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共12篇)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1
最近几年,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经常发生, 证券市场上审计失败的事件也屡屡出现, 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通过对大量审计失败案例的分析, 笔者发现除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财务人员蓄意造假外,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形成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 为了减少审计失败, 防范审计风险, 了解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并形成风险防范意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并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希望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和相关利益者所等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及其成因有一定认识并加大力度防范审计风险, 以达到减少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一、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业务经营方面
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越复杂, 与之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就会越大。注册会计师虽然能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 但仍难以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在此情况下, 审计风险要大大加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非货币性交易
非货币性交易, 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资产进行的交换, 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许多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是非货币性的, 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 这些收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现金的流入, 只是在账面上借记应收账款, 确认转让利润;一些上市公司把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计入往来账中, 并不计利息及资金占用费, 上市公司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 又无须支付任何代价, 这样便使期末利润大大增加。
(2) 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 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 存在利害关系和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关联交易通常能使参与双方受益, 但非正常关联交易中, 由于一方能够对交易的另一方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 交易往往是建立在非公平、非合理的基础之上的。例如,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利用与改组前母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之间存在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 利用关联方购销、转嫁费用负担等手段调节公司财务报告业绩, 单从会计方法上看, 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全合法, 但却永远不会实现。由于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及审计测试固有的局限性, 注册会计师很难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漏报的内容。
2. 会计变更和会计师变更
会计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 但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变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 在坚持一贯性原则的条件下是允许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及环境变化进行自愿变更的, 其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可靠性。有时候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变更这一点来操纵利润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如有的上司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更换多个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经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应引起接位注册会计师的注意, 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 极有可能是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 在某些重大问题的处理方面存在分歧。
3. 资产重组方面
资产重组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改善资产结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实施了“突击重组”后就快速的产生了巨大的收益, 资产出售和股权置换作为业绩提升最快的方式, 颇受上市公司的青睐。近几年,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越来越多, 有剥离、收购或两者混合等形式。不论采取何种形式, 都有可能产生很多问题。如重组相关公司的优质资产、不良资产的计价标准是否一致?被购并方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重组中是否存在操纵利润、虚盈潜亏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难度和风险。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 审计风险的定义
想要研究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 首先了解审计风险的定义。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描述,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具体地讲, 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 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如行业所处环境、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 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 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 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 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
2. 对影响审计风险综合因素的分析
(1) 上市公司方面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 应当按照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 并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同时在股票发行前和上市后, 会计报表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非常重要, 代表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是构成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会计报表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但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编制虚假财务信息, 甚至进行财务欺诈, 构成了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审计风险。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管理当局承受异常压力、内部控制薄弱、管理当局品质存在问题等。
(2) 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审计失败使之成为众矢之的, 审计风险来自多个方面, 即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要求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 应当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 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一些注册会计师由于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经济利益或屈于外界压力, 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 甚至个别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出具虚假报告, 给社会公众和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也严重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众形象。
此外,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正处在发展初期, 还需进一步改进。监管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 保证其合法运行。
三、防范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措施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每一种审计风险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针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现状, 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防范与完善, 力求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1. 从上市公司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近几年,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度越来越多的受到大家的质疑,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缺陷造成的。一些上市公司被曝出会计造假的丑闻,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公司结构治理不完整,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障有关。正因如此, 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借鉴“安然”事件后美国紧急出台的公司改革法案索克斯法案, 首先是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上市公司CEO和CFO的责任约束, 实行公司定期报告真实签字制度等, 以加大公司管理层的舞弊成本和代价。其次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强制性要求各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由公司的股东大会任命, 由独立董事和其他不直接参于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有权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也可以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防止注册会计师受管理人员所左右。
2. 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建立以工作底稿复核为核心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执业复查, 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充分评价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的有效实行, 有赖于各事务所依据审计准则, 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 制定出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 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并进行检查, 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我国事务所要在审计服务市场上保持乃至扩大原有份额, 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来适应新的形势, 有助于树立品牌、提高声誉, 也有助于吸收优秀审计人才, 从而提升审计质量。
3. 从注册会计师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 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
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应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以保证审计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及职业道德的要求,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从而避免审计风险。
(2) 慎重选择客户
注册会计师想要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 就应该对客户进行有效地选择, 为的是了解委托人的道德品质。如果委托人的道德品质低下, 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盲目地接受各种审计项目, 结果必然会给注册会计师造成较大的审计风险, 以至遭到不必要的法律诉讼。
(3)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素质,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要充分认识审计风险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 也是关系到审计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其次, 就是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同时也反映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的强弱。提高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的途径除了需要注册会计师加强自我学习与磨练外, 还应强化整个社会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培训教育, 使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不断更新, 在执业过程中能够关注新问题, 实现业务的规范化操作。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影响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 如果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缺乏了解, 还不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 审计失败的发生则成为必然。因此, 为了减少审计失败和审计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各个方面应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加深了解,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在此, 笔者提出了以上几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希望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并加以实施, 为我国的审计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2
7 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审计风险。重大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可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注册会计师应将其列为审计的重点。如: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使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值得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估计难以确认,牵涉到法律诉讼;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项,等等,
注册会计师应对上述上市公司的期后事项及或有事项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不可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因为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职业形象,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勤勉尽职。
8 客户屡次变更审计委托和时间的审计风险。少数上市公司为了护短遮丑,最简便的手段是频繁地变更会计师事物所;有些上市公司在时间上苛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将此视为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的障碍。对以上两种情况注册会计师都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
9 客户的诚实及信用度带来的审计风险。缺乏正直品行和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上市公司,自然存在着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嫌疑,与这样的客户打交道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冒较大的审计风险,若不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有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10 公司股份剧烈波动带来的审计风险。若被审计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股价波动异常,可能是客户与其他中介机构联手操纵市场,而会计信息有可能是恶意操纵的主要内容。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面临着承担过失和欺诈的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3
【关键词】担保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控制
一、引言
担保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担保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重大漏洞或错误后不能及时的表达适合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些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减值明细表、担保余额变动表、代管担保基金变动表及利润分配表。
担保公司是一种金融服务企业,主要从事信用业务与风险管理,主要业务是担保贷款,担保业务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低利润的业务,更何况有些民营的担保公司不仅仅局限于担保的主要业务甚至偏离了此业,做起了高息借贷、变相融资等业务,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的风险更高,并且对整个公司的代偿能力都会有影响。
二、担保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
担保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担保公司财务报表层面和担保公司财务报表认定层面。
1.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的风险
担保行业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因而担保公司如要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好的内部控制。但从担保公司现状看,许多担保公司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层风险意识淡薄,不仅从事担保业务,还违规经营其他非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审批程序不够严谨,有些“人情”担保,不经过审批直接担保;有些担保公司为规避有关部门的监管规定,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有些办实业的企业家对担保公司进行投资,为了自身在进行实体融资的时候让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用违法手段交换取得银行的贷款等等。担保公司内部管理薄弱,自身抵御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差,这些都增大了审计风险。
2.担保公司财务报表层面的审计风险
担保公司财务报表层面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夸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责任和代偿赔付支出、虚报数目获取财政奖励和风险补助;捏造注册资金来骗取财政补贴;投资者和管理层借用、挪用担保公司资产等等。在流动资金中大部分都是应收的担保费和代偿费,所以账面收益的增多并不能代表资金可以如期收回,这就对担保公司的资金周转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资产不实。
3.担保公司财务报表认定层面的审计风险
在实际情况中,有些民营的担保公司在拥有大量的資金时,就会进行民间借贷、发放信用贷款等活动,并且收入的利息并不入账,就会导致财务信息的不真实。包括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收支项目方面的问题。
三、担保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1.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
第一,注册会计师要充分了解担保公司的适用法律法规,加强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不受外界干扰,独立、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第二,要了解担保行业的现状,充分估计担保业务中可能存在的违规现象,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程序,采取适用的审计方法来降低审计风险。
2.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被审担保公司。
第一、要了解内部机构设置和分工。一般情况下担保公司主要包括业务部、风险部、财务部、综合部,要充分了解各部门之间是否分工明确,是否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第二、了解担保公司内部管理的制度。要充分了解担保公司是否制订了《项目评审制度》《反担保措施实施管理办法》《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要对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价必须充分了解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三、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通过与管理层、员工、担保公司客户、知情的外部人员进行访谈多方面了解被审担保公司。
3.委任能胜任的审计人员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担保公司的审计业务时需要派出有一定能力的审计人员评估自身的能力,并且审计人员需要熟悉担保的法规及进行的流程,才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1)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
需要对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初步测试以及符合性测试,以确保担保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审、保、偿分离制度,具体业务分级审批等,完善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保后监管程序、代偿追偿程序,对于反担保的措施的确实落实,可以有效的减小经营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实质性审计策略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结果的影响。
(2)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
担保公司审计必须依照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等规定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对被审担保公司可能引起重大错的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在此基础上制定个具体的审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执行项目审计时应包括货币资金审计、存出保证金和贷款(或委托贷款)的审计、应收担保费用审计、预付赔付款审计、应收代偿款审计、其他应收款审计、损余物资审计、存入保证金、担保赔偿准备审计、未到期责任准备审计、其他应付款审计、一般风险准备金审计、担保扶持基金审计、担保费用收入审计、担保赔付支出审计、担保责任余额审计。审计程序有效、完整、规范,才能将审计的风险降到最低。
(3)选择合适的财务披露方式
会计事务所应按照相关规定重点检查担保公司是否披露了以下财务信息,包括:担保代偿情况、担保准备金、担保保证金、其他应收款、长期投资和贷款(或委托贷款)、损余物资、担保业务类型及其余额、企业代保管的反担保抵押、质押资产等。只有按规定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才能为自身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林启云.财务报表审计的未来发展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0,09.
