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业上市公司

2024-05-15

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精选10篇)

非金融业上市公司 篇1

摘要: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 金融行业传统经营模式被打破, 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现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此, 文章从四方面论述了现阶段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所存在的主要缺陷, 并分析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以期能够进一步优化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治理工作, 降低公司财务危机发生几率。

关键词: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

混业经营体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为摆脱经济危机, 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一些西方资本主义金融机构不断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创新, 逐步放弃传统分业经营的模式, 进而大力发展混业经营机制。就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而言,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也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打破分业经营的传统模式, 进而走向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 这样才能够更好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 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但是不可否认, 现阶段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在财务治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我们有必要对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缺陷及对应完善策略加以探讨, 以保障金融控股公司的全面平衡发展。

一、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缺陷

自“新国九条“颁布以来, 为更好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构建开放包容、稳健高效、规范透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我们有必要对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现存主要缺陷进行讨论和研究, 以进一步优化其财务治理格局。据笔者分析, 现阶段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所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财务治理结构失衡

多元化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大都包含有多个行业的子公司, 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金融机构多层控股, 这种层层控股的经营模式极易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利用公司资金和股权运作过程中所具备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实施寻租行为, 进而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此外, 当前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子公司的产权问题, 也没有明确的财务风险承担责任人, 致使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权、责、利不能落实到位。长此以往, 在这种多层控股的公司经营模式下, 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极易出现失衡的现象, 导致财务危机发生时难以明确风险的具体来源, 不利于公司财务治理水平的提高。

2. 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

虽然金融控股公司在众多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存在有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规模效应等优势,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财务弊端, 一旦其中的某个子公司出现财务危机, 其他子公司也很容易受传递而产生财务风险, 因而在公司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具备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就当前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情况而言, 一方面其对于混业经营财务风险的评估工作欠缺合理性, 为金融控股公司及各子公司的财务治理工作带来了更多风险来源。另一方面, 由于各子公司缺乏完备的财务风险信息反馈机制和风险“防火墙”控制机制, 极易导致控股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相互传染和传递财务风险, 不利于金融控股机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建立。

3. 混业经营财务监管缺失

有效控制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首先就要对公司运营各环节的真实数据进行准确把握, 但是就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 其大都具备极为复杂的运营结构, 而且并没有将较多的信息和数据公之于众, 这就导致不少金融控股机构的下属子公司处于监管空白, 传递到总部的各财务信息也存在着极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混业经营财务监管工作的缺失导致金融机构高层无法对财务危机的形成原理做出正确判断, 也就无法确保决策的科学准确性, 使得公司的财务风险监控工作失去现实意义。

4. 财务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普遍形成对于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 造成不少财务风险问题产生于指缝中。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 其组织结构从上到下层层代理、层层委托, 在自身监督约束条件不明确的前提下, 尤其是在国有股份较多的金融控股机构, 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的缺失极易导致一些高管责任心较为淡薄, 不利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日常财务决策, 也加大了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完善策略

针对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存在于财务治理方面的结构失衡、风险管控不到位、监管缺失以及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四方面问题, 同时为进一步满足《新国九条》中“拓展资本市场广度深度”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要求,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完善策略展开分析:

1. 优化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为防范来自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各子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 对其财务治理结构进行优化是金融控股公司所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从财务风险的作用机制来看, 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越高度集中, 其公司就会面临越大的财务风险;而公司的独立性越强、董事会规模越大, 或者公司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越到位, 公司就会面临越小的财务风险。因而, 降低公司多元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公司应不断优化其财务治理结构, 建立行之有效的董事会机构, 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源自于公司内部的现象。此外, 金融控股公司还应致力于各子公司内部管理的加强以及系统治理整体性的提高, 增进子公司同母公司之间关系与功能的明确程度, 构建整体治理链条, 不断完善集团组织结构, 这样才能长久保持金融控股机构对下属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失衡现象的出现, 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控水平的提升。

2. 强化财务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构建金融机构内部安全网, 完善子母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建设, 使之形成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迫切需要构建符合其自身实际状况的财务危机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对多元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 其应在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管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的独立性, 同时将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同公司各级组织结构的绩效考评相结合, 建立并且维持一个管理有序、高效统一、令行禁止的财务风险管控组织体系。此外, 金融控股公司还应从公司的财务控制目标、信息沟通机制、控股手段、风险识别以及内部控制环境等各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这样才能够不断强化其财务内控体系建设, 保障公司多元化经营活动的开展。

3. 加强信息披露, 保障组织协调

由于金融创新活动的出现以及金融控股公司交叉经营各项金融业务, 这就极易导致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的累积和监管空白。因而, 为增加金融控股公司资本运作的透明度、提高金融行业信息披露动力、降低公司的信息成本以及满足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 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信息披露力度, 不断对自身的信息披露机制加以完善, 减少公司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 而且金融控股机构还应做好机构协调工作, 保障各组织的协调运营, 防止各子公司以及字母公司之间形成利益冲突, 这样才能够从信息监管的角度降低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危机发生几率, 提高其财务治理水平和能力。

4. 完善财务约束机制, 防范风险传递

对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 其应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科学完善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实现收益与责任的相匹配, 以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出现。 (2) 建立长期化、全面化的激励措施, 以维护职工的工作激情与动力。 (3)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健全对于高管人员的考核制度, 明确其工作职责, 防止由于高管人员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此外,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具备叠加性, 无疑也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系统风险, 因而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及下属各子公司都应从以下方面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防火墙”: (1) 明确各子母公司业务范围。 (2) 限制资金运作范围。 (3) 规范高管兼职行为。通过这些手段和策略才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在金融机构中的传递, 同时也利于金融机构财务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针对现阶段我国金融混业的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促进跨行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的发展, 公司财会部门应从其财务治理结构的优化、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力度的增加、财务信息披露保障机制的强化以及财务约束体系的完善几方面着手, 进一步增强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力度, 这样才有利于促进金融控股公司朝着更加健康、平稳的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 也能够保证其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仍长久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姚德权, 王帅.混业经营趋势下金融控股集团运营效应与风险管理研究新进展[J].当代经济科学, 2010, (6) :36-44.

[2]王文岗.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及其风险控制[J].时代金融, 2010, (6) :25-28.

“金融鲶鱼” 颠覆信贷业? 篇2

2013年可谓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巴巴余额宝的问世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极大地改写了传统金融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2014年,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遍地开花,仿佛掀起了一场“金融革命”的风暴。在我国,由于金融管制严格、利率双轨制没有彻底改变、小微企业和居民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影响,这对互联网金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该领域势必会涌现更多的创新产品,同时也会促进竞争格局的大变革,需且行且珍惜。

“三大模式”催生巨大效益

互联网金融服务前景广阔。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可以节约大量中间成本,而且这个中间成本是巨大数量的,如果把这个成本节约过来,要么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收益,要么融资企业得到更合理的融资成本,获得更多发展后劲。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从服务的形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是一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乃至手机银行都属于这类范畴。在这一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在时间和空间上外延了银行服务。

从狭义的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只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前者典型的应用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后者是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包括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这一模式多为电商向金融行业的渗透。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都会大大简化。更为重要的是,现在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了,被互联网及其相关软件技术替代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在传统支付结算领域不断拓展新的渠道,如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电视支付、移动pos等服务方式陆续推出,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形式的不断创新,B2B、 B2B2C等支付服务模式也随之推出,并伴随着包括从结算、担保、融资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被看做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爆点。这款自称为屌丝理财神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因其超高的活期利率收益以及灵活的资金转入转出,一度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上线短短5个月资金规模即超过了1000亿元。

大有颠覆传统信贷业务之势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互联网金融有两个传统金融不具备的突出优势。

一是成本优势。互联网金融主要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开展业务,无论是寻找客户,还是完成支付均在网上进行,都省去了传统银行的庞大营业网点费用。像腾讯、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若从事金融业务,将会比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在用户拓展上更有优势,更容易展开零售批发型金融业务。

二是信息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级时提供的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数据,即银行信息主要依赖贷款申请人提供和调查人员的搜集。与之相反,互联网金融借助掌握的海量客户数据,能精准地发现和接触客户,增强了与客户的粘性,并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准确地掌握了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小微金融极为便利。另外,互联网金融还能通过社交网络、电商平台、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互联网平台或技术获取客户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然后运用数据挖掘、模型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进行准确评估。

