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上市公司

2024-07-13

金融上市公司(共12篇)

金融上市公司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学者发现,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非金融行业企业开始频繁地参与金融活动,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并从中获得收益(Stockhammer,2004;Crotty,2005;Milberg,2008)。宋军和陆旸(2014)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获取的金融收益大幅上升。 针对这种现象,Stockhammer(2000)认为,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是一种资产转移,通过提高资产流动性提升资产的获利机会。但是非金融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其金融资产持有量的增长,将导致可供经营资产投资的资金减少,势必会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已有文献探讨了金融产业膨胀、宏观经济金融化以及金融危机等问题,本文则关注于我国经济金融化进程中,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金融化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金融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汇,具体而言,金融化包括宏观经济的金融化、产业的金融化和企业的金融化三个层次,其实质是金融在经济运行、产业发展和公司经营当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从公司层面的金融化来看,Froud et al.(2000)、Lazonick & O'Sullivan(2000)和Williams(2000)认为金融化是股东价值作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公司治理模式;Orhangazi(2008)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非金融企业持有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同样,近年来我国非金融企业也呈现出一定的金融化趋势。2007年以来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总量由2007年的3.1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1.8万亿元,金融收益总量则由839亿元增长到2520亿元。金融资产为非金融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辅助作用。非金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也因金融资产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关于持有现金资产的研究已经有很长历史。Opler et al.(1999)认为,公司投资机会越多,现金流波动性越大,其现金持有量越多;资本市场融资越容易,其现金持有量越低。对于衍生金融资产,非金融企业主要用来套期保值规避风险。Smith & Stulz(1985),Bessembinder(1991)等的研究发现,企业可以通过使用衍生工具来规避生产经营销售活动中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新的期货和掉期产品的不断推出,促进了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货币市场的发展也为非金融企业提高闲置资金利用率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外,金融行业利润的增加以及实体经济增长的放缓是我国非金融企业频繁参与金融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4年我国A股金融公司净利润总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由39.72%增长到56.36%,而占上市公司总数98%以上的非金融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则降低到43.64%。实体产业利润率的降低驱使众多非金融上市公司积极参与金融活动;金融资产的收益甚至成为部分非金融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宋军和陆旸(2014)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外学者对金融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Orhangazi(2008)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非金融企业持有过多的金融资产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Crotty(2005)认为非金融企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购买或者扩展金融子公司,会缩短公司的计划期,不利于企业进行长期的决策。Duménil &Lévy(2004a)、Aglietta & Breton(2001)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增加使其供实业投资的资金变少,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国外针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非金融企业参与金融活动对实业投资资金的“挤出效应”。但对于非金融企业参与金融活动获得的超出其实业投资收益以及金融化与企业经营协同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外学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研究结论。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化与绩效的关系研究的较少。宋军和陆旸(2014)的研究发现,公司持有的货币性资产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经营绩效较差和较好的公司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但对于金融化程度是否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国内外已有研究对金融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模糊的。由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市场适度的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是超越实体经济的过度发展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损害(张晓朴和朱太辉,2014;陆岷峰和张惠,2012;逄金玉,2012)。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对于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与企业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较低和较高的金融化程度都不利于企业绩效的增长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主要解释变量是金融资产持有比例和金融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用这两个变量反映对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程度。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4版《会计》规定,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本文所研究的金融资产FA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司i第t年的金融资产持有比例PFAi,t为金融资产总量FAi,t与总资产TAi,t的比值:

企业的金融收益FAR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融收益在企业利润所占比例的多少是衡量企业金融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公司i第t年的金融收益比例PFARi,t为金融收益FARi,t与利润总额TPi,t的比值:

本文选取的公司绩效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ROE,并选取资产报酬率ROTA作为稳健性检验中的公司绩效指标。同时选取资产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OIGR、公司规模LNTA、股权集中度OC、控股股东性质SP和董事会规模BS作为控制变量。上述各变量解释见表1所示。

考虑到公司绩效与金融化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加入金融化变量的平方项,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4年A股上市的公司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国泰安数据库(China Stock Market Accounting Research,CSMAR)。本文对样本数据做了以下处理: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使用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版剔除了ST和*ST的公司;剔除终止上市、暂停上市和停牌的公司;剔除资产负债率小于0大于1的公司,剔除总资产为0和销售收入为0的公司。最终样本包括15663个公司年数据。为避免极端值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对除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性质外的其他变量按会计年度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主要解释变量金融化程度变量PFA和PFAR的描述性统计量。从表2可以看出,全样本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6.14%,中位数为45.26%,标准差为0.1978,说明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较高,且公司间差异较大;非国有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均值为49.59%,高于国有企业的41.93%,说明非国有企业倾向于持有更高比例的金融资产。全样本金融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均值为22.88%,中位数为1.17%;非国有企业金融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均值为17.92%,小于国有企业的29.02%,说明非国有企业的金融收益比例低于国有企业。虽然国有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低于非国有企业,但是其金融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却远大于非国有企业。表3给出了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拒绝了个体效应和回归变量无关的原假设。最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全样本、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使用PFA及其平方项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模型(2)使用PFAR及其平方项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国有企业样本外,金融资产持有比例正向显著影响净资产收益率,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平方项负向显著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金融收益比例正向显著影响净资产收益率,金融收益的平方项负向显著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上述结果分别验证了金融资产持有比例、金融收益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说明金融化程度较高或较低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控制变量的符号基本符合预期,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公司规模及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董事会规模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较低。

注:括号内为t值,*、**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六、结论

本文选取2007-2014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分析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绩效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1)国有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低于非国有企业,但是其金融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却大于非国有企业。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金融资产收益率高于非国有企业,也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虽然经营资产投资比例高于非国有企业,但是经营资产的收益率却很低,导致金融收益在利润总额中的比例高于非国有企业。(2) 金融化程度与企业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过低和过高的金融化程度都不利于企业绩效的实现。该结论对非金融企业经营提出了一定要求,即非金融企业应适当进行金融资产投资,但不应过多。从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非金融企业存在最优的金融资产持有比例,高于或低于该金融资产持有比例都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逄金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解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5期。

[2]陆岷峰、张惠:《金融产业资本与实体经济利润合理分配研究》,《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6期。

[3]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金融上市公司 篇2

金融小知识-金融租赁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Financial leasing companies)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详见《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未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融资租赁业务或在其名称中使用“金融租赁”字样,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业务范围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金融租赁公司可经营下列部分或全部本外币业务:(一)融资租赁业务;(二)吸收股东1年期(含)以上定期存款;(三)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四)向商业银行转让应收租赁款;(五)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六)同业拆借;(七)向金融机构借款;(八)境外外汇借款;(九)租赁物品残值变卖及处理业务;(十)经济咨询;(十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金融海啸浪高上市公司险象 篇3

次贷危机从华尔街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世界主要国家很少能独善其身。全球汇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股票市场或瞬息万变或大幅下挫,各参与主体身不由己,均被这一巨大的旋涡裹挟进来,损失惨重。

此前,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承认,因澳元衍生品交易失足可能发生20亿美元的损失,消息一出,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境内A股上市公司也不例外,有此相关业务的公司也因类似的原因而遭受亏损。

“两铁”汇兑风波

10月23日,中国中铁(601390,0390.HK)发布公告称,因2008年上半年,澳元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加之公司正在实施的澳大利亚项目需要大量澳元,故公司基于澳元对美元升值和澳元为高息货币的考虑,为提高外汇存款收益,减少因人民币对所有外币升值给公司带来的外汇汇兑损失,通过结构性存款方式累计净做了15亿美元左右的结构性存款。

截至9月30日,公司H股募集资金除已使用9.07亿元外,其余额折合人民币172.38 亿元存放在中银香港募集资金专户上,H股剩余募集资金的净损益折合人民币亏损19.39亿元。而在汇兑净损失产生后,中国中铁采取了一定应对措施,以尽量减少汇兑损失。

同日,中国铁建(601186,1186.HK)亦发布公告表示,经初步匡算,截至9月30日,公司约有外汇存款折合人民币188.87亿元。初步核算后,公司第三季度的财务费用总额为2.74亿元,其中汇兑损失3.2亿元。