[2]邓辉.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易发环节[J]. 审计月刊,2004,02.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 篇4
1. 对上市公司审计的责任性
(1) 总体责任。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与一般企业审计类似, 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故意性和过程性的特点, 由于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利润增长, 会进行非常规的盈余管理或在其他方面给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制造障碍, 为了保护投资者等报告使用者的利益,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的是重点关注抽样的风险和过程性, 注册会计师除了对投资者等直接利益者负责外, 其审计行为还对金融监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还涉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征收。由于其责任的重大, 注册会计师在经济金融界有着“人民警察”的称号, 在被赋予权力的同时, 审计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可见事务所进行上市公司审计的压力之大。
(2) 法律责任。审计的法律责任在较大程度上受具体法律的影响, 可将其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违反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规定, 政府主管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民事责任指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应予赔偿;刑事责任指注册会计师犯有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如故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或出具多份审计报告。实际上,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最经常面临的是民事责任。
2.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成因
被审计单位由于是上市公司, 具有业务和结构的复杂多样性, 甚至还经常涉及多家关联企业, 报表复杂且拥有行业特色, 注册会计师须对上市公司正确评价而避免其他因素 (例如高收益) 的干扰。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上看, 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或影响审计风险:
(1) 审计环境。目前, 政治环境上, 政府对企业的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 但对审计的约束性大不如从前;经济环境上, 事务所审计重点往往在关键经济项目上, 例如某些银行的审计重点在大型基建项目贷款上, 容易轻视对非关键项目的审计;法律环境上, 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还不够完善。
(2) 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多样化。目前, 审计范围正不断扩大, 从传统业务到审阅、咨询以及其他鉴证服务, 甚至把业务拓展到税务领域, 使得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更多元化。
(3) 机构人员的技能和道德水准。如今, 事务所审计人员大多学历水平颇高, 也有一定的执业道德水准, 培养高学历的人士为业务骨干正成为事务所规模扩展的重要一步。其中, 不少人员是应届毕业生, 他们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否有效衔接, 工作时间和范围如何确定, 如何做到让事务所拥有较好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审计风险水平。
二、审计风险的规避对策
1. 制定合理审计计划和完善质量控制
在承接审计业务之前, 会计师事务所应了解上市公司的行业情况, 包括在行业中的地位, 企业领导者的性格偏向以及企业所提供的商品供求和服务质量是否能保持稳定等等。根据了解的情况, 制定合理审计策略。审计策略主要考虑:审计范围、确定要审计的部门数量和方位、是否需要用到专业知识或专家、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审计期间确定和与管理层的沟通以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人员的配置等, 同时通过此过程进一步了解企业管理层对待审计的态度, 这与之后是否配合审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一般审计不同的是上市公司审计计划的侧重点是高风险的评估, 报表上的问题或可疑性往往是极小部分而非大部分, 风险评估的准确度通过以往敏感区域和数据、所处行业背景和非主要业务领域的研究来确定,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养和经验积累, 并配以质量控制得出结论。
2. 对重大审计事项成立特别小组
对可疑的以及重大部门或领域成立特别审计小组, 使风险减少和分散至尽可能小, 并配备拥有高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审计。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使分工细化, 减少每个成员对审计成果的影响, 必要时邀请行业内外专家参与审计并提出建议, 工作完成后及时评估总结, 注意时刻保持怀疑的职业态度。
3. 对审计客户的分析
(1) 了解审计客户的诚信问题。了解审计客户的相关问题, 内容包括上市公司是否隐瞒事实阻碍审计人员的工作, 上市公司在本行业和金融系统中的信用好坏, 是否对待商业竞争结果情绪化 (过于乐观或悲观) , 业绩优异是否是耗尽企业资源、昙花一现的表现等等, 通过沟通了解审计客户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使审计人员对待工作更专注, 保持充分的谨慎态度。
(2) 选择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相当的审计客户。一般来说, 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审计由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 审计风险的相对大小与审计客户的规模相关, 规模恰当让事务所在与审计客户沟通时不卑不亢, 对深入审计也算是一大利好。
(3) 注意审计客户在此之前的重大事项。注意上市公司近几年的事项和行为是否异常 (尤其在非主营业务上) , 是否经常对外提供担保, 是否多次进行资金融通和转移。
(4) 了解审计客户往年审计情况。了解上市公司以往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原因、审计报告的类型和审计收费是否变更等情况, 了解上市公司的过去, 也是对公司未来展望的依据, 也体现了管理层接受审计的态度;另外与上市公司的内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沟通, 了解其对审计的配合情况, 也是不可或缺的。
4. 其它规避对策
(1) 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业务操作。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工作, 并遵守业务协定书的条款, 分清责任和义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庞大, 工作量大是不争的事实, 在抽样审计中需要更注重范围和重点, 让抽样审计更为接近全面审计, 并通过多种渠道 (分析性程序) 进行核查, 如函证、重新计算等来保证数据的可靠程度并制定审计风险的预估和应对办法;另外还需要利用好计算机资源进行有效高速审计, 做到少入误区。
(2)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和道德水准教育。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平时的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 保持怀疑是审计工作过程中始终要铭记的事项, 很多审计要点都是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推敲得来, 使审计结果更可靠, 而不断的审计具体方法的涌现, 如重要性水平的预估方法, 每个事务所也许都有自己的方法, 尽管实质上趋同, 也是需要审计人员不断积累和体会的。
(3) 对注会独立性随机进行检查。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注册会计师是否坚持自身独立性, 关系到自身机构的声誉, 也关系到证券投资者的利益。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一段时间内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抽查, 保证审计的有序进行和风险的控制。
(4) 发现重要问题时及时讨论, 制定解决方案。审计过程中常出现一些突发事件, 如盘点时被审计单位以刚进行过盘点为由拒绝审计人员进入, 或是某投资项目的负责人突然集体离职, 这些在审计人员看来都是敏感的信息, 及时收集审计证据显得极为重要。
(5) 充分利用计算机等资源完成工作。审计人员应利用计算机在实质性程序前进行预测分析, 在实施程序时则可用于复核、计算、抽样和筛选, 并对结果及时保存。审计人员同时应依据审计准则对是否存在利用计算机漏洞进行舞弊的事项进行判断。
总之, 审计失败等事件的爆发, 时刻提醒行业中的每一个执业人员, 审计特别是上市公司审计的风险程度远远超出想象。审计人员只有找出合理的对策规避风险, 才能让审计机构在高收益的同时控制住风险的影响度, 保持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良好关系, 同时也带动注会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立起会计师事务所有序的发展体制。
参考文献
[1]李丹娜.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J].经营管理者, 2012, (1) :288.