因此,互联网金融凭借无门槛、成本低、信息透明等优势,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安全便利的用户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更为透明高效,并打破了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强势定价权,缓解了金融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信息配比效率,让金融需求更便捷、高效地获得满足。

确实如此,在阿里推出余额宝之后,微信的微支付、腾讯基金超市、新浪微博钱包、百度“百发”“三马”共同推出的众安在线、京东的“京保贝”3分钟融资到账业务,各家互联网巨头纷纷以一种低调而又迅猛的姿态快速渗透到中国的金融业中。

而阿里巴巴、拍拍贷等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的基于人人贷模式的新兴互联网融资平台,其目标就是实现像在淘宝上买卖东西一样便捷地买卖资金,用户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自由配对借贷。这种模式一旦成功,必将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产生颠覆性影响。

鲶鱼效应与金融转型

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给了原本安于一隅的传统金融业一记重拳,却也唤醒了金融业。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金融是一条鲶鱼,能够倒逼金融业转型。

随着宽带传输、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新特征的出现,互联网进入了新时代。互联网新时代给银行客户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客户也对银行的服务,或者对金融的服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对此,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银行间竞争的重要战场,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战略转型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互联网本来就是颠覆传统的,其兴起就是要对金融格局重新进行划分,这给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能以更廉价的成本,更好地解决小微金融客户的信息不对称,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客户风险,并实现科学地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发展,也自然成为了其必须转型发展的前进动力。

大数据、高效率、颠覆性等信贷交易核心风控特点,已形成和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并在银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鲶鱼效应。这包括改变银行传统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改变客户基础、改善服务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面对压力和冲击,银行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加大创新和变革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此,有专家指出,未来金融和互联网应该会深度融合,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互补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发展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成为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传统银行应该主动参与互联网融资中,从服务客户基础上推动自身改革。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开放式平台、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对产品、业务、流程等进行全方位的重构,将产品和服务积极融入各种形态的网络平台,丰富并有效利用客户的信息,满足企业和个人基于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新的金融服务,并最终打造出切合自身优势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个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方式,互联网金融让守旧的金融业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

非金融业上市公司 篇3

虽然2011年外有美日经济成长趋缓, 下半年欧债动荡加剧;股市下挫, 银行信用紧缩;岛内方面, 为抑制通膨预期心理, 台湾“央行”于3月及6月底均调升利率半码, 使重贴现率、担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调整为年息1.875%、2.25%及4.125%, 下半年则维持此一利率水准。另一方面, 2011年台湾本土银行房贷余额年增率连续9个月下滑, 建商土建融资余额年增率亦创下近19个月的新低, 显示银行行业配合政策严控房地产相关贷款。尽管岛内外环境不佳, 但受惠于两岸金融开放, 金控公司旗下银行6家大陆分行开业, 下半年开放OBU及海外分行承作人民币业务, 以及加强与大陆金融同业策略联盟, 各金控业并强化财富管理, 提升高资产客户开发率, 并以调结构、拉利差, 增手续费等方式, 16家金融控股公司合计税后纯益达到1457.31亿元, 创下历史新高。至于16家金控总营收 (系指净收益) 虽然衰退29.59%, 不过主要是受到财报转换IFRS对营收认定的影响, 未影响实质获利。

另由于合库金融控股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1日, 因此金融控股公司也由15家增加到16家, 不过由于合库金融控股只营运一个月, 因此对整体金控业的获利贡献极为有限。惟若以拟制性财报来看, 合库金融控股合并营收 (系指净收益) , 可达76.49亿元, 税后纯益可达74.49亿元, 也就是16家金控的总获利可再拉高到1529.19亿元。

为让金融业符合最新巴赛尔协定, 资本适足率的提高, 金控业对系统性风险降低, 也有助未来金控业的体质更为强健, 欧债危机对台湾金控业没有带来伤害, 除了对欧洲的曝险度不高外, 体质转佳也是因素之一。总的来说, 金控业的体质已渐趋健全。

ECFA早收清单的签署, 使得金融业登陆得以实现, 台湾“央行”调升利率, 银行业利差扩大, 形成了有利金融业发展的条件, 看来台湾金融业已走过最坏的时刻, 6家大型银行在大陆设立的分行去年都有获利, 随着台商人民币业务次第申请开展, 有利掌握台商市场商机, 如果对台商身份能够取得协议, 只要台商去办理台商登记就可符合台商身份, 国银在大陆的业务前景颇值得期待。

单位:新台币亿元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2012版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

TOP10业者分析

2011年10大金控业者的总营收为8910.97亿元, 占全体16家金控公司总营收的92.86%, 是金控公司的最主要主体。由近5年的10大金控公司营收 (系指净收益) 排名变化来看, 最重要的是富邦金控在2011年由第一名退居到第二名, 国泰金控则是自2005年后重回金控龙头宝座。富邦金控虽然落居第二名, 不过税后纯益仍蝉连16家金控之首。其在大陆的布局透过厦门银行营运, 已成为重要获利来源。2012年底富邦金控又以306亿元台币的代价, 正式取得大陆华一银行80%的股权, 在大陆取得双银行经营的优势, 使其得以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南沿海, 同时也借着华一银行在华北的据点, 向内陆延伸, 大幅领先同业。国泰金控重回金控龙头地位, 但合并营收只小幅超前富邦金控, 且国泰金控旗下国泰人寿保险近年获利不理想, 使得国泰金控的获利连带走软, 因而未来金控龙头之争, 仍将持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中信金控由2010年的第六名上升到第四名, 同时税后纯益也由2010年的141亿元提升到183亿元, 营收和获利都明显上升。新光金控则由第三名下滑到第五名。近两年永丰金控和元大金控的第10名之争加剧, 由于2012年台股表现不佳, 元大金控在2012年营运出现衰退, 永丰金控虽呈现18%的成长, 但合作金库金控的崛起, 这两家金控公司也将随之退出10大金控的排名。

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2012年版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

单位:新台币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2012年版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公开资讯观测站*:台湾金控为兴柜公司, 2012年数据为半年合并财报数据

在10大金控公司中, 除了元大金控旗下的元大商业银行尚未进行大陆布局外, 其他家金控公司旗下银行大陆分行均已开业。目前国泰金控旗下的国泰世华银行和华南金控旗下的华南商业银行, 并已率先取得承作台商人民币业务的资格。第一金控旗下的第一商业银行, 则已申请第二家大陆分行, 并已获金管会同意申请在大陆内陆设立农村银行, 这些布局都对未来金控公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此外, 兆丰金控旗下的兆丰国际商业银行在OBU业务占全体国银4成市占率, 是其获利最大优势, 兆丰银行内部统计, 到去年10月底, 该行全部人民币存款量将近80亿元 (约合新台币380亿元) , 是台湾全部银行人民币存款量最多者, 其中香港分行的人民币存款就逾30亿元, 目前准备抢发公立银行首档人民币债券。

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整理

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整理

金控公司旗下的银行现在也都瞄准台商众多的东盟地区, 包括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及至柬埔寨都在寻求布局机会, 未来海外地区获利将是金控公司重要获利来源。

资料来源:自行整理

产业前景与展望

由于台湾岛内的银行利差小, 且制造业多半外移, 企业金融业务衰退, 消费金融业务又竞争激烈, 加上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多已饱和, 使得金控公司必须向外扩张, 两岸签署ECFA正好给予金控公司打开了进入大陆市场之门。随着两岸金融开放脚步加快, 金控公司各项人民币业务次第展开, 将是金控公司的长期利多。如果布局得宜, 未来金控公司将大陆台商连结到东盟地区, 就可实现金控公司成为区域金融业的地位。

此外, 去年底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正式上路, 双方各已指定以台湾银行上海分行和中国银行台北分行为新台币及人民币的清算行, 岛内DBU的人民币业务也蓄势待发, 当民众可以在岛内开立人民币帐户, 台湾将具备“准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雏形;倘若人民币回流顺畅, 台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为期不远;这些都是有利于金控公司发展的良好条件。

