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公司(精选12篇)
金融消费公司 篇1
1 消费金融公司简介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 在我国境内设立的, 不吸收公众存款, 以小额、分散为原则, 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最先试点选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经银监会批准, 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分别为北京银行、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成都银行和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以及捷克PPF公司。目前, 北京和成都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上海和天津尚在筹备阶段。
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目的在于促进消费, 贷款针对性强。即消费金融公司旨在为消费者提供用于购买个人耐用消费品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的贷款。所谓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经销商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的贷款。
2 消费金融公司及消费金融信贷与已有金融机构及信贷比较
向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方便快捷, 无须抵押担保——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单笔授信额度小, 因此审批速度非常快, 通常在1小时内审批完成, 只要客户的信用状况良好, 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贷款。而向银行申请贷款则需申请人具备稳定的工作、提供个人收入证明等。同时消费金融公司无须抵押担保。
额度不超过月薪5倍——消费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贷款的额度上限为贷款申请者月薪的5倍, 即如果某客户月薪3000元, 则其最多能申请15000元消费信贷。而其他信贷方式, 如信用卡的授信额度就更为灵活, 也相对更高, 很多银行为客户发放的金卡、白金卡、钻石卡, 授信额度从几万、几十万到上百万, 有的银行还为贵宾客户发放无限卡。
利率不超过央行同期利率4倍——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审批速度十分快, 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会收取较高的利息。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利息从贷款发放开始计算, 利息按照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定, 不得超过央行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而其他信贷方式, 比如信用卡, 消费超过免息期后, 每天收取万分之五的利息。即如果按照4倍于央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利息,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利息比银行信用卡要高。但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息是根据贷款人的信用而定的, 所以只要贷款人的信用良好, 也可以以较低利息获得贷款。
不可用于购房及购车——中国目前消费信贷市场80%以上是房贷和车贷, 留下的20%, 用于如教育、旅游、婚庆等。一般的商业银行也提供相关服务, 不少银行发放的信用卡都有分期付款功能。因此不仅消费信贷公司无法涉足贷款市场80%的份额, 连剩余的20%也已经被分去了一杯羹。
公司风险大——根据《办法》规定, 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亿元, 资产不低于600亿元。同时还规定, 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社会存款, 其资金可来源于境内同业拆借, 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 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 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 代理销售与消费与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等。但尽管如此, 依然无法摆脱消费金融公司自身风险大、融资难的困境。
3 结 论
综上分析可知, 首先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优势为能方便快捷的为客户提供消费信贷且无须担保。但其所提供的贷款针对性强, 由于不能涉足占信贷市场80%的房贷和车贷市场, 使其丧失了数量巨大的客户。另外, 由于已有金融机构均一定程度涉足消费信贷, 致使消费金融公司只能在所剩的20%的信贷市场中分一杯羹。
其次, 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向社会吸收存款, 只能从自有资产及少数经营活动获取资金, 尽管其自有资产至少为600亿元, 但融资渠道的匮乏使其经营活动存在较大风险。
最后,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消费金融公司无担保的信贷提供方式面临极大的信用风险。
金融消费公司 篇2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金融对扩内需促消费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7月22日,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机构类型,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是一类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银监会根据《试点办法》对此类机构采取先试点、后逐步放开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各批准一家机构进行试点。试点阶段,公司未经银监会批准不得在注册所在地之外区域开展业务。
一、消费金融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1、主要特点
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拟试点设立的专业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在设立初期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资本金,在规模扩大后可以申请发债或向银行借款。此类专业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
2、设立条件及相关要求
根据《试点办法》的具体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应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出资人,具体还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条件,净资产率不低于30%;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从业经验;最近一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等。与今年5月份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的草案相比。正式发布的《试点办法》将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发起人的门槛由总资产800亿元降至600亿元,这使得符合条件的机构数量大大增加,使得更多中小商业银行也能参与其中。
3、主营业务范围及经营规则
主营业务范围。根据《试点办法》第十六、十七、十八、三十四、三十五条规定,消费金融公司针对消费领域的主要业务类型为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办理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其中,耐用消费品的范围主要包括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但不包括汽车和房屋;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包括用于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活动的花销。贷款的限额初步设定在贷款人月收入的5倍以下。
经营规则。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试点办法》规定了三方面相关内容:一是贷款利率不能超出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二是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随意对外泄露;三是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应采取合法的方式,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二、上海试点进展情况
在今年5月份,浦东新区政府和黄埔区政府分别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及上海银行召开了关于合作建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布会,并签订了框架协议。
黄埔区:《试点办法》正式发布以后,黄埔区政府与上海银行依据5月份签约成立的消费信贷中心为雏形筹备着手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初步确定大股东为上海银行和百联集团。据了解,黄浦区拟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计划开展为期1年的试点,由上海银行发行消费卡,客户在黄浦区几十家特约商户进行消费,消费的总价值可能限定在5000元至10万元。
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已将消费金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今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方案中。在5月份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签约仪式上,浦东劳保等部门也一同参加,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将参考浦东劳保部门等出具的青年人的信用情况而提供具体服务。
另外,除了上海银行、中国银行之外,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参与试点的态度也很积极,工商银行非常重视银监会发布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决定,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正逐步推进这方面工作;交通银行也正在研究和考虑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事宜。
三、几个重点问题
风险控制问题。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贷款业务无抵押、无担保,因此信用风险比较高。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试点办法》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投资余额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分别为10%、100%和20%。另外,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审慎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贷款流向上,必须确保贷款真正用于消费,而不能流入资本市场,所以,这就要求需要专业公司来进行产品开发,使得推出的贷款产品更加贴近消费需求。
消费金融公司闯入信贷生活 篇3
对于借款人来说,选择到金融消费公司贷款前,还要弄明白金融消费公司的一些限制性规定,再和类似产品做一个比较,免得稀里糊涂就买票上船。
熟悉限制性规定
案例
朱先生是一家民营企业的高管,年薪50万元左右。5月份刚在郊区购买了一套别墅,装修完毕后,朱先生看着空荡荡的大房子犯起了愁。家具家电等耐用品大约需要20万元,但买完房子后朱先生可用的现金不多,信用卡额度也不足以支付,而这些必备用品的置备又不能无限期搁置。朱先生想最好一次性买全了,省得以后再折腾。他到银行咨询了一下,由于不属于公务员、教师及医生等稳定收入群体,朱先生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审批手续比较麻烦且需要提供固定资产作抵押。无奈之下,他把目光转向了即将推出的消费金融公司,他想知道从这里获取贷款的限制条件、期限及额度等相关规定。
从《试点办法》中可以看出,选择到金融消费公司贷款有很多限制性规定,借款人一定要弄明白,然后再做决定。
借贷金额和对象受限制
《试点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向第一次从本公司申请贷款的借款人发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这意味着只有已取得过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借款人才能得到此贷款。
利率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消费金融贷款还款期限一般为1年。贷款利率实行按借款人的风险定价,最高上浮不得超过4倍。但预计消费金融公司的实际贷款利率不会接近上限,主要是因为本来中国老百姓在贷款方面就不是很积极,如果再把贷款利率定得比较高,会很难吸引借款人。
购买物品要到指定厂家
《试点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前者指用于购买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由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经销商间接向借款人发放,后者指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和装修等消费事项,由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向借款人发放。需要注意的是,房贷,车贷不在消费金融贷款之列。
上例中朱先生的信用资质符合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耐用消费品贷款条件,且以月收入4万元计算,朱先生最多可以获得20万元的贷款额度。足够用以支付购买上述耐用品的所需。1年之内,朱先生的收入用来偿还贷款和利息,也不会给他的家庭生活带来沉重负担。
类似金融产品比较
除了消费金融产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金融产品,如信用卡、小额贷款公司及银行无担保产品等。是不是要选择消费金融贷款,需要把金融消费品和以下类似的金融产品做一个比较。
消费信贷VS信用卡
利息消费金融贷款的利息可能比一般商业银行消费个贷高,利率按照借款人的风险定价,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从发放贷款开始就需要支付利息。信用卡消费最长有56天的免息期,信用卡分期付款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还款期限消费金融贷款还款期限可能为1年。信用卡是30天左右,商场分期付款最长为36个月。
贷款额度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月收入5000元的借款人最多只能贷款2.5万元,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商业银行发放信用卡的贷款额度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目前一些银行推出的白金卡、钻石卡,信用卡额度可达几百万元。
贷款审核初期消费金融公司针对借款人的每笔消费进行贷款审核。如果他们在消费贷款公司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贷款公司可以直接将资金先划拨,借款人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消费。信用卡是在发放时审核申请人的资料确定一个综合授信额度,不需要对他们的每笔消费进行审核。
消费信贷VS小额贷款公司
和银行无担保产品相比,消费信贷最大的优点是,借款人只要信用记录良好,就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贷款,而银行无担保产品实际申请要等待很长时间,办理业务的手续也相对复杂。
贷款对象消费金融公司所面对的人群主要是城市工作的中低收入居民,并没有将融资大门朝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敞开。与之相比,此前在多个省市都已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范围较广泛。
贷款额度小额贷款公司个人贷款(个人诚信贷款)放贷额度一般在3万~30万元,期限3年以下,需提供本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户口本、家庭详细地址、家庭固定电话、本人收入证明、大额贷款须提供本人的房产证或汽车行驶证及有力证明具有还贷能力资料提供审核。企业贷款放贷额度一般在10万~300万元,期限5年以下,需提供公司营业执照副本、纳税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并且有固定资产抵押。
还款期限小额贷款公司个贷一般可在12小时内给予借款人肯定回答是否批款,最快24小时以内放款。企业贷款可在1天内给予借款人肯定回答是否批款,最快2天以内放款。
消费信贷VS银行无担保产品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都有个人消费类信用贷款产品,个人凭自己的信用就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用于各种消费。但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并不健全,这种产品基本都处于停滞状态,即使有也需要借款人通过联保、互保等方式代替抵押贷款的实物抵押担保。
目标人群银行无担保产品主要是针对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高端人群。通过银行的系统测评,可以给借款人评定一个信用额度,借款人可在这个额度内将贷款用于各类消费。
金融消费公司 篇4
一、目前我国现有的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
