更不用说去创新和实践了。但是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也是中考历史命题的原则之一。这类试题答案不惟一,具有开放性,教材和相关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在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或直接使用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理解和积累的经验发去挥、创新。如分析先进人物身上体现什么精神和品质,能够与教材中“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结合一起;如谈谈“新农村建设中还存有哪些不和谐现象”“结合实际,就节约资源问题提合理化建议”等,则需要结合个人的观察、发现和经验去解答。
7)调查体会:
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趋势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水平角度倾斜。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1)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增强历史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这次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它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放松了要求,恰恰相反,它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它对历史思维和实际使用水平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即使在具体把握上尚有欠缺之处,但这种思路和试卷内容本身已给了我们充足的暗示或指导。所以,从思想上重视历史教学,从模式上探索历史教学。
(2)初中历
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但有一个误区必须要避免:即由开卷考试可能带来的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水平的问题。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知识是水平之源。
(3)还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文学以及政治常识初步的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内容本身的博大精深就注定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园地。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基本内容和要求。继续增强对《课程标准》考题的研究。《课程标准》是命题的范围和依据,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备课要重视对它们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用教师在研究考试,把握命题方向上的多投入,换取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4)上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升自习效率,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后如何复习 篇3
一、理线索
初中历史厚厚的四本,内容较多,我们首先应理清线索。比如,对于近现代史,我们可按以下七条线索进行复习:资产阶级革命、殖民地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国际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国际关系、科技发展和近现代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可按以下五条线索进行复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加深,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这样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
二、补血肉
光理清线索还不够,还必须了解每条线索下有哪些具体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在骨骼架上补填血肉。比如,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这条线索下,我们还需了解“人民群众的斗争”“爱国官兵的斗争”“学生运动”“近代中国各个阶级阶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的探索”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样,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对于跨度较大的细节问题我们也可迎刃而解了。
三、记课题
考生开卷考试时找答案,就象我们到一个地方找人一样,必须了解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否则不容易找到。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记课题,使学生熟悉所考内容在课本教材中哪一课题中,在哪一标题下,这样学生在考场查资料时,轻车熟路,大大节省了考生的时间。
四、懂方法
对于简单题目,我们通过简单的知识再现或翻一下书即可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综合题目,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开放性题目,则一定要掌握好答题方法。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近代中国面临着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争取国家富强的两大任务。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既然是因为贫穷落后才引来外敌,失去独立,那么只要致力于经济建设使国家富强,“西人即可敛物”,外敌自退,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也就自然恢复了。请针对以上观点,结合1860——1957年中国社会的情况写一篇400字以内的小论文。
对于此题,首先应分析题意,寻找突破口,找到解题步骤。从材料中我们知道因中国的贫穷落后才引来外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突破口。我们知道英国利用自己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失去独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结果,农民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洋物运动实业救国,结果在封建主义阻碍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失败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要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外国的干涉下失败了。民族工业步履维艰,中国仍未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为经济富强提供了保障,通过“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通过上述分析,观点自现。第一步应明确观点,指出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独立自主,何求国家富强,政治独立是第一位的,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步,就应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在论述时将上述的分析稍加整理即可。
第三步,通过第二步的论述,我们自然而然的可以得出结论:没有政治独立不可能获得经济独立。政治独立是先决条件,是第一位的,经济独立,经济发展是第二位的,是政治独立的保障。
考生掌握了答题方法,在考试时就会胸有成竹,临考不乱,遇难而不惊。
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4
一、改变师生对开卷考试的认识十分重要
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比不是更容易了, 而是更难了, 难就难在它的开放性上。闭卷考试可以说是记住书本上的东西基本就可以考试了。这样一些师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 学生考试成绩肯定不理想。以去年中考试题为例, 考试时间一个小时, 满分一百分, 全卷共计三个大题十九个小题, 要回答的问题除学习与运用这一题外也有三十二个问题。在一个小时之内, 如果都去翻书来做答这些题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而且这些问题在书上都没现成的答案, 再加之平时学习不认真, 对教材不熟, 一个小时要答完是十分困难的。如果记住了基础知识, 其实很多是不用翻就能够做答的。所以我在给初三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明确告诉学生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更难, 在开卷考试情况下学好历史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记,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对那些基础的知识必须记牢固。
二、既然是开卷考试, 可以翻书, 那就必须要熟悉教材
很多师生认为开卷考试只需在书上划线和标上题目或是在书上抄题就行, 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 反正考试时可以带课本, 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没有平时的积累光靠临时的翻书, 肯定是考不好的。还是上面的例子, 如果对教材不熟悉, 要在六本教材中找到想要的东西, 如同大海捞针。熟悉教材的过程就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理解过程, 对知识的一个记忆过程。
三、开卷考试重视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开卷考试虽然可以翻书, 但很多在书本中是直接翻不到答案的, 只有通过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不断的练习,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既然这样, 我们何不总结一些让学生开卷考试对答如流的突破点呢?以下5点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1. 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后, 学生自己看书, 老师根据教材提出问题。老师提问的这一个环节最为关键。问题难了,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解决不了, 还是只有老师来讲。久而久之, 学生就容易对看书失去兴趣。太容易, 都是书上的现成答案, 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笔者的做法是:先通过几个问题解决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后面的问题主要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提出来。这样问题既有梯度又有一定的难度, 既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对旧知识进行了巩固, 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相邻、相近知识的比较, 形成了知识网络。
