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液体控制

2024-07-18

早期液体控制(精选7篇)

早期液体控制 篇1

保证外科患者术后体液稳定是术后患者重要的管理内容。食管癌手术作为需要打开胸膜腔进行的上消化道手术, 术后不能很快经口进食, 术后早期的液体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230 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的液体控制的研究, 总结出食管癌术后液体的控制规律, 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8 月~2015 年7 月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一科行食管癌手术500例, 男290例, 女210例。其中左侧开胸, 食管胃左颈吻合350 例, 男200 例, 女150 例, 平均年龄 (60.0±5.5) 岁, 体重 (60±23) kg, 右侧开胸食管胃右颈吻合150 例, 男90 例, 女60 例, 平均年龄 (62.0±5.2)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 (260 例) 和对照组 (240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手术方法手术中均将胃裁成宽5~6 cm的宽管状胃, 将胃上提至颈部, 和食管行管状吻合器吻合, 吻合完后, 留置胃管和营养管。胃壁残端给予闭合。术后常规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及肠内营养, 并给予化痰药物, 鼓励患者术后咳嗽, 减少术后肺部炎症等并发症。术后给予持续胃肠减压, 术后第7 天, 颈部切口愈合好, 经吻合口造影检查, 示愈合好后, 给予拔出胃管。术后5 d内定义为食管癌术后早期。

1. 2. 2 术后早期液体控制食管癌手术液体控制从手术中就开始, 持续到术后第5 天, 组织炎症水肿期结束后停止。常规组行常规补液, 按50 ml/kg, 全量补液, 包括抗生素和补充各种电解质和能量, 保证充足的晶体和胶体液。对照组患者则从手术开始就进行液体控制, 在保证患者循环稳定的情况下, 减少液体输入, 保证术中液压平稳, 尿量正常, 术后患者按40 ml/kg, 给予输入液体, 内含抗生素, 各种电解质和葡萄糖, 同时给予补充胶体, 保证组织灌注、尿量和入水量相当, 必要时给予呋塞米利尿。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炎症、胸部切口感染、颈部吻合口瘘及术后并发肺水肿的发生率等。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9.2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患者术后肺炎、吻合口瘘、胸部切口感染、术后肺水肿的发生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情况,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食管癌术后补充充足体液循环量一直被认为是维持患者正常的生理和循环的重要保证。在临床工作中习惯给予50 ml/kg的液体补充, 通过对两组患者常见的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证实大量补液更易增加食管癌术后的肺水肿, 同时也增加胸部切口组织的水肿几率, 减弱了组织的抗感染能力, 增加了肺部炎症的发生几率, 感染反过来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通过手术前期严格的液体控制, 量出为入, 保证循环血量的情况下, 按40 ml/kg输入, 鼻饲增加后, 仍严格控制总量, 直至术后5 d, 炎症水肿期过后。减少肺水肿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咳嗽次数和力度减少, 减少了对吻合口的刺激, 进而减少了吻合口瘘的发生。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快, 可以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和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

总之, 食管癌术后早期行液体控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总结食管癌术后液体的控制规律。方法 5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 (260例) 和对照组 (240例) 。常规组术后采用常规补液, 对照组从手术开始就进行液体控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炎症的、胸部切口感染、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 术后并发肺水肿的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患者术后肺炎、吻合口瘘、胸部切口感染、术后肺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情况,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行液体控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早期液体控制

参考文献

[1]邵令方, 王其彰.新编食管外科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69.

[2]顾恺时.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33.

[3]陈可能.食管癌手术入路的百年演变及临床意义.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9) :886-887.

[4]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0-28.

