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

2024-10-09

地球上的大气(共8篇)

地球上的大气 篇1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 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 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 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 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 本课作为本章开篇, 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 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 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 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 结合文字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 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 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 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 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 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解释地理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 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 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 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 (地理环境对比) ;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 温差却那么大 (俗语:早上穿皮袄, 中午赤膊佬) ?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 贴近现实生活, 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 其中, 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 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 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 吸收红外线, 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 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 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 (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 (分)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 (分) ——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 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 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 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 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 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 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 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 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 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 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 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 学生阅读图2.2, 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2) ;最后, 教师采用动画演示, 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 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 以正反两面案例, 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 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 (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 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 (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

摘要:“大气的受热过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 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 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 本课作为本章开篇, 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 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 冯文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的几点思考.地理教育.高中地理, 2010 (17)

[2]王玉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教育.高中地理, 2010 (4)

[3]刘阳平.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中学.学生如何学好自然地理——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例.学苑教育, 2012 (13)

地球上的大气 篇2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这一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例如,在“全球变暖”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

地球上的大气 篇3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2.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地球毗邻的行星是()

A.水星、金星

B.木星、火星

C.水星、木星

D.火星、金星

3.下列有关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4.以下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5.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C.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D.月球绕地球运动

6.下列各组行星中距太阳由远及近排序正确的是()

A.金星、木星、海王星、天王星

B.天王星、土星、火星、地球

C.水星、小行星带、土星、海王星

D.地球、小行星带、火星、木星

7.下列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是()

A.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干扰

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升高

D.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8.地球成为生命摇篮的原因是()

①地球磁场能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②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④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能正确反映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a、b

B.b、c

C.c、d

D.a、d

10.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B.地球表面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

C.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

D.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1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等于每小时15°

B.大于每小时15°

C.小于每小时15°

D.南北极点为0°

12.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中心

B.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C.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D.公转一周为1个回归年

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与图中β角的数值相等的纬线是 ()

A.南、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北极圈

D.50°N纬线

15.若图中α角为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范围增大

B.热带范围增大

C.温带范围变小

D.极昼、极夜范围变小

16.儿童节这一天,地球大约位于下面公转轨道的哪一个位置()

A.1

B.2

C.3

D.4

17.地球表面太阳直射范围的大小是由()

A.人为规定的

B.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的

C.地球的球体形状大小决定的

D.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的

18.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

B.东经90°

C.西经70°

D.西经110°

19.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射点在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

B.直射点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1恒星年

C.直射点位于①或⑤处时,应是3月21日前后

D.直射点从②处移到④处期间,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20.元旦过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A.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

2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最北时,再过10天以后,地球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上的()

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C.线速度最快处

D.角速度最快处

22.下图所示的半球为西半球,粗线为昏线。据图回答120°E的地方时是()

A.8时

B.9时20分

C.20时

D.21时20分

23.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A.昼夜现象

B.昼夜更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四季变化

24.下图中地球的昼半球和西半球重合,此时,北京时间是()

A.15时20分

B.3时20分

C.6时

D.21时40分

25.读下图,此时太阳直射()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10°N

26.读下图,此时北京时间是()

A.8时

B.6时

C.20时

D.18时

读下图(AC是晨线、CB是昏线),回答27~28题。

27.此时北京时间是()

A.8时

B.16时

C.20时

D.18时

28.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29.此时太阳直射()

A.南回归线

B.赤道

C.20°N

D.30°S

读下图,回答30~32题。

30.若阴影表示夜晚,则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31.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32.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北京时间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33.下列有关同一纬线上的各地叙述错误的是()

A.季节变化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4.太阳直射某地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此时一定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B.该地位于热带

C.该地此时一定是一年中日出最早的一天

D.此刻的地方时和区时都为12时

35.地球上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的地区是()

A.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

B.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的地区

C.南回归线以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

D.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地区

36.某地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情况,该地位于()

A.北回归线上

B.北极圈上

C.南回归线上

D.南极圈上

37.下图表示夏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38.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白昼时间比黑夜长,且白昼一天比一天短的时期是()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下图是北纬40°某地二分二至日大阳视运动示意图,K、L、M三条曲线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曲线。读图,回答39~40题。

39.图中a、b、c、d分别表示地平圈上的四个方位,其中代表南方的是()