中国铁建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尽快把外汇存款转换成人民币,以减少由于人民币升值而造成的汇兑损失。还称,第三季度,公司未进行过任何金融衍生品的投资。

招商证券分析师认为,“两铁”的汇兑损失是偶然的、非经常性的、一次性的、非主业性的澳元汇兑损失,对两家公司基本财务状况并没有构成根本性的威胁。但从大范围来看,此次金融风暴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一个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实际上,我国很多“走出去”的大型企业,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巨额损失。

此前,澳元作为一种强势的高息货币,自然受到追捧。而自今年7月15日以来,澳元贬值速度加快,使得这些企业蒙受了较大的损失。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澳元一直以来属于强势货币,通过结构性存款,中国中铁上半年实现了约3.65亿元的利息收益,但金融风暴以来外汇波动剧烈,导致公司汇兑损失有所加大。

联合证券分析师邱波表示,在H股募集资金安排上,中国中铁持有澳元的比重较大,近阶段澳元对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从而对公司产生较大汇兑影响。

按中国中铁会计处理方式,其H股募集资金安排所产生的财务影响主要分两块列示:A、外汇资产因汇率变动影响、其折算为人民币后的差额形成“汇兑差额”,计入财务费用;B、因外汇资产结构性存款而产生的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前三季度,公司汇兑差额与结构性存款利息收入两项加总后累计净亏损19.4 亿元,对经营利润的吞噬较大。

招商证券分析师还认为,“两铁”的澳元汇兑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根据相关规定,公司在H股募集的资金直接转为人民币,如果公司未采取任何措施,港币贬值的风险同样较大。

“本次汇兑损失事件将促使两家公司在未来的外汇处理上更加谨慎,进一步提升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公司未来再次面对该类事件时,有了本次的经验教训后,将会得心应手。”招商证券分析师表示。

套保利润吞噬机

中国国航(601111,0753.HK)三季报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1%,而净利润亏损6.57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为21.87亿元。

“燃油套保亏损9.61亿元,是公司第三季度亏损额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海通证券分析师马婴表示。

为降低航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中国国航按国际航线用油量的50%进行套保。该策略在油价持续上涨时期取得较好收益。

但自2008年6月底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40美元/桶后,油价一路下行,至三季度末已跌至100美元/桶。由此,造成中国国航套保业务出现亏损。三季度末,中国国航持有的油料衍生工具公允价值为-9.61 亿元。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更是跌至60~70美元/桶,10月份以来跌幅已接近40%。马婴认为,中国国航套保业务在四季度亏损额可能进一步扩大。

与中国国航对航油的套期保值故事类似,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的一路暴跌,不仅使整个航运业面对需求下降的风险,也给持有航运衍生品的公司带来了巨额亏损,中国远洋(601919,1919.HK)即是其中之一。

三季报显示,中国远洋持有的远期运费协议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23.05亿元,扣除期内已交割部分收益18.74亿元后,仍亏损4.31亿元。

据悉,远期运费协议是一种运费风险管理工具,买卖双方在协议中规定具体的航线、价格、数量等,且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收取或支付依据波罗的海航交所的官方运费指数价格与合同约定价格的运费差额。干散货远期运费协议的波动通常与BDI指数的波动相一致。

与国际油价的走势如出一辙,BDI在今年5月份攀上万点高峰后,至今跌幅已逾九成,比油价跌幅更深。

业内人士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BDI暴跌,一些参与炒作的投行和航运对冲基金资金链出现断裂,市场形成坍塌效应,交易者亏损惨重。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远期运费协议具有套期保值功能,但中国远洋主要是在做多,并未明显体现出套期保值功能。

幸运有多远

涉足外汇操作的上市公司并非个个都这么背运。其中,凭借在外汇市场的操作,振华港机(600320)明年就有望获得5.17亿元的收益。但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外汇市场再度动荡,这笔收益也可能迅速消失。

业内人士称,振华港机许多销量来自海外市场,而开支几乎完全以人民币支付,这也是它积极参与外汇对冲交易的动机之一。

振华港机为2009年采取的外汇保值措施包括:锁定19.9亿美元预期收入的远期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人民币6.96元;锁定6亿欧元预期收入的远期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欧元兑人民币9.95元。

而目前,美元和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分别为6.84元和8.7元左右,照此计算,振华港机的汇兑收益约在5.17亿元左右。

安邦咨询人士认为,对于那些以非金融为主业的公司而言,在外汇市场上需要做的就是保守的套期保值交易,以便将外汇敞口的风险对冲掉,因此而产生的亏损是市场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现实中太多的中资企业无法正确运用套期保值策略锁定风险,或是出现了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这样的消极对冲而造成损失,或是出现了中信泰富之类以套期保值之名行投机之实造成巨额亏损的现象。

上市公司持有外币浮亏约2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半年报,两市上市公司持有美元、日元、港元、欧元、英镑及其他外币总量折合人民币合计1206亿元。其中近三个月来汇率相对稳定的美元、日元和港元对应的资产合计1024亿元,占上市公司持有外币总量大约84%,因此,汇兑损失相对较小。

然而,两市共100家上市公司持有合计约44亿元人民币的欧元资产,三季度以来合计汇兑损失超过9亿元。此外,69家持有英镑资产的上市公司合计持有量约2.7亿元人民币左右,汇兑损失约600万元。事实上,除了欧洲货币加速贬值以外,7月以来亚洲货币汇率也步入下行通道。其中,除韩元狂贬23.7%、印度卢比贬值13.4%以外,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货币贬值都在5%~10%之间。而两市共100家上市公司合计持有上述货币合计超过135亿元。以10%的贬值幅度粗略计算,上述资产缩水也超过13亿元。

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研究 篇4

一、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现状

本文选取2011—2014年沪深A股(不含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并分为金融类上市公司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两类,从其年报中分别选取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个项目的数据研究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现状。

(一)2011—2014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倾向于持有两种金融资产的组合

根据大智慧365的行业板块划分,沪深A股上市公司(不含创业板)中金融类上市公司:2011年41家;2012年42家;2013年42家;2014年43家。2011—2014年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11—2014年,同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占90%以上,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存续期间可能会因为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即当市场资本下行的时候,可以抛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金融资产对利润的影响;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相对稳定则不会影响当期损益,因此,利用其自身较强的金融资产管理能力,运用金融资产的组合趋利避害,90%以上的金融类上市公司选择同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短期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有明确的到期日期和回收金额。因此,65%左右的金融类上市公司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能提供相对稳定的长期现金流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二)2011—2014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倾向于持有单一的金融资产

根据大智慧365的行业板块划分,沪深A股上市公司(不含创业板)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11年2 007家;2012年2 073家;2013年2 087家;2014年2 093家。2011至2014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状况如上页表2所示。

对比表1和表2的数据,可知:

首先,(1)同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11—2013年不到9%、2014年为14.23%,与表1中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持有两类金融资产的比重90%以上有很大差异;(2)仅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在11%左右,与表1相比,比重相对较高;(3)仅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11—2013年在11%左右,但2014年上升为43.43%,与表1中的比重为0,反差较大;(4)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4%左右。

其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的投资比较保守,主要因为:和金融类上市公司相比,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的分类相对比较简单,持有金融资产大体为处理闲置资金或者处于其他投资的目的,主营业务也不是投资金融资产以获得收益,因此投入的较少。

最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利用行业优势和风险管控能力,更倾向于进行两种金融资产组合的形式;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基于保守考虑,更倾向于持有单一的金融资产。

二、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现状的原因

(一)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不明确

CAS 22规定: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是短期出售或回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初始确认就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但是,首先,很难彻底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时间点;其次,在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内容时,一般都确认为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等金融资产,因此,如果从投资股票、债券或基金等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点上的不同来区别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显然比较模糊,一定程度上导致表2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持有单一的金融资产。

