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公司金融

2024-06-22

行为公司金融(精选12篇)

行为公司金融 篇1

一、投资者 (分析师) 非理性公司管理者理性的组合

假定证券市场的套利行为不是有效的, 因此股票的价格可能过高或者过低。此时, 我们假定的理性公司管理者会对错误的市价有所察觉, 并且针对股票错误的市场价格做出反应并制定相应的决策。然而, 这一理论面临的挑战是理性的管理者是否确实能在适当的时刻把握股票市场价值的错误定位。此时, 从理论框架上讲公司的管理者要平衡如下三个目标:最大化股票的基本价值 (fundamental value) ;想办法迎合投资者的偏好 (cate ring) , 指为了使股票价格高出基本价值所采取的一些行动;把握市场时机 (markettiming) , 特指在暂时性错误定价的前提下, 所采取的融资决定, 主要通过发行价值被高估的证券或回购价值被低估的证券。从这三点出发, 我们下面对公司具体的行为进行分析。

(一) 投资决策分析

证券市场的非有效性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影响十分重大, 投资者或分析师的非理性造成的股票错误定价会导致公司的投资不足、过度投资以及对整个经济的资本配置不当从而产生无畏的损失。

1. 对实际投资的影响

在完全理性的公司管理者和不理性的投资者的格局下, 一方面投资本身受制于证券市场错误股价 (mispricing) , 如投资者在特定的分析下, 高估公司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 如果公司的投资行为被价值低估了, 将导致融资受限的公司被迫错过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因此, Stein (1996) 认为, 如果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 并对公司的真实价值感兴趣, 那么它应该在股价被高估时, 发行更多的股票, 而不应该把所得到的资本引入新的实际投资, 因为虽然投资者的高涨情绪表面上意味着有许多NPV为正的可投资项目, 但是理性的经理应该知道, 这些项目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为正的NPV, 为了公司真实价值的利益, 应该避免投资这些项目;另一方面, 当股价被低估时, 理性的管理者应该以有利的股价回购股票, 而不应该改变实际投资。这一理论被称为企业投融资的“市场时机假说” (Market Tim ing Hypothe s is) 。

然而尽管公司的管理者是理性的, 能做出以上判断, 但是非理性的投资者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实际投资。尤其最近Polk和Sapienza (2001) 发现了投资扭曲的较强证据, 发现价值被高估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投资更多;Baker, Ste in和Wurgle r (2001) 根据低现金余额确定股权依赖公司, 发现这些公司对股价的投资敏感性比非股权依赖公司高约3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理论进行证实: (1) 如果投资者对公司前景过分乐观, 若经理对公司的真实价值有准确的把握, 而拒绝从事投资者认为可获利的项目, 投资者就会压低股价, 使公司遭受接管风险, 试图解雇他, 但出于代理问题, 他会做出相反的决策。 (2) 有时为了迎合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信心, 管理者在股价被高估时, 仍会用所得溢价的一部分进行投资, 以维持公众的信任。 (3) 非理性的投资者通过股权依赖机制发生作用。因为对于股权依赖的公司, 当投资者过度悲观时, 通过被低估的股票进行融资成本太高, 从而必须放弃一些好的投资机会, 从而造成实际投资的扭曲。因此有结论, 依赖股权公司的投资应该比非依赖股权公司对股价循环周期更为敏感。

2. 对并购的影响

企业并购日渐成为资本市场上众人瞩目的焦点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转移、放松管制以及一体化浪潮等外在因素的推动下, 全球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然而, 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 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美国《商业周刊》 (1999) 的研究结果表明:75%的企业并购是完全失败的。

于是, 行为金融学者从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心理因素出发分析了并购的动机。在投资者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理性这一假设前提下, Shleifer和Vishny (2003) 提出了关于收购的市场时机模型, 他们假设收购方是被价值高估了的, 并且收购的动机也并非要产生协同效应, 而是为长期的股东保存一些暂时的价值高估。特别地, 通过高估的股票价格收购未被高估的目标公司 (或用现金收购被价值低估的目标公司) , 被价值高估的收购方能为股东缓冲收购后的短期价值下跌。或者, 收购同时是为了产生协同效应, 并使合并后的实体也被价值高估 (如20世纪60年代的并购浪潮) , 那么收购方同时可获得长期的缓冲效应 (cus hion e ffe ct) 。

(二) 融资决策分析

如上所述, “市场时机假说”意味着理性的公司管理者应该在市场行情上涨时发行股票, 在股价被低估时回购股票, 以下着重分析市场时机假说如何影响股票或债券发行、回购和公司资本结构。

1. 对证券发行和回购的影响

现象一:证券发行行为—IPO定价过低现象

Ritte r (1998) 研究了1990-1996年2866个IPO的初始收益, 发现存在初始定价过低现象, 及发行价明显低于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5。其中, 11个IPO中就有5个正的初始收益, 只有一个负的初始收益。这说明投资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在1960-1996年, 美国IPO的初始收益平均收益为16%;而在1996-2000年之间, 则高达37%。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用赢者的灾难和流行效应来解释。

所谓赢者灾难是指在拍卖、兼并和首次发行中的成功者, 通常会发现自己为成功付出的成本太高, 结果可能收到损失的现象。就IPO而言, 投资者常常处于信息劣势, 这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问题。面对着这种情形, 只有IPO定低价, 以弥补选择一个差的IPO的风险, 投资者才会购买。另外, 虽然投资者可以在IPO和已上市公司的股票之间选择, 但是已发行股票有盈利和股市业绩记录, 能为投资者选择提供参照, 而投资者对IPO的公司了解很少, 因此, 高的初始收益对诱使投资者选择IPO而不是已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必要的。

流行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投资者不仅注意自己对IPO的需求还注意其他投资者的需求, 而模仿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流行效应涉及两方面, 一方面相信公众肯定知道某事, 另一方面是同病相怜, 因为存在后悔的潜在性, 如果出现消极后果, 许多其他人行为的相似性可以减轻后悔的痛苦。如果某个投资者没有看见其他人想购买某公司的股票, 即使他对该公司有良好的印象, 也可能不对它进行投资。为了克服这一点, 预进行IPO的公司理性管理者会愿意定低价, 这鼓励初始投资者购买, 因而产生有利的流行效应。

现象二:证券发行的市场时机选择

大量事实表明市场行情高涨是股票发行 (IPO) 或增发 (SEO) 的动机, 而股价被低估是回购股票的重要动机, 因此, 公司存在着最佳融资时机 (timing) 和融资窗口机会 (window opportunity) 。公司会在被高估的股票价格回落之前增发股票, 会在被低估的股票价格上涨之前选择回购股票。Graham和Harvey (2001) 对300多家上市公司的CFO的匿名调查显示, 2/3的CFO表示“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评估是融资行为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 证券发行的一些事实结果也对市场时机假说给予了证实, IPO和SEO后的股票长期回报下降, 而宣布回购的公司长期回报上升。Baker和Wugler (2000) 指出, 股票增发是未来股票投资回报的可靠性预测指标, 增发价格高往往预示着低的、甚至负的未来回报。

2. 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市场时机假说”理论进一步证明, 公司资本结构反映一段时期内公司跨期积累和融资决策。假设两个公司A和B, 在传统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包括规模、盈利能力、有形资产比率等方面都相似时, 若A公司的市场/账面价值比率高于B公司, 根据市场时机选择理论, 理性的A公司管理者必定利用市场时机增发了股票, 从而A公司资本结构较之B公司必定含有更多比例的股权资本。Baker和Wurgle r (2002) 证实了这个结果, 即其他情况相似的条件下, 公司加权平均的历史市值/账面价值比率 (越靠近发行年份, 权重越高) 是用来较好地预测公司当前股权资本份额的良好横截面指标。

二、投资者理性公司管理者非理性的组合

此种情况与上述假设恰恰相反, 是考察非理性的公司管理者在有效的资本市场里如何进行操作。准确地讲, 非理性公司管理者的行为是指那些不能够实现理性预期和预期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在此, 并不考虑管理者的理性道德风险 (如代理问题等) , 主要考虑由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和盲目乐观所引起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虽然, 与投资者非理性相比, 管理者非理性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损失仍有待被清晰的量化, 但是一些事实已经能够证明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成本已经非常显著。

(一) 对实际投资的影响

首先, 我们从启动投资谈起。事实证明, 很多企业家的启动投资都是在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的情况下做出的。Landie r和The s m ar (2004) 通过对一些法国企业家的调查列表表明他们初建公司的想法不够成熟:起初, 56%的企业家期望在不远的将来新公司会有所发展, 只有6%的企业家预期到困难的存在。Landie r和The s m ar进一步发现通过三年的调查努力, 只有38%的法国企业家预期新公司的发展, 而17%的企业家预期到困难的存在。

同样, 盲目乐观同样影响着成熟企业的投资决策。

(二) 对并购的影响

Roll (1986) 通过分析兼并收购活动, 提出了狂妄自大假说 (hubrishypothesis) 用以解释兼并和收购中并购方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他认为, 他认为出于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和对项目的过于乐观, 会导致管理者实施频繁的并购, 且出价过高。而且, 诸多兼并收购并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来源于企业经理人的过度自信, 具体来说, 在对兼并目标进行估价时往往会过高估计其市场价值, 因此, 结果会导致过多的兼并收购活动的发生。Heaton提出了基于管理者过分乐观而产生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行为模型, 如果过分乐观的管理者认为市场低估了企业的价值, 他们可能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尤其在企业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才能进行投资的时候;同样, 过分乐观的管理者也会高估投资项目的实际价值, 从而愿意投资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他们的模型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 (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投资不足-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 , 企业也会产生投资不足-投资过度问题。