早期液体控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6例, 女21例, 年龄为25~72岁, 平均年龄38.7岁。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为27~6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及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h内开始液体复苏,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中度以上休克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盐溶液。两组患者输注速度均为10~20m L/min。若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则先快速给予少量液体使收缩压恢复至80mm Hg, 维持患者生命, 然后降低输液速度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直至出血停止。除以上液体复苏抢救方案外, 两组患者均进行给氧、止血、预防感染、确定手术等其他综合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输入量, 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平均液体输入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死亡3例, 病死率为6.4%;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 病死率17.8%。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液体复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措施, 传统液体复苏首选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不仅能迅速补充血容量, 而且能降低血粘度, 使血流速度加快,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近年来, 随着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的研发成功, 液体复苏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本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呼吸, 而且能够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增加心输出量, 使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效改善[3]。此外, 本品还可使输入液体量减少, 从而使创伤性休克的病死率降低。据相关资料报道, 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10min后血压既可明显回升[4]。我院近年来应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进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 与传统应用平衡盐溶液进行比较, 液体输入量明显减少, 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改善情况较优, 病死率明显降低, 证明本品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案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 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盐溶液。对比两组患者液体输入量, 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液体输入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3例, 病死率为6.4%;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 病死率17.8%。两组比较P<0.05。结论 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 可减少液体输入量, 有效改善休克症状,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创伤急救

参考文献

[1]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 :135-136.

[2]苏远红, 梁志敏, 代少艳,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救治1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3) :52-53.

[3]朱义用, 卢锋, 徐东升.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5) :530-533.

早期液体控制 篇3

关键词:早期,液体复苏,脓毒性休克,分析

脓毒性休克, 又可称之为感染性休克, 指因脓毒症所致的休克。 虽然当代医学技术发展迅速, 但该病的致死率仍高达70%, 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 该病患者的有效血容量均表现不足, 液体复苏虽可用于治疗该病, 但迄今仍无明确的证据指导液体复苏, 故液体复苏尚有争议[1]。本研究将2012 年7 月~2014 年9 月我院接治的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给予液体复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7 月~2014 年9 月我院接治的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 其中男35 例, 女18 例; 年龄30d~7岁, 平均2.72±1.63 岁。

1.2 方法患者确诊后采取常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小时尿量、中心静脉压 (CVP) 等生命体征, 并于最初6h内快速输注平衡盐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参考CVP改变输液速度, 复苏目标以期达到MAP 65~90mm Hg, CVP 8~12mm Hg, 尿量≥0.5m L/ (kg·h) ,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70%。 若MAP低于65mm Hg, 则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升压药, 当CVP高于16mm Hg时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若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不足70%, 则输注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超过30%, 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达到复苏目标。 在确诊最初60min内用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广谱抗生素以防止感染;若患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则用静脉泵入肝素抗凝, 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若血小板计数不足20×109/L, 则补充血小板;若患者为顽固性低血压, 则应用氢化可的松进行替代治疗;若患者呼吸衰竭, 则行机械通气。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72h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SOFA ) 、72h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 、24h血乳酸水平、尿量等观察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CV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ITBVI) 、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等血清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比较液体复苏后, 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尿量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动力学指标比较液体复苏后, 患者的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脓毒症时, 因患者呕吐、腹泻、腹膜炎、大汗等原因导致外源性体液丢失, 致使血容量低下, 而血管内皮损伤和血管收缩功能紊乱增加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使血管内液体渗入组织间隙, 引起体液分布紊乱, 再次加重低血容量, 导致心室舒张压、心室前负荷、全身氧供及心输出量迅速减少[2,3]。 并且机体通过降低胃肠和骨骼肌血流量来调整血流以满足重要脏器的血供, 但这种代偿机制的效果十分短暂, 若无法及时纠正低血容量, 则可导致全身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4,5]。

国内外研究表明, 休克早期充分、快速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预后, 可使脓毒性休克患者的30d病死率从47%降至31%[6]。 这主要是由于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可减小IL-8、TNF-α等炎性介质的含量, 还可稀释血液, 改变血液粘稠度, 减少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连, 促使微循环灌注, 从而改善预后[7];并可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状态, 降低出血量, 减轻或防止酸中毒, 增强心功能, 防止心肌受损, 减少死亡[8]。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液体复苏后, 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 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尿量、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液体复苏可有效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 增加尿量, 改善血清动力学参数,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素梅.小儿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3, 34 (15) :3019-3020.

