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2024-09-08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精选12篇)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1

一、引言

随着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越来越重要,企业监管部门、投资者和管理层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我国内控标准的落实上。2008年6月众部委针对频频发生的舞弊事项共同出台《公司内控基本准则》里,清楚的规定公司对内控的构建与落实的要详细说明,同时倡导雇佣具有执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自评说明作再认定并发表审计意见,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从自愿公布进入强制性披露阶段。在2010年4月众部委共同出台和准则相对应的 《公司内控指引》,表明中国已然构建了和中国实际相符、迎合国际惯例的独特的公司内控标准系统。此系统的构建不但推动了公司内控体系的完善,与此同时也为学术界研究内部控制及其审计提供了更好的研究环境,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质量提高的同时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Ashbough Skaife(2008)研究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盈余管理水平低,并且在进行内控审计后的企业,其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质量是同向变化的。Herda(2009)研究表明,出具无保留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相对出具非无保留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控制样本来说,其可操控性应计显著更低。Bryan(2010)的分析显示,表露内控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通常为实力弱、市场份额少、获利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的特征。Mcvay(2010)研究表明,内控存在严重问题往往和内控设计及运行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合理有关,而与公司的规模状况、获利能力没有相关关系;Beneish等(2012) 发现内控有很大问题的企业,它的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会比较高。

(二)国内研究张龙平、陈佐习(2009)对怎样检验财报内控和审核财报的整合处理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它们整合的重要性和整合的途径,然后具体从审计目标、审计过程、审计策略、证据收集等方面对两者的整合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李光辉、张燕(2010)详细探讨了中国上市企业内控审核的状况,得出了内控检验与财报审核的整体联系,同时就如何将中国内控标准化给出了相关对策。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高效的内控可以避免管理者人为操纵内部会计信息防止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无意造成的财务报告与实际情况的差错,规避可能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固有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鉴证业务能够合理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运行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与此运行过程相匹配的会计信息质量。肖智雄(2011)认为进行内控审核的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品质较好。本文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盈余质量两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作进一步验证。

H1: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更好

H2: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盈余品质较好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对2010-2011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内部控制信息公布报告进行了统计,并选取了合适的样本。在进行分析时,为了避免其他要素和选择变量的相互作用,保证选取的变量的统计具有可比性,按照下列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剔除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传播与文化业;保障资料健全。删除ST企业。 由此,此文选择了347家上市企业进行样本分析。本文数据来源国泰安CSMAR数据库锐思数据库的财务数据,巨潮资讯网和深交所。作者运用EXCEL2010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变量定义本文选取的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1)会计稳健性模型。最初Basu(1997)把会计稳健性定义为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中列报对利益相关者有利的消息时相较于列报对利益相关者不利的消息时要求更高程度的可确认性。这种确认上的不一致性能够使得对利益相关者不利的消息更及时地反映在相关盈余及资产上,使得高估公司盈余和资产的现象不易发生。利用这两种情况下盈余和资产的差异程度来判别会计信息的稳健性高低。根据这一解释,Basu利用反回归方程建成了会计信息可靠性模型。按照有效市场观点,假如市场有效,股价可以显示一切管理者公开的信息。因此,稳健型模型中利用大于零的股票获益率作为好消息,反之,则是坏消息,详情为:

EPSi,t=i公司第t年末的每股收益数值;

Pi,t-1=i公司t-1年度末的股票收盘价格;

RETi,t=i公司t年度买入并持有股票的年度收益率,则;

DR=虚拟变量,如果是正值,就是1,反之是0;

模型里β2反映会计可靠和好消息的相关性;β2+β3反应会计可靠和坏消息的相关性;β3反应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大小。假如样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很可靠,就可以预测到β3显著大于0。本文利用2010-2011年上市企业中公布内控审计报告的企业当做样本资料,在模型里引入ICA,检测它对会计可靠性的作用。

对Basu的模型加以完善以后,形成了此文的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β3是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特征指数,β5、β6、β7是为了考察公开发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此模型里,β2+β6反映了公布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企业的会计可靠性对好消息的显示度的大小。β2+β4反映了公布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企业的会计可靠性对坏消息的显示度的大小。β2+β4+β6+β7反映了公布的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企业本年的会计可靠性对坏消息的显示度的大小。β4反映了为公布内控审计报告的企业的会计资料的可靠性。β4+β7反映了公布内控审计报告的企业的会计资料的可靠性。若β7>0,意味着上市企业公布内控审计报告以后资本市场上认可其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2)盈余质量模型。财务报告可靠性主要是指公开发布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所反映应有盈利的程度,也就是盈余质量。本文选择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当做财报有效性的替代参数来分析内控审计对会计信息品质的作用。而经过完善后的Jones模型是利用从总应计中分离出的可操纵应计作为指标来来衡量盈余操控程度;相较Jones模型,该模型利用应收账款变化量来调整管理层可能对销售收入进行操控的情况,更具有合理性。 利用盈余管理程度的方程验证过程如下:

其中,方程(3)为公司的总应计项目计算过程,其中TACC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实际计算中利用净利润(NI)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相减的结果作为值; △REVi,t是公司i第t年销售收入相较于前一年的变动额,等于第t年的营业收入减t-1年的营业收入;△RECi,t是公司i第t年应收账款相较于前一年的变动额,等于第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减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PPEi,t为公司i第t年期初与期末固定资产的平均值(期末的固定资产原值);IAi,t-1为公司i第t年期初与期末无形资产的平均值;Ai,t-1为公司i第t-1年末的总资产数额;ε 为残差;方程(4)是计算公司不可操纵应计的公式,是公司i第t年应收账款相较于前一年的变动额,等于第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减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 α1、α2、α3是方程(3)经过回归后估计出的系数,带入方程(4)计算不可操纵应计;方程(5)为总应计和不可操纵应计之差,即可操纵应计是利用扣除上期期末总资产后的公司i的当期操控性应计,实际代表公司盈余质量的高低,可操纵应计变量数值越高,说明该公司的盈余质量越低。本文研究的是内控审计对盈余管理水平的作用,接着研究它对会计资料稳健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不用考虑盈余管理方向的问题,采取可操纵应计的绝对值ABSDACC作为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代理变量。可操纵应计绝对值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会计资料稳健性越小。为了分析详细的内控审计对会计资料品质的作用,本文建立以下关于盈余质量的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此模型选用盈余管理水平来评价会计资料的品质。若IC<0,意味着内控信息表露和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内控信息表露可以增加会计资料品质;若ICA<0, 意味着内控审计和盈余管理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内控审计可以增加企业的会计资料的品质。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会计稳健性。由表2可看出2011年模型中的DR变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均值为0.96,即96%的DR都为1,由于DR为1的比例过高,这将严重影响回归结果。

(2) 盈余品质。 由表3可知, 公司可操纵性应计(ABSDACC)均值为0.19,说明样本公司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能够借助企业可操纵性应计来评估会计资料品质。然而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甚远,这意味着每个企业的会计盈余品质差别显著。内控自我评价报告(IC)平均值为1,说明全部样本企业公布了内控自我评估公告,没有影响盈余品质模型的检验,故作回归时,系统会自动剔除IC变量。内部控制审计报告(ICA)均值是0.48,这意味着48% 的样本企业雇佣了注册会计师进审核内控。每股收益(EPS)的均值0.38,表明样本公司普遍是盈利的,但也有负的每股收益值,也即存在亏损公司。总资产收益率(ROA) 的均值为0.05,表明大部分样本公司盈利能力可观,但也存在总资产收益率最低-0.72和最高为3的2个最值,表明企业的获利水平差别显著。资产负债率平均是0.51,最高值是4, 最低值是0.00708。表明样本企业欠债存在明显的不同。企业资产总额取自然对数后的平均数是22.01,标准差是1.252,表明企业资产总额差别显著,没有必要考虑它的平均数。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的标准差为6.013,各公司的发展情况差异巨大。