自2010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四家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城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及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其中捷信目前已经在武汉市设立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分支机构,并且在武汉的一些家电卖场及学校商铺设立了分销店。这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各有侧重,下表列出了这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在我国所提供的主要金融服务范围。
二、武汉城市圈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总部金融产品价值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消费金融公司金融产品核心价值分析
金融产品的核心价值是金融产品能解决消费者最基本、主要问题的产品价值。根据消费金融公司管理试点办法,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允许被从事的业务主要还是与消费贷款的提供、贷款资产的转让以及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这两大类的客户群体必然会面临不同的核心价值选择:普通的消费金融产品的需求者最核心的消费需求依然是消费资金的获取;而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金融公司所需求的金融服务的核心产品价值则是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和转移以及消费金融产品的销售上。
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核心价值,可以界定为:提供资金融通、风险管理及代理消费金融产品三个大的方面。
(二)武汉城市圈消费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的形式价值和延伸价值分析
消费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延伸价值,则主要指的是金融产品的外在介质表现(包括公司标志、产品载体设计等)以及在产品中所包含的科技、咨询等延伸服务。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来把握武汉城市圈普通消费者在获取消费金融产品过程中的选择偏好。
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根据自愿原则来获取相关消费偏好数据;调查问卷对象群体分成武汉在读大学生和武汉城市圈工作群体两个版本。根据所收集的调查问卷反馈情况,剔除掉会存在的数据失真及个别小概率情况,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价值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群体的资金需求较多地集中在与找工作相关的事项支出,比如找工作的技能培训、服装书籍等费用的支出上。其次则为一些时尚消费品,比如通讯设备的费用支出。而工作群体会产生的借贷资金的需求则主要集中在大宗家电、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上;其次则为旅游支出和一些时尚消费类支出。
对于采用贷款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贷款产品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提供贷款的公司品牌、还款的便利程度、获取贷款的便利性上。
公司品牌。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而言,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可靠的品牌形象,需要一段时间的建设;比较快捷的方法,是选择在市场上已有一定信赖度的公司参股或者选择有较高信誉度的商户作为渠道的合作伙伴。
(2)还款的便利程度涉及到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归还每期还款金额、消费金融公司的网点布局等多方面的情况。在设立之初,可以采取消费者比较熟悉的还款方式,比如选择银行网点存款或者网络转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树立起一定的品牌形象后,则可以逐渐扩大还款途径,可选择采用其他的还款方式比如自建的还款平台进行操作。
(3)获取贷款的便利性主要是在贷款产品的流程设计上,主要包括消费者提出贷款申请后多长时间可以获取所需资金、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证明材料、手续是否繁琐等主要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消费金融产品最短的放款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所需的证件最简单的则是学生证和居民身份证、社保卡。
(4)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目前来讲,我国普通消费者对于贷款转让、资产证券化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消费金融公司设立之初,加大宣传的力度以及与产品相关的金融知识的普及,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5)学生数量多是武汉的一个特点。针对学生消费中会存在着盲目攀比、自制力较弱、暂时无固定收入来源等特点,对学生的过度消费贷款额度可以适当控制,防止出现学生过量贷款无法还款向家长催债会引起的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本文属于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支持课题系列成果之二;项目编号:201120;课题名称:武汉城市圈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对策研究。
表1资料来源:四川锦城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网站、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网站、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网站、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网站。
参考文献
[1]刘位璐.武汉城市圈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总部试点经营模式浅析[J].时代经贸, 2012年7月刊.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解读 篇5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解读
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7月19日印发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共九章136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指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为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于2010年10月4日发布了《强化公司治理指导原则》,从董事会职责、高管层责任、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薪酬管理要求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稳健公司治理的14条原则,明确了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银行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管责任,并阐述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市场参与者、法律框架对强化银行公司治理的作用。《指引》纳入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上述要求,也是我国银行业监管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2002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先后颁发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全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信托公司治理指引》和《加强外资转制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针对公司治理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法律文件,虽然这些法规
五是增加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
六是明确了对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问责机制的要求;
七是增加了对信息披露建设和透明度的具体规定; 八是增加了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评估、指导与干预职能;
九是采用了新的公司治理定义。
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解读
2013年11月14日,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布了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5章39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原《办法》予以废止。
(一)《办法》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银监会从2007年底开始,对国内外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比较清晰地了解了消费金融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运营模式,进而分析了在我国发展消费金融的意义、必要性及推动方式,并于2009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09年第3号),为试点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监管和规范经营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此后,经银监会批准,北京、天津、上海、成都4地先后各设立1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点。随着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实践发展,原《办法》的部分条款已不能完全满足公司和市场深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
45监会将为消费金融公司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保障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希望试点消费金融公司明确功能定位、依法合规经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在小额、分散、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金融服务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知识链接] 1.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有何不同?
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专业消费金融公司是现代消费金融业务的两大提供商,两者在目标客户、分销渠道、提供的产品以及风险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专业消费金融公司是传统商业银行的重要补充之一。
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个人银行服务分销渠道依附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主要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业务以及有抵押有担保的现金贷款业务,其风险管理较多地依靠抵押和担保;专业消费金融公司更多地是为未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大众和低端消费者提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之外的各种便利服务,分销网络可以覆盖自身分支机构、耐用消费品销售点、邮局网点等,提供的产品包括POS销售终端贷款、信用现金贷款等,其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先进的客户评分系统、针对不同风险客户的差异化审核流程以及多样化的催收方式。
金融消费公司 篇6
从2009年最早率先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到2015年11月试点的全面放开,国内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已增至15家,包括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及盛银消费金融。
从拿到牌照至今,这15家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又有哪家发展得最好?根据公开资料,《投资者报》记者对于这些公司进行了分析。
首批4家公司利润丰厚
其实,消费金融公司的背后是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在消费场景上的博弈和比拼。
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是国内最早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成立于2010年。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显示,这4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总资产为224亿元,全年累计放贷197亿元,贷款余额209亿元,累计客户135万。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之初是北京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后来进行股权结构更改引入新的投资人,更改后北京银行占35.29%的股份。
根据北京银行对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持股比例,以及披露的应享利润;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就达到2.8亿元,高速增长得益于银监会从2013年开放消费金融公司经营范围。记者注意到,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范围从2014年开始扩展到全国。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发起人是中国银行,持股51%,另外两个股东分别是白联集团(持股30%),以及陆家嘴金融公司(持股19%)。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下渠道主要是依靠中国银行的网点,主攻一二线城市客户。由于该公司披露的数据有限,记者无法找到公司经营状况的资料。
锦城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发起人是成都银行,持股比例51%。锦城的一个特色是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大学生提供贷款,贷款门槛较低,如果月收入1500元,就可以最高贷款10万元。锦城公司从2012年就开始盈利,当年盈利920万元,2013年~2015年的净利润呈现翻倍增长,分别为2370万、4900万以及5070万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锦城公司没有选择向全国扩张,继续以成都为中心深耕西南地区。
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天津,主要出资人是捷克一家投资公司PPF的子公司捷信集团,因此,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捷信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很广,超过260个城市,主攻二三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耐用品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首创“15天犹豫期”,可以在贷款后15天之内提前还清借款,而且不收取任何利息和费用。
捷信公司也是在2012年就开始盈利,此后的盈利也是大幅度飙升。2013年~2015年的营业收入分别是2.9亿欧元、4.55亿欧元以及7.74亿欧元,净利润也分别为7300万欧元、6400万欧元以及1.28亿欧元(折合9亿元人民币),是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表现最好的一家。记者了解到,该公司2014年盈利有所回落,其主要原因是当年铺设了很多的服务网点和招聘了大量员工。
背后模式的比拼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由于行业政策的限制等原因,我国消费金融公司中有高达八成的股东为银行,表面上看,都是消费金融公司,但实际上,他们的背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他们当中,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另一类是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还有一类是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招联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
另外,从消费场景来看,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场景,但由于场景拓展取决于合作商户的开发,因此,各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也各有侧重。
对此,方正证券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市场渗透率较低时,与零售商合作,驻店经营是消费金融公司获取客户最有效的方式。目前国内驻店经营规模最大的、也正是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捷信公司。
