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2024-07-18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共7篇)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篇1

开卷考试是指在规定时间内, 考生可以翻阅教材等来解答试题的考试。开放性命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而且能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 (1) 有利于减少死记硬背, 减轻课业负担, 培养创新性思维。 (2) 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 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不会作弊, 可以考出真实成绩。 (3) 强调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改变“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法。 (4)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课外书, 开阔视野。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1. 使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

(1)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初一、初二是闭卷考试, 导致多数学生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学不学无所谓。 (2) 不需要记忆。学生试卷答案驴头不对马嘴。 (3) 答案在书上能找得到, 故许多考生考试前不用心复习课本。 (4) 资料比教材更好。六本教材让学生感到很困难, 所以许多学生考试时只看资料。 (5) 一见题目就翻书, 浪费许多时间。

2. 对历史教学和教师不利

开卷考试使得历史课堂纪律较差, 教学效果也较差, 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3.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大增

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变化, 使得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重重。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值很少, 学习停留在了解的层次, 很多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 且不需理解也不需记忆, 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到了高中, 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很大, 造成学生无法适应, 教师也感到教学压力增大。

三、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1. 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端正复习态度

由于受到开卷考试表象的迷惑, 许多学生思想松懈, 认为学与不学一样, 反正可以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 它不仅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 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消除, 才能有效提高成绩。教师要告诫学生, 开卷考试注重的是考生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根本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2. 夯实基础, 熟悉课本, 梳理基础知识

基础薄弱的考生翻书时间过长, 题目难以做完, 如果能熟记史实, 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要想能用最短时间找到知识点位置, 加快解题速度和提高答题质量, 这就要求考生对教材非常熟悉。建议多看教材目录, 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比赛, 看谁最先在教材中找到, 指导学生将教材目录与内容结合使用。梳理基础知识时, 课前对照中考考纲的要求, 在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 提前将讲义发给学生, 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主要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强调知识要点。

3. 找准结合点

要找准材料新颖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进行专题复习。

4. 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 合理安排时间。对需记忆的内容作出概括, 分散记忆。早晨的时间适宜背诵, 晚上的时间适宜思考。 (2) 不理解的不能死记硬背, 要向教师请教, 多重复几遍。 (3) 搜集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 (4) 要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

上述就是我对中考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与复习策略的粗浅看法。

摘要:如何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 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是素质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意义、弊端及复习策略。

关键词: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复习策略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篇2

开卷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携带教材和相关的复习资料,因此不少考生及家长就此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开卷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社会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不少考生认为语数外等科目对未来的发展更重要,中考分值也相对较高,因此不少考生将复习重点放在这些学科上,因而忽视了对政治科目的复习,不认真对待作业,不去深入思考政治。作为一个长期执教于毕业班一线教师,对此有深刻的教训。

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不能过于功利化,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就不能正确认识政治试题所价值指向。

考前心态。我们不少同学都将希望寄托在最后的一个月上,希望通过补课,甚至背诵,大量的做练习来提高。事实上,那么多的内容又怎么可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充分理解,熟练运用。一旦感觉自己掌握得不透彻,或者一次两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又开始担心害怕,患得患失。

二、熟悉课本,夯实基础

决定中考政治成绩好坏的首要因素是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种.种能力的考核都必须以相应的基础知识为载体,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前提。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千万不能忽视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尤其在新课学习之初,更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杜绝侥幸心理。

(一)全面、准确掌握重要知识点和原理的内涵,扫清知识点的障碍,解决点的问题

(1)对重要知识点,要注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把握它的内涵。

(2)对重要知识点,要注意从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进行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都是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线索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的相关内容。

(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形成知识网络,解决线面问题

1.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在珍爱生命的问题上,七年级教材侧重于从道德的角度告诉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肯定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八年级教材则侧重于从法律的角度,从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角度,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生命健康权.在进行这样的复习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或者将相关内容打印整理出来,以备随时调用。

