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

2024-07-24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精选6篇)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 篇1

一、我国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弊端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八章第三节明确规定: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由股东大会决定, 董事会不得在股东大会决定前委任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由股东大会决定。此外, 《公司法》、《证券法》等都指明,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权属于股东大会, 由股东大会决定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和确定审计费用等。由此,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审计形成了委托人 (股东大会) 、受托人 (会计师事务所) 和被审计人 (管理层) 三方制约关系。股东大会向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财务报表审计申请,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管理层受托经营下的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审计, 审计费用由股东大会决定支付。会计师事务所向股东大会出具审计报告, 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负责。该模式运行最核心的问题是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于被审计人 (管理层) , 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之间不能存在利益上的依赖或关联关系。但是在实际运作中, 该模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 反而呈现了诸多弊端。

1. 股东大会缺位, 管理层越位行使委托权。

上市公司的股权大多比较分散, 股东大会难以直接行使审计委托权, 便授权其执行机构——董事会代理进行审计委托。但董事会成员大多兼任经理从而成为了公司的管理层,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也极其普遍。董事会与管理层高度重叠使管理层成为实际审计委托人, 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 审计关系由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变成直线型的失衡结构。直线型结构一方面使公司管理层的权力增大, 这不仅可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更换和审计费用的支付, 还决定着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其他审计业务的资格, 据此对审计意见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处于竞争劣势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和维持客户关系, 不得不听命于其“衣食父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 从而出具不客观、不公正的审计报告。

2.“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注册会计师听命于大股东。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具有不可置疑的绝对权威, 甚至直接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中小股东股权较为分散, 没有控制权, 在大股东“一言堂”的情况下, 要么听命于大股东, 要么“用脚投票”。股东大会实质上成为实现大股东利益的工具。大股东通过选派董事会成员控制董事会, 因而董事会的决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大股东的意志。在管理层与董事会密不可分的情况下, 管理层代表大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与管理层结成“利益共同体”, 出具不实的财务报表并干涉审计过程, 侵害小股东的权益以维护自身权益。在这种不完善的公司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下, 如果由股东大会来选聘会计师事务所, 必将形成大股东既控制经营管理过程又影响审计过程的“自己请人审自己”的状况, 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3. 竞争激烈, 会计师事务所外在压力巨大。

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结构表明了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是竞争型的 (温国山, 2010) 。“四大合作所”之间、“本土大所”之间、“大规模所”之间以及整个参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都存在竞争。我国的审计市场还处于买方市场,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中处于劣势, 只要不能达到管理层的要求便会被解聘。所以, 行业竞争形成的巨大外在压力是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不高、频频出现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已有的四种审计委托模式创新方案

由于管理层越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和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等原因, 现行审计委托模式下注册会计师与公司大股东、管理层之间存在着固有利益关联,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为了切断这种利益关联, 必须寻求一个独立于股东大会、管理层、会计师事务所的第四方, 由其来行使审计委托权, 并直接支付审计费用。

基于对独立第四方的不同选择, 国内外研究得出的有关改进审计委托模式的方案主要有四种:①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即保险公司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保险, 对于因财务报表的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Joshua Ronen, 2002) ;②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 是指把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权授予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 以形成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隔离带 (黄一鸣和张文斌, 2004) ;③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 是指由证券交易所设立上市公司审计管理委员会, 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 (蒋尧明和郑佳军, 2005) ;④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 是指由证监会设立的审计监管委员会作为审计委托人, 采用招标方式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汪俊秀, 2007) 。

如表1所示, 四种创新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 即割裂了会计师事务所与大股东、管理层的直接联系, 增强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但由于各自选取的第四方不同, 使其投入产出比、模式运行可行性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基础运行条件——完善的市场机制, 尤其是缺乏比较成熟的风险评估市场来确定保额和保险费率。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的实施前提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保证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控股股东, 但要实现这一前提还有待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和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都加入了国家因素, 改革的阻力都相对较小;二者都加入了招标方式,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平竞争和规模化发展。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较弱, 而且缺乏监管和制约机制, 所以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的可行性相对较差;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虽然有较大的投入产出比, 可行性相对较好, 但是其要求各地区都建立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 难以实现审计委托服务各地区的供需均衡, 此外其权力寻租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其也不是最优方案。