(二)回归分析

(1)会计稳健性模型的回归分析。将2010年资料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结果表4可以看出β7大于0,虽不显著,但也说明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比之前有所提升。不过不能有力地证明假定1,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源于考察期较短,《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实际效果没有显现。2010年4月,五部委颁布的《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法规制定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但由于考察期较短,《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作用可能尚未显现,导致2010年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稳健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2)盈余质量模型的回归分析。首先本文采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出公司特征系数,再利用系数计算公司的可操纵应计。表5为将样本公司财务数据带入Jones模型的结果,模型F值对应的P值为0,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之后将表5中自变量对应的系数带入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出公司的不可操纵应计和可操纵应计,根据可操纵应计反映出的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因变量来观察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对2010-2011年整体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表6显示,内部控制审计ICA的系数为-0.074,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内控审计和ABSDACC呈明显的反方向变动。证明了假定2的正确性。

六、结论

(一)研究结果本文以2010-2011年在深市主板的上市公司为特定样本,在理论分析和文献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会计稳健性模型和盈余质量模型,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其研究,同时实证研究内控审计和会计信息品质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除了2011年数据因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而不能利用会计稳健性模型进行检验外,会计稳健性模型和盈余质量模型实证结果得出的结论一致: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企业比没有这样做的上市企业公布的会计信息品质好,这个结论在2011年比2010年更显著。虽然为内控审计给出了详细的行动标准,中国内控审计还是迈入了新阶段。造成此结果主要由于2010年内控审计披露考察期更短,《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作用可能尚未显现,导致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相关建议考虑到中国上市企业内控审计实施的结果不太好,以及在统计资料时发现的一些现状问题, 针对改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快推进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内控审计。《公司内控审计指南》的出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进行内控审计给与了法律保障。随后出台的《落实建议》详细补充了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每个环节应该关注的风险点,具体内容包括审计承接工作合同书的编写,强调从整体审计战略方向和其相应的具体审计战术两个阶段制定审计计划,审计具体执行方法以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当然也对内控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格式等作了进一步的规定,特别有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相关政策的强制性规范总是比自愿性规范更有效率和效果。下一步我国应加快扩大范围对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争取一定期间内全部上市企业及拟上市企业全要进行内控审计。此外,注册会计师有意识把财报审计和内制审计融合进而采用合适的审计步骤,由此得出合理的审计理由,进而确保内控形成完善与实施结果,同时对查出的严重问题慎重对待,降低因为作弊引发的审计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的机率。(2) 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的执业水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作为证券经济市场中利益相关者来合理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等其他可靠特征。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恰当审计程序和获取充分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模式和执行过程中的效率效果出具审计报告,可以有效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增强实际使用者对相关内部控制信息的信赖程度。但是,内控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其有效性提供较高程度的合理保证,这需要经过实施恰当的测试和方式来收集充分、适当的相关证据和依据来支撑相应的审计结论。这就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是否能够胜任和承担提出了更多的条件,需要注册会计师掌握相关领域的除财务知识以外的一些知识。但在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对内控制度和审计路径熟悉并能够进行审计的专业人员比较少,所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水准迫在眉睫。因此,亟需依据指南和《落实建议》对注册会计师加强训练,会计师事务所不但应当健全内控审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同时吸收具有企业管理、法律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加入会计师事务所,进而让会计事务所可以进行优质的内控审计。其次,应当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由此确保审核的客观性,此外应当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督职能。最后,有关监管部门也需要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严格复核监督,要严厉惩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造成利益相关者经济损失的现象。(3)加强监管部门协同,努力提高其实际作用。无论是从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中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促进完善作用,还是监管强制措施对于盈余管理的辨别功能,监督机构在健全内控时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要加强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公司的违规成本,采取强制性的具有震慑力的处罚措施。公司的违规收益大于公司违规成本时,不管法制建设如何, 都会有公司铤而走险,扰乱市场秩序,因此只有加大公司违规成本,才能遏制其势头。第二,监管部门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监督检查方面,还要体现在引导内部控制的可持续建设方面。从分析情况来看,对于监管部门重视的项目,企业的制度建设情况会得到改善,也就是说监督标准会相应的对企业的建设标准产生作用。第三,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困难要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帮助解决困难才可以促进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的可持续改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2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77-02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概述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涵

美国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以及员工实施的,为保证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5要素包括:(1)控制环境;(2)控制活动;(3)风险评估;(4)信息与沟通;(5)监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主要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的检测,同时也是利益相关者获得信息的载体。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

近年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制度法规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010年证监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规范》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必须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同时对上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2011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法规,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以及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它融合了国际先进的经验以及近些年国内研究的成果,为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些准则的颁布类似于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为国内发展内部控制体系保驾护航。

二、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

(一)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有上市公司2000多家,而其中上市商业银行仅有16家。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上市最早的商业银行,21世纪初各大银行也陆续上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都很年轻,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五部委2010年颁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强制性规定上市企业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以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成为上市商业银行每年必须披露的报告之一。

经统计分析发现,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近三年都能够正式独立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专业机构审核意见。虽然,中国银行在2012年没有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但也披露了等同内控自我评价的内控报告,并披露了专业机构的审计意见。

(二)上市商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体内容分析

本文以沪深两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选取其2012―2014年三年期间披露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合计48份进行分析。本文对样本公司披露的报告内容进行比较,披露的具体内容(如表1)。

1.责任主体、评价范围、评价依据、评价真实性声明等4个方面的披露。国内所有上市商业银行在近三年的披露中都确切表明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是董事会,董事会对报告真实性负连带责任。由于上市银行业务比较固定,其评价范围和评价依据方面在每年的披露内容中变化不大。

2.五要素也是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报告重要披露的内容。从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在2013、2014年所有银行都进行了五要素的披露。从报告中可发现,各大银行也在不断地完善五要素内容,从而使内控报告更加符合内控基本规范的要求。

3.内控评价程序和方法的披露。2012、2014年大部分的银行均披露具体的内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但是在2013年披露的银行数剧减,仅仅只有6家,未披露的比例高达62.5%。由此可见,2010年4月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颁布促使各大银行开始尝试披露评价程序和方法,但是效果是非常短暂的。当然,也有一些具体内容披露的频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缺陷认证披露数,2012年只有14家银行详细披露,2013年以后所有银行都进行了披露。

4.整改措施的披露。披露数量由2012年的6家发展至到2014年的12家,虽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还有一部分银行未曾披露此方面信息。

总体来看,随着各大银行对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视,各上市商业银行关于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报告内容基本上包括责任主体、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程序和方法、缺陷认定、董事会声明、整改措施等内容。通过对比近三年的内控报告发现,虽然有些披露项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但整体而言,大部分银行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正趋于完善。

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缺乏可比性

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有效性的前提,而2010年《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颁布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格式统一、内容完整,具有可比性。根据统计分析而知,2013年有31.25%的银行未披露整改措施,而对于评价程序和方法在2013年披露的银行数仅仅占所有上市商业银行的37.5%。此外,各大银行虽然都披露内部控制五要素,但其内容的详细程度参差不齐,无可比性。

(二)自我评价报告缺乏实质性内容

目前,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主要披露银行内部控制现状以及执行效果。因此真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不仅可以加强银行的管理,而且更利于维护相关者的利益。从表2可知,2013年15家银行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都得出了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不存在重大和重要缺陷的结论,只有1家银行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当然,也可能因为每个银行缺陷认证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但无法否认的是,上市商业银行在披露报告的时候,会尽可能避免披露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很多内部控制报告流于形式,无实质性内容。

(三)缺陷认证和整改措施缺乏规范性

缺陷认证在内控信息披露报告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缺陷认证的标准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的结论,但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此部分进行规定,银行可以自行认定,从根本上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结论缺乏可比性。比如,2013年浦发银行和宁波银行把缺陷认证分为财务类和非财务类,在财务类认证中依据利润收入为基准判断;2013年建设银行以合并报表税前利润总和为依据认证财务类风险。

四、优化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我国是一个以为数不多的机构监督庞大的金融市场的国家。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的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内控考核机制。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理念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体制不够完善,我国金融行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因此,上市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内控信息披露。在借鉴国外内部控制经验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战略。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方面,我国银行业协会可以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为国内外银行业往来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便利政策。

(三)规范缺陷认证及改进措施的披露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3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披露的效果、执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情况和影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Weili Ge和McVay(2005)对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261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性正相关,与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负相关。Hollis 、Collins等(2006)发现上市公司在按照SOA法案404条款进行披露时存在很多问题,如,组织结构的临近调整,会计风险暴露较多,内部控制投入较少和由于不披露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较多的审计人员辞职等。Andrew J.Leone(2007)对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组织结构复杂性、存在重要组织变化以及在内控系统方面的投资等特质,同时提供了一些相关证据。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的讨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执行成本问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等。杨胜雄、李翔和邱冠华(2007)选取了2000~2003年910家在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自身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关注强度较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尚未得到投资者应有的认同。杨有红和汪薇(2008)以2006年在沪市公开发行的8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年报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证券交易所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该要求并未被所有上市公司遵守,仍然是那些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且所披露的信息较混乱,缺乏可比性。梁杰和赵翀(2009)发现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不少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监事会报告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信息披露制度中某些内容不适合该板块。