[2]魏华.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PICCO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9) :4489-4490.

[3]赵敏.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患儿8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5, 36 (6) :1170.

[4]徐盈, 钟玲, 陈国兵, 等.不同液体选择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26 (6) :2352-2355, 2358.

[5]邹外龙, 邓从香.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31) :3435-3437, 3440.

[6]王洁琳.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0例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8) :4207.

[7]杨明全, 曹建伟, 陈燕梅.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评价[J].华西医学, 2011, 26 (6) :863-866.

早期液体控制 篇4

速凝剂作为能使混凝土迅速凝结硬化的喷射混凝土用外加剂,已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矿山工程堤坝边坡加固、堵漏及抢险等工程[1,2,3,4,5]。近年来,湿法喷射混凝土工艺由于施工环境好、回弹量低、施工效率高等优点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干喷工艺。液体速凝剂是湿法喷射混凝土中重要的化学外加剂,目前,关于液体速凝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技术以及工程应用领域,对于液体速凝剂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研究甚少。本文结合凝结时间、砂浆强度、水化热、扫描电镜等试验方法研究了液体速凝剂对于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对于速凝剂的产品开发方向及工程应用中速凝剂与水泥适应性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试验

1.1 试验原材料

(1)水泥为P·I42.5级水泥,其化学组分和矿物组分见表1。

(2)液体速凝剂为SBT誖-N1液体速凝剂(低碱型),主要成分为NaAl(OH)4,固含量50%。

1.2 试验方法

(1)凝结时间及早期强度:参照JC477-2005《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进行试验和测定。

(2)水化热:采用美国TA公司等温微量热仪(TAM 08 Isothermal Calorimeter)进行测试。首先将2.500g水泥及搅拌子放入样品瓶中,然后将去离子水和液体速凝剂分别吸入到不同注射中。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将仪器在20℃条件下稳定12h以上。试验开始后在搅拌状态下首先将水加入水泥样品中,然后将液体速凝剂迅速加入水泥浆体中,同时开始记录数据。

(3)水化产物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水泥浆体在终凝及水化1d时水化产物的形貌特征。

2 结果与讨论

%

2.1 液体速凝剂掺量与凝结时间的关系

速凝剂掺量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液体速凝剂掺量的增加,凝结时间起初逐渐缩短,在掺量为4%左右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此时凝结时间反而增加,继续增大速凝剂掺量,凝结时间迅速缩短。这一点与李国新[6]、陈洪光[7]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2.2 液体速凝剂对早期抗压强度的影响

液体速凝剂掺量对砂浆24h内抗压强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速凝剂掺量的增加,砂浆的早期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增加幅度随龄期的增加逐渐增大。速凝剂掺量大于3%时,继续增加掺量,对于24h内砂浆的抗压强度提高作用不明显。

2.3 液体速凝剂对水泥早期水化热性能的影响

图3为不同掺量液体速凝剂的水泥浆体水化放热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液体速凝剂对于水泥水化早期放热量的影响非常显著,掺有速凝剂的水泥浆体水化初期的放热量明显大于普通水泥浆体。然而,当水化反应进行到18h左右时,普通水泥浆体的水化放热量逐渐开始超过使用了液体速凝剂的水泥浆体,并且随着速凝剂掺量的增加,这一时间点逐渐提前。

图4为水泥在不同掺量速凝剂下的水化放热速率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液体速凝剂对于水泥浆体早期水化的各个阶段均有明显影响。

水泥水化反应的历程分为:初始水化期、诱导期、水化加速作用期、水化减速期、水化稳定期[8]。以下将针对液体速凝剂对水化反应各时期的影响进行讨论。

I.初始水化期:在水泥-水体系中,这一时期的放热主要来自于C3A的水化和钙矾石的形成,如式(1)、(2)。同时也包括矿物组分与水接触的瞬间产生润湿热和溶解热,随着水化产物在水泥颗粒表面沉积形成包裹层,反应速率急速降低,对应于水化放热曲线中的第一个放热峰[8],如图4(a)所示。

