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

2024-08-27

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精选7篇)

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 篇1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 我国对各行各业都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与发展, 相应的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进步。环境问题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点词汇。如何治理环境似乎成为了一个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介绍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方面的内容, 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关键词:大气监测,检测布点,大气质量评价

环境污染可以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声污染。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具有全球性, 空气是不断的流动的。因此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受到了污染, 那么其它地区或者国家也将会受到污染。因此对大气监测与治理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在开展大气监测工作中, 将如何进行布点呢?本文将会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1研究大气监测布点优化的意义

1.1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大气监测工作。为什么要研究大气监测布点优化的相关内容?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其实研究大气监测布点优化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首先, 研究大气监测布点优化[1], 可以更好的开展大气监测工作。布点是大气监测过程中一个必要的途径。通过布点, 对不同地方的大气环境进行相关数据的纪录, 然后在整合总体的数据, 可以得到某一区域的大气情况。所以布点工作对大气监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 研究大气监测布点优化相关的内容, 可以更好的开展大气监测这项工作。1.2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在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布点的不同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最终的数据与结果。因此布点的方式和方法在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采用合适的布点方式, 那么该区域的大气监测数据将会失去意义。因此, 选择合适的布点对大气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大气监测布点优化方面的内容, 有助于提高大气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1.3有利于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事业是有许多方面组成的, 大气污染的治理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大气监测布点优化方面的内容[2], 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大气监测的技术含量, 从而为更好的治理大气污染提供有效的数据保障与理论依据, 进一步的加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

2研究大气监测的基础资料分析

2.1污染源特征。在研究大气监测的过程中, 是需要许多的准备工作的。想要对一个地区进行大气监测, 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这一区域的污染源特征。污染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污染源流出口的形状来分, 污染源可以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根据污染时间来分, 可以分成持续源、间歇源和瞬时源;根据污染形式来分可以分为以此污染源与二次污染源。污染源的分类还有许多中, 主要的分类就分为以上几种。每一种污染源的特性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对某一区域实行布点法进行大气监测的时候, 首先就要了解这一区域的污染源特征。污染源的特征不同, 所采用的布点方法也是有所差别的。2.2气象资料。对检测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一定的了解, 也是采用布点法进行某一区域大气监测的必要准备之一。那么所谓的气象资料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它主要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间以及温度梯度及逆温层底部高度的资料。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研究风向是为了找出布点的方位, 一般进行大气监测的过程中, 布点的位置为下风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 风水平移动的距离。研究风速是为了确定布点数量的多少与布点的方式。风速与布点数量是成正比的;湿度温度等其它气象要素也是确定布点相关内容的有效依据。2.3地形与其它资料。除了需要了解相关的污染源特征资料与相关的气象资料, 在进行大气监测之前, 还需要了解相关区域的地形资料和健康情况与人口及动、植物资料。不同的地形布点的方式也是有所差别的[3]。同时, 健康情况与人口及动、植物资料也影响这布点方式的选取。因此对这些资料进行必要的掌握与分析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3布点的几种方式介绍

3.1扇形布点法。布点主要有三种方法, 不同的布点方法所适应的情况不同。第一种就是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是以污染源为中心, 以一定的角度与弧长做扇形进行布点。扇形布点法主要是是为了弄清某一方位的污染影或验证大气扩散模式。污染影是指处在污染区域的地方或者范围的大小;而大气扩散模式是指研究污染物在大气中一种迁移、扩散的方式。扇形布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一定要以污染源为研究的中心, 而布点的区域应该是污染源的下风向。如果在布点的过程中将布点的范围设置在污染源的上风向, 那么此次检测的数据无效或者不具有代表性。3.2放射式布点法。放射式布点法是为了弄清被污染地区的各个风向方位、每个污染风向方位机率相似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布点方式。在采用放射式布点法进行大气监测的时候, 要以污染源为中心, 做若干个同心圆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 要在不同的同心圆内设置相同的点或者呈一定的递减规律进行研究。3.3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就是将监测的区域划分成一张大网, 然后进行平均分配, 将每个网格设置一个点。网格布点法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校多而分散均匀的污染源, 且污染物空间分布比较均匀。这个时候采用网格布点法是最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 网格布点法应该设置在污染源的下风向。