事实证明, 许多事例都与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有关。例如, 乐观的CEO完成更多的并购, 特别是横向并购, 而这些并购的价值都十分模糊;乐观主义会在很少依赖股权融资的公司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 作为乐观主义者, 管理者总认为股票被低估了, 股权融资成本过高, 从而不必去权衡选择并购还是发行股票。

(三) 融资决策分析

现有的研究表明, 盲目乐观和过于自信将在资本结构和融资合同两方面产生影响。本为这种分析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若过分自信的管理者对于公司项目的收益持过分乐观的态度, 就会选择高风险而实际收益率低的项目, 同时他们会认为公司的股票被低估, 认为股权融资的成本过高, 从而导致如下两种非理性的融资行为。一方面, 他们采用激进的财务政策, 利用债券融资来支持投资, 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Heaton (2002) 和Ha ckbart h (2002) 认为, 过度自信管理者在认为股权融资成本过高的同时, 不愿意通过外部融资来支持投资, 而只能依赖于公司的现金流, 这不仅使得公司被迫放弃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投资, 而且损害公司的长期利益。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政策建议

行为公司金融学作为一门理论已逐渐成熟, 并正成为公司金融领域其他范例的有益补充。行为公司金融学对传统的公司理财学提出了挑战, 为我们分析公司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现实, 特别是对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为有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 我国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理念都很不完善, 并不能达到弱式有效的程度, 股票价格很大程度上背离其基本价值;另一方面, 许多上市公司, 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民营企业, 都未能很好地解决经营管理的问题, 公司内部人员的素质仍待提高, 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仍然广泛存在。鉴于此种情况, 单用传统的公司理财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为决策进行分析, 难免产生脱离现实、是事而非的结果。相反针对我国由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者组成的非有效资本市场和非理性管理者, 有必要引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将对正确认识并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以及改善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行为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本文将以公司金融行为为研究主体, 对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公司金融决策进行分析。将公司金融决策的参与者: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 分为理性和非理性并分别从公司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以上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为金融,公司金融,理性个体,非理性个体

参考文献

【1】Randall Morck, Behavioral Fin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Non-executive Chairs, NBER Working Paper No.10644.

【2】Troy A.Paredes, Too Much Pay, Too Much Deference: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 CEO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merican Law&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 Year2005.

【3】Shleifer, Andrei (2000) , Inefficient Markets: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Tversky, A.and D.Kahneman (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297-323.

【5】Shiller, R.J. (1990) .Market Volatility and Investor Behavi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 (2) :58-62

【6】朱武祥《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发展及实践意义》《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5月

行为公司金融 篇2

万某任番禺区下宸贸易公司业务员,在公司任职期间认为公司应计提业务奖金(提成)7800元,但公司迟迟不计,于是万某在公司未发其7000元工资的情况下离职,离职时其将已收的货款3万元不交回公司,在公司经理电话沟通后仍不上交,并向广州市番禺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仲裁庭开完庭后,在劳动仲裁庭门口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原因是万某涉嫌职务侵占罪。

案例1:司机在送货过程中,将货款收为己有,携款离开构成职务侵占罪

广州市路仰有限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被告人刘勤于2008年9月受雇于该公司担任司机。2009年5月18日中午,被告人刘勤接受其公司安排从该公司的仓库(位于本市荔湾区石围塘岭海街华大物流22号)提取了一批货物(品名:伊利原味优酸乳),驾驶号牌为粤agv127货车与搬运工严学文一起将货物送到广州市石围塘塞坝路11号的“广州市荔湾区伟友日用品店”,并当场收取了该批货物的货款人民币33486.48元。当日下午,被告人刘勤驾车回到其公司仓库所在地将车辆停放好后携款离开,之后将其手机关机、下落不明。2009年9月27日,公安人员在佛山市顺德区将被告人刘勤抓获。

结果:被告人刘勤身为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货款33486.48元)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案例2:仓库管理员未实际获得公司财产仍被判职务侵占罪

2011年9月2日,被告人周某某、刘某、刘某、曹某某经事先商量,利用被告人周某某担任上海永宁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宁公司)仓库管理员的职务便利,在收取无锡百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川公司)押车员被告人刘某、驾驶员被告人刘某运送的货物时,由过磅人员被告人曹某某虚增磅单重量,从本应卸到永宁公司的5,290千克乙酸正丁酯中截留了价值人民币11,730元的乙酸正丁酯1,020千克于货车上,被告人周某某在百川公司的产品发运单上签收了5,290千克。后被告人刘某、刘某将货车停放在永宁公司内等待收取货款时,上述截留事实被永宁公司发现。案发后,赃物被扣押并已发还被害单位。

另查明,永宁公司发现上述截留事实后,被告人周某某向公司总经理李军交代了上述事实,被告人刘某、刘某明知李军已经报警,仍在永宁公司等候处理,后被告人周某某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被告人曹某某。四被告人到案后,均如实供述了本案事实。四人均被判处6个月以下拘役。

案例3:公司主管将销售货款39244元非法占为己有,判处一年半。

被告人曹某某在2005年5月至8月担任某集团有限公司驻某办事处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将其收取的该公司销往某实业有限公司的5笔饮水机、净水机货款共计人民币39244元非法占为己有。

2011年8月17日,被告人曹某某至江苏省海门市公安局货隆派出所投案,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并向被害单位某集团有限公司退赔人民币40000元。

上述事实,被告人曹某某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亦无异议,并有证人沈某某、任某某、何某某的证言、控告状、应收帐目清单、存款回单、转帐凭条、收货帐目明细、送货单、银行交易明细、欠款还款协议、抵押担保协议、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变更登记事项证明书、聘用合同、工资发放清单、退赔证明、情况说明、抓获经过、到案情况说明及被告人曹某某的身份证明等证据证实,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曹某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曹某某有自首情节,且已向被害单位退赔违法所得的款项,依法予以从轻处罚。根据被告人曹某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依法可以适用缓刑。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曹某某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三年。案例4:业务员将已收货款挥阔,向公司出具欠条,被定挪用资金罪

被告人胡某某在担任杭州康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某公司)驻安徽业务员期间,受康某公司委托先后于2010年5月28日、同年7月12日和同年8月12日,三次向挂靠在安徽某某福医药有限公司和合肥某丽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陈某某分别销售人血白蛋白200瓶、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50支及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瓶、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50支。陈某某收货后,以银行汇款及给付现金的方式将上述货款41800元、10450元及4750元,共计57000元支付给被告人胡某某。被告人胡某某收款后未上交康某公司,而用于个人进行百家乐赌博。

2010年7月26日和2011年2月25日,被告人胡某某利用担任康某公司业务员的职务便利,先后两次以安徽华某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某公司)购买药品的名义要求康某公司分别将500瓶人血白蛋白和300瓶人血白蛋白发给被告人胡某某,康某公司发货并开具两张购货单位为华某公司的增值税发票。被告人胡某某提货后,将上述人血白蛋白销售给安徽舒城博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客户,并未将对方付给康某公司的货款96500元和52800元上交康某公司,而用于个人进行百家乐赌博。

2010年8月10日,被告人胡某某向康某公司出具欠条,承认欠康某公司货款149750元。2011年3月,被告人胡某某离开康某公司。同年3月31日,被告人胡某某通过短信联系康某公司法定代表人林某,要求康某公司给其逐步还款的机会。2011年5月24日,被告人胡某某通过银行汇款向康某公司还款20000元。2011年5月26日,被告人胡某某在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九州网吧被公安机关抓获。

案发后,被告人胡某某亲属代其向康某公司退还人民币186300元,并取得了康某公司的谅解。

被告人胡某某亦有供述及辨认笔录在案,所供相关情节与上述证据所反映的事实相符。人民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以挪用资金罪,判处被告人胡某某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

上诉人胡某某上诉称,其对原判的定罪无异议,但其与杭州康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之间出具欠条的行为是借贷而非挪用,因为,(1)该份欠条形式上符合借条的要求,实质上符合客观情况;(2)该份证据一直由被害公司保管;(3)其与被害公司法定代表人之间关系很好,存在借贷的条件基础。其于2011年5月24日向被害公司部分还款的事实亦证明其有还款的意思。综上,其与被害公司之间确有借贷关系,原判认定事实有错误,请求本院撤销原判,依法改判。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5:员工账户代收货款拒不上交,被判职务侵占罪

向某友原是深圳市宝安区深圳市尊某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尊某成公司)的员工。2011年6月14日,被告人向某友代表尊某成公司与深圳倬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倬某公司)联系了一笔业务,由倬某公司向尊某成公司订购价值61000元的电源适配器4000个。倬某公司先交了现金5000元给尊某成公司。2011年6月20日,被告人向某友通过电话联系倬某公司付清剩余的56000元货款,并将其本人的中国农业银行账号(***1某某某)发给倬某公司。2011年6月21日,倬某公司将余下的货款56000元存入向某友的账户。被告人向某友收到该笔货款后,将其占为己有,并离开了尊某成公司。

法院认为,被告人向某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鉴于被告人向某友归案后能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认罪态度较好,有一定的悔罪表现,可酌情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向某友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案例6:主管被拖欠10万元工资,将工厂15万元设备主机搬走,被判盗窃罪

职务侵占罪的六种常见案例

企业职工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六种常见案例:

一、股东侵占自己出资企业的财产。

股东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职务便利侵占的企业财物,虽然有部分是自己出资形成的财产,但根据《公司法》规定,在出资后股东的出资已经属于企业所有,而不再是股东的个人财产。需要注意的是,股东构成职务侵占罪有一个前提,即股东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也就是说,如果股东通过秘密窃取等非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侵占,不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

