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物理实验(精选7篇)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篇1
摘要:空气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怎样才能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针对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我们通过将回收的废旧品制成简单器材设计空气压力实验, 让学生更容易做实验, 一方面可以及时巩固大气压强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这对学生的环保创新思维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简单,大气压强,环保创新思维,废旧品
0 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完成一定得教学任务的过程。[1]而物理实验已经渐渐演变成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育创新成为我们国家所重视的一大工程, 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呈上升趋势, 因此对于这样的好机会, 孩子们都应该更着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创新地将前人的经验,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才能节约成本而等效地达到相同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将这种思维的创新与自然相联系, 必须以绿色环保、无公害为宗旨, 或者是指将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这就是我们的创新。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创新思维对于我们当代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要让你改进的事物更加简洁易懂, 让大众觉得操作方便还得应大众所需, 可是如今许多中学生仅仅知道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却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 或者说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不完备, 导致有些地方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实验, 对相关知识点死记硬背, 这样不仅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断章取义, 而且阻碍了学生们去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毕竟一切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可行性, 所以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去验证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从而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鉴于此, 我们通过将回收的废旧品制成简单器材设计大气压强实验,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去亲自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实验的演示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由于实验器材方便简洁易于收集, 所以更能帮助同学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实验, 在实验中去体验生活的奇妙。
1 教具设计
1.1 教具简介
生活平底盘子一个、玻璃水杯一个、自来水、红 (蓝、黑) 墨水、蜡烛一根、打火机 (火柴) 、小刀、硬币一枚等组成
1.2 实验演示
首先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平底盘中, 再往盘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 要求淹没纽扣, 然后再往盘中滴入红墨水少许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可以稍微多加一些) , 接下来用小刀截取一小段蜡烛, 将其放入准备好的玻璃杯中, 并用蜡油固定在玻璃杯底, 再点燃它。待蜡烛燃烧至杯壁稍微发烫时 (位使实验效果明显, 可以稍微烫一点儿) , 迅速将其倒扣入盘中, 要求玻璃杯口边缘压着纽扣。
可以发现, 在倒扣入盘中的瞬间, 蜡烛熄灭, 慢慢地杯外盘中的液面下降, 盘中的水越来越少, 而玻璃杯中的液面却慢慢地上升, 如图1, 最后会发现盘中的水几乎全部被吸入到玻璃杯中, 如图2。
1.3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 当蜡烛在玻璃杯中不断燃烧时, 杯中空气受热膨胀, 当玻璃杯被倒扣入盘中后, 空气的缺少导致蜡烛熄灭, 此时空气温度也会慢慢降低, 在杯中空气体积不变、重力加速度也不变的情况下, 空气密度降低, 由初中物理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v可知, 杯内大气压强会逐渐减小, 由于大气压平衡, 要维持杯内杯外压强相等, 所以杯内液面上升以达到杯内空气体积减小, 空气密度上升, 增加杯内压强的目的, 所以盘中水被吸收到玻璃杯中, 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都是大气压强存在的表现。
2 总结
物理实验既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科学方法;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2]通过空气压强的实验设计及实现, 可以得出中学有些物理实验并不是都需要昂贵精密的设备和器材才能去完成, 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废弃回收物也可以组装完成许多重要且有趣的物理实验, 这样不仅将生活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 达到环保的目的,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更方便容易地接触实验, 亲手做实验。不再为昂贵的实验器材而担忧 (针对小型物理实验) 。
创新型物理实验对学生来说不仅实验器材收集容易, 而且方便学生理解, 更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是最深刻的, 所以,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也是当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只有适应这种趋势, 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度,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简单的实验模型不仅老师讲解起来方便, 学生也容易理解, 也容易去做, 所以, 简化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对象, 希望通过简单的实验器材达到更深刻理解知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新乡, 王其超, 张宪魁.物理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
[2]汪海.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 (35) :59-61.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篇2
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是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以《大气压强》一节为例,谈谈如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的策略。