2. 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由于问题提得好, 学生看书也有兴趣。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这一课的时候, 我的感触就特别深。镜头一:一同学举手问我, 前面我们不是学到意大利在同盟国一方吗, 怎么这个地图上又不是呢?我知道这个问题, 回答他:自己看书, 钻研一下。结果他自己去钻研, 找到答案了, 我表扬了他, 他对钻研教材的兴趣更浓了。看来这样学习还是有效果的。他自己通过钻研找到答案, 应该记得住的。镜头二:一个同学在本子上算着什么, 不会是在做数学吧。悄悄走过去, 他的确在算着什么, 问他算什么呢?他回答是在算当时全世界有多少人?我看通过书上的数据可以算出来的, 一算更能说明问题, 且对以后的教学也打下伏笔。学生通过看书, 熟悉了教材, 又记住了基础知识, 也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一举几得, 何乐而不为呢?
3. 相互交流, 讨论。对自己通过看书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交流, 这个环节很多人觉得不好把握。一是怕学生不讨论交流, 二是怕学生交流讨论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纪律上也不好管理。其实只要你的问题学生有兴趣, 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在学生看书和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一是指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在书上勾画下来, 在书上做好笔记;二是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以便在下个环节中, 有针对性的对知识梳理。
4. 师生一起对课文进行梳理。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把握住课文的重点, 通过讨论对难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搞清楚, 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历史开卷考试 篇5
如何抓好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四团中学 马燕玲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近年来历史测试实行开卷考试,做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做好开卷考试下的历史教学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行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较机械。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初中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高分低能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针对以上现象,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方面: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第四课“和同为一家”,第五课“海内存知己”,第7――8课“唐朝文化”。学前向学生说明唐朝的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学后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即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呈现繁盛景象,长安城为国际性大都市;文化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除此还表现在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和亚、欧等各国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教学论文 )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唐朝基本的历史线索和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环球航行相比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1.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秦始皇与隋文帝的异同”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而达到“以史鉴今”的最终目标。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注意与我团的农业生产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提出一些借鉴的意见。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如在讲授《长平之战》时,长平的失守,值得我们深思,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拥有创新的信念,在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的益处。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认和再现,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讲“美苏争霸”时,讲完美苏争霸的原因,三个阶段及影响后,让学生举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战争,并分析其原因。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战争之所有升级的趋势,是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发生的美伊战争即是如此。可见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样,通过引入开放性的内容,即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开卷考试 篇6
关键词:开卷考试、复习策略、答题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 提高历史中考开卷考试成绩的复习策略
俗话说“基础好,万年牢”,在历史的复习中,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对基础知识复习要紧扣课本,课课过关。对专项热点问题复习(奥运专题、祖国统一、中外关系——中美、中俄、中日、中欧、中非关系等、周年专题、西藏台湾专题、改革开放专题、乡土历史专题等),要点点过关,通过网络把分散的知识形成知识架构网络。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依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进行单元复习。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时,先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学生对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分别复习。
其次 进行专题复习。它要求把具有同类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重新梳理线索框架结构,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感,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还要重视中外历史专题知识复习。以纵向历史知识体系为主,以横向历史知识比较为辅。例如(1)中国近代现代史可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史、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的现近代化进程、近代现代科技文化史等。(2)世界近代现代史可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近代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近代现代科技文化史等历史专题。
第三 要重视“双综合”复习。开卷考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现实,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这是体现综合测试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在复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要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联系,让它们“适当串串门”,激活学生的思维,碰创出知识的火花。因此要重视“双综合”复习:一是历史学科内的综合总复习:二是加强历史与政治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总复习。做到政史结合,融会贯通,用历史事实阐述政治观点。
第四结合当前热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海峡两岸关系和局部战争以及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这些热点,要求学生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以及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这样的试题不知所措。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见多识广,触类旁通,能正确的分析重大的政治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历史中考开卷考试成绩的答题方法技巧
解答历史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试题的现象与本质,明确问题的中心意思、限定要求等。
例如:1)解答选择题时,在明确题干要求的前提下,一般要运用排除法,首先排除较容易判断的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两个选项,缩小范围,再分析比较两个选项,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2)材料解析题是中考的必备题型。掌握正确的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对于我们应对中考,取得好的成绩至关重要。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二是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怎样才能正确分析历史材料呢?