4优化布点的具体操作介绍

4.1准确设置监测点的高度。想要进行大气监测过程中布点法的优化处理, 可以注意的事项有许多中, 在众多的事项中, 比较突出的事项之一就是要准确的设置监测点的高度。在进行布点的过程中, 监测点的高度对大气监测的结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因此, 设置监测点的高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设置监测点高度的过程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参考物:第一是污染源, 监测的高度与污染源的距离是一个有效的参数。根据相关的气象资料等内容, 可以推测出监测点距离污染源的距离;第二是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不同, 监测点的高度也是不同的。在研究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过程中, 所需要设置的监测点高度是有所不同的。相关的实验人员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开展布点法大气监测工作。4.2避开污染源。优化大气监测布点法的过程中, 还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要注意避开污染源。一些初级的研究学者在进行大气监测布点的过程中, 并不是很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有的学者甚至将布点的位置选在与污染源最近的地方。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污染源附近的大气监测所得出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因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是进行不断的扩散的。因此想要准确的研究大气质量, 在开展大气监测工作的过程中, 布点所选取的位置应该远离污染源。具体应该距离污染源的距离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断定。4.3避开障碍物。在布点的过程中, 想要数据更加的准确, 更加的具有代表性, 还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在进行布点方位选取的时候, 要尽量的避开障碍物。一些工作者在进行布点的过程中, 所选取的布点区域内有较明显的障碍物。这就使得布点法获得的大气相关的参数不具有准确性。想要更好的应用布点法进行大气监测, 就要在选取布点区域的时候, 尽量的避开明显的障碍物。

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对大气监测布点优化相关内容的介绍, 通过本文的介绍, 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大气监测是治理大气污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对大气监测的重视程度应该是非常高的希望相关的技术人员能够注重大气监测工作的开展, 为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鹏.分析测试质量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范江.干早环境监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4.

[3]张诚.环境监测常用数理统计方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 篇2

作为大气环境监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其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工作初期, 大气环境的监测人员会在按规范划定的多个网格中布置好监测点后, 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以后就可以实现对大气监测点的优化, 主要是通过采用相关的数学方式对各个监测点的重要性以及关联性进行分析, 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 然后对整个区域内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2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概述

2.1 大气环境监测有害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 良好的大气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 不仅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 环境的不断恶化所产生的一些新问题, 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掌握某区域内的环境状况, 积极的对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 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净化环境, 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一般来说, 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是: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物质, 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 明确大气污染的分布状况, 制定合理的措施, 并且对大气污染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的动态监测。

2.2 建模原理和基本计算步骤

大气环境监测点的优化布设是一种多指标综合决策行为。按照综合评价理论, 每一种评价方法, 都必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提供解决属性之间不可分度问题的方法;②构建一个纯量实多元函数, 将多指标问题单指标化, 该指标称为评价对象的综合效用, 通过综合效用值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和分类。不论采用何种分类方法, 应使聚类后大气环境监测点间距离越远越好, 而同类大气环境监测点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 以提高聚类效果。首先计算相关时段各评价监测点指标的规范化值, 进而寻求大气环境虚拟“最优点”及虚拟“最劣点”, 计算各评价监测点与“最优点”、“最劣点”的欧氏距离, 按最优贴近度的定义建立贴近优化模型, 最后按贴近度值的大小进行监测点分类。

计算时, 设某城市大气环境由n个监测点组成监测点集Q, 每一个监测点由m个评价指标组成指标集A, A={A1, A2, …, Am}, 监测点Qi在t时段对指标Aj的指标值xij (t) (i=1, 2, …, m) , 则可以构建t时段的初始决策矩阵:

主要包含的几点内容包含有:①评价指标规范化;②构建“最优点”向量和“最劣点”向量;③计算各样本点与“最优点”、“最劣点”的距离;④计算最优贴近度。

2.3 大气监测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作目标

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都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尤其是一些化学燃料的使用, 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 因此, 积极的开展相应的布点以及采样工作, 并且, 积极的进行长期监测以及观察实势必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由于大气自身的特点以及季节因素的变化, 给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对季节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明确大气污染存在的特征, 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 主要就是通过对大气污染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相关的数据, 制定合理有效的方式, 提高大气治理工作的质量。

3 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受季节因素的影响

3.1 监测点的选择

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结合某区域的实际状况, 并且遵循相应的原则, 大气采样工作点进行布置, 通常来说, 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①依据该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采集点的布置, 对于大气污染样本采集工作应该按照大气污染的程度对所要监测的区域进行采集点布置。②在布点位置选择过程中, 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所选地区的污染程度能够表示相关部门所要监测区域的污染程度, 通过对该布点的污染状况进行采集, 才能准确的了解该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状况, 明确污染分布特征, 便于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 进大气治理。③在布点选择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 保证布点不会影响空气的流通性, 同时, 还要保证采样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代表性。④依据区域不同的功能对大气环境监测进行布点也是重要的工作原则之一, 能够全方位的对大气状况进行了解, 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就目前来看,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布点都会采用网络布点法, 并且同心圆布点法使用次数也较为广泛。

