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 大气压强(教案)

2024-09-01

苏科版 大气压强(教案)(精选10篇)

苏科版 大气压强(教案) 篇1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大气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课型:新授

教具:玻璃杯、硬纸片,水,马德堡半球,两用气筒。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1)将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找两名同学向两边用力拉,看能不能将其拉开。

(2)用两用气筒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找两名同学向两边用力拉,看能不能将其拉开。

(3)打开进气阀门,再让两名同学向两边用力拉,看能不能将其拉开。

师生讨论:在抽出气体之前,球内外气压平衡,所以很容易将其拉开,当将球内的气体抽出后,由于球内没有大气压或者说大气压很小,外界大气压作用在半球的外表面,将其挤在一起,所以拉不开。

由此可见,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讲解托利拆里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教师讲解实验的过程。(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地球上的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高度的地方大气压不一样,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

板书:在海拔3000米以内,大约每升高10米,大气压减少100帕。

(四)气压计

1、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2、教师介绍气压计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看课本P42页图7.3-7引导学生探讨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苏科版 大气压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4.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具:集气瓶、水槽、两个小吸盘、饮料瓶、水、硬纸片 教学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解法、实验法、归纳法等。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

2.实验演示

①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③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第一次掉下来而第二次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学生讨论、回答:①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②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入大气压强 4.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由于空气也受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1.大气压强很大

1)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①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②用吸管吸汽水;③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2.大气压强的测定

1)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细长试管,重复上述过程。(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学生思考并讨论:(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幻灯片展示] p0=ρ水银gh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1.013×105Pa 相当于76CM高水银柱的压强 3.大气压的应用

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生:分组讨论

(三)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学生归纳: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

一、大气压强: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

大气压的产生原因:由于大气受到重力作用,同时又具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强大小: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1.01×105Pa

(四)课外活动

1、学生讨论:

①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②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2、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3、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五)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1)受重力(2)具有流动性

2、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3、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 1.01×105Pa

大气压强教案 篇3

《大气压强》教案

湖北省襄樊市建昌子校 张利民

【教材简析】: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人教版)

《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和应用 【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主的启发探究式教学 【教具】:

教师用: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哈慈五行针一个、玻璃杯一个、玻璃板一块、硬纸片一张、装水水槽一个、注射器一个、空易拉罐一个、橡皮泥一块、酒精灯一个、火柴一盒、饮料一杯、吸管三根、一次性杯一个。

学生分组实验用:皮碗一对、大小试管各一个、注射器一个、盛水小烧杯一个、吸管一根。【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和学生配合用哈慈五行针实验。

问:是什么原因产生上述实验结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大气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大气压强》教案

生:会。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此实验。师: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得出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大气压很大。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㈡、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师:让学生做覆水杯实验: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倒置时纸片会怎样?将玻璃杯内装满水,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并倒置过来,如果松手,学生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出来)

师:是什么托住了纸片和水呢? 生:是大气压。

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旋转玻璃杯,也是这样,说明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大气压和液体之间的对比总结得出: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是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㈢、大气压强的值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还知道大气压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的值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师:续覆水杯实验,把倒置的玻璃杯放入水槽中的水里,先让学生猜想:抽去硬纸片后,杯中的水会不会全部流出来,还是只流出一部分,还是都不流出来?

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抽掉硬纸片,水并不流出来。师:杯内的水为什么没有流出来? 生:杯外水面上方的大气压支持的结果。

师:大气压到底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多媒体展示实验录像)

师: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知道水柱的高度,同学们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 生:能。=液gh水

师:若真用水来做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很不方便: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并且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等。

师:能否换用其它的液体来做实验,使操作简便呢?(师:启发学生由=gh考虑问题)

《大气压强》教案

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

《大气压强》教案

起饮料,乙同学却吸不起来。请学生讨论后做出解释。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即1.0×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多选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到括号内()

A、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B、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C、大气压的值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D、用吸管吸饮料实际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杯吞蛋”实验,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2、自己总结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的实例写一份调查报告。

附:【板书设计】

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值:

大=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帕)

《大气压强》微课教案 篇4

《大气压强的存在》微课教学设计

东坡中学 孙海鹏

【教学目标】

(1)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2)教学难点: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水,玻璃杯、带活塞玻璃瓶。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各种装水的容器、牛奶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活动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A 取一个塑料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上倒置。在实验A中当水不流出来时,再用针在塑料瓶上孔,会看到纸片脱落,水从瓶口流出。

①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思考:纸片为什么先没有脱落,瓶上扎孔后却脱落?