三、国家审计委托模式

1. 可行性分析。

基于对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弊端、已有的审计委托模式创新方案的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必须选取真正独立、权威、高效、专业的第四方才能全面解决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为此, 笔者提出以国家审计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是一个以国家审计署 (具体为国家审计署专设18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 简称“特派办”) 为委托方, 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申请公开招标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其支付审计费用的模式。其基本思路是, 上市公司向所在地的特派办提出财务报表审计申请, 地区特派办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公开招标, 并对审计结果进行抽查。笔者认为该模式具有独特的优点, 是真正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审计委托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1) 成本效益方面。国家审计委托模式以特派办作为委托方, 对各自区域内上市公司的审计申请负责。该模式运行主要依靠现有的特派办组织机构框架, 只需要在各特派办中建立专门的招标办公室, 抽调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开展招标工作。在已有的组织结构框架下新设部门与增派人员的成本相对较小, 而且与原特派办的工作任务冲突较小, 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的国家审计工作。相对于需要事先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和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来讲,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对已有的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利用, 极大地降低了改革成本, 有利于制度改革的推行。采用招标机制, 保证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公平的审计市场上参与竞争, 不仅更有利于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而且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 独立性方面。国家审计委托模式将国家审计署作为第四方, 其比股东大会、保险公司、审计委员会、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国家审计署不同于控股股东、独立董事、管理层, 其属于公司外部利益不相关者, 与公司管理层没有直接利益联系, 因而与被审计单位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较小。此外, 特派办的资金来源是上市公司按项目交纳审计费用时一并交纳的一定比例的运行费, 所以相对于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而言, 特派办对被审计单位的收入依赖较小, 具有更强的独立性。特派办受国家审计署直接领导, 独立于地方政府, 因而其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小。因此, 相对于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 特派办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3) 职能和目标方面。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一方面, 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国家审计的职责。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成的, 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或者持股的, 所以完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是国家审计的责任。另一方面, 国家审计有监督和检查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国有企业审计的质量的义务。在市场失灵、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 只有加强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 才能够保证审计质量, 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此外, 维护人民利益、建立国家的“免疫系统”是国家审计的目标 (刘家义, 2009) 。只有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保证审计质量, 国家审计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经济的“免疫系统”。与保险公司、独立董事、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不同, 完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是国家审计的应尽职责, 且与其目标具有一致性, 所以建立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是国家审计职能和目标的题中之意。

(4) 人力与组织资源方面。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专业的人力资源和完善的组织资源。招标机制运行依赖于主要由国家审计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国家审计人员不仅经过了专业职称考试, 而且工作经验较为丰富, 所以专业胜任能力相对较强。所以, 由这些专业的审计人员来招标评标从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更为科学合理。此外, 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上市公司极大比例的情况下, 按国有企业分布的密集程度设立审计委托机构才能保证审计委托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机构的有效利用。18个特派办几乎覆盖了全国, 且分布区域也跟国有企业密集程度密切相关, 由其来进行委托既避免了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下工作量过大、影响正常运行的情况, 又解决了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在全国各地区平均设立机构不能有效分配工作任务、审计委托服务供需不均衡的问题。

(5) 监督与制约方面。相对于保险公司、独立董事、证监会、证券交易所, 国家审计受到了更多的监督与制约。国家审计工作受到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既包括监察部门从行政执法角度的监督、财政部门从财政和会计角度的监督, 也包括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国家审计工作通过国家审计署网站、公告和年报向公众公示, 因此特派办不仅接受了国家审计署的上级监督、自身内部监督, 而且受到了公众的监督。此外, 与证监会等政府机关委托模式不同, 国家审计对于权力寻租具有更强的抵制力。2010年颁布的新国家审计准则对于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质量控制都做出了更加详尽的规定, 此外审计署的“八不准”条例都有助于国家审计机关提高应对权力寻租风险的能力。

2.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的具体设计。

(1) 运行基础:审计业务信息平台。审计业务信息平台是以新设的上市公司审计招标网为载体的信息系统, 该平台至少提供以下信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经营业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情况,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入标准进行初步设定和对特殊资质、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计划、审计费用等事项提出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收入、人员、客户、项目、违规情况等基本信息及审计报酬报价信息。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资质信誉及规模状况, 特派办比照注册会计师行业主管部门及协会的信息进行准确度鉴定。此外, 信息平台必须及时披露委托工作的开展状况, 保证会计师事务所选聘的流程、标准和结果公开化、透明化。

(2) 运行方式:招投标。在我国的审计服务市场上, 审计委托人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逐渐增多, 这一新方式不仅可以确定正常的审计关系,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有助于治理我国审计市场费用支付混乱现象, 还可以净化审计环境, 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同业监督,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 另外还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选择质高价低的会计师事务所, 减轻委托人的经济负担。因此, 采用招标机制比现行的选聘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所以,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采用招标机制来选聘会计师事务所。

招标流程为:上市公司向所在地的特派办提交财务报表审计申请;特派办基于被审计单位的需求进行招标, 招标基于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发表公开招标公告;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投标;特派办选拔专家组成评标小组进行开标、验标和评标, 最终选出中标的会计师事务所。

特派办招评标专家小组人员必须具有独立、专业、高效的特点。笔者认为, 应该主要调派特派办中对应区域的审计工作人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的专家, 其中各部分构成比例为“国家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5∶3∶2”。

专家小组必须以科学、规范的评标标准选聘中标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不能单独参考其规模或者是报价, 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李武珍 (2008) 提出运用指标权重法选择中标会计师事务所, 其设计的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应考虑的内容及权重见表2:

(3) 运行保障:过程监督和资金流转。特派办专家小组成员应该对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开展状况和审计结果进行监督。监督工作小组要对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进行选择性复核, 主要着眼于审计工作是否按照相关法律及准则规定和业务约定书执行, 由此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工作评价, 作为下次招标的评标依据之一。复核工作情况应及时披露并建立相关档案。

对招投标委托过程的监督应着力于公开化和部门负责制建设。公开化即招标的程序、标准及结果都通过新建立的审计业务信息平台向公众公开;部门负责制即随特派办招标办公室建立一个招标复核办公室, 由其建立一套完善的惩处机制, 并实施直属领导负责制以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平性和公允性。

特派办要完善审计费用和招标运作费用的流转机制, 防止资金运转混乱。上市公司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申请项目预缴审计费用, 特派办预扣招标运作费用。审计工作完成后, 特派办基于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的业务约定书的报酬事项, 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 并结算招标及监督机制运行的费用, 与被审计单位的预缴审计费中预扣运作费对比, 进行清算。特派办从上市公司收取的审计费用和招标运作费用必须做到收支有据, 并做好相关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