A.a

B.b

C.c

D.d

40.有关K、L、M所对应的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天安门广场升旗时刻为一年中最迟

B.L——上海白昼时间比北京长

C.M——此时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D.L——长江口外海域盐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下图是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据图完成41~42题。

41.当阳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户时()

A.我国恰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

B.北京正值昼长夜短

C.北极圈出现极昼

D.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42.当阳光如②所示射入窗户时,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0时,则该地的经度是 ()

A.150°E

B.160°E

C.105°E

D.90°E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每两条经线相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43~44题。

43.此时阳光直射()

A.(23°26′N,30°W)

B.(23°26′N,30°E)

C.(23°26′S,30°E)

D.(23°26′S,90°E)

44.此日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66°34′

B.46°52′

C.43°08′

D.23°26′

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城市某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甲5:2819:00

乙7:2320:27

45.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下图中O点四周都朝向正北,圆圈表示赤道。读图,回答46~47题。

46.如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空白部分表示昼半球,OE为本初子午线,那么此时()

A.太阳直射点在(0°,90°E)

B.节气为夏至日

C.北京时间为2时

D.OF为昏线

47.如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空白部分表示西半球,那么图中OE线的经度为()

A.0°

B.20°W

C.20°E

D.160°E

48.下列传统节日中,广州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49.下列四个城市中,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和白昼最长值不出现在同一天的城市是()

A.秦皇岛

B.杭州

C.武汉

D.海口

50.深圳市的纬度为22.5°N,白昼时间最长的时候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北京市(40°N,120°E)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下图),把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滑动的方式。据所学知识回答51~52题。

51.为了获得更多的热量,需经常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在一年中,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变动幅度是()

A.23°26′

B.46°52′

C.66°34′

D.90°

52.将集热板装在玻璃箱内,主要目的是()

A.延长热水器使用寿命

B.起装饰作用,使其外观更好看

C.减少在夜间和阴天的热量损失

D.提高太阳辐射强度,从而增加热效率

53.北半球某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为了保证建筑物底层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南北两楼间距至少应 ()

A.是楼高的2倍

B.是楼高的4倍

C.与楼高相等

D.是楼高的1/2

下表是我国A、B两城市(忽略两地海拔差异)某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据此回答54~56题。

地点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A城市6:0617:06

B城市7:1418:34

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B.A城市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小于B城市的地球自转线速度

C.这天A、B两城市中的人都能看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D.A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55.A城市的经度可能是()

A.101.5°E

B.114°E

C.120°E

D.126°E

56.A城市位于B城市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57.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应()

A.与等压线平行

B.垂直于等压线

C.与等压线斜交

D.无法确定

58.下面关于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并不能使空气运动

B.实际上空气不可能沿着等压线作水平运动

C.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速度

D.摩擦力可以改变风的速度,不能改变风的方向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59题。

59.图中比较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回答60~61题。

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黑龙江)

6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61.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62.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低压区流向高压区

B.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形成风

C.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空气垂直运动

D.三圈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63~64题。

63.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64.图中A、B、C、D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A→C

B.A→B

C.C→D

D.D→B

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图中M点海拔为241m,N点海拔为480m。读图,完成65~66题。

甲乙

65.图中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

A.海陆风

B.焚风

C.山谷风

D.季风

66.下列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发生在白天,乙图发生在夜晚

B.甲图发生在夜晚,乙图发生在白天

C.甲图发生在高纬地区,乙图发生在低纬地区

D.甲图发生在低纬地区,乙图发生在高纬地区

67.导致我国夏秋季东南沿海灾害性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68.下面是四幅冷、暖锋移动示意图,圆圈代表的地点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此时气压最高、气温最低的是(不考虑地势高低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ABC D

69.赤道上没有气旋和反气旋的原因是()

A.没有地转偏向力

B.空气对流显著

C.太阳辐射强

D.水平面的气压梯度力小

70.夏季,对我国东部地区天气影响较大的气压中心是()

A.赤道低压

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蒙古高压

D.西伯利亚高压

71.造成“天雨初晴,北风寒彻”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

B.冷锋

C.准静止锋

D.气旋

72.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的成因是()

A.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B.受反气旋控制

C.受气旋控制

D.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73.在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天气是()

