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审计(共12篇)
大气环境审计 篇1
一、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政治问题。
我国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政府主导型审计,它在理论上引导着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主导型大气环境绩效审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审计主体的责权分配不清晰,存在盲区。虽然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受到审计机关的审计,但是并没有明确环境和绩效审计。我国审计部门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然而,统一和分级负责的范围是不明确的:部分属于中央管辖的单位不属于地方审计机关管理,在地、市的省级单位不归地、市审计单位管理,但上级审计机关无暇管理,这必然会导致无人管理的盲区,相关大气环境方面的政府工作很有可能产生舞弊、贪污,从而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加速。(2)政府审计机关缺少独立性。审计机关费用、活动、工作和人员判断的独立构成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任何审计主体都可能有独立性问题。首先,我国国务院成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的职责只是监督政府。审计机关虽然对环境管理有监督权,但是审计机关不能设立环保机构,无法建立环保制度,其审计结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其次,政府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独立性不是通过审计实施的过程体现出来的,而是来自审计人员的主观意识。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人员如果不能保持客观公正原则、专业判断易受影响、缺乏职业怀疑态度的话,就很可能无法达到实质上的独立性。
2.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的"绿色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特别是大气环境绩效审计中绿色经济责任的问责。最近几年里,我国大气环境审计主要以环保专项的资金运用效率的审计,但并没有对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以后工作是否可以改善进行后续审计。大气环境绩效审计只注重前期审计,缺乏中期和后期的审计工作。
3.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社会问题。
民众对开展大气环境绩效审计必要性的意识不高。民众普遍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好差和环保项目投入的多少成正比;二是认为大气环境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多少与监督职能履行的好差成正比。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环保的投入多,不等价于使用效率高、效果好;环境管理效果的不足、有关部门存在职责疏忽问题恰恰是出现问题多的原因。
二、基于雾霾治理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对策
1.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政治对策。
治理主体的转变:政府主导型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的国家治理需要依赖其他治理主体,那么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很可能导致审计的失灵或者是出现局限性。因此,以审计机关为主的政府治理模式,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以社会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为主的市场治理模式,三者进行合理互动和优化整合,可以在形式上构成完整的"国家环境审计治理”模式。我们要积极鼓励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共同开展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这有助于推动整个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全面高效发展和落实。审计机关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离不开社会审计组织和企业内审的协助,三方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在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上,要支持和扶持社会中大气环境绩效审计和企业内部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力量,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绩效审计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政府治理的单一现状,让政府、市场和社会一起致力于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
2.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存在的经济对策。
我国政府要加快“绿色经济”建设步伐,用绿色GDP考察政府的“绿色经济”责任。在目标方面,我们既要审核经济指标,也要将经济指标变化对环境指标的影响进做一步的分析。这不仅要审查领导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是不是真实、全面、可靠,还要评价经济业绩的可持续性。在内容方面,审计机关要结合经济责任和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充分整合资源,实现综合式审计。在对大气环境治理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要对治理的现状进行切实的审计,更要求审计人员对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后续改善的执行情况进行后期审计。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大气环境污染,大气环境绩效审计才是真正有效可行的。
摘要:面临以雾霾为主的大气环境问题,大气环境治理的绩效审计成为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加强对于雾霾的防治、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环境审计新的着力点,这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关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工作进程,不但要对重点整改地区进行拨款,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重大项目和重要工程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关注,更重要的是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进而强化和巩固政府对于大气环境的绩效审计。
关键词:雾霾防治,绩效审计,大气环境审计
参考文献
[1]林忠华.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审计监督[J].鄱阳湖学刊,2014,(2):48~53.
[2]喻亚敏.大气环境审计依据研究[J].审计月刊,2015,(1):19~20.
[3]张志刚.北京大气环境特征与大气污染研究[D].南京:南京气象学院,2003.
大气环境审计 篇2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提问】请学生读图2—23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
【总结】(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承转】气温在垂直方向上有这样的变化特点,即各层大气具体有些什么现象和事物,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提问】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如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提问】同学们再看图2—23平流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补充】(承转)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少,被划为“高层大气”层。
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承转】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辐射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太阳辐射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持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
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范围是有变化的。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表中内容阅读图1.7,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多少?主要分成哪几个部分?太阳辐射能是怎样分布的?
【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因此这个范围称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集中在这个波长范围,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7%,波长大于0.76微米的红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这两部分人们用肉眼都无法看见。
【提问】太阳辐射各种波长的光是怎样被削弱的?有哪些削弱作用?各有什么特点?
【承转】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提问】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
【点评】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板书)
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承转】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大气的反射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板书)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提问】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为什么阳光未直接进教室,教室却是明亮的?
【点评】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因此我们再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板书)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在晴朗的天空,特别是雨过天晴时,天空呈蔚蓝色。另一种情况是散射作用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使天空呈白色。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树阴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的缘故。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可见光集中了太阳辐射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阳辐射给予地球表面巨大的能量,是发生在地理环境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板书)
【提问】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什么?为什么说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高一层大气,使大气保存了地面所放出热量的绝大部分(75%~95%)。因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也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所以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板书下图讲解:
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承转】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这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四种辐射的关系。
画出简图,重述大气的热力作用,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大气的温室效应,我们应重点弄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之间的关系。如图1,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将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二是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简图分析说明大气保温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增温后又产生大气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剩余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如图1)。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点评】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是太阳辐射,所以说,(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
【承转】同学们,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作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匀。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不同。相比较而言,太阳直射的地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那为什么会是这样?请同学们读图2—26“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因素:
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高度角有差异,会对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有影响。因为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反之越少。这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总结】太阳高度角不同,①等量太阳辐射在地面的散布面积不同
②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程度不同。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地面辐射也就不同。
2、下垫面因素:
【提问】读图2—27“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什么样的下垫面反射率最高?反射的多少跟地面得到的多少、地面辐射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总结】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辐射的越少,大气得到的就越少。
3、其他因素:(略)
【活动】读课本阅读内容,思考温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说说温室大棚的原理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大气环境审计 篇3
一、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一)雾霾天气的成因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雾霾天气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其根源还在化石能源,一个是烧煤,一个是燃油,另外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具体原因如下:一是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二是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三是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四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五是冬季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
以西安市为例,2013年1至10月份,西安市6次进入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后10位。西安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行驶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经过初步分析,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扬尘、工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是西安市PM2.5的主要贡献源,有关研究表明,西安市PM2.5约55%来源于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8%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据统计,国内有一半的PM2.5不是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而是经过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而形成。
(二)雾霾天气的主要危害