一般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是“问——读——照——答”四步分析法。“问”就是问题,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读”就是研读材料,明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读”要先读材料出处`题目`提示语,它可以使我们对正文的内容大致了解,而且这部分提供的信息多,启示多。然后读正文。“照”就是以材料对照课本,使材料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答”就是回答相关的问题,得出结论。
3 如何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呢?
第一步:先看问题,弄清题目要求,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案。不能先忙于看材料,无目的的读。
第二步:回歸课本。读完问题后,要联系课本知识。如果是“课本型”题,就可以用课本知识作答。同时有些题目要求回答的是隐性信息,因此更要联系课本知识综合分析,挖掘出深层次的信息。不能扔开教材答题。
第三步:归纳答案。联系课本知识后,整理好答题思路,归纳好答题要点认真作答。
4 如何解答中考中的综合开放性试题
中考中政史综合开放题是开卷考试的压轴题,它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综合开放”。“综合”它有政史材料的综合, “开放”它有材料的信息新颖,发问的讨论式、开放式,答案的灵活性。其模式有图表综合型、文字综合型、图表文综合型和政史综合型。
题型一:此类题型集填空、选择、材料题型于一体,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和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一般是在题干部分提供图表,要求学生填图填表、识图识表、回答所提示问题,最后联系教材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或启示。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和图片,从题意中获取解题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试题。
题型二:这类题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是开卷考试的压轴题。题型的特点是给出历史材料和热点政治材料,多种形式、多方面发问,综合性极强、灵活性大。解这类题型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有用的信息,把所学知识和图、文、表等有机结合起来,政史知识结合起来依次答题。解答本题型的关键是读懂题意,利用所学知识一一解答。
历史开卷考试 篇7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 (1) 有利于减少死记硬背, 减轻课业负担, 培养创新性思维。 (2) 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 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不会作弊, 可以考出真实成绩。 (3) 强调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改变“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法。 (4)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课外书, 开阔视野。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1. 使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
(1)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初一、初二是闭卷考试, 导致多数学生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学不学无所谓。 (2) 不需要记忆。学生试卷答案驴头不对马嘴。 (3) 答案在书上能找得到, 故许多考生考试前不用心复习课本。 (4) 资料比教材更好。六本教材让学生感到很困难, 所以许多学生考试时只看资料。 (5) 一见题目就翻书, 浪费许多时间。
2. 对历史教学和教师不利
开卷考试使得历史课堂纪律较差, 教学效果也较差, 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3.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大增
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变化, 使得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重重。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值很少, 学习停留在了解的层次, 很多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 且不需理解也不需记忆, 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到了高中, 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很大, 造成学生无法适应, 教师也感到教学压力增大。
三、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1. 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端正复习态度
由于受到开卷考试表象的迷惑, 许多学生思想松懈, 认为学与不学一样, 反正可以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 它不仅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 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消除, 才能有效提高成绩。教师要告诫学生, 开卷考试注重的是考生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根本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2. 夯实基础, 熟悉课本, 梳理基础知识
基础薄弱的考生翻书时间过长, 题目难以做完, 如果能熟记史实, 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要想能用最短时间找到知识点位置, 加快解题速度和提高答题质量, 这就要求考生对教材非常熟悉。建议多看教材目录, 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比赛, 看谁最先在教材中找到, 指导学生将教材目录与内容结合使用。梳理基础知识时, 课前对照中考考纲的要求, 在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 提前将讲义发给学生, 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主要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强调知识要点。
3. 找准结合点
要找准材料新颖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进行专题复习。
4. 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 合理安排时间。对需记忆的内容作出概括, 分散记忆。早晨的时间适宜背诵, 晚上的时间适宜思考。 (2) 不理解的不能死记硬背, 要向教师请教, 多重复几遍。 (3) 搜集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 (4) 要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
上述就是我对中考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与复习策略的粗浅看法。
摘要:如何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 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是素质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意义、弊端及复习策略。
历史开卷考试 篇8
一、误区
1. 开卷考试无需复习。