不过大陆金融业竞争远比岛内剧烈, 且银行利差正逐年缩小, 金控公司旗下的银行未来也会受到冲击;尤其是证券业尚未能争取到持股过半的设立条件, 而寿险业的“532”条件始终未能获大陆松绑, 金控公司的大陆布局一时尚不易完整, 不利于大陆业务的优势整合。

网游业不担心金融危机 篇4

风暴中独善其身

裁员、分拆、亏损乃至倒闭,已然成为时下全球IT业界面对金融风暴之中的常态现象,微软、英特尔、AMD、索尼、联想等巨头均不能免俗,而美国游戏巨头EA以及韩国网游行业的整体裁员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着游戏圈亦逃不脱金融风暴的席卷。可一直在游戏圈里被视为“后娘生的”中国网络游戏厂商近况却显得出奇的乐观。不但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不仅受到冲击最小,并且还获得一定的发展。

“2008年中国网游行业没有新的上市公司出现,也没有产出几款大作,但仍然保持了自2000年起50%以上的增长,比2007年增长了76.6%。”1月14日,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公布了《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尽管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网游销售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3.8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76.6%。其中中国自主研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0%,占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59.9%。共有15家中国网络游戏企业自主研发的33款游戏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为7074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28.6%。同时,中国单机游戏市场出现萎缩。2008年,中国单机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3060万元人民币,比2007年下降了58%。全年出版发行新单机游戏27款,比2007年减少了60.3%。

《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委与国际数据公司联合开展的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活动,主要通过在各大网站投放问卷和网民自愿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获取用户调查信息。

网游的“深谋”及“远虑”

据CNNIC的数据,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1.87亿,这意味着差不多每7个中国人就有1个玩过网络游戏,网游在中国18-35岁年龄的人中渗透率已极高。

“未来两年内,即便发生经济危机,也难以拖累网游行业的增长。”易观国际分析师易飞凡认为,“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会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同时会追求更廉价的娱乐,一个月只需花费几十元的网游显然是个很好的娱乐选择。人们在削减支出时也会将网游支出排在最后几项。”

这无疑将加剧国内131家游戏研发公司之间的竞争。金融危机来临,网游行业虽由于盈利模式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一些中小规模网游公司,也将面临风险投资、贷款减少所造成的融资困境。“而像腾讯、盛大等上市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粮草,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在追求细分市场的形势下,它们的优势将更明显。”艾瑞咨询的网游分析师赵旭枫评价说。

以前国内网游公司只要推出像样的作品,获得风投的青睐,基本上就能活得不错。但如今已大大不同,未来比拼的是综合运营能力。

作为市场龙头的盛大,已经连续8个季度网游收入同比增长在40%以上。2008年其网游收入据艾瑞咨询预计约为34.28亿元,比第二名多了整整10亿元。

其他游戏厂商也同样用一系列行动开拓新的市场,金山展开上市后最大规模的招聘,并以800万美元收购Sky Profit公司30%左右股权,完美时空在北美设立全资子公司、正式开始运营《完美世界国际版》;千橡游戏动用五亿人民币开展V计划等等,都是另类于其他IT公司收缩战线、分离辅业这一集体行动的重大行业新闻。而这都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了中国网游厂商的实力所在。

在上海一家网络公司的展台前,孙先生刚刚投完简历,并和招聘方初步约定,会后继续就“3D场景游戏开发工程师”岗位的有关问题进行沟通。他表示,本来还没决定自己要到哪类公司求职,但由于“金山公司用3辆宝马3系轿车及4辆马自达6轿车奖励《剑侠世界》开发团队”的消息,让他觉得今后即使金融危机影响再深,玩网络游戏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毕竟失业或者闲暇时,玩游戏是个打发时间的不错选择,因此这个行业肯定有发展“钱”途。

成文化出口新势力

在金融危机造成全球一片愁云惨雾的今天,中国文化出口的新军网络游戏企业却扬起风帆,拉响了“文化远征”之船的汽笛。

“网络游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却处在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期,”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指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2008年出口达到7000万美元,国产原创网络游戏走出去成绩斐然、国产原创力量进一步增强。”

2008年,总计有15家中国网络游戏企业自主研发的33款游戏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为7074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28.6%。

骄人的业绩证明,优质的中国网络游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出口的新势力。

除了产品特点,游戏业的运营特点也使得它在金融危机中游刃有余。

游戏业几乎不需要大量银行贷款。盛大、巨人、完美时空等几家上市网游企业的报表显示,这些企业的现金非常充足。完美时空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未审计业绩显示,企业总收入为5620万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了14.2%,净利润逾2920万美元,较上季度增长约21%。

同时互联网使得游戏业和消费者之间几乎是面对面。极度扁平的销售渠道,杜绝了渠道层层压账、应收账款巨大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小了风险。游戏业的运营特点使得现在的市场上出现了网络游戏产业是金融海啸“避风港”这样的说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戏企业对于目前中国网游的海外拓展前景表示预期乐观的态度也就显得并不突兀了。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研究 篇5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混业经营的一种方式—金融控股公司, 进行了专题研究, 对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历史与现状、经营模式、内控机制以及监管体制, 都作了全景式的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为我国建立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对我国摸索混业经营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笔者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营和监管方式进行分析, 论述我国混业经营的相关问题。

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一般理论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概念。分业经营也可以称为专业银行制。我国金融业认为“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及其他投资性金融业务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范围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经营体制。理论上混业经营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全能银行制, 即在银行内部设置不同业务部门, 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另一种为金融集团模式, 此模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其类型一, 各金融机构相对运作, 在组织结构上没有联系, 相互间只有松散的合作协作;其类型二, 银行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直接控股, 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其类型三, 金融控股公司, 该模式下的母公司以金融业为主导, 并通过控股方式兼营工业、服务业。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混业经营模式。

2.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利弊。金融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 其演变历程大致呈现出“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分别表现出了它们的优劣, 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分业经营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货币市场的资金直接流入高风险资本市场,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客观上起到遏制垄断, 维护竞争的作用。缺点是:经营成本过高,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综合竞争力受到削弱。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有利于扩大经营范围, 实现规模效应;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降低单一品种的风险, 分散了经营风险。不利之处:资金的自由流动容易导致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 引发危机。当监管方法单一, 金融机构透明较低时, 比较难于监管。可见,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体现了对金融安全和效率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分业经营更侧重于金融安全的考虑, 混业经营则更侧重于金融效率的考虑。两种经营模式本身无孰优孰劣, 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二、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变迁及经验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 美国、西欧等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向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近几年来, 商业银行正在放弃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而转向混业模式。

(一) 美国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

1. 美国银行经营模式的历程。

分业经营阶段 (1933年—1999年) :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 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与现代投资银行的分离。

混业经营阶段 (1999年11月4日至今) :1998年, 美国政府制定了《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 从法律上取消了对混业经营的限制, 肯定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相互涉足对方的领域, 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

2. 美国银行混业经营制度分析。

美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组织模式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其较为典型的金融机构是花旗银行。这种混业经营形式的特点是: (1) 有利于政府部门按业务分类进行监管。 (2) 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有助于隔离子公司之间的风险传播。 (3) 在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设置了预防风险和资金转移的防火墙。 (4) 金融监管当局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储蓄部门必须保持1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这些条件在预防混业经营风险方面建立了一道有效的安全网。

3. 美国银行混业制度的金融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是一种双线多头制模式, 其银行可在联邦或州政府注册领照, 联邦和州有各自的监管机构和法规制度, 也可同时在联邦和州注册, 接受监管, 对银行业的监管贯穿从银行设立到银行关闭的整个过程。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银行开业需向相关监管机构申请执照。其次是“谨慎监管”的建立。第三是现场检查。第四是法律执行。此外, 法律对银行跨州经营、商业银行经营投资业务、存款保险均有严格限定。

(二) 德国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

1. 德国的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德国金融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混业经营, 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 不仅能够全面经营银行、保险等各种业务, 而且可以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 提供投资机会, 为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 许多综合性的全能银行相继建立, 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二战之后东西德的合并, 德国金融业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全能银行制度”。