A.长江中下游夏季的伏旱天气

B.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C.贵阳冬季的阴雨天气

D.我国冬季的寒潮天气

74.下列天气现象与冷锋有关的是()

A.长江流域的“梅雨”

B.冬半年云贵高原阴雨连绵

C.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D.我国冬半年爆发的寒潮

读下图,回答75~76题。

75.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是()

A.甲地风向为西南风

B.乙地气温最高

C.丙地气温最高

D.丁地气压最低

76.戊地受哪一天气系统控制()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77~79题。

77.同处于夏至日的一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8.根据图中风带的分布,判断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9.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80.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

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81.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BCD

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读图,回答82~83题。

82.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

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83.若此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下图是沿30°N纬线的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84~86题。

84.图示季节,①地南部盛行()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85.图示②地附近的气压系统为()

A.亚洲高压

B.夏威夷高压

C.亚速尔高压

D.阿留申高压

86.图示季节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方向为自东向西

B.正值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C.正值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时期

D.正值华北平原沙尘暴高发季节

87.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是(冷、暖)气团,该图所示锋面的移动方向是。

(2)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地, 气压最高的是地。

(3)该锋面系统形成的降水多在锋(前、后)。

(4)该锋面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为;原因是。

8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区域陆地和海洋的名称分别是(大洲)、(大洋)。

(2)B地的气候类型为。

(3)判断图中A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描述其特征并分析成因。

(4)判断图中C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描述该气候类型的全球分布特点,并结合C地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分析其成因。

89.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B为带,C为带,D为带。

(2)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其特点是夏季,冬季。

(3)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和。

(4)在图中画出B、D所代表的风向。

90.读下图,回答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其形成原因主要与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的是,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是,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30°

30°

参考答案

1.A2.D3.D4.B5.D6.B7.D8.D9.B10.B11.D

12.B13.A14.C15.D16.C17.B18.A19.C20.C21.B22.B

23.B24.B25.A26.D27.B28.D29.B30.B31.C32.D33.B

34.B35.A36.C37.A38.B39.A40.A41.D 42.A43.C44.B

45.A46.C47.B48.C49.D50.B51.B52.C53.C 54.B55.D

56.A57.C58.C59.A60.B61.C62.C63.A64.B65.C66.A

67.A68.A69.A70.B71.B72.B73.C74.D75.B76.B77.A

78.C79.B80.C81.C82.D83.B84.D85.B86.C

87.(1)暖自西向东

(2)CE

(3)前

(4)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

88.(1)北美洲太平洋

(2)热带沙漠气候

(3)A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成因:该地处于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

(4)C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球分布特点: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该地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分布于40°N~60°N之间的大陆西岸,沿西海岸狭长地带向南北延伸。

成因:除常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之外,西海岸的地形因素(山脉阻挡)也是主要成因。

89.(1)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盛行西风

(2)地中海炎热干燥温和多雨

(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4)略

90.(1)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②

气候类型与成因: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成因为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为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3)③

成因: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季与湿季。

(4)高温多雨

地球上的大气 篇4

一、针对习惯性思维提出逆向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 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 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具有重要作用。逆向思维的培养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而逆向问题有利于逆向思维的养成, 同时也有利于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

比如在讲到“热岛效应”的时候, 可以先列举城市的种种好处。例如, 医疗卫生条件较好、交通便利、教育发达……接着问:现在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到郊区生活呢?这时习惯性的传统思维就受到了挑战, 学生的的那种“挑战”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又如, 在“季风气候”时, 前面的“气压带风带”明明讲30°N到赤道之间为东北信风带, 但为什么广东夏季吹东南风, 冬季吹西北风呢?这一问题带有明显的逆习惯性思维。在这一情境的铺垫基础之上, 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的形成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

在进行“大气垂直分层”的教学时, 提问学生:海拔较高的山顶为什么有冰雪?学生回答:“因为高, 越高气温越低。”我说:“对, 海拔较高的山顶为什么有冰雪, 可是为什么平流层中越往高处走气温却越低呢?”这时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只能通过思考解决, 从而在思考中学习“大气垂直分层”的各个层次具体的气体, 而不是被老师“告知”。