对于那些类似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类似的产业系公司,实际上,他们的心思并不全是放在金融外延的利润上,更多的是希望金融带动主营业务发展。目前市场虽然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提供分期付款的业务,但是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利率显然更优惠,甚至还有零利率产品,比如一款曾叫“0元购”的产品,就是在大力推广海尔的智能家电。
具有电子商务、互联网基因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其主要发起人是重庆百货,其他股东包括重庆银行、物美控股、浙江小商品城等。
因自身特点,该公司采取的方式是积极寻找线上线下过渡的模式。公司集合了三大零售巨头,合计有超过1600万会员,若会员转化率为10%,每个会员贷款额度2万,贷款余额将达到320亿元。
面临电商平台的冲击
目前来看,这些持有牌照公司的短期优势还在,包括品牌声誉、资金成本及风控能力等,这些一直都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不过,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涌现,特别是其中不乏一些互联网巨头进入,其优势正在消失。
消费金融公司具备的可以向股东吸储等方式筹集低成本资金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去中心化的运作下也不占优势,因为他们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获取的资金成本也并不高。
不过,平安证券的分析师认为,长期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请门槛并不高,监管层出于促进消费金融服务普及的动机,对于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因此,未来面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未来的竞争在于消费场景的把握上,谁占有优势,谁才会脱颖而出。”平安证券分析道。
金融消费公司 篇7
近期,富滇银行召开云南富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大会,党委书记、董事长夏蜀,党委副书记、行长杨敏,总会计师董玲,董事会秘书孔祥丹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视觉中国、广东网金、昆明顺城若普3家出资人的公司法人及高管人员参加会议。
云南银监局由郭雁副局长带队前往银监会就富滇银行作为主发起人投资设立云南富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事宜进行答辩论证会,在云南银监局的积极努力下,论证会顺利通过,标志着申请筹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会议向各出资人报告了申请筹建的前期工作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并就“消金公司”章程草稿等事项进行了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会上,各出资人代表还就“消金公司”管理构架、IT系统建设、人才储备、经营选址、制度建设等涉及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事项进行了深入研讨。
金融消费公司 篇8
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在现代化金融环境下逐步建立,与此同时,为了增强调解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也随之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对于解决金融消费类纠纷显现出显著成效。
(一)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的建立
面对日益更新的金融环境,无论是各金融机构还是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收到的关于金融消费方面的投诉都在逐年上升,各类型的纠纷案件不断涌现,越来越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最为发达的城市,加之随着近些年来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不断发展建设,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金融机构数量均急速增长,金融消费增多伴随而来的便是纠纷的日益增长。
基于金融消费纠纷解决的迫切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于2014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并依法进行监管,调解中心承担起了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的运行维护工作并针对金融消费类纠纷依法进行调解。据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12363投诉电话共接听各类消费者来电21278个,不仅包括投诉类来电也包括咨询类来电。2015年5月起,调解中心正式开展调解业务,截至2015年12月,共调解金融消费类纠纷31件,成功调解27件,调解成功率达87%。据最新的数据调查,截至2016年4月,调解中心共成功调解130余件金融消费类纠纷,接受法院委托调解案件10余件,同时还办理了多起司法确认(1),帮助解决了大批疑难争议。
(二)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诉调对接机制的建立
在实践中,由于调解中心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并无约束力,因此也造成了调解协议实施上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经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协商,于2015年6月18日下午,举办了《关于建立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会议纪要》签约仪式(2)。该签约仪式代表了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推进,为行业树立了典范,此举对于增强调解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促进调解协议的实施,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该会议纪要,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的工作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司法确认。调解中心对金融消费纠纷作出的调解协议可在30日内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该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二是委托调解。经当事人同意,法院可以将金融消费纠纷争议案件在受理案件前或受理案件后委托给调解中心调解。三是协助调解。法院在受理涉及金融消费纠纷的案件后,可邀请调解中心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调解或提出专家意见。与此同时,法院还设立各种平台为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使其参与到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当中。会议纪要同时表明将建立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鼓励金融消费者依法维权,推动金融机构的诚信经营。
在上海高院与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签订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会议纪要之后,金融消费纠纷工作的解决开展顺利,成效显著,为各机构各部门创造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浦东新区法院之后也陆续与调解中心签订了《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合作协议》,落实与上海高院签署的合作纪要。同时浦东新区法院在调解中心还设立了诉调对接中心金融纠纷解决分中心,派法官现场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减轻了当事人程序上的负担。2016年3月10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与调解中心正式开展金融消费纠纷案件的委托调解工作。各法院通过与调解中心建立金融消费纠纷案件诉调机制,不仅仅是增强了调解协议的约束力,也对于规范金融机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带来了积极影响。
二、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意义
(一)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要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而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建立,正是严格遵循了该项规定的基本原则,它丰富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要素,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纠纷化解的诉讼仲裁等渠道上,为当事人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纠纷解决渠道,与此同时,诉调对接机制的建立更是金融消费者选择的非诉纠纷处理渠道的润滑剂,有利于高效便捷地化解金融消费纠纷,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上海金融法制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示范性的举措。
(二)有效提升金融消费者满意度
诉讼是一种被大多数当事人所熟知的纠纷解决渠道,但其成本高昂,持续时间久等不足也给当事人带了不少的资源浪费。金融消费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可以减少诉讼等机制带来的弊端,以相对高效快捷的方式解决纠纷,满足当事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并能最大化的促进商事交易效率,有效提高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效率和效益。通过在诉前、诉中引入调解,并对法院主动委派或委托的调解机构促成的调解协议给予司法确认,可提高诉讼效率。由此可看出,利用调解可以弥补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灵活性不足、处理周期过长的问题,从而提高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效率和效益,有效提升了金融消费者满意度。
(三)有效树立金融机构调解意识
随着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发展,上海各金融机构也逐渐开始主动要求调解中心调解,主动参与调解的意识显著增强。调解优先的意识也将渗透到整个金融行业。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的工作机制将逐渐实现从调解中心主动寻找可调解案例向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主动申请调解中心调解的行为模式转变。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建立不仅仅帮助解决了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部门无法处理的投诉,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所产生的法律效力也帮助规范了双方对调解协议的执行行为,为金融机构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将纠纷提交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将成为更优选择。
(四)分流导诉
金融消费纠纷调解能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化解金融消费纠纷中的监管作用,帮助预防减少此类纠纷的发生,从而有效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有助于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立法机关也在不断改革民事诉讼的程序,以期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对诉讼纠纷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随着金融消费类案件数量的增加与纠纷种类的日益丰富,诉讼方式也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对于随着金融环境的创新而引发的各类新型消费纠纷,仅靠法院承担已不能满足该类纠纷的需求,对于审判的公开制度也无法保障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与商业隐私(3)。因此,有效确立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将一些案件于受理前或者受理后委托给调解中心调解,可以分流集中于法院的纠纷,缓解目前诉讼制度的压力和局限性。一方面,减轻了法院的审判压力,缓解滥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使得当事人的消费类金融纠纷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五)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人群,尤其是针对那些被忽视的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和微小企业,旨在为这些群体提供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4)。随着普惠金融的逐步发展,群众虽然受益于更多的金融服务,但依旧有很多不发达地区金融消费者仅仅对工商部门、12363的认知度较高,部分消费者发生纠纷后很多都找当地人民银行,但由于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工作制度还是专业人员方面都相对匮乏,随着金融消费的纠纷投诉日易繁复,对于人民银行来说承担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的建立大大缓解了人民银行的投诉调查工作压力,有利于普惠金融下受益群众的投诉更快速高效地处理,同时建立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也是对于维护普惠金融下的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障。
三、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投诉渠道
加大投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金融机构投诉管理系统以及人民银行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系统的升级与维护。与此同时,对于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的调解申请渠道进行优化,并进行传播以便公众熟知。加强法院与调解中心案件的沟通,将可委托调解的案件范围规范化制度化。对于法院以及各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收到的投诉加以整合利用纳入调解中心调解范围,以便更快更有效地处理投诉事项。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投诉处理工作的督办、考核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处理投诉事项(5)。对于考核中金融机构无法处理的投诉案件以及重复多次投诉案件,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应主动告知其调解程序,以期更快捷有效地处理纠纷。
(二)切实强化金融机构主体责任
减少金融消费类纠纷最根本的便是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机构自身的管理,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减少投诉产生的源头性、根本性问题。督促金融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注重各分支机构投诉处理情况调查与监督,并将其纳入分支机构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应制定相关的行业服务标准并将服务标准公开,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接受社会的监督。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加大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将考核范围与内容进一步细化,及时通报考评结果,对不合格机构加强监管措施,督促金融机构做好投诉处理工作。
(三)邀请法院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关于建立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会议纪要》指出,法院经当事人同意在受理涉及金融消费纠纷的案件前或受理案件后,可以将争议案件委托给调解中心调解。若已由法院受理,法院也可邀请调解中心推荐的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调解,或者提供专家意见。而对于金融消费纠纷调解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建议邀请人民法院参与讨论,听取法官对于案件处理的意见和建议,统一金融消费纠纷类案件的处理尺度。同时,人民法院可指导调解中心明确调解协议基本原则,建立通用的赔偿标准,与人民法院适用标准尽可能统一,积极为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创造条件。
(四)优化司法确认流程
在实践中,司法确认往往需要当事人到人民法院现场完成,这个过程耗费了当事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繁杂的程序,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除浦东新区法院在调解中心设立诉调对接中心金融纠纷解决分中心,派法官现场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外,还可以考虑采用线上进行司法确认的机制。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已于近期首创远程视频调解服务,但对于调解成功后的案件,也可以学习该线上处理的方式,法官可运用网络平台完成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这样不仅实现了简单纠纷的快速解决,也提高了诉调对接中司法确认的效率。