雾使大气的水汽含量很高,人体的汗液不易排出体外,若在户外长时间活动,就会造成胸闷、血压升高。另外,雾中的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们的喉咙、眼睛等器官造成伤害。雾还会造成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
PM2.5对人体的伤害则更大,医学研究表明,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极易被人体吸入后直接进入支气管,加重人体的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心力衰竭,当这些颗粒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中后,将损害血红蛋白的输氧。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会加重,甚至会促发中风;细颗粒物还可以减弱紫外线辐射,这将导致婴幼儿佝偻病发病率增高。同时,雾霾也成为了“马路杀手”,使驾驶员视线受到了阻挡,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雾霾天气中人会感觉到抑郁、压抑、精神紧张。
二、审计机关要在大气污染和雾霾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环境公害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日益遭破坏。为了挽救地球,各国政府、各个国际组织都在不遗余力的呼吁加强环境伦理建设,同时提出更新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管理工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审计、绩效审计、ISO14000标准体系、清洁生产审计等,最重要的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下大气力解决这一“环境杀手”,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维护人民身心健康。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环保责任主体众多,既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还包括排污单位。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离不开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加大对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的监督,以促进实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双赢战略。
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可以有效地监督各环保责任主体在履行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时的政策执行力度及治理效益情况。通过对大气污染防治雾霾治理资金投入、使用和效益情况的审计调查,揭示资金在投入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资金投入、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雾霾治理的审计,查明各相关环境责任主体在履行责任时的实际效果和效率情况、发现体制和制度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开展大气污染和雾霾治理审计的措施建议
从当前国家开展大气污染和雾霾治理,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看,审计机关应积极探索、强力推进、有所作为,在审计和审计调查中应关注以下内容:
1.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调查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浓度及达标情况,抽查主要大气污染企业各季度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及达标情况。
2.雾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调查政府制定了哪些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负责相关任务的部门单位履行责任情况、政策执行力度,抽查各项目单位履行大气污染防治雾霾治理责任情况。
3.项目进度及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调查各级政府部门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大气污染防治雾霾治理项目进度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及时筹集、拨付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真实、合法和有效益,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滞留欠拨等违纪违规问题。
4.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治理情况。调查相关企业是否达标排放污染物,采取的减排措施和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实施了哪些脱硫、脱硝、除尘工艺及其设备运行情况;企业大气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及达标情况;企业在大气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实际投资及使用情况;各级环保部门下达的减排项目完成情况,各级环保和财政部门拨付的减排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企业缴纳排污费及享受脱硫电价补贴情况;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测及其与环保部门在线监控系统联网情况;企业用于脱硫脱硝的物料消耗及运行治理设备的用电情况,企业缴纳排污费情况。
5.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情况。调查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和变化趋势;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及其效果;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政策、措施和落实实施效果;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减排措施和目标完成情况;财政部门投入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资金及黄标车、无标车、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补贴资金发放情况;黄标车、无标车、老旧机动车管控、淘汰、报废拆解情况;机动车实施黄绿标分类管理及定期环保检验监督管理情况;车用燃油提标及 “油改气”新能源、清洁能源机动车的推广情况;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资金的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
6.中小型燃煤锅炉拆改情况。调查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数量及拆除补贴资金发放的真实、合法性;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安装升级改造情况,以及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锅炉的情况。
7.扬尘治理情况。调查政府部门制定的扬尘治理措施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建筑施工工地、市政施工工地、拆迁工地和园林绿化工地的数量、规模及进度情况;各级主管部门及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在扬尘治理方面的责任落实情况;施工单位是否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扬尘治理措施进行施工作业,施工现场封闭围挡、道路硬化、场地绿化、进出车辆冲洗、土方覆盖、渣土封闭运输、雾化降尘等措施实施情况;施工单位用于扬尘治理的资金投入、使用及效果情况。
大气环境审计 篇4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环境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作用。大气污染防治审计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
大气污染防治审计的主要任务:一是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政策效用,促进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规范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为;二是检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果,促进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检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分析评价项目建设运行情况,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运营效果;四是检查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情况,分析评价政府履责绩效,促进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一、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
环境政策分为控制型手段和经济手段两种类型。经济手段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相比控制型手段,经济手段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和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经济手段主要运用财政、价格、税收等政策。信贷、金融等政策近年来在不断完善,在大气污染防治中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经济手段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引导激励。如已经在推行的脱硫电价政策,有效解决了电厂脱硫的资金运行问题。二是惩罚抑制。如排污收费政策对企业排污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收费还可以筹集资金,为污染治理提供支持。
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由35项措施组成,涉及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能源结构、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环境保护部和全国31个省(区、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梳理了近期需要完成的22项政策措施,包括6项能源结构调整政策,涉及气代煤和洁净煤的扩大使用等;10项环境经济政策,涉及价格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等;6个方面的管理政策,主要是考核办法、节能环保标准等。
为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抓紧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洁净煤。促进车用成品油质量升级,2014年年底前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柴油。推行供热计量改革,开展建筑节能,促进城镇污染减排。加快淘汰老旧低效锅炉,提升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水平。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二是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对煤层气发电等给予税收政策支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2014年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制定重点行业能效、排污强度“领跑者”标准,对达标企业予以激励。完善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加大力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核心技术攻关和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落实各方责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完善水泥、锅炉、有色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范环境信息发布。
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政策作用有效发挥为目标,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促进政令畅通。要密切关注财政、能源、产业、价格、投资、税收、信贷、金融等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深入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状况,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措施不完善、不配套、不衔接、不适应以及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为政策措施的及时调整、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提高政策效用,促进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合理和有效。
要以《中 华人民共 和国大气 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等为依据,密切关注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规划计划、政策标准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揭露和查处防治规划政策措施不落实、违规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落实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政策、制度。
二、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使用管理及绩效情况的审计监督
根据科学论证及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资金1.75万亿元。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污染治理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投入资金优先支持列入规划的污染治理项目。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随着各级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投入的加大,加强资金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资金合规有效使用为目标,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监督资金合规使用,揭露资金虚报冒领、违规申请、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止资金“跑、冒、滴、漏”。要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果,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确保资金投入的有效性。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要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揭露偷漏拖欠、挤占挪用、违规使用等问题,促进管好、用好排污费。对排污费被挪用的,审计机关要责令退回挪用款项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予以追回,并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的审计监督
2014年地方“两会”纷纷把环保治理列为关注焦点,不少省份和地区拟投入巨资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分为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烟粉尘治理、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能力建设八类。其中能力建设重点包括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企业污染排放监控能力建设、机动车排污监控能力建设、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调查等项目。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投资总需求约3500亿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项目投资需求约730亿元,氮氧化物治理项目投资需求约530亿元,工业烟粉尘治理项目投资需求约470亿元,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投资需求约400亿元,油气回收项目投资需求约215亿元,黄标车淘汰项目投资需求约940亿元,扬尘综合整治项目投资需求约100亿元,能力建设项目投资需求约115亿元。
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项目顺利建设和有效运营为目标,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揭露项目管理不善,违规使用建设资金,项目达不到预期的节能减排效果,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和建成运行,提高项目运营效果。
