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

2024-09-18

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精选5篇)

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 篇1

大气看不见摸不着, 比较抽象, 所以对于大气压学生很不容易理解。虽然在前面几节课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知识, 可以说对压强的概念已经不陌生了, 但是, 在头脑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关大气压强的错误观念, 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基于本节课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历, 采取了几个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来进行引入, 让学生来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例1:选用一只普通玻璃杯, 在杯中注入热水, 然后摇一摇, 将热水倒掉, 迅速将一只手掌盖在杯口, 并将玻璃杯浸入冷水中, 几秒钟之后将压在杯口的手慢慢抬起, 学生就会发现玻璃杯随着手一起被“吸”起。

例2:巧取硬币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 倒上红墨水, 刚好淹没硬币, 请学生把硬币拿出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 此时气氛活跃。学生会得出各种结论, 但是教师不必做解释, 让学生观察。

演示:把点燃的纸放入烧杯中, 再将其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 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烧杯中。意想不到的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好奇, 这样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存在以及大气压强很大的目的。

例3:玻璃管提水实验

将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放在水槽中, 请学生用玻璃管来做提水实验。

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完成实验呢?

演示:步骤一:用拇指堵住玻璃管的一端, 再将玻璃管向上提, 但不露出水面, 学生会发现玻璃管中有水, 而且管中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

步骤二:此时趁机让学生思考, 如若移开拇指,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是什么托住了玻璃管里面的水而让其不下落呢?继续试验, 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在步骤一的基础上, 还可以选用一个较长的玻璃管做“对比试验”, 也是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

在大气压强这一节课中还可以用覆杯实验、瓶吞鸡蛋等实验来进行引入, 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得出大气确实具有压强, 并且要让学生来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方法, 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来营造浓郁、热烈、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 这样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带着疑问去听课, 为后续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大小以及托里拆利实验提供了保证。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同时又为形成和发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感性知识, 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利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反过来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

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 篇2

1.覆杯实验

如图1所示,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纸片不下落。

2.瓶吸鸡蛋

如图2所示,广口瓶内装少量细沙,将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瓶中,然后迅速把剥去壳的熟鸡蛋紧盖在瓶口上。待纸熄灭后,向瓶外浇冷水,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小于外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压入了瓶中。

3.小试管爬升实验

如图3所示,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一半深度处,将两试管迅速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4.用注射器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4所示,取一注射器,把针筒倒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中,先将活塞推到针筒顶端,排尽空气后用橡皮套将管口套牢,再在活塞颈上拴上细绳,绳下挂几个钩码,活塞也不易拉下来。

5.用挂衣钩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5所示,将两个带有软塑料托的压力衣钩的软塑料托相对,用力挤压,排出其间的部分空气,即使在衣钩下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易将两个衣钩分开。

6.用橡皮吸盘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6所示,将木凳面弄湿,把像皮吸盘直立在光滑的凳面上,握住木柄往下压,这时吸盘内气体被挤压出来,再提起木柄,凳子亦被提起,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用气球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7所示,在橡皮塞中插入两支细短玻璃管,一根玻璃管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并用线扎紧,另一根接厚橡胶管后与抽气筒相连。用橡皮塞塞紧广口瓶瓶口,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空气,此时套在另一玻璃管口的小气球就膨胀起来。这是由于抽走瓶内部分气体后,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因而大气压强将瓶外部分气体压进了气球。

8.用钢笔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将钢笔插入墨水中,按下胶管外的弹簧片,将胶管中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松开弹簧片后墨水就被“吸”进了胶管中。分析可知,管内气体被排出部分后,管内气体压强小于管外大气压强,在墨水液面大气压强作用下,将墨水压进了胶管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实验教学初探 篇3

一新奇实验, 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在自然界时时刻刻都存在着, 但人们却难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物理教学中, 通常用转换法将看不见的大气压转换为看得见的现象变化来反映大气压的存在。例如, 覆水杯实验、抽气胀气球、集气瓶吞鸡蛋、抽气瓶凹、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可以很直观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课堂上笔者用了以下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

1. 抽气瓶凹实验

找一个大的塑料瓶, 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 插入一根导气管, 缝隙之间用石蜡密封。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气体。可以观察到塑料瓶慢慢地凹下去了。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 笔者趁机提问:瓶子变瘪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力。”学生很轻易地回答了问题。追问:这个力是来自于哪里, 施力物体是谁呢?“来自于空气, 施力物体是空气。”学生不难回答。这就顺利地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中存在压强——大气压这一概念。

2. 覆水杯实验

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 在杯口处盖上平整的纸片, 让杯倒立着悬在空中,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杯中的水受到重力但不会掉下来, 是谁把它托住了。再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 不仅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人人参与, 体验大气压

教师的演示实验再精彩有趣, 也只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仍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这两个演示实验只证实了大气压是存在的, 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没有体验。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过程如下。

第一, 实验材料:吸盘式挂衣钩两个。

第二, 实验方法:将两个挂衣钩内部擦干净, 使两挂衣钩相向对正, 挤出内部空气:双手捏住挂衣钩向外用力拉, 观察现象。

第三, 思考问题:容易拉开吗?为什么不容易拉开?