四、保证国家审计委托模式顺利运行的对策

1. 出台有关审计项目招投标的法律法规, 解决法律规范缺乏的问题。

推进招投标工作, 需要营造法制环境作为保证。虽然我国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招标投标法》, 但审计项目招投标有其特殊性, 因此当前审计项目招投标操作的依据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以投标方式承接审计业务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但是各地方、各单位招投标的具体操作不统一, 由于招投标程序不规范而导致的招投标各方矛盾冲突经常发生。

因此, 笔者建议在将招标机制推向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之前, 中注协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全面规范审计招投标行为。法规应保证各区域操作的统一化、各方权责的明晰化, 完善审计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 以增加注册会计师失信的经济成本。此外, 财政部、中注协及相关机构和组织应加强对招投标相关法规和知识的宣传, 配合加强对招投标行为的监管, 对违反法规规定的招标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 为审计业务招投标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确定报价标准, 防止会计师事务所恶意压低报价。

我国审计招投标虽然才刚刚起步, 但低价竞争的态势已经显现, 许多招标审计项目的中标价格仅占收费标准的一半, 有的甚至只有十分之一。国家审计委托模式将招标机制推广到所有的上市公司审计项目, 如何规范审计招投标, 使低价竞争不至于变为恶性竞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特派办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中标报价标准。笔者建议, 特派办专家委员会小组基于投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做出的时间预算, 综合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和工作状况, 采取小时工资率的方式确定审计工作成本, 再加上会计师事务所的预期损失费用确定合理的审计报价。通过排除与特派办计算出的报价标准偏离度过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以减少恶意压低报价从而恶性竞争的情况。

五、结语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消除了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弊端, 割断了会计师事务所与大股东、管理层的直接利益联系, 同时解决了审计费用支付的问题, 从制度上保障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国家审计委托模式突破了已有的四种创新方案, 选取的第四方更加独立、权威、高效和专业, 选取招标方式进行审计委托更加经济可行。此外, 通过完善法规和制定报价标准解决了恶意压价的问题。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是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可行的审计委托模式。

参考文献

[1].易琮.解决审计独立性矛盾的新设想: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4

[2].黄一鸣, 张文斌.关于现行独立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及重构的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4;3

[3].蒋尧明, 郑佳军.改革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思考——兼论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的设计.财经问题研究, 2005;7

[4].汪俊秀.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关系的重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路径.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1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 篇2

2004-03-29 10:17 来源:叶育甫 我要纠错 |打印 | 大 | 中 | 小

[摘要]在比较分析我国目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优劣、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的最佳管理模式是建立以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观点。

[关键词]监事会;内部审计;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模式

(一)公司内部审计及其管理模式

去年,以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破产和我国因审计不实而导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假等问题,已引起证券市场各方的关注和深思,从而使过去在我国长期被忽视的审计行业现在备受注目。如何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趋势,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重要课题。

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家审计署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对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公司内部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及其反映经营活动成果的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的审核。

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模式。第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副总(财务总监);第二种是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总裁);第三种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第四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第五种是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

以上五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无论从层次、地位和独立性来讲,都是较差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不能直接对公司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经济行为和总经理(总裁)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不能很好地实现审计的根本目的。第二种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层次、地位和独立性稍高,虽有利于企业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但不利于对企业董事会成员的决策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审计范围相对窄小,审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第三种模式虽然从独立性和设置层次上看都很高,但实际上由于监事会的权责不明、权力偏小等原因而使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决策层人员和经理层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监督检查;第四种模式与第五种模式其实功能基本相同,两种内部审计模式的层次地位虽然较高,但不足之处是其独立性值得怀疑。因为我国目前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成员大多兼任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会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矛盾,这与审计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原则是不相符合的。据资料显示,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经理人员平均占41.31%,最低为12%,最高占80%,另外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平均比例也高达46.18%[1].(二)目前我国公司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从国家审计署规定的内部审计的范围上看,内部审计应包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但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这就使内部审计也仅属于财务性质,而归属于财务部门主管领导,从而使财务与审计之间界限不明、职责不清。尽管政府多次下令将财务与审计分立,但最终也基本上是一班人马,需要应付检查时分为两个部门,平时合二为一,事实上这就使内部审计部门演变成为财务部的一个下属部门,使内部审计变为财务审计的自审过程,其公正性受到影响。

2.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受到限制。地位不明确不统一,既表现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又表现在隶属关系的极不统一,既有对财务副总(财务总监)负责的,也有对总经理负责的、还有受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的。而且,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差异极大。从公司制企业来看,我国公司制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特别是在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经营职能混淆不清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就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集于一身,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和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现象;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由经理层领导,同样会形成执行、监督职能为一体,自己监督、自己执行情况的现象。

3.公司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不够。我国许多公司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我国许多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迫于政府压力,并非是自觉的认识,因此,积极性不够,抵触情绪较大,表现在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或随意撤并、精简,这就使许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4.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偏差。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后的查错补漏,而内部审计的真正任务,则是通过事的预测把关、阶段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促进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5.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人员,而法律、业务等经营管理人才奇缺;(2)知识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法律、外语等方面的技能不全面;(3)审计技术需要提高。