《大气压强》一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三部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大气又无处不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材要求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通过托里拆利实验,具体测出大气压的数值。然后,介绍大气压的变化并通过介绍抽水机等生活中常见现象,强化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程标准理念。虽然这一节生活现象普遍,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课标要求比较低,属于了解和认识层次。但多年来,教师在授课时一直采取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大气压存在的事实,并且只是从图片上知道托里拆利实验,没有亲身参与,都停留在表象问题上,并不深刻了解内涵。基于这种现象,我在设计本课时就想现在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于是,我先从网络上搜集好有关大气压的资料,利用DreamWeaver技术将其制成网页,并将实验器材搬到多媒体教室,和学生共同上了这样一节与众不同的物理课。
课后,学生反响热烈,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对物理,对网络都产生极大的兴趣。有些同学课下还自发地上网查阅了大气压的其他知识给我的网页做以补充。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利用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彻底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再是口头说说的问题,如何真正做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需要教师真正动脑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巨大:
1.拓展时空,提高教学效果
它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它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可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这些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强直观性,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而又有些实验在瞬间即逝,多媒体可以将这些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本节中马德堡半球实验及托里拆利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实际操作,在過去的课堂上都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将其直观显现,将声音、图像、同时并举,刺激多种感官,鲜艳生动的图像如临其境;物理过程的动态表现,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思维过程展现得清晰可见,把事物的本质显露出来并掌握它,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
3.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加教学容量,拓宽知识面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运用好的教学软件和自制的课件,利于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优化教学过程。在本节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教师制作的大气压强网页上“了解大气压”及网页上的课外资料补充了很多大气压的其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内化了体验,扩大了视野。
目前,很多学校在物理教学中都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水平,促进了物理教学的开展。但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也应该注意几点:
(1)课型和课题是否适合,并不是所有课都适合到多媒体教室去上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要注意不要忽视实物和动手实验。在课件运用过程中,如果忽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用课件来完全替代物理实验,将大大降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上课之前,教师必须事先选好内容,制好课件或锁定网页,不然学生将无法控制。
(3)这样的课堂容量很大,对于时间的调控、重难点的突出,都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气压强”实验教学初探 篇3
一新奇实验, 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在自然界时时刻刻都存在着, 但人们却难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物理教学中, 通常用转换法将看不见的大气压转换为看得见的现象变化来反映大气压的存在。例如, 覆水杯实验、抽气胀气球、集气瓶吞鸡蛋、抽气瓶凹、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可以很直观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课堂上笔者用了以下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
1. 抽气瓶凹实验
找一个大的塑料瓶, 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 插入一根导气管, 缝隙之间用石蜡密封。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气体。可以观察到塑料瓶慢慢地凹下去了。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 笔者趁机提问:瓶子变瘪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力。”学生很轻易地回答了问题。追问:这个力是来自于哪里, 施力物体是谁呢?“来自于空气, 施力物体是空气。”学生不难回答。这就顺利地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中存在压强——大气压这一概念。
2. 覆水杯实验
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 在杯口处盖上平整的纸片, 让杯倒立着悬在空中,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杯中的水受到重力但不会掉下来, 是谁把它托住了。再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 不仅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人人参与, 体验大气压
教师的演示实验再精彩有趣, 也只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仍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这两个演示实验只证实了大气压是存在的, 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没有体验。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过程如下。
第一, 实验材料:吸盘式挂衣钩两个。
第二, 实验方法:将两个挂衣钩内部擦干净, 使两挂衣钩相向对正, 挤出内部空气:双手捏住挂衣钩向外用力拉, 观察现象。
第三, 思考问题:容易拉开吗?为什么不容易拉开?