3.2 大气污染样品采集工作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①风向。风向的变化时大气污染样品采集工作的主要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中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物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容易受到季风风向的影响。我国气候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对于风向的影响较大, 因此,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应该对风向因素进行考虑, 应该在大气污染源的下风向设置相应的采样点, 并且还要保证其数量的合理性, 在污染源的上风向尽可能少设置采样点进行对比。②温度变以及天气状况。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气温以及天气状况的变化都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因此, 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大气污染采样方案, 针对不同的天气状况对采样工作进行灵活安排, 并且还要对相关的采样方式进行调整, 对一些重要的采样布点进行优化。③湿度以及风速的影响。空气湿度以及风速对于污染大气的扩散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 在样品采集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对此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积极对采集方案进行调整, 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

3.3 季节因素的其他影响

通常而言, 大气污染的主要形式都是以气体为主, 并且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理化特征, 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性质容易发生变化。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污染气体的理化特征容易受到季节性风向、风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某些地区, 春季以及秋季大风天气较多, 对大气污染气体的扩散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 气体容易挥发。因此,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对此种现象进行考虑, 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季节的变化对于温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大气污染样品的运输以及保存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此种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大气样品运输的质量, 才能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并且, 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新科技的应用, 积极构建良好的数据库模式, 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保存, 能够实现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产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 积极加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十分重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季节因素的考虑, 通过多季节因素的分析, 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合适的布点, 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 实现对大气的监测,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总而言之, 监测好大气环境能够对某区域的大气环境进行监测, 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 实现对大气的治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要就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并优化好环境监测布点, 确保工作额质量, 从而推动大气治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苏艳丽.试论季节因素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4 (26) :355.

[2]邓小洲.季节因素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16) :36.

[3]孙捷.季节因素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影响[J].北方环境, 2011, 23 (3) :149~151.

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 篇3

对于大气污染物来说, 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但单一的城市大气监测点难以实现全面监测, 尤其是大气质量相对明显的地区与时期, 一定要多增设几个监测点, 以便更好的实现大气质量监测。由于大气污染物相对较多, 这就需要做好特征污染物选取, 进而为改善大气质量奠定基础。

1 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布点选址优化方法

1.1 优化流程

在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布点选址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的优化流程应按照三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主要有污染源分布、地形气象资料以及用地种类等;第二部分为联系监测布点实际情况划分好模型与子目标体系, 明确权重系数;第三部分, 构建相关模型与优化, 明确监测点布设方式[1], 其具体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 筛选方法

所谓的大气特征污染物实际上就是存在于生态环境中, 且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为更好的反映出污染程度, 也可以将环境中占有较大污染物且对人体健康有威胁的污染物作为特征污染物[2]。对于特征污染物的监测来说, 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反映局部特殊污染状况, 进而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

对于特征污染物来说, 常用的筛选方法为评分排序法、潜在危害指数法等, 这些方法是了解污染物毒性, 是找出适宜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保证, 所以, 在筛选特征污染物的过程中, 应加强与化学物质自身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残留状况之间的联系, 然后结合综合评分体系, 通过对各个化学物质进行赋分, 进而确定好化学物质排序方式。

1.3 布点方法

设置环境监测点的方式是为更好的反应与体现出环境污染状况, 现阶段应用较多的布点方法是经验法、统计法以及综合法等, 而现代最常见的方法为物元分析、系统聚类等方法[3]。尽管布点方法多种多样, 但在实际利用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 因此, 应做好监测布点优化。一般来讲, 影响布点优化方式的因素有很多, 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则是环境因子, 基于此, 在实际设计优化布点方法的过程中, 就要重视环境因子的引入。通过研究发现, 现阶段在优化布点方法中能够有效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方式为多目标规划法, 它是运筹学中的一部分, 有利于强化给定约束条件最优, 随着它的运用能够获得真实的目标结果。

2 实证分析

监测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监测范围为35km2, 涉及人口20万, 该地区拥有15家工业园区, 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 所以, 对大气环境质量有着较高要求。尽管已经关闭了一些市内高污染企业, 但其周边依然存在一定的产业聚集区, 尤其石油化工产业依然存在。通过研究发现, 现有监测点与监测指数所体现的空气质量与公众感官与实际空气质量之间并不相符, 分析公众投诉较多的问题可以发现, 工业发展散发出来的恶臭是投诉重点, 所以, 它也成为了监测布点主要检测对象。

2.1 网格划分

为做好特征污染物的监测,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应做好区域网格划分, 将最南端做好横轴, 将最西端作为纵轴, 以1×1的方式划分网格, 并按照一定的顺序为网格排序, 该区域共有100个网格。