二、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之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曾于2006年6月5日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在披露年报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评价意见。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的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8年修订)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出具内部控制专项审核报告。报告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应有明确的评价意见。

(一)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评价情况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按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规定,参照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要求,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议评估,做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以单独报告的形式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在指定网站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须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当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意见,并鼓励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鉴证报告。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证券交易所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上市公司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审核意见。但是,对于内部控制该披露哪些具体内容及格式,这两个文件都没有做明确的规定。

经统计,沪市浙江民营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披露年报的公司共有32家,2007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共有0家,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共有10家,具体情况见表1。32家公司在年报中都未披露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发表评价意见。

从表1中可以看出,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由2007年的0家增加到2008年的10家,并且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占总披露年报公司的31.25%。其中有两家公司,虽然在2008年的公司年报中指出会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但是在年报的附件中没有找到这两个公司的自我评估的报告。从总体趋势上来看,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中具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条件且愿意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公司的数量在快速增加。本文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这几年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公司要做大做强需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理念及意识到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加快建立和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其二是政府和证券监督机构更加重视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从外界给予公司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改进。

浙江民营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这10个公司中和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22个公司,都没有披露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审核意见。本文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因素。因为要让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出具审核意见,需要花费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同时披露审核报告带来的经济效益又不太确定。所以,对于经济基础相对国企比较薄弱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来说,不愿意去进行审核。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浙江民营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比2007年年报数量多了一些,但是大于2/3的企业还是没能或者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且所有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没有经过注册会计师的核实。

杨有红教授曾对2007年沪市公司年报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情况进行研究。他发现,在2006年披露年报的848家公司中披露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披露自我评估报告有30家;2007年披露年报的862家公司中披露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披露自我评估报告有144家。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114家,占当年披露年报公司的比例由2006年的3.5%上升到2007年的16.7%。从这里可以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具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条件且愿意披露自我评估的公司数量在快速增加。浙江民营企业的情况也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显著多于2007年,呈递增趋势。虽然浙江民营上市公司披露自我评估报告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量占总数的比重迅速增大。沪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具体情况见表2。

(二)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执行情况分析 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要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一节中披露以下内容:生产经营控制、财务管理控制、信息披露控制、检查监督方面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工作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的设置情况、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有关工作的安排、与财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情况。因此,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从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部分中找到。本文对2008年沪市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年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32家企业都在年报公司治理部分中不同程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11家公司严格按照第二号准则的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披露,占总数的34.4%。这11家中有1家公司已经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披露,其他10家公司也明确指出2009年年报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来披露;一般陈述披露的有16家公司,占总数的50%。他们都是概括性描述或者对内部控制组成部分进行简单介绍;简单披露的公司数量不多,只有5家,只占总数的15.6%。他们一般只用一、两段话介绍内控制度。具体情况见表3。

年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还有一个位置是监事会报告。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要求监事会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发表独立意见。即包括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笔者经统计发现32家公司的年报,有17家公司的监事会发表了独立意见,有15家公司的监事会未发表独立意见。监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时一般都进行这样的表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很少涉及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具体问题的表述。在年报公司治理结构部分和监事会报告中都披露的公司有17家,占总数的53.1%。详细情况见表4。

在董事会报告中对公司发展未来展望中披露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公司有5家;由于2008年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一年,也是对公允价值计量争议最多的年份,所以在年报中披露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的公司有3家;在当年对内控进行专项治理并且对其进行披露的公司共有3家。

(三)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沪市上市的32家浙江民营企业2008年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统计分析,可以推断沪市上市浙江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识不强。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方面来看,约三分之二的公司没有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选择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且所有的沪市浙江民营上市公司都没有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这表明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识不强。

(2)强制性披露规定遵循情况不理想。从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看,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严格按照规定细致地披露;还有1/5的公司粗略地介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并没有按照规定项目进行披露。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披露各不相同,缺少可比性。

(3)监事会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与在年报公司治理结构部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32个公司全部披露相比,在监事会报告中,公司监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披露情况不是很乐观,一半以上的公司没有披露监事会的评价意见,很少涉及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具体问题的表述。

三、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逐步完善浙江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一)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建议具体如下:

(1)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进行披露。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制约,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低。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公司内部控制的构建提供了明确完整的框架,有助于公司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所以,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要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规范、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增加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比性,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通过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消除资本市场上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占有信息的差异,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更有效率。

2008年是一个承前启后,具有过渡意义的一年。承前是因为在2008年的6月份已经发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但该年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是按《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披露。启后是要求企业以后要按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执行。浙江32个民营上市公司中已经有一个公司按照规范的要求来披露。还有10个公司在年报中明确指出2009年年报将会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有些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也具备了内部控制信息详细披露的条件。

(2)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重要的披露方式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能够详细说明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是公司增强透明度、降低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式。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以大大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虽然很多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在年报公司治理部分中非常详细地披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但是最后没有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因此,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要重视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及披露。如果管理层非常重视公司的内部控制,那么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就会有很强的积极性。

(3)公司内部机构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强制性披露规定遵循情况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监管力度不到位。公司内部机构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公司内部的董事会在负责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的同时重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监督。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在保证公司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审计委员会审查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在年报信息披露中要发表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意见。内部审计机构要经常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各项制度的实施。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要及时向董事会报告。监事会对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并且在年报信息披露中发表独立意见。

(4)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审核。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有条件的公司要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可以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并且公司对注册会计师审核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改进后,可以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对证监会、交易所及相关部门的建议主要有:

(1)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现有规范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做统一的规定,所以,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很多公司选择简要披露而不是详细披露。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及内容详略程度做出明确规定,并提供可参考的信息披露样本。这样可以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选择性,提高信息的可比性。

(2)制定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执业标准。为了保证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鉴证服务。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项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如何进行鉴证和评价。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尽快规范评价标准,增加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鉴证的准确性,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

(3)证监会和交易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证监会和交易所要引导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监督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规范披露。同时证监会要建立和健全处罚机制,对违反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定的企业,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来提高违约成本。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篇4

国外的内部控制信息建设起步较早,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关注也日益增强。对公司而言,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成为企业的纠错机制, 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差错, 增强其委托责任, 有利于企业的良好运行。对投资者而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增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也可以帮助投资者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 为投资者提高更多有效信息。最后, 对于整个市场的运行而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舞弊行为, 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

1. 内部控制

⑴定义:目前接受相对广泛的内部控制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⑵基本要素:内部控制分为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⑶目的: (1) 实现企业战略; (2) 保证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3) 确保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4) 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5)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按照有关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由于委托责任制产生了产权的分离, 企业管理者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同时也成为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掌握最全面最真实的主体, 因此其有义务也有必要向企业所有者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 以便企业所有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

2000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劵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 其要求商业银行和证劵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 合理性, 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应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以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 出具报告, 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 所形成的报告随年度报告一起送往中国证监会和证劵交易所。2001年4月,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劵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十一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第59条表示“发行人应披露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 合理性, 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意见, 同时应发布注册会计师对于发行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结论性意见。”之后修订的关于年度报告的准则第二号表示:监事会是针对“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出具独立意见。2006年6月5号和2006年9月28日上海证劵交易所和深圳证劵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交所指引》和《深交所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并要求随年报一起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07年3月2日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2008年5月22日, 财政部, 审计署,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公司的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出具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并聘请具有证劵, 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又出台了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相关的三个指引。从以上规范和指引的出台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建立起步较晚, 经历了从自愿性披露到强制性披露的过程, 同时相关指引的出台也表明着制度的不断完善。

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

证劵时报将内部控制具体化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五大指标并在此大类指标下共分设二级指标65项。规定若公司披露了二级指标的相关内控信息, 此项即为1;否则为0, 满分为65分。

2.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 总体水平较低有效信息含量不高

首先,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针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中70%的公司披露的二级指标都没有过半, 这表明详细披露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 和实际执行情况的公司较少。