要重点关注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要检查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情况。建设项目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得开工建设。要监督建设单位保证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监督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四、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实现情况的审计监督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要认真执行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在重点污染源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方面,不搞地方保护,不搞临时突击,不搞数字游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卡住违规项目,坚决惩治违法排污,切实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人民群众看到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和诚意,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实现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为目标,通过资源环境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途径,对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计监督。重点检查本级政府及其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单位贯彻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管理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重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运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等情况,注意揭露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执行不到位、乱上不符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大气污染防治目标未实现,以及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通过对有关地方和单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的审计监督和评价,促进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火电、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及小锅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类行业落后工艺的淘汰步伐,加快实现二氧化硫(是造成雾霾的因素之一)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下降的目标。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篇5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伟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关键词:大气污染 污染源 治理途径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毒气”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可怕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也许你会说这是杞人忧天,但数据明确地向我们指明了现实。《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城市空气状况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好转,但整体的污染水平仍较严重。在受到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63.5%,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目前严重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TSP)或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即直径在10微米以内的悬浮颗粒物)。由于可吸入颗粒物上常常附着有害的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它们被人尤其是儿童吸入后,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而在全球的大气监测中,参与的北京、上海、西安、沈阳、广州五个城市,在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名列前10位,而这五个城市还不是全国最差的。
从上述的数据我们可得知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有多恶劣。而何为大气污染呢?大气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大气层之后,空气除了正常成分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致使大气在成分、气味、颜色和性质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给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大气状况。1930年比利时发生的马斯河谷事件,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都属于因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公害事件。大气中的污染物不计其数,只算已对人类产生危害,或已引起人们注意的大致就有百余种。其中影响范围广,已对人类形成威胁的有粉尘、飘尘、SO2、CO、NO2、碳氢化合物(HC)、H2S、NH3等,所以这些污染物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质量总计达10.7亿多吨,其中粉尘、SO2、CO所占比重较大。试想一下,每人每日将多少污染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入了肺中。
二、大气污染物及来源
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从产生来源来看,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物。而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后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人为的污染源主要有五种:
1、工业污染源,由火力发电、金属冶炼、玻璃与食品加工等生
过程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废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1948年,在美国发生了“多诺拉事件”就属于此等案例。多诺拉位于孟农加希拉河流经的马蹄形河谷中,两岸耸立着百米高的山丘。在盆地中,建有大型冶炼厂、硫酸石和炼锌厂。10月27-31日,多诺拉市被强逆温层控制,多种污染物混合累积在逆温层下,几天内有6000人住院,20人死亡。
2、交通及运输污染源,由汽车、火车、飞机、运载火箭等交通
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如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3、生活污染源,人们由于生活上烧饭、取暖等的需要,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煤烟及垃圾焚烧等所造的大气污染。这种现象现在更多的存在于山区。
4、农业污染源,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农田产生的甲烷气体,通过挥发而进入大气中,可污染大气、降水成分。
5、军事或科学实验污染源,核试验、原子弹爆炸、航天器的废弃物及毁坏后的碎片垃圾等,可造成大气层的严重污染危害。此等污染一旦形成,危害极难清除,对人体健康侵害极其严重。
三、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这造成的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
3、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4、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5、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局部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在一些城市,天然气在居民的生活中还没有普及,煤仍然是人们的首选燃料。而在燃煤市场上,高硫煤仍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放弃廉价的高硫煤而去购买环保型的低硫煤;这就造成SO2的大量排放。
6、交通运输。近些年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多。但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7、市政建设。城市马路普遍存在道路斜坡问题,即马路两侧的人行板道明显高于路面而且与路面垂直,呈“凹”字型。致使马路上的灰尘不能吹走,而且越积越多,这也是引发扬尘天气的直接原因。
8、工业布局。工矿企业的分散性使城区的大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9、绿化。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绿化还没有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只有政府、一些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内部绿化已基本达标,而整个城区的绿化却远远达不到要求。
四、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1、防治大气污染的途径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更严重的是大气成分、比重的改变已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造成了全球性的危害。在这样的形势下,采取措施改善大气状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为了保护和改善大气,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新、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规划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对一个城市的大气状况十分重要。在布局工业时,应将工业生产均衡分布,不要集中在局部或少数大城市。如此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少,易于自然净化。另外,厂址的选择也应与该厂的性质相符,如生产有害气体的工厂应布局在居住区的下风向。
(2)改进燃烧方式,改进燃料结构
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从目前状况看,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我国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炭,而全国总体每年用于直接燃烧的煤炭占总煤耗的84%。其不高的利用率使得我国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应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石油的比重,发展新能源。与此同时,也可以实施一些具体措施,如区域供热,实现煤气化„„
(3)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绿色植物可以使大气中的氧气不断得到更新,以此调节空气成分,净化大气。大批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森林及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扩大生物链中的碳量,使大量碳不能转化为CO2进人大气中;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出适宜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等等,种种措施都能减缓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4)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
大力开发水利资源,有步骤地发展核能,努力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水能资源仅开发5%,还有95%待开发,大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改变能源结构的首要任务。
2、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污染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种类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时。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检测的大气环境指标。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烃、铅、氟化物、臭氧和苯并芘。颗粒物质的测定:颗粒物质是大气污染物中数量最大、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危害较大的一种,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还可以是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反应床。在某些情况下,颗粒物质与所吸附的气态或蒸汽态物质结合,会产生比单个组分更大的协同毒性作用。所以,对颗粒物质的研究是控制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内容。大气中颗粒物质的检测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降尘量的测定、颗粒中化学组分的测定。其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重量法。二氧化硫的测定: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主要有H2S、SO2、SO3、CS2、H2SO4和各种硫酸盐。它们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硫酸等化工产品生产排放的废气。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在各种大气污染物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因此,在硫氧化物的检测中常常以二氧化硫为代表。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可分为化学法和仪器法两类。化学法中最常用的是Saltzman法(GB/T15435-95)、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其中Saltzman法仅适于测二氧化氮的含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和三氧化 铬-石英砂氧化法可以检测大气中氮氧化物总量。
3、综合整治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4、利用气象条件防治大气污染
在污染源变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状况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受气象条件的支配非常明显,因此,利用气象条件来制约污染源是防治大气污染现实而又有效的途径,而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则是其中的关键。气象部门在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方面。不仅仅只限于提供大气污染预报,还可以为政府规划部门搞好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雾是加重大气污染的重要气象条件之一,而降水可以冲刷大气中的污染物。所以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增雨、增雪、消雾等技术来净化大气、消除污染。结语: 结语:我国目前人均耗能水平还很低,仅为世界人均的l/4,能源消耗量也将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近期内,我国的能源结构仍将以煤为主,煤炭消耗量的增加将加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程度,而大幅度提高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投资困难较大。因此,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根据我国多年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在工业污染源或固定源的污染未得到根本控制之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还必须以命令控制型和法律、法规手段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手段无疑是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1】张国泰:《环境保护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 【2】广文,孙燕:《气候与环保》,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7月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童志权,陈焕钦.工业废气污染控制与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5】覃世金.黄磷生产中“三废”综合利用的思路[J].湖北化工, 1997,(2): 51-53.【6】席胜伟.大气污染危害性分析及治理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12): 153-154.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的论文