2. 德国银行混业经营体制分析。

德国《银行业务法》规定将银行自营证券业的风险限定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 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必须以现金缴纳, 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证券, 以免由于准备金不足而招致中央银行严厉的惩罚。德国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一是业务多元化, 能够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二是收益稳定, 经营稳健;三是通过股权代理建立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

3. 德国全能银行的金融监管。

德国全能银行金融监管主要依据德国《银行业务法》及《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德国对银行业的监管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商业银行准入的监管;二是对资本和偿付能力的监管;三是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

(三) 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经验总结和对我国的启示

1. 混业经营——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变迁来看, 混业经营将是我国, 乃至整个世界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是由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决定的。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加快, 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客户对金融商品需求的多样化, 迫切要求金融业转变经营模式, 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跨行业经营, 提供“一站式”全过程金融服务, 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 把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 金融业的风险实际上是更加集中和扩大。由此可见, 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适应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2. 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

实行混业经营的模式有很多种方式, 但美德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全能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这两种模式, 即便刚开始时选择了其他的模式进行混业经营, 但伴随着自身经济进程的推进, 又重新回到了这两种模式。这也就说明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这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顺应当代金融发展的潮流。

笔者以为, 中国应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是因为: (1) 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一般认为, 全能银行式的混业经营难以限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金融交易, 风险可以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迅速传递, 这样会导致古典式的经济危机。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金融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 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还比较差的国家, 如果采用这种混业经营方式, 将会大大增加宏观金融风险。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存在一个类似于分业经营的内部“防火墙”, 在此模式下, 实际上是“集团混业、子公司分业”, 经营不同金融行业的子公司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一个子公司经营失败对其他子公司造成的影响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2)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优势和股权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就是指金融控股公司不必持有子公司的全部股份, 这种特征使控股集团公司能以较少的资本控制更多的资产, 这是全能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而组织结构优势主要是金融控股公司多采取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控股公司负责战略决策或长期发展规划, 只注意总体绩效而不直接干涉各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这种组织结构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 因而更加追求总利润的最大化。总而言之, 金融控股公司将是我国的最现实、最适合的选择。

3. 中国金融监管应逐步从分业监管模式到混业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防范金融风险。目前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正在淡化其微观的金融监管职能, 强化其宏观经济的监管职能, 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正被综合性的专职金融监管部门所代替, 这也是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 我国金融机构创新的步伐也会不断加快, 金融业务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的趋势也会日益强化。以分业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监管模式势必难以适应我国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 我国必须强化风险管理, 强化综合性的金融监管, 以便尽快同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制度接轨。

三、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与一定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相适应的。但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受到了挑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业经营体制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 各种投资渠道增多, 许多非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地位越来越显著, 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份额逐步下降, 传统的经营业务难以抵御来自系统内的风险, 并且经营效率下降, 赢利能力也降低了。

2. 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分业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要求。分业经营体制使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 面临压力大, 竞争激烈, 无法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3. 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最终还是会影响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

现行金融制度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金融业融资渠道狭窄, 业务品种有限、单一, 经营机制不健全, 信贷风险加大, 自身的竞争力下降。

4. 来自国际形势的挑战。

我国金融业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金融业日新月异, 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金融创新不断, 从而使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实。只有转变经营的模式, 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一系列服务。

(二) 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1. 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 利润率不断下降, 迫使它们不得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若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由单一存款延伸到包括金融债券在内的多种经营, 便可获得更多的较稳定资金, 也可以进行更多的其他业务,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 也可在增强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流动性方面与证券市场互补协同、扬长避短。

2. 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

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特性要求两者之间协调统一。企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求以巨额发展资金为基础, 而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造成只有依靠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银团提供贷款, 或通过券商发行债券、股票来集资才能为其解决资金问题。众多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大规模资金需求, 就必然需要通过相互组合、并购来扩充自身资金规模。

3. 加入WTO的现实需要。

我国入关后, 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涌入我国。这些公司的业务领域可以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 它们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利用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 努力拓展业务领域, 抢占国内金融市场份额, 我国金融业受到了更多的外来冲击和影响。因此, 提高和加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关键的第一步。

(三) 我国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近几年来, 虽然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 但我国金融业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 主要表现在:

1. 在法律上, 监管机构出台了一些鼓励金融各业相互渗透的管理规章, 这为混业经营的渐进给予了部分法律认可。

如:1998年10月,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 初步打通了证券业与保险业之间的资金通道;2006年10月30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提出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条件, “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2008年1月16日, 银监会、保监会签署《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 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

2. 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

随着政策上对混业经营的限制逐步放松, 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方针,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1995年8月1日, 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集团合资成立投资银行性质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1998年, 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香港与东亚银行联合收购了原国民西敏亚洲证券公司, 控股成立了境外投资银行子公司“工商东亚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然而面对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混业经营过程中, 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法律环境欠佳。这些制约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混业经营的进程, 甚至造成经济混乱。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战略措施

1.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合作和金融创新。银行开展混业经营, 首先, 应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进行拓展, 监管部门应逐步放松分业经营管制。商业银行应积极物色合适的国内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业务合作伙伴, 通过现有业务的相互交叉开展业务创新, 逐步探索银证、银保合作的新方式、新途径, 使银行、保险、证券三业务相互渗透, 逐步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 稳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其次, 应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迈向混业经营的基础, 只有表外业务发展了, 才能继续扩展业务范围, 逐步达到混业经营的目标。再次, 加大金融创新的步伐。从美国、德国的发展历程看, 在实现完全的混业经营之前都有一个长期的金融创新的过程。为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尤其是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务品种, 满足客户不同的金融需求。

2.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系, 为混业经营积累经验。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是混业经营安全实施的重要保证。首先, 应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 应增强内部风险防范意识, 营造风险管理氛围, 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 建立科学的资本充足率检测体系, 防范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 完善稽核审计制度、风险责任制度、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加强对银行内部运作的监督, 以增强系统的“内在稳定”, 降低金融风险。其次, 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为了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应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基础上, 改变以强制性措施为主的金融监管手段, 积极发展横向监管模式, 建立起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制定重大问题跟踪与反馈制度,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通报金融产品发展情况, 交流监管信息, 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跨行业关联风险等检测分析, 对特别问题可以实行联合监管。

3.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营造混业经营的法律环境。实行混业经营, 必须法制先行。应及时修改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充分利用法律层面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根据金融发展开放的要求, 适时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新法规, 从而为金融混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 应加强金融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金融机构守法意识, 加大执法力度, 使商业银行在开展全能银行业务时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以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同时根据金融发展和开放的要求, 适时制定新的金融法规, 逐步形成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 包括制定相应法律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跨行业投资、经营和购并等, 为金融混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4.以金融控股公司为突破口, 分梯次, 多元路径推进混业经营, 积极地向混业经营过渡, 并为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渐进向混业经营过渡, 可以考虑战略联盟、兼并等方式;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推进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业集团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深入开展混业经营。伴随全球经济自由化和信息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混业经营将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顺应经济潮流, 结合自身国情, 选择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 积极开展表外业务, 以银证、银保合作作为我国混业经营的初始阶段, 同时应加强金融监管, 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系, 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从而为我国进行金融经营模式的转变开创优良的环境, 逐步实现混业经营。

摘要: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1999年11月4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生效, 标志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还缺乏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的经济金融环境, 贸然进行转换必造成混乱。因此必须营造一个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制度环境, 混业经营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验看, 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由此, 我国金融监管也必须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

关键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金融监管,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新金融辞海[M].改革出版社, 1995

[2].陈柳钦.美国和德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及其思考[J].经济研究, 2005

[3].何文广.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0

[4].李林.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科学, 2000 (6)

[5].易行健, 杨碧云.试论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J].投资研究, 2003 (3)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研究 篇6

关键词:金融机构混业经营,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一、前言

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在几个方面都有积极地意义。第一、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帮助。通过金融业务的兼业产生的包含多个领域的金融产品很多。第二、是金融公司大型化的原因。为了适应兼业化的发展, 金融公司不断变化其结构, 不断与其他领域的金融公司合并向大型化前进。第三、从观察金融危机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关系中找到防止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对策。第四、能找到最适合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方式和结构。