[2]方松照.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会计, 2013, (12) :39-41.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5
证监办发[2012]89号
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上海、深圳专员办,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当前,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涉及面广、影响大,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监管实践中,我会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业务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提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业务监管风险,增强监管针对性,根据我会《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证监会公告[2012]14 号),制定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现予以印发。各单位应全面掌握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的要求,并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转发至注册在本辖区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组织会计师事务所认真学习。在对被核准、不予核准或终止审核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审计业务进行检查时,应按本风险提示对相关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并督促会计师事务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执业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投资决策依据,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此前,我会已通过证监办发[2012]22 号印发了3 项会计监管风险提示,即政府补助、通过未披露关联方实施的舞弊风险、审计项目复核等。为了增强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的系统性,便于查找和使用,现将已印发的3项会计监管风险提示依次编号为:第1号——政府补助,第2 号——通过未披露关联方实施的舞弊风险,第3 号——审计项目复核,本次印发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为第4 号。今后将陆续制定新的会计监管风险提示,并按顺序编号印发。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证监会公告[2012]14 号),促进新股发行中会计师事务所归位尽责,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现就会计师事务所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公司审计业务的监管风险进行提示。
一、会计师事务所 IPO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遵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会计监管风险风险提示第3 号——审计项目复核》的要求,完善并强化会计师事务所IPO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
一)常见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在IPO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承接IPO 审计业务时,未充分了解、分析发行人所处环境、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财务状况、上市动机和管理层诚信情况;未充分了解发行人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并适当评估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有足够的胜任能力;未充分关注发行人在IPO 过程中更换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未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充分沟通。
第二,在选派项目组成员时,未充分识别和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三,在IPO 审计业务执行阶段,会计师事务所未完善有关监督、咨询、符合的体系;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往往介入过晚,复核工作未充分关注发行人经营模式和经营特点对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影响。
第四,在会计师事务所分所执行IPO 审核业务时,总所未对分所执行IPO 审计业务进行充分的业务指导,未对其IPO 审计项目执业质量进行必要的复核和检查。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当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IPO 审计业务质量控制情况予以重点关注:
第一,在承接IPO 审计业务时,应当对发行人上市动机、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行业地位、可能存在的高风险领域、公司治理情况及申报期基本财务指标等进行调查。对于发行人存在欺诈上市嫌疑或者注册会计师无法应对重大审计风险的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应坚决拒绝接受委托。如果发行人在IPO 过程中曾经更换过注册会计师,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就发行人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原因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了解发行人管理层的诚信情况,发行人与前任注册会计师存在重大分歧的会计、审计问题及其他可能对审计造成重大影响的事项。
第二,在选派项目组成员时,应检查会计师事务所、IPO 审计项目组成员等是否与发行人存在关联关系或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等影响独立性的行为;根据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检查项目组成员是否具有包括相应技术知识、相关行业审计实务经验等在内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三,在IPO 审计业务执行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健全与监督、咨询和复核等有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始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可尽早介入,结合行业特点、行业同期基本情况,全面分析发行人的经营模式、经营特点和在申报期内的变化情况,以及发行人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会计处理在申报期内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可能存在舞弊和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及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
第四,会计师事务所总所应加强对其分所IPO 审计业务执业质量的管理,定期对各分所进行执业质量培训和质量控制检查,提升分所审计业务执业质量。
二、了解内部控制并进行内控测试注册会计师应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同时还应当对发行人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并根据要求单独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一)常见问题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发行人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鉴证或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未正确判断其严重程度及其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结论的影响。
第二,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时未充分考虑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对实质性测试发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未考虑其是否与内部控制缺陷相关。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了解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测试,同时将发行人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措施、整改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对于发行人内部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应评价其严重程度,并考虑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对于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应考虑其是否与内部控制缺陷相关;对于发行人财务会计基础薄弱的,应特别关注其是否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并考虑对发行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第二,考虑发行人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否在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得到恰当反映。
第三,对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切实履行职责进行尽职调查,并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三、财务信息披露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相互印证注册会计师应遵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521 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的要求,阅读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其经营、财务、行业趋势和市场竞争等情况的披露。对于识别的包含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和已审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不一致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已审计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是否需要作出修改;如果管理层拒绝修改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或增加其他事项段说明重大不一致,以及采取准则规定的其他应对措施。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在包括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中存在对事实的重大错报,但是并不影响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在发行人管理层或治理层拒绝作出修改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与保荐机构进行沟通。
一)常见问题注册会计师在核对包含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忽视招股说明书其他部分引用已审计财务报表中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二,忽视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业务数据与已审计财务报表的一致性。
第三,未结合发行人的经营特点对财务报表各项目进行客观分析。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结合发行人的经营特点,重视申报期内年度财务报表各项目间的勾稽关系、联动性以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相互印证。具体包括:
第一,发行人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否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致,如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申报期研发费用发生额是否与财务报表中披露的研发支出一致。
第二,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销量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期间费用等是否能够相互匹配;发行人的产能、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耗用是否与产量相匹配;发行人资产的形成过程是否与发行人历史沿革和经营情况相互印证。
第三,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信息分析是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了解的发行人实际情况相符,如应收账款变动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
四、发行人申报期内的盈利增长和异常交易对于发行人申报期内存在的盈利异常增长和异常交易,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证监会公告[2012]14 号的相关要求,对盈利异常增长事项发表核查意见;同时,应关注异常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可持续性及其相关损益是否应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等,并督促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作补充披露。
一)常见问题 注册会计师在核查发行人申报期内的盈利增长和异常交易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分析发行人申报期内盈利增长异常时,缺乏对重要比率和趋势的科学预判、对异常变动的深入调查以及多个业务指标间的联动分析。
第二,在审计发行人申报期内异常交易时,局限于采用常规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忽视了对异常交易商业实质的考虑和取证。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针对发行人申报期内存在的盈利异常增长和异常交易执行了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
.申报期内存在盈利异常增长情况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设计了合理的分析程序,是否对实质性分析结果的预期值进行了科学的预判,特别包括以下事项:
第一,对包括但不限于毛利率、期间费用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预收账款变动率、产能利用率、产销率等影响发行人盈利增长的重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是否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第二,对于公司申报期内毛利率高于同行业水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水平,以及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脱节的情况是否追查其合理性,识别发行人是否存在利润操纵。
第三,为了识别发行人是否通过挤占申报期前后的经营成果以美化申报期的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发行人申报期财务报表时,是否关注申报期前1至2年的财务报表和申报期财务报表日至财务报表报出日之间发行人的财务信息。
第四,注册会计师是否关注发行人在申报期内的盈利异常增长现象并发表核查意见,如申报期内发行人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财务报表项目,或营业毛利、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等情况,并督促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作补充披露。
申报期内存在异常交易情况异常交易往往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偶发性;二是交易标的不具备实物形态或对交易对手而言不具有合理用途;三是交易价格明显偏离正常市场价格。虽然这些异常交易支持其发生的各种形式和证据齐全、审计证据的收回率较高,但注册会计师对此仍应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异常交易的过程中不应仅满足于取得形式上的审计证据,而应着重于实质性的专业判断,考虑与上述交易相关的损益是否应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等,并督促发行人对上述交易情况在招股说明书中作详细披露。
五、关联方认定及其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遵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我会《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2 号——通过未披露关联方实施的舞弊风险》的要求,审计发行人是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36 号——关联方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证券交易所相关业务规则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通过未披露关联方实施舞弊的行为。
一)常见问题除《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2 号——通过未披露关联方实施的舞弊风险》中提到的审计常见问题,注册会计师审计关联方及其交易通常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仅限于查阅书面资料以获取发行人关联方关系,未实施其他必要的审计程序。
第二,忽视对发行人在申报期内注销或非关联化的关联方及其商业实质的甄别。
第三,忽视对重大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的检查。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当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采取《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2 号——通过未披露关联方实施的舞弊风险》中提到的应对措施,并补充考虑:
第一,如果存在未披露关联交易迹象,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进一步措施核实是否存在未披露关联方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调查申报期内与发行人存在重大、异常交易的交易对手背景信息,如股东、关键管理人员、业务规模、办公地址等信息,并与已经取得的申报期内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名单相互核对和印证。
第二,如果存在申报期内发行人关联方注销及非关联化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发行人是否将关联方注销及非关联化之前的交易作为关联交易进行披露;应识别发行人将原关联方非关联化行为的动机及后续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以及发行人是否存在剥离亏损子公司或亏损项目以增加公司利润的行为。
第三,如果存在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企业发生重大关联交易等情形,注册会计师应扩大对关联交易的审计范围,必要时可要求发行人及控股股东配合,以核查关联方财务资料。
六、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在从事IPO 审计业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结合发行人所处行业特点,关注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毛利率分析的合理性,尤其是在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收入项目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对不同类型的交易进行重点关注。
一)常见问题注册会计师在对发行人申报期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进行审计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忽视对发行人不同销售模式,特别是创新销售模式下收入确认的分析。
