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

2024-09-15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共5篇)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 篇1

有关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

首先,我简单阐述教学思路:先结合行星地球的内容进行导入,归纳前面一系列内容,进入第二章大气圈的学习。接着简单介绍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大气各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以进入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再就是大气受热过程的讲解,在这之后有个学生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活动;还有类似温室大棚、青藏高原太阳辐射量大而热量小、地月昼夜温差大小比较及解释等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最后练习巩固。

其次,我有选择地说明教学设计,基于基础薄弱的学情,又因为本节课知识跨学科、概念多,学习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铺垫知识: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的强弱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和大气成分密切相关。教材没有特别说明,这些知识需要教师补充,因此在讲授大气受热过程前,补充大气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以及哪些成分对地面吸收能力强。经过课堂验证,这部分内容略讲为好或者换种表达方式,因为专业性强,太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大气受热过程的`讲授中,结合多媒体,边展示边讲解,这个环节出现了意外,讲解的内容与多媒体操作展示的内容不一致,因此思路混乱,以致大气受热过程的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没有引导出来。在此之后展示的地理现象便没法解释清楚。因此我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讲授的经验是传统教学要好一点,边讲解边画出相应的环节,对于新老师能够主体上把握思路,出现意外也能灵活处理。另外在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之后,设置学生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的活动,教学设计上是将学生成果展示并评价,当时考虑时间关系便临时取消。之后便进入多而杂的学生活动,上展示学生活动,但实质学生并没有活动的过程,只能算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各地理现象。

在这个看似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我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不顺利。这不止是过渡紧张导致,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学设计本身有问题,不颤取舍,选取的角度广以致整节课堂显得不那么干练,通俗地讲是把网撒得太大以致于难以收回,这也是在整堂课中承接过渡没有突出的原因。这些是在各位老师和领导的指点下,我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对于学生的反映上,还是比较敏捷,师生配合融洽。

在评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都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课堂中这样那样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提出来了。组长首先以“应用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中学地理教学原则引出评价,即在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之后,应带领学生得出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恰好我在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后就没有得出这个结论,以致在此之后的地理现象都无法清晰解释。而且组长还提出了特别形象的比喻,大气受热过程正如炒菜一样,让人感觉简单易懂。还有地理现象解释上,比如山顶和山麓温度差异及原因,昼夜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大气温差等现象解释无不用“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个结论解释。组长一针见血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在教学过程中,在地理现象分析的处理是显得没有支撑的原因就在这里。

除此之外,莫老师也给了很多实在的建议,比如结合学情需要,课堂上尽可能少地涉及到专业性太强而又没必要的术语,更多地要联系日常生活,应用知识解释大家能够感受到现象,这样能更加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前也经常收到注重生活实际的提醒,但这次让我更加留意,印象深刻,总认为很多知识就是很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琢磨深思熟虑,也就错过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机会。黄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醒,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老师应注意言行,以免因为言语所传达信息的褒贬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宝贵的评课机会中,我深刻意识到什么是菜鸟,不管是在教法还是学法还是专业知识处理还是和学生互动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我需要再接再厉向同行学习,为取得更大的进步而努力。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 篇2

知识和技能

1.明确大气热量来源, 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序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 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 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四、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仪、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 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与其他行星一样, 是物质的和运动的, 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 (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 也就没有生物界, 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 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 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 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 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 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 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范围有大有小, 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 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 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 (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 思考: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波长有什么不同?

1.近地面的热量来源于哪里?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 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 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2.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 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 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转承: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 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教师边放幻灯片边讲解)

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就是太阳晒热了地面, 地面烘热了大气。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这就是为什么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的原因, 难怪高处不胜寒!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月球:白天, 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月面温度高;夜间, 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 月面温度低, 所以昼夜温差大。地球:白天, 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 气温不太高;夜间,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使气温不致过低, 所以昼夜温差小。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 同纬度, 海洋和陆地就有温差。

提问:请学生说说白天和晚上在海边的不同感受。由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不同切入实验P32活动。

讨论:通过烟雾的飘动, 我们得出了什么规律?冷热不均引起了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的概念

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通过对比A、B、C三地的气压可知:同一地点, 高度升高, 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 空气密度越大, 气压值越大, 称为高压;密度越小, 气压值越小, 称为低压。同一高度 (水平面) 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课堂习题】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______

【教师总结】1和3为A地不同高度上的两点, 根据同一地点, 高度升高, 气压减小

可知1>3, 同理可知4>2, 因为4点在3点所在的等压面以上所以3>4。因此气压由高到低排序1>3>4>2。

【总结】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 低压处下凹

【承转】下面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 若A、B、C三地 (如左上图) 受热均匀, 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 若A地受热 (如右上图) , 则

①A地气温较高, 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 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 密度减小, 气压降低, 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 密度增大, 气压升高, 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 B、C两地较大, 迫使空气从B、C流向A, 导致空气水平运动, 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 在气压较低的A处, 等压面往下移, 在气压较高的B、C处, 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 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 B、C两地上空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 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地上空流向气压较低的B、C两地上空, 形成热力环流。

【总结】【投影片展示】

【讨论与思维拓展】 (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承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也就是风。现在我们来学习它。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 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 风向的变化情况。

