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威力

2024-09-11

大气的威力(共6篇)

大气的威力 篇1

生物学告诉我们: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由此知道大气的重要性;化学告诉我们: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由此可知大气具有许多性质,但我们不讲大气的重要性,也不讲大气所具有的性质,而是体验大气的巨大威力。

一、体验大气的威力

学生活动:出示一个矿泉水瓶,请学生想办法将它变瘪。

解决方案:1用手挤压瓶子,瓶子就变瘪了。

点评:用手挤或压瓶子是对瓶子施加了力,这个力使瓶子发生形变。

2用嘴对着瓶口吸气,发现瓶子也变瘪了。

追问:我将矿泉水瓶变成纯净水桶,你是否还有这么大的肺活量将水桶吸瘪呢?

反思:这样的开场不仅回顾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还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利用普通的生活道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和学习效率。

演示实验:准备一个纯净水桶,用棉絮在酒精中浸湿,再用打火机点燃蘸有酒精的棉絮, 将点燃的棉絮放入纯净水桶中,用手堵住桶口,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回答:纯净水桶变瘪。

提问:刚才是谁施加了“魔力”将纯净水桶压瘪的呢? ———噢,原来是我们周围的大气施展出的巨大威力。

反思:利用矿泉水瓶与纯净水桶的对比,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碰撞, 而且刺激学生的思维碰撞, 让抽象的知识一目了然。

二、证实大气的威力

过渡:气体和固体、液体一样,对周围的物体也有压强,物理学上,将大气对处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下面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注射器、吸盘、空杯、薄塑料板和装水水槽设计实验以证实大气压的存在。

设计方案并让学生上台展示:1将两个吸盘对吸,发现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分开。2将活塞推至底端, 用手堵住注射口,发现拉动活塞要用很大的力气。3将杯子装满水,用塑料板盖住杯子,然后将杯子倒置过来发现塑料板不会掉下来(补充:让学生将杯子轻轻地转动,观察塑料板会不会掉下来,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

反思:在这里,我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突破原先一味由老师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课堂模式。这样的课堂,主体发生了转换,学生不再是记录者而是知识的探究者。相比传统的授课方式而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解得更透彻。

过渡:学生设计的这些实验充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其中的覆杯实验既说明大气压存在还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 那能否利用这个覆杯实验从反面证实如果没有大气的话,塑料板和里面的水就会掉下来呢?

反思:这样,学生很快就想到用抽气机,做到抽走大气,为老师接下来的演示实验埋好伏笔, 更有力地说明确实是大气把水和塑料板托住的,使整个探究过程更有说服力。

演示实验:将覆杯用支架支撑后放入真空罩内,然后用真空泵抽气。随着真空泵不断往外抽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三、测量大气的威力

演示实验:我们把刚才覆杯实验中的杯子换成如右图所示的容器,再进行一次实验,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用两个皮碗,请学生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体验下是什么感觉。

反思:让学生亲眼看见和亲身体会大气压的巨大,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想探究大气压到底有多大的兴趣, 为后面的大气压测量做好铺垫,使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使知识点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过渡:刚才的两个实验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还让我们感受到大气压很大。那我们想不想知道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到目前为止,根据我们所学的或所知的有没有一个直接可以测出大气压值的仪器呢? 既然没有,那我们要测量大气压就必须要通过压强公式P=F/s先测出大气压力和受力面积再间接计算得到。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方案测出大气压力。

反思:在测大气压力的过程中,有学生会用吸盘紧压在塑料板上,然后将它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认为即是大气压力的值。也有学生会认为将整个装置倒置过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大气压力的值。其实,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两次设计的方案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不是大气压力的值,所以在这里,我直接用受力分析图进行分析,给出当吸盘刚脱离塑料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是大气压力的值。

过渡:分析完后学生进行实验发现拉开吸盘所需的力太大,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无法测出,这就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想到换用注射器测大气压力的值。