2.2 环境目标计算

对于环境目标的计算主要从大气环境损失率、污染源影响程度两方面进行。首先, 大气环境损失率。由于该监测区域的恶臭问题相对严重, 所以对可能产生恶臭的区域展开了调查, 并应用综合评分法及相关评分指标 (如表1所示) , 了解该区域实际污染状况, 通过研究发现, 该区域主要存在的特征污染物有H2S、PH3、HCHO以及苯类物质, 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气体。

在确定了以上内容以后开始监测, 每天取样5次, 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 并分析大气环境损失情况。通过研究发现, 该地区主要风向为东风, 与污染源距离的不同, 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如表2所示) 。

2.3 社会目标分析

由于该地区土地的主要用于学校建设、居民区建设、商业建设以及工业建设, 所以, 其分布状况如下:中间地带为学校与居民区, 东部与西部为工业区, 而主要污染源则位于东部, 该地常年以东风为主, 所以, 学校与居民区所受影响较大, 恶臭十分显著, 尽管相关部门多次进行了监测与测试, 但始终未发现有害气体超标的情况, 也没有对相关企业做严格处理, 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所以, 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布点位置, 为进一步做好空气优化与处理奠定基础。

2.4 监测选址优化方式

因该地区人口聚集地处于工业区下风向, 所以, 人民常年饱受有害气体的威胁, 要了解该地区大气特征污染物, 在监测布点选址优化的过程中, 就要选择合适的监测选址优化方式, 所以在选址时, 可以将人口相对集中, 且大气环境相对敏感的地方作为主要监测点之一, 如学校、居民区, 之所以选择该地点作为监测区可以全面了解特征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以便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大气环境监测信息, 为保证研究效果, 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应用了多目标规划模型, 确定了约束条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的特征污染物主要有H2S、PH3、HCHO, 其中, H2S的浓度为0.5mg/m3, 比相关规定的最大浓度限值高0.3mg/m3;PH3的浓度为0.02mg/m3, 比相关规定的最大浓度限值高0.01mg/m3;HCHO的浓度为0.06mg/m3, 比相关规定的最大浓度限值高0.01mg/m3。可见, 该地区特征污染物相对严重, 所以, 应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如果不能将其关闭, 可以让这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转移到人口聚集地下风向, 并做好有害气体吸附处理, 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大气可降解范围内。

3 结论

(1) 通过对该地区的实际监测可以发现, 特征污染物存在严重的超标现象, 而这些有害污染物则多流向人口聚集地, 所以,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工业污染区的治理。

(2) 大气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尽管可以采用的监测方法有很多, 但不同的监测布点会带来不同的监测效果, 所以,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综合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 做好多目标模型构建, 这样可以有效弥补注重单一环境因素所带来的不足, 这也是有效提升监测效果, 强化监测运行的有效措施。

(3) 设置好合适的约束机制, 不同的目标规划会带来不同的优化布点方式与效果, 所以,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 应联系实际情况构确定好监测布点选址,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结果准确。以本次监测为例, 之所以以往的监测并没有发现大气特征污染物存在超标的情况, 主要与监测布点选址不正确有直接关系, 在监测布点选址正确以后, 则有效提升了监测准确性, 相关部门也获得了最真实有效的大气环境污染信息。

这些都是做好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不可缺少的内容, 尤其是监测布点的选址十分重要, 所以,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监测布点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测合理, 为相关部门做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摘要:工业是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产业, 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 尤其是大量废气与有害气体的排放已经严重威胁到大气质量, 因此, 怎样做好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 改善大气质量就成为现代最重要的工作。基于此, 本文将从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布点选址优化方法入手, 结合实际案例, 分析在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布点中应采用的选址方法。

关键词: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布点,选址

参考文献

[1]李展, 杨会改, 蒋燕, 尹元畅, 王洪前, 王波, 王斌.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与优化布点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 2015, 01:74~78.

[2]崔芳云, 靳朝喜.季节因素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影响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10:126+135.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篇4

1 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大气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全国各地出现的雾霾现象就是其最好的证明。大气环境的污染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如果长期处于低污染状态下, 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 严重状态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中毒等危险症状。例如美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等, 这些悲剧事件的发生已经能够为人们做出了提醒。大气环境的污染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影响, 还会对动植物带来破坏, 动物的种类的减少, 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植物的枯萎等等。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选择原则

2.1 灵活性原则

大气环境布点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布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客观的反应大气环境状况。布点的选择要具有灵活性, 根据检测地点的工业发展水平、河流流域、检测地形、污染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进而对大气环境布点进行确定。