(二)利用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不明确以操纵利润

CAS 22规定,公司可以以管理层持有目的和意图划分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划分标准模糊,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对当期会计利润的影响不同: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升值或减值记入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影响当期期末的会计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差额是记入所有者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不直接影响当期期末的会计利润。当上市公司持有较高价值的金融资产时,如果归属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核算,就会导致公司利润的虚高;当归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时,这部分虚高的利润就会被隐藏。因此,利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不明确,公司可根据管理层意图调整金融资产的分类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为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导致表1中金融类上市公司利用行业优势、更倾向于进行两种金融资产组合的形式。

(三)公允价值计量发展不成熟

公允价值是金融资产估值的最好方法,国际会计准则长期以来一直将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估值金融资产的长远目标,但相比于国际社会,一方面,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难以直接利用活跃市场上的价格进行报价,因此,公允价值难以直接采用公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另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不能直接采用公允的市场价格计量,就需要采用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但是估价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太成熟,如果用“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值,受公司意图影响较大,主观性强。

三、改善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现状的建议

(一)明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本公积”,公司可以调整金融资产的分类来操纵利润。因此,在会计准则中可以考虑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并为一项金融资产,具体会计处理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科目。这样既能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定义模糊的问题,也能避免公司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导致报表缺乏可比性的情况。

(二)持续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二是我国公允价值引入时间晚,估值技术落后。因此,一方面我国需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活跃的经济市场,公允价值就直接利用公允的市场价格进行估值;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资产评估单位制定相应的资产评估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的估值水平、促进估价技术的发展。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一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避免公司为了操纵利润利用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不明确钻会计准则空子的行为。另一方面,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财务报表的真实有效,给予信息使用者可比性的财务信息;也有利于公司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风险,减少外部风险带来的损失。

总之,为提高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一方面,财政部应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必须遵循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参考文献

[1]马贵兰.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3).

金融公司简介 篇5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金融公司)成立于10月28日,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类金融机构,是中国境内唯一从事转融通业务的金融机构,旨在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提供配套服务。其股东单位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

公司的经营宗旨是:坚持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发挥维护市场稳定、活跃市场交易、提供市场服务的职责作用;通过稳步发展转融通业务,完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推动建立信用交易方式,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建立融资融券统计监测系统,加强对全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情况的监测监控;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展转融资和转融券,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转融资和转融券服务;运用市场化手段调节证券市场资金和证券的供给;管理证券公司提交的转融通担保品;统计监控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运行情况,监测分析融资融券交易情况,防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同意的其他业务。

金融上市公司 篇6

上市公司融资管道主要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呈现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外源融资结构失调不同的融资方式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也是不同的。通常来讲,内源融资是成本较低且基本无风险的融资方式,而通过股权融资的外源方式融资则需面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风险。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0%和30%,但是我国内外源融资比例却严重偏离这一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0%,而外源融资比例高达80%以上。

(二)偏好股权融资外源融资作为内源融资的补充,也是上市公司较为常用的融资方式。外源融资可以细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两种。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债券融资的稳定性高于股权融资而风险性低于股权融资,因此国际大型企业通常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方式。但是在我国却呈现出股权融资比例占绝对优势的特点。在股票市场处在牛市期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在融资规模中所占的比重高达90%,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偏好影响分析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偏好影响分析如下:

(一)资本使用效益偏低由于上市公司可以轻松通过股权方式进行融资,而股本扩张也不会对企业经营者构成额外压力,这就导致大量上市公司不按照招股说明书承诺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相应的项目中,也缺乏对资金的长期规划,进而导致自己未得到有效利用,部分资金甚至被经营者直接用于股市投机行为,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

(二)损害投资者利益当前上市公司呈现的这种股权融资“过热”的情况虽然可以在股票供不应求阶段为投资者带来股票买卖价差带来的投机收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并不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从长期来看其势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影响财务杠杆效应发挥企业融资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和其需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是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企业融资结构决策则是在利益和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利益平衡点。财务杠杆作用对于企业的影响包括:一方面,当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利息率时,会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当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利息率时,则投资者的可分配盈利就会减少,投资风险就会增大。

三、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失衡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失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股票市场过度繁荣,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导致了多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规模急剧扩张,而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一直受到政策限制难有突破。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功能尚不完善,加之发放长期贷款具有较大风险,企业债权融资管道很难打通。基于上述原因,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的时候只能选择股权融资这一限制相对较少的融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之后使得股票市场承担了债券市场的部分融资任务。

(二)股权结构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股票种类有A股、B股、H股、N股、S股、法人股、国家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等类型,其中部分股票只能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进行流通,而不能在股市上进行买卖。而几种股票可自由流动的股票其市场相对孤立,这就导致了同股不同权等问题。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流通股以股票市价为基础进行转让,股东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股票市价,从而产生了财务指标造假等一系列问题。而非流通股按每股净资产计算和转让,无法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来获得股价上涨打来的资本利得,股东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会采取多种手段以便提高每股净资产,因此,拥有实际决策权的非流通股股东并不会将精力放到提升公司的业绩、增加市场价值上,而是更倾向于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正常的经营,也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三)金融资本市场监管不严在我国,对配股资格的审批通常都是以上市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为依据,这就导致其对配股资金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如果采用债券融资方式,无论是向银行借款或发行企业债券,其主要依据都是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对其项目的后续审查非常严格,其资金很难转投其他项目。基于上述原因,上市公司更倾向与采用股权融资方式,以便更为灵活的使用募得资金。此外,根据《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要求将进一步降低,只要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即可增发新股,这使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扩股的方式进行融资。

(四)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欠佳难以获得充足内源融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内部融资是上市公司最理性的融资途径,一方面内源融资风险较小,另一方面内源融资相比较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等外源融资方式,其融资成本是最为低廉的。而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舍弃内源融资这一风险小成本低的融资方式,是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密切相关的。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统计,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足10%,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0%左右,企业盈利能力低下导致其难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盈余积累。而企业内源融资的主要来源就是企业的盈余积累,盈利能力持续低下严重限制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内源融资,而发行企业债券也要面临巨大风险,在此种情况下,股权融资就成为了上市公司融资的首选。

(五)股权融资方式具有明显成本优势融资成本是上市公司选择融资方式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增发融资的平均成本为0.81%,而同期的债券融资成本高达7.29%。股权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债券融资成本,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四、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对策

目前,我国公司的融资偏好已经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引导上市公司理性进行融资是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优化上市融资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也应逐渐市场化运作,按照金融市场的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成本和风险最低的融资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发展自身业务,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还能从根本上规范金融资本市场秩序,为债券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到实践中,还需要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共同的努力。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切实发挥其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引导和管理职能,推进债券市场建设,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债券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各项融资相关法律和法规,持续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水平,保障企业管理者以公司利益为重,不断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式。

(二)加快建立与完善股权融资制度要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必须从完善制度和加强引导等多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快相关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和股票定价制度。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其在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要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状况,一方面,要尽快实行股市核准制,取消指标分配和额度控制的相关规定,从而削弱政府对企业股票发行上市的行政干预,充分借助市场调节功能引导企业进行融资。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市场定价制度,促进市场投资者切实关心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控。第二,对外,上市公司通过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来提升证券市场价值,以便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而不是通过粉饰报表等造假行为来欺骗投资者。对内,上市公司要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对企业经理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适度激励,以便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经营氛围,进而促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第三,证券监管部门应针对上市公司分红方式和分红比例制定相应的政策约束,抑制证券市场投机行为。可通过建立完备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来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投资决策依据,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引导企业进行债券市场融资当前,要引导上市公司理性融资,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加快债券市场融资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债券融资金额成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其在规模和流通性等方面还远不如股票市场。基于上述情况,目前我国亟需完善债券发行制度,以便明确债券发行主体的信息披露责任和义务,规范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秩序。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债券品种,增强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并通过引入多元化主体来活跃债券市场。另一方面,要制定债券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债券市场监管。

参考文献:

浅议上市公司的财务金融管理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管理,财务金融,改革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已日趋完善, 众多企业纷纷参与到资本市场的竞争中来, 企业的财务活动已开始全面融入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上市公司越来越多, 而财务金融方面的管理对上市公司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 如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金融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 成为了当前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存在着种种不足