二、将交付管理、经手、使用的财物据为己有。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管理、经手、使用的本企业财物直接据为已有。这种犯罪方式行为人一般基于一定的合法事由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本单位的财物具有事实上的控制权、支配权,主要发生在销售主管、经理、厂长身上。

三、本企业人员互相勾结,监守自盗。

发货员、缴库员、搬运工、修理工等一些具有管理、保管、经手本企业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监守自盗。但因一些企业设有保安员,出入均要登记,这些人作案时为将财物顺利运出企业,有时便与保安员互相勾结。

四、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本企业财物。

犯罪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本企业的财物。例如收发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供货单位职员互相勾结,虚记收到货物,使单位的货款虚增;购销人员伪造涂改单据、出差人员虚报差旅费等。

五、员工因为薪酬纠纷等原因而擅自截扣公司款项。

员工这么做极有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员工往往会觉得很委屈:是公司先拖欠我的工资、是老板先不兑现我应得的奖金我才这么做的啊!但即使如此,只要员工出于占为己有的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擅自截扣公司款项,就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法定要件。至于员工与公司的纠纷,只能通过合法的劳动争议仲裁或者诉讼途径去解决。

六、非本企业的人员也可以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在民营企业中,职务侵占犯罪往往是内外勾结,共同作案,因此,非本企业的人员与本企业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本企业财产的,是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即非本企业的人员只能作为职务侵占犯罪的共犯形式出现,不能单独实施职务侵占犯罪。

职务侵占罪的典型案例

1、以公司名义借款后携款潜逃构成职务侵占罪。

甲公司职员张某在工作中负责保管公章,并有权使用公章与他人签订合同。2003年1月,张某私自以公司名义,使用公章向乙公司借款二十万元后,携款逃走。

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利用职务的便利,以甲公司的名义向乙公司借款,而后携款潜逃,乙公司在签订借款合同中没有过错,其认为张某是在履行职务,自己是借款给甲公司,而非借款给张某个人,其合同安全应得到法律的保护,有权要求甲公司赔偿损失。因此,张某的行为侵占的客体是甲公司的财物所有权,客观上利用了其在公司担任的职务的便利,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甲公司由于对其职员管理的疏忽,应承担向乙公司还款的法律后果,而甲公司则只能事后再向张某索赔。

2、私自用公司材料牟利构成职务侵占罪。

被告人张某某在担任上海德英真空照明设备有限公司修理工期间,利用维修公司售后产品和保管公司仓库钥匙的职务便利,从公司位于本市邯郸路524弄15号地下室仓库内,私自提出真空泵及真空泵零配件,先后用于向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为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申巨高温线缆有限公司、华胜电脑雕刻公司、同济大学、上海科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宁瑞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智诚科灵仪表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奥博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高丰医疗电器有限公司、药源药物化学(上海)有限公司、白鹭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彩迩文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销售及维修,并通过现金或转帐的方式收取销售、维修款共计人民币4万余元。被告人张某某以销售、维修不开票或以上海瑞研真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名义开票,将上述款项占为己有。

被告人张某某身为公司企业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判决被告人张某某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3、货款收回不上交 私自挥霍被判刑 刘某原系安阳市某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员。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采用以客户的名义书写假收条的手段冲账,将收回的73399.17元的货款装入自己的钱包,把该笔款项据为己有。

行为公司金融 篇3

HS模型将市场参与者分为消息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并分别赋予这两类投资者不同的有界理性特性。

一、消息交易者参与模型

假设市场中存在某种风险资产,每个时期t,消息交易者都会对该风险资产进行交易,并且在未来的T期,该资产会向投资者一次性支付股利。假定所有的消息交易者都有相同的风险规避效用和风险厌恶参数,而且他们都能活到终期T期,则该资产的最终价值为:

假设消息交易者被分为了Z个规模相同的组。因此,股利的变化εj=εj1+εj2+...+εjz,并且,其中i=1,2...,Z。在t期,关于εt+z-1的消息开始出现,并在Z个组的消息交易者中逐渐传播。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同样将消息εt+z-1分为Z个更小的信息包,即εt+z-1=εt1+z-1+...+εtz+z-1。假定在t期,第一组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1+z-1,第二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2+z-1,以此类推,第Z组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z+z-1,所以每组交易者均观察到消息εt+z-1的部分。当时间推移到t+1期时,信息开始循环交换,即第一组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2+z-1,第二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3+z-1。以此类推,第Z组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1+z-1,所以直至t+z-1期时,每组都会知道消息εt+z-1,也就是说消息εt+z-1将成为公开信息。

所以由此可见,Z的大小与信息的传播时间是成正比的,即Z越大,消息的传播时间也就越长。

假定市场只存在消息交易者,则t期的风险资产价格为:

其中是消息交易者风险规避和方差的函数,为了简化,假定标准化风险规避为,Q为固定的资产供给。

上式表明关于股利变化的信息在z期中线性地反映到价格中,这说明在短期,价格存在正序列相关且其不会超过长期价值,即任何时间范围都不存在负的收益序列相关。

二、动量交易者参与模型

在理性预期下,仅有消息交易者参与的模型并不能解释价格的过度反应现象,只有加入了动量交易者才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假定在每t期都有新的动量交易者参与交易,每个交易者都买入,并持有j期,直到t+j期,同时假设j是外生参数。动量交易者和消息交易者是通过市场指令来进行交易的。

动量交易者在t期决定交易规模时,需根据资产过去价格变化来预测,并以此决定指令的大小。为了简化,假定唯一的条件变量是过去k期累计价格变化,且k=1,则t期的预测变量为:,第t代的动量交易者指令流为:

其中常数和弹性参数均由动量交易者的最优化形式所决定,并且指令流会被消息交易者所吸收,由于消息交易者不以证券的过去价格为判断基础,所以其会将此指令流视为不知情的供给冲击,消息交易者的指令流是供给变化的唯一来源。因此,设市场上任何时点均存在j代动量交易者,则市场对消息交易者的供给为:

用代替Q,则价格也表示为:

上式包含了价格是由消息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共同决定的。其中常数和不起作用,可忽略。因此由动量交易者的目的最大化可知:

其中是动量交易者所能忍受的总风险,和表示给定信息下的条件均值和方差。所以(1.19)式可写为:

因此,上面公式将共同决定均衡。只要动量交易者的足够小,保证充分小,则均衡就存在。在协方差—稳态均衡中,,即理性动量交易者必定追逐趋势,采取行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HS模型认为证券市场之所以出现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证券内在价值信息的扩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也是造成证券市场波动的唯一外部冲击,这也正好符合了模型构造的“简单原则由于包含证券未来价值的私人信息扩散是缓慢的,因此消息交易者的投资交易会导致证券价格变化的动量效应,而这一信息会极易被动量交易者捕捉并利用到,从而其开始进行动量的投资交易,并期望能在私人信息的逐渐扩散中获利。而另一方面,由于动量交易者无法观察到私人信息的实际扩散速度和传播情况,因此他们的交易行为也势必会将证券价格推向远离其基本价值的极端,从而产生过度反应,并最终造成证券价格的反转。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行为分析 篇4

1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投资者行为

对于行为金融学理论,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研究体系。虽然不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是学者们对行为金融学应该由“基于个人认知和决策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投资者心态与行为分析”和“有限套利及市场非有效性”这两个理论基础已经达成共识。因此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投资者的个体行为, 投资者的群体行为, 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场。

1.1 投资者个体行为

投资者个体行为是指投资者因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导致的行为方式偏差, 侧重于分析投资者个体行为, 以及普遍性的个体行为偏差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对个体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认知的形成过程, 相关实验和统计检验证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存在诸多的偏差。其次是决策的形成过程, 传统金融理论中绝大多数模型假设投资者根据期望效用框架评估风险, 然而人们在实际风险决策时却系统的违背期望效用理论。

认知偏差指的是智力正常、教养良好的人却一贯做着错误的事情, 金融市场中常见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过度自信偏差, 保守主义偏差, 框定偏差, 事后聪明偏差, 小数定律偏差,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 确认偏差, 心理帐户等。由于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常表现出过分自信、厌恶、避免后悔等心理, 因而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对股票价格判断的准确性, 过分偏爱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于损失和收益, 投资者更注重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他们的实际决策过程并非是现代金融所说的最优决策过程。围绕金融资产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依据投资者认知偏差,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导致金融资产错误定价的现象, 国外行为金融学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投资者认知偏差模型, 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型是BSV模型, HS模型和BHS模型。

1.2 投资者群体行为

著名的投资者群体行为理论是“羊群效应”理论。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 通常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是在理性约束下相互独立随机完成的, 但现实大量实证数据研究表明, 投资者的行为是受其它投资者影响的, 投资者之间是相互学习模仿的。由于对信息不充分和缺乏了解的条件下, 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的预期, 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 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 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 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因此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 在他人买入时买入, 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当“羊群效应”产生时, 个体趋向于一致的行动, 即所谓的“赶潮流”, 这时个体往往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而附和他人的行为, 虽然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 按理性分析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1.3 非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在理论和时间上都受到挑战, 大量的文献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着有效市场理论及其传统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波动率之谜、股权溢价之谜、价格动量效应、价格反转效应、规模效应、价值效应、日历效应等等。有效市场理论的三个假设:第一, 投资者是理性的, 可以理性评估证券价值;第二, 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为非理性, 但由于其交易具有随机性, 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 证券价格不会受到影响;第三, 在某些情况下,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具有相关性, 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会通过无风险套利来消除这种影响。这三条假设都具有非合理性。在现实世界中, 人类理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存在理性之外的情绪和冲动, 以及建立在情绪和冲动基础上的非理性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并不是偶然地做出非理性决策, 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非理性决策。投资行为中的“羊群行为”, 即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 他们的投资策略都表现出明显的考虑趋同性, 而不是相互抵消。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启示