反思:学生可能会想到用细绳绕注射器一圈,再用刻度尺量出周长,算出直径再算出面积,这样的测量其实是忽略了注射器的厚度,不是有效的受力面积。所以在这里我先用较大的注射器演示:拔出活塞,让学生亲眼观察到有效受力面积应该是活塞的底面积即是注射器的内径。这就为后面讲解特殊方法测受力面积做好了铺垫,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

学生观察与实验:学生观察注射器后发现注射器上标明容积,我再适当引导把注射器圆筒那段看做是圆柱体,这样学生就容易想到利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SL,只要测出圆柱体的长就可以算出有效受力面积。此时我再追问一下:是不是测出注射器圆筒那段的全部长吗? 学生在我的不断点拨下,很容易就能明白注射器上标明的容积是有刻度那部分的容积, 所以用刻度尺测量的长度也应该是注射器上有刻度部分的长度。

反思:在整个测大气压值的实验过程中,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不是难题, 但实验的方法和细节是学生难以考虑周全的。所以在这一部分上,我主要采用讲授与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导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大气压力的大小F,利用注射器上标明的容积V和用刻度尺量出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后算出有效受力面积S=V/L,最终就可以得到大气压

分析与讨论: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小组完成测量实验后,发现各个小组测出的大气压值有偏差,而且偏差很大。结合教材给出的一个标准大气压值, 请学生分析有哪些客观原因会导致测得值偏大,哪些客观原因会导致测得值偏小。

四、利用大气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刚才有学生将矿泉水瓶“吸”瘪了,其实是这位学生通过吸气使瓶内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把矿泉水瓶给压瘪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吸”的现象都是与大气压有关的,比如说吸尘器、吸饮料、吸油烟机等。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大气压,这些仪器就无法工作,刚才看到的实验现象就不会出现。

既然周围的大气有如此大的威力, 那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压瘪呢? 带着问题,让我们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大气的威力 篇2

“呼呼”狂风把街上的垃圾都吹上了灰褐色的天空,大家把衣裳拉紧了些,个个都直哆嗦,我一步一步的向前进终于回到了家,妈妈叫道“女儿啊,帮妈妈去阳台上收衣服吧。”“嗯,好”我说。到了阳台上“咦,衣服怎么不见了,一定是被大风吹得,下去看看。”果然在楼下找到了衣服。

看来,风真的不是好惹的!

“一招先”的威力 篇3

做市场的人总喜欢把95%的时间用在品牌维护上,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真正的机会在于品牌创造。让我们看看苹果电脑的iPod的故事吧。在2005年的第一个季度,苹果卖出了530万个iPod。iPod占据了整个硬盘媒体播放器市场91%的份额。在过去的2年里,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翻了4倍。

“一招先”创造品牌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一个像iPod那样的品牌呢?答案很简单,却也很复杂—成为该领域的“一招先”品牌,这是最有效的品牌创造法则。可口可乐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乐的品牌,麦当劳是世界上第一个汉堡连锁企业。

然而,我几十年来读过无数的营销专业文章,听过不计其数的行业发言人的演讲,却从来没有谁提过创造一个强大的品牌的秘诀是“一招先”。恰恰相反,人们强调的往往都是创造性、研究、卖场促销、媒体宣传,特别是“创意”,抑或是当时的时尚、网络宣传、一对一的营销,或是品牌化娱乐。

做市场的人并不青睐“一招先”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一说法贬损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暗示着营销的无力。他们没有看到其真正的涵义,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招先”指的是在头脑中的一招先,而不是在市场中的“一招先”。现实中的“一招先”不名一文,而只有头脑中的“一招先”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这才是品牌创造的精髓所在。

将市场“一招先”转换成头脑“一招先”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众多的世界顶级品牌很少有一开始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在美国图利亚制造出了第一辆汽车,但是这个品牌却没能走进消费者的视野,而第一个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印记的是福特。杜蒙特生产出美国第一台电视机,赫尔利诞生了美国第一台洗衣机,但这些品牌都未能走进消费者的头脑。