解析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篇6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大气保护;布点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定时定点观测,观测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进而进行环境评估、预报和研究。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对大气环境进行判断,评估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对外预报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大气污染发展的趋势,为环境质量状况研究提供依据。大气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是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分子状污染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细颗粒物等颗粒状污染物。在我国的监测历史并不太长,从学科角度来看,大气环境监测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对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人的意义。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大城市的大气环境在无形中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日常监测是保证人的生存权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对动植物的意义。动植物动过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来存活,在这个过程中与空气进行融合;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如土壤、水等的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动植物受害,甚至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植物大量枯萎。第三,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大气污染物通过对人、动植物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活动的承受体——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大气监测最后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监测观察来实现,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不同时空、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最后有利于对污染浓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方法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污染物浓度、环境人口的密集度、工业发展水平、重要动植物分布、河流水源地的重要程度、监测地形、监测地气候环境等等进行监测布点分析和选择。
2.1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的原则
(1)代表性原则。代表性是指当前所选取的点位要能够真实有效的代表点位所代表区域的真实情况,对于该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重点监测,并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当前布点监测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能够与周围保持一致。无论从监测地形,还是监测地气候环境来看,保持一致性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3)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指在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有效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监测点位加以科学分配,争取做到在污染物严重地区多布点,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如农村地区进行少量布点,将有效的资源尽可能用到重点区域。
(4)科学性原则。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布设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监测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气体污染物时,监测点位的高度尽量控制在1.5米到2.0米之间,或者选取一个适当的参考值1.7米;如监测对植物有重大影响的大气污染物时,监测点位高度应该尽量与植物的中心叶面保持一致。
2.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1)照功能区布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气环境监测初期经常采用的布点方法,功能区主要是根据一个城市的工业区域、教育区域、商业区域等等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点位,是在工业区域设置较多点位,特别是污染物排放较多的企业所在点。在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布点时,应尽可能考虑布点的观测有效性、合理性,对应急状况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及合理的紧急处理,同时对于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根据不同扩散系数,对布设的点位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功能区进行布点方法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能够对工业区域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和预报,在大城市里具有明显的优势,缺点是不太适合城市外的其他地区,不能提供有效的判断监测数据,无法保证检测数据的精确性。
(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即在综合考虑区域的重要性、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在网格的交点处设立监测点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代表性、一致性原则,能够确保判断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同时能够绘制该区域不同时段污染物扩散的趋势,有利于对污染物控制进行科学决策,在污染物均匀区域、多污染源区域实用度很高。网格布点法的缺点是对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缺乏必要的点位监测,不能反映高浓度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同时在点位布设的经济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3)扇形布点法。根据不同目的,在污染源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季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划定3~5个方位的不同距离处设置采样点。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单个污染源的情况,根据污染源所处区域,不同季节的不同风向,不同污染物种类的扩散系数而设立的一种大气环境监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单个重要点源进行监测,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划定,从而判断是否对污染气体点源周围的环境及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布设时以主风向为轴线,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角度设置不同数量的布设点位,同时在上风向也应设置相应的参照点位。扇形布点法的优点是适合单个重要点源,同时能够经济有效的利用资源,同时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不足之处在于不适合大范围使用这种方法,同时对风向的把握及利用的要求较高。
(4)同心圆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是在地势平坦的区域,有多个污染物点源存在的情况下,在确定污染区位置的同时,以此污染源作为圆心,画出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然后画出不同的轴线,轴线与同心圆的交点即为布设点位。同心圆布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多地的布设监测点位,布点分布均匀,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的地区,同时满足代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经济型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对多个污染源进行有效监测。同心圆布点法的缺点是周围环境,例如风向等对监测结果及监测点位的布设有较大影响,对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较为适用。
3.结语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剧,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动植物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重要。当今,公众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特别是2012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颁布之后,细颗粒物(PM2.5)及雾霾等名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现有的大气环境监测点进行重新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已经成为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日程。合理布设大气环境监测点有利于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事件作出及时有效的响应。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如污染物浓度、环境人口的密集度、工业发展水平的不同、珍惜动植物分布等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点位的布设,在进行规划时,以某种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方法和实际需要进行大气监测布点,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有效性、精确性。 [科]
【参考文献】
[1]邓奕球.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王秀梅,张淑红.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2011(07).
[3]赖剑文.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研究初探[J].科技与企业,2013(06).
大气环境审计 篇7
1监测对象的选择
1.1更加明确了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
在2009年颁布的新导则中, 对于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增强了在监测对象选取时的可操作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其两条重要的原则:首先对于建设项目中的污染物排放测有了更加明确规定, 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法规或标准文件等, 只要有相关限值的污染物都应该给予监测;其次在国家缺少制定的相关标准文件的时候, 对于那些毒性和污染较大的污染物排放也应该给予监测。
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 我们发现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显得较为模糊。只是将监测的侧重点放在了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和对于当地环境已经造成了较大污染物上, 这是其不足之处, 由于其规定的较为模糊, 对于当地环评单位在制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方案等相关的文件时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 因为旧导则放的尺度较大, 所以对于环评文件的严肃性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由此可见新导则在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大改进的。
1.2新导则的执行标准更加严格。
新导则在环境监测对象 (或称因子) 的数量方面没有设置上限, 规定只要符合前两个标准的对象都必须纳入监测范围中。而旧导则对于监测对象的数量有着数量上的限制, 并规定一般不多于5个, 由新旧导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新导则在执行标准方面是更加严格化, 对于环境监测和保护日益严峻的今天, 是一个适应性的调整, 符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想。
2更严格的监测频率
对于监测频率的执行, 新导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对其要求更加严格, 主要是使对环评现状的监测更具有代表性, 在扩大其样本范围的基础上, 对项目建设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更能真实地反应出来。
2.1对于不同评价等级的项目, 其监测天数在新导则中规定都要至少监测7天, 而此项规定在旧导则中怎没有这么严格, 对于二三等级评价的项目只需要监测5天即可。
2.2在每天监测的时频方面新导则也更加严格, 与旧导则规定中一级评价项目只需涵盖6个时段相比, 新导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时段至8个规定时段;在二、三级评价中新导则规定要涵盖4个时段, 而旧导则只需涵盖3个时段而去掉了其中的02时的监测。
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新导则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新导则规定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该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某些物质相关数据有效性的规定, 如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监测时数要达到18小时。而旧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则没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技术原因, 部分监测站要达到此项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在改进和升级相关监测站技术设备方面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使其能跟上我国对于环评监测的具体要求, 不至于是新的环评标准的制定成为一纸空文。
3细化和严格了监测布点的设置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布点的设置有的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 有的则是对于设置点的数量要求达不到今天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 所以新导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和颁布, 在监测点的布置方面做了更加详细和细化的规定, 弥补了旧导则相关规定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空白。
3.1新导则在对监测布点的规定中更加具体化了, 除了引入了极坐标的概念, 还在其布点原则中增加了风向、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区等因素。而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则是尺度比较大, 没有新导则这么细化。其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 新旧导则在规定方面也不一样,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需在拟建设项目的地点设置;而此项在新导则中则是必须在拟建项目地点的上下风向设置监测点, 对于在拟建项目的地点是否应设置监测点并没有做出规定。
3.2在新导则中增加了对于监测布局点的数量规定, 尽管在一二级评价项目中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对于那些环境保护目标较多、地形复杂和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的地区可酌情则加监测点的布局数量。在三级评价项目的监测中我们要适当的增加监测点的布置, 一般是2~4个;而在此项规定方面旧的导则只规定了1~3个。
3.3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我们也会发现在新导则中新增了一些内容, 如具体规定了对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类的方面建设项目布点及其周围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审批的依据之一, 因此其科学性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环评现状监测不仅对于在表明环境现实状况的同时, 有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基础, 而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颁布并实施正是体现了环评现状监测的重要性, 值得我们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完善环评监测的制度。而相关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于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各项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的掌握不仅是对其自身职业技能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啸勇.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J].能源环境保护, 2009, 23 (6) :56-57.