很多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在书上找答案,平时无需下功夫,考试前背背就可以了”;甚至部分非历史专业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多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考试时只管抄书就是了”。事实上,历史开卷考试,命题基本沿袭以往闭卷考试题目,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即使如此,若不复习,很难想象数量众多的选择题都靠翻书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
2. 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诚然,由于开卷考试,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对一些列举题、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只须记住大概就行。这确实降低了难度。但是,就算是开卷考试中有些试题(如列举题、简答题、材料题等)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不仅时间不允许,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
3. 狂记笔记。
有的学生认为笔记多记一些,或许在中考中就能“碰”到相应的笔记内容,于是花费很多时间找题、记笔记。只要教材中有空白处,就是“密不透风”的题。这样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变成抄题的“机器”,其学习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再者,考试期间,若每一个题都在笔记中去找寻答案,不仅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还会使学生的情绪在考试中变得异常紧张。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消除以上误区的同时,更要关注学习方法。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
二、学法指导
1. 加强识记。
开卷考试更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些学生由于不储备基础知识,“脑子里没东西”,考试时根本无法从记忆库中快速提取答案,导致翻书时间过长,整个卷面的答题时间不够。因此,在考试时只有当个别知识点记忆不准、或担心答案总结不全的情况下才应翻书。
2. 深入理解。
一定要按照教师的引导去理解知识点,对历史事实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在考试时出题人将重点知识转换角度、变换问法或结合当今新闻热点来提问时,即使考生心中熟记(或者翻书看到了)相关知识点,但是不会做答,不知如何“抄书”、不知抄哪句话。例如,河北省保定市07年1月份八年级全市统测的考卷中第41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某校九年级三班的同学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展开主题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你知道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中经受住了哪些革命战争的考验吗?”很多同学一看到此题,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等老师公布答案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再熟悉不过的、平时常说的“战争时期”——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考试时只不过换了一下问法,就被难住了。
3. 标记等级。
具体做法:用彩笔在课本醒目地标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层次要求,识记层次标上A,理解层次标上B,运用层次标上C,同样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部分标上所要考查的内容在课本上的具体页码,这个做法非常有用,复习时很容易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同时也利于历史知识点、线、面的结合,易于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4. 重视预习。
课前预习时先通读两遍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除了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把自己要提的问题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5. 高效课堂。
课堂45分钟尤为重要:
(1)发现问题。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课前的理解何处与老师的讲解不同,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预习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2)学习“渔”术。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是开卷考试,老师在讲课时必然侧重于学生的理解,而不是死做题,所以课上认真听讲的效果与自己看书所获不可同日而语。
(3)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记笔记,并有意识地提高记笔记的速度、改进记笔记的方式(如:用符号或字母等代替汉字、长句子只写关键词或简写,下课再补充,课下补充笔记的过程就是对自己记忆效果的检验)。
(4)积极回答问题。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积极回答,这样老师会有针对性地给你提出表扬或修改的意见,非常有利于你答题能力的提高。
6. 学会复习。
(1)作业前复习。写作业前先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然后结合课堂上教师讲解时的笔记,找出差距。于此同时加强对知识点的识记。
(2)做作业即是复习。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书,记一记,然后用其他颜色的笔写出来,方便日后复习。
(3)单元复习。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称是“侵略与反抗”,包含5课,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实际上这几课书系统地讲述了“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这一重要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每一单元的内在联系。
(4)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感。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专题“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逐渐加强的”,以及近代史中的专题“中国人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涉及的内容都不只局限于一个单元,而是几个单元的知识点。所以,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做好专题复习。
(5)综合复习。A.联系实际。开卷考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如结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欧洲债务危机、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等重大事件考察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虽然这类题量不会多,但肯定有,并且成为开卷考试中出彩的地方。B.勤作比较。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中、俄、日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C.辨证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史论结合(有史实、有评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如何评价秦始皇?”、近代史中的“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现代史中的“如何评价三大改造?”等等。
7. 利用目录。.