其次, 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嫌疑, 很少有公司指明内部控制信息存在的问题, 这样的信息含金量较低, 失去了信息原有的功能, 投资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难从这样的信息中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实际状况, 难以较好的评估企业未来发展以及现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格式不统一

从相关资料可知, 披露二级指标具体程度不一致表明着披露内容的差异。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具有较大随意性, 加大了投资者阅读难度, 总体可比性较差。

⑵原因分析

(1)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整, 内部控制制度本身难以实行

首先, 股权结构不合理, 太集中。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很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国有股比例较大, 股权太过集中。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这种关键人的缺失很有可能导致个人权利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之上, 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企业自然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再者, 董事会, 监事会, 外部监督机构, 并未形成真正的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其中董事会成员与股东交叉任职, 独立董事并不一定严格执行应有的推选程序, 监事会大都形同虚设, 很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外部监督机构不一定能保证其应有的独立性, 同时执法不严, 这些将直接导致内部控制权力过于集中, 也很难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有效运转。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是无从说起。

(2) 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力不足

首先很多公司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信息控制的重要性。我国市场建设处于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概念在我国出现较晚, 很多上市公司并未充分引起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甚至有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处于起步阶段, 只停留在原有会计系统的建设, 这些都加大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难度。

其次, 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会增加上市公司控制成本。一方面企业需要需要自我评估, 并聘请有相关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 而这些都会加大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 质量高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公司会愿意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 以彰显公司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正面积极的信号;而经营业绩不好的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 则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因为这样将引起股价下跌等不良反应, 对企业造成损失, 这种损失无疑也是上市公司的一种风险成本。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也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最后, 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不足。我国的外部投资者多偏向于投机。关注企业实际价值以及市场价值, 评估企业发展潜力的投资者较少。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了解的需求。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由于外部投资者对信息和实际控制权的缺失, 受托人可能为谋取私人利益对投资者造成损失, 因而需要向投资者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另一方面, 当投资者了解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将进一步树立好的公司形象, 提高公司信誉, 从而为公司节约融资贷款成本。但投资者对此权利的低迷关注无疑导致上市公司披露的动力不足。

(3) 内部控制信息的相关法规制度存在不统一, 细节不完善

首先, 在过去我国所出台的《企业内部规范——基本规范》以及相关指引中从未申明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格式。再者, 我国出台的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 这更加大了上市公司披露的难度, 上市公司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 并一方面, 这也为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提供了投机的源头, 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各法规的不同, 依据对公司有利的条款披露公司内部控制情况, 避免披露会损害公司形象的内部控制信息。

(4) 外部信息披露的主体及其职责界定不明确, 外部监督不严

首先,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评主体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之争, 自评报告的审核主体也存在CPA和监事会之争, 同时有的法规又不做要求。没有统一界定出外部信息披露的主体, 责任关系混乱, 造成责权不明朗的情况。这将进一步导致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降低。重视程度的降低无疑带来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下降。

再者, 我国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控不够严格。我国目前关于内部控制信息的法规不健全, 执法不严格, 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关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存在一定的进展, 但发展并不显著。这表明相关监督机构对未按规定披露的公司并未进行严厉处罚, 才使得大多数公司依然我行我素。同时我国对具体的责任主体, 例如董事会成员, 监事会成员, 注册会计师等违规披露的惩罚力度较低, 使得上市公司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 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操作的空间。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1.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不断改善我国现有的一股独大, 中小股东持股数量较少的现状, 才能使得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避免关键人缺失, 从而避免内部人凌驾于公司制度之上, 降低内部控制失效的可能性。再者, 要切实建立起董事会, 监事会, 外部审计部门的三权分立结构, 董事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为股东负责, 监事会对其实行监督, 外部审计部门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公司内部事物的运行有效性出具意见, 三者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 从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避免由于内部实际控制人权力过大, 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 确定更加详细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披露制度的建设

首先制度可以进一步规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主体, 内容, 时间, 方式。明确具体的评价主体, , 应加强董事会披露义务, 美国的内部审计报告需要首席执行官的签字, 我国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在内容上, 应进一步细化应该强制性披露的内容和自愿性披露的内容, 在披露的格式和形式上加强要求。

再者为了加强披露制度的建设, 应注重内部控制理论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甚至不同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所用的定义也不同。因此, 应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最后, 应该积极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内因往往决定成败, 只有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保证公司的有效运作, 维护股东利益, 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因而应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宣传, 唤起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其披露动机。

3.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首先, 加强个人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 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从源头上加强上市公司披露的动机。建立声誉机制, 通过市场对上市公司形成约束, 形成良好的披露环境。其次, 加强外部监督,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法规建设, 在明确了披露主体后, 对不合规定的, 甚至是虚假的披露, 严责追究责任, 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不合规披露成本。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5

内部信息传递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

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证监会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内部信息传递”,是指公司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

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第三条 公司内部信息传递注重防范下列风险:(一)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

健全,内容不完整,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二)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导

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三)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削弱公司

核心竞争力。

第四条 公司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强化内部报告管理,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及密级分类、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

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第二章 内部报告的形成

第五条 公司依据发展战略目标、年度经营计划和风险控制要求,针对各管理层

级对信息需求的详略程度,建立以业绩考核标准为中心的层次分明的内部报告指标体

系,具体包括:

(一)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的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

(二)过程导向指标,包括线损水平、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供电量、电费回收

率、工程进度偏差、应急响应速度、客户满意度指数、安全事故数、员工培训率和年

均培训时间、员工满意度指数等;

(三)结果导向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回收率、运营维护成本、利润总额、每股收益等。

第六条 以内部报告指标系统的统计分析为中心,明确收集和报送内部报告信息的归口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确定定期报送信息的内容和时间要求,促进建立标准化的报告数据收集流程并尽可能实现自动化。信息管理的原则:

(一)为使收集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求信息收集的表格标准化,规定采

集信息的统一口径和频率方式;

(二)收集处理信息的人员要统一培训,在思想、方法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性和协调

性,为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有效,要落实具体的负责人、内容和时间;

(三)处理信息的使用者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从多方面进行印证和质询,并

关注异常信息。

第七条 负责信息报送的各管理层级负责人对报送信息具有审阅责任,对报送信

息的质量、及时性和合规性负责。信息上报的质量、及时性和合规性应列入信息上报

人员及其直接主管领导的考核指标。信息报送归口部门包括:

(一)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与董事会决议执行有关的内部信息报告;

(二)总经理工作部:负责与年度经营计划执行、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相关的内

部信息报告;

(三)人力资源部:负责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内部信息报告;(四)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信息子系统的内部信息报告;

(五)电力营销部:负责营销信息子系统的内部信息报告;

(六)财务部:负责财务信息子系统的内部信息报告。

第八条 为支持公司非执行董事更有效地履行战略决策、风险控制和监控公司长

期健康状况的职责,在《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的基础

上,增加行业动态、公司经营状况、针对未来运营的前瞻性非财务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具体包括:

(一)战略类信息,包括凉山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电力需求增长状况、市场竞争状

况、人才梯队等;

(二)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

(三)公司的月度/季度经营计划和分析报告及关键业绩指标表现;

(四)季度/年度工作总结;

(五)财务预算、预算调整和月度/季度财务报告;

(六)内控评价报告、内审计划和工作报告、专项审计报告;

(七)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摘要及项目进度月报/季报;

(八)重要人事变动;

(九)重要的公司级文件和会议纪要。

第九条 公司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加强反舞弊机

制建设,通过员工信箱、投诉电话等方式,鼓励员工及公司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公

司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公司形象的行为。

内部报告的使用

第三章 内部报告的使用

第十条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及时

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

任追究,确保实现战略及年度运营目标。

第十一条 公司应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生产经

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于内部报告

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 公司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

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第十三条 为保障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司对内部报告的评估

与绩效考核系统相结合,促进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的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报

告形成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并负责修订和解释。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6

一、集团框架下基于云计算的内部审计特点:

1、审计体系集中管控:支持多层级的集团企业审计体系管控架构,统一计划、整合资源、监控过程、组织协同,支持集中模式下的分级管理

基于云服务的多组织,各级审计机构采用一致的审计业务流程与审计检查标准;

审计体系内年度计划统一协调,平衡项目类型与时间安排;

审计体系内审计人员的统一调配,有效利用资源,平衡工作量;