②师引导分析.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这厚厚的大气层也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和液体一样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 物体产生压强。

3、实验检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B 用真空针灸罐吸住手掌,让学生拔取针灸罐,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C 让学生分别吸取敞口瓶和盖有密闭塞瓶中的饮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D:学生自由实验,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初步感受大气压强的威力。

活动设计说明:在教科书设计的实验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对比实验的方 法,让学生参与和亲自动手切身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三、课堂归纳小结。

微课习题

作业:通过所学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茶壶的盖上为什么药留一个小孔,水才容易倒出来。2.用胶头滴管吸取药液,为什么先要用手指捏扁胶头。3.为什么注射器的活塞要向外拉,药液进入注射器。

微课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篇5

1、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压力可以用 来测量,面积可以用 来测量。

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计算公式是 。

3、什么是力的平衡?平衡状态有哪些?

4、茶壶盖上为什么有个小孔?

(二)置疑体验,引入课题。

师:夏天,同学们经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

生:是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特殊的饮料(出示自制牛奶:将玻璃瓶中装满牛奶,用带吸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将瓶口及吸管与橡皮塞接触处密封,确保气密性良好),看你们能否将牛奶吸上来?

生:(使劲吸牛奶)不能

师:怎样才能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考并讨论)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考: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生:不是,可能是大气压强。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大气压强。板书课题

(三)模拟实验,存在证明

1、教师出示两个橡胶皮碗,排出碗内的空气,让学生推举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进行拔河比赛,并指明这个实验早在17世纪就做过了,

2、通过课件展示马德半球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讨论思考现象的成因。板书存在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3、教师演示“覆杯”实验、“喷泉”实验,通过课件展示“铁桶变瘪”实验、“瓶吞蛋”实验、“水中取钱而不湿手”实验,师生一起分析原因。

4、学生讨论列举大气压强在生活中应用实例。如钢笔吸墨水、塑料挂钩衣物、吸管吸饮料、拔火罐等

(四)大气压强的测量

大气压强存在,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进行了研究,并算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1、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录相,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

(2)玻璃管变粗、变细、倾斜、向下压、向上提只要不让管口脱离水银面,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差会改变吗?

(3)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通过它能支持一段水银柱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是什么物理方法?

(4)大气压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楚,可以通过计算760mm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大气压,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方法?

2、学生计算760mm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教师检查并给予指导,后交流并指出大气压强P0=1.013×105Pa。(也可对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大气压对水银柱的支持力,即P0S=G也可推导出大气压强的值)

3、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学生计算,教师检查并给予指导,后交流约为10米。

4、学生完成教材P88“想想议议”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感悟大气压强产生的压力的大小。

5、探究粗略测大气压强的方案。用课件出示器材塑料挂钩吸盘、弹簧测力计、直尺、注射器、橡胶帽、钩码、线等,学生分组讨论出两种方案。要求写明器材、原理、步骤、表达式以及注意事项。先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后通过投影仪全班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案改进。

(五)大气压强的应用

1、大气压强应用视频资源,如吸盘搬运玻璃、抽水机工作原理等。

2、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应用:气压计。

自制气压计从一楼到三楼,管中水柱是上升还是下降?先引导学生对水柱进行受力分析,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瓶内气压对水柱向上的支持力,大气压对水柱向下的压力,水柱受向下的重力而平衡,即P内S==P0S﹢G而瓶内气压对水柱向上的支持力不变,当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大气压对水柱向下的压力减小,水柱的重力增加,表现为水柱升高。

3、介绍森林中鸟的自动给水器、家庭中电热水器等都用到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小结巩固(在评价中介绍)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90第3题、第5题

(七)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且具流动性

气压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1.013×105Pa

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篇6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了解并体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摩擦起电的本质.

学 教 程 序 设 计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生成与反思

让学生观看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实验,提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分子可以再分吗?

