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精选10篇)
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句)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 篇2
关键词: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课例
一、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每当进行到“液体压强习题课”时就会被这部分的选择题里常出现的关于各种情况下的“压力”、“压强”的判断所困扰,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初期, 解题时总表现出晕乎乎的样子, 他们抓不住解题的关键, 思考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以往教学中, 物理教师们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之后, 才会使学生对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逐渐趋于清晰。
二、原因分析
1. 从学生角度看
首先, 学生对新学完的液体压强的知识应用比较生疏。其次, 之前学完的固体压强知识会对这一内容形成干扰, 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不同之处, 解决问题时不能够准确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2. 从教师角度看
在以往教学中, 教师常混淆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大家忽略了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一个新的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教师急于求成, 不等学生形成对液体压强的认识, 就进行综合练习, 结果欲速而不达, 成了“夹生饭”, 导致不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编译的《适于脑的教学》一书中, 关于“建构意义的实践建议”中有这样的阐述:“要帮助他们 (指学生) 发现关联, 但是不要把对于你的练习强加给他们。让学生有时间以讨论、画图……的方式串连以前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有联系。要让学习者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解释所学的内容。”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们之所以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策略的原因, 是把自己头脑中已经抽象概括完的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忽略了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过程。
四、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学生在学完“液体压强”第一节内容之后, 应该有一个细致的关于液体压强方面练习的设计, 而不该上来就让学生做看似十分简单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填空题, 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不适应。
于是, 我设计了以下的液体压强习题课 (一) 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在液体中关于压力的求解方法。
例1:在打捞沉船时, 潜水员潜入100 m深处的海底作业,
(1) 潜水员需承受的压强为多少?
(2) 若人全身面积视为2 m2, 那么人在100 m深处受到海水的压力是多少? (海水的密度近似为水的密度, g=10 N/kg)
(3) 人在水里身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取决于什么?
例2:“泰坦尼克”号游轮失事时在水下10 m深处被撞开一道长约2 m, 宽约20 cm的口子, 那么在破裂处, 受到的水的压力为多少? (g=10 N/kg)
例3:如图圆柱形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 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多少?
例4:如图敞口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 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 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 变____了。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 变____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了。
例5:如图窄口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 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_____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_____是多少?
(3) 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 变___了。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 变_____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_了。
结论:通过例3、4、5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1)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形状______。
(2)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 等于液体的重力。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大小与液体重力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完全相同密闭容器, 里面装满水。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则
(1)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2)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____F乙;
(3)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___F乙;
(4)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练习2:完全相同密闭容器, 里面水未装满。一个正放、一个倒放。
(1)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2)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____F乙;
(3)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___F乙;
(4)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______p乙.
课堂分析:在课堂实践中, 学案里的七道题能够很顺利地讲完, 学生的脸上少了很多疑惑, 从最开始的两道题的计算奠定了对液体压强与压力的理解, 明确了在研究液体产生的压力时, 一般情况下要先考虑到液体的压强, 之后才能进一步求得压力。进而顺着这一思路解决例3, 学生觉得很是简单, 但是对第三问“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凭感觉能说出来一些, 但问到他们为什么时, 学生却答不准。我又再提了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时建立的柱状模型, 学生欣然接受。接下来的例4、例5, 学生很容易根据例3得出各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结论。之后的练习, 做起来也比以前的教学轻松了很多。课后再把作业布置下去, 虽然个别题型没讲过, 但是学生也知道从哪里入手, 能理清思路自己寻找答案了, 且小考成绩不错。这样的教学效果使我心中十分欣喜。
五、反思
1. 针对本节课而言
本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液体压强公式的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产生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找到了突破口, 学生就不会将液体产生的压力和重力混为一谈了。处理问题的途径正确牢固后, 做题也就慎重了, 错误率减小,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关于物理教学
我看过很多数学和语文的常态课, 他们的课堂中, 往往是一个题型或一个教学任务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反复强化、变式;而我们物理的学科特点不同于数学, 为了赶进度, 或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物理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 往往一个题型配一个练习就过去了, 使多数学生“消化不良”;这便是我们学科之间的差异。
虽然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 很多时候, 我们顾不上给学生在某个点练透。但是对于那些易于被混淆搞不清楚的知识点, 精心设计讲解的例题, 围绕某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是必要的, 这四十分钟远比没有任何归类的做完与之相关的所有题型有价值得多。尤其在新授知识的阶段。
教学该慢的地方必须慢下来, 等学生, 或者为学生铺路,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习题课上让学生通过简单被整理过的习题, 逐渐递进地走近概念规律的内部, 利用对比的方法区分相近物理量的不同之处。只有给学生打牢基础, 才能使他们举一反三,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课堂效益, 而不再是为解题而解题了。
本课只是基于“脑”的教学的一个方面的应用,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多从人脑接受知识的机制出发, 精心设计选择适于脑的接受知识的方式来教学, 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课堂中的效益的。
参考文献
“液体的压强”说课 篇3
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与其它章节不同,本节课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2学生分析
农村初中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教学中应注重针对性提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上一节学习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学生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方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估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表格设计不完整;实验过程中改变橡皮膜的朝向,保持金属盒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很难控制,造成同一深度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有细微的差别。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决定以生活问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例如:喷泉是如何形成的、拦河大坝为何上窄下宽,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