6.企业内部审计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低,很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形成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第一,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董事、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2].田志龙在研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公司治理系统关系时也明确提出:“就我国情况而言,公司内部审计只有直接受监事会领导,监事会才能发挥真正作用”[3].第二,权威性原则。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也表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按照内部审计模式设置需要遵循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两项原则,结合我国目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机制是我国内部审计最佳管理模式。这是因为:监事会领导公司内部审计的模式更符合独立性原则。目前我国公司普遍实行的是对董事会或经理层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不符合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的要求。因为无论是经理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还是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我国目前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成员的高度重合的客观事实,均会形成自己审计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这是不符合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的。从现实经济活动来看,最有权力最容易违反公司财经制度和纪律的不是公司一般人员,而恰恰是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高级管理人员。

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可以有效地避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存在的自己监督审计自己的不合理现象,更符合审计需要双向独立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符合权威性原则。监事会作为股东大会的下属机构,其地位与董事会相同。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不存在谁领导谁、谁对谁负责的问题,他们作为股东大会的下属机构,均对股东大会负责,惟一区别只是职责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因此,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是符合权威性原则的,而且更能体现和维护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权威。

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领导更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规范化管理和实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三会四权”的权力制衡机制,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和内部人控制等弊端。目前我国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监事会尚未发挥监督检查作用,致使以公司董事和经理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公司现象极为严重,损害了少数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强化监事会监督检查权威,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改由监督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是避免监事会再次陷入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保证公司权力制衡机制正常运转,进而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更有利于理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个监督检查中心的混乱现象。

我国过去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事实上形成了公司内部以董事会或经理领导的审计监督中心与监事会监督中心共存的混乱局面,客观上架空了监事会的监督检查职能,使监事会形同虚设,其结果是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迟迟不能健全和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始终不能有效完善和正常运作。理顺公司董事会、总经理与监事会的关系和权责,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统一公司内部监督检查中心,是避免政出多头和理顺内部管理制度的需要。要有效推行监事会领导下的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推行以下措施将是积极有效的: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监事会的法律地位。要明确监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检查地位,包括对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的监督检查的权力,就要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的弹劾权力,维护监事会的执法权威。同时,要修改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本部门领导人负责的规定,直接规定为对公司监事会负责,以避免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经营管理层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不合理行政干预,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更新观念,积极支持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首先,企业领导人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职能,再不能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当作是找麻烦、挑毛病的机构,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评价的审计调查研究,及时向企业决策层反馈信息,增强决策者的判断性和决策的可行性观念。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重新认识内部职能,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目标协调,只有在独立性强的监事会领导下,才能有效避免董事会或总经理的行政干预和束缚,更好地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促进公司良性健康发展。理顺公司管理体制,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监事会领导。原有体制下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在“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机制下,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为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可能损害股东和公司利益。

因此,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作用,确立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监事会领导的审计管理模式,是有效避免、解决内部人控制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加强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实行奖罚对等的激励约束制度。首先,明确规定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公司常设组织,不能随领导意志被随意撤并,明确规定其人员构成及其任职资格;其次,加强人员素质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监事会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升其处理不同类型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制度建设方面,最急迫最重要的是要对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奖罚对等的激励约束制度。针对其有权无责和权力偏小等现状,必须明确其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监督检查权、弹劾权,并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防止其滥用权力或不履行应有职责等极端行为,对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

转变工作方式,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监控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我国内部的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而对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不能将风险和损失消灭在萌芽阶段,内部审计,顶多只能起到事后查处的作用,对公司防止风险和损失的再次发生,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意义不大。因此,必须将审计工作重心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上来,建立起一整套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监控的内部审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理论资料、预算及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防止失误。同时,在项目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将风险、隐患和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科技投入力度,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摆脱手工操作,早日进入信息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审计工作上,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就无法适应形势多变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因此,企业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科技投资力度,以期使企业内部审计早日摆脱手工操作,早日进入信息化、规范化操作阶段,从而尽可能减少、避免企业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企业社会经济效益。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 篇3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委员会;审计委托模式

我国上市公司连续出现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而这些会计造假问题往往牵涉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从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引起了CPA行业的诚信危机促使人们对现行委托模式的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一、审计委托模式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

CPA审计是财产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的分离及受托责任关系产生的。财产经营权经营者的管理当局出于管理报酬、分红计划及自我满足等动因,导致管理当局可能会操纵利润,虚报经营业绩,甚至损害股东的利益。作为财产所有者的股东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委托独立的审计人员对管理者履行财产管理的状况进行审查和鉴证,从而产生了注册会计师审计。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属性,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客观公正发表审计意见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保持会计事务所与被审单位之间的独立性才能使社会公众有理由相信CPA发表了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因此正确分析CPA自身的经济利益,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分析审计独立性的基础’而审计委托模式决定了审计关系中的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PA保持独立性的程度。

二、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现状和缺陷

(一)我国上市公司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

上市公司审计实际上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委托人)、企业管理者(代理人)以及CPA(受托人)之间的三角契约关系。审计是这三角结构的一个委托代理机制,而且他们之间则表现为相互独立的,也就是双向独立。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审计制度是,股东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权委托给董事会,再由其聘任CPA进行审计。因此形成了管理当局拥有了选择CPA并支付其审计费用的权利,CPA出具受管理当局干扰的审计报告,股东协助CPA审计,并对其进行有限监督的审计关系是,我国当前独立审计的委托模式基本上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进行审计。

(二)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

由上市公司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的审计委托关系,严重的破坏了CPA审计的独立性,直接降低了审计的价值,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甚至严重危害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身发展。这种审计委托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计业务的“实际委托人相对”缺位