二、通过比较法提出问题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与一切思维的基石, 运用它对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运用比较法就是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进行比较, 从中发现、获得新的地理知识, 形成新的地理概念。这正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比较”。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 并获得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讲到天气系统“锋”的时候, 冷锋、暖锋的很多内容就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此表中的“?”表示需要学生自己填写的, 教师只要将冷锋的性质讲解清楚了, 学生可以根据表格所给的“比较”情景完成“暖锋”、“准静止锋”性质的自主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 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 适用范围广, 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 不仅教师乐于运用, 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若能恰当地通过“比较”来提出问题, 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 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

三、通过激活生活体验提出问题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 换一个角度讲, 这也是促进地理教学的一种新思路、新办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 也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知识总是鲜活的、实用的, 充满了生命力, 也让人感到亲切。但是由于教材和学校教学客观的局限性, 当前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书本知识和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可能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其实中学教师教学时只需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 就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插上兴趣和爱好的翅膀, 在知识的天空愉快地翱翔。要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是“有用的地理”, 这需要教师具有一颗“平常心”——从平常事入手,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发现地理用于教学, 让学生感受有用的地理, 让学生从生活中领悟地理。

例如关于季风气候的教学, 可先让大家谈谈广东的盛行风向:“广东夏季多吹偏南风, 冬季多吹偏北风。”如果学生对此并不知晓, 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提出“在冬季大部分时间, 你家朝南的窗户风大, 还是朝北的风大?夏季呢?”之后, 问学生:“为什么季节变了, 风向也变了呢?”这样, 关于季风的概念、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

四、联系时事焦点提出问题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时事与我们地理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活教材”。尤其在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 适时地、恰当地用好时事材料,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配合地理高考复习、开展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联系时事焦点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 思维空间较大, 有些问题难以有准确完整的答案, 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地理课堂上。然而这样的问题常常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未理解的部分, 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继续加以关注和探究, 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

比如, 在进行“气旋”的教学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台风的时事新闻, 可以问学生:“在看了电视镜头里的千里洪水冲毁家园, 许多无辜生命因此而结束之后, 你有何感想?”学生一般都会有强烈的同情心, 这种问题肯定会得到学生的关注, 继而可以问:“为什么会产生台风?台风为什么多发生在夏天?”最终把学生探究台风的兴趣调动起来, 这样关于“气旋”的一系列知识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掌握。这些重大时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既引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 又拓展了视野, 还可能会引发学生课外的进一步探究。

再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时, 就可以直接将现在的热门话题“温室效应”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提及“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的新鲜话题, 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就会得到展开, 例如, 为什么图瓦卢要搬迁?国家被淹。为什么国家被淹啊?海平面上升。为什么海平面上升?两极冰雪融化。为什么两极冰雪融化?全球气温升高。为什么全球气温升高?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倒叙的形式将知识展现给学生。

“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环节, 都是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他们的思维激活程度, 在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环节中有机地创设。要创设“问题情境”, 往往要求教师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 又要按照教学规律, 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授课技能, 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美德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中去, 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技艺的提高。

地球上的大气 篇5

地球上的大气

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呢?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我们都知道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8页。

【讲解】师:在我们学习第一节的知识钱,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而在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却要小的多,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进入我们第一节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我们今天首先学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通过板书来演示一遍。

师:太阳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是由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组成,而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则会吸收红外线部分,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则会吸收紫外线部分,所以大部分太阳辐射会以可见光的形式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也向外释放能量。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这个过程就是

(板书)太阳暖大地

师:讲到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物理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第28页页脚注释部分就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简单来说就是温度高的物体相对于温度低的物体,他的辐射就是短波辐射。反之就是长波辐射。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要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则为长波辐射。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为75%到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和储存能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大家记住这个概念,地面才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不是太阳,请同学们在课本28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划下这句话。

(板书)大地暖大气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板书)大气还大地

师:我们通过刚才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课前留下的问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温差相差巨大?

