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压强物理实验

2024-07-05

液体压强物理实验(精选4篇)

液体压强物理实验 篇1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一项值得物理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因此, 笔者从“液体的压强”这节课入手, 对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了探究。

一简单、易于操作实验器材是有效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顺利、有效地完成一个实验, 首先实验器材要易于操作, 实验现象要直观、清晰。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装置对于实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我对“液体的压强”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原实验装置见图1, 此实验装置是用的粗橡皮管连接金属盒, 橡皮管弹性强。转动改变金属盒朝向时, 橡皮管的弹力将金属盒弹回, 以至转不到所需的方向, 操作难度大。因橡皮管较粗, 里面空间较大, 当金属盒受到压强时, 橡皮膜凹陷使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高度差变化不明显, 这样造成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图2:利用输液器的软管替换原来连接U形玻璃管的粗橡皮管, 且多加了一个可以放气的孔如图3, 这样改进由于输液器软管细软的特点可以让金属盒做到灵活稳定转动;用细的管, 管内空气少, 管内气压很容易被金属盒中的橡皮膜挤压而发生变化, 从而使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发生明显变化, 现象明显, 易于观察;用多一个放气的小孔可以轻松解决管中气压大于外界气压的问题, 只要将橡皮帽拔出重新装上即可。改进后“U形管压强计”增加了实验的观察可见度, 方便了实验的操作。

二兴趣是有效进行实验探究的动力

有意识地创设有趣问题情境, 进行设疑、导疑、释疑,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开启学生心灵, 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索的兴趣, 产生实验探究的动力。

课本用两幅图片提出两个问题: (1) 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 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从而引出“液体的压强”课题。由于初二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生活经验, 更没有实际感受, 较为抽象, 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兴趣不大, 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激发学生实验探索的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利用这些器材:电磁继电器的触点弹片、LED二极管、电池盒、电池、金属块、棉签盒、橡皮膜、橡皮筋、电工胶布、导线等, 做成一个“深水炸弹” (如图4) 用于课前实验引入。用电磁继电器的触点弹片和橡皮膜作为感应控制开关, LED二极管的亮灭代表“深水炸弹”的爆炸与未爆炸。然后将“深水炸弹”放入盛水的大圆筒中的较浅位置时 (如图5) , 由于橡皮膜受到的液体压强产生的压力不够大, 触点弹片不接触导电, 此时LED二极管不亮, “深水炸弹”未爆炸。当“深水炸弹”缓慢沉到圆筒中一定位置时 (如图6) , LED二极管突然亮了, 此时“深水炸弹”爆炸。“深水炸弹”的突然爆炸,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注意和兴趣, 并伴随着思考为什么“深水炸弹”会爆炸, 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新课。

三科学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是有效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节课是典型的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实验问题的课例。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把控制变量法有机地融入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中, 对于这节课极为重要。笔者始终以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这一知识为载体, 以控制变量这种方法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利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探究一:液体压强大小与方向的关系。引导学生应控制液体密度和深度相同, 只改变方向研究液体压强大小。实验现象:压强计的金属盒朝下、朝上、朝右, 三个方向的压强计液面高度差相等。结论:液体压强大小与方向无关。

探究二:液体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应控制液体密度相同 (由于与方向无关, 可不考虑) , 只改变不同深度研究液体压强大小。实验现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浅、较深、深三种深度时, 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越来越大。结论:同种液体, 深度越深, 液体的压强越大。

探究三: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应控制深度相同, 只改变液体密度研究液体压强大小。实验现象:放入水中的压强计液面高度小, 而放入盐水中的压强计液面高度较大。结论:同一深度, 液体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越大。

再加以合理清晰的板书将实验数据和结论呈现 (见下表) ,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探究变量法研究实验, 又很好地理解了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而与朝向无关的规律。

以上“液体的压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探索, 愿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获得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获得了兴趣和情感的发展, 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有效的实验教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有效性,器材改进,控制变量法

液体压强物理实验 篇2

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线索清晰,教法学法选择合理有效,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容量的新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教学模式选择合理恰当。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徐老师选择了过去的“设疑、探究、发展”和我教研组现在的科研课题“自主、探究、展示”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集结,使用到本堂教学中。

2、处处体现出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利用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后,学习目的明确,活而不乱;展示环节学生利用预习提纲解说到位,尤其是一个男生在展示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时,思维严谨,提问恰当,如果没有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3、难点突破时,教师点拨及时,拓展到位。

在学生讲解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前,教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降低了讲解的难度,进行思维的引领,是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时进行“高度、深度”的易混点拓展,抓住了教学的最佳时机。

听完这节课后,有几点值得我以后教学时注意:

1、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液体压强物理实验 篇3

关键词: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课例

一、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每当进行到“液体压强习题课”时就会被这部分的选择题里常出现的关于各种情况下的“压力”、“压强”的判断所困扰,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初期, 解题时总表现出晕乎乎的样子, 他们抓不住解题的关键, 思考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以往教学中, 物理教师们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之后, 才会使学生对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逐渐趋于清晰。