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诸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审计服务的“实际委托人”,由于这些实际委托人众多而且分散,由他们协商一致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难度加大,而且审计结果具有外部性,从而引起大量搭便车的现象,导致由他们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可能性较小。而实际行使审计委托权、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并向其支付审计费用的责任就落到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身上,也就是由被审计人自己委托审计,从而导致了相对管理层越位成为实际上的委托人。

2.董事会与被审计人独立性相对不明显

在间接委托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要保持独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人独立;二是代理委托机构与被审计人独立。由于董事会代表的是少数大股东的利益,并不能代表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董事会与经理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董事会代理委托与被审计人明显不独立。随着股份的不断分散,经理层势力和影响有进一步膨胀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对注册会计师的选聘在很大程度上受经理层影响。

3.管理当局对审计主体选择权相对扩大

我国目前审计服务市场基本是买方市场,导致管理当局相对可以较随意选择令自己满意的CPA,而我国在审计市场相对不规范,行业管理较混乱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就会存在恶性竞争,更容易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可能致使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中处于劣势。此外管理层是审计的监管对象,而CPA的经济利益又来源于管理层,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角色形成二合一,导致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有机会通过对CPA的选择权和审计费用的支付权对CPA施加影响,而使PA迫于生存的压力,很难独立客观地发表审计意见,从而丧失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结论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对策

针对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失效的状况,有必要对现行审计委托模式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从以下两方面完善我国审计委托模式:

1.成立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

建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来行使审计委托权,分离公司管理当局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直接联系从而增强审计独立性;上市公司向保险公司购买财务报表责任保险,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使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间接化。从而使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方式增强注册会计师独立(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性。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行为人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及董事会等主体,从而将财务造假的责任从管理当局无法进行转移隐瞒。

2.成立公众公司审计聘用委员会

在证券监管部门下设立专门的公众公司审计聘用委员会,代表社会公众行使对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和监督权。审计聘用委员会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中标事务所,然后由审计聘用委员会、上市公司和中标事务所三方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由中标的会计师事务所委派能够胜任的CPA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成立审计聘用委员会则需要解决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制定合理审计收费标准。另一方面,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合理招标方式及机制,从而保证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何向荣.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8).

[2]胡苏,涂建明,贾云洁.审计委员会的关键成功因素与治理绩效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3).

[3]王平心,冯均科.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实证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J].审计研究,2006(04).

[4]刘云丽.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分析[J].消费导刊,2008(01).

[5]刘红梅.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2(06).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 篇4

目前我国仍沿用传统的审计委托模式 (即以会计信息的预期使用者作为委托者, 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作为责任方, 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受托者) , 在会计信息的预期使用者缺位的情况下, 委托者由被审计单位的大股东或管理层替代, 其掌握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权和审计费用的支付权。这时, 注册会计师感受到较大的外界压力, 其独立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往往被迫听命于大股东或管理层, 从而较易出现责任方与受托者合谋的情况, 出现“管理层自己审计自己”的情况。这必将影响审计质量, 损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蒋尧明和郑佳军 (2005) 针对上市公司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丧失的缺点, 提出了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和政府招标制度, 着重强调了“政府招标”审计委托模式 (以下简称“政府模式”) 更适用于我国, 并设计了政府模式的具体推行方案。

1. 优点。与其他审计委托模式相比, 政府模式无疑具有相当的优势,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负责审计业务招标工作的政府机构 (以下简称“政府招标机构”) 行使的是国家职能, 相对于董事会下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难以对其施加压力。

第二, 政府招标机构是非营利机构, 与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不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 可以避免产生新的委托代理关系, 也可节约交易成本。

第三, 由于招标过程中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和诚信度进行严格审查, 因而显著增加了审计失败的机会成本, 这促使注册会计师谨慎执业, 同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

第四, 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在我国推行的阻力较小、公信力较高,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缺点。政府招标机构凭借其权威性, 充当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中介, 从制度上有效确保了审计独立性。

但政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 政府招标机构的行政定位不明。第二, 公司董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权被过分削弱。第三, 可能对审计市场产生不良导向。第四, 政府招标机构可能存在寻租行为。

二、构建“社会团体招标”审计委托模式

政府模式的缺陷, 源于政府机构本身的特殊职能和地位, 难以通过局部改良加以弥补。因此, 笔者试图通过构建“社会团体招标”审计委托模式 (以下简称“社会模式”) 来弥补政府模式的缺陷。

构建社会模式, 首先要成立相应的社会团体。从事审计业务招标工作的社会团体 (以下简称“招标团体”) , 应当是一个由政府批准设立、由独立专家组成、由常务专家委员会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独立社会法人团体, 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类似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招标团体的独立专家, 应是具备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 熟悉上市公司运作、审计工作流程、审计风险控制及成本控制方法, 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 具体可由会计和审计领域的专家学者、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律师以及具有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职称的专业人士担任。原则上, 独立专家应当有其他主要职业和收入来源, 其只是兼职从事审计业务招标工作, 在招标团体中担任行政职务。招标团体应对独立专家进行会员资格管理、数据库管理, 以及针对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进行追踪管理。

社会模式的有效运行, 依赖于高效、可行的审计业务招标流程。这一流程以招标团体为核心, 与被审计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密切相关。流程具体分为四步, 如下页图所示。