2.将考试内容进行条块分割,按照不同专题进行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我们可以按照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整合的原则是相同相近或相邻。如将考试内容整理成“成长中的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交往的品德)、“我与他人的关系”(权利与义务)、“我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和社会秩序、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理想、成才)等专题进行复习。也可以把考试内容分成如下几个部分进行系统复习,即“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生命与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时事政治”。

三、广泛涉猎,增强文科综合素养,提升解题的综合能力

思想品德卷面上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如对试题材料的中心意思把握不准确、审题不清,看不懂题目要求、语言表述不规范,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等,其根本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政治学科,而是因为考生文科综合素养差、背景知识不丰富,导致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不足造成的。

文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其实就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展学生视野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审题能力,要有意识地抽出时间多看一些与政治学习有关的文章、报纸、杂志等,多学习一些语文历史地理等大文科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科综合素养。

关注时政,是提升文科综合素养、扩展知识面的一个捷径。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时政内容在中考政治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既有专门时政测试,又有以时政内容为背景材料的非选择题。对于时事政治的复习,是中考政治复习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要学会收集和整理,主要是上一年度4月到本年度5月这一年左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将时事政治与课本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我们要多角度结合教材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说明这些热点问题

思想品德学科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品德教育,这种品德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渗透在中考的命题之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生命,意志坚强;亲近自然,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热爱集体,凡是与之相关的时政和社会热点话题,我们都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

四、科学训练,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只有平时刻苦训练,才能在考场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目前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试题基本以客观题和主观题为主。对于这两种题型,我们可以基本遵行如下方法:

(一)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

(二)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首先,认真阅读其次,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在明确解题思路后,紧扣教材知识点,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

五、提高心理素质,应对考场突发情况

历史开卷考试复习与应试策略 篇3

一、扭转错误观念

一提到开卷考试,许多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考历史试题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诸多内容,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注重“以能力立意命题”,同学们如果没有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因此同学们应该认识到,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应脚踏实地,夯实基础。

二、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熟读课本。

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阅读课本,把握基础知识。

1、按照课本的结构及体系理“线”,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还要明确知识点在全书中的位置及与前后相关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准确归位,防止遗漏。

2、用比较法梳理同类知识和相近知识。

3、用图表法列出每课的提纲,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二)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开卷考试试题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时政、地方时政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如:安徽省2008年中考历史试卷以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金婚》为载体,考查了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相关历史信息;还以2008年3月“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和2008年5月“日本救援队赴四川震区救援”为背景,考查了相关历史知识。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时政热点,联系社会现象,建立热点知识库,透彻剖析热点,由社会问题回归课本。只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才能变“活”,变成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武器,中考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热点问题,我们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三)以训练为载体,多做样卷。

除了全面复习之外,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训练。训练时要结合不同题型的特点,总结答题思路及要领,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要选取权威试题进行训练,如历年各地中考试题、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等,训练时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

三、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

(一)运用相关答题技巧。

1、在拿到试卷后,先全面浏览,了解试卷的页数、试题的数量、试题的大致内容等。开始答题后,对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题目,不要翻阅资料,以节省时间;对综合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来组织答案。

2、解答选择题时,要围绕题干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作出准确选择。

3、解答非选择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读懂、读透题目,把材料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运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围绕主题理清答案思路。其次,要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一艘情况下,有几个得分点就有几个答案要点。再次,表达时要组织好语言,做到条理清晰、全面透彻、有针对性、简明扼要。最后,要学会运用历史学科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倾向。

(二)时间安排要合理科学。

应对历史开卷考试时,要本着前紧后松的原则,充分利用时间。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快速浏览试卷,根据试卷的题量、难易程度等,大致估算解答客观题与主观题所需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时间。答题时应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先答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题目,果断跳过那些暂时想不出答案的题目,把应该得到的分数都拿到手,再回过头来“啃硬骨头”。