第四,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实验前应擦净挂衣钩表面的尘土, 实验效果更好;向外拉时, 拉力应与挂衣钩吸盘垂直, 不可斜拽、侧拽, 以防实验失败;向外拉时, 不能太用力, 否则容易拉坏吸盘挂钩, 或因惯性而摔倒。
通过分组探究和讨论, 学生知道了挤出吸盘挂钩内的空气是为了减小吸盘内的气压, 使吸盘内外形成向内的气压差, 气压差把两个吸盘紧紧压在一起了。这样的实验使学生既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收获了知识和能力。在亲身经历中把相关的物理知识深刻地印记在脑海中, 更是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注重科学探究实验的精神。
三结合课件, 重现经典实验
经过笔者的演示和学生的亲手体验, 学生已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但是大气压怎样才能测量出来, 这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视频条件的限制或水银的短缺, 教师只能讲授托里拆利实验。即使偶尔做演示实验, 操作起来也很不方便, 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银呈白色而玻璃管较细, 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二是水银蒸气对人体有毒, 对于教师及坐在前面的学生有害, 特别是教师要连续上几个班的课, 影响更大。
为了能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看到经典的实验现象, 笔者尝试用DV录制了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 制作成上课用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 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银柱下降到约76 cm高就停下来, 而且当玻璃管向各方向倾斜时, 这个高度都不变。从视频中看到笔者做出精彩的实验, 新奇而亲切的感受迅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实验视频可以重复地播放,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四就地取材, 把教学推向高潮
由于条件的限制, 在课堂上不方便用水银做实验去测出大气压, 那么, 能不能用水代替水银来完成这个实验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由公式P=ρgh可知, 水的密度只有水银的1/13, 水柱高度就应该是水银柱高度的13倍。也就是说, 大气压能托起超过10米高的水柱。
为了验证这个推论, 在活动课时我和几个学生一起实践了这个探究活动, 找一条十多米长的白色透明的塑料管, 在管中灌满染成红色的水 (管内没有空气) , 管的两端均用手指压紧。把水管的一端提到教学楼五楼, 另一端倒插在水槽中, 当松开下端压水管的手时, 管中的红色水迅速下落后停止。此时用皮尺测量出水柱高度, 便可得知大气压相当于约10米高水柱产生的压强。在几百名学生的围观中, 我们见证了大气压能托起的水的高度, 我们用水做出了托里拆利实验!
课堂上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一些有趣实验, 往往会令学生毕生难忘。作为物理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并做好实验是我们的职责, 也是我们的优势。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篇4
1、压力与压强的区别和联系:
压力 |
压强 |
|
定义 |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物理意义 |
物体表面所承受的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力 |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
公式 |
F=pS |
P=F/S |
单位 |
牛顿(牛) |
1帕斯卡(Pa)=1牛顿/米2(N/m2) |
大小 |
有的情况下与物重有关,一般情况下与物重无关 |
不但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
液体对容器底部 |
F=pS |
P=ρ液gh (h:容器中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
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常见的连通器的实例:涵洞、茶壶、锅炉水位计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
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9.8牛/千克,h是液体的深度。
3、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
3、首次准确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3×105Pa。
4、标准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1.01325×105 Pa的大气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强,它相当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计算过程为p=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在一般计算中常取1.01×105 Pa,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取作105Pa。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气体、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被称作流体。
2.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重、难点剖析
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可以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来比较。
注意正确地判断受力面积:压强公式 P=F/S 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关键看所讨论的压力是靠哪一个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代入数据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对应。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征: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在液体内部就存在着由于本身重力而引起的压强。通过推理和实验都可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p=ρgh。
公式p=ρgh的物理意义:p=ρgh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公式p=ρgh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压强恰好也等于p=ρgh,例如: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P=F/S=G/S=mg/S=ρgSh/S=ρgh。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固体对支持物产生压强都可以用p=ρgh来计算。但对液体来说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p=ρgh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公式p=ρgh和P=F/S的区别和联系: P=F/S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而p=ρgh是通过公式P=F/S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来的,常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则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一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同样利用公式p=ρgh可以计算出该处受到的压强大小。
浅谈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 篇5
例1:选用一只普通玻璃杯, 在杯中注入热水, 然后摇一摇, 将热水倒掉, 迅速将一只手掌盖在杯口, 并将玻璃杯浸入冷水中, 几秒钟之后将压在杯口的手慢慢抬起, 学生就会发现玻璃杯随着手一起被“吸”起。
例2:巧取硬币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 倒上红墨水, 刚好淹没硬币, 请学生把硬币拿出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 此时气氛活跃。学生会得出各种结论, 但是教师不必做解释, 让学生观察。
演示:把点燃的纸放入烧杯中, 再将其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 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烧杯中。意想不到的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好奇, 这样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存在以及大气压强很大的目的。
例3:玻璃管提水实验
将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放在水槽中, 请学生用玻璃管来做提水实验。
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完成实验呢?