内因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 因此, 要想分析上市企业存在的不足, 就必须从内部着手, 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容易受到市场动荡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诞生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与数量都越来越多, 从前的卖方市场已经逐步转变成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 许多从前高需求、低风险、高盈利的行业出现了企业过多、产能过剩的现象, 一些只能生产一般商品,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逐渐丧失竞争力, 由盈利转为亏损。

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家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 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极易被模仿和超越,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不能参与到更高层次的竞争中。企业也就不断衰退乃至被淘汰。

(二) 缺乏科学有效的投资计划, 盲目相信多元化经营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许多所谓经营管理专家最爱说的一句话。的确, 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减小风险, 但是,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投资往往表现为冲动式的投资, 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完善, 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功能, 企业可以轻易获取大量融资, 使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不够重视;二是炒作成为吸引投资的手段, 企业不是利用经营业绩, 而是利用炒作来吸引投资者, 这造成了大量不良投资的存在。

(三) 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漏洞, 导致大股东插手并最终掏空上市企业

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尚短, 所以我国上市企业起步晚, 发展不够完善, 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 大股东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大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在资本上的优势地位, 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大肆插手, 利用上市企业不断圈钱, 又将上市企业作为资金来源, 从上市企业不断地获取资本。这样, 上市企业逐渐被大股东掏空, 不仅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及活力, 也使资本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最终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上市企业在财务金融方面的管理漏洞所造成的影响

上市公司如果在财务金融方面存在管理漏洞, 就会在多个方面造成影响, 并且引发连锁反应, 在整个行业中造成恶劣的后果。

(一) 对自身造成的恶劣影响

上市企业如果在财务金融方面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 首先会对自身造成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资金配置

对于上市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吸引来的资金科学、有效地配置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从而使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最大的作用。如果上市企业不能将资金进行合理配置, 就会使上市企业失去其意义, 不仅不能获得上市应有的效益, 反而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2.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竞争力

某些上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 只注重短期利益, 这也是造成资金不能合理配置的原因之一。这样做的企业, 也许在短期内会获得高额利益, 但是,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 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反而会使企业被不合理的资金配置拖累, 从而越陷越深, 难以自拔。

(二) 对市场造成的恶劣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任何企业都作为市场的一份子而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因此, 每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上市企业尤为如此。如果上市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 就会对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制度性缺陷, 市场本身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难以发挥, 大量没有发展前景的衰退产业类企业到股市上市融资;或者由于产业本身衰退而企业又没有能力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约束,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随产业衰退而衰退。这些企业不仅自身难以生存, 更浪费了市场资源, 使市场被这些衰退企业所拖累。

产业衰退是可以通过企业的经营状况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上市企业经营状况的发展变化史, 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产业开始衰退, 企业就必须开始考虑转型。资本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衰退的局面, 资本是企业摆脱产业衰退困境的充分条件, 不是充要条件。当产业衰退时, 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即使有了资本也脱逃不了企业衰退的命运。这种因产业衰退而使企业衰退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普遍。

(三) 对同行业其他企业造成的恶劣影响

企业从诞生的一刻起, 就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而上市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 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增强竞争力。

但是,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 而且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这就导致部分上市企业利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不正当竞争。而上市企业在财务金融方面的不正当竞争可能会导致以下恶劣影响。

1.使同行业正当经营的其他企业受到排挤, 在正当经营的前提下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从而扰乱整个行业的竞争机制, 对其他企业的正当利益造成损害。

2.影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 对投资者造成误导, 使投资者的资金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甚至血本无归。长期这样下去, 会损害投资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导致整个行业的萎缩。

(四) 对投资者造成的恶劣影响

企业上市的目的就是吸收市场上的自由资金, 通过这种手段来使企业获得发展。这就要求上市企业必须更为重视财务金融方面的管理。如果上市企业缺乏对资金的有效配置、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不能有效避免大股东的不良干涉, 就会使吸收来的资金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利用, 不仅企业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竞争力大大降低,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更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使股市投资者的资金得不到预期的回报, 甚至遭受严重的损失。这样, 整个资本市场也会因此而动荡。

三、如何对上市公司在财务金融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上市公司对自身、同行业、投资者乃至整个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财务金融方面的经营管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从财务金融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上市公司和谐、稳定、长期地发展, 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 增强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所以,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在工作中提升管理者的能力

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 可以有意识地、特意地为企业管理人员安排一些特殊的工作, 以此来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实现能力的提升。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 通过岗位交换体验, 了解财务金融方面的运作, 熟悉操作流程; (2) 代理较高的职务, 增强对事务的处理能力; (3) 安排特殊性的工作, 考验和提高处理特殊事务的能力。

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也更能体现出管理者的应变能力。

2.企业对管理者进行投资, 增强管理者素质

企业可以将管理者送进相关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也可以聘请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到公司进行演讲, 还可以在公司内部长期设立培训部门。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3.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专项培训

企业可以组织针对财务金融管理的专项培训,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财务金融方面形成科学的认识, 充分了解财务金融的管理方法与运营机制, 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工作当中。

4.在学习之后进行巩固

任何理论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在实践当中, 企业的理论培训更是如此。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日常经营。如果培训的内容与日常工作不符, 或者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 那么培训就不能发挥作用, 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耽误时间。所以, 企业在选择培训内容时, 一定要注意与日常工作相符, 并且可以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而在培训之后, 也应该注意安排相应的工作, 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巩固、吸收, 真正达到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

5.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以及管理水平

决定事物本质的是内因, 所以, 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培训, 而是要主动学习, 增强自身素质, 提高业务水平, 例如积极学习财务金融方面的知识, 更好地从财务金融方面对企业加强管理。

(二)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中, 道德问题是无处不在的, 上市公司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缺失了道德, 那么不诚信、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就会涌现出来, 使上市公司失去信誉, 走上一条不归路。所以, 企业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对于上市公司是极为重要的, 关系到上市公司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 上市公司要严格遵守财政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

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要以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对上市公司来说, 遵守财政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在资本市场中,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容易迷失自我, 在经营过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从而触犯法律, 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对金融市场造成损害。

1.上市公司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和财经纪律, 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 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正确核算金融企业的收入和支出, 按规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自觉接受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2.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遇到不法行为的侵犯时, 要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公司的正当权益, 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 上市公司应制定严格有效的财务金融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维护, 同样,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公司的经营有规可循。

1.建立健全日常财务金融管理的规范

日常的财务金融行为是最为琐碎的, 也是最需要规范的。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企业最深层的内在。所以, 建立健全日常财务金融管理的规范, 使日常工作都有各自的运行轨道, 可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减少时间、物资的浪费, 促进公司的发展。

2.以规章制度规范股东行为, 将股东干涉与公司运营分开

前面已经说过, 在上市公司的运营中, 大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在股份上的优势插手公司的运营, 利用上市公司攫取大量资金, 甚至将公司掏空。所以, 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严格规范股东的行为, 使股东无法通过插手公司日常运营来损害公司利益。还可以建立股东大会, 使所有股东都可以对公司的运营提出意见, 避免大股东一手遮天的行为。

3.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金融的监管制度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监管, 同样的, 一家上市公司若想在财务金融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也离不开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用的办法有很多: (1)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使公司的监管有据可依; (2) 在公司内部成立监管部门, 对公司的日常经营进行有效监管; (3) 成立股东大会, 邀请股东监督公司日常运营; (4) 建立职工监管制度, 使公司员工可以对公司的经营行为提出意见。

4.上市企业要规范在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上市公司财务金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职工获得应有的利益, 会促使他们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从而使公司更好地发展。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上市企业的职工福利基金必须按照规定支出, 不能挪作他用; (2) 对于职工福利支出结余, 金融企业应当遵循职工福利费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基本规定, 逐步消化; (3) 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企业年金管理规定, 并主动接受监管。

(五) 上市公司要在日常经营中调整财务金融投入, 形成核心竞争力

财务金融的投入对一家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反映出一家公司经营的重点以及经营管理的科学性, 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对上市公司来说,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1.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

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财务金融。而市场具有多变性, 要想在财务金融方面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 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 以市场为标尺不断调整经营战略, 使金融资本得到有效的运用, 促使企业和谐、健康地发展。

2.调整投入分配, 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信奉多元化的经营, 而多元化经营也的确为很多公司的经营打开了局面。但是, 多元化经营未必就是企业唯一的选择, 有时专业化的经营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两难选择。但多元化风险大, 失败率较高。企业如果将资本过多地投入多元化经营, 很容易因为失去重点而导致全面平庸, 甚至全面崩溃。所以,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科学地调整投入分配。

3.上市公司应认真分析自身的客观条件, 以确定应用哪一种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资金投入方式以及分配情况, 一家上市公司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 才能使资金得到科学有效的分配, 更好地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4.上市公司应合理分配资金投入, 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家公司的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而核心竞争力更是重中之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一家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所在。公司在某一个领域得到发展, 靠的就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公司资本投入的分配应侧重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方面, 只有形成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公司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 一家上市公司财务金融的管理对公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完善了财务金融的管理, 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使公司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玮玮, 马波.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J].现代金融, 2012 (09) .