液体速凝剂加入到水泥浆体中使初始水化阶段的放热速率急剧增加,随着液体速凝剂掺量的增加,放热速率呈现先增大后略有减小的趋势,最大放热速率的掺量对应于凝结时间试验中的最佳掺量。可见液体速凝剂加入水泥浆体后,初始反应阶段的水化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液体速凝剂中的活性铝酸盐组分AlO2-消耗水泥浆体中的Ca2+、SO42-,从而促进水泥的迅速水化[9,10,11],如式(3)、(4)。大量AlO2-的引入提高了水泥浆体中铝酸盐与硫酸盐的比例,会形成单硫型硫铝酸钙(AFm),如式(5)。

由此可见,液体速凝剂对于水泥初始水化期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增加了初始水化期水化铝酸钙的生成量;

(2)消耗了部分石膏,促进了水泥中C3A的水化;

(3)消耗了液相中的钙离子,加快了钙离子从水泥颗粒表面的溶出速度。

因此,液体速凝剂对于水泥初始水化期的显著影响是硅酸盐水泥在短时间内实现凝结的主要原因。

II.诱导期:普通水泥浆体中该阶段的水化放热速率降低,水泥浆体逐渐变稠,开始形成CH和C-S-H凝胶,水化反应主要受到扩散及晶体成核速度的控制,因此,水化放热速率较慢[6]。加入液体速凝剂的水泥浆体,诱导期明显缩短,而且随着液体速凝剂掺量的增加,诱导期的缩短越来越明显,在掺量为3%时甚至出现了一个小的放热峰,而且随着液体速凝剂掺量的增加该阶段的放热速率也比普通水泥浆体逐渐增大。这可能是由于液体速凝剂参与水泥水化反应后加快了Ca2+、SO42-的消耗,增加了固相和液相之间的离子浓度差,加速了离子的扩散速度,同时,速凝剂参与水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提高了水泥浆体的温度,这也有利于离子的溶出和扩散。

III.水化加速期:普通水泥浆体中该阶段的水化反应主要受到化学反应速率的控制[6]。水化放热主要来自于C3S迅速水化形成大量C-S-H,CH晶体逐渐长大。加入液体速凝剂后,由于诱导期的缩短水化加速期被提前,对应于该阶段的水化放热峰随着速凝剂掺量的增加越来越提前。可见,速凝剂对于C3S的水化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IV.水化减速期:普通水泥浆体中这一阶段的水化反应由化学反应控制逐渐向扩散控制转变。该阶段的放热主要来源于水化产物的持续生长以及显微结构的发展。此外,若石膏消耗完后,钙矾石(AFt)向单硫型硫铝酸钙(AFm)转化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会在放热峰的肩部形成一个小的放热峰[8],如式(6)。在加入液体速凝剂的浆体中,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在石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却并没有出现AFt向AFm转换的放热峰,可见,加入液体速凝剂的浆体在水化减速期之前已经完成了AFt向AFm的转化。

V.水化稳定期:进入水化稳定期后,水化反应主要受到扩散过程的控制,液体速凝剂对于水泥水化放热速率的影响逐渐减小。

从液体速凝剂对水泥水化反应的整个进程来看,液体速凝剂对于初始水化期的促进作用是水泥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完成凝结的主要原因,液体速凝剂缩短了水泥水化的诱导期、促进了水化加速期的到来则是速凝剂能够提高砂浆早期强度的主要原因。

2.4 水化产物形貌分析

使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水泥浆体在终凝及水化达到1d时的水化产物形貌。图5为水泥净浆终凝时的水化产物形貌,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准水泥浆体在终凝时水泥颗粒表面被微细的钙矾石及絮状的C-S-H凝胶包裹,相互搭接形成连续的整体;在掺有速凝剂的浆体中,产生了针棒状的钙矾石晶体及板状的水化铝酸钙,而C-S-H凝胶较少。