2.2 代表性原则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选择首先应具有代表性, 代表性原则是指布点的选择应能够客观的、真实的反应监测范围内环境的状况。能够在此本次监测结束之后对此地区未来大气环境发展情况做出估计, 预测出未来的大气环境发展趋势。这种布点的定位原则称之为代表性原则。

2.3 经济性原则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选择应符合经济性的原则, 经济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大气环境进行基础的布点之后, 对该地区的环境可以全面的了解监测之上, 对大气污染较轻的地区少布点, 对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多布点, 进行科学的分配。力争做到布点分配的优化配置。

2.4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根据监测地区大气污染实际情况和污染程度, 对布点的高度进行确定。例如, 此地区的大气环境对人体危害较大, 这时布点的高度最好确定在1米到2米之间, 如果大气环境中存在的对植物危害的气体较大, 那么布点的定位高度应与植物叶面的中心部位等高。这样的定位方式符合科学性的原则。

2.5 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被检测地区周围的环境应与此地区的大气污染浓度相适应, 一致性的监测原则可以对污染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不管是对于检测目的还是气候环境, 一致性原则都是监测的基础和前提。

3 大气环境监测前的准备

3.1 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

在大气污染监测之前, 要对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汇编成清单。在监测之前要按功能划分, 例如高架建筑物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烟囱的高度、直径、污染物排放浓度等等。或者类似低矮烟囱的小的污染源, 其排放的污染物所占的比率。我国目前对于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以燃煤为主, 所产生的污染物特别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是造成煤烟类型大气污染的主要构成物。

3.2 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是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日照风向等等的资料。其中要特别的了解监测地区的风的变化情况以及地的逆温情况。因为检测者可以根据这些气象的变化确定该地区相对清洁的位置。观测大气中污染物的主要位置变化, 确定在定期检测中的频率及分布。同时, 这种做法对出现高浓度污染的状况提供了好的预防措施。

3.3 地形资料

地形对于某地区的温度风力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同时, 对该地区污染物浓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兰州市因其特有的盆地地形, 使其大气污染物不易排放和扩散。而兰州市西部是以石油化工为主的盆地, 强大的日照和大气逆温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对这些地区的布点必须加以深层的考虑。

4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选择的方法

4.1 扇形布点方式

所谓扇形布点法是指在一片相同的扇形区域内, 在距离扇形中心的弧线上设置采样点。其详细的步骤是:以主导风向作为轴向, 将扇形的区域设置在下方向的地方, 所形成的角度大概在45到60度, 最大不能超过90度。一条弧线上设置3到4个采样点, 每个采样点之间的距离在10°到20°之间。这种扇形布点法主要适用于高架区, 并与周围环境隔离, 主导风向容易选择。

4.2 同心圆布点方式

同心圆布点方式首先要找到污染区的中心位置, 以这个中心为圆心, 以不同数值为半径画圆。同时以扇形布点法为基础, 做出从圆心的10°到20°的射线。最终在射线和同心圆的交点处确定布点。与扇形布点方式不同的是, 同心圆布点可以均匀的进行分布, 也可不均匀的分布, 采样点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要确保固定在主导风向上, 下风向的采样数量要比上风向的多一些。

4.3 功能布点方式

人们的生活范围大致可分为:居民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等等。所谓的功能布点法就是根据这些区域的划分, 对大气监测的布点进行设置。然后再从人力物力资源方面进行分析, 最终得到完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目前, 这种大气环境检测方式还不够准确, 因此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检测中。所以对于这种布店方式, 我国还有待于研究。

4.4 网格布点方式

网格布点是指根据该区域的人力、物力、环境污染程度的状况, 将检测区划分为网格状的结构, 以达到对该地区的广泛监测, 全面覆盖。这种布点方式主要适用于污染源较多并且污染区域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

5 结论

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气污染的问题, 大气保护组织也随之增加。人们的关注度不断加大, 环保意识不断提升,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更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 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尤为重要。我国应根据大气污染的实际状况、人口分布、工业发展水平等状况, 将以上几种方法科学的利用, 以确保大气环境监测的准确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奕球.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 篇5

1 环境监测大气的布点方法

1.1 功能区域分布点方法检测方法

功能区域分布点方法, 是当前进行环境监测时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来进行具体划分, 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检测[1]。有些时候, 有的地方污染比较严重, 有的地方污染则比较轻微。所以在功能区域分布点方法中, 就应该根据每个地区存在的差异,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大气检测人员要对分布点进行仔细的技术分析, 在分析的时候要考虑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争取得出精确无误的分析结论。