大气环境审计 篇8
1 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对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促进作用
1.1 强化大气质量监测
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把PM2.5和O3新增为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常规指标, 加严了PM10和NO2的浓度限值。同时, 提出提高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要求[2]。2012年至2014年, 环保部组织分三个阶段完成了在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实施工作。2014年1月1日起, 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扩大至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在内的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884个监测点位;截至2014年底, 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1436个监测点位全部开展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 提前一年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相关目标, 并从2015年1月1日起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数据。
1.2 深化污染来源解析
在90年代以前, 煤炭消耗和重工业生产占主要地位, 污染类型为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悬浮物 (TSP) 和二氧化硫 (SO2) 的烟煤型。90年代后, 城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细颗粒物 (PM2.5) 和悬浮物 (TSP) 等的污染, 从而形成酸雨微臣型大气污染。21世纪后, 城市汽车数量增多, 使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污染更加严重, 汽车尾气变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当前, 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中PM2.5的公众关注度最高, 其主要来源有两大类[3]:一类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以及地面扬尘等一次生成的PM2.5;另一类是大气环境中的SO2、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二次生成PM2.5, 通常后者的含量会超过前者。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修改促使在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面, 对机动车污染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研究被加入国家科技项目, 给污染整治政策制定与专项实施立下科学基础。在科学方面的研究, 给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了技术方面的保障, 在某些城市展开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综合试点又给更大区域内的联合行动增加了实践经验。这几个方面同时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和规划方案的出台和完善, 加快更加成熟完善的综合防治阶段的到来。
1.3 推动区域大气质量管理
现如今已形成跨区域、多中心、广覆盖的复合型城市大气污染, 并不断加重和蔓延。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 要求全面推进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 地方环保和气象部门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机制, 规范重污染天气信息发布, 建立首席预报员和专家回应制度, 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逐级响应机制[4]。雾霾型综合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关乎民生健康、社会发展和经济走向, 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政策前沿问题。在城市大气污染跨区域治理的科学探索和联合试点的基础上, 必须推进大气污染区域控制工作、提高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和综合防治污染水平。大气环境新标准推动建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监测、模拟以及卫星、航测、遥感等新技术分析重点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模式发生改变, 将由过去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 由单打独斗向齐心协力、群策群力转变。
2 结语
现在, 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保护环境无疑是场重头戏。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污的大背景下, 《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必将迈出新步伐。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大气监管、治理的首要依据, 对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气质量检测、污染来源解析、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和信息公开等角度论述新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促进作用。在日益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情况中, 随着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出台,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体系经过设计、试点和整合, 变得更加科学完整、切实可行。
摘要:随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转变, 大气环境质量逐渐恶化。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的出台从量化和指标角度增加了对大气质量的控、监测制力度。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对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强化大气质量监测、深化污染来源解析、推动大气质量管理、健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使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更加科学完整、切实有效。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区域大气质量管理,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郝吉明.穿越风雨, 任重道远--大气污染防治40年回顾与展望[J].环境保护, 2013 (41) :28-31.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研究 篇9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在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全过程中为消除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而制定的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误差并使之在允许的范围内。与其他环境监测相比, 大气环境监测条件更为复杂多变, 受人为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更大, 其与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更强, 所以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难度更高。基于此, 本文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及其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
1.1 质量控制体系尚待完善
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基础, 目前环境监测机构基本上都设立了质量监测管理组织, 也配备了相应的人员, 但其职能仍较为单一, 主要基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对质量控制的系统研究存在不足。其次, 质量控制基于一些主要环节, 缺乏全过程全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如在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建设方面还较薄弱。再次, 还存在经费方面的问题, 对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控维护也不够。
1.2 质量控制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几个薄弱环节:一是质控手段单一, 质控模式仍以数据比对、平行样与密码样测试、加标回收等做法为主, 欠缺系统评估与评价方式;二是针对新型监测技术, 如空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还未形成完善的质控体系, 维护与控制的标准与要求不够明确;三是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没有形成例行制度。
1.3 现场监测管理仍应加强
现场监测质量控制是基础, 然而恰恰易被人忽视。首先,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采样是非常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环境方面的困难, 监测人员就以“避重就轻”的态度来布点取样。其次, 大气环境监测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大, 监测人员也会因为与正常工作时间有冲突, 而只在自己正常工作时间内取样。再次, 测试仪器、方法使用不合理, 如烟气测试时受烟道负压影响, 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测试结果偏低等。
1.4 监测人员素质还需提高