中国股市相对于其他成熟市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中最特别的一点是: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中国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只具有基本的股票投资知识, 例如, 他们主要根据历史价格趋势来选择股票:, 并主要根据市场谣言进行交易。这导致了股市的狂热, 加重了股市的过度投机, 股票价格经常被推高几倍然后迅速被纠正。因此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中, 非理性人的投资决策会更加困难。行为金融学通过其对人行为心理的研究从不同于传统金融理论的视角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提出建议。

前景理论对投资者预期的非理性有了很好的描述。遵循非贝叶斯预期规律的人们在证券市场反复的变幻中, 会失去原本理智的判别标准, 产生主观的心理概率。这点也往往是被庄家机构所利用的。克服这种心理只有更多地加强自身修炼, 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不要以先前股票表现的好坏来判定其之后的走势, 这样往往会犯“小数法则偏差”。损失规避和后悔厌恶的心态, 使得当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 不敢再随意买卖股票, 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这跟过度自信正好相反。投资者要充分注意克服这两种极端心理, 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认知偏差的存在会使投资者对信息的把握存在误差。想要改善这种现象学习、训练等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对信息的质疑、辩驳和分析能力, 在反复实践中吸取经验, 提高自身的投资决策水平。投资者必须建立自己的分析方法, 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该行业一系列公司营运状况的研究, 运作模式的分析, 配合相关的政策法规, 做出合理的判断, 分辨各种利好利多的真实性, 不被眼前的错误信息所蒙蔽, 尽可能的获得超前于市场认知的优势信息, 形成一套独特的信息捕捉和删选方法。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是成效较好的一种, 但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较难实践。比如可以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 卖出近期表现好的股票。并且股票市场通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 通过对金融市场上常见现象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心理漏洞的存在, 投资者应刻意地去对修正反应过度的症状, 并对反应不足进行弥补。这种反向投资策略可以很好的弥补投资者心理的弱点造成的决策失误。

3总结

公司员工行为守则 篇5

第一条 为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打造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制定本守则;

第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全体员工应遵循本守则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做到爱岗敬业、纪律严明、服务规范、业务精良、团结协作、精益求精; 第三条 本守则对小额贷款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规范员工行为的依据,是评价员工言行的准则。并做为对员工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评定的标准之一,纳入考核,与员工工资评级、职务晋升挂钩; 第二章 职业修养

第四条 公司员工应该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时时维护公司利益、信誉和形象;

第五条 公司员工应该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坚守工作岗位,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奉献精神,能够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集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华和热情;

第六条 有压力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时刻保持进取心,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新员工,更要虚心好学,尽快提高工作技能,在工作上精益求精;

第七条 工作作风上应该扎实严谨,求真求实,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观念,能够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能够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第八条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对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公司发展和业务经营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

第九条 对公司或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要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不推诿,不延误,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遇到难度大或脏、苦、累的工作,要迎难而上,想办法解决;

第十条 公司员工应恪守诚信,文明热情,尊重客户,进退有度。回答客户的咨询或问题,要态度诚恳,耐心细致;为客户办理业务,要准确快捷,条理清楚;遇到客户的批评,要冷静谦虚,认真反思,顾全大局;对客户的无理要求,要语意明确,果断回应,但不准使用侮辱性语言,注意保持职业形象;对公司不能或没有条件做的业务,不允许任何人轻易许愿或承诺;

第十一条 推荐或评估客户资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程序办理。处理业务的过程要客观公正,不允许营私舞弊,上下欺瞒。

第十二条 公司员工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有理想、有追求,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工作中主动分析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勇于面对挑战,锐意开拓创新;

第三章 职业纪律

第十三条 公司员工要熟悉和掌握法律法规、金融政策以及公司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遇到自己拿不准的问题或超越权限的事项,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咨询或汇报请示,不允许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导致公司工作的口径不一致,使工作陷入被动;

第十四条 严格遵守公司的考勤制度和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缺勤要履行请假程序。其中员工请假1天以内可向部门经理请假,1天以上要同时向总经理请假;部门经理向总经理请假;

第十五条 工作期间不允许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包括用计算机玩游戏、吃零食、看与工作无关的书籍、大声喧哗、下棋打麻将等严重影响工作秩序的事情;办公用计算机不允许登录非法网站,以免对业务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第十六条 中午不允许饮酒,如有特殊情况,应同主管领导打招呼;

第十七条 要坚守工作岗位,不串岗,不脱岗。离岗或离职要办理交接手续,将尚未处理完毕的工作交待清楚;

第十八条 要爱护公司的各项财产,养成节约的习惯。各种设备、设施和办公用品,要精心维护,不得浪费,不得私用;

第十九条 要严守信贷、财务等各项工作纪律,坚决做到不越权行事,不违反决策程序,不违章办理业务,不以贷谋私,不营私舞弊;

第二十条 严禁弄虚作假处理业务,包括虚假放贷、发放冒名贷款顶名贷款、虚列支出、截留收入、编造虚假会计、结算和统计报表。处理业务,要合理利用金融政策和财会规则; 第二十一条 要严守公司商业秘密,对工作中获得的客户个人信息也要严格保密,不得随意传播或在公开场合披露。对于重要文件或资料,员工要在每日工作完毕离开办公桌时进行整理,放入办公抽屉或保险柜内上锁保管,不得随意复印。对于不该说的秘密绝对不说,对于不该问的秘密绝对不问;

第二十二条 员工应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没有正当理由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岗,并不折不扣、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第二十三条 员工应公私分明,秉公办事,不允许自营与公司职务上有关的业务,不准在其它公司或企业兼职;

第二十四条

任何情况下都严禁向客户索取好处或提出其它额外的无理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不得接受客户的吃请。如果对方主动提供现金、贵重金属等物品,必须婉言谢绝。无法婉拒而接受的,必须向公司董事会汇报并找机会原物奉还;

第二十五条 要公平竞争,维护公司形象。不在客户面前故意贬低竞争对手,不违背“客户自愿、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的原则,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客户; 第四章 职业形象

第二十六条 公司员工言谈举止应端庄文雅,一举一动,符合职业要求,体现公司的精神风貌。

一、言谈要文明得体,落落大方。在处理业务与客户交谈时,要语意明确,语句清晰,语气谦和,称谓得体。所有员工在处理正常业务和正常处理业务时,必须坚持使用文明用语,不说伤害客户感情的话,不使用过激的语言,时刻维护公司形象,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特殊情况下也要尽量保持风度,坚决不允许使用侮辱性的语言;

二、接待客户要主动热情,面带微笑,给客户以阳光、稳重、亲和的形象,交谈中应自然的正视客户,表现出专注,不左顾右盼。

三、办公过程中坐姿要端庄文雅,站姿挺拔自信、行姿要稳重端正,表现出成熟、自信、精干的职业特点;

四、打电话时要吐字清晰,使用文明用语。如果被急事打断,要向对方说明并表示歉意。遇到找其它同事的电话,要礼貌处理,不允许生硬的挂断电话;

第二十七条 公司员工的仪容仪表应整洁得体,展示个人的风采,共同创造和维护公司良好的办公形象。要求着装简洁明快(如果有条件,要求统一着装),佩带统一标牌,大方得体,衣扣整齐,不允许穿奇装异服;头发要整洁干净,不允许留怪异发型;女性员工宜化淡妆,俭朴大方;办公时间不允许带墨镜;

第二十八条 其它礼仪规范详见《公司礼仪与行为管理规范》 第五章 办公环境

第二十九条 公司员工要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要求办公室及桌面要保持清洁,整齐有序,不摆放与办公无关的物品和资料;各类文件及资料应摆放整齐,方便取阅;不将非办公用品长期存放在办公室内,不将有异味物品带进办公室;要尊重和爱护同事或清洁人员的劳动成果,不随地乱扔杂物,烟头等;

第三十条 工作场合应节制吸烟。特别是在档案室等不宜吸烟的场所,或者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严禁吸烟;

第三十一条 保持安静的工作环境,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工作。要求尽量不在办公室接待与工作无关的客人,更不能高谈阔论,大声喧哗;在办公时应关闭计算机或计算器的音量,接打电话时要保持合适的音量,尽可能避免打扰他人;不在办公室做产生噪音的任何活动; 第三十二条 员工可以按照公司统一环境设计的风格,在自己的办公区域摆放一些花草或小饰品,营造轻松自然的个人环境。但不宜过多,不能破坏公司统一的形象设计风格; 第六章 工作氛围

第三十三条 公司员工要树立团队观念,讲求集体协作,积极沟通,平等交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一起创造和维护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三十四条 部门之间、岗位之间、领导和员工之间,应积极沟通,保证各项工作安排周密、细致、合理、互相衔接、事半功倍。对公司董事会或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要积极落实并限时回复,遇有特殊情况的也要尽快做出解释。跨部门或跨岗位之间的工作事宜,应服从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的协调和指挥。

第三十五条 同事之间应坦诚信任、理解支持,在交流沟通中增加信任。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对同事不允许有言语上的侵犯或威胁,不开令当事人尴尬或歪曲事实的玩笑,不对同事冷淡、轻视、傲慢、蛮横或有其它不尊重的言行,不在公开场合议论他人的私事和缺点。下级应给予上级应有的尊重,如认真对待上级提出的工作要求和布置的任务,认真听取上级意见和建议,对外场合称呼职务等。上级应平易近人,关心和爱护下属,了解下属的愿望和需求,对下属的工作、学习、素质修养给予热心的指导,为下属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三十六条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参与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共同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同事之间要争优创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七章 附则