1.2 网格分布点方法检测方法

和功能区域分布点方法不同, 网格分布点方法需要根据该地区污染源的分布规律而制定的。比如在某些污染比较多, 且污染源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方, 就可以采用网格分布点方法。网格分布点方法是把分布点设在污染源的纵向或横向的坐标交点处。在使用网格分布点检测空气时, 工作人员首先要弄清楚污染源大小和人口分布情况, 并且还要把具体的检测结果绘制成一张实际的空间分布图。

1.3 扇形、同心圆分布点检测方法

在进行大气污染检测的时候, 工作人员要特别注意该地区常年的主导风向。在这些地区可以选用扇形、同心圆分布点检测方法。扇形分布点法主要适用于互相独立的、具有主导方向的上风区域。要结合不同扇形区域的具体扇形弧度, 来对扇形区域确定分布点。

而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污染范围比较大的地区, 则可以进行同心圆分布点来检测大气污染。同心圆分布点经常用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区, 在污染圆周的周边也会设置同心圆分布点。更多的时候, 会将扇形和同心圆分布点相结合使用, 使之能够对大气进行更加全面科学的检测。

2 环境大气污染检测的具有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们对大气污染没有引起的重视, 任凭它肆虐下去将会威胁到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伴随着大气污染, 这些年来先后出现了雾霾、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 导致了全球出现了温度变暖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南北极温度变暖, 让海平面逐渐上升, 让人类的生存土地不断地减少。同时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气候, 导致了很多沙尘暴、海啸、台风的发生, 给人们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有毒气体, 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由于空气的恶化, 人们在呼吸的时候有可能将空气中有害的污染物吸入呼吸道中, 比如硫化物、一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都会对人体有巨大损伤, 长此以往将会大大提高人患肺癌、气管癌的概率。另外, 大气污染还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甚至会导致农作枯萎。由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恶劣天气会产生冰雹, 冰雹会对农作物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由于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巨大危害, 因此我们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已经出现大气污染的地区, 应该对该地区进行及时的大气检测。只有及时行动起来,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才能避免大气再次受到工业废气的污染。

大气污染检测在现阶段有两大重要意义:首先, 大气污染检测通过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周期内进行检测, 可以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数据。这个检测数据具有很高的环保说服力, 能够引起民众对环保的重视, 同时该数据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的大气环境整治工作。其次, 大气污染检测可以提高我们防治大气污染的工作水平, 同时大气污染检测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帮助环保部门工作更好地开展工作, 能够为环保部门提供科学系统的数据。

3 环境大气检测分布点的设置原则

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设置大气检测分布点, 如果某个城市的污染比较严重, 而这个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稠密, 那么就应该在这个城市多设置一些大气检测分布点。尤其是应该在人口流动比较大、生活废弃物过多、垃圾场密集的地方多设置一些大气检测分布点[2]。其次, 大气污染检测点要尽量地设置在污染区域, 工作人员要科学地按照污染情况来设置大气污染检测分布点。在受季风影响严重的地区, 应该在风向的下风向多设置污染检测放置点。

同时, 在某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 工作人员可以合理地把该地区分为污染程度轻微、中度、严重三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为了避免对周围群众带来影响, 工作人员要将分布点的采集装置高度设置在距离地面1到2米高度处。另外, 大气检测分布点尽量要设置在空旷的地区, 要与周围建筑保持30度的夹角。为了确保收集点所检测的大气情况保持独立性, 要避免周围其他污染源对大气的影响。最后, 在某个检测点设置完成之后, 不能轻易频繁地变动它, 这不利于检测数据的稳定。

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 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大气环境。我们要科学地利用大气检测分布点来防治大气污染, 只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 才能有效地遏制工业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总而言之, 大气污染检测能够为环保部门提供系统全面的数据, 能动态地科学地反映出大气污染的情况, 让人们对保护大气环境的产生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晖.解析环境大气检测中的布点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4) .

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 篇6

1 环境大气监测的重大意义

大气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近几年来, 世界上出现的雾霾、光化学烟雾等诸多环境问题, 给人类的健康安全带来诸多危害。大气环境问题不单单对人类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对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同样十分不利, 因有毒气体的过度排放, 同样导致农作物的大面积减产、甚至枯萎。有鉴于此, 推行环境大气监测便被提上议事日程中,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为关键的是, 经由监测, 促使人们尽早了解恶性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有效地缓解或避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带给地球的冲击和危害。