基于云存储,实现对审计体系所有数据、资料、成果的集中存储与信息共享;

通过可视化界面,直观反映年度计划及审计人员的计划安排与执行跟踪;

通过在线视频会议,审计部门领导能够实时掌控并指导现场审计工作

2、标准化审计作业:基于分行业及审计类型的审计检查评价标准体系,支持各种行业及审计类型的作业过程,实现审计作业过程的数字化及标准化。

审计检查评价标准基于量化打分模式,实现评价的量化及数字化,以及审计体系内检查标准的一致性;

项目步骤分解,责任落实到人,项目实施过程在线跟踪,进度可控;

支持异地协作,审计人员不受地点限制地参与审计项目,访问项目文档、编制底稿并进行复核;

支持项目委外模式,事务所人员也可登录系统并完成相关任务;

支持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管理审计、内控审计、IT审计、工程结算审计、净资产审计等各类审计业务;

支持效能监察、招标监督、礼品上缴、信访举报等日常监察工作。

3、大数据分析: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对海量业务数据的快速自动检测与分析

基于预设的检查程序,对业务数据进行自动预检,根据规则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审计线索,缩小检查范围;

基于数据可视化引擎,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可视化图形展示;

基于OLAP引擎,实现对大数据的实时多维分析。

4、风险监控预警:支持风险导向审计及在线监控预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形成风险地图,判断审计重点,制定风险导向的审计计划;

针对重大风险建立监控预警机制,设定预警指标及阈值,支持监控指标阈值分解下发,实现集团型企业的分级监控预警;

通过可视化界面,直观反映风险态势及监控状态。

5、服务全员:基于平台实现审计工作全员协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各级员工

各单位在线完成资料提交、底稿确认、意见反馈等审计过程交互工作;

各单位在线反馈问题整改进展,实现整改闭环管理与实时跟踪;

从内部审计的视角,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各单位经营管理情况的量化分析结果,评价管理现状,揭示问题、反映潜在风险

向关键业务岗位提供风控指引,提示以往发生的问题及潜在风险。

二、案列分析

1、某飞机制造业实施案例

面临问题

专职审计人员少,有较多的兼职审计人员;

总部和子公司审计模板不统一;

业务数据获取困难。

实施效果

实现对五家子公司的集中管控,标准模板应用到各级单位;

与集团的财务系统建立了审计数据接口,实现财务数据与报表按月自动报送,自动生成监控报表。

集团反映

确保了审计项目的质量,提高了审计项目的执行率;促进了审计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转变。

2、某银行体系的案例

面临问题

历史审计成果缺乏积累,审计作业规程不规范;

非现场审计靠人工完成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低,工作量大;

管理咨询成果落地困难。

实施效果

规范了审计作业流程,建立了审计成果的自动积累与分析利用机制;

实现了非现场审计数据的在线报送、导入和自动分析,生成报告;

实现了IT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咨询成果固化于系统,指导实际业务开展。

银行体系反映

规范了审计流程,实现了对审计的有效利用,极大提高了非现场审计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咨询成果。

3、某钢铁制造企业案例

面临问题

审计人员主要偏重于财务审计、工程审计领域,对新兴审计业务领域缺乏经验;

审计作业过程不规范,审计项目成果不全面;

审计部门的审计均为事后审计,无法实时了解企业的现状。

实施效果

实现了集团对两家直属企业的集中管控;规范了审计作业流程与审计模板;

与20多家子公司建立ERP审计数据接口及标准的手工导入接口,实现了财务数据与报表按月自动报送。

集团反映

推动了审计信息化进步的步伐,完善了审计管理制度,确保了工作成果的统一性;

有利于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事前通过审计管理手段,有利于规避企业的风险。

4、某化工集团案例

面临问题

日常审计监督工作量大,成果资料多,难以管理和利用;

难以及时获取业务数据,均为事后审计。

实施效果

对审计项目及日常审计监督工作进行了规范化管理;

基于同一的分类,实现对各类资料集中存储和共享;

与集团SAP系统建立了数据接口,自动分析预警。

集团反映

规范了工作流程,实现了对审计成果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

三、点评

1、信息技术的应用,取代了手工作业,使审计能够动态地、系统地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实现了内部审计所长期追求的目标,使风险监控和预警成为可能。

2、标准化审计作业以后,使得内部审计更具可操作性。评价标准、过程管理、数据分析、问题整改、现场操作、审计报告等更加规范。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7

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6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于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1年1月1日起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进行实施, 2012年1月1日起将范围扩大到在沪深主板上市的公司进行实施, 并要求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择机实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公司报告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的形式多样、披露的内容缺失等方面。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及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各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已经颁发了一系列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规范要求, 但是在这些规范中并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范围、格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所以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随意性较大。另外,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和法律制定的并不衔接甚至存在冲突, 也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呈现出多种形式化。由于缺乏各界认可的内部控制规范来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 导致上市公司在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时缺乏统一的标准, 披露的内容不具有可比性。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及控制制度不健全, 主要原因之一是主管机构的监管不力。我国现阶段还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应该披露而故意隐瞒不披露或者披露虚假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时, 上市公司应该担负怎样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包庇上市公司, 提供不符合事实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时, 注册会计师应该担负怎样的法律责任, 目前, 这些规则在我国仍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在内外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以及注册会计师都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处于松懈状态, 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 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较低

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环境变化, 信息披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强制性信息披露, 很大一部分以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形式出现。它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积极性的一种体现, 但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高, 又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较差, 积极性较低。

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不全面。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误解。他们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常常是简单的叙述一遍制度, 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没有发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真正作用。一些上市公司还存在只建立不执行的情况,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所以,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很低, 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满足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另外,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需要一定的成本费用, 很多上市公司考虑到成本的问题, 也往往选择以最少的成本进行披露。因此在自愿披露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宁愿选择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以节约披露成本。

(三) 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

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 尚不完善, 再加上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不足之处, 致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很好的约束企业, 不能很好的评价企业情况。很多上市公司, 虽然存在着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但是它们之间的成员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公司法人兼任董事长、管理层人员兼任董事会成员、没有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往往不能独立, 不能履行其职责义务。因此,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独立性不强, 再加上管理人员不十分重视, 很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总体上处于失效状态。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很大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一方面体现在公司的管理主体不能很好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运行, 没有很好的发挥其职责和义务, 是无意之失。另一方面体现在公司的管理主体担心较差的内部控制信息评价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再影响到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所以, 上市公司出于各方面的考虑, 即使在强制披露的前提下, 上市公司也会尽量披露一些缺少实质性的内容。

三、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1. 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

应该尽快统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口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要求过于简单, 现行规定只是要求监事会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独立意见, 并没有要求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发表意见。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不但要监督上市公司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更应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是否真正的履行其责任, 即真正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2. 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为给投资者以有效的信息, 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监管机构不但要加强上市公司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 还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具体的监管制度可以包括:相关主体 (董事会、监事会、注册会计师) 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否有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上市公司不积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应受到的惩罚等。另外, 对外部还可以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出发, 加强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监督, 使内部控制信息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对内部从意识形态入手的监管不可忽视, 加强诚信教育, 建立职业道德准则等, 将有助于监管体系的良性运作。

(二) 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1. 鼓励并保护企业自愿披露有关信息。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一方面, 在将信息对外披露的同时, 也将信息不可避免的传递给了其竞争对手, 削弱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信息披露可以给投资者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 增加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 降低融资成本, 提升公司价值。对于积极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 监管部门应给予积极的保护, 可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出台专门的准则, 规范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范围、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并鼓励上市公司积极的、自愿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从而, 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与可比性, 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帮助。所以, 在强制性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性的同时, 要鼓励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 提高其披露的自愿性。

2. 提高外部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是否全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是否顺利, 都可以侧面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 都可以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我国监管机构为此强制上市公司以公司报告的方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并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范围, 增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可比性, 便于外部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情况, 作出判断、进行投资决策。当外部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需求增加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不完善的上市公司会自动的被投资者排除在投资范围之外, 这样的上市公司资本成本会增加, 所以为了增强股票的流动性, 降低资本成本, 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 上市公司会主动的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以, 提高外部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 会促进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三)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 完善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职能。