[2]周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控制[J].中国商界, 2009 (04) .

金融上市公司 篇8

目前, 国内开展集团内部财务结算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同时拥有自己的上市子公司和财务子公司, 在经营时往往以属下的上市公司为核心, 利用集团内独立的财务公司平台进行资金的集中核算。这种财务结算模式较多的在一些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集团中得到运用, 例如军工、航运、电力、油气以及对外贸易部门等。这些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合作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准。通过对国内1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16家上市子公司在沪深A股市场的财务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这些大中型企业的上市子公司通过得到股东大会的授权, 其在专业财务公司的存款额度与其全部的运营资金比例已经突破了50%的比例, 而部分集团企业如航廷科技集团等上市子公司存款额度比例甚至突破了80%[1]。

作为可以聚集企业内部巨额优质资产的集团核心, 上市公司通常都具有综合实力强劲、内部控制严谨、运营规范性良好以及资金储备充足等特点, 因此, 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与上市公司的财务金融合作、吸存公司存款, 历来都是企业集团进行资金的集中核算和财务服务内容的重点。上市公司对于财务公司的存款, 有效地提升了资金的集中程度, 财务管理效率得到加强, 集团内财务费用成本也得到了控制与精简。

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金融合作的阻碍与政策限定

1. 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金融合作的阻碍

上市公司在市场中不一般的身份和位置, 使得目前的很多法律法规针对其控股模式, 以及与其他利益方之间的业务开展设置了限制, 这在资金往来业务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交易丑闻不断被曝光的情况下, 众多中小股东以及市场监管部门, 对上市公司提出的在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存款等金融业务的提案表达了否决意见, 因此, 目前集团财务公司存取的上市公司存款额度还处于比较低的数量。

综合看来, 上市公司想要提高其在财务公司的存款水平, 主要面临两个阻碍:一是目前市场上对于相关的立法还不完善, 二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考虑到合作可能会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对双方的关联交易行为有所顾忌。而随着国内证券监管部门和广大上市公司股东对财务公司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 部分阻碍上市公司和财务公司进行金融业务合作的问题已经得到发现和解决。

2.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金融合作的政策限定

作为集团企业子公司的财务公司是独立的二级法人, 其与上市公司的金融业务合作构成了关联方之间的存贷款业务交易, 现行法律规定此类交易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认定为大额的子公司间关联交易必须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并对外界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

(2) 上市公司在关联的财务公司进行存取款, 其存款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属于上市公司, 财务公司仅仅是提供一种金融业务, 其实质并不是占用前者的留存资金。

(3) 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文禁止上市公司在财务公司的存款等金融合作业务, 只是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要及时履行相关的信息披露义务[2]。

(4) 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应当每年对双方关联交易协议进行审议评估, 讨论决议下一年是否仍按当前协议续约。公司的年度报告应当披露关联交易的履约情况, 不必对预约情况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评估。

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金融合作的操作过程

1.制定完备的金融业务合作方案

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的金融合作方案应在全面考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 对于前者在后者办理存贷款等业务时, 应提供较之其他客户更为优惠的价格费率, 以及更为到位的交易完成后的服务。财务公司提供的存贷款、清算, 以及经过银监会审核通过的其他关联金融业务应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的需要。具体来讲, 财务公司拟定关联双方的金融合作计划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财务公司拟定的存贷款利率不得劣于同类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所能提供的最优利率, 要综合考虑资金集中管理的效率优化作用。

(2) 较之于央行对于同类存款的规定利率, 上市公司在关联财务公司的存款利率不得低于前者。

(3) 上市公司规定财务公司为其提供的清算和会计费用一般要求由关联财务公司方面自己承担, 上市公司只提供业务费用。

(4) 上市公司和财务公司进行的金融业务中, 除去集团内部关联的存贷款业务以外, 其余各项业务的展开, 财务公司的收取费率标准都应低于其他能提供相似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制定费率标准。

(5) 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根据上市公司的运转和长远发展需要, 财务公司应当义务为其提供全面的授信服务。

2. 双方就金融合作进行充分的商议与交流

(1) 财务公司要首先进行四个重要的经营改革:一是要做大财务公司, 扩大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二是发展基金。不但要成立产业基金, 未来还要做风险投资基金, 结合集团公司来壮大实力, 增强其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三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 取长补短;四是加强资本运作。只有经过这四个有效的经营改革, 财务公司才能在与上市公司的沟通时更有效率和竞争力, 提出更有效的见解[3]。

(2) 上市公司方面则应明确其在促进金融合作过程中应担负的责任。要把握集团公司整体发展的机会, 结合集团公司发展规划目标, 努力做大做强各自的平台。在双方开展合作的过程中, 要坚定政策监管方面的总原则是可行的, 与监管层的沟通是必要的。与财务公司开展合作, 不仅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独立性, 而且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财务策划和财务战略方面, 财务公司能够更好地发挥辅助运营的平台作用。财务公司在上市公司的产融结合中已经和即将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在双方合作的问题上, 要始终遵循市场化以及互惠互利的原则, 上市公司在考虑政策允许操作的空间内, 要与财务公司、集团财务金融部、资本运营部等积极地协调沟通, 以此来推进工作的开展。

3. 双方报由中国银监会备案, 等待审批以及执行

上市公司应当与合作财务公司方面联名向中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报告将展开的金融业务合作情况, 以及对应的风险预防手段, 在得到上级部门对双方开展金融业务合作的审查和批复通过后方可展开合作事宜[4]。

银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审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 强化事前督导。即在认真总结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监管经验和深入调研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出现问题的基础上, 就公允价值计量及信息披露、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2) 注重专业指导。对于已出台的会计监管政策, 督促各派出机构通过培训、专题会议或网络发布等多种形式, 向上市公司和财务公司及时传达, 以利于上市公司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有关监管政策要求。

(3) 加强审计监管。要求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承接和计划制定、审计执行和证据收集, 以及完成审计工作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督导, 开放上市公司监管档案, 充分揭示上市公司监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

(4) 制定监管政策。对于市场各方普遍关注的股东捐赠和破产重整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等问题, 及时出台相关会计监管政策, 对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的权益性交易、调控利润等行为予以制止, 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5) 落实监管政策。对涉及金融合作的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 通过督促提供合作备忘录等形式来保证政策的及时执行到位。

4.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表决通过

在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提审议案过程中, 上市公司管理层要向广大股份持有人提交其与财务公司进行合作的金融企划书, 在对议案进行表决的过程中, 合作方中的财务公司须对表决过程进行回避, 股东提议方案须经过超过50%的关联上市公司股东表决同意后方得通过[5]。

在表决过程中, 财务公司方面还要注意事先准备好答疑环节, 在不干扰表决意见的基础上, 接受上市公司股东的现场以及事后疑问咨询,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股东正确理解双方金融合作的初衷, 以及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扫清投资人的不信任障碍, 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撤资行为, 而且还使得上市公司提案能够以更大的概率获得通过。在合作议案获得通过后, 上市公司就可以将此议案提交上海或深圳证交所备案, 着手处理公司的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等相关事宜。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开展存取款、资金结算等金融业务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具体的合作方案提出了建议, 希望能对上市公司规范财务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公司,金融业务合作

参考文献

[1]陈爱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用及其发展前景[J].辽宁财税, 2006 (9) .