(1)做题时:针对跨度较大的历史问答题(往往涉及到不止一课书的内容),可以从课本的目录中寻找答案,这样容易抓住重点、不丢落内容。以河北省保定市07年1月份八年级全市统测的试卷中第41题“……你知道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中经受住了哪些革命战争的考验吗?”为例,此题的问法,学生们感到陌生,很多人看不出来此题就是平时的熟题;即使看不出,如果懂得从目录中寻找答案,此题就迎刃而解了。从目录中可知,应从第十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几课中找答案,而从第十一课到全册结束,提到的战争只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际这就是标准答案。可见,从目录中找寻答案有时十分高效。
(2)复习时:每当学完一课或一单元时应主动看着目录分析每一课之间及每一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是《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结果中国战败,同英国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可是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于是有了第二课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略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以上分析了第一、二课之间的联系。再看第一、二单元之间的联系——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中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就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有了第二单元的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还要注意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知识并不是完全的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我国人民在遭受侵略进行抗争(第一单元的知识)的同时就开始了救国之路的探索(第二单元的知识)。
8. 构建框架。
以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为例,我们可以分三个具体的步骤来运用“构建框架”的方法:第一步:中国古代史教材是围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进行讲述的,因而我们可以此为依据建立一个总框架。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朝代的变迁,这一变迁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政权建立、巩固、衰落的过程。弄清这一规律后,具体内容的学习就是掌握每一朝代是如何建立、如何巩固、如何衰落下去的,这就为理解、记忆知识提供了一个明确方向。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每一朝代的变迁过程,不外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发展等五大方面的内容,建立一个更具体的框架。
9. 技巧记忆。
(1)顺序记忆:最常用的方法,即按照事件本身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就可以这样记:①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②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革命高潮。③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另立国王,革命结束。④1689年,为防国王专权,颁布《权利法案》,用法律来限制王权。
(2)对比记忆:比如:①七年级秦皇汉武的对比、唐宗宋祖的对比;②八年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对比;③九年级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等等。
(3)归纳记忆:①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归纳。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战国时期的秦国)、灵渠(秦朝)、大运河(隋朝)、会通河和通惠河(元朝)。②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比如:1689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中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
(4)顺口溜记忆: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比如:①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②清朝入关前后所有的皇帝顺序: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③朝代顺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
(5)讲解记忆:这是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一个同学给其他同学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且信息储存时间长。
(6)联想记忆:可以纵横联想、中外联想、古今联想等。比如:①在学习隋唐民族关系时,可联想魏晋南北朝时、宋元时、明清时的民族关系状况如何;②学习开元盛世,可联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盛世现象;③学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可联想此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④学习唐朝科举制选拔官吏,可联想今天中国对干部的考核选拔制。当然,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对自己有益,就是一种好的记忆方法。
1 0. 放大抓小。
“放大”指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抓小”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详读每篇课文。要注意每课有哪些子目,每个子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子目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文字资料、表格和注解。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哪些历史信息。此外,“抓小”还指掌握课文中的“第一”、“最”、“转折点”等零散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要记忆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还指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背大段的课本内容,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及主旨,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1 1. 加强练习。
(1)锻炼解题能力。平时多做练习,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都要练(尤其要认真对待每一套中考真题)。因为熟能生巧,练的多了,解题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但在练习时,切不可埋头于题海之中、单纯背诵习题答案。中考时试卷内容不可能和平时练习题完全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学会了方法,就能找到解题的金钥匙。
(2)训练做题速度。最好两周(或三周)安排一次“限时测试”,以训练自己的做题速度,缩短答题时间,增加思考时间。平时训练时,要从严掌握测试时间,训练多了,答题速度自然会加快,考试水平自然随之提高。
1 2. 及时复习。
有的学生深知不能临阵磨枪,也很清楚及时复习的重要性,能坚持课后复习消化、梳理知识,时间花费了不少,但是记忆的效果很不理想。原因何在?主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什么是“及时”复习。其实很简单,即: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段。至少,3天后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历史开卷考试 篇9
问题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 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 你多考我就多学, 你少考我就少学, 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 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 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 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 上课不听讲, 课后练习很多同学都是直接抄答案, 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 临时抱佛脚, 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 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 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所谓“主科”教师, 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 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 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 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 搞好历史学习的各环节, 不放弃、不懈怠。
问题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对于考试, 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可以在书上直接翻到, 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凡到开卷考试科目时, 会见到很多同学或抱或提, 把大量的资料带入考场, 连平时的试卷也不放过。考试伊始, 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 手忙脚乱, 耽误了大量的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知识的积累, 答题错误百出, 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也因为缺少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忙乱之间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 张冠李戴, 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答案。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考试分数在个位数的大有人在。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 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 而不是抄袭!