图6为水泥浆体水化1d时的水化产物形貌。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准浆体在水化1d后水泥颗粒表面形成大量的纤维状C-S-H凝胶及板状的氢氧化钙晶体,仍然有微细的钙矾石晶体分布在C-S-H凝胶周围。而使用速凝剂的水泥浆体在水化1d时,没有观察到纤维状的C-S-H凝胶,水化产物以结构较为疏松、晶体尺寸较小的AFm为主,没有观察到钙矾石晶体的存在,可见,使用速凝剂的水泥浆体在水化1d时,早期水化产生的钙矾石晶体已经全部转化成AFm。

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铝酸盐速凝剂在水化反应的初期可促进钙矾石和水化铝酸钙的生成,从而促进水泥的凝结。由于早期生成了大量的水化铝酸钙,导致水化产物中铝酸盐与硫酸盐的比例急剧增加,使得在水泥中的钙矾石迅速转换成单硫型硫铝酸钙,导致水泥颗粒表面结构疏松,从而有利于早期水化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水化热试验的结论。

3 结论

(1)以NaAl(OH)4为主要成分的液体速凝剂对于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存在最佳掺量,在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试验确定。

(2)液体速凝剂显著促进了水泥初始反应阶段的水化反应,铝酸盐的快速水化、钙矾石的大量生成是这一阶段主要的水化反应,成为液体速凝剂促进硅酸盐水泥凝结的主要原因。

(3)使用液体速凝剂大量引入了铝酸盐,导致水泥早期水化产物中铝酸盐和硫酸盐比例急剧增加,加速了AFt向AFm的转化,使水泥水化的诱导期缩短,水化加速期提前到来,因此,水泥砂浆早期抗压强度发展迅速。

摘要:通过凝结时间、早期抗压强度、水化热、水化产物形貌等研究了液体速凝剂对水泥早期水化反应历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液体速凝剂的水泥浆体在水化的初始阶段形成了大量的水化铝酸钙晶体及针棒状的钙矾石,从而促进了水泥浆体的凝结。液体速凝剂增加了水泥早期产物中铝酸盐与硫酸盐的比例,加快了钙矾石(AFt)转化为单硫型硫铝酸钙(AFm)的转化速度,缩短了诱导期,使水化加速期提前到来,从而促进了水泥砂浆早期抗压强度的发展。

关键词:液体速凝剂,凝结时间,早期水化,水化热,水化产物形貌

参考文献

[1]潘志华,程建坤.水泥速凝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建井技术,2005,26(2):22-27.

[2]Q.Xu and J.Stark.Early hydration of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with an alkaline sprayed concrete accelerator.Advancedin Cement Research,17,No1(2005)1-8.

[3]赵军.矿渣微粉对矿用喷射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0(8):46-49.

[4]陈兴义.N型增黏剂对喷射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03(3):23-26.

[5]周伟玲,张建纲.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9(3):6-8.

[6]李国新,张勇.影响铝酸盐液体速凝剂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J].2005(7):54-58.

[7]陈洪光.高性能防水喷射混凝土用粉状速凝剂的研究及应用[J].混凝土2002(4):41-44.

[8]袁润章.胶凝材料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9]陈悦.热导式等温量热仪在水泥水化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5(5):59-63.

[10]Q.Xu and J.Stark.Early hydration of ordinary Portlandcement with an alkaline sprayed concrete accelerator.Advancedin Cement Research,17,No1(2005)1-8.