(五)明确调解协议的确认标准
调解与诉讼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诉讼是严格根据法律的规定作出判决或裁定,而调解则在考虑法理的情况下同时要考虑情理,调解的结果并非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分配相关责任。实际上,法院在对调解协议确认的过程中,不应该完全以调解结果有无法律依据为标准,因为调解协议的正当性来源于不违背法律基础上的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非如判决书一样源于法律的具体规定(6)。既然调解协议效力等同于民事合同,那么法院对调解协议内容的审查应本着“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精神,主要进行形式审查。除非调解协议存在法定无效的情形或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否则就应当确认其效力。
(六)建立与国际规则对接的诉调对接机制
上海作为我国最开放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应主动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诉调对接工作模式。因此,可以采取在自贸试验区法庭设立上海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室,将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加入浦东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名册,共同参与自贸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同时选派专业调解员接受浦东新区法院的委派或委托,开展相关非诉调解工作(7)。这样不仅能调解传统的金融消费纠纷,还能够促进自贸区商事纠纷诉讼与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协同和互补,满足自贸区内金融消费者对救济便利化和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环境。
摘要:文章认为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实证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首先从认识论思考,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的建立为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探索了新的实践道路;其次是价值论思考,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建立的诉调对接机制为金融消费纠纷解决带来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是方法论思考,主要是针对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进行探讨。从实践意义上来看,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诉调对接机制的实施将为金融消费纠纷解决带来标志性的进步。
关键词: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注释
1张淑贤.沪建小额金融消费纠纷快速解决机制[N].浦东时报,2016-5-10。
2舒抒,杨群.上海将争取成立金融法院[N].解放日报,2015-6-19。
3李惠俊.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消费类金融纠纷的多元化解决[J].上海金融,2012(10)。
4曾丽琼,段旭峰,杨龙.普惠金融下欠发达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浅析--以普洱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4(12)。
5吕宙,蒋巍,孙昌明,周颖,王志刚,朱园圆.我国保险机构投诉处理规范建设研究[N].中国标准化,2015-10-5。
6顾秀娟.证券纠纷调解中的诉调、仲调、信调对接机制研究报告[N].创新与发展,2014-5-16。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 篇9
消费金融是指由金融机构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包括消费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消费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 由消费金融支持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近年来, 我国的消费金融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汽车贷款、大件消费品贷款、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消费金融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状况有良好预期的年轻人所接受。
在我国, 消费金融真正地发展只有十多年, 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消费金融就已经在美国悄然兴起。自那时起, 分期付款的信用消费模式激发了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 尤其是90年代以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 使得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更加便利、管理更加规范。消费金融的发展由此进入了新阶段。
与此同时, 对发展消费金融的研究也开始引起政府部门、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国外消费金融理论综述
(一) 基本概念
所谓消费金融是指为满足居民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
经典的消费理论认为, 居民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拥有的财富等因素。理性的消费者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使用一生的收入, 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 将消费的即期决策推广到跨期决策, 因而当前收入只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 预期和财富也是决定消费的因素。也就是说,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 居民消费者可能在当期储蓄留作未来消费, 也可能在当期借贷预支未来储蓄。消费金融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孕育而生的。
(二) 理论基础
消费金融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而是融合在整个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之中。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消费金融提出了需求:在19世纪20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首先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而在1929年,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分析了当时的经济情况, 在借鉴马尔萨斯的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系统性的学说。他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 而不可能实现经济的自动均衡。总需求不足就会导致社会产品过剩, 企业开工不足, 总就业不足, 造成经济衰退。为此, 他提出需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 扩大社会消费量。二战后, 罗斯福总统采纳了凯恩斯的积极财政政策, 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此, 凯恩斯主义确立了在政府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好景不长, 在20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社会纷纷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和就业量不足的滞胀现象, 此时很多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合理性, 凯恩斯主义也从政府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出以后, 整个社会更加重视消费的作用, 注重提高消费需求, 进而采用消费金融刺激消费, 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找到了理论依据。
2.预期收入理论使发展消费金融具有可行性:1949年, 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是关于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 基本思想是: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应该取决于贷款人的预期收入, 而不是贷款期限的长短。银行应该重视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者是抵押资产的顺利变现, 而这些都以贷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为基础。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 期限较长的贷款也可以安全收回;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 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如果借款人的预期收入稳定的话, 银行则可发放长期贷款;反之, 如果一项贷款的预期收入不稳定, 即使期限较短也不宜发放。因此, 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人的预期收入或者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来安排贷款的方式和期限。
预期收入理论提出了银行资产流动的经济原因, 为银行进一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从传统的生产性、商业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 刺激了社会消费量, 从而刺激了消费品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3.确定了消费者贷款的风险评定方法:1941年, DividDurand建立了一套评分标准对消费者贷款进行评分, 这个标准被许多金融机构效仿和采用。此评分标准一共考虑了9个因素, 通过计算每项因素分值并将其得分相加, 得出总分。消费信用得分低于1.25分将不予贷款, 超过此界限可考虑放款。具体的打分标准是: (1) 年龄:超过20岁后的每1年给0.01分, 最高为0.3分; (2) 性别:女性给0.4分, 男性为O分; (3) 居住的稳定性:每年都住在现住所, 给0.42分, 最高分为0.42分; (4) 职业:好职业给0.55分, 坏职业给O分, 其他给0.16分; (5) 就业的产业:在公共行业、政府部门和银行给0.21分; (6) 就业的稳定性:每年都工作在现在的部门, 给0.59分; (7) 在银行有帐户, 给0.48分; (8) 有不动产, 给0.35分; (9) 有生命保险, 给0.19分。
Divid Durand的研究, 为金融机构分析消费者信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并且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效仿这种分析方法, 对消费者的信用进行分析。但金融机构在分析消费者信用时, 一般考虑更多的因素。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构, 向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个人资信证明。
(三) 研究综述
在20世纪50年代, 莫迪利安尼与美国经济学家布伦伯格和艾伯特·安多共同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 个人的现期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收入,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在未来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收入。个人的现期消费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来进行提前支付, 以此来合理地安排消费和储蓄。
1957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 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 距现在的时间越近, 权数越大;反之, 则越小。
以霍尔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消费者是理性的, 是前向预期决策者, 会利用经济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 从而作出消费安排, 而不仅仅由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 后来经济学界把理性预期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结合在一起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 个人可以使用借贷, 使用预期收入来弥补当前消费, 进行消费和储蓄的跨期选择。
1920年, 德国金融理论学者阿伯特·韩在出版的《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理论》中, 指出信用就是货币, 信用可以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 利率愈低, 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 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 信用愈缩, 利率愈高, 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 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
熊彼特则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从信用交易着手, 把资本主义金融看成是一种清算制度, 它抵消债权债务, 将差额转移到下期, 使得货币支付成为特殊情况, 没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
现代的信用脆弱理论认为, 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的桥梁和网络, 它使经济体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如果这个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了, 整个网络都会受到影响, 整个经济体会陷入信用混乱。所以, 信用的依存性和连锁性是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在享受信用带给我们生活便利性的同时, 更要防范信用风险。
在消费金融公司的微观层面, Sidney Cottle (1960) 在发表的论文中论述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性问题, 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的回报率是大于其他产业的, 而且相对其他产业回报率更为稳定, 增速也更快。Ernest A.Nagata (1973) 在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了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的成本结构, 论述了规模效应以及每笔贷款的数量、操作方式对贷款成本的影响, 提出了参与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越多, 平均到每笔贷款的成本就越低。George J.Benston (1977) 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利率上限对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成本的影响, 文中他论述了贷款成本同利率的关系。同年, George J.Benston在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问题, 指出利率上限的变化对消费金融公司净损失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消费金融公司贷款的操作风险远大于利率的影响。
三、国外发展消费金融启示
在世界各个国家, 消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和总消费率很高, 而中国很低。我国居民消费比例在全世界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详表1:2008年各国消费率一览表) 同样作为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居民消费率也远高于我国 (刘宁, 2010) 。
(一) 美国:
是目前消费金融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消费金融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的消费金融是伴随着美国的诞生而产生的, 美国的消费金融史贯穿于整个美国的历史过程中。美国的消费金融不仅规模壮大, 而且在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 形成相当完善的消费金融体系。具体来说, 消费金融的美国模式具有政府的主导性、法律的完善性、体系的完整性和业务流程的高效性等典型特征。