问题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能考查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 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 加上中等难度题, 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 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而且我认为, 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开试之后, 其命题思路明显的表现出与高考迎合的趋势, 对学生相关能力考查要求有逐步提高的态势, 说白了:开卷考试题并不容易, 这就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 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 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 有复习、有模拟, 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问题四:重“开”轻“闭”, 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即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只知道“开”眼翻书, 不愿意“闭”眼“关”书, 什么也不装入大脑, 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 “关”上书, 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的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 反正考试可以翻书, 所以什么也不用记。恰恰相反,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初中历史的学习很多知识点还是离不开记忆的, 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 乱翻一气, 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 我们应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什么知识点。 (1) 常识性的知识点要记, 如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 重大的历史事件等; (2)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3) 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知识; (4) 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 (5) 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 以点带线带面, 通过以上重要的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体系, 以目前中考的考试难度很多知识点是不用翻书的, 就是考试翻起书来也会迅速得多, 准确得多, 将大大提高答题效率。
问题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 “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 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地进行联系拓展, 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 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 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学以致用。
问题六:重“知识”而轻“创造”。2012年中考命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 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 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 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 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 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 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 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打造开放性课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抛砖引玉, 聊以讨论。
摘要:近几年有些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 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历史开卷考试 篇10
2001年以来, 浙江省不少地市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陆续实行了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 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 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初高中教学改革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在现有考试体制与教学环境下, 开卷考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也作为当前考试模式中的“另类”, 在试行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 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对开卷考试褒贬不一, 有的认为实行开卷考试是一次重大变革, 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推进, 也有的认为实行开卷考试使学生双基不“牢”, 对高中历史、政治等学科的后续教学影响很大, 浪费了时间, 甚至个别地市出现了闭卷考试“复辟”的现象。
我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实际工作中, 也觉得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后对高中的历史教学影响较大, 有必要就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作一研究, 扬长避短, 以进一步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二、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开卷考试, 是中考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我结合本人教学的体会, 并在面向高中历史教师、高中学生以及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开展了相关调查后, 认为这一变革对高中历史教学影响如下:
(一) 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利因素。
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关注个体、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 有利于师生在执行《课程标准》时, 创造性地学习历史, 学以致用。
1. 实行开卷考试, 使学生思维能力、理解与分析能力增强。
开卷考试在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等方面负担的同时, 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初高中教师均认为, 开卷考试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摆脱应试教育的条框束缚, 思想更加活跃, 思维积极性更高。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实行开卷考试,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立意, 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有利于克服原来考试考条条、记条条、背条条等死记硬背的弊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的运用,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挥才能,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高中教师均认为, 实行开卷考试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3. 实行开卷考试, 使学生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增强。
开卷考试, 学生必须养成收集资料以及整理加工信息的习惯。经历了初中开卷考试的高中学生认为, 初中时实行开卷考试, 提高了自己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捕捉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于高中阶段的后续学习有积极影响。
4. 实行开卷考试, 使学生学习方式有一定的改变。
实行开卷考试后, 为初中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更民主、更开放的教学环境, 这一环境直接引领初中课堂教学的变化, 为教与学拓展了空间, 有利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促进自主学习与主动建构知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笔者认为, 这对于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有现实意义。
5. 实行开卷考试, 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学生负担的减轻, 有利于教师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 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的开展, 这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使学生从机械的记忆中解放出来, 发展综合素质与能力 (如语言表达、组织策划等) , 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利因素。
1. 受初中“惯性”的影响, 高中历史学科沦为“副课”。
初中《历史与社会》实行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认为, 开卷考试反正可以看书、翻资料, 开卷考肯定比闭卷考容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不重视, 这种影响会一定程度上迁移到高中阶段, 使高中历史学科一开始就被置于不被重视的“副课”地位。在调查中发现, 不少学生存在历史学不学无所谓, 上课听不听不要紧的错误认识。
2. 开卷考试导致学生不重视记忆, 使学生双基不“牢”。
历史是一门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 开卷考试导致了学生对记忆的不重视, 养成了过分依赖课本的习惯, 忽略了对一些基本历史事件与史实的熟记, 使学生连一些基本史实都不清楚。初中《历史与社会》实行开卷考试后, 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 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不清, 历史线索混乱, 对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例如, 笔者对高一新生作过一次基础知识检测, 竟无一人能准确地把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写出来, 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名字, 更不知谁第一个到达美洲等等。这一现状无疑会给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一道本来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用自己的思路回答的试题, 许多学生或者照搬教材, 或者照抄资料, 或者照填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答案, 这影响了学生正常思维的发展, 更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悖于开卷考试的宗旨。基础知识落实的不到位, 增加了高中学习的负担, 使高中教学又回到“补课”上来。进入高中之后, 不少学生仍然不重视必要的记忆, 不重视历史“双基”的落实, 使高中历史教学困难重重。