(三)卷面书写要整洁规范。

卷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干净整洁的卷面,规范流畅的行文,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清晰、美观的好印象,有利于我们多得分。而书写不清楚,卷面不整洁,字迹难以辨认,往往会影响得分。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与应试策略,并在复习与考试中加以运用,不断总结经验,这对提高历史学科中考成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请同学们牢记:

课本知识最重要,多多动脑勤思考,

活学活用是关键,任它题型多变换。

科学策略记在心,时间安排要妥当,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篇4

一、初中学生在历史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课本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考试取胜的法宝是“书”, 关键是“抄”, 于是觉得只要知道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导致考试时一页一页地翻书, 一道题一道题去对, 只要找到似曾相识的就照搬照抄, 其结果必然导致要么答题时间不够, 要么是所抄的答案与试题“貌合神离”, 甚至答非所问。

(二)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认为:“上课不用学, 下课不用记, 考前抄笔记, 考场抄答案, 包准没问题”;不需要全面复习, 否则是浪费时间。实践已经证明,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开卷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 题型是灵活的, 答案是开放性的。

(三)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练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在做练习题时, 只是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页码标注在题后, 而不注意能力的提高, 结果在考试时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取舍。

(四)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社会时政生活的关系

学生平时不关心社会时政, 老师讲时又觉得无所谓, 当看到与时政相联系的较为灵活的材料题时, 不会分析, 不会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与之相联系, 答题不知所云。

二、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方法与策略

(一) 引导学生思想上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既要摒弃那种“翻书就找得到答案”的错误想法, 又要摒弃“开卷考试, 历史学习不重要了”的错误思想。其实, 经历过开卷考试的师生都有一种共识: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要求更高, 高在对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重视度和熟练度上。

(二) 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

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课标要求, 在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 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的方法。

(三) 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1. 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在复习中, 要避免学生把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开来。如, 在讲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时,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 有机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复习时都应有将中外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 注重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

龚奇柱专家主编的《重庆历史》上、下册, 这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在复习中注重重庆史与中国史的联系。如, 在讲辛亥革命时, 要联系重庆的著名资产阶级宣传家、革命家邹容等史实。

3. 注重历史与现实热点相联系。

让历史教学紧扣现实热点, 做到学以致用, 利用重大纪念活动, 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每年的六月五日, 告诉学生:重庆会拉响警笛声, 以告诫人们勿忘日本帝国主义在1941的“大轰炸”等。

(四) 重视学生读图、识图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在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 引导学生认识三幅图:1、雅尔塔会议“三巨头”;2、苏军占领柏林;3、日本投降仪式。要求从中提取的信息是:反映的事件、时间及影响等。

(五) 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当学生学过之后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这是留给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去感悟历史, 得到积极有益的启示和认识。

“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 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学生与自己的以前比, 说说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收获, 还存在什么缺陷等。因此, 关注学生的成长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 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六) 强化训练

教师在复习中务必要加强学生对各种典型例题的训练, 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训练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 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 在规范中有自由, 一致中有特色, 统一中含个性。

开卷考试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脑海中有课改意识;心中有课程标准;眼中有全体学生;手中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生成;只有落实好这些, 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体系融会贯通在心中, 轻松应对历史开卷考试, 才能在开卷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篇5

十大问题及对策

在中考政治复习迎考的最后阶段,我对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时行调查梳理。我的调查问题是:你在政治复习迎考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最拿不准的问题、最不懂的问题或者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每人可以写一条也可以写多条。最后总共收集整理了50个左右的问题。我在这50多个问题中整理出最具共性的十个问题:

1、情境题的做法不准确、理由回答不够全面和准确;

2、启示类问题、意义类问题、说明类问题等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

3、司法保护和社会保护的区别;

4、违法行为的区别;

5、在选择题型中,只要出现课本知识点,一般情况下十有八九都会做错。尤其是在后期的复习中,这种状况尤其明显。

6、自信、自强与坚强意志的区别;坚强意志与艰苦奋斗的区别;