行为公司金融 篇6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身处风口浪尖的金融行业,受到的直接冲击尤为明显。本文从融资行为的角度,分析了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造成的影响,指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国内保险公司需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求得先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公司;融资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还在继续蔓延。受到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作为新兴市场中耀眼的明星,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随着未来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不断落实,相信中国经济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但即使如此,作为风口浪尖的国内金融企业,其受到的影响依然让人倍加关注。从保险行业看,在此次金融危机形成中,保险业持有次级债券的19%,深嵌次贷的利益关系链中,是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之一;保险业为次级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增强了放贷机构的信心;此外,保险业还为次级债券提供了单一风险保险、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信用担保产品,大大提高了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可以说保险业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波助澜者,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其影响却不能忽视。2008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为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末,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而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是投资收益率的显著下降。随着资本市场的高位跳水,整整一年的熊市让保险公司风光不在。2007年保险业整体投资收益率达到10.9%,而2008年估计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不会超过5%。如果按照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80%来计算,那么2008年全行业的整体投资回报减少了接近1200亿元。这对保险行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不加,直接的影响就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做大做强”的能力。作为典型的金融企业,保险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雄厚的资本金。对资本的持续需求,是整个行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在企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因为资本金与其偿付能力息息相关,而偿付能力的充足与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可以说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总是在忙着干两件事情,一是发展业务,二是补充资本。一般来说,保险公司补充资本金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新股上市或者增发;二是通过原有股东持续增资;三是通过私募方式融资;四是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金融危机对这四种融资方式均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上市融资方式

从市场情况分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最高点6124点一路下行到08年底的1820点,跌幅深达70%。从2006年以来火爆的IPO,随着市场转冷也风光不在。07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99只,其中增发178只,新股121只,累计募集资金7875.3亿元。而08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12只,其中增发135只,新股77只,累计募集资金3765.7亿元,募集额度明显减少,同比下降超过50%。尤其是08年下半年以来,IP0几乎停顿,高达几百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在等候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批。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一方面获得上市批准很难,另一方面整体估值降低也不利于企业获得满意的价格,增发同样困难重重。从保险行业来说,目前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屈指可数,仅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家公司。2007年10月,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市盈率曾一度高达75倍和144倍,而到2008年8月,这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则分别下降到25倍和20倍。

从中小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看,能够满足IPO要求的公司并不多。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行人应当符合“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的条件,而国内众多的中小保险公司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能够符合如此严格的财务指标的公司屈指可数。因此通过上市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并不可行。

二、原股东增资方式

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股东基本来自国内的大企业和国外知名的金融及保险公司,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除去流通股外,占股份比例绝大多数的仍然是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是盈利周期较长,财产险一般需要4-5年才能获得盈利,人寿保险需要7-8年才能扭亏为盈。原始股东在获得盈利之前持续注资的意愿有限。而这场金融危机中,其中的某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中国设立保险机构的外资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规定,应该符合:(1)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2)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3)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等要求。也就意味着这些已经在中国拥有保险业务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国际知名,历史悠久的金融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在这场危机中同样无法幸免。

三、私募方式融资

国内保险公司私募的对象,除去国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就是国际金融机构。从私募对象看,在目前的危机中,国际金融机构能够保全自身已属很不容易,对外投资的意愿大大降低,同时即使有少数依然抱有对外投资意愿的机构,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即使是私募融资,一般也会参照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倍数来衡量购买价格。在这一点上,公开市场和私募是同起同落的。

四、发行次级定期债务

2004年9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式募集资金,所募集的资金可以认作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以达到补充公司偿付能力的目的。发行次级定期债务可以说是保监会为保险公司融资补充偿付能力打开的一扇大门。虽然在《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发债的条件做为较为严格的规定,包括经审计的上年度末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最近两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保险公司纷纷通过这一方式对外融资。如2008年合众人寿获准募集10年期11亿规模次级定期债,中国人保集团获准募集不超过100亿元10年期可赎回次级定期债等。此前,已有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洋人寿、民生人寿、天安财险、太平人寿、阳光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通过募集次级债的方式,有效的补充了自身的偿付能力,为促进业务发展提供了支持。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股权融资市场活跃度下降,很多企业转而通过发债方式进行融资。而随着对债券这种收益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的需求不断上升,债券价格一路上涨,中债银行间国债指数2008年全年上涨了12.5%。对于可以通过发债来融资的保险公司来说,债券市场的上涨会降低其融资的成本。从这点上看,金融危机似乎给其融资提供了一些机会。但是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使得各类投资行为都相较以往更加谨慎,保监会对于次级债的审批也日趋严格。更重要的是作为潜在投资者的国内商业银行,认购保险公司次级债的意愿显然也不如以前那样强烈。毕竟相比起有担保的企业债券来说,保险公司的次级债不论从流动性或信用度上都更差一些。而对需要发债以补充资本的保险公司来说,能不能找到买家才是成功的关键。

行为公司金融 篇7

关键词:行为公司金融,并购动机,股票市场误定价,管理者过度自信

一、引言

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 公司金融学理论的诠释和推演主要借助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公司的管理者和市场的投资者都是完全理性的, 他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 (Rational Expectation) 、风险回避 (Ris k Ave rs ion) 、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前提下的。由于公司管理者被假定是理性的, 公司管理者能够对所有者对管理者采取的各种激励措施、公司内部与市场对公司管理者的各种约束机制作出理性的反映。

然而行为公司金融 (Behavioral CorporateFinance) 理论对此提出了质疑。行为公司金融关注两种非理性行为对公司资本配置的影响:第一, “非理性投资者” (Irrational Investor) 是否影响公司经理人的资源配置行为?或者说当公司股票的市场定价偏离了公司的真实价值时, 致力于公司价值最大化得经理人应该作出何种反应?而且还包括投资者或市场分析师对公司的预期是否会对公司经理人形成决策的压力?这些决策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红利政策、公司兼并与收购及其重组政策等。第二, 非理性公司管理者 (Irrational Manager) 的行为对公司资本配置的影响及其投资者将如何反应?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信息不对称行为等会对公司资本配置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行为公司金融的问题是在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及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公司管理者对资本配置就是有效率的吗?管理者自身的行为特质是否对公司的资本配置将产生很大影响呢?行为公司金融是行为金融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公司金融领域的应用, 是从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视角对公司金融进行研究的学科。

二、股票市场误定价与公司并购

Shle ife r和Vis hny (1997) 明确地提出“股票市场驱动并购”, 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假定市场是非有效的, 管理者则是理性的, 且掌握了充分信息, 他们能准确把握从自己企业和从合并对象的管理者角度所做的如下估价:有效状态下的企业价值合并后的增大效应和长期价值。并指出股价高估的公司倾向于使用股票作为支付手段收购低估公司, 并购浪潮也由此产生。Rhode s-Kropf和Vis w anathan (2004) 提出股票市场市值的错误估计 (misevaluation) 会理性地激发换股方式 (s tock m e rge) 的并购, 股票市场的越被看好, 兼并活动往往就越多。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理论提出后, 得到了广泛的实证检验支持。

Dong等 (2006) 、Te bourbi (2004) 等国外学者分别以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的并购样本数据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均表明, 目标公司、收购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的错误定价影响了并购的数量、支付方式及支付的溢价率, 与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理论一致。在2005年, RhodesKropf, Robins on和Vis w anathan通过回归分析证明了股票市场与并购活动之间的正向推动关系。评价目标公司、收购公司以及整个市场是否存在错误估价的指标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司股票市场价格的比率;另一个留存收益计算的公司价值与股票市价的比率。Ang、Cheng、Dong等均在其实证研究中使用了这两个指标。Dong等对台湾1978-2000年间发生的2922个成功并购案例和810个失败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并购公司、目标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的错误定价对并购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不仅涉及接管的数量、目标公司敌对性、成功的可能性, 而且包括并购支付方式和支付溢价。

行为金融的基本假设是股票市场并非理性, 大量研究表明股票市场是非理性的, 股票市场定价往往偏离公司真实价值 (mispricing) , 高估或低估公司真实价值。行为公司金融不但考虑了股票市场投资者或分析家的非理性, 而且还进一步考察了这种非理性导致非有效市场状态对公司投融资决策的影响。正是这一思路启发了Shleifer和Vishny (2001) , 提出了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理论模型。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

根据过度自信假说, 人们行为中常常存在过度自信, 那么过度自信心理是否在公司并购的经理人中存在及其表现程度如何呢?在公司并购中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好于一般水平”心理现象, 即收购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他们管理企业的能力比目标公司要强, 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能控制结果的错觉而过低地估计并购失败的概率;另一方面在于成功的并购事件能够提升CEO的专业水平, 并为以后他的职业生涯获得良好的声誉, 这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 使得公司管理者有过度自信的内在驱动力。在并购活动中, 公司高管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特征, 国外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市场普遍存在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倾向 (Camerer、Lovallo, 1999) 和公司高管在公司并购活动中过低估计了公司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的难度 (Webe Camere r, 2003) 。Ulrikc等 (2003) 研究发现, 在对公司高管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公司中, 普遍存在公司管理人员直到离岗, 甚至离岗以后仍然普遍不行权的现象。而根据经典金融理论认为, 管理者是风险厌恶的, 在管理者离休前最好执行公司赋予的期权权利, 否则管理人员所持有的股票期权无法规避所在企业的特质风险。这就意味着传统金融Black.Schole s的套利定价模型 (APT) 是不适用的, 经典金融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发现, 人们在拿自己跟寻常标准或者他们的先辈们进行比较时, 普遍存在高估他们自己能力的倾向, 因而, Mahne ndie r和Ge offre y Tate认为公司并购活动中, 公司经理人也经常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从而提出了公司高管过度自信推动公司并购的理论模型和检验方法。