请XXX同学回答一下。

生:

师: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层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地球上的大气 篇6

关键词:图解法;大气;知识难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的教学环节为:研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得出结论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由于地表冷热不均产生了热力环流,由于热力环流和地转偏向力产生了三圈环流,由于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而移动,则形成了理想大陆的气候分布,据图可以分析出常见九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气候特征。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进一步分析会产生两大类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由于之前我们所考虑的地表都是均一的,当考虑到海陆具体分布的时候,就会有同学们难以把握的季风环流、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等问题了。

但纵观“地球上的大气”整章,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搞清楚气候、天气中的三大要素:气温、降水、风向。课文文字的阅读是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地把握各环节的前因后果和各环节的内在细节。图解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有利于细节性和整体性地把握整章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地面长波辐射对大气加热;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得出结论: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云量;②正午太阳高度;③海拔。

2.影响温度的因素

①纬度;②经度;③海拔;④地形;⑤洋流;⑥气压带风带及季节性移动和常见的天气系统;⑦人为。

二、热力环流

①受热上升成低压,冷却下沉成高压;

②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反之亦然;

③近地面的低压再低也比高空高压要高;

④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

三、三圈环流

①高低压相间分布;

②气压以赤道为对称分布;

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左北右偏转;

④手势法:北半球举右手高压啪向低压;

⑤手势法:南半球举左手高压啪向低压。

四、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注意细节

①暖气团的性质;

②冷气团的性质;

③冷暖气团相遇,暖上冷下;

④降水降在冷气团一侧,暖锋锋前降水,冷锋锋后降水;

⑤借用雨伞研究天气变化过程。

2.气压系统注意细节

①高压辐散下沉,晴朗;

②低压辐合上升,阴雨;

③借用左右手研究气流旋转方向。大拇指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南左北右原则,四个手指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如上图所示)。

把地理知识点转化为图像,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地理教学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孩子是获取工具(图像)、运用工具的能力,而不是简单、重复的记忆。本文给的只是主干知识的图像,还可以指导学生更细化,把每个小知识图像化,学生在知识和图像转换的过程中,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进一步,对运用知识解题更有帮助。

地球上的大气 篇7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4日电 美国航天局14日公布的一份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分布图显示, 平均每半个月就有一颗1米大小的小行星降临地球, 频率之高令人惊讶。不过不用担心, 它们基本都在地球大气层中瓦解并燃烧殆尽, 对地球人没有威胁。

美国航天局发表声明说, 这一分布图根据1994年至2013年美国政府仪器收集的数据绘制而成。在这20年中, 至少有556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地图表明, 这些小行星在地球上随机分布。

声明说, 几乎所有1米大小的小行星都在地球大气层中瓦解, 它们“通常是无害的”。但比较有名的一个例外是去年2月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的一颗小行星, 它的直径在20米左右, 是过去20年袭击地球最大的一颗小行星, 引起了全球对小行星威胁的关注。

美国航天局表示, 寻找有潜在危害的小行星是该机构的一个高度优先的项目。过去5年, 该机构在小行星探测、鉴定和缓解威胁方面的支出已经增加10倍。

该机构还强调, 对未来小行星撞地球的威胁绝不应轻视。对地球历史的研究表明, 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平均每5000年左右袭击一次地球, 可能会对地球造成“重大危害”;而造成地区性或全球性灾难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可能平均每几百万年发生一次。

今年9月, 美国航天局总监察长保罗·马丁曾发表审计报告, 批评航天局“近地天体项目”效率低下。报告指出, “近地天体项目”预算从2009财年的400万美元增加到2014财年的4000万美元, 但按目前进展, 该项目无法完成到2020年找出90%危险近地天体的目标。

远古气泡揭示早期地球大气层 篇8

27亿年前的地球上只生活着单细胞微生物,当时的地球大气层中没有氧。而上述新发现表明,当时的地球状况比科学家之前想象的“更像外星”。大气压小,很可能影响风力及其他气候模式,甚至改变液体的沸点。对于较低大气压的后果,科学家目前还无法全面想象。此前的发现证明,当时地球上有液态水。这样一来,当时地球大气层中一定包含更多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或甲烷,以及更少的氮。

上述发现也支持2015年的一项发现:大约30亿年前,微生物从地球大气层中吸取氮。地球上的氮气含量在整个地球历史上都不一样,在地球初期历史上更不相同。这意味着教科书中的这方面内容可能需要改写。下一步,科学家将寻找其他岩石来证明最新的发现,并了解大气压怎样随时间变动。虽然有关早期地球的线索很罕见,但是科学家正在把目光投向外太空,研究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简称系外行星),目的是了解与早期地球相似、大气层稀薄且无氧的行星状况,包括生命情况。

上一篇: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下一篇:汽车改装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