监事会代表股东的权益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管理层、经理层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侧重于公司财务的事后监督, 为股东权益负责。独立董事作为独立的主体也具有监督职能, 侧重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前、事中监督。完善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职能, 可以促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能够很好的建立, 可以监督内部控制信息有效披露。完善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层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有效性的责任声明、监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行为是否得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是否进行改进等等。

2. 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培训和指导。

这可以增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和程序不是特别明确, 致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及信息披露的不理想, 并且很难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上市公司的监管层、负责人以及全体员工都应该适时的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培训, 将内部控制概念、思想深入到上市公司的所有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 从而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顺利, 企业经营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企业获利能力增强, 利好消息增多, 相应的上市公司就更加愿意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

摘要:目前,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的法律及控制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的积极性较低、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等原因, 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应通过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 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措施,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息, 路晓颖.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与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博弈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

[2]杨有红, 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 2010 (10)

[3]徐莉萍, 辛宇, 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1 (1)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8

(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的必要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假如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的生命, 那么, 其真实性则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灵魂。抛开了真实性, 任何的会计信息都是空谈。一旦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就会给其使用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用者的层次愈高、涉及面愈广, 其危害和影响愈严重。一是假如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 那么全国汇总起来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就会相差很大, 将会导致国家宏观决策失误;同样会给投资者带来不正确的投资决策。二是会计信息失真为经济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账实不清可以浑水摸鱼;收入不报为贪污提供了方便;伪造或变造凭证, 使虚报冒领成为可能。三是会计信息失真还严重削弱了国家财经法规的权威。直接影响《会计法》、《审计法》等财经法规, 使国家法规流于形式。正因为如此, 现在, 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十分重视, 通过全国人大立法、制定规章制度、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内部审计控制质量等, 以促进会计信息规范化建设及其质量不断提升。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活动错综复杂, 给会计信息真实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目前, 社会各领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仍然很严重, 本文通过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 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二) 审计质量的定义。

审计是一项有偿的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活动, 审计的目的是为审计委托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相关审计报告, 最终的直接结果是审计报告, 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信息使用者对于审计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强烈的需求, 通过对审计意见的观察和评价, 可以了解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优劣程度, 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是一种适用性, 是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效程度。审计服务最终的直接结果是审计报告。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对象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 审计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独立性。

美国审计总署 (2003) 提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师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实施审计, 合理地确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和相关披露, 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进行表述; 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高质量的审计应当体现在发现重大错报之后, 也要确保客户对财务报表进行恰当的调整及相关披露和其他变动以防止重大错报; 如果相关披露和其他变动没有进行恰当的相关调整, 则一般情况是修改财务报表的意见; 必要情况下, 退出客户的审计并向SEC 报告辞聘的理由。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 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只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作用。

二、影响上市公司信息审计质量的相关因素

(一) 上市公司内部结构。

一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 股权的高度集中, 国有股处于垄断地位, 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代理人由相关的政府指定, 政府指定的代理人并不为决策的后果承担直接的风险和获取直接的收益。所以, 政府指定的代理人缺乏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监督动力, 缺乏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会计报表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的高度关注。 二是上市公司监事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党组干部比例高, 业务能力低, 致使监督职能弱化。三是我国的高级人才劳务市场、资本市场还不成熟, 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的不健全;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接管可能性小。总之, 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 内部治理结构失衡, 外部治理结构失效, 严重缺乏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权的约束。

(二)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及组织体制。

1.国外许多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DeAngelo (DeAngelo1981)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会计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他认为大规模会计事务所能够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首先, 规模较大的会计事务所非常注重声誉, 不会因为个别客户而降低自己的审计质量。同时, 规模大的会计事务所有雄厚的资金作为赔偿保证而颇受大多数客户的青睐。客户通过大量的专业培训投入, 严格的内部复核制度, 由享有声誉的机构论证等来评价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因此DeAngelo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是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一是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章永奎、刘峰 (2002年) 以1998年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同时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估计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研究发现审计师有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 而且大小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着差别,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识别盈余管理并出具较严厉审计意见的能力显著强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蔡春等 (2005年) 发现“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较低, 进一步说明了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较高。二是其他不同的结论。原红旗、李海建 (2003年) 以2001年的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 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出资方式、规模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 在控制样本公司财务特征变量后, 以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 得出审计意见与上述因素不显著相关的结论。

目前,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主要是被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我国审计市场与国外存在着差异性, 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不一定较高, 盲目相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忽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 只会导致整个审计业的执业质量越来越糟, 被审计的上市公司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一定保障。因此, 不能一味追求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单纯扩大, 还要注意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事务所之间合并整合等问题。

2.会计师事务所组织体制。按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法》规定,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也可以改制为合伙制。两种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会计业务方面具有同等资格, 所出具的会计报告也享有相同法律效力, 但在承担清偿债务的法律责任上却存在极大差别。 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会降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压力, 弱化责任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公证职能。在承担经济方面的法律责任相对较少, 所以不适合事务所内部管理要求, 也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同时还有逃避责任之嫌。

(三)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一般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素质也就是 职业道德, 在审计工作中持有认真谨慎、客观公正的态度。做不到公正客观地进行审计, 审计质量就没有保证;二是业务素质即执业能力, 审计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工作技能, 并精通所承担的审计工作。进而做到准确揭示问题, 正确作出审计报告, 恰当作出审计意见;三是心理素质, 在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下, 不萌生厌烦情绪, 不麻痹大意, 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四) 审计收费。

审计收费也称审计定价, 是指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所达成的价格, 是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经济联系。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高质量的审计需要较强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声誉, 显然, 审计质量越高, 审计收费也就越高。然而, 在我国, 审计行业缺乏相关的收费标准。上市公司在约定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时一般考虑公司期末资产总额、合并会计报表单位数等指标以及审计收费标准, 甚至还要参考其他所的收费标准, 如果选择较小规模的事务所, 并由此可能降低审计质量。就某一个审计约定而言, 审计费用随事务所的不同而变化, 审计质量特征也随之变化, 选择了事务所就同时选择了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随着审计行业竞争的加剧, 会计师事务所较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其为了争取客户, 压低收费, 不惜血本。审计收费严重影响着审计质量。低廉的收费不利于吸引和聚集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不足以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投入, 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没有专业胜任能力去发现错弊。收费标准与服务质量是成正相关的, 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可能减少审计程序, 降低职业道德水准, 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结构。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完善董事的产生机制, 利用中小股东选举制度来选拔董事会成员。并且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营造经理人文化。

(二) 完善会计事务所制度及组织形式。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各个委托项目的审计时, 也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制定一系列的审计制度。并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深入了解客户 (被审计公司) 的情况, 谨慎承接审计业务,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高端人才”组织, 拥有一批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较高的注册会计师, 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应当规范外勤审计的工作程序。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 并要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对报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作出具体规定。三是审计后的质量控制, 每个审计项目结束, 及时总结审计工作。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审计总结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宝贵财富, 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可利用每年的业务学习阶段, 对当年的业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会计师事务所在合伙制约束下, 合伙人才会关注切身利益。因此, 我国应加快对有关法规的修订;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 推行配套政策, 对合伙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优惠政策倾斜;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共有财产分割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风险保险制度等。

(三) 完善审计人员群体结构,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要提高会计信息审计质量, 就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认真贯彻执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同时还要做到严谨细致, 一丝不苟, 求真务实, 公正严明;成为一名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二是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定期学习和培训, 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 保证审计人员的知识与业务活动保持同步,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努力培养“复合型”、“专家型”的审计人才。三是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审计人员业务考试不过关、思想品德差的采用竞争的方式淘汰。四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的学习, 分清自己的审计责任和被审公司的责任。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树立和增强起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 谨慎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审计工作。

(四) 完善审计收费标准。

审计收费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会计信息审计质量, 因此, 将审计收费规范化、细节化, 规定必要的审计程序, 设定相应的审计收费标准及其浮动范围的空间。适当限制与审计业务不相容的多元化服务, 强化监管,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违规的惩治力度, 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也需要定期向社会披露审计业务及其审计费用。

我国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采用固定收费与变动收费相结合的制度:第一是产品费用, 即审计人员审计执业的必要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第二是预期损失费用, 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股份制的现代化改革和经理市场化, 以及审计行业中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结构的规范及外部结构的合理化, 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

摘要:随着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问题的爆发,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质量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是控制上市公司财务问题的重要途径。提高会计信息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需要上市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 专业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以及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审计收费。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提出了审计质量的定义并对与其有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审计质量,会计信息,审计收费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和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三联书店, 2000