中美总消费如此大的差距背后, 除了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比较被认可的因素外, 消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起着明显的作用。2006年美国消费金融总额共计达23877亿美元, 其中循环信用消费达到8746亿美元, 非循环信用消费达到15131亿美元。2008年11月份统计发现, 这三个数字分别达到25709亿、9735亿、15974亿美元。美国消费金融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消费金融的增长高度相关。而我国2006年底消费性贷款总额为24735.28亿元人民币, 其中短期消费性信贷2068亿元, 长期消费性信贷22666亿元。到了2008年11月, 这三个数字分别为36705亿、3981亿、32724亿元。在这个对比中, 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 即美国的统计不包含住房信贷, 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统计包含了住房信贷。我国长期消费信贷基本是住房信贷, 在消费金融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 与美国的差距十分巨大。
(二) 日本:
是亚洲地区消费金融起步较早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出现了日本信贩、三洋商事等对工薪阶层小额贷款的非银行融资公司。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民间金融公司开始向一般消费者发行信用卡,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等外国消费金融公司涌入日本, 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信贷业市场迅速发展。
发展至2004年3月末, 日本消费金融市场达到一个顶峰, 市场规模超过11兆日元, 独立上市的本土消费金融企业达9家。2005年, 当时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市场份额达15%, 贷款余额47亿美元, 收益达12亿美元, 纯利2亿美元。
(三) 欧洲:
消费金融在欧洲的金融行业是个富有吸引力的领域, 作为消费金融全球第二大市场 (排在美国之后) , 欧洲市场份额接近全球总额的25%, 与美国一起占据近80%的全球消费金融市场份额。消费金融收入在欧洲市场上, 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达10%以上。目前, 欧洲消费金融市场已达到成熟阶段, 同时也期待着更进一步的增长, 市场主体需要集中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产品创新、分销渠道和目标客户上。
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欧洲和日本, 其总消费率也明显低于美国。在收入水平类似即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类似即第三产业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消费率如此之大的差异背后, 消费金融业发展带动的信用消费增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美国学者曼恩对美国和日本的对比, 美国的信用卡消费规模比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要大得多。只有和美国具有高度类似的文化背景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英国, 与美国非常接近。
(四) 新兴市场:
与新兴市场, 特别是“金砖四国”的迅速发展相比, 已经相当发达的欧美市场一定程度上正在失去其全球的市场份额。未来5年, “金砖四国”的预期增长在20%至30%之间, 新兴市场 (包括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 预计占有全球大约25%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
由以上分析可见, 消费金融的发展和总消费及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四、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数据来源
消费金融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而被广为接受的获取数据的方式就是对居民消费金融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一) 美国的经验颇值得借鉴:
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的联合资助下, 美国从1961年开始展开消费金融的调查, 并从1983年起每隔3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居民家庭消费金融情况进行调查 (即消费金融调研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CF) , 其内容涵盖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收入、消费、投资等理财行为以及家庭的人口特征, 至今已历经9次。
(二) 中国的初次尝试:
我国城镇家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识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是否做到了尽善尽美?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否适时合理?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回答。
2008年,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开展了“中国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第一期全国性调研。这次调研取得了预期成果, 在我国城镇家庭的财富分布状况、收入和支出状况、消费和投资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消费金融教育需求等领域收集了丰富的定量和定性数据。
调研问卷参考SCF,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调研由专业调研机构协助完成, 综合考虑地区分布、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因素, 最后将抽样样本定位在15个城市, 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 根据城市的小区分布和人口分布遴选小区, 对小区进行随机抽样, 进行入户拜访, 并严格监督调研过程及数据复核, 收集了大约2100个样本数据。其结果于2009年9月27日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消费金融论坛上发布 (廖理, 2010) 。
问卷数据显示, 我国城镇家庭2008年年均税后总收入接近7万元, 为68, 875元, 家庭净财富超过60万元, 为607, 802元。在家庭收入构成中, 固定工资收入占48.74%, 有84.64%的家庭拥有固定工资收入这一来源, 投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19%, 但仅有26.68%的家庭拥有这一收入项。在支出构成中, 餐饮支出占总支出的38.14%, 其次是衣服日用百货及水电煤气, 占总支出的15.34%。在家庭资产构成中, 房产是最主要的资产, 占比62.72%, 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占比超过15%。在负债构成中, 拥有房屋贷款的家庭其房屋贷款余额为123, 180元。
问卷收集了个人及家庭的基本信息, 对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业与学历、家庭成员进行了梳理。对家庭的理财意识和理财培训偏好进行了调研, 从问卷看, 随着家庭总财富的增加, 拥有长期家庭理财规划的家庭也随之增加, 家庭总财富为50万元以上的家庭超过60%的拥有长期理财规划。而家庭理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财富增值, 其次是为了平衡收支, 亲戚朋友介绍是主要的获取理财信息的方式。在被问及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时, 大部分的家庭是为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 (24.06%) 、子女及自身教育 (23.59%) 和养老退休 (19.62%) 进行储蓄。在信用卡的使用及对个人信用体系的了解方面, 使用信用卡的偏好度随着家庭总财富的上升呈现U型变化趋势, 对个人信用体系的了解程度则随着家庭总财富的上升而稳定增加。家庭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亲戚朋友, 占比达60%, 其次才是银行。在对购房贷款、装修贷款、教育贷款、商业经营贷款、大件消费品贷款等贷款产品和服务上, 我国的消费者知之不多。退休养老保障方面, 我国城镇家庭主要依托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其次才是依靠自己的定期储蓄。虽然有所忌讳, 但遗产规划随着我国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老龄化的趋近也渐入居民视野, 总体来看, 回答没有必要进行遗产规划的被访者在80%左右, 但家庭总财富较高的家庭回答“没有必要”的比例低于家庭总财富较低的家庭。而有遗产社会捐赠意愿的家庭其主要意向是扶贫支困, 占比53.17%, 其次是教育及科研基金。
总体来看, 这次调研成果斐然, 是第一份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的翔实调研, 其结果对于分析我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支出状况, 资产负债分布情况, 引导城镇家庭的合理金融消费、投资收益及风险认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为金融机构提供第一手的城镇家庭消费金融和投资者教育状况, 洞悉我国城镇家庭的消费动机及风险偏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我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启动内需政策的规划、对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有重大的政策意义。
(三) 中国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和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的数据全部来自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独立进行的金融行业个案及连续性研究的第一手数据, 数据的主要采集时间为2009-2010年, 共涉及银行、基金、保险、证券投资等行业。借助Surveycool专业在线调查平台及百万级高质量样本库Assuredsample , 总样本量达到12000个, 对象主要是全国的一二三线城市居民, 覆盖范围达到20余个省市、自治区, 可以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居民的消费情态与趋势。
报告采用了60后、70后、80后的分析维度, 从三个典型世代的角度对城市居民的金融消费情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在金融行业调研中尚属首次。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讲, 对不同年龄客户的研究, 本身就具有前瞻性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次研究采用年龄作为分析变量,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来说, 年龄是最基本的客户信息, 以年龄为维度的研究成果, 可以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结论是60后、70后、80后分别属于保守成就、进取享受和新潮时尚这三类人群。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很多领域还处在跑马圈地, 或者刚刚开始精耕细作的时代, 谁能更了解消费者, 谁选择的目标消费者更为精准, 谁就能在这场长跑中处于领先的地位。60后、70后、80后作为我国未来10年内主要的消费群体,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只有了解了这些人的深层需求, 企业才能抓住其中适合自己的目标, 有的放矢地进行营销活动。这次调研, 圈定了三个群体的需求特征和金融消费特点。通过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专业研究分析, 为金融企业的市场细分、产品定位提供了数字化参照标杆。帮助金融企业持续创新,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四) 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公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 2010年9月19日公布第3季度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就业感受和预期指数有所转好;城镇居民对第3季度物价满意程度略有提高, 消除季节因素后物价预期指数略有下降;房价上涨预期大幅上升, 但居民购房意愿没有明显变化;居民储蓄、消费意愿略有下降, 投资意愿有所上升等。
五、中国发展消费金融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的必要性
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消费金融在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均已得到广泛使用, 因其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周期短等独特优势, 受到不同消费群体的欢迎, 对刺激居民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大有裨益, 因而也更能发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因此, 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扩大内需角度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都具有积极意义。从金融产品创新看, 个人信贷业务是传统银行难以全面惠及的领域, 在我国建立专业化的个人消费金融系统,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个体;此外, 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机构类型,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从扩大内需看, 发展消费金融可促进国内仍处于低迷消费需求的增长, 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孙开亮, 2010) 。
(二)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的可行性
说起结婚“三大件”来, 中国人不会感到陌生, 改革开放之初, 指的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如今“三大件”已成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三大件”的变迁, 说白了就四个字——消费升级。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 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 消费领域不断扩展, 消费内容日益丰富, 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
扩大消费需求, 实现我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内需驱动模式转变,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从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 一国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后, 消费、服务类公司将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虽然国内股市中, 资本型周期型行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 但消费增长大有可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内需增长在国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逐渐增大, 受益于内需增长的行业和企业的投资价值将更加明显。像今年批准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 (详表2:消费金融公司一览表) 就是直奔国内“大内需”主题而成立的。
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消费增长的黄金期, 最被看好的一个是消费信心, 第二个就是城镇化。因为中国有13亿的人口, 这个消费市场太大了。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由高储蓄率促进增长,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将由供给经济转向需求经济, 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中长期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的不断增长, 城镇化程度的提升, 消费需求结构的重大改变, 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个人消费在总量上爆发性的增长, 在消费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六、中国发展消费金融前景分析
在国际上, 消费金融体制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海外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 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显示了独特优势。从扩大内需角度看, 金融危机缩减了国外需求, 启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未来转型的方向;而消费金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促进消费的。然而, 在以上积极的政策目标解读之余, 我们亦不能过度期望。如果深入地分析和考虑我国居民消费与金融市场的状况, 则消费金融体系的前景不容乐观。