3. 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脱节”。
初中实行开卷考试, 这批学生进入高中后, 等待他们的却都是闭卷考试, 以及教师为应对闭卷考试而采取的教学方式。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高中时“水土不服”, 出现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在初高中衔接时的“脱节”, 使初中阶段开卷考试的“成果”前功尽弃。高中教师认为, 这批学生进入高中之后, 出现严重的学习方法“错位”与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初高中教师都认为, 开卷考试, 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产生照搬照抄的习惯。试卷上密密麻麻的“长篇大论”, 明明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答案, 偏要用书本或资料上一大段文字来回答, 因为抄抄方便, 本来已经答对的题目, 还要来个画蛇添足……有不少学生认为, 初中的开卷使自己进入高中之后难以适应, 压力突然变大。而面对这一现状, 高中教师则要“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从“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开始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
三、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 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在处理初高中衔接问题时, 在宏观上要突出以下三点“思想”:
首先, 要体现“思想的一致性”。育人工作是一个整体, 初高中的教学思想要体现一致性。
其次, 要“扬长避短”。对初中实行开卷考试的正面影响要弘扬, 负面影响要尽量避免。
第三, 要突出高中教学的特点与重点。在体现一致性的前提下, 要突出高中教学的特点与重点, 使高中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具体做法上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历史学科的学科地位。
首先, 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的认识。要十分重视高一历史始业课, 因为新生的第一节课, 往往能对学科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在第一节课里, 有必要告诉学生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不同, 以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我引用了毛泽东、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 以及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如国际石油问题、巴以问题等时事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来说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要向学生明确高一历史要参加会考, 而且是采用闭卷形式, 高中历史是高考文科必考科目之一, 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其次, 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中可以引用影视题材以及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 (如埃及金字塔之迷) 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 了解史实以及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使学生领会历史的趣味性与“有用性”, 使学生的学史欲望不断滋长起来, 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二)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 要尊重学生。高中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不良形象, 重视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遇事多与学生商量, 让学生在受尊重的环境里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 要重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 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 他们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与影响。因此, 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 对于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而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 我没有采取学校规定的签黄卡制度, 而是让大家共同制订“规则”, 采取未完成作业的同学上台为大家讲历史故事、评点热点问题等作为“惩罚”。我还特地在课堂上专门为学生留出了5分钟的表演时间, 有“惩罚”的先“惩罚”, 没有“惩罚”的由事先指定的学生上, 这种方式给我的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三,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 最精彩的应该是学生, 而不是更不能仅仅是教师!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认真把每一节课“讲”精彩, 这本无可非议。但讲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服务的。教师讲得好, 不是坏事, 但教学不能因为所谓“精彩的讲解”而剥夺了学生本该拥有的获得学习方法和成为课堂主人的权利。因此,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 重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首先, 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初中《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试很好地引领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 笔者多次观摩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 发现他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经过初中三年的“磨合”, 学生已不满足高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而是主张师生互动与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运用。因此, 在教学方式上高中教师要积极作出改革, 与初中教学接轨, 与新课程接轨。
其次, 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反映多数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学会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法。例如, 在学习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时, 不妨以小课题的形式, 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把它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任期、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方式、国家权力中心、立法权等方面加以对比, 这样既落实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 构建多元化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自身所特有的潜能和发展优势。因此,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必须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程化。
在评价方法上, 除了常用的纸笔书面检测外, 还可以综合采用观察法、活动法 (如辩论、演讲、制作、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历史考察等) 、个人成长档案袋法、自我评价法等等。在评价形式上, 可以采取开放式、分层式、自主选择式等等。笔者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 如每次考试都会出几道题让学生选做。多拟几道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 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学生自主判断、自主体验、自主评价的个体差异性的理解与尊重。通过对试题的选择, 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体, 清楚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较好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在评价内容上, 应将学习表现、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开放式考试这一问题, 高中教师、学生普遍认为, 高中历史可以采取开闭卷结合或以开闭卷结合方式作为初高中衔接的过渡。
(五) 互相沟通, 整合资源, 共同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 应互相沟通, 整合资源, 共同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应研读初中的教材, 了解初中教学内容, 尽量避免简单重复, 从深度、广度挖掘教材内容。但长期以来, 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 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 这显然不符合教育的“整体性”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初中教师要为高中的教学打好基础, 高中教师则要为学生的高考和今后的成长奠基。因此, 初高中教师应加强沟通、教研, 互相听课, 了解初高中教材的特点、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优化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 必要时要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 以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 遇到必须有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为学生补充。
调查中发现,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1. 要通过活动、竞赛、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 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
2. 开卷设计的题目应该开放一些, 关注现实, 锻炼学生能力, 尽量少出可以照抄照搬的试题;
3.针对少数地市闭卷考试“复辟”的现象,初高中教师与 高中学生普遍建议,初中《历史与社会》宜采取开闭卷结合的 方式,而不是回到闭卷考试。
开卷考试下的毕业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开卷考试;提问;笔记;课堂效率
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它不仅要完成九年级世界史的新授任务,而且还要完成八年级中国史的复习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了以下两点尝试。