[2].原红旗, 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审计质量与规模[J].审计研究, 2003, 1

[3].马兰, 张红梅.浅议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J].审计质量华商, 2007, 12

[4].黄晓波.浅探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J].珠江水运, 2008, 9

[5].吴杰, 张自伟.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浅析[J].财会月刊, 2005, 10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9

证券投资者判断的准确性, 首先以投资判断依据的真实性为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 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但是, 我国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失实, 主要表现为文字叙述失真和数字不实, 这些问题在招股、上市、再融资和年报、重大事件披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二) 信息披露不充分

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对有关信息不作充分披露, 在对外披露信息时, 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过量披露, 甚至加以炒作;不利于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轻描淡写, 甚至隐藏。有的公司在披露公司治理方面信息时, 语焉不详, 只有结论, 没有例证, 更没有过程, 或有意或无意遗漏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且必须披露的事项。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还表现在对资金投向、利润和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企业偿债能力、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披露不充分等。另外, 信息披露不充分还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 具体内容不充分。

(三) 信息披露不及时

国家有关信息披露的要求对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披露事项都作了严格的时间规定, 如经注册会计师签字的会计报表应当在第一时点, 即在报表签字后的两天以内向社会公众公布。但实际上, 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满足了这一披露要求, 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公布财务信息, 如股利政策、配股方案、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经营管理人员变动、中期业绩预警公告或者中报、年报等。一些公司让某些熟悉内幕或资金雄厚的机构或人员事先获得公司真实信息, 提前动作, 以规避风险或者牟取暴利, 致使广大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

(四) 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法规规定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必须在证券监管部门指定的新闻媒体上发布, 重大信息的发布还需经交易所安排暂时停牌。但是, 许多上市公司在对待信息披露的问题上不负责任, 在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上很随便, 造成大量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 “补丁”公告不断, 前后叙述自相矛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还表现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 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 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 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 或根本就不披露等。

二、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分析

(一) 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主观动机

1、利益的驱动。

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 比如上市前三年应连续盈利等。为达到证券法对公司上市的资格要求, 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够上市, 不惜与中介机构联手包装、粉饰公司, 在招股说明书中极力美化企业经营业绩、修改财务报表、虚报资产甚至伪造相关文件, 以合法身份“获得”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制造的虚假信息之所以能大行其道, 与我国资本市场上浓厚的投机氛围不无关系。庄家以捞钱为目的, 需要借助虚假信息对某些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 各种违规手段层出不穷, 比如虚增资产、修改财务报表, 甚至联合媒介传播各种假消息, 再加上有个别股评机构的推波助澜, 很容易引起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风。

2、违法成本低廉。

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小, 二是即使被揭露出来, 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 违法的机会成本小。围绕着公司信息造假, 涉及到很多单位和人员, 有些中介机构与公司合伙作弊, 使造假信息更具隐蔽性, 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同时, 由于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 公告的各种信息也越来越多, 虚假信息被揭露的概率也随之减小, 即使公司被检查出来, 所受处罚力度也不够大。在现行法律制度下, 公司管理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几近于零, 不必为公司上市后利润的下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充其量发表一纸道歉声明而已。另外, 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也主要为罚款和要求撤换公司主要管理人员, 宣布其为资本市场禁入者。对中介机构的处罚主要是罚款、暂停执业、吊销资格或刑事处罚, 因还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

(二) 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客观原因

1、证券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至少存在两方面的缺憾。其一, 作为基本法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强制审计没有给予合理关注;其二, 未对民事归责原则做出明确规定, 使得针对信息披露的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可操作性不强, 不能对违法者构成实质性的制约。同时, 由于我国信息披露监管体制不顺畅, 政出多门, 职能重叠, 监管效率不高等原因, 造成各种违规行为充斥证券市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主要职责在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审计准则的监督执行、执业素质和执业水平的考核等, 不能调查上市公司, 而证券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在于协助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教育和组织会员执行证券法律、行政法规, 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反映会员的建议和要求等, 对于违规信息披露行为更无直接监控权。

2、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框架存在缺陷。

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防止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其缺乏独立性, 服务收费缺乏合理规范, 难以根据对不同客户提供的专业服务进行审计定价, 导致其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离市场和投资者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我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直接隶属于财政部, 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属地方财政的派出机构, 属强势政府监管模式。

3、新旧体制的过渡。

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 会计数据的模糊性以及会计信息产权的不明晰性等因素, 使得上市公司能够钻制度“空子”, 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大玩“数字游戏”, 根据自身的利益操纵会计利润和会计盈余, 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与公开明目张胆的会计信息造假别无二致, 只不过是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三、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 加强金融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 是防止上市公司信息公开或披露违规的根本途径。金融监督管理就是要依据金融法规、政策、条例及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 通过各种形式对金融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市场行为进行制约, 保证其权利在规定的范围内得到保障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整个金融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全面消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外部因素, 并对上市公司的自身行为形成进一步的约束。

(二) 改进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

一是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 并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与报酬、对审计以及重大关联方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二是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 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财务的控制和财务信息披露的检查, 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三是加强监事会功能。监事会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管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检查。

(三) 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业务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 保证业务活动以正确的金额, 在规定的会计期间, 记录于规定的账户, 保证账面资产与实有资产定期核对, 并揭示薄弱环节, 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依法、有效、有序地进行。为此, 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建立一套实施控制的方法, 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信息记录控制、职工素质控制、财务预算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评估、内部审计等。

(四)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一是完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加强违规处罚刚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不仅要处罚上市公司, 还要处罚有关责任人;不仅要追究经济责任, 还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使披露违规的“预期成本”大于“预期收益”。二是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改变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高效的网络机制取代传统的披露方式, 使得会计信息能够以“私人物品”的面目出现, 最终的交易价格和披露量完全由供需双方决定。三是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在约束机制。要从制度上监督公司管理者将其信息优势传递给外部投资者, 为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制度保障。

(五)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 因此, 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 中介机构首先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 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 (如财政部门、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 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 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强化其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第三, 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 作为管理部门, 决不能姑息迁就, 应加大处罚力度。

(六) 法律制度滞后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大大提高造假成本, 使得造假者得不偿失, 从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造假成风的势头。长期以来, 我国对上市公司造假主要采用行政处罚手段, 未能建立完善的民事赔偿制度。事实上, 罚上市公司的钱就是罚广大投资者的钱, 投资者本身已饱受信息误导之苦, 遭受了很大经济损失, 而行政处罚更使这些无辜的投资者雪上加霜, 本就不多的上市公司净资产又少了一块, 这与国外证券监管机构处罚上市公司的做法是迥然不同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不能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这不仅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而且不能使造假者及参与造假者伤筋动骨。因此, 引入民事赔偿诉讼法律机制是当务之急。

(七)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发挥其经济警察作用

首先, 应优化执业环境, 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具体来说, 建议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 并由其负责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解决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行上市公司轮换制, 实行会计师事务所更换, 防止双方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在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要求揭示事务所变动的性质、理由等信息。其次, 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办法, 抑制会计市场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大惩戒措施, 通过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利用经济杠杆强化会计师风险意识, 提高执业水平。最后, 通过推行合伙或有限合伙等形式, 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兰英.论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与测试问题.大众科技, 2006 (6) .

[2]袁春宇.中美内部控制发展的比较与评价-基于ERM框架的最新发展.国际商务财会, 2008 (1) .

[3]左俊广.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现代商业, 2008 (24) .