人员素质对监测质量影响较大, 目前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业务培训机制不完善, 现有培训多属临时、多部门性质的, 环境监测机构中接受过正规、完整的质量管理培训的人员较少, 导致很多人员操作方法不规范、对技术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实际操作与理论脱节。二是监测人员更新缓慢, 学历较高、年纪较轻的人才短缺, 影响到对新技术、新理论的接受与应用。
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2.1 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试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文件的规定, 建立并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和职能, 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保障人员配备及物质供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与评价工作, 及时纠正并预防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管理评审活动,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核与评价, 为质量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就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面, 质量管理体系应贯穿于布点、采样到报告审核、综合评价的全过程之中, 并按照严格的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手册。质控部门在做好化验室内质控活动的同时, 尤应重视组织参与能力验证、协作定值等外部的质控活动, 以发现和解决实验室内存在的质控缺陷, 促进化验室监测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用增多, 对于该类系统的质量控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自动监测系统质控核心是要建立并完善定期校准、标定和启动预防性维护程序的制度, 通过对所获得的监测数据的校正及有效性判断, 以加强对整个监测系统性能的审核与评价。质量管理制度应明确气体标准传递与跟踪物质的质量控制, 重点是标准物质量值准确度的质控程序, 以保证气体标准物质量值的可追踪性。监测仪器的质控程序必须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参考方法等效, 并定期接受零点与跨度校准, 其测量范围与各项指标均应符合国标规定。
2.2 规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一环。主要包括:一是规范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室应合理布局, 避免交叉干扰。设备配置应齐全, 尤其是有毒有污染的试验, 应在专用通风设备内进行, 避免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药品、试剂、器皿应设置专门的储藏空间。对检测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试验, 应建立环境条件档案。二是规范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所有强制检定或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都应贴上格式统一的标签, 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由专人负责检定和管理。三是规范实验操作, 采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及考核验证方法。实验室内部控制要进行准确度、精密度的考核。如考核精密度至少需8个标准。每个标准至少测7次, 每次至少做2个平行样, 再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各组的标准偏差。准确度通过标准样和实测样品考核, 并用加标样浓度回收率表示。并以质控图判断重复样品的变异情况。四是进行实验室间的质控。
2.3 加强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人员素质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必须加强监测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岗位练兵、技能训练、脱产再教育等形式提高业务素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责任心培养, 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 对监测人员高标准、严要求, 鼓励钻研和创新, 使之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监测分析水平。
3 结语
尽管人们的环境意识已有很大提高, 但环境继续恶化确是不争的事实。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哨兵”, 提高环境监测的质控水平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大支持和帮助。由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精密、完整、可比和有代表性, 需要不断提高质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芦胜华.如何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J].江西化工, 2011 (4) :108-109
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效应 篇10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 由固体和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产生气溶胶的源很多, 沙漠地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裸露地面、火山喷发口、海洋洋面等都是自然气溶胶源, 此外, 人类活动也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气溶胶。
小粒径的气溶胶粒子 (0.1~10μm) 能在对流层中悬浮超过数10d, 在平流层中可悬浮一年以上;大于这一范围的气溶胶能对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有较强的吸收作用, 但是在空中停留时间很短;小于这一范围的气溶胶其辐射效应也小。通常认为粒径在这一范围的气溶胶为稳定气溶胶, 产生主要的辐射效应。气溶胶粒子间的碰并和粒子与云滴、雨滴的并合是对流层中气溶胶清除的主要过程。另外气溶胶作为凝结核, 在过饱和的大气中凝结水汽形成云滴、雨滴, 也是对流层中气溶胶清除的重要过程。
普遍认为对流层内的尘埃气溶胶 (dust aerosol) 对地球的冷却作用不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们在降水和核化过程中很快被清除。由火山喷发的硫化物在大气中产生硫酸盐气溶胶能达到对流层以上的平流层, 因而对全球气候的冷却效应有较大的影响。激光雷达和卫星探测表明这类气溶胶层可由对流层顶 (tropopause) 向上伸至30km高度。这层气溶胶的消光系数与大气分子消光系数之比为2∶6。这层气溶胶开始时, 出现在热带上空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 它们有比较固定的输送路线和清除过程。首先由上升气流带往中高纬度上空, 由核化过程、凝结过程或与其它气溶胶混合, 最后在中高纬度上空落入对流层中, 在对流层中很快被清除。这里还包含许多清除过程, 如极地下沉涡旋流清除 (polar vortex) 、沉降清除 (sedimentation) 、对流层云伸入平流层清除 (cloud intrusions into stratosphere) 和由罗斯贝波驱动的对流层平流层交换过程的清除 (isentropic transport) 。
2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在文献[1]中已经有过一些讨论。近十几年来, 对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沙尘气溶胶元素入海通量的国际观测项目, 揭示了沙尘暴过程和气溶胶沉降与海洋藻类暴发事件之间的关系[2], 这也成为气溶胶在全球变化过程中作用的新内容。研究发现:气溶胶对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繁衍活动有重要的影响。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N, P, Si等常量元素及Fe等微量元素, 能够增加海洋营养盐的输入, 刺激海洋生物的活动, 加强藻类光合作用, 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由源自中亚干旱区的沙尘暴将沙尘输送到数十公里的高空, 大气环流又将尘埃输送到东亚沿海与西太平洋, 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提供生存的必要营养盐;而海洋生物活动又影响全球的碳循环, 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使得对气溶胶间接影响气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3 大气气溶胶与人体健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机动车的剧增与煤炭消耗量加大, 导致城市灰霾 (PM 2.5) 问题日益严重。灰霾是指粒径小于2.5μm的气溶胶粒子, 即PM 2.5, 是大气气溶胶的细小粒径部分。灰霾易于随大气而飘动, 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长。
今年1月北京等大城市出现持续大范围的灰霾天气, PM 2.5浓度频频超过300μm/m3, 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根据2012年9月中国科学院启动的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研究结果, 北京地区PM 2.5的主要来源为3个方面:机动车 (25%) 、燃煤 (19%) 以及外部输入 (19%) 。这个研究结果对其他的人口稠密城市也同样有意义。
灰霾的组成成分及其复杂, 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检测到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 (包括元素碳和有机碳。元素碳主要产生于高温燃烧过程, 有机碳主要来自相对低温的燃烧过程) 、重金属、地壳物质, 微生物、毒素等多种有害物质。
对于大气中小于2.5μm的颗粒物是可以深入人体肺泡并产生沉积, 进入血液循环, 导致与心肺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PM 2.5与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 直径越小进入呼吸系统位置越深。短期暴露即可诱发肺部疾病, 如哮喘、急性气管炎、呼吸道感染。长期暴露会导致肺功能下降, 慢性支气管炎等。医学观察表明:PM 2.5浓度增加与呼吸道疾病患者人数增加显著相关, PM 2.5的增加可引起儿童哮喘急诊室就诊率的增加。