公司的经理人存在理性和非理性两种类型。理性的经理人更充分客观估计他领导公司的真实价值, 也能公正地评价某次并购活动为公司股东创造的收益;非理性的经理人在模型中主要表现为存在过度自信行为, 所谓过度自信理论上定义为对未来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分布非常狭窄, 模型中表现为经理人对自己领导的公司价值存在主观上的高估, 或者过高地估计并购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也有可能存在低估目标经理人领导能力而同时高估自己将领导目标公司创造的财富。

Malm e ndie r和Ttate (2008) 对美国1980至1994年公开上市交易的477个并购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 这些样本主要以《Forbes》杂志评选过的世界500企业为主。由于过度自信的经理人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领导能力或者过高地估计自己公司的真实价值, 又或者过高地估计并购产生的收益, 从而导致并购很有可能失败, 这是Malmendier和Ttate检验的假设之一。为此, 他们对存在过度自信的并购活动与其它并购活动作了Logis tic回归分析, 结论支持这一假设的推测。同时, 他们还检验了对公司经理人频繁进行并购行为的其他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 如内部信息假说, Leland和Pyle (1977) 认为内部人持股比例可以传递企业价值信息。因此, 经理人增持内部股份和对股票期权长期不行权可能存在经理人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被低估信息的动机, 针对这种可能性, Malmendier和Ttate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论否定了该假设。

行为公司金融认为, 部分公司并购产生的绩效低下并不一定是公司治理低效、激励不足等管理问题带来的, 而是管理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质在决定公司并购时就产生了。因为这些管理者往往是公司的大股东。在公司并购决策中, 由于始终存在委托代理及其信息不对称性, 公司经理人的行为特质很有可能影响资本配置, 如经理人为实现自己的“帝国梦想”并购扩张行为。

四、结束语

对行为公司金融的公司并购研究是公司并购动机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行为公司金融的公司并购理论充分应用了近年来行为金融取得的研究成果, 放宽了传统公司并购研究的假设和研究范围, 考虑了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 放弃了传统研究中对公司管理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而是把管理者分类别加以考虑, 并严格提取了管理者非理性心理特征及其与公司财务决策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研究都将有益于理论对实践更加贴切的解释。同时, 两个行为视角对公司金融的研究并非完全没有联系。在公司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管理者的非理性可能互动结合, 造成股价泡沫和企业扩张失控。股票市场投资者和分析家过度自信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严重背离公司的真实价值, 从而可能诱导公司高管进一步加剧过度自信, 更加低估投资风险, 高估投资价值, 更积极地进行资本扩展式的并购活动。而并购活动的短期利好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公司的乐观预期, 从而导致股市泡沫, 但这种泡沫并不会持久, 最终很可能导致企业失败。

参考文献

[1]Bartholdy J Benjamin B Poulsen, T2009What Drives Private and Public Merger Waves in Europe Working paper

[2]Baker Malcolm Stein J.Market liquidity as A Sentiment Indicator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20047271-299

[3]Bondt D and Thaler 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Journal of Finance198540:793-805

[4]Brav Alon Graham J Payout Policy in the21st Centur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2004

[5]Deshmukh S Anand G and Keith H CEO Overconfidence and Dividend Policy FRB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 NO2008-06

[6]Dong M Hirshleifer D Richardson S2003Does Investor Misvaluation Drive the Takeover Market NBER working paper

[7]Griffrin D and Tversky A The weighing of evidence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nfidence Cognitive Psychology199224 (3) 411-435

[8]Malmendier, U Tate G Who makes acquisitions CEO overconfidence and the market's reaction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04

[9]Rhodes-Kropf M Viswanathan S2004.Market Valuation and Merger Wav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IX NO62685-2718

行为公司金融 篇8

一、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及其启示

行为金融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 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 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有限理性理论、前景理论、价值理论、羊群效应、有限套利理论、投资者认知有限理论等。

这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股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受到各种客观的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并且存在一定偏好。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 我们总结出投资者行为的偏好及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可以了解自己决策偏好, 有意识地对投资策略进行适度调整, 尽可能避免因决策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和股票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判断股票投资者的行为, 必要时进行有效引导, 以维护股票市场的正常秩序, 使我国股市稳健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角度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理论指导, 采用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法, 以608名有投资经验的社会个体投资者为样本,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入手, 对影响他们投资决策的因素的进行调查, 从投资者的基本财务状况、外部环境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信息披露情况调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以及投资者本身的认知偏差五个方面对股票投资者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我国个体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决策时更倾向于购买蓝筹股、低价大盘股和科技股。而选择购买这几种类型股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市盈率低, 并且业绩好。

个体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主要受到外界宏观环境和个体生活的社交环境, 以及个体主观因素三方面信息的影响。

外界环境的信息, 如国家宏观政治、股市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行情走热的专家分析, 以及个股或专家的小道消息等因素中, 国家宏观政治的变更是被45.3%的投资者认为是投资决策的首要影响因素。而且72.4%的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经济发展能够支持股市上升。这也说明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股民的股市预期颇具参考价值。

由于人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的个体, 所以在决策时难免会接收到来自社交圈里他人给的建议或意见, 此时有28.9%的股票投资者会听从他人意见、放弃自己的想法, 27.6%的股票投资者会综合考虑他人建议进行决策, 还有43.4%的人不理会他人意见, 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见, 超过一半的股票投资者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采纳他人意见。

当然, 除了外界因素的作用以外, 投资者自身的技术知识、认知习惯和个性, 也会对股票买卖行为带来影响。个体知识和获取的市场信息是有限的 (例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读懂并利用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他们就不可能从公司详细的财务状况这方面对股票进行评估) , 加上自身的对损失的厌恶、害怕后悔, 以及把一部分希望寄托于政府行为的偏好, 致使股票投资者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判断。

(二) 建议

根据上述特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股票个体投资者提出建议:

1. 在进行决策时, 投资者应当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准确理解新出台政策意图为基础, 把握政策的发展方向, 预测变化趋势;同时, 广泛搜集信息结合所处的市场背景, 分析管理层的监管思路, 把握监管焦点, 立足管理层的监管立场上换位思考, 推测监管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此外, 关注国民经济状况, 据以判断国家宏观经济工作重点。努力实现自身投资水平的提高。

2. 投资者应树立维护自身投资权益不受侵犯的意识, 并落实于行动。

对于蓄意侵害个人投资者利益的券商、中介机构、分析师、上市公司, 勇于举报, 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3. 个人投资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加强证券投资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 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行为公司金融 篇9

一、母子公司经营目标对子公司定价的影响

(一)对全资型子公司的影响

全资子公司的股东(母公司)持有子公司的全部股份,子公司的利益与其股东利益高度重合,因此在经营目标上也保持高度一致性。母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此,要求母子公司战略协同以及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由于母公司掌握子公司完全控制权,其组织形式具有集权化的特征,子公司的内部决策大多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利益和经营目标和母公司一致。在产品定价上,母公司为实现提升集团市场地位,提高利润水平,降低税负以及集团整体资金的筹划和使用的目标,会对子公司的产品定价进行直接控制。这种控制主要表现在对集团内部子公司间产品销售的转移定价上,母公司为了追求集团的整体利润最优,往往采用边际成本转移定价法。规定中间产品生产单位必须以实际成本的价格为最终产品生产单位提供产品,以避免集团内部各个生产阶段的双重加价,降低成本获得市场支配力,降低子公司的税负,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但这种定价策略打击了中间产品生产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其不会主动去进行产品更新、技术改造或新技术的采用。

(二)对控股型子公司的影响

控股型子公司是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子公司50%以上的股权,对子公司享有绝对控股权,母公司可依据在子公司中拥有的控股权或与子公司签定的支配合同,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和支配。母子公司的经营目标基本一致,子公司在服从母公司长期整体目标的同时也会关注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如子公司的经营收益,子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等。其组织形式具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子公司在服从母公司战略决策的基础上能拥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因此,在集团内部关联产品定价上,母公司在强调集团内部的合作关系基础上,也会考虑子公司的收入、成本以及积极性,但偏重于与历史数据相比较,定价策略上重视集团整体业绩,强调各关联方的协作性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通常对集团内部成员间的转移定价采用标准成本加成定价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购买单位所面临的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从而更为准确地衡量出子公司对集团业绩的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子公司的利润水平,调动了子公司的积极性。

(三)对参股型子公司的影响

参股子公司,母公司拥有子公司50%以下的股权,并不具有实际控制权,对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与全资、控股型子公司相比,参股型子公司由于受到母公司的控制较小,其经营目标往往和母公司存在经常性冲突。母公司希望在扣除生产成本和对子公司的补偿后获取最大整体利益,子公司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更关注企业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因此,子公司与母公司存在经营目标逆向选择的矛盾。由于组织形式上具有分权化的特征,子公司的盈亏、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由子公司负责。所以,在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的定价上,子公司拥有较大决策权,会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产品定价上来,以保证子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而母公司的影响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的转移定价常以市价为基础。购入方可以在价格相等的条件下,选择质量更好的、非本集团内的其他企业的产品,作为售出方同样可以舍内向外,以获得更高的收入。由于将外部竞争机制引入集团内部,促使各经营单位努力降低成本,有效地使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也便于客观、公平地评价子公司的经营成果。