演示:步骤一:用拇指堵住玻璃管的一端, 再将玻璃管向上提, 但不露出水面, 学生会发现玻璃管中有水, 而且管中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
步骤二:此时趁机让学生思考, 如若移开拇指,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是什么托住了玻璃管里面的水而让其不下落呢?继续试验, 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在步骤一的基础上, 还可以选用一个较长的玻璃管做“对比试验”, 也是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
在大气压强这一节课中还可以用覆杯实验、瓶吞鸡蛋等实验来进行引入, 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得出大气确实具有压强, 并且要让学生来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方法, 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来营造浓郁、热烈、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 这样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带着疑问去听课, 为后续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大小以及托里拆利实验提供了保证。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篇6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引入新课
魔术表演:
出示塑料瓶, 请一名学生在瓶子上多扎几个小孔。
教师:这个千疮百孔的瓶子可以装水吗? (学生猜想)
请一名学生装满水, 学生会看到水从瓶子里向四面八方流出来, 然后偷偷将瓶子盖上。 (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教师:你们想不想学会这个魔术呢?
教师把瓶盖打开, 再盖上, 揭开秘密。
教师:想一想会是谁不让水流出来呢? (学生猜想)
这个现象就是大气压的杰作,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大气压强 (板书课题)
教学评析:“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提出后, 学生第一意识是有孔的瓶子怎么能装水呢?接着通过师生合作, 当所看到的现象与主观认识出现冲突的时候, 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无意识地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对大气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愿望。
二、新课教学
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介绍大气压的概念, 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
1、演示实验:
(1)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2) 小试管爬行实验
2、分组实验, 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1) 覆杯实验
(2) 瓶吞鸡蛋实验
(3) 用玻璃管提水游戏
教学评析:在探究之前, 我先借助多媒体介绍实验过程, 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盲目进行实验。由于所出现的现象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而且也是意想不到的, 于是学生被大气压的神奇所深深吸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也吸引了听课教师的眼球, 课堂气氛格外热烈。就这样我通过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的结合,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亲身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 帮助学生轻松跨越了难关。
大气压的测量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 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 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1、介绍托里拆利生平, 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提醒学生在观看同时注意操作要领)
讨论:
1、开始水银为什么会下降?
2、试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3、后来水银柱为什么静止而不下落?
4、大气压的值是多少?
思考:
(1) 1.01×105Pa到底有多大呢?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 请大家计算一下:大气压作用在手掌上的压力有多大?
(2) 这么大的压力, 可是为何你感觉不到呢?
(3)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 如果换成水能不能做这个实验?
小实验:将装满水的试管倒放于水槽内, 会出现什么现象?
2、影响大气压值的因素
教师:托里拆利测出的这个数值是不变的吗? (学生猜想)
播放大气压随高度和天气变化的动画。
3、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教师媒体展示图片。
教学评析:当学生充分感知大气压存在之后, 顺理成章引出大气压的测量。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处理, 由于水银有剧毒, 禁止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 所以我采用了录像播放的方法, 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 使学生“重温”科学家的历程。这是传统教学根本无法做到的。3道思考题和小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 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大气压的应用
1、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大气压应用的例子。
2、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 注射器吸药液, 茶壶倒茶等生活现象的视频资料。
教学评析:我通过小组讨论、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的方法, 把平时熟视无睹的大气压现象清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其深深体会到大气压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也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自然现象。
三、课堂小结
(1)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以从知识上, 方法上等方面去谈。
(2) 实验时, 学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3) 你还想知道有关大气压的哪些知识?