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优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没有比整合更有效率的形式。可以在一个金融公司、单一的营业窗口下可以购买、投资所有金融产品是非常方便的。并且, 针对个别客户的财务状况提供适合的复合金融产品, 通过一个渠道就可以同时解决商谈、投资、索赔等事物。整合对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还可以通过金融公司间的激烈竞争购买更为有利金融产品。通过竞争各种金融中介费用减少, 中介的效率也会提高。举例来说, 在过去韩国的保险公司的营业渠道中保险设计师占了压倒性的比重, 且在保险产品的保险费当中总设计师的所占的手续费比重非常高。但是随着银行保险的扩大, 在银行出售保险产品的情况下, 保险设计师及代理店的手续费大幅下降的保险产品开始增多, 原有的产品的手续费也有下降的趋势。

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随着进入高龄社会从长期的角度来购买或设计金融产品的情况增多。特别是已经进入超高龄化社会的国家增加了资产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逆抵押贷款等长期的金融服务需求。整合可以使一个金融公司的一个窗口提供适合个别客户需要的复合金融产品, 因此能积极应对高龄化社会的金融需求的变化。

从金融公司的角度来说, 整合的最可见的优点是范围经济效益 (Economy of scope) 的扩大。如果形成了整合, 那么可以利用原有的客户, 经营存款、投资产品、贷款、债券产品等所有金融产品, 市场营销的对象自动扩大, 因此可以节省很多市场费用, 极大地扩大销售额。从客户的角度来讲, 也是可以同时购买很多金融产品, 享受经济的范围经济效益。大部分的金融产品都有互补性, 客户也可以最小化了解金融公司的费用和手续费。通过整合, 可以使事业部门确保多样化、分散化的利润结构。经营多样的事业, 使得风险分散化, 不会因为某一部门的销售额急剧减少或损失而导致整体的安全性。复合产品不仅可以使收益多样化, 对于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及开拓新的市场也有明显的效果。整合能积极地扩大金融产品的市场, 提高金融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因此, 金融产品不是随着市场价格变化业绩发生短期变动的市场交易型产品, 而是重视客户关系且发生长期营业额的客户关系型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 银行、证券、保险产品都是客户关系型产品, 适合通过整合扩大规模效益。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必然导致金融公司的兼业化和大型化, 可以得到规模经济效益 (Economy of Scale) 。如前所述的事例, 不同业务种类的金融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可以同时实现兼业化和大型化。不仅如此, 比自己经营提高业绩的战略, 能取得更高的增长率, 从长期来看能扩大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占有率构建强大的垄断力, 享受其市场主导者利益。现存的美国、欧洲、日本的超大型金融公司, 大部分通过同业、不同业务之间收购兼并成长为现有的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大公司。

三、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缺点

本质上, 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可能性非常大。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包括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和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 整合可能使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一个金融公司通过整合在金融业的各个领域经营多种多样的复合产品, 会缺乏专业人才、体制、经验等, 因此由于金融公司的错误判断会导致逆向选择会出现巨大的损失。2008年的金融危机, 像AIG一样的大部分金融公司就是在没有掌握好风险的情况下, 犯了收购很多次级贷款相关衍生产品的逆向选择。

但是金融公司的风险增大, 是为了获得更高收益而自己选择的结果, 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受害最大的是监管机关和普通人民。整合会使金融产品的构造复杂化, 风险累积得多, 很难给出财务评级。并且, 在一个金融集团内部很多子公司之间的资产和负债相互连接, 更为复杂, 风险测定和管理复杂也是必然的。特别是整合必然会使金融公司之间通过合并促成大型化、国际化的企业, 风险也会随之扩大, 很难控制国际化的金融公司资本的流向。也有一些金融公司明知道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很大, 故意把风险隐藏, 利用这个特点获得高收益的情况。2-3年前韩国的很多企业, 为了减少所拥有的外币汇率变动的风险而向银行购买一个叫KIKO (Knock-In、Knock-Out) 的汇率Hedge衍生产品, 这是银行故意没有把该产品风险告知。2008年金融危机下, 韩币大幅下跌, 购买了KIKO的很多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也有破产的公司。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出售次级债券相关衍生产品的时候也没有告知此产品的风险, 反而利用房地产价值的下跌而获得更高的利益。结果, 当投资银行也面对破产局面, 整个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都面临巨大的危机的时候, 政府注入巨大的财政资金才得以脱离危机, 这个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利用巨大的杠杆效应提高收益, 享受天文数字的年薪和福利, 同时对风险管理及应对金融危机却持安逸、轻视的态度, 使得注入国民的税收和政府的负债。

金融公司的道德风险和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也会因为整合而加重。当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整合时, 投资银行可以轻松地把商业银行拥有的不良贷款向其他金融公司和投资者转移风险, 基本可以想成利用类似于次级债券相关的衍生产品的方式。投资银行大量集中Mortgage专业公司和商业银行拥有的次级抵押贷款, 通过优先偿还顺序分为几个部分后, 同等级的债券组合为一个的衍生产品。原有的整体不良债券通过重新评级使其产生了优良债券, 又因为提供高收益得到了很高的人气, 销售也很好。虽然不能说次级债券相关衍生产品把特定的不良贷款隐藏原有风险使其流动化, 把风险向其他投资者转移, 但是随着整合的进程, 类似形态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正规监管和监视的整合必然会使大型金融公司破产或发生金融危机, 结果对纳税人和整个世界经济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灾难。金融市场的失灵会引来更为严重的外部效果。次贷危机发生时, 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破产的局面, 全球股市大幅暴跌和整个债券市场陷入危机。与次级债券没有关系的金融公司也收回了企业的贷款, 拒绝延期债券等全面去杠杆化 (Deleveraging) 出现, 正常的一般制造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部分金融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金融市场整体的失灵及全球经济整体的危机。

整合后的金融公司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大部分金融业的业务所以特定部门的专业性就会弱化。特别是一直经营银行为主的金融公司收购兼并了保险公司或开始从事保险业务时, 不可能与原有专业保险公司竞争当中有优势。整合金融公司的经营团队对新业务缺少经验和洞察力或不能充分雇佣和利用专业人才的情况居多。特别是收购兼并后, 通过大规模的整顿和结构调整, 这时在特定领域精通的专业人才可能会被解雇或自己跳槽。整合金融公司一部分业务部门的专业性会减弱, 出现长期赤字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南欧洲银行保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主要出售设计简单的人寿保险产品, 对于整合金融公司来说维持专业性是非常困难的课题。不仅如此, 也有出现整合金融公司的费用增多的情况发生。开始新业务时, 引入新的制度、雇佣新的人才、调整原有的业务和制度等都会产生费用。同时, 虽然通过兼业化和整合化市场费用、人力和重复营业点的撤销、专业知识的共享等能减少费用, 但是这个费用如果没有超过新增加的费用时, 整体费用反而是增加的。实际上, 1998年Citi Group收购的Travelers在2005年出售给了MetLife;JP Morgan Chase也出售了人寿保险、养老保险等业务。这是银行和保险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效应。韩国也是, 银行间的收购兼并节省了相当多的费用, 但是银行和保险之间的收购兼并基本没有出现费用减少的情况发生。

通过金融机构混业经营金融公司越来越向大型化发展。金融危机后由于损失增大、收益恶化、资本金侵蚀等原因大型收购兼并更加活跃, 金融公司的大型化也促进了垄断化。中小型金融公司由于没有具备全国性的、世界性的网络, 很难独自经营全面兼业, 在激烈的竞争中会逐步淘汰或被其他大型金融公司收购兼并。大型化和垄断化从某些层面上有积极的一面, 但是会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体制。少数大型金融集团控制全球金融市场进行不正当的交易、操作市场。实际上, 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 很多次的金融危机都是因为大型金融公司之间的磋商和投机造成的,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超大型金融公司的不良资产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全体危机进而威胁整个世界经济。

四、结论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选择 篇7

一、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可供选择的路径

国内外金融业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及混业经营的实践表明, 混业经营的主要路径有全能银行制度和金融控股集团制度两种。

(一) 全能银行制。全能银行制度是指将各种金融服务整合在单一金融机构内, 采取部门化经营方式。采取全能银行制度的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主, 典型的是德国。