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报告, 由50个国家、303个机构、488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该报告指出:2010年细颗粒物 (PM 2.5) 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 居全球20个首要致死风险因子第九位, 而在中国则为第四, 仅排在“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血压”“吸烟”之后。报告还显示:在全球范围内, 细颗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 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严重得多, 每年在全球导致320多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7600万健康生命年 (1个人减少1年寿命为1健康生命年) 的损失;2010年在中国, 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周边土地的开垦利用与荒漠化以及工业的发展都产生大量的气溶胶, 这一现象在局部地区是更加显著, 如:工业城市、山区或河谷居民稠密区。这样的局部地区普遍存在着大气环境恶化现象, 其上空的气溶胶浓度可以是远离人口稠密区的3~10倍。
4 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气溶胶浓度的测定通常用称重法来进行, 这国家环保局对测量大气中的PM 10与PM 2.5的规范测量方法。称重法的每次测量时间长, 对于多点的连续观测比较困难。自19世纪末Aitkin计数器问世以来, 气溶胶测量技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激光计数器、光学辐射测量等等。对大范围的气溶胶观测, 还有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因为气溶胶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 所以光学辐射测量方法很难与称重法统一起来。一般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监测使用称重法, 而对整个气层的气溶胶的观测, 采用光学辐射方法;对大区域范围的气溶胶的空间分布, 采用雷达与卫星遥感方法。
光学辐射、激光雷达等先进仪器价格昂贵, 难以广泛应用, 目前只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一定的局部区域范围内使用, 常规环境监测则用的很少。此外, 利用测量大气电导率的方法, 也可以间接地推算大气气溶胶浓度。Twoney[4]分析了从18世纪以来在船舶上对大气电导率的记录的资料, 他把大气电导率转换为绝对粒子数浓度。利用电导率来推算粒子浓度, 由于存在难以确定的物理量, 如电离率、小离子迁移率和粒子的复合数等, 准确的粒子浓度难以计算, 但是粒子浓度相对增长数量的判断是十分可信的, 可以用作气溶胶浓度变化趋势的分析。并且, 对大气电导率的测量简便易行。
太阳直接辐射与太阳光度计的资料, 可以用来推算大气整层的气溶胶污染的状况。2010年分析了近40年兰州市及其他人口周密城市的日照时数资料, 发现兰州与其他人口比较周密的城市, 都存在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的减少意味着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市上空的浑浊度增加, 灰霾增加。
在兰州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如:复杂地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 (1989-1991年) 、城市大气气溶胶辐射效应 (1992-1995年) 等课题都考虑了气溶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并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 如:山区易于使人为气溶胶堆积;气溶胶的浓度在100μg/m3以上时地面太阳辐射就明显减少;当气溶胶浓度达500μg/m3时, 地面以上的400~600m烟雾层可使地面太阳辐射减少30%;空中气溶胶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 使大气不稳定性减弱, 并使大气扩散能力变差, 进而使山区上空气溶胶堆积加重。这种正反馈积累过程是山区或河谷城市的气溶胶污染的典型气候特征。在这一时期对兰州市污染大气的观测表明, 兰州市上空600m厚度的烟雾层大气混浊度系数为0.357, 比烟雾层以上的大气混浊度系数大2.3倍, 市区上空整层大气光学厚度为0.87, 是无污染地区的一倍多。
进入21世纪以来, 兰州市加大对大气环境的治理, 关闭搬迁了一些重污染企业, 市内冬季的平均TSP浓度降低了一些, 由20世纪90年代的500~700μm/m3, 到2010-2011年观测的400μm/m3。分析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大气气溶胶的太阳光度计长期光学观测资料, 得到兰州市2006-2007年冬春季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仍在0.8~1.0之间。这说明了, 虽然由重排放企业的TSP减少了, 但是, 细小颗粒的气溶胶污染仍然十分严重。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剧增与气溶胶光学厚度保持在高值密切相关。
5 气溶胶在未来研究方向
兰州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 大气气溶胶的污染问题长期十分严重。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城市工业的布局调整、搬迁, TSP的浓度降低了一些。但是, 人口的增加与机动车的增加, PM 2.5的污染问题突出。考虑到当前的气溶胶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问题, 提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方向。在每个方向上, 都有一些相互关联的研究内容。
1) 对气溶胶的成分的分析以及与相应成分的产生源、大气过程的解析分析, 这是研究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基础, 也是研究气溶胶在大气中光学辐射等物理效应的基础;关于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循环过程研究, 包括各种输送过程与清除机制, 特别对平流层的气溶胶循环过程的研究尚待进行;对各类不同形态的气溶胶光学性质 (如气溶胶的吸收、散射系数、折射指数等) 的研究;气溶胶作为凝结核的核化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控制因素;气溶胶的各种物理效应在气候模式中的表示;评估导致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各种反馈作用以及气候系统的易变性和脆弱性的研究;
2) 气溶胶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这一研究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对细小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关系, 目前主要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 采用暴露—反应关系等方法。但是, 对灰霾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较少。当前所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 仍停留在定性化阶段。对于其他物理特性如质量浓度、数浓度、表面积等致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深入, 亟需加强。
摘要:大气气溶胶在气候研究、污染气象与人体健康等领域是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已开展过许多观测研究和模式研究。但是由于气溶胶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气溶胶的观测历史短, 至今尚缺少全球范围的气溶胶系统观测资料, 所以, 在这些领域尚缺少定量化的研究结果。根据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工作和一些初步的结果, 概述近期国内外对气溶胶的观测研究状况及结果, 介绍了今后将要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气溶胶,气候变化,灰霾,大气环境
参考文献
[1]付培健.探讨气候变化的新热点: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 (4) :387-392.
[2]Zhang J.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of nutrient elements:Correlation with harmful biological blooms in northwest Pacific Coastal Zones[J].AMB IO, 1994, 23 (8) :464-468.
大气环境因子与雷电产生的关系 篇11
摘 要 利用北京地区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分析并得到335 d(182 d有雷电,153 d无雷电)的大气环境因子与雷电产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与雷电产生有比较好的相关性,而中层湿度与雷电产生的相关性不明显,从而明确雷电产生的预报指标。本研究对华北地区雷电探测与雷暴预报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中层湿度;雷电产生
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1 选取资料
本文使用的探空资料来自北京观测站(39.56°E,116.17°N)每日08:00、20:00 (北京时间,下同)的探空。选取的表征大气不稳定度的参数主要有400~700 hPa平均湿度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使用08:00与20:00的探空资料分别计算以上参数。在探测区域内,以闪电数量、演变过程及分布状态为依据,并与天气实况向结合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确实发生闪电活动的雷暴过程;针对观测无闪电记录及少量、散乱的闪电观测,通常我们认为是没有闪电活动[1]。经过以上划分,并与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相结合,在试验期的3 a终一共找出无闪电活动过程153个及有闪电活动过程182个。
2 大气环境因子与雷电产生的相关性分析
2.1 400~700 hPa平均相对湿度
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雹粒与冰晶之间相互碰撞与摩擦,导致增温,同时当水滴冻结时释放出潜热,产生温差起电机制。当水滴冻结时,冰壳内部温度为0 ℃,而冰壳外部为低于零度的室外环境温度,这就产生了温差。冰中有一小部分分子处于电离状态,有H+和OH-,并且其浓度随着温度升高增加很快,温度高的地方离子多,它们就会向温度低的地方迁移,而H+的迁移率比OH-的要高得多,所以就形成热端为负离子,冷端为正离子,而冰晶在运动中会有冰刺脱落,而使得形成大的带负电冰壳和小的带正电的冰刺,随着不停的冰壳向下运动,冰刺向上运动,使得云上部带正电,下部带负电,当云-地电场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云对地的放电[2]。所以云中相对湿度是温差起电产生的必要条件,对雷电产生的作用至关重要。