(一) 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不对称信息会增加借款人道德风险, 并导致金融系统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降低损失, 这样会引起“逆向选择”而使得借款人基本都是有信用瑕疵的群体, 最后消费金融公司的借贷市场变成了“柠檬市场”。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则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将面临着信用危机的挑战。
(二) 消费金融体系的自身信用面对挑战和竞争。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机构, 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过硬的品牌。在市场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下, 那些专业从事消费金融却实力和信用平平的公司, 很难与传统银行的个人信贷部门竞争。如此, 最后市场中留下的消费金融公司估计大多是由传统银行设立, 只不过是从这些传统银行原有的个人信贷部门独立出来而已, 抑或是引入了国外成熟的独立从事个人消费信贷的公司。
(三) 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量入为出”的思想, 决定了消费贷款的需求不足。同时,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以及教育、医疗和住房价格的高昂, 助推了预防性储蓄的需要和行为。另外, 借钱消费从传统的中国思想来看可能也是很难被接受的。所以, 消费金融体系可能还会面临缺乏需求的挑战。
(四) 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模式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 因此缺乏相关的例如借款人违约处理、客户信用状况查询等体系和制度法规。所以, 当前的试点其实也是在摸索, 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短期内估计也较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靠它来带动内需大幅上升是不现实的。
总体来说, 采取试点的方法实践我国的个人消费贷款模式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的需要, 对于启动内需也至少存在着预期上的积极作用, 是应该肯定的。不过, 我国匮乏的金融信用体系、谨慎的居民消费习惯以及尚不够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决定了, 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壮大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七、中国发展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以小额贷款为主, 因此, 业务数量多、额度小、风险大、信贷风险控制成本高成为其不可避免的经营特点。业务的风险管理通常贯穿贷款生命周期的整个阶段, 包括贷款政策制定和产品设计、客户选择, 贷款账户的管理和逾期贷款的催收。
(一)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制定贷款政策和设定产品特性, 明确产品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目标客户特征 (还款能力、个人负债比率、个人贷款上限) 等要素, 以有效控制风险。这其中, 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消费金融公司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这恰恰是我国最为薄弱的部分,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一套个人征信系统, 但个人信用信息来源太过单一, 所以可通过整合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移动、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法院等部门的个人信息, 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确保客户申请贷款时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实时审批。这样既可以达到快速审批,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 建立贷款自动处理系统: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建立自身的自动贷款申请处理系统完成贷款审批, 因此高度自动化的决策和定价流程必不可少, 贷款申请录入系统后, 贷款处理系统要判定违约几率和贷款欺诈的可能性, 确定风险加权价格和最高贷款额度等。
(三) 建立贷后管理制度:贷款发放后, 对客户贷款账户进行持续监测, 收集客户的还款信息, 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库, 并对逾期账户提出预警以备催收。催收是必要的贷后管理手段。消费金融公司采用逐步升级的催收方式, 并密切监管催收人员的催收行为, 保证合法而有效。基于经济有效的原则, 通常以短信、电话、催收信、上门催收、法律程序的顺序实施催收行为 (何明明, 2010) 。
(四) 设置较高准入门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下简称“试点办法”) 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 财务状况良好即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注册资本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最低限额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这就从准入条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规模如此庞大的资产要求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有着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 在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等方面该办法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五) 设立严格监管标准: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 风险相对较高, 试点办法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阶段的业务范围仅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将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 且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 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总额的20%。
(六) 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作他用, 银监会要求该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而且只有已取得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老客户才可得到此项贷款, 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银监会规定了三方面相关内容:一是贷款利率不能超出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二是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不得随意对外泄露;三是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应采取合法的方式, 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八、中国发展消费金融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大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力度, 这就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消费金融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关法律的制订、产品开发、销售分销渠道、风险管理以及个人金融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都亟待完善。
(一) 全面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1.当前, 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与能力。要通过减税让利等方式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 同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差距, 让更多人提高收入水平, 因为收入毕竟是决定消费最主要的变量。
2.此外, 需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 解除国民在消费上的后顾之忧。
只有在国民消费水平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敢于放心大胆地消费的情况下, 再借助于发展消费金融等贷款制度的创新, 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
(二) 建立完善的消费金融体系
1.从客户定位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应以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 包括年轻人群、年轻家庭或需将家用电器等消费品更新换代的家庭为目标, 因为此类人群通过商业银行一般无法获得数额较高的贷款, 也较难申请到大额度的信用卡。此外, 面对商业银行针对中端以上客户的信贷服务已较为全面, 而未来消费市场中最具市场潜力的那部分人群却缺失相应的信贷服务, 这种现状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庞大客户群。
2.从服务领域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应注重开发消费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地区, 填补商业银行难以服务到的地方。作为一类全新的金融机构, 消费金融公司填补了长期以来在正规金融与地下金融之间形成的真空地带, 完善了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3.从产品开发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吸收专业型的创新人才, 对消费金融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开发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不同年龄段 (60后、70后、80后等) 的需求、不同职业 (教师、公务员、农民工等) 的需求及不同种类 (消费分期贷款、一次付清性贷款、家庭住宅修缮贷款、学生贷款等) 的需求, 以占领更多的消费贷款市场份额, 发掘出更多的消费金融的需求来。
4.从国际经验来看, 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主体乃至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美国, 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用合作机构、储蓄和贷款协会, 甚至一些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 (加油站) 等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因此, 我们也应该向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机构方向发展, 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 也使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更适应消费金融多样化、短期化、小额化的特点。
5.从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来看,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贷款的消费类型都是目前网上消费最火爆的类目, 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考虑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本身积累的海量数据, 帮助其更好地判别消费者的信用,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更好地掌握消费者所贷资金的动向也有好处。
6.从业务流程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确保从个人提出申请, 到签订贷款合同, 再到最终还款的过程, 甚至包括破产拍卖, 都在完善的信用制度下进行, 并采取互联网等信息工具, 保证了消费金融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保证了消费者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也保证了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的及时实现。
7.从监管角度来看,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无担保、无抵押贷款的经营模式, 加大了它的经营风险, 科学适度的外部监管是消费金融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在监管手段上应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监管;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 避免出现行业风险, 并在其信息披露方面做出一定的规定, 但必须在加强创新与加强监管之间取得平衡。
8.从个人信用来看, 中国政府应积极介入和支持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建设, 在房屋贷款、信用卡贷款、完善法律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目标是构建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体系。政府不仅是消费金融的参与者, 而且还是消费金融的推动者, 推动消费金融的升级, 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否, 对发展消费金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它决定消费金融是否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政府应该为发展消费金融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其中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个人信用环境, 以及未来消费金融方面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也应该给出一些倾斜和优惠等等。具体来说, 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禁止歧视原则。只要是符合风险标准的借款人, 不管民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性别、婚姻、年龄、国籍等, 都有权享受消费信贷, 任何歧视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将受到法律制裁。
2.诚实贷款原则。诚实守信, 是从事信用活动的基础, 也是从事消费信贷的必备条件。诚实守信的原则, 不仅要求消费者严格遵守, 而且要求贷款者严格遵守。
3.公正信用报告原则。建立完善消费信贷的重要一环, 就是要如实、准确地报告消费者的信用情况。
4.破产保护原则。所谓破产保护, 是指私人借款者在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 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 取得法律保护。破产保护的最大好处就是为借款者豁免一部分被贷款者索赔的资产, 允许其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清偿债务。
总之, 随着我国个人信用系统、社保体系、医保制度、教育制度及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 国民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大, 消费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这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提供了逐渐健康的发展环境。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丰富金融产品类别, 促进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消费金融创新时代的开启, 中国的金融改革将更加深入, 金融将更加稳定, 金融服务水平将全面提升, 金融市场将更加充满活力。
注:2009年7月22日银监会公布并实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中国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和趋势研究报告.2010-8-27.
[2]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何明明.欧盟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西南金融, 2010, (5) .
[4]廖理.中国消费金融调研报告 (200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5]刘宁.印度消费金融实践及启示.金融发展研究, 2010, (4) .
[6]孙开亮.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世界经济情况, 2010, (5) .
[7]孙章伟.美国消费金融及其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10, (5) .
[8]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3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2010-9-19.