[2]张昀.对集团财务公司隐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的研究[J].西部金融, 2010 (8) .

[3]刘昆明.上市公司富余资本瞄上财务公司[N].证券时报, 2008 (11) .

[4]马广文.全面适应和推进企业集团的改革发展[J].大庆社会科学, 2001 (6) .

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探讨 篇9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 美元的走势疲软将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我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 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 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 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讲, 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 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 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地开拓国内市场, 进行艰难的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 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 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选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

面对危机我国政府的政策也从防止经济过热转变为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回顾2008年证劵市场的走势, 上证指数也从年初的5 600点一直跌到如今不足一半的1 850点。可见投资者开始对上市公司的市场融资行为抱有不信任态度。2008年6月, 浦东建设、合加资源两公司实施公开增发, 但由于投资者认购严重不足, 承销团对增发股的包销比例高达76.8%和40.6%, 其中浦东建设还有16.9%的增发股份被大股东的全资子公司认购, 普通投资者的实际认购比例仅为6.3%。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认可度可想而知。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到, 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上所获得的融资在逐月减少。全年累计再融资约为上年的一半。

据此状况我国上市公司想要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特别是通过增发和配股的方式, 面对金融危机以及股权再融资难给企业带来的双重打击下, 我国上市公司必须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一) 金融危机下选择债券融资方式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无法获得很好支持, 我国政府又力保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 我国资本市场要为实体经济发展作贡献, 解决企业正常的融资问题正日益迫切。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公司债权融资或许是现阶段企业融资较好的选择。相比于其他融资方式, 公司债融资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而且从发行到交易, 信息更透明, 监管更严格, 因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信贷危机下更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发行公司债有利于吸引一批对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的人去投资债券市场, 给投资者提供低风险投资渠道。

我国不太流行的公司债发行已有回暖的迹象。近期,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大秦铁路等市值总额超过700亿的公司, 其公司债融资相继获得证监会核准, 正在等待最后的正式审核批文。虽然我国的企业债权融资环境显然不足, 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各大风险投资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债融资。 公司债在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持续监管方面有其优势, 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能得到更好地控制。这一点在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信用危机凸显的背景下, 显得更加突出。但是也有企业在债融资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发行公司债提高了资本市场的供给, 抑制资产泡沫, 拓宽市场投资渠道, 有利于均衡发展资本市场。但同时上市公司, 通过发行公司债融资, 也要注意风险控制, 因为这是以前企业债券很长时间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因此上市公司要加强监管, 融资成功之后, 资金如何运用, 运用过程中的监督等过程的公开披露都很必要。使用资金的全过程应该监控。

(二) 金融危机下选择委托贷款方式融资

所谓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 由金融机构 (受托人) 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发放的贷款。受托金融机构只负责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 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

对比债券融资和委托贷款这两种全球金融危机下再融资方向, 债券融资和委托贷款都具有很好的信誉度, 投资者都乐于把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些市场上。在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几年内, 我国的上市公司, 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将选择债权融资或委托贷款的形式来扩充公司资金, 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融资是一种技术, 更是一种艺术, 对于融资企业而言, 最重要的是两件事, 第一, 要认清自己, 明确自己的定位;第二, 结合自己的定位, 找到合适的金融工具或者金融工具的组合。而在融资的定位和实施过程中, 有专业机构的参与和协助会更加事半功倍。

三、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对策

(一) 金融企业再融资的对策

加强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范围内已产生了空前规模的不良资产, 我国的金融机构面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中下行阶段的严峻考验, 预期不良资产规模也会很庞大。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提高金融不良资产的变现率, 针对现有的资产状况推出资产打包、资产分拆、资产重组、企业重组、资产证券化、再投资完善等多种手段对不同的资产进行包装重组, 来适应投资者不同的市场需求, 不仅实现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最大化, 而且可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银行可以利用信托公司的自有资金及融资功能, 通过向投资者转让优先级受益权等方式, 建立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产业性投资基金, 通过注资、经营等方式, 帮助负债企业迅速脱困, 将金融不良资产盘活。目前其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办法的致命之处在于如果继续注资, 一旦投入资金将被其债权人迅速抽离, 难以形成必须的“造血功能”。因此, 针对股权类金融不良资产, 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开展信托处置的优点。

(二) 对实体企业再融资的对策

1.通过市场增发获得资金。

证券市场是企业再融资的主要阵地,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对企业再融资审批的提速, 递交再融资申请, 通过股票增发获得资金。

2.提高盈余信息质量, 吸引投资者。

大浪淘沙始见金。经过2008年的大跌后, 能够继续维持发展, 通过国家的扶持和自己的变革创新平稳过渡的企业将是另一次行情的主角。这些主角在2009年初会渐渐露出领袖的风采。建议钢铁行业通过提高会计盈余信息质量, 提高股市再融资空间。特别推荐武钢股份、鞍钢股份和宝钢股份。

3.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

资本市场可以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 因为能够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毕竟是少数, 但它们的上市效应可以带动风险投资, 以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的银行信贷工具创新等各种金融支持手段的发展, 也可以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热情, 从而有效地推动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推出创业板是适时的, 对于支持中小企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也是落实中央、国务院出台重大措施的体现。至于股指期货也不要因噎废食, 应选择时机推出, 它对于稳定资本市场和防范风险是有一定作用的。

参考文献

金融上市公司 篇10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 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以及减值等问题不可回避。由于金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具有十分明显而强烈的波动性, 因此, 过去所采用的历史计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在这一背景下, 财政部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中, 特别加入《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适应我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的要求。然而,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可选择性较强,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已经有学者开始质疑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对很多金融机构而言, 因为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 使得投资者信心大失抛售债券, 造成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 进而陷入恐慌性抛售的恶性循环。这一情形的发生不得不使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企业质疑, 公允价值模式下的金融工具的计量究竟对企业的利润具有何种影响, 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诞生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下, 正是如此, 认真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才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金融危机是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它会凸显问题的矛盾的一面, 但是本文不能因此就否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金融工具确认的可靠性以及它的作用。本文仍然需要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更显著地表明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考察金融类企业的利润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动的反应。以十几家金融类企业为样本, 选取2007年至2008年新准则实施后的季度报表为数据来源, 对新准则中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 特别是在美国, 集中了大量关于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文献。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对企业利润表具有直观的影响, 进而会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Balland Brown (1968) 在给定的有效市场假说成立条件下用实证方法证明了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 这也为后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根据Bath (1994) 以银行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披露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 对银行股票的价格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而这种解释能力恰恰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的。Nelson (1996) 的研究在Bath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Nelson控制了公司盈利指标后, 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明显减弱, 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对企业的盈利具有较强的影响。Chen (2001) 采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价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中表明, 价格模型较之前的研究有更好的拟合效果, 但是同样得出了前述结论。

(二) 国内文献我国于2006年末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新准则实施的时间还很短。