全能银行制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 多元化金融业务实现了完全整合, 能够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第二, 收益稳定, 经营稳健;第三, 通过股权代理可建立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

全能银行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全能银行复杂程度较高, 监管成本也较高;二是容易造成不同业务间风险传染, 增加整体经营风险;三是各部门经营不同业务, 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公司治理机制不容易发挥;四是同一金融机构经营多重业务, 其专业化程度可能低于专业金融机构;五是兼营各种金融业务虽能积累大量资金, 但由于各类资金性质不同, 可能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二) 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 在主营业务中通过控股方式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两种以上业务的公司。采用该制度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

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要特征:一是产权纽带, 这是其组织形式的核心内容, 通过股权控制, 金融控股集团维系着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二是集团混业, 经营分业, 这也是其区别于全能银行的最主要特征。从国际范围看, 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 一块执照, 一种业务;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是:一个法人, 多块执照, 多重业务;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是:多个法人, 多块执照, 多重业务。

金融控股集团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协同效应异化, 如风险的传播和转换;二是五大宏观风险, 即资本不足风险、高财务杠杆风险、不正当交易隐藏风险、管理风险、资金违约入市风险等, 前两者属于财务风险, 后三者属于集团管理风险。

二、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更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30年来的经济改革实践证明, 适合国情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尽管从国内外混业经营的时间来看, 全能银行和金融控股集团各有优劣, 但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

(一) 金融控股集团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金融机构的典型特征是: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相对单一, 这种情况决定了在混业进程中, 他们很难依靠其自身的力量重新成立以前完全没有涉及的业务部门, 尤其是在开放压力的背景下。而依靠并购、收购控股的方式, 组建金融控股集团, 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是最为有效迅速的手段, 在人才、客户、经验等各个方面都将有益于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 金融控股集团实践为混业经营提供了充分的经验借鉴。尽管自1993年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但仍有不少金融机构通过控股集团的方式进行混业经营实践, 诸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集团进行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实践, 并且中行、建行、工行等进行的混业经营实践都采用控股集团模式, 他们为金融控股的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 金融控股集团有利于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监管的变化。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保持金融业稳定, 是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先决条件。我国目前分散的机构型监管难以与全能银行路径相适应, 必须组建单一功能型超级监管机构才能实现有效监管, 但在近十年来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 监管资源的积累十分有限, 难以迅速形成这样的监管体系, 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框架仍将是分业监管制度, 而和它相容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模式首推金融控股集团制度, 金融控股集团路径能够与这种现状有效衔接, 方法是在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同时, 遵循“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目标监管”的推进思路对监管进行渐进式改革。

在金融控股集团的框架下, 各子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业务是单一的, 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 有各自的财务报表, 与全能银行制度相比, 各监管部门可以更清楚、更明确地对各个子公司进行监管, 不会对我国金融业的有效监管产生重大冲击。

(四) 金融控股集团是我国金融业创新的合理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金融创新, 它使得金融部门内部各要素得以重新组合, 并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 还能够合法地规避已有的金融管制, 并且可以通过合并报表实现合法避税。

(五) 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本身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 规模经济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增加某一产品的数量来降低成本,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因为其可以将管理费用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广泛的产品上。

其次, 范围经济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可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达到降低成本、获得范围经济的目的。如, 利用同一银行网点同时销售证券、保险、基金等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 可以提高效率, 比分业设立网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再次, 业务多元化优势。金融控股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方便客户, 能为客户提供十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和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网络金融”服务。

最后, 风险分散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在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同时, 也实现了收益多元和风险的分散, 当一个子公司出现亏损时, 可以通过另一个盈利的子公司弥补亏损。并且由于各子公司设立了防火墙, 因此即使某一子公司发生风险也不至于传递到另一子公司, 从而增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六) 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相一致。传统的中庸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方面, 它强调“顺其自然”, 既反对冒进又不主张错失时机。把这种理念运用到金融业经营制度变迁方面, 就是说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不要超越条件限制, 否则就可能因违背经济规律受到惩罚;在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环境成熟的时候则要迅速推行, 以减少制度摩擦成本, 增加收益。因此, 现阶段, 既符合实际情况又适应传统文化理念的做法是实行金融控股集团制度, 通过业务交叉和制度性防火墙等制度来分享金融混业经营的高收益性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郑高明.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3.

[2]杨银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路径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07.

[3]尹中卿.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路径选择[J].国际金融, 2013.2.

[4]孙若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及经济条件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 2013.2.

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刍议 篇8

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客观必要性

(一) 混业经营的环境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以放松金融管制为手段, 逐步实行金融改革, 如1999年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1998年日本的《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案》, 彻底放宽了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进入限制, 大型金融机构纷纷走向混业经营, 基本实现银行、证券和保险相互交叉经营的混业局面。这种趋势表明, 混业经营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营制度模式。在中国已经加入WTO, 将面对全球金融业竞争的背景下, 我们应当认识到:如果未来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继续保持过于严格的管制、分割, 缺乏良性的资金互动机制, 工具和业务品种单一凝固, 将严重制约我国银行和证券市场各自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在向其他WTO组织成员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压力下, 我国银行和证券业各自的生存危机空前加剧。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 适时地将我国的金融发展模式过渡到混业经营模式。

(二) 混业经营的市场压力: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建立新型营销模式, 尽量满足客户需求, 是金融业的经营理念。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大多是综合性需求。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是金融混业的市场压力。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 随着收入的日益增加, 对投资品种的多样性和金融服务便利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混业经营能在一个营业网点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既能满足居民投资多样性需求, 也能有效减少居民金融消费的交易成本。而对于企业主体, 尤其是具有国际化经营业务的优质客户, 需要的不仅仅是贷款、结算, 更需要全球范围内发债、上市、财产与员工保险、兼并、债务重组与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与便利。面对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由于业务单一的限制, 中资金融机构只能满足其传统业务部分。而外资金融机构凭借丰富的混业经营经验, 可以直接为其服务, 也可以把客户介绍给境外的关联机构, 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元化的需求, 并有效减少其交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优质客户可能会因为无法得到全方位服务而转移到实行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 从而使中资金融机构处于劣势。同分业经营相比, 混业经营具有众多优势, 包括信息优势、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多元化利益等, 混业经营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 有利于提高效益和促进社会总效用的提高。

(三) 混业经营的政策基础:逐渐成熟

90年代末以来,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我国金融业进行了混业经营的尝试, 在政策与法律上取得了一些支持。主要表现在如下多个方面:第一, 1999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先后下发或转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 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 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第二, 1999年10月, 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第三, 2000年2月,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 向商业银行借款;第四, 2001年7月,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央行批准后, 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 以及投资基金托管等业务;第五, 2003年8月, 新修改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 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一修改, 为今后适当放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留下了法律空间;第六, 2005年2月,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公布施行, 标志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工作正式进人实质性操作阶段;第七, 2006年3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 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试点”, 正式扫除了金融混业经营试点在政策上的障碍;第八, 2006年9月, 保监会出台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 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第九, 银监会和保监会2008年1月16日正式签署《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 双方就监管的基本原则、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程序等方面达成一致;第十, 2008年3月底, 中国保监会在官方网站挂出了《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送审稿) 》, 详尽地列明了金融机构参与保险公司股权的规定, 历经一年多的修改, 《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草案) 》于2009年9月7日出台。

二、混业经营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一) 三种模式的分析

一般来说, 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三种:

1. 全能银行模式。

即取消分业制下的严格限制, 在银行内部设置多种业务部门, 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的银行组织就采用此种模式 (其架构如图1) 。此种模式的缺点在于:要求监管当局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较高的监管效率, 否则易诱发和积累金融风险。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实行全能银行制, 在于其有良好的行业自律和有效的外部监管, 这一基础条件在我国并不具备。

2. 母子公司模式。

指银行是母公司, 通过直接出资设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子公司, 涉足其他金融领域。该模式在日本较为典型 (如图2) 。1995年之前我国混业经营所采取的模式也与此类似。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市场主体需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制度, 否则易导致金融机构的盲目投资, 增加市场风险。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尚不具备这一前提条件。