教学评析:一节课, 人人有不同的收获, 人人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颖、开放的小结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和交流意识, 又是一个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 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 世界将会怎样?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评析:小论文的布置, 一改以往的物理作业形式, 给学生留下了思考、探索的空间, 使教学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篇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课堂出现了许多惊喜和亮点。在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大小”体会不深,但学生的目光特别专注课本上的几个演示实验,如“塑料管中的水会流出来吗”等。课本中研究大气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生活中比较容易获取。于是,教师可在课前宣布下一节课进行实验考试,考试内容是:①塑料管中的水会就出来吗?②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③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三个实验中任选一个,器材自备,满分100分。
二、案例情景
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了各种自备的实验器材:一次性纸杯、塑料管、纸片、橡皮管、吸盘、玻璃杯,大家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学生李君茹第一个登台,她选择的是实验①,她首先将自备的玻璃杯放置在讲台桌上,接着用烧杯缓缓地向玻璃杯倒清水,待水刚要溢出杯口时,用双手将自备的纸片沿着水面小心翼翼地推过去。确认纸片已覆盖住整个杯口后,她左手托住纸片,右手握住杯子中下部,迅速将整个杯子倒转过来。“可以放开左手了啊!”有学生急得在下面喊。李君茹紧张地托住纸片,左手终于慢慢远离纸片,所有的同学都屏住呼吸。纸片周围“滴水不漏”。“啊!哇!……”李君茹的实验成功了,教室内一下子“沸腾”了。
第二个上台的学生是张瑶。她自备的实验器材是一个钥匙圈,上面挂有一个呈半碗状的小塑料吸盘和一把自行车钥匙,她选的是实验③。她首先向小吸盘内注满清水,然后转身将小吸盘小心翼翼地在黑板上一贴。“哎?小吸盘居然紧紧地贴在黑板上,没有掉下来。”台下同学们的眼睛一下子都瞪大了。“能继续往小吸盘上挂物体而保证它不掉下来吗?”我试探地问。一支钢笔,又一支钢笔,一个钥匙,又一个钥匙……小吸盘的下面挂起了长长的“物品”,可小吸盘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
轮到第24号学生王俊实验考试了,他是班里比较活泼的男生,一双大眼睛特别会“说话”。他选择的实验①也进行得十分顺利。我满意地点点头,等待下一位同学来进行实验考试时,他却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还能再做一个其他的实验吗?”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实验,而且我已经给他刚才的实验考试打满分了,多再做一个实验,课堂时间就会比较紧张。但看到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恳求,我还是同意了。
大家的目光几乎齐刷刷地聚焦在了他所带的另一套自备的实验器材:一个250毫升的玻璃瓶,里面空空的;连带一个配套胶塞;塞子的中间插有一硬质的塑料空心管;塑料空心管开口向外的一端连有一段细长的软橡胶管。“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许多同学纳闷了,我却有点意外而惊奇地意识到了他接下来的表演。
王俊此时的目光里流露着一种坚定的自信。他先是将带有配套胶塞、塞子中间插着一根硬质的塑料空心管的玻璃瓶倒放在空中,用左手握住,然后通过软橡胶管的开口外端尽力吸气,待确定瓶内空气基本吸完,迅速将软橡胶管的外开口端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清水的烧杯里,突然,硬质空心塑料管向瓶内开口端一下子喷出了水柱,水柱很急,上升一段距离后,以水花的形式散落下来。这不正是“喷泉”实验吗?“啊!”学生们都“惊呆”了,像哥布伦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而此时的王俊是一脸骄傲。“你能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原因吗?”我故意问。“是大气压……”有学生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
只见王俊一脸神气地看了一下台下的学生,稍作停顿后便放开嗓子说:“一开始,我用力吸尽瓶内空气,使瓶内气压大大减小,而外界大气压不变,所以烧杯里的水就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通过软橡胶管进入瓶内而形成水柱。”我微笑着点点头。
“老师,我能试用他的实验器材吗?”,有好奇的学生终于忍不住了。
“老师,我也想试用他的实验器材,可以吗。”……
三、反思与讨论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花。”本次学生自备自演的实验考试,可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1. 自主实验,让学生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新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但活泼好动却是学生的天性,而自备自演的实验尝试正符合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学生更易于接受。
2. 自主实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应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大气虽然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自备自演的实验考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刘海当天的《日记》写道:“实验开始了,同学们按学号一个个地走上讲台,上去表演的同学动作熟练,神情稍微有点紧张。他们精彩的表演真让人大开眼界。他们动作不慌不忙,有时候一次没成功,就来第二次,在台下同学们的提示下都能顺利过关。”可见,每一个学生对本堂课的印象,都是“刻骨铭心”的。
3. 自主实验,让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的灵感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推荐阅读:
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09-18
瓶吞水球----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07-07
苏科版 大气压强(教案)09-01
《大气压强》的说课稿10-12
液体压强物理实验07-05
压强实验教案09-30
物理教学案例压强07-04
初二物理液体压强教案10-16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压强10-03
物理压强一课教学反思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