第二,忽视申报期内各期应收账款、预收款项、营业收入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未发现其中的异常情况。
第三,忽视对发行人申报期内成本核算真实性、完整性和收入成本配比合理性的分析。
第四,忽视同行业公司毛利率分析,未能发现发行人毛利率异常背后的真实原因。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有针对性地执行了以下审计程序:
第一,申报期内发行人在不同销售模式下收入确认方式:
如果发行人采用经销商或加盟商模式,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发行人频繁发生经销商或加盟商加入及退出的情况,以及发行人申报期内经销商或加盟商收入的最终销售实现情况。同时,应考虑发行人收入确认会计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包括对不稳定经销商或加盟商的收入确认是否适当、退换货损失的处理是否适当等。
如果发行人采用直销模式,注册会计师应当检查销售协议中收入确认条件、退换货条件、款项支付条件等是否能够证明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发生转移。
如果发行人存在其他特殊交易模式或创新交易模式,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分析盈利模式和交易方式创新对经济实质和收入确认的影响。只有在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能够证明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发生转移时,发行人才能确认销售收入。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注重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审计证据。
如果发行人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销售收入,注册会计师应当核查发行人确认完工百分比的方式是否合理,从发行人内部不同部门获取资料中相关信息是否一致,以及完工百分比是否能够取得客户确认、监理报告、供应商结算单据等外部证据佐证,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协助。
第二,注册会计师应考虑与营业收入相关的报表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发行人应收账款余额较大,或者应收账款增长比例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比例,注册会计师应当分析具体原因,并通过扩大函证比例、增加大客户访谈、增加截止测试和期后收款测试的比例等方式,加强应收账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如果发行人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利润严重不匹配,注册会计师应要求发行人分析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逐项核对差异是否合理。
第三,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发行人申报期内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收入成本配比的合理性,具体包括:
发行人成本核算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发行人实际经营情况。
如果发行人毛利率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明显偏高且与行业发展状况不符、存货余额较大、存货周转率较低,注册会计师应核查发行人是否存在通过少转成本虚增毛利润的行为。如,发行人为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将应计入生产成本项目的支出在管理费用的研发费用中核算和列报。
注册会计师应核查发行人是否向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或其他第三方转移成本,以降低期末存货和当期营业成本。
注册会计师应进行截止测试,检查发行人是否通过调节成本确认期间在各年度之间调节利润。
第四,如果发行人报告期毛利率变动较大或者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差异较大,注册会计师应当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发行人行业及市场变化趋势,产品销售价格和产品成本要素等方面对发行人毛利率变动的合理性进行核查。
七、主要客户和供应商注册会计师应当核查申报期内发行人是否为主要客户建立客户档案,确定其授信额度,并在授信额度内对客户提供赊销;核查发行人是否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是否在合格供应商名录内选择供应商;是否对发行人主要客户和供应商情况进行核查,并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实地走访或电话访谈,将相关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一)常见问题核实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信息是注册会计师执行 IPO 审计业务一项非常重要的程序,注册会计师在核查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未对发行人或保荐人提供的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信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以核实其真实性。
第二,未对取得的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信息保持必要的职业怀疑态度,未识别出关联方或者存在异常的客户和供应商。
第三,未对审计中发现的委托采购、集合销售等名义采购、销售业务的真实性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有针对性地执行了以下审计程序:
第一,对发行人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如前十名客户或供应商)情况进行核查,取得客户或供应商的工商登记资料;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主要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实地走访或电话访谈,并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特别注意甄别客户和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及关键经办人员与发行人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第二,对比历年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名单,对报告期新增的主要客户核查其基本情况,必要时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核实其交易的真实性;对于与原有主要客户、供应商交易额大幅减少或合作关系取消的情况,应关注变化原因。如果注册会计师直接从与发行人有业务往来的客户或供应商处获取审计证据存在困难,在不违反《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守则》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发行人以适当方式或者聘请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背景调查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
第三,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发行人与主要客户交易的真实性,客户所购货物是否有合理用途、客户的付款能力和货款回收的及时性,以及供应商的真实性和供货来源。
八、资产盘点和资产权属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存货和其他资产的真实性以及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了解发行人是否建立主要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包括盘点频率、盘点执行人、监盘人等,盘点结果是否形成书面记录;注册会计师应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监盘,并对期末存货记录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其是否准确反映实际的存货盘点结果。
一)常见问题执行监盘程序和核实资产权属是注册会计师在 IPO 审计业务中应特别重视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审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忽视异地存放或由第三方保管或控制的存货。
第二,忽视申报期第1 年和第2 年年末存货余额的审计。
第三,忽视货币资金的受限情况,忽视房屋及建筑物、交通工具、矿权等资产权属的抵押、质押情况。
第四,未能正确判断自身对资产监盘的专业胜任能力,未能及时聘请专家执行监盘工作。
第五,混淆发行人盘点和注册会计师监盘之间的不同责任。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有针对性地执行以下审计程序:
第一,如果存在异地存放和由第三方保管或控制的存货,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发行人实际情况,执行异地盘点或向第三方发函等审计程序。
第二,如果注册会计师在申报期第1 年或第2 年结束后接受委托担任发行人的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对发行人第1 年或第2 年年末的存货实施监盘,注册会计师应考虑能否实施有效替代程序(包括取得、使用并评估前任会计师的监盘结果)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否则注册会计师应考虑上述情况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第三,在进行银行函证时,关注是否存在受限货币资金;对于房屋及建筑物、交通工具、矿权等资产的监盘,注册会计师除实地查看外,应同时查看资产权属证明原件,了解是否设定对外抵押,并取得复印件作为工作底稿;对于正在办理权属证明的大额资产,注册会计师应了解权属证明办理情况,确认是否存在权属纠纷或实质性障碍。
第四,如果实施监盘程序确有困难,注册会计师应考虑能否实施有效替代程序(包括聘请专家进行监盘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否则注册会计师应考虑上述情况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第五,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发行人不同时期存放存货的仓库变动情况,以确定发行人盘点范围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因仓库变动未将存货纳入盘点范围的情况发生。
九、货币资金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关注发行人现金收支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有效,以及大额现金收支交易的真实性;同时,关注银行存款余额及其发生额,尤其是大额异常资金转账的合理性。
一)常见问题注册会计师在对IPO公司货币资金进行审计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忽视对发行人申报期内大额现金收支交易真实性的审计,未能针对现金收支交易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二,未将对货币资金特别是现金收支交易的审计,和发行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测试结合起来。
第三,对申报期内银行询证函等外部证据的取得不够重视。
第四,将货币资金的审计简单等同于申报期内货币资金余额的确认。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针对发行人的实际情况,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一,注册会计师在对发行人大额现金收支交易进行审计时,应当:(1)关注大额现金使用范围是否符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2)以收取现金方式实现销售的,应核对付款方和付款金额与合同、订单、出库单是否一致,以确定款项确实由客户支付;(3)必要时,向现金交易客户函证申报期内各期收入金额,以评估现金收入的发生和完整性认定是否恰当。
第二,注册会计师在对与发行人申报期内货币资金相关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时,应当:(1)评价发行人是否已按《现金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现金的使用范围及办理现金收支业务时应遵守的规定,已按照《支付结算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了银行存款的结算程序,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2)对申报期内现金的收支、费用的开支和备用金的管理等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支取流程和程序作重点抽查;(3)复核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调节项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期后回款(付款)情况验证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项目的真实性;在选取申报期内货币资金控制测试样本时要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谨慎选取样本,认真对待抽样发现的异常。
第三,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与货币资金有关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不应仅局限于银行函证、现金盘点和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常规审计程序,还应该结合发行人申报期内的销售、采购交易等情况,适当运用分析性程序以识别风险:(1)申报期内开户银行的数量及分布与发行人实际经营的需要是否一致;(2)银行账户的实际用途是否合理,尤其关注申报期内大额资金往来和新开账户;(3)申报期内注销账户原因,防止因发行人注销账户而降低注册会计师对该账户的风险预期等;(4)结合对利息收入和银行手续费的审计,分析发行人货币资金余额和交易的合理性。
第四,注册会计师应转变余额审计观念,重视核对发行人申报期内银行交易:(1)设定重要性水平,分账户详细核对申报期内重要大额交易;(2)要求发行人提供加盖银行印章的对账单,必要时可以重新向银行取得对账单,以获取真实的银行对账单作为外部证据;核对收付发生额时要高度谨慎,如高度重视长期未达账项,查看是否存在挪用资金等事项;(4)关注收付业务内容与公司日常收支的相关性,以识别发行人转移资金或者出借银行账户的情况;(5)结合应收应付账款科目审计,防止发行人粉饰现金流量;(6)核对会计核算系统发生额与网上银行流水。
十、财务异常信息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了解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将发行人申报期财务数据进行多纬度的对比分析,并分析发行人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适当性。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申报期内的一致性,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从而人为改变正常经营活动以影响申报期各年度利润的行为。
一)常见问题针对财务异常信息的审计,注册会计师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忽视发行人申报期各年度财务数据、申报期财务数据与申报期前历史数据、申报期财务数据与同行业公司财务数据以及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数据的对比,未能发现发行人申报期财务指标变动存在的异常情况。
第二,忽视与同行业公司财务数据的对比,未能发现发行人申报期财务数据变动与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显著差异情况。
第三,忽视对发行人申报期内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原因及其合理性的分析。
二)会计监管关注事项在会计监管工作中,应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保持足够的职业怀疑态度,并针对发行人的实际情况,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证明财务异常信息的合理性,具体包括:
第一,发行人申报期各年度财务数据、申报期财务数据与申报期前历史数据的变动情况,是否与注册会计师了解的发行人基本情况保持一致;申报期财务数据与同行业公司财务数据相比是否存在异常,分析异常原因;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并评价是否与发行人会计基础薄弱或管理层舞弊有关。
第二,发行人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与同行业公司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其是否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如降低坏账计提比例、改变存货计价方式、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计价方式、改变收入确认方式等。
第三,发行人是否人为改变正常经营活动以粉饰业绩,如发行人放宽付款条件促进短期销售增长、推迟广告投入减少销售费用、短期降低员工工资、引进临时客户等。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6
关键字: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概念及在工作中的初浅应用
笔者面对更多的审计任务为施工建设项目的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审计思路与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宽,施工任务在逐年上升,这样被审项目就增加了。由于人力不足,每年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都进行审计。首先,将所有项目按业务板块分类,根据不同板块的行业特点、产业政策和单位在该板块的施工技术难度系数及管理经验,以板块为单位按重要性排序。其次,在每个板块中按照项目的投资性质和施工产值及利润空间大小进行排序,并结合企业所确定的战略规划,处于施工中前期的品牌项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比重系数。最后,在重点系数排在前15位的项目中再按照项目经理的管理经验、能力、责任感及项目的人员配备并结合基层各方职工所反映的情况确定审计对象。
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一些情况,通过职业判断设计有针对性、技巧性的调查问卷,在进驻工作点开见面布置会时,按照职工花名册按业务性质随机抽取一部分职工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调查问卷。后来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获取职工个人邮箱名单后以邮件的形式发出,反馈的问卷真实性、全面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为风险的确定及测评获得第一手证据提高了效率及准确度。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及风险规避
IIA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工作标准2100—工作性质中规定,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内部审计要监督、评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师在开发和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别于在“风险归属”问题上起的作用。为了避免参与“风险归属”问题,内部审计师应该要求管理层证实其在确定、防范、监测风险及决定风险“归属”方面的责任。
总之,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或使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不应该“拥有”已确认的风险或负责对这些风险的管理。
随着总公司的整体上市,对全系统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内部审计也面临风险审计的挑战。由于我们所在的企业为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将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风险。下面就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将面临的风险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1.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现阶段尽管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规范治理,特别是对经营者的有效制衡,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1)所有权“虚置”(2)国有股“一股独大”,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3)内部人控制(4)监事会监督不力(5)公司接管市场的形成环境不理想(6)信息披露存在严重漏洞(7)经理人市场不健全(8)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足(9)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2.基于以上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市场化进程的加剧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企业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当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自然就增加了。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上市后除了具有如上所说的既有风险外,其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