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所谓金融控股公司是指母公司 (控股公司) 经营某类金融业务或仅从事股权收益活动, 由控股公司下设相互并列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从事混业性金融业务。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制,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集团混业, 经营分业”。如图3: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 (1) 子公司之间可以签订合作协议, 实现客户网络、资信、营销能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便于共同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2) 由于各个子公司是独立法人, 便于母公司内部监管, 可以避免一家子公司倒闭所导致的集团内其他子公司的连锁破产, 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3) 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资本的调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 调整集团在各个金融行业中的资本分配, 既有利于资本的集约化经营, 也可以形成最大的竞争力, 使集团平衡发展。总的来说, 相对于前两种而言, 这种模式具有风险小、效率高特点。

(二) 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原因有五点:一是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 银行与证券公司各自都有经营管理经验, 通过银行与证券公司合并, 可起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作用;二是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多数存在机构臃肿的问题, 如果采用全能银行制, 内部再设证券、银行机构, 会使机构显得更加臃肿;三是通过对存量金融机构的整合, 可以推进我国金融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四是鉴于我国金融业监管水平不高和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的现状, 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有利于控制金融市场风险;五是金融控股公司是发达国家混业经营采取的主要模式之一, 具有成熟的经验, 通过借鉴这些成熟经验, 可以使我国混业经营少走很多弯路。

从中国金融业近年来的实践来看,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也是业界组建金融集团的一种现实选择, 如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已完全拥有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 其金融控股框架已搭建完成。2007年8月, 光大集团重组方案获批, 明确了成立“中国光大金融控股集团”, 中国第一张金融控股牌照落户光大。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表示, “光大集团能取得第一张国家持股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 是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光大集团重组方案还要求光大探索现代金融控股模式, 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搭桥。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伟认为, 在商业银行来自存贷差的收入份额日益萎缩的背景下, 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明显高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有助于打破银行、券商、保险等各自为政的“地盘金融”, 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创新和竞争。事实上, “光大模式”的形成已经为21世纪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探索了一条方向。

三、混业经营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很大改变,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下, 整个金融生态链条上任何一次起初看似微小的破裂, 都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适应全球化的新挑战, 我国实现从分业经营回归混业经营的变革是必然的。但我们也要看到, 我国国情比较复杂, 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刚刚建立, 金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金融主体尚未完全市场化, 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还不健全, 金融当局的监管体系还完善, 等等。因此, 实行混业经营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应首先解决好阻碍混业经营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 健全混业经营的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主要是适合分业经营制定的, 虽然国家对相关法律作了修订, 但都没有给混业经营正式“名分”, 混业经营面对的首要障碍便是法律限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 应首先从法律上确定金融混业经营制度, 实现“依法治业”。新修改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证券法》第6条分别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 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银行、信托、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业务机构分别设立,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虽然两部法律的修改给混业经营留下了空间 (指“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 但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限制并未变动。《保险法》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这就在法律层面上限制与妨碍保险公司开展新的业务与投资资本市场。这些都表明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没有真正的法律依据与保障。此外, 金融控股集团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司, 除可以适用《公司法》的一般规定外, 没有专门适用的法律制度, 金融控股集团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基本制度等基础问题也没有解决, 使得其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为了尽快实现混业模式的转变, 首先应该进一步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 允许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混业经营;其次, 要尽快出台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法规, 明确其地位和定义,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关联交易、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 稳步推进金融控股公司改革工作。第三, 积极开展类似于美国1999年出台的《金融现代服务化法案》的调研与制定, 最终形成一套全面完整适合我国混业经营的法律体系。

(二)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在今后几年中国金融改革中将继续起到关键的作用, 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是实现混业经营的前提条件。面对我国金融业与外资的竞争, 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 加快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现代金融公司制度。第一, 要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基础制度建设。如: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改变金融高管行政化的特点, 降低代理成本;要按照《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等的要求, 调整金融机构组织结构, 实现扁平化管理, 建立健全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事机构组成的内部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要优化业绩和薪酬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避免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第二, 要推进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改革, 提高金融机构股本的社会化程度, 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第三, 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混业经营, 不是短期内能完全实现的。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 应大力推进银保、银证和保证之间的合作, 特别是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要特别注重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推进金融工具的复合及业务的交叉, 发展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并购业务、项目融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 等等。

(三)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慎监管体制

建立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审慎监管体制, 对熨平经济周期, 保持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出台的美国金融监管计划和泛欧洲金融监管框架都启示我们, 明确谁来为系统风险负责, 谁来牵头金融监管协调以落实和加强宏观层面上的金融监管职能, 已成为当前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问题。美国已提出由美联储负责对金融体系有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统一监管, 全面监管对冲基金、私募和其他金融衍生品, 并拟建议成立由财政部负责, 联邦金融监管者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以监管系统性风险。因此, 我国在新形势下, 从决策和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系统性风险责任者, 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对于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 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 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加深, 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回归, 不仅可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还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目前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 要使我国金融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金融业有必要适应全球化的新挑战, 逐步走上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田勇, 陆洋.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金融发展研究, 2008 (10)

[2].李文静, 崔秀丽.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大众社会科学, 2007 (8)

[3].张克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现状及趋势分析.证券时报, 2004 (2)

[4].张立洲.走向混业经营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论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 篇9

关键词:混业经营 金融 监管 设想

一、混業经营的概念及其模式

混业是相对于分业而言的,指金融行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从狭义上看,仅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即银行与证券公司可以经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从广义上看,指所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行业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

从国际范围来说,混业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德国式的全能银行模式,其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置若干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业务。即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

美国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各子公司被一个母公司控制,彼此实行分业经营,集团公司不开展金融业务。

从国内范围来说,我国混业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

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控股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非金融性质在内的子公司,如光大集团、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实业部门控股模式。集团公司是非金融机构经济实体,但全资拥有或控股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在内的子公司。如鑫源控股公司、海尔公司。

商业银行控股模式,集团控股公司为商业银行,全资拥有或控股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及非金融性实体等子公司。

二、混业经营的科学性

(1)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或投资经营活动中,因为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金融业给人们的启示是,业务单一且专业化金融机构大量倒闭,而混业经营的银行却能平稳渡过。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倒闭的银行多达150多家,其中大多数为中小型银行,它们不仅净资产规模在20亿元以下,且皆是业务单一的专业化小型金融机构。次贷危机以来,少数倒闭或被重组的大型机构中,又都是业务单一的专业化银行。

促进金融效率,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混业经营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投入要素组合方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组织的规模扩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降低,经济收益增加。

三、对完善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的设想

(一)金融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有效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 发展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 实现金融混业经营,已经是现代金融的必然趋势。为了趋利避害, 在金融混业发展过程中, 尽快建立效率、公平、秩序的监管体制, 已成为金融业的迫切需要。

(二)准确定位监管的目标、原则。金融混业监管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二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机构公平竞争。三是促进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三)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 明确监管主体。对于混业监管体制的构建, 不能操之过急, 在分业经营制度还没有明显退出、监管的差异性还存在之时, 应维持分业监管的格局。更多的学者主张, 鉴于我国金融业的现状, 需要有过渡措施, 先由银监会或者人民银行牵头对混业经营进行监管。

(四)监管内容向国际惯例靠拢。以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金融监管内容要达到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统一,必须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制定的监管规则, 具体来说,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 加强市场准入监管。金融混业经营必须设立市场准入门槛, 这是金融监管的第一步, 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变更、法人资格审查、业务范围界定、资本金审验和股东资格条件等。美国等国家对金融混业的市场准入采取市场化原则, 只要达到公司法标准, 都可以进行金融混业经营。

第二, 完善常规行业风险监管。分散风险是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 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常规风险监管的重点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在金融混业经营中, 为了保证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需要对其资本充足率实施严格监管, 同时, 为了避免资本重复计算造成的假象, 也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 原则上应当在合并报表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未并表的子公司的投资应当剔除。

第三, 强化业务监管。金融混业经营的业务监管重点是对交叉产品、交叉销售、混同业务操作的监管。这是风险最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对金融交叉产品具备足够的判断力, 对新品种、新业务的开办和危机处理做好充分的论证, 才能进行审批, 并要及时跟踪这些交叉业务的经营情况。