早期液体控制 篇5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PICCO,应用价值

脓毒性休克在临床中是危重病之一, 也是一种相当严重的脓毒症并发症, 且具有较高病死率。在其临床液体复苏检测中, 传统的容量评价指标测定结构容易受到心血管顺应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能对血管外废水含量正确显示[1]。目前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的应用, 则能够对患者临床液体复苏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2]。本文则以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例, 对PICCO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50例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9例;年龄21~63 (46.2±1.3) 岁;其中重症胰腺炎9例、挤压伤综合征1例、重症肺炎11例、脑血管意外2例、心脏复苏1例、外科术后1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8例;年龄20~62 (45.9±1.5) 岁;其中重症胰腺炎10例、挤压伤综合征1例、重症肺炎9例、脑血管意外2例、心脏复苏2例、外科术后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诊为脓毒性休克后, 立即对其实施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之后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测, 参照中心静脉压指导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测下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 并对PICCO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立即留置, 以能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实施监测, 依照其具体的监测结果给予患者合理的补液量, 对患者的水电解平衡以及酸碱平衡有效的维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复苏6h和24h的各项指标实施对比分析, 其中包括血乳酸值<2mmo L/L例数、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例数、复苏液体量、多巴胺用量。并对患者复苏后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乳酸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比较

血乳酸<2mmo L/L以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复苏6h差异不大 (P>0.05) , 复苏24h差异明显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复苏液体量和多巴胺用量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复苏6h和24h其输液量较多、多巴胺用量较少,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偏低,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严重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其诱发因素均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同时其也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3]。PICCO则是一种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其能够结合使用动脉脉搏波形技术和肺热稀释法, 以此对患者的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胸内血容量、血管阻力变化、左心室收缩力指数以及心脏功能的各项反映参数等均能够良好监测。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只需要1根动脉导管与1根中心静脉导管就能够对患者各项指标实施良好的监测, 指导患者实施良好的早期液体复苏, 其应用优势包括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微创等, 借助于PICCO对患者血管外肺水监测, 能够对最适前负荷实施良好的维持, 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肺水过多。在本次研究中, 其结果:血乳酸<2mmo L/L以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复苏6h差异不大 (P>0.05) , 复苏24h差异明显 (P>0.05)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复苏6h和24h其输液量较多、多巴胺用量较少, 差异显著 (P<0.05)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偏低, 差异显著 (P<0.05) 。和相关文献研究[4,5]结果一致, 说明本次研究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总之, PICCO在脓毒性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能够进一步纠正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异常, 从而改善患者复苏效果, 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波, 何松彬.每搏量变异对休克患分布性者容量治疗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8) :1135-1137.

[2]梁道业, 马春林, 黄捷敏, 等.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轮廓法血流动力学监测变化特点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7) :655-658.

[3]黄子波, 张文勇, 辛款强.PICCO技术的液体管理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6) :648-649.

[4]伍义.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PICCO)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 (11) :2404-2406.

早期液体控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 其中男50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57.1岁。SAP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1997年制定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

1.2 治疗方法及分组

治疗组 (A组) :每日补液量3500~4000mL, 补充水电解质, 输入胶体液、晶体液, 及时使用利尿剂;对照组 (B组) :每日补液量<3000mL, 补充水电解质、胶体液、晶体液。两组均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中医通便等综合内科治疗方法。

1.3 监测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每日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4h尿量、血压、呼吸、电解质、BUN、肌酐、血气分析、胰腺功能、心衰指数变化。心血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统计学处理:临床治疗均采用χ—±s两组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A组、B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A、B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并发症有显著差异 (P<0.05) , 发生心功能不全无显著差异 (P>0.05) , 病死率有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SAP早期 (急性反应期) , 由于大量酶分解产物的释放, 腹腔内大量炎性物质渗出, 体液大量丢失导致低血容量, 重者引起微循环障碍。胰外液体丢失, 血液流变学异事和胰腺微血管痉挛是引起SAP早期胰腺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其结果导致胰腺坏死[2]。因此积极的静脉补充液体, 纠正低血容量, 从而改善微循环是被公认的SAP最有效的早期治疗措施[3,4]。研究显示, 血液浓缩是坏死性胰腺炎的重要因素。入院后每日补充液体3500~4000mL对恢复和维持血容量是必要的。在制定液体方案时, 按照“先快后慢, 先晶体后胶体, 先盐后糖”的原则。胶体中可适当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制剂, 以维持胶体渗透压, 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 注意尿量变化, 及时使用利尿剂。既往认为SAP早期, 由于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大量输液后液体会聚集在组织间隙, 增加心脏前负荷, 加重肺间质水肿, 我们在大量补液同时密切观察尿量情况, 及时使用利尿剂, 同时补充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 提高胶体渗透压, 减少了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同时降低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另外, 积极的静脉补液可以改善肠道缺血情况。低血容量的另一重要后果是肠缺血。肠缺血导致肠道对细菌、细菌产物和内毒素的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是继发感染的重要因素。大量静脉补液可改善肠道缺血,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从而使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及时地清理。