7、民生问题;

8、怎样快速准确地查阅资料;

9、回答材料题角度不全面;

10、哪些时政热点最容易考到。

我将这十个问题进行概括,它所反映的问题总共有四个方面:

一、学生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还有所欠缺。如:

二、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系统,还存在再现回忆提取的困难。如:

三、有些学生在上述两个方面同时存在问题。即没有全面掌握课本知识,也没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四、学生的课外知识、实践能力以及文科的综合素养欠缺。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如对民生问题的理解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转变认识,端正态度。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开卷考试不用背诵,只要会翻书会抄书即可。因此,学生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对解题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一味地寄望于能翻到。开卷考试虽然形式上是开卷,但实质上还是闭卷考试,它虽然不侧重于考查我们的背诵能力,但是它侧重于考查我们的理解能力,考查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侧重于考查的是我们的能力部分。这种能力是内化于心脑的,在资料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资料里所列出来的东西都是死的,固定的。它不能灵活反映考题所考查的问题和能力。资料只是借鉴,只是辅助,而不是百宝箱,而不是全部。任何时候都不能照抄照搬。而要灵活运用,随机应变。这就像打仗一样,如果死背战法,而不能根据战场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其结果必然会失败。这启示我们在复习时,要把握住根本,辅以方法,积淀素养。这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要态度端正,认识要清醒。不要本末倒置。否则,后悔晚矣。

二、教师要讲清知识点,学生要弄懂知识点。

教师要讲清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讲清知识点的含义,讲清行为的意义;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要能够将三个年级的知识点有机联系。

学生要想弄清得多看书,多练习,多整理收集错题民。将错误整理在一本资料上。事实证明这样做很有裨益。如果我们不及时记下来,这次弄懂了,下次就忘了,始终是一知半解。如:违法行为的分类区别;坚强意志、自强、艰苦奋斗的区别;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国策与战略;

三、将解题方法练习贯穿于教学始终 结合题目类型,平时训练时就有针对性地讲解方法,并可将这些方法在学期之初就发给大家自学。如:启示说明意义建议怎么做等。角度的分类:法律道德心理国情;政府执法机关有关部门、企业、社会、家庭学校公民未成年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

四、时政热点教学

1、要讲清哪些热点是重点,使学生放心;

2、要侧重帮助学生理解时政背景、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学习时政的兴趣。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后如何复习 篇6

一、理线索

初中历史厚厚的四本,内容较多,我们首先应理清线索。比如,对于近现代史,我们可按以下七条线索进行复习:资产阶级革命、殖民地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国际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国际关系、科技发展和近现代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可按以下五条线索进行复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加深,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这样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

二、补血肉

光理清线索还不够,还必须了解每条线索下有哪些具体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在骨骼架上补填血肉。比如,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这条线索下,我们还需了解“人民群众的斗争”“爱国官兵的斗争”“学生运动”“近代中国各个阶级阶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的探索”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样,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对于跨度较大的细节问题我们也可迎刃而解了。

三、记课题

考生开卷考试时找答案,就象我们到一个地方找人一样,必须了解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否则不容易找到。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记课题,使学生熟悉所考内容在课本教材中哪一课题中,在哪一标题下,这样学生在考场查资料时,轻车熟路,大大节省了考生的时间。

四、懂方法

对于简单题目,我们通过简单的知识再现或翻一下书即可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综合题目,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开放性题目,则一定要掌握好答题方法。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近代中国面临着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争取国家富强的两大任务。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既然是因为贫穷落后才引来外敌,失去独立,那么只要致力于经济建设使国家富强,“西人即可敛物”,外敌自退,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也就自然恢复了。请针对以上观点,结合1860——1957年中国社会的情况写一篇400字以内的小论文。