金融消费公司 篇10
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
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一) 第一阶段:部署安排 (2012年4月)
由人行晋宁县支行牵头,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 积极与各成员部门沟通协调, 召开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 取得各成员单位的支持, 形成初步的工作协调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同时, 在对晋宁县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拟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方案、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处理指引等文件, 建立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配套制度。相关制度建立后应及时向金融机构征求意见。
(二) 第二阶段:建立工作机制 (2012年5月~6月)
由人行晋宁县支行牵头, 建立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权中心, 理顺工作思路, 充分调动晋宁县银行业金融机构, 把引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作为主要工作手段, 构建高效快捷、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确保受理、分办、处理、跟踪、督办、反馈和成果运用等环节均能高效运转。
1.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通过对外公布投诉电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通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官方微博, 待时机成熟后建立具备综合处理能力的网站, 统一受理投诉。针对晋宁县实际情况,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立足自身实际, 考虑服务定位和机构定位, 尽可能的利用网点优势, 采取多种方式畅通并扩宽金融消费者表达诉求和寻求救济的渠道, 如:制作投诉处理流程的宣传册、利用LED屏滚动播放相关流程、安排专门人员于网点受理投诉等。
2.建立投诉处理机制:拟定《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处理程序指引》。
3.筹建维权中心, 并完善下属的咨询部、投诉处理部、法律部及联络部, 明确人员, 进入工作状态。
4.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维权联系人进行培训。
5.组织一次与寻甸县支行的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工作交流会。
(三) 第三阶段:工作实施及宣传 (2012年7月至10月)
各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方案要求, 开展工作。
1.要求晋宁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确定1名人员, 专门负责与维权中心联络, 并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代表收集相关资料, 及时上报维权中心。
2.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处理程序指引》的要求, 拟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处理消费者投诉的内部程序, 报维权中心备案, 遇特殊情况, 及时与维权中心联系。
3.在晋宁县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根据工作开展情况, 条件允许的话, 维权中心将与晋宁县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等, 开展县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活动时, 以“金融315”为专题展开宣传活动。通过活动引导金融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金融权益, 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 树立和维护人民银行权威。
4.在工作实施过程中, 维权中心负责定期向晋宁县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通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可采取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采访等方式, 进一步扩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影响力。
(四) 第四阶段:完善及总结 (2012年11月至12月)
人行晋宁县支行高度重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过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之间的消费者投诉信息共享, 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库和案例信息库, 强化分析研究, 探索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投诉案例报送与典型案例共享制度, 不断总结处理金融消费者案件的方法和经验, 及时调整工作侧重点, 分阶段稳步拓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持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完善和创新工作措施, 提高工作实效。
具体负责部门:人行晋宁县支行。
目前, 支行正在与晋宁县工商局积极协商, 力争在2012年5月下旬, 召开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启动会议, 由县政府以正式发文的形式, 下发《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号召各部门积极参与和协调保护工作, 并及时与县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晋宁县金融消费者保护承诺书》, 争取在6月份将此项工作全面铺开。
二、支行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的“三个突破口”
(一) 规范化程序指引, 衔接制度与实际工作
为有效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有效规范日常工作程序, 确保依法行政、依法保护, 支行在2012年3月积极组织人员拟定《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处理程序指引》, 该指引分为七个部分:引言;处理投诉的内部程序:主要元素;处理投诉的时限及资料;资料保存;成员单位协作;豁免情况;附则。旨在就晋宁县处理向个人客户提供银行金融服务的投诉提供必要的指引, 以畅通投诉渠道, 明晰工作流程, 确保银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指引中还包含了部分格式文书, 如:《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表格》、《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确认书》。
该指引在结构上采用了目前较为通行的指引模版, 逐条梳理, 简洁明了, 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完整的法律界限保护, 在程序上严谨有序, 具有谨慎的法律逻辑周延, 既能有效地履行开展保护工作的需要, 也避开了一些易引起法律纠纷的漏洞, 能够在履职同时有效维护央行的形象和权威。
(二) 建立常态化工作联动机制
在工作联动机制上, 支行拟与政府部门积极协商, 成立“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由中国人民银行晋宁县支行、晋宁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宁县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银监局晋宁办事处、晋宁县消费者协会分管消费维权工作的领导及全县各商业银行 (含农村信用社, 下同) 行长 (含理事长, 下同) 组成;日常工作由以上部门的对应机构承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中国人民银行晋宁县支行综合业务科, 县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 负责消费维权业务指导。
(三) 在支行内部设立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权中心
支行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整合人力资源, 在支行内部设立了晋宁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权中心。维权中心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受理”的方式, 接受消费者的咨询, 受理投诉, 及时对投诉进行处理或转介, 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 公布维权中心的职责, 投诉处理流程、工作要求、格式文书等一系列相关信息。
维权中心下设咨询部、投诉处理部、法律部及联络部, 负责处理日常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事宜。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全面、公开及迅速处理消费者投诉, 并负责后续的跟踪调查工作, 但不干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处理决定、不以行政处罚的形式变相干预处理决定;不介入消费者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纠纷、仲裁、诉讼等法律活动, 不以任何形式指令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赔偿, 不干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和运作。
维权中心的主要成员, 由各科室的业务骨干组成, 人员选定具备处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经验的工作人员, 并辅助以专业业务较强的同志搭配开展工作, 兼顾了业务需要和法律审核。维权中心还单独设有法律部, 负责处理维权中心的相关法律事宜, 提供法律咨询、法律依据, 并向其他部门出具内部法律意见书, 提供处理投诉的参考建议和意见。从专业角度确保工作的合法性。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维权对象尚不明确, 有扩大维权对象的趋势
支行在与工商部门的协商中, 了解到按照工商部门开展维权的工作要求, 需要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维权对象拓宽到法人和其他组织。这个要求与人民银行上级部门下发的《试点工作方案》有一定的出入。鉴于目前的法律外围环境与法律理论基础, 综合考虑人员和硬件条件, 如果扩大维权对象的外延, 在现阶段可能无法实现。
(二) 依托于工商部门的“12315”维权网络的建设开展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民银行开展金融维权的工作重心
工商部门的“12315”维权网络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的维权服务点, 并不以金融维权为首要。按照目前开展工作的情况, 依托于“12315”维权网络点, 设置于各商业银行金融维权服务点, 在维权的职能取向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淡化。
(三) 欠缺法律支撑, 导致人民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通过有效的手段处理投诉, 并在一些工作上受制于转送、移送等职能上
法律手段的欠缺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需要上级部门积极给予支持。
四、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 进一步完善维权机制及维权网点的建设
支行将依托工商部门在“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点、进校园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任务, 理清思路, 加快进度, 完善机制, 按照“两站”建设的模式及要求, 在晋宁县各商业银行营业点建立12315联络站、消费维权示范站。按照“七个一”的要求, 悬挂一块机构牌匾、安排一批人员、制定一套制度、配备一台电脑、设置一部电话、建立一本台账, 保障人员及工作设施的配备, 严格申 (投) 诉受理及处理程序, 为金融消费者尤其是农村金融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 强化宣传、培训教育, 提高消费维权队伍素质, 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
支行将与各职能部门强化协作, 加强沟通, 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与各新闻媒体的合作,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 采用新闻报道、张贴宣传画、短信提示等多种形式, 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人民群众对金融领域消费侵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识别和防范能力。邀请领导、专家对金融系统消费维权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和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努力提高金融系统消费维权队伍综合素质和消费维权整体水平, 服务广大金融消费者, 树立和维护金融业的良好形象与社会声誉。
(三)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金融系统消费维权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消费金融公司摸着石头过河 篇11
近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将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地择机成立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消费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这意味着我国正在以金融手段提升个人消费,以适应政府的扩大内需战略。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填补“地下金融”与银行体系之间的断层,完善目前的国内金融服务体系。
消费金融公司雏形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义,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是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这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贷款者只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低点也没关系,银行贷不到款,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借钱给你,满足你的消费意愿。
设立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为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5月16日,上海银行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称,其分别与上海的浦东区和黄浦区政府签署了备忘录,将在上海推出个人消费贷款服务。一家大型银行上海分行的高层表示,此次与政府合作,是因为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经营范围是区域性的,需要政府提供资源和支持,比如提供有效的个人征信信息等。
据透露,与一般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同的是,上海银行将选择优质客户发放贷款,突破原有银行消费信贷需要担保的模式,主要采用信用贷款。在对确定客户审核后,向其发放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试点期间的贷款标准为两种,最高的上限为30万元,另一种5万~10万元,这就突破了目前信用卡贷款不得超过5万元的额度限制。
在试点期间,还实行优惠贷款利率,主要采取基准利率水平。并在发放贷款上,尽量缩短放贷时间和流程,简化手续,从普遍的一个月时间缩短到大约一周时间。
政府还将组织百联集团等商户参与消费金融的消费活动,首批约40多家,让这些商户对客户实行优惠措施。未来,也不排除引进境外投资者的可能。
据知情人士透露,试点期间,上海银行将可能发放50亿元的贷款规模。
资金来源路径
根据“意见稿”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要求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这是参考了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要求,并考虑到消费金融公司在初期业务经营中实现盈亏平衡的需要而制定的。而之前的汽车金融公司的门槛,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
此外,监管层将对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较高要求。“意见稿”制定了不低于10%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还制定了不低于100%的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以及不高于资本总额100%的同业拆借资金比例。
根据“意见稿”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可能面临多种限制,最主要的是不能吸收存款。为筹集资金,可以从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但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无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贷款利率。如果向银行借钱,还得按照企业贷款来支付利息,融资成本非常高。如果到资金市场进行拆借,因公司很小,并缺少担保或具有雄厚实力的股东,在拆借市场上也可能会遇到困难。
不过,按照“意见稿”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应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其他出资人,也就是说,银行可以寻找商业伙伴。在国外,一些大型商业公司就可以自己成立贷款公司,发放小额贷款。因此,国内的一些百货公司、大型卖场等更可能有动力尝试个人消费信贷公司。
有分析师表示,此类公司的违约风险可能较高,因贷款是发放给无力储蓄资金用于大额支出的低端贷款人。而且,用于吸引客户、评估风险、对无担保债务的追偿等方面的管理成本也将高于普通银行。
发达国家的消费金融公司已是一个较大的金融市场。日本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增长尤为迅猛,消费信贷规模已高达960 亿美元,被称为“异色的新金融军团”。美国消费金融公司也是一类重要的金融机构。从日本三大金融消费公司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此类公司的经营特点主要包括:高贷款利率、高坏账率、低杠杆、高ROA(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与商业银行接近,经营业绩和股价表现在经济周期中波动大。
风险难控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投放有两个难点,一方面要求信贷审批的高效快速,同时又要控制风险,没有强大的信用体系做支撑很难做。另一方面是资金用途控制,个人消费贷款金额小,笔数多,银行对用途很难笔笔监控,怎么防范客户套现风险,而不是用于消费,也是很大的问题。
上海市黄浦区人士称,诚信体系是否完善是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挑战之一。既要高效审批,又要控制风险,是一个亟待创新的问题。
正因如此,上海银行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都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为的是让地方政府在提供征信信息方面提供有效帮助。