【总结讲解】

(一) 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 不改变风速

(1) 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 判定:

(北半球) 背风而立, 高压在右, 低压在左。

(南半球) 背风而立, 高压在左, 低压在右。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 又改变风速

(1)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 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 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在不同的部位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有差别, 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部位的风向, 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介绍的不同部位的风。

(二) 不同部位的风

【讲解】在理想状态下, 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 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 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讨论】在实际生活中, 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

2.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 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 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 请同学们读P34图2.6。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初始状态时, 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 (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最终状态时,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空气质点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 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右侧, 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偏。最后,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此时,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其合力为零, 达到平衡状态。

所以,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这个形成过程中,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向, 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转折】实际在近地面还存在摩擦力, 这种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下, 风向又表现为一种新的情形。

3.近地面的风向

我们已经介绍了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 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 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 形成斜穿等压线吹的风, 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

请同学们读教材P34图2.7, 并且在图上画出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 因为摩擦力永远和运动方向相反, 即与风向相反, 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右侧90°, 即与风向垂直, 所以, 摩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 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 可以减小风速。所以, 摩擦力既影响风向, 又影响风速。

【课堂练习】依幻灯片进行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 篇3

浓雾发生时,有些居民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并结合图1,完成1~2题。

1.浓雾使:

A.大气逆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减弱

C.能见度降低 D.太阳辐射增强

2.浓雾发生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图2示意一架飞机自东向西飞行,据此回答3~4题。

3.该飞机: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可能在电离层飞行 D.可能在平流层飞行

4.图示:

A.南侧为高压 B.北侧为高压

C.可不计摩擦力 D.中部为高压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图3),回答5~7题。

5.①和④数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B.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C.受到下垫面的影响 D.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

6.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同一地区,山麓比山顶太阳辐射弱,但气温高,主要是因为山麓:

A.大气吸收①辐射多 B.大气吸收②辐射多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多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和甲市7月份降水总量日变化图(图4),回答第8题。

8.甲市7月份降水总量日变化的原理是:

A.季风环流 B.山谷风

C.海陆风 D.热岛效应

二、综合题

9.读AB两地空气运动示意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气温、气压的差异。

(2)描述AB两地垂直方向上空气运动的差异。

(3)画出AB两地和高空之间的热力环流。

参考答案:1.C 2.A 3.D 4.C 5.A 6.B 7.B 8.B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 篇4

光明中学 陈婧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2.过程与方法

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基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问题探究:

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

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板书)地面暖大气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问题探究:

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

2.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递进: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生:地球上有大气层。

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大气受热的过程的意义。(引导学生看书)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生:太阳辐射

师:回答得非常好,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太阳辐射在各纬度间的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受热不均而产生温度差异,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实践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现象一:图片1“晴朗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

图片2“城市空气质量较差时,天空呈灰白色”; 图片3“黎明、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天空红霞似火”。

现象二: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现象三: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到了阿根廷的火地岛,政府要求岛上居民出门时必须带墨镜和遮阳帽。作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28—29的图片和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地面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太阳辐射是 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 波辐射,温度和波长成负相关。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到达,受热,产生 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 作用、作用。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削弱作用____。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 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辐射向下把热量还给地面,叫 辐射,辐射对地面起到 作用。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保温作用____。

在下面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合作交流】

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1.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玻璃温室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种植蔬菜水果?

3.晴天的昼夜温差大还是阴雨天的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当堂训练】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2.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投射到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D.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3.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4.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5.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

C.雨量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6.下面是几处少数民族的对话,你认为哪个对()

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最强。” B.鄂伦春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长,故太阳辐射最强。” C.维吾尔族人说:“我们这里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当然最强。”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反思 篇5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过渡】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1页至32页)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4.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合作探究一】

(1)气压的概念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等压面的概念

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等压面的判读,比较B、C两点气压值的大小

【师生合作探究二】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下图假设地表A、B两地冷热状况相同,则地表上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_________(相同、不同),等压面呈

(水平、倾斜)状态。

(2)下图地表A、B两地冷热状况不同。A地空气

(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低压、高压);B地空气(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低压、高压)。高空气压状况与低空相反。

(在图中画出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箭头,并在括号内注明高空和低空的气压高低状况,用虚线画出等压面的变化。)

(3)由于空气发生上升与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气温)产生差异,空气由气压(高、低)的地方水平流向气压(高、低)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环流。在图中用箭头画出高空和低空空气流动的方向,完成A、B两地间热力环流过程示意。

(4)在热力环流中,大气运动包括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先发生的是________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气流_______或气流_________,引起这种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联图并总结规律: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2.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渡】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读图比较教师出示的两幅图中海陆间温度的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提问】海岸边白天和夜晚分别吹什么风?

学生回答: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提问】山坡和山谷中会不会出现冷热差异?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白天山坡的升温速度快于山谷中,因此在山坡上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的降温速度快于山谷中,空气沿山坡冷却下沉,形成山风。

【承转】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在海边,也不是山谷中,对海陆风和山谷风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却有这样的感受,市区的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市区和郊区景观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城市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由此可见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

展示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

【学生讨论】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上一篇:大金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下一篇:辽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