(1)由于施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地域广、人员多的特点,管理难度大,往往存在上面的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上面风声大、下面基层的雨点小,信息传递的结果不断弱化。这种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的后果就存在有令不行管理空缺的风险。
(2)从集团的角度即要遵循总公司一定的战略规划,从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中要走总公司做大做强跨国大企业的路线,这样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风险的弹性相对就小了。在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竞争规则便是“弱肉强食”,使资源向“强者”中云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有些集团在总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就有被“强食”的风险。
(3)从整个总公司系统的角度以纵向来看,即使要求实现扁平化管理,但现在至少还有四级管理,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五级管理,尤其是四五级管理层认为大利益难以裨益于其自家的“小利益”,从而强调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而不执行上层的指令,并且有些制度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从而“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这势必会出现管理执行的弱化,管理失控的风险。
(4)对风险理念的认识程度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大型国有企业中长期形成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着那也是国家的,不会让我们饿死。“春风”不渡“玉门关”,鞭长莫及,再大的风险有上层顶着呢。
(5)管理职责与权限不明晰,责任追究不到位。出了问题造成项目亏损资产流失后给点罚款、来个降职,转随其后换个地方或换个职位仍然大行其道或安然无事。
四、企业风险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1.制定审计计划时以被审计单位风险为导向
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长期审计规划、年度审计计划时,首先应该识别企业在长期、短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主要、次要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此基础上来实行未来审计的规划以及年度计划。
2.审计人员要从更高层次关注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纵观全局,有的放矢。不仅要仔细审视企业经营过程中每个风险的节点,更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要考虑风险管理对组织的价值具有的前瞻性。
3.风险审计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高级管理层和决策机构
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组织,现代企业都是风险自担的实体,风险管理水平将是关系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我国企业今后要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更多的是那些管理科学、机制相对健全的跨国公司,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事项一般都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必须考虑的。
4.企业风险审计要与内审职责匹配
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一个新的涉及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专家,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展的今天,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扎实专业技能外,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精湛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的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5.风险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更多地发挥咨询职能
风险管理是一项事前性的预防工作,风险审计要真正发挥作用也必须走在前面,在监督、评价、咨询职能中,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在风险审计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发挥好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就需置身于风险管理之中,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成功至关重要。内部审计要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协调者、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要真正置身于公司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之中。
6.及时沟通至关重要
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沟通的力度,拓宽沟通的层面,丰富沟通的渠道,更新沟通的手段,加快沟通的进程。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层之间,应积极沟通彼此意见,充分体现参与式内部审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8.分清组织可接受风险和个人可接受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审计中必须关注一个问题是企业所能够接受的风险是否与职员个人风险喜好程度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对于那些风险偏好高的个人而言,当其可以控制的资产不是个人资产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约束,就很有可能其自身的风险投资行为导致企业的毁灭。如中航油巨亏陈久霖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内审人员对此应该密切关注,对可疑或相关审计发现要及时向更高机构报告或者披露。
经过以上论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论述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尹维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中信出版社.
[3]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
[5]《审计文摘》2007年第八期、2008年第二期.
风险导向审计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石化上市公司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降低审计风险, 减轻经济和法律责任, 提高审计效率, 在外国人事务所的冲击下能够生存和发展, 有必要学习和使用国际先进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 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要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 把企业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本文将具体探讨风险导向审计在石化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质
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在风险导向阶段, 受托责任关系以及管理控制发生了一些变化, 与风险结合起来, 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成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的管理控制机制。受托责任关系的变化首先在于委托人的广泛性所带来的外部受托责任多样化, 与强调股东利益的狭义委托受托关系相比, 现阶段更加强调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包括顾客、员工甚至社会等。因此, 企业必须将更广泛的外部受托责任关系分解到多层次的经营管理之中, 促进内外受托责任的统一, 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由于受托责任内容和层次的丰富, 内部审计必须紧密结合企业价值增值目标, 全面看待和分析风险, 以确定所要重点控制的受托责任内容。另外, 由于持有的是广义的风险观,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看重的是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 而非其履行的遵循性。管理控制是确保多级化受托责任目标一致的控制系统。维纳认为反馈是控制系统的灵魂, 而内部审计在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的就是反馈作用。自动控制系统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 自动调整自己的运动, 也可以说它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回。反馈的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之中, 从事后的反馈走向实时的反馈甚至是事前的前馈,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 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为适应充满风险的审计环境, 特别强调审计战略, 要求制定适合于每个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制定计划时, 要考虑与会计系统有关的各方面因素, 以及单位内外各种环境因素, 要对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险因素及其他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或全方位分析, 将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扩展为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制度、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众多内部控制措施在内的更为广泛的范围。因此, 风险导向审计适合于任何被审计单位, 而无论其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广泛运用数学分析、统计分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和模型的运用使审计计划和成本预算更加合理、有效;使审计工作底稿更加系统化, 标准化;使各种财务比率的分析更加科学。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 则使原来无法进行的很多分析技术和方法得以采用, 而且更加简单、快捷。
(3) 审计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 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强调对各个风险因素的全方位综合分析, 依此制定的审计计划更适合于每个具体审计业务, 也就能更能有效地指导具体审计业务的实施;二是在审计测试阶段, 强调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 使审计测试范围的确定建立在更加科学和客观的基础上。这不仅为审计工作效率的迸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 也减少了审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成分, 使审计工作质量得到强有力的保证;三是从审计计划到审计报告的各个阶段都加大了分析性测试技术的运用,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节约了审计资源。
二、石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管理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本文重点从石化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实践出发, 系统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在石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管理审计中应用实例。
1、管理模式
石化上市公司项目管理的原则是在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全过程是指自编制项目建议书立项开始至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全方位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质量、工期、经济和技术指标实行全面的目标控制。而石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管理由于权力分散已经失去了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基础。没有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是谁都管但是谁都不全管。为此建议以基建工程部为基础成立项目建设管理中心, 直接管理各项目组, 赋予其适当的管理权限, 该机构在油气田业务发展计划的控制下, 在项目经理任命和人事安排权限不变的前提下, 就石化开发项目工期、质量、费用控制目标的实现向石化分公司负责, 统一协调管理石化建设的所有项目自设计阶段至验交阶段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其优点是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 组织方式灵活, 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有利于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2、管理制度
当前由于油田地质情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设规模的大规模的调整, 但从内部控制的环节上讲, 我国很多石化上市公司都没有制定出一个关于地质方案变化和建设规划调整的审查审批制度和流程, 致使在项目控制链条中断开了重要的一环, 使得项目控制体系不能够闭合, 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目标控制的效果。如对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新增的生产急需项目, 规划计划部门限定50万元以上的有规划计划部门审批, 5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规划计划本部初审后报分部总经理办公会审定, 仅此一条笼统的规定难以涵盖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外协费用等纷杂的增加费用的内容, 更何况此条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对投资控制的约束作用。因此建石化上市公司应尽快制定出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调整的相关制度, 使这一对项目控制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操作上有章可循。
3、计划管理和财务监督
当前石化上市公司现行的项目计划管理体制是一种无奈的跟着地质变化而变化的被动式的计划控制, 甚至是一种行政控制, 而现行的财务监督机制是一种事后白勺费用清理和归纳入账的做账行为, 对项目实施过程没有进行实时监督, 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没有参与项目管理工作, 以至于出现财务监督空档的局面, 两者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项目投资进行动态管理的职能。要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 将经济和技术相结合是控制项目费用最有效的手段。在石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二者的结合尤为重要, 应当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来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经济合理, 在经济合理基础上技术先进, 从而把控制工程项目费用的观念和手段渗透到工程建设各阶段之中。
4、管理业务流程
在经济控制体系中, 为保证控制的效果所必须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制定相关业务的管理流程, 以通过程序化的制度和操作方式来保证控制体系的功能, 从而达到宏观控制、微观调整的投资控制作用。主要的业务流程包括概预算审查流程、项目变更审查流程、工程结算审查流程等。一是概预算审查流程。根据石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管理相关规定, 明确工程造价管理要贯穿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的全过程。通过实施动态管理, 在保证项目功能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提高项目建设效益。在风险导向审计上, 石化上市公司在概预算管理上应做的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 程序化、制度化的运作, 使项目管理各个控制环节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能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而造价部门正在调整的流程作为一种过渡模式是可用的, 但不应成为一种长期固定的概预算管理程序因为项目计划需要在该流程运行结束后才能确立, 这将严重影响项目计划的时效性, 从而导致项目计划滞后。二是项目变更审查流程。项目的变更可能是地质方案变化引起, 也可能是项目经理部对项目使用功能不满所引起, 或者是计划设计方案不完善引起变更。不论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变更对项且管理来讲都是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的。项目的变更越早, 损失就会越小;变更越迟, 控制的难度就越大, 损失也就越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项目变更控制程序。以将因变更而引起的项目目标控制风险降到最低。在此流程中关键控制环节是开发方案和地面方案调整的程序以及设备材料超出概算指标的审批, 该流程已经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限额划分, 具体的限额标准可以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调整。这将有力地保证关键控制环节的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性, 从而使项目施工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三是工程结算审查程序。现行的工程结算程序是施工单位编制施工预算、项目经理部初审、基建工程部复审、审计部终审。这一程序基本能满足项目管理的要求, 但是在运行中存在弊端需要改进, 主要反映在结算审查过程中各级审查部门对工程结算的审查明细均相互保密, 致使审查信息无法相互沟通。为此, 审计组建议结合新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对业务流程举行调整, 以规范工程结算程序, 使审查过程透明。
总之, 在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的要求之下, 借鉴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理论和技术是中国内部审计未来的必然选择。应该在内部审计出发点及关注核心、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等方面借鉴其先进理念, 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石化上市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从而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劲松: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蔡舂、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史[M].中国时代出版社, 2006.