[4]刘卫红.论我国内部控制评价问题.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7 (5) .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10

Fan.J.Wong (2002) 对东南亚等国公司股权结构的治理方式进行了调研, 涉及的国家包含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 通过对股权结构、最终控制人等因素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来研究股权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他指出:上市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两者合一的股权治理形式与会计盈余信息含量成正比关系, 而股权集中度、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则与盈余信息含量成反比关系。

Riccardo Tiscini与Francesca di Donato (2009) 通过研究20家典型的公司, 得出了外来压力产生的会计舞弊与业绩压力产生的会计舞弊的关系, 并对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舞弊的影响和渗透进行了综述。

曹宇、李琳 (2005) 以我国2001———2004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 对公司股权与会计盈余稳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越强, 企业的会计盈余稳健性便越差。

司茹 (2007) 通过分析2005年前所有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样本, 研究了股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 得出在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一定比例时,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舞弊的可能性越大的结论, 同时证明了股权越集中, 舞弊的可能性也越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舞弊的可能性就越低的趋势与结论。

2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综述

Danielle N (2008) 采用样本配对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所有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指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与外部董事成员的数量成反比。因此, 他认为:上市公司应采取多元化的途径拓展企业外部董事成员, 从而有效控制企业财务舞弊的风险,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Robert等 (2008) 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外部董事的构成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来说, 上市公司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操纵性会计利润成反比关系, 外部董事人数越多、持股比例越高, 公司的潜在盈余管理行为越容易受到抑制。

张晓岚、吴东霖 (2009) 选择了我国2004———2008年受证券交易所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以董事会治理特征的整体框架作为基础, 检验了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内在关系,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董事会成员中控股股东的比例、薪酬等因素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风险成正比, 而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等因素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则不显著。

李吉林 (2009) 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董事会治理存在强烈的互动关系, 但相互作用的机理并不明显。他的研究角度侧重于将公司董事会与会计信息质量互相解析, 因此, 该种独特的视角为完善公司治理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3 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综述分析

邓东 (2006) 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基于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对策:第一,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加大股权流通性。第二, 积极推进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 及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 董事长不能兼任总经理职务。第四,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第五, 激活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段庆茹、王玉翠 (2013) 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出发, 在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相应的解决对策:第一, 优化股权结构。一方面, 要降低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比例, 实行人格化管理;另一方面, 建立多元股权结构约束机制。第二, 强化董事会功能。第三, 落实财会监事会职能。第四, 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激励机制。

4 结论

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了调研与综述, 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不难发现, 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侧重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实证结构模型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此, 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笔者认为, 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规范性研究层面, 主要针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阐述。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背景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情况的研究则较少, 因此, 从股权分置改革角度出发,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公司治理研究仍是该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摘要:近年来, 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公司的内部治理效率, 维持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稳定运行成为了各上市公司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对公司内部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以期为同类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孟悦.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群言堂, 2011 (1) :121-122.

[2]张凤环.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0) :7-9.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11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一、导论

COSO(1992)指出,内部控制是需要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目的在于为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完成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美国安然公司破产,世通会计丑闻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和长虹集团坏账事件等众多企业会计舞弊案件的发生,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活动,不能如实的向投资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市场和监督管理部门不得不重视有效内部控制的缺失会对投资者的重大决策产生的不利影响。所以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传达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投资者据以作出正确决策,改善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我国学者张立民等(2003)[1]分析了2001年和2002年ST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发现情况逐渐好转,但部分仍流于形式。池国华等(2009)[2]对2008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现状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郑晶晶(2015)[3]从自愿性与强制性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认为应加强强制性披露措施,并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上述学者虽然分别從各个角度展开探究,但其目的均为了改善我国当前的披露质量。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体现在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否披露问题上。本文选取2013年和2014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如表1: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的内生动力较差

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在不断的完善,但仍然存在部分流于形式主义的现象。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生动力较差,部分上市公司选择披露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监管部门的需要,没有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对企业的必要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属于表面化工作,其内部控制建设过于理想化,或者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当然,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存在着缺陷问题,管理当局未能主动着手解决,以致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评价标准和披露格式不统一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的评价标准有着一定的差异。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有《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等相关条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会导致上市公司在披露的内容上有所差异,从而使可比性降低。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各个类型的审计报告存在着差异,一些审计报告类型无法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合理保证,导致给投资者传递错误信号,影响投资者进行决策。此外,其披露格式上也有所不同,都会增加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成本。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仍较低

从2013年和2014年数据来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仍较低,尤其在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披露方面。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信息,将明确反映了内部控制缺陷程度。对此,大部分上市公司未能确立或披露明确的认定标准。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部分上市公司避重就轻,流于形式,并未落实实质缺陷,且缺乏具体整改计划等。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好坏。行业竞争所导致的异常低的审计收费会影响着审计质量。目前上市公司对其审计费用的披露情况不容乐观,不能很好的向外部使用者传达审计质量问题。

(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独立性有待加强

随着制度的逐渐改进和完善,整合审计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部分审计师的专业素养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致使其对内部控制的审计趋于形式化,对其审计质量值得质疑。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低价竞争的情况,容易导致审计质量受损。此外,存在部分企业的管理咨询业务和审计业务聘请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这些都会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影响。

四、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从企业角度来说,应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内生动力,对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应不断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主要负责人的思想建设的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并建立与企业经营相符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与控制,明确责任划分,定期对其进行考核,防止企业管理人员及主要负责人出现操纵内部控制运作的现象。

(二)明确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披露格式

如果要做到公平、公正、准确的评价,那么统一的评价标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仅仅要求各个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的标准统一,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评价依据统一。这样评价口径一致,便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同时也便增强各个上市公司之间内部控制的可比性,提供投资者等外部使用者更多的信息。所以我国应出台明确统一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增强披露信息的可用性,便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使用。

(三)加强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要求和监管力度

研究表明,强制性要求信息披露可以阻止内部人转移利润,也可以促使表现差的公司退市,并且从市场反应角度证明强制性披露更有价值相关性[4]。实行强制性要求,有助于企业向资本市场传递某种信号,使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不断的完善企业制度的建设。所以,我国应学习美国SOX法案,以《公司法》、《证券法》或某种法律条例的形式,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有关信息,并要求上市公司内部的审计委员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并以报告的形式对外进行披露。

(四)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来满足当前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构建专业的知识体系。同时,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职业审计道路上,要注重对审计的独立性的追求,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内部控制审计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2014年纳入强制实施范围的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原因系因IPO和重组等原因豁免,下同。

参考文献:

[1]张立民,钱华,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03,05:10-15.

[2]池国华,朱俊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与改进建议——基于2008年深市A股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学决策,2009,12:63-91.

[3]郑晶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自愿性与强制性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5,02:42-43.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 篇12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关系着公司本身的发展, 同时也关系着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 影响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近些年来, 如中航油、银广厦等财务舞弊案在中国的证券市场的出现,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薄弱及内部控制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由此, 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内控信息也更加关注。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不同机构对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要求存在差异

一方面, 不同层次的标准和要求不统一:我国证监会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规范并不统一。另一方面, 相同层次下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如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的标准与要求便存在不完全统一的现象。

2.2 上市公司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的强制性手段

公司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认识, 表现在他们对内控信息的披露不够重视, 没有意识到披露完善的内控信息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更有甚者甚至认为披露内控信息是或有或无的, 正因为这样, 许多上市公司对此积极性就很差。而即便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相关信息, 所披露的大多内容也很空洞且流于表面, 只是将本企业内控做的比较好的部分披露出来, 而许多薄弱环节就避而不谈。

2.3 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

只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 才能提供其所披露信息的有效性, 这样, 对于不同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产生的不同效果, 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目前来说, 我国尚未未制订统一的标准, 只是对内控中内部会计控制部分作了一定的规范, 而对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却没有给出统一标准。

3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若干建议

3.1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在国家层面, 推出相应的政策法规, 使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证监部门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形式以及实施的范围给出统一规范, 对于相同的问题, 各级机构应当口径一致, 以此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并使其披露的相关信息有效、完善, 能为信息使用者所用。

3.2 提升内控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行为和现状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当相关部门强制要求披露相关内控信息时, 公司会消极应对并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来逃避真实的信息披露情况, 也就助长了如今“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风气。强制公司披露内控信息, 只能解决“有”的问题, 但无法保证其披露的内控信息的质量。

3.3 明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职责相关分配

对一个企业而言, 董事是企业的主导者, 经理是企业的执行者。他们是最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的一部分人员, 也是企业内最发言权对其进行评估的人, 因此可以由董事会和管理层人员承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监事会作为内部监督的主体, 他们对公司的制度发表意见, 对本公司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是否健全、以及董事会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进行审核。这样来看, 监事会对于内控信息披露的责任性质, 与董事会相比, 显然有所区别。

3.4 加强外部的监管、惩罚力度

通过加强各项外部监督, 促进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对进行恶意信息披露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 监管部门给以相应的惩罚, 并且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个人处罚。一方面, 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另一方面, 也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审核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宣杰, 盛锁岩, 常荣.河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企业经济, 2012, (10) :169-172.

[2]李姗.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时代经贸, 2013, (22) :23-23.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一篇:无害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