有闪电活动与无闪电活动的400~700 hPa中层湿度值具有较大的范围。对于无闪电活动而言,其平均湿度为47.97%,与其相对应的有闪电活动的平均湿度为57.53%,能够看出,400~700 hPa的平均相对湿度值与闪电活动之间并不具备较好的相关性。但是,在湿度UW<30%以下,无闪电活动的几率明显较高,有28.10%的无闪电活动和5.9%的有闪电活动出现在这个范围,预报无闪电发生的概率为81.13%。而无闪活动和有闪活动的最大值分别是98.4%和98.69%,所以说并不是相对湿度越大,产生雷电的几率越大,可能是在某个范围内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另外有闪活动产生时的湿度最小值为9.55%,说明其起电机制可能不属于碰撞起电或者温差起电。
2.2 对流有效位能
气块从云底上升到云顶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CAPE=Tv,env和Tv,ad分别是探空得到的实际环境温度和从云底沿可逆湿绝热线上升对应的温度,表示在不计摩擦的情况,气块的不稳定能量,等于单位质量气块由Zcb(云底高度)上升到Zct(云顶高度)时动能的增量。不稳定能量的大小决定着云中对流的强度,对流的强度在云中起电过程中不可或缺,能量越大,自由电荷量就越大,从而促使云地电场大小达到指定值产生放电。对流深厚程度高,就会在云中聚集大量的正负离子,更容易产生云与云,云内,云与地之间的放电活动。
通过对流有效位能的CAPE分析,可以发现,当使用CAPE=400为一个判别点时,在无闪电活动中,有73.79%位于CAPE<400的情况下;在有闪电活动中,有61.60%出现在CAPE>400的情况下。对应的,可以得出在CAPE>400时,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为74.04%;在CAPE<400时,不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为61.29%。这与Solomon等的研究分析结果相似。在他们研究的12个雷暴中,有7个CAPE的值超过了400,其中6个产生了闪电(有闪电活动的几率为85.71%),而另外5个低于这个值的雷暴中,只有2个产生了闪电(无闪电活动的几率为60%)。
2.3 其他大气环境因子
2.3.1 沙氏指数SI
SI=T500-Ts
T500为500 mbar上的实际温度,Ts为气块从850 mbar开始,沿干绝热线抬升到凝结高度,然后再沿湿绝热线抬升到500 mbar的温度。Ts越大,表示这段高度上的湿度越大,水滴与云滴的碰撞愈强烈,冰晶的温差起电愈频繁,从而为云放电提供更多的电荷。SI>0,表示稳定;SI<0,表示不稳定,且愈小愈不稳定。
2.3.2 气团指标K
K=[T850-T500]+[Td]850-[T-Td]700,其中,[T850-T500]为850 mbar与500 mbar的实际温度差,850 mbar與500 mbar对应的高度正好是雷暴云产生区域,这个差值决定了两个高度之间对流强度,温度差越大,对流越强烈,产生雷电的几率越大。[Td]850为850 mbar的露点,露点的高低与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有关。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露点就高;水汽含量少,露点就低。[T-Td]700为700 mbar的温度露点差,露点温度与当时气温结合起来还能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露点与实际气温之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接近饱和程度,即空气越潮湿,反之,越干燥。[T-Td]700越小,表明700 mbar高度上湿度越大,也对应了湿度影响雷电产生的结果。综合3个变化量可知:K值大,说明底层暖湿,中层湿度层厚,高层冷,因此K值越大,越不稳定。
3 对流上限的海拔高度Z
对流上限指的是对流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通过自由对流高度的状态曲线继续向上延伸,并再次和层结曲线相交之点所在的高度,就是对流上限,也就是经验云顶。随着云顶增高,底部气温越冷,底部和顶部温度差越大,对流愈强烈,闪电、雷鸣更加频繁。云顶较低的云,冰晶浓度小,碰撞起电和温差起电都不能很好的进行,不能提供足够的电荷是放电活动产生。
参考文献
[1]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等.环境温湿层结对雷暴云空间电荷结构的影响.高原气象,2004,23(5):6782683.
[2]郭凤霞,张义军,郄秀书,等.雷暴云不同电荷结构数值模拟研究.高原气象,2003,22(3):2682274.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探究 篇12
1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相关概念以及重要意义
1.1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相关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在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之上, 空气的稀释、扩散能力被弱化, 恶化大气质量,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和生态环境。大气污染物是指在自然和认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大气环境的物质, 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等人为性的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物。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点、线、面、体四种来源:大气污染源的点主要是废气排放, 如烟囱等;线主要是道路交通工具等所排放的大气污染源, 如机动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面主要是一定区域内在近地面随意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体主要是由焦炉炉体和工厂天窗等造成的污染物。这些原因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大气环境的饱和度和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PM2.5为主的悬浮颗粒物、CO、SO2等。
1.2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重要意义
人们被包围在大气环境中, 大气环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密切关注。在周期内连续实时地动态化地监测大气环境的污染物, 再分析监测的数据和结果编写大气环境质量报告。这样, 不仅为大气污染预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也为更加深入地研究分析大气环境质量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也使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预测大气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 环保部门也能有针对性、方向性地制定和颁发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2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1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获得的大气环境监测效果更佳, 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要在不同层次和浓度的区域中设置采样点, 考虑污染的程度, 设置高、中、低浓度区域的污染物。
2.1.2布点是应该根据方向来设置, 当采样点为主导风向而且污染源较多时, 要选择在污染源下风向的区域设置采样点进行监测。
2.1.3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采样点, 当污染物浓度不高, 人口密度小时, 可以适当地减少采样点, 反之则可以增加。
2.1.4 采样点附近尽量不要有其他物体和其他污染源, 如果有其他建筑, 附近建筑物与采样口水平线所成夹角应不大于30°。另外, 采样点在教堂密集区域的话, 人行道边缘与采样点的距离应该保持1.5m以上。
2.2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采样点布点的方法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方法主要有:扇形法、同心圆法、功能区法和网格法。采样点区域有明显的主导风向和污染源时应选择扇形法, 以主导风向为扇形的轴线, 点源为扇形的顶点;当污染源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时, 应该使用同心圆法, 而且同心圆的半径应根据污染源的随外扩散能力的降低而有所差异;具有显著城市功能分区的一二线城市应使用功能区法, 主要城市分区是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
3 大气环境污染物采样监测和分析
3.1 大气环境污染物采样监测的方法
在进行大气污染源监测时, 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并不断创新。主要是加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利用传感器的高度的灵敏度进行监测, 并加以分析。还有在线监测方法, 主要是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 通过电话网、移动电话等。
3.2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样品分析
以参考实际参数为基础进行样品分析, 并建立专门的档案, 然后根据样品中不同污染物的成分和所占比例分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整合处理监测数据, 构建样品监测数据库, 评估整体的监测情况。
4 结语
大气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和交通问题等, 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工作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 我们要不断寻求新的方案和措施重点监测大气环境污染, 适时地掌握污染动态, 分析、研究监测数据, 预测污染变化趋势, 以便寻找有效的预防手段, 改善大气环境。
摘要: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日益频繁且不断扩大的人类的生产活动, 大气环境的污染在工业发展加快的同时也日趋严重, 工业废弃的大量排放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大气环境的成分和分布比例。为了使大气环境不再恶化, 必须要加强对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本文从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相关概念、意义、以及采样点布点的原则、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等相关方面进行探究, 希望可以有效地减轻并控制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污染,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探究
参考文献
[1]卿光华.浅析大气环境污染物质的监测[J].低碳世界, 2015, (6) :7-8.
[2]刘敏.提高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中文信息, 2014, (11)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