二、原因分析

1. 从学生角度看

首先, 学生对新学完的液体压强的知识应用比较生疏。其次, 之前学完的固体压强知识会对这一内容形成干扰, 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不同之处, 解决问题时不能够准确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2. 从教师角度看

在以往教学中, 教师常混淆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大家忽略了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一个新的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教师急于求成, 不等学生形成对液体压强的认识, 就进行综合练习, 结果欲速而不达, 成了“夹生饭”, 导致不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编译的《适于脑的教学》一书中, 关于“建构意义的实践建议”中有这样的阐述:“要帮助他们 (指学生) 发现关联, 但是不要把对于你的练习强加给他们。让学生有时间以讨论、画图……的方式串连以前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有联系。要让学习者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解释所学的内容。”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们之所以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策略的原因, 是把自己头脑中已经抽象概括完的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忽略了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过程。

四、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学生在学完“液体压强”第一节内容之后, 应该有一个细致的关于液体压强方面练习的设计, 而不该上来就让学生做看似十分简单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填空题, 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不适应。

于是, 我设计了以下的液体压强习题课 (一) 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在液体中关于压力的求解方法。

例1:在打捞沉船时, 潜水员潜入100 m深处的海底作业,

(1) 潜水员需承受的压强为多少?

(2) 若人全身面积视为2 m2, 那么人在100 m深处受到海水的压力是多少? (海水的密度近似为水的密度, g=10 N/kg)

(3) 人在水里身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取决于什么?

例2:“泰坦尼克”号游轮失事时在水下10 m深处被撞开一道长约2 m, 宽约20 cm的口子, 那么在破裂处, 受到的水的压力为多少? (g=10 N/kg)

例3:如图圆柱形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 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多少?

例4:如图敞口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 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 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 变____了。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 变____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了。

例5:如图窄口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 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_____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_____是多少?

(3) 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 变___了。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 变_____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_了。

结论:通过例3、4、5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1)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形状______。

(2)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 等于液体的重力。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大小与液体重力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完全相同密闭容器, 里面装满水。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则

(1)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2)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____F乙;

(3)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___F乙;

(4)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练习2:完全相同密闭容器, 里面水未装满。一个正放、一个倒放。

(1)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2)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____F乙;

(3)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___F乙;

(4)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______p乙.

课堂分析:在课堂实践中, 学案里的七道题能够很顺利地讲完, 学生的脸上少了很多疑惑, 从最开始的两道题的计算奠定了对液体压强与压力的理解, 明确了在研究液体产生的压力时, 一般情况下要先考虑到液体的压强, 之后才能进一步求得压力。进而顺着这一思路解决例3, 学生觉得很是简单, 但是对第三问“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凭感觉能说出来一些, 但问到他们为什么时, 学生却答不准。我又再提了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时建立的柱状模型, 学生欣然接受。接下来的例4、例5, 学生很容易根据例3得出各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结论。之后的练习, 做起来也比以前的教学轻松了很多。课后再把作业布置下去, 虽然个别题型没讲过, 但是学生也知道从哪里入手, 能理清思路自己寻找答案了, 且小考成绩不错。这样的教学效果使我心中十分欣喜。

五、反思

1. 针对本节课而言

本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液体压强公式的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产生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找到了突破口, 学生就不会将液体产生的压力和重力混为一谈了。处理问题的途径正确牢固后, 做题也就慎重了, 错误率减小,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关于物理教学

我看过很多数学和语文的常态课, 他们的课堂中, 往往是一个题型或一个教学任务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反复强化、变式;而我们物理的学科特点不同于数学, 为了赶进度, 或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物理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 往往一个题型配一个练习就过去了, 使多数学生“消化不良”;这便是我们学科之间的差异。

虽然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 很多时候, 我们顾不上给学生在某个点练透。但是对于那些易于被混淆搞不清楚的知识点, 精心设计讲解的例题, 围绕某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是必要的, 这四十分钟远比没有任何归类的做完与之相关的所有题型有价值得多。尤其在新授知识的阶段。

教学该慢的地方必须慢下来, 等学生, 或者为学生铺路,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习题课上让学生通过简单被整理过的习题, 逐渐递进地走近概念规律的内部, 利用对比的方法区分相近物理量的不同之处。只有给学生打牢基础, 才能使他们举一反三,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课堂效益, 而不再是为解题而解题了。

本课只是基于“脑”的教学的一个方面的应用,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多从人脑接受知识的机制出发, 精心设计选择适于脑的接受知识的方式来教学, 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课堂中的效益的。

参考文献

人教版物理《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篇4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芦溪初中:魏福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复习: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说明: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习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习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习二】(5min)想想议议

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

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

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习三】(4min)(说明:

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习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说明:

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上一篇:自然增长下一篇:高精度频率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