参考文献

[1]Appelpos S, Ndgren S, Borgstrom.A.Shot and Long term Outcome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Eur J Surg 2001, 167 (4) :281.

[2]Bockman DE.Microvasculature of the pancreas Relation to pancre-atitis[J].Int J Pancreatol, 1992, 12 (1) :11.

[3]唐伟, 张小明, 黄小华, 等.磁共振成像评价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磁共振成像, 2010, 1 (1) :46-49.

早期液体控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救治的成年严重创伤患者120例, 其中男73例, 女47例;年龄19~57岁, 中位年龄32岁。所有患者在受伤前均无基础心肺疾病。创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暴力打击。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 2组各60例, 2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创伤部位、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 、平均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比值 (Pa O2/Fi O2) 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救治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严重创伤救治流程进行救治。具体措施包括创伤处理、机械通气、液体复苏、对症支持治疗等。对所有患者均统计记录24h和每4h液体出入量。2组患者早期液体平衡量均保持正平衡, 即液体入量>出量。

1.2.2 早期液体平衡量管理:

A组采用限制性正平衡策略对早期液体平衡量进行管理, 采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大口径静脉导管[1], 以60~86ml·kg-1·h-1固定的速度进行液体复苏[2], 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 60~80mm Hg即可[3]。B组则采用非限制性正平衡策略对早期液体平衡量进行管理, 按照救治常规输入治疗性液体, 尽快使收缩压 (SBP) ≥90mm Hg。

1.3 评价指标

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PaO2、PaCO2、PaO2/FiO2比值。PaO2、Pa CO2、Pa O2/Fi O2以入院时 (在1h内) 、入院后6h、12h和24h为时点进行检测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入院时Pa O2、Pa CO2、Pa O2/Fi O2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A组入院后各时点Pa O2、Pa CO2、Pa O2/Fi O2等指标均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在早期液体复苏各时点的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B组, 说明限制性早期液体正平衡策略较非限制性早期液体正平衡策略更有利于维持严重创伤患者的呼吸功能, 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5]。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非限制性正平衡策略对早期液体平衡量未有严格限制, 常造成大量液体输入, 其后果是: (1) 血液稀释过度, 血红蛋白浓度过低, 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各组织器官氧供减少及代谢性酸中毒; (2) 心肺负荷过重甚至发生肺水肿, 不利于氧的弥散; (3) 创伤早期大量的输液扰乱了机体本身的代偿机制, 破坏机体应激反应系统, 造成重要组织器官的缺血低氧, 而限制性正平衡策略能够使血压维持在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值, 以保证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液供应, 又不使液体输入过多、过快造成不良后果, 更符合患者生理功能, 因此对维持患者正常呼吸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洋, 尹文.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32 (6) :542-545.

[2] Alam HB.Advances in resuscitation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2011, 9 (1) :5-12.

[3] Geeraedts Jr LMG, Kaasjager HAH, Van Vugt AB, et al.Exsanguination in trauma:a review of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 options[J].Injury, 2009, 40 (1) :11-20.

[4] 王梅.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17 (1) :31-33.

上一篇: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下一篇:磨床辅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