[4]陈建西、刘纯龙:项目管理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8
一、舞弊新动因
(一)保持高股价
从已上市的创业板的发行情况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行都具有“双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特点,其市盈率远远高于主板市场,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创业板公司业绩高成长性的预期。但是,公司上市后要想持续保持高股价,就必须有持续的良好业绩、值得投资的真实支撑。因此,从短期来看,管理层舞弊的动因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市场这样一种保持高股价的预期,并向市场、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传递一种品质优良的信号,为未来的生产经营和再融资提供良好的声誉,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高管薪酬激励动因
与主板上市公司一样,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包括股权激励)及任期往往与公司的业绩和资产的保值增值挂钩,因而,出于自利动机,公司的管理层有内在的动机进行舞弊。而且,创业板公司属于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管理层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员工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及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维护很可能存在先天不足,从而在客观上为其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关注、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一)谨防募集资金成为升值工具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只经营一种产品,且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其营业收入具有高成长性,所以,收入的确认应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关注的重点。同时,由于投资者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追捧,公司在上市时往往会募集大量资金,资金的实际投向也值得会计师事务所关注。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将募集的资金存放在银行,甚至以委托理财、定期存款等名目用于“炒股”等,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审计师在计划阶段必须配备一定的专业人员、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其金融资产的投资领域、投资时间和投资数量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严格控制监盘、函证等审计程序的全部实施过程。
(二)警惕企业的经营风险
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小、历史短,受市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现有的技术优势很可能不再拥有或其生产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企业濒临破产,甚至发生经营失败,呈现出收益波动大、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特征。同时,创业板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在我国对虚假信息惩处的民事诉讼规定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损失,他们常常起诉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深口袋”原理的作用下,审计师发生审计失败的风险增加。
(三)重点关注重大错报风险领域
由于前述动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可能会出现在收入操纵、关联交易、公允价值、资产减值、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等领域。除了收入操纵主要的舞弊手段之外,公允价值计量也给予了操纵空间。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行时具有“双高”的特点,如果其经营状况未发生突变,那么其上市后的股价将由于投资者的高预期而保持高位,甚至不断推高,或者通过该公司高管的舞弊而保持高位运行,从而获得较大的公允价值收益。为此,审计师必须对其报表中公允价值收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以甄别,并追根溯源,尽量排除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此外,与传统企业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无形资产占很大比例。根据有关规定,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可达70%,远高于主板市场上的一般不超过20%,特殊情况经批准不超过30%的规定。一方面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比如核心技术作为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企业的高成长性产生重要影响,但高科技的千差万别,缺乏可比性又使得对其评估的难度增大,需要依靠审计师的专业判断,因此,对于科技创新占很大比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师还需要关注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与费用化。此外,由于研发的收益率、收益期、收益额等受多方面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其确认、计量以及摊销主要依靠公司管理层的职业判断,从而在客观上使得创业板上市可以根据当期的收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操纵。因此,对于研发项目相关的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再确认、摊销期限等,审计师应予以特别关注。
另外,高科技行业对电子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专业领域的深度涉足,也给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考验,需要审计师具备相关行业的专长,或者聘请相关的专家,以降低检查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审计主要风险点 篇9
一、部分担保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从审计情况看, 国有企业和大公司投资成立的担保公司, 其内部治理结构较为完善, 而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成立的担保公司, 其内部治理则存在一定的问题, 特别是那种股东和高管“二合一”的担保公司, 其内部治理问题更严重。
审计人员一旦发现所审计的担保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存在问题,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重点关注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这是因为其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 财务报表可能只代表了主要管理层的意图, 虚增或隐瞒利润的可能性大增。此外, 符合性测试基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主要应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来完成审计工作。 (2) 向治理层及其主要股东提出管理建议书, 阐明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 担保公司应在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上下工夫, 使“三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真正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
二、部分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部分担保公司由于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或人才缺乏, 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特别是在项目评审标准上, 很多担保公司定性标准通常比较多, 但对项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定量标准或者没有, 或者比较简单, 使项目评审不具有科学性, 对一个项目是否进行担保主要是“领导说了算”, 并没有体现出担保重视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行业特性, 为担保公司的未来经营埋下了一定的风险。还有一些担保公司将其他成熟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照搬, 但并未设立与该内部控制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配备人员, 使得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摆设。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 应对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 可从整体层面和担保业务等业务流程层面进行, 并对担保业务进行控制测试, 如发现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应重点关注其未来的担保风险。审计人员可通过检查担保业务的运营情况等加以关注, 即检查被担保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 查看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无重大变化;询问业务人员被担保企业有无突发性事件, 是否存在逾期贷款或拖欠担保费用的情况;对于大额的担保, 还可现场走访被担保企业, 实地感受其经营情况等等。如果审计人员对某笔担保业务未来风险存在疑虑, 应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要求被担保企业通过提供书面声明或计提准备金等方式规避风险, 并视情况考虑是否进行披露。
三、部分担保公司准备金的计提存在随意性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 实行差额提取。笔者接触到的担保公司中, 经常发现一些担保公司不按该规定计提这两类准备金。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 应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担保公司的会计政策、财务报表、担保业务台账等, 按规定进行准备金计提的测算, 看其是否足额计提了相应的准备金。若未达到规定的准备金水平, 审计人员应提出调整建议, 并视其接受情况出具相应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
四、部分担保公司未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收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担保公司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保险合同对于非寿险原保险合同, 应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定, 即按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一次性确认收入。但笔者在审计过程中, 经常发现一些担保公司的会计人员未能完全理解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规定, 要么到合同约定的收款期因未收到担保费而不确认收入, 要么对那些担保责任跨年的担保业务, 仍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确认担保业务收入。
审计人员在审计担保公司担保费收入时, 应检查担保业务台账中当年新承担担保责任的业务及其应收保费, 并结合“预收账款”、“存入保证金”等科目的明细账来测算当年应确认的担保费收入, 以防止台账有所遗漏。如果测算的担保费收入与担保公司实际确认的担保费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应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部分担保公司超比例担保, 担保集中度较高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 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 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该规定旨在降低担保公司的客户集中度, 因为客户集中度越大, 越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 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审计人员在检查客户集中度时, 应检查担保公司是否超比例为单个客户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 检查难点在于识别被担保人的关联方。根据经验, 一般可通过询问被担保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查看被担保单位的会计报告、被担保人网站等方式来识别被担保单位的关联方。
一旦发现超比例担保, 审计人员应建议担保公司进行分担保, 如担保公司拒绝, 则应视超比例及金额大小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六、部分担保公司超比例进行其他投资, 变相从事违规放贷业务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 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但实际上, 有很多担保公司存在委托贷款或进行高风险领域的投资, 偏离了担保主业, 有些担保公司其他投资超过净资产的20%, 甚者还有一些担保公司通过“过桥”贷款的形式, 变相为其客户提供“过桥”贷款, 既扰乱了金融秩序, 又削弱了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审计人员在审计担保公司时, 应关注担保公司的“其他流动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 计算担保公司的其他投资 (包括委托贷款、股票基金投资、理财产品等) 是否超过净资产的20%, 并重点关注银行对账单和银行日记账, 特别是担保客户存在“借旧还新”贷款的, 更应关注其资金走向。如发现担保公司超比例进行其他投资或违超放贷, 应向担保公司提出整改建议, 若担保公司拒绝, 应客观地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审计风险防控 篇10