1. 招标阶段。

审计业务招标流程由被审计单位设计, 并向招标团体提出审计招标申请, 招标团体从独立专家数据库中随机选取独立专家, 组成指导专家小组。被审计单位应就自身的经营业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情况等向指导专家小组进行说明, 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入标准进行初步设定, 对特殊资质、审计费用等事项作出说明。指导专家小组应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被审计单位初步设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入标准进行审核与修订, 在与被审计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标底和最终的准入标准, 并编写和发布招标公告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2. 投标阶段。

投标阶段又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 预投标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在获知招标公告后, 应综合考虑准入标准、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和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参与投标。决定参与投标的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编写预投标文件, 在预投标截止日前将其送达招标团体。招标团体应及时从独立专家数据库中重新选取独立专家, 组成准入专家小组, 对预投标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进行审查, 核实其预投标文件的内容是否真实, 挑选符合准入标准的会计师事务所。准入专家小组还应当对准入标准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如果发现准入标准设置得不合理, 应向招标团体或政府监管部门报告。 (2) 正式投标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入围之后, 应编制审计计划、核算审计成本、确定投标价格, 据此形成投标文件, 在投标截止日前送达招标团体。

3. 评标阶段。

在投标截止日, 应立即开标, 并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在此之前, 由招标团体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与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均无利害关系的独立专家, 组成评标专家小组, 在开标后进行现场评标。评标是招投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应严格执行回避、保密及封闭评标制度。评标专家在接触投标文件之前应先就标底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然后在综合考虑投标人资质、规模、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计划、审计成本和报价的基础上最终选定中标人即中标会计师事务所, 在开标后还可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的内容做出必要的澄清或说明。

4. 事后监督阶段。

招标团体应定期挑选独立专家组成复核与评级专家小组, 对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检查, 并结合与审计质量有关的其他信息对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进行评级, 以作为以后审计业务招标工作中选定中标人的依据。复核与评级专家小组还应对过去的招投标工作进行复核、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 同时对独立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进行追踪管理。

三、社会模式的优缺点

1. 优点。

构建社会模式是为了弥补政府模式存在的缺陷。比较而言, 社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为:

第一, 社会模式避免了政府招标机构行政定位不明的尴尬。招标团体并不隶属于任何行政机构, 这就避免了其业务范围受到限制, 大量有审计需求的非上市公司也可委托其开展审计业务的招标工作。

第二, 采用社会模式能使被审计单位享有一定的话语权。招标团体属于社会法人团体, 对被审计单位没有行政管辖权, 在整个招标过程中存在积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动机, 不会将意见强加于被审计单位, 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能得到充分的尊重。

第三, 社会模式能够较好地避免权力寻租行为。招标团体以社会公信力作为存在的基础, 受到政府监管部门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 其权力的行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具体负责招标的专家则从独立专家数据库中随机选取产生, 审计业务招标流程中三个相互独立的专家小组更可以相互监督, 形成制约, 这从制度上压缩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专家小组的成员皆有其他主要职业和收入来源, 对审计业务招标工作报酬的依赖度较低, 其更重视自己的声誉, 从而独立性有较好的保证, 这也对权力寻租行为构成制约。

第四, 便于分阶段推广。招标团体以社会公信力而非行政权力作为存在的基础, 我们可先以非强制的方式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社会模式的试点, 然后逐步推广。这样既可避免行政机构设立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颁布过程中冗长的审批程序, 又可避免在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行政指令强制执行可能造成的市场混乱。

2. 缺点。

我们应当看到, 任何模式都有弊端, 社会模式也不例外。由于该模式中相互制约的环节较多, 从而使得流程复杂、耗时较长。独立专家在审计业务招标工作中也存在风险规避动机, 可能对审计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可以预见, 社会模式的推行将消除政府模式推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障碍, 对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将产生积极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了“政府招标”审计委托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以社会团体为核心、以独立专家为依托的新审计委托模式———“社会团体招标”审计委托模式, 以期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关键词:审计委托模式,政府模式,社会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尧明, 郑佳军.改革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思考.财经问题研究, 2005;7

[2].裘宗舜, 郑佳军.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的探讨.财会月刊 (会计) , 2005;2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 篇5

近些年,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地方财力增加,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高校在新建教学设施以及日常运行维护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校内部工程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监督职能部门, 正确发挥并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职能, 对校内工程建设控制和监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内部审计虽经历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近20年的发展, 但是目前高校内部工程审计部门依然存在内审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少、专业水平弱、专业锻炼缺乏等诸多不足, 导致内部工程审计质量总体不高。

部分高校尝试将内部工程审计对外委托, 内审委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内部工程审计存在的技术软硬件设施缺乏等问题, 为高校提供全方位职能支持。然而, 必须看到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潜在风险,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降低风险, 确保委托模式起到内部工程审计必要补充的职能。

2 对外委托审计风险

2.1 独立性风险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内部工程审计的独立性是有效发挥内部工程审计职能的内在条件, 它是内部工程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公平性的必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 委托审计单位出于企业交易成本考虑, 在技术力量配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当外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工程审计过程中发现可能损害到委托人利益的事件时, 很可能会为了维持与委托人的关系, 使自己企业业务维持稳定而采取息事宁人的举措。另外, 企业对聘用技术力量的人事制约相对较弱, 外审技术力量在收到利益关系驱使时, 比内部工程审计人员更容易丧失独立性原则, 做出有辱职业操守的事情。