3教法与学法
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时,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习惯,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完成实验探究,准备采用收放结合的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教师分析去掉“伪因素”,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再次和学生合作完成结论分析,通过上述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4教具准备
演示用:自制“帕斯卡裂桶实验”演示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自制底部侧壁上端都开口的PVc塑料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活动小组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我从“从帕斯卡裂桶”实验得到启发,利用一个塑料袋、一段橡胶软管和一个小漏斗制成了一个只要一小杯水就可以让塑料袋胀裂的压强演示器;为了验证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利用PVc水管、四通弯头和橡皮膜制成一个能同时演示液体对底部、侧壁和向上都有压强的演示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盛水的玻璃漏斗的下端与乳胶软管相连,乳胶软管的另一端和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相连,请一位高个子的学生利用晾衣又慢慢将漏斗举高,看到塑料袋很快被水胀破,水从开裂出喷溅出来,让学生们看到液体和固体一样也具有很大的压强。
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演示实验是从“帕斯卡裂桶实验”实验得到启发,当年帕斯卡用几杯水就将结实的木桶胀裂,让人们见识到液体压强的威力,在这里我利用不到一杯水就能将塑料袋胀破,一下子就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部分:巧设活动,师生互动
活动一: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
自主实验,回答问题,口头展示(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有什么感觉?
(2)向自制上端开口、下端、侧面和向上都有开口并蒙有橡皮膜的PVC塑料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橡皮膜的形变程度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两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通过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特别经过第二个实验的分析,学生一下子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各处的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是毫无依据乱猜。
活动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假设:你认为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与实验:
(1)认识压强计
用手指轻按压强计上金属盒的橡皮膜,手指对橡皮膜的压强越小,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u;手指对橡皮膜的压强越大,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u,(填“越大”或“越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u来判断金属盒的橡皮膜所受到的压强,
(2)根据你的猜想,思考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加以讨论完善。
(3)根据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并把实验数据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表格略)
3.交流与小结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u;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u;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u越大,压强越大。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可以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活动三: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根据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解释本节课开头的实验,
2.拦河大坝设计总是上面窄下面宽,为什么?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巩固提升(题目略)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通过课堂巩固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教后反思
液体压强评课稿 篇4
(一)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线索清晰,教法学法选择合理有效,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容量的新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教学模式选择合理恰当。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徐老师选择了过去的“设疑、探究、发展”和我教研组现在的科研课题“自主、探究、展示”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集结,使用到本堂教学中。
2、处处体现出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利用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后,学习目的明确,活而不乱;展示环节学生利用预习提纲解说到位,尤其是一个男生在展示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时,思维严谨,提问恰当,如果没有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3、难点突破时,教师点拨及时,拓展到位。
在学生讲解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前,教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降低了讲解的难度,进行思维的引领,是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时进行“高度、深度”的易混点拓展,抓住了教学的最佳时机。
听完这节课后,有几点值得我以后教学时注意:
1、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2、建议把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的实验放手由学生完成。
液体压强评课稿
(二)舒迎
柯云峰老师的《液体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科学知识用学生实验或是演示实验进行体验,能恰当地运动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本节课通过海绵能形变,因为受到了压力,压力越大,形变程度也越明显进行类比引入液体对其它物体或是本身也有压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实验、老师演示实验开展教学。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给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在凉讨论的过程中,柯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凉、查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这会更加比较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能正确的运用各种科学学习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其实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科学地进行科学方法探究。
三、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习,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限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完善,如何在探究液体深度对压强的影响,向容器中不断加入水,柯老师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说液体压强与浓度有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成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因为加水时液体深度是增加了但液体质量也增加了,如何把这个难点突破,可以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管,两端都开口其中一端用橡皮膜封住,向两根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这时学生会发现,细的那根管橡皮膜形变明显,其实深度也大一些,而粗的那根玻璃管橡皮膜形变不明显,这样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而不是与质量有关。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液体压强评课稿
(三)时间是四月八号,科目是物理,班级初二一班,教学内容是液体的压强,任课老师张英献。
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我现在已经作为实习老师一个月了,但是对于上课我还是一个经验不足的老师。物理的课堂需要很多的脱离课本的知识,需要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在课堂上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方法,积极以学生为主要的方向,做足引导过程,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在探究学习中,取得成功。但是要想取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我必须得时时去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就是今天我要做的听评课。
首先第一步,因为我现在带着两个班级的物理课,所以我必须得好好的学习如何在一节物理课上统筹时间讲课和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第四节课开始听课,我前三节课就在办公室里面,先自己看书备课,先自己在脑海当中想象,如果自己上课该怎样讲,写怎样的板书,设计怎样的环节,让学生们参加进去,自己动手写了不少,了解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到了第四节课,我拿着书进入张老师的教室。