不过,从长远来看,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还需要解决一种新商业形态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消费金融公司要与银行形成一定竞争,其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贷款申请的便捷性,审批、放款的快慢,贷款利率的高低、还款方式等因素都是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考验。就拿贷款利息来说,信用卡可享受50天左右免息期,而现在大多数信用卡又支持分期付款,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利息必须低于信用卡分期付款费用,才能吸引消费者。并且,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同样涉足装修、旅游、婚庆等消费,这让消费金融公司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项目的优势难以凸显。
另外,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完善,对于在短时间内甄别个人信用情况还比较困难。如何在快速放贷的同时,又兼顾放贷风险,也是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一大考验。
“无担保、无抵押”是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卖点,这个卖点也决定了这类业务的风险较高。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一位人士表示:“最大的风险是对借款人的把握,中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尤其要关注个人用户的信用风险。”
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陈琼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体系最重要的一环是客户评分系统,“个人第一次贷款要填写重要的个人信息,消费金融公司对信息的真实性要严格查实,要在内部建立自己的评分系统,也可以利用央行的征信系统。”
潜在客户反应平淡
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群体,是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包括年轻人群和年轻家庭。业务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耐用消费品主要是指与经销商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消费者直接向消费金融公司借来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阶段的业务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
从需求角度来说,对于婚庆、教育、旅游等消费金融重点业务,年轻人有旺盛的消费意愿。从接受度来说,以青年人群为主的人口结构,对于新型便捷的消费模式有更好的尝试意愿。
对于一个居民储蓄率约为50%的国家而言,要使人们改变根深蒂固的储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看到西方国家出现的抵押贷款问题后,中国人对举债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
另外,消费者向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消费和使用信用卡消费的功能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
信用卡同样可以办理分期付款,只需交一笔手续费就可以,为什么要通过专业消费金融公司呢?不少消费者存在这样的心理。
以信用卡消费为例,信用卡消费最长有56天的免息期,信用卡分期付款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还款时间是30天左右,商场分期付款最长为36个月。商业银行发放信用卡的贷款额度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目前一些银行推出的白金卡、钻石卡,信用卡额度可达几百万元。发放时,根据申请人的资料,银行确定一个综合授信额度,不需要对客户的每笔消费进行审核。
消费者从消费金融公司借到钱后,还不能自由选择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必须到消费金融公司指定的商家购买有范围限制的商品或服务。诸如此类的“不自由”,并非消费金融公司强加于借贷者的“霸王条款”,而属国际惯例。这也是消费者难以适应的。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篇12
传统的消费金融就是指“借钱消费”。随着我国居民对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消费金融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它不仅指通过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供消费者使用, 还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提供在线场景服务。它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借贷双方, 还包括投资者, 生产者, 融资者。消费金融还具有打破即期消费束缚, 提供跨期消费服务的特征。消费金融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在改变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 使人们根深蒂固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
二、我国消费金融现状分析
(一) 消费金融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相比较国外, 我们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也不够成熟。我国的消费金融是由消费信贷孕育而来, 主要精力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兴起阶段, 在这个时期, 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好转发生变化进而带来消费水平的增长;第二阶段是1997年~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第三阶段是2010年后G D P增长率趋缓但消费信贷规模却快速增长。
(二)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快、增长空间大
从2016年2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速从2011年的9.5%连续四年一路降低到2015年的6.9%, 中国的经济有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同时一些行业例如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三四线城市库存量过大, 连年的失衡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等待政府去解决。
我们发现截止2015年年底, 消费贷款的额度达到18.9万亿, 增速为22.7%, 其增长速度是其他类型贷款的1.6倍。消费贷款的额度却从06年到14年一直在增加, 增长率速度近几年也稳定在20%左右。由此,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消费在未来的10年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消费对G D P的贡献率平均在50%, 而美国的消费对G D P的贡献率在80%左右, 我国消费对G D P的贡献率依然偏低, 同时也说明我国消费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当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转向消费的时候, 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消费金融服务对于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转型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消费金融成为加速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三) 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2016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 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他还在报告中指出,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要在全国进行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提高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有条件要消费,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消费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趋势。此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经国务院同意, 发布了加大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支持指导意见。
三、我国消费金融模式比较分析
消费金融市场的前景广阔, 我国的消费信贷的增长率高达20%, 预计到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能达到20万亿元, 为了抢占消费金融万亿的蓝海市场, 各大金融机构在着力布局消费金融平台。
(一)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个人消费金融产品如个人住房按揭、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服务。传统的商业银行由于多年的经营, 在消费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核心的竞争力。以下是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优点:
1. 网点优势。
网点能发挥线上线下服务综合平台优势, 通过线上营销导流客户, 线下配合落地, 提供综合个人金融服务。
2. 风险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30年来经历了经济周期变化, 发生了数以亿计的借款交易, 累积了宝贵的风控经验。
3. 产品覆盖能力。
商业银行不仅消费者向提供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教育等小额、短期消费贷款服务, 还向消费者提供住房分期、住房抵押等等大额、长期消费贷款。但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也存在缺陷。
第一, 具有同质化的倾向:多数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类似, 针对的客户群体相同,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 重复授信:随着各大商业银行争抢客户源的竞争愈演愈烈, 商业银行忽略按照严格的程序向客户办理消费贷款, 存在同一家银行向同一客户办理多张信用卡, 多家银行向同一客户办理多张信用卡的现象。
第三, 申请手续繁杂, 时间长: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办理小额消费贷款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办理的手续要完全合规, 这显然降低了贷款的效率, 给急需小额消费贷款的客户带来了不便。
我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主要通过银行和客户办理, 客户可以提出想银行提出消费贷款申请, 接下来银行审核客户提出的消费贷款申请, 符合申请条件的银行会在一定的期限范围内把贷款发放给客户, 客户拿到贷款之后可以用于自己的意愿消费, 客户还款的时候可以采取一次性还清贷款、也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还清贷款。
(二) 持牌类消费金融公司
1.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分类。
从股东背景来看, 可以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电商系三类:
第一, 银行系: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是由银监会批准设立, 是具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的发起人即主要股东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成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服务不足的问题, 银行的消费信贷业给客户办理的消费贷款主要集中在20万元以上, 而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金融贷款额度较小, 期限短, 贷款手续简单, 审批速度快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 刚好弥补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
第二, 产业系: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指主要出资人是非金融企业, 例如海尔消费金融股份公司的第一出资人是海尔集团, 这些企业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金融能够扶持主业, 以寻求企业新的业绩增长点。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在提供家电分期贷款时给客户提供优惠的利率, 这样可以大力的增加海尔家电的销售量, 从而提高利润率, 减小库存压力, 同时又能搜集到客户的消费行为数据, 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
第三, 电商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不同于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 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使主营业务和金融业务结合的天衣无缝, 例如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苏宁电器有线上和线下供应商平台, 拥有海量的的消费者数据和信用分析, 拥有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和物流配送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可以很好地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级打分, 可以严格控制风险。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具有明显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能使电商零售企业增加客户的忠诚度和粘性。
2. 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模式。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
第一, 与商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 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过程中, 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合作商户。
第二, 由消费者直接向公司申请贷款, 在完成审核后, 贷款资金直接发放到消费者提供的银行账户里。
(三) 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
这一部分提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不同于上面的电商类消费金融公司, 这一类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还未获得国家的牌照支持, 属于创新类的消费金融服务。目前把互联网消费金融类型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而设立的类信用卡产品, 该产品可用于购买平台商家商品, 具体例如京东白条、花呗、借呗;第二类主要通过场景映射提供分期购物、取现、O 2O商户交易、充值等服务, 具体例如分期乐、人人分期、装修分期、旅游分期等。
1. 电商消费金融。
电商消费金融依托自有消费场景, 用户在电商消费平台提出信贷消费申请后, 电商消费金融公司审核用户申请后, 用户就可以直接享受产品或服务。
电商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是一个闭环运营模式, 它比较重视在线消费场景的塑造, 又由于电商自有的销售渠道, 能够提供小额便利、匹配交易额度的服务, 这样能够明显简化申请贷程序。例如蚂蚁金服推出的花呗、借呗与京东白条等。
2. 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 (P2P平台) 。
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 (P2P平台) 主要针对大学生或年轻群体, 比如分期乐、人人分期、宜人贷等。从学生时代培养用户的信用消费习惯,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延展服务场景, 从最开始的只提供在线分期购物与小额现金借款服务, 相继推出将消费场景拓展至线下的商户版, 覆盖更多的线上线下校园消费场景, 未来还将继续渗透到教育培训、出国留学、租房、买车、结婚等各方面, 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消费金融服务。
3. 常见消费金融模式贷款额度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信贷属于小额度贷款, 商业银行最高限额为50万元, 最低为2000元;消费金融公司信贷额度2000元~20万元, 互联网消费金融贷款额度跨度比较大, 电商消费信贷大多只提供自家平台消费贷款, 最高额度为1000元, 这些常见的消费金融企业都在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在信贷额度互相补充, 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消费信贷体系, 未来也可能出现各种消费信贷方式互相合作的局面。
摘要:消费金融作为消费的“助推器”, 在消费市场开发、消费渠道拓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传统的消费金融概念没有真实反映消费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消费金融的新内涵是对传统消费信贷理论的一种创新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现状, 并进一步对我国消费金融模式做比较性分析。
关键词:消费金融,消费,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彬, 王希平.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06:47-54.
[2]张学江, 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10, 11:35-43.
[3]王江, 廖理, 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 2010, S1:5-29.
[4]廖理, 张学勇.首届中国消费金融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 2010, S1:153-160.
[5]汪洋, 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01:4-9.
[6]许莎雯.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1, 01:51-57.
[7]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05:97-101.
[8]刘锐.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 2013, 01:38-42.
[9]龚晓菊, 潘建伟.我国消费金融的SWOT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 04:34-40.
【金融消费公司】推荐阅读: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排名11-29
金融消费论文12-02
金融消费者09-26
消费者金融决策05-22
消费者金融素养06-05
农村消费者金融09-11
消费者保护金融10-02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12-01
金融消费者概念辨析10-03
消费金融的支配力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