2.2 职能缺失风险

高校将内部工程审计功能全部对外委托时, 内部工程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职能这个统一的整体就会缺少“评价”这一环, 会破坏高校内部工程审计职能的整体性, 也不利于高校专业技术力量的职业锻炼和长远发展。委托审计过程中若发现可疑情况, 委托审计部门会优先考虑在委托合同范围内解决问题, 确保不会对合同约定造成不良影响, 更不会积极主动向内审部门提供信息, 提出建议。这将导致委托审计的职能严重缺失。

2.3 合同履行风险

委托审计在委托合同中一般应该约定服务范围、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争议解决等事宜, 如果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或某一方未履行合同的约定, 也会产生风险。此外, 委托审计模式下, 会导致高校内部工程审计部门对委托单位的资质、职业信誉及专业水平的了解不足, 可能导致在履约过程中, 委托审计服务没有达到高校的预期目的, 从而产生一定的风险。

3 对外委托审计风险控制

委托内部工程审计存在的风险问题如何控制是高校内审职能部门在对外委托之前就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既要考虑成本和管理, 同时也得考虑其他各项因素。对委托内部工程审计进行有效风险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委托审计对内部工程审计的补充作用。

3.1 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风险评估

在委托之前, 要对委托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内部工程审计委托的风险评估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高校内审目标及管理要求;内部工程审计业务对的重要性和委托风险;对内部工程审计业务委托的明确要求和合理衡量指标;必要的控制和报告程序;委托内部工程审计单位的合同义务和要求等。内部工程审计部门建章立制, 协助高校管理部门完成审计目标, 同时也加强对委托单位进行制度规范。

3.2 过程跟踪控制风险

鉴于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产生的独立性风险、职能缺失风险和合同履行风险,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部门要在委托审计过程中派员参与, 在审计过程中, 参与全过程控制, 包括对外委托招投标、外审过程监督、外审过程协调等, 监督委托单位的独立性风险与职能缺失风险, 协助管理合同履行风险。对内建立风险反馈和应急处理机制, 及时有效解决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各项风险。

4 结论

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在协助高校内部工程审计方面有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独立性、职能缺失和合同履行等诸多风险, 在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中, 高校内审部门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并在审计过程中跟踪控制是降低高校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风险的有效途径。

摘要: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能较好补充高校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缺点, 但内部工程审计委托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职能部门通过事先的风险评估以及审计过程中全过程跟踪参与审计过程是降低内审委托模式风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部工程审计,风险,委托模式,过程跟踪

参考文献

[1]王亚丽.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分析[J].会计师, 2010, 3:100-101.

[2]张文婧.我国审计机关绩效管理的缺失和构建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1:25-30.

[3]罗永根.高校审计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 篇6

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承担经济监督职能和专业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 实践和弘扬诚信文化是这一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是探索和促进社会诚信文化的重要载体。现阶段“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将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主题。再者,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签署的中外合资企业协议即将到期, 以及财政部规定理论上所有合伙人都必须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质, 这将为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更大更强的发展提供契机, 对财务舞弊和审计合谋的防范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审计合谋行为产生的后果

从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案件”到国内的“银广厦”、“麦科特”以及2011年6月份中国概念股海外集体暴跌,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也意味着审计作为防范财务舞弊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正渐渐失去其“关隘”作用。审计合谋问题引起国内外社会公众投资者、学术界以及监管部门等各方的关注。

注册会计师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的经营情况进行审查, 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性并发布客观性的审计报告。在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表现为“一股独大”, 董事与经理人高度重合, 注册会计师审计即管理层聘任并付费给会计师事务所对自己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从而严重破坏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当大股东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产生冲突时, 接受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自然站在了大股东的一边, 产生审计合谋行为, 最后导致小股东利益被损害。现时由于发布不“清洁”的审计报告, 将会严重误导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 进而加大投资风险, 侵犯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由于审计合谋行为的隐蔽性,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中很难被发现。但一旦被发现, 会计师事务所及被审计单位声誉会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将导致破产。

二、现行审计委托模式下合谋行为产生的原因

审计合谋的产生有其必然原因, 在现行审计委托模式下, 审计主体的重合、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的不合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小与审计合谋的产生有着密切联系。

(一) 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主体重合

从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传统审计关系下, 财产所有者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了解经营者的管理责任, 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的经营进行审计。传统审计关系下, 委托人和被审计方分离, 注册会计师对委托方即财产所有者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合谋不容易产生。

然而, 在现代审计关系下, 委托权的实际拥有人发生了改变。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是执行机构, 全部股东是公司的财产所有者, 股东大会是委托者。理论上, 注册会计师应当是由董事会推荐, 股东大会决定, 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的委托几乎没有经过股东大会决定这一环节, 在董事会提名会计师事务所后, 股东大会并不会对此进行调查, 而是直接同意。同时, 中国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通常存在高度重合的情况, 这样经营者拥有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实际委托权, 出现经营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经营者自己编制的财务报表。在这种审计关系下, 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已经丧失了绝对的独立性, 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情况下, 很可能向被审计方妥协, 审计合谋行为就此产生。

(二) 注册会计师审计费用支付方式不合理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费用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者直接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 被审计单位经营者与会计师事务所容易被人误解为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在形式上不独立;另一方面, 审计费用直接由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者支付, 使得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存在实质上的经济利益关系, 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质上独立性也受到影响。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 公司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通常是为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 如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以及准备上市的公司提供附审计报告的财务报告, 而不是满足公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因此在审计市场上对审计产品的需求较少。然而中国却有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产品的提供者, 为了自身的利益, 可能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及顾客而降低审计收费。由于各方面的压力, 当经营者在公司业绩不好时, 可能通过操纵财务报表来掩饰, 以及向注册会计师提出审计合谋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以及为了维系好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为下次合作获得收益, 有可能答应经营者的要求, 产生审计合谋行为的风险增大。