从这一特殊的实践条件出发,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 因此, 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与西方学术界相比, 由于公允价值对我国理论与实务界而言均属新事物, 因此,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大部分文章主要讨论了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会计实务核算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 基本没有实证的证据和结论, 所以, 可以说目前国内理论界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较匮乏。已有的少量文献主要是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问题 (邓传周, 2005;张烨, 胡倩, 2007;刘斌, 徐先知, 2009) 。于海燕和黄一鸣 (2005) 运用相关分析对沪深股市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中发现不同的会计信息对盈利指标, 即企业的利润水平有不同影响, 进而影响股票价格。王福胜和周文娟 (2007) 随机选取了40家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证实了上述结论, 同时强调不同会计信息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应更加受到关注。除此之外, 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中, 国内学术界也比较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纳后, 对企业的盈余管理的影响, 并针对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较多分析 (沈烈, 张西萍, 2007;仲娜, 2008;;刘英南, 王丽萍, 2008) 。沈烈和张西萍 (2007) 的研究表明, 会计准则天生不是盈余管理的动因, 但是会计准则天生会被管理当局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也就是说会计准则中具有选择性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直接导致了对利润的影响,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会对拥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的企业利润造成巨大影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可以说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提供了新的方法, 是企业盈余管理中应予以考虑的重要一环。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利润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 因此, 明确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说明新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向。本文就将从这一角度入手, 透过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这一盈余管理的侧面来反映新准则下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计量模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利润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金融工具这一类资产具有较强的波动性特征的资产来说, 若按照旧准则选择历史成本作为金融工具计量基础, 则无法反应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准确收益, 会计信息会受到扭曲。但反之,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金融工具的价值以及其所带来的收益和引起的损失会随着市场的起落而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因此, 本文认为, 金融工具的确认选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将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新准则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对企业的利润具有重要影响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是一项新准则, 采用的是一种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上市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 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如果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规模越大, 归类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能就会越多。本文可以假设, 那些证券投资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 相比于证券投资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 受公允价值会计影响的程度会更大。因此, 本文可以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排名来选取样本。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数据均来源于由沪深两市提供的季度报表。根据2007年披露的年报, 在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前20家上市公司中, 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企业占绝对优势, 共占19位。在2007年已披露的年报中, 排名前20家公司共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3802亿元, 占全部已披露年报公司持有总金额的95%。由于在金融类行业中金融工具的计量具有主营业务的性质, 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更加明显, 因此本文选择来自沪深两市的1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见 (表1) 。同时考虑到实施新准则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 本文选取以2007年1月1日新准则实施的时间为分界线前后各两年, 即2005年至2008年作为时间截面进行研究。

(三) 变量定义根据研究假设, 定义变量如下:

(1) 因变量。企业的利润变动情况 (Rev) :在本研究中, 企业的利润变动情况用环比比率来衡量, 即用后一年的企业利润减去前一年的企业利润再除以前一年的企业利润。用这种方式进行衡量可以得到三组不同会计计量模式的企业利润变动, 分别是:2006年与2005年比较, 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前对企业利润变动的影响;2007年与2006年比较, 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前后对企业利润变动的影响;2008年与2007年比较, 便于考察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后企业利润的受影响程度。通过这三组数据反映企业在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前后利润的不同变动影响。 (2) 自变量。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全体的比率 (Fin) 。由于新准则下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并未全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而只是其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同类的金融负债采用新的计量模式。由于本文假设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会对企业利润带来影响, 因此, 考察2005年至2008年每季度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 (3) 控制变量。除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 还需要考虑其它可能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 本研究中包含的控制变量有:企业变量 (firm) 将截至考察各年末的企业注册年龄的自然对数 (age) 作为企业的替代变量;资本结构 (lev) , 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对上述两个变量的控制, 以减少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因素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四) 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Rev=β0+β1*Fin+α1*age+α2*lev+ε。其中, β0为截距, β1、α1和α2为系数, ε为残差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 显示, 在样本的16家金融类企业中, 在对利润增长的考察中, 各样本企业的利润增长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资本增长率最高的企业四年利润平均增长高达73%, 而最低的则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出现了大额的亏损, 正是由于对均值的大幅偏离, 因此, 样本中金融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标准差较大。关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 各公司比重相对接近, 最高的达92%, 最小值为83%, 这也是与金融行业波动性大, 要求资金的快速运作, 很少长期持有的运作方式有关。初步统计结果还表明, 我国金融行业企业的发展时间还不长, 起步时间差异相对较大。除此之外,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行业性质和背景, 金融企业的财务杠杆普遍较高, 企业面临高负债经营的风险。同时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间各个季度样本公司的利润变动情况, 来考察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方式采纳前后企业利润的变动程度, 样本企业利润变动情况, 见 (图1) 。可以看出:在2005年与2006年没有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计量之时, 上市公司各季净利变动不大, 线条趋向平缓, 随着2007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 上市公司净利润明显加大了波动的幅度, 各季与各季之间增减幅度加大, 净利润曲线不再平稳, 而是呈现出急剧上升或急剧下降的态势。如2007年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净利明显上升73.15亿元, 2008年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下降了36.82亿元, 而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又下降了128.11亿元。

(二) 相关性分析

(表3) 的相关性分析显示, 除企业存续年限 (age) 与企业资本结构 (lev) 这两个控制变量之间显示出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外, 其余变量均表现出合乎逻辑常识, 但不显著的预期相关性关系。同时, 相关性分析显示,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 表明各变量之间具有较低的相关性, 这也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因此可以使用多元回归分析。

(三) 回归分析

(表4)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企业的利润变动与企业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比率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实际上, 企业的利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金融类企业而言, 最主要的就是企业的自身特点以及企业的资本结构。因此, 本文用企业的创立年限代替企业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同时将企业的资本结构作为第二控制变量以排除资本结构对企业利润变动的原因。同时, 对于这两个控制变量也发现了与企业利润变动之间的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该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 调整后可解决系数 (Adj-RSquare) =0.6948, 即说明净资产收益率R (企业绩效) 的变动中有62.2%是由模型中的自变量Fin引起。通过上述简单回归分析, 可以发现, 金融类企业的利润变动与金融类企业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比例有着符合本文预期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 拥有较多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可出售金融资产的金融类企业其利润会受到较大影响, 具有较为显著的波动性;相反, 拥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相对较少的金融类企业, 其利润波动性较小。同时, 在这一模型中, 本文控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时间以及企业资本结构这两个变量。通过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 也可以看出, 这两个控制变量的确能够对企业的利润变动进行解释, 这说明控制这两个变量对企业利润变动和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正确的。可见, 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将与我国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来, 从而加剧了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波动性。但本文认为, 只要利润波动是真实的, 是对公允价值的“公允”反映, 就不可因为利润的不平滑而去否认利润的真实性。采用公允价值将变动影响通过利润表或资产负债表及时反映并传输给投资者, 是应当提倡的, 真实波动优于人为平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顺应了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国门大开的今天, 国内企业只有适应国际潮流, 才能与国外企业一争高下。

五、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随着企业将资金投放于股票、证券等资产, 股市的风险成为银行以及其他企业关注的重要因素。此外,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加剧, 使得提供关于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更为准确、更为及时的信息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采用历史成本就不能及时反映企业所承受的风险, 并且也不能有效防止投资失败而使企业产生的损失。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及时反映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能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会减少因资本市场不稳定性而发生的损失。例如, 当企业所持有的有价证券的价格持续下跌时, 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则企业监管机构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从而会采取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并且在持有期间, 由于证券价格的波动较大, 便能够使企业追踪市场价值的变动情况, 并且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提供更真实更客观的信息。在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 就是因为其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而面对飞流直下的股价, 银行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 从而降低银行的利润, 压缩了银行的放贷, 进一步使经济震动。本文作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业绩, 及时揭示企业面临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是因为它们为了利益放松了风险监控, 在经营过程中没有采取谨慎的态度防止危机的发生, 从而在金融危机发生时, 使自己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如果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只会造成市场“健康”的假象, 延迟问题的解决, 这将最终导致储蓄和贷款市场的崩溃。综上所述,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到金融工具当中, 虽然使企业业绩变得不再平滑, 但企业在不断地变动中便可了解企业所处的财务状况, 及时作出有利于债权人及投资人的决策, 并能及早地发现和遏制金融危机。

摘要:本文以金融类企业为样本选取来自沪深两市16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季度报表数据, 研究了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对企业利润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工具,利润

参考文献

[1]初一:《交叉持股扮靓上市公司2007年报》, 《上海证券报 (2007上市公司年报特刊) 》2008年4月30日。

[2]王诚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金融危机“帮凶”?》, 《中国证券报》2008年10月31日。

[3]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司) 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6]陈莉娟:《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新属性》, 《经济观察》2009年第8期。

[7]熊敏:《浅议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利润操纵及其防范》, 《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8]周炳伟:《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在金融资产应用的思考》,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金融上市公司 篇11

FSI指数是采用Themis评级技术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安全评级,将评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建立反映证券市场各目标经济群体的财务安全总体状况和波动情形的指数值。近3年来,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2013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FSI总指数降至近5年来新低。据分析,超过1/4的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风险或高风险,反映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调整,实体经济出现的经营和财务困难不容忽视,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应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多行业显现财务风险