第四,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实验前应擦净挂衣钩表面的尘土, 实验效果更好;向外拉时, 拉力应与挂衣钩吸盘垂直, 不可斜拽、侧拽, 以防实验失败;向外拉时, 不能太用力, 否则容易拉坏吸盘挂钩, 或因惯性而摔倒。

通过分组探究和讨论, 学生知道了挤出吸盘挂钩内的空气是为了减小吸盘内的气压, 使吸盘内外形成向内的气压差, 气压差把两个吸盘紧紧压在一起了。这样的实验使学生既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收获了知识和能力。在亲身经历中把相关的物理知识深刻地印记在脑海中, 更是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注重科学探究实验的精神。

三结合课件, 重现经典实验

经过笔者的演示和学生的亲手体验, 学生已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但是大气压怎样才能测量出来, 这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视频条件的限制或水银的短缺, 教师只能讲授托里拆利实验。即使偶尔做演示实验, 操作起来也很不方便, 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银呈白色而玻璃管较细, 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二是水银蒸气对人体有毒, 对于教师及坐在前面的学生有害, 特别是教师要连续上几个班的课, 影响更大。

为了能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看到经典的实验现象, 笔者尝试用DV录制了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 制作成上课用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 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银柱下降到约76 cm高就停下来, 而且当玻璃管向各方向倾斜时, 这个高度都不变。从视频中看到笔者做出精彩的实验, 新奇而亲切的感受迅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实验视频可以重复地播放,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四就地取材, 把教学推向高潮

由于条件的限制, 在课堂上不方便用水银做实验去测出大气压, 那么, 能不能用水代替水银来完成这个实验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由公式P=ρgh可知, 水的密度只有水银的1/13, 水柱高度就应该是水银柱高度的13倍。也就是说, 大气压能托起超过10米高的水柱。

为了验证这个推论, 在活动课时我和几个学生一起实践了这个探究活动, 找一条十多米长的白色透明的塑料管, 在管中灌满染成红色的水 (管内没有空气) , 管的两端均用手指压紧。把水管的一端提到教学楼五楼, 另一端倒插在水槽中, 当松开下端压水管的手时, 管中的红色水迅速下落后停止。此时用皮尺测量出水柱高度, 便可得知大气压相当于约10米高水柱产生的压强。在几百名学生的围观中, 我们见证了大气压能托起的水的高度, 我们用水做出了托里拆利实验!

课堂上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一些有趣实验, 往往会令学生毕生难忘。作为物理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并做好实验是我们的职责, 也是我们的优势。

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 篇4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引入新课

魔术表演:

出示塑料瓶, 请一名学生在瓶子上多扎几个小孔。

教师:这个千疮百孔的瓶子可以装水吗? (学生猜想)

请一名学生装满水, 学生会看到水从瓶子里向四面八方流出来, 然后偷偷将瓶子盖上。 (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教师:你们想不想学会这个魔术呢?

教师把瓶盖打开, 再盖上, 揭开秘密。

教师:想一想会是谁不让水流出来呢? (学生猜想)

这个现象就是大气压的杰作,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大气压强 (板书课题)

教学评析:“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提出后, 学生第一意识是有孔的瓶子怎么能装水呢?接着通过师生合作, 当所看到的现象与主观认识出现冲突的时候, 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无意识地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对大气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愿望。

二、新课教学

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介绍大气压的概念, 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

1、演示实验:

(1)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2) 小试管爬行实验

2、分组实验, 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1) 覆杯实验

(2) 瓶吞鸡蛋实验

(3) 用玻璃管提水游戏

教学评析:在探究之前, 我先借助多媒体介绍实验过程, 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盲目进行实验。由于所出现的现象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而且也是意想不到的, 于是学生被大气压的神奇所深深吸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也吸引了听课教师的眼球, 课堂气氛格外热烈。就这样我通过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的结合,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亲身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 帮助学生轻松跨越了难关。

大气压的测量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 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 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1、介绍托里拆利生平, 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提醒学生在观看同时注意操作要领)

讨论:

1、开始水银为什么会下降?

2、试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3、后来水银柱为什么静止而不下落?

4、大气压的值是多少?

思考:

(1) 1.01×105Pa到底有多大呢?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 请大家计算一下:大气压作用在手掌上的压力有多大?

(2) 这么大的压力, 可是为何你感觉不到呢?

(3)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 如果换成水能不能做这个实验?

小实验:将装满水的试管倒放于水槽内, 会出现什么现象?

2、影响大气压值的因素

教师:托里拆利测出的这个数值是不变的吗? (学生猜想)

播放大气压随高度和天气变化的动画。

3、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教师媒体展示图片。

教学评析:当学生充分感知大气压存在之后, 顺理成章引出大气压的测量。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处理, 由于水银有剧毒, 禁止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 所以我采用了录像播放的方法, 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 使学生“重温”科学家的历程。这是传统教学根本无法做到的。3道思考题和小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 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大气压的应用

1、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大气压应用的例子。

2、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 注射器吸药液, 茶壶倒茶等生活现象的视频资料。

教学评析:我通过小组讨论、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的方法, 把平时熟视无睹的大气压现象清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其深深体会到大气压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也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自然现象。

三、课堂小结

(1)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以从知识上, 方法上等方面去谈。

(2) 实验时, 学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3) 你还想知道有关大气压的哪些知识?