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这些现象表明,摩擦起电的现象中物体所带的电一样吗?为什么?

一、课前预习见学程导航

二、新知展示

1.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活动1: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然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阅读并自行小结什么是摩擦起电:用 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活动2: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活动3: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活动: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结论:上述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 (一样/不一样)的.

两种电荷的规定:

阅读文本,了解两种电荷名称的来历.

正电荷: .

负电荷: .

学 教 程 序 设 计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生成与反思

思考:你怎样判定物体是否带?有没有办法进一步确定它带的是何种电荷吗?

物体在通常情况下都不带电,摩擦后带电了,你对物质的内部结构又有什么新的猜想.

回顾实验现象,小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讨论、汇报并练习.

方法:

(1)利用吸引轻小物体性质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

甲图:若B球不带电,则A球 (一定/不一定)带电;若B球带电,则A球 (一定/不一定)带电.乙图:A、B球一定带 种电荷.

验电器的原理是 .

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又逐渐张开,则可判断物体( )

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D.带正、负电都可能

2.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原创苏科版 声音的特征 教案 篇7

课型:新授课 课时: 课时 总第 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感受讨论,能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什么

2、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掌握影响响度音调音色的因素是什么

3、知道振幅和频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语言引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同样是振动发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呢,学生说不同,各有各的特点,那有哪些描述声音特性的词语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低沉,嘹亮,稳重,挺拔,尖锐,刺耳……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描述声音特征的词语,而物理学中有专门描述声音特性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二、响度

1、响度概念

教师制造出两个响度不同的声音给学生听,比如一次轻拍桌子,一次重拍桌子,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次声音的不同,学生会说,第一次小,第二次大,第一次弱,第二次强,等等,然后教师直接给出,以后物理学里把声音的强弱或者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以后声音大我们就说响度大,声音小我们就说响度小。

2、影响响度的因素

教师先做一个实验,用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一次重敲,响度较大,一次轻敲,响度较小,一次弹开的远,一次弹开的近,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可以总结出响度和什么有关系。经过教师提示引导,得出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教师再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小鼓来验证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学生回答……

结论: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三、音调

1、音调概念

教师用口琴吹出两个声音,一个音调高,一个音调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次声音的特点,一个低沉,浑厚,粗,稳重。另一个,尖锐,刺耳,高亢

教师再举出一些动物的发声,让学生说出属于哪一类,牛的声音,蚊子的声音,男生的声音,女生的声音,放一些歌唱家的声音

教师作出总结,以后第二类声音我们物理上统称为高,第一类声音统称为低,而声音的高低物理上称作音调。如果一个声音听上去像第一类我们就说音调高,如果像第二类我们就说音调低。

教师在放一些声音,如,海豚音,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韩红的青藏高原,让学生说出音调的高低情况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教师做实验或者介绍实验,齿轮转动带动卡片发声,转的快,音调高,转的慢音调低,再让学生思考音调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得出结论,音调和振动的快慢有关。再换一个实验来证明,卡片划过梳子,快划时,振动快,音调高,慢划时振动慢,音调低,再次说明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3、频率的概念

学生自己学习什么是频率,频率反应振动的快慢,振动快,频率高,振动慢频率低。同时要知道如何算频率,频率的单位,简称

这里应该先学习什么频率,频率单位,以及如何算频率,最后再说明频率反应了振动的快慢。振动快,频率高,振动慢,频率低。

明确了频率反应了振动快慢以后,再总结出结论,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然后用数据说明男子和女子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反应了男女音调高低的不同。

四、音色

1、音色的概念

用电脑放两个同样的歌曲,一首是阿宝的,一首是韩红的,然后让学生分辨,学生可以分辨出来,教师接着提问,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辨的呢,给出音色这个物理词汇。教师简单解释音色的概念,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给人不同的感受,具有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叫做音色。

2、音色的影响因素

教师介绍或者学生自学,和材料结构有关。

五、声音的三要素

教师介绍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性

一、响度

1、定义

2、振幅

3、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二、音调

1、定义:

2、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3、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4、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三、音色

1、定义

2、影响因素:材料与结构

四、声音的三要素 课堂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2、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反思:

1.2、声音的特性(2)

课型:新授课 课时: 课时 总第 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了解影响各种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3、会用声音特征的知识对有关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声音的特征的有关内容

什么是响度,响度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是什么,用什么实验证明 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频率什么关系,用什么实验证明 辨别声音用声音的哪个特征,音色由什么决定

二、补充

1、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教师举例,教师在前面讲话,后面和前面的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这说明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通常都能总结出结论,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1)弦乐器

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吉他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学生回答,用力弹和轻轻弹 那如何使吉他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呢,教师先简单介绍音调1234567,音调越来越高,乐手是如何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教师可以出示吉他,或者吉他的图片,弹吉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改变弦的长短,粗细,松紧可以改变音调。通过讲解或者演示,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反之,弦越长越粗越松,音调越低

其他乐器道理一样(2)打击乐器

用编钟,音叉,大钟,瓷砖琴等乐器向学生展示,打击乐器的音调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小,音调越高,质量越大,音调越低

装有水的瓶子音调高低的判断(3)管乐器

空气柱越短,越小,音调越高,越长越大,音调越低 水瓶灌水的音调高低情况 吹吸管音调高低的判断

3、音色和波形的关系,从波形看响度和音调

如何看音色

如何看响度,看振幅

如何看音调,看振动的次数。

三、例题和应用

1、生活中的一些词语是指声音的哪个特征

高声大喊,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震耳欲聋,男低音,女高音,引吭高歌,他唱歌很好听,2、分辨出声音,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模仿谁的声音都是指音色 板书设计:

一、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二、乐器音调的音响因素

1、弦乐器

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 越长,越粗,越松,音调越低

2、打击乐器

越小,越轻,音调越高 越大,越重,音调越低

3、管乐器

空气柱越小,越短,音调越高 空气柱越大,越长,音调越低

三、从波形看声音的三要素 课堂作业: 大练习册,A1,2,7,9 教学反思: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8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 kW = 103 W

1 W = 103 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 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

A.J/s B.kW·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 V 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 2.5 V 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 2.5 V 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 >U额,则 P实 >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 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乘车印象苏科版美术教案韩冬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乘车印象》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学重点将从车的造型转向以人物造型为主的情节性创作绘画学习,通过欣赏、回忆、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乘车时的印象,表现乘车时的兴奋、悠闲、焦急、无奈等情绪,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倡导文明乘车的好风尚。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乘车时的不同情形,体会乘车时兴奋、悠闲、焦急、无奈等情绪变化,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2)技能目标:能以各种人物动态表现出乘车时的情景,并学习必要的构图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回味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乘车的种种印象的讨论,去发现平常事中平常人的闪光点,宣扬尊老爱幼、文明乘车的好风尚。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方式,回忆乘车时印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乘车印象,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思路:

(l)感知与体验:

教师提供房车的内部图片,让学生感受坐在里面一定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房车的外部—原来是一辆车,由此导人本课主题:乘车印象。

(2)学习与创作:

①学生回忆乘坐各种车辆的种种感受与印象深刻的事,并到黑板上画一画。

②针对黑板上的绘画作业,了解学生绘画情况,选择下一步的教学策略:绘画创作的指导重点放在人物动态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不同构图的表现方法。

*构图—画面的安排可选择车厢内的满构图或车厢外的大范围的构图。

*人物—示范各种相关动态,注意人物表情及人物间的高低变化与前后遮挡。

③欣赏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

④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风格,创作一幅《乘车印象》。

(3)评价与反思: ①看赏同学们的作品。

②可将学生作品汇集成册。

●板书设计:

第11课乘车印象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苏科版 大气压强(教案) 篇10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可用绘画完成。教学准备:

民间艺术品、制作工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泥人作品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授课(介绍)

1、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

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2、佛教溯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石经幢与金莲桥现仍保存在锡惠公园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一看,大阿福的造型与头部造型与之十分相似。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

三、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

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四、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

1、民居木雕(清)浙江 凤翔的马 陕西

2、陈家祠砖雕(清)广东 泥咕咕 河南

3、面花 山西 剪纸 陕西

4、刺绣 贵州

五、学生作业

上一篇:送给父亲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商场保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