(三)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影响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较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规模的, 同时这些中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能力不一定能够达到高质量审计的要求, 特别是在境外上市公司的要求。由于境外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 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在境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必须由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对于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境外的监管部门是不承认的。在这样的条件下, 中国许多大公司都选择了国际四大所进行审计, 剩下较少的审计市场份额给中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

在竞争激烈的审计市场上, 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拥有的客户也比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多, 对于大所, 丧失众多客户中的一个, 事务所受到影响较小, 但是对于小所而言, 从每个客户获得的收益都占全部收益的较大比重, 因此丧失一个客户对于一个规模较小的事务所而言损失是惨重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压低审计费用, 在维系与客户良好关系的压力下, 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面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合谋要求时, 更有可能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 向被审计单位妥协, 参与审计合谋。

三、现行审计委托模式下合谋行为成功的条件

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发展, 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的环境下, 对审计合谋的监管不力以及处罚力度不够, 为现行审计委托模式下合谋行为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一) 对审计合谋的监管不力

中国目前对审计合谋进行监管的机构主要有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 进行监管的部门虽然多, 但是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由于协调不一致, 责任不明确, 给审计合谋行为提供了条件。

首先, 各监管部门有着各部门自己的利益, 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不同的监管标准, 同时为了争夺监管权的行使, 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也使得监管混乱, 出了问题, 各部门都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种多重监管无疑影响了监管的效率与效果, 让审计合谋有机可乘。其次, 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 协会的独立性有待考虑。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全体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 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 可能不能很好地履行其监督职能, 让行业中的不法分子可以轻易的地逃脱监管。

(二) 对审计合谋的处罚力度不够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反应, 当审计合谋的收益大于审计合谋的成本时, 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很可能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合谋。中国对审计合谋各方的处罚力度不够, 为审计合谋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在中国相关法律规定中, 有规定上市公司以及经营者要对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负法律责任, 但是上市公司被追究的概率很低, 责任的认定也存在模糊, 只对上市公司以及经营者进行行政处罚, 民事赔偿力度不够, 不能够弥补受害人的亏损。另一方面, 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是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30万为限承担赔偿责任。被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合谋只有极低的违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怀着即使被发现、被处罚, 由于违规成本低, 他们还可以东山再起的想法, 选择铤而走险。试想, 如果国家对于审计合谋的处罚加重, 以至被审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都不能承受, 审计合谋发生的可能性将会很低。

四、对策

鉴于当前中国不规范的审计市场及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抑制审计合谋,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刻不容缓。由以上分析可知, 审计合谋由多方面原因所致, 因此可以从外部监管、上市公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三个层次做出努力。

第一, 外部监管层面上, 设立独立的第三方对审计结果进行第二次抽查审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中国适合于建立专门的政府监管性质的审计委员会, 对已审计的没有问题的企业实行第二次抽查审计。应切实保证审计委员会在经济利益、监管权和处罚权等方面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一方面, 审计委员会需建立完善的监管结果公开披露制度, 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 应实行奖惩制并切实实施到位。通过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进而约束其职业道德, 避免与公司管理层同流合污, 从注册会计师方面杜绝审计合谋行为。

第二,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上, 实行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的分离以及改变事务所的组织形式。通常情况下, 上市公司不会轻易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特别是知名事务所, 这会向外界传达出公司不稳定的利空的信号。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既向委托单位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咨询服务, 这二种服务存在潜在利益冲突, 当上市公司因经营状况不佳产生对管理当局不利的消息, 注册会计师为了保住咨询收入, 这时双方就有审计合谋的需求, 注册会计师将放低审计标准或忽视财务问题, 对外公布虚假的财务信息或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从有限责任制向合伙制组织形式转变。在合伙制下, 任何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 都有可能牵连合伙人遭受财产损失, 为防范风险, 各合伙人会提高审计质量并主动对其从业人员进行监督, 减少注册会计师因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审计合谋行为。

第三, 上市公司层面上,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 可以建立高管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合理的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 从根源上遏制作为审计意见寻租方的公司管理当局的审计谋合需求;另一方面, 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以及完善监事会制度, 从制度上实现经营权与监督权的相互制衡, 遏制因“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而产生的中小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双管齐下, 增加管理当局的诚信责任与声誉资本, 构建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第一道防线, 将审计合谋遏制在萌芽阶段。

摘要:在陈述审计合谋危害性的基础上, 对中国现在审计委托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合谋行为产生的原因从审计主体的重合、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的不合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小等方面进行阐述, 暴露出对审计合谋的监管不力以及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审计,审计合谋,审计委托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锦芳.阻止合谋的“囚徒困境”博弈分析:对国企监管的启示[J].审计研究, 2010 (5) .

[2].蒋尧明, 谢周勇.上市公司审计代位委托: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途径[J].财会通迅, 2008 (5)

[3].雷光勇.审计合谋与财务报告舞弊:共生与治理[J].管理世界, 2004 (2)

[4].李洁, 刘桂良.审计合谋治理:来自有效惩罚及其注册会计师私人财富抵押的分析[J]审计研究, 2007 (1)

上一篇:民营快递业下一篇:志愿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