中国上市公司整体财务安全状况存在以下不利因素:第一,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成本上升速度较快,成为吞噬企业利润的主要原因;第二,实物性资产周转仍然存在异常,其中固定资产周转变化度更为异常,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很低;第三,借款效率普遍低下,大量上市公司借款对销售的贡献度很小,借款被用于各种不能产生销售的无效环节中。

据分析,主板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最低,中小企业板表现稳健,创业板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在评估的全部20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财务安全状况出现快速下降。其中,农林牧渔行业财务安全指数下滑幅度较大,整体风险正在形成。机械工业财务安全状况快速下降,财务指标多项恶化。与第一、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总体财务安全快速下滑。

2012年财务安全状况出现下降的行业已经超过了全部20个行业数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在近4年中第一次出现。从资产系数指标来看,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20个门类行业中16个行业资产系数指标出现轻度异常、异常或严重异常(资产规模远高于销售收入数倍)。其中,房地产业、电信业、农林牧渔业为重大异常。除此之外,报告还显示,多个行业经常收支出现恶化,部分行业成本压力巨大,半数行业银行借款使用效率低下,部分行业存货严重异常。

以市场来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3个分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相较而言,2013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最好,财务安全状况表现最差的是主板。同时,近5年来上市公司FSI主板指数低于同期FSI总指数,说明主板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安全状况低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这与监管当局和投资者普遍认为的主板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好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主板上市公司更安全的观念相反。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尚在可控范围,预计不会出现重大系统性财务风险。尽管FSI总指数跌至近5年来新低,但下降幅度相比2012年趋缓。尤其是作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资产泡沫化正在好转。

优秀企业数量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在2230家样本中,有766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占全部样本上市公司的34.35%。其中房地产业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的上市公司最为密集,达到96家,占行业上市公司总家数的74.42%。

据分析,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同时又存在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数量为306家,占所有存在财务风险上市公司总数的50.83%。这说明由于面临股价、监管和退市等压力,越是财务风险大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和意愿越强烈,出现财务报表粉饰的可能性越高。

据研究发现,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压力巨大,偿付债务速度明显放缓,另一些企业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回收,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并影响该行业上下游行业的资金状况。

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优秀企业的总体数量减少,同时存在风险的上市公司数量正在增加。鉴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已经大力推动退市制度,已有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查。可以预计,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数量和比例将在今后数年快速增加。

防范系统性风险

资本市场是经济“晴雨表”。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已占到我国GDP半壁江山的今天,上市公司的总体经营财务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行业发展和微观企业经营状况。

可以确定,2012年我国经济的主要风险来源于中小企业,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此外,鉴于第一、第二产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行业的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下滑非常明显,应该加大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防范我国支柱产业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鉴于房地产业、电信业、农林牧渔业等多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系数庞大,资产存在明显的“虚增”、“虚胖”现象,可能造成行业甚至整体的系统性风险,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有必要对资产系数过大的行业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估,以判断这些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几率。上市公司也应该开展经营和财务风险内控分析和内查,从主要财务风险入手,深入研究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防止企业出现更大的经营和财务危机。

金融上市公司 篇12

1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概述

1.1 金融类上市公司概述

金融企业是指基于执行业务的需要从国家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财务公司等,又包括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各类保险公司,还包括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垄断性、指标性、效益依赖性、高风险性和高负债经营性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点。

1.2 财务预测信息的含义

财务预测信息是一种关于未来的预测信息,是在企业现有的生产计划和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预测,这些预测信息主要涉及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其相关信息等。财务预测信息比历史财务信息更加具有决策相关性,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与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减少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据此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1.3 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国际上很多国家对财务预测信息的内容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他们认为偶然性与经常性项目、成本、收入、所得税与收益项等基本内容是必须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的最低要求。我国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把计划和目标、机会和风险、实际业绩与之前披露的业绩进行比较等信息总结为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总之,上巿公司财务预测信息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预测选用的会计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及编制基础和其他相关事项等;二是涉及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与业务发展目标等方面的盈利预测、前瞻性信息与业绩预告等;三是独立第三者出具的关于财务预测信息的鉴证报告。此外,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有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两种方式。

2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预测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然而,现实中大部分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均达不到这两个质量要求,虚假、违法和误导泛滥。上市公司有时候会刻意隐瞒详细真实的信息或故意歪曲信息,使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期望。

2.2 财务预测信息供给不足

目前,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积极性不高,信息含量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往往局限于盈利预测,并且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过于简略和重大遗漏是财务预测信息供给不足的两大表现。过于简略是上市公司有意或是无意遗漏必须公开披露的重要事项。重大遗漏是上市公司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予披露的事项不予披露的一种行为。过于简略和重大遗漏的存在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利,投资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投资,容易出现投资亏损。过于简略和重大遗漏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担心提供详细的财务预测信息会使公司的商业秘密泄露,不利于与同行的竞争。

2.3 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不及时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数据传播十分迅速,且更新高速,任何信息的变动都有可能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在资本市场上,金融类上市公司应该及时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预测信息,因为如果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影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目前,不利的会计信息延迟披露与对上市公司有利的会计信息的提前披露是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不及时的两大表现。一些公司故意延迟披露其盈利预测信息,企图进行内幕交易和操控股票价格,损害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利益。另外,一些公司提前披露对上市公司有利的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的分析判断。

3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与企业组织结构,用来明确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与权利分配,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三者的关系是其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是股权高度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是我国绝大部分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前身,投资比重较大,与此同时,流通股股东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无法与大股东相抗衡。二是董事会、监事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以公司内部管理层为主,董事长与总经理往往是同一人兼顾,从而造成职能权力与管理层划分不清晰。此外,对于监事会的运作目前仍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供遵行,难以操作。在许多金融类上市公司中,监事会往往是一个受到董事会制约、没有独立监督权的机构。总之,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没有合理地分配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董事会的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独立决策和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自主披露的动力荡然无存。

3.2 财务预测信息供给成本较高

控制成本是任何上市公司的必要要求,而上市公司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也不例外,如信息采集、编制、披露前需要的审计都会产生费用。财务预测信息供给成本较高会影响其信息披露,第一,增加财务预测信息的供给,其相应的培训成本、编制成本、信息收集成本就会增加,影响其财务信息供给。第二,行为约束成本。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将使其必须按照公布的预测业绩为目标,当出现新的投资机会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上市公司可能会放弃更好的投资机会而产生机会成本。第三,更新更正成本。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导致财务预测信息发生变化,上市公司的相关部门要更新更正财务预测信息必然会产生新的成本。第四,诉讼成本。上市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预计的路径发展时,可能会偏移预测值导致法律诉讼从而产生诉讼成本。最后,泄密成本。有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可能会被金融业的竞争对手利用,从而丧失本公司的竞争优势,产生泄密成本。

3.3 监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监管的不到位也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证监会,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监督力量,往往不能有效地处罚金融类上市公司虚假披露财务预测信息,或者是打击力度不够,或者重行政处罚轻民事责任,无法起到警示作用,金融类上市公司违法披露成本太低。其次,中介机构不能有效发挥对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预测信息监督的主要中介机构,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后,证券市场上财务分析师也缺乏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监督。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导致财务预测信息供给不足。

3.4 财务预测编制和披露准则不完善

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尚未系统地建立完善财务预测编制和披露准则,仍处于弱势有效的市场阶段。目前,只有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通知与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涉及对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但是仍不完善。一是没有涉及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财务预测信息的编制和披露,只有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前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的内容规定;二是只涉及盈利预测信息,没有对预测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作出具体的要求,像现金流量、股东权益变动、资产负债等情况也没有全面具体的规定;三是证监会对财务预测信息的规定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玲.完善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之我见[J].西部财会,2007(6).

[2]刘建英,明哲.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问题探讨交通[J].交通企业管理,2008(1).

[3]吕晓梅.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多层次管制探讨[J].当代财经,2007(9).

上一篇:经典与现代的亲密接触下一篇:路由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