二、母子公司业务关联度对子公司定价的影响

(一)对全资、控股型子公司的影响

全资型子公司和控股型子公司一般处于集团公司的紧密层和半紧密层,与母公司的业务关联度较强,其业务活动直接较大地影响到母公司业务活动。子公司产品定价会影响到集团公司的整体利润,母公司为保障集团整体利益会对这些子公司的产品定价进行直接控制。对于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集团公司,全资型子公司和控股型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重要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关联产品的供应商,关系到集团整体战略的实施。他们与母公司以及其他子公司之间产品交易的内部定价一般由母公司控制。对于横向型企业集团,由于这种集团是为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现垄断优势目的而通过直接投资或并购那些生产销售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而形成。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无论产品、组织结构还是行业上都非常相近。为避免同业竞争,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和价格制定一般采取集权控制模式。

在转移定价的方法上,对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一般采用实际成本或标准成本加成法。母公司通过控制子公司这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来控制子公司的产品价格。母公司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控制子公司产品成本和定价:一是通过控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进出口价格来影响子公司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子公司产品价格;二是通过控制子公司固定资产出售价格、无形资产的转让价格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来影响子公司产品成本从而影响其定价;三是通过提供贷款利息的高低来影响产品的成本费用;四是利用给予子公司销售机构以较高或较低的佣金回扣来影响公司的销售收人,从而影响定价。

(二)对参股子公司的影响

参股型子公司一般位于集团公司的松散层,在与母公司的业务关联度上要比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弱。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不是母公司发展战略重点的子公司,或者只是为了稳定供求关系或协作关系的子公司,母公司并不要求控制其业务活动。参股子公司生产经营范围与母公司相同或相关,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集团的纵向一体化,为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提供原材料或进行产品加工。既可以是相对独立,与集团相互竞争,存在利益冲突的横向组织,也可以是保持合作关系的纵向组织。当参股子公司参与集团纵向一体化、提供中间产品时,母公司对其价格的控制与对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的控制方法基本相同。当参股子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母公司重叠,生产竞争性产品时,母公司则可以通过控制子公司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如资金、技术、关键的管理技能和重要的营销网络来增强在子公司定价问题上的谈判能力或与参股子公司形成价格联盟,保持母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三、母公司对子公司定价行为的控制方式

(一)对全资型、控股型子公司的影响

全资型、控股型子公司,母公司通过投资入股子公司,成为子公司的股东,并且掌握绝对控股权。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通过取得董事会的人数优势或股东会的表决优势取得控制权,及在总经理和重要管理层人员的聘用上通过董事会起到控制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从而影响产品定价。

母公司对子公司产品定价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1)直接控制是指母公司直接任命子公司的管理层从而控制定价的行为。以资本为联结纽带组建的集团公司,子公司管理层的人事权基本掌握在母公司手中。高层人员的派遣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母公司的管理人员直接兼任控股子公司的重要职务;二是由母公司向控股子公司另行派遣。由于经营层有权力并负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从而能对企业价格的制定施加重要影响。将母公司的定价决策通过子公司经营层在子公司中迅速有效的实施。(2)间接控制是指母公司掌握控股权,以资本为连接纽带与子公司建立联系,通过子公司董事会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定价行为进行控制。在间接控制方式中,母子公司的联系渠道是董事会,即母公司通过取得子公司董事会人数优势或表决权优势,对子公司定价行为进行控制。或通过子公司总经理和重要管理人员的聘任上通过董事会发挥对子公司内部定价行为控制作用。

(二)对参股型子公司的影响

对于参股子公司,母公司持有的股权比例比较低,达不到控股的比例,不具有通过直接任命子公司管理层或取得子公司董事会的表决优势来控制子公司的定价行为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优势。只能通过拥有与股权相对应的董事会席位与表决权,影响子公司定价的制定和实施,或向子公司派遣管理人员参与价格的制定和实施。虽然母公司通过资本对子公司定价施加的影响有限,但母公司可以通过对参股子公司的战略性资源和品牌进行控制来实现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1. 战略性资源控制是指集团公司凭借自身强大的战略性资源优势来实现参股公司和协作公司对集团公司的战略性资源依赖,从而达到控制这些公司产品定价的目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技术、关键的管理技能和重要的营销网络,在集团公司无法增加其对参股公司所持股份的情况下,集团公司可以凭借其资金优势成为参股公司的重要债权人。这样,集团公司不仅是参股公司的股东,也是参股公司的重要债权人,这种股权加债权的方式往往能够对该公司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增强在与对手合作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控制该参股公司和协作公司的产品交易与定价行为朝着母公司战略规定的方向发展。

2. 品牌控制是指集团公司凭借其产品品牌优势要求参股公司和协作公司租用或获得特许使用集团公司的品牌,而参股公司和协作公司在未形成自己的品牌之前一般都愿意这样做,因为创造一个品牌的代价往往相当高。如果参股公司和协作公司采用了集团公司的品牌,其产品定价上将受制于集团公司。另外,对于经营目标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参股子公司,母公司可以扩大表决权资本或是和参股子公司其他投资者达成协议取得参股子公司半数以上表决资本的控制权来影响定价。无法取得控制权的子公司,母公司则可以抛售所拥有的子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重新选取其他合作伙伴来实现控制。

四、结论

其一,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份的多寡,会使母子公司的经营目标存在差异,从而适合的定价方式也不同。子公司的经营目标与母公司越一致,子公司产品内部转移价格越接近成本;母子公司经营目标差异越大,子公司产品内部转移价格越接近市场价格。

其二,对于处于紧密层和半紧密层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由于与母公司业务关联较强,可以通过控制子公司产品成本来影响定价。母公司可以在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任用两方面发挥股权优势来影响子公司定价。

其三,对于处于松散层的参股企业与母公司业务关联较弱,母公司股权影响力不大,主要是通过对战略资源、品牌控制来影响子公司产品的定价。但母公司仍可以通过增持表决资本来扩大影响或抛售股份选取新的合作方来实现对价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月华.母子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慕银平,刘英.企业组织环境与转移定价策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7).

[3]宋英粗.论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避税方式及其防范[J].工业技术经济,2001(5).

[4]高德成.浅论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策略的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5]高勇强,田志龙.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2(4).

行为公司金融 篇10

一、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现象及其思维基础

在金融学中, 套利是一个基本的专业概念。金融套利主要指的是在金融经济中通过一种异常状况来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种异常状况提倡包括市场价格或收益率的异常, 即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时间点或不同的市场上可能出现价格上的显著不同,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低买高卖, 这种情况进一步导致价格回归平均水平。这种套利行为的一般做法是, 在一个市场或金融工具上建立头寸 (主要是指特定的投资者所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 , 通过头寸对这种市场或金融工具进行约定, 确立买卖合约的最初部位, 然后在另一个市场或金融工具上建立起另一个头寸, 这一头寸与先前的头寸相抵消。至此, 价格回归平均水平, 所有的头寸就可以了结, 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利, 这里的投资者也可以称为套利者, 即从事套利的个人或机构。

因此, 金融经济中的套利行为就是从事投资的个人、企业或机构通过利用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不均衡、不平等来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已经是一种现代金融经济中的普遍的操作方式和警戒现象。可以说, 金融式巡航的非均衡种类决定着金融套利行为的种类, 有多少金融市场的不均衡就有多少种类的金融套利行为。在这些众多的金融套利类型中, 其中心类型是以价格套利为核心而形成的金融套利网络。一般情况下, 金融市场运行主要由价格机制和金融制度两部分组成, 这种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就决定了金融套利行为也主要有两种类型, 即价格套利和制度套利。本质上讲, 金融市场运行中的非均衡是与一定市场运行规律相违背的现象, 而套利者正是利用这一现象而对违反市场定律的运用, 但这种利用对恢复新的均衡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 我们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态度。一方面,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对于促进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即促进现代金融经济的有效运行, 为其提供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主要是在两个意义上来表现的, 一是对提高金融经济的定价效率、制度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升;二是基于金融市场流动性提升,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 这对金融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也具有消极意义, 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负面作用, 这主要表现为过度的金融套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金融套利行为扩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这种市场的波动也不利于宏观金融市场的管理, 也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甚至这种金融风险还会诱发金融危机。

因此, 投资者和国家金融经济管理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套利行为的两重性, 既要合理利用引导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 促使其正面作用的发展, 来推进金融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 提高金融经济发展的质量, 还要充分估计和预测到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消极影响, 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控, 预防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负面作用。

二、当代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主要模式

金融套利既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投资者 (包括个人和机构) 通过在不同市场上同时进行投资活动, 在尚未投入实际成本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无任何风险的利益。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种类划分有多种视角。按照传统视角来划分套利行为的种类, 可以有三种主要的金融套利方式:即跨期套利, 这是一种以时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市套利, 这是一种以空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商品套利, 这是一种以商品为主要标志的套利方式。具体来讲:

跨期套利, 这也是一种根据市场运行非均衡现象而进行的套利行为, 即当某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时间点上存在着不同的价格, 有时这种价格差异还较大, 投资者利用这种时间上的价格差异的机会进行套利, 这种套利主要是依靠“低买高卖”的方式进行各种交易活动以获取利益和利润。当然, 这里的不同时期的价格差异应该排除正常情况下出现的价格差异或调整。这种跨期套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产品衍生品与产品所标的资产价格的不一致而进行。这种跨期套利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有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较强的融资优势, 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能力, 通过高利房贷, 或者是低吸融资等方式来获取利益或利润也都属于在时间上的跨期套利。

跨市套利, 这种套利方式是通过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出现的不均衡而实现的套利, 通常是在同一种商品由于其所处的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 这种市场变化一般有市场制度、交易方式、政策环境、法律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当同一种商品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时, 个人、企业等投资者就会利用这种不均衡、不一致而在市场上以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买入, 同时在价格较高的市场卖出, 如此形成差价而套取利润。