第四, 加强持续性监管。持续性监管的重点是风险资产的比例、信息披露、财务制度的规范和执行。风险资产的比例限制是控制金融机构经营恶化的有效指标,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资产应当规定一个合适的比例, 其计算方式应有明确规定。信息披露要求及时、准确、完整, 充分披露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状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重大事件、大股东状况、内部控制情况, 以利于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余佳祥,潘鹏飞.从范围经济角度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制度的选择[J].经济理论,2003(6)

[2]王大庆.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J].国家行政学院学院,2010(2)

非金融业上市公司 篇10

(一) 二战后的金融分业管制

日本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始于明治维新时期, 1871的《新币条例》和1897年《货币法》确立了日本现代货币制度。随后, 1872年的《国立银行条例》和1882年的《日本银行条例》, 分别提供了日本私人银行和央行的创设依据。二战前, 日本的现代金融体系已初具雏形。二战期间, 日本政府根据战时需要出台了一系列法规, 使银行和金融体系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 并将大量资金用于军工和战争。

二战结束后, 在美国政府的强制干预之下, 日本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 并且, 为了维持金融稳定, 采取了分业管制、利率管制、外汇管制。其中, 所谓分业管制是指“三大分离限制”, 即银行长期业务与短期业务分离限制、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离限制、银行业务与信托业务分离限制。1947年3月公布的《证券交易法》第65条规定, 严禁银行办理证券业务, 这样, 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相互隔离的关系。长期业务与短期业务分离, 长期业务主要由长期信用银行和信托银行负责, 短期业务由城市银行等商业银行负责。信托业务和银行业务分离, 信托业务主要由信托银行负责, 其他银行禁止兼营信托业务。这些举措下, 日本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结构, 相关政策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却限制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见图1)

(二)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混业改革

70年代, 日本经济开始从高增长向低增长过渡, 同时, 在国际化和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 日本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1981年, 日本修改银行法, 允许银行经办有价证券业务, 打破了证券公司独家经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格局。1984年5月, 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 提出了逐步进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骤, 金融自由化正式起步。此次改革主要包括取消利率管制、废除对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限制、金融市场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1992年6月, 国会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法》, 允许银行、证券、信托三种不同形态的金融机构能够以“异业子公司”方式相互渗透, 实行业务交叉。

1990年,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金融业蒙受重大打击。为了经济从低潮中尽快走出, 1996年, 日本政府开始进行包括“金融大改革”在内的六大改革, 涉及金融业务、证券交易、保险、外汇体制、监管体制等多个方面。1997年《反垄断法》允许只要机构不出现过度垄断的现象, 原则上可自由设立控股公司。临时国会解除对金融机构设立银行控股公司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禁令, 允许银行向投资信托委托公司提供营业网点。1998年起银行母体开始销售投资信托业务, 同年公司型投资信托业务业务解禁。1998年的《金融控股公司整备法》, 将金融控股公司分为“银行控股公司”、“证券控股公司”及“保险控股公司”, 依据不同类型分别对银行法、证券业法及保险业法进行修正。1999年10月开始撤销对银行的证券子公司业务范围的限制, 银行与证券之间的业务壁垒不复存在。

自政策壁垒消除以来, 日本的各大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 频繁地发生并购和重组, 形成了多个综合金融集团。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点:

一是日本国内泡沫经济背景下, 银行为了摆脱经营困境, 拓展盈利渠道的现实选择。二战后, 日本的企业起初主要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20世纪80年代, 在特殊的政策背景下,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大幅上升, 金融的中心由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首先是新的外汇管理法出台, 国内外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同时1983年, 日元、美元委员会放宽在欧洲市场发行日元债券的限制;此外1985年, 日本政府实施了金融大缓和政策, 更进一步导致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大量低息资金。企业将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投机, 又以剩余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银行资金过剩, 开始大量向房地产融资, 泡沫经济愈演愈烈。90年代, 泡沫经济崩溃, 银行的房地产融资成为不良贷款。在经济危机深化、不良资产增加的过程中, 1998年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公司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相继破产。为了救济一些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 出现了银行、信托和证券的互相兼并。例如, 日本信托银行即是由于经营困难, 被三菱银行归入旗下。

二是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促使日本金融业发生变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背景下, 国际银行业向全能银行的回归, 同一时期, 出现银行业并购潮和大量跨国银行;上述国际金融机构对日本国内金融机构造成竞争威胁。为适应上述趋势, 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许多日本金融机构选择通过兼并重组, 形成大型综合金融集团。

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 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 涉足银行、证券、信托、租赁、资管等业务领域, 现有226家子公司, 62家权益附属公司。

(一) 综合金融集团的形成

2001年4月2日, 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株式会社以及日本信托银行株式会社通过股票转移组成三菱东京金融集团 (MTFG) 。2005年, 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和日联集团 (UFJ Group) 合并, 形成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MUFG) 。

(二) 集团内部的结构重组

上述集团从合并至今, 在集团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重组和整合, 将旗下公司按业务分类整合在商业银行、信托银行、证券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多个控股公司下。2001年10月, 三菱信托银行吸收合并了日本信托银行和东京信托银行, 成为日本最大的信托银行。2002年9月, 集团内四家证券公司合并形成了三菱证券。2008年,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收购摩根斯坦利21%股权, 并于2009年整合摩根斯坦利在日本的业务, 形成三菱日联摩根斯坦利证券和摩根斯坦利三菱日联证券两家证券公司, 前者的业务范围包括三菱日联证券公司的批发和零售业务及摩根斯坦利日本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 后者则接收摩根斯坦利日本证券公司除投资银行业务以外的现有业务。 (见图2)

(三) 业务板块的协同整合

相比组织结构的重组和整合, 在一个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内, 如何实现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显得更为重要。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将业务分成了多个板块, 最主要的四个板块是零售银行业务单元、公司银行业务单元、信托银行业务单元和全球业务单元。各业务单元之间实现了业务合作和客户资源共享。

一是投资产品的交叉销售。 一些来自集团内证券公司 (MUMSS) 的员工被派到集团内银行 (BTMU) 的网点上, 进行信托投资产品和保险产品等投资产品的销售。

二是零售银行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的整合。针对中小型企业主的一站式网点数量不断增多, 这些网点整合了零售银行和公司银行业务, 在集团内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成功合作下, 受托管理资产数量和投资产品销售量逐年上升。集团旗下证券公司MUMS-PB的受托管理资产数量和销售投资产品数量近年来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接近半数的受托管理资产来自银行的推介, 2013年改增速更是达到新高。2012和2013财年, MUMS-PB分别向东京三菱日联银行 (BTMU) 支付了23亿日元和79亿日元的推介费 (Referral Fees) 。 (见图3)

三是对同一公司客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需求的满足。集团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分别针对对企业客户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需求提供服务。

四是金融集团为跨国公司在境内外投融资活动提供整体服务。 (见图4)

五是大型交易中, 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例如, 在美国地区, 2015年3月, Abb Vie Inc.收购Pharmacyclics Inc, 在这一并购案中, MUFG和摩根斯坦利合作为Abb Vie Inc.融资。摩根斯坦利在交易中充当财务顾问, MUFG和摩根斯坦利共同承销了全部的过桥贷款。又如在亚洲地区, 2014年12月, MUFG和摩根斯坦利共同承销了Reliance Industries发行的10亿美元的债券。

三、小结

日本金融体系自明治维新以来逐渐成型, 二战后进行了金融分业管制, 70年代后, 又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走向混业。始于三菱财阀的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也历经多次并购重组, 成为当今日本最大的综合性金融集团之一, 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信托、租赁、资管等多个领域。

相比组织结构的重组和整合, 在一个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内, 如何实现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显得更为重要。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各业务单元之间实现了业务合作和客户资源共享。一是投资产品的交叉销售;二是零售银行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的整合;三是对同一公司客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需求的满足;四是金融集团为跨国公司在境内外投融资活动提供整体服务;五是大型交易中, 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合作。

自2002年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放开后, 国务院批准的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三家试点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先后完成了全金融牌照, 除此之外, 许多资金实力雄厚的集团也在不惜重金求购金融牌照。金融控股集团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发挥金融控股集团的协同效应,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可借鉴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发展经验, 充分发挥实现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黄泽民.日本金融制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导航信号下一篇:科技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