2 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布局的原则

首先, 要紧密依据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情形以及人口的密集程度, 设立必要的采样点, 特别是要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生产生活废弃、垃圾排放较多的区域, 尽可能多的设置采样点, 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 可视情况而少设;其次, 布点的设置必须能更好地代表特定地理空间内大气环境的污染标准及其变化的规律, 并依照污染来源以及区域风向集中设定采样点, 通常意义上, 在季风的下风向要安插更多的污染监测布点, 上风向可少一些, 以便于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破坏情形;第三, 应当依照大气环境破坏程度的差异, 分高、中、低三个级别, 进而完成不同污染层次和程度的监测地域;第四, 监测采样点的设置必须注意高度, 并从要监测的目标入手, 最为典型的是, 如若探讨大气污染物给周围民众可能带来的影响, 则布点的高度就需在1米半到2米之间;第五, 在设置监测采样点时, 还应保证周围区域的地形平坦开阔, 采样口水平线与四周建筑物的夹角不适宜过大, 一般情况下, 要在30°以内, 以促使大气环境的空气流通不受到干扰和不良影响。与此同时, 监测布点的周边地方也不应有另外的污染源, 躲避具备吸附功能的树木以及建筑物;最后, 因监测采样点的方位一经设定后, 便不可轻易地产生变动, 因此要力促每一个监测采样点在设置时, 尽量保证条件一致, 以确保每一个监测布点所测得的数据精准、可比性较强。

3 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方法及各自意义

事实上, 适用于每一类监测任务的最优化网络是不存在的, 较为恒久不变的监测网络同样也没有。所以说, 需密切依据污染物的不同特征以及监测目标的变化, 科学、合理的设定监测布点。下面就来详细地介绍布点方法及每一种方法的意义。

3.1 扇形布点方法

顾名思义, 该方法便是要转化为扇形执行布点任务, 具体来讲, 先明确特定区域的主导风向, 假若污染源大都是孤立高架点源, 则采用这种方法是在恰当不过了。以污染源所处的方位作为来源点的顶点, 并将主导风向视为一条轴线, 紧接着在该地季风的下风向决定监测的具体范围, 通常情形下, 所化的扇形角度大都高于45°、但不高于90°, 从扇形内部依据距离做出弧线, 接着在弧线上面布点, 通常是一条弧线上规划三、四个点。

3.2 网格布点法

采用坐标方法平均布局、设定采样点, 将需监测的实际区域平均分割成若干网格。从中不难发现, 这种办法非常适宜于污染源比较密集、分布适合于网格布点要求的大气环境污染区。运用这一方法监测环境, 必须依照被污染的程度划分网格, 当然也不能忽略社会要素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布点方法的优势便是能够摆脱客观人为要素所带来的干扰, 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分布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污染物, 并且也增添了随机性。

3.3 功能区布点法

这一方法大都应用于环境大气监测的前期阶段, 是非常普遍、常用的布点办法。诚然, 一座城市每一方区域的职能分工皆不同, 也正因此而出现污染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为此, 在布点时可根据分区的差异, 在每个职能性区域的内部开展布点工作,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对所要布点的方位进行细微地技术性探析, 必须结合自然环境要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开展可行性论证。作为直接与地面层的民众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的大气环境监测办法, 有利于切实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布局以及民众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在大气环境污染的易扩撒的方位上设置点位, 更能较为精确的展现环境大气破坏的多样化要素。

3.4 同心圆布点方法

同心圆布点办法适用于污染源众多并且成片状集中式分布的区域。首先应先将圆心作为基础, 依据不一样的半径勾画出圆形并添加必要的射线, 再在其交汇处精准的设定监测的点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在采点工作进行时, 应密切关注下风向, 力促在下风向的布点设置较稠密一些。通过上面几种方法可看出, 同心圆以及扇形的布点方法均和盛行风向紧密关联, 若要找到大气环境破坏、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则可经由熟知、了解风向和污染物扩散的特征进行准确的定位, 以便于下一步的整治。同样地, 在大气监测中, 通过发挥设置布点的各项优势条件, 也有助于将本区域内所有发生污染的地方全被纳入监测范围中。

4 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应用

通过分析每一种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及其意义可明确监测的具体应用方向。首先, 将监测得到的数据纳入污染预测报告之中, 为今后分析和探究大气质量状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有助于城市编制系统、周密地环境质量报告;其次, 在深入、准确地监测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来源后, 能有助于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细致、基本的资料, 为环保机构部门总结本区域内大气环境的现状及运动、变化规律提供必要的支持;再次, 现阶段, 我国境内主要大气污染的化学物质仍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特别是一些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污染源成分, 对大气监测的结论数据同样可在评估环境质量、制定大气环保措施方面派上用场。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以及对相应的污染物开展布点分析有助于极大地增强人们对大气污染现状的认知, 使环保监测部门科学预见污染的发展趋向、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升环保的实效性。

摘要: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500年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进展与深入, 人类文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 随着科技革命成果的不断运用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改进, 大气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从这个视角上看,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首先介绍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以及布点原则, 接着系统阐明布点的方法以及深远意义。