对于此题,首先应分析题意,寻找突破口,找到解题步骤。从材料中我们知道因中国的贫穷落后才引来外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突破口。我们知道英国利用自己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失去独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结果,农民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洋物运动实业救国,结果在封建主义阻碍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失败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要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外国的干涉下失败了。民族工业步履维艰,中国仍未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为经济富强提供了保障,通过“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通过上述分析,观点自现。第一步应明确观点,指出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独立自主,何求国家富强,政治独立是第一位的,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步,就应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在论述时将上述的分析稍加整理即可。

第三步,通过第二步的论述,我们自然而然的可以得出结论:没有政治独立不可能获得经济独立。政治独立是先决条件,是第一位的,经济独立,经济发展是第二位的,是政治独立的保障。

考生掌握了答题方法,在考试时就会胸有成竹,临考不乱,遇难而不惊。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篇7

关键词:中考历史;高效复习;策略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已经多年。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打破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这意味着中考改革已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体现了中考正渐渐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其中。这种新形式的测试带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和有益启示,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以下是笔者多年来指导学生进行初三复习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正确发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全面落实和掌握基础知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材、进行历史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由于教材只是实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途径和形式,而《考试大纲》又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精神编写的用于指导考试命题和复习的依据,这就意味着中考历史命题的依据不是某一个版本的历史教材,而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以,不管历史教材的版本怎么变,我们都应该仔细阅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因为它们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因此,每一年的《考试大纲》下发后,我们都要把它与上一年的《考试大纲》进行仔细比对,以便在第一轮复习时找准方向,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克服盲目性,避免做无用功,减轻负担,提高复习备考效率。以下是我在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些常用方法。

1.断代史复习法。在进行初中历史复习的时候,我有时把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复习法引进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时候,我发给学生一个知识网络图,呈现出隋唐的兴亡线索,再带着学生分朝代整理考点,包括:隋朝(兴亡时间、经济繁荣、教育制度),唐朝(兴亡时间、盛世局面、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教育制度)。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学生就能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理解记忆与运用,而且我个人认为这对于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也有一定的好处。

2.“厚今薄古”法。按照安徽中考考纲的规定,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了15%左右,世界古代史占了5%左右,因此,在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采取了“厚今薄古”的做法,即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用较少的时间复习完,这样就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详细复习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3.角色体验法。在复习的时候,我还尝试让学生做“命题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让学生将它们区别开来,我让他们假设以判断题的形式命题。

命题一: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命题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命题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通过学生对这样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命题,便能比较全面、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使师生互教互学、互动互提升,让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得到开发和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专题化、综合化复习,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由薄变厚”,掌握了大量信息,但学生一时难以消化、吸收。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迫切需要在第二轮复习时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化、专题化整理,即“由厚变薄”。在复习时,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和敏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时把相同类型历史知识归纳起来并形成专题,这一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另外,在进行纵横联系的时候,需要教师创设轻松的氛围,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复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但是它仅仅用了20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蚂蚁”到“大象”的过程,你能够整理出这个发展线索吗?然后,我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整理两册书上的知识点,最后我再总结,给学生呈现出一部美国历史,即:“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扫除外部障碍)——南北战争(扫除内部障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罗斯福新政(从危机中恢复)——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大发战争财)——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美苏争霸同步进行——世界头号强国(充当‘世界警察’,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这种方法,把学生早已学习过的、枯燥的知識点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复习中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效复习的目标。

三、关注热点问题,正视历史与现实,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因此要注重时政热点,应用历史知识、观点去解释当代问题。最近几年历史中考中都或多或少地考到了社会热点问题。比如,2012年安徽历史卷第16题以伦敦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的事件引出希腊文明的影响。这种状况说明中考命题的时代气息越来越强,体现了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在复习中要以热点问题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初三历史复习如能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命题思路,并从学生实际出发,讲究复习策略,即:纵横结合、分门别类、点线面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到保质保量,这样,历史科复习备考的实效性必将大大提高。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课题:“追本溯源,全程监控”——从系统论角度论高师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批准号:2006jqw158)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MDI生产技术下一篇:早期液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