纵观世界,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类似图利亚、杜蒙特和赫尔利这样的品牌,它们在自己的行业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但在发展中,却没能把他们“一招先”的优势延展到观念中。这也就是这些品牌最终归于平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我们再来说说iPod,它也不是第一个硬盘媒体播放器。2000年7月,新加坡的创新公司早在iPod上市一年半以前,就开始在美国市场上出售一种名为Creative Nomad Jukebox的硬盘媒体播放器。但是,创新公司却没有维持它们的“一招先”市场优势,在营销策略上犯了许多错误。

首先,延伸产品链,得不偿失。在Creative Nomad Jukebox上市的时候,创新公司已经有两款64兆的闪存式MP3播放器Creative Nomad II 和Creative Nomad II MG在市场上销售。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款产品,但都以“Creative”命名,这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并且也破坏了品牌的创建过程。

其次,冗长复杂的品牌名称,毫无特色。Creative Nomad Jukebox有7个音节,而iPod只有2个音节。在当今信息过剩的社会,想要建立一个世界知名品牌,简洁是要义。

气候的威力教案 篇4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2.逐段细读课文,找出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学生讨论归纳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的每个语段的内容。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

幻莫测上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说明南极气候恶劣的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巨大影响的三个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说明南极冰川对人类生存暗含着的危机——一旦完全融化,人类将陷入没有耕地、工厂淹没的灭顶之灾。

(四)总结、扩展

教师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经验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炼、综合的过程。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扼要的语言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概括。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五)布置作业

每个同学都要从本文中选取一个知识点,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安排说明顺序,选用说明方法对其进行自己的说明。形成书面材料,下节课抽几个人口头说明。

“缓”字的威力 篇5

后来,由于丞相、御史大夫的联合推荐,朝廷任命了一个名叫龚遂的新太守。龚遂坐车上任,刚到勃海郡郊外,就见前方呼啦啦驰来大队的官兵,吓得太守随员们惊慌失错。龚遂停车一问,原来是郡里得知新太守驾到,特意派军队前来护卫——可见这个郡的治安乱到了什么程度。

龚遂当即派人传达两项命令:一、郡内负责捕盗的官吏一律撤销;二、凡手持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一律视为好人,只有手持兵器者才算盗贼。

为表示诚信,龚遂将护卫的官兵全部遣还,自己单车前往太守衙门,一路上竟也平安无事。原来,新太守的命令一下,乱民们便哗啦啦全部解散,纷纷抛弃兵器,拿起了锄头、镰刀。前任太守口中顽固、狡黠的“盗贼”,竟然瞬间便不见了踪影。

到任以后,龚遂立即打开官仓赈济贫民,并选派品行端正的官吏巡行慰问,了解百姓疾苦,使他们都能安居乐业。等勃海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龚遂开始研究之前乱象出现的原因,他发现当地人崇尚奢侈生活,大家都喜欢从事工商业,原则不愿从事农业——这在农业社会可不是好现象。于是龚遂大力提倡节俭,自己也身体力行,为民众做出表率。他还劝导百姓致力农桑,家家都必须种树和养家畜,并按人口多寡分配任务。

为保证政策的实施,龚遂经常到各地巡视,路上只要看到有佩帶刀剑,他就笑呵呵地走上前去,说:“你干嘛还把耕牛和牛犊带在身上!”令他们把刀剑卖了,去买耕牛或牛犊。经过龚遂这一番治理,勃海郡家家都有了积蓄,治安状况大为改观。

龚遂的做法看似没什么高明之处,效果却出奇的好,秘诀究竟在哪里呢?从龚遂就职前与宣帝的一番对话中,我们不难一探端倪。

当时,汉宣帝召见龚遂,问他用什么办法治理勃海。龚遂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勃海郁的乱象,是人民生活困苦而地方官不加抚恤的缘入。然后,他竟味深长地问了宣帝一句:“陛下是想让我们镇压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宣帝的答复很明确:“朝廷选用贤才,当然是要安抚啦!”