一、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中考采用开卷形式,它减少了死记硬背,更注重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直接提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提问。如“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发源地、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么?”“《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时间、内容是什么?”等。此类提问方式是针对基础性、知识性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答案都直接来自于课本,所以此类问题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层层剖析提问。即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的方式。如讲授“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我层层设问:“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驻藏大臣是何时设立的?它的设立有何意义?为什么说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直接提问最后一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层层提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总结归纳提问。让学生将内容相关、相似知识纵横联系,分门别类归纳说明,达到编织经纬,掌握知识全貌的目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单元总结或专题训练,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如在复习完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三个问题:中国近代化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进程如此艰难?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你有何感悟?通过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对比区别提问。将相类似或相反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能掌握开卷考试下主观分析题的解题技能。如我们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可将这三次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从革命的根本原因、革命的特点、革命中的重要文件、革命的性质、革命的结果、革命的作用等方面逐一进行对比分析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这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并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5、讨论式提问。在开卷考试中,直问直答的试题在逐渐减少,尤其是材料解析题更易表现出开放性。如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些开放性试题,学生失分较多,这说明学生开放性思维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经常向学生抛出一些讨论式提问,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主动探究,还可以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加全面,更有深度。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提高上课、复习和考试效率
在开卷考试形式下让学生做课堂笔记,可以有效克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也为复习、考试提供蓝本和依据,因为课堂笔记是课堂教学浓缩的精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每课课堂笔记。第一步在每课的课题上面作一纲要式笔记,有助于学生把握住每一个考点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步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做标划、批注式笔记,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每一个小知识点,打下扎实的历史基本功,而且此种笔记可以随听随记,简捷方便,对今后的复习、考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每单元课堂笔记。第一轮复习以单元为单位,因此而形成单元课堂笔记。
3、专题归纳笔记。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因为专题复习能围绕着一定的线索将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
历史开卷考试 篇12
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春秋, 这在中考中是非常热门的, 所以针对这个专题我专门用了一课时来复习。本课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复习, 引起兴趣
基于让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考虑, 复习课的导入也应尽力遵循活泼、贴近生活的原则, 寻找学生关心的时事作为切入点效果经常比较理想。可以是某个新闻引发的讨论, 也可以是学生了解到的新的政策制度;可以是中国正在经历的变革, 也可以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变迁。方法则多种多样, 不一而足。
本课我采用了谜语式的导入方式:“25岁, 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 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 不止代表地点, 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 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答案:深圳) 。
二、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在中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仍然重要。在平时的新课中, 我采取的方法是每节课用前5分钟来进行背诵或默写。通过实践, 效果不错。在复习课中我采取了新的方法:让学生动笔记忆, 而这个过程也占据了课堂的15分钟。具体方法有: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整理书上笔记;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展示完成关于基础知识的填空练习, 默写, 等等。但在复习时要注意:第一, 对于最重要的知识, 要求学生记忆;第二, 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贯穿联系, 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记忆效果更佳;第三, 注意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复习, 不造成知识的缺漏。
根据该节复习课知识量大的特点, 我采取了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提供的线索在书上整理笔记的复习方法。具体线索如下:
三、现场做题, 培养能力
中考不论怎样简单化, 仍具有选拔性, 所以在考试中往往有一部分拉开差距的题, 尤其是材料题或者简答题。
1. 针对材料题:
对于材料题, 学生比较烦难, 但一旦教给他们方法, 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本课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材料题:
“1979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 扩大对外贸易。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经济特区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在对外贸易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是哪位党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3) 今天我国对外开放在不断扩大。对此同学们也有亲身经历。请举一例。
第一步:泛读材料 (读懂) 。这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该题一目了然, 是介绍我国设立特区的一些知识。
第二步:带着问题精读材料 (尽力寻找关键词或答案) 。该题关键词有“形式”、“原则”、“对外贸易”等。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用白话) 。如果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 那么答案一般都是出现在材料中的, 学生切忌在书上或材料中乱抄一段来作答;若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一般出自书中。
2. 针对简答题:
答问答题时, 要抓住“三审———审时间、审空间、审内容”的窍门。如题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又在农村实行了哪些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审时间———改革开放以来, 也就是1978年至今;审空间———农村, 切忌回答城市改革的内容;审内容———有些题目要细化到分板块, 但这里不需要。
四、结合现实, 升华知识
中考中有2分以上的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回答即可得分, 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开放性的试题。曾经有学生反映他遇见这样的题目时完全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认为这种题是送分题, 学生都能回答, 但实践证明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也需要训练。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加入了这样的环节———对知识的升华。
该节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着世界的挑战。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因为经历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能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启示?”这个题目我没有给出具体答案, 而是给同学们自由讨论的空间。怎样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锻炼做题能力呢?我把全班同学按就近原则分为若干个4人小组, 每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要动笔写出自己的答案, 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向大家展示他的答案。经过长期训练, 到中考前夕, 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很少出现以前的不做的现象了。
总之, 开卷考试要求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 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历史开卷考试】推荐阅读: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09-13
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05-15
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技巧11-19
数学开卷考试10-31
初中文科开卷考试11-24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07-18
开卷考试答题技巧总结11-16
开卷有益议论文 开卷有益06-28
形势与政策开卷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