伴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依次开立,中国经济体系正式将证券市场加入进来。而在证券公司的总收入中,经纪业务收入一直是公司的主要盈利收入。一个证券公司的业绩好坏,也是由该公司的经纪业务业绩的好坏决定。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趋势呈现逐年的上升。据已公布的20家券商2014年年报显示,大部分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业务收入超过59.9%。由高利益高收入的吸引与驱使 ,有些证券公司进行非法高风险融资活动,由于自由资金严重不足,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等原因,某些证券公司从各种非法渠道吸纳资金,占用保证金,大量拆入资金,导致证券公司生存和运营存在高危风险和漏洞,也使注册会计师在对证券公司审计过程中产生审计风险更具隐蔽性和高危害性,对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证券公司审计时,应予提高职业警惕性和洞察判断能力。
一、证券经纪业务简介
证券经纪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以收取佣金作为报酬,促成买卖双方交易行为而进行的中介业务。我国的证券经纪业务大体分为三类: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代理兑付证券业务以及代理保管证券业务。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最常见,过程复杂。证券经纪业务是伴随着证券及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而随并发展起来的。我国证券公司从业务类 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仅仅具备证券经纪业务资格的纯经纪类券商,另一类是可进行证券发行与承销、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买卖证券业务等的综合类券商。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通行模式是证券公司设立证券营业部,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要求,代理客户买卖证券。在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中,主要业务收入是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不垫付资金、不赚买卖差价。证券经纪业务的主要业务流程如下:
1.审查客户开户身份及资料。证券公司需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以及利益持有人和经授权可发出指令的代表,证券公司还需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包括此次投资目的及相关投资经验。
2.受理客户开设资金账户并相关资金存取业务 。 同时还 应与客户签订委托证券买卖协议,并与客户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3.在接受客户证券买卖委托之前 ,进行相关审验。审核并验证客户证券买卖委托中投资主体上是否合法,委托是否合法和委托单填写规范与否,委托单和所出示证件之间是否一致,程序是否合理,资金、证券的实有数是否足够支持证券的委托买卖等具体内容。
4.受理客户证券买卖委托。证券公司应按客户的委托向场内申报,使客户的委托能尽好尽快地得以执行。此时,证券公司与客户之间已建立起受法律约束并保护的经纪关系。
5.代理客户进行证券买卖的清算与交割。证券公司代理客户进行证券买卖成交后的清算与交割,实现资金、证券两清,顺利完成代理证券买卖相关工作。
二、经纪业务中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 一) 操作风险
证券公司员工因在经纪业务中工作失当,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称为操作风险。证券公司员工在日常业务系统中的操作,风险出现的主要环节有:开户环节、委托代理资金存取、代理买卖证券环节和清算交割环节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产生相关的审计风险,具体表现如下:( 1) 以客户名义开户,透支购买股票,占用股民保证金,实际未投入任何资金,客户在提取保证金时,并未发生无法支付情况,占用的金额不多未被发现,证券公司的财务账与保证金账户余额保持一致,这一现象则很难被发现。( 2) 有些证券公司非法自营,是将融资资金转移到往来账户( 应收或应付款项) 而进行自营 ,产生盈利时 ,资金将会进行账外循环 , 隐藏了资金的真实面目。 ( 3)挪用总体股民保证金,利用客户保证金账户虚假款项进行自营操作,擅自篡改电脑记录,导致财务账户的保证金余额小于电脑统计的保证金余额。恶意透支,为证券公司埋下风险隐患。( 4) 有些证券公司利用客户闲置保证金开立多个账户,申购新股以获取利益,占用资金时间短,利用这种手段稳赚不赔,吸引证券公司不顾风险而铤而走险。( 5) 其他企业将一定资金存入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与企业通过签订协议利用保证金为企业配资,并以协议方式规定分红获利,进行非法自营。
( 二) 法律风险
目前证券行业监管的现状是多管理现象十分严重。财政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于证券公司相关经纪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否恰当,将直接关系到证券公司的管理层有关违法违规成本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们是否存在操作风险。在某些证券经纪业务中,存在挪用保证金, 全权接受 客户委托 ,非法融资 融券代客 理财 ,提供信用 交易,委托代理违背客户意愿的买卖或其他交易、编造并传播有关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导致出现严重后果,以及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其他违规行为,违反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其他监管部门相关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都可以归为法律风险。
( 三) 道德风险
证券公司员工因未遵守职业道德而违规的行为,证券公司员工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公司遭受的风险损失的可能性, 都可归为道德风险的范畴。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也都可能由于证券公司员工的主观故意的行为而引发风险损失的可能性都可成为道德风险。
三、经纪类证券公司审计风险防控主要策略
( 一) 注 册 会 计 师 应 着 重 了 解 证 券 公 司 以 下 方 面 的 内 控制度
1.检查证券公司是否编制年度资金计划 ;检查流动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安全,高效,审核并监控公司、部门及其分支机构留存账户的最高限额,防止营业部挪用客户保证金。检查是否证券公司实行统一结算制度,证券公司是否实行清算资金集中管理和及时监控。
2.审查公司股东会 、公司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各项监管 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3.检查专职稽核情况 ,证券公司是否建立独立内审机构并配备专职内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检查证券公司是否授权后再进行经纪业务与证券交易,其他业务是否进行风险防范,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有严格的职责权限划分。
4.是否建立通过证监会审验的信息系统方面风险防控方案,并检查是否执行《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而通过的风险防控方案。
( 二) 注册会计师应严格进行证券经纪业务审计程序
由于经纪业务在证券公司具有频繁性,注册会计师在对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审计中必须严格分别执行常规及特殊审计程序。
1.审计经纪业务中应执行的常规审计程序包括 :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审计重点,对审计重点进行抽查。核对电脑记录与账簿记录,审查保证金发生的情况,以及审查手续费收入是否及时入账。例如,( 1) 密切关注证券公司银行存款账户的动态,严格对比银行存款记录,公司通过银行结算挪用股民保证金,审阅各个月份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对账单,向证券公司开户行发函询证银行存款余额。( 2) 核实是否账账相符,即使有时会有一些时间差,但代买卖证券款财务款余额与电脑账簿通过调节后金额应一致,如果出现差异过大,或挂账时间长达几天等情况,则其中必有特殊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应进一步查核。( 3) 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处理单一,大额往来款项很少发生。注册会计师在审查时应高度注意异常大 额往来项 目 ,对大额并 是整数的 应收、应付 款项需发 函证求认。
2.审计经纪业务中应执行的特殊审计程序 ,主要是对证券公司的备付金,代买卖证券款进行重点审计,例如,( 1) 检查代买卖证券款账户,反映证券公司接受客户委托后日常买卖证券或结算清算的账户,将“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清算 备付金”等日常流动账户余额与“代买卖证券款”账户余额进行相比较,余额应小于货币资金与清算备付金之和,相反则意味证券公司其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完全依赖于股民保证金。( 2) 检查“代买卖证券款”余额表,应进一步查询是否存在红字账户,及其明细和原因;可随机抽取余额较大,或买卖证券频率大的客户,并对其全年交易记录进行审计,以延伸到客户存取款记录。( 3) 对电脑里开户资料严密审核,特别标记账户、或者姓名编号奇异的账户可能是证券公司的自营账户,发现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审计其资金来源,调阅保证金开户清单等,对这些账户要重点检查。
摘要:在高额利益驱使刺激下,证券公司违规操作现象屡见不鲜,证券交易丑闻如黎明股份、通海高科、麦科特、银广夏等,都与证券公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证券公司已经成为了证券市场风险的聚焦点,使得证券公司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投机性强、风险大,实际是在进行转嫁风险,对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证券公司审计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11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面临的风险
1.政府投资审计任务重、审计人员少、知识面窄。
由于县级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目前我县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不到20人,而从事政府投资审计的人员仅有3人,与此同时县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每年至少有100多个项目。显然审计量与人力配备不成比例。为按时完成任务审计人员不得不背道而进、快马加鞭,而所谓欲速则不达,过于失调的人员配备比例将势必降低政府投资审计的质量。
另外,政府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从事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需要像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一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水平,但是审计机关目前具备工程、计算机、法律知识的人员较少,甚至可谓大量缺乏此类具有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
2.缺乏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审计跟踪。
目前我们的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只在工程竣工后进行结算和财务收支事后监督,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建设方、施工方和设计方往往通过签证单、工程变更的形式,在基础超深、现场土石方、砼路面厚度的隐蔽工程方面增加大量的工程量,在使用建筑材料上提高标准,从而在政府投资工程上获取更多利润,仅仅只在竣工后进行政府投资审计结算和事后监督对投资立项决策、设计、施工过程难以施加影响,不能全面有效的起到监督作用,使审计的目标得不到落实。
3.送审的结算工程中,签证单盲目签证,事后补签,签证表述不清、准确度不够及时间性不强。
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而负责竣工决算审核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人员在工程施工时很少亲临现场,这就为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行使了便利。
设计变更不规范,很多设计变更是事后签证。有的建设单位不重视设计变更,不办理审计变更的审批手续,没有正式的设计变更通知书,没有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和投资增减的记录,这就为审计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难以确定实际费用的支出。
4.工程量计算不按国家统一规定,结算单价随意高套。
送审的工程项目经常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和竣工图尺寸计算。工程量少扣重叠交叉多算的现象频繁出现,由此造成竣工结算工程量增加而达到某些人多报工程价款的目的。
审计过程发现,部分施工方故意不执行规定的或合同约定的单价,随意高套。取费计算多加少扣。间接费和利润的计算,经常出现规定应扣减的项目少扣或不扣,而规定不允许增加的项目又尽量增加。在有些工程中主材的型号、材质在设计中不明确,除去规定的材料价格外,还有大部分采用的市场价,市场价和信息价一般都有一定的浮动,比如在一月份的《江西省造价信息》中,南丰42.5#水泥价格是460元/吨,而实际市场价格为420元/吨。甚至有一些材料价格是本地信息价上找不到的,这也给工程结算的高套提供了可能。
二、规避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要做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首先要引进政府投资审计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要有懂工程技术人才、水利电力方面技术人才,最好是工程复合型人才。其次在不断提高现有投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使审计人员坚守政治信念,严格遵守审计人员“八不准”廉洁从审;要加强竣工结算的审核工作,规避政府投资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多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所有隐蔽工程均需政府投资审计的工作人员参与验收,两人以上签证,实行工程监理的项目应该经过监理工程师的签证确认。审核竣工结算时只有看到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等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后方可列入结算。设计修改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书和修改图纸,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重大设计变更应该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列入结算。
2.竣工结算的工程量计算应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进行核算,并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结算工程量。招标工程按工程量清单发包的,需一一核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然后对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和要求进行结算。
3.对于结算单价随意高套,在审核时要严格执行定额单价。除投资包干的部分外,结算单价应按合同约定或招投标规定的计价定额与计价原则执行,一般执行当地当时的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单价。定额单价没有的项目应按类似定额进行分析换算,不可高套、不得随意乱估或重复计算。