教学评析:一节课, 人人有不同的收获, 人人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颖、开放的小结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和交流意识, 又是一个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 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 世界将会怎样?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评析:小论文的布置, 一改以往的物理作业形式, 给学生留下了思考、探索的空间, 使教学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 篇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课堂出现了许多惊喜和亮点。在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大小”体会不深,但学生的目光特别专注课本上的几个演示实验,如“塑料管中的水会流出来吗”等。课本中研究大气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生活中比较容易获取。于是,教师可在课前宣布下一节课进行实验考试,考试内容是:①塑料管中的水会就出来吗?②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③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三个实验中任选一个,器材自备,满分100分。

二、案例情景

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了各种自备的实验器材:一次性纸杯、塑料管、纸片、橡皮管、吸盘、玻璃杯,大家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学生李君茹第一个登台,她选择的是实验①,她首先将自备的玻璃杯放置在讲台桌上,接着用烧杯缓缓地向玻璃杯倒清水,待水刚要溢出杯口时,用双手将自备的纸片沿着水面小心翼翼地推过去。确认纸片已覆盖住整个杯口后,她左手托住纸片,右手握住杯子中下部,迅速将整个杯子倒转过来。“可以放开左手了啊!”有学生急得在下面喊。李君茹紧张地托住纸片,左手终于慢慢远离纸片,所有的同学都屏住呼吸。纸片周围“滴水不漏”。“啊!哇!……”李君茹的实验成功了,教室内一下子“沸腾”了。

第二个上台的学生是张瑶。她自备的实验器材是一个钥匙圈,上面挂有一个呈半碗状的小塑料吸盘和一把自行车钥匙,她选的是实验③。她首先向小吸盘内注满清水,然后转身将小吸盘小心翼翼地在黑板上一贴。“哎?小吸盘居然紧紧地贴在黑板上,没有掉下来。”台下同学们的眼睛一下子都瞪大了。“能继续往小吸盘上挂物体而保证它不掉下来吗?”我试探地问。一支钢笔,又一支钢笔,一个钥匙,又一个钥匙……小吸盘的下面挂起了长长的“物品”,可小吸盘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

轮到第24号学生王俊实验考试了,他是班里比较活泼的男生,一双大眼睛特别会“说话”。他选择的实验①也进行得十分顺利。我满意地点点头,等待下一位同学来进行实验考试时,他却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还能再做一个其他的实验吗?”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实验,而且我已经给他刚才的实验考试打满分了,多再做一个实验,课堂时间就会比较紧张。但看到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恳求,我还是同意了。

大家的目光几乎齐刷刷地聚焦在了他所带的另一套自备的实验器材:一个250毫升的玻璃瓶,里面空空的;连带一个配套胶塞;塞子的中间插有一硬质的塑料空心管;塑料空心管开口向外的一端连有一段细长的软橡胶管。“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许多同学纳闷了,我却有点意外而惊奇地意识到了他接下来的表演。

王俊此时的目光里流露着一种坚定的自信。他先是将带有配套胶塞、塞子中间插着一根硬质的塑料空心管的玻璃瓶倒放在空中,用左手握住,然后通过软橡胶管的开口外端尽力吸气,待确定瓶内空气基本吸完,迅速将软橡胶管的外开口端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清水的烧杯里,突然,硬质空心塑料管向瓶内开口端一下子喷出了水柱,水柱很急,上升一段距离后,以水花的形式散落下来。这不正是“喷泉”实验吗?“啊!”学生们都“惊呆”了,像哥布伦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而此时的王俊是一脸骄傲。“你能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原因吗?”我故意问。“是大气压……”有学生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

只见王俊一脸神气地看了一下台下的学生,稍作停顿后便放开嗓子说:“一开始,我用力吸尽瓶内空气,使瓶内气压大大减小,而外界大气压不变,所以烧杯里的水就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通过软橡胶管进入瓶内而形成水柱。”我微笑着点点头。

“老师,我能试用他的实验器材吗?”,有好奇的学生终于忍不住了。

“老师,我也想试用他的实验器材,可以吗。”……

三、反思与讨论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花。”本次学生自备自演的实验考试,可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1. 自主实验,让学生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新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但活泼好动却是学生的天性,而自备自演的实验尝试正符合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学生更易于接受。

2. 自主实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应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大气虽然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自备自演的实验考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刘海当天的《日记》写道:“实验开始了,同学们按学号一个个地走上讲台,上去表演的同学动作熟练,神情稍微有点紧张。他们精彩的表演真让人大开眼界。他们动作不慌不忙,有时候一次没成功,就来第二次,在台下同学们的提示下都能顺利过关。”可见,每一个学生对本堂课的印象,都是“刻骨铭心”的。

3. 自主实验,让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的灵感

上一篇:新型培养模式下一篇:上市公司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