龚遂于是说:“我听说治理乱民,如同整理乱绳,宜缓不宜急。希望朝廷不要用文法约束我,让我一切便宜从事。”宣帝同意龚遂放手去干,勃海郡因而大治。龚遂很快就加官晋爵,被调回京城了。

龚遂成功的秘诀,就是一个“缓”字。他总结前任太守失败的原因,在于一个“急”字。官诊不懂得体恤民众,一味用蛮力镇压,结果官民相互敌视,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所以龚遂治理勃海,第一步就是缓和官民关系,重新赢得民众的信任,再逐步加以治理,一切水到渠成。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宜缓不宜急。尤其是人际关系的修复,有时就像整理乱绳一样,一味胡拉硬拽,关系必然越来越糟,这时候必须静下心来,找到症结所在,先集中精力打开症结,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正能量的威力 篇6

2007年5月,李娟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做了左侧乳房全切手术,家里的经济顿时陷入了窘境。身为县农业局副局长,李娟为官清廉,由于丈夫下岗,儿子张磊正在兰州大学读大二,家里根本没有存款,连做手术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

就在张磊四处借钱的时候,一个行贿者找上门来,留下3万元现金。张磊本不敢收,但想想已经山穷水尽的家,还是昧着良心收下了。李娟知道后,当即痛斥儿子丧失原则,命令他马上退回。张磊怪妈妈不识时务。李娟语重心长地说:“你甭管别人怎么样,你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无论在官场还是在职场。一个东倒西歪的人很快会变成一摊烂泥!”

身体尚未康复,李娟便开始想办法赚钱,因为张磊下学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如果赚不到钱,张磊只能休学。她让丈夫买来棉布和彩线,开始做鞋垫,然后拿到路边叫卖,居然销路不错。她高兴地对儿子说:“看到没有?你的生活费没问题了。学费嘛,咱再想办法。”见妈妈如此顽强,张磊哪敢怠慢?开学后,他在学校打了两份工:一份是在图书馆打扫卫生,一份是做家教。他的学习成绩从中游一跃上升到全系第一,获得了800元奖学金。大三以后,他就很少向家里要生活费了。

李娟性格乐观,刚刚结束化疗就报到上班,还参加单位组织的卡拉OK比赛,勇夺第三名。为了偿还外债,她想尽办法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她给电子厂拆过遥控器的按键胶皮,一天拆3000多片,可以挣30多元。她利用午休时间到县城批发蔬菜,下班之后再推着车叫卖,每月能赚4000元。她的丈夫则做起了送水工,每天蹬着三轮车挥汗如雨,每月能赚1600元。家里的经济状况慢慢好转。这时,仍有行贿者找到李娟来“送温暖”,都碰了一鼻子灰。

假期里,张磊帮妈妈卖菜,遇到不讲理的买家他就按捺不住脾气。李娟总是教育他:“你要记住,不管以后怎样出人头地,也不能对别人态度恶劣,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父母正直磊落、不卑不亢、顽强自救的品格给了张磊无穷的正能量,他学习成绩拔尖儿,生活态度积极,工作不久就帮父母还清了外债,一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正和爸爸一起往写字楼里扛水。在美国,他刻苦学习,争取奖学金,并获得硕博连读资格,重要的是,三年读博期间学费全免,每月还能获得3000美元的生活费。

得到儿子的好消息,李娟一边笑一边哭。张磊说:“妈妈,谢谢您!如今我明白了,您给我的力量让我的世界洒满阳光。儿子是一棵小树,您以刚正、坚忍的精神灌溉我成长,我一定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正能量的确无法用仪表测量,更不能论斤售卖,但它至少可以转化成孩子心中的浩然正气,随之而来的便是源源不断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进取心和心安理得的幸福感。读者朋友,这些优良品质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吗?

上一篇:绿色物流下一篇:生活垃圾焚烧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