4.注意对各项费用的计取,建筑安装工程的取费标准应当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间与计价定额配套使用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规定执行,先审核各项费率、价格指数或换算系数是否准确,价差调整计算是否符合要求,后再核实特殊费用和计算程序。要注意各项费用的计取基数,如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基数,这个人工费是定额人工费与人工费调整部分之和。建筑工程按工程类别取费,计取基数不同的应分别计算。
5.材料价格的取定及材料价差的计算是否准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工程结算的审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审核的重点首先是核查工程材料的规格、型号和数量是否按设计施工图规定,建筑工程材料的数量是否按定额工料分析出来的材料数量计取;其次,材料的预算价格是否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计取;再次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是否符合当时的市场行情,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当地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是否已包含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若已包括则不应计取任何其他费用:对于工程复杂,施工期长的工程,当材料的价格随着市场供求情况波动较大时,应考虑是否按材料的价格情况进行综合加权平均计算;而对于本地建材市场没有或在信息价上找不到价格的材料,也应多到材料的发货地调查后再做核定。
实践证明,在基层开展政府投资审计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有利于有效地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可以为政府节约投资、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县级政府投资审计在做好工程竣工结算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监督到位,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审计在纠正损失浪费、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防止腐败发生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单位:彭泽县审计局)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篇12
关键词:信托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在与国际实现接轨,处于分业监管的金融大环境下,信托公司成为可以进行跨市场经营的四大金融支柱行业之一,其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越加复杂,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该领域不断探索与应用,必然会以高审计效率及审计质量,为信托行业保驾护航。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又一阶段,是当前内部审计的重要形式。它以风险作为审计的核心,其本质是保证责任落实的重要机制,将责任关系与风险结合在一起,保证内部审计责任的有效履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属于现代内部审计,其主要风险是企业无法完成经营目标而产生的损失,它包括与审计相关的整体风险,因此,对整个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成为审计的最终任务。
二、信托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企业内部审计扮演监督角色,人们对其所具有的权力有抵触趋势,内部审计人员处于孤立地位,现代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受管理层态度的影响,如果管理者缺少对内部审计的信任,它就不会为企业增加价值。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具有非自愿性,没有认识到其功能与效用,许多企业设立了审计机构,但其地位并没有明确界定,工作流于形式,审计机构听命于所有者,不能形成多元化治理理念。同时监督与被监督者不能客观披露审计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阻碍内审作用的发挥。
(二)落后的制度建设不能满足需求
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审计的效率,制度成为信托公司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时间较短,其制度建设成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许多信托企业建立自有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只是对职责、基本程序等做出规定,并且这些制度较为陈旧,对于风险导向下的内审工作效率、舞弊预防、督导、审计质量等方面的规定少之又少,特别是风险导向内审的相关制度处于空白状态,受传统内审的影响,相关人员对风险并不重视,造成内审评估工作不当,实施效果不好。
(三)尚未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价值观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对企业的风险加以甄别,并确定内审规划。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过程强调全面性,然而当前多数信托公司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信托公司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但对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不足,不能作为风险审计依据,对可能产生的风险不能细分,各环节审计资源平均分配,造成有效审计资源不足、审计效率低下。当前,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分析并没有被信托公司重视,审计各阶段模糊不清,只是简单进行账表审计,并没有关注产生的财务结果,也没有形成全面的风险价值观,风险管理局限于管理部门,使内部审计脱离了核心理念,无法落实到实践中,使风险管理价值无法实现。
(四)内部审计未贯穿于价值创造整个流程
风险导向内审重点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审计,而当前信托公司内审工作还处于事后检查工作,这样的审计远远不够,在事前及事中审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信托公司经营中的风险不会被发现,特别是对于瞬息万变的资本业务,事后审计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五)落后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无法满足新审计模式需求
从信托公司内部审计实践来看,相关规定内容过于空泛,缺少实际业务指导,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会计凭证的查阅、相关流程及数据的控制等,无法满足信托公司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信托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滞后,落后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根本不能与新型审计模式相适应。风险导向下审计工作不能以财务数据作为全部分析对象,而需要更加关注非财务数据的分析,这一问题形成了信托公司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难点。另外,信托公司处于传统审计模式,定量分析方法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不能对风险进行准确预测、评估及识别,更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内审发展十分不利。
(六)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项价值增值的审查活动,是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它需要运用各种风险识别与评分方法对风险监测,因此,该项活动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素质要求十分高,它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财务知识,同时还需要对信托业务、相关法律、金融等多方面知识及计算机审计十分了解,而目前信托公司的审计工作并没有对业务了解的专业审计人员,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外部审计机构不能与时俱进,先进的审计技术不能融入,专业的审计人员匮乏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能被准确应用。
三、信托公司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优化对策
(一)完善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组织
改善信托组织结构,使内审工作成为独立部门,不仅在制度上进行责任确认,还要提高内审地位及独立性,使内部审计对管理层负责,让内审部门拥有实际的权利,而不是形同虚设,打破公司内部职能部门间的隔阂,使各部门可以主动配合风险管理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权力、决策经营管理者间的制衡机制,对公司的治理环节加以规范。
(二)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
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在信托企业制定内部审计规定,提升内审的法律地位、开展审计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指导;信托公司着力于相关理论研究,对相关操作程序加以明确,为行业内部审计建立交流平台,定期对审计人员开展业务经验交流,以保证风险导向内审制度与实际业务相适应。不断修订更新制度,确保制度可以覆盖经营风险各方面,使相关准则可以得到切实落实。
(三)培育全员风险管理的价值观
在信托公司全体员工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扩大内审范围,从本源上认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在内审模式下将风险评估分析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依照风险管理规律,采用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定量与定性分析,积极应对风险,在全员培养风险管理价值观,以应对风险的发生。
(四)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功能
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目标,将内审提升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高度,强化增值功能,将其定位在增加企业价值上,将信托公司内部审计覆盖业务各环节,将内部审计从传统财务审计中解放出来,以管理审计为主导,有效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统一于一体,发挥其效应,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终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五)扩大内部审计范围至价值创造的整个流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集风险、内部治理及控制于一体的审计策略,与传统审计不同、更加强调风险管理,倡导增值服务,使内审贯穿于整个价值流程,将传统审计的工作重心前移,不再只重视事后检查,更加重视事前监督控制,扩大内审范围至价值创造全过程,使内部审计为价值创造目标服务。
(六)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托公司建立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使网络系统信息技术下的内审成为发展趋势。对信托公司加大技术投入,引入专家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将专业知识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利用新的审计方法推进电算化审计进程,在信托公司扩大信息系统范围,完善风险信息预警反馈系统,使内审人员可以及时认定风险。
(七)提升内审人员业务素质
信托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涉及的业务内容多样化,加之信托投资数量大,面对经营环境复杂,要求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托业务十分了解,并且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职能足够了解,在企业建立专业计算机审计团队,为企业庞大的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审计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业务发展。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改善当前信托公司内审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的现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构建内部审计人员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在信托行业风险特殊性分析下,总结其内部审计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对信托行业存在的这些潜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同时对信托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优势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信托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优化建议,以保证该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可以在信托公司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郑雅峤,肖永军.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2).
[2]王勇.风险导向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2(1).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推荐阅读:
论上市公司的粉饰行为及其审计风险论文06-03
上市公司审计报告07-25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07-24
日本非上市公司审计12-24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09-08
上市公司审计工作计划08-30
上市公司风险投资10-24
上市公司风险自查报告05-14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11-05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