跨商品套利, 这种套利模式则是在商品之间出现的套取利益或利润的情况, 即当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出现价格变动, 但这些商品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投资者利用这些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变动来获取利益或利润。

以上三种套利模式都存在着必要的条件, 这就是市场中非均衡现象的发生, 这是金融套利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 在一个市场运行处于均衡状态的良性发展中, 金融套利是难以实现的, 金融市场上也不存在着金融套利的机会。然而, 金融市场的完全均衡是一项非常严格的条件, 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概念, 这要求金融市场中的所有方面、各个因素之间全部能够实现协调, 才能实现金融市场的均衡。因此, 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出现非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状态, 甚至是一种主要的状态, 而出现绝对的均衡状态则是一种偶然的、短期的状态。而金融市场上的非均衡状态又通常以价格的非均衡和制度的非均衡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 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为金融套利提供了机会, 金融经济中的套利机会的存在说明可以进行各种金融套利行为。这样一来, 金融市场的金融套利行为则具有发生、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三、加强金融套利管理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但对这一行为却不是可以任其随意发展的, 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应该有科学的监督和监管, 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辨证的具体分析, 科学对待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正确处理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关系, 这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金融套利管理的基本思路有:

第一, 着力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程度。在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性, 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 逐步减少金融监管, 建立有效的制度反馈机制, 促进金融资金在市场内外的自由流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 维护市场必要的、有效的竞争。

第二, 大力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这主要指的是金融市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高效的金融交易网络和便捷的金融通讯手段, 尤其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创设、更新金融交易网络, 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金融交易的时间, 降低金融资金的流动, 提高金融市场中金融交易的信息化速度。

第三, 不断提升金融参与者的整体素质。这首先要充分引进和吸收世界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 不断培养既熟悉国际金融规则又了解中国金融现状的金融工程人才, 在加快金融理论建设和金融人才培养的同时进步和发展。

同时, 金融监管者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大限度地控制金融套利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和作用, 尤其要预防国际性的制度套利和宏观性的价格套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 充分认识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的双重性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管是现代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纳赛尔·萨博.投机资本:全球金融业中看不见的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王明华.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警惕跨国公司的污染行为 篇11

去年11月以来,环保总局对2004-2007年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专项后督察,涉及到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安徽、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蘑庆、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家跨国公司,包括食品、发酵、化工、机械制造、电子、造纸等行业。这些跨国公司多数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既有世界知名品牌,也有“世界500强”,拥有较好的环保口碑,但近年来在中国却发皇了一系列环境违法行为,这是严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可以说,一年前诸如“双重标准”、“社会责任缺失”等对跨国公司的舆论批评和指责,都是客观而准确的。但遗憾的是,当初的批评并没有让跨国公司“涉污”问题止步,反而有愈加扩大的迹象。从环保总局公布的情况可以看出,盯贯标榜“重视社会责任”的一些知名跨国公司,不但违反了中国最基本的环保法规,有的还成为当地的污染大户。这种现象原因何在?

首先是一些跨国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次被曝光的跨国公司,有的任意排放超标废水,有的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或未建污染治理设施便擅自投入生产,有的电镀生产线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这些情况对国内企业来说都是不得逾越的“高压线”。

此次媒体曝光后,多数违规公司用“巧合”、“疏忽”、“意外”等进行辩解,实际上都是在回避自身的向题。我们看到,一些头顶“光环”的跨国公司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不仅在华执行低于母公司的标准,甚至违反了中国最基本的环保法规。这些跨国公司大都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在环保方面,不是能不能达到环保标准的问题,而是不想投入、不愿遵守中国环保法规。

对于跨国公司“涉污”问题,我们更愿意从国际产业转移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事实上,跨国公司谋求的经济利益有两种,一是借助低廉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多的利润收益;二是为了顺应海外产业发展现状,把存在环保问题的生产技术、流水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跨国公司成为污染大户现象,为新形势下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引导和监管提出了警示。在西方国家,企业侵害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企业自然不敢违规。按理说,无论什么人在中国办厂,都必须恪守中国法律所规定的环境责任和义务,没有谁可以例外。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患了“外资饥渴症”,为了招商引资,不惜降低环保要求,迁就、庇护那些高污染企业。有的地方对外资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依法监管和处罚,环保监察和执法力度相对较弱,生怕管严了会吓跑外商,在客观上纵容了某些跨国公司的非法排污行为。

除了忽视管理的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跨国企业来到中国就是为了逃避环境责任。有的企业甚至解释说,来中国发展最初就是看重这里对环境治理的要求不高,如果严格要求的话,就没有利润空间了。这是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企业承担社会环境责任工作。国务院明确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环境责任,既需要中国本土企业努力,也同样需要跨国公司共担。跨国公司应努力提升自主环保守法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环境责任。

行为公司金融 篇12

1 关于金融套利行为与金融经济中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思考

金融套利行为在金融经济中能有效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并产生直接间接的效应。直接效应是针对套利行为而言, 套利过程就是优化和提高市场资源配置;间接效应是通过提高金融制度效率和市场定价效率间接地优化和提高市场资源配置, 但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上市场定价效率。市场定价效率的实现则表示价格能及时、有效的反映有可能获取的信息, 体现效益与风险的对称, 投资者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 将资金投入效益好的单位, 达到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的目的。反之, 虚假价格信号将导致资源误流。就结果而言, 假如金融市场达到无套利均衡, 资产价格能真是反映实际价值, 那么投资者在此时得到的经济效益等于所投资金的机会陈本, 实现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2 关于金融套利行为及监管的思考

2.1 关于金融套利行为与金融自由化的思考

金监管套利突破了金融管制, 使原有金融监管制度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处于某种程度的瘫痪状态, 尽管监管者可能扩大监管网, 但这会导致管制效果越来越差, 管制成本越来越高, 最终迫使政府进行改革以放松监管。监管套利不仅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范围 (种类、地域) 限制的减小或取消, 而且促进了外汇管制, 利率管制的放松或解除, 从而成为金融自由化的动力。

2.2 关于金融套利行为与监管难度的思考

金融制度套利活动结合金融创新, 打破了原先对金融企业在业务范围和地域上的限制, 各种业务相互交叉在一起, 金融机构的组织日益复杂。此外, 国际间的金融制度套利行为促进了金融业务的国际化。这都使原有的监管制度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 对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制度套利意味着金融机构通过设在管制松懈的地区的分支机构能轻易的避开本国的金融管制, 削弱了一国的管制效果, 方便了金融犯罪活动, 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监管套利意味着原有监管制度被规避, 这迫使监管者不仅要根据监管套利不断的修改监管制度, 而且要结合具体的经济金融状况来正确的做出放松监管或收紧监管。

3 关于加强金融套利行为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自然性的市场分割

完善高效的金融交易网络和便捷的通讯是市场套利活动进行的物质基础, 而要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继续完成尚未融入主干网络的系统建设, 而且要根据市场交易的发展及时更新、升级原有的网络系统。高效的网络系统将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 降低资金流动成本, 提高信息效率。

3.2 适时推进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利用现有的一些制度套利活动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反馈机制, 提高对制度套利活动的敏感性, 逐步减少现有的金融管制, 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的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 实现资金在市场内部和市场间自由流动, 使市场机制发挥真正的作用, 降低整体市场运行成本。加强对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监控和打击, 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

3.3 加强市场主体建设

我国的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半竞争半垄断的状态, 一方面股份制和其他非公有制金融机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 四大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仍占有相当的垄断地位, 这对竞争性有效市场的形成是相违背的, 所以有必要对非公有制银行采取积极鼓励政策, 逐步削弱市场的垄断性, 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3.4 控制金融套利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3.4.1 注意宏观型价格套利

一是必须重视宏观金融的调控, 加强调整经济结构, 密切关注变化的本币利率, 注意汇率出现的变化, 强化对短期资本的控制, 特别应注意其流动情况, 实行实时监管, 以防出现经济泡沫, 抑制经济泡沫出现膨胀。二是建立健全建立风险的预警防范机制。如果整体经济出现失衡, 或是局部经济出现了失衡, 这个时候就要予以高度的关注啦。特别是当出现较长时间的不平衡状态时, 就应该进行高度地关注。

3.4.2 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第一, 应该加大对竞争性制度套利的监管, 避免因放松警惕、疏于监管而造成损失。目前, 从我国金融制度进行分析, 其整体效率有待提。从制度套利的机会方面来分析, 国内金融机构没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占有优势。从金融进程推进来看, 应该避免盲目性, 因为当前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还不十分成熟, 具有很多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对高度关注各个地区竞争性金融活动的监管, 绝对不可出现监管方面的松懈。

第二, 健全监管机制, 注意制度运行与实际情况的协调控制。在国际上, 也挺高注重于国外同类组织机构方面的协调;在国内, 要注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加强对跨地区制度套利的监控, 避免因此而出现金融犯罪行为。

第三, 加强对金融制度套利具体问题的分析, 应该统筹兼顾各种方面的问做兼顾好效率与稳定;在制定金融制度时, 必须紧密结合金融实际情况, 确保制度的清晰化、明细化、透明化, 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使金融制度套利出现的机率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 金融套利行为在金融市场中既有好的一面, 也有不好的一面, 是一把“双刃剑”。因此, 作为国家金融监管机构, 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套利行为的双面性, 不仅要充分利用其产生的正面作用, 提高景荣市场运作质量, 还应对其进行一定的监控, 确保金融市场稳步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金融经济中, 金融套利行为较为普遍且形式多样。就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提出几点思考, 旨在与同行交流, 降低金融套利行为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 助推现代金融市场有效运作。

关键词:金融经济,金融套利行为,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兆刚.关于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09, (21) .[1]王兆刚.关于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09, (21) .

上一篇:农民工下一篇: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