关键词:大气监测,布点方法,意义,环境污染,原则

参考文献

[1]梁义, 魏世丞, 孙虎元, 刘毅, 徐滨士.一种基于腐蚀电位的涂层腐蚀监测系统[J].腐蚀与防护.2011. (09) [1]梁义, 魏世丞, 孙虎元, 刘毅, 徐滨士.一种基于腐蚀电位的涂层腐蚀监测系统[J].腐蚀与防护.2011. (09)

[2]牛艳才.石家庄市大气降尘监测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1. (20) [2]牛艳才.石家庄市大气降尘监测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1. (20)

[3]胥效文, 史忠科.大气监测、预测、评价的等浓度线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03) [3]胥效文, 史忠科.大气监测、预测、评价的等浓度线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03)

[4]李悦, 张进, 杨立新, 李凡.对辖区内主要排污单位工业废水排放现状的跟踪监测与分析[J].科技传播.2011. (20) [4]李悦, 张进, 杨立新, 李凡.对辖区内主要排污单位工业废水排放现状的跟踪监测与分析[J].科技传播.2011. (20)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研究 篇7

监测布点是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上,监测布点数量越多、密度越大,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就越可靠,但与此同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经费也就越多,因而如何优化监测布点,通过有限的监测布点获得更为科学可靠的空气质量信息成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点布点原则

由于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任务和监测目的不同监测条件也有所差异,因而其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也各不相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的点位的布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监测点位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设置的监测点位应能反映出监测区域大气环境特点、空气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规律等等;2)监测条件一致。所选取的监测点位的条件应尽量保持一致,以保证各个点位之间所获得的监测信息具有较强的可比性;3)点位分布均匀。为了使监测区域的空气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规律得以较为客观的反映出来,应在符合实际情况和监测需要的条件下尽量使监测点位分布均匀一些,同时,监测点位的选取还应充分考虑一座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域和空气污染源的分布;4)布点的设计往往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一旦确定布点,往往是长期的,一般很难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随意变动,但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功能分区及污染源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城市未来空气质量及其分布规律也极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要对城市规划有详细的调查,这样可以保证监测点兼顾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

2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步骤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应遵循实际考察并设计方案,设置点位,点位检验三个步骤进行,具体方法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如下:

2.1 求全市区均值

首先,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前要先对检测区域概况进行考察,包括对城市地形、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对上述因素的调查应尽可能详尽,从而确保后续监测方案的设计及点位的布设更为科学合理。在此阶段应对城市的主要污染区进行详细调查,对主要污染区域进行模块划分,为后续监测方案设计和点位布设提供依据,保证布点密度、个数的设计合理,同时详细的地域调查可以对特征区域进行标注,保证了布点设计位置具有代表性。同时对于主功能区以及污染区的划分可以保证监测布点的针对性。

其次,应通过网格实测及其他手段法计算出全市区均值。利用落地浓度计算法对主要污染物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轻污染、中等污染、重污染区域,并画出污染物地理分布图。并依据上述分析的来的信息制定几套较为可行的备选方案,再通过方便程度、安全性、位置高度、仰角、离主干道距离、无局地污源等因素对备选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点位。

2.2 点位设置

由于设置空气质量检测点位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充分考虑到可能影响监测数据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点位设置合理有效。一般来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应注意以下条件:监测点位周边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有过大的变动,监测点位空气必须通畅,采样口和接收器之间要通畅无障碍物等等,应结合所选方案情况及上述条件对监测点位进行合理布置。

2.3 点位检验

为了确保所设点位合理可靠,在初步确定点位位置后还应进行点位检验,检验方法如下(以双污染因子的检验为例):

以上两式中:

t———实际计算t值;

X1-X2———样本和均值;

n1、n2———样本和容量;

———样本1和样本2的方差;

———合并样本方差。

通过上述公式对监测点进行检验,若所选取的样本与总体样本无差别,则可采用检验样本作为监测点来监测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3 总结

综上所述,优化点位布设对于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客观性、可靠性以及节约空气质量监测费用及人力、物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不同城市的地形、功能分区、污染源、人口、监测条件等均有着各自的特点,且各地空气质量监测目的和监测需要不同,因而应在进行监测点位布设前应先进行详细的实际考察,并结合考察结果和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一般原则制定可行的监测方案,再结合监测条件设置合理的监测点位,另外,进行点位检验也是确保监测信息科学可靠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艳萍.浅谈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优化调整[J].科技与企业.2012 (10) :181

[2]杨亚洋.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3) :203

[3]吴江洲.关于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优化调整工作应注意事项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13) :111-112

上一篇:班主任管理研究下一篇:视觉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