第二步,张老师上课,我要保持着我全堂课的认真。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们发了一张卷子,也给我一份卷子。卷子上分为几大类:课前热身,随堂演练和课后作业。当时我看到这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自己准备每次上课的工作做的是微不足道,我没有准备那么多,顶多会去准备一个ppt,我觉得老师讲课那么胸有成竹是有原因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好了,老师开始上课: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第三步,我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我听完老师课之后,自己开始做笔记,写下了老师的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老师的课前准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前热身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堂测试是一直进行训练为主线,课后作业适当又恰当难度又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巩固和复习,这个值得我学习;
2、老师上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与学生的提问的方式出来的,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很难人可贵,因为我上课现在还停留着较为缓慢的师生之间的哑巴交流;
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大气压强》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
【设计思想】
1、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2、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师生分析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5、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6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 方向 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 1帕=1牛/米2
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 篇7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培养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的能力及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知识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和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2、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的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设计了3个分组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生活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3、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与气体类比的方法,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中,先通过实验步步深入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进行课后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获得知识,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通过画面展示一架飞机腾空而起,在天空自由的翱翔,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飞机可以在天空飞翔?自然现象龙卷风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为什么龙卷风会掀翻屋顶?这样用资料和问题设疑引入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奠定基础。
(二)新课学习:
在这一块内容我分别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进行设疑和三个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设置演示实验1其目的是在老师的简单导引下让学生对前面已有的知识作简单的回顾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设置演示实验2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怀疑”“思考”当中。实验前,学生有可能会认为吹气时乒乓球会落得更快,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乒乓球反而没落下来。这样学生就会怀疑,进而思考为什么?老师简要讲解原因,为下面的探究实验----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进行前期的思维培养。
3个分组实验便于操作,但却是解决本节课所有问题的关键。教师不光要安排好准备工作,而且要及时给予指导,因为若实验时气流不够快或水流不够快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更重要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接着是分析“火车的安全线问题,龙卷风问题”使学生收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体现“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应用:
此处涉及的两个应用问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实际应用,恰与“火车的安全线问题,龙卷风问题”照应。有利的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设法防止,既是对知识点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小结及作业设置:
1、小结部分:简要提示加深印象。
2、作业部分:
(1)、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课后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获得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初中八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
难点:
用“假想液柱” 模型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与计算。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自主预习
下图是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容器壁厚忽略不计),装有同种液体,试比较液体对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与液体自身重力G的大小关系:
F甲
●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思考:如图所示,液面下的h米深的A点,是否受到液体的压强?如果受,液体产生的压强的方向怎样?具体的值是多大呢?
讨论:
①处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各点的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能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计算压强的公式p=F/S进行解答?
③所取面以上的液体柱重力如何表达? ;
④液面下h米深的压强如何计算?方向如何?
总结: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由此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跟 液体密度 和 所处液体深度 有关。
●教师点拨
1.液体压强是由于液体重力而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液体内部任意面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就等于此面竖直方向上的液体柱的重力。
2.公式p=F/S是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固、液、气所有压强计算(用于液体和气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力F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只有F=G时可用此公式)。由此公式推导得到的液压计算公式p=ρgh适用于一切液体压强计算,也适用于计算规则形状(柱状)固体压强.
●跟踪训练
1.9月18 日渠江流域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某地水库堤坝坝底水深已达30m,严重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此时堤坝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 3.0×105 Pa。若该水库堤坝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3.2×105Pa,则最多还允许水位上涨 2 m(g=10N/Kg)。
2.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已知桶壁上最长的木板长为0.5m,最短的木板长为0.2m,桶底内部底面积为4×10-2㎡,如图8所示。当桶装足够多的水时,桶底受到水的压强约为 Pa,桶底受到水的压力约为 80 N(g取10N/kg)。
3.据《人民日报》悉,6月3日,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9”,在搭载“蛟龙”号潜水器和数十名科学工作者后,驶向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7000m的深潜记录。(海水的密度ρ海水=1.03×103kg/m3,g=10N/kg )
(1)“蛟龙”号潜水器的质量约为2.2×104kg,它受到的重力大约是多少牛顿?(2)若“蛟龙”号下潜到7000m深度,它将受到海水的压强是多少帕斯卡?
解:(1) G= mg=2.2×104kg×10N/kg=2.2×105N
(2)P=ρ海水gh = 1.03×103kg/m3×10N/kg×7×103m=7.21×107Pa
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重为30N,其底面积为30000px2,浴缸内装有0.2m深的水,水的质量是27kg(g=10N/kg),请计算:
①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
②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
③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解:①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G水=mg=27kg×10N/kg=270N.
②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p=ρ水gh=1.0×103kg/m3×10N/kg×0.2m=2000Pa.
③30000px2=0.12m2,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篇9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篇10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课题 3′ 5′
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液体压强 15′ 2′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推荐阅读:
液体压强说课稿07-19
液体压强物理实验07-05
初二物理液体压强教案10-16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设06-06
初中班会说课稿10-21
初中获奖说课稿08-24
初中相似说课稿10-09
初中地理说课稿12-05
初中数学说课稿《除法》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